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领域食品监管发言材料

2024-08-13

流通领域食品监管发言材料(精选7篇)

流通领域食品监管发言材料 篇1

多措并举狠抓落实

全面落实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自去年机构改革以来,我局的食品监管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不仅要对食品流通环节进行监管,而且还要对食品生产、消费(餐饮)等环节进行监管,我们在认真学习、拓宽食品监管领域的同时,更加强了我们一直都很熟悉的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我局严格按照市食药局和区委、区政府关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安排部署,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责任,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全面落实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现把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规范经营条件为重点,把好主体资格准入关

严格按照食品经营主体的法定条件,坚决禁止不符合法定条件的食品经营主体进入市场。对已经取得《食品流**可证》和《营业执照》的经营户进行严格的准入管理,采取规范一大批,取缔一小批的工作措施,严格食品经营专区专柜等条件,规范经营散装食品的经营户配备防蝇防尘等设施,对不符合食品存储条件的,按下不着地,背部靠墙的要求进行了整改,进一步引导和督查食品经营者采取索证所票方式,查供货主体、查所供食品对索取的有关票证进行存档备查。在购进、仓储、销售等环节建立健全内部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严把食品质量关,明确食品经营者第一责任人责任。同时对乳制品经营按照要求,实行单项审核,建立健全乳制品经营登记和台帐,定期开展乳制品市场专项整治工作,严格查处取缔超范围经营乳制品的行为,确保乳制品经营者主体资格合法有效。

二、以督导检查为重点,实现监管责任区域化

我局从加强组织领导入手,不断强化局所两级食品安全督导检查工作机制。一是强化督查频次。要求联系各所的分管领导对各所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每季度至少督查一次,各所所长对各巡查组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每月至少督查一次。二是督查方式多样化。在督导过程中,不仅查看各所巡查记录;而且还要实地检查经营户,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辖区所反馈。三是扩大督查内容。以前检查的重点是证照、台账、索证所票、三无等等,现在根据增加的职能,在原来检查项目的基础上还增加了QS认证、质检报告、食品质量、许可、消费安全等等内容,大大拓宽了监管的范围。

三、以食品安全示范店、示范街为点,以点带面,强化食品安全监管。

食品安全示范店作为惠民工程的一项重点工作,我局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坚持创建高标准、工作严要求,严格把关,做到好中选强、强中选优。并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示范店、示范街的守法意识、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扩大食品安全示范店、示范街的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力。充分发挥行政管理机关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质扩量、注重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活动,全面提升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工作水平。同时,我局特别注重对食品安全示范店的回头看工作,加强日常监管的同时,对照食品安全示范店现场检查项目逐项检查,随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改正。

四、以培训教育为重点,逐步实现食品经营者自律化

一是通过315、12.4等法制宣传活动,搭建食品安全咨询台,假冒伪劣食品展台,发放宣传资料等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宣传《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以会代训抓培训。我局以所为单位、以《食品安全法》、《流通环节食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监管工作要点》等法律法规和文件为主要内容,培训流通环节食品从业人员(如:丰乐所,对丰乐市场经营户分行业、分类别进行培训,做到市场经营户培训的全覆盖)。三是入户检查抓指导。把日常检查和现场指导相结合,逐门逐户项进行指导和讲解。监管人员把巡查的过程作为提高经营理念的过程,就食品经营户应具备的条件、散装食品如何贮存、预包装食品应标明的内容、如何配备灭蚊蝇设施、如何规划食品陈列区域、进购食品应索取那些票证等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进一步引导和监督食品经营者建立和完善自律制度,结合经营者自查自纠。

五、以食品抽检为契机,加大食品案件的处罚力度

一是以校园周边小食品为重点进行抽检,重点抽检价格低廉的油炸食品、面制品、膨化食品、饮料等品种,保障学生食品安全。

二是以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为重点,把与百姓息息相关的食用农产品作为抽检的重点,保障餐桌食品安全。按照市食药局分配的抽检计划,我们已经对集贸市场的蔬菜品种进行摸排,重点抽检容易发生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的蔬菜品种,这项工作正在开展之中。

三是积极配合国家、省、市局对重点领域、重点时段、重点食品进行飞行抽检。

四是结合12331等投诉,对某个特定的投诉食品(食用农产品)进行抽检。(陈化粮抽检)

五、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我局一直以来都把查办案件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中之重,截止5月底,食品类案件立案11件,结案7件(罚没款11.3万元)。

尽管我局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相比,仍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食品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甚至有些是文盲半文盲,查验商品、索证所票、规范操作存在客观困难,给食品安全工作造成难点,势必造成食品安全的隐患

二是由于食品市场监管工作量大面宽线长,监管工作成效巩固难,许多问题随时反弹,给监管工作造成极大难度。

三是机构改革后,我局增加了许多职能,但监管的专业执法力量、执法人员的素质、装备、资金严重短缺,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总之,在市食药局,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我局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和兄弟县市区的工作相比较,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不等不靠,边干边摸索的前提下,认真学习其他兄弟县市区的好做法、好经验,取长补短,发扬成绩,纠正不足,不断创新监管方法,提高监管水平,完善监管措施,落实监管责任,为**区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流通领域食品监管发言材料 篇2

食品安全问题是目前我国人民群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也是我国政府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的难点。因为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 它关系着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食品安全不仅涉及人民的身体健康, 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加强食品流通监管是确保食品安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然而如何构建一个长期有效的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机制是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 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

2 我国食品流通安全监管现状

2.1 缺乏健全的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健全的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法律体系是构建我国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新系统的保证, 也是决定该系统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虽然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经颁布了大量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 但是我国现有的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法律条款的内容仍相对粗疏, 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实际的可操作性也不够强。而且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中的责罚也较轻, 对相关食品安全违法人员无法产生足够的威慑力。这些原因共同造成了目前我国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法律体系严重滞后于食品流通安全监管需要的不利局面。

