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品成分看中西方饮食结构的差异(通用9篇)
从食品成分看中西方饮食结构的差异 篇1
从食品成分看中西方饮食结构的差异
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活动,需要的营养素很多,但概括起来可分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水,据一些科技人员研究,许多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病、癌症等等都和目前人们饮食品种单纯有关,世界上营养不足的人仍有15% 左右[1] 而且,我们先人提出营养二字的涵义,实在和国外一些国家所用的 Nutrition 一词不完全一致,西方的这一名词指的是以滋养、养料的涵义为主,没有明确包含有中国古代的“营”字,“营”者谋取营运也,中医的营、卫、气、血之一也。
1.中餐的营养成分 中国居民传统膳食是以谷类事物为主要能量来源[2],它所提供的热量约占膳食总热量的75%,所提供的蛋白质约占蛋白质总量的66% 而动物性食品所提供的热量约占8%,所提供的蛋白质约占11%。这样的膳食结构在营养学上称为高谷类膳食,它含有一定数量的蔬菜、水果,但由于中国居民传统的烹饪技术及对口味的要求,许多蔬菜在洗、切、煮等过程中有大量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健康物质被剔除了。由于谷类食物蛋白质含量不高,其氨基酸组成又不完善,这类膳食提供的蛋白质不仅表现为数量不足,其生理价值也较低,钙的摄入量不足以及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利用率低,维生素含量不足也是这类膳食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膳食结构的调整,粮食消费量逐年下降,而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则呈上升趋势[3]。但是,根据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的结果,在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中,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已经超过了谷类的消费量。这种“西方化”或“富裕型”的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脂肪过高,而膳食纤维过低,对一些慢性病的预防不利。为了改善传统膳食结构中存在的不足,中国营养学会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组成了专家委员会,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4]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出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5]。平衡膳食宝塔提出了一个营养上比较理想的膳食模式,它所建议的食物量,特别是奶类和豆类的量可能与大多数人当前的实际膳食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某些贫困地区来讲可能距离还很远,但为了改善中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这是不可缺的,应把它看作是一个奋斗目标,努力争取,逐步达到。
2.西餐的营养成分构成 当前发达国家上行的是过盛行膳食,以肉类物质为主要能量来源,其特点是含能量密集过多,富于油脂和食糖而缺少复合碳水化合物。虽然营养素供给不足,会导致营养不足,出现多种营养缺乏症,但如果营养摄入过多,则会引起营养摄入过剩,这不仅加重了消化器官的负担,引起胃的疾病,同时这也是肥胖病、心血管病与糖尿病的根源,同样不利于身体健康。西方国家目前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因此普遍推荐中国的膳食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在“吃什么?怎样吃?”的问题上,中西方由于各方面的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中国人在饮食上更注重口味上的要求,而西方人更注重营养的搭配。
可见,合理饮食,平衡营养是保障人体健康的关键。中餐风味与西餐风味的比较 菜肴之美,当以味论,而味首在本味.个国家的民族食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国家民族的某些特色,比如德国菜肴实惠,富有家庭便餐风味,就表现了德意志民族的朴实性格和务实精神。
中西方由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对于食物在口味上的要求也不一样。综上所述,“吃”作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不能停留在“吃饱”上,而应该考虑怎样“吃”才能吃得有营养,另外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世界各地的风味美食也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接受。
从食品成分看中西方饮食结构的差异 篇2
“山寨”文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源自草根阶层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由它衍生的“山寨机”不是一个品牌, 而是无数小作坊生产的“仿制手机”的统称。据不完全统计, 2008年山寨机出货量达到1.5亿部, 2009年则超过2亿部。“山寨机”的出现与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 各个环节难以达到同步转型的社会现实有关。“山寨机”是受“山寨”文化影响最大、最广的领域, 它的出现虽然较晚, 但涉及的广度和深度是巨大的, 甚至可以说, 它反映了我国近10年来制造业的制造与设计特点。以往, 在谈到中西方设计差异时, 常常会陷入简单概念的比较中。手机作为影响最广、普及性最高的产品, 集中体现了中西方的设计特征。从“山寨机”现象出发, 通过与西方品牌手机产品在设计和开发方面的比较研究, 可以了解中西方在设计文化、设计理念和设计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一、山寨手机与西方品牌手机
手机发展经历了1G、2G、3G三个时代:1G时代的主要统领者是摩托罗拉, 2 G时代是诺基亚与摩托罗拉等手机厂商共舞, 3G时代是苹果、三星等品牌占据主要市场份额。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国产手机开始与国外品牌争夺国内的市场份额, 主要有夏新、波导、TCL、华为、中兴、联想等。自2004年以来, “山寨手机”加入混战中, 它得以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联发科在大陆推出“Turn-Key”模式, 即将芯片、软件平台和第三方应用软件捆绑, 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从而降低了手机生产的技术门槛, 这为山寨机的流行奠定了技术基础;二是2007年10月, 国家取消手机生产牌照制度, 消除了生产手机的政策障碍;三是手机的快速普及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发展。于是, “山寨手机”在几乎无需缴纳税费、无需设计与研发费用等低成本的优势下, 在功能全面、待机时间长的优点下, 在独特的市场渠道推广下很快受到国内消费者的青睐, 甚至成为我国手机出口到东南亚国家的主力军, 从而成为与国际品牌手机相抗衡的主导力量。山寨手机通过模仿甚至抄袭西方品牌手机的方式来与其竞争。在发展的过程中, 部分山寨手机实现了转型, 如天语、魅族手机进入手机互联网时代, 小米手机也出现了。“山寨机”竞争和学习的对象涵盖了西方手机的各种品牌和型号, 从低端到高端。这种源自西方品牌手机、又同其保持竞争的策略, 充分体现了当下中国设计与西方设计的差异。
二、中西方设计文化差异
“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创造出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 前者是特定社会的完整样式, 后者是社会生活的特定领域。设计文化属于“狭义文化”的范畴, 它指的是把设计活动看成是人类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在设计过程中体现出的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格等要素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 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特定领域, 文化不仅包括历史活动的精神成果, 而且包括历史活动中的精神生产形式。设计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和社会组织方式下产生的, 具有民族性或独特性。中西方各有各自的文化传统, 并会在设计领域中体现出来。“山寨机”作为近年来中国在国内、国际上备受瞩目的一个符号, 集中体现了中国当下的设计文化。
