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培训法(共8篇)
参与式培训法 篇1
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以为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事务处理、统筹规划等奠定坚实基础。但当前许多大学生对应用文的写作规范、语言特色、写作思路等不甚了解, 为此有必要加强探索。
一、参与培训法的内涵
从本质上来讲,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源于英国的参与式教学法并非一种教学方法, 而是部分社会学家在国外进行国际援助性研究时, 总结而得的一套社会学理论。这一套理论主要指:只有让当地的人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援助项目中, 才能使援助项目取得成功。经过不断发展, 当引进到教育领域时便形成了目前所说的参与式教学。
从上述的介绍中可知, 参与式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 且其以学习者为中心, 采取直观形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进而鼓励学习者不断参与到教学中, 使其成为积极成分, 加强与教学者和其他学习者间的交流, 深刻认知并掌握所学知识, 最终将其运用到实践中。而这恰恰同应用技术大学培养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符。
二、参与式培训法对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影响
(一) 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式培训法的应用, 改变了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 其不但重视教师的教, 而且更重视学生的学, 并能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在参与式培训法的整个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知识、线索、写作上的指点;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在教学中的答疑解惑以及课堂讨论中。而学生地位则直接从被动学习或单纯听讲、记笔记转变成主动参与学习, 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应用文并在课堂上同教师、同学交流讨论。可以说, 参与式培训法的应用转变了过去上课记笔记, 下课背笔记的学习状况, 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参与意向,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 学生除了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外, 还更加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因此, 在实际的应用文教学中, 就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锻炼学生的上台胆量、语言表达, 应用文使用规范能力等。而参与式培训法的应用正好与应用技术大学的要求相同, 参与式培训法更加注重学生的权利和能动性, 在参与式培训法中, 学生可以通过自由选题、自由组合、查询资料、撰写应用文、参与模拟等实践环节, 不仅能使学生对应用文写作有深入的了解, 还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参与式培训法在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
(一) 创设情境, 小组协作。在应用文的写作思维中, 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其最大的特点, 且对实际工作还要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因此, 在应用技术大学生下应用文写作教学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理论层面, 而是要让学生有事可做, 有事可写, 加强实践教学。如教师可将课堂模拟为企业, 教师为总经理, 分组为各部门, 选队长一名副队长一名, 队员若干, 各小组设队名、口号等, 依据学习金字塔理论, 结合实际适时采用讲课、头脑风暴、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 重要是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参与教学及评价等, 以各组参与表现情况及出勤情况作为平时成绩, 用虚拟工资计算, 同时以游戏作为课堂间的互动, 增强学生上课兴趣。
(二) 共同探讨, 模拟教学。通过参与式培训法的角色扮演如学生上台带领学生复习, 如小组讨论完成某个作业, 再各组交换批改, 然后各组派代表点评批改情况等。如在教学中教师便可组织学生模拟某企业, 虚拟企业中的“老总”思考企业各项事务的管理, 如针对企业的消防安全, “老总”可具体提出安全工作的关键要点, 并由办公部门依照公文的起草、审核、签发等程序完成公文的拟定和发送;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设立学校、企业等多个单位, 并模拟各个单位间的业务往来, 如针对学校实习生到企业实习一事, 可由学校相关代表发“关于商洽安排毕业生实习的函”, 企业相关代表接到公函后回函“关于商洽安排毕业生实习的复函”。在这一来二去的实际训练中, 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应用文的用途, 这不断能锻炼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还能使学生提前感受工作氛围。
(三) 联系生活, 加强实践。在应用文教学中,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是始终学不好应用文的重要原因, 而应用技术大学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 更加突出学生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因此要求学生更多地走出校园到企业的具体岗位进行实践实习, 以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为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增加实践内容,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进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经验和生活阅历。如针对学校举办的田径运动会, 要求学生写作几种文章:第一, 一份运动会的完整工作计划;第二, 一份运动会的通知; 第三, 一份学校领导的致词;第四, 一份主持人的串词;第五, 一份校领导的总结性讲话。乍看这几份文章, 似乎很有难度, 但其涉及到了几种不同种类的问题, 学生只要联系生活实际, 再加以分析, 学生写作起来便游刃有余。
四、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 参与式培训法与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概念相符, 旨在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 使学生亲身投入到教学中, 并在自我感受和理解中理解、掌握知识, 以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统一。但如何将参与式培训法与应用技术大学相融合, 并成功将其应用到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则需要不断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立华.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探究[D].长春理工大学, 2007.
[2]张宇.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苏州大学, 2009.
[3]刘琼秀.参与式方法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3:180-183.
参与式培训法 篇2
促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案例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教师培训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转变教师教育思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现阶段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将会有力地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但是发现培训中还存在以下较为普遍的问题,制约着培训工作,亟待解决。
二、存在问题:
教师参与培训听得认真,大都能做笔记,秩序较好,但是大多数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对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不高,尤其是小组交流发言时,许多教师互相推诿,扯皮,不愿与其他人交流。这样的培训,起不到交流思想,互相提高的作用。于是学校提出构建“参与式校本培训模式”。“参与式方法”指那些能够使个体参与到群体活动中,与其他个体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参与的氛围中,使教师亲身体会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和困惑,以达到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工作的培训活动。这种培训把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看作重要的资源,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教师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经验,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已有经验和发展潜力,使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这一培训方式可以使教师亲身体验新课程倡导地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培训中,学习不再盲目地相信权威,而是通过自己地思考和与同伴交流选择并形成对自己有意义地知识。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共同愿望,提供动力。
在进入课改初期,为了使学校课改工作能顺利进行,学校重点做好了学习发动工作,理解课改内涵,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参与意识;着重研究教学与课程的整合问题、师生关系的互动问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这样带动了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二)、创新发展平台,提升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战场在校内,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载体、搭建平台,组织活动,使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人人学习成为可能。
1、自我反思是基础。
成长=经验+反思。为了促使教师更好地与自我对话,我们要求教师每一节课后写教学叙事或教学反思,将反思贯穿于教学过程,努力促进教师自我专业成长。
