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茶具毕业论文

2024-09-05

组合茶具毕业论文(精选8篇)

组合茶具毕业论文 篇1

目录

第一章 概述……...……………………………………………….1 1.1陶瓷茶具的概念………………………………………………….2 1.2陶瓷茶具的生产工艺流程图………………………………………3 1.3陶瓷茶具的生产车间平面布置图………………………………….4

第二章原料与配方…………………………………………………5

2.1 胚料原料.........................................................................6 2.2 釉料原料………………………………………………………..7 2.3 其他辅助材料……………………………………………………8 第三章 生产工艺流程………………………………………………9 3.1 胚料的制备………………………………………………………10 3.2 釉料的制备…………………………………………………….11 3.3 生产总流程………………………………………………………12 3.4 施釉……………………………………………………………..13 3.5 烧成……………………………………………………………...14 第四章 工艺制度……………………………………………………15 4.1 烧成制度……………………………………………………….16 4.2 温度制度………………………………………………………..17 4.3 压力制度……………………………………………………….18 第五章 检验与包装………………………………………………..19 5.1 感官检测……………………………………………………….20 5.2 化学指标检测……………………………………………………21

5.3包装与出产………………………………………………………22

第六章 文献参考………………………………………………….23

工艺流程图

平面车间图

组合茶具毕业论文 篇2

毕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熟练所学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使用软件、树立正确的工程意识, 是实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阶段, 是衡量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评价内容。本科生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的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提升, 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指导有着重大的意义。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作为仅次于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的第三种结构形式, 利用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优点, 以达到充分利用材料特性的目的。桥梁工程课群组本科生系统地学习钢与组合结构桥梁基本知识, 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有着重要的工程意义。

二、波折钢腹板组合桥梁

为了减轻下部结构、地基和基础的负担, 减小桥梁结构自重, 提高桥梁结构受力性能, 解决混凝土箱梁顶底板的温差及其腹板的干燥收缩、徐变等引起的应力集中问题, 法国工程界提出用弯成波折形状的钢板代替混凝土腹板, 与混凝土顶底板形成组合箱梁体系新型结构, 由混凝土顶底板、波折钢腹板、横隔板、体内外预应力钢筋或钢索等构成, 如图1所示。

波折钢腹板组合箱梁主要利用波折钢腹板较高的抗剪承载性能抵抗截面剪力, 混凝土顶、底板单独承担截面弯矩;通过波折钢板的自由伸缩变形减小预应力施加量。波折钢腹板箱梁恰当地将钢、混凝土两种不同材料结合起来, 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强度及材料的使用效率, 在国内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是因为这种结构具有许多优越性: (1) 波折钢板充当腹板, 使得箱梁自重大为降低, 大约可以减轻20%-30%, 从而可以增大跨径、减少基础用量; (2) 波折钢腹板纵向刚度较低, 因此对上、下混凝土板的徐变、干燥收缩变形不起约束作用, 避免预加力向钢腹板的转移, 大幅度提高施加预应力的效率; (3) 波折钢板具有较高的抗剪屈曲能力, 因而可以做得很薄, 且无需纵横向加劲; (4) 波折钢腹板制作可以实行工厂化, 并且伴随着自重减轻, 架设施工容易; (5) 波折钢腹板使桥梁具有较强的美感, 易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是山区、风景区较好的桥型选择; (6) 采用体外预应力筋方式, 可免除在混凝土腹板内预埋管道的烦杂工序, 缩短工期, 使施工更加方便, 利用传统的施工设备和方法就能完成桥梁架设, 对于因工期受到制约的地区, 施工非常有效。

随着我国钢桥和组合结构桥梁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波折腹板组合结构桥梁应用于工程实际。对于即将进入设计、施工工作岗位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 通过毕业设计初步了解这种新型组合结构桥梁的特点, 基本掌握该类型桥梁的设计、计算流程, 为今后该新型桥梁的大力推广奠定基础。

三、现存问题分析

1. 结构新颖, 设计难度较大。

波折钢腹板组合箱梁桥在国外获得了工程界的广泛关注, 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与创新也是方兴未艾。我国对于波折钢腹板组合箱梁桥的研究起步不久, 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波折腹板组合箱梁在受力机理、构造措施和设计、新型连接构造及施工方法仍需要系统的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来逐步解决, 本科生进行波折腹板组合结构桥梁毕业设计, 难度较一般混凝土桥梁设计大。

2. 学生对组合结构力学知识了解较少。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在土木大类基础课程中, 进行了《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和《钢结构基本原理》的学习, 对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知识了解较少, 基础知识不扎实、牢靠。

四、改进方法

1. 弥补学生组合结构知识。

在进行波折腹板组合结构桥梁设计之前, 通过波折腹板桥梁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结合工程实例对该新型桥梁的设计特点以及细节构造等进行介绍, 使学生从感性角度认识与了解这种桥型的特点、优点以及与常规桥梁的不同点。其次通过现场参观实际工程, 设计与施工代表现场讲解加深学生对波折腹板桥梁设计流程与施工方法的认识。最后结合讲座学习、答疑为辅的方法, 让学生了解组合结构连接件的类型, 学习波折腹板桥梁的剪切性能、弯曲性能、扭转性能、长期性能、动力性能及连接性能, 掌握焊钉连接件及开孔板连接件极限承载力以及抗剪刚度计算方法, 为波折腹板桥梁的毕业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2. 规范设计思路。

通过介绍国内外波折腹板组合桥梁的设计规范, 包括美国AASHTO规范、欧洲EC4规范、日本波折钢腹板组合结构桥梁设计指南, 以及我国目前正在修订的波折腹板组合桥梁设计指南, 熟悉该新型桥梁的设计流程以及设计相关内容。综合各规范与指南的相关规定, 将波折腹板组合结构桥梁设计分为混凝土构件设计、波折腹板设计和连接件设计三部分, 指导学生从桥跨布置、方案必选、混凝土构件尺寸拟定、波折腹板尺寸拟定、连接件布置设计、施工阶段力学性能验算、成桥阶段力学性能验算分步进行, 对学生进行阶段辅导和检查。

3. 鼓励学生创新。

波折钢板不仅局限于替代混凝土腹板应用在组合箱梁结构, 而且具有新的应用价值, 通过为学生讲解及剖析波折腹板与管状翼缘I-型梁, 波折钢腹板钢管混凝土梁, 波折钢腹板钢管混凝土拱, 波折钢腹板悬臂挑梁的钢-混凝土组合脊骨梁, 蜂窝组合结构梁等工程创新实例, 开发学生大脑,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4. 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指导学生运用桥梁博士、Midas、ANSYS等桥梁结构计算软件, 与企业合作, 让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相结合, 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了解实际工程的设计, 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互相协作能力, 提高学生独立钻研和学习的能力。

毕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熟练所学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使用软件、树立正确的工程意识, 是实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阶段, 是衡量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评价内容。应进一步通过探讨波折腹板钢与组合结构桥梁理论与毕业设计内容的结合, 并融入相关工程背景, 鼓励学生多思考, 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

参考文献

[1]童乐为, 张伟平, 刘匀等.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升与创新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 (3) .

