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就业领域分析(共8篇)
地理学就业领域分析 篇1
地理学介绍:
1、地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分为三支:
1)自然地理学(研究方向有水文、地貌、气候、生物、泥炭等)、2)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有城市规划、区域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等)、3)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方向有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遥感技术与应用等)。
2、再从从就业方面考虑:
1)、中学教师(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学士学位及以上,初中、高中地理教
师,所有专业)
2)、大学教师(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城乡规
划、旅游方向,实际上很少去大学,大专还行)
3)、城乡规划研究院(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
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
4)、测绘系统(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城市规
划、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也可以等)
5)、减灾系统(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自然地
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
6)、国土资源厅(局)(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
为自然地理学、城市规划、GIS有时也可进等)
7)、水文水利厅(局)(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学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
为自然地理学等)
8)、气象局(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自然地理
学之气候变化研究方向等)
9)、环境保护局(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学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自然
地理学,研究方向为综合地然地理等)
10)、相关公司(例如北京超图信息公司等,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硕士学
位及以上,研究方向主要为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
11)、相关研究所(例如地理研究所等,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硕士学位及
以上,所有专业)
12)、相关出版社(例如星球出版社等,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学士学位及
以上,所有专业)
13)、其他就业方向(本人尚未了解到的)
地理学就业领域分析 篇2
社会网络分析, 是分析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属性的一套规范和方法, 主要分析不同社会单位 (个体、群体或社会) 所构成的关系结构及其属性, 是一种关于社会关系研究的新范式。[1]美国社会学家莫雷诺创立的社会测量法, 为社会网络分析奠定了计量基础。社会测量法以问卷题目的设定、人与人之间肯定或否定的选择, 表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数据可采用矩阵表、社群图、指数分析的方法加以处理。然而, 社会测量法也存在许多不足, 其揭示的人际关系结构, 只是凭人的主观选择和情绪倾向, 描述人际关系结构, 而不能揭示人们相互作用作出某种选择的实际动机, 也不能反映主观选择和客观选择之间的差别。[2]
社会网络的基本概念
1.度数
在社会网络图中, 若两个点由一条线相连, 则称这两个点是相邻的。与某点相邻的那些点称为该点的邻点, 一个点N i的邻点的个数称为该点的“度数” (N odal G egree) , 记做d (N i) , 也叫关联度。在无向网络中, 一个点的度数就是与该点相连的线的条数。在有向网络中, 点的度数分为点入度和点出度。一个点的点出度是网络中以该点为起点的有向边的数目, 点入度是网络中以该点为终点的有向边的数目。[3]
2.密度
密度是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数目与可能存在的最多关系数目之比。如果一个网络的密度为1, 那么意味着该网络中的每个点都与其他点相连;反之, 网络密度为0, 则意味着该网络中任何点都不相连。[4]密度表达的是网络中点与点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对一个规模确定的网络来说, 点与点之间的连线越多, 则该图的密度越大。
3.关联图
如果在一个网络图中, 在任何一对节点之间都存在途径使之相连, 那么此图是关联图 (Connected G raph) 。[5]如果一个图不是关联的, 则称之为不关联图 (D isconnected G raph) 。
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分析角度
1.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是社会网络分析的重点之一。个人或组织在其社会网络中具有怎样的权力, 或者说居于怎样的中心地位, 这一思想是社会网络分析者最早探讨的内容之一。个体的中心度 (Centrality) 测量个体处于网络中心的程度, 反映了该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程度。因此, 一个网络中有多少个行动者 (节点) , 就有多少个个体的中心度。除了计算网络中个体的中心度外, 还可计算整个网络的集中趋势 (以下简称中心势) (Centralization) 。与个体中心度刻画的是个体特性不同, 由于网络中心势刻画的是整个网络中各个点的差异性程度, 因此一个网络只有一个中心势。[4]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 中心度、中心势都可分为三种:点度中心度、点度中心势, 中间中心度、中间中心势, 接近中心度、接近中心势。
2.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核心-边缘 (Core-Periphery) 结构分析的目的是, 研究社会网络中哪些节点处于核心地位、哪些节点处于边缘地位。核心边缘结构分析具有较广泛的应用性, 可用于分析科学引文关系网络、组织关系网络等多种社会现象中的核心-边缘结构。根据关系数据的类型, 核心-边缘结构有不同的形式。定类数据和定比数据是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定类数据是用类别表示的, 通常用数字表示这些类别, 但是这些数值不能用来进行数学计算;而定比数据是用数值表示的, 可用来进行数学计算。[6]
3.凝聚子群分析
当网络中某些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特别紧密, 以至于结合成一个次级团体时, 这种团体在社会网络分析中被称为凝聚子群。分析网络中存在多少个这样的子群, 子群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特点, 子群之间关系的特点, 一个子群的成员与另一个子群的成员之间的关系特点等就是凝聚子群分析。由于凝聚子群成员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因此有的学者也将凝聚子群分析形象地称为“小团体分析”。
(1) 凝聚子群。根据理论思想和计算方法的不同, 存在不同类型的凝聚子群定义和分析方法。①派系 (Cliques) 。在一个无向网络图中, “派系”是指至少包含三个点的最大完备子图。这个概念包含三层含义:一个派系至少包含三个点;派系是完备的, 根据完备图的定义, 派系中任何两点之间都存在直接联系;派系是“最大”的, 即向这个子图中增加任何一点, 将改变其“完备”的性质。②n-派系 (n-Cliques) 。总图中的一个子图满足这些条件, 可称之为n-派系:在该子图中, 任何两点之间在总图中的距离 (即捷径的长度) 最大不超过n。从形式化角度说, 令d (i, j) 代表两点和n在总图中的距离, 那么一个n-派系的形式化定义就是一个满足如下条件的拥有点集的子图:d (i, j) ≤n, 对所有的ni, nj∈N来说, 在总图中不存在与子图中的任何点的距离不超过n的点。③n-宗派 (n-Clan) 。n-宗派 (n-Clan) 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n-派系, 即其中任何两点之间的捷径距离都不超过n。可见, 所有的n-宗派都是n-派系。④k-丛 (k-Plex) 。一个k-丛就是满足下列条件的一个凝聚子群, 即在这个子群中, 每个点都至少与除了k个点之外的其他点直接相连。也就是说, 当这个凝聚子群的规模为n时, 其中每个点至少都与该凝聚子群中n-k个点有直接联系, 即每个点的度数都至少为n-k。
