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执法(共4篇)
电子执法 篇1
工程建设项目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 工程建设行政执法监管非常重要。自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来, 我国陆续出台了很多国家性和地方性行政法律法规。然而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事故仍时有发生, 原因在于:重行政审批, 轻行政执法监管;行政执法监管缺乏有效制约建设、施工、监理企业的手段;缺乏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的系统;行政执法手段落后。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提出行政执法信息系统在设计时要兼顾通用性和监管行业的特殊性, 具体实施时结合大数据、移动执法终端、3G/4G网络执法取证单兵应用和地理信息系统, 以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工程建设项目宏观上事关百年大计, 微观上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因此, 工程建设行政执法监管非常重要。本文阐述我在“西安市工程建设执法业务GIS系统”等政务系统设计与建设中的总结。
工程建设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自1998年颁布以来已经有16年, 与其相关的各项国家性行政法律法规及地方性行政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 从法律层面规范了建筑业市场。然而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仍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在于四个方面:重行政审批, 轻行政执法监管;行政执法监管缺乏有效制约建设、施工、监理企业的手段;缺乏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的系统, 不能有效实施行政处罚;行政执法手段落后。
重行政审批, 轻行政执法监管
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是行政监管的“两只臂膀”, 缺一不可, 不可偏废。但是, 长期以来我国的行政职能部门普遍存在“重行政审批, 轻行政执法监管”的问题。一个行政审批事项需要提交众多资料, 且审批手续繁琐。很多申请单位或个人因为对此不清楚, 提交的资料常常是“缺这少那”, 从而拉长行政审批时间, 这不仅增加了申请企业或个人的行政审批成本, 而且对行政主管单位产生怨气和抵触心理。由此造成的连锁反应则更多, 例如:伪造、变造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行政执法文书;不愿接受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管, 实行非暴力或暴力抗法;加深“官民矛盾”。
行政执法监管缺乏有效制约建设、施工、监理企业的手段
对于蓄意违法的行为行政执法工作存在两方面问题。
首先, 行政法的相关法律法规本身就缺乏强制性手段。仅以建设行业的行政法规来举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 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 可以拆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相关的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 建设单位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或者开工报告未经批准, 擅自施工的, 责令停止施工, 限期改正, 处工程合同价款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二以下的罚款”。对比以上两条, 规划部门具备“强制性拆除”的权利, 建设部门仅具备“责令停止施工”的权利。从行政审批的上下游关系上来讲,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在前, 《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在后, 前者具备较强的行政执法手段, 后者则显得较弱。在日常的执法过程中, 针对未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建设的项目责令停工后, 出现了执法人员来了就停止施工, 执法人员走了就继续施工的“打游击施工”现象。因此, 为了强制停工就不得不派驻执法人员进入工地监督停工。然而, 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经常比较混乱, 人员流动性大, 成分复杂, 工地上任何一个工具拿起来就是暴力抗法的武器, 很难保证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
其次, 行政执法权如果授权给一个部门, 则存在执行难的问题。根据行政法律法规, 执法权限分散于各行政职能部门。为整合行政执法力量, 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综合执法部门,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城管”。成立城管的目的在于避免出现多头执法扰民的现象, 并发挥综合行政执法的整体效应。城管执法则是城市管理中位于决策、执行、监督逻辑流程的末端环节, 因此,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设置不仅仅是为了加强各专业执法之间的协调和整合, 加强执行效率, 也为了一定程度将城市管理各专业领域的决策与执行分离, 以加强相互监督。因此, 有些城市还将工程建设的行政执法权交给了综合执法局。但实际上由于诸多原因, 综合行政执法的制度优势往往很难实现, 经常是各部门将管不好、不好管的、面对弱势群体的让城管来管, 如街头游商 (有店面的归工商管理部门) 、违章建筑 (有执照的归规划部门) 等, 而较易规范的则留在本部门。城管也因此成为许多地方各类社会矛盾的焦点。
执法过程需要其他部门配合, 而在实施强制执行过程中, 则根据属地管辖权的原则, 需要法院的配合, 反而加大了行政执法成本, 甚至行政执法的决定难以落实。
缺乏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的系统, 不能有效实施行政处罚
