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民主

2024-09-30

参与式民主(精选12篇)

参与式民主 篇1

摘要:民主教育以教育为手段、民主为目的,教育民主以民主为手段、教育为目的,两者应互为手段和目的,但处于进行时态中的民主教育和教育民主由于都未完成历史使命而无法互相充当对方的手段,也就无法达到历史目的,从而陷入了一个“逻辑怪圈”。但参与式民主在校园中的推行就担负起了民主实践和教育实践的功能,使两者成为同一过程中两个互相衔接的方面,避免民主教育和教育民主在实践中的脱节,也就跳出了这个历史的“逻辑怪圈”,从而有助于完成民主教育和教育民主的历史任务。

关键词:参与式民主,民主教育,教育民主,民主实践,教育实践

如果谈起教育与民主的的关系,那么至少会涉及到两个主题——民主教育与教育民主。一般地,大家会分开地谈这两个主题,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沟通这两者之间的桥梁,亦或是两者共同的东西,使之可以在同一个进程中能够高效地完成两者的历史任务。民主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民主素质的个人,它必须以教育民主的成果为前提;而教育民主的任务是使教育民主化,它必须以民主教育的成果为前提。看似这两者互为前提,陷入了“逻辑循环”的怪圈,但我们认为,沟通两者的这座桥梁就是参与式民主。

一、何为参与式民主?

参与式民主源于何处?它滥觞于古希腊雅典轮流坐庄的民主政治中,遵循“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大多数人的意志就是正义”的民主逻辑;发展于启蒙时代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遵循“主权是公意的运用,而意志又是不可以代表的,意志要么是公意,要么不是,而绝不能有什么中间的东西”的公意至上的思维;成熟于近代民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佩特曼在1970年发表《参与和民主理论》,标志着参与民主理论的诞生,认为公民的广泛参与最为合适的领域就是与大家的生活紧密联系的领域,只有每个公民直接参与到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决策过程中,它才能做到“我的地盘听我的”。经验地讲,个人对民主的直观感觉首先来自于其触手可及的鲜活的现实生活,而不是书本中遥远的古希腊和那些抽象的概念,也是在鲜活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才有可能树立起对民主的第一份信念,建构自己关于民主社会的理想,开始培养参与民主活动的一切必备素质。正如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言“人们对社会生活及其全部内涵的清醒认识便构成了民主的观念”,可见,民主是一种社会理念,它要比单纯的政治形式要广泛多了。

因此,参与式民主所谓的“与大家的生活紧密联系的领域”可以是社区、工厂等等,很显然,校园中的教育活动就是参与式民主发展的一块沃土。因为,校园中的教育活动是一个与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微观领域,以教育民主的实践作为民主教育的课堂,与杜威的“将生活作为课堂”的理念是类似的,完全可以通过师生的全面参与来实现民主,同时也可以避免在宏观领域不具备条件时实行参与式民主有可能带来社会动荡的后果;再者,参与式民主在校园中的推行,本身也就担负民主实践和教育实践的功能,使民主教育和教育民主成为同一过程中两个互相衔接的方面,而避免民主教育和教育民主在实践中的脱节。

二、参与式民主的“民主实践”功能

首先,校园中的参与式民主是作为一种微观领域的民主实践形式出现的,是对宏观领域的选举民主的一种有效补充。它的实践意义绝不仅仅是针对教育而言的,而是针对整个社会的民主程度而言的,正如佩特曼所言,一个民主政体就必须有一个相应的参与社会,即社会中所有领域的政治体系通过参与过程得到社会化和民主化。因此,未来的民主社会是一个参与社会,而校园中的参与式民主是构成参与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因为其处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它还必须为参与社会的构建做个体的准备。

其次,校园中的参与式民主是作为实现教育民主的手段出现的,是对传统民主教育“重课堂、轻活动;重理论,轻实践”的及时矫正。在传统的民主教育中,它是作为公民教育的一部分而出现的,而公民教育为国家统治和个人社会化服务,考虑更多的是国家成分;但民主教育是为个人的理性自由服务的,虽然也考虑国家成分,但更多的是个人成分;或者说,前者是为了国家发展的更好,后者是为了个人生活的更好。因此,传统的民主教育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公民教育“居高临下”、与个人生活脱节的“恶习”。参与式民主的目的就是将民主教育与教育民主的实践联系起来,使其弥漫个人生活的气息。

由此可见,参与式民主不仅是民主教育的试验田,也是教育民主的练兵场,关键就在于“参与”二字。

三、参与式民主的“教育实践”功能

佩特曼认为,参与有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功能”,包括心理方面和民主技能、程序的获得,参与制度本身也靠着参与的教育功能维持下去;而且,这种层次的参与对于培养和发展全国层次上的参与所需要的政治素质是必要的。在校园中推行参与式民主,通过师生对“校治事务”的决策过程的参与,使校园的教育体系不断得到民主化,并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师生不断获得参与所需要的态度、心理和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校园社会本身的民主化进程,更为扩大更高层次的政治参与提供必要的“社会训练”。按照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论述,就是要培养对民主生活的兴趣和习惯。

无论哪种程度和哪种层次的民主都离不开这几种要素——互动、沟通、协商和共识。这些要素无一不是通过参与才能获得的。现代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技术性的,彰显的是技术理性;而现代民主生活也是技术性的,需要个人具备民主技能,我们曾经很轻视这种技能,而导致了民主的倒退,如果说连开会和论辩的民主技能的都不具备的话,那么这种在会上所表现出来的“武打戏”就是对民主本身的嘲讽。当然,参与式民主的“教育实践”仅仅只培养民主技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参与中使个人对这两样东西有一个“习得式”的认识(在认识的过程中习得,在习得的过程中认识),即知、情、意、行的合一。

一个是如何避免托克维尔所阐述的“多数人暴政”,避免苏格拉底式的民主悲剧。在参与式民主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独立自由的个人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难题:首先,独立自由的个人参与投票会减少“多数人暴政”出现的可能性;其次,独立自由的个人在出现“多数人暴政”时,也容易利用公意或共识进行“民主救济”(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之上还应有卢梭所言明的“公意”或者不可违背的人类共识)。杜威在《教育中的民主》也阐述了类似的意思:现代生活意味着民主,而民主意味着使理智获得自由,从而产生独立的效用——把人的头脑作为一个独立的器官予以解放,使之发挥它的作用。

另一个是对民主的信念和信心。即使现在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即使它的结果不令人满意,我们也要坚持这种尝试,否则如果我们还期望“好皇帝”的出现,期望卡里斯马型人物的出现,那么到时候我们就必须用千万倍的血泪来换取它。在参与的过程中,积累起对民主的信念和信心是可能的。

由此可见,参与式民主是民主教育和教育民主的一个共同的发展方向。据此,笔者再重新强调两个字——参与,希望大家能够知道它在民主教育和教育民主中的历史分量。

参与式民主 篇2

第三课参与民主政治

第一站人民当家作主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知道人民代表的职权;了解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识记我国基层的民主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课了解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的经济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我们参与经济生活的一些知识。那么,我国的政治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朱德元帅说过:“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做主人翁。”我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政治生活越来越民主、公开、透明,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作为公民,我们都是国家的主人。关心国家事务,参与国家管理,依法行使监督权,是我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表现,也是我们对国家的责任。

思想驿站:想一想:

1、作为一个公民,我们通过什么方式参与国家管理呢?

2、你了解人民代表的选举情况吗?

二、学习新课、在我国,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利。

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等各项权力。

人民代表可以了解民情,集中民意,通过提案反映民众的要求,也可以向立法、行政、司法机关提出质询案,通过这种方式来监督和促进他们的工作。[:中.考.资.源.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主要职权有:立法权、监督权、人事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等。

各抒己见:听了以上几位人大代表的话,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活动平台:学习写一篇提案。

关于完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配套政策构建农村水厂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建议

案由:关于完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配套政策构建农村水厂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建议

案据: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及农村安全饮水工作的推进,对乡镇、农村水厂的管理运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乡镇、农村水厂普遍供水规模小、用户少、水价低、供水管线长,特别是有的水厂的供水用户远远小于其供水规模,水厂设备闲置、效能不足。供水管线长而用户少和供水规模与用户量的不匹配,导致水厂维护费用及运营成本高,很多水厂处于维持状态甚至运营亏损,这种情况既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相差甚远,又严重影响水厂的持续发展。

提案人签字:

年月日

2、我国许多重大政策和决策,还要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与各民主党派协商。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也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社会阶层民主参与的重要渠道。

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我国的八个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各抒己见:上述事例说明了什么?你还知道哪些类似事例?

3、我国基层民主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渠道更加多样化。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三、小结

四、作业:、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其主要职权有哪些?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区别?

3、人民当家作主的措施和形式?

第二站当好国家的主人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多种形式与渠道,懂得人民共同管理,学会依法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培养关心国家事务、参与国家管理、依法行使监督权的意识,提高参与国家管理、依法行使监督权的意识,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觉悟,自觉当国家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我国的政治生活的状况有了充分的了解。那么,我们作为普通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当好国家的主人。

思想驿站:想一想:上面的材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人民的国家需要人民共同管理。

二、学习新课、人民的国家需要人民共同管理。

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参加国家管理、参政议政的广泛的民主权利,享有表达个人见解和意愿的自由。我们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行使自己的建议权和监督权。

2、我们还可以参与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种活动。

政府还有各种政务公开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我国的许多重大决策也都听取专家的建议,听取来自公众的意见。我们可以到政府的网站上了解各种政策信息,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我们应依法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

当我们行使监督权时,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不能简单地根据自己的好恶来作出判断,要如实反映情况。

我们在行使监督权和建议权时不能采取以下的方式?

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借机报复,不能污辱他人人格,更不能采用大字报、聚众闹事的方式。

我们还要注意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机密。

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要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举报。这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是我们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三、小结

四、作业:、公民行驶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

①走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反映自己的看法;

②直接向人大机关反映;

③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

④向电视台、电台、报纸反映;

⑤参与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种活动等。

2、什么是公民的监督权?公民监督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公民的监督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的权利。

监督权的两方面内容:、批评、建议权。、申述、控告、检举权

3、中学生应如何行驶自己的权利?

①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②依事实为依据,不能简单根据自己的好恶作出判断,要如实反映情况;

③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借机报复,不能污辱他人人格,不能污染他人人格,更不能采用大字报、聚众闹事的方式;

④要注意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秘密。

⑤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要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举报。

民主时代的参与 篇3

民主是什么?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民主?民主是否就是那种个人可以消极地享受公共权力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而同时仅仅在名义上保留对公共权力的制约?或者,民主已然成为一种消费品,在后工业时代社会大众将其客体化为一种普通必需品而变得日益熟视无睹?

显然,自由主义民主席卷全球并不是自由主义民主的胜利,而仅仅是自由主义民主意识形态的胜利。全球化只是将高度物质文明背后的(但不是必然的)自由主义民主意识形态输送到其他国家,却并没有将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方式输送到全球。自由主义民主是民主的一种形态,但民主并不仅仅是自由主义式的民主。自由主义民主是人类实现民主价值的诸多道路之一,人类历史上至少还存在着共和主义民主、保护型民主、发展型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精英主义民主、多元主义民主、自治民主等形式。其中,参与式民主是民主理论的一个古老而又鲜活的话题。

在民主理想的传统中,参与一直居于核心的地位。古代雅典的直接民主建立在公民大会直接表决、全体参与的基础上,这种公民表决式的民主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被认为既服从理性主义又服从经验主义的原则。但是,古代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在人类政治历史上并不是常态,城邦政治是一个集宗教、政治和道德于一体的民主实验,但这种实验被证明并不长久,也是脆弱的。后古典时期的政治生活并无民主的容身之处,更没有参与的地位,相应地也就缺乏对民主本质的进一步思考。

近代以前社会的政治形态是以神圣的精英政治为特征。在工业化扩张和资本主义市场运动的推动下,政治形式不断发生变革,特别是政治参与的扩大塑造了现代民主政治。十六、十七世纪以来近代政治发展的历史,不管是从封建主义或绝对主义转变为代议制民主、从有限选举演进为竞争性的普选制,还是各种政治权利在内容和范围上的扩大,无不是以政治参与的扩大为内涵,从而建立起公民与政府之间的紧密联系。

近代参与民主理论家中最为卓越的代表无疑是卢梭,他在《社会契约论》中关于政治体系本质的理解对于参与民主理论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卢梭将自由的概念建立在参与活动的坚实基础上,他认为除非每个人通过参与过程“被迫”做出具有社会责任的行为,否则将不存在保障每个人自由的法律,即不存在公意或个人服从于自己的那种正义法则。个人实际上的自由以及他对自由的感受,通过决策过程中的参与而得到提高,因为参与赋予了他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生活和他周围的环境进行控制的能力,由此,卢梭也将参与看做能够提高个人自由价值,通过这一过程使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卢梭的参与民主思想与古代雅典的民主观念一脉相承。

