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体验(共12篇)
参与式体验 篇1
摘要:<正>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今天,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作为课程实施一部分的教学,则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主要是学生主体参与其中的过程.现代教学论同样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最有效的教学.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参与中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实现“四基”的落实.
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今天,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作为课程实施一部分的教学,则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主要是学生主体参与其中的过程.现代教学论同样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最有效的教学.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参与中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实现“四基”的落实.
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以“平移和旋转”为例,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片断一】
1. 创设情境
(播放西游记音乐)听得出这段音乐是什么歌吗?
西游记里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看,他来了.(课件播放)他有一绝活———翻跟斗,翻翻翻,翻上一片云,还能驾云行走.
今天,我们要研究孙悟空这绝活里藏着的数学知识.想学吗?
2.模拟感悟
(1)让我们仔细看一遍(课件重放).
谁能用手势模仿一下孙悟空的翻跟斗动作;驾云行走的动作现象呢.
(2)在学生初步感知这两个不同现象后,指出:像孙悟空驾云行走这种运动方式在数学里被叫作平移,而像翻跟斗这样的运动就叫作旋转.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现象.(揭示课题)
(3)你们感觉平移和旋转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发言)
(4)现在同桌一起配合一下,你可以选择继续用手势和动作;或者利用学具和其他物品;或者自行设计一个特定的符号,分别表示出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特质.(学生自由表现,集体交流)
【评析】
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数学.
教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神话人物———孙悟空为学习素材,简单却又独具匠心,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被激发,思维被调动;同时,在观察模仿孙悟空两种运动方式的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了运动,充分感知了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这两种不同运动方式进行比较,做出初步描述,并选择性地将平移和旋转表现出,在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同时,也发展了创新思维.
其实,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体验知识的过程,这种过程与玩游戏,与骑单车一样,不经过亲身参与,是学不会的.因此,这个环节正是以“活动参与”为基础,带领学生经历了一次次的学习体验.教学中,无论是观察、模仿孙悟空的动作,还是自己选择利用手势或利用学具与其他物品,或自行设计符号表现出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体验感悟的.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进学习活动,从中深刻感受数学,愉快体验数学.
【片断二】
1.设置疑问,引发探究
(播放视频)动车沿直线行驶.
师:做过动车吗?动车的运动应该是一种什么现象?(平移)
动车平移的距离有多远呢?(学生各自思考)
师:数学上我们常用数方格的方法来确定物体平移的距离,我们也给这幅图加上方格,观察一下动车的运动距离.(课件添加方格图)
师:动车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向右平移)向右平移了几格呢?
2. 合作交流,深化认知
(1)在小组里说说,你认为该怎么看或者你认为该怎么数它平移了几格?(各小组分发一张动车平移方格图)(学生分组讨论)
提示:可以观察的细致一些,比如确定一个点,或一个部分去观察.
(汇报想法)不论我们是以动车上的哪个点,或哪个部分去观察,都可以发现它是向右平移了9格,因此,整列动车是向右平移了9格.
(2)(播放动画)动车继续向前直线行驶,停下.
现在动车一共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这么看出来的?(学生自由发言)
【评析】
在体验探究中思考数学.
数学学习更侧重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则因儿童的年龄特点更依托于学生的活动体验之上.图形(物体)在方格图中向哪里平移了几格是本课的重、难点.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定,在课前研读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创设了“动车”这个既熟悉又典型的平移案例.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动车平移的格数产生了不同的猜测,教师则利用这个机会,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自主验证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活动中,并在倾听中,把自己的想法同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理解和采纳不同的观点.这样,多种方法呈现了,巧妙方法发现了,规律也就感悟了.从而,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究体验中更好地理解了数学,完成思维的纵深发展.
参与式体验 篇2
——以高职院校思政“概论”课为例
陈新贵 浙江科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 321000 王莎莎 金华市技师学院,浙江金华 321000
摘要: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思政“概论”课的学习参与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学习体验欠佳,难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客观上,教材内容与现实脱节,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主观上,学生不关心政治,教师创新乏力,学校重视不够,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基于此,有必要通过引导学生关心政治、再处理教材内容、改进教学过程设计、改善教学评价,以使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
关键词:高职;思政“概论”课;学习体验;学生参与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点课程,其内容丰富、地位重要,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境界的主渠道。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思政“概论”课的学习参与度不高,教学实效性不佳确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当前高职学生思政“概论”课参与度不高的具体原因,给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高职院校思政“概论”课教学现状
学生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概论”课学习的参与度不高,其具体表现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懈怠。某些高职学生不参与到思政“概论”课的学习中来,首先反映在不明思政课的重要性,认为思政课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没有帮助,可学可不学,思想懈怠。由这种主观、片面的问题认知而产生的负面效应,致使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听之任之”。
2.逃课,到课率不高。由于对思政“概论”课重要性的认识不清,致使很多学生不愿走进思政课教室,巧立各种借口请假,逃课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3.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课内学习不专注。现在高职学校大多严格管理,学生实际的行为逃课不能轻易实现,但思想上逸课的现象普遍发生,对于老师所讲课程内容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各行其是。
4.课外弃之不顾。课外学生对于思政“概论”课的学习更是没有主动性,大都应付了事。首先,活动应付。思政课安排的课内外活动,只有少数“积极分子”主动参与;其次,作业应付。思政课安排的作业,学生们也是应付有招——抄袭、网上下载、胡编乱造等;再次,考试应付。坚持60分万岁、临阵磨枪、临场发挥的做法。
二、当前高职学生思政“概论”课参与度不高的原因分析
造成高职学生思政“概论”课参与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学习体验欠佳,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教材内容与现实脱节,无亲切感。思政“概论”课教材的内容比较重视理论的灌输,教材里的内容很多都是理想化、理论化的。它们往往不涉及严肃的社会问题,即使涉及也只是细枝末节,或是囿于传统式的“歌功颂德”。而今就业形势严峻,为弥补学历层次的差距,增强竞争力,高职学生大都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提高,更关注职业与就业,而对思想道德教育不予重视,把思政“概论”课教学仅仅看成一种理论说教,不愿主动学习。
2.多元化价值观念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目前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引起人们对是非、荣辱的不同判断和相应的价值追求。开放的中国,使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迅速传入,导致传统价值观与外来价值观相互冲突,社会价值判断日益呈现多元倾向,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遭到冲击。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3.高职院校对思政“概论”课重视不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学校更关注专业课的学习,强调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业性、实用性人才”,忽视了思想理论和人文素质教育,即便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4.思政“概论”课教师改革创新乏力。由于高职院校思政“概论”课教师相对于本科和中学教师以及校内其他专业课教师的尴尬境地,其职业倦怠不可避免,加之评价机制、薪酬机制、激励机制等因素的限制,思政“概论”课教师改革的积极性很难调动。
5.学生不关心政治,对思政“概论”课不感兴趣。学生几乎不看新闻联播,很少关注当前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对于时下热点问题的了解微乎其微,对时事政治没有热情,在思政“概论”课课堂上提不起精神。
6.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重考试成绩,轻过程评价。当前思政“概论”课的教学主要还是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致使学生把思政“概论”课的学习重心放在期末突击式的复习背诵上,轻视平时学习过程的参与。
三、优化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参与度
基于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概论”课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有必要对高职院校思政“概论”课的教学进行改革,通过引导学生关心政治、再处理教材内容、改进教学过程设计、改善教学评价体系等形式优化学生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教学实效。
1.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心政治,使思政“概论”课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利用学生晚自习的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中央一套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时政类节目,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与世界,接受“正能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对于伟大祖国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责任意识,使他们真正关心政治。
2.加强师资队伍自身建设。组织思政“概论”课教师参加思政类相关课程的培训与学习,不断地提升自我;注重团队意识,形成合力,切实增强教学科研能力。
3.创新教学模式,以生为本,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借鉴国内其他院校好的教学模式并有所创新,强调“把理论拉进现实”,使学生对理论产生亲切感。关注学生的身边事,关注国内外的大事、要事、新鲜事,注重对发生在当下的现实案例的分析论述,强调对政府文件的及时学习、解读;充分利用好具有当地特色的辅助教材;从生活现实切入,使课程教学更“重当下”、更“接地气”。
对于课程内容的处理上,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对教材内容实行模块化处理,实施专题化教学。比如,可将教材内容以三大基本问题为主线调整为三大模块:模块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模块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模块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可根据教学内容、教材体系的理论逻辑关系和系统完整性将教材内容整合为七大专题: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专题二,毛泽东思想;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问题;专题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专题五,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4.改进教学方法,搭建优质学习的平台。坚持交互式、启发式、案例分析式、谈话式等多种教学法的综合应用以增加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参与。实现教师授课方式由讲授到演说的转变,把艰涩乏味的理论内容生动活泼地“说”给学生听,教师带着观点去“说” 2
有想法的课。
尝试搭建一个关于思政“概论”课学习的优质平台:组建网络互动学习的平台,定期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红色之旅”、参观社区或企业等活动。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相关数据,根据学习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尽可能给学生营造一个优质的学习体验环境。
5.改进评价方式,构建适宜思政“概论”课学科特点的学科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尝试从以成绩为主要标准转向主要以情感融入、思想提升为主要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过程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比如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参与讨论、发言的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参加社会实践情况以及参与思政课组织的活动情况等等,以此使教学评价更加立体化,更加全面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思政“概论”课的主动参与度普遍不高、教学效果不佳,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没有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体验环境。而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体验环境,需要多管齐下。首先,要形成对于思政“概论”课学校重视,教师授课能力强,学生学习主动参与度高的良好风气;其次,要以生活现实为切入点,建立“重当下”、“接地气”、重思想熏陶的新型教学模式;再次,要以关切学生学习体验为依托,营造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学习场景;第四,要以情感融入、思想提升为主要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构建适宜思政“概论”课学科特点的学科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参与活动 体验快乐 篇3
根据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理念和学生认知规律、特点,在教法学法上让学生动静结合,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学得有味又有效,在玩中学,在玩中思,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在这节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电脑播放《喜羊羊和灰太狼》的主题曲)
师:刚才电脑里播的是什么歌呀?喜羊羊总能用它的聪明才智打败灰太狼,今天,喜羊羊要带我们去羊村看看,想去吗?