在日常行政执法过程中, 时常遇到不少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对行政处罚不以为然, 究其原因在于违法成本太低。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 “对于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或者为规避办理施工许可证将工程项目分解后擅自施工的, 由有管辖权的发证机关责令停止施工, 限期改正, 对建设单位处工程合同价款1%以上2%以下罚款;对施工单位处3万元以下罚款。”一个项目经理在接受执法调查中不以为然的说“三万块钱, 不就是顿饭钱么。”
建筑业市场中活动的主体是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是其他项目建设单位往往根据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或现场执行经理的一些所谓的“经验”寻找打政策和法律的“擦边球”的机会;一些项目经理或企业负责人文化水平不高, 守法意识差, 投机钻营的心机重。这些也是造成建筑业市场难以管理的重要原因。
行政执法手段落后的问题
工程建设行政执法巡查工作主要是传统的“靠车跑, 靠脚走, 靠经验”, 汇报工作主要依靠“一张嘴、一张纸 (汇报材料) 、一张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 我国城市发展迅速, 城市骨架不断拉大, 开工项目增多。行政执法原有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 只得使用人海战术实现行政执法监管。不仅巡查后收集的信息庞杂零碎, 案件处理结果信息甚至在部门内部也存在一定阻碍, 而且, 行政许可审核部门与行政执法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顺畅, 也是造成信息无法统一的重要原因。
建设行政执法信息系统
虽然工程建设行政执法监管存在许多问题, 但是自十八大以后, 中央对各级政府提出了“减少行政审批事项”, “简政放权”的要求。这要求行政执法部门要建立起与当代社会共同进步的行政管理模式和新的管理方法, 而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则是找到解决困局和难题的最佳方法和手段。“西安市工程建设执法业务GIS系统”的建设最早开始于2008年7月, 当时系统一直停留在系统框架设计及实验版本的设计阶段。从早期研发到2014年末完成系统二期建设, 笔者深入的思考了如何进行行政执法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路。
执法信息系统设计的整体思路、模型架构
在设计思路方面要有整体的设计方法, 设计模型中要有系统化的区分度:通用性、监管行业的特殊性 (在日常执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
通用性
执法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这部法律明确了行政处罚的规定和流程。法律是文字性的, 在系统设计过程中, 必须将文字性的法律条款加以加工, 形成图示性、流程性的图表, 作为执法业务信息系统的流程模型的主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形成的流程模型, 按照每一步的工作内容, 以工程建设项目信息为主表, 将《调查询问笔录》、《立案报告》、《行政处罚告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结案报告》等文书录入的信息表单一步一步关联在一起, 就形成了完整的业务系统模型。
特殊性
特殊性主要指监管行业的特殊性。工程建设执法不仅包含所有行政执法工作中通用的《调查询问笔录》、《行政处罚告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 《立案报告》、《结案报告》, 而且还涉及行业特殊性的信息。因此, 要在系统模型建立上充分考虑到监管行业的特殊性。
在工程建设项目领域的执法信息中, “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单位名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建设面积”、“工程造价”等信息是反复出现的信息, 在制作执法文书过程中也需要反复填写, 如果进行信息化处理则会事半功倍。因此, 在设计项目信息关联的关系上, 应以项目的基本信息为主干, 让《调查询问笔录》、《立案报告》、《行政处罚告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结案报告》等文书围绕着主干信息, 通过项目信息的反复调用完成行政执法文书的制作, 从而提高行政执法的效率。
系统建设内容的拓展与延伸
大数据的应用
之所以要引入大数据, 这是在六年的信息化建设得到的经验。行政管理特别是市场监管分为“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静态管理”是将一个企业的存在以及企业相关人员, 特别是施工、监理企业的项目经理、总监理工程师这些信息视为相对静态的信息, 并通过建立数据库将这些信息存储起来。“动态管理”针对企业的经营行为, 在建设工地安装必要的各种探测设备 (例如噪音、扬尘等探测设备) , 通过网络不间断收集城区众多建筑工地的多种工程建设数据, 把建设项目的行为作为一个相对“动态”的信息存储入数据库。需要把“动态信息”与“静态信息”关联起来, 使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 监理单位的总监理工程师的信息与建设项目进行关联, 并深度挖掘。在日后的执法过程中, 能方便查询到违法次数、违法的项目经理、总监理工程师。根据违法次数的年度排名重点跟踪这些企业的建设行为。将日常执法工作中的“碎片化的信息”有机整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整体。这就要基于大数据。
行政执法部门是离群众最近的部门。若想发挥行政执法部门的最大效能, 需要将行政执法部门变成政府的眼睛、鼻子和耳朵, 及时感知社会、市场、群众的变化。有效制定政策, 及时反馈并修正政策偏差。这样才能解决部分非理性的政策制定。这也需要大数据系统中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有了基于大数据的系统, 会带来如下好处:1.充分节约执法队伍的人力资源, 从“撒胡椒面”似的“面状打击”, 转向“重点跟踪”的“点状打击”;2.在行政处罚实施过程中, 调取相关的信息将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变成可量化的标准;3.在自动化的信息比对中, 发现“一个项目经理或总监理工程师同时承揽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等违法行为, 将《建筑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负责。
移动执法终端的应用