(2) 凝聚子群密度。凝聚子群的密度 (External-Internal Index, E-IIndex) 主要用来衡量一个大的网络中小团体现象是否十分严重。这在分析组织管理等问题时十分有用。最糟糕的情形是大团体很散漫, 而核心小团体却有高度内聚力。另外一种情况就是, 大团体中有许多内聚力很高的小团体, 很可能会出现小团体之间相互斗争的现象。凝聚子群密度的取值范围为[-1, +1]。该值越向1靠近, 意味着派系林立的程度越大;该值越接近-1, 意味着派系林立的程度越小;该值越接近0, 表明关系越趋向于随机分布, 看不出派系林立的情形。E-I Index可以说是企业管理者的一个重要的危机指数。当一个企业的E-IIndex过高时, 就表示该企业中的小团体有可能结合紧密而开始图谋小团体的私利, 伤害整个企业的利益。其实, E-IIndex不仅可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 也可应用于其他领域, 如用它研究某一学科领域学者之间的关系。如果该网络存在凝聚子群, 且凝聚子群的密度较高, 说明处于这个凝聚子群内部的这部分学者之间联系紧密, 在信息分享和科研合作方面交往频繁, 而处于子群外部的成员则不能得到足够的信息和科研合作机会。从一定程度上说, 这种情况不利于该学科领域发展。
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研究现状
社会网络分析法从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统计学等领域中发展起来, 已有70多年的历史。至今, 社会网络分析法已形成了一系列专有术语和概念, 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研究中, 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作为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早已突破了社会学领域的范围, 为其他领域的学者所采用。
国内学者研究社会网络分析法, 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
1.知识共享领域
吴胜男等 (2011) [7]以中兴公司网络技术支持部门为例, 从公司内部人员的组织关系、网络结构方面, 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这种独特视角下的知识共享流程进行分析, 得出社会网络及其方法对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翟伟希等 (2010) [8]通过对某科研团队的问卷调查, 得出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流矩阵,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相关可视化工具, 绘制出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流图;然后从整体结构、节点中心度、小团体等角度, 分析该科研团队的知识交流共享状况, 发现团队中的关键人物、知识流动的“瓶颈”和孤立点。这些分析结论有助于发现组织的知识共享问题和特点, 可作为组织改善知识共享的客观依据。
2.情报学领域
朱庆华等 (2008) [9]从合著网络和引文网络两个方面, 阐述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国外的应用状况, 并对竞争情报、知识管理及其他方面社会网络分析的应用进行了简单概括。赵丽娟 (2011) [10]从知识管理方面, 介绍社会网络分析在情报学领域的应用, 总结其中重要的两个不足之处:一是关注形式, 忽视内容;二是缺乏动机分析, 动态分析不足。并根据不足之处, 指出情报学中社会网络分析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后结构主义的, 应扬弃和超越结构化思路, 强调动态思想, 重视在个体与结构的研究范式之间建立连接。
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大学生就业领域的应用
当前, 我国学者从社会、学校、就业单位、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 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笔者独辟蹊径,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相关的可视化工具, 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建议。
整个社会是一个大的关系网络, 由个体网络、局部网络、群体网络、整体网络一级一级构成。每个网络里都存在“领袖人物”, 即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非常强的人。通过找到每个网络中的这些人, 再将其建立一定的联系, 关于就业的信息就可大范围大面积地传播;再结合六度人脉理论, 信息的透明、公开、自由传播, 就会帮助大学生寻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同时, 就业单位也可寻找到理想的招聘对象。这种方法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可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1.构建虚拟社区的“互动关系矩阵”
社会网络作为一种社会结构, 是从“关系”的视角切入对社会生活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都可能拥有一个网络状的社会关系网, 如家庭网、家族网、亲缘网、业缘网等。假设每个关系网是一个虚拟社区, 在这个社区中, 一群特定的人之间有一组独特的联系。这个社会网是由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 个体可以是个人、组织, 也可以是国家。对于某一个特定虚拟社区, 经过一段时间的搜集分析, 将该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构成矩阵 (成员按英文字母顺序编号为a、b、c……) , 用1表示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用0表示两者之间不存在某种关系 (见下表) 。若一个人作为一个节点, 有很多其他节点与该节点联接, 则表明他们是此社区中的“活跃分子”, 处于网络的中心地位, 对社区的贡献也较大。
2.中心度测量
要发掘虚拟社区中的“领袖人物”, 需测量该社区的成员, 尤其是在步骤1中找出的活跃分子的点度中心度。将“互动关系矩阵”输入其相关可视化软件U cinet中, 计算该矩阵的中心度。不同成员表现出不同的点入度和点出度。其点度中心度的不同, 成员在社群中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也都不一样。这样可从活跃分子中通过计算分析, 找出影响力较大的人。
3.核心成员在核心—边缘模型中的位置
对分析得出的影响力较大的人, 运用U cinet软件中核心—边缘模型的CO R R算法进行计算, 判断各成员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通过这种算法, 把核心度大于0.15的作为核心群体, 把大于0.08、小于0.15的作为半边缘群体, 其他作为边缘群体。
4.“领袖人物”的影响力测量
对分析得出的核心成员, 需判断其对虚拟社区中其他成员行为的影响力, 影响力越大, 则该成员获得认可的程度越大。测量某一成员影响力, 需要对该成员响应值和认同值进行测量。响应值, 是指某成员在一段时间内获得支持值和反对值的总和;认同值, 是指某成员在一段时间内获得其他成员认同的程度, 即支持总票数。影响力系数就是认同值与响应值的比值。
在结构性失业情况下, 大量存在的未就业人员使得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只有信息是不够的, 单纯的人情关系也不足以解决问题, 必须拥有一定的可信赖的“资源”。我们通过构建互动关系矩阵, 寻找社区中的活跃分子, 测量其中心度水平;然后运用U cinet软件中核心—边缘模型的CO R R算法, 计算并确定活跃分子所处的位置;最后分别计算活跃分子的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大者最终确定为该社区的“领袖人物”。
整个社会是由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网络组成的大系统。大学毕业生是这个网络中的一员, 要想充分就业, 就必须使相关就业信息、资源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流通。找到每个社区中的“领袖人物”, 再通过某种方式使这些“领袖人物”之间经社会互动而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社会网络, 有关就业的信息资源, 既可为大学生、就业单位等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缓解目前就业市场上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 又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进而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起到缓解作用。
结论
社会网络分析法, 是通过网络中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发掘该社区的活跃分子。“领袖人物”不仅应在互动关系上享有主动权, 还应在其他成员中享有较高的声望。因此, 发掘网络“领袖人物”时, 应辅以相应的内容分析法, 通过对其所表达观点中涉及的情绪、意见、态度进行统计, 以确保发掘网络舆论领袖的准确性。这是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必须注意的。
市场强调的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而关系强调的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性。对社会资本的充分利用和摄取, 需要构建关系依托的网络。而网络的焦点不一定是个体的人, 可以是有联系的群体、社区或其他离散的单位。我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通过网络结构, 分析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纽带关系, 以期使大学生就业的相关信息得到充分利用、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41.
