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状况的调查报告(精选7篇)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1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状况的调查报告
XX市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状况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一些企业和个人采取种种不正当手段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坑骗、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继“毒奶粉”之后,各地惊现“毒韭菜”、“毒粉丝”、“毒泡菜”、“苏丹红一号”等,由来已久的质量问题,成为现代人“寝食难安”的隐形
杀手,直接危及了我国经济秩序的良好运行。针对当前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存在的这些问题,为准确了解和掌握我市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现状,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和途径,进一步促进消费健康有序运行,我局于今年4月及时组织全市工商系统对目前辖区内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存在的问题和消费领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走访消费者、经营管理者,召开消费者、经营管理者座谈会等形式,我们发现我市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特别是农村食品质量还存在许多问题,监管中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及时研究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加强监督和管理,让广大消费者用得放心,吃得开心。
一、基本情况
(一)我市辖地有消费人口380万,各种企业9928户,个体工商户58568户,其中经营商品的企业3809户,个体工商户25467户。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品种数万余种,仅2004年,消费品零售额就达76.78亿元,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面广、量大、任务烦琐。
(二)根据国务院对工商等职能部门对商品质量监管职责划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药监、卫生等相应承担了商品及服务质量的监管,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管国务院从2001年8月划归工商行政管理局管辖。三年来,我局在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保护生产者、消费者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充分肯定。
一是思想统一,认识到位。全市各区(县)工商局、分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从讲政治的高度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履行职能,积极推进监管职能到位,加强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确保了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
二是健全机构,责任落实。为适应监管工作需要,绝大部分区(县)局、分局成立了消保工作机构,配备了专门工作人员,为推动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奠定了必要的组织基础。与此同时,建立和完善了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做到了横到边、纵到底,使目标责任落到实处。
三是认真组织开展了各种专项执法行动。2004年5月以来,我市各级工商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中,检查经营户55932户(次),取缔无照经营户204户,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341件,罚没金额48.65万元,并查获了一大批劣质大米、注水肉和过期变质食品。
四是加强了对商品质量监测抽查及后处理工作。2004年12月至今,我市各区(县)工商局、分局重点对农用生产资料中的复合肥料、磷肥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醋、豆制品、干杂、腌腊制品、散装白酒、面粉、食用油等进行了监测抽查,共抽查342个批次。同时加大了抽查后处理工作力度,立案调查156件,处罚款19万余元。
五是探索和创新了监管模式。一是在落实省局“四制两查”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推行了“五制两查一承诺一指导”的监管模式,即《商品市场准入制度》、《商品质量查验登记制度》、《重要商品入市备案制度》、《不合格商品退市制度》、《索证、索票制度》;商品质量日常监管检查、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引导经营户向社会公开承诺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加强行政指导,帮助企业树立规范、诚信、守法的经营理念。在行政许可法实施后,又及时调整了工作思路,将以监督管理为主的模式逐步转变为企业自律为主的模式。目前,全市工商机关已指导近90%的大中型商场、超市、市场业主建立了“五制”、“一承诺”制度,并上墙公示。二是建立了流动检测制度。市工商局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资30余万元购买了配备专业农药残留测定仪、亚硝酸盐快速测定仪等快速检测设备的检测车辆,深入城乡,对集贸市场、商场、超市的食品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组织商品质量监测抽查。同时制定了《商品质量检测暂行规定》和商品质量抽样工作单。三是积极探索了新的监管模式。市工商局制定了生猪屠宰销售管理办法,在全市实行猪肉“厂场”、“场店”挂勾制度;安居区工商局印发了《食品市场规范管理方案》;大英县工商局在企业和个体户中认真开展“诚信服务、诚信经营”活动;射洪县工商局帮助指导农资经营企业建立“二帐二票一卡”制度,并与农资经营户签订“诚信经营承诺书”。
六是以加强12315信息化平台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了网络的快速联动功能。积极开展了消保维权“六进”活动,实现了12315进市
场、进商厦、进学校、进社区、进村镇、进风景区,在商场、宾馆、社区、乡镇、学校、旅游景点等设立了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联络点405个,使申诉举报维权点覆盖全市城乡。大英县工商局12315青少年维权岗受到了共青团四川省委等部门的表彰。
二、我市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本身存在的问题
尽
管工商部门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做了大量工作,但调查中依然发现:我市一些经营者伪造或滥用标识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出售过期或变质商品;一些商品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成为假冒伪劣的集散地;农村市场商品质量问题还比较突出;消费者自身的消费水平低,维权意识淡薄。
1、食品类
(1)小作坊生产的、保质期较短的食品质量堪忧。由于小作坊投资少,生产制作工艺简单,卫生条件较差,生产出的食品质量无法保证。
(2)城乡结合部小副食经营店大多处于监管盲区,且部分店主对一些国家新颁标准不了解,继续销售过期变质及国家已明令禁止销售的食品现象较为普遍。
(3)厂家打行业标准的擦边球。如国家经贸委在2003年3月17日发出了废止《半汁葡萄酒》(QB/T1980-1994)行业标准的公告,要求半汁葡萄酒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时间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可一些厂家却在半汁葡萄酒的名称中添加“露”字样,将其名称更名为半汁葡萄露酒,这些半汁葡萄露酒目前仍在市场上流通。
(4)按《食品标识标注规定》第5条第2款规定:“产品或者产品销售包装的最大表面的面积小于10C㎡的,在产品或者产品销售包装上可以仅标注产品名称、生产者名称”,但仍有一部分小袋包装(10C㎡以上)食品没有标注生产日期,只标明生产日期见外包装或只标注保质期。
(5)一些饮料、果冻、油炸食品虽然标明了生产日期,从直观看其色彩鲜艳、包装诱人,但其内在的食品卫生安全令人担忧。
(6)食品的外包装存在缺陷。如小果冻因包装较小,“幼儿老人请勿大口吞食,以防噎喉”等警示语无法以较大的字样醒目的印在包装上,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化妆品、首饰、服装、鞋类
(1)化妆品成份标注不全不明现象严重,消费者无法详细了解所买化妆品的准确成份,因而难以买到适合自己肤质的化妆品。
(2)一些美容、美发店自行配制一些美容、美发膏,因其配方成分并未得到科学的验证,加之消费者存在个体差异,致使个别消费者脱发、毁容。
(3)一些化妆品商店、化妆品专柜受利益的驱使,暗中销售假冒的品牌化妆品。
(4)首饰广告宣传严重误导消费者。如商家利用钯金、铂金外观色泽相似的特点,把钯金(Pd)首饰说成是铂金(Pt)首饰,按铂金价格进行销售,足铂的价格是298/g,足钯的价格是168/g,用钯金首饰冒充铂金首饰进行销售,商家的利润空间巨大,而大部份消费者在这方面的分辨能力很低,容易上当受骗。
(5)标识误导现象严重。如某些纯棉、羊毛服装标明纯棉、羊毛含量100%,但其中却含有其它成分。
(6)服装面料存在问题较多。如PU革面料制作工艺方面可能存在缺陷,制成的服装易起泡、脱层、掉色,一些天麻、粘纤类面料即使按说明进行洗涤也易变形缩水,部份羽绒服由于面料密度不够,易冒羽绒、起球。
(7)鞋类中皮鞋不透气、脱胶、掉线、泛硝现象严重。
3、通讯器材及家用电器类
(1)厨卫用品质量问题较多。如热水器不仅存在有质量问题,还涉及到房屋是否设计烟道,安装过程是否规范等问题,燃气灶点火开关易坏,易漏气,而且厨卫产品品种繁多,价格差异很大,价低的几十元,价高的上千元。
