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教学模式论文(精选12篇)
组合式教学模式论文 篇1
一、过程与分析
所谓组合式教学,首先给学生布置一连串的教学指标。这些目标是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的,而且是随着身体素质的提高而提高的。其次用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和学生不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组合教学。当学生完成了 不感兴趣的项目的指标,就可以练习自己喜爱的项目。再次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进行组合, 让身体素质好的学生随时帮助身体素质差的学生。
在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只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按照“刺激—反馈”的模式向学生发出信 号,学生则根据信号被动地做出反应,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的作用。教师总是把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至于学生学得 怎么样,练得怎么样,教师因班级人数众多,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信息,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设置
教学大纲是各年级教学的具体目标和教学要求,是对“三基”教学和各种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总目标,认真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实践中。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实施教学,发挥其导向性、激励性、评价性,根据教学内容和实 际情况, 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课时目标,在教学目标过程化中要做到具体、适度,必须具有挑战性,才能激励 学生,值得为之付出努力。要要根根据据学学生生的的具具体体情情况况进进行行课课时时和和内容的规划,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进度,将同类教材分为高、中、低三个目标教学。中目标是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教学要求的基本目标,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高目标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强和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而言,在完成中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拔高学习,加大运动量,或进行高难度的动作训练等;一些学生因身体素质较差,体型偏胖,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信心不足,练习不积极,甚至经常借故逃避练习,教师只需要对其进行简单的技能和知识的低目标设置,随着身体素质的提高目标设置也相应提高。
三、案例分析
以我教的初三(6)班为例,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普遍讨厌中长跑,尤其是一些体型偏胖的学生,但是面对中考的800米跑考核项目或1000米跑考核项目,不练也不行。学生对篮球等球类爱好有加,尤其是男生对篮球特别喜爱,其中有几个学生就属于上述所说的体育偏项生,800米跑或1000米跑较弱,不愿意跑。为此我组织他们看篮球联赛,在看前让他们数一数运动员在篮球场上往返跑的次数及传球、投篮的远度等,让学生知道耐力、力量灵敏的 重要性。为转 化这些体 育偏项生 的弱项,实践中我采用组合式教学来提高他们的耐力。
这种组合式教学对提高体育偏项生学习的主动 性有很大的帮助,学生相互约束,相互帮助,增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每堂课都给学生设置教学目标,完成任务就让学生开展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例如,在上中长跑课的时候,为了使几个体育偏项生达到目标,其他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主动陪着他们跑,并在一旁鼓励他们,督促他们不要放弃。还有一些先跑到终点的学生齐声为这几个体育偏项生呐喊加油。有些体育偏项生为了上 好第二天的中长跑课,前一天晚上放学后主动先练一练, 一部分身体素质 较好的学 生也陪着 练,那场面让 人感动。又如,在上跳绳课时,我发现某几个学生跳绳不好, 于是就指导并纠正他们的动作,还布置了一个下堂课他们需要稍作努力的目标,并将一部分跳绳较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结果这些跳绳较好的学生主动示范给他们看,并在一旁督促和指导,还有的课间主动督促他们练习,这种效果是我始料未及的。
结果可想而知,初三(6)班全班在体育中考中成绩优异。几位体 型偏胖的 男生跑800米从学期 初用时5分钟、5分15秒,到中考时提高到3分钟、3分12秒(3分15秒满分),1000米跑从学期初用时6分多进步到用时3分50秒,这些体育偏项生身体素质、自信心都大大提高了。
四、反思
通过近几年的组合式教学,我发现其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之间的友谊
通过教学发现,学生一旦完成自己 的目标,顺利地练习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就会增强自信心,也不再缺乏学习或练习的兴趣。由于在许多方面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学生在一起练习、模仿,比较兴奋,他们善于 在同伴中展示自己的才能,敢于暴露自己的弱点,敢于提问, 勇于请教改进,达到相互学习、帮助的目的。其他 一些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也乐于或主动请这些体育偏项生一起活动或练习,即使产生争议、分歧,其他或旁观的学生也能善意地调解。学生之间更多地沟通与互助,呈现出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群体意识和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有利于培养学生和教师的创新能力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对于一些体育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往往是埋怨多,鼓励引导少。仅仅采用 加量加班的高压教育,未能从改善心理素质的角度促进学生积极转变,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组合式教学,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技 能外,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消除压抑因素,克服并抑制种种可能出现的害羞、胆怯的心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有利于激发创造力的自信、进取等优良个性素质。与此同时,由于组合式教学由多个因素组成,怎样发挥出这些因素的效能,完全靠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地组合、交叉运用,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3.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 资 源 的 开 发 利用
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或规律的教学活 动的策略和方式,单一的教学模式只能适用于一类学生, 而不能适用所有的学生。组合式教学由多因素构成,使具体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按教学的需要,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交叉运用,以发挥其整体功能,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师主导作 用的同时,更加强调 学生主体 作用的发 挥,是以学生探究合作为主的交互式教学,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帮助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学生遇到挫折时开导、帮助他们。组合式教学中,教师可以重点 强调团队的作用,引导学生更好地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在学习行为方面也体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
组合式教学也是充分利用学生自我资源的过程,一些教师看不到、管不着的地方,学生自己会帮着督促和引导。这种效果是学生特有的,教师替代不了。正是这一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全面提高体育偏项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将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落到了实处。
摘要:面对体育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宗旨,面对一年一度的体育中考,面对一些体育偏项生,如何全面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乃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众多教师和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采用组合式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是促进体育偏项生弱项的提高,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组合式教学
组合式教学模式论文 篇2
教学设备的现代化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科技含量高、直观性强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当前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师生耳目一新,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自制组合式教具可以把教材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精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语文教学进入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自制组合式教具可根据课文内容特点,以师生互助自制、学生自制、分组协作自制等形式完成,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师生互助自制教具
在师生互助自制组合式教具的过程中,师生能够共同探讨和营造课文所展示的情景,在教师无意识的引导下,将课文的难、重点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5课《画杨桃》时,由于我和同学们都没有见过真正的杨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加之条件限制,难以找到标本、图片之类的资料,我们只有“自制教具”了。在熟读课文后,我和同学们找来水和泥,按照课文上所介绍的“有五个角”、“椭圆形”等特点,我和同学们一起动手捏杨桃,并将捏好的杨桃放在讲桌上让同学们先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杨桃的形状,然后小组调换位置再进行观察杨桃的形状,最后得出“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这一蕴含深刻哲理的结论。在我和同学们互相协作制作“杨桃”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兴致高涨,而且切身体会到了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受到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让学生自制教具