但是,以参与为核心的民主理论并没有成为早期民主国家实践自由的指导,相反,这一思想由于其形式上激进的特点而被民主理论弃之一旁,直到二十世纪中期。

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参与思想一直广为流行,但在政治理论家所普遍接受的民主理论中却占有十分低微的地位。现代民主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大众广泛参与的政治所具有的内在危险。这一特征有两个重要来源:一是二十世纪初工业社会的巨大规模及其复杂性,特别是官僚组织形式的出现,引发了许多具有实证主义思维的政治学者对于古典意义上的民主的实现可能性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二是来源于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忧虑,人们对二十世纪一度盛行的极权制度的贻害持有高度的警惕。

过去的几十年中,在大多数西方国家进行的大规模的政治态度和行为的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公民普遍缺乏对政治活动的兴趣。贝雷尔森在研究二战以后公民政治投票活动时观察到一个明显的悖论:当今社会中单个投票者已经无法满足政治理论家在建构民主政府制度时所提出的条件,即民主必须是以民众的普遍的参与为前提,但整个民主制度却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我们的确可以看到,当代政治生活中只有少数公民对政治有着高度的参与和兴趣,大多数公民表现出冷漠。有不少学者甚至认为人类社会已经处于一个反政治的时代。

这一结论符合了当代民主理论家对民主现象的观察。在以熊彼特为代表的当代民主理论家看来,民主指的是在全国层次上的一种政治方法或一套制度安排。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领导者在定期的、自由的选举活动中通过竞争获得人民的选票。其中,对于民主而言选举是关键性的,因为主要是通过选举,大多数人能够对他们的领导者施加控制。就大多数人而言,“参与”是指人民参加选举活动或广泛参加对决策者的选择。因此,在民主理论中参与的唯一功能就是起到保护性的作用,保护个人免受当选领导者的独裁决定的影响,保护公民个人的私人利益。

尽管当代民主理论在政治理论家中间得到较为广泛的支持,但同时也受到了不少严厉的批评:首先,当代精英主义民主对个人自由的压制。特别是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政治活动的复杂性以及民主对私人生活的控制,严重扼杀了公民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社会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不仅包括资源占有上的不平等,还包括性别、种族、信息获得等方面的不平等;再次,对微观层次上民主的忽视。当代民主理论集中关注国家层面上的民主建构,但是忽视了公民个人的民主参与能力以及相应条件的培养。

正是由于对当代民主理论怀有深刻的不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参与民主理论重新兴起,随即成为一种重要的民主理论流派。最初,参与民主理论主要集中于校园活动、学生运动、工作场所、社区管理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特别是与工作场所的民主管理紧密联系起来,还没有上升到政治生活和国家层面。一九七○年,卡罗尔·佩特曼的《参与和民主理论》一书的出版,才标志着参与民主政治理论的正式出现。

佩特曼的参与民主理论首先对以精英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民主理论进行批评。她认为,以熊彼特、萨托利等为代表的精英主义理论家,试图从真实世界的经验材料中寻找一种建构性的民主理论,以期解释实际运行中的民主现象。在当代民主理论中,少数精英的参与才是关键的,缺乏政治感的冷漠的、普通大众的非参与,被看做是社会稳定的主要保障。因此,当代精英主义的民主理论实际上并不是充分的民主理论,而仅仅描述了现实的政治制度的运作逻辑。但是,真正的民主应当是所有公民的直接的、充分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的民主,从政策议程的设定到政策的执行,都应该有公民的参与。只有在大众普遍参与的氛围中,才有可能实践民主所欲实现的基本价值如负责、妥协、个体的自由发展、人类的平等。

从这个角度讲,佩特曼认为,当代民主理论过分受制于经验主义的分析而失去了将理论用于指导政治生活的价值。民主生活中的广泛参与能够促进人类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政治效能感,减少人们对于权力中心的疏离感,培养对公共问题的关注,有利于形成一种积极的、富有知识的并能对政府事务具有敏锐兴趣的公民,从而有助于一个参与性社会的形成。参与能够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在于其教育的功能。通过参与过程的教育功能,可以发展和培育民主制度所需要的个体品质,个人的参与越是深入,他们就越具有参与能力,参与制度就可以维持下去。在佩特曼的参与民主理论中,全国层次上代议制度的存在不是民主的充分条件,因为要实现所有人最大程度的参与,民主的社会化过程或“社会训练”必须在其他非传统政治的领域中进行,以使人们形成必要的个人态度和心理品质。

按照佩特曼的观点,公民参与政治最恰当的领域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如社区或工作场所,因为这是人们最为熟悉也最感兴趣的领域。只有当个人有机会直接参与和自己生活相关的决策时,他才能真正控制日常生活的过程。佩特曼重点研究了工业领域特别是工厂,因为大部分人的一生中大量时间花费在工作中,工作场所的活动在集体事务的管理方面提供了一种教育功能,这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如果个人对他们自己的生活和环境施加最大程度的控制,那么,在这些领域的权威结构必须按照他们可以参与决策的方式组织起来。工厂内部的参与活动推动工业领域中权威结构中的民主化,进而废除了“管理者”和“工人”之间的差异,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经济平等。佩特曼对当时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管理制度十分赞赏,认为南斯拉夫的社会政治和工业组织形式从整体上看,非常类似于一种参与性社会。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工业社会中蓬勃兴起的经济民主、工业民主,实际上就是参与民主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体现。

提出一种参与民主理论,并不意味着否定代议制民主的现实,实际上也不可能。佩特曼也不认为直接民主可以适用于所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充分的平等和自由可以通过所有社会领域的自我管理来实现,直接民主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扩大基层或地方的参与活动,其目的并不在于推翻近代以来的代议制民主,而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民主的内涵。就参与民主对整个民主制度的功能而言,首先,只有当个人有机会直接参与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事务决策,才能实现对自己生活前景和周围环境的控制。更为重要的是,在基层广泛的、深入的参与,使得公民个人获得更多的机会去实践民主,在民主实践中进一步培养政治控制能力,通过在较低层次参与活动的教育功能,他们可以更好地判断国家事务,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参与国家范围的决策。最后,一种参与性的社会在任何层次和领域都是开放和自由的,人们有广泛的机会学习和实践民主,私人个体将享有各种机会成为一个有教养的、自我实现的公民。

由于当代自由主义民主理论无法解决政治现实中的个人主义困境,佩特曼的参与民主理论得到了同时代许多学者的共鸣。作为新左派代表之一的麦克弗森对当代的民主政治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二十世纪市场社会的一个巨大悖论,即占有性个人主义的现实与资本主义民主无法实现每个人能力最大化之间的背离。这一背离进而破坏了资本主义社会大厦之根基,极有可能导致市场社会陷入严重的危机,而缓解这一危机的主要手段就是竞争性政党制度与参与民主相结合。只有公民不断地直接参与社会和国家的管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才有可能充分实现。巴伯同样强调了参与民主对占据主流地位的自由主义民主的疗救功能,他在《强势民主——新时代的参与政治》一书中猛烈地批评了自由民主,称其为“弱势民主”,认为自由主义民主更多地关注促进个人自由,而不是保障公共正义,只是增进利益而不是发现善,它颠倒了个人自由与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将引发许多严重的后果,最典型的是它摧毁了传统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维系纽带的同时并没有创造一种新的纽带。巴伯的改革方案是——强势民主。这种方案以扩大人民对政治的直接参与为核心,以“社群”、“共识”等理念为特征,将市场社会中的个人重新连接在一起,找回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失散的、孤零零的个体。

参与民主理论得到了当代社群主义的积极回应。社群主义批评作为自由主义前提的个人主义,认为自由主义的谬误之处在于,它所关心的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对于个人权利的维护与实现的意义,而不关注个人权利和行为的社会限制及其对于社会共同体价值目的所承当的责任。社群主义则以家庭、社区、宗教、工作场所、结社乃至国家等社群为起点,探求的是一种以社群的公共善为目标的价值伦理或以个人品格为基点的德性伦理。因此,社群主义自然而然地将社群的建构作为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显然,社群建构的一个必然过程就是社会成员的直接的、广泛的参与。通过参与活动所形成的协商活动,能够提高参与者的能力,发展公民的人格和精神,同时明确个人在社群中的地位,增进公民与社群的关系,最终实现公共之善。

参与民主理论对参与的强调继承了古典民主的基本精神,在当代背景下,进一步扩大了政治参与的方式和范围。在参与民主论者看来,参与不仅包括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还包括经济领域的参与(例如职工对企业决策的参与)、社会领域的参与(例如居民对社区管理的参与)、政党组织内部的参与等形式。为了避免人们对其理论的误解,参与民主论者特别强调参与不等于直接民主,参与仅仅是人们扩大对自己生活控制的一种方式。

总的来说,参与民主的出现有着必然的历史逻辑。当二十世纪人类社会进入到物质丰裕的繁荣时代,自由主义民主日益显示出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重大缺陷和危机,如普通民众很难对代议民主政府体制及其决策过程产生具有实质性的影响力;精英主义和大众的政治冷漠并存;自由市场经济所造成的经济不平等对追求平等的民主政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自由主义民主所崇尚的个人主义导致了公共善的失却。参与民主的应运而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自由主义民主所遇到的困难和危机。参与民主改变了二战以来民主理论过分依赖经验取向的分析,重新肯定了参与在民主建构中的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民主理论强调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平等特别是与公民密切相关的基层生活的平等,主张不仅在政治领域实现民主,而且要实现包括产业民主和经济民主在内的全面的社会民主,以期通过对社会结构的民主化来缓解由于结构因素导致的经济不平等,试图来回答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即民主所追求的政治平等与经济不平等之间的关系。

虽然无法取代自由主义民主在市场社会中的主流地位,但是作为一种针对市场社会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和危机的疗救方案,参与民主理论还是得到了不少政治家、学者以及许多民众的支持,对于维系一个公共性的社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参与式民主 篇4

参与式民主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范式。它是针对自由主义民主面临的危机而做出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参与式民主理论以公民参与为核心, 深化了公民参与功能, 提升了公民参与的公共精神, 适应了当今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 丰富民主形式, 拓宽民主渠道,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一、参与式民主的起源

1964年, 美国“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的成员在密歇根休伦港开会期间第一次在理论上阐述了参与式民主。随后, 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 美国政治生活与政治学中开始不断地提到“参与”[1]。到了20世纪70年代, 参与式民主的理论得到充分发展。1970年, 卡罗尔·佩特曼的《参与和民主理论》一书的出版, 标志着参与式民主理论的正式形成。随后, 麦克弗森的《民主理论:民主救赎的论文》、曼斯布里奇的《超越敌对民主》、巴伯的《强势民主》等参与式民主的专著纷纷出版。

1. 代议制民主的危机。

进入近代社会后, 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西方社会纷纷建立起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议会制和君主立宪制政体, 确立了以代议制为核心的议会制民主。但是, 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到了20世纪50年代却发生了变化, 使西方社会对代议制开始产生了质疑。

二战结束后, 西方各国政府纷纷帮助民众医治战争创伤, 努力恢复经济, 改善民众生活, 因此得到民众广泛的信任, 由此认为政府的主要目的是为大众谋福利。但随着战后恢复, 首先, 议会权力衰落, 行政权力扩张, 出现了威权政府, 权力结构出现了制衡中的失衡。其次, 议会制民主的局限性和虚伪性日益暴露。议会成了有钱人的俱乐部, 更是各种精英集团争夺自己利益的角斗场。最后, 自由主义代议制的前提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极端发展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对作为个人联合体的社群价值的忽视, 排斥在议会之外的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得不到真实地反映, 议会被精英群体所操纵, 决策者无法听见普通民众的声音。

20世纪60年代以后, 人们开始丧失对公共机构和领导人的信任, 对权威的怀疑充斥整个社会。对政府信心的下降, 这意味着公民的选举投票率大大降低。在大学里, 缺乏专门知识的大学生开始参与许多重大问题的决策制定过程。在政府中, 组织上的等级制度受到削弱, 下属组织随时准备行动无视、批判甚至挫败上级组织的愿望[2]。相反, 每一个集团都强调自己有平等参与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决策的权利。1968年西欧、北美爆发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公众采取了游行、示威、抗议行动, 建立了各种组织, 直接向西方的民主发难。