(2)部分返销机被商家当正品机销售。按规定,通讯器材及家用电器在三包期内退厂处理的,经厂处理后再降价销售,但在标识上用英文的A或B、中文的残或次来表明是返销机,可很多厂家的标识却很模糊不清,即使标识清晰,一般的消费者也不明白A或B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另外,一些以旧换新回收的返销机未回到原厂家销毁,而是流入一些不法商家,组装后流向农村。
(3)厂家一是钻3C认证的空子,明明只认证了一个型号,但却生产一系列产品。按规定,每个型号、每个价格的产品都需进行3C认证。二是未经3C认证,却乱打认证标志。
(4)不知名字、不晓品牌的洗衣机、燃气灶等家电充斥规模较小的卖场,并在市民居住区摆地摊进行销售,这些产品大部分来自江浙一带的手工作坊,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5)摄影、摄像器材类水货较多,一类逃避关税的水货质量不错,但其售后服务没保证,另一类仿冒水货质量较差,返修率很高。
总的来看,流通领域商品的知识产权被侵害;厂家乱打免检、认证标志;商品质量问题突出;傍名牌、假冒名牌等现象在不同类别的商品中均存在。
(二)监督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现象。
1、品种繁杂,点多面宽
流通领域的商品品种成千上万,涉及到的领域众多,经营者遍布城市、乡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仅担负着监管流通领域商品质量职责,同时还担负着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重要职能。独立监管力量单薄,人员数量少,平均每人应对消费人口近万人,要监管好流通领域遍布城乡、成千上万个商品的质量,有力不从心之感,目前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种商品的质量出了问题,就重点检查、监管哪种商品,缺乏全面性和预见性。
2、监管范围过窄
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大部分集中对过期失效商品和外包装的标识检查,对商品内在质量的监管软弱,商品质量监测往往只集中在少数重要种类商品上。
3、监管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监管方式相对孤立,未能与日常的市场巡查﹑定期不定期的商品质量监测有机的结合。商品质量监管,热衷于运动式、战役式的集中检查整顿。
4、执法手段滞后,执法不能到位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行政执法机关,具有行政执法权力。但在实际操作和运行中,缺乏强制措施,无搜查权、留置权。在监管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时,缺乏强制抽样送检手段。对个别不配合的当事人,往往只有借助于公安机关,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无法体现行政执法的权威和力量,降低了办事效率,而且这种现象负面影响极大,已经有一部分经营者在效仿。
5、“五制两查一指导一承诺”制度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不少经营户对“关口”前移工作不理解,怕麻烦、怕泄露商业秘密,更有甚者,认为工商部门推行“五制两查一承诺一指导”制度是故意刁难、找茬。备案登记制度偏重于形式,对不履行责任和义务,不愿意对重要商品进行备案,且备案纯属敷衍的一些企业、个体经营户,工商部门无强制手段和措施对其督促。
6、监管成本过高,经费不足。
经费不足成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商品质量好坏仅从眼观、手感等直观检测是不能完全得到正确结果的,同时,直观检测的结果也不能作为处理商品质量问题的依据。商品质量好坏只能由法定机关依照法定程序通过检验得出结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判断商品质量时,也是通过抽样送检得出结论的。目前,要检测出一个商品是否符合卫生标准或质量要求,往往需要数百元的检测费,工商部门办案经费紧缺有目共睹,要承担成千上万个商品的检测费,是不现实的。新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中第三章第十六条规定:监测所需检测用样品,按被监测人进货价格购买,这就直接导致监管成本的提高,给商品质量监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7、部门配合不够,未形成监管合力
监管流通领域商品质量,仅靠工商部门一家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执法部门、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行业协会等紧密配合,通力协作。而在实际运行中部门之间配合不够;执法机关职能重叠,同一种商品几家执法部门重复抽检,经营者抵触情绪大;《行政许可法》实施以后,有的执法部门畏首畏尾,害怕承担风险和责任;个别执法人员受利益驱动,有利可图的案件争着办,无利可图的案件互相推。
(三)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法律法规存在漏洞和空白
实行重要商品备案制、进销货台帐制、不合格商品退市制等制度是推进关口前移,做好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的必然需要,是维护消费安全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直接的法律依据,使监管部门对经营者违反商品质量监管制度的行为无法进行有效约束。现行的《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卫生法》对经济快速增长,食品工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涵盖,同时处罚金额显得过低,对违法企业起不到威慑作用,一些不法商人根本不怕罚款,公然制假贩假。
三、造成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
(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新旧经济体制处于转轨时期,新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备,社会监督体系尚不健全,必然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也必然会遇到许多新问题。
(三)企业信用缺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商家不以等价交换,公平交易作为买卖的行为准则,为了尽可能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惜铤而走险,以假充真,以次充优。
我们通过了解15个商品零售经营户,普遍反应随着商品经营者的增多,生意不好做,利润下降。零售业利润由原15-20,降至8-10,批发业约为3-5的利润。因利润之争,引起了更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者为了能争压市场份额而获得更大利润,于国家法律、消费者的权益而不顾,铤而走险,到不正规的厂家厂商处进质劣价低的商品。据我们对服装行业的调查以及对服装业等一些假冒品牌调查处理的案件中,真实地了解到:一是有的经营者进货时只图进价便宜,不验证商品质量、厂名、厂址、商标,甚至明知是假冒伪劣商品的情况下也照常进货销售。二是有的经营者移花接木,将他人的商标使用在其它类似商品上,销售假冒商品。三是经营者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例如:大英县九重天服装城,经营者范贤友在成都大成市场购进石狮市宝湖神州鳄服装厂生产的注册商标为“金联邦盾”商标的服饰,冒充“金盾”服饰销售,并大肆进行宣传为是“金盾”服饰,误导消费者,已被查获。
(四)消费者的维权成本过高,部分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造成假冒伪劣商品得不到及时查处。
消费者与生产加工企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普通消费者识假辩假能力有限,主要依靠企业提供的商品信息,来判断其产品质量的优劣,商品的真假。有的经营者不提供票据,造成维权举证艰难;商品检测鉴定费用昂贵,使得获取鉴定难。消费者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如果涉及需要进行质量鉴定时,一般都不愿再追究。受经济水平的限制,部份消费者只愿购买价格较低的食品,一些不法商家便购进价格低廉但却存在质量问题的食品以较低的价格进行销售,还美其名曰‘让消费者多一个选择’。特别是农村交通不便、人口较多、收入较低、监管薄弱,不法分子大量将假劣商品销往农村的集贸市场和小卖店。一些质量好价格高的商品往往成了摆设,而畅销的却是那些质量不怎么样,价格很低的商品。当农民来买东西时,他们都是比较着买,大多数农民囊中羞涩,看到两种差不多的商品往往选择便宜的那种,久而久之,出现质量好的积压,质量差的反而热销的怪现象。
四、应对措施及办法
目前,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这一领域对于我们还相对比较陌生,面临着法律规范不到位﹑政策落实难度大﹑监管手段较单
一、监督体系不健全等难点问题,制约着监管效能的发挥。为此,我们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履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职能
