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灌溉管理(共6篇)
参与式灌溉管理 篇1
随着我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 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在灌区不断发展, 这种由农民自己参与用水管理的模式在运行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1 解决主体“缺位”, 调动农民积极性
一些国有中型灌区, 成立用水户协会全权管理灌区后, 在政府资金支持的同时, 发动受益农民投劳集资, 对运行多年的破旧和老化渠道工程进行维修、改造, 工程完好率由改造前的50%提高到78%, 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12%。几年来, 灌区固定资产不断增加, 彻底扭转了多年来负债运行的局面。
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实践表明, 实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 就是将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用水的决策权交给农民, 让他们独立、民主地选举协会领导人, 在管理、建设、财务上享有高度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调动了农民“自己事自己办、自己工程自己管”的积极性, 保障了工程的效益发挥[1]。
2 减轻农民负担, 增加农民收入
许多灌区成立协会后, 农民认真复核灌溉面积, 对撂荒盐碱地进行改良复垦, 人均种植业增收, 由于节约了灌溉用水量, 交水费明显下降。新疆在农业灌区推行“供水到户”的管理模式, 年均每个农民减少不合理水费支出19元, 受益人口超过700万人, 年均减少不合理支付费用超过1.4亿元。
实行用水户参与管理后, 使灌溉用水的供需双方直接见面, 并应用市场经济运行规则, 采用合同制形式, 保护了供用水双方利益, 明确了各自责任, 建立了透明的水费收缴渠道, 避免了过去灌溉用水水费收缴层次多、收缴不规范、搭车、代收、克扣等现象, 使农民用上“明白水”, 交了“放心钱”, 农民负担大大减轻[2]。同时, 由于用水透明, 促进了农民节约用水、精耕细作、结构调整, 收到了节支增收的效果。
3 灌区节水有了经济调节手段
一些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成立后, 灌溉效率表现为支渠灌水周期缩短4 d, 灌水定额降低120 m3/hm2。为有效遏制乡、村以下供水中的搭车收费及乱摊派、乱收费现象, 打破供水管理环节中长期以来喝“大锅水”的陈规陋习, 切实减轻农民在用水方面的不合理负担, 新疆灌区实行“供水到户”的管理模式, 推广面积190.5万hm2, 灌区平均每年节水465 m3/hm2以上, 年节水7亿m3以上。
长期以来, 我国广大农村喝的是“大锅水”、“福利水”, 一方面水资源十分紧缺, 另一方面却用水无节制, 大水漫灌非常普通, 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3]。实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后, 通过农民用水户协会落实水费计收制度, 同时运用市场机制, 农民多用水就得多交钱, 使得节约用水有了经济调节手段。同时, 用水户协会充分利用调蓄塘堰, 广大农民自觉采取平田整地、浅浇快轮等多种节水措施, 或调整种植业结构, 种植低耗水作物, 努力降低灌水定额, 加上近几年国家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 灌溉节水取得了显著效果。
4 规范用水秩序, 减少用水纠纷
一些灌区过去每到用水高峰期间, 争水、抢水、偷水时有发生, 甚至发生打架斗殴事件。农民用水户协会成立后, 年初编制用水计划, 统一管理, 按协会章程和用水管理制度办事, 用水过程中, 根据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水量分配, 上下游统一协调, 很多矛盾在用水户协会和管水小组内部就得以化解, 形成了良好的用水秩序。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后, 由于灌溉用水管理公正、民主、透明, 灌水秩序规范, 许多过去用水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在协会内部就得到解决, 避免了矛盾的激化, 减少了用水纠纷, 不仅农民满意, 而且地方政府、水利部门和灌区管理单位也满意, 使他们从繁重的解决用水纠纷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更好地为农业生产供水服务。
5 为“一事一议”提供载体
一些灌区面对取消“两工”的新形势, 通过“一事一议”、民主议事筹集资金, 对所辖的末级渠系工程进行维修改造, 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共投资、投工投劳, 出现了多年来未有的农民兴修水利的新景象。新疆灌区推行“供水到户”的管理模式, 灌区用水户以自己用水、自己管理, 主人翁和用户的双重身份, 使用水户对灌区灌溉工程和用水管理的责任心极大地增强。水管单位从水费中支出一点, 灌区广大农民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 投工投劳用于解决灌区灌溉工程渠系维修改造和量水设施的配套建设, 使得灌区灌溉工程运行能力明显增强[4]。灌区斗渠以下灌溉工程维修改造2.1万km, 使得现有灌溉区灌溉工程运行能力提高了51%;各地在完善部分田间工程配套的同时, 新购量水设备, 安装斗农渠自计水位仪、量水堰和水尺量水设施, 新建混凝土板斗农渠测流断面和测桥等工程, 灌区量水设施配套4.27万套, 使得现有灌溉量水设施配套能力提高了53%, 为实现准确量水、按方收费奠定了基础;灌区自筹资金累计投入达到2.25亿元, 年均投入0.45亿元, 极大地增强了灌区田间灌溉工程的运行能力。