2. 对民主理论的反思。

从理论上讲, 欧美对参与式民主的探讨源于对马克思主义 (主要是改良马克思主义) 、自由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反思。20世纪50—70年代, 欧美的民主派就西方世界的制度和文化问题提出了新的批判和探索, 其领袖之一便是哈马贝斯。这场反思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是社会成员的先锋队, 为什么他们会把希特勒选上台?代议制民主也会面临比专制更可怕的危险。二是当代需要重新思考“权利”问题。“权利”曾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武器, 但如今民主派也要思考一下如何解释这个“权利”, 重新思考凯恩斯主义, 并进而利用新的政治概念和制度来补充权利的不足。

从实践上讲, 是“新左派”运动的推动。参与式民主是“新左派”的一个著名口号, 也是它的理想民主模式。它主张市民要参与影响他们工作和生活的事务, 穷人进入管理财产的机关, 学生进入学校管理机关, 工人参与工厂管理部门的活动。作为以激进的大学生和社会青年为主题的“造反”运动, 它把矛头直接指向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 反对使他们失去个性自由的政治权力结构, 试图在斗争中去寻求一条象征新自由、新价值的理想民主之路。“新左派”是“以人人参与的民主制度为基础, 试图通过人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决策的参与, 达到人们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平等, 使人们从一切非人性的压抑下解放出来”[3]。

3. 社会资本理论的助推。

20世纪80年代, 新兴的社会资本理论不仅论证和推动了公众参与的发展, 还对公众参与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社会资本是指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 利用自己的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一个人利用这些关系获取利益越多, 他的社会资本就越高。社会资本理论创始人之一罗伯特·帕特南将社会资本从个人层面上升到集体层面, 并引入政治学研究中, 从资源群体的参与程度角度来研究社会资本。帕特南在《让民主的政治运转起来》中提出公民参与网络。认为由于一个地区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环境, 人们容易相互熟知并成为一个关系密切的社区, 组成紧密的公民参与网络。这一网络通过各种方式对破坏人们信任关系的人或行为进行惩罚而得到加强。这种公民精神及公民参与所体现的就是社会资本。从中可以看出, 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度, 社会资本能通过协作和合作提高社会效率, 公众参与有利于解决政府效率低下的问题。社会资本理论提供了人们进行公众参与的可能性, 并且公众参与能做出比政府更好的决策。

4.“新公共运动”和“公共治理变革”的兴起。

1964年, 美国通过了《平等机会法》, 这一法案使黑人和其他普通公众除实现投票外有更多广泛参与政府和公共事务的权利。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还提出“社会计划”, 开展了“新公众参与运动”, 通过实行最大程度的简单化参与, 极大地推动了公众参与实践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 西方国家经济普遍出现“滞胀”, 社会反对政府过度干预经济, 进而威胁个人权利, 其结果导致公共治理理论出台。公共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发挥市场的作用, 挖掘第三部门的治理潜力, 高度重视组织网络的自主治理等等, 这些理念都必然要求限制政府权力、反对全能政府。其中阿伦特的公共领域行动参与理论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和激烈争议。她强调人是政治的动物, 而其政治性则在于人能够通过言行, 与他人互动。认为公民性格中存在参与本性, 强调参与是公民自我存在价值的体现。阿伦特的公共参与行动参与理论对大众参与自主性、多样性及积极性的诠释和推崇也使得民主参与的理想与人们的心灵再次碰撞, 引发了人们对民主参与实践的深层思考。

二、参与式民主理论的核心主题

对于参与式民主的概念界定, 学术界始终都没有明确的说法。有人把参与式民主与古典直接民主联系起来。但无论是麦克弗森、佩特曼, 还是巴伯, 他们都把参与式民主与直接民主相分离, 认为, “参与式民主并不等于直接民主, 参与只是人们扩大对自己生活控制的一种方式。”[4]从政治领域的参与扩展到社会各领域的参与, 再到公共事务领域的参与。当代参与式民主主张在代议制度下的基层和地方层次上的直接参与民主。

1. 公众的参与。

公民参与从来都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内涵。参与式民主主张, 真正的民主应当是所有公民的直接的、充分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的民主, 从决策议程的设定到政策的执行, 都应该有公民的参与。公民的参与包括更多公民的参与和积极的公民参与, 这是参与式民主与其他民主的根本区别。

民主从初始就不是所有人的参与。古典的雅典民主是“雅典公民”的民主, 近代的资产阶级的普选制是有限的“大众民主”, 而现代的自由主义民主的公民参与转变成了只是代表一部分或少数人利益的精英民主, 有限的政治参与成为民主制度正常运转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选举、投票成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唯一主要内容, 民主政治的内涵———公民参与日渐流失。

参与式民主从“主权在民”理论出发, 认为公民参与是公民应有的权利。阿伦特认为, 公民只有参与公共领域活动才能有自由和幸福可言。麦克弗森认为, 民主社会是所有人平等地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的社会, 主张让所有人拥有政治参与的权利。佩特曼则认为个人必须与他们所处的制度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参与式民主强调公众参与的主体价值以及其大众性、广泛性, 强调公众参与权利的平等性和机会的公平性。只有更多的公众参与, 才能实现“人民的统治”。参与式民主认为, 积极、主动的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增强公众的政治效能感、缓释社会冲突。自由主义民主认为, 公众参与是私人事务, 而不是公共事务。强调民主失败的原因在于公众参与权利的扩张, 当权力扩张超出界限时, 就会侵入个人领域、干涉个人权利, 构成了对个人权利的威胁。按照参与式民主的观点, 参与本身并不是目的, 参与式民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每个人自由和平等的发展, 这种目的实现的最大可能就是通过在公共领域和公共生活中最广泛的参与。

首先, 积极的公众参与可以促进个人参与能力和公民自治。佩特曼认为, 个人的发展只有在积极参与的参与性社会中才能得以实现, 公众参与越深入, 公民参与能力越是得到提升。麦克弗森认为, 民主社会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每个人能力尤其是发展能力的最大化, 积极公众参与是实现公民自由的平等价值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次, 积极公众参与可以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和政治效能感。公民参与既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 也是一种公共活动。最后, 积极公民参与可以缓解和转化社会冲突和矛盾。巴伯认为, “强势民主发展出一种通过公民参与、公共审议和公民教育将冲突转化为合作的政治。强势民主始于冲突但是并没有终止于冲突:它认识到了冲突并且最终转化了冲突, 而不是去适应它或将其最小化。”[5]自由主义民主主张“多数人意见”, 但这个原则极容易对少数人 (弱势群体) 的权利造成侵犯, 进而引发各种矛盾和冲突。参与式民主却主张通过公众的平等理性的对话、共同讨论、共同协商等公众参与将冲突与矛盾转化为互助合作, 从而缓解和转化社会冲突和矛盾。

2. 公民的道德。

现代民主国家的运行不仅依赖完善的法律制度、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一定的公民品行与态度, 应当说, 公民参与总是受到公民道德因素的影响。参与式民主理论认为, 道德与政治无法分离, 公民美德是公民道德的延伸, 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道德的条件和要求, 公民应该关心公共事务, 遵循公共理性, 在尊重公民个人利益的前提下, 主张公民通过积极的公民参与, 进行有效地对话、沟通、协商, 作出合理、理性的决策选择, 从而促进互助互利合作目标的实现[3]。

3. 参与式民主的实现方式。

公众参与作为公民争取、维护、促进和实现自身利益的一种政治行为, 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参与公共生活。参与式民主不仅强调民主是一种决策程序, 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而且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首先, 参与式民主强调在代议制民主制度下, 在基层民主建设中扩大公民直接参与。佩特曼认为, 在当代社会, 只有当个人有机会直接参与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事务决策, 才可能对自己的生活和所生活的环境实现真正的控制。麦克弗森提出了金字塔体制, 直接民主在街区和工厂开展。巴伯则是邻里、社区等基层直接参与的公民自治模式。通过基层公众参与, 弥补代议制的不足。其次, 参与式民主突破传统政治领域, 将直接民主扩大到公共领域。从密尔开始, 参与式民主就将参与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与公众利益相关领域的公共直接参与, 培育和提升公众参与能力, 促进和深化公民自治能力。最后, 参与式民主强调公众直接参与的方式包括对话、沟通、讨论和协商。在当代社会, 传统的投票、竞选等民主方式已不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利益的需要, 更需要公民之间、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对话、沟通与协商, 通过这些方式, 可以增进彼此了解和理解, 化解冲突和矛盾, 实现利益的平衡, 增强共同合作政治, 进而延伸了民主的内涵、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提升了公众参与的程度和质量。

三、参与式民主对中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启示

参与式民主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出现各种弊端和危机时提出来的。但其理论对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 而十七大报告又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更是核心内容。2011年7月1日,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再一次提出要“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 保证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

1. 参与式民主强调在基层社会、组织民主政治中扩大公共直接参与, 为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机制的借鉴。

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 无论是村民自治, 还是社区自治, 其自治的内容、权利的实现形式与途径都存在很多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

2. 参与式民主主张把公众参与从传统的政治参与扩展到

公共领域参与, 由此推动政府管理更加科学化、法制化与合理化。目前, 中国正在全面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公民社会正在形成, 传统的选举政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公民对自身的权利与利益的维护意识越来越强。过去政府的决策模式导致了大量的政策或是基于政治的考虑, 或是基于技术的考虑, 甚至在集团或部门利益的考虑下被制定, 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公众的要求, 与社会对政策的期望形成较大的差距, 政策的合理性、可行性不够, 个别政策甚至引发社会不满而导致社会不稳定。如何将公民的广泛参与引入政策过程, 使公民有权参与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等环节, 避免政策的不合理和不民主, 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公共政策领域的一项迫切要求。特别是在有关基层社区公共生活和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领域, 政府应当及时实现与公民之间的信息交流, 使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 通过召开听证会、协商会、集体决策等方式来共同决定公共事务。

3. 参与式民主强调对公众的教育和道德的要求, 注重积

极的公众参与, 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 无疑对中国这样民主政治刚刚起步的国家来讲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是一个无民主文化传统的国家, 公民对民主权利、社会利益、公众利益以及个人权利及利益的实现没有明确的概念。参与式民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每个人自由和平等的发展, 这种目的实现的最大可能就是通过在公共领域和公共生活中最广泛的参与。

4. 参与式民主不仅是一种决策程序, 一种解决问题的方

式, 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它对培育中国政治文化也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传统的政治对公众来讲是一种被动的政治, 民众在参与不透明的选举之后就被遗忘了, 长此以往下去, 民众对事不关己的选举已无热情, 民主成为空洞。参与式民主是一种激发人们公共意识的机制, 通过直接参与公共事务和进行公共讨论、协商、妥协, 使公众参与到与他们利益相关的事务中来, 激发了公众对政治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在参与中, 人们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公共讨论中, 通过沟通、协调、宽容、理性等参与行为, 把民主参与超越纯粹政治的层面而上升为一种生活方式, 一种在公共事务的处理过程中的方式, 一种体现积极公民所具有的公共精神的生活方式[6], 进而培育中国的政治文化。

参与式民主通过倡导基层民主, 主张公众参与, 培育公众精神, 在沟通、协商、妥协、宽容中实现公共利益, 通过公众的讨论, 倾听他人的观点, 合理评价和思考别人的观点, 完成了民主内涵, 无疑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公众精神。它的这些精神对当今中国正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加]杰弗里.希尔墨.参与式民主理论的现状[J].国外理论动态, 2011, (3) .

[2][美]克罗齐, 亨廷顿, 绵贯让治.民主的危机[M].北京:求实出版社, 1989:70-71.

[3]原宗丽.参与式民主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69-146.

[4][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13.

[5][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1:158-334.