2.2 缺乏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

食品的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标准是影响食品流通安全监管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标准跟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多明显的不足。例如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严重滞后于食品新方法、新材料的出现, 或者是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太过于陈旧, 已经难以适用于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客观需要, 而且很多食品安全标准远远低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 也急需相关政府部门对这些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修订。此外, 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的制定和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各部门之间缺少合作协调, 以致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体系的监管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食品流通安全监管的发展。

2.3 未充分发挥消费者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监督作用

我国食品流通安全监管除了法律、体制相关方面的问题, 还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未能充分发挥消费者在食品流通安全监管中的重要作用。消费者是一个庞大的整体, 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如果发挥好了他们的普遍监督作用, 将会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革命性的影响。然而, 由于大多数消费者都缺乏食品安全方面的基础知识, 更别说是食品安全的专业知识了, 而且政府相关部门也缺少对消费者进行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和适时引导, 致使消费者即使遭遇食品安全问题也没有主动维权的意识和自觉性, 没有发挥其本应有的大众监督作用。

3 构建我国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新系统的建议和对策

3.1 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

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和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是构建我国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新系统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影响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 我们有必要加快我国食品安全立法的进度和相关法律的修订工作, 特别是要针对我国食品流通安全监管工作中的一些关键环节和领域制定一套可操作性强、有效的法律机制, 从而为构建食品流通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提供法律方面的保障。同时, 我们还需要借鉴国外先进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不断完善我国现有的食品流通安全标准体系, 在整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流通安全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这样才能确保食品流通安全标准真正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需要。

3.2 建立协调一致、行之有效的食品流通安全监管责任制度

食品流通安全监管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监管过程必须要得到众多政府部门的通力配合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 建立协调一致、行之有效的食品流通安全监管责任制度是食品流通安全监管部门的重要职责, 也是提高我国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成效重要保障之一, 更是构建我国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新系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建立协调一致的食品流通安全监管责任机制的主要内容有:以权责一致为基础和原则, 对涉及食品流通安全监管的各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 并确定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和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度, 让各部门在行使职能和权力完成相关工作的同时, 也能清楚知道自身应承担的相应责任, 如果遇到职能履行不力或不履行的政府部门并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和损失的, 还要追究相关部门和领导的责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证各个部门能够协调一致地进行食品流通安全监管工作, 提高食品流通安全监管的工作效率。

3.3 引入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食品流通安全监管的水平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都获得了非常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食品流通安全监管领域也不例外。引入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相关监管部门克服时间、空间等限制因素, 实现对分隔各地的食品流通安全监管信息的共享, 这样就能大大提高食品相关监管部门的实际监管工作水平和效率。同时运用信息技术还能够全方位地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需求。此外, 加强信息技术在食品流通安全监管的应用能够使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存在于不同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相关资源的开发, 这不仅能够提高这些资源和信息的利用率, 而且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制定相关决策时还能提供所需的全面、完整的信息, 促使其制定出的相关监管政策和制度能更加符合现实生活的需要。

3.4 强化消费者在食品流通安全监管中的作用

消费者在整个食品流通安全监管过程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如何采取措施让消费者在食品流通安全监管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这对提高我国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效果是非常重要的。针对本文前面提到的消费者在食品流通安全监管中作用缺失的现实问题, 笔者认为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在食品安全相关方面加大对广大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 从而逐渐提高消费者关于食品安全的相关专业知识和食品安全的意识, 这样能使消费者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食品流通安全监管过程中来, 进而大大提高食品流通安全监管的质量和效果。

流通领域食品监管发言材料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监管流通领域

一、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现状和意义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是工商部门重要工作。实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是国家赋予工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而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难度不断提高。加之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又存在的各种隐患,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监督管理行为,充分履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中的职能,保障食品的安全卫生,让消费者放心消费,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生命财产安全和市场经济秩序,不仅是个的小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大问题。

二、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1.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我国食品流通领域中的法律条款仍相对粗疏,尚未涵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而且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尚没有专门法律予以调整。此外《食品卫生法》对食品安全相关的监督、检查、管理机关以及相应的食品安全服务机构在流通领域中的法律责任也没有做明确规定。

从法律责任适应度来看还有相当的欠缺。目前,《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对食品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还缺乏应有的力度,特别是在流通领域,“还没有彻底剥夺违法犯罪分子再次违法犯罪的条件和能力,法律的威慑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1]。

2.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標准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食品质量相关标准共有近3000个,而与流通领域相关的标准仅有100余个,与生产和加工标准数量有相当的差距,一些重要的食品流通标准至今尚未制定。且有些标准由于前期研究薄弱,在可实用操作方面的效用相当有限,总体水平偏低,并且各标准之间结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部分标准之间存在交叉、矛盾的现象,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科学的标准体系,给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带来很大压力。

3.食品流通检测体系仍不健全

与市场准入制度需要相匹配的食品检测体系和必要的检测设备及手段的缺乏,造成了不仅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不能及时检出,假冒伪劣问题严重。商务部报告显示,我国经营食品零售的5万多家企业中建立检测中心的只有不到500家,全国2.6万家农贸市场配有垃圾处理设备的不足1‰。此外检测体系不健全还表现为各部门的检测工作缺少协调,检测力量缺乏整合,检测资源不能共享,快速检测的技术手段落后。

4.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不健全

目前,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信息的资源严重短缺,没有全方位的互通的信息网络体系,资源无法实现共享,不能满足政府决策部门、生产者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息的需求。且信息分散,缺乏共享机制。现有涉及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信息由不同部门管理或者由不同单位负责进行信息采集和资源开发,标准不统一,方法不规范,资源采集与体系建设存在交叉重复等问题,不仅在部门间、而且在部门内部也存在严重的资源分割。

