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应用

2024-08-22

执法应用(精选12篇)

执法应用 篇1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套系统、精细的管理机制, 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的整合性管理系统, 具有全面控制和约束力。它通过责任中心的划分、目标任务的分解、各阶段资金收支的预测分析等手段, 合理分配单位的人、财、物等资源, 并与相应的绩效管理配合, 在协助单位实现既定工作目标的同时, 达到控制费用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随着城市管理发展, 城管执法费用支出大与财政经费少、资金效益要求高与预算管理方式低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而城管执法工作的特殊性又要求增加预算的透明度, 因此有必要通过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来解决。

一、城管执法机关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

1. 全面预算管理推动了城管执法机关财务管理的公开、公正、透明和预算资金使用的规范化。

城管执法机关的经费开支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分层次的全面预算管理为全体队员全程、全额参与内部管理和财务监督搭建了一个平台, 人人是预算的制定者、预算信息的使用者、预算的执行者、预算制度的被考评者。转变了预算资金运作方式, 使资金运作做到了公开、公正、透明, 减少了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各责任中心 (中队科室) 定期公布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 时时接受全体队员的监督。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使财务部门一家管钱转变为人人管钱, 真正实现“阳光预算”。

2. 全面预算管理对城管执法机关把握全局, 有效调动和分配资源, 充分保障了单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资金需要。

随着城管执法机关全面履行各项职能, 办案数量大幅增加, 办案经费支出缺口越来越大, 因此在现有的财政模式下, 只能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建立良好的内部经济运行机制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资源高效整合的基础上, 优化支出结构, 实现削减不当经费开支、确保重点城管执法项目、有效控制了执法成本、全面提升城管执法效率、不断提高城管执法工作水平, 进而推动城管执法工作的科学、有序开展。

3. 全面预算管理实现了城管执法机关财务管理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

城管执法机关内部机构设置分散、中队科室多的特点更强调财务管理方式的转变。财务管理不仅是简单核算, 全面预算管理还注重宏观管理、过程控制、实时监督, 大大强化了财务统一管理的职能。通过责任中心的确定、预算指标的分解与落实、预算调整与执行考核, 使机关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运行机制相衔接。各责任中心预算管理的观念逐渐深入, 增强了支出的计划性, 预算资金的使用与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挂钩也促使各责任中心精打细算。

4. 全面预算管理使城管执法机关国有资产管理更加规范。

城管执法机关要求配备的执法办案装备种类、数量众多。全面预算管理通过优化支出结构一方面增强了对执法办案装备购置行为的约束力, 转变了执法办案装备购置的随意和浪费行为, 另一方面规范和加强了执法办案装备的日常管理, 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提高执法办案装备使用效益。

二、城管执法机关全面预算管理建立的基本体系

1. 预算编制: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起点, 即以预算目标为依据, 通过预算编制使预算目标得以具体化和量化。借鉴企业全面收支预算的观点, 结合城管执法机关内部单位设置、业务活动的具体情况、单位年度工作目标, 城管执法机关全面预算包括单位总预算、中队科室预算、归口支出预算, 此为三级预算体系。城管执法机关全面预算的编制一般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根据不同的费用类型选择预算管理方法, 坚持可操作、合理、实用的原则, 在传统预算基础上借鉴现代预算管理方法, 并积极建立现代预算管理方法所必需的条件。例如:人员费用和商品及支出中的水、电、办公费、通讯费、房租、服装费、交通费等消耗采用定额预算法编制;办案费用、专用材料费、执法文书邮寄费、维修费、业务培训费、加班费等采用弹性预算法;执法保障经费、专项整治、差旅费、暴力抗法医药费、其他公用支出等采用零基预算法;对所有专项项目经费采用绩效预算法;从严控制业务招待费、会议费等, 实行零预算。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既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又能确保整体目标的实现, 达到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

2. 预算执行:

预算编制完成后, 预算的执行就贯穿于整个预算年度的始终, 它是预算管理的核心。在预算执行中, 各个职能科室、街道中队、管理部门做好预算执行情况的记录, 有效进行有关预算信息的收集与反馈。预算的有效实施, 必须充分调动大队 (局) —中队 (科室) —分队—小组—个人各级责任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使每一个人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 并通过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 确保全面预算目标的实现。此外, 预算执行过程也是预算控制的过程, 注意通过预算的执行加强内部控制, 根据相关财经纪律严格控制支出, 对于预算内的资金支付, 按照授权审批程序执行;对于预算外的项目支出, 应当按预算管理制度规范支付程序;对于无合同、无凭证、无手续的项目支出, 不予支付。

3. 预算调控:

预算调控是预算协调职能以及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日常控制职能, 它是预算目标顺利实现的有力保证。当城管执法内外部环境、国家政策等发生重大变化, 导致预算的执行结果产生重大偏差, 原有预算不再适宜时, 为了更好地发挥预算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根据环境变化适时调整预算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 预算执行中的调整是一种微调, 其效力主要是维持全面平衡。同时为了保证预算的严肃性, 如因特殊情况对收支影响较大、确实需要调整预算时, 必须由各责任中心出具书面报告, 详细说明调整理由、调整的初步建议等, 经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后交财务部门, 由财务部门请示主管领导批准。例如去年油价猛涨, 执法车辆使用部门按程序报批后将各执法车辆的油费定额控制改成了定量控制。因此为了纠正偏差, 保证能够按预定目标运行, 对预算执行进行日常监督和调控是必不可少的。

4. 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与考评:

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与考评则是保障预算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预算分析与考评通常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 找出各项业务与预算之间发生差异的原因, 并确定其责任归属, 用以指导各责任中心的业务活动。通过分析考评, 掌握全局预算运行状况、成绩、存在的问题及环节, 并借以查明产生问题的原因, 为堵塞漏洞、纠正偏差提供思路, 从而实现过程中的控制。同时提供分析评价, 对期末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评判并兑现奖惩, 将预算执行结果作为本单位年度各类先进的必备条件, 并作为下一轮预算管理确定预算目标的重要依据。在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控、考评整个预算管理的循环过程中, 预算考评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 它既是本次循环的终结, 又是下一次循环的开始。

三、城管执法机关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注意到的几个问题

1. 全面预算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如对中队科室细

化预算的过程工作量较大, 核算烦琐, 预算调整的幅度难以应对一些重大突发事项等, 这些问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予以改进和探索。

2.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自身实际出发, 不断

完善预算标准和提高基础管理水平, 应力求做到全面、系统、科学、先进, 同时体现可控制、可考核, 实现执法工作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要求。因此, 根据成本与效益原则, 在推行过程中要分步骤实施, 注重实际, 不能急于求全与求成。

3.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必须有信息化管理系统支撑。

城管执法机关通过依托单位内部OA系统, 积极开发全面预算管理的软件, 大大完善了财务信息系统, 提高了管理效率, 保证了预算编制、控制、分析、调整、考核、评价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摘要:全面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优化预算管理的的一种现代管理模式, 城管执法机关借鉴先进的全面预算管理理念, 将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控、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与考评四个环节与部门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 建立城管执法机关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体系。通过应用全面预算管理, 推动预算的规范透明, 合理调配行政资源, 转变管理方式, 降低执法成本, 加强资产管理, 使城管执法机关的预算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城管执法机关,应用

执法应用 篇2

文博律政

[摘要]:在文化综合执法,多部行政法规都相应的规定了擅自从事文化经营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文化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取缔”。但对如何进行“取缔”,即“取缔”的方式?“取缔”的性质是行政处罚种类还行政强制措施?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如何寻找法律依据,该行为当如何定性呢?这就要求行政执法人员应以法律精神为指导,运用法律解释处理案件,创造性地适用法律,使法律的使用与法律的功能发挥相吻合,保证依法行政,实现执法公正、合理。本文以文化综合执法(仅限于行政处罚,不包括行政许可)部分典型疑难问题为例,就法律解释在文化综合行政执法活动中应如何具体运用作粗略探讨。

[关键词]: 法律解释 文化综合执法

法律解释在执法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可以有效地解决由于法律规定不详细、或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等造成执法操作中的困惑,有助于保障法律的正确、公正实施。执法人员要以法律精神为指导,运用法律解释推动案件处理,能动地、创造性地适用法律,使法律的使用与法律的功能发挥相吻合,保证执法公正,实现执法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以及种类[1]。

(一)法律解释的含义。法律解释指由一定的国家机关、组织或个

人,为适用和遵守法律,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政策、公平正义观念、法学理论和惯例对现行的法律规范、法律条文的含义、内容、概念、术语以及适用的条件等所做的说明。法律解释是人们日常法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法律实施的重要前提。法官在依据法律作出一项司法活动之前,需要正确确定法律规定的含义;律师在象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时候也需要象当事人说明法律规定的含义;公民为了遵守法律也要对法律规定的含义有正确的理解。

(二)法律解释的种类

法律解释的由于解释主体和解释效力的不同可以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

所谓的正式解释,通常也叫法定解释,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解释权的人对法律作出有具有法律上约束力的解释。正式解释有时也称有权解释。根据解释国家机关的不同,法定解释又可以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解释。

非正式解释,通常也叫常理解释,一般是指由学者或其他个人及组织对法律规定所作出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解释。这种解释是学术或常识性的,不被作为执行法律的依据。虽然如此,非正式解释在法律适用、法学教育、法制宣传以及法律发展方面不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二、法律解释在行政执法中的意义[2]

(一)法律解释的对象是法律规定和他的附随情况。法律规定和法律条文是法律解释所要面对的文本,法律解释的任务是要通过研究法律文本及其附随情况即制定时的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方面的背景情况,探求他们所表象出来的法律意旨,即法律规定的意思和宗旨。有利于正确行使行政执法权。比如: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接纳”

未成年人,法制办将“接纳”解释为接受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的行为,无论未成年人是否上网。

(二)法律解释与具体案件密切相关,有利于提高办案质量。首相法律解释往往由所待处理的案件所引起。其次,法律解释需要案件和具体条文结合起来进行。法律解释的主要任务是,就是要确定某一法律规定对某一确定的法律事实是否具有意义,也就是对一项对应于一个待裁判或处理的事实的法律规定加以解释。比如:市中宪

制宣传活动,通过具体案件的处理起到教育行政相对人应享有什么权利、承担什么义务的宣传法律知识的作用,也有助于树立法律的权威、树立行政执法部门文明公正形象。

三、法律解释在文化综合执法中的运用

(一)关于“取缔”的解释。长期以来,“取缔”是属于行政强制措施还是行政处罚,一直存在着争议。随着《行政强制法》的出台,明确行政强制措施的定义、种类,界定行政强制措施是对公民的人身自由、财物实施暂时性限制的特点。再者,行政处罚的目的是为了制裁违法行为;而行政强制执行不是制裁,只是对义务人应履行的法定义务予以强制履行[3]。比如《娱乐场所管理条例》

犯罪案件主要是盗窃罪。盗窃的立案追溯标准往往要求具体的金钱价值评估或者珍贵文物级别的鉴定。然而文物的价值具有特殊,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性三大价值,是一种无价和无形的资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因而很难以用金钱价值进行评估。对于损毁的理解也同样存在偏差,即损毁比例大于整体部分。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发生变化,然而法律的稳定性带来了滞后影响;二是公安机关长期接受苏俄传统司法理念教育根深蒂固。比如[4]:刑法

墙砖历史价值的毁灭,破坏了文物的完整性。通过上述例子,重新定义了损毁的内涵,成功处理了该案件。

(三)关于文化综合执法中询问未成年人证人证言是否应当需要监护人在场的理解。传统观点认为应当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