2、同伴互助促成长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协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①、通过“我的收获”论坛,让教师交换信息,把有价值的经验、文章,观点以及心得体会在教研活动中介绍给大家。
②、通过“课改沙龙”进行深度会谈,激发大家把深藏于心的对课改的看法和思想展示出来,生成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③、通过“案例解读”引领教师围绕某个教学问题或者根据某个教学片断归纳案例问题,提出解决的意见与看法,这种形式有利于课改成果的提升。
④、通过“成果论坛”让教师分享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有利于课改成果的推广。
3、专业引领求发展
阅读工程:为了促进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各办公室设置杂志栏,由学校订、购有关教学、教育杂志,经教师阅读。学校在资金紧缺情况下,每学期以教研组为单位发放书籍。学校举行教师各项基本功比赛,全部以书籍作为奖励。
青蓝工程: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教研组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采用师徒结队的形式实现专业引领,促进新教师向成熟教师,成熟教师向骨干教师的转变。推门听课:几年来,老师们对听推门课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排斥--接纳的过程。教研组配合学校进行随机听课,听课后对教师的客观诊断、评价,教师们都能虚心倾听,并根据评课自觉再度设计自己的教学,及时反馈自己教学的得失。
走近名家:学校加大了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更多的提供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近三年我们先后派出学科教师30人次,先后参加了国家级、省级培训,足迹涉及广州、深圳、成都、北京、南京等城市。
(三)、加强教学研究,推进改革。
1、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注重学科的专题研讨,偏重于集体的研究,如数学组提出“中年级学生计算能力如何提高”、高年级的“解决问题策略”如何培养„„先由备课组集体研究、共同讨论内容的安排、教法的选择及实施的策略,再由骨干教师进行雕琢,最后由负责教师进行展示,全体科任教师进行听课研讨,从而起到“上一课、促一批”的目的。
2、抓实课题研究
我校“十二五”省级课题《小学父母效能训练校本化研究》辐射面广,学生、家长、老师广泛参与,开展了一系列亲子活动,还在全市率先推出了大型开放日活动。黄兴小学家长学校是天心区唯一所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湖南省优秀示范家长学校”的学校,课题被湖南省教育厅关工委评为“家庭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中期评估优秀课题组”。目前,学校市级课题《利用国学提升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校本化研究》已经顺利开题,本课题研究目标为:依据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需要构建国学文化课程体系,实施校本化研究,从而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教师文化育人能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3、发挥骨干辐射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学校连续三年开展春晖活动,送课到平江。2014年11月21日,我们来到郴州汝城县第一完全小学,开展了天心区教育局与郴州汝城县教育局“同课异构 活力课堂”教学交流研讨活动。2015年5月7日,我们来到湘西龙山县茨岩塘镇中心完小,送去四堂课,与龙山县城里的各学校代表开展教学交流,市级骨干教师、区级心育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陈晓群老师执教了心理绘本活动课《我想念你》。从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出发,正确地引导了孩子们当父母不在自己身边时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使自己开心,更健康的成长。2016年6月23日,我们来到衡阳豹子岭小学,为孩子们送去精美的书籍,四位骨干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
(四)、充分利用资源,开发课程(1)《我是黄兴人》校本课程得以开发
学校专门成立了“我是黄兴人”的课程研究组。课题组经过专家的指导和多次研讨活动,已经摸索出以“知我黄兴、爱我黄兴、兴我黄兴”为主线的开发思路,低年级以“黄兴先生我了解”和“美丽黄兴,我的家”为活动主题;中年级以“黄兴精神我弘扬”和“美丽黄兴,我歌颂”为活动主题;高年级以“黄兴介绍我来写”和“美丽黄兴,我描绘”为活动主题。
(2)“七色光”少年宫社团活动课程丰富多彩。
结合我校实际,以少年宫为平台,开发以兴趣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为主的系列校本特色选修课程,有经典诵读类、科技创新类、艺术运动类、心理辅导类、生命安全类、科学教子类。(3)心育辅导课程培养健全人格。
2013年7月,陈晓群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正式挂牌,工作室立足心理健康活动课堂和教师自我成长,每月开展丰富多彩的心育研训活动,并建立了名师工作室博客,公众微信号。设有心理辅导接待室、个体咨询室、沙盘游戏室、宣泄室、心育名师工作室和团体辅导室,咨询室门口还设了“阳光信箱”。开设“注意力训练营”常规课程,“阳光小屋”周一至周五面向全体师生和家长开放。
(4)健美操课程激情洋溢 健美操一直是学校传统项目,自2010年——2016年期间我校健美操队获得全国冠军十枚,曾在湖南省锦标赛上几乎囊括所有项目冠军并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啦啦操比赛小学组第一名。
参与式培训法 篇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校长的培训模式和方法也要根据新的情况而有所改进。既不能固守以往的做法不变, 也不能拘泥于某一种模式、方式、方法;要继承, 更要改革与创新。在培训过程中某一个培训者可以运用多种模式、方式、方法, 某门课程也可以运用多种模式、方式、方法。笔者认为, 在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中, 不仅要参训校长人在, 更要参训校长心在, 使其主动投入到培训中, 从而提高培训实效, 迅速促成校长专业化的提升。
一、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与策略概述
所谓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与策略, 即培训活动以参训校长为中心, 融教育教学新理念、校长专业知识技能、管理经验于参与式活动之中, 强调参训校长主动、平等参与培训活动, 主张参训校长与培训者、校长与校长之间的交流合作, 充分关注校长已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让校长通过培训活动自主整合原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自主构建教育教学新理念、学校管理和发展新理念, 以及知识技能体系。
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与策略结合校长管理、教育教学实际, 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 能够引领校长个体主动参与到培训活动和群体活动中学习、反思、交流, 既是校长自身专业提升的内在驱动力作用下自觉、自愿、主动的学习, 也是他们能够与其他个体合作学习。这种培训模式与策略既可运用于校长培训, 当然也可以运用于教师培训, 甚至更多是后者, 因为教师队伍比校长队伍要庞大得多。
二、实施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与策略的理由
1. 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是由校长参加培训目标决定的
不管是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 还是研修培训, 最终目的都不是拿到培训证书, 而是提升校长的专业化水平, 帮助校长获得自身发展。所以培训模式应该从校长的工作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 让校长主动地参与培训, 高效完成培训目标。
2. 传统的“满堂灌”呼唤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与策略
即使在倡导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理念的形势下, 现实中不少培训却仍然采用与这些理念不相符合培训模式、方式、方法, 偏重集中统一, 忽视成人学习的特点, 传统的大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每每可见。这样的培训给予受训校长互动参与和主动探索的机会很少, 有的参与式活动也仅仅流于形式, 没有实质性意义。
3. 培训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 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际培训中, 忽视校长培训实际需求的现象比较常见, 表现为校长培训以培训者为中心, 关注培训者做了什么, 给校长传授了什么, 提供了什么, 而培训前期缺乏对校长的需求及培训后水平提高状况的调研和分析。同时培训内容多是基于讲授者的提供能力及其科研成果, 而忽视了校长的实际需要和对培训的期望, 这样的培训有时会影响校长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也会降低培训的效果。
三、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与策略的实践操作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和培训方式的不断改革, 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与策略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培训模式与策略, 已被很多培训者所认同, 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笔者结合自己参与培训的实践, 参考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实施策略和措施, 提高校长培训实效。
1. 共同参与交流模式与策略
在参与交流培训模式与策略中, 培训者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由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高高在上的权威”转变为“学员学习的协作者、促进者”。它强调培训者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要进行多向交流与互动, 运用多种手段调动校长参与各项培训活动, 发挥校长的主体性。要把校长彼此之间关注的角度、认识的差异视为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源库, 共同针对学校管理的某些问题进行探索性交流、质疑, 引领学员理性地思考问题。