三、加强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对策

1.加快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法律和标准的建设和完善

我们要加快立法工作步伐,积极进行法律修订工作,加快制定《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和修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实现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和保障。特别是要根据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以及确保某一类食品安全的需要来专门制定单一的法律,如市场准入制度法,并根据法律的需要出台相对应的制度,细化法律条文和技术性规定。

同时要不断完善流通消费领域食品安全标准建设。通过参照遵循国际标准,将国内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标准尽快与CAC标准接轨,既可避免重复性工作,节省大量财力,又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整体的可用性和科学性。

2.完善统一协调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度和检测体系

按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原则,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进一步理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明确监管责任。把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向集中统一监管、全过程监管等方向发展。同时按权责一致原则,健全责任制及责任追究机制,将责任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在履行职能,行使权力的同时,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能造成具有重大影响的损失或后果,有关负责人要承担领导责任。

3.建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制度

大力征集流通领域的食品企业信用数据,进行信用体系的研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掌握食品流通企业食品卫生信用状况,进而起到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对守信者给予褒扬,对失信者给予相应的惩戒,追溯相关责任人,形成食品流通领域的诚信经营氛围的作用。

4.改进流通领域市场秩序预警防范制度

做好预警防范工作必须实现指挥中心和信息汇总中心功能的最大化,并充分利用信息汇总中心的资料,建立监管回访制度。在信息中心里,有由以前检查、抽查时登记的资料统计而来的汇总资料,可以看出哪些是经常违规的企业哪些是比较违规比较恶劣的企业,对这些企业要进行重点监管,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回访,直到改进为止,从而达到防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景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迫在眉睫.中国质量万里行.2005(8)

[2]龚雯: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存在五大“隐患”.人民日报,2005-3-20(2)

[3]商务部市场运行司: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现状的调查报告.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5(5)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知识 篇4

一、常用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部分法律法规 1、2009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2、2007年7月26日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503号)3、2008年10月9日国务院令536号《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4、2009年7月30日国家工商总局令第43号《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5、2009年7月30日国家工商总局令第44号《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

6、工商食字【2009】176号关于印发《食品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管理制度》等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八项制度的通知

7、省政府305号令《湖北省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8、《湖北省工商系统现场制售食品行为监督管理办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广告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常见违法行为及处理办法

(一)日常巡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采取“六查六看”的方式加强监管:一是查经营资格,看证照是否齐全,是否属超范围经营;二是查进货票证,看来源是否合法、票证是 否齐全,进货时是否履行了检查验收职责;三是查经销食品,看有无质量、卫生检验检疫合格等证明;四是查包装标识,看标示是否虚假,是否属“三无”、仿冒或过期失效食品;五是查商标广告,看食品商标是否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食品广告有无虚假、误导宣传等内容;六是查市场开办者,看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对进场经营者履行了资格审查、质量监督等责任。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依照职能划转,按照违法性质分为主体资格类、食品质量类、经营者自律类、监督管理类四大类,分述如下:

主体资格类

(一)基本要求

1.申请领取证照。《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从事食品经营,应当依法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凭《食品流通许可证》办理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未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不得从事食品经营”。

2.经营条件发生变化的处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 化,不符合食品生产经营要求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食品生产经营要求情形的,应当责令立即纠正,并依法予以处理;不再符合生产经营许可条件的,应当依法撤销相关许可”;《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食品经营要求的,食品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

3.许可证管理。《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条规定“食品经营者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后,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食品经营者应当在经营场所显著位臵悬挂或者摆放《食品流通许可证》正本”。

(二)罚则

1.无证无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经许可生 产食品添加剂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四条规定“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等物品;违法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2.有证无照。在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食品餐饮许可后,未办理营业执照而开展经营活动的,按《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等登记法律法规处理。

3.经营条件发生变化。《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五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未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处理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给予处罚”。《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食品经营要求的,食品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经营活动,并向 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该办法第三十三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食品经营要求情形的,应当责令立即纠正,并依法予以处理;不再符合经营许可条件的,应当依法撤销相关许可。

4.违反许可证管理。《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①未经许可,擅自改变许可事项的;

②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食品流通许可证》,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食品流通许可证》的;

③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交虚假材料申请或者取得食品流通许可的;

④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食品流通许可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主动消除、减轻危害后果,或者有其他法定情形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违法情节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处罚。

食品质量类

(一)基本要求

1.内在质量。《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

⑴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⑵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⑶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⑷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⑸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⑹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⑺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⑻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⑼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⑽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⑾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禁止食品经营者经营下列食品:前十同上,⑾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的食品;⑿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的进口的预包装食品;⒀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对因标签、标识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停止经营的食品,在食品生产者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生产者采取的补救措施”。

2.包装质量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食品生产经营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符合下列要求: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当有小包装或者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餐具。

《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

⑴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⑵成分或者配料表;

⑶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⑷保质期;

⑸产品标准代号;

⑹贮存条件;

⑺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⑻生产许可证编号;

⑼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

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本法以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预包装食品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

3.与质量相关环节的要求

⑴人员。《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食品生产经营人员依照食 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进行健康检查,其检查项目等事项应当符合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二条: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和健康档案制度。食品经营从业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从事食品经营,其检查项目等事项应当符合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患有《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疾病的从业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⑵食品的贮存、运输和销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七、第十八、第十九条规定:食品经营者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食品经营者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臵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食品经营者销售生鲜食品和熟食制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所需要的温度、空间隔离等特殊要求,防止交叉污染;食品经营者对贮存、销售的食品应当定期进行检查,查验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及时清理变质、超过保质期及其他 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主动将其退出市场,并做好相关记录;第《食品安全法》四十九条规定,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