参与式民主 篇5

《民主参与:红领巾议事》活动案例参考

一、活动目标:

培养队员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增强队员对队组织的责任感。

二、活动内容:

发挥队员参与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作用。

三、活动地点:教室

四、活动准备:PPT

五、活动课时:二课时

六、活动过程: 少先队仪式略

组织委员:大家好!我是组织委员,我们红领巾议事堂,是一个宽松的空间,是一个民主的天地。在红领巾议事堂我们可以为中队建设写出提案,可以为自身进步发展畅所欲言,还可以为队干部们打打分。今天我们中队将要召开一次别开生面的中队民主生活会。

文艺委员:我是文艺委员,前不久,我校大队部为了加强少先队的民主管理,激发少先队员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少先队中队干部的工作能力,制定了民主评议队委制度。要求各中队一学期开展一次评论中队委员的活动,中队委要向全体队员做述职总结。

中队长:每一个队员均有权对中队委的工作作出评论,既要肯定优点又要提出建议。中队委要虚心接受大家的建议,改正缺点,同时有权对不同意见为自己辩护。今天我们就来召开第一次民主评议中队干部的生活会。

(一)中队委做述职

副中队长:下面我们要评议的中队干部是:中队长,学习委员和体育委员。下面首先有请中队长做述职报告。

中队长:

大家好,我是中队长,中队长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所以我处处以身作则做表率,我觉得我在协助辅导员管理中队的时候还是很有威信的。

我每天一来学校就先看看有没有队员在打闹喧哗,还会看看教室地面有没有垃圾,避免大队部检查扣分。我还负责每天根据每个队员

河北省少先队活动课程资源包活动案例参考 的表现和辅导员老师沟通后为大家加分,为成老师奖励博爱卡提供依据。在我的督促下我们中队在学校每周的优秀中队评比中总能名列前茅,这也是我特别骄傲的地方。

虽然老师夸我干的好,队员们也很信任我,但是我一直有件左右为难的事,就是老师要求我管理的时候必须要公平公正,严格要求队员们,但是如果我完全按老师的要求做的话,有些队员会被管的很反感。可是如果我不严格要求,我们中队就会评不上优秀中队,这真让我苦恼。希望大家能给我出一些好主意。

学习委员:

大家好,我是学习委员,身为学习委员我首先要求自己学习必须出色才能带领帮助大家学习,所以我自己首先要求自己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每次考试总能取得不错的好成绩。

当然学习委员可不能只有自己学习好,我每天还要完成很多和中队学习有关的工作。比如每天早读的领读工作都有我来完成,我还会认真地帮助老师收发每天的作业,如果有队员没有完成时,我总会在课间耐心的督促他补齐作业,还有的队员学习有困难,我都会去帮助大家讲解。在期中期末考试前,我都会把我总结的一些容易错的题利用早读或是自习课带领大家复习。有时连老师都夸我总结的很准确,我自己认为作为学习委员我努力做到了老师的得力小助手,队员们信任的小伙伴。

体育委员:

大家好,我是体育委员,我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每天的课间操和放学路队的整队和带队,还有体育课的组织、收发体育器材,并带领大家做课前准备活动,这学期我们学校进行了中队排舞大赛,为了使我们中队能取得好成绩,每天大课间我都认真地带领大家跳排舞,还利用其它课间指导那些动作不熟练的队员,我一遍遍的给他们做示范,在这一段时间我都瘦了三斤呢。

平时我比较注意工作方法,比如整队时,有人说话我就会让讲话的人到前面整队,管纪律,让他们也感受一下当体委的滋味,为了让大家站好队我有时嗓子都喊哑了。

上次小队民主生活会的时候有队员说我太闹腾了,我也承认,以

河北省少先队活动课程资源包活动案例参考

后我会尽量改正这个缺点,该安静地时候要安静。今后我一定努力带领大家加强体育锻炼,让每个队员都有健康的体魄,好好学习,快乐成长!

中队长:谢谢你们。中队干部是我们中队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员,是我们中队的骨干力量,是辅导员老师的得力助手。

副中队长:每个队员都对这些队干部的工作有自己的评价,下面进入我们今天活动的第二个环节——各小队民主评议队干部。

我想这三位队干部现在心里一定很忐忑吧,因为我知道每个小队在知道今天的队课主题后,都做了很多调查准备工作。

大家说之前我先来问问他们三位的心情吧。中队长,你紧张吗? 中队长:有点紧张,但是我也有自信,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体委呢?

体委:我也紧张,求大家嘴下留情啊!大学霸呢?

学习委员:恩,我还好吧,肯定会有点忐忑,但是我想大家的建议一定都是善意的,都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副中队长:说的真好,不论是真诚的表扬还是善意的批评都是对我们中队集体的一种责任心。下面就请各小队自由发言。哪个小队先来评议呢?

(二)各小队民主评议中队干部 1.第一小队:

我们小队编了一个小品,等我们演完后请大家猜一猜我们表演的是谁?

(小品正面诠释中队长在辅导员老师不在的时候有序的组织队员上课,沉着冷静的处理问题)

大家猜猜我们小队表演的是谁呢?——中队长

队员1:对,就是中队长,每次老师因为一些突发的事情不能按时到教室的时候,她总能主动地组织好中队的纪律,特别负责任,所以不论老师来不来我们中队从不会出现乱哄哄的现象。

队员2:中队长是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大家都知道咱们班得博爱卡最多的人就是她,她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河北省少先队活动课程资源包活动案例参考

2.第二小队:

我们小队也同意大家对中队长的评价,但是她在中队管理上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我们小队和第一小队正好相反的也用小品模仿了一段中队长的工作,大家都来找找茬吧。

(小品反面诠释中队长在中队中太强势,管理方法粗暴,摆架子)队员1:大家觉得我们表演的像不像呢?我们的中队长简直是个典型的女汉子啊,我们很多男生都被她这样压迫过,敢怒不敢言啊。

队员2:我也这么觉得,中队长以后要多注意工作态度和方法了,刚开学我们开小队民主生活会的时候就有队员和她提过这个建议。管纪律的时候如果只有一两个人说话就去小声的提醒他们,不要大声的在全班喊,有好几次我都被吓了一跳。

队员3:上次咱们中队三面优秀班的流动红旗都没得到,大家都特别沮丧,我觉得这个时候大家是最需要鼓励的,我觉得这时中队长应该和纪律委员、劳动委员、或者和队员一起讨论一下为什么没有得到流动红旗,原因在哪儿?而不是一味的在那发牢骚,指责我们。

队员4:这个我要检讨,那次被剃光头之后,作为劳动委员我特别惭愧,我有时检查的不够仔细,所以丢了很多分。我觉得我们中队委之间要加强合作,互相多沟通,不能总是谁管谁的事,这样我们中队干部就是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中队就更不会有凝聚力了。希望中队长今后能够多在这方面努力。

队员5:你说的很好,但是我要对你们全体中队委提个建议,就是希望你们能够多尊重我们每一个队员的建议。上次,学校组织去春游,老师让你们给大家分成小队,你们为了省事就以平时的小队为单位让我们结组,可是小队里有男生有女生春游根本玩不到一起,要是你们能征求一下大家的建议让好朋友在一起会玩的更高兴的。

副中队长:我觉得大家提的建议特别好,不仅是对中队长崔祥熙的工作方法提出建议而且对我们全体中队委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谢谢大家!

接下来大家还想来评议哪位中队干部呢? 3.第三小队:

队员1:我想给体育委员提个建议,虽然他学习也还可以,但是

河北省少先队活动课程资源包活动案例参考

似乎没有像对体育这样热衷,有好几次都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了,希望他能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

队员2:我希望他能多组织中队搞一些小的体育活动。现在咱们参加的都是学校组织的一些体育活动,可是这样的活动毕竟太少,要是能用体育课或是下午两节课的活动时间在中队里组织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是活动就更好了。

队员3:我觉得体育委员要是能带着我们这些小胖子一起运动就好了。我特别不爱运动,结果越不动就越胖,要是大家一起运动我觉得还有点乐趣,比爸爸妈妈逼着我跑步要轻松一些。

队员4:体委也没那么差劲吧。我觉得他是一个特别阳光健康的合格体委,他热爱运动,性格活泼,说话特别幽默,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欢他。

队员5:他非常负责任,每天上课间操和站路队的时候他都能早早的下来组织大家站好队,而且口令特别响亮,站在最后的队员都能听清。今天我们小队特别创作了诗朗诵《体委的腿》,请欣赏——

《体委的腿》 体委的腿比不上大象的腿那样雄伟 也比不上鸵鸟的腿那样健步如飞 更比不上罗纳尔多的腿世界之最 可是他的腿是有力的,在队伍中领跑从来没有停息,一路领先。他的腿肌肉不那么发达 线条也不那样优美 棱角不是那么分明 凹凸不那么般配

但是体委的腿支撑着他瘦小的身躯 立志操场从不后悔 曾记否

那一日,学校运动会接力比赛我中队第三棒落后 他两腿并作一腿追 甩开大步拼命跑啊

河北省少先队活动课程资源包活动案例参考

一不小心摔伤了腿 可是他没有歇 他追呀追 追呀追 追呀追

眼瞧着,一步步追近赶超成了第一!他脸上乐得咧开了嘴 额头上渗出了汗水 幸福的笑脸喜上眉 体委的腿是我们的堡垒 体委的腿是我们的中队之最

副中队长:你们的诗朗诵太逗了,听出来了这是夸咱们体委跑的快呢。体委确实是咱们班NO1的运动健将。

希望你以后想办法带动全中队的人一起进步。第四小队要评议谁呢?

3.第四小队

对于中队长和体委的评议其他小队说的都很好。我们小队来说说学习委员。

队员1:学习委员当然是学习好的人才会被大家推选为学习委员,王佳琪不仅学习好,工作也干的一丝不苟。我们小队有一位绘画高手,她在观察了学习委员一天的工作后,画了一幅连环画。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自画像,读书多,知识渊博(2)带领早读

(3)收作业,教不全的找队员要(4)辅导差生改错题

(5)询问老师晚上家庭作业,为全体队员抄写到黑板上

队员:2:通过这次观察我还发现了他一个优点就是时间观念特别强,抓紧在学校的每一分钟学习,平时我们都是晚上回家才写家庭作业,可是学习委员都是利用课间的时间完成作业,到放学的时候几乎

河北省少先队活动课程资源包活动案例参考

全写完了。

队员3:学习委员是我的同桌,每次我有不会的题时,他都特别热情的给我讲解,我觉得有时他讲的方法比老师的还简单,所以我特别感谢她。

队员4:我可不那么认为,那是你跟她关系好,我也请她给我讲过题,但是我觉得她有时态度不够好,没有耐心。讲一遍不懂了她就会不耐烦了,上次他还说:“这么简单,说了几遍了还不懂,简直比pig还foolish”所以我就不敢问她很多问题。

队员5:可能平时学习委员学习比较好,作业对你来说什么时候都不觉得多,可是很多队员有时做作业要很晚,你是学习委员和老师关系比较好,要是当老师留的作业多的时候你能够勇敢的站出来求老师减少一些作业量,我们就更喜欢你了。

副中队长:这个主意好,同意这个建议的请举手!好,全票通过。(三)中队委接受帮助

副中队长:刚才大家讨论的特别热烈,不仅真诚的表扬了这些中队委身上的优点,也善意的指出了很多不足的地方。这三位中队委对我们的评价认可吗?会接受吗?下面我们就再次请出他们,让他们来说说此时此刻的感受吧。

中队长:第一小队和第二小队用这种AB剧的对比小品让我很惭愧的意识到了我在管理的时候态度很粗暴,不知不觉中给很多队员带来了伤害。还有大家给我们提出的中队委要团结合作的建议我觉得特别好,一个集体的小干部必须要有凝聚力要团结才能带好整个中队,所以今后我一定带领中队委更加认真负责的为大家服务,发现问题多想办法解决。而且以后中队活动时一定先征求大家的建议,请大家监督我们。

学习委员:我特别感谢第四小队为我画的漫画,刚才大家提的作业多的问题,我确实没有意识到,以后我一定在留作业的时候看一看作业量,如果确实多我就有义务向老师建议稍留一点。还有大家提到我没有耐心的问题,我确实有,有时我觉得题很简单,没有考虑对不会的队员来说其实很难,我今后一定改正,耐心细致的帮大家讲解不

河北省少先队活动课程资源包活动案例参考

会的题。作为学习委员只有自己学习好可不算好,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快乐学习。

体育委员:我觉得第三小队太有才了,那个诗歌念得可真好,可是我哪有那么厉害啊。谢谢大家对我的表扬。我有时慌着踢球就给忘了写作业,没少挨老师批评,以后我一定要改掉这个缺点。还有大家要是都喜欢运动,我一定和辅导员老师商量多在咱们中队组织小型的体育活动,也一定带着咱们中队不爱运动的队员一起锻炼身体,让大家都身体棒棒的,都能在队集体中快乐成长。

副中队长:我觉得他们说的特别诚恳,相信你们一定可以越做越好,也祝愿我们中队越来越好!下面有请辅导员老师讲话。

(四)设立干部监督岗

组织委员: 队员们,我特别仔细的聆听了大家刚才的发言,我们每个人对中队委提出的这些表扬和批评都非常的真诚中肯,中队委们也再一次认识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表示虚心接受大家的建议,我建议我们中队设立3个队干部监督岗,相信在队干部的监督下,他们一定会像刚才发言中的表态一样,更努力的去做好中队服务工作。