在培训一开始应该对受训的校长培训需求和工作的困惑、难题及普遍关注的热点进行调查、综合与分析, 通过“校长培训需求情况调查”把情况、问题、热点、焦点及校长们现有的知识经验展现给受训的校长们, 促使培训者、受训校长之间就这些问题相互交流, 促进反思, 并在反思中生成新知识。参与交流是从校长的需要出发, 把校长视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把这些问题编成几大专题, 把受训的校长分成相应的小组, 每组研讨一个问题, 在规定的时间里提出解决的策略, 然后互传给另一组, 另一组的校长继续作答, 但解决的策略不能重复……这些问题在各小组中传遍之后, 就有了大量珍贵的解决策略。每个小组的代表把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发言, 供全体受训的校长们分享。最后的活动总结是培训者与参训校长共同总结学习过程的收获, 评价培训学习的效果, 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共同参与交流的培训模式, 主要以小组交流为主, 充分挖掘每个校长的创造潜能, 提出解决问题的多方面见解, 形成丰富多彩的解决方案。通过小组的共同交流活动分享经验, 并开拓想象的空间, 促使受训校长对自身经验的重新评价定位后, 积极寻求与他人思想的对话, 产生学校管理、决策、发展的智慧火花。
共同参与交流的培训模式很适用四五十人的校长培训, 要有能够激发校长讨论兴趣的开放性问题。培训者要有较强的课程设计和随机调控的能力, 有民主的作风和收放有度的组织才能。当然, 同时也要求参训校长要以放的心态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来配合。
2. 把真实课堂搬进校长培训模式
把真实课堂搬到校长培训中来, 关注校长需求, 走进学校, 以创建有效课堂为着眼点, 体验评价课堂, 是新形势下校长培训的重要形式和内容, 有利于校长从事务堆中解脱出来, 真正实现向专家型校长角色的转变。从真实的常规课堂中, 校长们领略到学校的办学, 教师实施新课程, 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 以及整个师生互动和学校风貌, 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培训效果自然好。建构主义对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与默会性的认识也正被回归课堂的校长培训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运用, 这可能正是回归课堂很容易被参训者所广泛接受的真正原因。
3. 案例研究分析模式
案例研究分析模式, 即通过剖析发生在校长身边的教育管理事件来提高校长专业能力的培训方式。由于案例是发生在受训校长实际工作中的事情, 受训校长能够设身处地, 不必真正深入管理实践就能短时间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问题。与此同时, 受训校长身临各种各样的实际教育教学管理情境去摸索、学习处理各种教育教学管理问题, 能训练他们处理各种常规工作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增强直面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的本领。
选择真实、典型又有启发性的案例, 供大家共同思考分析之后, 培训者要进行总结点评, 并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对参训校长提出殷切的希望, 从而提高参训校长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水平。
4. 严格管理下外在驱动参与策略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在的严格组织管理就是外因, 是校长培训取得高效的必要条件。人的成长往往是逼出来的, 校长的成长也不例外。校长平时是管理者, 管理教师、学生及其他教育资源, 所以培训机构、培训者必须对校长培训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培训学习氛围, 也有利于提高培训实效;相反, 组织管理松散是培训低效的原因之一。
参与式培训法 篇4
一、树立“理解性参与式”校本培训的新理念
1.生活化的教师观。教师不只是一种社会角色,而且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生活兴趣、人生追求、社会责任。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解教师的社会角色,简单地以社会名义对教师发号施令,必须得理解教师的整个生活和人生。教师只有很好地生活,才能很好地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立足教师的现实生活,倡导教师要有自己的理想追求,要有自身的理论武装,要有自觉的职业规范,要有自己对教育和生活的独到认识与实践,要有高度成熟的教育技能技巧,要有鲜明的教育个性。“理解性参与式”校本培训,在教师的生活中培训教师,以提升教师的整体生活质量。
2.自主发展的专业观。教师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职业。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要有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的水平。但每个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教师自我。每个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专业实践活动,才能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自我教育是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教育。因此,“理解性参与式”校本培训十分重视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促使教师自我培训,自我提高。
3.能力本位的培训观。培训的主要任务是切实提高教师的岗位能力,包括课堂教学的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教育管理的能力、与学生交往与协调的能力、指导学生成长的能力、解读童书的能力等。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最重要的阵地是专业活动。因此,“理解性参与式”校本培训十分强调教师参与各类专业活动,在活动中吸引教师投入其认知和情感,开展专业探索与反思,体会“主动、合作、探究”学习时的喜悦,形成与自我、与其他教师的互动,让教师在参与中达到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因此,“理解性参与式”校本培训,是一个在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教师培训的动态交互过程。
二、确立“理解性参与式”校本培训的新目标
“理解性参与式”校本培训,不同于以往以知识学习为主的培训。这种培训直接针对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从教师现有专业水平出发,努力把校本培训、教师专业发展、提升阅读素养等统一在同一过程中,主要关注以下目标:
1.引导教师创造性地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和快乐阅读的理念,激发教师专业追求的内在动机,让教师做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人。
2.指导教师运用新理念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大胆探索快乐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造就一批名师,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
3.以教师发展促学生发展,有力推进快乐阅读的有效开展。
三、进行“理解性参与式”校本培训的新探索
1.开放式课改论坛。教师是身心发展已经成熟,认知结构达到一定水平,具备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者,其发展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学校充分利用教师主体经验,发挥其主体作用,通过创办“课改论坛”改变教师“我是来接受教育的”的被动心理。
这种学习型组织方式有显性、隐性两类:显性的,指教师在约定时间、约定场合与约定的人员进行互动交流;隐性的,指教师不定时、不定场合与不定的人员,通过网络的“教改论坛”平台进行交流互动。因此,开放式“课改论坛”一方面克服了培训者信息的陈旧和日渐枯竭,另一方面重视教师的自身经验,既明确了教师参与的义务和责任,又增加了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同时,论坛的主题集中于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且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上,满足了不同层次教师的学习需求,论坛结果能直接内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效益,有利于形成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内在动机。“课改论坛”的开放性体现在内容、形式及参与者的开放,专题由教师们自己提出,提出者为主要发言人,论坛参与者可自由论辩,参与者主要是本校的教师,同时又向学生、家长、外校教师及社会开放。
2.讲自己的教育故事。讲自己的教育故事是指通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正式或非正式活动,借具体鲜活的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启发他人,包括讲故事、讨论故事、诠释与研究三个基本过程,类似于案例式培训,教师针对故事进行学习、研究、反思、感悟、借鉴。通过讲故事,把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使讲述者与听述者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培训,实现潜在意义的明晰与深化。在讲自己的教育故事中,主动结合新课改理念,改变行为,重构态度与价值观。讲自己的教育故事是借助三种层面的组织形式予以实现:个体内部的、个体之间的、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形式更为灵活、便捷。建构故事,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方式,能承载许多深刻的教育理念。后海小学实施的“讲故事”,实际上就是被专家们称为“叙事性研究”的具体化。
在个人“自构”层面,讲自己的教育故事使教育研究从神秘的金字塔走向了大众化,使研究与生活融为一体,教师既是学习者、实践者,同时也是研究者、创造者。教师在讲述自己教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实践与思辨的同步,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探索课程改革的思路,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成果。
在个体“合构”层面,讲自己的教育故事:(1)有利于诊断和剖析教育教学中的疑难困惑,寻找突破点。(2)有利于促进教师反省、反思行为的养成,促使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3)有利于在课改实验中将新课程推向实施。
讲自己的教育故事将博客作为教育故事的交流平台,实现了教育叙事研究的新发展。教师们积极参与“课改论坛”“教研沙龙”“网上跟帖”等专题探讨等,积极撰写“教后记”和“我的教育故事”等反思性文章,是“参与式”学习型组织校本培训方式的创新。它使教育故事数字化,使叙事研究成果更易保存、流通、复制,以博客的方式实现了学习随时进行、学习型组织随时体现的理想,使叙事研究突破了研究的圈子,更多人参与交流,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3.教学现场观察会诊。教学现场观察会诊是以课堂为主要场所,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由专家、教研人员、听课教师与任课教师构成的一种“参与式”学习型组织活动方式。它可以有目的地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严谨、理性的观察,使参与者面对面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策略。教学现场观察会诊一般包括课前研究、现场观察、课后讨论分析、形成新教案、再次试教等五个步骤。学校教科室和教研组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开展观摩活动,并落实观摩后的评课和讨论环节,引导教师在观摩中获得有益的信息。与此同时,还开展形式多样的非组织化观摩,包括随堂听课、互相听课、课例诊断、反思性说课等,为大家提供交流意见和看法的契机。这既能达到资源共享,也是一种运用理论分析实践,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自身实际教学水平的良好机会。