师:想进入羊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慢羊羊村长为了防止灰太狼进入羊村,在羊村的大门上装了密码锁,在输入密码之前,还得先和密码锁对上暗号呢!喜羊羊说:暗号是由1和2组成的两位数。
二、合作探究新知
1.初步探究排列
喜羊羊:密码是由1、2、3组成的所有两位数。
师:对于喜羊羊的这句提示,你觉得哪些词比较重要?
师:那到底能组成哪几个两位数呢?同桌合作用1、2、3数字卡,一个摆数字,一个写数,看哪一桌合作得又好又快。开始!
师:谁来说说你摆出的数都有哪些?
生1:我摆出的数有:12、13、21、23、31、32
师:还有不同的摆法吗?
生2:我摆出的数有:12、21、13、31、23、32
师:12、32、13、32、12这样摆行吗?对于这种摆法,你想对他说什么?
生:他少摆了两个数,而且还重复了一个数。
师:那怎样摆才不会丢,你有什么好方法?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2.合作探究排列
师:请小老师上来边摆边说说你的好办法!
生1:我是先把1放在十位上,个位上摆完2再摆3……
师:你的方法太好了,林老师给你这个方法起个名字,叫定位法。谁还有跟他不一样的好方法?
生2:我是先1放在十位上,2放在个位上,然后交换过来……
师:你的方法也很棒,林老师也给你这个方法起个名字,叫交换法。
小结:看来我们只要有序地去思考问题,就能做到不重复、不丢数,(板书:有序)有序思考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3.感知组合
喜羊羊:羊羊运动会开始了,快去看看吧!
师:现在进行的是乒乓球比赛,参加比赛的有沸羊羊、机械羊和懒羊羊,它们在比赛之前友好地互相握了握手。如果每两只羊握一次手,三只羊一共握几次手呢?
师:请你们来当小羊握一握手,组长做裁判,数一数一共握了几次手。
师:现在请两个小组上来握给大家看,组长要大声数出握的次数!
小组汇报。
4.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可以摆出6个数,握手时3个同学却只能握3次,为什么都是3出现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摆数字卡片时换过来又会得到一个数,而握手两个握过了就不能再握了。
小结:哦,原来摆数时交换位置又变出了一个数,而握手交换过来还是这两只羊,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排列与组合。(板书:排列与组合)
三、拓展应用
1.三只羊比赛
师:三只小羊握过手后,比赛就要开始了, 每只羊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几场?
2.衣服搭配
师:3场比赛结束后,羊村的时装表演开始了,请你们帮美羊羊搭配衣服,怎样搭配才能有序,不重复,不漏掉呢?用线连一连看。
学生汇报
小结:选定一件上衣,就可以和2件下装搭,这也是有序的思考。
3.羊村的最后一项抽奖活动
(1)中奖号码是由2、7、8组成的一个两位数,快快把你认为能中奖的号码都写出来。
师:你写出来的中奖号码有哪些?(板书)那我们快把这些号码放在第一个抽奖箱里。
(2)如果把7改成0,又能组成几个两位数的中奖号码呢?快快写出来!
师:你写出来的数是?(板书)只有4个数吗? 3个数不是能组成6个两位数吗,怎么只剩下4个呀?
师:快快把这4个数放到第二个抽奖箱里吧!
师:在第一组数中圈出一个你认为会中奖的号码!中奖号码会是多少呢?现在是见证幸运的时刻!
师:在第二组数字中圈出一个你认为会中奖的号码。
师:看看这次的幸运儿会是谁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多棒呀,这节课咱们在快乐中学会了有序的数学思考方法。瞧,小灰灰看到大家玩得这么开心,也想参加乒乓球比赛,如果这样的话,参加比赛的就变成了几个?还是两个两个比,那得比几场呢?这个问题带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研究一下。
【教学反思】
1.在数学情境中,趣味盎然地学习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喜羊羊”是学生喜欢的形象,整节课通过一个情境串贯穿始终,并让孩子在情境中学会了有序的思考方法。
在课的开始以“喜羊羊”为载体解密码,让学生带着探寻密码的兴趣两人一组开始用手中的数字卡片摆数,寻找不重复不遗漏并符合条件的两位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有序思考的方法。课中参加羊村的运动会:比赛前,双方要握手表示友谊,三只羊每两只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最后在搭配衣服的活动中,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进一步巩固有序的数学思考方法。整节课孩子都在有趣的情境中学到似乎有点深奥的知识,而且趣味盎然。
2.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地学习
《课标》在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节课,我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入课堂。用孩子们喜欢的“对暗号”、“解密码”、“握手”等游戏贯穿整节课,让学生置身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使抽象的推理变得直观,感受抽象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验到“我就在数学之中”,从而自然地去喜欢数学、去研究抽象的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课末的抽奖游戏更是把孩子带到紧张刺激的比赛中去,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不仅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还能获得概率的初步体验,从而使知识得到提升。
总之,这节课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主动参与,亲身经历,体验简单排列组合的过程,获得了对简单排列组合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实验小学)
参与式体验 篇4
前言
网络视频是指利用网络流媒体技术,网站提供的一种在线视频点播服务,它的出现主要应归因于网民的个人价值观和网络行为特征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个体差异导致个体对网络的需求不同。很多网民把网络作为一种娱乐工具,因此,网络视频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网络视频将会朝规模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方向继续前进,因此,参与式视频体验类网站将是未来网络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是在此类网站近年来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法律、技术、内容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络侵权、流媒体技术瓶颈、暴力和色情内容泛滥等,而且诸多网站的无序竞争和纯商业化运营,使得这些不良问题更加的严重。一方面,截至2008年底,我国大陆一共只有近290家网站获得了视频牌照,而正在运营的视频网站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因此,对国内此类网站的监管十分空白。另一方面,技术本身是无国界的,IE技术使得各国交往加深的同时也导致传播跨国界,很多暴力、色情内容就通过这种跨国界的传播方式进人我国,虽然可能通过技术的方法管理,但是这种管理是无力的,因为,既然通过技术可以限制,也必然可以通过技术来取消这种限制,这使得对国际上面向我国传播的参与式视频体验类网站的监控也十分乏力。国家和广电管理层显然需要出台一些政策和措施来化解这种双重压力以及解决现阶段发展无序的现状,因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比如2007年12月29日,国家广电总局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56号令)、《广电总局关于加强互联网传播影视剧管理的通知》。但这些只是从法律和政策上采用一刀切的办法栅栏式的拦截,但难免有滴、跑、漏的现象,很多参与式视频体验类网站依然没有令行禁止,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和空白处,有的甚至违法营运,单纯的政策调控很难达到效果。因此,管理层把此类网站的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的角度,从内容上与商业运营的视频网站有序竞争,把受众吸引过来,以达到“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基于此,中国网络电视台(China Network Television,简称CNTV)于2009年12月28日开播。
CNTV最大的特点就是集合了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电视台的电视媒体平台和新技术背景下的网络平台的双平台的优势,同时利用传统电视媒体映射而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占领网络视频舆论制高点,利用资源数据库,对传统电视节目资源再生产、再加工以及碎片化处理;对国际国内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活动和事件以网络视听的形式进行快速、真实的报道和传播;同时为全球用户提供包括视频直播、点播、上传、搜索、分享等在内的,方便快捷的“全功能”服务。与其它商业运营的网络视频网站相比,CNTV具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主要体现为参与式的电视体验,网民在网站上可以上传合法的视频节目;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数据库点播节目。个性主要体现为节目资源的来源、版权意识、节目播放途径等方面,应当说,CNTV比绝大多数的视频网站有更多的技术和内容上的优势,这两点恰恰是很多商业网站发展的瓶颈。
我国参与式视频体验类网站的困境与迷茫
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商业参与式视频体验类网站长期处于一种困惑与迷茫的阶段。它们对网站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但现实却又逼迫它们不得不在夹缝中寻找出路,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赢利模式过于单一,不像其它网站一样除了广告收入以外还可以通过信息服务、邮件收费、SP服务等项目创造利润,参与式视频体验类网站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用户免费观看,无须支付点播费用,而网站只能通过流量置换广告获得收入,因此,出现很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第一、参与式视频体验类网站的网络侵权问题。
网站只能通过吸引网民浏览网站来换取广告收入,不光是个人,网站本身也往往冒充个人用户上传最新热门影视作品、且一边代表企业审查和删除这些盗版视频、一边继续更换用户名自行上传、从而通过“擦边球”避免高额的版权费用,而且任何影视内容的收看都是免费的,而版权方也无法获得分成。而且,通常这种网络侵权行为在传播者与网站之间的责任难以界定,为此,我国在2006年通过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明确网格传播过程中的版权侵权责任。
第二、参与式视频体验类网站的内容问题。
目前参与式视频体验类网站几乎都采用UGC (User Generate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模式运营。具体来说:其视频来源主要是注册用户将自己的视频上传至网站的超大存储服务器上面供其他用用户下载,其他用户则通过网站提供的P2SP软件(比如土豆网的飞速土豆等软件)的方式进行对视频的下载或者在线观看,基于点对点技术的利用,使得视频网站上传播淫秽、暴力内容成为一个难以冶理的死角,严重污染网络环境,也对心智发育不完全的青少年造成心理伤害,而这部分人群恰是网民数量最多的一部分人群。
第三、参与式视频体验类网站的技术瓶颈。
技术瓶颈主要是宽带瓶颈,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提升,对视频的要求也逐步增加,以往的长时间缓冲、停滞以及视频画面质量不高的视频内容将会被市场淘汰,而且有限的资源和数据库节点、有限的宽带速度、电信运营商之间相互设置的限制性门槛等等因素都成为这类网站发展的技术瓶颈。
第四、参与式视频体验类网站的接收终端。
现在的网络视频都是以个人PC机为接收终端,除了PC机以外,还需要网络信号,即便是有无线网络信号,传输的速度也十分的慢,并且携带十分不便,这些技术上的不便之处也很明显限制了网络视频的发展。
