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程序

2024-09-30

执法程序(共4篇)

执法程序 篇1

《行政处罚法》在总则第三条中明文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 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按法律、法规或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 “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 在《行政诉讼法》中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的可以判决撤消或部分撤消”。可见, 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不仅要求实体合法, 也要求程序合法, 而且程序合法是实体合法的保障。但是, 目前我们有些海事行政执法人员在海事行政执法中重实体轻程序、不按法定程序走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 为进一步提高推进吉安航务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平安航务的能力, 更好地把吉安航务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促进吉安航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现就目前我们有些海事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中存在的程序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目前海事行政执法中存在的程序问题

现在我们海事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往往没有程序观念, 在执法过程中往往认为只要对相对人进行了处罚, 整个案件处理正确就行了的观念而没有如何遵循一定方法步骤去抓准, 去办理的想法。主要表现在:

法律程序不遵守。我们有些海事行政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时, 不愿出示有效证件, 有的甚至连执法证都不愿带在身上。《海事执法程序规定》所规定的执行公务时应出示身份证件常被忽视。有的海事执法人员更是认为只要着装执法, 就可以免除这一手续, 甚至在当事人要求海事执法人员出示有效证件时, 有的执法人员居然可以“义正辞严”地拒绝了当事人的合法要求;不按照法律规定的办案程序进行受理、调查取证、告知、裁决、执行等。有的海事行政执法人员在发现违法行为后, 当其可以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时, 不是按法定程序先受理, 再收集各种证据材料、申报内批、告知、最后裁决, 而是先裁决、后告知, 最后再补办各种受理、内批手续;有的对该送达的法律文书不送达, 或擅自简化送达程序。

执法程序不完整。主要表现在执法程序中断、时间拖延上, 如该复查的不能按规定时间进行复查, 甚至延期复查。还有执法程序中断问题, 如在下达的《船舶安全检查通知书》中, 对于逾期不整改的船舶安全隐患, 不是转入下一个执法程序实施禁航或罚款处罚, 而是责令限期继续改正, 不仅丧失了法律的严肃性, 而且造成了执法程序上的违法。

适用程序错误。在处罚案件中, 我们有些海事执法人员为图方便, 常常对应该用一般处罚程序的却用简易处罚程序。造成严重的适用程序错误。

证据意识不够强。证据是定案的根据, 但有相当一部分执法人员往往忽略了它的重要性, 个别执法人员办理的行政处罚案件, 案卷材料寥寥无几, 从案卷材料中无法反映办案的全过程, 证据不能充分或者无法完全证明违法行为的存在。

制作书证不规范。在船舶安全检查的有关法律文书制作方面, 有的执法人员对船舶安全隐患的叙述不是参照和使用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用语, 而是口语化太强, 用语不规范;在海事行政处罚的法律文书制作方面, 主要是《海事行政处罚决定书》填写不规范, 比如当事人基本情况一栏, 该处罚单位时却填成了个人的姓名, 该处罚个人时却填写了单位的名称, 在处罚决定书的违法事实一栏中有的对违法事实与证据填写不齐全、不规范;在制作《询问笔录》时, 一名执法人员进行询问, 笔录签署两名执法人员姓名的现象普遍存在, 笔录涂改后不按规定在涂改处捺指印等。

二、海事行政执法中程序不合法问题的对策

1、提高法治意识, 摆正执法程序与打击力度之间的关系

从目前情况看, 相当一部分同志特别是一些基层领导对法定程序有片面理解, 他们既承认程序对执法工作的重要, 却又认为过于繁琐的程序束缚执法手脚, 降低了执法的效率和打击的力度, 在内心深处对程序有抵触, 在工作上或规避程序或变更程序内容。其实, 打击力度与遵守程序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离开法定程序, 执法无效, 错案发生使我们海事机关的可信度降低, 虽忙忙碌碌又何来打击力度?而严格依法行政, 虽程序看似繁琐, 却是环环相扣, 真正做到事实清楚, 证据充分, 法律适用恰当。定性准确, 程序合法, 打击准确, 又何惧力度不强?我们执法人员必须充分重视法定程序, 熟悉掌握并自觉运用程序来规范执法行为。