(五)辅导员讲话

辅导员:我们是一个集体,是一个团队,每个人都是这个集体中不可或缺的成员,集体需要你们每个人的精彩。我们这次的评议活动目的就是要弥补不足,让我们中队更有活力,更有凝聚力,让每一个队员都能在队组织中互相鼓励,接受帮助,天天进步,最后让我们左手拉右手,一起朝着希望的明天向前走!(播放歌曲《左右右手》)

参与式民主 篇6

普遍和长期存在的城管制度运行中的诸多矛盾问题,早已严重影响着政府机关形象,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妥善解决。为此,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创新,希望走出一条新路。南京市近年来推出了大城管体制改革,亟需总结提升。一年以前,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和南京市人民政府专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研究新形势下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改革及其立法课题。课题组由韩大元教授和胡锦光教授担任学术顾问,莫于川教授具体主持,人大、北大等高校的教授和博士生组成课题组承担。在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广泛调研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和立法建议稿提交委托单位后,被采纳转化为地方性法规草案,经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于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共六章八十六条的《南京市治理条例》,是国内首部关于城市治理的地方性综合立法。它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强调维护市民权益特别是参与管理权利,注重完善政府机关和其他组织的治理责任制度,精细建构部门和基层协同配合执法机制,在立法精神上强调了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和高效行政的现代行政法治观念,条文设计彰显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柔性管理为核心的城市治理理念,打造了多层次的市民和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城市治理机制,有助于走出当下城管执法的特殊困局,形成政民合作、共同治理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法制,符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民主法制发展的方向。

南京市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全国率先创新理念、探索突破,制定出作为城市治理基本依据、具有“龙头法”意义的《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通过地方立法构建起人性化、多手段、高效率的城市治理模式,为这方面的顶层设计和各地实践提供参考思路和样本,具有重要的制度创新意义。(中国人民大学 韩大元 胡锦光 莫于川)

本刊特邀约了曾参与《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研究起草过程的教师和博士生撰写的一组文章,将两期连载,多角度介绍从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的基本理论和制度探索,希望通过观念更新和制度创新,探索出一条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的革新路径,最终能够走出困扰人们的城管困局,为广大读者特别是关注城管矛盾问题和政府法治发展的朋友提供参考。

中共中央提出,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南京市正在实践的依法推进城市治理,特别是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正是在新形势下更高层次、更有前瞻性、更有效推动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现公众管理社会事务的宪法权利的积极探索,具有重大的法治发展意义。

一、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宏观背景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谁来管?仅仅是城管部门的家务事,还是需要更多的部门协同管理?市民是否有权利且有责任参与其中?这些问题,需要扩展视野、认真思考、明确方向。南京市正在进行的体制、机制和方法创新,有助于政民共同治理,建设法治南京,符合当下的政治和法制发展的基本要求,具有政治正确性。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分析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时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2012年12月4日,首都各界在人民大会堂隆重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此再次提出明确要求。

那么,如何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开展工作、推动改革与发展,实现“良法善治”?这里提四点结论性意见供参考:(1)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2)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后,应当理性选择行政法制建设道路;(3)我国行政法制正深入转型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积极去应对;(4)要积极推动行政革新,深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下面结合行政监管执法的常见问题和事例入手,简略探讨推动行政革新、建设法治政府、实现城市治理法治化的基本脉络、方向和路径。

二、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基本理念

我国《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就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作出授权规定以来,城市管理工作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以及综合执法制度普遍推行,逐渐形成了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但从城管实务来看,城管执法机关与执法对象之间长期处于紧张关系,小广告、路边摊、违建行为、随意排污、拉链马路、噪声扰民等诸多问题和矛盾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各方面对此都不大满意,已成为制约城市健康发展的瓶颈。尽管城管执法机关投入的人财物力越来越多,但城管难题也日益增多、棘手难办、常受差评,市民很少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城市的主人。

究其原因,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民的权利意识日渐觉醒,利益诉求日渐增长,依法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日渐提高,但一些行政公务人员对此没有足够认识,无暇倾听市民的民生呼唤,不够尊重市民的合法权益,将市民置于城市管理的对立面,导致城市管理的矛盾问题重重,政民关系紧张。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各地的城市管理正从秩序型、高权型、粗放型管理转变为服务型、民主型、精细型管理,但由于国家层面的城管综合立法尚未出台,综合执法面临诸多制度局限,远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惟有更新观念、形成共识、创新机制、改变方法,通过城管体制、机制和方法创新,引入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公众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才能形成符合城市发展方向和市民生活需求的城市治理模式,把城市建成广大市民快乐健康生活的和谐家园和命运共同体,这具有重大的法治发展意义。

城市是人群、机构、资源和财富的积聚之处,也是问题、矛盾、风险和危机的积聚之处,城市管理水平关乎民生、发展、宜居,集中体现城市政府的行政能力。在日常语境中,“城市管理”有不同的含义。狭义的“城市管理”,常被表述为“城管执法”,是针对城市生活中影响市容市貌的“脏、乱、差”问题,对占道经营、污染环境、妨碍邻里等问题行使街头执法权的行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广义的“城市管理”,被称为“城市治理”,是对城市管理最宽泛的认知,强调多主体共治的作用,认为城市管理主体不仅是政府,社会团体、公私企业、自治组织、市民也应发挥积极作用。例如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2000年5月在《关于健全的城市管理规范:建设“包容性城市”的宣言草案》中提出:“城市管理是个人和公私机构用以规划和管理城市公共事务的总和,这是一个调和各种相互冲突或彼此不同的利益以及可以采取合作行动的总和。”

三、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境外做法

放眼世界,20世纪80年代出现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世界潮流之后,引起了治理模式变革,有关城市政府的治道变革与制度创新成为核心内容之一。城市的重要性和脆弱性日益凸显,维护和保障城市运行秩序成为基础的行政职能;同时,在许多法治国家和地区,随着城市治理理念兴起,市民的基本权利包括民主权利受到关注,表现为城市管理主体多元化,多元主体间的协助、互动及管理方式柔性、多样化,通过行政改革实现从传统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走上官民互信、政民合作、共同治理的路径,可谓改革创新成果显著、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广大市民切实受益。境外一些国家、地区、领域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德国:政府部门对于城郊群体露营房车的治理难题(违法的模糊性)、城市垃圾处理难题,没有采取一禁了之、一罚了之的方式,而是采取官民协商、限期自律的方式取得积极治理效果。如,1994年《循环经济暨废弃物法》第25条规定的自行回收废弃物可代替行政许可和处罚。

澳大利亚:实行食品安全的合作监管,统摄了食品行业、研究机构、普通民众,在解决沙门氏菌感染问题的过程中,政民合作产生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日本:地方自治体通过公私合作(即PPP,如“横滨公害防治协定”)来推进城市环境法治的基本政策目标,成为世界公认的范例。

新加坡:作为公共品的城市消防工作以及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志愿者组织和服务为主、政民合作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共治理模式,也成为范例。

我国台湾地区:根据台湾“电信法”第16条的规定,采用了行政合同、先柔后刚的协商型管制模式,在高技术时代推行企业自律为主的政民合作规制,已经取得积极成效。

公众参与治理的其他行业、领域还包括:劳动安全与职业保障、金融监管、交通监管、给付行政(社会保障)等方面。简言之,许多选择走向法治的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选择了多主体、多机制、多方式、多依据的城市治理模式。

四、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的六个创新亮点

在长期实行综合执法制度的基础上,近年来南京市积极推动城管体制、机制和方法探索创新,实行地方行政区域的“大部制”改革,形成“规划、建设、管理”合理分工和互系互动,涵括市政建设、交通管理、安全生产、市容环境、生态环境、公共卫生、市容管理等多个领域,其做法对于优化管理组织和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化解或缓解城管领域长期存在的行政职能交叉、重叠、缺口等疑难问题,具有特殊功用。

同时,人们在实践中也感到,大城管体制的实施效果与设计目标之间还存在一些落差,市民参与热情有待提升,有必要在总结和借鉴经验的基础上,找到解决城管难题的更有效的民主法治路径。特别是在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须以“人”为中心来考量城市综合治理举措安排,由传统的“城管执法”转型为新型的“共同治理”,将既往的城管体制纳入更加民主化、规范化和法治化的新路径。在此背景下,通过立法机关、政府机关、专家学者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终于推出了具有开拓意义的地方性法规《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以下简称《治理条例》)。它是推动观念更新和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确立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原则和工作方针,这在其第四条表现得最为丰富:“城市治理应当遵循依法行政、服务优先、公众参与、共同治理、柔性管理、最小损害的原则,尊重社会公德,执行国家政策和专业标准,维护公共利益。”概括起来,《治理条例》具有六个方面的创新亮点。

(一)确立民主理念

《治理条例》第一章第一条开宗明义规定了本条例的三个立法目的,第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公众参与城市治理”。作此规定具有远见卓识和重大意义。我国《宪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可见,《治理条例》把推动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确定为首要的立法目的,保证市民有权依法管理公共事务、共同治理城市,符合宪法和法律精神,体现了从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的民主行政理念。

(二)健全参与制度

行政民主的推行需要平台和抓手。《治理条例》不仅建立了承担组织、指导、监督考核、协调关系、依据授权决策等多项重要职能的城市治理委员会,还在第二章规定了十多种适用于基层、社区、市民和社会组织的参与治理方式,第四章规定了承担宣传教育、信息收集、劝阻违法行为等事务性工作的行政执法协管员制度,这为市民依法、高效、便利地参与城市治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城市治理委员会作为市民依法参与城市治理且受委托作出一定决定职能的高层级组织机构,由专家、市民代表、社会组织代表等构成的公众委员所占比例不低于50%,比较起来,与之性质相似但无任何决策职能的美国行政会议,公众委员所占比例仅约40%。可见,就立法原意而言,《治理条例》赋予城市治理委员会等市民参与治理机制的民主程度是很高的。

(三)规范重点事项

既往的城管执法实务中,一直存在诸多妨碍市民生活、引起市民反感的老大难问题。因此,《治理条例》第三章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专章就建(构)筑物管理、建筑垃圾管理、物业管理、市政设施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停车设施管理、户外广告设施和招牌设置管理、应急管理等城市管理主要事项,特别是一些最棘手、最顽固、最热点的社会问题,例如小广告、路边摊、渣土车、违建行为、随意排污、拉链马路、噪声扰民、破坏市政设施等作了集中规定,为解决这些突出社会问题提供便利高效的法律调整依据,也便于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依法协同配合管理,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和执法的工作效率。

(四)注重柔性管理

在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新理念指引下,柔性管理方式在行政监管执法实务中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并取得积极的行政成效,逐渐成为行政监管执法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积极运用的管理方式。例如,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我国《行政强制法》第五条就规定:“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适当。采用非强制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得设定和实施行政强制。”《治理条例》第七十二条也规定了:“……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应当根据违法行为的不同性质和危害后果,采取与达到行政目的相适应的行政执法方式,优先采用教育、劝诫、疏导等手段……”这样的立法精神,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政民关系,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五)强调程序约束

程序法治是保证公平公正的法律利器,所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开展工作、解决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要按照法律规范的程序要求办事,《治理条例》对此作了比较系统的制度安排。例如,第六十六条规定:“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向社会公布统一受理举报投诉的电话、信箱和电子邮箱,对收到的举报、投诉应当登记并在五个工作日内将处理情况告知当事人;案情特别重大或者复杂的,经批准可以延长处理期限,但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对于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应当向当事人说明情况,并在二个工作日内移送责任部门处理。”第六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城市管理相关部门提出商请后,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履行协助义务,不得推诿或者拒绝协助。因法定事由不能提供协助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请求部门并说明理由。”这里的“应当登记”、“五个工作日内”、“告知当事人”、“经批准可以延长处理期限”、“说明情况”、“二个工作日内移送”、“书面形式告知”、“说明理由”等等,都是行政程序规范,类似的行政程序规范在《治理条例》里还有很多,它们具有保证行政管理行为的规范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功用。

(六)完善责任机制

法治政府也是责任政府,建立健全责任机制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应有之义。《治理条例》第五章对此作了系统规定,例如“报告城市治理的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议考核”、“督办督察”、“责任追究”、“重大行政案件备案制度”、“责令改正”、“限期履行职责”、“直接撤销”、“检察建议”、“司法建议”、“舆论监督”、“向社会公布调查处理结果”、“主动公开管理制度”、“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检举和控告”、“核实处理结果反馈举报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追究刑责”、“公开道歉”等20多项监督救济制度,形成比较健全的责任机制,这是实现城市治理目标的法律保障。

五、治理委员如何创新推动城市治理

上述创新亮点,体现了国务院法制办和南京市的领导决策者和《治理条例》制定者的法治追求,符合行政法治发展方向和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有助于推动由传统城管走向共同治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的转变进程,这具体表现为五个转变:

一是由小城管的理念和制度转变为大城管的理念和制度;

二是由一个部门的职能、职责转变为多个部门、再到一级政府的职能、职责;

三是由单纯管理转变为共同治理,即由一人挑担转变为共同承担;

四是由单纯维持秩序转变为提供行政服务,即由管制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五是由仅仅倚靠行政处罚等刚性手段转变为更多地适用柔性手段,形成刚柔相济的执法模式。

如果有关监管执法机关和其他参与主体通过积极实施《治理条例》,能够推动上述转变,努力实现立法目标,就能为走出城管执法的现实困局指明方向并提供经验。

就各级城市治理委员会的功能发挥而言,除了通过制定委员会章程和其他硬法、软法规范来完善运行制度,还要注重提升城市治理委员会委员(公务委员、公众委员)的素质和能力,以更充分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于公务委员来说,应强化依法行政、民主行政、阳光行政、效能行政、服务行政的法治观,在职能范围内积极履行职责、依法行使职权、推动城市治理;对于公众委员来说,应当通过制度安排和创造性的实践探索,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市民沟通,不断增进市民的认同和支持,动员更多市民参与城市治理工作。

为此,需要继续抓紧《治理条例》的配套立法建制,包括各级城市治理委员会的构成和运行办法,理顺部门职能、职责关系,帮助市民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城市治理,调动其积极性、保护其参与热情,在治理实践中提高市民素养。只有将广大市民和社会组织看作政府机关的合作伙伴,看作城市共同体管理事务的利益相关者,畅通其利益表达途径,尊重其意见和建议,创造条件、创新机制,确保广大市民能够便利地参与到城市治理过程中,打破城市管理中公权力的垄断性,改变其公共服务单一提供者的角色,使得广大市民多多受益,法定的管理权利切实得到实现。这样的认识和经验,有助于深化城管执法体制改革,成为积极推行社会管理创新的范例。

参与式民主 篇7

一、参与式民主理论

(一) 基本概念

本杰明·巴伯是当代参与式民主理论的重要代表, 他的参与式民主理论是从民主的本意出发, 将民主作为目的, 而非手段, 提出了许多相关参与式民主理论。参与式民主是通过倡导基层民主, 主张公众参与制定决策, 培养公民的民主素养和能力, 在沟通、协商、妥协中实现公共利益, 为更高层次上的民主运作提供条件。

(二) 参与式民主的内涵

参与式民主是立足于公民身份的政治, 主张公民以管理者、自治者的身份, 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协商和决定, 将公民从被动消极的被管理转型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参与式民主理论的内涵是强调“参与”作为一种形式在民主中的地位, 参与涉及的不只是政治生活, 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公民自身利益的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参与。公民参与的实际情况和效果, 直接推动了民主的建设与发展, 公民参与的主动性是随着利益诉求的提升与参与水平的提高而增强的。

二、我国高校教代会运行体制分析

(一) 教代会的作用

1. 教代会体现民主。

教代会是推进学校校务公开、民主治校的保障。直接体现了党的“依靠”方针和高校民主管理的本质, 吸引了教职工参与高校的行政管理和中大事件决策, 强化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是推动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

2. 教代会促进管理。

教职工以教代会为载体, 对关于自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改革、办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劳资分配、领导干部任命等问题有组织地审议讨论, 从基层实际出发, 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达到了提升高校管理的水平。

3. 教代会增强凝聚力。

教职工通过通过教代会, 能够在党政工会议上畅所欲言, 基层教职工借此表达诉求、反映意见。不仅提高了教职工参政议政水平, 更重要的是使学校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加强, 在交流的过程中增强了学校整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有利于营造和谐校园的环境。

(二) 教代会运行体制现状

高校教代会的管理是通过《暂行条例》赋予的四项法定职权来实现的, 它所体现出的民主性, 客观地看是有限的。大部分教代会在会议期间活跃, 高调地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活动, 一旦进入闭会期间, 做到经常性地开展工作, 切实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 是不能保证的。如此使教代会流于形式, 无法确保教代会开会期间作出的各项决议得到有效落实。

1. 教代会地位弱化。

法律规定“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 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某些高校领导片面理解教代会的职能定位, 重“形式”而轻内涵, 简单地将教职工代表召集在一起开会, 没有坚持审议、评议、监督、提案、表决的程序, 使教代会的地位与作用被弱化。

2. 职权得不到保障。

教代会的四项职权在具体行使中不免具有功利化特征。对于教代会提出的议案, 解决难度不大, 教职工群众又易于接受的问题可以得到了明确的答复与落实, 往往这些得到肯定的会在网络、新闻大肆宣传;而对于某些和教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而且意见尖锐、难于解决的问题, 不了了之, 甚至直接被封杀;还有作秀成分的工作, 明显是通过做了工作引导, 使群众意见向领导意愿妥协。如此无法使教职工利益得到保障。

3. 教代会功能削弱。

在学校民主氛围不浓的环境下, 教代会代表对学校的民主程度有疑虑, 表决时随大流, 不能有效地代表教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这样直接导致教代会的提案质量普遍不高, 缺乏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削弱了教代会的功能。

三、参与式民主在教代会机制中的运用

参与式民主的核心是参与, 强调政治参与, 将重点落在参与民主的对象和方式, 以参与者作为对象, 把民主参与这种方式引入政策实施过程中, 通过这种形式达到公民对决策者权力行使的控制和监督作用。在教代会运作机制中, 教代会作为共同体, 是教职工的代表, 也就成为了参与制民主中的对象。如何实行民主参与, 针对上述体制运行中的问题, 有效发挥教代会作用, 发扬教职工民主参政议政意识, 从而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是有必要去思考的。

(一) 对教代会的民主参与进行评估

不可否认我国高校的管理行政化明显, 行政权力凌驾于各种权力之上的情况是有相当的历史影响。公众参与正是行政权力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对教代会参与学校政务的程度进行评估, 可以明确教代会在学校中的地位。基于参与式民主的内涵, 围绕以下几方面建立评估模型:

1. 教代会作为教职工代表参与校务的途径和形式的种类。

公众参与的形式局限性, 会显现出公共行政的危机。学校给予的途径和形式越是丰富多样, 说明教代会的地位越高。

2. 教代会议案的公开性、教职工参与的程度和标准、具体参事步骤是否程序化, 教代会能否成功将议案提交并落实的现实状况。

有限的公众参与程序, 不透明的议案和流于形式的解决方案, 会遮蔽公众对于决策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教代会落实议案有一定的难度, 必须有完备的组织体系作前提, 配备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是公众参与运作的保障。

3. 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对教代会的“回应机制”是否明确。

学校要正视行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危机并非可怕, 只要有管理行为, 必定会出现缺陷, 并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学校发展中会不断地出现新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和解决问题, 学校和教职工如何相互尊重并诉诸理性地解决相关问题, 是教代会所承担的重大责任。

(二) 建立长效机制以保障教代会行使职权

教代会的提案工作难以有效解决, 关键在于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因此, 在教代会闭会期间, 要根据民主参与评估的结果, 进一步加强对教代会的监督管理力度, 完善长效作用机制。相关主管部门要积极进行交流和沟通, 达成关于高校民主管理的意见共识, 采取适宜的方式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民主化管理的力度, 将教代会的建设纳入到高校整体建设体系之内, 并对其加以审查和考核, 以便使教代会在高校民主化管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 对教代会代表组成进行优化

教代会功能的削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代会代表的组成结构,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情况:一种人员组成结构大部分由校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主任、科长组成, 他们行使着教代会的职权, 代替了教代会的功能。另一种是代表本身素质不高, 缺乏一定的参政议政能力和管理能力, 不能认真履行代表职责, 削弱了教代会职能。从这两方面出发, 学校需要加强对教代会代表的管理, 一方面优化代表结构, 扩大选举代表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加强代表政治素质教育, 在闭会期间加强法律制度培训和通报学校各项工作, 建立代表撤换制度, 注重优化代表结构, 提高代表素质, 以提高教代会质量, 从而达到完善教代会功能的目的。

四、结论

教代会民主参与程度, 折射出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 在高校形成民主氛围, 在教代会机制中强调参与式民主, 能够切实履行教代会职责, 实现高校的民主管理。这既是对党的十八大“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响应, 也是提高办学质量, 营造良好环境和体制、机制的积极实践。

参考文献

[1].《工会会员手册》编写组.工会会员手册[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9

[2].李明.关于高校党委领导教代会、工会工作的几点思考[J].党建工程, 2008 (6) :13

[3].李凤春.我国高等学校教代会运行体制改革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 2009.6

[4].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 陈尧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40-103

[5].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 顾昕、朱丹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147-172

参与式民主 篇8

参考文献

[1][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21.

[2][意]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台北:东方出版社, 1993.

[3][美]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4]李强彬.论协商民主与公共政策议程建构[J].求实.2008, (1) :71.

[5][韩]吴锡泓, 金荣枰.政策学的主要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332-333.

[6][英]戴维·赫德.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399.

[7][美]福克斯, 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13.

参与式民主 篇9

一、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内民主的根本制度,其本质就是一种党内参与机制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的根本制度,是党内最根本的领导制度,是一项根本的组织制度,也是一项最根本的党内民主制度。根据党章规定,党的代表大会是党内权力的最终来源,是广大党员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党内事务决策,对党的事务进行监督的最主要的渠道,是党员直接行使或间接行使自己民主权利、管理党内事务的最重要的载体和途径。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内民主发扬实施的制度保障。党内民主体现为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结合,党的各级组织以党代表大会的形式决定党内重大事务是党内间接民主制度的表现,因此党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否,对于党内民主具有决定性影响。在现代社会,“政治参与不仅仅是公民表达各自政治态度的需要,而且也是政治体系得以有效运作的重要支持条件。”[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党内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不仅是党代表大会正常运行的支持性条件,也是党代表大会健全和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的基本路径,其方式就是让广大党员行使参与权利

选举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参与制度,党内选举制度本身就是广大党员对党内事务管理和决策的参与机制。

选举是民主的表现形式,没有真实的选举也就没有民主可言。正如熊彼特所说:“民主方法是为达到政治决定的一种制度上的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竞取人们的选票而得到做出决定的权力”[6]。亨廷顿也强调:“公开、自由和公平的选举是民主的实质,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7]就党内民主而言,除党内选举外,民主决策、民主讨论和民主监督等也是其重要内容,但选举制度是其他方面能否得到真正落实的关键。一方面,选举作为一种择优机制,高质量的选举更有可能产生高质量的决策者和决策;另一方面,政党通过选举满足社会成员的政治预期,有利于政党将足够优秀的社会成员吸纳到队伍中来,因为“只要成员们看到一个意识形态明确或含蓄提出的诺言和目标已经实现,那么由此引起的满足将足以保证支持的继续输入”[8]。只有以完善的制度作保障、充分体现选举人(党员和党代表)意志的实质性选举,才是真正民主的选举;只有通过这样的选举而产生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人员,才具有深厚的、坚实的民意基础和“合法性”基础。

党内选举集中体现了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是健全党内民主参与机制的基础性工作。党中央从党的十三大起,决策层就把“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作为执政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在许多基层单位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以后的20多年来制定了大量规章制度,其中直接与党内选举相关的不下10部,而且在实践中也的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一些基层党组织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探索出了“公推直选”、“两推一选”、“无候选人直选”等许多新形式,受到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欢迎。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9]扩大直选范围,规范选举程序、健全选举制度,创新选举形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广大党员能更好的行使党内参与权利。

尽管如此,党内选举还是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存在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党内选举制度的不合理阻滞了广大党员的实质性参与。“领导者由于受着定期选举而可能丢掉职位的制约,会留心投票者如何看待他的行为”[10],党员的权利会得到尊重,参与的功能也会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党员素质的提高也为选举制度的良性运转提供了条件。根据中组部最新统计数字,目前有7 336.3万党员,机关干部及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共2 134.6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9.1%;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2 279.7万名,占党员总数31.1%。他们都是社会各个职业和阶层的优秀分子,相对说来民主素质相对较高,对党内民主程序比较熟悉,对党内民主的功能相对了解,因此在党的系统内实行直接民主的条件比较成熟,或者至少应该扩大直选的范围,以提高广大党员的参与程序和参与水平。