实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 明确了政府、灌区和农户的责权利, 落实了分级办水利的原则, 政府主要责任是落实斗渠以上的建设投入和水资源管理, 灌区主体任务是加强内部运行管理和骨干工程建设管理, 农民则负责斗渠以下田间工程的整治维护和管理。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 用水户协会作为“一事一议”的重要载体之一, 可以督促水费收缴, 监督公平用水和节约用水, 调解矛盾, 加强与政府和灌区管理单位的沟通。
摘要:近年来, 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参与用水管理模式在农业灌区不断发展。介绍了农民参与用水管理模式的实践和运行效果。
关键词:灌区,参与式灌溉,用水管理,运行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桂兰.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灌溉用水管理改革[J].宁夏农林科技, 2009 (5) :63-64.
[2]孙芳胜, 冉长灵.浅谈农业灌溉用水管理与提高效率的途径[J].陕西水利, 2009 (6) :154.
[3]郑世宗.浙江省大中型灌区灌溉用水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J].浙江水利科技, 2007 (2) :17-19.
[4]丁平, 李崇光, 李瑾.我国灌溉用水管理体制改革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6 (4) :18-20.
参与式灌溉管理 篇2
用水者协会的自身性质就是用水者通过民主方式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因此,坚持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体用水者民主参与的积极性,是协会能够存在并发展的组织保证。只有充分发扬民主,依靠群策群力,团结协作,才能正确引导和吸引更多的用水者参与到协会组织中来,凸显协会作为“民办、民管、民享”这一社团组织在灌溉管理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确保协会能够在地方政府的领导和灌区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下走上“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与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4.2理顺政府、用水者与灌区管理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确保协会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用水者协会作为一种全新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在成立之初可能会遇到在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上的困难,它需要政府更多地给予政策上的引导与扶持,需要灌区管理机构在业务、技术上给予指导。因此,用水者协会组织的发展、壮大、推广是一个制度问题,它不是单靠用水者的一厢情愿或灌区管理机构的意愿而能实现的,它的发展直至推广更需要作为宏观调控者的政府给予积极的政策引导和便捷的服务,甚至成为一种制度、体制。只有在制度的规范与约束下,明确三方的权、责、利、义,才能建立起适应协会发展的长效机制。
4.3灌区管理部门提供经常性的业务指导与监督是确保协会实现良性运行的重要环节
协会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灌区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用水者业务技能的提高离不开灌区管理部门的指导与培训。对协会提供经常性的业务指导与培训对提高协会人员素质,帮助其规范、熟练的开展业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提供经常性的业务指导与技术培训,才能确保协会的运行与管理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确保灌区管理部门与协会间的业务合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4.4配套测水量水设施是确保水费计量、收缴等各环节科学合理的重要保障
规范、准确的测水量水工作是水费计收的重要科学依据,灌区管理部门与用水者协会的利益共识最终要统一到测水量水上来,如果量水设施不配套,则测水量水工作无法进行,更不能保证测水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因此,配套测水量水设施是实现规范测流的基础,是确保水费计收科学合理的重要保障。
5结语
簸箕李引黄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其他先进灌区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灌区将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加强与水利部门协调配合,借黄河三角洲大开发的东风,推动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工作再上新台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6参考文献
[1]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灌溉现代化理念与灌区快速评估方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赵金河,陈崇德,彭亮.农民用水者协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9):54-55.