2、法制政策科要切实把关, 制定落实执法规范

法定程序是从大局来把握行政执法的过程, 其规定的步骤方法往往是较原则和概括的, 与具体执法尚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将法定程序落到执法工作的实处, 我们的法规政策科应担负起严格把关、充分规范的重任来。首先, 应依法对执法过程的各环节设计可靠可行、体现法律原则精神的规则, 并以制度形式加以确定, 要求严格执行。其次, 法制政策科应成为执法过程最后把关者。所有涉及法律的事项, 均应由法制政策科依法审核检查, 真正起到监督规范作用。法制科应将这一工作视为维护法律权威和海事机关公正形象的重要内容来看待。第三, 对发现的问题和有关申诉, 要依法复议、审查, 绝不能顾及情面, 和稀泥。

3、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执法水平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 海事管理的知识含量日益增大是趋势, 法律规范日益严谨是方向, 为此, 必须要重视培育新型的有知识、懂法律的海事管理人才。目前, 虽然我们单位不少人员虽然也具备了较高学历和专业知识, 但由于长时间内很少得到相关的继续教育, 知识老化问题相当突出, 也比较普遍。为此, 必须要提高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的文化知识和法律素质, 狠抓他们的知识再教育。我们可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有针对性的法律教育培训, 采取集中学习、以会代训、以案说法等方式对执法人员进行培训, 切实提高执法人员对执法程序重要性的认知度和运用程序的正确度、熟练度。

执法程序 篇2

适用:适用于公路路产损失赔补偿费等。

步骤:

1、对案件进行调查取证时,执法人员不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执法证件;案件调查人员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当事人也可申请要求其回避。

2、执法人员可以根据案件情况,采取不同方式调查取证。

(1)询问证人和当事人的,应当个别进行,并制作《交通行政案件询问笔录》,由询问人和被询问人在询问笔录上签名或盖章。当事人拒绝签名或盖章的,由案件调查人员在询问笔录上注明;

(2)对与案件有关的物品或现场进行勘验检查的,应当通知当事人到场,制作《交通行政案件勘验检查笔录》。当事人拒不到场或拒绝签名(盖章)的,应邀请组织代表或第三者到场并签名作证;

(3)涉及专业性技术问题的,可以依法委托具有相应的资格(质)的机构、人员进行鉴定,并形成有效的鉴定意见书;

(4)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负责人批准,可以制作《交通行政案件证据登记保存清单》现行登记保存相关证据,并应当在7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

3、调查终结,认为案件事实基本清楚,主要证据齐全的,制作《交通行政违法行为调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报负责人审查。

4、《交通行政违法行为调查报告》经审核后,认为应当处理的,应当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拟予处理的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权。

5、审核当事人陈述、申辩的意见,并将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依据制成笔录;成立的应当采纳。

6、负责人全面审查案件的调查材料、当事人陈述和申辩材料,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处理决定:

(1)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确应作出适当处理的,根据情节轻重,做出处理决定;

(2)案件还需做出进一步调查处理的,责令案件调查人员补充调查;

(3)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理;

(4)违法行为已经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7、依法做出行政处理决定的,应当制作《处理决定书》,加盖作出处理决定的行政机关的印章。《处理决定书》依法送达当事人,并由当事人签收。

执法程序 篇3

消防执法作为当代政府行政范围扩大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入到人民日常生活之中,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当下,为数不少的消防部门机构为执法力度大不起来、执法不廉不公、频繁的法律纠纷费劲心思。通常,人们会习惯于将这些问题归咎于“法制不健全”、“执法人员素质不高”、“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等因素,却对现行法律制度的程序性、执法工作的人民内在需求等缺少深入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于2008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同时配套的公安部106、107、108号令在消防监督、备案、审核、验收以及处罚等各执法环节在程序上做出了详尽的规定。完全告别了以前无法可依、条款模糊、权责不清等法律体制上的漏洞。

当期我国多数执法部门均存在“不缺法律不缺条纹,缺的是有效执行”的看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对行政程序制定的各环节、原理理解不透彻,二是中国法律传统、思维惯性与西方法系之间难以融合的错位。