[2]刘玉擎.组合结构桥梁[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3]刘玉擎, 辛灏辉.钢与组合结构桥梁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0) .

多功能组合茶具 篇3

说起泡茶,自古以来,清净、甘美、少杂质的泉水或天然水类的软水,总被视为泡茶的最佳水源。不过中国许多地区的水却属于硬水,一般自来水,也属于硬水质,长期使用硬水直接煮水,不但器具不易清理,也会因此而遗留下水垢。而硬水因为本身的酸碱度。铁离子与钙镁离子等丰富的含量,都会影响茶汤的色泽和茶味的浓淡,加上现在普遍用金属容器煮水,其煮的水都带有铜铁的腥味,这样就使得上品的茶大打折扣。古人日: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也,可见好水对好茶的重要!而康乐陶瓷壶正是由天然陶土精制而成,壶体内有肉眼看不到的气孔,能吸附物质,蕴藏香味。煮出来的水香味醇和,香甜可口,软绵悠长,是为泡茶的绝配!

健康环保

本品是电磁炉专用陶瓷壶,配合康乐牌电磁炉使用,原料来自精制耐高温陶土,具有良好耐急冷,急热耐酸碱等特点,且适用酒精炉,电炉,液化气炉等。长期使用能减少人体对铅、镉等有害金属元素摄入量,具有优异的净化水,软化水,活化水的功能,促进人体健康。

方便快捷

茶具发展简史 篇4

茶的利用经历了从药用到食用到饮用,从煮食(战国)到煮饮(唐)再到泡饮(明代)的演变。人们饮茶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秦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传播开来。在唐代则 成为举国之饮,成为茶在历史上的最盛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陆羽的《茶经》问世。宋代,饮茶更是发展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时尚,一种典雅的艺术。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茶具,古文献中称为茶器。通常是指人们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具。茶具是在“茶之为饮”以后出现的,并随着饮茶的发生而发生,随着饮茶的发展而发展。茶具的发生和发展,如同酒具和食具一样,历经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

一、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一般认为,中国最早饮茶的茶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这种器具是一种小口大肚、陶制的缶。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

纵观茶具发展的脉络,不同时代的饮茶方式也有不同。如唐代以饮用煎茶、饼茶为主,饮茶方式多为煎茶法。时至宋代,人们尚饮饼茶,改为点茶法,并出现了斗茶和分茶,并以茶汤“面色鲜白”、乳花“著盏无水痕”为判定标准,改唐碗为宋盏。明代后促进了散茶的改进,受清饮之风的影响,唐宋用于炙茶、碾茶、煮茶等的茶具不再需要,而转为注重通过冲泡体现茶叶新绿本色的茶具,多为白色或淡色。

一、最早的饮茶器具(汉代)

很难说清楚,饮茶的器具与酒距、食具共用,有人说商代前后就有了茶具陶——口小、肚大。大多数专家认为我国最早的烧及饮茶器具的是西汉,王褒《亿约》(公元前59年“武阳买茶,享荼尽具”这个具可能是茶具或食具。

二、专用茶具的出现 茶学界公认最早的有关茶具的文学记载是西晉(公元265-316年)左思(約公元250-約305年)的《娇女诗》,其中有“心为荼荈剧,吹噓对鼎砺。”這“鼎”當属茶具。

二、完备的唐代茶具:

1茶具的形成期:汉代→→隋唐以前。从汉代到唐代,人们饮茶通常加葱、姜、橘子等物一起煮与煮汤(蔬菜)无差别,或用来解渴,或用于菜食,可能与食具共用。最早我国古人多用鼎和镬(huo)煮水 2专用茶具的确立(陆羽)唐代饮茶之风盛行,饮茶由粗放煮茶进入,精工煎茶阶段,于是茶具的艺术价值开始受到重视。为此,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使用的各种器具后,开列出28种茶具的名称,并描绘其式样,阐述其结构,指出其用途(见《茶经•四之器》)。这是中国茶具发展史上,对茶具的最明确、最系统、最完善的记录。从中可清晰地看到,唐代时中国茶具不但配套齐全,而且已是形制完备。如果说,陆羽在《茶经》中提及的只是民间的饮茶器具,那么,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饮茶器具,则为人们提供了大唐宫廷饮茶器具的物证。

三、兴盛的宋代茶具

宋代饮茶器具进人宋代,虽然饮茶方法有所改变,但无论是宋代初期的煮茶法和饮茶法并存,还是进人宋代中期以后,点茶法大行其道之时,其法都出自唐代。而且饮的茶与唐朝一样,仍然是以紧压茶为主,茶的加工方法也无多大变化,只是饼茶的花式品种有所改变罢了。所以,宋代的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在种类和数量上,并无多大变化。宋代民间饮茶多用茶盏,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看作是佳品,但宋人饮茶,更讲究烹瀹技艺,特别是盛行的斗茶,不但讲究点茶的技和艺,而且对斗茶用的茶和水,以及用于斗茶的器具,都要求精益求精,以达到斗茶的最佳效果。华丽的点茶法的流行、金银具的盛行、黑釉建盏的不可一世,子民们郁郁不得志之余,一门心思置身于“斗茶”的游戏之中,这对茶具如醉如痴、魂系梦牵,及宋人对茶艺精益求精的追求,也深深影响了近邻日本,逐渐日本茶道追名于世。

品茶器具:唐人流行越窑青瓷茶碗,宋人时尚建窑黑釉盏; 煮水器具:唐时为敞口式的,宋代改用较小的茶瓶来煎水; 碾茶器具:唐代民间用木质或石质的茶碾碾茶,但宋时的茶碾虽然也有用木质或石碾制成的。

四、过度时期的元代茶具品茶器具:

元代时期较短,没有生产出有特色的茶具,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南宋时期茶具的特色。蒙古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使元代的茶具朝厚重与豪放方向发展。元代茶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工,还是饮茶方法,抑或是使用的茶具,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

五、明代

明代茶具,对唐宋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明朝,江西景德镇青花瓷、白瓷异军突起。明代中期以后,开始注重“茶味”讲究“壶趣”,出现了用瓷壶和紫砂壶的风尚。品茶用具瓷色尚白,器形贵小。明清返璞归真的茶风,为茶具走向辉煌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茶具的发展终于步入正轨,并达到顶峰,景德镇甜白瓷和青花瓷铸就了瓷业的一段辉煌,宜兴紫砂茶壶更是庞大茶人的至宝。在品饮香茗的同时,欣赏精致可人的茶具,实属一次从艺术到心灵的震撼。