商品安全问题是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对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非常关注。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把食品安全问题列入了议事日程,从去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食品药品安全工程”建设活动,国家工商总局、省工商局也多次部署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地方党委、政府也多次召开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会议,研究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由此可见商品质量问题已成为一个基本的公共安全问题。从近年来全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商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实践来看,商品质量问题已成为我们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务必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之一。政府赋予了我们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重任,就应该而且必须管好,否则就是失职,就是对不起人民群众。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执政为民的高度,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作风,不辱使命,履职尽责,扎实工作,实现执法到位,真正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进一步创新机制,以食品安全为重点,努力实现有效监管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种市场主体并存,千万种商品流通,市场的业态、物流的方式、消费的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消费者自身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必须转变观念,关注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监管方式。要在继续贯彻落实“五制两查一承诺一指导”监管模式的基础上,以工商监管、群众监督、企业自律为基础的“三网”建设为依托,不断探索和创新监管模式和手段,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
1、完善“监管责任网”,进一步增强工商所在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中的作用。
(1)深化责任制。充分认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重大意义,认真掂量我们肩上责任的份量,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尽管我市在去年已建立了责任制,但是还不够深入和具体。今年,我们要在已建立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责任、明确工作内容,建立一把手负主要责任、分管领导负具体责任、执法人员负直接责任的三级责任体系,实行纵向分级落实,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把监管责任沿着纵向层层落实下去。
(2)强化工商所责任。工商所是我们基本的执法力量,要充分发挥工商所的作用,强化工商所执法意识,进一步提高工商的执法水平,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工商所和工商执法人员岗位责任制,对所辖区划分责任区,实行横向划片定人定责管理,确保职能到位,确保消费安全。
(3)建立追究制。建立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责任追究制,是保证责任目标全面落实的有效措施,也是增强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责任心,认真尽职履责的重要保证,对领导不重视、工作失职渎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循私舞弊等实施责任追究,违法违纪的要依法依纪查处,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管工作实施目标管理,逗硬考核。
(4)建立联动机制。商品质量监管是一项长期的、繁重的、经常的任务,单靠某一个部门、某一个业务科(股)是很难完成这一项工作任务的。因此必须整合执法力量,形成执法合力,形成以工商所为中心,上下左右联动的新的工作机制,从而确保执法到位。
2、完善“群众监督网”,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意识。
(1)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及基层组织的作用。加快建设覆盖全市的县、乡、村三级消费维权监督网络建设,重点是在乡一级设消费者协会分会或消费维权监督站,在村一级设立消费维权点,聘请群众监督员,充分发挥他们在基层流通领域中的信息沟通和维权监督的作用。
(2)充分发挥12315申诉举报网络的作用。遂宁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指挥中心信息化平台已基本建成,运行以来日均话务量百余个,充分反映了消费者维权意识在逐步提高。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12315申诉举报中心方便、快捷、高效的功能,进一步畅通申诉举报渠道,广辟监管信息来源,增强市场监管工作的有效性,使12315申诉举报中心真正成为老百姓的“民心工程”。
(3)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媒体是社会监督的有效工具,我们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实施舆论监督。对侵害消费者权益事件该曝光的一定要按程序曝光,及时向社会通报监管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果,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详细资料公之于众,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让违法犯罪人员无可乘之机,让商品质量问题得到全社会的监督,问题商品犹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无立足之地。
(4)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可在现有的案件奖励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对举报流通领域商品质量违法事件或线索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进一步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3、构筑“现代流通网”,启动“万户放心店”工程。构筑一张保证商品质量、服务方便快捷的“现代流通网”是强化企业自律,引导诚信经营的重要载体。要在全市社区、乡镇、行政村推行连锁超市和放心示范店,引导和支持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向社区、农村发展连锁经营网点,并向有条件的村延伸开设便利店;要求各类商品经营网点,特别是食品经营网点全面实施商品经营台帐制度,明确记录商品的进货渠道;对市城区、县城区经营食品的大型商贸企业、大型超市、批发企业建立与经营品种相适应的检测室,配备自检设备,规范自检行为;继续在全市倡导开展“诚实守信、依法经营”活动,引导经营企业逐步树立自律意识,确保消费安全。今年,我市“放心店”示范工程将从市城区、县城区逐步推开,市城区今年内要建成10-20个“放心示范店”,县城区要建成5-10个“放心示范店”。
(三)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以提高消费素质为重点,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实现消费安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和具体体现。全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把提高消费素质、提高消费水平作为我们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进一步加强消费知识的宣传普及。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消费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让老百姓逐步了解掌握消费生活中应知应会的知识。二是要长抓不懈,让老百姓在经常性的宣传教育中受到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突出宣传教育的重点,从孩子抓起,从广大农村抓起,充分发挥学校、乡镇的作用,广泛开展健康消费知识普及活动,逐步提高他们的消费知识水平和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辨别能力,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四是在消费者中聘请义务监督员,自愿接受工商部门的法律法规培训,通过培训合格后,发给荣誉监督证书,请他们在日常的生活、消费中对工商部门的工作和经营者的自律经营行为进行义务监督。五是教育经销企业提高商品质量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履行商品质量义务,建立和完善商品质量管理制度。组织销售者学习《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自身义务和责任,使销售者规范经营行为、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自觉履行商品质量义务。
(四)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执法水平
学习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生必修课题,作为一个工商干部,他既是国家的公务员,也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对于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这样繁重、复杂、艰巨的工作,如果我们自身素质不高,业务不精,在实际工作中就会遇到很多的麻烦,就很难有所作为。因此,加强学习,特别是加强对业务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对我们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遇到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所以,全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继续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干部队伍的业务知识学习和培训,切实提高执法素质和水平。