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即:公开、公正、公平,另有概括为: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信赖保护原则和比例原则。遵循行政程序有利于改进政府内部运作机制、改善行政效率;有利于事前、事中纠错,避免可能造成的损失;有利于调动公众参与行政行为的积极性。

公开原则是指:政府行为除依法应保密的以外,应一律公开进行;法规、行政政策、规章、执行程序允许相对人查阅、复制;行政会议、决议、决定应允许新闻媒体依法采访、报到、评论。

以行政许可为例,最远可追溯到大禹时期的一条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行政许可产生的原因有公共利益、市场调控、规制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但其基本原则没有变动,就是公开原则。从大禹时期的昭告天下到现在的公聚场所开业许可、工程设计施工资质等许可的网上、纸质对社会公布,都充分表明了公开的必要性。由于行政许可从本质上就是对所有人普遍禁止下的对少数人放行,由于相关的利益驱动,必然引起涉及其中的部分人的高度关注。行政许可的申请、受理、审查、听证、决定各程序环节都必将受到公众、媒体的监督和评论,这将保持政府权力不被滥用。同时,严格按照行政程序开展行政事务,也是限制执行者自身权力欲望的有效方式。

公正原则是要求行政主体及工作人员办事不徇私情,无个别歧视。首先,不偏私。法律是针对社会整体的,确定的是人们的整体利益,如果行政执法偏离法律办事,就会同样情况给予不同对待,从而出现不公正。其次,不专断。行政机关只有在合理地考虑了各种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做出的行政行为,才可能是公正的。再次,主动回避。要求行政机构在做出行政行为时,有涉及个人、机构本身或有相关利益要予以回避,还应设立独立的裁决机构,处理涉及行政管理的有关争议。最后,不单方接触,不经陈述或申辩不得做出不利的行政行为。行政程序保障了相对人沟通、解释、申辩的权利,且不得单方接触是防止产生偏见甚或腐败的有效手段。

公平原则主要是指平等对待,无歧视,也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行政法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公正原则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对偏私,一个对歧视。诚然,平等不是绝对的,行政行为也不可能绝对。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的条款不是歧视,歧视是设定无关的、不合理的条款。

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以礼入法、礼法结合”、“息讼厌讼、崇尚调解”等传统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较为深远的有三方面。

一是德治长期统治产生影响长期存在。一方面儒家法律思想主张“德主刑辅”,“明刑弼教”和“出礼入刑”,强调以道德教化作用为主, 法律强制为辅,主张“礼治”、“德治”、“人治”,轻视了法律的作用。另一方面“以礼入法,礼法结合”,推行法律与礼教相结合,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则行事,培育了人们“忍为尚”、“和为贵”的法律心态,“无讼”便成了一种最佳的社会状态。儒家在礼与法的关系上强调礼治,在德与法的关系中强调德治,在人与法的关系中强调人治。如传统的人治观念、等级特权观念、尊卑有序观念及无讼为有德的惧法厌讼观念等,具有强劲的历史惯性,它们还以各种途径和形式保存和延续,新的思想观念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传播和普及。

二是等级特权思想长期存在。虽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一说,但是事实上在漫长的封建传统中贯彻的却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和“准五服以制礼”等等级制度。封建等级体制下,上下尊卑、界限森严,象金字塔似的层层排列。这种封建等级制和等级特权思想与法治国家所要求的平等、民主、权利、自由原则背道而驰,格格不入。

三是人情之法色彩浓厚。我国古代社会的法律以重视人情为特色。君王可以凭借个人的情感制定或修改法律,还会因君王的任性而滥情司法。例如,缇萦代父受刑,大义感动汉文帝下诏废除肉刑。又如唐太宗不分青红皂白怒斩清官而后又立生悔意。这种以个别情感为基础干预法律的作法使法律本身变得捉摸不定,难以预测。其实,通观中国古代法律史,法条的繁简、刑罚的轻重、案件的判决,往往都与君主个人的情感变化有关,其喜怒哀乐之情感的摇摆不定,也导致法律内容的摇摆不定。

上述法律传统在我国根深蒂固,曾长期有效地调整着我们的社会,也必将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影响当今社会。按照从习惯到习惯法再到制定法的发展历程,制定成文法时必须考量这些法律传统,而不能盲目的予以排斥和抵制。