(二)罚则

1.内在质量。《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⑴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⑵生产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⑶生产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⑷经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⑸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或者生产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的制品;

⑹经营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生产经营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⑺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⑻生产经营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⑼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未经过安全性评估;

⑽食品生产经营者在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后,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经营的。

2.包装质量。《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⑴经营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⑵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 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⑶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食品中添加药品。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六条规定,“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一款第(七)、(九)、(十一)、(十二)项,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等物品;违法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3.与质量相关环节

《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未按规定要求贮存、销售食品或者清理库存食品,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二条规定,食品经营者聘用未取得健康证明的人员从事食品经营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七条规定,食品经营企业未按照要求进行食品运输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注:通过抽检发现食品质量问题的,不属上述情形。

经营者自律类

(一)基本要求

1.内部管理。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组织职工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其他食品安全知识,并建立培训档案;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对所经营食品的检验工作,依法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2.进货查验。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九条、《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十五条规定,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3.进货台帐。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鼓励其他食品经营者按照前款规定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可将有关资料复印件留存所属相关经营企业备查,也可以采用信息化技术,联网备查;食品进货查验记录、批发记录或者票据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4.销货台帐。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销售食品,应当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 质期、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上述信息的销售票据;从事批发业务的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向购货者开具载有前款规定信息的销售票据或清单,同时加盖印章或签字;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5.出具凭证。食品经营者应当主动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履行更换、退货等义务。鼓励食品经营者在其销售食品的包装上附加特殊身份标记,将其销售的食品与其他食品经营者销售的食品相区分。

6.食品退市。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食品退市制度。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下架单独存放,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将有关情况报告辖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食品经营者未依照前款规定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责令其停止经营。

7.市场主办者。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者和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应当依法履行下列管理义务:

⑴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⑵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

⑶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

⑷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记载市场内食品经营者的基本 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

⑸建立和完善食品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培训;

⑹设臵食品信息公示媒介,及时公开市场内或行政机关公布的相关食品信息;

⑺其他应当履行的食品安全管理义务。

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者和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应当禁止其入场销售;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具备与所经营食品相应的经营环境和条件的,可以暂停或者取消其入场经营资格;发现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将有关情况报告辖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8.事故报告。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臵方案,定期检查本企业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经营者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应当立即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并自事故发生之时起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罚则

1.进货查验。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规定,食品经营者进货时未查验许可证和相关证明文件,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2.进货台帐。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规定,食品经营企业未建立并遵守查验记录制度,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3.销货台帐。根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未记录、保存销售信息或者保留销售票据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从事批发业务的食品经营企业没有向购货者开具销售票据或清单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4.出具凭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二条规定,食品经营者未主动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或者拒不履行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更换、退货等义务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5.食品退市。食品经营者在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后,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经营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 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6.市场主办者。《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规定,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的举办者允许未取得许可的食品经营者进入市场销售食品,或者未履行检查、报告等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规定,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者和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没有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记载市场内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没有设臵食品信息公示媒介,及时公开市场内或行政机关公布的相关食品信息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7.事故报告。《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条规定,食品经营企业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未进行处臵、报告的,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毁灭有关证据的,责令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监督管理类

(一)基本要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条规定,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开展食品市场监督检查。食品经营者应当接受和配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督检查。

(二)罚则:《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二条规定,食品经营者拒绝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开展监督检查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特别说明:违法《广告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的行为未列入。

三、有关法律文书和执法程序

(一)部分法律文书(附格式)

1、责令改正通知

2、物品处理记录

3、(场所、设施、财务)清单

4、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场所、设施、财务)委托保管书

5、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

6、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书

7、解除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书

8、延长(查封、扣押)期限决定书

9、(检测、检验、检疫、技术鉴定)期间告知书

10、现场笔录

11、询问(调查)笔录

(二)执法程序

遵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相关规定。

四、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风险与防范

(一)流通许可准入风险点与防范

1.登记许可程序出错

《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核发流通许可证的程序是受理、审查、核准和颁发许可证。对此,每个环节都应该依程序进行,不能省略和跳过,同时把握好每个环节经手人履行的法定职责。

2.许可资料审查出错

《食品安全法》和《行政许可法》规定,申请人必须对所申请的事项的真实性负责,但受理机关有谨慎审查的义务,必须对申请人提高的资料进行书式审查核对。主要把握好申请人提供的身份证明和场地证明是否与核准的事项相吻合,履行好谨慎审查的义务。

3.实质审查出错

《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审核申请人提交的相关材料,必要时对申请人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核查,因此,履行审查义务的工商干部必须审查到位,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的条件进行审 查,切忌审查不到位、走过场马虎了事,或者程序不合法。

(二)日常监管风险与防范 1.日常巡查不到位

日常巡查监管是一项重要内容,不仅要制定巡查计划,而且要求进行分类监管,巡查到位。必须对辖区内食品经营户每半个月不少于一次巡查的规定,并按要求填好巡查卡,做好巡查记录,留下监管痕迹。

2.巡查工作流于形式

主要是按照六查六看的方法进行。每个监管人员都要做到目标任务明确,巡查内容清楚,巡查工作认真仔细,以确保巡查的工作质量。坚决制止巡而不查、查而不细,使巡查流于形式。

3.督促食品经营者履行法定义务、完善食品质量准入制度不到位

《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明确了食品经营者的义务和责任,《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也规定了监管部门监督经营者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完善食品质量准入制度的责任。食品经营者是否履行好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也是是否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标志,也体现了立法的宗旨。为此,在监督管理中,一定要督促和指导经营者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自觉把好食品质量准入关口,从源头上、根本上抓食品安全。

(三)专项整治风险与防范

除了日常监管,我们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的专项整治工作,比如对重点商品、重点地域、重点时节的食品安全整治工作。那么,在专项整治工作中,必须做到开展工作有计划有安排,专项清理全面到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任何死角,做到家底清、情况明,并结合实际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切忌工作流于形式、敷衍塞责,存在侥幸心理,以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专项治理。