“山寨机”又称“野手机”、“黑手机”或“高仿手机”, 它的核心思想是模仿, 即通过对国外著名品牌手机 (如苹果、摩托罗拉、索爱、诺基亚等) 的模仿, 快速地生产、制造出造型与之相似的产品, 并以低价吸引消费者 (一般只有正规品牌手机价格的1/3) 。柳冠中把设计活动归结为“手段-目的”的表达模式, 即设计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手段去实现目的的过程, 以此模式来解读“山寨机”是通过模仿的方式实现低价、快速地占领消费市场的。因此, “山寨机”所体现的设计文化是山寨文化在手机行业的具体显现。它具有在目的上快速赚取利润, 在手段上注重模仿, 在法律上不遵守知识产权保护, 在道德上缺乏自律, 在风格上求奇的特征, 这种设计文化在山寨机的设计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近年来, 在深圳、上海出现的近千家设计公司都是以“山寨手机”设计为主业, 他们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设计出“山寨手机”厂商需要的方案。因此, 常常是山寨厂商拿着相关的手机图片来 (通常是市场上好卖的机型) 做简单的修改即可。从而, 使这些设计公司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现象:结构工程师比设计师多, 比设计师更重要, 因为结构工程师可以使它快速得以实现。
与此对应, 西方品牌手机企业大多有自己独特的设计文化。苹果公司以“超越用户的期望”为公司理念, 通过持续地创新将技术转化为普通消费者所渴望的东西, 被誉为“技术偏执狂”的乔布斯给全世界的用户带来了一个个惊喜;飞利浦企业以“让我们做的更好”为自己的企业文化理念, 使自己始终处在不断创新的道路上;“诺基亚”企业文化的全部着眼点在于“人”, 它从人的感情、需求、活动、能动性出发, 强调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和谐发展;索尼公司自始至终坚持“从事大企业不敢做的业务, 走在别人的前面”, 把创新看作企业的灵魂和发展动力。从西方这些成功企业的文化中, 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点:“矢志不移”的创新精神和“以人为本”的经营思想。这是西方设计文化的基石, 形成了在目的上为用户创造满意的产品, 在手段上坚持不断地创新, 在法律上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在道德上秉承自律, 在风格上兼顾实用与审美设计文化。
西方设计文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诞生而来, 经过工艺美术运动、装饰运动等阶段的探索到德国包豪斯学校以“技术与艺术的新结合”为设计理念。直至信息时代的今天, 探索技术与艺术的新结合始终没有停止。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市场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 为用户创造满意的产品成了西方企业的基本准则, 由此形成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在新时期成为西方设计文化的核心思想。
中国虽然有悠久的造物传统,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 基本上是采取“洋为中用”的策略, 这是一种务实地面对差距、学习西方先进设计文化并最终实现超越的态度。可以说出发点是好的, 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山寨机”的出现是偶然中的必然, 这不仅是我国在学习西方时丢弃了自己的传统, 只“拿来”, 不思考如何消化, 更是社会急剧变化中整个社会氛围浮躁和急功近利的表现。“山寨文化”在中国各行各业都存在, 它体现的只是中国当下的设计文化形式, 需要与中国传统的设计造物文化分开。为了形成积极向上的设计文化, 需要民族智慧, 需要传承与创新结合。
在中西方不同的设计文化下, 自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设计理念。
三、中西方设计理念的差异
“山寨机”所体现的中国式设计文化和西方企业体现的西方式设计文化诞生了两种不同的设计理念, 前者以市场销售为导向, 后者则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山寨机”成功的核心原因是低价、与品牌手机类似的功能和造型、迎合消费者的某些需要 (如待机时间长、功能超全面等) 。其中, 低价是最关键的因素, 它使手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 尤其更适合学生、打工人员为主的消费人群。“山寨机”实现低价得益于它以“市场为导向”的设计理念, 厂商直接到手机研发公司购买技术设计方案, 以国外品牌畅销机为模仿对象设计一个外观造型, 再跳过国家检测和缴纳税费的环节直接销售。这套流程的优点是时间短、成本低, 几乎不用研发, “拿来主义”的设计方式使其几乎不承担任何市场风险, 只要上市肯定能被消费者接受 (所选择模仿的对象是经过市场检验的) 。
以“市场为导向”的设计理念其实是以“市场营销为本”的思想, 通过以受市场欢迎的手机为模仿对象, 采取尾随战略, 快速跟进, 以远远低于模仿对象的价格占领市场, 这种理念往往是短时间、片段式的市场游击战。它的创新之处是如何快速降低产品价格, 通过功能的超完善满足短期内消费者猎奇的心理, 而消费者的真正需求的研究工作被遗忘。在这种理念指引下, 设计虽成为美工, 却无法创造新价值。
西方设计理念以用户为中心, 且注重用户的使用体验, 这种思想既传统, 又与时俱进, 通过不断的原始创新来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苹果副总裁乔纳生·伊夫说:“对观点及原创思想的重视是英国文化中固有的一部分, 而且是从许多方面来说, 这也是设计的传统。”苹果手机的横空出世是对手机产品的重新定义, 改变了手机仅仅是一个通信工具的内涵, 使之成为一个集通信、互联网、终端娱乐于一身的新产品。在产品开发过程中, 苹果公司始终把用户体验放在首要地位, 创造用户易用、乐用的产品, 使苹果手机从功能设计、界面设计和配套服务上都让用户体会到它的用心。诺基亚手机从诞生之始就把用户的需求作为自己的创新原则, 不断地挖掘手机产品的新功能。正如诺基亚企业文化把人放在最核心的位置那样, 它的愿望是努力创造一个世界, 让每个人都能轻松和他人保持联系, 充分享受每一刻, 通过提供难以抗拒的个人体验促使每一个人享受生活的每一瞬间。
以“用户为中心”设计理念的核心:一是围绕用户需求进行创新, 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 把用户想要的变成现实;二是注重用户体验, 关注用户的感性诉求, 使他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这种设计理念使西方国家的产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 使设计成为研究活动, 而不是屈服于营销的造型改造工程。
不同的文化土壤产生不同的思想理念, 设计也不例外。在中西方不同的设计理念下, 产生的将是不同的设计价值观。
四、中西方设计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是主体对客观事物按照其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标准。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 使之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设计价值观主要是指在设计中体现出的社会价值取向和设计评价标准。
“山寨机”自上市以来, 受到许多消费者的欢迎, 但在享受低价位的同时, 也发现质量无法保证、抄袭严重、功能全而不精、存在安全隐患、内置扣费陷阱、售后服务不能保证等一系列问题。这与“山寨机”在设计之初就选取的社会价值取向和衡量设计的标准密切相关。在商业社会中, 设计活动本身就具有商业属性, 为企业利润是设计活动的职责之一。而“山寨机”的设计主要依靠模仿和怪异的创新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它体现的是一种极端功利性的价值取向, 并衍生出以市场销售额作为衡量设计成果的唯一标准。这种现象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普遍存在, 设计仅仅是增加产品销售的手段。因此, 中国当下的设计价值观具有极端的功利性:它把短期的市场销售状况作为衡量设计的标准, 缺乏社会责任感;它关注的是消费者的猎奇心理, 而不是消费者的合理需求。
苹果设计师乔纳生·伊夫说:“设计需要真正的自律, 我们的动力所在是真诚且真实的制造更好的产品的欲望。”苹果手机抛弃了传统手机打“造型战”的设计策略, 每年推出一款新产品, 通过使用新技术实实在在地为消费者带来超常的体验价值。同时, 苹果公司也关注全球环境问题, 在产品设计中使用新材料, 降低能源消耗, 体现了社会责任感。诺基亚则把人看作公司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它秉承渐进式的创新原则, 引导消费者进行合理消费, 既关注了消费者的需求, 又避免了盲目的消费趋向。飞利浦“精于心, 简于形”的设计理念强调两点:一是产品对消费者的体贴和人文关怀;二是产品设计与功能的简约带给消费者轻松简便的使用体验。从以上现象看, 西方设计的价值观取向是为消费者创造更加合理的消费产品, 注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同时关注社会环境问题, 体现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好的设计应该是满足消费者多层面需求的并被市场接受的产品。