[2]郑思明, 阳志平, 程利国.青少年社会网络研究综述[J].研究述评, 2004 (1) :90-1 01.
[3]徐俊明.图论及其应用[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 998:1 6.
[4]刘军.法村社会支持网络, 一个整体研究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37-38.
[5]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96, 98, 1 56.
[6]统计数据的计量与整理[EB/OL].[2007-03-21].http://net.Pku.edu.cn/wjn/dm/Lecture_3_1.ppt 435, 1 1.
[7]吴胜男, 向剑勤, 王红星.社会网络视角下企业知识共享应用的案例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1 1 (1 0) :35-40.
[8]翟伟希, 陶乃航, 郭吉安.社会网络分析在团体知识共享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 201 0 (4) :1 25-1 28.
[9]朱庆华, 李亮.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 (2) :1 79-1 83.
地理学就业领域分析 篇3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人才是关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行业领域主要分布在相对偏远或环境比较艰苦的地区,农林院校毕业生不愿从事涉农岗位,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较低,在就业流向上大多选择留在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由此导致农业行业领域人才匮乏,出现严重的人员断层现象。面对这种困境,如何有效引导毕业生乐于并长期服务于涉农领域是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林院校毕业生;涉农领域; 就业; 调查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模式发生了改变,从原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包分配制度到供需双方自主选择制度,加之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国家关注的重点。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三农”问题一直十分重视,农业的稳定和发展,是关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问题。2010 年6 月6 日,在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就明确指出人才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制定了符合现代国情的“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及“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因此,广泛倡导和鼓励农林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引导其回归基层发挥专业之所长,对我国的农业建设及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对象、方法及规模
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半年后的2013届高职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状况趋于稳定,有工作经历的毕业生也能够评估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个别访谈等方式,力求获取到全面真实客观的就业信息。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总人数1288人,调查共回收问卷1177份,答题率为91.4%(答题率=回收问卷数/毕业生总数),其中有效问卷1076份,有效答题率83.5%,(有效答题率=有效问卷数/毕业生总数)。共覆盖了22个高职专业。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农林院校毕业生涉农领域的就业现状
(一)就业现状满意度
1、整体就业现状满意度与就职涉农企业就业现状满意度比较
2013届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现状进行满意度评价,是毕业生的主观判断指标,代表着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度。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较高,满意度达(83%),其中“非常满意”、“满意”、“比较满意”属于“满意”的范围,其余为不满意范围(下同)。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涉农企业就业现状满意度为(76%),略低于整体就业现状满意度。
2、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原因分析
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原因主要集中在收入低(46%)和发展空间不够(35%),工作氛围不好(4%),工作能力不够造成压力大(6%),加班太多(4%),工作环境条件不好(5%)。受雇于涉农企业的毕业生不满意就业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工资低,达53%,高于整体不满意收入水平(46%),发展空间不够(29%)低于整体水平(35%),工作环境条件不好(12%)高于整体水平(5%)。
(二)毕业半年后的就业去向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大部分受雇于非涉农企业,比例达75.7%,受雇于涉农企业比例为18.1%,无工作继续寻找比例为2.6%,无工作其他原因比例为1.0%。
(三)薪资分析
月收入: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月度现金收入。
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是指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实际每月工作收入的平均值。
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区间分布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平均收入主要集中在2501-3000元区间段。有32.4%的毕业生集中在此期间的段,涉农企业毕业生中有31.9%集中此区间段。受雇于涉农企业的毕业生收入水平相对偏低。
(四)专业相关度分析
1、专业相关度
2013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偏低,“完全相关”和“比较相关”称为“相关”(下同)占43.3%,不到毕业生总数的50%。2013届毕业中涉及10个涉农专业,总计481人,涉农专业回收有效问卷数437份,专业与工作“完全相关”或“比较相关”仅占27.2%。
2.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原因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41.4%),其后依次是“专业工作岗位招聘少”(24.1%),“达不到专业工作要求”(17.6%)等。
三、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存在的问题
1、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到人口比重的80%。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居于主导地位。随着社会发展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近十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村耕地被商业占用,耕地面积逐年缩小。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以发展现代金融业、现代航运、现代都市工业为主,农村耕地面积少之又少。虽然国家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连续11年中央一号文件都与三农问题有关,但农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优惠政策吸引力不够。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鼓励毕业生到涉农领域就业的优惠政策,比如“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偿”、“面向基层就业定向招生”、“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等,但这些政策大部分还停留在建议性层面,并为真正落地实处。此外,农村工作条件艰苦,工资待遇低,大部分毕业生希望留在城市工作,特别是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虽然学了涉农专业,毕业后也不愿到农村基层工作,一些优惠政策对毕业生形成不了吸引力。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优惠政策力度小,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并不能对毕业生形成吸引力,激发不了毕业生到涉农领域服务的热情。
3、部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应随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和改变。社会对专业需求具有周期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不同。在农林领域,随着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展变化。因为招生与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就业形势往往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所以,部分专业的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在专业设置方面缺乏就业的前瞻性,对农业行业领域就业形势预测性判断偏差也是导致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原因。
4、就业流向不均衡。 广大基层农村、中西部地区是吸收农林类毕业生的主要渠道。但大部分毕业生更愿意留在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相对来说工作环境好的地方工作。广大农村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工资待遇较城市偏低,如果没有特别优惠的政策,无法对毕业生产生吸引力。据统计,某农林学院2013届毕业生受雇于涉农企业仅占18.1%,受雇于非涉农企业占75.7%。2013届毕业中涉及10个涉农专业,专业与工作“完全相关”或“比较相关”仅占27.2%,专业与工作不相关的占到72.8%。数据表明很多毕业生没有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企业,而是选择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工资待遇相对较高的非涉农企业。
5、自身能力不足。农林院校的毕业生,经过大学里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理论知识,但与生产第一线所需理论知识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工作之后往往觉得力不从心,所学理论知识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广大农村是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大部分毕业生对农业生产并不了解,缺乏实际生产经验。虽然在校期间通过实习实训加强生产技能训练,但所掌握的技能与实际生产仍存在较大差距。工作后往往需要先进行培训或跟带教老师学习一段时间,才能进入工作角色。
四、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涉农领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毕业生到涉农领域就业。增强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偏远地区涉农领域就业的积极性,设置专项资金用于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经济补贴。加大优惠政策的力度,认真组织好“三支一服”、“大学生志愿服务系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项目,对于服务期满的毕业生,如果工作岗位有空缺,应优先考虑聘用服务期满的农林院校毕业生。加强用人单位对农林院校毕业生的吸纳力度,对吸纳农林高校毕业生数量较多的用人单位,国家可以给予税收减免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应加强农林类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机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广大的农村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还不够健全,许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存在一定顾虑,建立起农村基层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林类高校毕业生的后顾之忧,才能更好的调动农林类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