张磊.农民参与水利建设和管理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4):23-24.
参与式灌溉管理 篇3
一、参与式灌溉管理组织职能探析
结合选取区域范围的灌溉管理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该区域具有降水量相对较少、蒸发系数高的实际情况,灌溉主要依靠的水源是过境水。与此同时,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水资源的分配存在着一定的不均匀问题,这就导致供水过程相对不协调,给群众的正常用水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该区域开展了用水管理组织的改革,并建立相关的改革试点,并沿用组建规范并举的管理方式,实现了区域灌溉管理效率的快速提升。截至2009年,该区域已经建立了接近700个用水协会组织,实现了人民群众高度参与用水管理过程的局面。
从该区域用水协会的建立过程和组织模式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用水协会是以“村”为基本组成单位,自上而下的建立的村民自主管理组织。首先,村民根据自身的用水需要,向上级单位提出建立用水协会组织的需要,然后,上级管理组织根据村民的实际需要,为该组织等级处理,并在村庄范围内召开选举大会,形成用水协会的常务管理组织人员,并选择出相应的直接管理人员。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先通过用水协会组织成立议案,再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测量,保证人民群众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获取足够的水资源。综合起来看,进行用水协会组织建立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村民用水权利、保证水资源测量精确度、及时收取水费,是灌溉管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二、区域灌溉管理数据分析
结合201 0年相关区域的数据,可以发现,当地区域所进行的灌溉行为主要利用地表水。调查选择了5个用水协会,并通过对其中的人民群众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获取了相关的研究数据。其中,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用水协会成立前后人民群众种植农作物的生产成本对比;第二,农作物的用水量情况以及接受灌溉的顺序;第三,人民群众参与灌溉管理过程的参与度情况;第四,用水协会选举的透明度情况;第五,村庄的经济发展状况等。
结合调查问卷得到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随着灌溉管理方式改革的逐步推进,区域村庄所种植的农作物消耗水资源数量逐步减少,所采取的灌溉方式也从传统的土渠转换成为了防渗水渠,有效的控制了水资源的浪费情况,灌溉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三、参与式灌溉管理对农户用水行为的影响探析
灌溉过程是人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灌溉过程运行过程中,其成本主要受到政策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因素的营销。具体的来说,在北方相对干旱的区域,农作物的生产过程受到了水资源的一定制约,这也是进行灌溉管理的根源。与此同时,与节水工程的效果和灌溉管理组织结构的完善程度、灌溉工程设备的完备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灌溉的成本价格也将对人民群众的用水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具体的来说,人民群众在进行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这就需要在引进先进的灌溉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对人民群众的实际用水量进行有效的调控,鼓励人民群众采取节水手段,进而达到控制水资源浪费的目标。
二、实证研究
所进行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首先,对参与式灌溉管理组织的建立进行研究,并集合其建立前后人民群众用水情况的差异,判断参与式灌溉管理组织的建立效果。本文选择了该组织建立前一年(2005年)以及建立后2009年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在2002年,采用的用水收费制度是按照村民的种植面积收取的,在2009年,则是按照村民使用的水的数量来完成的。因此,在2002年,村民大部分采用的是大水漫灌的方式,水资源浪费情况严重,在2009年,则采用的是节水灌溉的方式,有效的降低了对于水资源的消耗。
其次,进行的水权转让制度对于村民用水过程的营销。结合相关的数据,可以发现,随着人民群众参与到灌溉管理过程的程度越高,村民实际的用水数量就越少。因此,可以发现,适当的控制用水管理组织结构,保证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对于控制水资源浪费情况有着明显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在进行用水管理的过程中,采用参与式灌溉管理组织模式,可以对传统的用水收费制度进行更新设计,并提升村民参与灌溉管理的积极程度,对于改善原有灌溉局面,促进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作用。因此,可以发现,推广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有着很高的现实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立娟,乔光华.农民用水者协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11:16-18.