应当说,以上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关键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广电管理层和网站运营商甚至包括电信部门都有责任。当前我国的参与式视频体验类网站基本上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国家队”,以基于CCTV资源基础之上而创办的CNTV为代表,这一类参与式视频体验类网站依托传统电视媒体资源库加上国家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以社会责任为重心,有许多技术和内容上的优势,但是创办的时间较晚,机制也是有待观察的问题;第二类是以土豆网和优酷网为首的“民间队”,通常依靠风险投资和流量广告生存和发展,通常采用纯商业的运营模式,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经常会出现版权、内容等方面的问题;第三类是以搜狐、网易为代表的“门户队”,依靠门户网站的优势通过链接和视频频道吸引网民,成立的时间较晚,在新闻网络视频上无法与“国家队”较量,在娱乐影视视频上无法与“民间队”媲美;第四类是以百度为代表的“引擎队”,利用检索优势,强占网络视频阵地,后劲十足,但由于技术原因,“引擎队”的网络视频大多是指向性的链接,容易引起与其它网络视频网站的版权纠纷,而且成立时间较晚,对网民的吸引力有待观察。在以CNTV为代表的“国家队”2009年12月成立之前,市场份额主要被“民间队”占据,相比来说,“国家队”比“民间队”有较多政策和资金的优势,但“民间队”比“国家队”也有制度的灵活性,因此,如何揉合两者优点,促进我国网络视频的发展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未来参与式视频体验类网站的发展
未来参与式视频体验类网站产业的发展趋向主要围绕内容、技术和国家政策法规等因素进行,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内容上来说,应当注重网民的参与式体验、原创性、现实性等,要坚决抵制网络侵权;从技术上来说,应当提升画面质量和清晰度,采用多平台、多终端的运营方式,同时变革网络光缆的信号传输方式;从政策上来说,国家应当建立相关扶持政策,制定法律法规。
第一、从内容上来说,首先要注重用户的参与式体验,在体验营销时代,好的方式应该是在每个点上都可以让消费者形成难忘的体验,体验的传播要人性化、情感化、个性化。参与式视频体验类网站的目标人群应当是具有个性、关注生活的人群,这部分人群会把日常生活的点滴通过技术时代下的DV等录音录像设备录制下来,上传到网络中与人分享,他们不仅仅是满足影视产品带来的娱乐效果,而是要和别人一起分享这种效果,从而带来心理满足感。通常的网络视频网站比如影视点播类网站,它们只能带来个体的满足,却没办法让他人与自已共享,特别是当个体把自已日常生活记录下来的时候,而参与式体验类网站能达到这种目的。因此,注重用户的参与式体验是这类网站最重要的。以CNTV为例,首页上有专门的“爱西柚”播客频道,它是一个视频分享与互动平台,鼓励网友创作、编辑和分享健康优质的网络视频,集电视特性与互联网属性于一身,优秀的网络作品还将有机会在中央电视台栏目得以展现,实现网络视频更大的社会价值。核心栏目有:“我的电视”、“我拍电视”和“我上电视”等。
其次,要注重版权问题,在参与式视频体验类网站上,许多用户未经许可向网站上传具有版权内容的视频作品,而许多网络用户也热衷于对其下载或在线观赏,由此给相关的版权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侵权纠纷。因此,无论是上传用户、浏览用户、网站运营商、网络服务提供商都应当有责任加强版权意识,坚决抵制侵权或盗版的视频。CNTV正是依托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级卫视电视资源,通过数据库检索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正版视频,开办了“爱布谷”搜视台,它是一个电视节目检索服务平台。提供包括电视节目互动直播、分类点播及节目导视等服务。用户通过9种检索方式可以在3步之内找到想看的节目,为网友打造自由便捷的网络“电视新看法”。
最后,加强节目资源的整合利用。这种资源整合可以有多种形式。从横向方面来说,参与式视频体验类网站可以与视频网站之间进行节目资源整合利用,CNTV就利用央视网进行相互资源互置。比如,2010年2月3日,为了应对以CNTV为首的“国家队”,曾互为“死敌”的国内两家最大的视频网站优酷和土豆宣布结盟,并互相开放片库,同时在买断的独播剧资源方面进行免费互换。这就是当今在视频网站发展过程中,运营商所采用的一种最新的“视频联播”模式,所谓“视频联播”模式来自于传统电视行业,即开放自己的版权库,让对方随便使用。这种方式整合了片库资源,使得合作双方的成本降低,但是另一方面,对整个行业来说,由于竞争的激烈,许多中小视频网站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马太效应将会显现,行业亏损的局面也会继续。从纵向方面来说,参与式视频体验类网站还可以与传统电视、电影媒体相互整合。以CNTV为例,整合了央视和各省级卫视的节目资源,深度挖掘中央电视台45万小时优秀历史影像资料,汇集了全国电视机构每天播出的1000多个小时的视频节目。同时,将各个领域优秀的历史文化进行影像化、数字化保存,建立我国规模最大的以网络视频为核心的多媒体数据库。这种资源整合方式既降低了成本,又避免版权问题。
第二、从技术上来说,首先在信号传输技术上,国家、工信部和广电管理部门都应当建立起符合时代特点的网络传输技术,几年前,网民只能在视频网站上打开一个很小的窗口看一些模糊不清的盗版内容,而现在,大家可以坐在电脑前全屏欣赏丰富视频资源,这就是技术的进步。当然,现在这种依靠有线光缆传输信号的方式明显不符合时代特点和网民要求,因此,网络视频产业要有所发展,无线传输技术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电信基站的建设以及3G甚至4G时代的到来,无线传输也会变得更加的快捷方便。
其次在终端平台上,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网络视频的终端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传统的个人PC机将会被手机电视、车载电视、各种移动媒体所替代。CNTV通过汇集网络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移动传媒等各种媒体终端(汽车、火车、民航、地铁、楼宇、广场大屏幕等),覆盖近百个国家及地区的互联网用户。此外,据2010年2月4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广电总局近日已经发放首批3G手机视听牌照,一共有与广电关联八家企业人选,其中包括央视。首批发放的3G手机视听牌照分为两种:在范围上,牌照分为全国和地方运营两类;而在内容运营上,则分为集成和自办两种,“集成就是允许播放具有授权的其他公司的版权内容,自办则只能使用自己的内容。”
第三、从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来说,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起公平的市场环境,在对“国家队”进行政策支持的同时,也应该对“民间队”给予扶持。实际上,就现阶段而言,民营的参与式视频体验类网站占有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它们的发展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而且网民对这类“民间队”已经有了一定的忠诚度,对民营的参与式视频体验类网站的扶持就是对整个市场进行培育。其次,政府部门应当制定一系列维护市场公平的规章制度,健全市场的法律体系,其中以信息自由流通、版权纠纷和对网络侵权类的法律制定尤为重要。参与式视频体验类网站的版权纠纷和网络侵权大多是属于间接侵权,目前,我国还没有确立的间接侵权体系,而将间接侵权按照《民法通则》中的共同侵权处理,在理论上颇受争议,在实务上处理也不便。其中涉及到下载和观看网络视频行为、上传者上传视频行为和网络视频共享网站服务商行为一共三方的行为侵权问题。因此,健全市场法律体系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结论
参与式体验 篇5
摘要: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是最近引入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模式,可以让学生主动、积极、愉快的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本文主要从小学音乐学习角度探讨参与体验教学模式。介绍了参与体验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提出了该模式的实施策略,总结了该模式对小学生的影响效果。关键词:参与、体验、教学模式、小学音乐
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话阅历浅,经验积累少,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引导学生的审美体验与丰富情感呢?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愉快地融入教学与发展情感呢?在教学中以美育智、以美怡情的同时又应注意些什么呢?“参与——体验”教学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新课标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参与——体验” 教学模式正是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为指导思想进行研究和应用的。音乐实践活动是获得认知、增强学生音乐表现力、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最佳途径,而实践需要以自我参与作为前提,所以,自我参与成为实践学习的重要手段。
一、“参与——体验”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参与”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开展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它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的亲身经历;“体验”是指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音乐时所经历的一种心里活动,强调的是对情感的体会和感受。“参与——体验”是以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参与为手段、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线,力求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因为凡是主动的体验,都是积极的、活跃的,容易入脑入心,感染力强的;而被动的体验往往是肤浅的、感染力弱的,所以,“参与——体验”的前提是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开始,其教学关系的本质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的关系,要变传统的“教书匠”为合作伙伴、变单项的传授为互相探讨、变说教型为情感型、变封闭式为开放式。