即可。

实践证明,法律解释是实现法治中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之一。随着法律技术日益专门化、职业化,法律解释在推进法治化进程中日显重要,如何在现行的法律体系中正确地运用法律解释以彰显法的精神是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职责所在。执法人员在运用具体法条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认定时,必须通过严密的法律解释说理将法律规范与案件违法事实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利于提高行政执法质量,有利于制约执法人员对自由裁量权的不当行使。只有这样,行政执法人员才能不断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提高执法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资料:

[1]《2011年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第一卷,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编辑委员会编写,法律出版社,2011年5月。

[2]《说理式执法文书》,广东省安全生产监管局,http://。

[3]《行政执法理论与实务》,福建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

[4]《刑法解释理念》法学讲坛,张明楷,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第16卷第6期,2008年12月。

论行政执法证据规则及应用 篇3

关键词:行政执法证据;行刑衔接;证据规则

一、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理论分析

行政执法证据和刑事诉讼证据二者都属于证据范畴,都具有客观、关联的属性。然而在合法性上,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对一份证据而言,“证据合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①主体适格;②程序合法;③形式合法。与此相比较,行政执法证据在以上三个方面与刑事诉讼证据有不同之处,那么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使用便存在合法性的问题,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那么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使用的证据效力便会受到挑战乃至否定。

1.行政机关的证据收集主体是否适格的问题

刑事诉讼法明确刑事证据的收集主体是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行政机关并不在此列。对于不合法取证主体收集的证据的效力,一般有以下几种看法:一是肯定说,采取这种学说的大多数是司法实务部门的办案人员。二是否定说,认为“取证主体是证据合法的必要要件,非法律所确认的有权获取诉讼证据的组织获取的证据,属于非法证据。不能作为诉讼证据。”三是区分说,认为“对于主体不合法证据,不应当一概否定,应当视具体证据形式具体分析。”然而从证据能力相关理论和法律实践来看,超越证据获取主体规定的范围而获取的证据并非绝对不能使用的。大陆法系国家为了保障法院充分地调查收集证据,发挥职权主义作用,对证据能力的并不做出特别的限制。在英美法系国家,对于证据能力一般是通过各种证据可采规则来规范。“由于证据可采性规则一般以法庭审判为核心进行构建,加之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下,证据材料的范围,由当事人视其是否必要而定,因此,除涉及限制或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取证行为外,双方当事人均享有较大自由度,相应的取证主体资格并不特别限制。”随着东西方法律文明的交流融合,英美法系国家许多的法律理念、法律规则也被引入到我国的法律体系之内。对于刑事诉讼证据规则,我国法律界不应再拘泥于传统的理论解释方法,应看到东西方两大法系在此方面的发展变化,对证据的收集主体应给予更大的自由,对行政机关所收集的证据材料,理应纳入刑事诉讼材料的范围。

2.行政机关取证程序的合法性问题

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办案活动中所依据的是行政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各部门规章等,而刑事诉讼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两大法律程序的取证规范在程序的价值、目的以及具体制度上都存在一定差异。那么对于不符合刑事诉讼程序的所收集的证据是否有效?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

(1)从取证程序的价值属性来看。刑事诉讼证据收集过程之所以对程序有特殊要求主要是为了保证三项价值:一是为了确保办案人员收集的证据的可靠性。二是为了保障被调查者、物品等不受到不法侵害。三是为防止侦查人员取证时权力滥用。然而此类价值属性也是行政执法证据的收集程序所追求的,共同的价值取向保证了行政执法证据收集程序与刑事诉讼证据收集程序的共同趋向,两大程序规则都在以上价值属性的引导下尽可能地保障发现案件真实,所以从程序价值的角度来看,行政执法证据的收集程序并未实质性的突破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行政执法证据是可以在刑事诉讼中使用的。

(2)从取证程序的具体方式来看。随着行政法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现代行政程序法律的发展,已有相当多行政执法程序己作了类似于刑事诉讼证据收集程序的要求,例如执法要求至少两人同时执法、不得以引诱、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收集证据等等。这些与刑事诉讼法相似性的规定无疑使得行政执法证据的收集活动在实质上可以达到同刑事诉讼法对证据收集过程的要求,也保证了刑事诉讼法规范获取证据的初衷。因而,即便行政执法证据并非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所搜集,但是从取证程序的具体方式来看,二者是趋近的,取证程序不应为行政执法程序在刑事诉讼中使用的障碍。

综合以上几点,笔者认为行政执法证据的合法性问题已经不是阻碍其进入刑事诉讼的障碍。

二、行政执法办案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使用的机制

1.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证据

此类证据具有实在性,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原始资料,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程度较小,无论公诉人、辩护人等任何诉讼参与人,都可以直观感知到该类证据,因此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较高的证明力。对于此类证据,虽然已经由行政执法机关先行提取,但其是特定的且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在程序上只需刑事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调取证据的法律手续即可转化成刑事诉讼证据。修订后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六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证据等实物证据材料,应当以该机关的名义移送,经人民检察院审查后符合要求的,可以作为证据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可以要求行政机关予以补正。”

2.勘验笔录、检查笔录

勘验、检查笔录是指办案人员对与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实体进行勘验、检查时所作的文字记载。属于实物证据的一种类型。这些证据一般是行政执行机关在执行公务时给出,其效力得到保障,同样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较高的证明力。对于此类证据,行政执法机关在出时已经经过相关人员的签字、盖章确认,如果是按照法定程序予以收集的,则刑事司法机关只需再次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处加以确认即可转化成刑事诉讼证据。但是,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予认可,只要有条件重新提取的,一般应重新提取后再使用,在重新提取不可能的情况下,如果该证据对定罪量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可确认其证明能力,直接将其拿到法庭质证,结合其他证据判定是否予以采信。

参考文献:

[1]孙末非.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使用.《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3期

执法应用 篇4

1.1 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环保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各级环保部门建立了一些信息化系统,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环保工作的信息化。但是, 经济的高速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日益增大, 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提高, 环保管理却相对滞后, 尤其是在环保执法及环境监察方面缺乏有效的辅助手段。为了进一步加强环保部门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 提高环境执法效能, 环保部门根据环境监察的实际状况, 进行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建设, 以提升环境监察执法管理能力[1]。

移动执法系统就是利用环境监察部门现有硬件建设和信息化软件建设的基础, 充分利用无线通讯、数据交换、数据库及计算机技术等相关信息技术和软硬件设备, 建设一个开放、可扩展、自适应的环境移动执法管理系统, 从而方便执法、规范执法、便于对执法过程的监督, 使环保管理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由粗放型向集约定量型转变, 由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发管理转变, 提供规范的业务管理模式, 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环境管理水平。

1.2 应用目标

建立一套便携移动化、覆盖全面化、综合查询化、高效管理化的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平台。最终实现“统一管理、统一监管、统一执法、统一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信息”的“五统一, 一共享”建设目标。全面规范行政执法流程、实现监察执法信息的快速共享、传输、管理;建立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 提高办案质量、执法水平;加强环境执法能力, 提高环境执法成效;完善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环保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具体应用目标如下:

(1) 本系统建成后完全符合国家环保部要求[2];

(2) 初步构建集前端应用与后台管理于一体的环保自动化执法监控管理系统, 从而加强环境执法能力, 创新环境执法手段, 提高环境执法效率;

(3) 系统可以对移动执法设备和污染源、污染源企业信息等环境信息数据进行整合, 在现场可实时查看企业档案、环境信息及重点污染源的实时以及历史数据, 实现检查笔录制作、拍照、录像、录音、打印、扫描、存档、传输等功能;

(4) 实现现场检查笔录制作、环境执法信息查询、备档调查取证相关功能。

1.3 原则

1.3.1 统一性原则。

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系统的实施须遵守和执行国际、国家和环保行业的标准。信息的命名、描述、分类、编码必须一致, 须采用统一的规范, 以实现环保各部门之间及整个系统横向之间、纵向之间、专业之间广泛的信息集成与共享[3]。

1.3.2 先进性原则

采用当代计算机及应用系统发展的主流技术, 技术先进并趋于成熟的, 被公众认可的优质产品。采用业界先进的架构作为整体技术框架, 具有较高的性能, 符合当今技术发展的方向。尽可能的延长系统的有效生命周期, 保护用户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 发挥投资的最大效益。

1.3.3 扩展性原则

由于目前计算机和网络等领域技术发展十分迅速, 应用环境、系统硬件软件都会随之更新, 系统的可扩充性及版本的兼容性, 直接影响着应用系统和用户需求的发展和功能的提升。因此, 本系统比较容易地适应调整, 扩充和删减;另一方面, 它还具有与其它系统的接口能力, 利用各系统功能之长, 进行优势互补。

1.3.4 实用性原则

采取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技术路线, 在总体设计的指导下, 首先实现带有普遍意义和具有核心价值的 (用户急需的) 系统功能, 并优先实施系统可靠性设计, 使系统与用户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 同时也必须保障系统升级扩充的连贯性和平滑性。

1.3.5 安全性原则

系统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具有安全认证功能, 并且可以通过数字证书技术来确保系统的用户身份真实性, 数据保密性, 数据完整性。采用高可靠性的产品和技术, 充分考虑整个系统运行的安全策略和机制, 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和良好的恢复能力, 保障系统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在安全设计要全面考虑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用户安全。

1.4 建设依据

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建设要遵循国家环境信息化统计能力建设27项标准, 同时按照《关于加强环境监察移动执法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 (环办函【2012】49号) 的要求, 在组织开发应用软件时, 遵循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并充分考虑跨平台可移植性和兼容性, 预留一定的数据接口, 符合WAP2.0的网站建设规范, 支持跨平台终端通过身份验证进行访问。另外还必须遵循以下文件规定的内容:

(1) 《2012年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项目申报指南》;

(2) 《环境信息网络建设规范》 (HJ 460-2009) ;

(3) 《环境数据库设计与运行管理规范》 (HJ/T 419-2007) ;

(4) 《标准化工作导则信息分类编码的编写规定》 (GB/T 7026-1986) 。

2 总体框架

(1) 系统整体框架设计严格按照市、区二级架构设计, 如图1所示。接口遵循国家环境建设及公共服务标准, 全面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实时与应急系统对接联动。

(2) 实现“统一管理、统一监管、统一执法、统一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信息”的“五统一, 一共享”的建设目标。全面规范行政执法流程、实现监察执法信息的快速共享、传输、管理。

3 系统主要内容

3.1 基本组成

本系统建设包括环境监察数据库、现场执法业务管理软件 (前端应用子系统) 、后台业务管理支撑软件 (后台支撑子系统) 、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

3.2 环境监察数据库

环境监察数据库主要包括数据库整合、数据交换、基础数据库管理及数据查询功能、数据展现功能等, 为整个系统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持。后台业务管理支撑软件对应执法管理软件的各个模块, 为各功能模块提供技术支持和后台管理功能, 现场执法业务管理软件可以辅助执法人员在执法现场完成各项执法任务。具体功能如图2所示。

环境监察数据库是系统的后台数据库支撑管理软件, 主要实现环境监察业务管理、后台业务支撑和数据综合信息交换整合三项功能。环境监察业务管理功能需覆盖环境监察业务过程管理, 满足对执法任务的分配、监督、评价需求, 对执法过程进行痕迹管理。后台业务支撑功能主要完成所需基本信息的查询。数据综合信息交换整合功能能够实现现场执法数据与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12369环保投诉举报处理系统、行政处罚系统、排污申报与收费系统等环境监察业务系统的数据相整合, 并预留与环境监测、应急处置、项目审批等其他环保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 实现信息统一管理。