4.校际教学联谊式培训。校际教学联谊式培训是各地课改实验学校组成的学习型组织方式。它以教学为联谊纽带,围绕某一专题,各自提供课例和研究心得,然后围绕课例共同研讨。由若干所学校组成联合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可以充分发挥学区内学校的培训资源优势,解决培训师资不足的问题,克服校本培训中“近亲繁殖”的弊端,满足参与者自我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还可以进行跨市、跨省、跨国的校际协作。我们认为,要搞好校本培训不能闭关自守,要以开放的心态向兄弟学校学习,以虚心学习的心态向兄弟学校展示,以协作互助的心态与兄弟学校交流,最后达到共同进步。
5.有计划的指导性读书。有计划的指导性读书是形式结构比较松散的学习型组织活动方式。学校教科室为教师提供课改相关的情报信息和获取课改新信息的渠道,有计划地指导教师上网、看报、读书,在寒暑假制订读书计划,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并检查督促,组织开展网上转贴跟帖等读书交流活动。比如,我们围绕“快乐阅读课题研究”,为教师购置了《朗读手册》《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幸福的种子》等一系列的书。
6.优秀教师导师制。优秀教师导师制是形式结构比较固定的学习型组织方式。它充分利用优秀教师这一宝贵资源,可以把整个教师队伍都带起来。优秀教师与所带教师之间既有定向的指导示范,又有相互间的切磋;既有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研究,又有对论文写作的指导;既有对新课改新理念的探讨,又有对具体课题的共同研究。通过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的方式进行培训,形成“帮”“带”培训网络:学科带头人带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带成长型教师,老教师带新教师等。这种传统的教学相长方法在校本培训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活力,徒弟在师傅的诊断、指导中,不断追求新的提高和成长。与此同时,师傅本身在带徒弟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还将自己的“传、帮、带”经验整理成文,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7.参与式小课题研训。参与式小课题研训是一种鼓励教师人人参与,指导教师围绕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惑进行研究解决的培训方式。小课题的立项报告不拘形式,只要说明问题即可;研究的过程必须符合科研规范;成果的呈现不限形式,既可以教育叙事、案例研究、教育论文、动漫教案、教学设计、教育断想等形式呈现,也可以教育专著的形式呈现,只要能达到立项时的预期效果即可。小课题的开题论证以集体答辩形式进行,结题由学校负责组织。参与式小课题研训的意义在于让科研重心下移,让课题研究贴进课堂、贴近教师。这种形式的研究与培训互动,不但提高了我校教师认识和把握新课改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使我校校本化科研的特色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我校去年有16个小课题立项,一年多来,我们认真组织观摩、研讨,为每一位承担小课题研究的教师创建良好的探索环境。目前,已有13个小课题结题。通过本次小课题结题,我校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小课题的定位,明确了“学生立场”“问题立场”和“实践立场”是小课题研究的本质追求,为进行第二轮的小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8.与专家对话互动。学校根据课改的进程确定重点专题邀请专家讲座,并引导教师就自己在实施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与专家对话,破解疑难,提高认识。校本培训要在了解教师自身需要的基础上开展,可主动邀请教科研机构的研究员和优秀教师来校指导,把教师们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吸取,使理论学习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真正融合。我校率先成立了以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王林、香港中文大学哲学教育博士赵明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博士邵博学为成员的“后海小学博士协作站”,我们通过专家现场讲座,或与专家视频交流、进行网络异地互动等方式开展校本培训,确保专业引领作用的发挥。
参与式培训法 篇5
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参与式教学法 (Participatory Approach, 简称PA) 不仅被认为是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方法, 也被认为是一种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思想。一般认为, 参与式教学法为每一个参与者创设表达和交流的机会, 让所有在场的人都积极投入学习活动, 使参与者在平等对话的情境中产生新思想, 获得参与集体决策的机会与条件, 从而提高参与者改变现状的能力和信心。采用参与式教学法, 可以有效调动受训者的积极性,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特别是对农村教师而言, 意义更为重大, 效果更是明显。
2006年, 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正式启动, 该项目实施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提高教师系统发展的能力, 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以惠及西部农村少年儿童。作为四个项目省区之一的贵州, 以参与式教学法对六个项目县的教师实施了“参与式教学”和“教育公平”两个模块的全员培训。我们自主设计《“贵州省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师需求调查问卷》《贵州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贵州省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参与式培训效果调查问卷》和《参与式培训效果访谈提纲》等工具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另外, 本研究将所有参训教师作为访谈对象, 通过集体座谈、个别访谈和参训教师撰写培训感言或培训心得的方式获得了相关的定性资料。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参训教师期待内容多元、时间合理、班额适中的参与式培训
通过对《“贵州省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师需求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我们发现农村教师认为目前教师培训模式中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进一步分析, 农村教师培训存在的班额大、内容单一、被动学习和缺乏交流等问题其实是相互影响、相伴而生的。因为存在这些问题和不足, 所以在相关需求调查的问题中, 参与调查的教师纷纷表达了对培训的期待和需求, 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关于培训内容的需求调查。调查表明, 超过一半的参训教师在新课程、师德教育、新理念、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方面有学习的需要 (见表2) 。值得提出的是, 在“其他”这个开放式项目中, 教师还提到了班主任工作、学校发展、教学技能、简笔画等方面的学习需求,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在学习需求方面的多元化。
二是关于培训时间的需求调查。选择培训时间为6~10天的教师占25%, 选择5天以下的占51%, 这说明大多数参训教师希望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培训学习, 而导致这一需求的动因很可能是多数农村教师都面临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
三是关于培训班额的需求调查。在培训班额上, 选择班额在50人以下的教师为247人, 仅占47%, 要求小班化的教师比例不高。通过访谈, 我们进一步了解到, 选择班额应该在50人以下的教师也普遍认同50人的班额限制, 在他们看来, 在实际的教学中, 班额在50人左右就比较理想了, 因为他们真正面临的实际教学班额一般都在60人以上。
四是关于培训形式的需求调查。参与培训的教师在培训形式上比较倾向于专题讲座和示范观摩, 选择人数分别为50%和39%, 另外选择学科研讨的比例也达到35%, 在“其他”选项中有47名教师提到了小组讨论、在线学习、自主研修等方式, 没有一个教师提到参与式培训。这说明教师最习惯的培训方式还是传统的专题讲座和分学科研讨以及常规性的示范观摩 (听课评课) , 参与式培训对他们而言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这种判断在我们的访谈中得到了验证。当我们问参训教师:“以前知不知道参与式教学”“如果接触过, 请谈谈你对参与式教学的理解”等问题的时候, 绝大多数教师的回答都是:“没听说过。”只有少数教师回答:“知道一些, 但不是很清楚。”有的教师说:“我的理解就是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有的教师说:“参与式教学简单说就是学生共同学习, 共同研讨。”教师对参与式教学的认识和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地区教师培训在观念和模式上的相对滞后, 导致大部分教师对这一有效的教学方式不甚了解, 更不用说亲自参与和实践了。所以, 当我们告诉参训教师这次培训将主要以参与式教学法进行培训的时候, 所有教师都十分期待。
(二) 参与式培训整体效果明显, 教师参与度较高
第一, 教师对培训效果的整体评价较高, 如表3所示。
在回收的502份有效问卷中, 在涉及对培训效果的整体感受的问题回答中, 有492人发表了看法和意见, 其中认为“很好”和“较好”的总共有418人, 所占比例为83.2%, 可见, 绝大多数参训教师对培训整体效果表示认可。
第二, 关于“最有帮助并产生最深印象的培训方式”的调查结果, 如表4所示。
调查发现, 在几种常见的培训方式中, 61.4%的教师认为对农村教师帮助最大、产生深刻印象的是参与式教学。通过访谈, 我们进一步了解到, 很多参训教师是第一次接触参与式培训, 培训过程的轻松、民主、合作、互助的气氛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同时, 参与式教学中融入的合作探究及教育公平理念对他们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有直接的影响和帮助。
另外, 许多参训教师对实地参观学习也印象深刻, 因为他们当中很多人, 还从来没有到城市中的“好学校”去参观考察, 通过亲身观察和了解获得的优质学校办学模式、教改信息等对他们的触动很大。
第三, 衡量参与式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习者的参与度。通过对培训参与度自我评价的相关问题的数据统计, 可以看到, 尽管大多数参训教师是第一次真正接触参与式培训, 但其参与度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 如果把“较积极”纳入“参与”的表征, 则教师的参与度达到了89%, 仅有11%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培训过程中较被动。