自2007年苹果公司发布第一款苹果手机开始, 经过7年的发展, 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人心。在“西安市工程建设执法业务GIS系统”的拓展改造项目中, 引入了基于i OS和Android的移动执法终端。
“西安市工程建设执法业务GIS系统”一期建设完成后, 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1.由于人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度不同, 过多的打字成为一部分同事难以克服的屏障;2.行政执法工作一部分需要出外勤, 对项目的现场信息记录需要先记录在“巡查日志记录本”上, 回到办公室再录入到系统当中, 造成了重复劳动;3.建设项目的建筑结构形式以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主, 在现场拍照取证过程中, 由于没有明显的标志物, 拍摄出来的照片基本相同, 容易出现项目名称与现场情况不符, 拍摄时间与现场情况不符的问题。
因此, 在2013年开始做“西安市工程建设执法业务GIS系统拓展改造项目”的方案过程中, 将移动终端平台开发纳入其中。设计开发中考虑到以下方面:1.通过下拉菜单、勾选的方式进行项目的基本信息录入, 既克服了执法人员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的问题, 又克服了重复工作的问题。等同于带了一个随身的电子“巡查日志记录本”, 实时将信息反馈给系统终端;2.将拍照实时上传功能与地理信息系统 (GIS) 功能结合, 在拍照上传时, 同时将拍摄地点的经纬度坐标实时上传给GIS, 标识项目的精确地点, 能够更直观的进行项目管理。
此外, 将行政执法文书审批加入到移动终端当中, 即使在外出开会和调研中也能及时的进行文书审批, 进一步提高执法效率。
3G/4G网络执法取证单兵应用
目前国家社会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 随之带来的丰厚利润也让很多人趋之若鹜。逐利心态驱使一部分开发企业、施工企业不惜冒着违法的风险进行施工作业, 甚至在执法监管部门介入的情况下煽动暴力抗法。加之当前网络发达, 一条微博、一张照片就有可能把行政执法单位推向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而我们设计的3G/4G网络执法取证单兵装备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将3G/4G网络执法取证单兵装备的客户端与“西安市工程建设执法业务GIS系统”融合, 在现场的执法人员开启装备即进行执法影像语音的记录。如果出现暴力抗法事件发生, 遭到暴力抗法的执法人员可按动紧急呼叫按钮, 实时发送信息呼叫支援。由于该执法取证单兵装备可实时传输现场的视频、照片及资料, 即使单兵装备被毁, 视频资料也早已传输回服务器, 能够还事件以真相。
此外, 当发生群体性事件及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时, “西安市工程建设执法业务GIS系统”则转变成应急指挥平台, 负责指挥的领导可以实时查看和接收到现场的视频及语音信号, 及时进行调度和研判。这比原来那种在发生群体性事件及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时安排专人作为通信员负责汇报的方式更及时准确。
GIS功能的应用及车载GPS的结合
地理信息系统用电子化形式展现地图, 成为对城市工程建设项目进行行政管理的良好平台, 其优势在于可以通过直观的电子地图标定位置, 并且与项目信息相关联, 实现直观化展示某个项目的位置, 展现某个地区的工程建设项目情况, 通过特定的信息检索, 查看项目的分布情况。
在“西安市工程建设执法业务GIS系统”的车辆管理模块中, 将GIS与统计分析有机结合, 将预设的行车路线与实际行车路线进行比对, 发现巡查过程中的死角以及进行道路巡查频次的统计分析, 从而提高巡查效率。
结语
作者首先论述了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重行政审批, 轻行政执法监管;行政执法监管缺乏有效制约建设、施工、监理企业的手段;缺乏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的系统, 不能有效实施行政处罚;行政执法手段落后。之后, 为解决上述问题, 作者结合自己多年在行政执法信息系统设计中的思考, 有针对性地提出行政执法信息系统在设计时要兼顾通用性和监管行业的特殊性, 具体实施时结合大数据、移动执法终端、3G/4G网络执法取证单兵应用和地理信息系统, 从根本上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电子执法 篇2
市场经济实质上是竞争经济。然而,竞争具有两面性: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也有消 极作用。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和公平交易执法,大力维护正当竞争和公平交易,坚决反对不正当竞争和不公平交易,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和公平交易秩序,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节公平交易概述
一、交易的概念和特点
(一)交易的概念
交易,本指物物交换,后引伸为商品买卖的通称,具体是指不同商品所有者或占有者 之间,以一定方式,就一方获得商品使用价值、另一方取得商品价值而进行的买卖活动。
(二)交易的构成要素
(1)交易的主体
(2)交易的客体
(3)交易的行为
(三)交易的特点
(1)交易首先是一种买卖行为,是买与卖两种行为的对立统一。
(2)交易的实质是交易主体让渡意志的外在表现,即交易主体为了实现交易目的而使 自己的内在意志表现于外部的行为过程。
(3)交易形式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点。
(4)交易必须依据一定的规则和规范进行。
二、公平交易的概念和特点
(一)公平交易的概念
公平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在符合市场交易规则及商业交易习惯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自
1愿、平等、公正、合理的交易活动或行为。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交易还有更深、更广一层的含义,具体包括:
(1)以机会均等作为公平交易的前提和条件。
(2)交易机会及其经济优势的取得,是靠交易者改进技术、工艺,加强经营管理与服 务,减少费用,降低成本等正当交易或正当竞争手段实现的。
(3)任何以欺诈、假冒、引诱、贿赂、诋毁、贬低、隐瞒、混淆、串通、窃密、排 挤、限制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或部门、行业垄断行为获取市场占有率并因此而达成的交易都 不是公平交易,都是与公平交易和公平竞争不相容的。
(二)公平交易的特点