针对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自制教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1课《放风筝》时,我引导同学们先观察图,看看图上都有哪些风筝,然后让同学们回家制作自己喜欢的风筝。同学们非常高兴,第二天,他们个个神采飞扬,带来了自己制作的风筝。望着同学们亲手制作的“大蜻蜓”、“花蝴蝶”、“老鹰”等各式各样的风筝时,我非常激动,鼓励他们说出此时最想说的话,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着“花花绿绿”、“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等我们还没有学的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当组织同学们到操场上放风筝时,我让拿着“大蜻蜓”的那两位同学先不要放,让同学们注意观察天空中都有哪些风筝,再对照课文,看看他们观察到的和书上所写的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相同。然后,让拿着“大蜻蜓”的这两位同学按照课文中“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把“大蜻蜓”放上天,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两位同学的动作、神态,把观察到的互相说一说,再看看课文中“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又是怎样具体描写的,找出文中描写“我”和哥哥动作的词语,与你观察到的动作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至此,这篇课文因为同学们自已动手制作了他们所喜爱的风筝而学习兴趣高涨,很快就掌握了课文的难重点,他们学得是那么轻松愉快,他们的心情又是那么欢快舒畅,我从孩子们那洋溢着幸福的脸上看到了自制教具给他们带来的喜悦。
三.分组协作制作教具
为了培养同学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协作精神,教师应多给孩子们创造合作学习的条件,让他们多合作,多配合,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自制组合式教具的制作在合作学习的养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应按照课文内容的特点,多让同学们协作完成自制教具,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10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当学习完第一自然段“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时,我让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个美丽的小村庄”会是什么样的,并让他们动手画一画,剪一剪。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很快就画好、剪好了他们心目中最美丽的小村子。第一组的同学剪下了粗壮的大树、嫩绿的小树;第二组的同学剪下了漂亮的房子,鲜艳的花朵;第三组的同学剪下了可爱的小动物……我让他们各组选出代表,把这些他们认为最美的贴在黑板上事先准备好的一张白纸上,很快,一个美丽的小村子就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了。同学们个个兴致勃勃,神采飞扬。随着教学的深入,房子由少变多,而树木则由多变少,同学们逐个拿走树木增加房子。当学习完最后一个自然段“什么都没有了,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时,同学们的心情显得非常沉重,有位同学缓缓地站起来,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将那些漂亮的房子一一剥了下来,一个那么美丽的小村子变成了不毛之地。我从同学们那痛心、惋惜的神态中看到了自制组合式教具在这篇课文中所取得的预期效果。
动态组合营销模式 篇3
第一,市场成熟程度
根据市场的成熟度,企业需要选择不同的营销模式。在陌生市场和新进入的市场,由于顾客对产品缺乏认识,应该选择以推广、传播为核心的营销模式;如果是高技术产品,也可以采用以产品为核心的营销模式;如果是原创产品,采用以产品为核心的模式;如果是新颖但非原创的产品,则要以推广为核心;随着市场不断发展,进入成长期和发展期,企业的营销应该慢慢转向以渠道为核心的模式。这时货铺得越多或价格越低将会有更多人来购买,让每个大街小巷都买得到就很关键。比如“脉动”,这是乐百氏出品的功能性饮料,刚开始定位于街头跳舞的年轻一族,到后来大家都能接受时,铺货就展开了,现在你可以看到在公园锻炼的老人也都拎着一瓶类似的饮料。到了市场成熟期,渠道已经到位之后,就要靠价格手段,选择以价格为核心的营销模式,吸引对价格更为敏感的消费者,或者推出新产品,比如:推出复印机之后,复写纸即被淘汰。
第二,消费者需求特性
消费者的价格敏感性和需求特性对营销模式选择影响最大。
价格敏感性体现的是随着价格下降,市场需求规模增加的速度。需求规模增加得越快,说明价格弹性越大;反之,价格弹性越小。价格弹性越大,采用以价格策略为营销策略重心就越有效。
当消费者初次选购价格昂贵、购买次数较少、需要冒风险的商品时,由于对这些商品的性能缺乏了解,为慎重起见,他们往往需要广泛地收集有关信息,并经过认真地学习,产生对这一产品的信念,形成对品牌的态度,并慎重地做出购买决策,则属于高参与度购买。高参与购买的产品适合以产品策略为核心的模式。
反之,价格较低廉、购买次数较多的、出错风险较小的商品,并不需花太多的时间去鉴别,则属于低参与度购买。例如:油盐酱醋。这类产品适合以渠道为中心的营销模式。
当消费者购买一些品牌差异不大的商品时,虽然他们对购买行为持谨慎的态度,但注意力更多地是集中在品牌价格是否优惠,购买时间、地点是否便利,而不是花很多精力去收集不同品牌间的信息并进行比较。这类商品从产生购买动机到决定购买之间的时间较短,品牌差异性也低。反之,当消费者购买一些品牌差异较大的商品时,注意力更多地是集中在品牌和产品上,要花很多精力去收集不同品牌间的信息并进行比较,而且从产生购买动机到决定购买之间的时间较长,价格是否优惠、购买时间、地点是否便利不是消费者重点考虑的内容。
例如: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药品属于后验性商品。但购买处方药或功效显性的OTC药品时,由于医生的指导或消费者对功效比较了解,购买时品牌、产品选择倾向十分明显,而对普通OTC药品,价格是否优惠、购买时间、地点是否便利则成为购买的关键因素,以价格或渠道为中心的模式就会比较适合。
第三,竞争对手策略
营销是个互动博弈的过程,需要根据竞争对手的招术和模式变化进行选择。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高手之间的对抗不是招术的对抗,而是模式的对抗,所以在双方博弈中如何动态转换营销模式是重要的。
竞争博弈的营销模式选择,应该考虑到三个方面因素:竞争对手的实力、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重心,以及其他营销策略重心的有效性。
具体来说,有两种选择:一是主动回避。当竞争对手实力较强,则采用主动回避的方式,选择其他有效的营销策略重心。例如:1999年,美的进入微波炉行业,看到格兰仕的价格优势和LG的品牌和产品优势,选择渠道作为自己营销策略的重心,并重点主攻格兰仕和LG薄弱的二、三级市场,不足三年,就迅速进入行业三甲。二是迎头痛击。虽然竞争对手实力强大,但是,自己有没有其他有效的营销策略重心可以选择,或者是竞争对手实力不强,可以采用与竞争对手相同的策略导向,与对手直面力拼,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一般来说,这种做法的风险要大于第一种,也是时下终端战、促销战、价格战风起云涌的根本原因。
“名人”、“商务通”之战至今都被称为是营销的经典案例。当时“商务通”占有PDA市场60%以上的份额,已经形成市场垄断,为什么在与“名人”的PDA之战中翻了船?就是应对不当。当时名人用的是价格战模式,把PDA的价格从几千元拉到几百元,商务通刚开始不降价,但很快也跟随着降价。这等于把自己的市场领导地位拱手让人,市场领导者绝对不能跟随人家去出招,这是营销模式选择中的大忌!随后,当“商务通”跟随降价时,“名人”改变了模式,打出“价格跳水、技术跳高”的大旗,开始打价值牌,“商务通”败得很惨。这就是在模式的转变中没有掌握主动权,应对能力差,变成简单模仿的结果。
第四,市场外部环境特征
企业还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变换自己的营销模式。当你所在行业和市场混乱时,就只能走极左路线,行业和市场成熟了你再做正人君子,否则你与市场格格不入,很难发展。中国市场经济处于逐步发育的过程中,企业就要入乡随俗,根据环境变化采用不同的营销模式,否则是找死。
根据外部环境,企业应该考虑运用不同的营销模式,这种模式要符合发展趋势和环境变化。当产品创新不能获得市场回报时,以产品为中心模式就行不通;当媒体价格虚高时,用以促销、广告为中心的模式也不行;当渠道高速变革时,选择以渠道为核心的模式也不行。总之,在行业动荡期要审时度势,模式要适应环境。
市场外部环境主要从市场差异性和一体化程度两个维度来分析。
市场差异性指的是区域市场内不同细分区域或不同细分消费群的差异化程度。具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细分区域市场的差异性,或者说是大区域市场中,小的细分区域的差异性。这种市场差异性可能来自于文化、习俗等,但更主要的是来自于购买力的差异。例如:在长三角地区,大多数快速消费品在一、二、三级市场的差异性较小,甚至周边某些二、三级市场的消费能力还强于上海。而在京津唐地区,除了核心城市之外,周边二、三级市场消费能力普遍较低,市场差异较大。二是细分消费者的差异性,或者说是同一区域市场细分消费者的差异性。这类差异性主要是来自于不同细分消费者群体购买力或购买习性的差异。例如:在汽车行业,高、中、低消费者区别就十分明显。
一体化程度指的是区域市场内的购买习性、流通业态的多元化程度,以及政策法规执行力度等环境因素的差别状况。差别越大,一体化程度就越低,差别越小,一体化程度就越高。例如:广告法、直销法等明令禁止的行为在二、三级市场依然大行其道;再比如:在二、三级市场,尤其是北方和西部,终端业态演进的速度较慢,还以传统渠道为主,比较离散,这样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就比较低。反观北京、上海、广州等 “制高点” 市场,政策法规执行的力度比较强,很多行业已经演变为连锁卖场主导的终端型市场,这些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就比较高。再比如:商用照明市场,由于商务采购的透明度不高,使得市场一体化程度较低。
第五,企业竞争战略
厂家的竞争战略是由公司战略决定的,而营销模式是实现公司战略和竞争战略的途径或方式。从这个逻辑上来说,一方面,营销模式的选择必须在竞争战略的框架下;另一方面,营销模式又能验证竞争战略的有效性。
中国各区域市场发育程度、购买力水平、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巨大差异,使得市场差异程度很大。因此,需要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市场动态地调整自己的竞争战略,当然也不能轻易背离既定的竞争战略。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很难在中国市场全面胜利,有些市场将成为你的“盲区”。例如:格兰仕的低价策略在一、二级市场非常奏效,但是,在三、四级市场效果就不是很好。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这些市场渠道比较长、终端比较散,而格兰仕的渠道运作能力和营销管理深度又不够,所以使得在这些市场价格节奏和政策往往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如果在这些市场上,格兰仕加强渠道运作,就有可能改变目前市场运作不力、被美的等后来者“圈地”的状况。
第六,企业资源和能力
企业的技术研发、财务状况、管理能力、制造水平、生产规模、成本控制能力,以及人力资源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不可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也使得不同企业在产品、品牌、价格,以及渠道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核心能力。例如:在微波炉行业,格兰仕凭借着价格优势,使微波炉从高档消费品变成了大众消费品;美的凭借渠道运作优势,主攻中高端市场,避开在低端市场上与格兰仕死拼,市场份额节节攀升,短短几年就进入行业“三甲”;而LG则凭借国际品牌和生产规模的优势,2003年市场份额曾经达到30%以上。
与资源和能力直接相关的企业发展阶段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营销模式。企业从弱小到壮大的不同时期,需要采取不同的营销模式。企业初创期条件比较差,或者能力比较差,产品上没有核心优势,是市场的跟随者,用低成本慢慢做,这时宜采用以价格为核心的营销模式或以渠道为核心的营销模式。当技术有一定发展之后,则可以采用以产品为核心的营销模式,或者资源允许的话,采用以推广为核心的营销模式。要根据企业发展运作的节奏来选择营销模式,从跟随、模仿到创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选择不同的模式。
比如:跨国公司可能只能覆盖大渠道,本土企业则可通过网络渗透,街边小店也有卖,加之款式不断变化,也可以获胜。中国企业刚开始时不能采用以产品为核心的营销模式,而是要采用以渠道或价格为核心的营销模式,渠道稳住以后再慢慢转向以产品、以推广为核心的模式。所以营销模式的选择是要适合企业发展阶段的,并不是中国企业只能拼一种模式。