数据库采用四层设计, 主要有标准层、采集层、数据库层、服务层, 如图3所示。

3.2.1 数据标准层

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家标准对输入数据标准化, 采用标准编码, 使进入数据库的数据格式共享, 实现了数据格式标准、数据接口标准、数据传输标准、数据集成标准, 通过这些标准的制定, 系统就能够实现各个层面的良好交流。

3.2.2 数据采集层

主要实现前端设备对数据的采集。数据入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批量导入和手工输入。在这个层面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校验, 合格后才能入库。这些数据在经过校验、规则处理后再进行归类入库。

3.2.3 数据库

主要分为元数据库、配置数据库、属性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四种。

3.2.4 数据服务层

主要有数据调用、数据写入、数据加密、数据交换这些功能, 通过Web Service接口与数据库相连。

在数据库设计时, 数据结构要满足第三范式要求, 为保证数据库的运行效率, 做适度的反规范化。使用存储过程和触发器来实现用户自定义的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要求。

3.3 现场执法业务管理软件

现场执法业务管理软件严格遵循国家统一数据接口和传输标准建设, 按照《关于加强环境监察移动执法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开发, 支持环境监察机构的统一使用。现场执法业务管理软件的界面主要以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的界面进行展示, 如图4所示。

3.3.1 移动办公模块

集中显示个人所有待办和已办的公文、邮件、通知公告、新闻、最近日程等信息。用户通过智能手机登录后, 可以查看个人待办公文信息及已办的公文信息, 查看公文内容时, 用户还可查看多种附件, 包括Word、Excel、PPT、PDF、Txt、Jpg、Gif、Html等格式, 选择待办公文后可以填写处理意见提交, 如图5所示。

3.3.2 信息查询模块

包括法律法规标准、企业基本信息、环保审批、许可证、排污收费、限期治理、污染源信息、信访信息、通讯录等信息查询功能。

3.3.3 任务办理模块

实现任务的集中管理及下派任务, 执法人员可以通过便携移动终端进行相关的任务查询、管理等。系统可以与环境管理部门的综合业务办公系统对接, 用户可以查看个人待办任务信息、已办任务信息、相关任务公文内容。

3.3.4 现场执法模块

执法人员可通过选择执法种类, 系统可自动提供相应表单。执法种类包括:日常监察、现场罚款、立案登记、行政处罚等。执法人员在相应的表单上完成检查记录即可。系统不但可通过各种便携移动终端[4]提供包括导航定位、现场笔录、拍照取证、录像录音取证、监测数据采集取证等功能, 还可以通过数据采集通讯终端提供的各种接口连接便携移动终端 (摄像机、球机、便携检测仪等) 进行数据采集, 可以通过便携式打印机输出执法文书, 简便易行, 并统一通过数据采集通讯终端进行实时数据上报传输, 所有信息采集完成后可将数据同步到服务器端, 供各业务系统调用。

3.3.5 稽查考核模块

3.3.6 环保手册模块

可实现相关背景数据、科技标准、污染物分析方法等信息搜索功能。

3.4 后台业务管理支撑软件

后台业务管理支撑软件, 依托已建成的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 与现场执法基础管理业务软件互联, 支撑其实现设计功能, 主要完成所需基本信息的查询, 并为执法检查前情况的掌握、执法检查中信息的调用和采集以及执法检查后信息的分析汇总提供辅助支持。

后台支撑子系统是整个环境移动执法管理系统的核心支撑, 通过该子系统的数据整合接口获取全部污染源及环境质量在线监测、环境地理信息、环境统计与环评审批环评、污染源普查、排污申报收费、突发应急等相关的环境信息数据, 同时能够与前端便携移动终端进行通信, 完成二者之间的数据传输同步。

同时后台支撑子系统还具备独立的WEB访问接口, 供笔记本电脑等便携移动终端浏览器访问, 执行相关的移动执法流程。登录系统进入主页, 主页即列有最新的消息通知, 点击可查看详细信息。

3.4.1 电子地图

系统通过1:2000电子地图对全区环境监察污染源、监测点进行标识, 查询;同时地图能满足将来环保业务软件系统扩展及基于工作的各种应用, 如表1。

3.4.2 任务管理模块

根据监察管理体系的要求, 该模块主要是对监察队监察任务的分配管理。内容包括:管理人员分配任务、执法人员根据任务要求现场执法并做记录, 执法人员上报任务完成情况, 领导可以查看任务完成情况, 并签署意见和批示等工作流程。

环境监察执法任务分配管理包括执法人员、监察部门领导、局机关领导3个角色, 按权限分别进入任务分配管理模块进行处理。

3.4.3 综合查询模块

可以方便的查询包括环保法律法规、环保应急危化品的处置方法、科技标准、相关制度和文件、污染物种类及分析方法、应急预案及案例等环境信息资料。它一方面提供相关信息的管理功能, 另一方面为便携移动终端提供相关信息查询功能。系统采用先进的数据同步技术和客户端浏览器技术, 将信息发布到便携移动终端, 实现执法人员对相关信息的快速查询。

3.4.4 监察考核模块

通过该模块可随时查看执法人员的巡查路线, 了解执法人员的任务完成情况及落实情况、完成效率以及执法人员位置等。在执法部门中设置或新建管理考核汇总表, 根据工作人员的案件受理数据、办理数据、日志等综合分析与评分制度, 进行工作考核与监督管理。

该模块可以查询后台系统中考核监管的相关数据。同时支持多种方式的查询如案件性质、数量、罚款、执法科室、人员的执法情况等进行分类查询, 以方便领导对日常执法工作情况实时进行监督。

3.4.5 时效缓存模块

系统后台具有中间缓存库。现场取证调查, 提交数据完毕后, 数据均存于该缓存库。后台在规定的时间 (可定制) 内系统管理员可以统一自由修改现场监察记录, 确认或越期后, 数据自动记录主库不可修改。

3.4.6 统计分析模块

完成基本的统计分析功能。出动人次, 检查单位数, 处理单位数 (警告, 限期, 罚款, 其它, 合计) , 检查/处理企业百分比, 罚款金额, 其他部门环境保护巡查情况 (出动人次, 检查单位数, 处罚单位数, 罚款金额) 等。根据责任人上报的现场执法数据、执行常规任务、派发任务、紧急任务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统计每月执行任务数量、执行任务类型比重、重大事件数量。

3.4.7 队伍管理模块

领导能够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与各科室人员随时保持联系, 同时通过后台对整个监察队伍进行专题管理。

3.4.8 系统管理模块

拥有角色管理、消息管理、档案管理、日志管理、流程管理、权限管理等六项功能。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级别的管理权限, 超级管理员拥有所有管理权限, 且只有1名超级管理员, 但该角色可以赋予其他管理员一定管理权限。系统提供对用户的认证、授权等管理。

4 基础设施建设

4.1 后台支撑软硬件

主要包括应用服务器、存储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操作系统、SQL数据库、ARCGIS地理信息平台。

4.2 现场移动执法装备

主要包括PDA[5]、移动执法工具箱 (含笔记本电脑、3G上网卡、便携式打印机、数码摄像机、扫描棒、录音笔) 。

4.3 车载移动视频监控和传输设备

包括车载数码摄像系统、车载照明系统、车载传输系统、车载供电系统等设备。

5 系统集成与接口设计

接口的功能实现一般通过建立数据整合中间件来集中实现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转换、存储等内容。数据整合中间件是将执法系统需要的、通过接口方式获取的各类数据 (染污源的排污费征收、建设项目、排污许可证、污染源监测数据、污染源视频监控、12369投诉处理、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环境信访、总量控制、应急管理等信息) 进行有效整合, 产生统一的数据存储格式, 形成统一的环境管理、执法规范、环境质量数据库, 方便执法系统对数据的查询、利用。

数据采集是数据整合中间件的主要功能, 包括主动采集和被动采集两种方式。主动采集是指环境监察执法平台根据自身业务需求, 到特定的业务系统采集自己需要的业务数据。被动采集是由数据整合中间件提供数据接收服务, 接收来自环保内部或外部数据, 根据数据类型, 进行数据存储和分发, 分发服务调用消息中间件进行分发, 接收消息处理单位返回的消息结果, 并反馈给数据提供者动作结果。

一般情况下, 数据整合中间件通过主动采集方式访问环保其他业务系统信息, 将数据存入本地执法业务数据库。

和数据整合中间件相关的其他业务系统有: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环境自动监控综合查询系统、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预留接口) 、许可证管理系统 (预留接口) 、环保办公OA系统 (预留接口) 、“12369”投诉受理系统 (预留接口) 、环境信访管理系统 (预留接口) 、总量控制决策分析系统 (预留接口) 。

参考文献

[1]环境监理工作程序 (试行) .国家环保局, 环监[1996]888号, 1996年11月14日发布并执行

[2]环境保护应用软件开发管理技术规范 (HJ622-2011) .环境保护部, 2011年9月1日, 2011年12月1日起实施.

[3]田根, 童小华.刘妙龙.移动应用环境下GPS坐标转换方式, 避免了网络宽带、地理位置造成的无连接限模型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6

[4]里吉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GPRS) 技术与应用[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执法应用 篇5

1、增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动态巡查力度

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土地资源管理已经从平面的二维控制向三维立体空间的有效利用发展,通过对重点监测地区地形地物的三维建模显示,可以实时反映土地的使用强度,为集约高效使用土地提供动态巡查的技术支持手段。

土地出让过程中的用地规划三维虚拟模型与建成后实际地物的对比,实时反映规划与建成情况的偏差,能更加直观的反映地上和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情况以及地上地下构筑物的相互关系,清晰的反映城市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形状、楼高、楼面颜色,城市各类用地的分布状况、土地利用强度等信息,真正实现土地使用权的立体化有效管理,防止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低下、居住用地过度开发或变更土地利用性质问题的出现。通过二维数据和三维数据联动比对,能直观地分辨违法用地,并且快速地掌握其边界、形状情况,以及确定其面积、用途等信息。比如打着建设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园林绿地的旗号,建设地产项目或高尔夫场地,虽然在二维平面上可以标注地块信息、现场照片等属性,但不能全方位直观形象的反映出用地性质。通过三维仿真技术可以形象的展示土地出让条件的满足情况,如: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土地开发强度指标。

2、地质灾害的推演

三维GIS可以真实反映山体高度、坡度、坡向,河道走向、宽度、河床高度,对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水淹没范围可以进行预演预判,预测地质灾害的损失程度。

执法应用 篇6

【摘 要】针对交通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积累了庞大的各类交通违法数据,研究利用商业智能及其相关技术,以各类交通违法数据为基础,提出了基于交通违法的执法决策系统体系结构,并详细说明了数据仓库的创建过程。

【关键词】商业智能;交通执法;执法决策系统;数据仓库

0.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机动车保有量与驾驶人数量的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各类道路交通违法现象层出不穷,相关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积累了庞大的各类交通违法数据,通过利用商业智能技术把这些海量数据转换为可靠地、有用的信息来辅助执法决策,从而使执法更具针对性、效率性与准确性。

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简称BI)又称商务智能,是利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海量的、分散的、多样化的数据进行一系列整合、加工、提炼来发现潜在的、有用的知识来辅助决策制定的过程[1]。商业智能的核心技术包括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挖掘。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随时将变化的、非易失的、用于进行战略型决策的数据集合。数据仓库能够有效地存储和管理各类数据信息,以提供一个集成的、可靠的和一致的统一视图。联机分析处理(OLAP)是一种分析技术,具有汇总、合并和聚集功能,以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信息的能力[2]。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无规律的、有噪声的数据集中提取或“挖掘”出有效的、可理解的、潜在有用的知识[3]。