(五)在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进行监管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部门配合,加强内部协调,形成监管合力。加强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个体劳动者(私营经济)协会、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稳妥推进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2、因地制宜,抓住重点。
目前大中型超市、商场已成为市民日常购物的首选场所,但在这些大中型超市、商场中假冒伪劣屡见不鲜,标识欺诈时有发生,散装食品卫生堪忧,通讯器材、家用电器投诉不断,因此我局应将辖区内大中型超市、商场作为重点监管区域进行重点监管。
3、加强农村市场商品质量监管力度。
积极推进农村维权网络建设,建立“维权监督站和12315投诉举报站”,设立调解员和专人值班,并向社会公布投诉举报电话。面对点多、量大又分散的农村市场,必须加强基层执法检查力度,一旦发现伪劣商品,就要一追到底,让制售伪劣商品者将民事的、刑事的责任统统承担起来。如此才能起到惩戒作用,真正净化农村市场。
4、配备简便、快捷的检测设备,提高工商执法人员对商品内在质量监管的能力。
5、加强巡查监管
加强市场巡查是做好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的基础。作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主要监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该以“四制两查”为核心,推进“关口”前移,把好“入口”,疏通“出口”,切实加强市场巡查监管工作。具体地说,就是坚持商品质量市场准入制度,落实商品质量查验登记制度,推行重要商品备案制度,实行不合格商品退出制度;加强商品质量日常监督检查和商品质量监测抽查;严把“商品质量主体准入关”、“商品质量客体准入关”,疏通“非法经营者、不合格商品退市”出口。
五、建议
(一)加强法制建设,确保有法可依
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修订《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生产经营者的资格审查,进货验收、索证索票、建档建帐等有关方面的经营责任,对不履行上述责任作出相应的处罚,对进渠道不明,不能提供商品合法来源或者商品法定标注不合的商品,应当赋予执法部门一经发现无须检验即可没收的权力,以此强化经营者的责任意识,降低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同时,要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有毒有害食品等违法经营行为的惩罚力度。通过立法,应使经营者对其严重失信的经营行为付出高昂代价,用最大化的失信成本遏制假售假现象。
(二)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短缺,严重影响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质量,许多应该监管(检测)的商品,由于经费不足,而没有监管(检测)到位。特别是直接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的药品、食品,因为资金原因,不能得到正常监管(检测),不能使消费者放心、满意,给政府、执法部门特别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增添了不必要的风险。因此,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给执法部门特别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供足够的办案经费,购置必要的检测设备,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2
挪威非常重视产品质量,1988年12月颁布了《产品责任法》,依据该法的规定,生产者对其在营业、业务活动或与此类似的活动范围内生产的或投入流通的产品承担法律责任,即生产者是商品质量第一责任人:而生产者包括六种情况,1、产品制造者;2、任何在产品上或产品的包装上附以自己的名称、商标或其他识别标志,从而表示产品为自己的产品的人;3、产品的销售;:4、因捕鱼、猎取野生动物或采集野生植物而得的未经加工的自然产品的销售者;5、从国外进口产品的进口者;6、进口产品的销售者,而该法界定的产品是指所有货物或动产,包括自然产品或工业产品,原材料或制成品,也包括生产中所产生的废料,如果这种废料投入流通,如果没有其他规定,产品是指造成损害的产品。应该说挪威的产品责任法对产品的定义更多的是借鉴了海牙公约《关于产品责任适用法律的公约》中产品的定义,既产品应包括天然产品和工业产品,而不论是未加工还是加工过的,是动产还是不动产。挪威政府之所以如此给产品下定义,是因为挪威的经济活动,很大一部分是以利用自然资源为基础,其赖以生存的工业部门都是立足于本身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发展起来的。自然产品多,要加强对自然产品的监管。那么政府部门更多的是通过制定法律规范生产者的行为,生产者依据法律和标准组织生产。如果有消费者反映产品有问题。生产者一般会主动进行处理;如果生产者的处理结果,消费者不满意,可以请消费者委员会进行调解。
丹麦和挪威同属北欧国家,两个国家的国情和基本法律制度基本相同,对于产品责任方面的法律,两个国家颁布的时间和内容有许多一致的地方,但也略有不同。丹麦是1989年6月颁布的《产品责任法》,在该法中明确规定产品的生产者和中间商对于由其生产或销售的产品的缺陷所造成的损害承担法律责任。生产者指生产成品、半成品或基础材料的人,生产或开采自然产品的人,以及在物上附以自己名称、商标或其他标志以表明自己为生产者的人;中间商是指以营利为目的把产品投入流通的人,他不必是产品的生产者。丹麦对产品的定义与挪威有所不同,丹麦的产品责任法所指的产品是指所有动产,不论是制造物或自然产物,也不论是否是另一动产或不动产的一个部分,产品还包括电,但不包括未经加工的农产品、畜牧业产品、水产品以及猎品。由此可以看出丹麦对产品的定义更多的是借鉴《欧洲经济共同体产品责任指令》,在该指令中,产品是指除初级农产品和狩猎产品以外的所有动产,即使已被组合在另一动产或不动产之内。
瑞士的产品质量法律基本沿用的是欧共体的法律制度,其质量安全政策主要规定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减少有缺陷或者对消费者安全会造成威胁的产品及服务出现在市场上的可能性,这是预防方法,即对出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的质量和安全进行特别的预防管理:二是通过详细阐述与产品的种类、成分、性能有关的信息资料,传授如何使用产品,以及告知消费者有关使用某项服务会出现的危险等,减少单个消费者易受的伤害:三是对因产品或服务引起的损害,要赔偿受害者的损失,赔偿受害者的损失案件由法院办理。
二、产品质量监管手段和方法
综观挪威、丹麦和瑞士的产品质量法律构成,政府在产品质量立法和执法体系的设计中,主要是考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有多大,挪威、丹麦和瑞士更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尊重市场的自主运行和市场主体自主、自由、平等的地位,反对政府过多地干预:而且质量问题首先表现为一种民事法律问题,主张更多地依靠私人行动来解决问题,即受害者个人提起民事诉讼,解决质量纠纷,当然。也包括一些非司法的解决途径,比如向消费者保护机构投诉等。政府主要负责全国市场的标准和规范,以及保证为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提供一个公平、有效的竞争市场,监督质量法律的有效实施执行。
三个国家的行政执法机关在质量监管中可以行使下列权力;1、调查权;2、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权;3、申请禁止令或布告令权;4、责令更正权;5、罚款权;6、提起诉讼权;7、吊销许可证或执照权;8、紧急情况下采取冻结、扣押财产等强制措施权。如瑞士产品安全委员会有权下令商家收回有危险的产品,有权公布危险产品黑名单:丹麦竞争局有权检查投入市场商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有关产品及其质量标志的规定,查处一切假冒商品欺诈行为、欺骗性广告等,禁止危险品进入市场。
有关商品质量的法律除了上面谈到的产品责任法,还有几项重要法律和政策。
1、消费品包装和标示法。该法对销售的商品的包装及标签做了规定。标签上必须包括以下内容:所有成分必须按照比例大小的顺序列出,食品按照成分的百分比顺序排列,净重量用公制单位表示,要标明对产品负责单位的名称和地址,以便于顾客对产品有疑问时进行投诉,在易腐食品上要标明食用期限等。
2、食品及药品法。该法主要是调整那些如果使用不当或误食后会引起伤害或疾病的产品,还调整食品和药品的包装及广告等事项。
3、纺织品标签法。该法要求必须在服装的标签、家用纺织品和布料上注明以下内容:用通用名称如尼龙、棉花、人造丝等注明布料的纤维类型,纤维含量,表明质量责任人的名称、地址或代码。
4、危险品法。该法主要调整危险品的标识、广告和销售,该法禁止生产和销售极危险的产品,控制销售有危险的产品,必须根据产品的类型及危险程度标明警告标识,以提醒消费者注意安全。提醒消费者按照规定使用产品并使其避免儿童接触是使用者的责任,其标签还必须有紧急救护的内容。
上面谈到了生产者和销售者及政府在产品质量监管方面承担的责任,实际上行业协会、消费者组织也是一支重要力量。行业协会通过服务对企业质量进行监督管理,承担组织、协调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根据本行业特点制定规章,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向参加协会的工商企业传递包括消费者投诉情况的信息,并具体解决消费纠纷。消费者组织主要任务有五项:1、通过自己办杂志以及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政策信息;2、对消费者进行培训,向消费者提供咨询服务;3、受理消费者投诉,解决消费纠纷,支持消费者诉讼;4、建议政府制定、完善有关消费者保护的法律;5、加强与政府部门在消费者保护领域的合作。
三、对北欧国家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思考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一项新职能,学习和借鉴其先进的监管经验,对于正在探索中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意义重大。