(1)公认性。公平交易是人们在长期的交易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经历了由最初 的不公平逐渐走向公平的过程。同时,作为公平交易的规则和标准,也是在长期的交易中 形成的,并为人们所熟知和认可,被社会广泛公认、采用和遵守,其中有的已经上升为法 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规范人们的公平交易行为。人们常说的‘‘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指的就是长期形成的被交易者广泛公认的交易习惯、规则和标准,体现了公平交易所具有 的社会公认性。
(2)真实性。公平交易是交易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一致的买卖活动过程。双方在公平交 易中所体现的意志本身必须是真实的,不得有欺诈、胁迫等不真实意志或不真实意思表示 的存在。任何交易一旦失去了真实,就必然成为一种不公平的交易。因此,真实性可以说 是一切公平交易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特征。
(3)合法性。公平交易本身是否合法,不能仅以人们所公认的商业道德与习惯规则为 依据,更主要的应是以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和法规为标准。我国目前维护公平交易和确认 交易是否公平的法律规范正在逐渐健全。在现代市场交易中,为了保护交易的公平与公 正,不仅要求交易行为趋向法律化、规范化和合同化,而且对交易方式、交易对象、交易 内容和交易程序也都要求逐步实现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因此,衡量市场交易是否公平,就在于交易本身是否合法,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
(4)合理性。公平交易的核心就是交易过程和交易结果的公平与合理。这种公平、合 理,是交易双方围绕交易对象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相互让渡而展开的。公平交易所体现的 合理性,是交易双方针对交易对象所实现的一种等价有偿、平等互利的买卖过程。此过程 要求交易双方不仅享有权利,而且承担义务,权利、义务具有相对性和等价互利性。即交 易双方在交易对象使用价值的取得与其在货币支付价值上要大致相等,不允许显失公平或 明显有利于某一方的情形发生。当然,公平交易的合理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交易还有更深、更广一层的含义,具体包括:
(1)以机会均等作为公平交易的前提和条件。即在市场交易与竞争活动中,交易机 会、交易条件的取得,交易合同的签订等对所有交易主体都是均等的,大家享有共同占有 市场、争取交易对手实现交易关系的权利。
(2)交易机会及其经济优势的取得,是靠交易者改进技术、工艺,加强经营管理与服 务,减少费用,降低成本等正当交易或正当竞争手段实现的。
(3)任何以欺诈、假冒、引诱、贿赂、诋毁、贬低、隐瞒、混淆、串通、窃密、排 挤、限制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或部门、行业垄断行为获取市场占有率并因此而达成的交易都 不是公平交易,都是与公平交易和公平竞争不相容的。
(二)公平交易的特点
(1)公认性
(2)真实性
(4)合理性
(5)竞争性
三、公平交易的原则
公平交易的原则,是指所有市场交易主体在交易活动过程中所必须遵循和遵守的基本 性原则。
(一)自愿原则
(二)平等原则
(三)公平原则
(四)诚实信用原则
(五)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的原则
四、不公平交易与不正当竞争
(一)不公平交易的概念
不公平交易是公平交易的反面,是与公平交易正相对立的行为,它的含义有广义和狭 义之分。
广义的不公平交易,是指交易主体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公平交易原则,对正当、公平交易造成阻碍、影响、排斥甚至破坏之后果,以及由于其他违法因素导致交 易关系或交易合同显失公平的行为。
狭义的不公平交易,是特指交易主体为获得非法利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平交 易原则所实施的阻碍、排斥、限制、破坏、危害公平交易,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 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和类型
(1)垄断行为
(2)限制竞争行为
(3)传统的或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即狭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点
(1)手段的多样性
(2)性质的违法性
(3)范围的广泛性
(4)违法的交叉性
(5)认定的复杂性
(四)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危害
(1)严重破坏市场公平交易和公平竞争秩序,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严重损害其他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造成道德水准的普遍下降。
(4)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外贸信誉及与国际惯例接轨。
第二节公平交易执法的性质和原则
一、公平交易执法的概念和特征
公平交易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为了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护公平竞争与交易,制止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政策等有关规定,对市场不公平交易行为所进行的监督、检查、控制、协调以及处理等执法活动的总称。
公平交易执法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平交易执法,包括国家多类行政管 理机关及司法机关对不公平交易行为的监督与执法活动。狭义的公平交易执法,仅指工商
行政管理机关对不公平交易行为的监督与执法。本书所涉及的内容,一般是指狭义上的公平交易执法,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督与执法。
狭义的公平交易执法具有以下特征:
(1)公平交易执法的主体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2)公平交易执法的性质是行政执法。
(3)公平交易执法的任务是监督检查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包括不正当竞争行为、限 制竞争行为、走私贩私行为、违法合同行为、损害消费考权益行为等。