2、完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农林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应社会发展需求开设专业,既要立足“为农服务”的宗旨开始传统农林类专业,也要兼顾到与传统农林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以社会需求促进专业设置和发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设置,更新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应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动态传授给学生,不因循守旧,不照本宣科,做到课程设置合理、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讲求知识点针对性和时效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变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到生产一线用不上、动手操作能力差等不足。只有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3、加强专业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环节。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学农不爱农,甚至学农弃思想普遍存在,因此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和学农爱农为农意识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职业理想,应从新生一入学就开始抓起。比如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就安排的专业素质教育内容,邀请各系权威专家介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就业方向,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校外实训基地等。此外,为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对教学实践环节的考核,也尤为必要。可以每年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农村入户调查、送科技下乡活动、义务参加农村支教活动等。
4、掌握最新惠农政策和农业行业发展动向,做好就业引导。要使毕业生愿意投身农业领域工作,就要让他们对农业行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对选择到农业领域工作有所憧憬和期盼。很多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约,认为农业领域的工作环境就是条件艰苦、待遇低、发展空间小,要让学生转变这种观念,就需要教师对最新惠农政策和农业行业发展动向进行宣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在能吃饱的层面上,而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比如人们对有机蔬菜、水果,无添加农产品的需求,就是农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契机。再比如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农业信息技术正在全面改造和装备现代农业,并且国家重视农业政策已经逐步实施,这将会大大提高农学相关行业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在这种情况下,毕业后从事涉农领域工作,无论是职业发展空间还是个人的实际利益,都可能有较大突破。
参考文献:
[1]张竞乾.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0(1).
[2]邵华.高等农业院校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
作者简介:赵媛(1984.2—),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陈谊(1972.11—),副教授,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张哲(1977.6—),讲师,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
3、部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应随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和改变。社会对专业需求具有周期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不同。在农林领域,随着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展变化。因为招生与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就业形势往往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所以,部分专业的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在专业设置方面缺乏就业的前瞻性,对农业行业领域就业形势预测性判断偏差也是导致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原因。
4、就业流向不均衡。 广大基层农村、中西部地区是吸收农林类毕业生的主要渠道。但大部分毕业生更愿意留在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相对来说工作环境好的地方工作。广大农村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工资待遇较城市偏低,如果没有特别优惠的政策,无法对毕业生产生吸引力。据统计,某农林学院2013届毕业生受雇于涉农企业仅占18.1%,受雇于非涉农企业占75.7%。2013届毕业中涉及10个涉农专业,专业与工作“完全相关”或“比较相关”仅占27.2%,专业与工作不相关的占到72.8%。数据表明很多毕业生没有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企业,而是选择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工资待遇相对较高的非涉农企业。
5、自身能力不足。农林院校的毕业生,经过大学里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理论知识,但与生产第一线所需理论知识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工作之后往往觉得力不从心,所学理论知识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广大农村是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大部分毕业生对农业生产并不了解,缺乏实际生产经验。虽然在校期间通过实习实训加强生产技能训练,但所掌握的技能与实际生产仍存在较大差距。工作后往往需要先进行培训或跟带教老师学习一段时间,才能进入工作角色。
四、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涉农领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毕业生到涉农领域就业。增强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偏远地区涉农领域就业的积极性,设置专项资金用于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经济补贴。加大优惠政策的力度,认真组织好“三支一服”、“大学生志愿服务系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项目,对于服务期满的毕业生,如果工作岗位有空缺,应优先考虑聘用服务期满的农林院校毕业生。加强用人单位对农林院校毕业生的吸纳力度,对吸纳农林高校毕业生数量较多的用人单位,国家可以给予税收减免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应加强农林类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机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广大的农村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还不够健全,许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存在一定顾虑,建立起农村基层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林类高校毕业生的后顾之忧,才能更好的调动农林类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
2、完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农林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应社会发展需求开设专业,既要立足“为农服务”的宗旨开始传统农林类专业,也要兼顾到与传统农林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以社会需求促进专业设置和发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设置,更新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应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动态传授给学生,不因循守旧,不照本宣科,做到课程设置合理、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讲求知识点针对性和时效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变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到生产一线用不上、动手操作能力差等不足。只有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3、加强专业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环节。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学农不爱农,甚至学农弃思想普遍存在,因此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和学农爱农为农意识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职业理想,应从新生一入学就开始抓起。比如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就安排的专业素质教育内容,邀请各系权威专家介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就业方向,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校外实训基地等。此外,为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对教学实践环节的考核,也尤为必要。可以每年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农村入户调查、送科技下乡活动、义务参加农村支教活动等。
4、掌握最新惠农政策和农业行业发展动向,做好就业引导。要使毕业生愿意投身农业领域工作,就要让他们对农业行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对选择到农业领域工作有所憧憬和期盼。很多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约,认为农业领域的工作环境就是条件艰苦、待遇低、发展空间小,要让学生转变这种观念,就需要教师对最新惠农政策和农业行业发展动向进行宣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在能吃饱的层面上,而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比如人们对有机蔬菜、水果,无添加农产品的需求,就是农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契机。再比如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农业信息技术正在全面改造和装备现代农业,并且国家重视农业政策已经逐步实施,这将会大大提高农学相关行业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在这种情况下,毕业后从事涉农领域工作,无论是职业发展空间还是个人的实际利益,都可能有较大突破。
参考文献:
[1]张竞乾.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0(1).