[2]楚永生.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与绩效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2:129-134.
[3]刘静,Ruth M einzen-Dick,钱克明,等.中国中部用水者协会对农户生产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8,02:465-480.
[4]姜东晖,胡继连,武华光.农业灌溉管理制度变革研究——对山东省SIDD试点的实证考察及理论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09:44-50.
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措施论文 篇4
1、管理体制滞后
当前,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灌溉管理体制依然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将管理工作仅定为收费、农田灌溉、防洪、抗旱等职能,缺乏市场主体,无法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其次,由于相关管理部门无自主经营权,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管理者将水利资源配置转化为市场买卖关系,提倡农户大量用水,导致水资源浪费。加之,水价设置不当,使得农民未得到应有的实惠,农民节约用水意识薄弱。
2、缺乏管理资金
近年来,由于农业用水量的增加,水利灌溉设施逐渐增多,而相应的管理费用也越来越多。但因财政投入有限,导致大量设施得不到及时维修、养护,最终丧失灌溉功能。另外,由于资金有限,相关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享受不到资金补贴或奖励等福利,工作积极性下降,这也是造成农田水利灌溉管理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3、农民参与度不高
农民参与度不高,对农田水利灌溉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与种地相比,大多数农民选择外出务工,以获得比种地更多的效益,因而对农田作业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也更加忽视了农田水利灌溉;(2)缺乏对农田水利灌溉的了解;(3)相关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总是被动地等待农户提出灌溉要求,缺乏针对性的灌溉指导,无法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
二、农田水利灌溉的完善措施分析
1、加强科学管理,健全管理制度
水利管理部门在加强科学管理的同时也要健全水利管理的相关制度,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水利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具体:(1)科学管理。要想做好农田水利的灌溉管理工作,水利管理部门首先应该加强科学管理,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来最大程度地发挥水利灌溉的作用。因此,水利部门不仅要落实好水利灌溉设施的规划建设,还要重视水利设施建成之后的科学管理与维护,做好农田水利灌溉的管理工作。水利管理部门要根据农协会的需要选择科学的管理模式,要尽可能为其提供用水便利,要注重对其进行科学用水的指导和管理,提高农协会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2)健全管理制度。目前,大部分农户还未具备一定的节水意识,这就需要水利管理部门制定出完善的管理制度,以约束和引导农户的农田灌溉行为。例如,水利管理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农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水利灌溉实施方案,并指导农户采用先进技术灌溉。同时,水管部门还要考虑农户的经济条件,制定合理的用水计价制度。例如,逐步推行阶梯式的计价方法,在降低农民用水成本的同时,允许农民根据自身需求选用适当的用水方式,这对引导农户节约用水、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效用具有重要意义。
2、与政府及各部门协调,加大财政投入
资金是农田水利灌溉设施修护与改进的基础条件,而当前,这方面的资金均由各级政府投入支出。由于财政支出额度有限,且绝大多数可用资金需投入到新设立的基础水利设施上,使得资金周转更为紧张、困难。面对此种情况,水利管理部门当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和协调,使政府从根本上了解农田水利灌溉对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取得政府的支持,从各级财政中适当提升对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资金投入比例,使农田水利灌溉经费开支得到有效保障。其次,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机构还可结合实际需求与银行进行业务往来,申请银行贷款,以为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发展扩宽融资渠道。最后,还可采取“民营合资”的方式,进行利益共享,风险划分,这样不仅可增加资金投入,还可从更大程度上确保农田水利灌溉的稳步发展。