(4)公平交易执法的权能具有法定性。
二、公平交易执法的性质
公平交易执法,主要是以反不公平交易或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交易与公平竞争秩序,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执法活动。公平交易执法的行政性质,就一般意义来看,主要表现为行政执法性,并突出表现为公平交易行政执法权。
所谓公平交易行政执法权,主要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国家授权,拥有具体运 用、实施竞争法规,按法定程序,对市场交易与竞争行为进行监督、禁止以及对违反竞争 法规的行为独立查办并给予处罚的一种特殊行政权力。
公平交易执法的性质为行政执法,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效力的先定性
(2)权责的统一性
(3)权力的专属性
(4)公平裁决性
三、公平交易执法的作用
(1)保障作用
(2)促进作用
(3)营造作用
四、公平交易执法的原则
(一)行政法治原则
(二)职权专属原则
(三)公正合理原则
(四)自由裁量权有限原则
第三节公平交易执法主管机关及其职权
一、设置公平交易执法主菪期黉妁必要牲
(1)设置公平交易执法主管规关是国家实现对不公平变易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持主动 于预的必要保障。
(2)设置公平交易执法主管机关能为受到侵害或可能受到侵害的经营者提供迅速的禁止性救助。
(3)设置公平交易执法主管机关有利于竞争法执行的统一性。
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公平交易执法的主管机关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公平交易执法的主管机关,是由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其 他调整市场关系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
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公平交易执法中的职权
(一)监督检查权
(二)询问调查权
(三)强制措施权
(四)行政处罚权
四、公平交易执法的对象及其内容构成(一)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限制竞争行为
(三)垄断行为
五、公平交易执法的法律依据
现代竞争法是市场经济国家调整市场竞争关系、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和促进市场公平竞
争的基本法律制度,同时也是公平交易执法的法律依据。
现代竞争法有广义和猿义之分。广义竞争法包插公平交易法法、反不正当竞争争法、反
垄断法、反限制竞争法等。而狭义的竞争法仅指关于制止传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立法。
(一)我国竞争法的制定过程和特点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对象及其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
(三)《反垄断法》的调整对象及其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
(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是公平交易执法的重要法律依据
第四节不公平交易行为的法律责任
一、不公平交易行为法律责任的概念和类型
不公平交黝的法律责任,从广义上讲,是指行为人违反了有关保护交易行为的法定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而狭义的不公平交易行为的法律责任,则是指行为人违反了竞争法所规定的法定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不公平交易行为法律责任有三种类型:一是民事责任;二是行政责任;三是刑事责任
二、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法律义务,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民事责 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
三、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机关、企事业单位、公民)由于违反了行政法律义务,构威行政违法而应依法承担的法律责任。
四、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违反国家法律,已构成犯罪时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这是一种 最严厉的法律责任。
第五节公平交易执法程序
一、公平交易执法程序的概念和特征
这里所讲公平交易执法程序,是指公平交易行政执法程序,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在维护公平交易,反对、制止、检查及处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行政执法活动中,应遵循的法定方式和步骤。
公平交易行政执法程序具有以下特征:
(1)公平交易行政执法程序的确定性
(2)公平交易行政执法程序的有序性
(3)公平交易行政执法程序的时限性
二、公平交易行政执法程序的原则
1.公正原则
2.公开原则
3.听证原则
4.顺序原则
5.效率原则
三、公乎交易行政执法程序的法律依据
(一)《行政处罚法》
(二)《行政复议法》
(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镪程序暂行规定》
四、公平交易行政执法程序
(一)立案
(二)调查与检查
(三)处理或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四)行政处罚案件的审批
(五)处罚决定书的送达和执行
(六)行政复议或诉讼
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公平交易?它有哪些特点?
2.公平交易的原则是什么?
3.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哪些特点?
4.公平交易执法有什么作用?
5.公平交易执法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6.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哪些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7.消费者有哪些法定权利?
8.消费争议解决有哪些途径?