1.基于交通违法的执法决策系统体系结构

基于交通违法的执法智能系统就是利用商业智能的一系列方法、工具与技术来整合、加工、提炼各类交通违法数据以便于辅助交通执法决策的系统。基于交通违法的执法决策系统体系结构如图1,包含数据源层、数据存储层、数据分析层。数据源层中的数据主要来自通过电子监控技术、现场执法等方式查处的各类交通违法数据。数据存储层是系统的核心部分,包括数据的ETL(抽取、转换、装载)、数据质量控制、数据粒度控制、元数据管理等。主要实现将大量交通违法数据源通过一定规律的抽取、转换、集成、装载等操作形成统一的信息存储在数据仓库中。数据仓库中可以使用表分区(如时间分区、列表分区、散列分区等)、位图索引、物化视图等技术来存储这些信息,以提高其访问查询效率[4]。可以根据执法中实际的需要,进一步细化各个主题,形成多个主题表,据此从数据仓库中选出多个数据子集,形成数据集市。数据分析层是面向决策应用的,是在数据仓库基础上进行的实时查询、各类违法报表的生成、OLAP、数据挖掘等一系列操作,以便为执法决策提供依据。

本系统在数据存储层中进行ETL以及数据仓库建模使用数据仓库构建器Oracle Warehouse Builder 11g (OWB),数据仓库使用Oracle Database 11g,在分析层中使用Analytic Workspace Manager 11g(AWM),执法决策层面使用Oracle Business Intelligence Enterprise (OBIEE)[5]。

2.基于交通违法的数据仓库的设计

数据仓库已成为数据分析和联机数据分析处理日趋重要的平台,并将为数据挖掘提供有效地平台。因此,创建高效合理的数据仓库显得至关重要。基于交通违法的数据仓库的创建可采用Oracle11g数据库与Oracle Warehouse Builder (OWB)等软件。

⑴构建星型模型。一个星型结构包含两个基本部分:一个事实表和各种支持维表。事实表是描述数据集市中最密集的数据,事实表是预先被连接到一起的多种类型数据的组合体,它包括:一个反映事实表建立目的的实体的主键(primary key),连接事实表与维表的外键(foreign key),外键携带的非键值外部数据。事实表通常都很大;维度表用于存放描述性数据,它是围绕事实表建立的较小的表,包含非密集型数据。以交通违法事实表分析为主题的星形模型如下图所示,涉及的维包括执法机关维、违法行为维、违法时间维、违法地点维、违法车辆以及违法人员维。

交通违法事实表

(2)粒度选择。粒度是数据仓库中数据单元的细节程度或综合程度的级别。粒度问题是设计数据仓库的最重要的方面,对数据仓库环境所处的整个体系结构都有影响。而基与数据仓库的多维分析一个显著优点是可以对维度进行任意细化和汇总操作,实现在不同数据粒度级别上进行数据查询,满足不同的分析需求。交通违法中的数据仓库包括两种类型的数据:详细违法细节数据和轻度综合数据。当前细节数据是来自交通违法数据库的细节数据,每一条违法记录包含违法时间、违法地点、违法行为、违法人员、执勤民警、执法机关等详细信息,其数据可以实现定期更新,数据量相对轻度综合数据大的多。

(3)数据分割策略。为提高数据仓库的访问查询效率,可以使用表分区技术(如范围分区、列表分区、散列分区等)对数据进行分割存储,并可结合使用合适的索引技术(如B树索引、位图索引等),同时将表基础数据与索引数据分别存放到不同的表空间上,以提高其查询访问的并行性。

(4)ETL处理。数据仓库系统运行的基础是分散的、复杂的源数据系统,因此,交通违法的原始数据不能直接应用于数据仓库。ETL(Extract、Transform、Load)主要负责对交通违法中的大量分布的数据进行抽取,对数据按照统一制定的转换规则进行转换、集成,并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数据清洗,最后把经过转换、清洗的高质量数据按计划增量或全量装载到数据仓库。

3.结束语

基于交通违法的执法决策系统必须具备强大的数据管理、处理、分析能力,并为道路交通执法部门提供可靠的参考,辅助日常的执法决策。该系统必须以交通违法数据位基础,并根据实际的应用和实践经验不断进行调整,以最大限度满足需求,并极大地影响着执法的办事效能。

【参考文献】

[1]郑洪源,周良.商业智能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9):92-93.

[2]William H.Inmon著,王志海等译.数据仓库(原书第四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Jiawei Han,Micheline Kamber著,范明,孟小峰译.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原书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侯济恭.政府智能系统体系结构[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18):4494-4497.

执法应用 篇7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日渐完善,数据仓库技术以其强大的决策支持功能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而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地税局文件精神,各地为进一步加强地方税务系统税收法制建设,促进规范执法,需要在全系统逐步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另一方面,由于各地不断要求提高地税机关服务立税、依法征税、科学管税、文明办税和监督护税的能力,构建能够提升执法能力的工作平台。因此,各地迫切需要开发“地方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从手段上、机制上促进税收执法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以数据仓库技术为支撑,对税收执法行为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与考核,达到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升税收执法能力的目的。该系统的使用使税收执法责任制从单一的结果控制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控制,全面提升了税收执法的管理质量。系统的应用,使税收工作各个环节置于计算机的严密监控之下,实现对税收执法行为的全面监控,排除了以往人工考核容易出现的人情因素,实现了行政执法管理方式质的飞跃。

1 相关概念

1.1 数据仓库与联机分析处理

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随时间变化的、历史的、稳定的、支持决策制定过程的数据集合[1]。数据仓库与数据库不同,它是对各种海量的、原始的操作数据进行各种处理并转换成有用信息的过程,用户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策略性的决策信息。联机分析处理OLAP,是基于数据仓库的一种多维数据分析技术,它是利用存储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根据用户提出的问题或假设去进行各种分操作,并以较直观和易懂的方式将结果返回给用户的软件技术。OLAP基本的多维分析操作有钻取、切片和切块以及旋转等[2], 操作它具有提供数据多维逻辑视图、快速响应用户分析请求、为用户提供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等一些特点。

1.2 ETL技术

在数据仓库的构建中,ETL(Extract, Transform, Load)技术的应用贯穿于项目始终,它是整个数据仓库的生命线,包括了数据清洗、整合、转换、加载等各个过程。ETL过程负责将数据从数据源中抽取、转换成数仓库需要的格式和形态,并在规定时间装入到数据仓库以及数据集市中去[5]。如果说数据仓库是一座大厦,那么ETL就是大厦的根基。ETL抽取整合数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结果展现,所以ETL在整个数据仓库项目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必须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ETL指:将OLTP系统中的数据抽取出来,并将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进行转换和整合,得出一致性的数据,然后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我们就完成了对数据格式的更正、对数据字段的合并、以及新增指标的计算等三项操作。类似地,我们也可以根据其他需求,完善数据仓库中的数据。简而言之,通过ETL,我们可以基于源系统中的数据来生成数据仓库。ETL为我们搭建了OLTP系统和OLAP系统之间的桥梁。

2 系统概述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税收执法责任制的要求,依托数据仓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安徽地税税收综合征管软件AHTAX2005的实际运行情况,我们采用微软.NET技术,开发了基于B/S结构的《安徽省地方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

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征管数据库中的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建立税收执法数据仓库的主题,从而实现对日常执法行为的全程监控,对过错行为的自动提醒、考评和追究。初步实现了“三个自动化”:执法过程的自动监控、违法行为的自动预警、执法信息的自动生成。该系统以明确的岗位职责为基础,依靠完善的工作规程、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对执法行为进行分析和对比,将错误行为直接追踪到具体岗位和人员,并根据既定的执法标准自动打分评判,产生考核结果并对错误行为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执法考核出来的过错行为在超过解释期限后系统自动依据国家总局的《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将性质严重的过错行为提交监察处理。

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为核心,把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规定的地税机关的职责用责任制的形式进行分解落实,使每一位执法人员任务明确、职责清楚。该系统实现执法责任制的计算机软件监控、考核、追究、监察,从而促使税收行政执法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该系统强化过程控制,对税收执法行为全过程的监控与考核,从多层次、多方面、多环节地鞭策税收执法人员,提高他们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

3 数据仓库设计

3.1 数据仓库主题建立及采用的设计方法

1) 税收执法系统数据仓库主题的确立

数据仓库的主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指用户应用数据仓库进行决策时所关心的重点方面,一个主题通常与多个操作型信息系统相关[4]。 税收执法信息系统数据仓库的数据范围要求覆盖整个税收过程中的各个主要环节及其相关信息。数据仓库的主题确定为: 为税务领导部门提供税收执法过程的监控信息;实时监控税务执法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并提供其它相关信息;根据相关文件的规定以及监控信息对税收执法过程进行考核,产生统计、分析报表等相关信息;对执法过程产生的过错提供处理方式及产生相关追究措施;产生对监察立项的执法过错行为的处理的汇总报表,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和帮助。

2) 税收执法信息系统数据仓库设计方法

企业级数据仓库设计方法可分为自顶向下法,自底向上法以及两种方法的结合—混合方法。从软件工程的角度看,还提出了两种开发方法,瀑布方法和螺旋式开发方法。

通常情况下,数据仓库项目耗资比较大,需要给决策者提供足够的信息,以帮助其做出相关决策。一方面,需要迅速开发出一个原型系统,以便做出数据仓库应用的投资回报率分析,让决策者看到数据仓库项目的投资价值;另一方面,构建企业级数据仓库需要全局的规划,以适应不断出现的应用需求。螺旋式开发方法可以最先设计实现整个数据仓库的最核心部分,每一个循环加入新的主题及一些新的用户需求,逐渐完善系统。

针对螺旋式开发方法的上述特征,采用螺旋式开发方法进行税收执法信息系统数据仓库的开发。

3.2 数据仓库数据建模

1) 概念模型设计

常用的数据仓库的概念模型是多维模型。多维模型是用一个超立方体来实现主题。超立方体用一个超出三维的数据表示方法来描述一个对象,显然具备多维特型,完全可以满足数据仓库的多维特型,但是超立方体在表现上又比较缺乏直观性,尤其是当维度超过三维时,数据的采集、表示都越来越困难。因此采用一种称作为信息包图的方法在一个平面上展开超立方体,也就是用二维平面表格表现多维特型。

数据仓库的概念设计的关键是建立面向不同主题的信息包图,本系统是建立在原有的税务征管数据库系统之上,根据系统需要和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设计面向不同主题的信息包图。税务征管信息系统的数据仓库的主题主要有:过错行为分析、过错行政追究分析、过错监察分析等。图1为错误行为分析信息包图。

2) 逻辑模型的分析

逻辑模型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设计维表和事实表并且确定它们的形式。在设计数据仓库的逻辑模型时,首先要明确对于不同的分析主题,哪些为事实表,哪些为维表。事实表中应该记录决策和业务数据深入分析时所需要的所有基础数据,数据的粒度因用户需求不同而采用多重粒度,数据记录方式则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而确定。维表纪录是业务的计算单元,维表中应尽可能穷举所需的各项取值。多维数据集的设计结构目前常用的有两种:星型结构和雪花型结构,结合我们的税务执法信息系统数据仓库的设计特点的需要,我们采用雪花模型来实现多维数据集。例如,错误行为分析多维数据集采用星型的设计,如图2所示。