3、加强宣传,提升农民的参与意识
从根本上来看,农民是农田水利灌溉的最大受益对象。因此,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机构应加大宣传,使农民认识到农田水利灌溉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其自主参与到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工作中来,尽最大努力协助农田水利灌溉管理的顺利进行。首先,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机构在农村建立宣传部门,定期就农田水利灌溉相关知识进行讲座,以加强农民对农田水利灌溉的认识;还可将各家各户分成小组,每组委派一个代表协助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工作等。其次,还要使水利灌溉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深入一线,从实践中了解农田生产的特点,明确农田灌溉的适宜时机,从而积极与农民联系,降低因灌溉不及时而造成的损失。随着农民的不断参与与对灌溉效果的认可,其积极性必定会越来越高。
参与式灌溉管理 篇5
关键词: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对策,灌区
灌区旧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的需求, 灌区改革势在必行, 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是适应灌区改革、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建立节水型现代灌区的必然要求[1]。簸箕李引黄灌区于2004年成立了全市第1个农民用水者协会, 经过运行实践证明, 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 对改善灌溉条件、提高灌溉和农作物产量、推广节水灌溉、减轻农民负担、促进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推进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2]、促进灌区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 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现状
簸箕李灌区管理局性质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受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滨州市水利局领导, 主要对跨县输水的骨干渠道及其建筑物进行管理。1986年成立由市府 (原行署) 分管领导, 惠民、阳信、无棣三县分管副县长和灌溉局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灌区管理委员会, 制定了引黄“统一调度, 分级管理, 计量供水、按方收费, 按用水量分摊清淤任务和推行节约用水”的灌区管理方法。并实行三级管理、三级配水:灌区灌溉局管干渠, 配水到县;县管支渠, 配水到乡;乡管斗渠, 配水到田间。灌区灌溉局主要负责灌区干渠的引水、供水、配水、测水量水, 对输水干渠及其建筑物进行管理、改建、维修、养护, 并组织好干渠清淤。
2 灌区现行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支渠以下工程责任主体不明确
目前簸箕李灌区只负责干级渠道的管理, 配水到支;县负责支级渠道的管理, 配水到斗;斗以下工程由乡 (镇) 负责管理。长期以来, 由于缺乏投入, 支以下工程老化、退化现象较普遍, 工程人为破坏严重, 乱扒乱掘现象严重, 用水高峰期无序引水抢水, 不用时无人问津, 支渠以下末级渠道得不到有效管理。
2.2 管理单位水费征收困难
就滨州市引黄灌区来说, 目前市属灌区的水费收缴一般需经过用水户、村、乡镇、县区、市再到灌区管理单位, 中间环节多, 造成水费征收困难, 水费拖欠现象普遍存在。水费不能按时、足额征收, 严重影响了灌区的正常运行。
2.3 配水不合理, 水资源浪费严重
市属灌区管理单位测水量水到县, 对各县按方收费, 而县内基本上还是大锅水, 将用水量平均分摊到各乡镇, 各乡镇再按人口地亩分摊到户, 群众节水意识不强, 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3 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成效
3.1 有利于改善末级渠道工程管护状况
用水者协会的成立把过去松散的管理组织变为具有法律地位的管水组织, 农民在投入、决策、管理、监督等方面变被动为主动, 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加强;思想意识的转变使他们开始由过去的被动劳动变为主动投资建设, 认真维护管理, 依靠科技进步, 节水意识逐步增强, 使灌区灌溉工程得到了有效管理。
3.2 有利于确保国有灌区效益持续稳定的发挥
用水者协会成立后, 用水管理权、经营权交给了用水户, 引水灌溉工作有了组织者、管理者, 用水量多少直接与农户经济利益挂钩, 使用水户与灌区管理机构成为利益共同体, 可以最大程度调动群众参与灌区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对灌区节水高效型供水管理模式的推广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有利于灌区效益持续稳定的发挥。
3.3 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