电子执法 篇3
“电子眼”外包曾是创新案例
东莞人陈某在圈内是较早承包“电子眼”的人。10多年前的2002年,正当道路交通进入到电子化管理初级阶段时,陈某与北京等3家企业合作,与当地政府部门共同建设、维护道路监控设备项目。合作方共同订立协议书,并约定各方的分工,约定收益分配比例。
由于当地政府不想多出钱,让企业投资安装“电子眼”,用监测闯红灯和超速得到的罚款作为回报。这一做法当时曾作为创新案例。合作之初,主要合作方为拓展业务关系非常亲密,如同“四兄弟”般。4个月以后,各方还签署了第二份合作协议,将业务范围扩大至虎门、东坑等七个镇。
2004年,“四兄弟”就电子警察项目收益进行了首次分配,陈某和伙伴分得了相应的部分收益。合作的蜜月期很快出现了转折,原本亲密无间的“四兄弟”因利益分配不均出现了纠纷,项目合作的部分当事人产生严重的经济纠纷,进而引发了东莞投资界罕见的巨额经济诉讼案件,诉讼涉及的标额高达上亿元。
外包做法被商人复制到多地
东莞人陈某承包“电子眼”的做法,随后即被福建、浙江有头脑的商人发现,并被迅速复制到全国多地。广东省审计厅在广东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三十五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广东省2011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披露,2006年至2011年,广东全省投入“电子眼”建设资金11.36亿元,截至2011年底,全省在用的“电子眼”设备共9682套(台)。审计发现,有12个市利用社会资金建设28个“电子眼”项目,违反公安部及省公安厅的相关规定,不利于“电子眼”的公益性管理。
据广东省公安厅透露,未来3年,广东将在现有110万个“电子眼”的基础上,再新增近百万个,几乎翻一番,吸引了众多企业跃跃欲试。成都市电子警察系统同样被媒体披露,以BOT模式外包给私营企业四川浩特通讯有限公司(下称四川浩特)。自2005年8月到2009年,这家企业已经在成都市区和几个郊县的主要路口、路段安装了近1000套机动车闯红灯、超速、逆行、占用公交车专用通道等违法行为自动监测和记录系统。
雇人拍超速 从罚单中分钱
日前,陕西兴平被媒体曝光,指其交通管理部门将“电子眼”外包给私营企业,企业雇用人员上路坐在测速车里拍照,每人每天查超速指标50辆,每月完成指标发给工资,超出指标再拿提成。据业内人士介绍,安装一台“电子眼”,加上后台设备,一次性要投入大约七八万元左右,一个城市安装成百上千个“电子眼”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因此,财政不足,警力不足常常被当作“电子眼”外包的理由。但无论是以哪种形式外包给企业,都难以回避参与企业需要从中赚取利润的事实。
而在成都,“电子眼”外包后,作为回报,四川浩特从每一个交通违法行为人缴纳的100元罚款中,以“单个合格证据成本”的名义分得39元。换句话说,获得的利益分成高达39%。据报道,从2006年开始,截止到2008年,四川浩特“仅每年就从交通违法行为的行政罚款中获得运营收入数千万元”。
由企业代替执法部门去罚款
在这些私营企业的分利里,究竟有没有“电子眼”乱作为、或者驾驶者“被超速”,我们无法得到确切的证据,但通过网友的描述,对这个由众多利益群体构成的庞大产业链,至少有理由怀疑其公益性和公正性。有网友说:“成都三环内,密密麻麻安装了各式‘电子眼’若干,主要交通线路几乎是百米一眼,无数驾驶员稍有不慎只好排队交罚款。”
据媒体披露,车主许小状抱怨,自己驱车前往梅州,出了广河高速进入到梅河高速河源段,全部限速80公里,摄像头林立。更夸张的是突然见一牌竖着限速60公里,摄像头在一百米外,只能拼命刹车。
据媒体报道,成都市一位鄢姓读者投诉说,他所驾驶的川AQ×××3号牌的瑞虎牌小汽车,去年曾收到两张违法处罚通知单,被告知在7月13日14时18分35秒至14时18分50秒之间,分别在三环路11KM+99M处至7KM+489M处超速行驶。该读者质疑:按照这两张罚单的显示,瑞虎车在15秒钟内跑完了3.6公里,也就是速度达到864公里每小时!这哪里是汽车,整个一飞机嘛!执法公正吗?