第四, 以开放式问题对“参与培训的最大收获”进行调查, 我们发现答案多种多样。需要说明的是, 以下答案有的不是教师的原话, 而是经过课题人员的提炼和综合而成的, 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参训教师对培训效果的真实看法。下面以降序方式列举出现频率最多的前5项答案: (1) 改变了心态, 对学生要耐心; (2) 懂得了课堂教学的公平; (3) 学会了不少课堂游戏; (4) 认识了新朋友; (5) 看到了城乡差别, 教师要不断学习。可以看出, 尽管这些回答稍显肤浅, 但以参与式教学法贯穿培训始终, 给参训教师带来的是一种真实的过程和体验, 他们很容易对自己以前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方法产生一种新的比照, 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实际操作的技巧, 比如组织课堂游戏、提检测性问题等。
第五, 以开放式问题对参与式培训的创新性进行调查, 教师提到最多的前五项是: (1) 小组合作, 进行充分的讨论、互动; (2)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3) 公平对待学生; (4) 贴近农村教学实际, 可操作性强; (5) 有条不紊。可以看出, 参训教师认为参与式培训与以往培训不同的是培训的观念和模式的转变;培训过程强调互动、合作、公平;在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方面井然有序;而培训内容与教师需求相一致, 贴近了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关于参与式教学的后续实践:“您回去以后愿不愿意在自己的班上尝试采用参与式教学法组织教学”, 几乎所有的人在访谈中都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这与我们培训的目标和期待是一致的, 充分说明参与式培训已对教师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也必将影响教师今后的教学实践。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对调查和访谈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参与式培训模式在贵州农村教师省级培训中的应用和推广是比较成功的, 基本实现了预期的培训目标, 特别是在参与式培训具体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 参与式教学在实际应用和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和完善。
(一) 优化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学习, 强化培训的实效性
真正的“参与”不应该是被动的、被给予的、有物质条件驱使的, 而应该是主动自发的、平等的、互动的。“参与式教学法”指的是那些能够使个体参与到群体活动中, 与其他个体合作学习的方法, 它没有固定形式, 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创造。在教师培训中, 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录像带、看课、评课、角色扮演、填写图表、画图、相互访谈、辩论、小讲座以及其他根据培训内容而设计的游戏和练习。但是, 在实际使用参与式教学法进行教师培训的过程中, 部分培训者和教师对“参与”的理解有表面化和形式化的倾向。一些培训者和参训教师非常关注有形的个体是否“在场”, 是否与其他成员有交流和互动 (因为这是最容易被感受到的) , 但有时会忽略了个体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真正的“投入”状态。这种理解上的形式化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参训教师在开始阶段对这种培训方式感到新鲜, 但时间稍长就觉得厌倦, 觉得参与式教学无非就是“热身+分组+讨论+分享+小结”这样一种固有的模式。所以在我们的访谈中, 一些参训教师对参与式教学有这样的描述:“我的理解就是学生分组讨论问题”, “参与式教学只适合学生人数在50人以下的班级”, “参与式教学师生互动面大, 教师难以掌握课堂, 花的时间多, 一般老师难以做到”……
鉴于此, 从参与式教学未来深入推广的角度, 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优化和加强。
1.加大对参与式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推广力度。具体可通过县级培训、校本教研、开发参与式教材、培训专家示范等方式进行。
2.适当延长参与式培训的时间, 并将参与式教学作为常规教学方式在中小学推广和应用。这就要求一方面在观念上要消除“短视”的功利思想, 另一方面, 在学校层面建立参与式教学监测和评估制度予以保障。
3.在更大范围内给农村教师提供学习和观摩参与式教学的机会, 尤其要给那些敢于在常规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法的教师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同时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 精简培训内容, 突出专题研究
在农村教师培训中我们获得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培训前对课程的精心设计和组织, 强调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但事实上, 我们根据需求调研设计的课程模块还是出现了内容过多、偏浅的问题。在参训教师对“您认为本次培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这个开放式问题的回答中, “内容多、时间短、掌握的知识还不够牢固”, “未能解决心中的困惑”, 或与此类似的答案不在少数。
究其原因, 我们认为主要是受求全思想的影响, 在设计培训课程的时候总希望将教师需要的东西都纳入培训模块, 认为:“他们需要什么, 我们就给什么。”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因为每一次培训, 每一个教师的需求可能都是不同的, 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既保障内容的全面, 又考虑问题的深入探究。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 根据时间的长短, 设计更为合理的课程。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培训者在培训过程中对教师提出和反映的问题挖掘不够, 对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没有深入探讨和解决。尽管可以不要求培训者能够解决参训教师的所有问题和困惑, 但起码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基于这样的认识, 提出以下建议。
建立由参训教师参与的课程开发团队, 请一些有丰富教育教学一线经验的参训教师直接参与到课程内容的设计、培训方法的选择、培训时间的安排等工作中。通过这种方式, 既能使培训的内容更加贴合参训教师的需求与实际, 也能在此过程中培训学员中的骨干教师, 使这部分学员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到引领作用。
在培训过程中建立科研小组。培训过程中教师总会有一些感兴趣的话题和问题, 因此, 培训者可选择具有典型性和研究价值的问题, 在自愿的原则下组织参训教师对其进行专题研究。
(三) 强化培训效果的可持续性, 完善后续监测机制
在我国目前的教师培训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 参加培训的教师往往“来时激动, 听时感动, 回去不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培训效果可持续性不强的客观事实。尽管在培训的设计阶段组织者就考虑了培训效果的后续监测和支持问题, 建立了参训教师信息档案系统并和参训教师所在县的教师培训机构建立联系, 通过这些机构对参训教师培训后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追踪和指导, 但这样的努力仍显不够。事实上, 目前的培训仍然是限于一次性的集中培训。对农村教师在培训中接触的参与式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培训后的教学实际中的应用情况缺乏真实有效的跟踪与支持。这从侧面反映了教师培训机构在培训后续监测机制上的缺失或不完善。因此, 除了继续建设和完善参训教师信息档案系统, 加强省、县、乡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联系和合作以外, 还应该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组建参与式培训效果后续监测和支持专家团队。专家团队的任务就是在培训后的一个学期内至少要到参训教师的学校进行实地的观察和指导, 为他们提供后续支持。
2.建立乡级教师学习资源中心, 为乡镇中心校及其他学校和办学点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支持。
参与式培训法 篇6
1 参与式培训
1.1 参与式培训的基本理念
参与式培训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该培训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们学习的主动性及其创造性, 将参与式培训方法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推动人力资源又好又快地发展。参与式培训主要是运用参与者自身的视觉、听觉等功能, 给参与者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引导参与者进行思, 考大胆进行创新。在参与者培训的过程中, 参与者可以自由地、方便地就自身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相互之间进行分享。同时, 认真倾听其他人的一些学习经验和教训, 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参与式培训的核心是让参与者感受到参与其中的乐趣以及参与的过程, 让参与者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与创新, 锻炼自己的行为能力, 进而有利于他们提高自信心, 更加投入地学习。
1.2 参与式培训的具体特点
1.2.1 参与式培训具有开放性
因为参与者在参与式培训中可以自由地、开放地进行讨论, 参与式培训可以大大突破地位、人力、物力等限制, 进而相互之间平等地、自由地进行交流, 寻找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之处, 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1.2.2 参与式培训具有趣味性
参与式培训可以让参与者都参与到其中, 所以, 参与式培训可以很好地改变传统的你教我学的学习方式, 可以好地解决传统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性问题, 大大提高参与者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 进而主动地去参与到其中, 去学习与不断创新, 为人力资源管理贡献出一份力量。
1.2.3 参与式培训具有创新性
参与式培训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在该培训方式下, 参与者可以没有任何压力地去进行思考, 可以自由地去创造、去努力, 再加上由于参与式培训特别重视培训的过程, 所以, 参与者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实践, 进而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及时地发现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为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断努力学习。