(四)食品安全执法风险 1.行政处罚程序不当 2.采取强制措施越权 3.行政处罚中的不廉洁行为 4.滥用自由裁量权

(五)食品抽样检验风险点 1.越权抽检

一是仅限于流通环节,排除了生产和餐饮等环节的抽检权限;二是仅限食品,排除了食用农产品等特殊品种。

2.抽样检验程序违法

(六)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处臵风险与防范

食品安全事故难免会出现,有些时候不可避免,但更重要的是做好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处臵工作。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的规定,必须制定好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预案,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启动应急预案的程序,并在平时加以演练。与此同时,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必须按照法定职责开展处臵工作,切忌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更不得毁灭有关证据。

(七)食品安全信息发布风险与防范

流通领域食品监管发言材料 篇5

一、开展食品质量可追溯管理体系建设

1.进一步健全完善我省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可追溯管理示范创建工作规范。根据20__年以来该项工作的推进实施情况,结合我省食品安全示范省创建工作要求,按照省局对食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统一规划部署,对20__年《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示范点建设规范和标准》进行了调整完善,进一步增强基层对食品质量可追溯示范创建工作的可操作性。

2. 持续开展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可追溯管理省级示范点建设工作。下发《关于开展20__年度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示范点建设工作的通知》,鼓励批发环节和商场、超市、连锁经营便利店、专卖店建立预包装食品的电子台账管理制度,明确提出逐步将全省大型商超、一级批发、连锁经营等条件较好的食品经营单位创建为省级示范点,在20__年创建100个省级食品质量可追溯管理示范点的基础上,20__年创建148个省级示范点,20__年底前逐步建设1000家省级示范点,增强食品经营者自律和诚信经营意识。

二、完善食品经营许可机制

1. 制定《福建省食品经营许可管理规定(试行)》。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的《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经营许可审查通则》,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福建省食品经营许可管理规定(试行)》。为了进一步完善《福建省食品经营许可管理规定》(试行),召开由设区市、县(市、区)局相关人员及省局专家库有关专家参会的研讨会,并在在省政府门户网站和省局官方网站上对外公开征求意见,在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正式行文下发,要求6月1日正式施行,同时发布启用《食品经营许可证》公告,进一步推动我省食品流通、餐饮服务、保健食品经营许可“三证合一”工作。

2.举办全省系统食品经营许可视频培训班。5月,对设区市局相关科(处)室监管人员、基层食品(食品流通、餐饮服务、保健食品)经营许可准入审批核查人员及相关业务骨干进行培训,重点培训食品经营许可业务工作和食品经营许可系统操作,提高基层许可人员许可业务水平和系统操作能力。

3.组织食品经营许可新证印制工作。协调指导省局后勤中心开展新食品经营许可证印制发放工作,确保全省食品经营许可改革工作如期开展。到目前为止,全省共发放新证1736家,其中食品销售975家,餐饮服务722家,单位食堂39家。

三、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建设

1.持续深入开展全省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示范县(市、区)工作。一是开展20__年试点创建单位的推荐审核。省食安办、食品药品监管局、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开展20__年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示范县(市、区)试点创建工作的通知》,在各设区市食安办推荐的基础上,选定了鼓楼区、东山县等10个县(市、区)开展20__年社会共治试点创建工作。二是统筹规划好20__年创建工作。20__年3月,召开20__年全省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示范创建工作推进会议,对第一批10个试点创建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交流了创建工作的典型经验;对20__年第二批创建工作进行统一部署,明确全年创建目标和各项工作任务。三是抓紧总结验收首批创建工作。编制20__年全省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示范县(市、区)创建项目绩效自评报告,规范创建经费使用。20__年6月,省食安办、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20__年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示范县(市、区)试点创建工作考评验收的通知》,第一批试点创建单位于6月20日之前完成了自评,省食安办、食品药品监管局计划于7月份进行实地考评验收。

2.强化食品安全治理多方协作的工作实践。一是积极参与理论研讨及交流。参加“环浙”六省市食品安全协作会议;组织部分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示范试点创建县(市、区)有关人员,赴上海参加由人民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组织的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研讨论坛。二是探索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落实的有效机制。下发《关于提供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情况的通知》,继续鼓励推进食品生产经营者参与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并要求各地于20__年5月底提供书面工作总结材料,并汇总相关数据。三是做好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关切问题的沟通交流。上半年,共答复社会公众网上各类食品安全咨询27件,主动开展民意征集2项;主办及协办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8份(主办6件、会办12件)。

四、加强食用农产品市场监管

1.扎实抓好《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先后三次派员参与总局关于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监管工作的专研讨,多次对总局《食用农产品进入市场销售监督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征求意见稿)提出我省建议及意见;《办法》自今年3月1日实施以来,督促全省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认真履行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监督管理职责,落实属地监管责任;6月份,下发《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监督食用农产品市场主体(包括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食用农产品销售者、食用农产品储存服务提供者)履行质量安全责任,加大对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监管执法和督查检查力度。

2.强化与食用农产品监管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进一步深化落实我省《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合作协议》;落实省政府1213行动计划,按照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农业厅、海洋渔业厅及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责分工,提出我省关于做好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工作的具体意见。

3. 开展全省系统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监管工作培训。组织全省市县两级及基层监管执法人员,集中开展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监管执法专题培训班,邀请农业厅、海洋渔业厅有关领导及专家现场授课,重点针对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监管的法规依据、执法手段、监管要求、准入衔接等进行专题培训,切实提升我省食用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

