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专业建设规划

2024-10-17

中文专业建设规划(共8篇)

中文专业建设规划 篇1

一、职业方向及总体目标:职业方向:语文教师

总体目标:优秀教师

二、社会环境分析:当前正处于经济动荡时期,社会环境也不是很稳定,近几年来,我国失业率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自己喜欢工作,有的甚至找不到工作。同时,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很多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GDp增长率都在10%左右,个体私营企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自主创业,其中不乏有许多大学生。面对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

2、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3、鼓励毕业生参与科研项目

4、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5、鼓励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

三、组织分析结果: 行业分析:教育事业在国家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育永远属于朝阳产业。但是也需要注意,教师工作的内涵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生深刻变化,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强调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重点。教师的工作朝高度的复杂的创造性工作方向发展,成为具有独特职业特征的不可替代的专业活动。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另外,教师这一职业工作环境相对单纯,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相对较。但当前学校老师人数几乎达到饱和状态,同时,每年的师范毕业生很多,加之我所在的学校不是很好,就业压力还是很大的。组织分析:教师的工作地点是学校。学校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学术气息,易于形成良好的心态,而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普遍较高,可以自己的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自身条件及潜力测试结果: 自身条件:

1、职业兴趣:因为从小就想当老师,所以大学才选择了师范专业。一直以来,我的理想就是成为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都以教师这一形象来定为自己,为真正成为一名教师而不断努力。

2、职业能力:我是一名中文师范专业的大二学生,一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各种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

3、职业价值观:我想不论从事什么职业,最总要的是自己喜欢并且能够胜任它。教师这一职业,是我所喜欢的,我正在不断努力,使自己能够胜任这一职业。学校是一个比较宁静,纯洁的地方,在这里,我可以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精神面貌,有时间有精力进一步发展自己。同时,教师担负教育学生的责任,运用自己的知识培养学生,这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之一。

4、个人特质:我的个性比较温和,有耐心,有极强的责任心,做事认真,关心他人,与同学关系相处融洽,但是不太善于言辞和交际,我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希望可以锻炼自己与他人,尤其是与不同的学生交流的能力。

5、胜任能力:优势:基础扎实,专业知识丰富;有耐心,责任心强;人缘较好,能与人融洽相处。劣势:不太善于言辞和交际;人多时会紧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社会经验。

潜力测试结果: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结果我属于社会型。社会型的人喜欢从事为他人服务和教育他人的工作,喜欢参与解决人们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而教师就属于这一类型

五、角色及建议:爸爸:你一定要吸取其他人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寻找到最适合i发展、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未来之路。

妈妈:你要学会沟通,沉默是金在现在的社会已经越来越远了,通过沟通教你个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老师:你聪明,踏实好学,缺少社会经验。

六、目标分解及目标组合:

2009~2012 短期计划: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获得英语四六级证书,教师资格证,毕业时达到本科学历水平,并能够成功考研。

2012~2014 中期计划:研究生期间,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在校外兼职,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

2014~2019 长期计划:工作第一年拜师学习,实现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试用期结束,被学校认可,成为正式的教师。工作两到三年,练就教师基本功,形成过硬的教师基本功,具备独立的教育实践能力,成为胜任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工作三到五年,形成自己的经验和技巧,被评上“教坛新秀”,成为优秀教师。

七、成功的标准:考上研究生,成为正式的老师,最终成为优秀教师。只要我自己尽心尽力、全心全意去做,能力能够充分发挥,能力渐渐提高也算一种成功。

八、差距:作为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必备的职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社交圈太过狭窄

九、缩小差距的方法及实施方案:

教育培训法:充分利用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校学习的时间,为自己补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参与社会团体活动、广泛阅读相关书籍、选修、旁听相关课程、报考技能资格证书等;充分利用企业给员工提供的培训机会,争取更多的培训机会。

讨论交流方法:在学校期间,经常和老师、同学多交流、讨论,从而在交流中学到一些对我们有用的知识。在暑假的时候参加实习,更加的了解工作和社会,并向他们学习;工作以后,刚步入社会,经验毕竟很少,要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经常与同事沟通,加深了解,搞一些活动,增加友谊。

实践锻炼方法:在学校的期间,多参加一些社会工作,通过这些活动,增加自己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结交到很多朋友,为今后打下基础;在学校期间多参加一些有关职业方面的讲座和培训,让自己对职业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为自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做好准备;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生活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我要有充分的时间锻炼身体。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不好,什么也干不成。

中文专业建设规划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1世纪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在国内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趋势下, 独立学院应运而生。独立学院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新举措, 是更快更好地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提升大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作为本科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立学院在新的转型期内要持续发展, 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需求, 使高等院校的教育定位面临着改革与创新。因此,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的、应用型的人才, 是目前普通高校, 尤其是独立学院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做好这个课题的研究, 不仅对我们明确办学定位有重要意义, 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化教学改革, 探究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模式, 制订出合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

一、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学术名词在1994年国家教委制定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首次被提出, 并规定“未来社会的人才素质和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所设研究项目的主要任务之一。[1]在高等教育诸多改革中,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重点和难点, 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焦点。正如库姆斯在《世界教育危机》中说:“质量和水平是相对的, 是根据特定的时间、地点, 特定的学习者和他们的环境相对而言的。”[2]因此, 用精英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来要求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是不适宜的。我院是一所地方性师范院校,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教师队伍的日趋饱和, 师范生的就业本身就存在着压力, 那么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 我们已不能按照以往的师范生来培养, 这就势必改革, 重新确立我们的办学定位。我们既不能像名牌大学那样专门培养研究性人才, 又不能像职业技术学校那样培养技术工人, 这就急需我们明确自己的办学方向。

我们首先对独立学院近几年中文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向作了调查。2005年, 独立学院中文专业毕业生进入中学从事教育工作的占63.9%, 但到2009年, 只有6.86%, 其余都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从这个数据看, 我们原来制定的培养目标与现实的需求有很大距离, 原因有三。

一是我校原来是侧重于师范生的培养, 因而在制定培养方案时, 一味注重传统大中文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偏重于学生理论素质的提高, 侧重于培养精英式 (白领) 人才, 很难体现独立学院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等价值取向, 也忽略了因市场经济的需要而转向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是在制订培养方案时, 因教师的专业特长等原因, 有因人设课的情况, 有些实验课、实践课, 因没有专门的教师能胜任, 就不开设, 导致学生的实践课、实验课减少, 从而使学生在就业时, 面临着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事实。