[2]邵华.高等农业院校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
作者简介:赵媛(1984.2—),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陈谊(1972.11—),副教授,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张哲(1977.6—),讲师,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
3、部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应随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和改变。社会对专业需求具有周期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不同。在农林领域,随着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展变化。因为招生与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就业形势往往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所以,部分专业的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在专业设置方面缺乏就业的前瞻性,对农业行业领域就业形势预测性判断偏差也是导致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原因。
4、就业流向不均衡。 广大基层农村、中西部地区是吸收农林类毕业生的主要渠道。但大部分毕业生更愿意留在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相对来说工作环境好的地方工作。广大农村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工资待遇较城市偏低,如果没有特别优惠的政策,无法对毕业生产生吸引力。据统计,某农林学院2013届毕业生受雇于涉农企业仅占18.1%,受雇于非涉农企业占75.7%。2013届毕业中涉及10个涉农专业,专业与工作“完全相关”或“比较相关”仅占27.2%,专业与工作不相关的占到72.8%。数据表明很多毕业生没有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企业,而是选择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工资待遇相对较高的非涉农企业。
5、自身能力不足。农林院校的毕业生,经过大学里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理论知识,但与生产第一线所需理论知识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工作之后往往觉得力不从心,所学理论知识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广大农村是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大部分毕业生对农业生产并不了解,缺乏实际生产经验。虽然在校期间通过实习实训加强生产技能训练,但所掌握的技能与实际生产仍存在较大差距。工作后往往需要先进行培训或跟带教老师学习一段时间,才能进入工作角色。
四、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涉农领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毕业生到涉农领域就业。增强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偏远地区涉农领域就业的积极性,设置专项资金用于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经济补贴。加大优惠政策的力度,认真组织好“三支一服”、“大学生志愿服务系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项目,对于服务期满的毕业生,如果工作岗位有空缺,应优先考虑聘用服务期满的农林院校毕业生。加强用人单位对农林院校毕业生的吸纳力度,对吸纳农林高校毕业生数量较多的用人单位,国家可以给予税收减免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应加强农林类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机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广大的农村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还不够健全,许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存在一定顾虑,建立起农村基层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林类高校毕业生的后顾之忧,才能更好的调动农林类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
2、完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农林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应社会发展需求开设专业,既要立足“为农服务”的宗旨开始传统农林类专业,也要兼顾到与传统农林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以社会需求促进专业设置和发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设置,更新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应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动态传授给学生,不因循守旧,不照本宣科,做到课程设置合理、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讲求知识点针对性和时效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变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到生产一线用不上、动手操作能力差等不足。只有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3、加强专业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环节。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学农不爱农,甚至学农弃思想普遍存在,因此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和学农爱农为农意识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职业理想,应从新生一入学就开始抓起。比如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就安排的专业素质教育内容,邀请各系权威专家介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就业方向,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校外实训基地等。此外,为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对教学实践环节的考核,也尤为必要。可以每年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农村入户调查、送科技下乡活动、义务参加农村支教活动等。
4、掌握最新惠农政策和农业行业发展动向,做好就业引导。要使毕业生愿意投身农业领域工作,就要让他们对农业行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对选择到农业领域工作有所憧憬和期盼。很多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约,认为农业领域的工作环境就是条件艰苦、待遇低、发展空间小,要让学生转变这种观念,就需要教师对最新惠农政策和农业行业发展动向进行宣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在能吃饱的层面上,而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比如人们对有机蔬菜、水果,无添加农产品的需求,就是农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契机。再比如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农业信息技术正在全面改造和装备现代农业,并且国家重视农业政策已经逐步实施,这将会大大提高农学相关行业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在这种情况下,毕业后从事涉农领域工作,无论是职业发展空间还是个人的实际利益,都可能有较大突破。
参考文献:
[1]张竞乾.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0(1).
[2]邵华.高等农业院校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
药理学专业就业行情及前景分析 篇4
更新时间:2009-3-3热门:5386
Tags:分享
| 收藏
药剂师不仅仅是“发药师”
lulu8362:
如果你英语好久去当CRA
如果你交际能力好就去当医药代表
如果你研发能力强就去企业研发部门
并不是非要去医院不可啊,去医院也是去临床药学部,不是药剂科
这个专业既然存在,就有他的合理性,就有社会需求!
其实咱们药理专业是门很强的学科,不管你研发了什么药,化学药、中药、生物制药都要经过咱们药理这个环节呀,只是现在中国的大环境不好,这门学科的价值没有发挥出来,在国外,这个专业可强呢。但我相信,随着国际接轨,不久以后我们这个专业的强势会慢慢凸显出来的。
hecheng123123:
我们这届药理,有得考博,换了专业搞药物合成,有两个女的到专科学校做辅导员,一个男的做老师,一个做医药代表,我在制药公司搞中药,还有一个不知道。
药理曾经听说,如果谁跟你有仇,就让他去读药理。
呵呵,都已经毕业了,后悔没有用。
虽然药理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专业,但是在中国,很多企业都没有药理部门的。这就造成了我们药理学专业的就业困难!
只好默默地希望药理越来越好,可是那时,我已经离药理的道路越来越远了。哎,真难!薰与雨
在我去年找工作时也曾不知道自己要干嘛,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可干得也挺多的:
1、留校当老师,虽然都要博士,但是可以留在自己的母校;
2、进医院临床药学部,当然是得有这个科室的,估计都是三甲医院;
3、进公司搞科研,你得耐得住寂寞;
4、进公司搞市场,需要交际能力及协调能力等
5、进公司当CRA,需要不讨厌出差;
6、进医院药剂科,工作稳定
……
本人毕业之后在一公司做质检,但五个月之后被调到市场部,过得还说得过去!我厌倦了做试验,因此现在的工作还比较适合我,压力虽然大,不过也锻炼人!
lcddong:
我是05年药理学硕士毕业(本科临床医学),现在又在干老本行,临床医师,当年进医院的时候也是先进的药剂科,可是干了一个月就转临床了,因为医院系三乙,没有临床药学,药剂科就是发药,领导们管进药,没有科研条件,所以最后还是重新考了执业医师,作了医生,但是进主治要比其他临床的硕士晚一年,我已经很知足了,因为有的地方根本不允许基础硕士按照硕士学位进职称,那样的话就相当于三年硕士白读,跟同年进医院的本科生一起进职称。
另外,我05年还报名考执业药师了,名是报上了,但是因为工作单位离报名的城市太远了,而且根本没准备就没参加考试。我记得当时是找人从一个医药公司开了一张在其单位工作满一年的证明,当然了要有该单位人事部门的章和老总的签字,所以说硕士毕业的当年就可以报名了,只要能找到单位开证明。
个人的一点建议,如果本科是学临床的最好也是找个小医院开个证明,先把执业医师资格证书考出来,这样找工作的时候就有多了一种选择!真心希望各位都能找到如意的工作!
sirenqingwa71:
我也是女生,进的药剂科,说是搞临床药学,打听的收入的确很低,但是相对来说这份工作稳定,压力不大,而且从医院来说是不直接产生效益的,肯定不可能给高工资,我觉得能混口饭吃不错了,我也不想太劳累,嘿嘿,懒人一个!