上述这六个要素都会影响营销模式,从这些角度理解营销模式就会发现,营销模式没有穷尽。那么,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条件下,正确确定适合自己企业的营销模式呢?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营销如打仗,关键是要认清楚你的武器是否有足够“火力”,也就是说要从营销4P中认清抢夺市场的最大动力。然后,围绕最大动力的“1P”,确定结构化的4P策略组合。例如:在手机行业,在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国际巨头的产品技术压力下,国产手机曾在二、三级市场以渠道运作形成了与国际巨头分庭抗礼的态势。然而,时至今日,国际巨头逐步完成渠道管理本土化以后,而国产手机在技术上依然没有突破,灾难自然也就到了。
已故管理学宗师杜拉克说:“管理是下不完的棋,创新无止境。”应该以实践为导向,在变化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营销模式,要时刻关注行业“营销动力”的变化,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只能成为“温水煮青蛙”中的青蛙,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不归路。
“矿井通风”组合式教学探索 篇4
“矿井通风”是采矿工程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系统地阐述矿井通风的基础理论、基本规律、系统设计原理,矿井空气调节技术,以及国内外矿井通风工程技术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学生掌握了矿井通风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了通风设备的使用与选型计算,进行矿井通风设计与日常通风管理;掌握了常规通风参数的测试仪表与测试方法,为从事矿井通风及其他行业通风工程设计、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及科学研究奠定基础。该课程实践性也较强,因此,在“矿井通风”课程教学中,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注意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多结合现场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学用结合的目的。但是,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学生的听课和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在毕业设计中的矿井通风系统设计部分反映最为充分。
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与体力,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它具有复杂的结构体系。在这一结构体系中,教学方法则是其关键环节之一。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作为无形的纽带,维系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能否提高和教育目的能否实现。在“矿井通风”课程教学中,合适与否的教学方法组合,同样决定着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笔者采用设疑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自由探索式教学法、实验比对教学法、纸质“黑板报”自学辅助教学法和随堂测试法等组合式教学法,希望能够对提高矿井通风课程授课效果有帮助。
二、“矿井通风”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策略
(一)运用设疑式教学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这句至理名言正在成为当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座右铭[1]。笔者在“矿井通风”授课过程中,通过提出矿井通风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设疑,进而分析教学目标,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形成目标框架,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填充到目标框架中,通过每个模块任务的完成来实现总学习目标的达成。课程绪论中,提出一系列问题。
1. 矿井通风的基本任务和达到的标准是什么?
2. 风流流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风流在井巷流动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减少阻力?
4. 如何实现风流在矿井井巷内的定量和定向流动?
5.通风流动过程中,必定遵循什么样的客观规律?
6.如何实现矿井通风系统的优化设计和风量调节?
事实上,每个问题的解答就是一章完整的学习内容和模块,这些问题也就贯穿到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通过设疑,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实践,逐步掌握和完成各部分内容的学习,最终完成总的学习目标。
在课程结束后,紧接着辅以“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使学生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在课程设计实践过程中加深体验,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通过相互协作,学会和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领会、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程度。
(二)突出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模式是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搜索、选择、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不仅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笔者在讲解《掘进安全技术装备系列化》一节内容时[2],尝试了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对教学相关内容进行了如下安排:首先进行设疑,提出“掘进工作面为何容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的问题;其次,组织讨论,原因分析,让学生了解了掘进工作面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的特点,然后,给出瓦斯爆炸必须具备的条件,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掘进工作面瓦斯爆炸防治的基本思路和方向,根据瓦斯防治技术的改革方向(瓦斯防治的三个条件即为三个方向),要求学生分组并在课后收集、整理目前所采用的瓦斯爆炸防治技术,在课上各组共享成果;再次组织研讨;最后,引出和总结结论,掘进安全技术装备系列化是防治掘进工作面瓦斯、煤尘爆炸与火灾等灾害的行之有效的综合性安全技术措施,对于保障掘进工作面通风安全可靠性的重要意义,完成该部分内容的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既提高了对掘进工作面瓦斯防治的认识,又掌握了掘进安全的保障技术,综合能力和安全素养也得以较大提升。
(三)强化自由探索式教学
显然,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体,学生学习方法对教学活动过程和教学任务的达成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结合学生学法的思考,笔者同时采用了自由探索法。
笔者在完成《掘进安全技术装备系列化》部分的授课后,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思考解决掘进工作面瓦斯防治难题的新思路。课后,就有学生通过逆向思维,提出了解决高瓦斯掘进工作面无氧通风的新思路,采用的基本原理和思考出发点是:通过调压气室,对掘进工作面形成封闭空间;通过封闭空间内氧气浓度,向封闭的掘进工作面内注入惰性气体,消除掘进工作面氧气达到支持瓦斯爆炸的基本条件,进而实现瓦斯爆炸的防治。同时,提出掘进工作面聚集高浓度瓦斯抽排利用的新方法。当然,自由探索式教学方法可能仅在某些学生身上有效果,也应该给学生大胆自由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以鼓励,笔者把奖励平时成绩满分的做法,作为对学生探索成果的肯定。
(四)采用实验比对教学
欧阳廷南认为,课程安排与学习环境若无法将理论讲授与自主分析充分结合,那么,易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以义务或敷衍了事之态度学习[3]。笔者亦有同感,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真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知识认知和使用水平的,仍是实践环节。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能够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产需求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感受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调动学习积极性,明确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增强学习兴趣和动机,变枯燥无味又必须完成的任务为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比如,井巷摩擦阻力系数是影响矿井通风阻力计算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场测试的条件很难得以提供和满足,因此,实验室实验成为认识摩擦阻力系数重要性的关键实践环节。
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一届多达300人,实验条件有限,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还无法突破,仍以课程理论的实验验证为主。常见做法是,实验准备教师预备好实验器材,实验教师在实验前讲解实验目的、方法、详细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学生只需要对实验思路进行验证,并且,多数属于分组协助形式,以“摩擦阻力系数和局部阻力系数测定”实验为例,以测量风道断面积、压差读数、数据记录等功能划分为分组依据,每组人数为5人,分别负责测量和记录数据,通过实验后相互交换实验数据,完成实验内容。
通过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并不理想,因此,笔者提出实验比对教学法,即在授课过程中,先设置“如何测算风道摩擦阻力系数”的问题,然后,结合真实的实验条件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先行设计摩擦阻力系数测算方案,完成实验方案初步设计后,再允许学生参加真实实验,这样,实验室实验就变成了对学生设计方案的验证,通过对比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与实验教师给出的真实实验方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学生亲自验证自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设计有付出,验证有收获,就愿意主动投入精力做好实验和对应内容的学习,所以,学习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五)应用“黑板报”自学辅助教学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知识面,利用所学分析现实生活、工作中存在的类似问题,提高对矿井通风课程的兴趣,借鉴黑板报的形式,指导部分学生制作了“矿井通风”课外扩展阅读材料,免费发给学生扩展阅读,比如一通三防案例分析专栏,就引发了学生对事故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同时,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集中问题,采用触类旁通的方法,利用疑难解答、习题分析、案例设计和分析、自学园地等栏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寻求自我解答,该形式不仅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疑难点,同时,学以致用,学有所有,还能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六)开展随堂测试