五、开展食品市场治理整顿

1.统筹谋划全省食品安全监管治理工作。3月份,召开全省食品销售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我省20__年食品市场治理专项行动,明确了将校园周边、农村区域列为重点整治区域,将食用农产品列为重点整治品种,下发了《20__年食品销售监管工作要点》,明确各项食品市场治理整顿的工作任务和时间安排。

2.深入开展农村区域食品安全专项治理工作。1月,下发了《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扫雷”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20__年2月至10月为“扫雷”专项行动的集中整治阶段,对农村食杂店、小超市、区域性食品批发市场、乡镇农贸市场、农村地区学校食堂、中小型餐馆、农家乐、小吃店、饮品店等重点场所和农村集体聚餐活动等进行集中监督检查。5月中旬,组织开展了全省农村食品安全“扫雷”专项行动督查调研,组成了联合督查调研工作组,先后赴3个设区市6个县(市、区),召开了5场省、市、县、所四级联席座谈会,深入14个乡镇,现场检查了26家农村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落实主体责任的情况,实地督查了4个基层监管所工作开展成效,并随即下发全省各地《关于农村食品安全“扫雷”专项行动督查调研有关情况的通报》,要求各地监管部门切实抓好督查落实。

3. 开展全省流通环节茶叶市场专项治理整顿。针对近年来省局对茶叶产品专项安全抽检和监测,发现个别区域、个别绿茶产品违规滥用色素,个别区域红茶问题突出,市场销售散装茶叶产品问题严重的情况,为进一步解决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巩固20__年开展的打击茶叶加工违法行为“春雷”专项行动工作成果,省局于5月制定并下发《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茶叶产品经营质量安全隐患专项检查的通知》,规范全省茶叶的经营,建立茶叶流通监管长效机制,解决我省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推动全省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六、加强市场食品质量安全监控

1.制定并实施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督抽检工作方案。1月,制定了全省流通食品质量监督抽检计划,配合20__年对重点区域、重点品种的专项整治整顿工作安排,全年共安排了3950批次省级流通环节监督抽检任务。4月份,按照省局安排,又补充制订20__年流通环节省级食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检计划,针对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重点时期,以及食用农产品、水产品和水产制品等重点品种,补充安排了2070批次的抽检任务。

2.督促指导食品批发市场、大型商超提升检测能力建设。督促各地监管部门指导食品专业批发市场、大中型商场超市按要求规范建立自检室,提升食品自检能力。结合食品安全示范省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全省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办者必须建立检测室,配备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或者委托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开展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工作,制定有关工作目标,即20__年建立7个,20__年建立15个,20__年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部按要求建立健全自检能力。

总结半年来的监管工作情况,成绩喜人,成效很大,但在以下两个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和困难,有待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着力。

一是食品经营主体责任缺失严重。从今年组织开展对全省各地的飞行检查和工作督查情况来看,部分食品经营主体责任缺失状况较严重,如在农村区域及城乡结合部区域,食杂店、小超市等对食品经营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等义务的履行方面不容乐观,更有个别经营单位,仍处于无证经营状态,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对于全省各级监管部门而言,如何有效督促食品经营单位切实履行起食品安全首要责任是个严峻的考验。

二是监管机制建设仍有待加快步伐。当前,我省食品流通安全监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分级管理模式重新定位了各级监管部门的职责、新的监管领域、新的经营业态不断涌现,相应地,在某些监管环节、业态领域,机制建设的盲区日益显现,在监管工作的法理依据、监管的对象目标、监管的技术手段、监管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部分有待进一步明确的事项,需要我们加快监管机制建设,加强调研指导,切实提升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按照夯实基础、风险防控、强化监管、深化共治的原则,20__年下半年的食品销售监管工作,有如下思路:

一、抓好许可改革,提高监管效能

1.全面开展许可审查和换证工作。全面开展食品经营许可审查和许可证新发、换证工作,力争在第二季度开始新版许可证启用工作。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完善食品经营许可流程,增加市场主体准入前信用承诺环节。

2.做好监管数据分析与应用。指导各地做好许可相关数据的录入、检查和统计分析,全面掌握食品经营监管基数,提高监管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抓好日常监管,落实主体责任

3.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按照属地分层划分责任的原则,严格界定监管责任人监管责任和责任范围。各级食品经营日常监管人员要力争保证五个“常态”,即把监督指导食品经营者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常态,把监督指导食品经营者建立和执行食品经营良好行为规范作为常态,把监督指导食品经营者建立和执行不安全食品召回和处置制度作为常态,把排查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作为常态,把开展食品安全法律规范宣传教育作为常态。

4.加大抽检监测力度。注重发挥监督抽检工作的靶向性和科学性,持续加大对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的力度。结合监管工作实际,科学合理制定抽检计划,针对重大节假日、高风险隐患、群众消费量大的食品,如乳制品、食用农产品、水产品等,加大抽检频次。按照要求及时开展对不合格样品和问题样品的市场排查和溯源核查。

5.规范经营主体责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食品销售者严格依法经营,认真落实进货查验以及查验记录、食品安全自查、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等制度要求,强化食品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温度控制、食品销售设施设备维护和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理库存食品。

三、抓好治理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6.深入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扫雷”行动。按照国务院食安办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安全治理工作的意见要求,重点针对批发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农村中小学校园及周边食品经营者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扫雷”行动。积极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着力构建乡村食品安全共治网格。

7.开展水产品专项整治工作。在全省范围开展水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情况风险排查活动,重点整治区域是水产品经营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集市、超市、实体店;重点整治品种是对各级抽检中问题检出率较高的龙胆鱼、鲈鱼、明虾、青斑鱼、鲫鱼、桂鱼、鳗鱼、双壳类水产品等。加大对索证索票、检疫检测证明等制度落实情况的排查力度,摸清水产品市场销售情况,督促经营者规范经营,加强与农业、海洋、公安等部门协作,严厉打击水产品经营违法违规者。