3) 物理模型的设计

数据仓库物理模型的设计主要研究的内容就是设计相应的维表和事实表的存储方式,上面的星型设计模式是逻辑上的数据组织形式,在具体的实现时需要相应的物理结构与之对应。因此,需要根据逻辑模型来创建物理表结构来存储数据。例如,进行业务分析的业务事实表结构如表1所示。

4) 系统的内部主要模块及其之间的关系

本系统主要由监控、考核、行政追究、监察、文书处理、用户管理、系统维护六大部分组成。监控环节是本系统的核心部分,监控直接关系到考核结果,而行政追究及监察则完全以考核结果为依据。

本系统的关键环节是监控、考核和责任追究。其中监控的主要数据来源是利用ETL技术对征管业务数据库的内容进行清洗、整合、抽取和转换而得来的数据仓库需要的格式和形态的数据。对于部分无法直接从征管系统读取数据实现考核的考核点,将在本系统内单独通过文书处理环节记录其处理过程从而实现监控考核,考核的依据来源于监控时发现的过错行为并根据情节转追究或者监察。监控作为本系统的核心模块,也是数据仓库的形成模块。监控模块以征管数据库为数据源,以执法考核标准为依据,以数据仓库的主题为目标建立一个符合税务执法考核要求的数据仓库系统。行政追究和行政监察则以考核结果为依据对税务执法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进行处理。系统内部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3.3 数据仓库中数据的管理和维护

1) 数据的清理和转换模块

安徽地方税务执法信息系统数据仓库的数据源主要来自安徽税务征管信息系统中的税务征管数据库,此外,部分数据还来源于相关的文件及规定。由于数据来源比较多,所以这些数据须按照数据仓库的主题需要进行清理和转换,才能满足我们系统的执法需求。在对数据源的抽取、转换、加载的过程中,我们使用国内首家的ETL工具Bee Load,Bee Load 是一款ETL工具(数据整合)软件,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业务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转换和汇总,为数据仓库提供高质量的数据。该软件集成了ETL管理、工作流管理和作业调度等功能。该软件具有直观的图形操作界面,用户通过简单的拖拽动作即可实现ETL规则的定义。软件内置脚本解释功能,是一款既适合一般用户,又可充分满足高级用户需要的产品。 Bee Load不仅支持Oracle、Sybase、DB2、My SQL、Lotus Notes、Inter Base、Access、Informix、Dbase和FoxPro等主流数据库的抽取装载,而且还支持扁平文件、Excel和XML的抽取备份、 HTTP和FTP的文件传输功能 、SMTP邮件发送功能。内置大量的API函数,提供强大的数据转换功能,独有的批量装载接口,提供了业界最快的装载速度。也可以直接在Bee Load中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输出饼图、直方图及趋势图。由于我们的税收征管系统的数据库使用的是Sybase数据库,所以采用这款ETL工具是合适的。

在转换过程中,为了保证来源于不同的数据库表里的数据不丢失,首先将需要的字段设初值,然后对每个字段进行遍历,将所取得的数据在一个辅助维表中叠加,在叠加成功的情况下再将数据写入所需的事实表。同时,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可以对原有字段进行有效的计算,得出需要的结果,写入事实表。

本系统的数据转换过程是先从征管数据库中获取原始信息,然后根据执法考核对的岗位、部门的要求和相关的文件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整合,最后加载到监控数据仓库中去。系统数据转换的流程如图4所示。

2) 数据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的功能是完成数据仓库中数据的更新和根据要求将相关数据项目汇总。我们的数据仓库是为税收的执法信息系统服务的,系统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对税收执法产生的错误进行汇总,并且可以对税收执法人员、岗位、分局进行对产生的错误进行统计。例如,可以设计“执法过程错误”这一度量值,实现不同人员、不同岗位、不同时间的错误明细数据的汇总,产生的这些统计数据,对税收执法人员可以起到提醒、监督作用,对领导可以起到统察全局,为今后制定相关政策、提高税收执法效率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4 系统的应用与发布

在已经建立好数据仓库的基础上,采用B/S体系结构,应用ASP语言进行编程,后台数据库使用的是Sybase数据库,能按不同条件将统计分析的结果反馈给用户,系统的框架图和运行界面如图5和图6所示。

执法人员通过该软件运行的结果所反应的情况来掌握当前个人执法的情况和效率以及所产生的错误。各级领导也可以通过相关的查询得出当前所查询的部门的执法人员的执法过程所产生的错误信息,为今后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依据,逐步减少税收执法过程产生的错误,提高执法效率。

5 结束语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税收信息化的投入,税收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税收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一个突出的新问题也随之产生,就是如何有效地监督税收执法过程,全面推进依法治税,切实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本项目是一个以监控监督为目的的税收执法监督管理系统,其中包括了对征管业务日常工作的监控、考核以及对业务人员过错行为的追究。该系统能够做到有效地监督税收执法过程,保证税收执法过程的各个主要环节都合法化,提高税收执法过程的效率,促进税务机关依法行政,提高税收执法过程的效率,是一个具有很大推广价值的税收执法信息系统。

摘要:系统是一个以监控与监督税收部门的工作活动为目的的执法管理系统。该系统以新《税务征收管理办法》对税务机关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为依据,以数据仓库技术为核心,以Visual Studio.NET2005为开发工具,以Sybase12.5.0.3为后台数据库管理软件,建立了一个具有一套完整合理的监控、考核及追究监察机制的软件系统。应用该系统能够使税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得以提高,并且能使税务部门快速地适应国家和地方对税收征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促进税务机关依法行政,全面推进税收执法监督工作。该系统研发成功后经试点使用,被确认是一个具有很大推广价值的税收执法信息系统。

关键词:数据仓库,税收执法,监督

参考文献

[1]夏火松.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4.

[2]陆安生.数据仓库概述[J].大众科技,2004(12):22-25.

[3]严石专,李战怀.基于数据仓库和OLAP的商务决策系统[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6(2):64-67.

[4]朱大为,安建成.数据仓库技术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7):167-169.

[5]朱小兵,常晋义.数据仓库实现中ETL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7(10):43-46.

执法应用 篇8

1 合并处罚的概念和意义

1.1 合并处罚的概念

刑法典理论和实践中有一个概念称“数罪并罚”。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虽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法律关系, 但参照刑法关系中“数罪并罚”法律原理, 我们可以给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合并处罚的概念可概括为, 合并处罚是指一个行政相对人在同一个行政法律关系中, 在法定的期限内, 存在两种以上应当受到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 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根据其违法行为分别裁量后, 按照法定的原则, 决定应给予何种、何程度的行政处罚的适用制度。合并处罚的适用应符合四个条件: (1) 必须是同一个行政相对人; (2) 必须在法定的期限内; (3) 必须存在两种以上违法行为; (4) 必须是同一个法律关系, 不同的法律关系, 不属于本文讨论的合并处罚问题。

1.2 合并处罚的意义

1.2.1 有利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一个行政相对人有多项违法行为, 一般来说其产生的社会危害性会更大, 根据处罚与违法行为适当的原则, 理应受到较重的处罚。

1.2.2 有利于违法行为人增强法律意识和违法行为改正

在实施行政处罚时, 行政机关要对相对人不同的违法行为和情节分别裁量, 使违法行为人准确地明白自己的哪些行为已经违法, 并违反了哪些法律和条款, 由此受到何种、何程度的处罚。这就有利于行政相对人强化遵守法律的观念, 自觉地逐项改正违法行为, 尽量减少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隐患。

1.2.3 有利于处罚案件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律救济程序的顺利进行

正确应用合并处罚, 可以使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清楚了解卫生行政机关是如何根据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定性量罚的, 以减少或避免行政处罚案件因适用法律条款错误或量罚失当等原因致败诉。

1.2.4 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和谐社会环境的构建

根据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主观意识、可能造成或已造成的危害程度等情况进行合并处罚, 在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利益, 保护弱势群体的生存和正常生活等公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 扶弱促强, 严厉打击严重危害社会经济秩序或人民群众健康的违法行为, 防止或杜绝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发生。

2 合并处罚的几项原则及其应用

2.1 吸收原则

即将两种以上应当处罚的违法行为分别定性裁量, 然后选择相同罚种中最严厉一种罚项执行处罚, 其余的罚项被吸收而不予执行, 此原则主要适用于行为罚种中。所谓行为罚 (又称能力罚) , 是指行政执法机关限制或剥夺违法行为人特定的行为能力或资格的处罚措施。行为罚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吊销或暂扣许可证和责令停产停业。当违法行为人存在两种分别需要给予吊销许可证和责令停止生产经营的严重违法行为时, 吸收并罚执行吊销许可证的罚项, 停产停业不予执行。但依照吸收原则, 容易造成有数种违法行为的和只有一种违法行为的食品生产经营者所受的处罚相同, 显然有失公正;同时, 仅以最重罚项处罚, 使得同时存在的其他违法行为免受处罚, 客观上无异于鼓励行为人多违法;但是, 行为罚的吸收原则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为原则的, 吊销许可证的处罚, 已经达到停产停业和停止其他违法行为续存的目的。在实际的监督管理工作中, 单独作出行为罚较为慎用。

2.2 限制加重原则

常用于财产罚种的处罚中。所谓的财产罚, 是指行政执法机关依法使违法行为人的财产利益受到损害的处罚, 主要的表现为罚款、没收财物。一般按卫生部《关于对数种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问题批复》中规定的“在对数种违法行为分别采取罚款的行政处罚时, 其罚款金额应在各单项罚额中最高单项罚款额以上、各单项罚款额之和以下的幅度内”给予处罚。在具体执行这个并罚的规定时, 我们发现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和计算方法。一是采取多个条款中规定的单项最高罚款额以上, 数个条款中规定的罚款额之和以下的幅度内确定罚额, 如某一食品生产经营者既违反了《食品卫生法》第8条的规定, 按第41条可处以5 000元以下的罚款;同时又违反了《食品卫生法》第9条的规定, 按第42条的规定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处1 000元以上50 000元以下罚款, 用上述解释和计算方法可对其在单项罚款最高额50 000以上, 两项罚款额之和即55 000元以下的范围内确定罚额。另一种则在分别量罚后的各单项罚款额中最高单项罚款额以上、各单项罚款额之和以下的范围内, 确定具体的罚额, 仍以上述食品生产经营者为例, 生产经营禁止生产经营食品的行为按《食品卫生法》第42条, 经过单项裁量后应给予5 000元的罚款, 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行为, 按《食品卫生法》第41条经过裁量应给予1 000元的罚款, 最后决定在最高单项罚款额5 000元以上, 两项之和6 000元以下的幅度内确定罚额。我们认为后者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按第一种理解, 在违法行为人不具备应当处最低50 000元罚款的违法事实时, 而给予50 000~55 000元的行政处罚, 显然违背了处罚与违法行为相适应的原则, 实际执行也很难。本人认为, 应用本原则的时候, 应正确理解《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办法》第5条中“分别裁量, 合并处罚”的涵义, 并作为一个完整的适用原则来理解。

2.3 并科原则

即在数种违法行为需给予不同罚种的行政处罚 (既不能吸收, 又不能限制加重) 时, 分别裁量后, 并列相加给予行政处罚。一般各违法行为, 涉及到行为罚、财产罚、声誉罚及其他内容的罚种时, 采用并科处罚的原则。如行政相对人违反了《食品卫生法》第9条, 在按照第42条规定给予销毁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处罚时, 既不能和其他罚项相互吸收, 又不能限制加重罚款, 是作为一种并科处罚。