传统教学以语言、文字为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现代化教学则把幻灯片、录音、录像、计算机仿真、三维动画、虚拟现实技术等等现代化科技设备和手段应用于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系统,更富有吸引力、直观性和科学性,也容易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体系中的难点。采矿工程属于工程学科,平面图绘制、看图识图的基本能力仍然是人才培养中的重点,比如采区通风系统中通风构筑物的合理布置,在通过视频、三维动画帮助学生认识风门、调节风窗、密闭等通风构筑物的功能、实体样式后,重要的是需要学生掌握在采区巷道及设备布置平面图中的合理位置设置通风构筑物,利用标准图例绘制通风构筑物的技能。为此,在内容讲解完成后,利用flash动画操作的方法,把采区通风构筑物合理布置的操作练习搬到了课堂上,当场验收学生对通风构筑物的理解、认识和掌握情况,同时,学生也自行检验了学习效果,激发了听课和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结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探究、质疑、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矿井通风”课程授课实践证明,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组织,采用设疑—启发—研讨—自由探索—实验比对—纸质“黑板报”—随堂测试等组合式教学方法,能够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听课的兴趣,同时,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有较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冯慧娟.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J].卫生职业教育,2005,(21).
[2]张国枢.通风安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7.
排列组合教学反思 篇5
1、创设情境 活用教材
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 ,课一开始,老师就创设了和三只小动物参观数学乐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学生知识很好地融合到生活中去。整堂课教师就是围绕这个大情景来教学的。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课的设计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2、关注合作 促进交流
以同桌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同桌,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3、练习题的设计力求游戏化,使学生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知识,如抽奖游戏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教后反思:
1、教师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指导不够,有个别学生还不能有效参与。
2、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对学生的指导不够细致,不够具体,如在抽奖游戏过程中,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板演,或说出自己的想法,草草收场。
3、教师语言不够精练,放手不够到位。如排列教学中,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找出不同摆法。
浅析篮球组合技术的教学 篇6
关键词:篮球组合技术;教学训练
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对篮球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组合技术。可以说组合技术不高,篮球技术就难以达到高水平。在篮球比赛中大多数技术动作多以组合的方式出现。有人曾统计,在一场高水平比赛中运用组合技术的次数达330次之多,种数在90种左右。组合技术和组合技术运用效果的好坏是由多因素决定的。就运动员本身而言,有技术动作掌握的熟练程度,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篮球意识等因素。除此以外,还受外部条件的限制,如本队的实力,同伴的配合,以及对方的对抗能力等因素。因此,在篮球组合技术的训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实际情况,在不同的训练时期和训练阶段中,抓住主要因素,有所侧重、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
一、现代篮球组合技术运用的定义
组合技术是指运动员在运用技术动作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形式和要求,将两个以上的技术动作组合运用,形成完整的技术动作整体。组合技术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广泛应用,可以促进篮球运动水平的发展,有利于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运用篮球组合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运用篮球组合技术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技术动作的熟练掌握,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取决于该系统的良性运行。但是也难免出现偏差,造成掌握技术动作的周期延长,技术环节上脱节,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组合技术正是为了弥补这种现象所采用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是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依靠篮球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运用篮球教学的特殊性和训练的定向性,对技术动作进行优化配置组合。教师通过合理的组合与有效的运用,来弥补传统教学中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周期长,运用能力差,技术脱节的缺陷,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掌握较多的技术动作,为通过技术动作的综合运用创造有利条件。
三、篮球组合技术教学的应用
篮球技术形成的生理机制是以人的大脑皮层运动中枢为基础的运动条件反射。生理学中的“应激学说”把运动技能的形成分成“应激-应答-适应”的过程,认为机体对应激的反应有“警觉-抵抗-恢复”三个阶段,根据这原理,篮球组合技术应根据“初步掌握阶段-泛化阶段-巩固提高阶段”这一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进行教学。
(一)为了个人掌握篮球组合技术的教学
根据学生掌握篮球的基本技术,把简单的动作加以组合,形成简单的篮球组合技术。如学生在底线持球向中线运球到二分之一处作转身运球,换手运球到中场,作跨下运球,然后加速运球到罚球线附近作急停跳投。通过这种简单的篮球组合技术的反复练习,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各种简单的技术动作,为以后学习掌握复杂的、难度高的技术动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场地,把篮球的基本技术科学地组合在一起,通过反复的练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动作。
(二)为了某种战术而进行的篮球组合技术教学
篮球运动的魅力在于同伴之间的默契配合。NBA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拥有最多的球迷,不仅仅是因为明星们的出色表演,更在于他们心有灵犀的绝妙配合。因此,教师在篮球教学中应当有重点地加强对于学生之间某种固定战术配合的组合技术教学。例如,两个前锋或者两个后卫之间的配合;两个学生一组在底线持球,双手胸前传球到中场,然后一个学生采用侧身跑的技术跑向篮下,另一个学生在接球急停(跳步或跨步)后采用长传球的技术动作将球传给篮下的同学,接球的同学三步上篮,传球的同学跟进抢篮板球。又例如,前锋和中锋之间的配合:前锋在外围拿球准备突破,中锋上前做后掩护或侧掩护,前锋做假动作后向内线突破,这时对方中锋如果过来换防,前锋可以把球传给完成掩护后,后转身向篮下切入的中锋;如果对方没有换防,前锋可以果断地突破上篮。
四、运用组合技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对抗性、多变性、欣赏性于一体的集体运动项目,一切攻防技术的运用都是在高速、激烈的对抗中进行的。对抗,反映着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反映着运动员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因此,运用组合技术教学时,教师要考虑上述因素的作用与影响。
(一)提高篮球悟性,形成整体技术观
提高悟性,就是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学生悟性高,就会合理运用技术,临场或课堂和学习应变性强,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高。运用组合技术时,教师要主动引导,全面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感性认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篮球理论水平,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理解篮球运动,使学生丰富理论知识,提高感性认识,来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使学生对组合技术形成一种整体观念,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使学生明白,组合技术的运用,不是单个技术动作简单相加,而是技术动作练合运用的体现。这有利于学生技术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注重教学与训练的双重效应
教学与训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二者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组合技术运用于训练中,运动员能顺利完成动作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运用于教学中,学生基本功相对较差,动作技能学习的顺利掌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二者的有机结合。因此,教师运用组合技术教学,既要考虑教学因素的特殊性和主导性,又要考虑训练的定向性。
五、结束语
篮球组合技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技术,运用篮球组合技术,要考虑篮球技术运用的标准,技术运用的时机,组合技术所在的层次、位置,才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在组合技术训练中,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特点,结合当今篮球运动发展的趋势,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提高训练课程的质量,提高训练的科学性,更好地控制训练,更快地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编委会.篮球大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2]叶国雄等.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1998.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组合式教学模式论文 篇7
关键词:组合式—案例—导学教学法,医学心理学,心理问题