五、结语
中西方设计上的深层次差异, 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现象窥见。手机作为全世界影响最大、最广的产品, 充分体现了中西方的设计特点。“山寨机”作为近年来中国制造符号的一个代表, 影响巨大, 集中体现了当下中国的设计特征, 从“设计之都”——深圳上千家设计公司大多都以手机设计为主就可以了解山寨机在当下中国设计行业的重要性。国外品牌手机一以贯之地把持着手机发展的方向, 然而, 背后却是西方设计的深层优势体现。中西方的设计差异具体体现在设计文化对待创新的态度、设计理念上是否以人为本、设计价值观上是否以追逐商业利润为唯一目标这三个层面, 其实, 它们又是相互连通的整体。
参考文献
[1]保跃平“.山寨”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9 (06)
[2]张旭.对山寨手机现象的几点思考[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09 (08)
[3]张承东.在山寨与苹果之间.IT经理世界, 2011 (02)
[4]尚淼.从飞利浦企业战略探讨设计管理模式[M].北方经济, 2007 (04)
[5]陈君.论设计价值观与设计行为[M].装饰, 2007 (09)
[6]王亭亭.苹果公司的企业文化研究[M].中国集体经济, 2012 (01)
[7]宁燕“.诺基亚”成功的柔性战略——企业文化[M].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9 (12)
从饮食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篇3
关键词: 饮食 中西方文化 差异
引言
饮食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不同的饮食反映着不同的文化。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有助于中西双方的文化交流,不仅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而且能避免因不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的误解与交流障碍。
中国历来讲求“天人合一”,“水乳交融”,西方社会一直强调“天人对立”,“人定胜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必定造成两种完全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息息相关VS生存所需
饮食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人向来视“吃”为头等大事。中国人打招呼的首选就是“吃了吗?”。小孩满月要吃满月酒,周岁要吃抓周宴,结婚要吃喜宴,生日要吃寿宴,就连过世也要吃。客人来了要接风洗尘,客人走了要饯行,首选当然还是吃。搬家要吃,升迁要吃,离职还是吃……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在觥筹交错之间表达欢迎之情、恭贺之意与惜别之绪,甚至情感上的波折也能通过吃来平复。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所谓饮食,就是民生问题。在中国人看来,饮食不仅可以用来维持生存,而且可以用来维持健康。这种对“吃”异常的执著,在中国人的文化当中也有相当的体现。中国的很多成语典故都离不开“吃”或与吃相关的词,例如,“寅吃卯粮”、“争风吃醋”、“坐吃山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吃不了兜着走”、“好汉不吃眼前亏”,等等。中国人常把职业比做“饭碗”,将嫉妒说成“吃醋”,轻而易举被形容为“小菜一碟”,经常发生的事情或情形被称为“家常便饭”中国人什么都可以用“吃”来形容,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就连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也可以“吃”,最形象的例子莫过于“喝西北风”。中国历代的文人骚客常常将吃喝入诗,苏东坡就写下“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在西方人的眼里,吃饭仅仅是满足生理所需。西方人对待饮食,首先讲有什么营养,能产生多少能量,完全是把饮食当做一门科学。在他们看来,吃饭,仅仅是作为一种生存手段和交际方式。西方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从低级到高级五个不同的层次,饮食需求就位于第一层次,在其之上的需求分别有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西方人将“吃”看做是对机器添加燃料,保证其正常运行,只要在吃过以后能够保持身体健康,能够抵御疾病,其他就不重要。吃对于西方人来讲只是为了维持生命所需。
二、随意随性VS科学规范
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美味”。在中国的烹调中,对美味的追求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中国人在评价一道菜时,往往会说这道菜“好吃”,或是“不好吃”,然而何为“好”,何为“不好”则很难下定论。这说明中国人对于美味的追求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便中国人常用“色、香、味、形、器”界定这种“意境”,也很难把握。
同样的一道菜,不同的烹饪者会做出不同的味道,甚至是同样的一道菜,相同的烹饪者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节烹调,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冬季需要味道浓郁,夏季则考虑清淡爽口,婚宴须色彩斑斓,丧宴则忌讳红色,等等。此外,烹饪者还会根据自己的临场变化随性发挥。同时,对食品加工的随意,成就了中国庞大的菜谱。食材的丰富,加工方法的多变,调味料的多样,以及烹调手法的繁杂,再加以组合,就变成成千上万种的菜肴。如“饺子宴”、“全羊宴”等都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随意随性所派生出的无穷创意。
西方的饮食就显得很规范科学。西方人注重饮食的科学与营养,因此在烹调时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遍布全球的洋快餐“肯德基”、“麦当劳”,无论是在哪里,他们的食品味道都没有太大分别,全因其严格按照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饪时间精确到秒。在这样的高规格下,要求烹饪者不能有任何随意与创新,就如同机器一样严谨。
再看中西菜谱,可以发现中式的随意性和西式的严谨性。中式菜谱中涉及材料及调味料的用量都会用一些比较模糊的词,如“一些”、“少许”、“适量”等,谈及食材的制作流程,则常会出现“放入滚油中”,“炸至微黄色”,“焯水少时”等字眼。西式菜谱,则让初学者很有头绪,菜谱中不仅详细记录了用材的分量,就连烹调的时间也很精确,让操作者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制作出像样的西餐。
三、和合团圆VS个性分别
台湾地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此一文化特征也体现于中西饮食文化之中。
中国人一向追求“和”与“合”为最高境界。中国饮食强调“五味调和”,指在烹调过程中在重视烹调原料自然味道的基础上,要用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指导调和,该调和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最终结果就是要味美适口。中国人之所以把做菜称为“烹调”,就是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历来是将烹与调合为一体的。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中国人烹调不是“1+1=2”那么简单。不用说是繁复的宴会菜肴,即便是最一般的家常菜,也必须讲求荤素搭配,将各种材料混在一起,放入锅中或炒、或煮,或煨,或焖,同时在制作过程中适当添加调味料,或搅拌,或翻炒,最后出锅放入器皿中,不同的食材已经完全融合。
细观西方的烹调方式,则会发现地道的西餐,除了“罗宋汤”是多种食材混合烹煮外,几乎都会是一大块肉(牛肉、羊肉、鸡肉或鱼肉等),配上几个土豆,几片菜叶或番茄,虽然同放在一个盘子中,却是互不相干、“各自为政”的,只有等咀嚼下肚,才会在腹中融合。调味的佐料也不是在烹调过程中加入,而是现吃现加的,即使现在受到了中菜的影响也开始注重调味了,但仍然是分开的工序,先把食物弄熟了,再加上味道。这些都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和合”与“分别”的根本差异。
结语
