中俄茶具文化

2024-07-08

中俄茶具文化(共3篇)

中俄茶具文化 篇1

1 中国紫砂壶与俄罗斯茶炊的演变历程, 外形特点及制作工艺

1.1 中国茶具品种多, 造型优美, 而在我国最闻名的就是紫砂壶, 经过多年的演变, 它的外形及制作工艺逐步完善

紫砂壶始于北宋, 盛于明清。在明清以来的茶艺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曾作为贡品成为王公贵族的茶具首选, 不仅是一种尊贵身份的体现, 更是由于紫砂与茶香的完美结合, 其质朴的特质与深刻的艺术思想完美结合, 成为中国茶文化中很需要的一页。历代紫砂壶是反映时代风尚的产物, 而某个时代的品味也规范其紫砂壶的造型及纹饰。纵观其历史发展及演变, 一般都表现为由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简趋繁, 复又返朴归真从简行事的过程, 即经历古朴、华丽、淡雅三个阶段。

明代紫砂壶以筋囊纹形体为特色, 讲究制壶工艺的难度性, 所以其特点是糅合了筋纹的因素, 壶式线条复杂;圆器则造型浑厚圆润, 有柔中寓刚的意蕴。

从清朝早期开始, 人们的审美意趣转向自然、清新, 追求形象的逼真。这种对神形毕肖的热衷追求, 成为清初期紫砂壶式的时代特征。清初期紫砂方形壶, 以线条挺劲、轮廓分明、壶面空旷、不作修饰为特点。中期以后艺术流行仿古, 于是有了曼生壶式的流行。为了适应题铭刻画的需要, 紫砂壶式又以器形简洁凝重的方、圆壶式为主流, 一般都要经过仔细修饰, 线条流畅、圆器圆润、方器明朗, 整体有一种简洁灵秀的气质。

从20世纪80年代起, 受现代陶艺的影响, 开始出现了现代紫砂陶艺。现代紫砂壶艺的器形与传统紫砂壶艺不同, 强调了点、线、面在造型中的作用, 新颖美观、简洁明亮, 节奏快、动感强, 适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1.2 俄罗斯的茶具也十分的考究, 与中国的紫砂壶茶具不同, 俄罗斯人喜欢用茶炊煮茶喝

茶炊, 一种金属制有两层壁四周灌水在中间着火的烧水壶。俄罗斯茶炊 (русскийсамовар) 出现于18世纪, 是随着茶叶落户俄罗斯并逐渐盛行而出现的。据记载, 早在1730年在乌拉尔地区出产的铜制器皿中就有外形类似于茶炊的葡萄酒煮壶。直到18世纪中下期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俄罗斯茶炊。19世纪20年代, 离莫斯科不远且矿产资源丰富, 地理位置优越的图拉市建立了第一个茶炊制造厂, 图拉的工匠们世世代代从事武器制造、生产茶炊, 之后一跃成为生产茶炊的基地, 仅在图拉及图拉州就有几百家加工铜制品的工厂, 主要生产茶炊和茶壶, 成为了真正的“茶炊之都”。

2 我们客观地了解了中国紫砂壶与俄罗斯茶炊各自的特征, 再谈一谈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所起到的作用及带来的影响

1) 作为中国茶器具的紫砂壶, 更在茶文化的发展中受到人们的珍视与关注, 引导着茶饮形式在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中蓬勃发展, 折射了华夏的光辉。中国人喝茶讲究一个“品”字, “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 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中国的茶品种分为六种, 绿茶是中国人普遍喜爱的。因为绿茶发寒, 所以人们会选择在夏季喝。泡制绿茶一般不用紫砂壶, 最好的选择是玻璃杯, 紫砂壶泡绿茶, 会把茶叶闷变暗色, 茶汤易苦。大多数人们在冬季会选择乌龙茶和普洱茶。铁观音是乌龙茶的一种, 用紫砂壶泡制, 茶色香味皆蕴。泡普洱茶需要选择腹大的壶, 因为普洱茶的浓度高, 用腹大的壶冲泡能避免茶过浓的问题, 所以紫砂壶最适宜。

紫砂壶在冲泡茶时能吸收茶汁, 所以空壶注入开水时也有茶香, 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因以造型美观, 优点纵多, 深受茶人的喜爱和收藏。当然, 紫砂壶也需要一些保养才更能发挥它的价值。茶人很讲究壶的保养, 喝一种茶叶用一种壶, 每次用完后, 用纱布吸干茶壶外面的水分, 接着倒出壶内三分之二的茶叶留下三分之一, 冲进沸水焗两三次, 冲过的水留用, 然后清理干净所有的茶叶, 将冲过的水浇匀壶上最后用布轻轻擦干。保持壶内干爽, 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