“电子眼”背后是谁的眼睛?不难看出,至少在被媒体披露的地方,代表公权力的交管部门的这双眼睛,已经被牟取私利的企业所“左右”了。在某种意义上,“电子眼”的代价是将只有警察才有的执法权让渡给了企业,由企业代替执法部门去罚款。“电子眼”背后已然不再是公正、公平的执法者,而是以谋求利润为目的的商人。
在一些地方,日常交通管理以罚代管、谋求部门私利的现象相当普遍,个别地区甚至明确规定了交警罚款目标,当地财政部门按照五五分账甚至四六分账的比例,予以返还,成为管理部门公务员和编外人员的收入和奖金主要来源。
专家观点
“电子眼”不能掉进“钱眼”里
专家指出,通过“电子眼”招商引资,是变相将执法权市场化,容易为公权寻租找变通渠道。在利益驱使下,本来是维护公益性的执法行为,公正性会引来质疑。“电子眼”不能掉进“钱眼”里,更不能成“创收工具”。将公益的“电子眼”外包,进而私人化运营,已涉嫌将执法权私营化。其背后恐怕还与部分地方某些部门“多罚、多缴、多返还”的扭曲式执法理念有关,同时还间接纵容了企业的乱罚款行为。
有专家表示,“电子眼”是执法部门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利器,而让这件利器发挥积极作用的,不仅仅是使用这件利器的执法者,更是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所遵循的规章制度。然而,当这件象征公权力的利器被恶意使用,甚至被出卖,执法权就脱离了制度的约束,公权力将沦为牟取私利的工具。
执法权行为,从根本上模糊了政府与企业、公权力与市场的边界,它不仅会严重损害公众的利益,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伤及到政府形象,影響执法的公正性。专家表示,对于“电子眼”的安装以及“电子眼”查看权等需要明确规范,应该提到立法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新华22)
电子执法 篇4
关键词:电子执法,提示标志,布设方案
1 交通提示标志设置必要性分析
最新研究发现,电子执法的威慑力普遍可以降低约40%~50%的交通违法率[1]。但人们行车时往往注意力集中在路面状况及交通信号上,不是每次都能注意到电子执法。
根据交通调查显示,18~35岁驾驶员的交通违法率占所有人群的75%,是违法驾驶的主要人群。本文对于此年龄段的120名驾驶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当问及是否会注意到电子执法时,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可见,只有41%的人群会时常关注是否有交通电子执法。虽然事后处罚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很多时候一次交通违法就可能造成事故,给人们带来不幸。并且长时间后,驾驶员仍可能再次忽略交通电子执法。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交通提示标志的作用,现做如下假定:
(1)问卷调查结果为“经常”及“一般”的驾驶员为合格驾驶员,结果为“偶尔”及“没有”的驾驶员为不合格驾驶员。
(2)若设置交通提示标志,则认为驾驶员能认识到电子执法的存在,并注意驾驶行为。根据假定,驾驶员问卷调查表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当设置交通提示标志时,驾驶员不合格率为28.2%×17.8%=5.0%,而不设置提示标志时,驾驶员不合格率为17.8%,如图1所示,不设置交通提示标志时,驾驶员的不合格率是设置交通提示标志时的3~4倍,可见交通提示标志的作用十分明显。
若人们难以发现电子执法设施,不仅浪费资源难以发挥电子执法的作用,更威胁着人们的安全。可见,设置电子执法的交通提示标志对于提升其威慑水平、保证其使用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2 交通提示标志设置原则
交通标志是交通警告、交通指示和指路等交通管理信号用符号、图形、颜色和文字形象地表示出来,其目的是向驾驶员传递法定信息,辅助驾驶员驾驶。作为道路使用的说明书,提示标志是保证行车安全有序的重要设施,是交通法规的具体体现,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同时还是处理交通事故和纠纷的法律依据。交通标志不能只是标志数量的简单叠加,应考虑其有效性和合理性, 使道路发挥其潜能。其设置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2,3,4]。
(1)一致性与连续性原则
交通标志种类繁多,需要提供大量不同的信息,因此在同一城市或地区,交通标志的设置风格应尽量保持一致,避免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因为交通标志的设计风格突然转换而导致对标志识别的速度较低、识别错误等。同时,设计风格的改变会对驾驶员的心理造成一定负担,容易使其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直接影响驾驶行为及安全。
一致性的另一方面表现在交通标志提供的信息应与其他来源提供的信息保持一致,如驾驶员常用的导航等。提示标志应能够准确地反应实际路况,不能相互矛盾。
同时, 在一定距离内,交通标志之间、交通标志与其他交通设施之间应协调统一,不能出现间断、重复和矛盾等现象,但对重要的提示信息可以给予重复的机会。
(2)简易性原则
在日常驾驶中,车辆行驶速度较快,因此留给驾驶员的识别时间有限,即不能长时间地识别、关注某个交通标志,因此每个交通标志的设置应尽量简洁易懂,保证大多数文化水平及理解能力的人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取信息,但提示标志的简易性应注意保证以能够反映完整且有效的信息为前提。
(3)醒目原则
目前交通提示标志主要靠视觉来传达,因此其设置必须醒目,并保证良好的可视性,保证即使在不良天气下,仍具有一定的可辨识度。
(4)美观性与兼顾性原则
交通标志的服务对象是经过本地区的所有人员,因此在设置时应尽量同时满足本地人、外地人和外国人的使用需求。因此在设置时应采用汉语普通话,并尽可能地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同时,作为城市中的固定设施,交通标志应与城市整体设计完美融合,展现良好的城市风貌。
3 交通提示标志对电子执法威慑力的影响分析
交通提示标志在道路交通系统中主要起辅助作用,因此电子执法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提示标志辅助能力的影响。若是交通提示标志较为齐全且明确,则可以保证驾驶员能够注意到电子执法的存在,这都会使驾驶员注意自己的驾驶行为。而若由于提示标志缺失或不够醒目、明确导致驾驶员根本没有注意到电子执法设施的存在,则会导致电子执法失去作用。