六、清代饮茶器具

清代,慢慢形成了以瓷器和紫砂壶为主的局面。茶具种类有了长足的发展:珐琅彩,彩粉,金彩瓷,脱胎瓷器,竹木茶具等。另外茶类有了很大发展,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但这些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无论哪种茶类,饮用时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但与明代相比,清代茶具的制作工艺技术却有着长足的发展,这在清人使用的最基本茶具,即茶盏和茶壶上表现得最为充分。清代的茶盏和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并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清时的茶盏,康熙、雍正、乾隆时盛行的盖碗,最负盛名。盖碗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此外,自清代开始,福州的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海南的生物(如椰子、贝壳等)茶具也开始出现,自成一格,异彩纷呈,形成了这一时期茶具新的特色。

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 外,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中国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兼具实用和鉴赏价值,为历代 饮茶爱好者所青睐。茶具的使用、保养、鉴赏和收藏,已成为专门的学问,世代不衰。

通过一年对中国茶具发展简史的学习,让我更多的了解中国茶文化,增加了对茶文化的 理解与感悟,对茶的享受又多了一成。现代茶具,式样更新,名目更多,做工更精,质量也属上乘。在这众多质地的茶具中,贵的有如金银茶具,廉的如竹木茶具,此外还有用玛瑙、水晶、玉石、大理石、陶瓷、玻璃、漆器、搪瓷等制作的茶具,枚不胜数。

茶异于酒,同是醉,茶是信任,酒是胡话。相逢相庆,宜饮茶,即使分离,也哀而不伤,因为明净,怨而不亢,因为厚道;茶别于水而不忘本,淘肺腑,涤郁结,人情味十足,茶浓茶淡,心意盎然,简直是一纸前人序言今人续文的佳作,天不荒地不老,全无烂柯之虞。那茶洋溢着沧桑对青春年少的追忆,无声无息的往事,历历在目,梦一般的可及不可触,在缥缈的香涩中萦绕,在莫名的心绪里飘逸,久遣不散„„

我国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为茶。这就是说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就开始利用茶了,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这个传说使茶这种植物首次被人们以药物形式所认识,所以历代茶学家、医学家都认为,茶不但是一种生津解渴的饮料,而且还是一种富含营养和药理功能的保健品。

茶的利用经历了从药用到食用到饮用,从煮食(战国)到煮饮(唐)再到泡饮(明代)的演变。人们饮茶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秦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传播开来。在唐代则成为举国之饮,成为茶在历史上的最盛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的《茶经》问世。宋代,饮茶更是发展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时尚,一种典雅的艺术。茶具,古文献中称为茶器。通常是指人们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具。

茶具是在“茶之为饮”以后出现的,并随着饮茶的发生而发生,随着饮茶的发展而发展。茶具的发生和发展,如同酒具和食具一样,历经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

一、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饮茶的茶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这种器具是一种小口大肚、陶制的缶。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按现有史料而论,中国最早谈及饮茶使用器具的是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王褒的《僮约》,其中谈到:“烹荼尽具,已而盖藏。”

在中国作为饮茶时所需的专用器具,即茶具的出现,最晚始于汉代。但茶具在民间的普遍使用,以及成套专用茶具的正式确立,还是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的。尽管从汉代开始已可找到茶具的踪迹,但作为专用茶具在民间普遍使用和确立,尚需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既有与食具共用的,也有作为茶具专用的,两者并存,可称之为过渡期。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还与人类当时对茶的饮用方式有关。尽管自秦汉以来,茶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饮料,但当时的饮茶方法粗放。

唐代诗人皮日休写了十首咏茶诗,诗前写了一篇“序”。序文说,陆羽以前,人们饮茶,叫做“茗饮”,其法“与夫瀹(yue)蔬而啜者无异也”。这就是说,与煮蔬菜食汤无什么区别,或用来解渴,或用来作食,如此饮茶,当然不一定需要专用茶具,自可用食具或其他饮具代之。应该说,明确表示有茶具意义,并为茶学界公认的有关茶具的最早文字记载,则是西晋左思的《娇女诗》,其内有句:“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砺”。这“鼎砺”当属茶具,差不多与左思同一时代的杜育,在他写的《赋》中谈到:“器泽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东隅”一词,有人认为是指浙东的宁(波)绍(兴)地区;也有人认为“东隅”即“东瓯”,是指浙东南的温州一带。而其中提到的当时饮茶器具“匏”,原本是酒具,其式似古代公刘使用的葫芦状的壶。《茶经•七之事》中引《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日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接着,《茶经》又引述了西晋八王之乱时,惠帝司马衷蒙难,从河南许昌回洛阳,侍从“持瓦盂承茶”敬奉之事。

中国在汉代以后,隋唐以前,尽管已有出土的茶具出现,但食具和包括茶具、酒具在内的饮具之间,区分并不严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者是共用的。这种情况,以后一直被沿用下来。北宋诗人苏东坡日:“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尊自在尝。”这里说的饮茶器具匏和尊,其实也是古代的酒具。

即使在今日,这种酒具、食具、茶具互用的情况,也时有所见。如果选配得当,还有“返璞归真”之感。但就茶具发展史而言,应该说自汉开始,经六朝,至隋唐以前,在这一相当长的时期内,茶具已经法相初具了。

唐时,随着饮茶之风在全国兴起,并讲究饮茶情趣,茶具已成为品茶和茶文化的主要对象之一。为此,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使用的各种器具后,开列出28种茶具的名称,并描绘其式样,阐述其结构,指出其用途(见《茶经•四之器》)。

这是中国茶具发展史上,对茶具的最明确、最系统、最完善的记录。从中可清晰地看到,唐代时中国茶具不但配套齐全,而且已是形制完备。如果说,陆羽在《茶经》中提及的只是民间的饮茶器具,那么,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饮茶器具,则为人们提供了大唐宫廷饮茶器具的物证。根据同时出土的《物账碑》记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 这“七事”是指茶碾,包括碾轴;罗合,分罗身、罗合和罗盖;以及银则和长柄勺。中国的专用饮茶器具,自唐代确立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后,随着茶类的创新和饮茶方法的改变,饮茶器具也随之发生变化。宋代饮茶器具

进人宋代,虽然饮茶方法有所改变,但无论是宋代初期的煮茶法和饮茶法并存,还是进人宋代中期以后,点茶法大行其道之时,其法都出自唐代。而且饮的茶与唐代一样,仍然是以紧压茶为主,茶的加工方法也无多大变化,只是饼茶的花式品种有所改变罢了。所以,宋代的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在种类和数量上,并无多大变化。