“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是有着良好的理论依据的,比如杜威的主体参与思想,杜威主张“儿童中心”,反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主张“从做中学”,反对传统教育的“书本中心”。他认为“在做事里面求学问”比“专靠听来的学问好得多”,率先把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向了“学”和“活动”,真正从理论上确立起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的“活动”指的就是学生的主体参与。“做中学”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教育理论的基础。另外还有苏霍姆林斯基的“参与——体验”教学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参与、体验是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的核心,也是其精华之所在,它充分反映了其教育理论的现代性。苏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这是一个过程,学生只有参与这个过程,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因此,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目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参与、亲身体验,并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反思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另外布鲁纳在他的结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提出了“发现学习”,即是设法鼓励学生参与体验性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为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他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着,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体参与者。”强调了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即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去参与、去体验,从而达到发展他们的目的。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1927年发表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写到:“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强调了“做”在“教”与“学”中的重要作用,肯定了体验需要结果化。“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学上学的是学生”,强调了参与体验的相辅相成。这些理论为“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二、“参与——体验”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小学参与体验式音乐教学”要求以每课时为单位,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允许学生在感受、参与表现音乐时有不同的方法与表现形式。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就必须先激发其兴趣。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切现象、事物、生活等,总是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在鉴赏教学中,我常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为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做好铺垫。如我在教《赛马》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的导入语:“同学们,提起马,就不由得会想起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想起那迷人的草原风光和充满诗情画意的游牧生活,还有那翩翩飞旋令人陶醉的舞蹈。你知道蒙古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呢?”由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过渡到“那达慕”大会的“男儿三艺”比赛,并由此将学生的兴趣点引入“以趣激情”的初听全曲阶段:“同学们,音乐是一种美丽的语言,它不仅能描绘画面,表达情感,还能使人展开丰富的联想。这节课,冯老师带来了一首乐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它表达的是‘那达慕’大会中的哪一项比赛?音乐的情绪怎样?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如果请你为这首乐曲起个名字,你会起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复听全曲时又请学生模仿二胡的演奏姿势拉心中的二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还有就是在教 《音乐家舒伯特》一课时,可以从舒伯特的故乡——音乐之都维也纳入手,以朗读并观看《少年舒伯特》的故事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既生动又感人,既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聆听舒伯特音乐的愿望。又如在教《打字机》一课时,可设计“以趣引情”的导入:“今天的音乐课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有趣的乐曲,他像是在表现什么呢?”学生在开门见山的问题下会直接进入对乐曲的关注,并带着兴趣展开想象,创设自己的音乐情境,让音乐的不确定性带给学生第一份快乐。接下来,带领学生了解打字机发展史和创作背景,熟悉打字机的功能和特点,为欣赏音乐做好相关知识的铺垫。以此同时,发挥多媒体的功能,让学生对照着实物录像视听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主题音乐的印象,更重要的是,生动的视听内容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感悟到“音乐来源于生活”的道理,使学生的兴趣不断升温。接着教师围绕主题旋律展开一系列的问题,进入“以情激趣”的初听全曲阶段:“打字机在操作中发出几种声音?打字机的速度是怎样的?工作效率如何?你能否从音乐中感悟到打字人的心情?你能扮演一位打字员,用动作和表情来传达你的情感吗?”一连串的问题力求贴近情境主题但不脱离音乐要素(节奏、速度、情感),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形象,达到有“情”体验音乐的目的。
(二)参与体验,实践感受
在教学中,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体验音乐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听赏《赛马》B段音乐时,我先让学生感受B段与A 段在情绪上的变化,接着模唱和视唱音乐主题,又教唱了我为音乐主题专门配写的歌词《赛马主题歌》。并随着对主题音乐的熟悉,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听辨活动:“在这段音乐中,主题共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都有哪些变化?”然后引导学生随乐在主题第一次出现时美滋滋地挥挥手、在主题第二次出现时自豪地耸耸肩、在主题第三次出现时愉快地弹舌模仿马蹄声为乐曲伴奏。在一系列的听、唱、辩、舞、奏等活动参与中,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愈加深刻。又如在听赏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时,我先结合图形谱选用“ ”、“ ”、“·”三种符号来分别表示跺脚、拍手、弹舌(或者跺脚、拍腿、拍手)三种不同的声势;再分别选用鼓、串铃、响板三种打击乐器与这三种符号一一匹配,师生共同设计与乐器相配的模仿性的语言,如鼓——咚、串铃——哗啦啦啦、响板——梆,并随音乐有节奏地朗读图型谱;然后,让学生在伴奏活动中感受和理解乐曲的节奏特点及音色;最后,学生随音乐进行列队表演并配打击乐伴奏。参与不仅使学生亲身体验了《土耳其进行曲》的情景,更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进行曲节奏感。在聆听舒伯特《军队进行曲》主题A时,请男生模仿扛枪踏步的士兵;聆听主题B时,请女生模仿热情的人们挥挥手,将雄壮有力和柔美抒情的音乐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再如《打字机》这首乐曲最大的特点是将打字机作为节奏乐器,配以快速灵巧的旋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打字机的美妙的声音。因此,打字机的打字声、铃声和换行倒机声是这首乐曲的特殊音效。所以,在教学中应将特殊音效作为“兴趣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兴趣点”:“让我们用数8拍的方式,听听哪几行的铃声出现的位置是一样的?在第几拍上?”让学生用身体当乐器,和着音乐模拟铃声,并注意铃声和倒机声两种声音的力度对比。以对比为核心,以问题为手段,采取多种活动方式促进学生关注音乐,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三)体验内化,理解升华
学生对音乐的内心体验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是对音乐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后产生的情感上的共鸣。如教《我是人民小骑兵》时,可通过舞蹈表演实践、乐器伴奏实践、创作实践等,让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与个体实践刺激相互作用,从而主动把对乐曲的理解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反映在情感上就是舞蹈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尽情地表演并进行二度创作;反映在认知上就是对曲式知识的掌握;反映在能力上就是能用打击乐器创作节奏来为乐曲伴奏(如根据曲式和内容的变化分别用不同的打击乐器:A段用响板和双响筒表现马蹄声;B段用鼓和镲表现雷电声,用沙锤和报纸抖动表现风雨声等)。在这过程中,学生通过感受、体验、感悟等活动,对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超越具体的对象与事实,生成和个体生命融为一体的精神力量,实现体验的内化和升华。教《阿细跳月》一课时,可将学生分成三个组:人声伴奏组、乐器伴奏组和律动表演组,配合乐曲进行表演,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四)课后拓展
音乐鉴赏教学的拓展环节主要是通过聆听、总结或表演,达到深化情感体验或知识迁移的效果。比如在《赛马》一课的拓展环节我选用了由陈耀星、陈军父子演奏的二胡曲《战马奔腾》:“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并由此让学生随乐模仿骑马动作离开教室。又如在《音乐家舒伯特》一课的拓展环节可重点介绍舒伯特在艺术歌曲方面的成就及代表作《鳟鱼》、《菩提树》及《小夜曲》等,为以后聆听和学习舒伯特更多的音乐作品做好铺垫。再如《打字机》一课的教学拓展环节可以选择播放描绘性题材的音乐《跳圆舞曲的小猫》、《蜜蜂》或《顽皮的小闹钟》中的任意一首,让学生在寻找乐曲共同点之后概括其概念,由感性理解过渡到理性认识,同时让学生思考“作曲家对生活充满一种怎样的感情?”引发学生对音乐的思考,对生活中声音的关注,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从一种表面的兴趣,进入对作品的理解、对音乐要素的认知,并感悟到音乐能表现一种事物、表达一种情感,还能缔造一种生活的态度。
三、“参与——体验”教学模式的主要影响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艺术感觉和气质
“参与—体验”教学模式,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即学生通过教师精心组织、妥排的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与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活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就是把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在这一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感情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学生动耳又动眼,动脑又动手,即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又重视非智力因素,如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的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孔子言“: 自乐乐人, 自正正人”。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 音乐成了挚爱的良伴。原来在课上不愿积极主动的去表达自己意愿的学生, 现也已经在音乐课中尽情地展示他们的情感, 从而使他们的音乐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同时, 在体验式音乐学习中学生接触到了各种风格与形式的音乐作品, 通过分析、比较音乐作品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延伸了多元文化的内涵,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气质和艺术感觉。