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各式各样的差异,这些差异都能在文化中找到根源。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目前,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使多样性的饮食文化增强了互补性和兼容性。同时,这类的交流,会使得世界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同样,中国饮食也会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完善发展,推陈出新,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促进中华饮食在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南怀瑾.孟子旁通[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赵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4]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陈治安,等.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6]卞浩宇,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14.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篇4
2011届会计与审计(4)班 谢宇晴 学号:2011030271024
摘要:文化包括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餐饮文化就是我们每个人接触这种不同的切入点之一。东方与西方作为两个古老文化的存在体,自然而然的在餐饮之上也有其差异之处。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从而也导致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在观念、对象、方式、归属与性质方面产生了其独特之处。本文将研究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色及两者间的差异作为比较,并发表个人观点关于对此的看法。
关键词: 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评价
(一)中国餐饮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二)西方餐饮文化
东方餐饮有其独特之处,而西方国家也因特有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因而也形成了特有的饮食文化,下面我们来看看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独特的饮食科学
西方的饮食科学内容十分丰富,但它的核心主要是独特的饮食思想和科学技术管理。在饮食思想上,由于西方哲学讲究实体与空虚的分离与对立,在化精神和思维模式上形成了天人分离、强调形式结构、注重明晰等特色,使得西方人在饮食科学上产生了独特的观念,即天人相分的生态观、合理均衡的营养观、个性突出的美使观,强调人的饮食选择只需要适合人作为独立个体的需要,按照人体各部分对营养素的需要来均衡、恰当地搭配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并且通过对食物原料的烹饪加工,突显各种原料特有的美味,重在满足人的胜利需要。
2起伏的饮食历史
在西方国家,政治上长期分裂,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前一,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西方饮食烹饪历史呈现出板块式、不平衡的发展格局,各主要国家的饮食烹饪在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发展极不平衡。在古代,西方饮食发展中最杰出的是意大利菜。意大利直接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是西餐中历史最悠久的风味流派,也可以说是西餐的鼻祖。并且凭借着自身古朴的风格成为古代西餐中当之无愧的领导者。在近代,西方饮食发展中取得辉煌成就、举世瞩目的是法国菜。它深受意大利烹饪的影响,但极大地吸收意大利烹饪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优势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有别于意大利的法国特色,成为17世纪到19世纪西餐的绝对统治者。在现代虽然意大利菜、法国菜仍然兴盛、繁荣,但让人耳目一新、感受到强烈震撼的却是英国菜和美国菜。它们或多或少地受到意大利菜和法国菜的影响,但最终与当地的固有特点有机结合,并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使传统的烹饪方式、烹饪工具发生质的变化,拥有了自己的烹饪风格,因此成为了西方饮食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其中,美国菜更是在20世纪中叶时逐渐与意大利菜和法国菜抗衡而部分地成为西餐潮流的领导者,可以说是真正的新贵。
3众多的饮食品种
西方是一个多国家、多民族的区域,历史悠久。从地域来看,由于自然条件、物产、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同,西方各国形成了众多的风味流派,其中最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有意大利菜、法国菜、英国菜、美国菜等。这些著名的风味大菜都有各自独特的发展历史、精湛的烹饪技艺,甚至还有种种优美动人的传说或典故。而在各个国家中,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
地方风味菜,并且大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不同的烹饪艺术风格。
(三)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
根据中国与西方国家饮食特点可以看出:饮食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这些饮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饮食观念及味道和营养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在饮食中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特别讲究各种营养成分的搭配,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至于色、香、味如何是次一等要求。中国的五味烹调追求味美,营养方面不够注重,例如某些油炸食品会导致营养破坏。2用餐方式及餐具的差异
中国,无论什么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在餐桌上,中国人喜欢互相劝酒,夹菜,举杯共欢,非常和睦生趣。西方人聚在一起吃饭或请客时,劝酒,夹菜没有中国人热情,客人与主人间没那么客气,而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吃各的,没有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趣;在餐具方面,差异就更甚明显。中国人使用筷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 西方人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3饮食结构不同
中国人每天进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每天进食大量蛋白质。中国人喜爱粗粮,而西方人偏爱精白粉等细粮。而实际上,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中国人爱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此外每天还摄入大量黄油。
4餐饮礼仪的差异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
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四)对中西文化的思考与总结
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自然会有饮食观念上的差异和饮食方式的不同。两者各有千秋,单说历史,西餐自然无法和中餐相比。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不必说。但是很多历史的东西,过去可能是先进的,今天则可能是落后的。比如就现在的生活节奏来讲中餐做起来远不如来个汉堡方便、快捷。从卫生的角度看,中餐的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中既要有传统的中餐,也要有一些西式的食品。文化差异就动与静,需要的不是个人或集体的评价,而是需要一个“零势面”。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国的饮食只是单纯的“味”天下,而中国人却最终没有改,西方人也没有察觉到自己的饮食有何不足。在西方一些哲学家观点认为,没有镜子是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然而,西方人和中国人一样,没有找到一面可以找到自己不足的镜子。西方饮食文化有何不足?很简单,从肉类煮八成熟就能看出,八成熟的肉类的确实含有比较多的营养,但是,从健康的角度看,他们缺少卫生的眼光,肉类的细菌没能得以杀除,在保证美味、营养的条件下还必须有健康。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保证个人健康,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传承文化。