2.4 综合并罚原则

即是一种折衷原则, 对存在数种违法行为的合并处罚, 不是单纯地采用上述的某一种原则, 而是采用吸收、并科和限制加重多种原则, 分别裁量后, 确定执行两种以上 (含两种) 合并处罚的情况。 以上例来说, 同样具有严重违反《食品卫生法》第8、第9条规定的违法行为人, 既可以责令停止生产经营被吊销卫生许可证吸收, 又可以限制加重合并罚款, 还可以并科处罚销毁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综合并罚处罚是在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并罚情况时所适用的一种合并处罚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综合并罚的原则较常用。

2.5 过罚相当可行的原则

指行政执法机关对违法行为人作出的处罚, 罚种和处罚的幅度要与违法行为人的违法过错程度相适应, 避免畸轻畸重的不合理和不公正的情况。《卫生行政处罚法》第4条规定:“行政处罚时必须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 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根据, 与违法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和第5条:“实施行政处罚, 纠正违法行为, 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 教育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觉守法。”从以上的规定表明:行政管理或处罚的根本目的是使行政相对人充分认识到违法行为的危害, 自觉纠正各种违法行为, 防止各种危害的发生。所以合并处罚的幅度必须相当可行。处罚不仅是制裁行政违法行为的手段, 也是教育人们遵守法律的一种形式, 通过处罚与教育, 使人们认识到违法行为的危害, 从而培养人们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尤其在目前, 在广大的小城镇和农村中, 下岗的工人或农村富余的人员从事小餐饮业经营的情况很多, 无卫生许可证、无健康证、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等现象较多见, 在对他们的违法作出处罚时, 尤其该遵守本原则。例如, 有个小餐饮店, 违法了《食品卫生法》第8条和第9条, 按照前面的并罚原则, 给予责令停止食品生产经营、罚款5 000元并销毁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等内容的处罚, 并不为过, 法理上没有错, 可它的合理性和可行操作性存在问题。处以责令停止食品生产经营 (行为罚) , 可能断其生活的经济来源, 处于罚款5 000元 (财产罚) , 罚款的数目对一个小本经营的弱势群体来讲, 难以完全履行处罚。所以合并处罚时实行过罚相当可行的原则, 强化了行政管理的人性化原则, 有利于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当然, 对一些食品生产经营单位, 明知故犯的, 并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社会影响 (反响) 的, 尽量以并科从重处罚, 带有强制性目的的处罚, 迫使其停止违法行为, 及时减少和消除危害或社会影响。

综上所述, 合并处罚既是法学理论问题, 也是个执法实践问题。执法理论来源于执法实践, 又指导、服务于执法实践。正确掌握和运用合并处罚的原则, 对提高我们的卫生行政执法水平, 更好地体现行政执法的公平、正义的法律理性, 强化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和谐社会环境的构建,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函授学院教材.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程, 2005:174-178.

[2]曲新久.刑法概念.中国长城出版社, 2004:135-138.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执法应用 篇9

软件系统的复杂性不断增长、软件人员的频繁流动和软件行业的激烈竞争迫使软件企业提高软件质量、积累和固化知识财富, 并尽可能地缩短软件产品的开发周期。于是集软件复用、分布式对象计算、企业级应用开发等技术为一体的“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1] (Component Based Sortware Development, CBSD) 应运而生, 这种技术以软件架构为组装蓝图, 以可复用软件构件为组装模块, 支持组装式软件的复用, 大大提高了软件生产效率和软件质量。为此国内外对于这一技术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 同时大型的软件公司 (例如SUN, Microsoft) 及软件组织机构 (OMG) 都推出了支持中间件 (Middleware) 技术的软件平台。

1中间件技术

1.1 中间件技术概述

中间件技术是伴随网络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面向对象的技术。以前的计算机系统多是单机系统, 多个用户是通过联机终端来访问的, 没有网络的概念。网络出现后, 产生了Client/Server的计算服务模式, 多个客户端可以共享数据库服务器和打印服务器等。随着网络的更进一步发展, 许多软件需要在不同厂家的网络产品、硬件平台、网络协议异构环境下运行, 应用的规模也从局域网发展到广域网。在这种情况下, Client/Server模式的局限性[2]也就暴露出来了, 于是中间件技术[3]应运而生。中间件是位于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之间的通用服务, 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屏蔽网络硬件平台的差异性和操作系统与网络协议的异构性, 使应用软件能够比较平滑地运行于不同平台上。同时中间件在负载平衡、连接管理和调度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使企业级应用的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满足了关键业务的需求。

实际上, 交易中间件也是应用服务器, 为了区分, 人们把传统的交易中间件称为分布交易中间件, 因为它主要应用在分布式环境下, 而将新的应用服务器, 称为J2EE中间件, 如IBM Websphere, BEA WebLogic等, 还有一些厂家专门做一些所谓“中间件产品”部署到IBM Websphere, BEA WebLogic应用服务器中。

从东方通科技的观点看, 中间件应该具备2个关键特征:首先要为上层的应用层服务, 这是一个基本条件;此外, 又必须连接到操作系统的层面, 并保持运行工作状态, 具备了这样2个特征才能称为中间件。

1.2 EJB中间件技术体系结构

EJB中间件技术是基于J2EE 多层分布式企业应用的关键。在多层J2EE 应用中, EJB 层驻留了应用逻辑和系统级的服务。EJB 技术提供了一个分布式组件模型, 使开发人员把精力集中到解决业务问题, 而由J2EE 平台处理复杂的系统级别的细节。这种分离加速了构造可扩展的、高度安全的企业应用。在J2EE 编程模型中, 位于中间层的EJB 组件起着连接Web 层的表示逻辑组件与EIS (企业信息系统) 层中关键的业务数据和系统的重要作用。

EJB 体系结构[4]主要由EJB 服务器、EJB 容器、运行在容器中的企业级JavaBean、EJB客户 ( EJB Client) 和辅助系统组成 (见图1) 。EJB服务器作为容器和低层平台之间的桥梁, 管理着EJB容器, 为EJB容器提供了一系列系统服务。EJB容器是EJB组件生存和执行的环境, 实现与组件之间的约定, 为EJB组件实例提供服务, 负责EJB组件实例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扩展及并发处理。企业级JavaBean是开发者编写的提供应用程序功能的类, 通过实现不同的接口, 用部署描述符区分会话Bean、实体Bean或Message-Driven Bean。EJB客户首先通过JNDI 接口找到EJB容器, 然后通过容器调用EJB组件的方法。客户使用Home对象来定位、创建和销毁EJB对象实例。辅助系统如JNDI服务、JTS事务模型、安全模型等。

1.3 以EJB为核心的多层体系结构优势

(1) 多层模型:

该结构定义了客户机层、中间层 (由一个或多个子层组成) 以及EIS层, 使得应用程序的不同部分可运行在不同的设备上。

(2) 基于容器的组件管理:

容器是基于组件的开发模型的中枢, 使服务在任何J2EE 应用服务器上都有效。EJB 容器支持对EJB 的查找等服务, 提供对EIS 的标准化访问。另外, 容器提供了一个在装配、部署期间设定应用程序行为的机制。

(3) 对业务逻辑组件的支持:

EJB 组件实现中间层的业务逻辑, 复杂的服务交由EJB 服务器处理。

(4) EJB 简化分布式应用的开发:

EJB 是可移动的组件, Bean 包含业务逻辑, 容器为Bean 提供系统级服务, 因此, 客户机为瘦客户机, 同时可利用现有的Bean 组合新的应用。

2系统分析

2.1 需求分析

“执法考核”信息系统以全体执法人员为中心, 向用户提供功能服务。同时, 需要实现与后台业务系统和其他子系统的集成, “执法考核”信息系统数据流如图2所示。“执法考核”信息系统应能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使用, 特别是在不同的软件、硬件网络环境下, 当有多个并发用户在使用时, 不致崩溃, 应保持稳定状态。系统应有对底层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 避免数据的不一致。系统要有安全措施, 能进行权限的分配, 一般用户不能对执法记录进行编辑管理, 只能对与自己有关的执法行为有所涉及。所有的用户管理由系统管理员进行操作。

在执法考核过程中, 主要角色是用户和系统管理员。对用户角色来讲, 相关的用例有:改变用户密码、查询个人执法行为、浏览执法考核结果。对系统管理员角色来讲, 相关的用例有:用户管理、登记查询、查询系统记录完好状况、生成各类报表、调整结果、浏览各种执法记录、跟踪执法历史情况、形成各种报表。

2.2 主要技术需求

在“执法考核”信息系统中, 需要用到以EJB为核心的多层技术。在Web层使用JSP/Servlet接收用户的请求, 并将请求传送至EJB层。EJB层的核心技术是企业JavaBean组件, 运行于EJB服务器环境下[5], 完成对客户的请求, 并将结果返回给Web层。Web层通过JSP 将结果以Html格式表示给用户。Servlet在定位EJB时, 还需用到RMI-IIOP技术以及JNDI技术。

3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框架

在对“执法考核”信息系统业务逻辑分析的基础上, 对“执法考核”信息系统采用了基于EJB 的多层体系结构, 其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1) 客户层主要显示系统信息和提供用户交互操作的界面, 以图形化的方式表示“执法考核”信息系统的业务应用。

(2) Web层产生表示逻辑, 并接受来自客户端的信息, 也包含对业务层EJB的调用。

(3) EJB层 (业务层逻辑) 利用EJB技术进行设计和实现。EJB根据客户请求, 通过JDBC驱动访问后台数据库, 进行后台计算, 所有计算的复杂性都对客户层屏蔽。

(4) 数据库层, 提供系统需要的所有数据。

3.2 EJB实现

在系统实现中, 实体Bean、无状态会话Bean相同的地方有2点:一个是Home 接口, 用来定义客户创建、删除Bean的方法;另一个是Remote接口, 定义客户端调用的Bean的方法及一个实现业务逻辑的Bean类。无状态会话Bean可以节省服务器资源, 而有状态会话Bean可以节省网络资源[6]。

(1) 实体Bean的实现。

本系统使用多个实体Bean 映射底层数据表, 如使用人员表、过错行为表、追究过错表、岗位查询表。实体Bean涉及实体Bean类、实体Bean Remote接口、实体Bean Home接口、实体Bean主键类、实体Bean部署描述等文件。

实现中, 实体Bean代表永久的对象。实体Bean实现的任务是设计一个面向对象的所有业务数据的组织图, 将数据库中的表映射成实体Bean。在“执法考核”信息系统中, 使用人员表、过错行为表、追究过错表、岗位查询表转换成相应的实体Bean。实体Bean采用CMP。CMP Bean的所有数据库逻辑都放在部署描述项中, 从而减少代码量, 加速应用程序的开发, 同时也使该Bean连接到不同的数据库变得容易[7]。

(2) 会话Bean的实现。

根据系统设计, 会话Beans的实现包含业务处理和业务规则的逻辑。考核管理的业务逻辑较复杂, 完成验证客户登录、用户管理、登记查询各类执法表、生成执法表等功能。考虑安全和效率等因素, 客户不直接访问实体Beans, 而是通过Session Facade提供对实体Beans的包装, 间接访问[8,9]。系统实现中, 根据用例对Session Facade进行了分类, 实现了查询执法行为会话Bean、调整执法行为会话Bean、用户会话Bean等Session Facade, 避免了把所有用例放在一个会话Bean巨类中, 造成会话Bean臃肿[10]。

3.3 EJB部署

在“执法考核”信息系统中, 采用BEA公司的Weblogic为EJB组件的应用服务器。EJB部署过程如下:

(1) 编写EJB的部署描述文件。部署描述文件包括Ejb-jar.xml、Weblogic-ejb-jar.xml和Weblogic-mp-rdbms-jar.xml, 除了Weblogic-ejb-jar.xml是Container-man2aged persistence的实体Bean需要的, 另外两个部署描述文件是所有会话Bean和实体Bean必须有的。

(2) 将EJB类、部署描述文件和相关的类包装成.jar文件, Bean使用的相关类和Bean classes (Home, Remote inter2face, Bean class和primary key class) 存在同一层目录下。

(3) 生成EJB的Container类。该类被包含在%bea_home%wlserverspllibweblogic.jar文件里, 与原来的类一同被包装在WebLogicEJB.jar文件中, 这就是要部署至WebLogic服务器的EJBJar文件。

(4) 将EJB部署到WebLogic 服务器上。在WebLogic服务器未启动时, 将EJBJar文件放至C:beawlserversplcon2figdomain_nameapplication的路径下, 然后启动WebLogic服务器, EJB被自动部署。

3.4 WebLogic在系统中应用

BEA WebLogic是用于开发、集成、部署和管理大型分布式Web应用、网络应用和数据库应用的Java应用服务器。将Java的动态功能和Java Enterprise标准的安全性引入大型网络应用的开发、集成、部署和管理之中。

在“执法考核”信息系统中应用WebLogic中间件是来解决Web服务和分布异构问题 (当然也可以用IBM Websphere) , “执法考核”信息系统是从“新一代综合征管信息系统”、“税管员平台”、“LDAP身份认证系统”等系统提取相关数据, 然后加工形成“执法考核”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 “执法考核”信息系统根据这些数据输出考核系统的行为过错等一系列的数据。具体关系如图4所示。

“执法考核”信息系统数据来源于其他系统, 身份认证来源于LDAP目录服务器, LDAP目录服务器存放所有用户 (操作人员) 的信息及权限, 是非关系型数据库, 而且是远程的。税管员平台和新一代综合征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是Oracle和Sybase数据库, 操作系统是IBM AIX5.3, 对于不同的数据库, 不同的操作系统, Weblogic提供连接池 (Connection Pool) , 通过连接池, 我们不用关心是什么数据库, 也不用关心用的是什么操作系统。通过配置JNDI, “执法考核”信息系统就可以直接从税管员平台和征管信息系统中抽取出相关数据来。

对于LDAP身份认证, 通过访问LDAP服务器的389端口, 与之通信, 具体在Weblogic的配置文件中设置。

通过配置后, WebLogic加载配置文件, 读取配置信息, “执法考核”信息系统就可以通过389端口与LDAP服务器进行身份认定。

通过WebLogic 我们可以解决各系统的操作系统异构和数据库异构。

4结语

将中间件技术引入“执法考核”信息系统, 是新的形势对企业的要求。文章提出基于中间件技术的多层应用系统的开发思想, 通过使用中间件技术将业务逻辑与底层数据分离, 使中间件技术可以适应不同分布式系统的需要, 增强了系统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充性。结合应用的实际情况, 给出了自己的中间件概念。并通过实例介绍了中间件的详细应用。

参考文献

[1]左爱群, 黄永松.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 1998 (11) :4-6.

[2]GONG Li, ELLISON Gary.深入JAVA2平台安全:体系架构、API设计和实现[M].朱岱, 译.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3]佚名.中间件[EB/OL].[2007-06-07].IT专家网.

[4]佚名.图解EJB的体系结构[EB/OL].[2009-12-01].ht-tp://www.uml.org.cn/j2ee/2009112011.asp.

[5]BROWN Kyle, LEE cook.何时该使用EJB组件技术[EB/OL].[2002-10-21].赛迪网.

[6][美]ROMAN E.精通EJB[M].刘晓华, 译.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7]程昆山, 吴慧韫.基于EJB的组件设计及其工作原理[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4 (1) :38-40.

[8]杨小平.Java项目案例导航[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9]YOUNG Don.J2EE中的设计模式[J].Java开发者, 2002 (1) :21-23.

[10]佚名.最新EJB设计模式中文版之Session Facade[EB/OL].[2005-02-28].http://www.moon-soft.com/doc/8582.htm.

执法应用 篇10

关键词:卫生监督,行政执法,GPS技术,应用分析

1 GPS主要作用

GPS的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也称:全球定位系统) , 中文称之为“球位系”。GPS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其目的主要用于军事领域, 分别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 并且还用于情报部门的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应急通讯等为目的, 经过20多年的研究实验, 从1994年3月开始, 全球覆盖率高达98%, 目前全世界有24颗为该系统GPS全球性服务, 是一项军民两用高新技术项目, 他具有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具体到达位子的准确性与时间的精准性作用。对于预防后续性事件、事故处理有很好的帮助作用。例如:对已经在前方发生事故, GPS也通知了解事故路段的情况, 你是否继续前行, 还是改道行使都有帮助作用, 通过GPS能告诉你是绕道行使还是你等待救援!对于事故段不应拥挤和塞车提供极大的帮助作用。同时, 还有预防次生灾害的帮助作用。特别对新到地方与不熟悉地段有很好的提示功能和导航作用。

2 GPS在卫生监督中的价值

GPS刚刚起用时侯对卫生监督工作并没有什么作用, 因为人们并不了解GPS的功能与作用, 更不用说将GPS运用到卫生监督工作上来了, 多年来人们为寻求方便、快捷和预防突发事件, 不得不相设法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GPS的运用越来越被重视, 刚开始多数人认为没有多大作用, 其实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用与实践后, 不仅发现GPS对卫生监督工作会很多帮助, 而且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对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办案速度, 宿短办案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具有很好卫生监督服务对象信息服务作用, 如在GPS位置中输入服务对象同步的地名与姓名在GPS系统中, GPS就能提供精准的服务对象位置和地点, 这对执法的精准性, 具有很好的运用价值。GPS提供的数据信息内容多, 同时对车辆的速度快慢等都有积极的意义。二是对卫生监督工作有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 比较过去一个上午只能查二家, 如果我们运用GPS就可以提速到十分八分钟, 缩短车辆行驶时间, 不走弯路走近路, 这对工作时间的缩短有较大的帮助, 能快速准确地到达目的地。因此, GPS与提升工作效率有直接的关系。三是GPS与个人能力也有帮助作用, 对于过去只会卫生监督工作而不会GPS的定位系统使用, 如今通过培训和自学就能提高个人的知识面, 提高对工作效率提升认识与了解, 间接地加强了人员素质提升和人员管理工作有较好的关系互动作用。如突发事件单位派出执法员去现场执法, 领导在办公室就能知道已派出人员是否到达现场执法, 是否按要求做好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这就明显地提供了精细管理工作效果, 实际上对管理者引入了高科技管理手段。对于一线执法人员按时、准确执法具有良好的规范作用。这应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管理价值和案件处理逐步向高科技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实际运用价值。

3 GPS与卫生监督结合相关分析

在卫生监督工作中要实行对单位实施精细化管理工作, 就必须引用GPS定位系统到卫生监督工作中来, 这样对高科技术和高度信息化发展时代是一个新的认识与运用, GPS定位系统实际上已经将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内容融入到了GPS系统之中, 换句话说GPS就是包含了许多信息内容提供车辆行动系统的位置的保证, 这对执法人员开车执法定时定位有很强的帮助作用, 对GPS研究发明成果是导航技术的一场革命, GPS的运用对推动了航空、航海、陆运及宇宙空间定位系统的社会生产力, 社会发展、社会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高度发展、高度信息化时代, 如果一个单位或工厂不运用新技术、高科技产品, 不与实践有效的结合, 那将被社会淘汰。GPS对于国家的军民后勤服务保障系统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战争年代和未来宇宙空间的发展, 将起到前所未有的作用。最近, 中央提出了产业结构升级, 发展高科技产品运用高科技成果。这对于我国由一个农业大国向工业和城市化过度, 具有实际意义。因此, 各单位要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脉搏, 才是卫生监督工作的事业发展的有新出路。

执法应用 篇11

关键词:基层监狱;执法环境;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77-01

一、监狱执法环境与执法维度的概念

(一)执法环境。

执法环境是指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公民遵守法律的自觉性和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态度,以及产生依法办事、严格执法活动的社会法治氛围。执法环境涉及文化、思想、政治、法律等诸多领域,其改善是一个巨大的社会上程。

监狱执法主要表现为对服刑人员执行和教育改造,促其转变犯罪思想,成为守法公民。监狱执法事关整个社会的安宁,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监狱机关愈来愈受到社会瞩目。

(二)执法维度。

维度是指一种视角,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是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条件和概念。监狱机关科学地把握好执法维度,其核心和本质就是要树立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二、当前监狱警察执法面临的困境

当前监狱的管理工作中,监狱民警面临着诸多执法困境,这让基层民警感到困扰并且难以处理。面临的执法困境主要是指监狱警察公正严格执法遇到的阻碍和难度增加,执法环境多元化发展、执法对象复杂化而且监狱警察执法个体能力发展滞后的综合表现。随着法治观念、人权意识及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首要标准”的提出,监狱工作面临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也让监狱民警倍感压力增大。

(一)现行立法与执法脱节,影响执法环境。

监狱警察执法应当有健全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只有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作为后盾才能确保监狱警察执法执行到位。然而,目前我国保障监狱警察执法权的规范不到位,而且关于罪犯减刑假释的制度也存在问题。保障监狱执法权的规范很不健全。《监狱法》的出台以及《刑事诉讼法))和《刑法》的修改,不断在在完善我国监狱的法制建设,比过去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我国的监狱管理制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当前的法律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这也给监狱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二)复制社会关系,干扰监狱执法环境。

监狱民警作为社会关系中的普通一员,其有同学、朋友、亲属及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在执法过程中,监狱警察不可能完全不顾这些关系的存在,各种直接或者间接的社会关系会通过种种途径影响到监狱警察的执法当中。一些服刑人员的家属为了早日将服刑人员弄出监狱,往往通过各种关系找到监狱内的警察,设法在假释、减刑、保外就医等方面给予关照方便,监狱警察总是面临着各种关系的考验以及金钱物质等的诱惑,如何把握好手中的执法权力,正是监狱警察面临着的一个严峻考验。

(三)监狱警察自身法制观念淡薄。

由于许多基层监狱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福利待遇低,个人事业发展空间小。那些业务精,专业知识丰富,工作能力强,具备较强的突破和开拓精神的优秀人才不愿进入监狱系统。实行公务员制度以后,监狱民警因具备公务员身份,职业吸引力增强,但受编制的制约和公务员严格的考录制度,监狱系统多年不进人,无法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年龄偏大,后续力量断层,技能单一,转型能力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集专业法律知识、丰富的狱政工作经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于一身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很难带动和促进民警队伍整体执法水平跨越式发展。

三、执法维度视角下,解决基层监狱执法环境困境的对策

(一)完善法律法规。

完善监狱法律体系,对现行《监狱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解决当前监狱警察执法依据不足的问题。对《监狱法》进行重新修订并制定相配套的实施细则。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监狱工作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变化,监狱法需要调整、规范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现行监狱法的不足和缺陷日益显现,急需加以修改完善,对《监狱法》进行深层次的修改势在必行。