综上所述,一方面是行政程序执行不到位、执法理念得不到贯彻,人民群众参与法治的积极性受到压制。一方面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德治、人情、特权思维惯性,轻法定权利的保护;重法律的宣传、教化功能;轻法律的判断功能,重法官的职权介入,轻当事人的程序主体性。公正合法的行政程序能使公众对权力的运行机制和裁判结果产生认同感,有助于从心理层面上和行动层面上解决争执。我国行政法治建设时间还较短,行政程序建设处于边学边做的阶段,要形成完善的、符合国情的行政法治,仍需要艰苦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程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土地执法移送程序 篇4

第一条 为了依法严惩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妨害社会管理秩序以及职务犯罪活动,整顿和规范国土资源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行政执法与行政责任追究、刑事执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根据监察部、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和国土资源部《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省国土厅、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关于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移送涉嫌国土资源犯罪案件办法》,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国土厅《 关于在查处国土资源违法犯罪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的意见》和有关规定,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需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案件移送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1)县国土资源局在依法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土地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作出撤销非法批地文件决定后,对涉及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土地违法案件,向有管辖权的纪检监察机关提出党纪、政纪处分建议意见,并将有关证据材料移送纪检监察机关。

(2)县纪委监察局收到县国土资源局移送的土地违法案件,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时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通报县国土资源局。在调查过程中,县国土资源局应积极配合和支持。

(3)县纪委监察局认为县国土资源局提出的党纪、政纪处分建议不适当,应将不同意见和理由通知县国土资源局。(4)县纪委监察局,应按照《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规定,对违反土地管理法规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共产党员,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和党纪处分,并将处分材料送交组织人事部门。

第三条 县国土资源局认为违法当事人已涉嫌犯罪的,应当按管辖权移送。违反《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条、第三百四十二条规定涉嫌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和非法占用耕地罪的犯罪的案件,由县公安局管辖;违反《刑法》第四百一十条规定涉嫌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和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的犯罪案件,由县人民检察院管辖;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据《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一条之规定,由县国土资源局管辖。

违反《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条规定涉嫌非法采矿罪、破坏性采矿罪的由县公安局管辖。

第四条 县国土资源局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对涉嫌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应当在作出移送决定后的24小时内向县公安局移送。

第五条 县国土资源局向县公安局、县人民检察院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应当附有下列材料:

(一)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

(二)涉嫌犯罪案件情况的调查报告;

(三)涉案物品清单;

(四)有关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

(五)其他有关涉嫌犯罪的材料。

县国土资源局在向县公安局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材料的同时,应当向县人民检察院抄送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第六条 县公安局对县国土资源局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应当在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的回执上签字;如果不属于本县公安局管辖的,应在24小时内转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并书面告知移送案件的县国土资源局。县公安局违反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不接受县国土资源局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或者逾期不作出立案以及不予立案决定的,除由县人民检察院依法实施立案监督外,由纪检监察部门给予单位分管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条 县国土资源局对于涉嫌犯罪案件,必须妥善保存所收集的证据。对不宜或者不易保管的涉案物品,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固定证据;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涉案物品,应当由法定机构检验、鉴定,并出具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县国土资源局隐匿、私分、销毁涉案物品的,依照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条 县国土资源局对应当移送而逾期不向县公安局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依照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予以处理;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涉嫌犯罪的,依照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的程序,由人民检察院办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九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人民检察院应当制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通知书》,通知县国土资源局向县公安局移送案件。

(一)县人民检察院发现县国土资源局应当移送涉嫌犯罪案件而逾期未移送的;

(二)有关单位和个人举报后经核实的县国土资源局应当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而不移送的;

(三)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隐匿、销毁涉案物品或者私分涉案财物而不移送的;

(四)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追究而不移送的。

县国土资源局应当在接到县人民检察院《移送涉嫌犯罪案件通知书》后三日内,按本规定第五条要求移送县公安局,并将执行情况书面告知县人民检察院。

第十条 县公安局应当自接受县国土资源局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之日起三日内对所移送的案件进行审查,在十五日内依法作出立案或不予立案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县国土资源局。