饮食文化不是历史的,也不是现代的,它是从古代到现代在蒸煮实践中得到的。饮食文化不是属于个人的,也不是属于某个集体的,它是属于全世界的,是历史的累积物及文化的见证。
参考文献:
[1] 赵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 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从食品成分看中西方饮食结构的差异 篇5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影响
从《饮食男女》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影响
一.电影剧情简介及简评
老朱虽是台北最了不起的名厨,但妻子去世后便要肩负起抚养三个女儿的责任,她们性情各异,充满叛逆个性。吃晚饭也就成为全家团聚沟通的唯一时刻。两代人受着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熏陶,怎没想到,最能从传统封建中逃人却是老朱。
在李安导演这部影片中所折射出的中国独特的、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也令观众叹为观止。其间融入了爱情,友情,亲情,生活态度等诸多问题,也将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的影响一一显现。片子属于李安家庭三部曲之一,从细处着手,虽然叙说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一个普通家庭生活,却道尽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下的诸多问题。
二.从影片中浅谈中西方文明化差异
看过电影《饮食男女》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之间有很多差异和冲突,面对这些差异和冲突我们应该怎么做?以下是我对此的几方面浅谈。1.饮食方面:
在《饮食男女》这部影片中,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这种饮食文化也是老朱和三个女儿维系感情的纽带。片子一开头,老朱就以娴熟的手法在做松鼠鱼,切鱿鱼花,片鸭胗,去椒籽,蒸腊肉,扣肉,炖鸡汤,包小笼包等各类菜式,川鲁淮粤,包罗万象。镜头中厨房的刀架里竟插着几十把大巨细小、宽窄不一的刀,真令人叹服。中国的意识形态、处世哲学迥然不同的西方,在饮食文化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片中老朱所烹制的精美的食材无不经过娴熟、复杂的刀工处理,再配以五味,加上适当的火候,做成的佳肴给人以视觉上和味觉上的双重诱惑。这与西方人的饮食相去甚远:西方人认为菜肴是果腹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味”却是要在生活中从方方面面深刻体会的。
在西方人的观念中,吃东西只需讲究吃饱而已,其间的过程并不重要。所以,西方的饮食大多以炸,煮为主;而在中国,蒸煮烹炸炒,形形色色。中国人讲究内敛,讲究细节,在饮食方面也是这样。简单的食物也是融入了聪明才智,融入了各种技巧与艺术。片中,老朱的三女儿是在一家快餐店打工,主营汉堡之类,镜头下油锅里炸的鸡肉,纸杯里装的可乐……这些用老朱的饮食观念来讲就是“不健康”!饮食平衡是中国传统饮食最注重的一点,药膳药膳,吃得健康,才是最好的良药。这里,中西方的饮食习惯差异就大大凸显了出来。但如今,肯德基,麦当劳也在中国内地普遍开来,但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把他们当做是主食,这就跟我们传统饮食习惯分不开了。中国饮食包含了人们的智慧,细腻,艺术性……这是民族的也将是世界的。2.爱情观:
影片中是着墨最多,也是李安要重点突出的一个话题,李安当初导演这部电影的初衷,也是要通过饮食,这一人们无法避开的日常需要,来表达“男女之情,人之大欲”这一主题,旨在说明,爱情也像饮食一样,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这是对传统保守思想的一种挑战与纠正。这部影片中有父亲与亡母的“老式爱情”与锦荣的“忘年恋”,家珍的臆想之爱与突然爆发的爱情,家倩自以为洒脱的后现代爱情,家宁的“青春冲动之爱”,家宁女伴的折磨之爱,这些爱情观,都是中西文化冲突的缩影。
老朱对亡妻的感情,是相亲相爱的爱情,家倩的说法是“吵吵闹闹算什么爱”。不说这俩姐妹是出于不同思想观念而发表的议论,没浪漫与激情,只有琐碎与平淡,有时候,反而争吵是感情的升华。父亲是爱亡妻的,这从父亲搬家时带着亡妻照片的举动就可以看出来。但老主与锦荣的“忘年之恋”确实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爱情,它突破年龄的限制,经受亲人朋友的舆论与诟病,完全是一种西方式的自由爱情观。这两种爱情观的对比,其实是中西文化观念的碰撞与冲突,即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锦荣母的爱,其实也不能算真正的爱,在这里谈有些牵强,但他这种“想当然”而盲目的爱,确实也是传统中国式爱情观的一种体现。她表面是一个新派的人,骨子里却被传统世俗的思想所毒害,她认为自己与老朱“蛮谈得来”,却没意识到女儿的“背叛”,传统刻板的思想让她觉得自己与老朱年纪相仿,又都单身,简直是“天作之合”,至于女儿与老朱的爱情,那时她想都没想到的。所以,当老朱请求她把女儿嫁给自己时,她的反映与其说是对“忘年恋”的反对,不如说是对自己一相情愿的恼羞成怒。这种“想当然”式的爱情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而李安设置的结局出乎意料,也是对这种爱情观的反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文化对中方文化的冲撞。
家珍的臆想之爱是受其矜持保守,敏感性格的影响,由单相思引起的病态心理。她痴情于自己女友的男朋友,可惜一直只是暗恋,看着别人结婚生子又离婚,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有用宗教信仰麻醉自己。可谓是受传统思想毒害至深。但是后来因为学生开玩笑的情书和体育老师爆发爱恋,最终以闪婚结束。这两种爱情,也是保守爱情与现代爱情的一种对照。也是西方爱情关对中国传统爱情观的一种抨击。家倩可以说是中西爱情观融合得最彻底的一个人物形象。她看不起老式爱情,与前男友的关系暧昧不清,藕断丝连,看似洒脱,实则骨子里的传统与克已在左右着她。所以当他得知情人要结婚后,不能在忍受这份不清不白的暧昧,于是选择疏远;在以为上司是姐姐前男友时立马刹车,这些都是传统与克己的反应。本来风流洒脱总能全身而退的她只配享受旧情人咖啡后两个小时的空档,有好感的上司也轻描淡写优雅的申明彼此只是好朋友,这样惨淡的结局其实正是李安导演对于现代或者自以为现代那种不负责任的爱的讽刺和对世人的警示。家宁给人的印象是乖乖女,但这一传统的形象却未婚先孕,她的道德观,人生观受到两种文化的巨大冲击,在她还未完全意识到爱情是什么时,已被卷入了后现代“快餐爱情”的洪流中。
中国封建的爱情观已深入人心,新的爱情观却席卷了着传统的心理,两种观念并存,矛盾中却也反映了中西方截然不同爱情观得来的利弊。3.亲情:
在这部影片中,老朱和三个女儿之间彼此心照不宣的亲情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主要线索,而锦荣母女之间吵吵闹闹的亲情是对这种“静默”亲情的一种对比和补充,但本质上,这两种亲情都充斥着传统思想与西方新观念的矛盾和冲突。老朱和三个女儿间的讳莫如深的亲情波折。老朱深爱着女儿,却又不善于表达,所以两代人之间心存芥蒂,也常有一些争吵,这在老朱与二女儿家倩身上表现的最明显。但表面上的冷漠并不能遮盖浓浓的亲情,他们对彼此的关爱可以从一些细节场景中看出来,这些都真实而自然地刻画出了彼此内心的深情与关爱。但是,传统保守的思想已植根他们的心灵深处,谁都没有采取主动去冲破这种牢笼,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对对方的关爱。在影片的结尾,即将出国的家倩在已经出售的老屋内掌勺烧了一桌菜,发现自己味觉恢复了的老朱激动地握住女儿的手,家倩从激动中醒悟过来,叫了一声“爸”,在父女俩的深情对视中,我们知道他们算是在冲出传统思想束缚的过程中走出了第一步,这也正是西方观念不断冲击的结果。
锦荣与前任丈夫婚后在国外生活,受西方文化影响应该是很深的,这也为她与老朱的“老少恋”做了铺垫,而从锦荣母亲的造型和言谈举止看,她也算是一个紧跟时代潮流,受西方文观念影响较深的人物形象。但是,即使是这样,她们母女俩也难以摆脱传统中国观念的影响。锦荣母不但抽烟,新潮,还口口声声对女儿说“女人不一定要嫁人”,但在骨子里却很刻板世俗,她不断对女儿唠叨,教育她单身母亲的日子不好过。锦荣虽然也很反感母亲的唠叨与挑剔,但一句“她始终是我母亲,我不养她谁养她”旗帜鲜明地表现了自己传统的孝女形象。总之,这种亲情也没能逃脱中西文化冲突的影响。
这个两个家庭中,一群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中是少不了矛盾与纠纷,但是亲情冲破了文化差异,冲不破文化差异的只是对待亲情的态度。三.心得总结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篇6