医学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中, 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1]。卫生部规定医学心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也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必考公共科目[2]。该课程内容不但包括心理学基本理论、个体心理、心理健康、心理评估、咨询、治疗, 而且涵盖了与临床疾病直接相关的内容, 如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心理障碍与不良行为、病人的心理问题、医患关系等。由于专科生学制短, 医学心理学教学学时少, 而涉及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又比较抽象、不易理解, 仅靠课堂上传统的理论讲授和重系统、重秩序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医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需求及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 在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不断探索在学制短、课时不足等客观条件限制下的医学心理学教学模式。“组合式—案例—导学”教学法是把教材中一些抽象、难讲、难懂的心理学理论, 或者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章节中的相关内容组合, 再以相互关联的组合案例作为课堂学习目标的先导展现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具有多元表征的案例及提出的与之相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心理探索和反思的学习过程。结果表明, “组合式—案例—导学”教学法的实施, 不但能如期完成教学任务, 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 激发了对医学心理学学习的兴趣, 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学生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达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校2010级1~4班731名高中起点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将其中1、2班的358名学生作为实验组, 3~4班的373名学生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学历层次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实验组采用“组合式—案例—导学”教学法教学, 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授课。两组均使用由涂旭东主编,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医学心理学》, 共12章和5个心理实验指导。两组由同一名教师授课, 教学目标相同, 共32学时, 开课时间与周学时相同。
1.3 检测与评价
课程结束后, 甄选近年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试题和教材中重要知识点编制试卷, 在同一时间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试, 将两组测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5个分数段进行比较。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并进行卡方检验。同时, 随机抽取100名实验组学生对该教学法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共10项, 每项分3个档次。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测试成绩比较 (见表1)
表1显示, 实验组>90分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65分的人数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12.042 7, P=0.000 3) ;实验组67.6%的学生成绩≥81分, 而对照组73.2%的学生成绩在65~90分的分数段。两组成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6.269 2, P=0.013 3) 。
2.2 实验组学生对“组合式—案例—导学”教学法的评价 (见表2)
3 讨论
案例教学法是指围绕教学目标精选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 给学生一种感性认识, 再由此引出理论及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方法[3]。“组合式—案例—导学”教学法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心理学理论案例和医疗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 (如心理应激引发心身疾病的案例, 心理障碍引发心理危机的案例, 医患关系不良引发的医疗事故案例) 引入不同章节教学中, 融入以点带面的教学过程中, 可节省学时;通过案例组合拓宽学生的视野与思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 不断提高学生对心理学抽象概念、原理等的理解、记忆和掌握能力。现将“组合式—案例—导学”教学法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着力点总结如下。
3.1 恰当合理的章、节组合
该教学法在内容组合中, 遵照课堂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针对性、客观性与课堂讲授过程中的联系性、可行性和时效性教学原则, 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合理的章节组合。如将第二章的医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与第八章的心理咨询、心理指导、心理治疗有机组合, 将第三章的心理学理论和概念进行有机融合等, 促使学生通过对心理学理论的探求, 领悟医学心理学的整体性及各学科间的融合性与交叉性;促使学生对人的心理过程中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中抽象的、不易理解的心理活动内化为易感、易知的行为体验, 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课堂授课效果。
3.2 代表性的案例课件制作
就案例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言, 课堂案例不是越多越好, 因为过多则主次不明、喧宾夺主, 教学效果适得其反。为便于教师对组合内容和教学目标中难点的讲授及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 围绕组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选择具有代表性、启发性, 且贴近学生生活的医疗情境案例, 经过精心编排设计, 演绎成难度适中的组合案例, 然后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制作成图、文、声、画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展现在课堂上。该教学法在案例设计与编撰时既注重组合案例的典型性、复杂性, 也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与实用性, 以促使学生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在病人心理及医患关系组合章节的案例中, 把“轻轻拍肩、扶肩说话、向病人伸出大拇指、打V字型手势”的医患交往四部曲尽可能模拟成临床情境,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也为其在今后的医疗工作中把握医患沟通技巧、构建良好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打下良好基础。
3.3“导”与“启”并重的问题设置
该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指导者, 在问题的设置环节, 尽可能使所提问题包含每章节学生要掌握的要点、难点, 促使学生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案例中的问题, 探索人类心理变化的一般规律,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探求知识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由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 进而改变个体认知、思维和行为。如在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组合章节中, 设置应激反应在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中的作用等问题, 启发与引导学生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看待疾病, 学会从社会、心理、生物角度来观察病人, 从整体上来把握病人, 学会维护和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降低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 不断提升个体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分析和处理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
3.4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组合
该教学法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师生的互动性、教学活动的生动性为创新点, 着力于教学方式的组合。在教学手段上综合了PBL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角色扮演法, 为学生提供多视点、多剖面、多层次和全方位的信息和心理模拟训练。如在较为抽象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个性与人格章节中, 通过观看有趣的《Human Body》, 揭示人体的奇特和生理因素对心理的影响, 形象生动, 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 进而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启迪学生想象和联想。引用“心理访谈”和“幸福魔方”等电视节目中的典型心理案例, 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直接与间接心理实践与理论知识有机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验、心理护理、医患沟通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学习得到拓展及延伸,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组合式—案例—导学”教学法以教材、案例组合为核心, 以导学方式组合为关键。该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强、教学效果好。
参考文献
[1]涂旭东.医学心理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0.
[2]张亚宁, 荆雷.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医学与社会, 2008, 21 (10) :60-61.
混合式教学模式初探 篇8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理实脱节, 学生主动性不高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本是密不可分的两者,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 变成了理论教学单独培训学生基本知识, 实践教学单独培训职业操作技能, 两者未能真正结合。长期如此会导致学生不会思考, 缺乏创新意识,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主动性不强, 学习效率低。