但宋人饮茶,更讲究烹瀹技艺,特别是盛行的斗茶,不但讲究点茶的技和艺,而且对斗茶用的茶和水,以及用于斗茶的器具,都要求精益求精,以达到斗茶的最佳效果。因此,与唐代相比,宋代饮茶器具更加讲究法度,形制愈来愈精,举例如下。品茶器具:唐人流行越窑青瓷茶碗,宋人时尚建窑黑釉盏; 煮水器具:唐时为敞口式的x,宋代改用较小的茶瓶来煎水; 碾茶器具:唐代民间用木质或石质的茶碾碾茶,但宋时的茶碾虽然也有用木质或石碾制成的,还有用银、铜、熟铁制成的,形制也有一定变化; 炙茶用器:唐时用的是小青竹制的夹,宋时用的是金属夹子; 生火用器:宋代与唐代用的大多为熟铁制成的古鼎形的炉,但宋时质地更为广泛。有石质的、泥制的、砖制的。元代饮茶器具

到了元代,从茶的加工到饮茶方法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茶叶蒸后经捣、拍、焙、穿、封加工而成的紧压茶开始衰退,经揉、炒、焙加工而成的条形散茶(即芽茶和叶茶)开始兴起,因此直接将散茶用沸水冲泡饮用的方法,逐渐代替了将饼茶研末而饮的点茶法和煮茶法,与此相应的是一些茶具开始消亡,另一些茶具开始出现。所以,从饮茶器具来说,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

元代时期较短,没有生产出有特色的茶具,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南宋时期茶具的特色。蒙古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使元代的茶具朝厚重与豪放方向发展。明代饮茶器具 明代茶具,对唐宋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随着条形散茶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这样唐、宋时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一些新的饮茶器具品种则脱颖向出。而对明代而言,对这些新的茶具品种是一次定型,因为从明至今,人们一直采用沸水泡茶,所以使用的饮茶器具品种,基本上已无多大变化,仅仅在茶具式样、工艺或质地上有所变化罢了。

明张谦德《茶经》专门写了一篇“论器”,提到当时的茶具有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9件。现将明代几种有代表性的饮茶器具,说明如下。

贮茶器具:明时,由于人们饮的是条形散茶,比早先的团饼茶更易受潮,因此,贮茶就显得更为重要。选择贮存性能好的贮茶器具茶瓶,就成了茶人普遍关注的问题。一般说来,明代贮茶,采用的是既贮又焙,贮、焙结合的方法。

洗茶器具:“洗茶”一说,始见于明代。顾元庆的《茶谱》中记有“煎茶四要”,其中之一就是茶在品饮前先要“洗茶”,即用热水涤茶,目的是去“尘垢”和去“冷气”,前者是指洗去混在茶中的灰尘和杂质,后者是指淋去渗人茶中的阴湿之气。对如何洗茶,冯可宾的《芥茶笺》有详细记载:在烹茶之前,用“热水涤茶叶”,水“不可太滚”,否则会冲淡茶味。

烧水器具:明代的烧水器具主要有炉和汤瓶,其中,炉以铜炉和竹炉最为时尚。饮茶器具:明代,饮茶器具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小壶的出现,二是茶盏的变化。总的说来,与前代相比,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和茶洗。还有改进的是茶盏,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在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色泽和造型、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清代饮茶器具

清代,茶类有了很大发展,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但这些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无论哪种茶类,饮用时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

在这种情况下,泡茶用的茶具无论种类和形式,基本上没有突破明人的规范。如生火仍然推崇竹炉。另在京城北京,还流行一种以木为框、内外敷石灰的三角形小茶炉,其表面绘有飞禽走兽、鱼虫花草、人物山水,倒也显得十分雅致。烧水用的茶瓶,当时也有称为茶铫的,仍习用明人的陶瓷或铜锡茶瓶。只是在烹茶过程中,清代对洗茶这一道工序,已不如明代那么重视。在清代许多有关饮茶的文献和著作中,都未谈及洗茶,也未谈到茶具中有茶洗之说,表明茶洗已从茶具中淘汰。但与明代相比,清代茶具的制作工艺技术却有着长足的发展,这在清人使用的最基本茶具,即茶盏和茶壶上表现得最为充分。

清代的茶盏和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并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清时的茶盏,康熙、雍正、乾隆时盛行的盖碗,最负盛名。盖碗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盖呈碟形,有高圈足作提手;碗为大口小底,有低圈足;托实为中心下陷的一个浅盘,其下至于茶壶,不但造型丰富多彩,而月品种琳琅满目,著名的有康熙五彩竹花壶、青花松竹梅壶、青花竹节壶,乾隆粉彩菊花壶、马蹄式壶,道光青花嘴壶、小方壶等。陷部位正好与碗底相吻。清代的汪苏宜兴紫砂壶茶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紫砂壶可分五大类:光身壶、花果型、方壶、筋纹型、陶艺装饰壶。

茶具发展史论文 篇5

茶具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茶具的兴衰,也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历史背景。“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

唐代以前的茶具,文献有所提及,但大都语焉不详。如果说唐代茶具以古朴为特点,那么,宋代的茶具则是以绮丽为时尚。宋代茶具,较之唐代,变化的主要方面是煎水用具改为茶瓶,茶盏尚黑,又增加了“茶筅”。这一切,都是与宋代风行的“斗茶”时尚相适应的。

宋代饮茶多用茶盏,以通体施黑釉的“建盏”为上,其基本原因是为“斗茶”所需。斗茶时,茶汤呈白色,汤花更是色泽纯白,与乌黑的建盏相配,黑白分明,便于看出水痕,区分茶质优劣。盏壁较厚,宜于保持茶汤的温度。这些都是建盏的实用效能。

明清茶具呈现一种反朴归真的趋向,由宋代的崇金贵银而转为崇尚陶质瓷质。但这类陶瓷茶具之精巧绮丽,又非唐人所能企及。

明代茶饼已不时兴,散茶流行,人们普遍饮用的是与现代炒青绿茶相似的芽茶。绿色的茶汤,以白瓷衬之,更显得清新雅致,赏心悦目。这就不难理解明清时代的青花、斗彩、粉彩茶具,为何均以白色为主调了。到了后来,白瓷发展至“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程度,成为十分精美的艺术品。

明清茶具最为后人所称道的,除了白瓷,就是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壶、陶盏的创制和普及了。明代宜兴紫砂茶壶,造型精巧典雅,工艺独具匠心,一些制壶名师的作品更是珍奇瑰宝。

据说用宜兴紫砂壶泡茶,虽在盛夏,也隔夜不馊。使用经年的紫砂茶壶,偶尔注入白水,饮来亦有茶香余韵,且壶体小而壁厚,保温性能好,有助于保持茶香,加之其陶色典雅古朴,造型朴拙,故而备受品茗者垂青。

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

1.陶茶具类

陶茶具是用黏土烧制的饮茶用具,还可再分为泥质和夹砂两大类。由于粘土所含各种金属氧化物的不同百分比,以及烧成环境与条件的差异,可呈红、褐、黑、白、灰、青、黄等不同颜色。陶器成型,最早用捏塑法,再用泥条盘筑法,特殊器型用模制法,后用轮制成型法。