实行用水者协会有利于杜绝大锅水现象, 增强用水户的节水意识, 提高水的利用率, 达到节水扩浇的目的, 并且减少了中间环节, 简化了水费征收程序, 避免了各种不合理负担及搭车收费, 使水费负担降低, 有利于保证水费按时足额征收。以簸箕李灌区幸福郑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例, 协会全年灌溉用水总量34 501.2 m3, 实浇面积19.82 hm2, 渠系水的利用系数为0.62, 毛灌溉定额1 910.7 m3/hm2, 远低于灌区平均水平, 节水效果明显。
3.4 促进了田间工程建设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田间工程一无资金投入, 二无管理主体, 严重影响灌溉质量。用水户协会成立后, 成为田间工程管理的主体, 积极争取到中央农业灌溉贷款, 灌区每年从水费中拿出一定比例大修资金进行田间工程建设, 衬砌各级渠道, 改造配套建筑物, 同时用水协会发动用水户以劳折资, 保证田间工程建设。
4 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对策
4.1 用水者的民主参与是保证协会成立并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用水者协会的自身性质就是用水者通过民主方式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因此, 坚持民主参与、民主决策, 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体用水者民主参与的积极性[3], 是协会能够存在并发展的组织保证。只有充分发扬民主, 依靠群策群力, 团结协作, 才能正确引导和吸引更多的用水者参与到协会组织中来, 凸显协会作为“民办、民管、民享”这一社团组织在灌溉管理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确保协会能够在地方政府的领导和灌区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下走上“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与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4.2 理顺政府、用水者与灌区管理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确保协会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用水者协会作为一种全新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在成立之初可能会遇到在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上的困难, 它需要政府更多地给予政策上的引导与扶持, 需要灌区管理机构在业务、技术上给予指导[4]。因此, 用水者协会组织的发展、壮大、推广是一个制度问题, 它不是单靠用水者的一厢情愿或灌区管理机构的意愿而能实现的, 它的发展直至推广更需要作为宏观调控者的政府给予积极的政策引导和便捷的服务, 甚至成为一种制度、体制。只有在制度的规范与约束下, 明确三方的权、责、利、义, 才能建立起适应协会发展的长效机制。
4.3 灌区管理部门提供经常性的业务指导与监督是确保协会实现良性运行的重要环节
协会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灌区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 用水者业务技能的提高离不开灌区管理部门的指导与培训。对协会提供经常性的业务指导与培训对提高协会人员素质, 帮助其规范、熟练的开展业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提供经常性的业务指导与技术培训, 才能确保协会的运行与管理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确保灌区管理部门与协会间的业务合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4.4 配套测水量水设施是确保水费计量、收缴等各环节科学合理的重要保障
规范、准确的测水量水工作是水费计收的重要科学依据, 灌区管理部门与用水者协会的利益共识最终要统一到测水量水上来, 如果量水设施不配套, 则测水量水工作无法进行, 更不能保证测水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因此, 配套测水量水设施是实现规范测流的基础, 是确保水费计收科学合理的重要保障。
5 结语
簸箕李引黄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与其他先进灌区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灌区将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 加强与水利部门协调配合, 借黄河三角洲大开发的东风, 推动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灌溉现代化理念与灌区快速评估方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2]赵金河, 陈崇德, 彭亮.农民用水者协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5 (9) :54-55.
[3]张磊.农民参与水利建设和管理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6 (4) :23-24.