(二) 缺乏适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材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专门开发的教材, 需要针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优化编排, 教师在应用时也才能得心应手, 教材和教法才能相得益彰。而传统教材无法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 学生不容易理解书中的专业理论, 特别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还没有适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成教材可用。
(三) 考核方式不够全面和科学
现有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核为主, 这种考核模式比较简单, 实施起来很容易, 但不能全面、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学习, 而教师也不能及时得到教学反馈, 无法随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 教学质量很难提高。
(四) 缺乏适合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的教学场地
现阶段的教学场地一般为普通教室和实验实训场地, 很多实验实训场所的建设基本上只能满足专业技能训练的要求, 实训环节的教学过程也多停留在实训教师先讲解演示, 学生再自行练习的阶段, 与实际生产、工作有一定距离, 很难做到专业知识学习与操作技能培训有机结合, 更难以支持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
(五) 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热情不高
很多教师除教学外还要担任辅导员的工作, 此外还要忙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编写教材、申报职称等工作, 无暇同时兼顾教学和实践的学习。而对于工作年限长的教师, 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不断发展, 若不时刻学习, 也很难及时掌握新技术, 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法
(一) 充分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混合式教学模式可采用多种先进教学方法来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1. 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该方法主要包括角色扮演法、现场演示法、参观法、实习实验法、讨论法、模拟法等。合理地选择这些教学方法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不管应用何种教学方法, 都应该注意, 现在的学生都有很强的平等意识, 越平等的课堂氛围, 师生间越多的沟通和理解, 就会创造越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应放下架子, 充分融入学生当中, 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互动, 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只有在没有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的环境下, 才能最大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2. 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教师在课堂上可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遇到学习风气不浓厚的班级, 教师可适当要求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必须有所反应和回答。还可鼓励学生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可主动就授课内容插话提问, 利用课堂时间有效解决疑难问题, 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在选择问题时, 应多考虑有价值的题目, 选择能让学生发表不同观点, 能就不同观点进行讨论,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题目。最后, 教师应根据学生分析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
(二) 编写适用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材
现在的专科教材大部分仍然是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不适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开展。由于混合式教学模式还在探索阶段, 没有适合的现成教材可用, 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 编写新教材或完善整合现有的教材。例如电力系统自动装置课程, 可将各知识点分解成各个实践训练项目, 形成项目式或任务式的教材。每个项目都应有相应的目标和任务, 并尽量贴合企业生产实际。如“发电机自动并列装置”的讲授, 可作为一个项目来处理, 可以打破原来的教学顺序, 不按原来教材的知识结构来教学, 而是考虑这个项目中需要哪些知识和原理, 把它分解成一个一个的任务。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 教师可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小组讨论法先将任务分解, 再用头脑风暴法进一步分析, 这样项目化编写教材后, 理论教学和实践部分就能交替进行, 学生可先学操作再去弄懂原理, 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三) 设计适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
对于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 由于教学过程中应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如何及时收到反馈, 如何知道哪些教学方法应用正确, 过程化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的课程通常是由多个任务、项目或学习情境组成, 如果不进行过程化考核, 这些任务、项目或学习情境的完成质量便不得而知, 特别是前一个项目还没完成好又开始另一个工作任务, 这对于课程的学习效果影响较大。过程化考核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和评价, 并作为评价学生综合成绩的主要依据。虽然实施起来比常规考试复杂, 但可以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 督促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此外, 通过过程考核可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教师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过程化考核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可不全由教师来进行考核, 可以加入学生个人自评和小组成员互评等方式, 这样不但可以减轻教师过程化考核的工作量, 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 学会综合职业能力中的评价能力。但要注意的是, 教师应提前制定好每个任务、项目或学习情境的评价标准, 并且要注意考核过程中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四) 建设适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场所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合适的教学场所来支撑, 这样的教学场所应该是集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为一体的专业教室, 它不应该是现场的工厂直接搬家, 因为除工作功能外, 还应该具有教学功能。因此, 教学场所除了有独立的工位外, 还要有便于多媒体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查询资料、工具和设备存放、小组讨论的相关区域, 为学生创造职业工作的环境和自主学习的环境。
教学场所具体的建设过程中, 可依靠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人脉资源, 采用与企业共建的方式, 挖掘校企合作的教学资源, 建设既可对内、又可对外的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企业的项目可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 以此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可大幅提高, 既能满足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 又能满足教师科研要求, 同时还具备对外职业技能培训的功能, 使教学场地的功能具有多样性、生产性和服务性。
(五) 建设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师资队伍
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师不但要清楚本学科的前沿动态、研发的最新成果、学术的最高水平, 还要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专业课程的教师, 要同时进行理论教学和技能操作, 既要熟悉理论又要具备实践经验。因此, 教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要加强双师教师队伍的培训,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对新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提出明确要求, 可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 既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 也可成为新教师的培训基地, 是提高他们实践能力的场所。学校可定期外派教师到实训基地进行培训, 如笔者所在学校要求专业教师每三年为一周期, 到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工程实践培训, 并于实践结束后在系部进行公开汇报和交流, 促进教师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的结合, 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除了引进高学历和高素质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外, 还应改善师资结构, 可聘请企业或行业的专业人才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加大兼职教师比例, 由拥有高技能、高水平的兼职教师来带动校内专任教师能力提升, 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 也是自身提升的过程。
三、结语
运动技能教学的择优组合 篇9