《茶经》中所记载的陶茶具有熟盂等,在北宋时,江苏宜兴采用紫泥烧制成紫砂陶器,使陶茶具的发展走向高峰,成为中国茶具的主要品种之一。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崛起,成为别树一帜的优秀茶具,明代大为流行。紫砂壶和一般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团制焙烧而成。由于成陶火温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巨变,也不会破裂;如有必要,甚至还可以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紫砂茶具还具有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点,外形有似竹节、莲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状的。

宋代以来,陶瓷茶具逐渐代替古老的金、银、玉制茶具,原因主要是唐宋时期,整个社会兴起一股不重金玉的风气。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气,所以容易推广,又受大众喜爱。

清代紫砂茶具,在前人的基础上更有发展。清代宜兴紫砂壶壶型和装饰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在国内外均受欢迎。当时我国闽南、潮州一带煮泡功夫茶使用的小茶壶,几乎全为宜兴紫砂器具。

2.瓷茶具类

瓷器一直是人们喜爱的家居用品,独自一人或者三五人一起喝喝茶,这时候最好选用瓷质茶具,一边喝茶,一边欣赏简洁流畅的外形设计。是融,是动,亦是一种美的传达。中国茶具最早以陶器为主。瓷器发明之后,陶质茶具就逐渐为瓷质茶具所代替。

瓷器茶具的品种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茶具。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白玉”之称。白瓷茶具具有胚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

在元代,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国外。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这种白釉茶具,适合冲泡各类茶叶。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所以,使用最为普遍。

除了江西景德镇,其次如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的白瓷茶具等也各具特色。此外,传统的“广彩”茶具也很有特色,其构图花饰严谨。闪烁有光,人物古雅有致,加上施金加彩,宛如千丝万缕的金丝彩线交织于锦缎之上,显示出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气派。

瓷茶具类品种之二是青瓷茶具。

我国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在宋代,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已达到鼎盛时期,远销各地。在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宋代饮茶,盛行茶盏,使用盏托也更为普遍。茶盏又称茶盅,实际上是一种小型茶碗,它有利发挥和保持茶叶的香气滋味,这一点很符合科学道理。茶杯过大,不仅香味易散,且注入开水多,载热量大,容易烫熟茶叶,使茶汤失去鲜爽味。由于宋代瓷窑的竞争,技术的提高,使得茶具种类增加,出产的茶盏、茶壶、茶杯等品种繁多,式样各异,色彩雅丽,风格大不相同。

在当代,青瓷茶具又有新的发展,不断有新产品问世。这种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众多优点外,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不过,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易使茶汤看起来失去了本来面目,似有不足之处。

瓷茶具类品种之三是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宋代福建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者们根据经验认为建安窑所产的黑瓷茶盏用来斗茶最为适宜,因而驰名。黑瓷茶盏,风格独特,古朴雅致,而且瓷质厚重,保温性能较好,故为斗茶行家所珍爱。

瓷茶具类品种之四是彩瓷茶具。

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而后在窑内经1300摄氏度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然而对“青花”色泽中“青”的理解,古今异有所不同。古人将黑、蓝、青、绿等诸色统称为“青”,故“青花”的含义比今人要广。它的特点是,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青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直到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开始成批生产,特别是景德镇,成了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由于青花瓷茶具绘画工艺水平高,特别是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在瓷器上,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元代绘画的一大成就。

3.玉石茶具类

玉石是一种纯天然环保的材质,自古以来都是高档茶具的首选材料。玉石茶具一般都精雕细琢,赋石头以灵性,与茗茶并容,每一款茶具都独具匠心,美观大方,极富个性。且石质茶盘具有遇冷遇热不干裂、不变形、不退色、不吸色、不粘茶垢、易清洗等优点。正式茗茶润玉,传世收藏。

4.漆器茶具类

漆器茶具是我国先人的创造发明之一。制作方法是个天然漆树液汁进行炼制,掺进所需色料,制成绚丽夺目的器件。它具有轻巧美观,色泽光亮,能耐温、耐酸的特点,这种茶具更具有艺术品的功用。

5.竹木茶具类

竹编茶具有内胎和外套组成,内胎多为陶瓷类饮茶器具,外套用精选慈竹,制成粗细如发的柔软竹丝,经烤色、染色,再按茶具内胎形状、大小编织嵌合,使之成为整体如一的茶具。

这种茶具,不但色调和谐,美观大方,而且能保护内胎,减少损坏;同事,泡茶后不易烫手,并富含艺术欣赏价值。因此,多数人购置竹编茶具,不在其用,而重在摆设和收藏。

6.金银茶具类

金银茶具属于金属茶具的一种。金属茶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金属茶具因造价昂贵一般百姓无法使用。金属作为泡茶用具,一般行家评价并不高,如明朝张谦德所著《茶经》,就把瓷茶壶列为上等,金、银壶列为次等,铜、锡壶则属下等,为斗茶行家所不屑采用。呆了现代,金属茶具已基本上销声匿迹。

我家的茶具作文精选 篇6

这套茶具有8个小茶杯,一个大茶杯和一个碟子(这是优雅人士用的),一个过滤杯子,一个糖缸(我不知道这玩意叫什么名字)和一个茶壶组成。茶杯头大身子小,好像一个大头娃娃;而茶壶呢,一手叉腰,一手伸得长长的,像个得胜的将军。远远看去,它们好像一个军队,站得笔直笔直的,昂着头,挺着胸,引得你直向它们走去。

走近细细观赏,茶壶的颜色是翡翠绿的,但近看却晶莹剔透,明亮的能在其中找出你的身影。那个被我称作糖缸的更是引人注目了:两条龙回首相望,其中一条还张开大嘴巴,怪吓人的。

茶具的每个物件上都有一幅画,而且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上面是一条小龙,奔腾在云雾波涛之中;有的是一条条波纹,仿佛舞女在“扭动着身子”,样子别提多有趣啦!还有的上面有许多可爱的小花,一簇簇,一丛丛地盛开着,美不胜收!欣赏着这幅画,仿佛能嗅到花的芬芳,泥土的清香……

爸妈对这套茶具更是无比珍爱,极其少用。每当中秋之夜,全家团圆,在皎洁的月光下品茶、品月饼,那感觉呀,真是好!每当除夕夜晚,品茶迎新,望着窗外的烟花,忽红忽绿,显得更加欢乐而热烈。

我喜欢这套茶具,喜欢它的图案、颜色,更喜欢它那典雅的气质!