总的来说,学医都不是快速致富的路,临床的虽然收入高一点,也没听说谁纯粹当医生当成财阀的,所以大家不必做过多奢望,按自己的要求,找个相对待遇丰厚的就ok了。
ningxu_2004:
我也是07年毕业的硕士,刚上班没多长时间,现在在药剂科发药,呵呵,同事都说大材小用,同事里除本科外还有中专(80后),大专(80后),90年代毕业的中专,大专进药剂科可以理解,竟然21世纪了,还有三甲医院的药剂科还在招中专和大专(进编制),使我对医院的档次有点怀疑了,我这个硕士有点太显眼了,有什么办法呢?我们这里的3甲医院好像没有规定必须得有5名临床药师,但是医院根本不重视,唉……现在找个工作不容易,尽量干好吧。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ningxu_2004:
这个帖子很好,园子里这种帖子很少。药理的硕士工作确实不好找,企业公司很少招药理的,高校只要博士,只有一些医专需要硕士。
我也是药理的硕士,目前在药剂科门诊发药,到了才发现药剂科的工资确实很低,比原
先的想象差很多。不过有编制,是事业单位,很稳定,我们医院的临床药学没有单独分出来,药剂科得人普遍学历很低,还有中专和大专,只是药剂科下面的一个小部门,本来医院药剂科是有制剂室的,由于目前医院制剂出了很多问题,制剂室已经走下破路了。以后主要是干临床药学,医院招你这个研究生毕竟不会让你发药的,不过中国的临床药学还在起步阶段,药剂科在医院的地位也确实很低。
执业药师是归国家药监局管的另外一种考试,一般每年10月考试,在医院工作也可以考执业药师(国家药监局管的一种考试),不过执业药师在医院是没有用处的,执业药师的执照可以在药店挂名,不过有些医院是禁止医院工作人员在药店挂名,担心出事。
医院一般考卫生部的卫生系列职称考试,在医院工作一定要有职称的,考卫生部的卫生系列职称考试,不参加这个考试,无法评职称。硕士进去以后直接考初级(药师),2年以后考中级(主管药师,相当于医生的主治),一般每年5月份考。我在这里斑门弄虎了,如果有人在医院药剂科工作对这个事情应该知道得很清楚得。
happydogs858:
药理学今后就业动向
如果想搞药理,基本情况是:
一、读硕后就找工作现在一般去省级医院药剂科还是没有问题的(除湘雅f123以外)或者是去医药公司研发或者销售硕士毕业联系出国读博 具体途径主要还是自己的导师推荐 这方面临床药理所倒是有十几位硕士通过此途径出国读博士了
二、读博(读博后选择就比较复杂了)毕业后留校或者是去别的学校教研
先是讲师再慢慢评副教授 硕导 博导 教授 这条路就是正宗的made in china 科研者的发展路线 不过一般的情况下想有捷径或者是能升华 那就是博士毕业后另一条路 联系出国做哦post doc这条路也有多种选择
1)出国做postdoc 如果跟的老板不错(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和对员工有比较宽松的待遇和能直接给你第一作者位置)经过>6年的磨练 应该可以通过发表的文章和经历申请绿卡 然后慢慢的申请grant 升助理教授 副教授 教授等
2)出国做postdoc 发表文章 再回国找工作 这样和毕业后直接在国内找工作相比还是有比较大优势的3)出国做postdoc的同时可以利用周末和平常晚上上夜校MBA 当然这不会是美国排名前50名的大学 不过拿到学位回国后 我们一般就可以有 MD PhD MBA 的title了 国内也不会太在意你的MBA是在哪拿的 因为现在药理科研者是饱和了 但是有药理博士学位的经济性人才还是很缺的 应该很容易在国内外资大型药厂找到中层工作 如果英语好 那条件会更好(走这条路的人过程会很幸苦 不过坚持过来后会有很大的甜头)
4)最后一条路当然是通过出国做postdoc的途径 到美国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申请绿卡 然后就可以海阔天空了 不过就中国经济发展的势途来看 还不如好好的在国内发展读博毕业后还是可以留在中国在医院找药剂科或者是进药厂进行研发,这条路跟硕士差不多,只是路子更宽,选择更多。
总体大概是这样了吧 还希望高手补充
另外国内的情况我不太清楚,国外最近几年药理方面就业也并不理想。药物化学合成方面据说比较理想一点。去mitbbs.cn的药学板讨论很具体。如果是做分子生物学一类的东西,其实和整个生物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都不好在美国找工作,无论是公司还是教授职位。博士
后是不可能做很久的,收入也不高,非常普通的生活而已。
国内目前生物医药类目前还比较热门,大家最近毕业的,我建议还是不要首先考虑出国,占了国内的位子后再出来短期深造比较合理。
wangshudian:
我也是药理毕业的,看了这帖子,有点郁闷!随便说说,不对的,或不乐意听的部分,可以跳过或当没看见.首先我就是药理毕业的,曾经发过一个关于药理前途的帖子,但好像大家认为我说的不对。我06年毕业的,现工作中,待遇还行。药理的专业性很强,实际上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可以说分析,药物制剂,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病理等均为必需的知识,如果这些方面知识很扎实的话,对你的学业以及就业会大有帮助的。这学医的战友较多,也多从医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当然没错。在医学院里,药理更多的是基础性的学科,但在药学院里并非如此,有人该不认可了。如果大家多关注一下药物的研发过程,了解药理在研发中的作用,可以为你的就业面多几个选择!实际上从药理学的定义可以看到我们的就业范围
a 药物筛选,药效学,安全性试验——可以在各GLP中心及医药研究院,企业等 b 药代动力学——可以在医药企业,或CRO公司,就业范围和前者基本一致。c 基础研究——可以在医院,学校等更重要的一点,一般来说,好的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更看重的是你对应聘职位的热爱程度以及你的发展潜力。但你进入单位了以后,你的成长依赖于你的学习能力。
xxx0xxx:
看了大家的帖子,真是心情沉重。大家都说了药理学专业难找工作的不少原因,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国家的宏观情况呢?我们作为还算有点墨水,读过点书、受过教育的人,眼光不能太局限。
中国的宏观情况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看看飞涨的物价,看看严重的贫富差距,看看污染的环境,看看接近枯竭的资源,看看你的周围?有多少人真的生活幸福?