第十一条 县公安局对县国土资源局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经审查发现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应当依法立案侦查。

第十二条 县国土资源局对县公安局决定立案的案件,应当自接到《立案通知书》之日起三日内将涉案物品以及与案件有关的其他材料移交县公安局,并办理交接手续。但法律法规规定应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处理涉案物品的案件,只移送物品清单。

第十三条 县国土资源局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县公安局经审查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虽有犯罪行为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或者有《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情形之一,依法不予立案的,应当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并说明理由,在七日内送达移送案件的县国土资源局,退回相关案卷材料;同时抄送县人民检察院。第十四条 县公安局或者县人民检察院对县国土资源局移送的案件中有关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以要求检验或者鉴定机构作出说明或者要求其他法定检验、鉴定机构或其上一级机构重新作出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

第十五条 县国土资源局对县公安局不予立案决定有异议的,可以自接到《不予立案通知书》之日起三日内,提请作出不予立案决定的县公安局复议,也可以将案件证据材料移送县人民检察院,建议县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刑事立案监督。

作出不予立案决定的县公安局应当自收到县国土资源局提请复议的文件之日起三日内作出立案或者不予立案的复议决定,并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县国土资源局。移送案件的县国土资源局对县公安局不予立案的复议决定仍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复议决定通知书之日起三日内建议县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刑事立案监督。

第十六条 县人民检察院接到县国土资源局提出的监督刑事立案的建议及案件证据材料后,应当场在接受材料的回执上签字,并及时进行审查或者必要的调查,认为移送案件涉嫌犯罪的,应当在受理监督刑事立案建议之日起七日内依法启动刑事立案监督程序监督县公安局立案,并将案件处理情况书面告知移送案件的县国土资源局;认为移送案件不涉嫌犯罪,县公安局不予立案决定理由充分的,应当在受理监督刑事立案建议之日起七日内将审查结论书面告知移送案件的县国土资局,并将案件证据材料退回。

第十七条 县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县公安局办理国土资源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进行立案监督的,县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县公安局在收到县人民检察院《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后七日内将关于不立案理由的说明书面答复县人民检察院;县人民检察院认为县公安局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应当通知县公安局在收到《通知立案书》后十五日内决定立案,并将立案决定书送达县人民检察院。

第十八条 县公安局受理县国土资源局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经审查决定不予立案后移送单位无异议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作出相应处理。

第十九条 县人民检察院对县国土资源局查处行政违法案件和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情况,可以单独或联合进行检查和个案抽查,查阅县国土资源局的移送案件文书、行政处罚文书及相应的台帐、资料,重点检查有无涉嫌犯罪案件不移交、以罚代刑的情况,县国土资源局应予积极配合。

第二十条 县国土资源局、公安局、纪委监察局和县人民检察院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合理利用执法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打击力度,应当建立经常性的工作联系和信息共享机制,实行联系单位负责人及具体联络员责任制度,互通情况,密切协作:

(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工作联席会议,沟通情况,统一认识,共同研究执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解决重大疑难问题。

(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县国土资源局查处的行政违法案件、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情况,县公安局立案侦查情况,人民检察院刑事立案监督、审查批捕、审查起诉情况,实行月度通报,于每月结束后的10日内相互通报。

(三)建立介入支持制度。县国土资源局在查处行政违法案件时发现可能涉嫌犯罪的,可以邀请县公安局派员提前介入案件的调查,县公安局应当积极协助,共同研讨是否达到刑事追诉的标准;县公安局认为涉嫌犯罪的,可以视情况提前介入,引导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人员调查取证,对证据的固定和保全等问题提供咨询意见;县公安局立案侦查涉嫌犯罪案件时,县国土资源局应当给予必要的配合与支持。

第二十一条 县纪委监察局依法对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人员查处行政违法案件和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二条 县国土资源局、县公安局、县纪委监察局或其他单位、个人发现执法人员在执法工作中贪污受贿、徇私枉法、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以及徇私舞弊不移交、不接受刑事案件等职务犯罪的线索,应及时向县人民检察院举报。

第二十三条 各职能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促进国土资源行政执法与行政责任追究、刑事执法的有效衔接。

上一篇:参与式民主下一篇:项目与案例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