1、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监管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加以运用。目前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全力以赴的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商品质量是这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和紧迫的意义,而且也是今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非常需要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加强联系。取长补短,吸取其他国家在商品质量监管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实际加以运用。
2、进一步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商品质量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依靠完备的法制。一个健全的、法制的市场不仅需要规范市场主体及与之适应的法律体系,而且需要进一步完善维护公共市场秩序、保护消费安全的立法。综观北欧等国家,市场之所以秩序良好,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完备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从根本上制约了市场主体的行为,为控制恶性不安全消费事件的发生、为消费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司法及政府机关司法、行政执法提供了依据。另外,从立法上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市场监管的职责,按照2001年国务院批准的“三定”方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督管理,而商品质量监管依据的重要法律是2000年重新修订的《产品质量法》,该法明确规定产品质量监督主要执法主体为质量监督部门,这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开展质量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惑,无独有偶2004年划转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的法律依据依然没有到位,不尽快解决,势必影响监管到位:因此,必须从立法上明确执法者及执法者的职责、权限、手段以及责任追究等:对不同行政执法机关在同一领域的执法应有明确的协调,避免执法资源浪费或空白。
3、发挥行业协会和消费者组织的作用。我国还没有行业协会的立法,严重影响了行业协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此建议在法律上规范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其成为法律上行使社会责任的主体,通过行业协会的工作,加强企业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进而提高产品质量,从根本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重视发挥消费者组织的作用,加强消费者组织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发挥其宣传教育、质量比较试验、监督企业经营行为和处理消费纠纷的职能作用。
4、尽快制定和完善各类产品及服务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加强了各类标准的制定工作,为与WTO接轨,2001年我国成立了中国标准化委员会,统一标准的监督管理各种工作。但目前标准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标准空白,一些行业、一些产品没有标准:其次是标准滞后,个别产品标准还是六十年代的,一些是七八十年代的,而目前国际上标准的修订工作基本上是五年:再次是标准交叉、矛盾。同一标准,由于制定部门不同,项目、指标不一致,在食品上表现较为突出。人为造成市场混乱,给行政执法带来弊端。因此,要尽快修改标准化法,清理现有标准,同时加快制定各类产品及服务标准。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3
什么是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依法对流通领域的商品质量进行抽样检验,并进行处理的监督检查活动。抽检工作既包括了以检验机构作为技术支撑的抽样检验,也包括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检验结果进行的质量判定、信息公布以及对销售不合格商品违法行为依法处理的工作。
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办法》出台的背景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依法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工作,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决定》明确要求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定期或者不定期对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进行抽查检验,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查检验结果”。制定专门规章,严格规范抽查检验工作,既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也是切实保障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客观需要。
国家工商总局先后于2001、2004、2012年制定了《商品质量监督抽查暂行办法》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事实证明,以抽样检验为主要内容的监督抽查和监测工作,对于提高商品质量监管水平,提高销售者质量意识,及时有效发现假冒伪劣和不合格商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地工商部门突出重点品种和重点项目,组织开展抽检,强化不合格商品的处理,按照程序开展消费警示和消费提示;适时将结果和发现的问题通报相关部门开展源头治理,会同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及相关行业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业规范工作,有效地规范了商品市场秩序。
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办法》具体内容解读 《抽检办法》共五章三十五条。其内容:一是落实新《消法》具体规定,规范抽检工作。《抽检办法》是在总结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研究起草的,按照新《消法》的要求将原来的监测工作制度明确调整为抽查检验工作制度,并按照新《消法》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查检验结果、对发现和认定的缺陷商品应当立即责令经营者采取相关措施和对依法处罚的有关违法行为应当计入信用档案并向社会公布的要求,对抽检工作结果发布和利用处理工作作了严格规范;二是完善了抽检工作程序。强调了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抽检工作的统筹管理,明确了抽检工作流程和严格抽检工作程序,包括抽检工作计划的制定、具体抽检实施方案的确定、抽样、检验、结果通知、异议复检、结果确定等;三是明确了法律责任。《抽检办法》结合规章权限,依法对抽检发现的违法行为设定了行政处罚。
第一章总则。主要是明确了办法的立法依据、抽检的定义、抽检职责和质量判定依据等。
第二章抽检工作程序。主要是明确抽检工作流程和严格抽检工作程序。包括计划制定、具体监测实施方案的确定、抽样、检验、结果通知、异议复检、结果确定。
第三章抽检结果处理。主要是规定了发现不合格商品的处理、信息管理、结果发布和报告、档案管理等。
第四章罚则。根据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对销售不合格商品以及私自拆封、销售、调换或者毁损代为保管的备份样品,拒绝依法开展的抽检或者拒不按照要求暂停销售不合格商品,将检验结果及有关数据用作商业用途等行为设定了处罚规定,并明确要求处罚机关应当将处罚情况记入经营者信用档案,并按照信用分类监管工作要求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五章附则。主要是规定相关文书表格参考式样由国家工商总局另行发布和办法的施行时间。
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如何组织开展抽检工作?
考虑到商品市场流通的跨区域性,为减少重复抽检,减轻企业负担,同时为加强对抽检工作的统筹管理和强化抽检结果的利用,《抽检办法》将抽检权限主要设定在国家工商总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统筹管理和组织开展辖区商品质量抽检工作。省级以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实施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及相关工作。《抽检办法》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制定抽检工作计划,严格按照抽检工作计划开展抽检工作,不得随意抽检。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同一原则上不得组织对同一商标的同一规格型号商品进行两次以上抽检。但针对抽检中发现有问题的商品等,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跟踪抽检。
1.如何确定抽检的商品品种?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商品质量状况,确定抽检重点。抽检的商品品种应当包括消费者、有关组织、大众传播媒介反映的以及行政执法中发现有质量问题的商品,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以及上级部门要求的商品。
2.经营者可以拒绝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开展的抽检吗?