三是由于办学时间不长, 缺乏市场调查, 没能及时把握人才市场的需要, 因而在设置专业模块课时, 没有设置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模块课程, 导致学生所学与市场需求脱离。

虽然独立学院的中文学生仍有许多想从事教育工作, 但理想与现实有差距,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正视现实、了解市场, 学校更要面向现实。因此, 对独立学院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和探索, 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研究现有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模块改革的可行性等, 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增加模块课程, 实现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

与二本学生相比, 独立学院的学生入学分数相对较低, 学习自觉性不高, 继续升学的比率较低, 在就业市场上, 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是我们首先要定位的。扎实的专业知识、灵活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较高的文化修养是比较理想的人才培养目标, 这也与我院的办学条件及社会需求相吻合。随着人才培养的能力化特征越来越突出, 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推崇, 改变传统的师范培养模式, 构建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潜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是必然的。

我们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 以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重点, 以加强实践实训为抓手, 以合作教育构建为平台, 着力培养与基础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在以往“平台+模块”的基础上, 我们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如下修改与调整。

1. 加强平台课程体系, 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素养。

在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基础上, 坚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 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及时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在教学中增加自主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的课时,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动力。

2. 突出专业特色, 实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 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在继承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增设两个应用性模块:应用文秘模块与教育培训模块。“应用文秘模块”的学习, 主要为培养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和管理人员服务, 在模块课中增设管理、文秘类方向的课程, 如公共关系学、文书学、行政管理学、逻辑学等,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实现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教育培训模块”的学习, 主要为各种形式的教育机构培养教学或管理人才, 如社区教育与培训、私立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企事业单位的培训与管理等;而“专业选修模块”是中文专业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是为部分准备考研的学生设计的课程。

3. 增加实践、实训课程和自修型课程,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造能力。

针对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往以课程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进行改革, 增加实践课、实训课和自主学习课程, 把专业技能训练与理论学习结合,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 针对不同模块, 设计了不同的实践、实训课程, 如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运用、公文写作与处理、教学设计、“说课”训练、课件制作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 为直接承担实际工作做好准备。

三、加强实践实训环节, 培养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它既遵循本科教育所设定的基本学业标准, 又符合自身类型定位的个性化要求。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加强实践实训环节, 是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得以提高不可缺少的步骤, 这就需要加强第二、第三课堂的训练。只有把第二、第三课堂纳入培养体系, 做到一、二、三课堂有机统一, 才能使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得以真正实现。第二课堂的内容非常丰富, 包括学生技能训练等各项实践、实训环节, 还包括辅修课程、双学位、双专业及各类考证等。

中文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 主要是指读、说、写等的训练, 这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能力。[3]“读”是指读经典。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 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上能更好施展创造性潜能的基础, 要体现中文学科专业的特色, 必须强调学生的阅读量。“腹有诗书气自华”, 经典的阅读不仅是文学院学生必须完成的功课, 而且是提升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条件。我们为学生制定了必读书目, 以写读书报告作为检查学生读书的依据。这样, 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 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写作中训练了综合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说”指说话能力、演讲能力、交际能力的训练。“写”指书写与写作, 包括论文写作, 这也是中文专业最突出的专业技能。

我们还推行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双学位制,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辅修课程的修读, 增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培训课程的学习、参加各类证书的考试, 这些学习, 既丰富了学生的学科知识, 又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达到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课程观也发生了重大转向, 即从强调学术性能力向强调实践性能力转化。⑷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之一。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 是老师在上面唱独角戏, 学生在下面记笔记, 考试背笔记, 学生缺少独立思考问题的环节, 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要培养具有创新理念的学生, 必须有创新理念的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是广大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因此, 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现代教育必须做的功课。教师要学会“授人以渔”, 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 有意识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示范课等活动, 探索、尝试研究型、讨论型、课题型和自主学习型等课程,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第三课堂, 积极探索校地合作等办学新模式, 积极建设实习基地, 让学生真正进入实际操作层面, 提高应用能力。并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进入企业, 积极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壮大师资队伍, 同时聘请有经验的企事业单位的人员进入大学课堂, 使大学教育与现实需要密切相关, 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这不仅仅是学生的就业问题, 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 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围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多样化人才培养和以适应性为核心的大众化教育观, 构建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 不断加强专业建设, 确定培养目标, 完善培养方案, 优化教学内容, 是培养当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保障。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前景与社会的认可度, 也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此, 做好独立学院培养模式的改革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钱国英, 徐立清, 就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26-27.

[2]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15.

[3]陈厥祥.聆听社会的需求[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106.

中文专业建设规划 篇3

关键词:中文教材;素质教育;心智教育;创新学习;自主学习;原典研读

一、老专业遇到新问题

现代的中文专业导源于我国古代教育,萌芽于近代学堂,成长于现代大学。经由文史哲一体,到以专门课程形式独立,再进而形成贯通古今、兼容中外的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它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两方面影响:一是中国的教育传统,二是前苏联的专业化教育模式。前者主要来源于经学教育,特别注重知识传承。后者是职业导向,致力于专才培养。两者固然都各有其优长,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切合了相应的时代需要,但如果片面化,尤其是两者叠加,就会产生明显的负面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上述大背景下的中文本科专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两者叠加,实施的是“专业化的知识传承教育”,主要致力于培养中国语言文学“专才”——专门的传承者和研究者。

因此,中文本科专业从课程设置,到教材编写,基本上都是按照上述培养理念和目标进行的。课程构成上,多为通论性、概论性、通史性课程,主要为学生介绍学科基本知识。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教材的主旨和面貌——服务于专业知识传授的“知识集成”。例如文学主干课程,一般分别叫“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而不叫“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教材也就自然而然地叫“XX文学史”。这表明,文学主干课程教学的重点是“文学史”知识,而非文学的主体——作品。学生获得的主要是关于“史”的记忆,而对鲜活的文学作品研读品鉴不多。语言课也主要注重语言学知识的讲解,而不大重视应用。

客观地说,现有的铺天盖地的中文本科基础课教材,大多是适应过去时代需要编撰的,有其不可否认的价值和贡献,其中也不乏特色鲜明、质量上乘之作。但是,时移世易,从总体上看,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不少教材存在如下几点比较突出的共性问题:

(1)立足知识传授、专业教育,而忽视心智启迪和基础素质及普适能力的培养,教材近乎专业知识集,大多除了设有少量的练习题之外,基本上没有让学生自主学习、研讨和训练的设计及相关内容,主要满足教师讲授专业知识的需要。这恰恰顺应了学生从中学沿袭下来的应试性学习的习惯,重温教师台上讲、学生被动听的老套式,从而导致学生只关注教材中有限的专业知识,满足于知识要点的记忆(主要以备考试之需),而缺乏能动思考、深入探究和自我训练,不注重消化吸收、内化为素质和能力。这容易造成学生视野狭窄,思路僵化,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2)习惯于“定于一”,兼收并蓄不够。少有启发学生思辨、质疑和进行思想碰撞的设计,缺乏不同学术视角、不同观点、立场和方法的内容。启发性、研讨性、学术性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设计封闭,功能单一,较少为学生课外自主研习、实践训练、拓展提高给予引导,提供学习资料,更未能对具有较大学术潜能、更多学识追求以及浓厚创新意识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即使学生有进一步阅读、训练、思考、探索的愿望,但由于教材较少提供相关的内容和引导,学生往往茫然不知所措或盲目行事。这在客观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4)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吸收新知识、新观念、新成果不多,缺乏时代气息。例如信息化和全球化对语言文学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但在很多教材中没有得到反映。

显而易见,过去那些单纯服务于专业知识传授的教材已经不合时宜。

当今,中文专业教育面临很多新情况乃至严峻挑战,需要积极应对:其一,社会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期待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而不欢迎只会死记硬背的书生。这就需要我们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及模式,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改革。其二,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催生了很多新的语言文学现象,例如网络语言、大量的字母词、语言信息技术、网络文学等,并促使语言文学的表达手段、表现形式和语言观、文学观,以及人们的交流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这为中文专业提出了很多新的命题、需求和新的教学内容,需要我们及时跟进。其三,网络及各种新技术带来了教学手段、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形态的巨大变化,教材编写应该与时俱进,充分考虑这些变化。其四,社会的复杂化、科学发展的综合化,使得任何个人,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参与社会竞争,都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也应纳入培养目标的考量。其五,不断深化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在理念、模式、方法乃至课程体系及课时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需要中文专业做相应调整。这些都表明,中文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着眼时代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吸收新的教学成果、学术成果和现有教材的经验,进行教材编写的新探索,已是现实之急需。

二、新需求呼唤新理念

先进的教材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当今社会呼唤培养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眼光的人才,这就决定了中文专业教育必须由过去的专业化知识教育转向以培养人的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为重点的全人教育。着力发展人的心智,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健全人格、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广泛适应能力。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并在逐步推进的“素质教育”(Quality Education),大体上体现了当今国内外教育发展的主流走势。它着眼人的发展,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实践能力等。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于改变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扭转高校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一状况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从总体上看,目前高校的素质教育主要着力点在于文化素质教育,还没有在相关各个层面充分贯彻,尤其在专业教育环节体现不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高校实施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主要着眼于学生作为有责任感的公民的基本需要,而对全体学生开展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教育,这是对素质教育的推进,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些理念和做法,无疑都对我们新的教学改革、教材编写具有指导意义。

美国很多大学实施的心智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译作“通识教育”)也很具有借鉴价值。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对心智教育的界定是:“一种能够增强并培养个体应对复杂性、多样性和变革的能力。它既强调有关更宽广范围的渊博知识(例如包括:科学、文化、社会在内的知识),又强调在某一特殊领域内取得专业的成就。这一教育理念不仅帮助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同样帮助他们获得宽广知识和相关知识领域所需的智能和技能(例如:交际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智能与技能的运用能力。”显然,心智教育不是针对某一职业而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而是致力于发展学生深层次的心智和能力,即学生未来无论从事哪一种职业都可以发挥作用的素质和能力。因为他们认为,只有那些拥有良好素质和多种能力,并能够在多变的环境中加以灵活运用的人,才是面向未来做最佳准备的学生。因此,教育者仅将学校看作探索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个培养好奇心、发现新兴趣和形成良好能力的地方,而非预先确定学生的兴趣并对其进行专业培养的地方。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是宽广的准备、多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多样的形式对其加以训练[1]。这对于我们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很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综观当今世界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潮流,我们深切感到,为了适应新时代对中文人才的新要求,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改变知识传授型的专业教育,探索以培养人的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为重点的全人教育。与此相应,我们的专业教材应充分体现如下理念: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拓展,强化学生训练,指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创新,着力将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启发心智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教材的综合功能。

三、新尝试初获好成效

正是为了应对人才观和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自2002年起,笔者便与武汉大学中文系时任主任龙泉明教授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试点,开展以更新教育理念,改革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案为核心的全面的教学改革,并启动了相应的教材建设。

我们首先针对当时存在的如下突出问题开展改革:在课程设置上,通论性、概论性、通史性课程多,原典性课程少。从教学模式看,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重点,学生被动听得多,主动读得少,积极思考和自觉动笔更少。这便导致学生养成了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和对教材的一味拘泥。因而,学生阅读量小,读写说能力弱,理论知识较空泛,专业基础欠扎实,视野较狭窄,更缺乏勤于思索的习惯、勇于质疑的意识、大胆批判和积极创新的精神。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便从调整课程体系入手,大刀阔斧地压缩通论性、概论性、通史性课程,增加原典阅读和实践性课程。减少教师讲授时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研讨的比重。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师生有机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中,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开设语言文学名著导读系列课程(并把部分纳入必修课)和开展一系列的相关研习活动,旨在强化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了保障这些改革的落实,2007年我们正式成立了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实践教学中心,直接为相关教学改革提供软硬件支持和管理服务。

改革中我们深切感到,新的理念和做法必须要有相应的教材才能得以体现和落实,因此,我们把教材更新作为整体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先后组织编写了两个系列的配套教材。

首先,为了加大原典阅读的力度,配合新开设的语言文学名著导读系列课程,我们于2003年组编了《高等学校语言文学名著导读系列教材》(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精选了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的语言文学名作。编写原则是:突出原著,扼要导读,体现特色,适宜教学。与一般选本不同的是,我们的主旨是为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原典精选。因而,我们的工夫主要在于“选”。力图尽我们所能选出真正能够反映学科轮廓、代表学科精粹的精品来。“导读”部分,只是提供一些基本的背景知识和有助于阅读理解的重要资料(主要是摘选代表不同观点的评点材料),提出一些引导性的意见,尽量多给一些启发,少给一点成说。其目的是把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咀嚼,自己品味,自己感悟,从而获得思维的训练、能力的锻炼、知识的积累、感情的熏陶和思想的升华。