紫砂壶衬托出的中国饮茶文化与俄罗斯茶炊映射出的俄罗斯茶文化有相同之处, 但也存在差异。

2) 在俄罗斯流传了这样的一种说法, 哪里有茶, 哪里就有天堂 (гдеестьчай, гдеестьрай.) 。他们喜欢喝茶, 首先不是出于精神世界的需要, 而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比如喝茶可以驱寒取暖, 可以解油腻, 可以增进友情等。俄罗斯的饮茶历史记载于1567年, 先受到上层贵族的喜爱, 17世纪到各个阶层, 到19世纪, 茶仪、茶礼、茶会、茶俗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 茶字成了某些事物的代名词。

俄罗斯人素有无茶炊便不能算饮茶 (какойжечайбезсамовар) 的说法。在民间, 人们还把“самовар” (“萨马瓦尔”) 亲切地称作“ИванИвановичСамовар” (伊万·伊万诺维奇·萨马瓦尔) , 或是“ЗолотойИванИванович” (金子般的伊万·伊万诺维奇) , 以表示对茶炊的钟爱和尊崇;

每逢隆重的节日, 现代俄罗斯人一定会把茶炊摆上餐桌, 家人、亲朋好友则围坐在茶炊旁饮茶, 只有这样, 节日的气氛、人间的亲情才得以尽情喧染, 而传统意义上的питьчайзасамоваром (围着茶炊饮茶) 在俄罗斯乡村的木屋里一直流传至今。

饮茶的习惯最早起源于中国, 如今饮茶更成为世界性的风尚。茶, 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 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而各个地区的饮茶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不同的茶俗, 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价值理念和文化取向。而紫砂壶的自然古朴凝着茶文化深厚的自然气韵, 体现了时代思潮, 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辉煌及成就。它是中国茶文化的骄傲。俄罗斯古老茶炊是俄罗斯老年人的朋友, 是医治他们心灵创伤的良药, 给每个家庭带来温馨和宁静。虽说古老茶炊与现代文明有些碰撞, 但是茶炊对俄罗斯茶文化的发展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承载着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随着中俄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 茶文化加深了两国人民间的友谊, 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 中俄两国的灿烂的茶文化将成为世界文化史上亮丽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史金妹.江苏陶瓷[J].江苏陶瓷杂志社, 2011 (4) .

[2]冯洪军.陶瓷科学与艺术[J].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2011 (Z1) .

[3]格里高利耶娃.俄罗斯茶炊[M].2010 (3) .

[4]唐芳.漫谈俄罗斯文化、中学俄语[J/OL].中国知网, 2010 (07) .

[5]胡付照.紫砂茗壶文化价值研究[M].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9, 11.

[6]崔建林.紫砂壶与茶文化系列之三[J].当代人杂志社, 2008 (11) .

[7]韩其楼.紫砂壶全书[M].华龄出版社, 2006, 7.

[8]王元元.俄罗斯茶炊和茶[J]//世纪.世纪出版社, 1997 (05) .

[9]林如.俄式茶炊[J]//世界博览.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4 (03) .

[10]俄罗斯人的俄式茶炊[OL]http://blog.ifeng.com/article/4126117.html

中俄茶具文化 篇2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俄罗斯——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邻国,正与中国关系越来越密切。作为欧亚大陆上的两个大国,在长久以来就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在历史上,两国有着极其复杂的渊源。而在近些年以来,两国又不断的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这个时候,研究中俄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跨文化交际中中俄文化的差异。

1.国家概况

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国土面积69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大陆,其主要国土位于亚洲,但它在历史上就一直认为是个欧洲国家。而中国是亚洲国家的显著代表。政体上,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而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是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1991年8月24 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现在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89个联邦主体构成。2宗教意识

中国虽然庙宇众多,但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宗教灭绝运动,国民中虔诚信徒的比重并不高。中国的宗教不参与政治,这在宗教意识甚重的欧洲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的宗教往往宣扬向善和普世救人,所以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或扩张意识。

俄罗斯人被认为是最具宗教品格的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东正教所宣传的爱与宽恕的思想处处可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名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都充满了种种宗教的哲理。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影响深远,其宗教思想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思想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俄罗斯信教的人增加,宗教,特别是东正教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宗教参与政治的趋势逐渐明晰,新下水的军舰、新落成的楼房往往要举行祝圣典礼,总统就职典礼的贵宾中必有东正教大牧首和其他主要宗教领袖,这些人已经成为本国政治精英的一部分。用东正教凝聚人心、扩展俄罗斯价值观和文化影响、促进国家复兴的意图越来越强烈。3.人际交往