不能。《抽检办法》规定,经营者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开展的抽检工作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对拒绝接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开展的抽检的,依照《产品质量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处罚。
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展抽检工作可以向经营者收取检验费用吗?
不能。《抽检办法》明确规定,抽检不得向经营者收取检验费用。抽检所需检验用样品,按经营者进货价格购买。对检验不进行破坏性测试且对样品质量不造成实质影响的,检验用样品可以由经营者无偿提供。地方性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对样品抽取费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4.《抽检办法》对承检机构和复检机构有什么要求?
《抽检办法》明确规定,抽检的检验工作和复检工作应当委托具备法定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委托协议书开展检验工作,及时将检验结果报送实施抽检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并严格遵守相关保密规定。承检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应当格式规范、内容齐全、结论明确,并对其出具的检验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负责,禁止伪造检验报告、出具虚假数据和结果。《抽检办法》规定,对于承检机构、复检机构伪造检验报告或者出具虚假、错误检验数据和结论、泄露抽检信息的,通报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5.经营者对检验结果有异议如何处理?
经营者可以申请复检。为了保障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抽检办法》规定,经营者对检验结果为不合格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复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根据复检申请及时确定复检机构并通知复检申请人,同时规定了复检结果为最终结论。
6.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布抽检结果吗?
新《消法》明确要求抽检结果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因此《抽检办法》规定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检结果。
7.对经抽检发现销售不合格商品的行为如何处理? 《抽检办法》规定,对经抽检并依法认定为不合格商品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责令被抽样的经营者立即停止销售;消费者要求退货的,经营者应当负责退货。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并认定商品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责令经营者采取停止销售、警示等措施,并及时通报商品标称生产者所在地有关行政部门。
实施抽检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布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且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商品名单后,辖区内经营者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名单中同一商标的同一规格型号的商品。已经采取措施消除危险,并经法定检验机构检验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可以继续销售。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4
2014年2月14日,国家工商总局出台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办法》(总局令第61号,以下简称《抽检办法》),并将于2014年3月15日与新修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新《消法》)同时施行。
1.《抽检办法》的出台背景是什么?
作为负责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有关工作的职能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主要行政部门之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88号)明确规定国家工商总局“承担监督管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职责。多年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真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组织开展商品质量抽检工作,及时有效发现并处理不合格商品,按照程序发布消费警示和消费提示,会同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及相关行业组织开展源头治理和指导行业规范,有效地规范了商品市场秩序,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013年10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决定》。新《消法》明确要求,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定期或者不定期对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进行抽查检验,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查检验结果”。为了更好地落实新《消法》,国家工商总局总结了开展商品质量抽检工作经验,并通过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和国家工商总局的政务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研究制定并公布了《抽检办法》,进一步严格规范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工作。
2.《抽检办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抽检办法》共五章三十八条,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落实新《消法》具体规定,规范抽检工作。《抽检办法》是在总结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研究起草的,按照新《消法》的要求将原来的监测工作制度明确调整为抽查检验工作制度,并按照新《消法》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查检验结果、对发现和认定的缺陷商品应当立即责令经营者采取相关措施和对依法处罚的有关违法行为应当计入信用档案并向社会公布的要求,对抽检工作结果发布和利用处理工作作了严格规范。
二是完善了抽检工作程序。强调了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抽检工作的统筹管理,明确了抽检工作流程和严格抽检工作程序,包括抽检工作计划的制定、具体抽检实施方案的确定、抽样、检验、结果通知、异议复检、结果确定等。
三是明确了法律责任。《抽检办法》结合规章权限,依法对抽检发现的违法行为设定了行政处罚。
3.什么是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依法对流通领域的商品质量进行抽样检验,并进行处理的监督检查活动。抽检工作既包括了以检验机构作为技术支撑的抽样检验,也包括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检验结果进行的质量判定、信息公布以及对销售不合格商品违法行为依法处理的工作。
4.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如何组织开展抽检工作?
考虑到商品市场流通的跨区域性,为减少重复抽检,减轻企业负担,同时为加强对抽检工作的统筹管理和强化抽检结果的利用,《抽检办法》将抽检权限主要设定在国家工商总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统筹管理和组织开展辖区商品质量抽检工作。省级以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实施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及相关工作。
《抽检办法》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制定抽检工作计划,严格按照抽检工作计划开展抽检工作,不得随意抽检。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同一原则上不得组织对同一商标的同一规格型号商品进行两次以上抽检。但针对抽检中发现有问题的商品等,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跟踪抽检。
5.如何确定抽检的商品品种?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商品质量状况,确定抽检重点。抽检的商品品种应当包括消费者、有关组织、大众传播媒介反映的以及行政执法中发现有质量问题的商品,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以及上级部门要求的商品。
6.经营者可以拒绝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开展的抽检吗?
不能。《抽检办法》规定,经营者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开展的抽检工作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对拒绝接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开展的抽检的,依照《产品质量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处罚。
7.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展抽检工作可以向经营者收取检验费用吗?
不能。《抽检办法》明确规定,抽检不得向经营者收取检验费用。抽检所需检验用样品,按经营者进货价格购买。对检验不进行破坏性测试且对样品质量不造成实质影响的,检验用样品可以由经营者无偿提供。地方性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对样品抽取费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8.《抽检办法》对承检机构和复检机构有什么要求?
《抽检办法》明确规定,抽检的检验工作和复检工作应当委托具备法定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委托协议书开展检验工作,及时将检验结果报送实施抽检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并严格遵守相关保密规定。承检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应当格式规范、内容齐全、结论明确,并对其出具的检验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负责,禁止伪造检验报告、出具虚假数据和结果。《抽检办法》规定,对于承检机构、复检机构伪造检验报告或者出具虚假、错误检验数据和结论、泄露抽检信息的,通报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9.经营者对检验结果有异议如何处理?
经营者可以申请复检。为了保障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抽检办法》规定,经营者对检验结果为不合格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复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根据复检申请及时确定复检机构并通知复检申请人,同时规定了复检结果为最终结论。
10.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布抽检结果吗?
新《消法》明确要求抽检结果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因此《抽检办法》规定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检结果。
11.对经抽检发现销售不合格商品的行为如何处理?