而后,我们又酝酿编写一套适应新需要、体现上述新理念的主干基础课教材。多年来潜心其事,在进行实践探索和广泛调研的同时,也注重相关理论研究,不断优化思路。经过几年的精心准备,于2007年正式组建了编委会,约请本院和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学术带头人或知名教授担任各书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讨,不断深化认识、完善思路、优化设计。进而确立了以倡导“创新学习、自主学习”为主导、以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创新型、国际化人才为旨归的编写方针和特色追求,命名为《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创新性学习系列教材》(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涵盖了中文专业全部基础主干课(11门)。

这套教材是配合我们的教学改革,针对现行教材存在的问题,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而设计编写的。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自主学习,养成勤于思辨的习惯,强化不断探索的意识,增添勇于质疑的胆略,培育大胆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这也是我们把这套教材命名为“创新性学习系列教材”的用意所在。这套教材的编写,主要致力于体现如下特色:

(1)注重基础与拓展的有机结合。即在浓缩现行教材重要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拓展性的内容,给学生提供进一步拓展提高的空间、路径和条件。

(2)体现将知识传授与素质提高、能力培养、心智启迪融为一体的理念。在教材中增加探究性内容和训练性环节,以促使学生发挥能动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钻研,注重训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贯彻课内外一体的精神,将课堂内外整体设计,注重课内和课外学习的有机衔接,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课外学习和训练的指导。除了提供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内容之外,还增加指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自我研讨和训练的内容,将教学延伸至课外,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

(4)引导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简单记忆的惯性,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在内容组织和写法上,尽量多给学生一些启发性引导,少给一点成说和定论,把较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己体悟、思辨和训练。

(5)强化原著研读。即浓缩概述性、通史性内容,加大经典原著阅读阐释比重,促使学生扎扎实实地读原典,把学习落到实处,从而夯实专业基础,汲取各方面的营养,获得全面提高。

(6)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除了纸质教材之外,我们还以实践教学中心为平台,投入数十万元,先后设立三批资源建设项目,发动教师研制和搜集成了与之配套的辅助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如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电子文献库、专题资料数据库、习题与训练项目库、自我检测系统、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师生互动学习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方便适用、全方位的学习服务。

这套教材在基本结构上,各章一般都由以下四个板块组成:

(1)基础知识。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和组织颁布的以及现在通行的各门课程要求,参照全国有影响的各种教材的做法,精选基础教学内容。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去粗取精,提纲挈领,注重点面结合。一方面重视知识的系统性、普适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科学性,另一面突出重点问题,深入讲解,并努力吸收新学术成果。此外,对于中学讲授过的和其他相关课程有所涉及的内容,一般只作简要归纳和适当拓展与深化,不作重复性铺陈。

(2)导学训练。就本章的课内外学习和训练提出指导性意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掌握方法,自主研习,创新学习。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导学。对本章的学习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时也对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对疑难问题和关键点进行阐释。其二,思考题。着重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本章的内容进行爬梳、归纳、提炼和发挥,或就一些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其三,实践训练。设计了一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性、研讨性项目,要求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去验证、训练、研讨、演绎、发挥。

(3)研讨平台。就本章涉及的若干重要内容或有争议的问题、热点问题提出讨论,旨在强化、深化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问题概述,就要研讨的问题做引导性的简单概述,包括适当介绍相关的学术史尤其是最新进展,为学生思考提供背景知识,指点方向和路径。二是资料选辑,围绕要研讨的问题选辑一些重要著作和论文中的重要片段,包括立场、观点、视角、方法各不相同的材料和最新学术前沿信息,供学生学习、思考,以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

(4)拓展指南。介绍有助于本章学习理解的文献资料和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提高或开展专题研究的文献资料。不仅包括纸本文献,也包括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和网络资源等,以引导学生广泛而有效地利用各种相关资源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重点文献资料介绍。选择与本章内容有关的若干种重要文献进行简要介绍,以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其二,其他重要文献资料目录与线索。

以上四个板块中,“基础知识”和“导学训练”是基础部分,主要提供本科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系统知识,培养本科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研讨平台”和“拓展指南”两个板块是提高部分,一方面是对基础部分的提高和深化,另一方面也是对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做好铺垫、指点路径和方法,在程度上注意了与研究生阶段的区别与衔接。主旨是从各科教学入手,引导学生学会怎样自主学习、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简而言之,提高部分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学会思考,掌握方法,提高素质和能力。据各方面反馈,上述板块的设计及内容受到学生欢迎。

《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创新性学习系列教材》和《高等学校语言文学名著导读系列教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使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保证了教学改革的有效落实,也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当然,教材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与时俱进的常青事业,探索创新是永恒的。我们的尝试,与其他同仁一样,无非是应时代之需,在责任和义务的驱使下,为这项永恒的事业做一份努力而已。毋庸讳言,作为一种新的探索,肯定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待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 宋晓平,梅红. Liberal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以及素质教育——当今美国大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创新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

[2] 龙泉明等总主编. 高等学校语言文学名著导读系列教材·总序[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3] 赵世举等总主编. 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创新性系列教材·总序[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中文专业实习总结 篇4

在实习的这个暑假,我被安排在xx省xx市检察院林业检察科实习。xx市林业检察科是xx省重点审核对象,其管理的森林是重点保护和规范对象。林业检察科的林华杰科长是我这次实习的主要负责人,实习的目的是参与和学习林业检察部门对林业案件的审查及起诉过程,时间是从七月二十四日至八月十日。此次实习的主题是认识与了解xx市检察院林业检察部门的工作流程,并在实习期间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我在实习期间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期间能够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早退,认真完成领导和检察人员交办的工作,得到院领导及全体检察干警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

此次实习,主要岗位是林业检察科,因此主要实习科目是林业检察方面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在实习中,我参加了几起案件的审查与审理,认真学习了正当而标准的司法程序,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从抽象的理论回到了多彩的实际生活,细致地了解了案件从接受公安的批捕申请到二次审查发出批捕决定、起诉并移送法院到开庭审查的全过程,并掌握了一些法律的适用及适用范围。跟随检察人员提审,核实犯罪事实,探询犯罪的心理、动机。真正认识和了解了检察院林业检察科从审查到起诉的整个工作流程,同时还配合公诉人员做好案件的调查笔录和庭审笔录,做好案卷的装订归档工作。