一、关于运动技能教学手段原则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其一是教师主导下, 学生自主练习为主的原则。教师主导要充分地做好示范和讲解的工作, 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技术动作, 可以形象地归纳为“用慢火炖”。在学生自主练习时要“走 (巡回) 勤”, 不能有任何的指导“盲点”, 学生有问题、有错误必须及时到现场;要“问勤”, 问不是简单的提问, 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技术动作存在的问题, 记得在体育系学习的时候, 当时的田径老师为了纠正我们俯卧式跳高的转头带转体的技术问题, 特别在垫子上放了100元的大钞, 他强调只要在过竿后能看到大钞, 你就解决了问题, 并让大家发现其中的“妙处”, 此后, 大家都红了眼, 身体在竿上转的就快多了, 并相互探讨“看大钞”的体验, 技术动作在不知觉中提高;要“示范勤”, 运动技能教学和其他知识传授有很大不同, 其主要以形象模仿和表象记忆来建立, 教师积极主动地正确示范, 学生越有可能得到更多、更强的感官刺激, 促使表象记忆, 加速技能的形成。其二是以学生自主训 (学) 练为主, 讲解和示范只是做服务性的。这里涉及到一个“精讲多练”为原则, 近日, 我们十分关注运动负荷的问题, 一堂体育课中学生没有一定量的练习是不会产生身心负荷的。有的教师时常质疑过多技能教学是否会影响运动负荷, 笔者以为这担心是多余的, 技能本身需要多次反复的练习才能巩固, 而多次反复就成了一定的量, 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怎样让学生在“多次反复”中既不失去兴趣, 又能运用技术技能享受快乐, 这就是下文要阐述的“最优组合”的问题。其三是分解 (分块) 训练为主, 单项和综合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分解学习是针对一个技术学习单元而言, 分块是对一个技能单元学习而言的, 比如一个单手肩上投篮可以分解为持球、蹬伸、出手等分解动作。分块相对概念大些, 比如行进间急停跳投, 这里可以分成几个块的技术, 包括:运球、急停、投篮, 只有学会了分解才能综合成小块, 再由小块形成技术链, 从而掌握技能。因此从分解 (分块) 为主的技能教学原则出发, 我们在安排教学进度和单元计划时, 特别要注意对大技术技能单元的划分, 一定要保证课时和学练时间, 有些技术必须堂堂课加练。其四是课堂精练, 指导课外巩固的原则。这一点大家都不讲自明, 也就是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教师必须在每堂课结束之前要布置一定的技术练习的家庭作业, 这一点是容易忽略的, 但从学生中了解, 有的特别感兴趣的学生确实在家中练习。
二、关于运动技能方向性问题
关于运动技能方向性问题, 一直困扰着一线的教师。笔者以为, 运动技能必须以实用性和可锻炼性价值为基本原则, 所谓的实用和可锻炼性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以后, 能在平时锻炼时用得上, 能通过运用技能感受体验和愉悦的运动情绪。可锻炼性就是学生毕业以后能选择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坚持锻炼形成健康习惯。因此, 我在选择运动技能教学时, 有的需要“精学”, 有的只需“泛学”, 有的甚至只要了解即可。精学无非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项目, 如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以及武术太极拳之类的套路, 女生再加形体操, 男生再加一些基本的素质练习, 如俯卧撑的方法等;“泛学”则是为了挖掘一部分学生的兴趣而尝试的, 毽子、呼啦圈、跳绳、体操 (一般的技巧) 等内容, 一个班上能找到几个就可以了, 当然, 这部分也必须花一定的课时进行技能学习, 让学生初步掌握。
三、关于运动技能教学要素择优组合的问题
在运动技能教学全过程中各种要素择优组合的原则, 是一条重要原则, 它是一个从学得到习得的复杂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围绕学得我们要做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 在制定教学计划, 课时进度, 备课制定教学设计时, 都要围绕技能目标的需要进行选择, 之后我们要处理好各方的关系, 简单的就是通过技能学习要在课堂内必须锻炼学生的各种素质, 不是说练了技能就忽视了健康。在技能从生疏到熟练 (自动化) 的过程, 是一个身体各种素质训练的由浅入深的过程, 反复次数越多, 体验和刺激就越深刻, 对技能的熟练程度就高, 身体的各种协调能力就越强 (当然, 在传授运动技能过程中体育教师既要按计划教学, 又要依据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置预计到的情况, 比如, 怎么实施技能任务的递进, 怎么实施分层等等, 本文不再展开) 。
择优组合关键在于择优, 一个技能单元、一个课时都应该依据特定的教学目的, 对教学的方式和场地器材, 以及处理手段进行选择。因为世间任何知识、技能、方式、方法, 都有其特定的有效域, 而绝不是全能的。
间接模式映射组合算法研究 篇10
网络中的数据源之间存在大量映射关系。图1给出了一个数据共享网络的拓扑结构示意图。当数据源E需要获取集成模式下的数据时需要将E上的查询通过E到C、C到A和A到集成模式之间的映射关系,转发到集成模式上。当E到集成模式的映射路径不唯一时,返回的数据结果可能不同。在数据交换中,为得到可靠的数据,需要得到所有映射路径,当数据源规模庞大时,执行的代价很高。尤其当某个节点,例如C离开网络时,E到集成模式的映射路径将断开,此时会造成数据的丢失,映射组合可以较好的解决该问题,通过预先组合映射路径上的映射,可以直接得到数据交换对象之间的映射关系,节省查询在映射链上传递带来的开销。
随着时间的推移、应用需求的变更以及系统的更新换代,数据源间原有的直接映射演变成了间接映射,在映射组合时需要间接映射带来的影响。大部分组合映射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直接映射[1,2,3,4,5],包括基于逻辑的方法、基于约束关系的方法以及模式转换的方法[5,6,7]等。基于转换的方法需要定义复杂的模式转换操作,不支持包含复杂模式结构元素组合运算的间接映射;现有的非直接映射的研究主要考虑目标和源模式之间的非直接映射定义以及基本操作[8],而很少考虑组合问题。
Yu和Popa等讨论了嵌套关系模式下基于SOtgd[3]的映射组合问题。提出一种映射组合算法,支持嵌套模式。Nash等[4]研究了非source-to-target情况下一阶逻辑约束描述的映射组合问题。Berstein等研究了非source-to-targe下的映射组合问题[9],扩展了Nash和Fagin等的工作。映射组合的求解主要采用逐步消除中间模式符号(记为BECA)的方式,然而Berstein等也说明了某些情况下中间模式可能无法完全被消除,此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组合映射,主要原因是间接映射的存在。本文主要研究间接映射的组合机制,给出了间接映射的组合算法和实验分析。
2 映射组合概述
定义1令R1、R2为二元关系,R1和R2的组合R1°R2定义为二元关系:,“°”为组合运算符号。
令Inst(M)表示映射的实例,下面利用二元关系Inst(M12)和Inst(M23)来定义映射M12和M23的组合。
定义2[3]令为两个映射模型,其中S1,S2,S3两两没有公共元素符号。当Inst(M)=Inst(M12)°Inst(M23)时,映射为M12和M23的组合映射,满足,其中Ii为模式Si的实例,1≤i≤3。
图2给出了以S2为中间模式、S2的实例为中间实例的直接映射组合,实现在已知M12和M23的情况下S1和S3的直接数据交换。
3 间接映射定义
间接映射是指源模式的某个或若干节点的实例经过一定的代数运算后映射到目标模式的某个或若干节点实例的代数运算结果上,如图3所示。
在映射[1]中,方框中的节点实例经过代数运算后整体映射到目标模式的一个元素的上。下面给出代数运算定义。
定义3间接模式元素关联定义为具有间接映射关系的模式元素的关联关系集合。令φS为S的公式集合,Si为S的Scheme,则代数运算具有下面的四种形式,这里用模式来代替对应的实例集合:
(1)并集映射:具有类似的形式
(2)笛卡尔积映射:
(3)投影映射,表示为:
(4)选择操作映射:
令为模式元素的代数运算操作符,间接映射下的源模式公式可表示为:。以图4为例,M12表示为:
4 间接映射组合机制
考虑图4给出的映射关系,虽然M12和M23有公共的模式S2,但无法根据M12和M23直接建立S1到S3的映射关系,更无法直接给出组合映射的表达式。如果直接进行组合,S1只能映射到S3某个元素的一部分,在数据交换时,需要S2下实例的参与才能得到S3下完整的实例,因此根据直接映射组合进行数据交换时可能丢失信息。本文提出算法的主要思想是构建一个可进行直接映射组合的扩充模式,并保证该模式实例与原有模式的实例在广义同态函数下同构。采用基于中间模式的模式元素数据回流策略,定义扩展模式,实现间接映射的组合。相比BECA方法,数据回流能够消除中间模式的影响。
定义4令为包含间接映射的映射模型,其中为形如的公式集合,从S到T为广义sound类型映射[10]。令DomM(S)为S的映射域,Dom(T)为T的有效域,有。令T参与间接映射的变量集合为yIn,S参与间接映射的变量集合为xIn,构建S下的虚拟元素集合yIn-xIn。如图5所示,记得到的新源模式为S′,则可以在映射域DomM(DomM(S))上建立T到S′的直接映射。若表示S′到T的映射,则记为的逆映射,虚拟元素的构建过程称为模式元素回流过程,简记为模式回流。
定义5令S1,S2,S3为两两没有公共符号的模式,为间接映射。根据定义4.12构建包含虚拟元素的新的源模式S′1,得到映射,同时根据逆运算构建新映射,得到新的映射模型为。若,即满足:,则称M为M12和M23的组合间接映射。
5 间接映射组合生成算法
图6中,虚线给出了新模式元素与中间模式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当源模式S1添加虚拟元素成为S′1时,可直接建立S′1到S3的组合映射。同直接映射不同,数据交换时,中间模式的部分元素对应的数据将首先回流到源模式下,在源模式和目标模式的数据交换过程中存在反向数据流动。
5.1 组合算法
基于模式回流的间接模式映射组合的算法(ElementsBackbasedMappingCompositionAlgorithm,简记为EBMC):
Algorithm EBMCInput:映射
Output:映射。
(1)初始化和。对和中的变量和关系进行重命名操作,保证不存在名称相同的变量和模式名称。
(2)数据回流和虚拟元素构建。若存在S1到S2的映射:andS2到S3的映射:,满足,则对所有满足条件的i,取投影操作,得到属性集合E={E1,…El},其中Ei为操作得到的属性集合。
将Ei添加到S1中,并与其对应的进行属性组合,该过程为一个模式回流过程。
(3)S12、S23构建。初始化两个空集合S12、S23,假定的蕴涵式形式为:
将每个中的公式,添加到S12中,类似的处理,得到包含的公式集合S23。对每个S12中的公式,其中x为全称量词量化变量,xj为x上的项,1≤j≤k。
用k个包含原子公式的蕴涵式来替换每个S12中的χ,得到:
(4)S12、S23组合。取S23中的形如ψ※γ的公式χ,对ψ中存在的每个R(y),通过如下步骤用S′1上的原子公式替换R(y)。
令为所有S12中的公式,且其右侧包含R,
若S12中不存在该公式则从S23中移除χ;
否则对的变量进行重命名,使其不与χ中的变量名称重复;
从S23中移除χ,通过如下方式添加p个公式到S23中:将χ中的所有R(y)替换成φi,并将结果添加到S23中(1≤i≤p)。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S23中的所有公式左侧的子模式符号都来自于S1。
(5)构建M13。令S23=(χ1,…,χr),其中χ1,…,χr为前面得到的蕴涵式,则,其中zi为χi出现的所有变量,1≤i≤r。。
算法给出的组合映射的生成前提是需要维护一个新的源模式,而该模式在其他组合映射中可能无法直接使用,但在大规模数据交换情况下,维护该扩展模式能够提高数据交换效率。
5.2 复杂度分析
令S1、S2和S3所包含的模式元素个数分别为N1、N2和N3,并令初始化和的重命名操作复杂度为O(N1×N2×N3)。
令S2到S3以及S1到S2的映射集合包含的映射元素分别为N23和N12,N12和N23都是原子模式元素(未参与组合运算)的个数。于是模式回流中需要构建的虚拟元素个数为N23-N12,得到构建虚拟元素的复杂度为O(N23-N12)。
组合过程的复杂度由和中所包含的原子公式数量确定。令包含的形如的公式的个数为N 12C,而每个ψi包含的原子公式为n12i个,得到的原子映射集合元素为N 12C×n12i个。若中形如的公式个数为N 23C,其中ψi为原子公式集合,则替换过程中需要匹配的原子公式对的数量为N 12C×n12i×N 23C。于是组合过程的复杂度为O(N 12C×n12i×N 23C)。由此得到模式回流策略下,组合映射生成算法的复杂度为:O(N1×N2×N3)+O(N23-N12)+O(N 12C×n12i×N 23C)。
而直接映射组合过程的复杂度为O(N1×N2×N3)+O(N 12C×n12i×N 23C),二者都是多项式级的复杂度
6 实验分析
考虑图4给出的情况,对S1到S3的数据交换效率进行实验分析,对比在不同数据实例规模下,根据非间接映射组合以及间接映射组合进行S1到S3的数据交换过程执行时间。实验数据库为Oracle,记录读写时间是记录规模与属性数量的增函数。
在非组合映射情况下,S1的数据实例{I1}根据映射M12转换到S2下,记为{I2},{I2}再根据M23转换到S3下,得到{I3}。数据读写主要发生在三个模式之间。在组合映射情况下,采用回流策略,S2部分属性的数据实例首先回流到S1下,得到新的数据实例{I′1},然后根据组合映射M13得到S3下的数据实例{I3}。图7左侧给出了不同数据实例输入规模下,数据交换执行时间的对比。
下面考虑BECA与EBMC的对比,BECA方法通过代数运算来逐步消除中间模式元素,核心思想是通过等价替换,将中间模式的符号尽量的替换成目标和源模式下的符号,因此,消除的模式元素可能分别包含了目标和源模式下元素。实验给定目标模式、源模式以及参与间接映射的中间模式元素规模,令BECA方法中可能参与消除的模式元素数量服从均匀分布,回流模式元素的数量由EBMC算法的第(2)步确定。图7右侧给出BECA消除中间模式元素数量与EBMC模式元素回流数量的对比。
7 结束语
间接映射组合过程中,中间模式对BECA与EBMC两种方式得到组合映射的影响基本相同。同时,EB-MC中回流的元素基本上等于BECA中未消除的元素数量,但IMCA能够完全消除中间模式的影响,实现真正意义的组合。
参考文献
[1]Madhavan J,Halevy A Y.Composing Mappings Among Data Sources.VLDB03,Berlin,Germany,ACM,2003,572-583
[2]Nash A.Foundations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学位论文.SAN DIEGO: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6.