三、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党内民主的最终归宿,其实现途径就是党内参与机制。

党内民主从本质上讲,是全体党员在党内当家做主。发展党内民主就是要高度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党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广大党员以主人翁姿态了解党内事务,参与党内事务,并对党内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列宁指出:“党内的一切事务是由全体党员直接或者通过代表,在一律平等和毫无例外的条件下来处理的;并且党的所有负责人员,所有领导成员、所有的机构都是选举产生的,必须向党员报告工作,并可以撤换。”[1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要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加强党员对党内事务的了解和参与。”[12]党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都应组织广大党员讨论,通过建立有效的参与机制,保证基层党员和下级党组织的意见能及时反映到上级党组织中来。

只有充分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才能使广大党员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党的工作,同样,也只有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党内各种事务,党员的民主权利才能实现,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现代民主国家,虽然公民权利得到了宪法的确认和保障,但这些法定权利不会自动实现。……只有通过积极的政治参与,公民的权利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12]。同样,党章、《条例》等各项党规中的各项民主权利不会自动实现,只有通过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党内事务来实现。《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规定:“党员享有的党章规定的各项权利必须受到尊重和保护,党员有权参加党小组会、支部大会、党员大会以及与其担任的党内职务和代表资格相应的会议。党员有权在党的会议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和理论问题的讨论,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党员有权在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时按照规定参加表决”[13]。

从目前党内民主的政治实践来看,一些领导干部和党员的民主素养相对于推进党内民主的时代要求来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参与意识有待提高。“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公众的参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参与可以唤醒公民的权利意识,可以培养公民的公共合作精神,可以增进公众的政治认可,可以使公民学会适应公共生活,提高参与技巧,积累参与经验,提升参与的能力”[1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党员的党内参与即是一种政治价值,更是党员的一种政治美德。

因此,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必须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一是必须营造民主氛围,拓宽党内民主渠道,组织引导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党内民主实践,充分行使各项民主权利。二是必须充分认识党员民主素养对于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意义。在党内广泛开展民主教育,把民主教育作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民主的基本理论和章程规制,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平等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使其更加自觉地运用民主权利。三是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改革相关程序,为党员主体权利的行使提供多维、多样的信息平台和参与渠道。根据党内民主的实践和发展,改革完善党代会、党委会、党内决策、党内选举、党内监督,进一步增强制度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扩大党务公开透明是党内民主的表现形式,其目的就是通畅党内参与渠道

在现代政治理论中,政治的透明性指政治信息的公开,“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权利相关的政府政策信息,包括立法活动、政策制定、政策实施、行政预算、公共开支以及其它有关的政治信息。透明性要求上述这些政治信息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政策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14]从党内民主建设的角度来说,只有党务公开,特别是党内权力运作过程的公开,才有可能形成正常的党内参与机制,才能推进党内民主。

公开是民主的前提,是参与的起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高度,提出了要“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十七大报告也要求“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十七大党章规定“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在党员中的开放度和透明度,一方面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实施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前提条件,为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广大党员参与热情和参与质量的有效途径,因为“通过信息公开和信息自由,实现政府信息的对外开放和分享,会刺激参与者的参与欲望、提升其行动能力和参与质量;通过参与质量的提升,政府能得到更充分、有效的信息并将其运用于行政决定和政策制订的过程,以提升行政质量和合法性。”[15]党的政务公开与党员的民主参与实质上是一种互动关系,实现这种互动的良性循环,本身就是一种参与制度构建。

党内政务公开也是中共作为执政党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肩负艰巨的历史重任,党内外的各种决策往往事关全局,“建立制度化、程序化的参与渠道和上下协调的沟通机制是基本前提。通过扩大决策活动的民主参与,执政党可以充分掌握社会需求,有利于正确决策,而最大限度的防止和及时纠正决策失误。”[16]在现行的政治环境下,使党内的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效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党内政务充分和有效的公开,知情权是参与权的基础,知情的质量决定参与的质量。只有充分公开,才能集中民智,共同解决、实现党内民主的良性运转,在这个意义上,党内的政务公开也是培养党员民主素质的重要手段。

党政机关应该建立科学的民意调查制度,广泛而深入地收集能够反映社会普遍关心、涉及党员利益、党员反映强烈以及对党内事务和党的建设产生重大影响的有关事项的信息,依此来公开有现实针对性的党政信息,增加党员对党政机关和党政领导干部的信任。另外要从根本上解决党员对党务政治冷漠的问题,下大力度营造党员党内政治参与文化,提高他们认知行政信息的能力。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党内各项相关的民主制度包括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党内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等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这些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使党员的民主权利有制度上的保障。

五、党内监督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功能,参与机制是实现其制约作用的手段

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支配他人的力量,权力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总具有无限的扩张倾向,“特别是掌权者自身有着特殊利益,如果公共权力不受到制约,那么掌权者必然会利用权力,为实现本集团的私利而侵犯人民的利益。所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关键在于制约公共权力,制约公共权力是民主的实质”[4]。

如果把民主参与对权力制约理论借鉴到党内民主建设上来,我们可以推演:党的民主化是政党发展的推动力。“一个民主的政党,才能最大可能地把民众吸引到自己周围,才能集中党的成员和党的支持者的智慧,更科学地执政或对政治权力的运作施加影响,才能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才能有效地防止权力滥用、遏制消极腐败现象”。[17]执政党的地位和特点决定了党和国家机关必须要有监督和制约机制。邓小平指出:“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因此,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18]他还进一步强调:“对于我们党的各级领导人(包括党委会的所有成员),应该有监督。这种监督是来自几方面的,来自上面,来自下面(下级),来自群众,也来自党小组生活”[18],“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18]这些论断对广大党员参与党内监督的重要性给予肯定。只有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参与机制,发展党内民主,才能切实保障党员的选举权、检举权、申诉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从而使党内权力运行始终置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保证各级领导干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党内参与机制是关系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要有效地推进党的建设,就必须完善党内参与机制,对党内权力进行制约。为抓好这一关键性的工作,有必要发挥广大党员的参与作用,通过党代表大会行使监督职能,同时运用党内选举制度的基础性作用保障党员民主监督权利。为了加强党内参与对党内监督的制度保障,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其中规定了党员的党内参与民主监督的权力和并为此提供了制度保障,党员有权“及时向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纪违法的事实,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19]同时《条例》鼓励、支持、保护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党员、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在党内监督中发挥积极作用。

建立和完善党内民主参与机制来加强监督制度,是保障党内权力有效运行的重要环节。党员群众的监督应贯穿于党政决策和公共管理活动中,包括事前的公示与听证;事中的检查与批评;事后的评价。为保证公众监督的有效性,应尽快在法制的轨道上建立公众问责制度,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和纠错改正机制,以加强对党内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从根本上来看,党内民主参与本身是党内监督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民主监督形式,由于党的利益与广大民众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党内民主参与也是党内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党内民主的重要手段和重要保障。

摘要:党内民主作为一种民主形式,与广大党员积极参与是不可分割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内民主的根本制度,其本质就是一种党内参与机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方式就是让广大党员行使参与权利;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党内民主的最终归宿,其实现途径就是党内参与机制;扩大党务公开透明是党内民主的表现形式,其目的就是通畅党内参与渠道;党内监督制度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功能,其制约作用需要通过参与机制来发挥。

试论公民参与城市规划的民主意义 篇10

1 公民参与城市规划的形态

1.1行政主导推动型

这种形态即政府占主导地位, 公民在其引领与规范下参与到其中。因为只有政府赋予公民一定的参与权, 公民才有机会参与到其中。因此它是公民进入到城市规划中去的入口。

1.2市民主导参与型

这种形态主要是以市民的主动性为基础的。这种主动性是公民先进意识的展现, 是一种具有积极性的尝试。公民主要根据自身需要或者社会需要来辅助政府进行城市规划。比如说社区中的很多规划与建设都是公民主动参与到其中去的。

1.3市民、市政共同参与型

由于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所有权不一样, 再加上各事物的处理方式也不一致, 因此往往会有很多利益矛盾和冲突。因此,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集团还是个人, 都需要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不仅需要每个人都去努力, 还需要大家达成一致, 互相协作。尤其是需要在规划的时候, 公民和政府达成一致。双方合作共同对城市的规划建设进行商谈、确定, 施行过程中政府要开发出民众的监督力量, 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城市高效健康的发展。1.4市民全过程参与型这种形式是指公民参与到其中所有过程。比如说规划、建设和运营等过程。这种形式目前只是刚刚出现, 它主要是以具体的形式在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条件下使公民参与到其中。与此同时, 在具有一定距离的城市规划中公民也可以实际参与到其中并探讨其用途。

1.4市民全过程参与型

这种形式是指公民参与到其中所有过程。比如说规划、建设和运营等过程。这种形式目前只是刚刚出现, 它主要是以具体的形式在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条件下使公民参与到其中。与此同时, 在具有一定距离的城市规划中公民也可以实际参与到其中并探讨其用途。

2 公民参与城市规划的历史和必要性

2.1 公民参与城市规划的历史回顾

自从1960年以来, 很多的西欧国家都将以等级制度废弃, 相应而来的是民主制度, 即以公民为中心来建设国家。就世界范围来说, 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在行政民主中以逐渐代替行政和政治之间的关系。这是公民参与理论和实践的一大变动, 尤其是在其影响下, 公民参与已经成为热点, 尤其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意义重大。在60年代之后, 美国的政府为了减少政治冲突, 增强市民对政府的信任度, 聚拢民心因而将规划的权力放松, 使公民参与到城市规划的建设之中。这种政治手段是解决公民内心不满情绪的有效办法, 并及时解决了当时的政治冲突。再如温哥华组织的公民参与到城市规划中的活动, 也是一个很好的典例。这项活动主要有四步:第一步, 由公民提供规划的概念;第二步, 由公民进行自由讨论并发表意见;第三步, 由公民进行规划方案的选择;第四部, 由公民和市议会一起为城市规划起草。最后规划草案将在政府大楼等地方被展出, 然后由市议员与在场的公民进行探讨与分析。最终取得的良好结果暗示着公民参与城市规划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2 公民参与城市规划的现状

首先, 参与过程的深度不够。很多的管理人员和公民都认为这是在走形式, 所以在对城市规划进行编制的时候, 即使规划部门在通过各种形式让公民参与进其中, 也都具有很强的被动性。范围仅仅限于被调查的几个问题, 带有规划者的主观愿望, 同时又缺乏广泛性。公民往往都是在规划进行决策之后才观摩到具体的规划方案, 这种形式太被动, 以至于公民参与度不高。

其次, 公民参与的立法还有很多欠缺。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法》第二十八条明文规定, “城市规划经批准后,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公布”。这表明公众参与是在规划公布之后, 而非真正参与到其中。这种参与是带有教育性的, 是在规定公民应该去遵守它, 并配合政府工作, 而没有体现民主性质。因此公民参与城市规划的法制还需改革和完善。

最后, 公民缺乏主动性。一方面, 公民普遍都认为城市建设是政府的工作, 如何进行规划事不关己。再者, 政府工作人员认为城市规划是展现自己政绩的好时刻, 只需向上级交付任务即可。但是却误解了城市的主人是公民, 而未把公民放在第一位。再加上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思想就已经半僵化, 这种思想使得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受到严重的压制。

3 公民参与城市规划民主意义

3.1 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切入点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不仅要从上自下, 还要自下之上的贯穿于公民之中, 尤其是要有一个合适的中层切入点。自从建国之后我国进行了几次民主改革, 特别是在近些年来, 村民的自治活动都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虽然有了这些基础活动, 但是还是没有找到很好的中层切入点。总而言之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还有着断层的空缺。公民参与到和其利益密切相关的城市规划中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个断层。也就是说, 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划中去不仅能够保证其合理性, 还能够保证公民的自我做主性。

3.2促进城市规划科学化

化判定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标准有两条:一是它的针对性。二是它的实施手段和政策是否完善、高效。首先, 它的针对性即城市规划所针对的问题是否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能否满足人们在政策上的需求。也就是说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否有科学性。其次, 实现城市规划的手段和方法能否真正意义上实现其目标。城市规划作是对个人权益的限制。实施城市规划将会和一些征收活动于拆迁事项相关联。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财产利益, 还关系到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如果实施公民参与, 则能够防止行政部门的独断现象发生, 避免其过度盲目而不切实际, 即促进了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化。

3.3 调和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中存在着很多个人利益, 如果实现公共利益的统一, 就必然会引发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而这些现象又是城市发展中无法避免的。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融入公民参与制度, 即保障利益关系人的参与性, 并统一其发表意见, 对事实问题进行质疑与辩证等。与此同时, 公民参与到城市规划中还能够在公民之间、公民与社会部门之间和公民与政府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这样不仅能够协调双方的利益冲突, 还能够维护个人的权益。