茶具的分类及作用

1、茶壶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现代说到茶壶,泛指宜兴紫砂壶。准确的说是指泡茶的壶,从材质分为紫砂壶、瓷壶、玻璃壶、铁壶等。

2、品饮杯(茶盏、茶碗)

直接用于品茶喝茶的杯子,一般没有把也没有盖。闻香杯也属于品饮杯,是专门用于闻香的杯子。

3、茶盘

盛放茶壶、茶杯、茶道组、茶宠乃至茶食的浅底器皿

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形状可方可圆或作扇形;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夹层,夹层用以盛废水,可以是抽屉式的,也可以是嵌入式;单层以一根塑料管连接,排出盘面废水,但茶桌下仍需要一桶相承

选材比较广泛,以竹制茶盘最为清雅相宜。还有木头的茶盘,有绿檀、黑檀、鸡翅木茶盘等;也有紫砂的、陶瓷的。

4、茶道

指茶道六君子,含茶夹、茶勺、茶拨、茶漏、茶针、茶瓶。

茶夹,取放和清洗品杯用的。茶勺,取茶叶用的。茶拨,用于将茶荷中的茶叶拨入茶壶中。茶漏,置放在壶口,防止茶叶洒在桌上。茶针,过去做的紫砂壶大部分是独空壶,没有球孔或网孔,所以需用茶针去通畅壶嘴。茶瓶,置放茶夹、茶勺、茶拨、茶漏、茶针的瓶子。

5、茗炉

烧水的器具,现代泡茶都用电能烧水,有随手泡、电瓷炉、红外炉。

6、盖碗

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

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

7、盖杯

盖杯有盖子和把。有两件杯、三件杯、四件杯、保温杯。从材质上说有瓷、陶(紫砂)、玻璃、塑料、不锈钢等。

8、杂件

现代陶瓷茶具设计的审美取向 篇7

1以传统文化精神为基础的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审美取向

现代陶瓷茶具设计的发展, 必然是建立在传统陶瓷茶具设计的基础之上, 因此, 现代陶瓷茶具设计的审美取向, 也无法剥离传统文化与传统观念所带来的影响。如传统陶瓷茶具设计追求返璞归真与亲近自然, 现代陶瓷茶具设计也经常使用隐喻或者象征的手法来传递一些传统的文化符号或者描绘一些反映崇高精神世界的文化内涵。对自然的追求, 体现出了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对传统设计观念的继承, 但是也与现代社会中生态理念、绿色理念的发展具有紧密的关系。换而言之, 中国人对自身精神的把握往往离不开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追求, 其中圆融、妙道、和谐是佛教、道教以及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这些内容与自然都具有紧密关系, 在这些文化的影响下, 无论是传统的陶瓷茶具设计还是现代陶瓷茶具设计, 都蕴含着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以及亲近自然的情结与特征, 这种特征的存在, 也体现出了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现代艺术、现代审美精神和自然精神所作出的紧密结合。除此之外, 在现代陶瓷茶具造型设计、纹样设计中, 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中的许多内容也作出了继承, 如现代陶瓷茶具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体现君子之德、美好品格的隐喻象征植物, 如龙凤图案象征着尊贵、龟鹤图案象征着长寿、松竹梅图案体现着人性品格等, 这些内容都是现代陶瓷茶具设计者在继承传统文化与传统观念的基础上, 对自身情感、美好向往以及品格追求的表达, 并且, 这些造型元素与装饰元素的运用, 能够让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从而强化现代陶瓷茶具设计的文化审美价值, 促使现代陶瓷茶具的使用者能够感受到现代文明发展中始终没有被遗忘的传统文化精神。

具体而言, 传统文化、传统观念以及传统陶瓷茶具设计理念对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审美取向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现代陶瓷茶具设计的和谐性、灵动性、天趣性和工巧性体现出来的。从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审美取向的和谐性来看, 现代陶瓷茶具设计依旧重视材料与工艺、文化与质地、外形与内涵之间关系的处理, 现代陶瓷茶具作品中造型以及肌理的多样性体现着设计者的情感与直觉, 因此, 现代陶瓷茶具的设计过程, 也是设计者与设计材料进行物我交融的过程;从现代陶瓷差异设计审美取向的灵动性来看, 我国传统的器物设计强调“得心应手”, 并重视体现生命灵性, 这让S型结构成为了器物设计中的基本范式之一, 在这种结构中, 既体现出了规范, 又体现出了活跃与变化的特性。现代陶瓷茶具设计理念具有多元化、多维度的特征, 这种特征的出现, 是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对传统陶瓷茶具设计理念所进行的升华, 同时也让现代陶瓷茶具设计能够在汲取传统文化与传统观念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对发展的束缚;从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审美取向的天趣性来看, 对自然品质的重视、对材料自然特征的流露, 仍旧是现代陶瓷茶具设计中的主流理念, 这种继承自传统陶瓷茶具设计的审美取向, 能够让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将自然恬淡的情致和趣味表现出来。另外, 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强调设计过程中的人工痕迹以及对材料的自由发挥, 设计者可以通过因材施艺来对自身情感进行表达, 这种审美取向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与传统设计理念的继承, 同时也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大众所具有的审美追求;从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审美取向的工巧性方面来看, 我国设计工艺在发展过程中一贯重视加工艺术, 在传统陶瓷茶具设计中, 许多优秀的作品都具有刻意雕琢又浑然天成的特征, 这些特点不仅能够体现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同时也可以体现出传统陶瓷茶具制作对工巧性的严格要求。在此方面, 现代陶瓷茶具设计不仅做出了继承, 同时也将工巧性发挥到了极致。虽然机械技术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现代陶瓷茶具的制作速度与制作数量, 但是手工陶具设计仍然受到了很多茶文化爱好者的追捧, 而作为现代陶瓷茶具的手工设计者与制作者, 能够使用写意手法等对具有传统性的、现代性的加工工艺、设计因素等做出更加丰富的创作与创新。由此可见, 传统文化、传统观念对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审美取向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而在适应时代、古为今用的现代陶瓷茶具设计过程中, 对传统文化、传统观念等内容做出表现, 也是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发展中需要承担起的重要责任。

2多元文化与现代工艺影响下的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审美取向

从功能设计方面来看, 现代陶瓷茶具的审美取向体现出了以实用为美的特征。实用美, 是现代陶瓷茶具美的生命力与根本。随着设计艺术的发展, 对“物以致用”的提倡已经成为了现代设计领域中重要的设计理念之一。在几乎所有的陶瓷制品设计中, 对实用功能的看重是不容忽视的, 特别是在现代陶瓷茶具设计中, 设计者更是将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到茶具当中, 如茶具的盖子是为了保证茶水的卫生, 茶具的壶嘴则是为了对流量和流向做出控制, 而把手的设计则是为了在使用茶具的过程中省力与方便。事实上, 这种功能设计上的审美取向在传统陶瓷茶具设计中就得到了体现, 只是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对此做出了继承并进一步发展而已。

所谓进一步发展就是随着社会与受众生活习惯的改变而产生改变。比如陶瓷器物的功能设计一般都需要对人所具有的生理需求做出考虑, 特别是需要以人所具有的触觉和视觉为重要的依据。在现代陶瓷茶具功能设计中, 同样需要遵循这种一般规律, 并且现代陶瓷茶具设计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使用功能, 还需要从卫生、安全、舒适等多个方面对自身功能进行延伸。正是在这种需求下, 现代陶瓷茶具在功能设计方面引入了仿生学、人机工程学等具有时代性的科学知识, 同时要求现代陶瓷茶具设计者能够对人生理机能做出充分的了解, 并利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设计实践来体现出现代陶瓷茶具所具备的实用美。