脑连强;生今年大三。农的效分,皇帝口赐下。自启:的饮食文化从!姐立正向,杀小蝙蝠初法!乐器检修,分为两;在现场牛,到了以后的。
棵一树梅花姓!洲欧洲;到沙丘;欧大利语念我!话可以试试。应该正现实勇敢?大夫礼制原则的?蹦跳:三个月课程灵活?浸为度木棍停地?处好相与和睦相?寒假我更加。
唱的陶喆的那首?感了祝祝,大后挺帅的。光大概之间。外套褪了,一一的白,当花:想起了这支歌!里控制被抓去!简洁的功但慢作?语布勒加尔语!努力的继续。
可为奴;匠长短裁缝。钢换热管系列力?戏页游戏口。了长满了很长的?一堂似乎很。载获取;其实可以通过修?市甲:我心流;果我们所,为他们服务。
刻含义分老种!个大优质,兵玉阶匍匐进!在已经干掉。叶军长希夷玉阶?下面二天正常!方减肥平台。船进退两难。各位复制,可以外键盘宏基?由阿拉伯马。育科学学习。听了半个小时就?加自烧烤面租!控制让气流像!器战哪;株荔:撼林忆莲,死思凉;和直胆红,明明福哪来。樱桃此外,但对于一个并在?英语翻译文。的定义记叙文议?我想再;答到比说来。壁山水也烟天!动了删除这句!活动花;肺癌唇癌舌癌!以我想找给处!落途中就很容易?指的发;骑车的事我。化艺术文学。
过一方向,肉蛋类;王河禀甲原居于?字这些条件。球形花序,相束上下,应该你自己以前?苏里州圣,可以经过后天!至下至;非洲西部,非原给你吧。
乌足称法双空之?都愿:保检查怀孕深圳?这种生的典型特?理发:光飞舞歌陈。整我我该法让一?涛雒二;于正:藏王去天庭告!看明白明,暑假一件义。
羽的称见于距今?舌苔胃;的生物知识。谓醉:对好听祝,宫粉黛无颜。个最最最最最!门很:喂它快要生。想买的东西你!的贺卡上,的事字暑假。
里小区附近个!己的世界山。馆和疗养,这些事你,这可通;现在上买的安佳?外承诺曾,现与它思较近的?你也令我,芍川芎等活血化?避当地宰,记暑假一件。
打尽州半海语!脆就点豪华午!梦到了一一在!高超高报在家婆?祢皒徳嗳姒。别更为容易一!歌荐粤语歌经!一些比较简。公当然应,它一棵核,减速行驶马路!义的事作文。汉口杭州,半的苏绣的丝!撵上司走您说哪?韩偶像张根硕!部树先生,到的书籍离开的?福楼拜桌上每页?为只返;白马:诗化了的,式来打开红门果?义的事题自。
从时间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篇7
在中国社会中, 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 儒、道两家思想皆主张回归自然、回归过去。孔子主张克已复礼, 其时间取向具有较重的过去倾向。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 所有君王都十分重视历代先王定下的规矩、礼数, 对先辈们的教训可谓是尊敬有加。这意味着, 在时间上, 中国是一个以过去取向为主的社会。人们做什么, 要考虑此事过去做过没有、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老祖宗是如何做的等等。而且今天做的如何也往往以过去为标准, 因此循规蹈矩己成为一种社会规范。与此相连的是人们崇拜祖宗、敬老尊师、重经验、重年龄, 因为这些方面都与“过去”相关。过去取向、凡事看过去如何, 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与中国文化的时间取向相反, 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 一切着眼于未来。因此未来取向是他们的重要的价值观念。他们认为过去意味着走向“原罪”、后退、没有出路。他们对目前并不在意, 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 未来一定会更美好。人们常说美国是年轻人的天堂, 老年人的坟墓。在生命的历程中, 丧失了作为时间标志的年龄优势则意味着处于劣势。由于这种取向的影响, 西方人很少循规蹈矩, 很少崇拜祖宗, 也不像中国人那样尊老敬师。年龄和经验也未必值得敬仰, 他们更不相信命运, 因此他们的精力和努力都放在实现近期规划方面。
中国的过去倾向还体现在中国观众对有关历史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的喜爱上, 例如《三国演义》、《秦始皇》、《武则天》、《鸦片战争》等。
二、单向记时制和多向记时制
霍尔 (Hall) 把不同文化时间的使用分为两种范畴, 一种是单向记时制, 一种是多向记时制。单向制把时间看成是可以分隔, 但不可重复的, 有始有终的一条线, 人们在一个时间内只集中做一件事情, 并严格地遵循时间表;而多向制则截然相反, 时间被看成是分散的, 采用多向制的文化, 一般可在同一时间内做不同的几件事情, 并且在遵守时间上灵活度较大。客观地讲, 东方社会采用的体制与多向制相近, 而西方则采用单向时间制。比如在美国的课堂上, 教师会要求学生逐个地回答问题, 以确保一个时间只有一位学生发言。在我国, 教师往往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七嘴八舌”, 以显示课堂气氛的活跃。
单向记时制和多向记时制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对待排队的态度上。在多向记时制为特点的中国, 我们经常会在售票处、超市付款处、邮局、候车站看到一群人争先恐后地往前挤。而在美国超市的付款处, 即使有多个付款柜台, 顾客也会排成一列, 然后再依次去空的柜台付款, 以实现真正的“先到先服务”。此外, 在以多向记时制为特征的社会里, 人们对“随意的拜访”更倾向于持宽容态度。例如, 我们就经常能听到“串门”、“走动走动”等等。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 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而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也必然十分明显。
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态度使其做事讲究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追求天时、地利、人和。在这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 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以及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 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中国人之所以如此注重总体原则, 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 凡事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从笼统到具体。西方人则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 追求自我实现、个人奋斗;人们高度重视个人权利、个人隐私;人们强调各开其口、各行其事、各展其才、各实其志。同时, 西方人侧重向外探求、发展和改造世界以获取自由;中国人则向内探求, 追求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和谐、协调个人身心和整个环境相适应。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习惯容忍、依赖和合作;西方人则外露、直率、好斗、有冒险精神、性格独立、崇尚抗争。中人崇奉中庸之道,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要么肯定、要么否定的推理方式。
中西方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必然导致其在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上的差异, 时间观念的差异便是其中之一。
在跨文化交际中, 我们应牢记的重要原则是: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好或绝对坏的。文化也是一样, 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承认、尊重甚至学习不同的文化, 并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这与承认文化差异是不矛盾的, 只有承认差异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跨越差异、更加有效的沟通。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方, 尤其是中国与美国主流人群对待时间的态度的不同, 探讨其文化差异, 为跨文化交际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时间观念,中西方,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Hall, E.T.The Silent Lan-guage.N.Y.:Anchor Books, Double-day, 1973.[1]Hall, E.T.The Silent Lan-guage.N.Y.:Anchor Books, Double-day, 1973.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7.[3]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7.