1.3 参与式培训的优势
参与式培训的优势在于:参与式培训可以大大提高参与者的热情和积极性, 有利于参与者相互之间共同交流、分享个人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方法, 从而实现共同提高。参与式培训还有利于参与者将理论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进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学习到的知识, 并且获得自身参与到其中的体验和感受。参与式培训极其重视合作学习, 所以, 可以让参与者培养高度的团队精神, 改善人际关系, 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2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用参与式培训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到人力资源管理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内容驳杂, 实践性又强, 因而仅仅依靠理论就能真正理解其内涵的人寥寥无几, 因此只有参与进去, 让参与者通过互相交流、交换意见, 完善自身, 才能真正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参与式培训正好给了这样一个契机。通过参与式培训, 利用参与式培训的独特性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人力资源管理, 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2.2 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
正可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光秃秃的理论枯燥无味, 难免让人钻牛角尖, 陷入恶性循环, 从而逐渐偏离理论的原本奥义,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把理论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逐步理解理论的奥义, 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才能真正理解理论。参与式培训无疑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方法, 在参与式培训过程中, 参与者可以马上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 逐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验证了理论, 又理解了理论。
2.3 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 良性竞争是不可或缺的, 而由于利益关系, 竞争也是不可避免的。在现如今的企业竞争中, 个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 团队合作才是成功的关键, 团队合作才是取得优秀业绩的王牌。参与式培训不可避免地有很多活动, 而一般活动都是需要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的, 通过这些别出心裁的活动, 让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激发参与者的潜能, 培养参与者的团结精神。因此, 参与式培训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团队精神以及合作意识, 进而有益于提升整个团队的综合水平。
3 参与式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3.1 参与式培训存在的问题
3.1.1 行业规范不统一, 市场准入机制不完善
虽然在国际上参与式培训的行业标准已经初步建立, 但在我国, 既没有相关法律法规, 也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 参与式培训实施起来没有相应的细则。现在从事参与式培训行业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 在这种情况下, 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不具备进行参与式培训的相关能力的企业浑水摸鱼, 进军参与式培训行业。他们提供的设备不精良, 操作流程不科学, 回顾过程不认真, 除此之外, 他们更多地是为了迎合客户, 参与式培训仅仅是一个形式, 极大地损害了参与式培训的声誉。与此同时, 部分小公司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 甚至进行不正当竞争, 制约了参与式培训的长足发展。
3.1.2 培训师素质偏低, 优秀的培训师寥寥无几
一名优秀的培训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 不仅要会正确操作机械, 有从业资格书, 还要涉猎教育、管理、心理等多个学科以及有关培训的必备知识, 除此之外, 要有丰富的工作经历。但是不幸的是, 我国迄今为止还未有相关的专业培训机构, 标准也不统一, 因此培训师水平高低不一的情况不可避免。而且, 参与式培训大多活动都在户外, 工作条件不好, 大部分培训师并不想将其当做一生的事业, 所以很多培训师都是兼职。由此看来, 参与式培训行业培训师流动率高、素质普遍偏低、优秀培训师寥寥无几也就不足为奇了。
3.2 参与式培训问题的解决措施
3.2.1 统一行业标准, 完善市场准入机制
如今, 人们已经逐渐认可参与式培训, 开始有了市场, 但是没有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为了参与式培训行业的健康发展, 必须统一行业标准。为此, 我们要选出一个领头羊, 以身垂范, 制定行业规则, 出台市场准入制度, 比如, 培训师必须有从业资格书。长此以往, 就可以制定出全国性的标准。另外, 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行为, 以此来确保参与式培训市场的稳定发展。
3.2.2 建立完善的培训师培养机制
培训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 所以提高培训师的水平是保障培训质量的关键。为此, 要从下面两方面抓起。一方面, 要建立完善的培训师培养机制。上文提到, 大部分培训师都是兼职, 水平不高, 职业自豪感不够, 所以, 要加强定期培训, 加大实际操作的强度, 以及培养培训师爱岗敬业的品质, 因此完善的培训机制不可或缺。另一方面, 要制定相关制度, 比如等级晋升制度。
4 参与式培训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具体应用分析
4.1 实践性培训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 意思就是参与者只有通过亲身实践, 才能真正明白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内涵, 才能真正把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为此, 参与式培训要求参与者一定要进行实践,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情景来让参与者参与其中, 感受到其中的内涵。教师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也可以就某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然后把一些同类型的案例交给参与者去自己分析和解决, 这样既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让参与者都能参与其中, 通过实践掌握更多的知识。
4.2 不同情景模拟
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复杂, 所以应该根据不同内容进行情景模拟, 具体是指:参与者自由组合成5组, 组队时一定要尽量将不同特点的人组合在一起, 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然后, 教师提出相应的实验情景, 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 共同完成。比如:可以就某企业的业务状况和发展规划, 设计出适合该企业的组织结构, 并且制定出符合组织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和具体措施。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扮演不同角色, 真正感受一下角色心理。对于企业的招聘与录用部分也要特别重视, 要对该企业如何制定招聘广告、如何对员工进行管理、如何给员工分配不同岗位等都进行合理的设计。最后教师对不同小组的成果进行评选, 选出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还要让各小组相互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
4.3 小组调查
小组调查是要求参与者根据需要分成不同的小组, 然后小组进行调查。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例, 小组内各组员之间分工合作, 有的组员负责调查员工, 对员工的薪酬、员工的绩效考核机制、员工的培训与开发等方面都进行调查, 从而制定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措施。有的组员可以就企业在招聘与录用人才方面进行调查, 结合企业实际和人才实际录用情况, 及时地发现企业在招聘和录用人才方面的缺点与不足, 然后寻找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4.4 合作讨论
参与式培训中进行合作讨论能够很好地培养参与者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可以很好地锻炼参与者的能力, 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能够充分调动参与者学习的积极性。团结起来力量大, 通过合作讨论, 不同参与者可以就自身的经验和教训分享出来, 可以让其他人都能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之处, 从而少走弯路, 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5 结语
综上所述, 参与式培训现在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 具体有实践性培训、不同情景模拟、小组调查、合作讨论等。这些应用都表明了参与式培训的重要性, 为此, 一定要不断地创新参与式培训方法, 推动人力资源的快速发展。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快速发展, 人力资源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应的,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也凸显出来,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 参与式培训作为一种新兴的方式, 可以给人力资源管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本文首先介绍了参与式培训的相关概念, 然后分析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用参与式培训的必要性, 最后陈述了参与式培训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参与式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晶照.参与式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实践[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2 (10) .