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领导和检察干警求教,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党和国家的政策,学习法律、法规等知识,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法律技能,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这次实习的最大感触就是对于林业检察部门相关法律的学习与受案过程的审查、核实。在审查过程中,法律仅仅是一部分,犯罪嫌疑人的想法和行动才是最发人深省的。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起诉罪名包括放火罪,失火罪,盗伐林木罪,滥伐林木罪,非法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等,但是xx市这几年发生最多的案件就是盗伐案件,并且愈演愈烈。针对目前盗伐案件愈演愈烈这一现象,我向林业检察科林华杰科长询问其原因。他对我说,这并不是由于每年的犯罪增多,相反每年的犯罪都在递减,这是由于人们的法律意识日益提高所引起的现象。然而,在犯罪嫌疑人中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由于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又想不劳而获,于是就想通过盗伐、滥伐树木,非法贩卖获取利润。这样的行为不仅毁坏了公共设施,损坏了国家利益,更是破坏了生态环境,这对我们国家的百年大计是百害而无一益的。

在审查过程中,大多数检察官都对犯罪嫌疑人的家庭情况表示同情。其中有一例是一位老婆婆没有亲人在身边,于是想将家里的山场烧毁去种毛竹赚钱。仅仅是这样一个举动,就造成了失火罪,使她在老年也无法逃脱监狱的牢笼。还有一例是某人在家门前捡到了被盗伐的一段红豆杉,并私自将其包装、藏匿。虽然他并没有参加盗伐行为,但是他的行为构成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罪,并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法律往往是不同人情的,中国现在的状况就是大部分农民还处于知识贫困线上,我们能做到的是尽量给他们灌输法律意识,并且认识身边的森林资源,希望他们不要盲目地犯法,由于自身的愚昧而触犯刑法。

到看守所给犯罪嫌疑人做笔录的时候,发现整个过程中犯罪嫌疑人也只是因为贪小便宜去为一些盗伐树木的人进行非法运输。在场的检察官无一不为这年轻的小伙子表示惋惜。这些农民之所以会因为一些小便宜而导致终生的遗憾,也不能不说是由于家庭的贫困造成的,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没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养成了他们好逸恶劳的习惯,于是,广大的山场成为了他们犯罪的温床。可见,解决农村问题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国家大事。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青少年犯罪。在实习中所接触的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案件的被告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甚至有两个犯有盗伐罪的被告人是八七和八八年出生的。不考虑被告人家庭和自身因素,从社会大环境来说,我觉得社会也有一些责任的。从八十年代初改革开始到八十年代末,这是一个重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段时间对精神文明建设有些放松,也就是说,有些犯罪人在童年时期就有可能已经沾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所以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不能只是一个口号,要真正落到实处。

中文专业面试自我介绍 篇5

当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时常需要我们进行一个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是一展示自己的手段。写起自我介绍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文专业面试自我介绍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文专业面试自我介绍1

从开始上小学起,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语文这门学科,觉得中国语文这门学科不仅能使我们说出动听的话语,还能让我们写出漂亮的方块字,于是,我以后的生活就与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由于这份不解的缘分,我从小学到初中、高中,语文成绩一直很好,还曾一度长时间担任语文课代表,是老师眼中的优秀生,是同学眼中的佼佼者。高考结束,我的语文分数也一如既往的是我所有学科中最高的,因此,我选择了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来作为我大学学习的专业,而学校则选择了天津师范大学。很幸运的是,最后我被录取了,如愿以偿的进进到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继续我的学习生涯。

对于我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我是怀着美好的憧憬的。听前辈人说,中文系能把一个女子塑造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修养,一个气质如兰的人。的确,四年的专业学习,也让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中文的巨大魅力,以及它潜移默化改变人的塑造力。我们要修读的专业课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必修课,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等,另一方面是专业选修课,如杜甫研究、陶渊明研究、港台文学与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史、外国文化史等等。所修读的这些专业必修课奠定了我在汉语言与文学两方面的深厚基础,而专业选修课则是对必修课的一个有益补充,不仅使我的知识面更加广泛,而且使我对中文的爱慕之情益笃。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两方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于此同时我也深深的意识到学习仅仅靠书本是不够的,能力则更为重要。于是我广泛的参加学校的活动,诸如辩论会,英文竞赛,组织同乡会等,并且扩张自己的爱好与爱好,学习围棋,书法,口琴,日语,评弹等,它们不仅仅让我的大学生活更为充实和有趣,重要的是锻炼了我的沟通,组织的能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让我可以更好的和每个人交往,xx年获得商学院分团委的活动积极分子称号。

我的生活准则是:认认真真做人,脚踏实地工作。我的最大特点是:勇于拚搏,吃苦刻苦,不怕困难。我积极地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大一加进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大二加入了心理健康协会,其他空余出来的时间用来做做兼职,让自己更早的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我的课余生活虽不大张旗鼓,但亦过的丰富多彩。

中文专业面试自我介绍2

各位好,我是xx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本人性格开朗,做事认真负责,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处事能力。勇于迎接新挑战,思想上进,积极进取,有自信,有很强的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工作踏实,吃苦耐劳,有较高综合素质修养。

在学习期间,我积极学习努力充实自己。将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上,除了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每学年的课业,并获得院“优秀班干”的荣誉外,也拿到了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和英语六级证书,并且我从未间歇过自学考试,已经通过好几门课程。我一直以行动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胜任各种不同岗位的工作。

为了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希望贵公司能给我一个发展的平台,我会好好珍惜它,并全力以赴,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为贵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文专业面试自我介绍3

首先对占用您的宝贵时间深表歉意。我叫xx,是一名于20xx年7月毕业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所学专业:中文系汉语言文学。经过长期努力拼搏,今天我怀着满腔热血站在了人生的又一个起点。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强手如林,然而我坚信我自己不是弱者。竞争时代,实力为先,学历不等于能力,努力才会有成绩。

大学四年是我思想、知识结构及心理、生长成熟的四年。在大学期间,我自己认真学习专业技能,所以我掌握了较强的专业知识,并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期末总评成绩名列年级前茅,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二等、三等各两次,荣获校级三好学生称号。我所学专业是计算机,在熟练掌握各种基本软件的使用及硬件维护过程中,有独特的经验总结。顺利通过国家社会和劳动保障部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模块资格高级操作员考试。同时,我发扬团队精神,帮助其他同学,把自己好的学习经验无私的介绍给其他同学,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在个人爱好的带引下,入校我便参加了校书画协会,由干事到副会长,这是对我的付出与努力的肯定。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丰富校园生活,被评选为优秀学生社团。所组织的跨校联谊活动,达到预期目的,受到师生首肯,个人被评为现场书画大赛优秀领队。静如处子,动如脱兔,181cm的身高和出众的球技,使我登上球场后,成为系篮球队主力小前锋,与队友一起挥汗,品味胜利。文武兼备,则是我大学生活的一重要感悟。此外,在担任班团支书和辅导员助理期间积极,为同学服务,表现出色,贡献卓越荣,获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去年,我以优异的成绩与表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加入这个先进的团体,是我人生的一次升华。在保先教育中,我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带领身边同学,一起进步。曾获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称号。在参加义务献血后,让我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假期中,我根据专业特长,在电脑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这对我的经验积累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考取了机动车驾驶执照。对即将步入社会的我,充满了信心!