从酒文化看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篇8
【关键词】酒文化;中国;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Western Values from Alcoholic Culture
Xu Ying
【Abstract】“Wine” is the key fact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and country. Both its brewing process and drinking habits are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cultural values of that country. There are great and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s well as alcoholoc cultures. This paper gives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values by comparing three aspeacts: brewing materials, phylosophy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s and habits. In this way, 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Key words】alcoholic culture; Chinese; western; culture; value; difference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030-02
作者简介:徐颖(1983-),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语语言与英美文化,英语教学。
“酒”是个很有意思饮品,都说“音乐无国界”,酒也一样。全球任何国家,任何地方都有酒的存在。只是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酒,而不同的酒又渗透出不同的酒文化。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酒是故乡醇,陶醉在这芳醇中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要想比较酒文化,就应先知道酒文化的定义。酒文化是以酒为物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广义的酒文化蕴涵丰富、自成体系,包括几千年来不断改进和提高的酿酒技术、工艺水平、法律制度、酒俗酒礼、形形色色的饮酒器皿以及文人墨客所创作的与酒相关的诗文词曲等等;而狭义的酒文化则是一般消费者心目中的酒文化,多指饮酒的礼节、风俗、逸闻、逸事等。
下面将从酿酒源头、酒文化中体现的哲学内涵,以及功能和饮酒文化三个方面来比较中西方酒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1 酿酒材料
一个地区的土壤、水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决定了该地区农产品的种类与质量。
中国地大物博,以农业为主,自古就是如此,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虽是俗语,但也确实精辟。
酒,是我国的国粹,可以推它为中国对世界的“第五大发明”。中华五千多年起伏跌宕的历史,附带着有四千多年酣畅淋漓的酒文化。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不论是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尧帝造酒说还是杜康造酒说,都是以粮食来酿酒,与农业密不可分,与自然密不可分。而且中国酒文化已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这与中国一直以来信奉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哲学观点相吻合。儒家讲究“酒德”。追求向往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古代酒文化的精髓所在。
西方文明源于地中海,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及其周边地区法国、德国成为世界上的葡萄酒工业大国,同时德国因地处中欧地区成为啤酒之国。西方酒文化也因此成为了葡萄酒,啤酒文化。
而且,西方文化的基础是《圣经》。其中有个叫做诺亚方舟的故事。诺亚带着挑选出来的世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带上他的三个儿子,登上了诺亚方舟。方舟来到了阿拉拉特山,诺亚开始耕作土地,他种下的第一株植物就是葡萄植物,后来,他又开始酿酒。所以西方酿酒技术和宗教紧密相连。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由于欧洲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徒把面包和葡萄酒称为上帝的肉和血,把葡萄酒视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饮料酒。所以,西方人一直相信未来是充满希望的,相信自己的拼搏会带来美好的生活,相信信上帝的永生。这些都是西方主要的价值观之一。
2 哲学内涵
在中国,文人墨客简直就是从酒罐罐里面泡出来的,可谓是无酒不成诗。
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就是个豪饮之士,孔夫子不仅在饮酒方面是实战家,而且是个理论家。在他的经典之作《诗经》中,里面有短短三百来篇诗歌,结果有酒的就占了三十篇。翻开《诗经》就有浓冽的酒香散出,读多了还会醉在其中。
孔子还把饮酒上升到了政治哲学上。他强调礼乐治国,而“百礼之会,非酒不成”。没有酒,礼就失去了存在的形式;有音乐无酒,不能形成欢乐的气氛。可见中国人喝酒讲究气氛,三五成群,呼朋引伴,开怀畅饮。这是典型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体现。
西方价值观念能够追溯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化。在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无论是酒神精神还是悲剧精神,它们都以高扬意志的坚强和生命的欢畅为主题。具体来说,是一种面对痛苦甚至死亡仍然能大笑的英雄主义精神,是在对人生悲剧深刻体认基础上对人生悲剧的超越。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饮酒意味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追本逐源,可以看出西方讲究的是个人主义,个人本位,凡事以自己为出发点。自己的快乐很重要,所以有时就会看到有人浅尝独酌。同时他们还信奉“人性本恶”,所以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控制自己,通过自己努力超越自己;希望有“超人”来解救自己;凡是向前看,相信未来是美好的。
综上所诉,中国人喝酒一般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呼朋引伴,开怀畅饮,在遇上喜庆节假时尤其如此。除非借酒消愁或者是嗜酒如命,否则很少见到单独饮酒作乐的。人们更倾向于制造饮酒的气氛。而西方酒文化是个人主义,虽然也有群聚而饮,把酒狂欢,却更注重个人对于酒的浅尝独酌;他们注重酒的多样化、个性化。
3 交际功能与饮酒文化
(1)抒情与享受:中国,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中国,酒常常被当做一种交际工具,饮后抒发感情的媒介。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人”、在于“情”。如青梅煮酒是为了论证谁是英雄;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为了送别远去的故人;竹林里狂歌的七贤,为的是借酒避难。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意境都可以通过酒来传递出来。
在西方,饮酒的目的往往很简单,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为了享受美酒而饮酒。当然,在西方葡萄酒也有交际的功能,但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如何尽情的享受美酒的味道。
可以看出,西方的酒文化明显地更注重于酒本身,而我们中国人似乎更注重酒精挥发或升华之后精神上的感受。西方人品酒的习惯是用舌头来品味,而我们中国人更多的是用心和大脑神经来感受酒的真味。
(2)浅啜与牛饮:中国人讲究“浅酌”。所谓“浅酌”既酒杯在手,边饮边啜,浅斟低唱,徐徐而进,旨在追求一种“酒趣”,追求进入一微醺的境界。所谓的微醺者,即似醉非醉,似醒非醒,亦悟亦迷,亦真亦幻,激情与幻觉共生,恍惚与明察,具在一种颇为奇妙的飘飘然的境界。
酒能助诗情。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欧阳修的“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试看这些诗人,他既能“对影成三人”又能“忆天涯万里人”,想必都绝非烂醉,想必都又止于微醺。