(二)引导学生实现音乐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体验音乐需要学生有理解创造能力, 需要综合多方知识。学生在音响中游戏、体验、学习音乐, 在参与过程中孕育创造。在一次次体验中, 带动着儿童的想象和灵动的创意, 同时激起他们的兴趣。学生突破了传统的听“ 唱歌”学“ 唱歌”的习惯, 再也不满足一节课学唱一首歌的局面。由于在体验音乐中的变异见解, 促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创作, 强调体验音乐作品, 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材料、经验进行个性化创作, 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性和个体差异性。
(三)拓宽学生审美情趣的途径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实验教师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学生通过体验式音乐学习的教学过程,他们不但深深地喜爱音乐学习,而且还与音乐产生了亲近感。他们在音乐作品中大胆地参与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促进学生的情意、技能、认知、创新的协调发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获得音乐兴趣的持续发展。
总之,参与是学习的主要因素,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体验是贯穿整个课堂生活的主线。“参与——体验”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赏识激励性语言与动作,同时也包括同学之间的赏识与激励,还有学生的自我赏识激励。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班级气氛、优化隋感的环境中,找到自我审美发现的信心与方向,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在小学音乐鉴赏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拥有丰富的音乐体验,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更积极地投入音乐活动,获得审美满足。“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既是发展性教学的重要思想,也是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发展的理想途径。参考文献
参与式体验 篇6
一、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普遍倡导的教学思想,是学生体验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逐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Celebranting me这一单元中的“Christmas is coming”时,我选择了自主学习模式,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的生词,并试着读。接着,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并将生词进行标注,查字典进行理解。之后,在小组内交流本节课讲述的什么内容,同时,交流自己遇到的问题。最后,将遇到的问题反馈,我在根据学生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比如:Put up,by the way,in the 1600 s等短语的应用,最后,为了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我还设计了“Make a Christmas card to your classmate”的作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体验中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开发生活中的资源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也就是说,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发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知识,同时也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My neighbourhood中的“Turn right,Turn left”时,为了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我选择了生活情境创设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会应用。所以,我借助一张我市的简易化地图,让学生借助“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grocery store?”“Is there a...near here?”等句子进行指路、认路的练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英语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让学生从心理上认识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从而愿意自主地走进英语课堂。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众所周知,轻松、和谐的环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进而去主动参与和体验英语学习过程。反之,压抑的环境则不愿意跟随着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甚至出现畏惧心理。因此,教师要想学生真正参与到英语课堂当中,体验英语的教学过程,营造和谐的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高效英语课堂得以顺利实现的基础。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愿意自己走进英语课堂去体验英语学习带来的乐趣和熟练应用英语带来的满足感,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相应的
贡献。
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篇7
一、活动目的要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支配、控制和调节着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要围绕某个教学目标展开, 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为了完成各种教学目标, 我们要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 活动是实施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而明确的目的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首要条件。
如字母教学, 为了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我设计了以下活动:跟字母宝宝们打个招呼。三年级学生刚刚学会几种简单的打招呼方式, 他们很乐意和可爱的字母宝宝打招呼, 而同时由于所会的打招呼方式不多, 比较容易掌握, 因而运用也相对自如, 在这种情况下设计这样一个活动, 让学生倍感有趣。在学这个新教材之前, 我们的学生曾经在一、二年级接触过26个字母, 但听说读写不是很熟练, 甚至由于时间的问题, 可能遗忘了部分字母, 此时让他们机械地重复字母, 学生一定会厌烦, 而在我设计的这个活动中学习字母时, 学生很感兴趣, 叫得也特别响。在说得比较熟练的时候, 我还把这些字母做成头饰, 让男女生表演字母间的对话, 这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更高要求, 促使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更多的句型用到表演活动中来, 在字母得到了巩固的同时, 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活动内容和形式生活化
英语学习的最大困难就是学的语言知识不能在相应的语境中运用, 学生只会考试不会交流, 成了所谓的哑巴英语, 更有甚者知识学过不用就忘记了。而我们的课堂作为英语学习的主阵地, 就应该针对这种弊端, 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活动, 让学生在贴近生活实际的活动中运用自己学习的语言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如在教“Are you…?”句型时, 第一个班我让学生之间操练这个句型, 可是学生无精打采, 甚至有人说过了还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课后反思了一下课堂设计, 就发现了问题:学生之间其实都很熟悉, 你再让他们明知故问:“你是某某某吗?”有一种为教句型而教句型的感觉。所以在另外一个班教学时做了这样的尝试。让学生猜一猜已经认识的课本人物, 通过听他的声音猜猜他是谁。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三、活动评价多元化
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 多元评价是以创新教育的价值观作为价值基础, 以开发学生和教师的潜能、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创新素质发展为根本任务, 以激励学生和教师不断超越自我为本质, 以目标多元、标准多元、方式多样为标志的教育评价。传统的教学都是学生来读、演、说, 教师来评价, 学生也只是一味地听, 积极性不高。如果让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 不但可以令学生学会认真倾听, 还可以教会学生学习、评价, 并以此来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
如在请学生读句子之前, 先给听的同学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评一评谁的语调最好, 谁的声音最响, 谁的表情最形象。学生有了这个评价标准, 在评的时候也会有的放矢, 当轮到自己读的时候就会从这几个方面去表现、提高自己, 即使是自认为读得不够好的学生, 也可以站起来展示自己的表情或者响亮的声音, 从而提高自信。当然评价的标准也可以让学生定, 但一定要在读书活动之前明确, 以利于活动的开展。新教材从三年级起, 还特意在每个单元最后安排了Ticking time板块, 在自评表中罗列了本单元需要掌握的听说读写的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来完成评价表上的相关活动, 由小组表演后再进行自评,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活动要注意延伸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 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新教材的编写更贴近学生实际, 更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但教材的这些优势光靠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是难以充分发挥和利用的。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学英语、用英语的机会, 教师必须重视课外的语言实践活动, 课余时间也可以创造这样的活动。
调动体验参与, 呈现语文之美 篇8
“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基本的, 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理念, 不论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稿, 还是2011年11月最新修订的版本, 都把体验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保留了下来。在旧版的《语文课程标准》里, 22次提到“体验”, 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 则23次提到体验。有人说, 体验, 是语文教学最核心的理念之一, 是有一定依据的。事实也是如此, 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课文, 本来就是作者体验的产物, 可以说语文学习离不开体验, 课文读解的过程, 其实就是调动学生参与体验, 感受作者体验的过程。因此,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 ……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把尊重学生体验作为语文教育的一条基本法则。