四年学校的学习生活养成我自信的性格和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然而,所学知识是有限的,我真诚希望贵公司能够给我一个机会。我将在今后工作中虚心学习,不断钻研,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

中文专业面试自我介绍4

大家好,我是xx大学20xx级中文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步入教育事业一直是我的梦想,xx大学的几年砺炼为我实现梦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专业特长更使我明确了择业目标:做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选择了教育事业,选择了xx大学,春风化雨育桃李的信念便铭刻于心。

进入大学以后,我抓紧每一天进行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教学基本功的培养,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才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师范学生,我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乐观向上,对大是大非保持清醒认识,不畏难繁,有信心、有责任感。

在能力培养上,校内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校外广泛尝试,多次进行教学实践,既实践了所学,又锻炼了能力。在生活上,我学会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所有挫折,以敢于奋斗的精神面对所有的工作。

久闻贵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师成长展才的沃壤,重视教育,重视能力,上下团结一心,有坚实的教育基础,对此,我十分仰幕。现把一个真实的`我以自荐书的形式展现给您,望贵校给我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为贵校出力争光,同时也圆我的育人梦想。

中文专业面试自我介绍5

尊敬的.各位考官、各位评委老师:

能参加今今天的面试,并向各位考官和评委老师学习,我很高兴。同时通过这次面试也可以把我自己展现给大家,希望你们能记住我,下面我简单介绍我的基本情况。

我叫xx,今年XX岁。毕业于XX。我性格活泼开朗,大方热情,乐于助人,平时喜欢阅读、看书和上网流览信息。我曾经在XX学校参加过教学实习,在实习期间我严格按照正式老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进行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我深入学生,和他们相处融洽,和他们一起布置文明教室,开主题班会,组织大家开展篮球赛,参与诗歌朗诵比赛等,学习了语文教学的各种知识,掌握了一定的中学语文教学技巧,也对班主任工作和学生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找到了自己的管理班级的一套方法。同时,在实习当中,身边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天真、求知若渴的学生们勤奋的学习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也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乐趣和重要意义,更加坚定了自己做一名教师的决心,成为一名教师也成了我的愿望。

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而伟大的,他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情操。为了成为一名教师,我在自己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自己的各种能力,培养自己的爱心、责任心和耐心,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参与各种活动,广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学有专长,做到除擅长写作和气排球外,还能会唱、会说、会讲。学高仅能为师,身正方能为范,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我还注意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操,自觉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使自己具有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素养。

中文专业自荐信 篇6

您好!

久闻贵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师成长成才,重视教育,重视能力,团结一心,教育基础扎实。我对此印象深刻。现在我以自荐书的形式向你展示一个真实的自己。我希望贵校能给我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为贵校的努力赢得荣耀,实现我育人的梦想。

当你选择教育和师范大学的时候,教育桃李的信念就会刻在你的.心里。进入大学后,我每天都在密切关注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教学技能的训练,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做一个好老师,做一个好榜样。作为一名师范生,我积极要求思想进步,乐观向上,对大与错保持清醒的认识,不怕困难,有信心,有责任感。在能力培养上,学校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校外广泛尝试,多次进行教学实践,既实践了所学,又锻炼了能力。

大鹏展翅骏马驰骋,都需要有自己的世界。贵校科学的管理体系和鲜明的选才理念;让我坚信在贵校工作是我明智的选择。

最后,祝贵校多才多艺,更大成功!

xxx

中文专业建设规划 篇7

当前高师中文专业毕业生能力不足己成为学生顺利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如何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新能力, 进而提高竞争力, 成为当前高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相比较而言, 国外高校更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人学生入学后, 从事技能学习的时间达1/3。如美国犹他州大学占36.9%, 哥伦比亚大学占31.3%, 日本早稻田大学和秋田大学各占35%和34.1%。我国高校实践性教学则普遍不足。例如, 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规定课外阅读、课程论文、毕业沦文、社会实践总计12学分, 占总学分的7%。而新疆多所本科院校实践性教学一般占总课时的10%左右。由于实践机会少, 造成当前大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了不少, 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不足的局面。实践性教学能够使教学从以“教”为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 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其教学效果是纯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我国高校实践性教学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重理论、轻动手的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二是受学校现有条件的制约, 如设备、师资、经费等, 致使一些实践性教学无法开展。

高师中文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 培养具有文史哲等基本人文素养, 具有比较扎实的中文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创新精神利实践能力, 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以及相关领域工作的应用复合型专业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中可以看到, 对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利创新能力的要求是十分明确的。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 离不开高质量的实践教学。

高师中文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本内容, 我认为主要包括课程实践性教学、集中实践性教学及课外大量的与课内教学相关的、经由教师指导的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平时作业、课程论文、形成性考核等, 这些内容在实施中一般都与课程理论教学同步进行。集中实践性教学则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课外实践教学包括成立话剧社、办文学刊物、定期进行学术研讨、教育调查等。

从目前高师中文专业学生的能力现状来看,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 尤其从教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

1. 不能运用专业知识, 文本阅读能力欠缺

语文教师的基本能力是对文本的准确精深的理解利把握, 由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够联系实际, 空谈理论, 学用脱节, 知识不能运川到解决实际问题上,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筹。例如, 有学生教学庄子的《逍遥游》, 平时在课堂上学习了不少关丁庄子的哲学、文学创作的知识, 但到需要运用时却感到模棱两可, 记忆不清, 这主要是因为对知识没有通过运用达到真止的理解和吃透, 学习只停留在机械记忆的肤浅层次上。

2. 从教技能薄弱

这主要表现红教学设计能力、实施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师基本功等办而问题尖出。很多学生拿剑课文不知道怎么备课, 怎么确定教学日标, 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礼实施教学过样中, 缺乏角色意识, 只闷头讲白己的, 不能对课堂进行有效管理。在教师基本功方面表现为口语表达能力筹, 词不达意、条理不清, 教学语言不能做剑准确、清晰、流畅、干净, 板书板画能力较差。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对中学语文教学不了解, 缺乏亲身实践。另外, 在现代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 很多中学在招聘教师时己将是否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聘用的必备条件, 而当前不懂多媒体教学, 不知道课件如何制作, 不会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教学材料的师范生不在少数, 究其原因, 有两方面:一思想上不重视, 二行为上不自觉。凡此种种, 不了解中学实际, 学习缺乏针对性, 训练不足, 是根本原因。