在进行交叉口的违法状况调查时,对于交叉口的标志标线是否齐全也进行了相应的记录,其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如表3数据所示,无论标志是否齐全,有电子执法时违法率总是相对较低,再次验证了电子执法在降低违法率中的作用。而对于提示标志的作用,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两点:
(1)无论是有电子执法还是无电子执法,标志齐全的交叉口违法率总是较低。这说明提示标志确实有助于提高电子执法的威慑力和降低违法率。
(2)在有电子执法的情况下,交通标志的出现使违法率从5.33%降至2.07%,降低了3.26%的违法率。而在无电子执法的情况下,违法率仅仅降低了0.59%,这说明在有电子执法的交叉口,交通标志的作用十分显著。因此在有电子执法的交叉口应设置齐全的标志标线以充分发挥电子执法的威慑力。
因此,理论上为了提升交通提示标志的辅助作用,应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应保证交通提示标志的齐全,使所有电子执法设施都有配套的提示标志,其次应使提示标志符合交通标志的设置原则,保证驾驶员能够迅速、清晰地识别标识上的信息。合理的布设交通提示标志将有助于充分发挥电子执法的威慑力。
4 交通提示标志应用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交通运行管理的核心是人,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影响因素众多。因此在制定交通提示标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驾驶员心理,尽管理论上齐全的提示标志十分有助于提升电子执法的威慑力,但在实际生活中,考虑到并不是所有驾驶员都能够按照执法者意愿安全驾驶,在所有设置电子执法设施的地区都布置齐全的提示标志效果反而不好[5]。
国外对此的做法是提倡光明执法、自觉遵守,公布所有电子执法及监控的位置,并且对每一处的电子执法都设置醒目的提示标志,提醒驾驶员安全行车。但不同的国家国情不同,在我国,公民守法意识与国外仍有差距,人们还没有形成遵守交通法规的习惯,因此很多措施需要强制执行。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第三章,第二节,第十七条指出使用固定式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测速的路段,应当设置测速警告标志。但是对于抓拍闯红灯的电子执法却没有明文规定,因此各地的做法不一。
国内一些城市借鉴国外经验,提倡光明执法,如广州公布全市的电子眼位置,这种做法给予驾驶员充分的信任,且执法公开透明,有助于驾驶员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好习惯。其他地区则尽量隐藏电子执法,使驾驶员难以预判,迫使驾驶员在任何地区都注意自己的驾驶行为,考虑到我国驾驶员素质与守法意识,此种方法较为符合我国国情。
毫无疑问,交通提示标志对于保障电子执法运行效果十分必要,但若全部实施,则对于那些守法意识不强的驾驶员来说,交通提示标志反倒成了他们的“避雷针”。在有交通标志的地方,他们会小心驾驶,在没有交通标志的地方,却可能会肆无忌惮地违法驾驶,反而对道路交通安全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4.2 改善建议
目前我国驾驶员的守法意识仍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难以做到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因此在交通运行管理中应综合我国国情,制定最为适合我国道路交通特点的方案。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城市的中心区、交通枢纽、学校、医院等是一个城市的核心功能区,这些地区的交通事故相对成本较大,即发生交通事故会对城市运行产生较大影响。在此类地区,应设置齐全的电子执法提示标志,充分发挥电子执法的能力,保证城市主要功能区的正常运行。
(2)在城市的其他地区,即使设有电子执法也可不设置提示标志,消除少部分人的侥幸心理,迫使驾驶员们时刻安全行车。
(3)在一些地区,即便没有设立电子执法,也设立相应的标志。使驾驶员不敢随意违法。
以上做法可能有违光明执法的宗旨,但考虑到我国国情,以上建议能够最大程度上保障交通安全畅通运行,对目前来说是最优策略。当国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定水平时,驾驶员都能自觉守法驾驶。届时,齐全的提示标志将主要发挥提醒作用,以免驾驶员不熟悉路况信息而失误。这将是最完美、最利于人民的状态,也是电子执法和交通管理者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艳霞.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心理因素与对策研究[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4(12):41-45.
[2]张好杰.浅谈高速公路交通标志设置要点[J].甘肃科技,2010(13):91-95.
[3]李末.交通标志人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有效性验证[J].吉林大学学报,2006(3):32-37.
[4]高红建,蔡锦忠,王先梅.中小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17):41-42.
【电子执法】推荐阅读:
交通违章电子执法问卷调查样表09-27
端正执法思想规范执法行为努力提升全市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水平06-08
县执法局执法标兵个人事迹06-13
【法律资料】城管执法论文城市管理执法论文论城管执法(共10页)07-12
基层执法单位违规执法突出问题行动总结05-12
行政执法文书试题(执法证考试)10-22
关于电力行政执法和电力行政执法06-20
机关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度05-20
行政执法人员取得行政执法证件考试题库09-03
水政执法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