一、调动体验参与, 呈现语文本真
语文素养的提高来源于阅读, 而语文的阅读离不开体验。学生的体验的独特性, 营造了语文课文读解的多元性。语文教学要凸显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 就必须调动学生参与体验。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不都是从零开始的, 总是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所呈现的形象、情景、旨趣发生联系, 或同化, 或排斥, 纵横交织, 从而形成了语文读解的多元色彩。
比如, 同样是阅读有关“收麦子”的叙述, 由于南北的地域差异, 学生的知识经验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北方, 收麦子一般在公历6月5日前后, 而在南方, 这时, 地里全是葱葱郁郁的秧苗。南方的学生在阅读这样的叙述时, 会因为文字与自身经验的背离而产生新奇的体验, 而北方的学生则获得熟悉的体验。
为此, 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经验, 调动学生体验, 沟通课堂内外, 为语文学习提供足够的经验准备, 使课文呈现的新奇的场面、画面、体验、感悟、趣味等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结, 使课堂内外得到有效沟通, 促进对文本的理解。正因为如此,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可见, 注重体验, 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必然要求。
二、积极参与体验, 感受语文之美
课文, 是个体体验的产物, 说大一点, 语文, 是个体体验的产物, 这种体验, 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语文之美, 本质上就是个性之美。语文教学的目标, 应该是使本来不同的学生更加不同。
语文的优美, 隐藏在语言的形象、节
奏何、优情美感的、文韵字律, 之都中是, 僵没死有的体、验冰参冷与的, , 任阅调标准》反复强调体验的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重要性, , 指出《语文:“阅课程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 体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验的感受想启迪、, 体验和理解享受审美乐。趣”。正因为如此要珍视学生, 在教独特参的阅学中, 读实践教师不, 也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与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同时, 还要防止用刘世军, 集体讨对论语来文代学替习个的人评阅价读也。是这样, 因为语呈应重视定性评价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更现
三、表达个性体验, 呈现个性之美
语解的如过果程说, 阅那读么, 是写调作动, 体就验是参表与达、个感体悟理体文沧海桑田验的过程。都是美的一年四季, 、这是自然春夏秋冬、之美宇宙, 有了万物、之人文内涵个体体验, 具有了的参与, 温度与厚度这种自然之, 有了质感美才具有了。美每一个春天都是美的, 但是, 每个作家笔
下的春天的美都是不同的, 每一个读者所获得的的审美体验当然也是不同的。所以, 我们说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正是阅读体验所呈现的个性色彩。当然,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 我们更要尊重学生的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写作要表达真情实感;二是真情实感的内涵就是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三是这种感受、体验和思考是自己的, 是有着鲜明个性色彩的。一句话, 作文之美, 在于有真情实感, “但写真情并实境, 任他埋没与流传”是作家创作的自觉, 也应该成为学生写作遵从的规范。据此, 有没有“自己的体验”, 可以是我们评判学生习作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让体验在参与中得到升华 篇9
一、“主体参与”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参与”可以使学生真正树立一种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为使人的主体性得到积极的发挥创造条件, 提供基础和保证。教师确有成效地发展学生对于新课程的独特体验:展开师生对话, 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 彻底消除师生双方的心里距离;启发生成共同期待的话题, 及时把握对话的指向;随时发现和揭示对话双方的意义差异, 确保思想流动, 形成资源的互补共享。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生-生、生-己的对话环境, 通过“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思想深刻”的交流, 引导学生与自己开展心灵对话, 在反思、审视、检讨的过程中, 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发现成功和失误, 随时进行拾遗补缺, 长善救失, 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
学习是一个知识构建的过程, 自我反思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每节课我们都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回顾反思时间, 即一堂课临结束时, 我们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反思: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体验, 你觉得本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 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建议, 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怎样……学生通过反思, 检查对照, 内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并确定补习的方向。
二、“主体参与”有助于达到语文教学目的
语文是一门交际性的基础工具学科, 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目的是要学生学会使用语言。这就必须在听中学听, 在说中学说, 在读中学读, 在写中学写。一句话:要在参与中学, 在使用中学。“主体参与”强调的是学生主体的语文实践, 我们努力开辟学生全方位参与语文教学的渠道, 并逐渐形成了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操作体系。
1.学生参与备课
有针对性地布置预习, 指导学生作预习笔记, 把学生预习笔记上反映的情况录入教师教案, 以促进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针对某些课文, 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收集资料、图片, 制作课件, 准备教具和实验演示等。
2.让学生参与讲析课文
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 让学生讲析课文, 然后组织全班学生评议补充, 最后由教师小结提升。学生十分喜欢这种形式的参与, 并和老师一起总结了五种基本模式: (1) 转换式, 即转换学生的角色, 让学生以“小助手”“小老师”的身份参与讲析课文的活动; (2) 汇报式, 即以学生自学课文为基础, 通过汇报讲析, 听取大家的评议补充, 使自主式学习与合作式学习相结合; (3) 导游式, 即对游记、介绍、说明类课文, 让学生充当导游、讲解员来讲析课文; (4) 模仿式, 即对结构相仿的课文, 先由教师示范讲析一段, 再由学生模仿讲析另外几段; (5) 答辩式, 即在自助性学习的基础上, 请一位或若干位学生上讲台, 来回答全班学生和老师的质疑。
3.让学生参与板书
改变老师一统天下的局面, 提倡师生合作, 共同设计, 师生在研读课文中共同完成板书。
4.让学生参与作业题、试卷题的设计
课堂训练和考试也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让大家设计题目, 最后由同学或老师选优。实践证明, 学生参与设计的过程, 是更有效地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5.让学生参与实验演示
有的常识性课文, 需要有实验或演示的, 也尽量让学生来做, 再让全班同学对照课文来加以评论。通过这一过程, 学生不仅主动参与了教学活动, 而且也提高了动手能力。
6.让学生角色表演
初中低年级学生, 形象思维活动最活跃, 表现欲最旺盛, 教师可抓住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 选择一些故事性强, 适合表演的教材, 如寓言、童话、民间故事等课文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 按小组分工, 让学生自选导演, 自己分配角色, 自己制作道具, 经过认真准备在全班进行表演比赛。最后每组出一人当评委, 评出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演员、最佳道具奖。这样的授课方式, 学生兴趣盎然, 并积极参与, 不仅学到了知识, 而且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
7.让学生参与评价
如学生课堂讨论, 互评互改作文、练习题, 互查朗读背诵等等。通过参与学业评价, 学生逐步消除了消极被查的心态,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随之被调动起来。
三、“主体参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主体参与”是一种过程, 是获得“发展”的必经之路。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往往手脑并用, 智情共生。这一过程十分有益于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这种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集中表现在学生主动地在课外所从事的富有创造性的语文活动上。
1.学生做学语文、用语文的主人
还学生以灵性, 主动性是产生灵性的基础。传统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想, 让学生只能听受。而让学生做学语文用语文的主人, 就得抛开传统的教学理念, 给他们自由发展、自由想象、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发现问题, 然后独立思考, 主动探索, 并解决问题, 这样既能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又能让学生体尝到一种成功的快乐。有了表达自由、思想自由、行为自由, 学生的灵性才得以挖掘。比如我们在引导读悟体会时, 可这样说:“这段文字你读懂了什么, 愿意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吗?”这样, 往往一段话, 学生却能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很多时候, 会让作为教师的我们惊叹不已!所以在授课时我们要注意调动学生主动性, 尽可能地顺应儿童的特性, 尽可能唤起学生的经验, 调动学生的潜能, 激发学生的情感, 积极而富有创意地投入到活动的空间去,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畅所欲言、自主学习、灵气十足的课堂, 成为一个真正有意义的课堂。[1]
2.重视学生情感