(二)提高监狱警察的执法意识。

要从理论上建立监狱“以改造人为中心”的中心任务,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其次要制定和实施监狱警察的执法规范,而且要能保障落实到位,将停留在理念和口头上的东西,制定成监狱警察容易掌握的规章制度,解除监狱警察的执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良好的执法意识可以指导监狱警察公正公平以及文明执法,有利于树立监狱警察良好的执法形象并提高其执法水平,从而可以有效的增加执法的公信力,维护狱警的执法权。首先要加大对监狱警察的培训,提高监狱警察对文明公平公正执法理念的理解。

要加强对监狱警察的形势教育,提高监狱警察对公平公正及科学文明执法意识的理解。教育监狱警察要对形势变化有深刻的认识,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充分认识到公正公平文明执法对维护监狱警察执法权的重要作用,要从思想上树立起公平公正文明执法的良好意识。再次,还要经常岗位大练兵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切实的提高监狱警察的执法水平。将监狱警察在平常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岗位大练兵等活动中集体讨论研究,探索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的途径清除监狱警察工作中遇到的盲点,进而提高监狱警察的综合执法效率和水平。

(三)帮助服刑人员树立正确权利意识。

一是要加强对服刑人员的服刑意识教育,使其真正的理解其在监狱中的权利和义务,认真执行监狱的规章制度,为监狱警察的执法权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要加强对服刑人员认罪悔罪意识、身份意识、服刑意识及纪律意识的教育,强调其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很好的履行自己的义务。对服刑人员进行教育一定要从现实、法律的角度进行说服,要将服刑人员的权利义务进行明晰、细化,落实到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活动中,使服刑人员真正的服从监狱的管理,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所犯罪行对社会、对他人及对自己家人造成的危害,真正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在对服刑人员的教育过程中,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监狱中的角色,认识到自己在监狱中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做好自己的工作。通过这些方面的教育,让服刑人员树立起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三是丰富监狱警察的执法手段。在监狱管理过程当中设置不同级别的管理,根据服刑人员的表现对其实行不同级别的管理,从而在对服刑人员劳动、通信、会见、教育等方面相应的给予不同的待遇,对严管的服刑人员享受的待遇要低些,而宽管的服刑人员则享受较高的待遇,这样就可以激发服刑人员的改造热情,使其积极的投身到改造当中。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服刑人员认识到要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并且可以严厉打击服刑人员的投机改造行为和对抗改造行为,为监狱警察行使执法权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1]左丹.我国监狱企业生存现状及发展方向的法律探析[D].湘潭大学 2012

[2]李田野.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我国监狱管理制度改革探讨[D].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2012

[2]许太阳.S监狱信息共享的需求分析与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3

[3]王小哲.监狱应急管理对策研究初探[D].西北大学 2013

执法应用 篇12

随着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机动车的普及,道路交通违法行为逐年上升,由此引起交通事故、道路拥堵频发,部分驾驶人为逃避违法查处,采用假牌、套牌或故意遮挡号牌等恶劣行为,给公安交通管理机关非现场执法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目前非现场执法的最大困境是,现有交通视频监控、电子警察等执法装备对无法精确识别车辆身份,且识别率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引入先进技术手段,提升公安交通管理执法水平。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由于其在技术、可靠性方面的突出优势,已初步在部分交通管理系统中集成应用[1]。

在国外,新加坡全国80多万辆机动车全部安装有源电子标签用于路段收费;墨西哥全国近900万辆机动车在风挡玻璃上安装了电子标签;巴西全国2011年起强制安装RFID标签,包括客车、货车和摩托车,其中圣保罗600多万辆机动车安装了RFID标签。在国内也有许多城市开始使用RFID技术涉车管理,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采用RFID技术对进出场馆车辆进行管理[2];重庆在全市所有汽车已安装电子标签,主要用于交通流信息采集、停车场管理及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等;南京在80万辆汽车安装了电子标签,计划2年内完成所有汽车的安装工作;此外,北京、武汉、厦门等城市使用RFID技术开展了交通流数据采集、路桥收费、黄绿标环保车辆管理等工作[3],同时张席洲等人根据RFID系统的特点及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停车诱导系统[4],王国伟等人在隧道交通事件检测中,利用RFID作为主要技术手段,开发了基于RFID通行卡的时间检测系统[5]。从国内应用情况来看,由于各地RFID涉车管理项目大多处于项目建设阶段,大多还没有将RFID技术应用于执法领域,因此,如何将汽车电子标签应用于公安交通管理执法,需要交通管理者在技术和法律层面进行重点研究。

1 RFID技术特点

传统图像识别技术对环境要求较高,在大雪、大雨、大雾、微光等条件下识别率急剧下降。此外,视频识别结果可能出现错误,实际非现场执法过程中,即使错误率很低,也需要对所有抓拍图片进行人工甄别,工作量非常大,执法效率降低。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仅凭抓拍图片很难确认车辆真实身份,也难于确定车辆是否是假牌或套牌,人们很容易质疑抓拍图片作为非现场执法证据是否具有权威性。

RFID 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具有存储容量大、识别率高、基本不受气候环境影响等优点,特别是RFID技术具有可存储车辆信息、能精确识别车辆真实身份等优点,如能在执法装备中使用RFID技术配合传统图像识别技术,则可减少非现场执法人工甄别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可识别假牌和套牌违法行为,提升非现场执法的权威性。

RFID技术根据使用频率可分为低频、高频、超高频、微波,比较适合车辆使用的是超高频RFID技术。早期超高频RFID技术主要用于物流行业,相对于涉车应用领域,其技术性能指标和安全性能要求较低。随着芯片制造技术的进步,装有无源超高频RFID技术的电子标签车辆可以在距离15 m,速度180 km/h的条件下精确识别,已满足涉车应用对识别性能的技术需求[4]。此外,各地开展RFID涉车应用研究及实施过程中,采取了对空口协议进行安全扩展、增加数据加密和读写访问控制等数字安全措施,同时改进标签封装和安装形式,提高RFID标签的防拆性能,使得RFID技术整体安全性已经基本达到涉车应用的要求[5]。

2 基于RFID技术执法应用的设计

2.1系统总体框架

基于RFID技术的交通管理执法应用分为识读基站、后台业务处理系统。识读基站主要功能是识别车辆准确身份、采集违法信息,识读基站由监控摄像头和车辆电子标签识读等设备组成,分布在交通系统中需要监测的关键位置,如主干道、快速路、城市主要出入道路等。后台业务处理系统主要为违法监控系统提供车辆基础信息,同时负责非现场违法的后续业务处理。基于RFID 技术执法应用框架结构见图1。

2.2识读基站

识读基站主要由RFID识读设备、视频监控摄像头和工控机等组成。RFID识读设备实时采集所有经过基站的车载电子标签信息;视频监控摄像头实时采集车辆图像信息;工控机负责电子标签信息和图像信息的汇总和融合,并上传至后台业务处理系统。此外,工控机还负责定时下载和存储“黑名单”车辆信息,并与车辆信息进行实时比对,发行嫌疑车辆,立刻产生预警信息,并将预警信息发送至后台业务处理系统和相关查缉点。

2.3后台业务处理系统

后台业务处理系统主要由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全国公安交通资源库组成。集成指挥平台负责控制识读基站运行状态,向基站下发查缉指令,对采集的违法信息进行甄别等工作,并负责将已甄别的违法信息上传至综合应用平台。此外,集成指挥平台还对所有采集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流量、拥堵状态等更深层次信息,将信息用于辅助交通管理决策;综合应用平台负责提供机动车、驾驶人基础信息,同时还负责违法行为的后续处理;资源库负责提供异地机动车、驾驶人信息,以及机动车、驾驶人异地非法信息的转递和交换。

3 RFID在交通管理执法的主要应用

与传统图像识别技术相比,RFID识别技术最大优点是可精确识别车辆身份,也就是说只要能识别出车辆信息,则识别结果一定是正确的,这一准确可靠的优点使得路面监控执法装备可全自动运行,无需人工干预,特别是执法装备产生的预警信息,可以作为即时拦截布控的信息源,使得路面执勤民警查缉工作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执法工作效率,也加强了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见表1。

3.1假牌、套牌违法查缉

车辆经过识读基站时,监控摄像头抓拍车辆图片,识别车辆号牌号码,同时RFID识读设备读取车载电子标签上的车辆信息,比对图像识别的号牌号码与电子标签存储的号牌号码是否一致,如两者不一致,则机动车存在假牌、套牌违法行为嫌疑,将嫌疑车辆的信息发送至集成指挥平台,并由集成指挥平台通知相关查缉点和路面民警进行查缉。

3.2 “黑名单”车辆查缉

识读基站定时从后台业务处理系统下载“黑名单”车辆信息,并储存在本地工控机中。当“黑名单”车辆经过识读基站时,RFID识读设备读取车载电子标签上的车辆信息,与“黑名单”进行比对,如发现匹配车辆,则立刻向集成指挥平台发出预警信息,集成指挥平台通知执勤民警前往查处。“黑名单”车辆查缉功能实现示意图见图3。

3.3非现场执法

以闯红灯抓拍为例,视频监控摄像头抓拍违法视频,RFID识读设备识别车辆身份信息,将2种融合后发送至后台业务处理系统,按相关法规进行后续流程处理。使用RFID技术非现场执法,可以避免人工甄别,实现非现场执法的全自动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使用RFID识读信息作为证据,避免了机动车所有人质疑抓拍车辆不是真实,是假套牌车辆,而公安部门无法认定的尴尬,维护了非现场执法装备的权威性。

3.4区间超速执法

在高速公路或全封闭快速路的多个断面设置识读基站,统计分析车辆通过识读基站断面的时间,计算车辆在前后断面的平均车速,可确定车辆是否超速。

3.5民警现场执法

路面执勤民警使用便携式或车载式RFID读写设备,配合移动执法终端和后台业务处理系统,可实现假/套牌违法行为查处、“黑名单”车辆缉查、城市特定区域限行管理等功能。

1) 使用便携式终端。

民警使用便携式读写设备读取车载电子标签信息,与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的信息进行比对,确认该机动车是否有假/套牌、肇事逃逸、盗抢车、私自改装、“黑名单”、违规闯入限行区域等违法嫌疑。

2) 使用车载式终端。

执勤巡逻车在路面巡逻时,使用车载式RFID读写设备读取路面行驶车辆的信息,与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进行比对,确认该机动车是否违法嫌疑。特别是使用车载式RFID识别技术后,处理违法停车时,执勤民警只需开车从违法停车侧面经过,使用车载式RFID识读设备和车载摄像头,即可完成违法停车行为的取证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及相关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管理对先进通信和电子技术的依赖度正在不断提高,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兴起以及物联网技术向各个领域包括交通管理领域的渗透,给交通管理者提出一个全新的命题:如何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合理的使用新技术,如何改进我们的法律法规,使之包容新兴技术。本文通过比对分析现有执法装备与RFID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RFID技术的执法应用框架体系,并详细介绍了RFID技术精确识别的优点。使用RFID技术辅助已有的执法装备,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执法的精确性,为进一步在物联网和车路-车车协同环境下的道路交通执法管理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胡玲玲,黄银龙,朱彤,等.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交通管理系统[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12):3013-3017,3021.

[2]赵勋.RFID技术在智能交通管理中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3):2-3.

[3]卢辉忠,钟天宇.基于RFID技术与车载导航构建新型智能城市交通管理[C]∥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第六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暨第七届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上册):北京:中国智能交通协会,2011:73-77.

[4]张席洲,邱永涵.基于RFID的停车诱导系统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1(3):484-487.

[5]王国伟,杜荣华,胡乐秋,等.基于RFID通行卡的隧道交通事件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1(5):112-115.

上一篇:市场化改革公共政策下一篇:掏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