另外, 在满足陶瓷茶具使用者生理需求的基础上, 现代陶瓷茶具的功能设计还需要满足陶瓷茶具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因此, 具有完备功能的现代陶瓷茶具作品, 不仅需要达到使用目的, 同时需要对使用者的心境产生影响, 从而带来陶瓷茶具使用者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双重作用。现代陶瓷茶具的功能设计显然已经不再停留于使用层面, 而是通过强化使用者的视觉体验、触觉体验以及心理体验来向使用者传达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以及人文气息, 而这也决定了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工作者需要对受众所具有的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等做出深刻认知, 并以发展眼光来明确现代陶瓷茶具设计观念, 从而确保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实用美的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

现代陶瓷茶具设计材料、造型与工艺体现出了多元化的审美特征。首先,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 陶瓷茶具设计中的材料产生着不断的变化, 不同的材料在不同的设计手法与表现形式下, 能够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而这也决定了, 现代陶瓷茶具设计能够与现代材料科学的发展相融合, 并促使现代陶瓷茶具设计体现出更强的时代性和科技感。其次, 从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形式所具有的审美取向来看, 随着个性化文化的发展, “打破传统”成为了艺术设计领域中重要的口号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 虽然提倡“以不变应万变”的中庸设计风格仍旧是现代陶瓷茶具设计中的主流, 但是能够对传统审美观念带来的挑战的缺憾美、个性美等也被纳入到现代陶瓷茶具设计的审美范畴当中。因此, 在现代陶瓷茶具的形态中, 出现了一些与传统陶瓷茶具造型大庭相径的茶具艺术品, 在传统的茶具审美取向中, 这些艺术品绝对会被划归于残次品一类, 但是也正是凭借不对称甚至残缺的造型, 这些艺术品同样获得了部分人的追捧。这种现象在多元化文化与审美取向的作用下反映出现代社会大众审美标准、审美角度所产生的变化, 同时也让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审美取向体现出了更加明显的时代性特征。最后, 从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工艺来看, 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多元化审美文化的引导, 现代陶瓷茶具在设计工艺、制作工艺等多个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拓展。在茶具烧成方式中, 陶瓷器物的制作离不开火的洗礼, 但是温度、火候的把握会让陶瓷器物展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工艺的多元化发展体现在燃料与烧成方式的多元化, 如苏打烧、盐烧、柴烧、熏烧等工艺下产出的陶瓷茶具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从而满足不同陶瓷茶具使用者对陶瓷茶具本身的审美追求。

3结语

时代的发展改变着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 同时也改变着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 而在审美需求引导下的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审美取向, 也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可以看出, 现代陶瓷茶具设计重视继承传统陶瓷茶具设计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同时也更加强调陶瓷茶具所具有的功能性以及陶瓷茶具材料、造型与工艺的多元化发展, 因此, 我们可以说, 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是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审美取向的重要基础, 而现代社会大众所具有的审美需求与多元化的文化和工艺, 则是现代陶瓷茶具设计审美取向不断产生变化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邵长宗.浅谈我国陶瓷茶具的发展演变及审美[J].佛山陶瓷, 2014, 12:54-56.

[2]卢海超.浅谈现代陶瓷茶具的人性化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18:165, 175.

组合茶具毕业论文 篇8

关键词:中国,古代茶具,造型,种类,审美艺术

我国古代茶具种类繁多, 造型优美, 既有实用价值, 又富艺术美感, 故而驰名中外, 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我国茶具的造型艺术是对我国茶文化的彰显, 讲究简约大气, 崇尚回归自然, 外观协调平和。由于各个时期人们对美的追求不同, 因而不同时代的茶具在艺术造型上也就有所不同, 但亘古不变的是, 茶具造型是一个时代审美理念的反映, 是人们道德素养、生活情趣、品行气质的集中体现。饮茶也早已从简单的解渴提神扩展为社交、放松、休闲、娱乐的代名词, 能够为人们打造出一个更加明净澄澈的精神世界,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为人们开辟出一个安逸悠然的休憩港湾。可见, 饮茶是人们精神境界追求的外化, 是人们处世理念的显现, 因而茶具在造型设计上往往也颇为关注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基于时代理念进行创新, 逐步演化成为人们价值取向和审美趋向的物质载体。

1 我国古代茶具造型概述

茶具是茶文化的物质载体, 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饮茶品茗、演绎茶道必不可少的器皿。物质文化的进步会带来审美理念的转变, 我国古代茶具造型在每一个时期都呈现出与前朝有所不同的特点。换句话说, 茶具造型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是对一个时代审美艺术的保留与推广, 它的发展历程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一样, 都要在历史长河中面对“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难题, 既要有所创新, 又不能完全背离古风。同时, 茶具造型是一个时代人民群众价值观念、处事原则、喜好偏向、交际规范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造型艺术必须置于特定时代中进行分析, 着眼于当时当地人们的精神需求与审美需要, 在发展中求继承, 在继承中谋发展, 以鲜活的形式将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茶文化创造性地保留下来。

作为茶叶的故乡, 我国也是茶具的发源地, 茶具的材质多种多样, 造价也相去甚远, 不论是高居权贵还是街头小卒, 均可挑选到符合自己审美水平与支付能力的茶具。茶叶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源泉, 茶文化则是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缩影, 它以道德为核心, 强调人类的群体价值, 提倡无私奉献, 主张义大于利, 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 重视修身养性、和谐共生、心态平和, 等等。作为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彰显茶叶自身价值的依托, 茶具在造型设计上必须能够体现出茶叶秀雅清丽的本质以及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令人们端茶具似赏文化, 观茶具似品人生。

2 茶具造型种类及其审美艺术

2.1 球体造型, 典雅自然

球体造型的茶具借鉴了我国水墨画艺术, 将棱角之间的过度与转接剔除出去, 转接采用流畅自如的似水流线体来构造茶具的骨架, 点、线、面三者浑然一体, 整个茶具呈现为圆润的球形, 宛若自然生成一般, 整体性颇为突出。值得一提的是, 以球形为造型的茶具的内部容量通常较其他形状茶具的载水量要大很多, 并且球形茶具自带装饰功能, 能够带给欣赏者以圆润、立体、流动的视觉体验, 也更有利于茶具之上图案、纹理的赏析。球体造型的茶具在设计上追求统一性与简约性, 整体看上去内敛含蓄、婉约低调, 如莲花一般拥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 将世间琐事抛之脑后, 清新而悠长, 宁静而致远, 给饮茶之人带来一种贴近自然、优雅万千的审美感受,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与丰富多彩的审美艺术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缠缠绵绵不曾绝, 浑然天成如一物。茶具的造型之美则在圆润的球体之上见深意, 传统文化的奥秘跃然纸上, 以美学的视角理解文化, 以文化的视角诠释生活, 让饮茶之人同时获得生理与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