四、抓好食用农产品监管,建立协作机制

8.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产地市场准入制度。准确把握食用农产品市场、肉类、进口食用农产品和批发市场准入的条件,把握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或购货凭证、合格证明文件的内容,督促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和销售者建立健全并落实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履行质量安全责任,切实加强自律。

9.加强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日常监管力度。督促各级监管部门根据食用农产品风险程度等确定监督检查的重点、方式和频次,对辖区内的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销售者、储存服务提供者进行日常检查。重点监控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过程中的高风险环节,督促各类食用农产品市场主体完善内部管理责任,按照食用农产品市场主体分类建立信用信息档案,加强对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主体信用信息监管。

10.落实食用农产品销售者和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主体责任。加强《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宣传贯彻,指导督促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入场销售者档案、强化市场准入管理、签署质量安全协议、开展自检,加强风险防控,承担管理责任;督促食用农产品销售者建立健全进货查验记录、市场准入等制度,落实主体责任。

五、抓好试点工作,形成社会共治

11.着力抓好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创建“食品安全示范省”的统一规划部署,着重抓好相关重点项目建设;指导督促福州市、厦门市、莆田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推进“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任务,按照创建标准的要求,落实有关创建工作,适时开展对创建工作情况的督查;督促指导各地继续抓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对第一批创建单位抓紧总结提升,对第二批创建单位强化工作指导,会同省食安办对第一批10个创建单位进行考核验收。

食品流通批发企业监管工作调研 篇6

食品流通批发企业监管工作调研

我局为把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针对辖区实际情况,从抓好食品批发经营企业监管入手,通过对流通领域食品批发企业实行建档管理,做到“一户一档”,管住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源头,采取科学的监管手段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水平。

一、具体做法

(一)引导食品流通批发企业自律,强化食品批发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1、加强行政指导。帮助食品批发企业完善管理制度。根据我局实际在批发企业中推行工商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三位一体”监管模式。积极指导食品经营户建立“两帐一卡一店”制度,督促食品批发经营户建立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帐、质量承诺、不合格食品退市等制度,与辖区食品批发经营者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书》,防止不合格商品进入流通领域。

2、加强法制教育。强化食品批发企业产品质量意识。我局紧密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开展学习《食品安全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学习和贯彻执行的氛围。一是各工商所以召开恳谈会、座谈会等方式组织辖区食品经营者学习,让所有食品经营业主知晓《食品安全法》,明白自己在食品经营中应尽责任和义务以及违法经营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二是与沃尔玛、绿源超市等配送企业联办“《食品安全法》宣传专栏”,增强经营者承担、履行食品安全责任和义务的意识,同时向广大消费者宣传,促进消费者对食品经营的社会监督。根据市局《转发省工商局关于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法>普法知识竞赛的通知》要求,我局认真组织本辖区食品经营户、食品经营企业的管理工作人员参加《食品安全法》知识竞赛活动。通过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和知识竞赛,达到了食品经营业主知法、守法,提高食品经营业主的诚信经营、守法经营的法律意识,增强企业负责人、工作人员食品安全责任意识。

3、加强业务培训。提升食品批发企业产品质量把关水平。我局邀请五粮液等名优企业工作人员到食品批发企业指导如何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组织食品批发企业之间互相交流如何提高产品的进货把关、仓储保管、调运等业务知识。为帮助食品批发企业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组织企业质检人员进行食品检测培训,请专业检测人员对食品批发企业质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对食品的自我检测的水平。

(二)强化食品流通批发企业监管,管住大宗食品质量。

1、落实监管责任,消除食品批发企业监管盲点。层层落实监管责任,确保每个食品企业在每个时期都有工商执法人员适时监管,同时防止重复监管的`发生。全面落实食品安全监管第一责任人制度,在内部采取了区局与基层所、所与管段干部签订了责任书;同时按照《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赋予经营者的义务,管段干部还与食品经营者签订了责任书,从而更加明确食品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监管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2、加强重点食品质量监测,适时把好重点食品质量关。根据省局、市局食品监测计划安排,针对辖区实际情况,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对食品批发企业和重点食品进行监测,制定周密的监测计划和每次的监测行动方案,把好各个时节、时期重点食品的质量关。如在元旦、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春节等重大节日开展节日市场专项检查,与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保障结合起来,做到超前防范,落实责任,突出重点。一是在节日市场监管、检查中超前防范,层层落实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节日市场突发问题。二是落实领导责任制、机关部门指导监督责任制和各工商所岗位责任制,责任到人,局领导带队,局、所联动,区局领导深入市场、超市、商场和经营企业,靠前指挥、带队检查督促。三是结合实际,突出重点,集中开展节日市场专项检查,如在中秋节分管局长亲自带队对我市月饼批发企业琦园、麦加乐、多点儿进行检查,确保人民群众过一个安乐祥和的节日。

3、加强风险预警,防范重大流通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为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为在发生食品安全等突发事故时能快速、有序、高效地进行应急处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我局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突发事故应急预案。根据全国各个时期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及时发布消费警示,并安排各工商所对相关企业和商品进行排查。如在地沟油专项执法行动中,对全区范围内经销粮油及从事餐饮服务的经营户开展了“关于整治查处地沟油的专项执法行动”,区局认真制订了巡查计划,添加了待查企业和个体作为检查对象,展开了“拉网式”检查。对个别农贸市场内现产现买的加工菜籽油的小作坊认真进行了检查,检查中未发现有销售“地沟油”的情况。

二、工作成效

(一)降低了食品安全监督管风险,促进和谐消费。通过以上监管措施,今年以来全区示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通过问卷调查人民群众对辖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满意率明显提高达到了99.5%,实现了政府满意、企业满意、群众满意。