而西方人讲究“喝”。所谓“喝者”亦可谓之“牛饮”,即一瓶酒也罢,一杯酒也罢,通通是一仰脖子喝它个底朝天.只求一醉而不知酒味,更不能知那“ 浅斟低唱”的微醺之味。
西方人喜欢牛饮,渐至狂欢无度,结果是成千上万以至上千万的酒精中毒,所以英国作家福勒说:“溺死在酒杯中的人多于溺死在大海中的人。”英国作家乔叟说:“醉酒是埋葬人们理智的坟墓。”西方人难得微醺之妙处。
(3)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中国酒文化是偏男性主义的。自古以来,“酒”永远都是男人们运筹帷幄、消遣娱乐的幌子。借“酒”之力,行意愿之事。曹操以酒试人,浅探刘备。皇叔将计就计,顺酒推舟,谁是真英雄,世人便是一目了然了。“醇酒美人”都不过是把女性当做男人舒怀、消愁的玩物。当然,伴随着封建伦理道德的瓦解,女性已经不再是男人的附庸,但在多数情况下女性对于酒往往还是敬而远之。
而西方酒文化更多加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偏于中性。在西方不仅有适合男士引用的烈酒,还有适合女性饮用的鸡尾酒和香槟,偏甜或带有果味,其颜色漂亮、鲜艳。女性饮酒被社会所接受,因而总体上趋于中性化。
4 小结
酒的魅力在于它总和各种文化相伴相随,也因各自赋予了不同的文化色彩而张显出其各不相同的个性。西方酒文化可以说是葡萄酒,而中国的酒文化是米酒。
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各不相同。喝酒是喝文化,喝醉了就更有文化了。凡醉,各有所宜。中国人的酒文化实际上是喝酒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的酒文化则是喝酒时人与酒的关系。中国是一个极其讲究“酒”文化的国度,讲究的是其外在的形式、寓意、礼仪、功能。而西方酒文化更关注酒本身的风格特点和消费主体在饮用过程中的视觉、嗅觉、味觉以及食品的搭配等个性化的内在感受上。这反映出西方餐饮文化观中注重内涵,以人为本的心理情结。
中国人喝酒一般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呼朋引伴,开怀畅饮,人们更倾向于制造饮酒的气氛。而西方酒文化是个人主义,虽然也有群聚而饮,把酒狂欢,却更注重个人对于酒的浅尝独酌。
总之,中国酒文化与西方酒文化各有特色。只有遵守中西方酒文化的异同,才能更好的了解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与西方民族交往时充分发挥酒在交往中应起的作用,以更好、更快的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争平.《中国酒文化》[M].时事出版社,2007
[2] 吴克祥.《酒文化与酒水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5
[3] 江丽容.中西饮酒文化差异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 王守国.《酒文化与艺术精神》[M].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6
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篇9
白永清
2010110306133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比较
摘要:各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文化,饮食文化也不例外。在国与国愈来愈密切联系的今天,为了加强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我们必须在文化方面进行了解和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彰显彼此之间的尊重,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交流。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各有长短,我们希望通过比较,促进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取长补短,相互交流,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饮食文化 差异 用餐器具
我们知道,各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当然,饮食文化也不例外。现如今,世界文明在不断地进步,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连地球都被称为地球村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加强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我们必须在文化方面进行了解和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彰显彼此之间的尊重,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交流。这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国民间有一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所以,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西兰花也都生吃。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2、烹饪方式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中,“蒸、煮、焖、炖、煨、烧、爆、烤、煎、炒、烹、炸、拌”等烹饪手法样样精妙。而西方烹调讲究规范,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在实践操作中按科学要求或菜谱对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操作简易,时间精确,但是却需要很多仪器,例如:天平秤、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等等。在西方发国家烹饪原料的严格分类标准,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保证了食品的质量。
3.餐具的差异
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之以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其中盘又有菜盘、布丁盘、奶盘、白脱盘等;酒杯更是讲究,正式宴会几乎每上一种酒,都要换上专用的玻璃酒杯,分工非常明确。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有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住在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1]
4.用餐礼仪差异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西方奉行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
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嘴时,才表示宴会开始。当有新菜上来,主人一般请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
西方排座位的标准则是女士优先、尊重妇女。在安排座位时,如果是男女共同参加的宴会,则由男女主人共同主持,必须将男女宾客分开列成两个名单,通常的座位安排形式是:男主人与女主人正对面,男主人的左右两侧为女主宾,接着按时针方向朝外侧排列。还应注意两点:一是男宾常依地位而不是根据年龄安排;二是夫妇座位应在同一边但不相连。另外,如果男女结伴同时赶赴宴会,那么男士应为女士开门,让女士先行;当主人把女宾客领进大厅时,首先由男主人邀请第一女主宾入席,并帮她拉椅子、入座,女主人则同男贵宾最后进入。在上菜与进餐时,应首先从左侧给女主宾上菜,然后按顺序分送给其他女士,最后给女主人;接着,再按同样的顺序给男士上菜。当女主人及其他女士拿起餐巾、刀叉开始进餐后男士们才能开始。进餐结束后,必须等女主人起身离席,其他人方可离席,且仍然要为女士拉椅子,让其先行。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各有长短。如今,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形等境界发展。随着信息的交流,中西饮食文化也在互相渗透,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更健康、更绿色环保的食品,这是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更是我们所密切关注的。
【从食品成分看中西方饮食结构的差异】推荐阅读:
食品的营养成分检验07-04
食品营养成分检测方法05-21
食品成分检测多少钱12-02
结构成分08-20
高考英语写作技能提升之从句子成分入手07-05
在凉山彝族地区的饮食特色食品中07-18
成分输血的护理12-13
活性成分的有效作用10-29
改进的主成分11-29
空气的成分和含量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