《抽检办法》规定,对经抽检并依法认定为不合格商品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责令被抽样的经营者立即停止销售;消费者要求退货的,经营者应当负责退货。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并认定商品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责令经营者采取停止销售、警示等措施,并及时通报商品标称生产者所在地有关行政部门。
实施抽检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布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且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商品名单后,辖区内经营者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名单中同一商标的同一规格型号的商品。已经采取措施消除危险,并经法定检验机构检验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可以继续销售。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认定为销售不合格商品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5
一、流通领域商品质
量监测的基本情况
(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定向监测工作
____年第四季度至____年第四季度,全市工商系统共组织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抽查__次,抽样样品___组,经检测不合格___组,合格___组。其中:_、食品类___组,合格___组,不合格___组,合格率为__ %。_、农资类___组,合格___组,不合格 __组,合格率__%。_、建筑装璜材料类__组,合格__组,不合格__组,合格率__ %。_、烟花炮竹类__组,合格_组,不合格_组,合格率__%。_、电器类__组,合格_组,不合格__组,合格率__%。_、其它类__组,合格_组,不合格_组,合格率__%。
(二)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快速检测工作
____年_月份以来,全市开展了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快速检测工作,初筛食品___组,初筛不合格食品__组,送法定检测机构进一步检验不合格食品_组,查办案件_件,罚没款_.__万元。
从抽样检验结果看,全市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总体状况是好的,商品主要性能指标、强制性指标合格率较高,对人身健康与生产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因素不多,但低档商品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形势不容乐观。
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商品质量监测结果分析,商品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品质量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从检验结果看,食品类商品中,有多组食品菌落总数超标。电线、电缆类商品中,绝缘厚度、绝缘老化前抗强度、接地线芯电阻、主线芯电阻等指标不合格的占多组。这些指标不合格,无疑给人民的生命和身体健康与生产安全带来隐患。
(二)企业明示标准不合格。在不合格商品中,商品主要成份指标不合格的少,微量元素指标不合格的多。如食品类商品中,干燥失重、脂肪等不合格占多,白酒类商品中总酸、总脂不合格占多等。
(三)主流品牌合格率高,小品牌合格率低。从产品生产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生产的产品合格率明显高于小厂产品,主流品牌合格率高于小品牌产品。如白酒类商品中,古井、口子、沱牌、高炉等市场主要品牌合格率达百分之百。
(四)主材合格率高,附村合格率低。在建材类商品监测中,大号钢材、铝型材、塑钢等合格率高,但__mm以下小材、铝材附件等合格率低,还有少数经销商公开承认铝材附件不需要检测,百分之百不合格。
三、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传统式的小规模生产经营使商品质量参差不齐。据市工商局统计,全市____户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__人以下小作坊,部分地区比例更高。这些分散经营的小作坊式的企业,设备落后,生产条件差,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产品质量很难保证。我们××市此类小作坊也有很多,这些小作坊的存在,无疑给人民的生命和身体健康带来隐患。
(二)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检验机构作用难发挥。据了解,我国目前单就食品而言,国家标准就有____项,企业食品标准____项,进口行业标准___项。这些标准大多数是____年以前制定的,还有许多新产品没有纳入其中,仅以白酒为例,在抽样送检的__组白酒中,标注企业标准的就有__多种。这些标准,有高有低,五花八门,不少小企业标准定得很低,但只要经过了当地技术监督部门备案就是有效地,加上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检验机构,缺少检验手段,完全依赖中介检验机构代检,而中介检验机构多半没有独立,挂靠在质检部门,只要收取了代检费,代检也就成了走程序,一个企业一年只抽几组样品,检一下也就了事,合格证就这样打上去了。
(三)管理部门交叉监管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专项整治不到位、日常监管不到位、执法处罚不到位、制度落实不到位、部门配合不到位、执法素质不到位。
四、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难点
(一)质量鉴别难。目前主要采取送有关部门和检测机构检测认定的方法,由于流通领域商品量多面广,加上人力、费用、协调等诸多因素的局限,不可能将每一种商品都送检,多数情况下仍然沿用看、闻、尝、摸、比等陈旧方法,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即便有组织的定向监测,也是有次数的,往往出现抽检一种,转移数种,处罚一家,隐匿
数家的情况。
(二)国家未制定出台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抽查的具体标准。我们现在流通领域开展的监督抽查都是执行产品出厂检验的一些标准,而这些标准都是针对生产企业而言的,因而,在抽样总体的确定上存在差异很大,导致检验结果出来后,因抽样商品缺乏代表性,被监测人表示质疑,难以实施处罚。
(三)检测费用高。《产品质量法》
中明确规定,不准向被检测人收取检验费用,由于市拨专项监测经费有限,导致目前仍沿袭传统的方式,即:合格的收费,不合格的由经销商支付检测费,普遍反映费用较高,实际上此乃违规收费。此外,检测所需用的样品如若是破坏性检测,按规定应向被检测人购买,实际上都是被检测人无偿提供。这一切如不能得到相应改善,都将为今后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造成难度。
(四)对涉嫌质量问题的商品存在扣押难、封存难。通过法定的定量检测,需要两周以上或更多的时间,对没有检验鉴定结论的商品只能作为涉嫌物品,如实施扣押、封存等手段,将会给工商部门监管执法带来很大风险,如果不实行及时扣押、封存手段,却又给违法分子有可乘之机,以逃避法律责任。缺乏科学、有效的手段,加之检验时间过长,难免影响对违法经营活动的及时查处。
五、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思路与对策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是工商行政机关一项基本职能,要确保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职能到位,要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必须更新观念,改革监管模式,积极探索建立商品检测、巡查、维权、舆论监督等新型监管机制。
_、有自己的(工商)检测手段。充分发挥已配备的食品快速检测箱、检测车的作用,对可疑商品先进行预检,预检不合格以后,再送到法定检验机构,同时可以对涉嫌的同类商品进行责令暂停销售、封存等措施,既能减少风险,加强针对性又能更好地起到震慑作用。同时还要加强部门之间协作,尽可能做到随送随检,缩短时间,减少费用。
_、日常巡查与专项整治结合,确保监管到位。首先,在巡查中抓好重点商品的抽查。一是法律、法规规定的商品;二是相关部门经常查到有问题的商品;三是社会和媒体重点关注的商品;四是危及人体健康、财产安全、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
_、举报维权并举,加大查处力度。借助“_____”申诉举报、加强各部门联系,互通信息、与企业联合等力量,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分子。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6