难道我们找工作只是为了钱多?当然不是,但是飞涨的房价,高昂的教育、医疗支出,以后的不可预测的经济走向,让我们不得不把目光集中在维持生存上,而钱是生存必不可少的。现在的社会,不管媒体怎么宣传,都已经是金钱开路、为利是求的年代。
究竟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我们所要的?月薪3k,5k,10w?是越多越好么?究竟有多少人真正享受高收入带来的高生活品质(我们呼吸着污染的空气,吃着有毒的食品,用着可能随时致死假药,随时可能被“精神病”甚至“有精神病的临时工”开着宝马、奔驰撞死,随时可能被人赶出自己买的房子被强行拆迁,走路看到有人摔倒不敢扶,摆个地摊要随时准备和城管拼个你死我活,坐火车要准备个几百上千给黄牛票贩,上网要实名,到天安门广场游玩不敢喝雪碧?……
究竟有多少人的高收入是问心无愧的拿劳动付出换来的(公路收费站?电信漫游费?只涨不跌的和国际接轨的油价?等等等等)?不要再强调什么 存在就是合理的(被推翻的历朝历代都存在过,都“辉煌过”,有多少是合理的?),什么经济转型期的必然经历(俄罗斯转型期出现了什么?暴富的人不少,但都是前苏时期的当权者)。要知道,国家不是少数人的国家,是全体人的国家。曾经有一位政治家说过,大致意思是 一个国家只要有一个人过得不幸福,任凭谁也不会过得幸福。那些“少数群体”,因为诸如政*治,历史,民族等等原因和积怨,而造成整个国家的动荡甚至颠覆,看看西班牙的埃塔,看看科索沃的阿族人,看看生活在西方的穆斯林,想想911,想想当年的希特勒?
而这些还都不可怕的话,真正可怕可能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成果辉煌,但占
有和享受这些的只是少数人——我们称之为“社会精英”。当社会平等(我们说的不是收入的绝对平等,而是富裕机会的平等、生存发展权力的平等)的天平倾覆时,就是灾难降临的时候……
作为平民一员的我们,只能祈祷那一天晚些到来,最好不要到来……
所以,不必自怨自艾,不是学药理的工作不好找,普天之下哪行哪业都有类似的情况。icebear2001:
个人一点看法,本人药理毕业,目前还没有工作,具有典型的非关系户药理毕业生。我觉得我们专业也有好的就业方向,但看你能力了:
1,CRA,很不错的专业,但首先英语要过关。
2,医院的临床药学,关系户。
3,医药代表。
4,开药店
xiaonizi:
各位亲,不要这么自卑了,药理学这个专业在基础研究中还是属于比较好找工作的了!前阵子一票人去参加招聘会,其他专业的同学连合适的简历投递对象都没有,结果这一票人,有生化及分子生物学专业、细胞生物学专业等,都投了同一个单位,好像是一个医院的检验科,然后沮丧的回来了!
地理学就业领域分析 篇5
近期西方城市社会地理主要研究领域及启示-《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综述
通过对保罗・诺克斯和史蒂文・平奇编著的<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第4版)学习,揭示出近期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当代西方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框架,并形成了不同理论研究学派.与之对比,中国城市社会地理研究还处于相对落后的起步阶段,不仅表现出理论研究匮乏,而且实证案例研究也明显不足,西方城市社会地理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借鉴.
作 者:武前波 WU Qian-bo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刊 名:现代城市研究 PKU英文刊名:MODERN URBAN RESEARCH 年,卷(期): “”(3) 分类号:C912.81 关键词:城市社会地理 研究领域 西方 启示地理学就业领域分析 篇6
宽恕-一个不断拓展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近二十年来,宽恕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现今西方心理学家对宽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而我国对宽恕的科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对宽恕的概念界定、类型、研究方法、与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等问题作一番简要的回顾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反省目前宽恕心理学中存在的不足,探讨其细化、拓展的方向及发展趋势.
作 者:舒敏 饶夏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21)分类号:B503关键词:宽恕 类型 发展模式 研究方法 心理健康
地理学就业领域分析 篇7
国外研究现状:1908年,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第一次提出了“就业心理”这个概念, 开始了关于就业心理问题的探索和研究。1919年, 美国哈佛大学开设了就业心理指导课, 从此, 使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成为了一项独立的研究课题。自美国以后, 很多国家也陆续开展了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目前, 各个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完善。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开展的比较晚, 二十世纪初才开始进行研究。自从1999年国家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开始, 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 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逐渐增大, 随之出现各种各样的就业心理问题。我国关于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但我国研究起步比较晚, 而且也不够深入, 全国各高校毕业生之间的差异性也很大, 我国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完善, 特别是护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研究更是处于初级阶段。
二、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常见心理问题
(一) 自我认知心理问题
调查显示, 从社会对护理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来看, 总体情况是供不应求的, 但具体表现却往往出现相反的情况。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另一方面部分规模较小的医疗单位招聘又十分困难。虽然医疗机构对于护理人员的总体需求很大, 但有些医疗机构的自身规模以及薪资待遇却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学生对自己期望值相对过高, 希望得到更好的工作环境, 更好的工资待遇。这些原因导致大部分护理学专业学生出现就业“高不成, 低不就”的现象。因此, 部分学生就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
(二) 情绪心理问题
1.恐惧怯懦心理
经历了多年的求学生涯, 终于要面临离开校园步入社会, 部分大学生会感到对未来未知生活的恐惧心理, 害怕独自走入社会, 害怕择业就业。在求职面试过程中会有大学生出现手忙脚乱, 坐立不安, 面试时面红耳赤, 紧张到说不出话, 甚至将自己提前准备好的东西全都忘记, 大脑一片空白。没有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 从而错失很多良机。
2.自卑焦虑心理
面对复杂的社会以及激烈的就业竞争, 即将毕业的学生内心迫切希望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又担心心仪的单位没有录用自己, 以及面试过程中的屡屡失败, 造成内心困惑, 对自己产生怀疑, 严重自卑, 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长时间处于这种心理状态, 会对自己的评价过低, 看不到自身的优点, 不能很好的规划未来, 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
(三) 从众心理
目前, 大学生就业缺乏主动性, 对自己的目标、需求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认识, 缺乏对专业相关的就业市场胡了解, 缺乏对就业岗位需求的了解。盲从心理严重, 人云亦云, 看到别人去什么地方就业自己也去, 看到别人没有主动出去了解就业市场自己也没有任何行动。逐渐会使自己与现实就业形势脱离开来, 导致就业越来越困难。
三、对策研究
(一) 正确认识自己, 合理定位
一个合格优秀的大学生, 应该从正确认识自己开始, 包括自己的个人因素以及社会因素。明确自身的优缺点, 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清晰未来规划, 有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不断为之努力。虽然护理专业社会需求很大,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一线城市或者大医院就业, 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样的工作, 不要一味追求大城市大医院。适时开展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价值观。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降低学生的就业期望, 缓解学生自我认知方面的就业压力。
(二) 提高护理学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自信心
学校开设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定期关注学生心理动态状况。在教育学生过程中, 有意识的培训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精神, 遇到困难要学生应对, 遇到压力积极排解, 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正视就业困难, 及时调整心态。增加毕业生的家庭支持、社会支持, 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 发挥毕业生主观能动性。
及时给毕业生普及当前最新就业形势, 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只有自己努力才会有收获, 坐享其成是不存在的。机会是要自己去创造去发现, 明确自身定位, 明确自我需求, 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点, 达到就业最佳状态。
目前全国毕业大学生均面临着强大的就业压力, 护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其特殊的定向就业特点上出现更多的就业心理问题, 随着近年来紧张的医患关系, 学生对未来就业越来越迷茫、困惑并恐惧。研究护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并提供有效的对策, 不仅有助于护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更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 积极为国家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摘要:目前大家普遍认为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很好, 但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 医患关系紧张, 护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学校以及社会应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分析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并积极研究相应对策, 使护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得到关注并得以解决, 将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 有利于卫生事业发展, 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护理学专业,就业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静, 曹可.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及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12) :1473-1474.