俄罗斯人素来以热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称于世。而中国人则是传统、内敛、含蓄、谦恭的。在交际场合,俄罗斯人惯于和初次会面的人行握手礼,这和中国的风俗是相同的。但对于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别重逢时,他们则大多要与对方热情拥抱。在比较隆重的场合,有男人弯腰吻妇女的左手背,以表尊重。长辈吻晚辈的面颊3次,通常从左到右,再到左以表疼爱。晚辈对长辈表示尊重时,一般吻两次。妇女之间好友相遇时拥抱亲吻,而男人间则只互相拥抱。亲兄弟姐妹久别重逢或分别时,拥抱亲吻。在宴会上喝了交杯酒后,男方须亲女方嘴。而对于传统的中国人而言,则基本上没有亲吻这种热情豪放的礼节。

4.言谈举止

遇见熟人不能伸出左手去握手问好,学生在考场不能用左手抽考卷。因为俄罗斯人认为每个人身边都有两个神,凶神在左善神在右,所以很忌讳伸左手去握手问好。中国人在握手问好时也用右手,但没有俄罗斯那么严格的禁忌。5.思维方式

中俄两国国民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从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从抽象到具体。一触及中俄双边合作,往往喜欢以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来指导两国在各领域的具体行动。俄罗斯人的思维习惯恰恰相反,由小及大,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在涉及两国合作的具体问题上,喜欢从本国实际利益出发,“就事论事”,而不习惯于套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来决定自己的态度。

5.年龄的文化

俄罗斯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不喜欢谈论年龄。特别是女性,他们常把女人的一生分为六个阶段:婴儿、女孩、姑娘、年轻的妇女、年轻的妇女、年轻的妇女俄罗斯人常对任何暗示年龄的问题都非常敏感,甚至会引起情绪波动。稍微上了一些年纪的妇女通常会流露出困惑,甚至会略带愤怒的说:(为什么您总是强调我的年龄呢?)在中国,“老”往往意味着经验,意味着成熟,不带有感情色彩。此外,中国人对自己的年龄并不保密,而且几乎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通用的成语来形容。如: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耳顺之年、花甲

之年、风烛残年等等。

6.个人意识

中国人自古讲究“中庸”,随和,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从积极意义上,像孟子所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但中国人往往从消极意义上从众,“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

俄罗斯民众虽然强调集体主义,讲究“跟大家一样”,但总体上说,还是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不论是消费观念还是治国理念都如此。这个国家容易产生思想家,但不容易出实干家。

7数字中文化意义

数字除具有本身的数量意义外,还兼有神秘“非数字”的意义,他们被称为“圣数”或“神秘数字”。在俄罗斯人们的心中,“七”(семь)有其特殊的形象和意义。人们通常把“七”看成幸福和吉祥的数字,如成语“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如登天堂);Одного твоего слова достаточно,чтобы он почувствовал себя 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只要你一句话就足使他感到如登天堂一样幸福。)俄罗斯人喜欢数字“七”,因此,在很多谚语、成语中经常可以看到“семь”(七):如:семь раз отмерь——один раз отрежь.(三思而后行);семимильными шагами(一日千里);семь пядей во лбу(非常聪明)。如果说俄罗斯人热爱数词“七”,那么中国人更热爱数词“九”。(девять)因为在汉语中,“九”与“久”谐音,所以它在古代中国被视为吉祥之数。李白诗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也叫重霄或九重霄,指及高处。九天也指皇室,九重旧指帝王所居之处。中国人崇尚九,也偏爱九的倍数,如“十八般武艺”、“十八般兵器”、“三十六计”。汉语中以九打头的成语也不少,如:“九牛二虎”、“九关虎豹”,“九牛一毛”,“九故十亲”,“九九归一”等。

饮食文化:铺张与简约

两国的饮食文化差别极大。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菜系众多。食材种类极为丰富,毒蛇王八果子狸,无所不吃。是鲍翅宴,还是参肚席,讲究“上档次”。俄罗斯讲究实在,但求营养和可口,不论是煮土豆,还是生黄瓜,都可以上国宴。