[3]Fagin R,Kolaitis PG,Popa L.Composing Schema Mappings:Second-Order Dependencies to the Rescue.ACMTODS,2005,30(4):994-1055
[4]Nash A,Berstein PA,Melnik S.Composition of Mappings Given by Embedded Dependencies.PODS2005,Baltimore,Mary-land,USA,ACM,2005.
[5]McBrien P,Poulovassilis A.Data Integration by Bi-Directional Schema Transformation Rules.ICDE03,Boston,USA,IEEE,2003,227-238
[6]Bo.M,Kittivoravitkul S,Lazanitis C,et al.AutoMed:A BAV Data Integration System for Heterogeneous Data Sources.CAiSE04,Riga Latvia,Springer Verlag LNCS,2004,82-97
[7]Bo.M,McBrien P.Comparing and Transforming Between Data Models via an Intermediate Hypergraph Data Model.COMPUT-ER SCIENCE,2005,373069-109.
[8]LiXu,Embley D W.A Composite Approach to Automating Direct and Indirect Schema Mappings.Information System,2006,31(8):697-132
[9]Berstein PA,Green TJ,Melnik S.Implementing mapping composition.VLDB Journal,2008,(17):333-353
论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88-02
在素质教育化的当下,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仍在不断地深入发展。高中语文作为高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则是在此方面重要创新进取的教学形态,其注重在综合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知识信息储备能力及素养。在素质教育不断推广的当下,为了更好地发挥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的作用,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应对整合式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采取建设性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一、合理设计教学练习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进行合理的设计,整合教学内容,并通过开展语文文字实践训练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一到两个合适的语文练习,这样不仅可以简化语文教学的内容,还可以缩减繁琐的课文对话,更好地帮助学生通过实际练习了解文章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个人语言文字的素养。
例如,教师在进行《荷塘月色》课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可设计适当的小练习,令学生在阅读相关段落的过程中完成填空练习。学生在填写过程中,可以对文章进行梳理、理解以及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同时,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便会认真地阅读文章,捕捉相关信息。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不断地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对语文学习的逻辑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的小练习,也是对课文内容的整合,将课文设计成巧妙的练习,达到教学整合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在个人语言理解、整理以及运用等方面的能力。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话题
在素质教育化的教学过程中,语文对话在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运用对话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当然,语文对话质量的高低间接影响着教学实践效果,因此,教师在采用对话教学模式时,应对课堂内容进行一定的精简与选择。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话题,并且按照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进行有机的整合,通过精简教学流程,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讲解《和时间赛跑》一文时,可选择合适的教学话题,整合教学内容。该篇文章中,教学的难点主要是父亲的话语,因此教师可根据该难点,设计讨论话题,按照“父亲的话语对作者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与讨论,开展提问学生对文章父亲话语的理解,并说明父亲的话为什么会使作者产生困惑。通过该话题内容的开展,学生会进行不断地思考与探究,认识到作者是由于不清楚时间一去不复返的原因而产生困扰,从而明白文章内容的真谛,理解文章的难点。围绕某个话题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整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章内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找出文章的关键内容
在现代化的高中教学阶段,一些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篇幅较长,如若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有序的讲解,则需要大量的教学时间,且达到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进行一定的整合,跳出文章内容的写作顺序,找出文章的关键内容,并进入深入的探究,根据文章关键点制定教学主线,并对教学目标进行一定的整合。
例如,教师在讲解阅读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时,若教师进行一段一段的讲解,不仅会缺乏阅读课的精髓,还会使课堂失去生机。因此,对于该篇文章的讲解,教师可首先让学生进行通篇阅读,然后提炼出文章的关键词“拦路虎”、“下马威”,在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直接开展重点教学,制定文章教学计划,通过分析文章的重点及难点,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铁路修建的内涵,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四、拓展文章相关内容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便会对相关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并将文章内容与拓展资料想结合,而后进行相应的讲解。对文章内容加以拓宽,整合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展课文的深度,从而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解李白的《将进酒》一诗时,某些相关资料说明此诗体现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复杂的情感会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从而使学生对诗作进行更加深入的品读,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句的内涵,体悟作者的情感。教师通过对文章古诗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与有机的整合,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整合式教学作为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中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目前仍处于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阶段。为了更好地发挥整合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相关教师人员仍需不断地努力,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海奇.高中语文的整合式教学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281-282.
多模式组合全面创新数学教学方法 篇12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根据初中数学教材特点, 一改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认真研读教学大纲, 对数学教学方法进行全面创新, 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深受广大学生的好评。
首先, 在教学中, 根据数学习题多的特点, 引入探究性教学模式与其他创新方法相结合, 作为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补充, 产生异曲同工的效果, 值得大力推广。提到探究性教学模式, 对于喜欢创新的数学教师来说并不陌生。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 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即将学习的重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培养熟练掌握和理解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的能力, 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探索求知的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创新思维是我们探究性教学模式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在日常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能停留在就题论题、就理论论理论的片面、呆板教学模式上, 要懂得心理学的原理, 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深入钻研教材, 从教材中挖掘有思考价值的知识点, 创设问题情境, 从深层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理论的动机和主动思考的热情。
比如, 面对同一个问题, 可以给多个学生分配不同的解题任务, 让他们提出不同的解法, 最后由教师比较各解法的优劣。一题多解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 属于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设计安排的问题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求得答案, 让学生在一个问题中得到新思路、新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利用换元法分解因式x2+xy-6y2+x+13y-6。
解法1: (以y为主元)
解法2: (以x为主元)
这两种不同解法, 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可以逐步形成和提高的。一题多解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 引入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开放式教学, 改变以往封闭式的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互动思维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可以让部分学生试着在一个问题上变换条件, 进行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正及反的练习, 使每题衍生出一系列新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如下面这个几何图形问题:
图示:⊙O直径为AB, ⊙O与直线L相切于点C, 分别过点A、B作直线L的垂线, 垂足为E、F, 则EC=CF。
面对这个几何图形, 可以引导学生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1)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假如直线L向上平行移动时, 与⊙O两个交点仍为C、D, 那么EC=DF还成立吗?如何证明? (2) 假如再把直线L继续向上平行移动, 并与直径AB相交于P、L与⊙O的交点仍分别为C、D, 指导学生画图联想,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仍分别由A、B两点向弦CD作垂线, 垂足分别为E、F, 是否还能得到EC=DF呢?
此几何题就属于动态问题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显然, 如果能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这类开放性问题, 对提高学生创造性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