[2]刘民.医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 1999, 7 (4) :373-374.
[3]张林, 车文博.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5, 28 (1) :36-41.
地理学就业领域分析 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基多夫原理;顶层设计;权变管理;罗森塔尔效应;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00-01
新课改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新的时期,我们地理教师要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十字型”的全面人才,这不仅是为了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实力,也是为了进一步充实学生的精神内涵。其实,我们教师本身也应该始终坚持终身学习的精神,在课下多多涉猎出地理知识以外不同领域的知识和原理,积极汲取其中有益的部分为我们的教学所用。事实证明,存在即合理,不论是管理学、心理学还是其他方面的原理,其中都不乏有很多有价值的阐述和启示值得我们初中地理教师认真借鉴和研究。本篇文章即列举几条我平时学习和应用过的不同领域的原理,浅谈自身得到的一些有关教学的启示。
一、基多夫原理对地理教师教学的启示
基多夫原理是由世界著名理论家基多夫先生提出来的一个原理,它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好的想法如果不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来的话,也可能走向预期的对立面、招致失败。因此,时机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也与我们中国人自古强调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处事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回归到我们的教学中来,地理教师要时刻注意把握时机、因时制宜。比如说,教师想要跟学生交流谈心也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如果说学生正处于比较迷茫的阶段正好需要教师指引的话,那就是比较好的时机;但是如果学生正处于学习完一天的课程,非常疲惫的状态下,教师跟学生谈心,学生就可能会觉得教师多此一举,不懂得体谅自己学习的辛苦,谈心的效果也就适得其反。教师本身很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对时机的忽视或者是不准确的把握,就可能引发学生的反感,导致失败的结局。
二、顶层设计原理对地理教师教学的启示
顶层设计原理的基本内涵是当事人应该在出现问题之后,统筹考虑系统内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总揽全局,要努力在最高的层次上追求解决之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遇见各式各样的情况,其中包括很多学生学习上的一些问题。不得不承认,大多数的教师在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时都是一种短期内解决的态度,没有真正反思问题产生的深刻原因,学会追根溯源。很显然,这是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学生的问题眼前看似解决了,其实还会在后期的教学中再次出现。因此,教师应该学会追求长远的效果和利益,在学生们出现问题的时候从最高的层次认真分析解决之道。教师使用这样的方法解决问题也许在一开始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其最终的效果是避免了以后再次解决类似事件的可能性,因此是符合高效教学精神的。那么怎样的方式才能算是最高层次呢?我认为最高层次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以学生为本,这不仅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表现,也是教师学会从更高的层面上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途径。
三、权变管理理论对地理教师教学的启示
权变管理理论是管理学领域中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成果。我在学习了权变管理理论之后,主要得到了以下两点启示:1.管理者应该将一个组织或者集体看作是社会系统中的分系统,分系统内部的各个方面都要最大程度地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都要具有实际的价值。把这一思想转化到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就是应该强调和重视知识讲授的实用性内涵。很多的书本知识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并感觉不到其实用价值,但是真正迈入社会之后,又往往会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之情。为了避免学生将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应该多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解答和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而易见,学生的这一能力也是会伴随他们终生的,并且对他们的人生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权变管理理论强调教师要因时制宜。它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一个“变”字。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固守某一种教学方法或者是某一种课堂模式,而是应该具有洞察的眼光和能力,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以适应新的教学情境。这一点其实与近现代教育家郑晓沧先生要求教育者们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观点有不谋而合之处。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学生们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方法再好,如果不符合当时的教学情境或者是内容,都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总之,权变管理理论的借鉴意义就在于我们地理教师要有一种课堂上的管理者的自觉性,除了完成基本知识的传递任务,还要善于洞察全局、统筹课堂、因时而变。
四、罗森塔尔原理对地理教师教学的启示
罗森塔尔原理作为与教育学相关的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其中的教育教学价值已经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认可。罗森塔尔原理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要对学生的学习潜力充满信心和期望,并且让学生们感受到教师对他的这样一种坚定的信任,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自身的学习信心,勇敢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一理论的借鉴意义,是因为大多数学生都非常看重教师对自己的看法,如果任课教师对自己的学习前景充满期待的话,学生即使在现阶段成绩不佳的情况下也会动力十足、勇往直前。但是如果学生感觉到教师并不关注自己、或者是对自己的学习潜力并不抱多大希望的话,学生就很有可能会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慢慢开始质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进入不良的学习状态甚至是产生弃学的想法。有的时候,教师简单的一句“你很棒、你下次考试一定能进步”都会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吝啬自己的夸奖和赞赏性的语言,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满满的正能量激发学生们树立起学习好这门功课的信心,有效开发学生潜力。
【地理学就业领域分析】推荐阅读:
地理信息就业前景07-25
地理学分析06-01
地理教材分析12-05
高考地理质量分析12-13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08-16
北京地理优势分析09-24
高一地理教学分析08-27
模拟考试地理成绩分析07-10
地理期末考试成绩分析08-03
地理认知理论内涵分析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