参与式灌溉管理 篇6
关键词:农田水利,挑战,机遇
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重要性
农田水利, 又称灌溉与排水, 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各项水利技术措施, 改造对农业不利的自然条件, 提高土壤肥力条件, 防治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 保证作物稳产高产, 从而促使农业生产全面丰收。
中国特殊的人口、耕地、水资源、气候等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决定了农田水利的特殊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紧缺的国家之一, 21世纪我国水资源供需面临非常严峻形势, 水资源己成为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瓶颈, 如何高效率地供应和配置水资源己是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如果管理上不能适应这种残酷的现实, 水资源将很难支撑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为了减轻干旱的侵袭, 中国农业高度依赖引水灌溉, 灌溉排水的发展在中国具有大规模和经常的性质。在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占世界人均1/3的情况下, 耕地灌溉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人均灌溉面积与世界人均水平基本持平。中国在占世界6%的可更新水资源量和占世界9%可耕地的条件下, 成功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稳定增产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目的。而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是促进农业粮食稳定增产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必要条件之一。农田水利中的灌区建设支撑了农业发展、保障了粮食安全, 它在中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灌溉事业为保障中国农业生产、粮食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农田水利中灌区改造费用省, 效果明显。大中型灌区是当前中国节水的主战场, 是节水的潜力所在。良好的灌排基础设施能抵御自然灾害、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灌溉排水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最有效手段, 提高单产和提高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 将很大程度上缓解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不便, 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中国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转轨背景, 经济、社会和城乡关系的转变, 尤其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历史任务后, 给农村水利建设模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新思路。
因此,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 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改革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体系、投入方式、组织形式的基础, 是促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及现代农业要求的先决条件。
二、水资源管理
灌溉管理属于流域水资源管理的一个方面, 它主要是解决农业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和公平利用的问题。作为一种动态水资源是指可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 该水源应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 并能够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 是维持生态环境的重要控制因素。从自然角度看, 水资源具有以下主要特性:水资源的循环流动性、水资源总量的有限性和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水资源用途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资源的供给安全不仅具有经济生态意义,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和社会目的。水权是指人们对于水资源所享有的有关权利的总和。水权具有以下方面的特性:水权的灵活性、水权的可分割性、水权的层次性与水权交易的不平衡性、水权的稳定性、水权交易成本。
农业是用水大户, 也是经济弱势行业, 其水权主体有其特殊性。国际上, 农业水权的主体, 通常以农场主为主, 并辅以用水者协会和供水公司等多种形式。农户个体拥有很小灌溉土地面积不适用于将农业水权完整地赋予, 因为这样做不利于水资源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规模开发与利用, 而拥有大面积灌溉农田的农户个体可以成为农业水权主体。但如何保障个体农户的用水权益?这必须相应地建立一整套管理措施。在水资源的配置机制中基于用水户的水资源管理组织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这可以促进水资源利用的公平性和高效率。政府可以使用各种管理办法让农户通过参与民主管理以及相应机构设立选举等手段, 适当引入农户个体和组织参与管理监督, 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农户参与灌溉管理
在灌溉管理中需要对特定制度与文化背景下的农户特征进行分析。灌溉系统是农民抗御自然灾害, 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 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物质保障。农户、政府机构和供水组织是灌溉系统中的主要行为主体, 农户是供水部门的顾客, 也是田间系统范围内的管理人员, 农民和供水服务部门之间的协调是影响灌溉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
灌溉农业与旱作农业相比, 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将政府机构对灌溉系统的管理权移交给农民, 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制度的重构。其目的在于提升使用者在水资源管理过程中所需承担的责任。它包括监督对资源的使用、规则实施、提供运行和维护服务、对资源系统进行新的投入等。农户在参与流域管理、解决水事纠纷和参与水价制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极大地提高了用水效率。另一方面,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灌溉管理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能够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 我国农田灌溉事业的中心任务将是适应农业向现代化, 实现科学用水和高效、节约用水,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采取有效措施, 让农民参与灌溉管理, 会提高其效率, 使灌溉工程设施达到到工程配套、输水配水工程现代化, 从而提高农民投资于更高效的技术和用水管理。
参考文献
[1]孟鑫:《农田水利管理制度创新中的机遇与挑战》, 《集体经济》, 2010年第12期 (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