老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好的产品也要靠好的外包装来展现。在当今竞争激烈的销售中,“包装是沉默的推销员”、“包装是一种广告工具”、“包装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和安全”、“包装是最好的方告”......这些包装设计理念体现出包装服务的精神,被商家推崇为至理名言。在商品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的今天,“卖产品”更要“卖包装”,包装冲击力强的产品往往能够左右消费者的购买意识。好的包装设计是销售成功的关键组成部分。包装作为开拓市场和占领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致使越来越多的厂家把改进包装设计摆在其市场战略的重要位置。在相同质量的前提下那些内在质量好、包装好的商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更能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和青睐。包装除了具有传统的功能,如保护产品它的市场促销功能,也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绿色包装也是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的一种包装,这种包装现在在食品行业被广泛运用.这类包装是指对生态环境无污染、对人体健康无害、能循环和再生利用的包装。在人们对生态环境极为关注的今天,食品的绿色环保包装也成为一种必需。据专家预测,未来10年内绿色食品将主导世界市场,而绿色包装则是绿色食品在消费者中间的通行证,它对子塑造绿色食品品牌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协调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出发,世界各国都把减量、复用回收及可降解作为生态环保包装的目标和手段。
用亮丽的色彩来包装商品,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便是色彩
营销的魅力。这种营销战术,越来越被现代企业看好,成为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从色彩心理的审美角度分析,色彩在视觉上容易使产品形象增强感染力,能强有力地吸引顾客的注意力。色彩还可以代表一个企业的形象,如绿色的“鳄鱼”、红黄色的“麦当劳”、金黄色的“柯达”,海水蓝的“苹果电脑”等,已成为企业文化成功品牌的象征,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特征、标志。
高阻隔性塑料包装材料是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对食品起到了保质、保鲜、保风味以及延长货架寿命的作用。保存食品的技术多种多样,象真空包装,气体置换包装,封入脱氧剂包装、食品干燥包装、无菌充填包装、蒸煮包装液体热充填包装等等。在这些包装技术中许多都要使用到塑料包装材料,虽要求其具备多种性能,但重要的一点是都须具备良好的阻隔性。
我于2013年6月5对学校的好又多超市商品销售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在购买商品时比较关注商品的外包装,有这样几种商品的外包装给商品的销售带来较利的影响。
乐事:乐事是百事公司旗下的一品牌,所以整体的包装理念也是跟百事一样的。纸质桶装的外包装,正好符合里边薯片的形状,正好保护易碎的薯片。乐事的外包装颜色也是起用大乐事的外包装大面积的整体色,追求简洁的包装理念。看这包装给人一种清爽,经典美味和激爽浓情的感觉。更加适合年轻的时尚观念。在包装的携带性上也比包装袋的更容易携带,没有很大的膨胀面积,便于放立和装在兜里。更容易的打包装箱运输
德芙:外包装基本上都以巧克力色为底色,直切对购买者的视觉进行诱惑,同时巧克力色的德芙字体和封口镶边,突出了巧克力的华丽,丝绸飘动的背景衬托出了德芙巧克力所推崇的丝滑诱惑,让人一看到包装就有一尝为快的冲动。
通过此次调查,我发现每个商品需要有一个好的包装,外包装对商品的销售很重要。
假人民币非法流通状况调查及分析 篇7
阿不都拉 雷 宏
为了掌握假人民币在吐鲁番地区市场上的流通状况,有效防止假人民币继续蔓延,近期,吐鲁番中支组成调查组,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在辖区开展了假人民币非法流通状况问卷调查活动。
一、吐鲁番地区假人民币非法流通基本状况
此次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现金流通中发现假人民币后退回原持有人的情况、误收假人民币情况、误收假人民币以及处理方式等。调查范围覆盖了吐鲁番辖内的大型超市、商场、农贸市场、汽车站、火车站等现金流通量大和人员比较集中的场所,并将重点放在葡萄乡、亚尔乡、恰特卡勒乡、辟展乡、东巴扎乡、郭勒布衣乡、夏乡、依拉湖乡等农村地区,此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调查问卷500份,有效率100%,问卷发放做到了城市与农村兼顾、中青年与老年兼顾,调查显示:
1、发现和误收假币情况。被访人群中60岁以下的461人,1900有误收假币的经历,金额6700元;60岁以上的39人,5%有误收假币的经历,金额940元。
2、假币处理方式。误收假人民币后存款时被银行发现没收的占33.8%,选择放在家里的占31.2%,选择撕掉的占10%,选择重新使用的占23%,选择交给警察的占2%。
二、吐鲁番地区假人民币非法流通中的特点
(一)在券别结构方面:50元和100元面额“HD90”和“HB90”特征的居多,20元以下面额的假币较少,重号的多,在冠字号码上连号的少。在版别上,第五套100元面额和第四套10元面额较多,其它面额少。
(二)在假币使用和流通范围方面:用于县(市)集市交易的少,用于在偏远农村地区、小卖铺、小摊点交易的多;用于城区、超市、火车站、高速路收费站的少。
(三)在发现和误收假币方面:现金交易过程中,从未误收假币的人少,发现过假币的人多,发现后以“你把这张钱换一下”、“找不开零钱”或碍于熟人情面不收假币的人多,多次误收,深受其害的人多。
(四)在受害人群方面:以老年人、妇女为多,中青年人较少。调查中部分老年人表示,由于难以分辨真假人民币,一般不带大额钞票,消费范围也仅限于社区附近的商场、超市和菜市场等。
三、假人民币主要在吐鲁番农村地区流通的原因分析
(一)吐鲁番地区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高达70%,维、回、汉等多民族混杂而居,且居住分散,交通相对不便,加上反假货币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很难在农村,特别是边远落后的乡村开展经常性的反假币宣传工作,从而成为农村反假宣传的“盲点”,造成反假信息闭塞。
(二)由于非法流入市场的假币数量、种类逐年增加,造假技术不断提高,贩假手段日趋隐蔽,受文化素质影响,部分民族同志对人民币知识相对缺乏,辨别假币的能力较差,甚至连反假宣传单都看不懂,致使反假宣传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文化的青壮年大部分出去打工,留在农村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儿童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弱势群体,使得农村成为贩假分子侵袭的丰要目标。
(四)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网点萎缩较多,现在基本上以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而且大部分只在乡镇设立一处,临柜人员业务量过大,每天仅收付业务 — 2 — 就忙得不可开交,无法起到义务反假宣传员的作用,从而加大了农村反假人民币工作的难度。
四、建议及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反假声势。反假货币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内容多的系统工程,必须将其作为长期任务来抓紧抓好,抓细抓实。要充分利用农村信用社、邮政银行点多面广的优势,努力加大反假宣传工作力度,提高群众识假、防假、反假的意识,减少因误收假币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站。由人民银行联合政府部门组织建设,利用农村宗教信仰的关系,在各社区、清真寺、乡村设立宣传点,组建反假志愿者队伍,组建反假宣传员和联络员队伍。层层负责落实,真正将反假货币工作落实到村组,至上而下形成反假货币网络。
(三)完善联动机制,形成反假“合力”。金融机构、公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实行信息共享,对假币案件要从快从严破案,对提供线索、破案有功的群众实行重奖,充分调动群众反假积极性。
(四)加强反假货币知识的培训,提高识假防伪能力。人民银行负责对各金融机构临柜人员的反假培训,各金融机构负责对各自开户企事业单位、所联系的反假货币宣传站成员的培训,各反假货币宣传站负责对所在的厂矿、社区、乡镇人员的培训,层层抓培训,抓宣传、抓讲解、抓咨询,并充分调动各反假货币志愿者、联络员、宣传员的能动性。
(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体系。我国现有的《刑法》、《人民银行法》、《人民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有关制裁假币犯罪的规定过于原则化,对制贩假币组织者和协助、纵容、包庇犯罪的惩治力度不够,对流通领域假币犯罪的量刑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状况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开展流通领域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情况汇报10-01
县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情况的自检自查报告07-06
工商部门在流通领域化肥质量抽检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07-02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现状与对策建议10-15
流通领域食品监管发言材料08-13
商品流通概论讲义07-05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07-07
商贸流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汇报发言材料10-16
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