3.教学研究能力不足

2.l世纪的教师不再是知识型教师, 而是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研究能力是教师发展的生命。但目前高师中文专业学生教学研究能力十分薄弱。以毕业论文 (设计) 为例, 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川。但从当前高师中文专业学生所写的毕业论文来看, 普遍存往选题缺乏新意, 内容空泛, 不能与现实结合, 缺少创见, 甚至抄袭现象, 这些都反映出学生科研能力的缺乏。

要改变当前高师中文专业学生能力不足的问题, 以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是唯一可行的途径。具体可从以下儿方面入手:

1.更新教学观念, 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不论是从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的要求, 还是高师的培养目标, 以及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新型师资的需要, 都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高师教师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贯彻实施。

2. 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是落实培养目标、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途径。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必须构建起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循序渐进的得到提高。以提高学生的从教技能为例, 师范生入校后的一、二年级就应该建立起与中小学的密切联系, 通过定期的见习, 从感性上认识基础教育的现状。大三除了学习语文教学论课程外, 还可设置一些教育调查类的研究型实践课程,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提升感性认识, 深化理论知识。大四集中教育实习, 全面综合的锻炼学生的从教技能, 并要求学生从实习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为毕业论文做准备。

另外, 大三、大四的课程设置应该充分体现选择性、灵活性, 使学生在用两年的时间学完了专业基础课后, 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否则, 管理得太死, 理论课程过多, 把学生仍框死在课堂里, 实践性教学活动无从开展,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 加强课堂实践性教学, 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应始终贯穿“能力培养”的主线,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用理论指导实践, 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从而推动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比如《现代汉语》课程, 如果只讲空对空的语言知识, 没有实际的操作训练, 不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要让学生掌握语言规律并能正确地运用是很难想象的。又如《写作》课程, 不能只注重写作理论知识的讲授, 必须与大量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文学类课程可以多运用课堂讨论、课题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课、读书会等形式让学生多实践, 来发展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品评能力。

4. 抓好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打牢从教能力的基础

高师中文专业集中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教育实习是培养师范生从教能力的重要途径, 历来受到高师院校的高度正视, 建立规范稳固的教育实习基地, 采用集中实习模式 (扩招后因生源激增, 采取集中为主, 少数分散的形式) , 选派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带队老帅严格把关, 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有了切实、全面、迅速的提高。从2006年开始, 我校为响应自治区号召, 实行了去偏远落后的少数比族地区实习支教的模式, 2006年去阿勒泰地区, 2007、2008年去喀什地区。这种新的教育实习形式, 不仅增加了师范生教学实践的机会, 而且推动了当地基础教育的发展, 受到实习学校的肯定和欢迎。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比如, 由于去少数民族地区实习, 语言存在较大障碍, 教学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缺乏经验丰富的双语教师的有效指导, 教学技能的训练难以落到实处, 与今后的就业要求存在一定距离等。师范生集中实践教学的模式还有很人创新的空间。

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要达到这一目的, 首先应该有一支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其次平时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十分重要, 学年课程论文写作是一个切实有效地方法。教师还可以根据理论教学实际, 有目的地布置一些小论文, 组织学生讨论、分小组合作研究, 通过查找资料, 分析资料, 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 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为毕业论文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 以师带生, 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项日相结合, 通过师生间“读、导、研、写”的研讨式交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利实践能力。最后, 还需加大经费投入, 改善教学设施, 加强资料室建设, 为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5. 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 多方面挖掘潜在能力。

学校还应该组织各种课外活动, 为学生提供发展能力的场所和机会。活动的开展要围绕培养目标, 体现专业特点, 把教学与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开掘出潜在的创造能力。如创办文学刊物, 组织文学社团, 成立演讲与口才协会, 开展读书报告会、学术沙龙, 定期进行教学技能、语言艺术表演、写作等方面的竞赛。通过这样一些活动, 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领悟理论知识的内涵,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钻研的精神。

6. 鼓励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为他们多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 使他们能到广阔的社会舞台上磨练自己, 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和适应能力, 如科学有序的安排教育见习、教育调查等活动, 以提高学生面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总之, 在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日益专业化的大背景下, 我们必须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 以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有着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师中文专业的新型人才。

摘要:实践性教学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在造就创新型人才方面,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改变高师中文专业学生能力不足的现状, 以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从而更好的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新型师资的需要, 必须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高师中文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本内容, 必该包括课程实践性教学、集中实践性教学和课外实践性教学三个方面。

关键词:语文教师专业化,高师,中文专业,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高玲等.《汉语高文学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技告.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报.2008.2

[2]马晓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应向创造性教学转变》.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2.2

[3]张顶政.《高校课程设置改革刻不容缓》.西南民族大学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4]王文胜.《夯实基础分向培养注重实践一论丽水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丽水学院学报.2008.8

关于师范中文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基础教育 师范中文教育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邵卫兰(1963- ),女,河南卫辉人,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河南 新乡 453000)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124-02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师范教育进行了不断的反思和检讨,不仅对我国的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表现的诸多弊端和沉疴痼疾给以猛烈的抨击,中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尤其被社会各界所关注,被视为中小学教育中千夫所指的重灾区。这一批评也前所未有地触及了我国长期进行的教师教育培训体制——师范教育。同时,最近几年进行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被称为新课改),世界一体化带来的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和融合的日益深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都呼唤我国的师范教育培养出更多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担当起基础教育改革重任的优秀师资。

一、彻底转变观念,从“高校培养什么社会用什么”到“社会需要什么高校培养什么”

我们的社会进入市场经济环境后师范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诸多方面出现脱节或滞后的现象,一方面我们的师范院校培养了大批的师资,并已超出了现有的教师岗位的需求,另一方面各级各类的中小学校对教师难以适应教育教学需要有着强烈的批评和不满。这种供大于求而又无合适教师可用的局面,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归根结底,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师范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急切需求相脱节,师范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基础教育的人才需求相脱节,是我们的师范教育思想观念落后,教育教学手段落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等无法适应现有教师岗位的实际需要所致。

基于对目前我国师范教育现状的认识和对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理解,我们认为师范中文专业教育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经济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加强通识教育,既要文理渗透,又要多学科知识融合;注重能力培养,在教学各环节中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形成集研究、启发、交流、民主于一体的共同学习的互动的教学模式;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培养,灌输终身学习的思想和观念;改善教学手段,积极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立足我国基础教育现实、面向未来、面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师资。