中国人请客讲气派,俄罗斯人以家宴为最隆重的待客礼节,吃饭、聊天、喝酒、品茶、尝甜点,亲切而不狎昵,典雅而不冷清。

中国人膳食复杂,仅表示烹饪的动词就有上百个;俄罗斯人做饭简单,烤、煎、炸、煮,烹饪手法不出这几种。

中俄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都要面临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跨文化交流也日益广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文化差异,本着“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以诚相见”的原则,采取包容、尊重的态度而不是敌视对立的态度,尽力了解对方民族文化心理,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茶文化与陶瓷茶具 篇3

从古到今,陶瓷茶具都以陶、瓷为主,由此历代的茶具的演变,与陶瓷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晋朝已开始生产青瓷茶具,晋朝最流行的是鸡首壶。以壶嘴作成鸡首状而得名。一般是在小盘口壶的肩部一面贴鸡头,另一面贴鸡尾,头尾前后对称,鸡首有空心、实心之分,前者多为实用,后者是冥器。西晋时的鸡头壶,鸡头短小无颈,中空可通水流。也有不通而只作装饰的。壶肩部有系,鼓腹,小底。东晋时的鸡头壶,鸡头有颈,口由尖而改圆,冠加高,并首次出现壶柄。柄作鸡尾形,上端与外口沿相连,而稍高于外口沿;下部连于肩。壶身较于西晋时高,肩上为桥形方系,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形式。

六朝时成熟的青瓷渗入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茶具中也有了瓷质的器皿。许多青瓷茶具都有莲花纹。

南朝时,江南地区风行饮茶,青釉盏与盏托大量出现,盏托是由托盘发展而来的。盘壁也由斜直变成内弧,有的内底下凹,有的有一个凸起的圆形托权,使盏在盘里放得稳定,纹饰以莲瓣纹为主。饮茶的历史变迁

史料记载,在西汉已经开始喝茶了。西汉的官宦人家喝茶有专门的茶具,有王褒《僮约》为证,长安宫廷亦以饮茶为习,说明汉代已流行喝茶了。三国时,茶已为王宫贵族所饮用t据《三国·吴志·韦曜传》“孙皓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曜饮不过二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可看出以荼代酒用作朱的高档饮物。六朝时江南各地广种茶树,茶叶遍及南方各地,两晋时。“坐客竞下饮”已成为时尚。一些文人雅士、士大夫视饮茶为高雅的享受。如《晋中兴书》记,达官贵人更以备茶果款待宾客,来显示自己的高洁与俭朴。南齐武帝,亦效仿些官僚之法,下诏死后以茶饭代替牲祭,以示自己廉洁。南北朝时,因为茶叶产地的关系,饮茶更加普及,文人相聚,则把茶当作吟诗作赋之题,僧人、道士更是把茶作为修身养性之物。

到了唐代,茶叶已经十分普及,几近日常茶饭事。这时茶叶因其昧更加甘而香,又可振精神,清头脑,因而受到欢迎,茶叶生意、长安开茶馆等·种类繁多。茶税也是从唐代开始,至宋代则将茶税改称茶课,《宋史·食货志》云+“自唐建中时,始有茶禁,上下规利垂二百年。”又《宋史》记载:“程之邵主管茶马,市马至万匹得茶课四百万纸。”

宋朝的茶,朝廷已想国营,并且用茶来控制敌人,实施茶叶专卖。

在宋元之后,国人所饮用的茶,固形茶是最通行的: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代以后,认为固形荼是奢侈浪费,已经失去茶的味道,同时要人民节省劳力,于是废止末茶(使固形茶成为粉末),鼓励百姓喝种连茶叶的煎荼。

明代设有茶政,管理以茶易马的互市,这种机构称为“茶马司”,是政府管理茶政的机构。可见茶在明朝占据军事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

清代,废除切禁令,允许自由种植茶树,或设捐统收,或遇卡抽厘,以讫于民国的茶政。

唐代的茶具:

唐朝饮茶风大盛,唐朝的茶具有茶碾、碾轮、茶臼、杵、茶铛、钵、熟盂、盏、盏托等。其中以茶碗为主,唐人品茶,很讲品味、色泽。文人笔下有不少赞美茶水的生“华”的诗句。《茶藓》曰“明亮如冬天积雪,光彩似春日百花”。陆羽在《茶经》又说一“碗,越州上一”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唐代的茶碗在传世品中,有越窑青釉硫和邢白釉碗,它们的釉色有别,但形状大致相同,浅身、敞口,碗壁斜至足根,器高在4厘米,口径在15厘米,底径在5至6厘米左右。盛唐时,越窑碗与盏托造型多种多样,有荷花式、海棠式、葵花式等。

宋代的茶具:

宋代的饮茶风内容更加丰富,点茶、斗茶也时尚兴起,宋徽宗皇帝在《大观茶论》写道“天下之士励志青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医之精,争鉴裁之别”。“斗茶”先斗色,再斗汤。斗法是先把半发酵的茶膏以净纸密裹捶碎,而后碾成白色细末,放入烤热的茶盏内,分四次点注初沸之汤水,至水面浮起一层白色茶末,即可斗试。《大观茶论》云:“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之,黄白又次之。”蔡襄《茶录》:“茶色贵白……”斗茶之汤水则以“著盏无水痕为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看来斗荼能否取胜,茶盏极为重要。在宋朝,福建斗茶的风气流行。斗茶家认为建安窑所生产的天色目釉茶盏、兔毫盏、鹧鸪斑茶盏,用来斗茶最好,其中黑釉兔毫盏,在黑釉器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条纹,状如兔毫,兔毫是黑釉的名贵品种,在高温下,釉层流动,含铁质的部分流成条纹,冷却后便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形成绚丽的兔毫斑。黑釉剪纸贴花为吉州窑所独创,剪纸贴花茶盏,更是吉州窑一绝,深受茶客的喜爱。

此外,江西景德镇窑的青白釉盏,官、哥、汝、龙泉、钧窑、耀州窑、湘阴、余姚、同安、泉州、广州等瓷窑烧造的青釉盏都是上等的好茶具。

元朝茶具:

元初,饮茶风,沿袭宋俗,耶律楚材有“建郡深瓯吴地远”诗句,据考古的发掘,在内蒙、华北一带出土许多景德镇的青白釉盏和浙江龙泉青釉盏。内蒙古赤峰元宝山元墓壁画上也反映进茶图,画着侍者手持臼、杵在研茶,桌面放着茶具。图为元代龙泉窑粉青釉莲瓣纹茶盏。

明代茶具:

明代饮茶之风深入家家户户,饮茶的习俗和唐宋时有不同。明洪武朱元璋下诏禁止饼茶,改芽茶。从制茶方法到品饮方式及用的茶具都有了变化。明·孙大授《茶谱外集》云,“茶品,与《茶经》稍异,今烹制法亦与蔡、陆诸前人不同。”明人制茶,将新采茶去老叶及梗,人广锅炒,焙干制成芽茶。明代人饮茶重茶品、重水品、重茶具。茶具以白瓷为上,以小盏为佳,使茶汤的色、味更为突出。其中以宣德景德镇窑烧造的白釉鸡心小盏最著名,小口,敞口、弧形壁,小足圈,底心突出一个小尖尖,俗称鸡心碗。还有青花、斗彩。五彩。万历年制的青花小杯,造型小巧玲珑,胎质光润细腻,青花色彩淡雅。

明代,用紫砂做茶具渐成风尚。由于紫砂陶土质朴腻实,又无土气,所制砂壶经久耐用,茶味香淳,宜贮存,以本色泥为饰,久经涤拭,则“发黯然之光,人手可鉴,此书房雅供”。值得提的是,宜兴的紫砂茶壶,用特产的紫泥、红泥。团山泥三者台称紫砂。制壶大师供春、时大彬等发挥了紫砂壶的艺术风采,于是紫砂壶名噪天下。

清代茶具:

清代的饮茶风与明代无异。清-刘献廷《广阳杂记》日:“古时之茶,日煮、日烹、日煎……,今之荼,惟用沸汤投之,稍着火,即色黄而味涩,不中饮矣。”清代的饮茶用具有盏、壶、盖碗,江西景德镇、直兴为陶瓷茶具的主要产地。清史也记载,康熙二十四年宫中建茶库、瓷库,足见清宫茶事之盛。康熙、雍正时,烧造的青花、珐琅、粉彩、五彩各种茶具胎质洁白,薄如蛋壳,彩绘山水、花草、乌兽、虫鱼的纹饰,笔法工细,形态生动,意境高雅,制作工艺相当高。如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诗杯,杯口微敞,深腹,圈足。足内有青花双圈“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色彩淡雅。杯上绘代表十二个月的花卉,依次是一月水仙花、二月玉兰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花,五月石榴花,六月荷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花、十一月月季花、十二月梅花。每件杯的纹饰配以诗句,十二月花诗杯,是清宫名品,胎薄体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谓图文并茂。

雍正黄釉薄胎小盏,高3.8厘米,口径9厘米,敞口,弧形腹,小圈足。外施淡黄釉,内施白釉。胎薄如蛋壳,小而精巧,透光可隐见外壁黄色。足底青花单圈双行直书“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上一篇:网络生命周期下一篇:冷却机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