参与式培训法 篇7
1.1 调查对象年龄和学历结构
本次调查采用目的抽样和留置问卷方式进行。发放问卷40份, 收回有效问卷365份。被调查对象年龄主要在18~60岁之间, 根据农业劳动力的特点, 被调查对象中18~26岁之间的比例为18.92%, 27~40岁之间的比例为28.66%, 41~60岁之间的比例为47.99%, 其他年龄段的比例只占4.37%。
从本次调查统计来看, 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学历水平并不是很高, 初始学历以初中以下 (含初中, 下同) 为主, 比例为59.7%。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 从初期4.12%上升到目前的12.48%。
1.2 调查对象所从事的工作领域
调查显示:受训农民从事种植业的占42.36%、养殖业占28.48%、农产品加工占11.09%。所以, 目前我市农民在农业生产领域就业比重较高, 农业其他环节就业偏低。
1.3 调查对象参加培训的意愿分析
调查显示, 农民参加培训的动因主要是“上级要求或动员” (53.9%) 以及“希望学点技术鼓起钱袋子” (36.1%) , 其他原因有:“多门技术多条路”, “反正空着没事就听听”等。目前, 我市主要还是以基层组织农民培训为主。
通过调查显示, 表示如果内容适合一定会去的比例均超过60%, 而认为培训意义不大, 一般不愿意或者根本就不去的比例也有10.43%, 说明培训内容对农民参加培训的选择至关重要。愿意参加培训的农民的目的集中于:做好生产经营来增加农业收入 (32.23%) 、成为农业经济的带头人 (16.2%) 、创办自己的实业 (26.32%) 和有技术技能外出好找工作 (25.25%) 等方面。
2 当前农民培训面临的问题
2.1 多部门参与农民培训统筹协调不够
从纵向层面看, 省、市、县、乡建立的农民科技素质培训资源未能相互有效衔接。从横向层面看, 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培相关单位及科技、教育、劳动、妇联、共青团和总工会等。由于相互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 出现了各自为政、多头管理、职责分散的管理体制。
2.2 缺乏相对固定的师资保障导致供需错位严重
现有的农民培训基地普遍没有稳定的培训师资队伍, 在开展培训活动时都是临时聘请教师, 使得所采取的培训方式和提供的培训服务与农民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 难以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2.3 农民自身因素为新时期农民培训带来了新的矛盾和挑战
由于农民整体文化程度、个人学习能力、组织性等因素的影响, 制约着其对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和应用能力。同时, 近年来农业劳动力后继乏人现象日益突出, 进而为农民培训活动的开展和培训质量的提升带来了新的矛盾和挑战。
2.4 农民培训监督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制约着培训质量的提升
由于当前尚未建立起农民培训全过程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使得现有的农民培训项目监督管理, 仍然更多地注重对培训农民的人数、场次等一些简单的数量指标评价, 忽视对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主张、农民培训后的就业状况和收入水平等质量方面的综合考评, 从而制约着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3 发挥农民学校优势开展参与式农民培训的实践操作
2012年底, 富阳市成立了杭州地区首家农民学校, 由市农办、市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市教育局和市农业局等部门联合创建, 实行统一管理、资源共享, 统筹协调农民教育培训资源, 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转型升级。
农民学校具备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明的部门分工, 完整的运行机制和明确的办学目标, 完善的考核体系和保障机制。这正是组织广大农民进行参与式培训, 以提高其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促进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 不断提升我市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有力保障。
3.1 以农民学校为基点, 构建参与式培训的教育网络
应该构建一个“三级 (即市、县、乡镇) 协作”网络。且“三级”是一种工作的伙伴协作关系, 工作中是互动、互惠、互利, 最终达到共同发展。在建立这个网络的过程中主要应坚持“依上、靠中、拓下”六字方针。
3.1.1 导而有度, 依上。
“上”主要指省、市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培训的顺利开展, 离不开师资、经费。农培工作为“助农、惠民”系统工程, 对老百姓不仅不收费, 还要免费提供必要的学习用具、科技资料、种子与种苗等。所以, 我们就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
3.1.2 唇齿相依, 靠中。
“中”主要是指市级有关职能部门, 如农办、农业局、人社局、教育局、科协等。农民培训是一项综合性工程, 涉及农业、农村和社会各个方面, 需要多部门参与、各方面配合。
3.1.3 上情下达, 拓下。
主要是针对乡镇和村级。培训项目由农民学校策划, 具体的培训由乡镇成校承担。一方面可以提高培训实效, 另一方面可以减轻乡镇农办的负担。乡镇农办可以在工作上给予指导, 资金方面给以适当支持, 从而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村级主要抓好两个“基”:一是基地, 建立村级各种典型示范点;二是基础, 有一批肯学的培训群体。
3.2 优化农民学校职能, 实现参与式培训的模式创新
3.2.1 推陈出新, 不断创新培训形式。
传统的农业培训都是以课堂集中讲授为主。针对现状和前期的农民培训意愿调查, 笔者认为要让农民培训取得既定的成效, 那么培训上课形式必须改变, 除了课堂讲授之外, 我们还应采用现场授课、实地考察、田头指导和种养能人现身说法等方式。改变过去坐在教室里传授科技知识的“老规矩”,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进行“现场直播”, 理论联系实际, 面对面地讲, 手把手地教, 做到现场讲解、现场示范、现场传技, 确保农民一看就明白、一学就会。
3.2.2 与时俱进, 不断丰富培训内容。
为了适应本地区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需要, 为了农民就业能掌握较好的技能技术, 农民学校积极创造条件, 不断探索、开拓培训项目, “定制”了切合农民需求的培训菜单。
1) 以能力提升为核心, 提高农民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参与式培训中, 农民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通过参与式的需求评估, 确定符合农民需要的培训内容和容易接受的培训方式, 最终参与培训的监测和评估, 可以充分了解农民对培训的满意程度, 确保农民在培训中受益。
2) 以科技扩散为手段, 提高农民培训主体的创新性。参与式农民培训将改变过去对不同农民群体一视同仁的培训模式, 通过互动与交流挖掘和开发基层乡土人才, 扩大农业科技培训的广度和辐射力。
3) 以信息反馈为载体, 提高农民培训内容的透明度。参与式农民培训制度的设定, 将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 加强政府或其委托的第三方机构对培训过程及农民培训需求、满意度的了解, 以提高农民培训工作的透明度, 在参训前就让农民有所准备, 带着有目的的学习参加培训, 这大大提高了农民参训的能力。
3.3 突显农民学校平台, 加强参与式培训的管理监控
参与式农民培训是立足于农民学校这一平台上, 构建和规范培训管理体系的有益探索, 该种培训模式改变过去低估农民主体在技术培训过程中积极作用的状况, 是将农民本身融入到培训前期准备、中期实施与后期信息反馈与能力提升的全过程, 体现培训人员、农民、管理方的互动与协作, 提高培训过程中多个利益主体的公平性与参与性, 实现多方能力共同提升, 体现培训工作的高效性。
要有效促进农民培训的实效性, 过程的质量监控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操作中, 我们引进了PDCA管理循环系统 (又称戴明循环, 是美国学者戴明William Edwards Deming最早提出的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管理循环包括:
1) 为达到目标而制定计划 (或标准) ——计划 (Plan;P) ;
2) 按照计划, 付诸实施一执行 (do;D) ;
3) 测定、检查实施的结果——检查 (check, C) ;
4) 如果检查结果与计划有差异, 就要采取必要的修正措施——处理 (action:A) 。管理不是指P、D、C、A各个活动, 而是指将它们联系起来进行的连锁活动, 即“活动的总和”。在移植此模式到农民培训课堂教学领域, 用于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 我们力求抓住PDCA计划、实施、评价、改善的循环过程, 注意培训工作者和培训学员各自所遇到问题的特殊性, 通过开放讨论和公开研讨等形式形成共同标准, 使得培训活动和农民学校管理不断得以完善, 培训人员的各项专业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不断提高。
4 实践成效
4.1 利用农民学校这一平台, 建立了统一的互助领导体系和政策支持机制
新型农民的培养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质, 政府承担起农民培训的组织责任。农民学校根据政府的统一领导进行统筹规划农民的各类培训工作。同时, 在参与式的农民培训中, 不断完善各类规章制度, 成立了农民学校管理委员会、农民学校校务委员会和农民学校工作部门, 以此推进农民培训的有序开展。
4.2 发挥农民学校的平台优势, 提高了参训农民的业务素质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 农民学校进行的参与式农民培训, 在实践中积极推行多样化培训模式。一是“校企联合”, 根据企业对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二是“校社联合”, 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组织, 解决农户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三是现场推广, 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 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服务, 组织生产大户、示范户对左邻右舍现身“说法”, 示范引导。四是现代远程培训,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网络, 通过举办农情报道、科普专栏、咨询热线等, 大范围开展有关政策法规、农业科学技术、生产经营信息等培训服务。五是实行分类式“菜单式”培训。
通过这样灵活多样、因地制宜的培训, 不仅宣传了党和政府的各项对农政策, 而且提高了农民的学习意识, 专业技术技能和一定的经管能力, 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全体农民培训的积极性。
参与式培训法 篇8