情感是灵性的主旋律。语文要还学生以灵性, 那就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作为教师一定要蹲下去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 重视他们的喜怒哀乐, 重视他们的情感倾向。学生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他 (她) 渴望什么样的教师、什么样的伙伴、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家庭?抓住情感这条线, 让每一位学生都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真正在课堂上实现情感与情感的交流, 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用爱的感染、体验去撞出灵性之光。
3.引导学生感受自然
亲近自然、走近自然, 从而激发原本生命的情绪和感受。在教学实践中, 我注重引导学生走进自然, 观察自然, 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让学生观察四季的变化、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在活动过程中, 由于学生能得到实践参与而兴致极高, 他们观察细致, 讲述生动, 交流也精彩纷呈。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既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又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人文思想。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投身于大自然, 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灵气。
新课程的实施, 给了老师更多的创新空间, 但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要学会从生活阅历中积累成熟, 从社会经验中学得练达, 从文化知识中吸取修养, 从人生追求中获得情感。我们要对未来承诺, 对孩子负责, 把自由还给孩子, 把快乐还给孩子, 帮他们找回自己的活力和灵性。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语文的精妙绝伦, 让学生在释放灵性时演绎出语文教学的新风景线。
摘要:语文课实际上是一个参与对话的过程, 更是一个在参与中感悟人文、形成自己见解的过程。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语文实践, 通过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操作体系,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主动在课外从事富有创造性的语文活动, 还语文更为广泛的空间, 让学生真正在参与中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参与性,体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参与式体验 篇10
一、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参与课堂
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出发点。如何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 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 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 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创造和成功的快乐, 寓教于乐。为此,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 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连同教师的语言、举止、情感、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氛围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心理场, 促使他们主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再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感觉到课堂中的丰富多彩, 又感到生活的无限美好, 把抽象的、死的、发生或形成于昨天的知识、事件, 人物赋予生命活力, 把可能、未来、遐想引进课堂, 使课堂这个正在进行的“现在”在师生的合作体验中能够包纳“过去”与“未来”。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知识的意义, 师生一同思考、一同活动的快乐, 从而, 在心灵上把学习看成是快乐的事情。
二、学生通过学生体验参与课堂
政治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 对活动内容进行体验, 有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 也提升了学生情感体验, 从而强化了教育效果。政治活动课的基本组织形式有: (1) 探究式:这类活动着眼于社会上发生的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 学生往往认识不清。例如:学习《挫折》时, 有学生认为工人下岗这一挫折是社会因素造成的有人认为是个人因素造成的, 我尝着以小组为单位探讨, 没想到初一学生对这一问题剖析得如此深刻, 甚至说的淋漓尽致。有的说下岗的人没有才能, 单位倒闭了, 有的说下岗的人可能是没有人际关系、不正之风造成的。通过讨论, 最后学生认识到下岗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 学生从探究活动中体验出“看问题应全面”。 (2) 合作式:这类活动着眼于参加者为共同完成某一创造性活动而相互合作。如学习《诚实守信》时, 有学生提出“诚信多少钱一斤”, “诚信的人会吃亏”的论调。这时, 教师纯粹的说教往往效果不佳。 (3) 竞赛式:如演讲比赛、朗读比赛、辩论比赛、小论文比赛等。竞赛式活动中, 学生是参与者, 他们的思维表现出深刻性和灵敏性。
三、学生通过成功体验参与课堂
1、以评优为主体评价易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接受成功喜悦的同时, 产生进一步探索的动力。例如:批改政治作业时, 我偶然对字迹一般的学生也给了“优”, 下次发现, 这位学生的作业较之前有很大进步。由此, 我受到启发, 改变了我的评价标准, 采取多样化:字迹工整、条理清晰、回答全面, 富有创意等等, 学生从各个方面体验到自己的能力, 一段时间后, 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提高了。
2、在困难情境中引发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学习时总会遇到些困难, 当学生停留在“怎么办”的困境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并和他们共同去探讨分析、帮助学生分析造成挫折的主客观原因, 寻找失败中的一些成功因素, 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最终得到“我能行”的切身体验。如:对遭遇考试失误的学生, 在帮助他分析原因的同时, 不妨下次考试多送他几分, 使他有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习的信心。
3、在层次学习目标中引发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差异客观存在, 因此, 对学习目标的设计应有不同的层次。如对后进生设计“跳一跳, 摘得到”的学习目标, 对优秀生设计“跳一跳, 才摘到”的学习目标, 从而让全体学生在完成这一学习目标的过程中都得到最佳的成功体验。
四、学生通过换位体验参与课堂教学
换位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角色互换, 让学生走上讲台, 学生讲, 师生评的一种合作探究方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只是范例, 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平台, 教师可以把课本中一些学生熟悉、较浅、易把握的内容, 让学生在吸取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如:在学习《维护消费权》时,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 然后选出一位同学登台讲述维护消费权的途径, 下面的同学可以向“老师”请教解决具体消费争议的办法。在这种情形下, 每位同学要想展示自己的最佳能力, 受到师生的好评, 必然主动看书, 认真思考, 做好充分准备。可见, 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学、问、思、辩”的能力, 锻炼了勇气和能力, 增进师生理解, 和谐师生关系, 强化主体参与意识, 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开发学生个性, 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热情,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另外, 还可以让每位学生, 每个学习小组, 每个班级按一定要求出一份试卷并附有答案, 相互检测, 师生共同批改发现问题, 共同纠正。在这一体验过程中, 每位学生既然是检测者又是被检测者, 当完成这个任务是, 大家的知识和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 体验式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 让学生在各种体验活动中真正“动”起来。
摘要:在政治课教学中, 采用情境体验、学生体验、成功体验、换位体验等多种体验方式, 是体验式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途径。
引导学生参与 体验数学魅力 篇11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如学习“圆的面积”后,出示题目: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这时,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如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模型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又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地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时,若像教材上一样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怎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思考后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等都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时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道:“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教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与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还有25+2=27(元)钱。这样,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
参与式体验 篇12
英语专业的笔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 其教学目标是为了通过英汉翻译实践活动, 学生能深入理解英汉语言及文化的联系和差异, 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 掌握基本的英汉翻译技巧, 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实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现有的笔译课堂教学由于学时安排、课堂环境和教学传统的限制, 教学效果普遍不够理想, 笔译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迫在眉睫。