二、理解师范中文教育的特殊性,面向未来,突出职业意识

我们过去在师范中文专业教育中一直强调“厚基础,宽口径”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它也模糊了师范中文专业教育的职业意识。师范中文专业教育是为中小学培养师资的,需要宽广而厚实的专业知识,需要扎实而实用的专业技能,“厚基础”是必须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过分强调“宽口径”,就意味着师范中文专业的学生既可面向教师岗位就业,又可面向从事文字处理的文秘岗位就业,也可面向管理岗位就业,虽然就业面广了,但教师岗位就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就明显减弱了。

师范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其特殊性在于,师范教育是为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培养所需师资的教育。“厚基础”是立足于基础教育的“厚基础”,是为适应教师岗位需要的“厚基础”,是面向教育未来的发展需要的“厚基础”,而非离开这一方向的“厚基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缸水”的知识容量,才能做到具有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的综合技能,使从业者远远地超越自己的职业岗位需要,高屋建瓴,得心应手。

只有从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诸方面看到这一职业的不可取代性,才能把握住培养对象的高素质基点,进而在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上真正体现出高水平的师范教育特点,使我们的毕业生在走上社会以后真正成为合格的乃至优秀的人才。①

师范教育的职业意识还体现在它具有特殊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师范中文专业教育更有其独特的知识构成和能力要求。根据面向21世纪、面向基础教育的需要,未来适应基础教育的师资的知识结构应包括:语言文字学、古今汉语、中外文学、文章学、文学鉴赏、美学理论、文艺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文化史、艺术知识和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等,突出通识教育,强调文理渗透,构筑从业者坚实的知识根基。

教师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综合的能力,概而言之,教师职业要求具备听、说、读、写、教以及语言文学艺术鉴赏等能力。② 这是其他任何职业都难以比拟的,也是教师职业的独特要求。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从事教师职业是极其不易的,做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求从业者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

三、师范中文教育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强调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充分尊重人的个性,鼓励人的个性。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具体体现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积极鼓励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牢固树立学生能力本位的观念,利用各种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和生存能力;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就业为立足点;让学生学会学习,具备为终身学习服务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社会化的环境中能够可持续发展,从而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1.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中心”的师范中文专业教育强调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确定培养计划。师范中文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求是使学生具备较充分的知识,以满足未来工作需要为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全面、健康、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的师范中文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求全面、弱应用,偏知识、轻能力上。教育者和管理者单向认为课程开设的合理性和完善性对学生是必需的,而往往缺少对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调查,使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应用性,无法及时与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市场需求接轨而表现出明显的滞后。这导致学生走到社会岗位后深感学而无用。

因此有人建议师范中文教育课程调整设置,必修课包括基础性课程和应用性课程两类。基础性课程应包括语言文字原理、中外文学、文章学、文艺学、古今汉语、美学概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文教育史;应用性课程应包括古今中外作品精选、文章分析、文学鉴赏、语文学习学与语文运用能力训练、语文教研方法与教研论文写作、语文教学与语文教学训练、语文教育心理学、教育实习等。选修课包括限定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限定选修课包括:语言学专题系列、文艺学专题系列、文章学专题系列、语文学习方法专题系列、语文教学研究专题系列、中国文化史、电化教学与微机运用等。任意性选修课包括:演讲、书法、音乐常识、美术常识、名曲欣赏、名画欣赏、影视欣赏与评论、世界科技史、科普知识、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民俗文化、哲学概论、法学概论、实用逻辑学、公共关系学、中学语文教学相关学科研究现状等,以及课外实践活动、教研活动、社会调查与服务等活动课程。③

“以学生为中心”的师范中文专业教育理念突出强调以社会、市场对学生的知识构成和能力结构为基础,西方发达国家已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可资借鉴的探索。比如,英国及英联邦国家采用的模块式课程结构,每个模块相对独立,教学时间短,模块之间增删组合机动灵活,以满足个人和职业需求的变化。德国采用双元培训的阶梯式课程结构,强调以较广泛的科学文化和职业理论为基础,逐步深化职业知识和技能。美国着眼于职业需要,开设了融学术课程与职业内容为一体的综合课,建设科学训练中心,开发高期望值项目,开展教师训练课题,教授新知识技术,为学生进行现代技术的边缘教育,使学生能够以充分的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同时,还将生涯和技术课程建立在职业群的基础上,使课程框架更宽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达到更有效的结合。这些课程观念是在积极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生存压力和环境,主动适应迅速多变的职业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前提下产生的,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产物,对我国的师范中文专业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值得认真研究、吸收。

2.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角,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作为被动接受的对象、被灌输的对象、机械承载知识的容器。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元发展,密切注意社会和市场的变化,清楚学生应该学什么,了解学生最终学到了什么,为学生走上社会做好职业和岗位的知识、能力准备。“以学生为中心”的师范中文专业教育教学观反对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提倡教师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提问和设疑,实现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既使学生学到应学的技术知识,又使学生具备更为重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在实践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各种途径进行锻炼来实现。这主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进行,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之外的实践活动中进行。(1)写作能力培养。以写作课为主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散文、小说、短剧等文体的训练,以及写信、写教案、写总结、写申请和各种便条的应用文体训练;还可以组织各种征文比赛、文学兴趣小组或文学社团,以及让学生改编文学作品等。这些都能对培养学生能力起到很好的作用。(2)阅读能力培养。结合各种文学课程的教学,引导组织学生参加读书会、专题鉴赏会,通过对经典作品进行共同阅读,具体评析得失、培养语感、丰富审美体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3)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结合语言教学进行一般口语训练;结合普通话达标考试和教师口语课进行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结合各个学期的社团活动进行辩论、演讲技能训练;通过组织戏剧片断演出、自编自演生活剧和各种曲艺活动进行训练。(4)教学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语文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毕业见习、模拟实习、教育实习等几个环节来进行训练,这是非常必要的阶段,是从业者真正走向教师岗位前的实战演练。

面对全球化、市场化的现实,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国的师范教育必然会遇到许多挑战,我们只有一切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观念,努力培养大批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优秀人才,我国的师范教育才能有更大的作为。

[注释]

①刘克宽.把握职业素质特征强化其不可取代性——谈中文专业教学改革[J].泰安师专学报,1997(1):8.

②张映晖,李玉鸽.汉语言教育专业(专科)技能培养初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58-60.

上一篇:销售人生培训心得下一篇:面条的作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