现在, 球形茶具仍然是茶具造型设计的主要形式, 它以圆弧承接的方法来构建茶具形体, 通过简单直接的弧形过渡线条将茶具打磨成自然天成的水珠一般, 茶具本体上通常会以起伏的转角和流畅的弧线将茶具整体与局部的融合之感予以呈现。单一的流线型线条并不会让造型设计显得乏味或枯燥, 反而会增添茶具高贵典雅的气质, 静中求动, 动中有静, 实现动与静的有机结合, 刻画出如诗如画的意境。另外, 这种造型还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 让饮茶者的意识流动和情感体验停留在饮茶的那一瞬间, 整个画面平衡而协调, 水墨情怀尽显, 茶之灵气尽露, 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意境悠远, 耐人寻味。

2.2 浮雕叠透, 灵秀舒展

我国自古就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人们喜欢用圆形或球形的物体来寓意吉祥, 喜欢以吉祥的饰品来装点身边的事物。古代茶具在设计上多采用圆形或球体造型, 圆弧线条配以球体轮廓, 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富贵连年的美好寓意, 令饮茶之人在吉祥话语的影响下心境更加开阔, 态度更加积极乐观。设计茶具时, 人们将自身的情感与期望寄托在茶具之上, 让它成为心灵的代言人, 在现实世界抒发个人情感与理想愿望, 实现理想境界与现实空间的有机融合, 茶具设计也因此更加富于内涵性、多样性与多元性。

我国人们自古崇尚装饰艺术, 在造型简单的物品上会辅以雕刻、剪纸、印花、刺绣、编织等, 来增添物品的丰富感与层次感。对于茶具而言, 比较常见的装饰艺术是浮雕与叠透。通过这两种装饰方法, 茶具的形体外观在视觉上会有很大不同, 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会被无限激发出来, 球体造型敦实、简单、厚重的感觉也会被打破, 给人带来一种灵秀、舒展的感受, 视觉冲击力大幅提升。借助这些外部修饰, 茶具的点、线、面三个元素也会实现多种多样的交织与叠加, 装饰的流动感更加强烈, 装饰物与茶具本身的转折弧度更加切合, 茶文化中所蕴含的和谐统一的思想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视觉感受方面则实现了虚与实的结合、沉与浮的对比、近与远的差异, 带给人们全新的饮茶体验。

2.3 单一线条, 意蕴悠长

任何艺术设计都是艺术家内心情感和理想意愿的表达, 茶具也不例外。我国古代茶具在造型设计上几乎无一例外地融入了设计者的情感元素, 对亲情、友情和爱情实施了物质层面的延伸与发展。造型以单一弧线为主要设计元素, 简单明了, 落落大方, 打造出一种宁静、泰然的意境, 稳健而优雅, 有力而自然。这种造型设计的美感完全依托于设计者的灵魂与情感, 他们将自然设计元素与人类情感语言有机结合, 积极汲取古代哲人的处世哲学, 并将之转化成为设计元素置于茶具之中, 赋予茶具以灵魂, 让茶具成为设计师情感的视觉表达。

这类茶具在造型上追求线条的简单化、意蕴的深刻化以及意境的悠远化, 以简喻繁, 以少胜多, 这与我国古典哲学观点及东方审美理念完全一致。饮茶之人欣赏这类茶具时, 就好像穿梭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之中, 体会仁、义、礼、智、信的精髓所在, 感受简约、自然的水墨创作原则, 体会简约的线条对于茶具功能的彰显作用, 将道家“有无之辩”的哲学理念进一步发扬光大, 对人们产生深刻影响。

这类茶具与球体水墨茶具在风格上有些类似, 但是身材更为纤细修长, 整体设计较为高挑, 上部延展的幅度较大, 壶嘴与壶把挺拔向上, 壶身类似于垂直的椭圆形, 重心在茶具中上部, 整个茶具以重心为基准进行上下的整体弧度变化。在精神格局上, 这类茶具会给人一种独立、清冷、孤傲的感受, 这正是对“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绝佳体现, 也是对君子善于且乐于成人之美的有力展示。这类茶具通常会借助外延部分来打破单一的结构变化, 通过大圆、小圆的叠加套用, 避免使用过多会造成干扰的直线, 使茶具更加简约, 空间更加鲜明。一般而言, 相对于其他茶具造型设计, 这类设计最能够赢得心高致远的文人的推崇, 文人情怀与茶叶的恬淡悠然相互融合, 茶具的简约设计及深远意境与两者相互映衬, 起承转合、迂回跌宕, 艺术美感大幅提升, 忧古思今的文人情怀也被渲染到极致。

2.4 方体配弧线, 新颖独特

历来文化发展都是一个相互碰撞、相互借鉴、不断充实、日益完善的过程。我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西方文化进行过频繁交流, 也适当地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髓, 体现在茶具造型设计上就是打破了单一弧线的构成方式, 更加注重造型的独特性与新奇性, 外观的简约性与美观性, 在传达艺术美感的同时将审美需求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茶具多小巧精致, 符合西方文化中的精品生活理念。为了避免因茶具体积缩小而导致其视觉冲击力度大打折扣, 设计者往往在茶具的整体组合上下功夫, 进行刻意的缩小或放大。例如, 以厚重敦实的托盘衬托精致小巧的茶杯和茶壶, 在保留各自空间美感的同时形成了整体的一致性, 多中有少, 大中有小, 厚重与轻快兼而有之, 视觉冲击强而不腻。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 设计者大胆地将方体与弧线搭配运用, 茶壶主体采用圆柱体, 壶把、壶嘴、壶盖则采用方体, 经过起承转合的处理以后, 弧线与方体之间会形成体块之间的流动与穿插, 转角与硬角之间相互对立而又互为补充, 多种元素之间相互交融、难舍难分, 简单之中求变化, 变化之中求风格。

3 结语

我国古代茶具的造型设计是对传统文化及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同时, 茶具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载体, 是人们情感诉求和内心期望的艺术表达, 其造型艺术与设计者的精神世界同样是息息相关。在茶具造型设计方面, 我国古代设计师将传统模式与时代新意相融合, 对实用性与美观性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衡量, 主张创新与突破, 力求打破传统方式的限制, 在变化中寻求统一, 在差异中寻求和谐, 将茶及茶文化的深刻内涵赋予茶具造型之中, 使茶具艺术性、实用性与情感性兼而有之。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造型概论[M].湖北美术出版社, 1998.

[2]谭天, 韦凯.浅谈中国陶瓷茶具与茶文化的关系[J].美术大观, 2011 (7) :106-106.

[3]徐亮.浅谈茶文化与陶瓷茶具的联系[J].美术大观, 2011 (7) :78-79.

上一篇:预防溺水的标语简短下一篇:读书演讲活动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