以笔者所在的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 其英语专业本科生笔译课程分为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 分别开设于二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上学期, 每学期16周, 每周2节课, 即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教学各占32节课, 学时相当有限;而由于教学资源有限, 每次课都是两个班合上, 班级人数约70人左右。因此, 学时紧张、班级过大、教学内容单薄、课堂训练不足、教学气氛沉闷、个性辅导机会少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广大师生, 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教学目标实现困难。比如, 我院英语专业学生在三年级要选择翻译或外贸的专业方向, 而相当数量的学生对翻译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不敢选择翻译专业方向。又比如, 在三年级下学期一个月的实习中, 比较优秀的学生虽然获得去翻译公司实习的机会, 但公司反映学生的翻译能力不足, 需要很长的适应期, 影响了实习应有的实践效果。而在四年级的毕业论文写作中, 很多学生语言表述不当, 显示出翻译和写作水平的低下, 同时有些论文以译文评析为主题, 但评析的方式和力度十分浅显, 缺乏思辨能力。针对这些教学问题和弊端, 笔者开始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翻译技能, 如何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 从而为学生后期的学习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课程定位与师生角色
从课程设置的学期来看, 英汉笔译课程是衔接英语学习基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教学内容既是对前期学习的归纳与巩固, 又是对后期学习与实践的引导和启发, 因而我们的教学安排基于循序渐进的原则, 以英汉语言的对比研究为框架, 以词汇、句式、篇章、风格、文化等各层面的双语转换原则和方法为要点, 以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和对英汉翻译一般规律的掌握为目标。
笔者认为, 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要求更新教学理念。教师要认识到, 师生关系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与接受者的单向关系, 教师和学生应该处于多重课堂角色的辩证关系网中, 互相学习、互相帮助。除了扮演“调解者、组织者、创造者、促进者、监管者、引导者、指挥、教练”等角色之外 (李明、仲伟合, 2010) , 教师也可以是学习者、研究者和参与者。而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体,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 积极参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讨论、实践的开展、答案的求索、理论的总结等活动, 从而发展能力、构建知识。为此, 笔者在笔译教学中积极倡导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开展了一系列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 试图提升教学效果。
3 理论知识与认知能力
第一次课作为整个课程的导引和介绍, 为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定下了基调, 其重要意义不可忽视。笔者在第一次课中, 首先将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评价方式安排介绍给了学生。笔者结合学生人数和学期长度, 将学生分为5人一组的小组, 保证每周都有一个小组负责主持课堂陈述活动。学生的课堂陈述将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业评价的重要依据。
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外语专业的翻译课由于授课时间短只能是一种介绍性、概述性的课程, ……所有文体的翻译操练都不可能深入, 往往只能是浅尝辄止” (郑庆珠, 2011) , 所以我们的翻译教学重在开启兴趣、培养能力, 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我们以涉及英汉语言对比和翻译技巧的基本理论为课程主线, 贯穿整个学期的翻译实践活动。备课不再成为教师一个人的任务。每次课前, 对于相关的翻译专题, 笔者会给出引导性的思考问题, 涉及相关的理论要点及典型译例, 请学生课前预习, 查找相关资料, 思考解决方案。这样, 学生就不是带着空白的头脑走进教室, 被动等待教师灌输知识, 相反, 他们对教学内容已有初步的了解,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及疑惑, 在课堂讨论中更容易激发出思想的火花, 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在以“英汉翻译中的选词用字”为专题进行教学前, 笔者提出的思考问题包括:
(1) 从语法角度来看, 英汉词汇的词类是否对应?两种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类分别有哪些?
(2) 从语义角度来看, 英汉词汇是否总是对应?请举例说明。
试翻译下列句子, 尤其注意划线部分的含义, 并谈谈这些例句对你在翻译的选词用字方面有何启发?
1) The rain had cleaned the air.
Don’t air your troubles too often.
2) I don’t like her.She is tall and thin and moves like a crane.
I do like her.She is tall and thin and moves like a crane.
3) There is a mixture of the tiger and ape in the character of the imperialists.
The shop assistant said, “He is a slightly discriminating man.”
4) …
由于这些问题囊括了课堂教学的理论要点, 经由课堂上充分的讨论交流, 学生基本上能够自主地归纳、掌握相关知识。根据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 “人类语言主要不是先天的机制, 而是后天习得的;语言不是自治的, 而是基于人的体验和认知基础形成的” (郑小薇, 2011) , 而课堂对话和交流是启发与激活学生的经验知识与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帮助其正确理解与表达的有效手段。教师在课堂讨论中主要发挥组织、启发和引导作用, 然后对学生的观点给予适当的评论、补充和总结。
4 巩固、实践与评估
理论知识的掌握还需依赖充分的实践, 因此笔者每次课后都给学生针对性的练习材料, 以巩固课堂内容, 督促其切实提高翻译能力。笔者所选定的翻译练习一般为200-250个单词左右的段落, 体裁尽量多样化, 希望学生不仅注意字词句的翻译细节, 而且发展语篇翻译意识。笔者要求学生课后首先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译文, 然后小组集中, 一起讨论并修改译文至满意形式。下次课堂上, 由轮值的小组主持对翻译练习的课堂陈述。陈述人通过PPT, 讲解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案, 并与听众互动讨论, 互相提问、答辩。接下来教师会点评学生的译文, 同时询求听众的评价观点, 最后教师给出参考的译文, 而非最佳的标准答案。
事实证明, 学生对这样的练习方式表现出极大的参与兴趣。在访谈中, 学生认为, 小组成员之间的监督使个人更有动力完成并修改翻译作业, 小组在讨论、准备和陈述的环节中体验到团队合作与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PPT讲解也使组员的计算机能力、组织能力和演讲能力得到了锻炼, 同时他们对如何解决翻译难题、如何鉴别译文的优略有了更好的了解。笔者曾在学生的专业课评教活动中获得第一名的高分, 尽管这不能与笔者的教学质量一定挂钩, 但起码说明该课程的组织形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有效地提高了他们对翻译的兴趣。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 学生的翻译动手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小组成员彼此增强了信任和了解, 合作更加紧密有效。由于“翻译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学生翻译实践机会少, 没有经过充分的翻译实践锻炼, 走上社会后难以应对翻译市场的挑战” (王爱琴, 2011) , 笔者会在学期之末组织学生利用网络翻译实训平台, 进行仿真的翻译项目实践。本院所利用的网络翻译实训平台为传神翻译公司开发的翻译教学平台, 纳入了翻译公司的真实工作环境和翻译材料。小组成员首先进行角色分工, 分担译员、审校、项目主管等翻译团队角色, 进入实训平台后, 亲自体验领取材料、输入译文、提交送审、反馈修改、交稿结项等一系列翻译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形式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并促使他们快速适应日后的实习与工作。
课程评估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宋志平 (2012) 认为, 翻译考核评价体系应“由目标取向转为过程取向与主体取向评价”, 应“承认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 把学生的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 “关注课程评价的译者主体地位”, “鼓励被评价主体积极主动参与自评与他评”。笔者在开学之初就告诉学生, 本课程的评估强调质性, 会采取强调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 即课程成绩的给定不以最后一次考试为终结性依据, 平时学业表现和期末试卷成绩各占课程总分的50%。平时成绩由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两部分组成。教师主要参考学生的课堂出勤、课堂陈述、回答问题、讨论发言、课后作业等活动的表现, 给出平时成绩, 同时要求学生撰写课程反思评价, 给自己的平时表现打分, 该自评成绩占平时成绩总分的20%。而期末考试的题型也以主观题为主, 客观题为辅, 重在激发学生的翻译创造性和思辨性。其中客观题主要涉及对词义和句子的理解及翻译, 为多项选择形式;而主观题包括段落或短篇的翻译以及译文评析类题目。
5 结语
“如果把翻译训练分为入门、发展、专业、研究4个层次, 一般二本院校的翻译教学应该将重点放在入门阶段, 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在该阶段翻译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难度和广度” (刘悦明等, 2011) 。笔者结合英语专业笔译教学的目标和定位, 通过改革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 增强了学生在笔译课程中的参与和体验力度,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提升了其学习兴趣、翻译能力和思辨能力。实践证明, 参与型课堂能有效减少传统笔译教学的弊端, 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明, 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 2010 (4) .
[2]刘悦明, 熊宜春, 陈勇.创建网络翻译课堂, 推进翻译教学改革—以一堂翻译课为实例[J].外语界, 2011 (1) .
[3]宋志平.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反思[J].民族翻译, 2012 (3) .
[4]王爱琴.“实习式”翻译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 .
[5]郑小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探索翻译教学中的译者主体性[J].外国语文, 201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