参与式教师培训指的是在参与式的氛围中, 让学员亲身体会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和困惑, 以达到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 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教学工作的培训活动。
参与式教师培训把学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看作重要的资源, 通过创设情境, 引导教师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 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 产生新的经验, 达到新的认识, 从而实现自我提高。所以在教师培训的各环节中要充分考虑“让学员参与进来”,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充分挖掘学员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潜力, 使学员通过培训真正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下面以一次本人在教师培训中一节关于教育法律法规方面的公共课为例说明参与式培训的使用。
一、参与式教师培训课堂, 需要巧妙的教学内容设计
在培训教学中, 拿到一门课程、一本教材, 讲课时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而照本宣科, 还应通过报刊杂志、网络资源选取实用性强、启发思维的相关教学内容, 并设计、编排好教学内容, 为创造参与式的学习氛围做好准备。在一次培训中学员要学习的课题为《教师与法———学生篇》。这是由学习内容《教师与法》和《学校法律顾问》整合而成, 主要选取了学生的受教育权、获得公正评价权等十一种权利和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等四项义务及相关案例。我在备课中进行了如下内容设计:
1. 设计好课前引课。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为了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前设计了问题“请你说说学生有哪些合法权利和义务?”、“你知道哪些与未成年学生有关的法律?”进行现场交流。授课时, 经过分组讨论, 结果有一个组的学员只回答出了“学生有受教育权”, 其它组的也都认可这个答案而答不出其它, 而学生的“获得公正评价权”、“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人身自由权”、“休息娱乐权”、“荣誉权”、“财产权”等其它十项合法权利学员们都答不上来, 由此可见教师们对学生的合法权利关注是不够的, 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是欠缺的, 所以培训教师及时抓住这一时机说:“其实学生的合法权利不止这一种, 那么, 学生的合法权利究竟有哪些呢?上完本课就明白啦!”, 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 可以使学员对本次所学内容有一个深刻的思考, 带着问题学习, 有效提高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热情;通过现场交流、互动, 可以掌握学员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储备情况, 以便在授课时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也给学员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平台, 创建了参与式教学的氛围。
2. 编排好教学内容。
教材中都是先介绍法律法规概念、含义, 后给出案例。为使学员更好地掌握重点法律法规知识, 突出重点教学内容, 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 先展示案例, 然后提出相关问题, 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最后讲解法律法规概念。如在学习学生的受教育权时, 先展示了案例———“除名”风波:2001年10月17日晚6点, 某校初一学生小刚趁课余时间溜出学校到游戏厅、网吧去玩, 直到次日6时才返校, 学校立即让小刚转学, 小刚父母不同意, 与学校发生争执, 学校作出书面处理决定, 将小刚予以除名。然后提出问题: (1) 学校的做法合法吗?为什么? (2) 在教育教学中您遇到类似小刚的问题应怎样处理?经过分组讨论, 每个组的代表发言,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哪个组没答全, 另一个组相互补充, 最后由我进行讲评和法律分析。这样安排教学内容后, 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听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员注意力集中, 积极与教师、与同伴互动, 百余人的教室秩序井然, 课堂充满活力, 收到了很好的培训效果。参与式培训其理论依据是根据一项大规模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结论:“教师讲授”的记住率只有5%, 而“学生实践”的记住率为70%、“学生教别人”的记住率为95%。我想, 这就是参与式培训的魅力所在吧。
3. 教学过程中巧设“陷阱”。
在学习“学生应尽的义务”时, 先展示了案例“学校应否承担责任”, 案例中学生王某不顾学校老师所做的安全教育, 私自翻越2米多高的院墙到水湾中游泳, 不幸身亡。在这个案例中学校是没有责任的, 事故是由于学生自身没有履行义务造成的, 但是教学中前面讲了很多学校、教师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案例, 学员一时转不过弯来, 当提问学员在这个案例中学校是否承担责任时, 都回答说“有责任”, 当时我就幽了学员一默, 说:“前面讲了许多条学生的合法权利, 你们都被吓着了吧?”学员不好意思的笑了。我想对这一教学内容的这样安排, 学员对“学生的义务”理解的更深刻了, 从而达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预防学校安全事故发生的教学目的。下课后, 有的学员还念念不忘答错题的事, 解释说:“当时我正在溜号呢!”我坏笑着说“我就喜欢抓溜号的人!”我想, 给成年人上课更得需要“斗智斗勇”, 多设几个“埋伏、陷阱”, 他们才会时刻保持警惕, 提高课堂注意力, 从而营造幽默、和谐的课堂氛围, 提高课堂效率。
二、参与式培训课堂, 需要全新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
参与式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它的目标是使师生双方能够相互平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相互交流与合作, 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促进学生的发展。由于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 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方式在理念、方法、学习方式和组织等方面有着根本的不同。
1. 参与式培训对学员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参与式培训中的受训教师不再是只带着耳朵和笔记本的被动听众和记录者, 而是主动的学习者。这种主动的学习是通过他们对培训的主动参与来体现的。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 提倡体验学习、实践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参与式培训为教师体验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氛围。在教师培训中, 因为培训对象都是成年人, 已经习惯了“你讲我听”的传统培训方式, 不愿意与教师、同伴之间交流。在进行课前的“现场交流”部分时, 学员刚开始谁也不肯讲话, 于是我带领大家做了一个“双手十指交叉”的热身游戏, 此活动让大家充分体验要改变自己养成的习惯非常别扭, 让我们感悟到:“改变一个人的习惯难, 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更难”、“要改变别人得从改变自己开始”和“改变行为需要一定的过程”等道理。通过此类游戏或活动让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破冰”, 相互了解, 尽快地投入到“合作、探究”的活动之中, 激励学员主动参与的意识。然后通过鼓励、引导和竞赛的方式, 即把全班按学校分成几个小组, 逐个回答问题, 同组间可以相互讨论、补充答案, 这个组答不上, 别的组可以替答的方式, 学员你一言, 我一语, 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了。通过学员的参与、互动、交流, 学员体验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 使培训收到了良效。
2. 参与式培训对培训者的角色也提出了新要求。
培训者在参与式的培训中可被看作“促进者”, 其作用在于支持、鼓励、引导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参与式培训过程中, 培训者扮演新课程要求的角色, 摒弃“一言堂”、“灌输法”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 成为学员在一线教学中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借鉴。对前面提到的案例是这样处理的:展示案例、提出问题———让学员分组讨论分析、回答问题———教师讲评、法律分析。按传统授课方式可以这样处理:展示案例———教师讲评、法律分析, 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其中增加了学员分组讨论分析、回答问题这一环节, 就能够极大地促进学员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发挥授课教师的协助、引导、促进的作用, 使学员真正成为培训学习的主人。
有效实施新课程理念,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 教师培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新课程提倡参与式培训, 参与式培训为教师体验、实践新课程的理念, 研究新课程教学问题, 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借鉴, 是提高教师培训效率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参与式教师培训课堂应成为新课程理念的演练和实践阵地。
[责任编辑:盛琳颖]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培训教学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参与式教师培训课堂, 需要巧妙的教学内容设计;参与式培训课堂, 需要全新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参与式教师培训能够很好地渗透新课程理念, 为参训的一线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理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评价观和质量观提供借鉴。参与式教师培训课堂应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具体演练和实践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