3.4提高公民的积极意识

公民在积极参与相关政治活动上的积极性一直以来都比较低。这种意识薄弱的现象妨碍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公民的积极参与意识是公民意识的一部分。必须提高其积极参与的意识才能够完善公民意识。公民参与城市规划这一层面民主价值的实现, 有赖于城市政府“善待”积极参与者。与此同时, 与公民的利益相关联的规划活动中要积极争取公民的主动性。由近到远, 辐射性的带动整个城市公民参与到其中。

4 结束语

参与式民主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民主管理 学生议事会

[作者简介]张梅芬(1971- ),女,浙江临海人,台州学院学工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浙江临海317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050-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进,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日渐成为高等教育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也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

在实践中,许多高校积极探索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有效机制。其中浙江台州学院首创的学生议事会制度,在各高校引起了强烈反响。该校的学生议事会制度从2003年11月开始实行,在近五年的实践中,这一制度在激发学生民主参与意识,推进学校民主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成为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新机制。本文试图深入剖析学生议事会制度,以期为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做些力所能及的理论探索。

一、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背景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学生需求呈现多元化

有关数据表明,2002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16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①根据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tin Trow)的理论,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这意味着高等教育的目标已从满足少数精英的需求转向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人需求。在大众化阶段,学生在年龄结构、社会、文化、家庭背景以及个人发展目标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导致学生利益群体多元化、需求多元化。阿斯廷(Astin)的参与理论认为,学生只有参与学校环境才能学得更好。②因此,学校不仅要保证学生的受教育权,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满足学生对学习与发展的多元需求。

(二)市场经济体制促使高等教育市场化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消除了垄断,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二是确立了消费者中心,遵循市场规律来运营高等教育。1997年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实行收费制度,学校与学生之间由原来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转变为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关系,“学生消费者”观念应运而生。学生成了高校的最大顾客,其权益意识也随之日益增强。他们对高校的管理、决策和改革等更为关注,也有权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满意度来选择教育。

(三)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民主权利进一步法制化

从我国教育立法过程来看,有关学生的权利问题逐渐受到了重视。《高等教育法》第11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新《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第41条指出:“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这表明我国教育行政机构开始重视学生参与权,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民主权利进一步法制化。

(四)大学生群体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知识群体,其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明显增强,迫切希望自己的意愿能够得到尊重和重视。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生只是学校决策的被动执行者和实施者,这大大挫伤了他们参与学校管理、关心学校发展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既是学校的“主人”,又是大学教育的“主体”,在学校建设、规章制度的制定、学生违纪事件的处理等方面应该具有充分的发言权和参与决策权。

由此可见,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社会发展和现代高校管理的必然趋势。台州学院顺势而为,深入调研,积极探索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新机制,在实践工作中创立了学生议事会制度,架起了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二、学生议事会的含义和特点

学生议事会是一种由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当面交流、当场答复的活动。通过校领导与学生代表面对面的交流,达到沟通心灵、理顺情绪、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议事会被视为一种协商机制,是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新途径和新载体,是有效推进高校民主管理的创新机制。其具体特点如下:

(一)议事内容的普遍性

在每次会议前,学校党委指派思政人员和学生干部深入到学生中间,收集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以及他们对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建议等,从中确定一个中心议题。该议题所“议”的内容必须具有广泛的意义和影响力。

(二)参加对象的广泛性

议事代表由学生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学校党政领导组成。参加议事会的学生代表不实行常任制,而是根据学生对本次议题的热情和了解程度由学生自荐或选举产生。代表中普通学生往往超过学生干部,而且每次学生议事会的代表人选不尽相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三)会议程序的规范性

学生议事会的基本程序是:调研走访、确定议题→发布通告、确定议事代表→学生提交书面议案→组织民主议事→当场答复解决(不能当场答复的问题由校主管领导责成有关部门在会后协商解决)→总结问题、反馈议案。议事会自始至终都是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的,与会代表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四)议事恳谈的实效性

学生议事会的目的是听取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议事和恳谈要突出实效性。会上,有关领导在认真听取学生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后,当场就相关问题进行说明、解答。个别不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则整理成书面材料递交学校主要领导,经审阅后交由各相关职能部门协商解决。对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则整理成议案,由议事会常务委员会提交学校主管领导批示,将处理的结果在一定时间内以书面形式公开,并由参加议事会的学生代表在议案表上签署意见。真正做到议事会议而有决、决而有行、行而有果。

三、关于学生议事会制度的分析和思考

(一)取得的成效

1.搭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让学生参与议事,参与学校的民主决策,更能体现学生的意志,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更加关心学校,爱护学校。学生议事会不仅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议事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促进了学校的稳定发展。

2.架起了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学生议事会上,学生与校领导、职能部门领导面对面地交流,一方面架起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对学校广泛吸收学生的合理建议,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3.缓解了学生矛盾。通过召开学生议事会,帮助学生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排除了学生的思想隐患。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缓解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压力,维护了校园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4.促进了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学校在制定每一项重大决策时,都要召开学生议事会,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从而推动了学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程序化。学生参与管理过程并影响管理决策,其人格尊严和自主意志得到了充分的承认和尊重,这有利于实现学生对公正感的需求,促使学生形成认同管理决策的心理基础,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学校的工作。

5.培养了学生的现代公民素质。学生参与权的行使不仅能彰显高校管理的民主性,提升管理权运作的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良好素质。切实地赋予学生参与权,可以弱化学生对高校管理者的离心力和疏远感,培养起学生充分关注和主动参与高校事务管理的良好习惯,塑造出对公共管理事务感觉更敏锐、兴趣更强烈并具有实际参与能力的现代公民,进而使学生在个体素质良好发展的基础上获得不断进步的源泉。③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学生可以在学校管理事务的实际参与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二)存在的局限性

作为高校民主管理的创新机制,学生议事会制度还处在探索前进的初创阶段,难免存在一些缺陷:

1.力度不强。学生议事会涉及的内容少、层次低、程度浅、方式简单。其内容大多集中在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学习娱乐、发展成才、择业创业等方面,在规划学校发展目标、选择学校定位、变更人事任命、制定改革决策等方面学生参与力度不强。

2.深度不足。学生议事会的途径和方法往往集中在信息沟通和决策的初始阶段,在研究信息、拟订方案、筛选评价、比较择优及组织实施、追踪反馈过程中,学生参与程度普遍不高,有的也只是象征性地参加。

3.保障不够。目前高校的管理体制还主要是一种从上到下的科层制度,学生的参与很难真正做到制度化,而更多是体现领导民主的姿态。学生议事会在操作过程中缺少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缺少必要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实效性。

(三)思考与建议

1.进一步拓宽学生参与议事的渠道。可以尝试开通议事热线、议事信箱,建立校长在线和BBS论坛,定期向学生反馈处理结果,为他们提供更多反映问题和提供建议的渠道。

2.进一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考虑设立“问责制”,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一旦被采纳,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有关部门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解决问题或作出明确答复。议事会常务委员会可以代表学校进行督促和检查,学生代表也可以定期到经办部门了解议案的落实情况。

3.进一步构建三级议事体系。在完善议事会制度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推广,逐步建立“班级—学院—学校”三级议事体系,规范议事程序,逐级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扩大议事主体,及时发现苗头性事件,把问题化解于基层,又可以保证学校集中精力解决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

4.进一步深化议事决策机制。可以尝试建立民主听证会和学生委员会制度。就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学籍管理、学生管理条例、奖惩制度的修订等问题,举办决策民主听证会,在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后现场研究并作出决定或暂缓决策。学生委员席位制度是现代大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最高形式,学生代表进入到学校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参与学校日常管理的运作过程。④民主听证会和学生委员会制度是学生议事会的深化,除保留前期“学生议事会”的基本特色外,又着重探索如何健全和完善学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并努力使之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进而推动学校的民主化进程。

[注释]

①本刊评论员.将“质量工程”进行到底[J].中国高等教育,2003(9):5.

②方巍.美国高校学生发展理论评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6(4):49.

③孙佩瑜.高校管理中学生的参与权研究[J].高教研究,2007(4):40.

参与式民主 篇12

关键词:企业,工会组织,民主参与

一、前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基层民主, 畅通民主渠道, 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现阶段, 我国企业面临着重组改制、创新发展的新问题, 在这种环境下, 工会组织对于推动改革, 促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企业工会组织的民主参与水平, 有利于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发挥工会的民主监督作用, 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然而现阶段, 我国企业的民主管理水平、工会组织的民主参与水平并不高, 正式由于缺乏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 导致企业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工会组织民主参与的意义

企业工会组织的民主参与的途径具有多样化, 民主参与的内容也较多, 主要包括:参与和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规章制度的研究制定、政策措施的研究制定、改革方案及措施的研究制定, 监督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监督企业行为。中国工会组织对于我国的民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1) 工会组织通过对职工群众的动员、教育和引导, 有利于提高职工的民主意识, 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首先, 由于工会组织是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纽带, 可以深入到职工群众中, 开展思想教育, 引导职工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其次, 工会还可以动员职工参与工会建设, 引导职工群众通过合理的渠道反应和表达自身的诉求, 鼓励职工群众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提出建议, 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 (2) 工会组织通过参与和职工相关的法律、政策的制定, 维护职工群众的利益, 在劳动保障、劳动就业、劳动争议处置等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 工会还可以监督各项法规、政策的实施情况, 确保和职工相关的各项法规政策落实到实处, 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利益。

三、企业工会组织民主参与的途径

1. 工会直接民主选举

我国的工会组织是企业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性组织, 它拥有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联系职工群众的优势。现阶段, 企业工会组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维护和落实职工的民主权利, 提高工会组织在职工中的威信, 并且切实为职工服务, 进而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企业工会组织民主参与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工会民主选举制度, 因此需要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机制, 以更好的反应职工群众的诉求, 发挥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基层工会直选是通过地区推动的社会动员式的民主选举办法。这种方式是自上而下由党政主导的, 但从长远角度来说, 这种方法不利于发挥基层工会的自主性及社会自我治理能力。因此应该进一步完善工会民主选举制度, 真正确立职工群众参与的主体地位。首先, 要逐渐改变工会干部委派制度, 切实实现工会干部的直接选举, 这样工会干部才可以更好地代表职工群众的利益。其次, 改变现阶段企业对同级工会存在“变相”的领导关系, 工会难以发挥其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 因此急需完善各级工会垂直领导制度, 摆正工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要逐渐改变工会的行政特质, 真正代表职工群众的权益实现民主参与。

2. 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要督促公司制企业依法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定期召开职工代表大会, 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夯实公司制企业重要决策的民意基础。具体来看, 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以下作用:

(1) 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参与企业决策, 促进董事会科学民主决策。职工董事在企业董事会的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职工董事会代表了职工群众的利益, 真实的反映了职工群众的诉求及意见。一方面, 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要广泛吸纳职工群众的意见, 并为董事会的决策献计献策;另一方面, 职工代表大会要向职工群众解释和宣传董事会的决策, 促进决策的顺利实行。

(2)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应当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优势和作用, 将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和监事会的权利性监督结合起来, 对于实现企业民主管理, 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重大决策的执行情况、企业经营决策层的管理人员职务行为是否得当、以及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将收集到的信息交由监事会处理, 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3. 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企业民主管理是促进企业科学决策、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开展职代会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活动、企业政策公开等活动, 有利于促进企业民主管理的发展。具体来看, 职代会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途径主要有:职代会提案、职工代表视察、职代会联席会议等。此外, 职代会还可以组织职工群众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及重大事件进行调研, 实现职工群众的切身参与企业民主管理, 进而可以集中职工的智慧了解职工的诉求, 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

4. 拓展工会民主渠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网络媒体的覆盖范围和影响越来越广发, 对于政治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新形势下, 职工群众的民主参与途径不断增加, 工会的民主水平和监督水平越来越高, 在网络媒体环境中,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正面作用, 使互联网平台成为职工群众的交流沟通渠道, 进而通过互联网更好地了解民情、汇聚民智。 (2) 依法规范互联网行为, 职工群众既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表达自己的诉求, 也要坚持党的领导, 依法参与企业工会组织的民主活动。 (3) 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博客等互联网手段, 在企业工会组织和职工群众之间建立起纽带, 一方面, 可以更好地和职工群众沟通, 了解职工群众的诉求;另一方面, 对于网络舆情要积极处理, 遇职工群体性突发事件等大事要积极回应, 主动引导舆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的工会组织和民主化进程息息相关, 要不断完善工会直接民主选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民主管理制度, 不断拓展企业工会组织民主参与的途径。现阶段我国的工会组织在民主参与的过程中, 还存在的一定的问题, 影响了工会力量的发挥, 因此要不断地深化改革, 完善工会组织制度, 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荧光定量下一篇:执法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