(二)降低了食品安全监管成本,提升了监管水平。通过以上监管措施,能做到每次监管有的放矢,防止监管走过场,监管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下降,监管效率明显提高。

农村食品流通市场监管现状及思考 篇7

食品流通环节,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农村及边远地区食品市场依然存在“散、乱、差”的状况,也是假冒伪劣和过期食品容易出现的主要区域。目前,农村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一)数量多,分布散。食品流通环节是食品监管对象最多的一个环节。目前全区食品经营户共有762家,分布广、散,在全区10个乡镇、266个行政村、17个居委会,2116个村民小组、118个居民小组。除了场镇较为集中之外,只要是村民聚居的地方就有食品经营户,许多偏远的村组都有小副食店(食杂店)。

(二)规模小、档次低。我区食品流通环节主要以小副食店、小食杂店为主,全区740家食品经营企业(户),大型超市4家,占0.54%;中型超市12家,占1.62%;小卖部(食杂店)724家,占97.84%。受条件限制,许多农村小卖部(食杂店)是家店不分,硬件设施和贮藏条件十分简陋,店内食品陈列与相关硬性要求差距较大。

(三)投入少、流动大。小副食店(食杂店)入户门槛较低,资金投入较少,利润空间较低,经营户流动性很大。有的农村学校周边的食杂店就一个背篓、一个箥箕搭成,违法成本很低,应对检查采取“游击”战术,取缔后死灰复燃速度很快。目前农村出现大量的流动“货郎”,开着机动三轮拉着小食品或快捷食品(凉菜、卤肉)等穿梭于各个村落。

(四)意识弱、隐患多。大多数食品经营者文化素质较低,法制观念十分淡薄,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识别假冒伪劣的基本知识。

如农村小食店将食品与其他商品混合存放,有的甚至将食品与农药等农资商品陈放在一个柜台内;经营者进货、消费者购买时只考虑价格不考虑质量问题,致使不合格食品、假冒伪劣食品趁机进入农村市场。

(一)档案规范难。建立完整、规范的经营户档案是农村食品市场监管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农村食品市场的经营户档案很不健全,无照经营的现象依然存在,原因是农村食品店经营的随意性较大,一些店想开就开,说关就关,特别是一些家庭式经营户和个体小摊贩,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还有一些经营者是专门从事节日性或季节性生意,如中秋节前赶做月饼、夏季销售雪糕冰棍、春节销售年货等。农村食品经营户大多属于小本经营,流动性大、隐蔽性强,为逃避监管不主动甚至抵制到监管部门办理相关证照。目前全区难以建立完整、规范的经营户档案,还存着一些监管盲区。

(二)日常监管难。一是量大面广分布散。目前农村食品经营户数量较大,分布比较散,有些位置十分偏远,存在监管盲区。二是监管力量显薄弱。相对繁重的监管任务,目前的监管执法力量显得十分薄弱,特别是基层食品监管力量明显不足够。虽然目前在三个片区设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区政府也明确各村(居)主任兼任当地的食品药品协管员,但基层所监管执法人员少,村(居)主任本身日常事务很重,加之又无额外的专项保障经费,无法真正调动食品协管员的积极性,导致日常巡查难以真正到位。三是业务知识欠精通。食品药品体制改革后,工商、质监、商务的食品(含酒类)的监管职能划转到食品药监部门,但划转的专业执法人员却很少,整个食品监管队伍有效监管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还很欠缺。四是执法装备待强配。目前开展食品日常巡查,基本还停留在“眼看”这个阶段,大多是看食品是否存在过期、食品包装是否规范、食品包装有无破损等,怀疑食品可能存在问题缺乏有效手段,就连基本的快速检测设备也没有配备,全区食品检验监测和风险评估能力十分欠缺。

(三)违法查处难。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食品安全出现违法形为,处罚的最低标准为20xx元。

大多数农村食品经营户经营规模一般较小,经营成本很低,资金投入少,一些经营户经济状况差。大多数小食杂店全部货值也没有20xx元,在实际的行政执法中,处罚标准往往难以执行到位。

(一)实行分片巡查,完善监管档案。针对目前监管执法人员与监管对象极度不对称的情况,拟定计划分乡镇、分村社为片区开展全面巡查,做好档案登记,完善监管档案,对无证经营或证件过期的经营进行重点标注,并定期进行回访,确保监管无死角,无盲区。同时将监管对象按乡镇、村(居)归类,与所在乡镇、村(居)衔接沟通,共享档案资料,如有新增或注销的,及时进行更新和沟通。

(二)实施分类监管,确保监管实效。按照日常农村食品市场巡查和案件查处情况,对食品经营主体建立a、b、c、d四类信用等级档案,重点加大对信用等级较低的经营户进行巡查监管:a类,守信经营者,每季度巡查不少于2次;b类,警示经营者,每月巡查不少于1次;c类,失信经营者,每月巡查不少于4次;d类,严重失信经营者,应依法查处取缔。同时按照食品种类、群众消费量、食品安全危害程度等特点,分为一类、二类、三类食品,加大对重点食品的经营加大巡查力度。一类食品每月巡查不少于1次,如粮油、婴幼儿奶粉、乳制品、卤肉、学校周边小食品等;二类食品每半年巡查不少于3次,如调味品、酒类、米面制品、干货、等;三类食品全年巡查不少于3次,如包装成品食品、膨化类食品等。通过实施分类监管,突出高危食品和重点食品的巡查和监管频次,把有限的监管力量用到重点的监管对象上,提高日常巡查和执法监管效率。

(三)加大案件查处,震慑违法行为

针对农村食品市场的特点,特别要严厉打击以“送货下乡、厂家直销、降价促销”名义在乡镇场镇和农村市场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加大案件的查处力度,有效遏制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的蔓延势头,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并通过媒体或网络宣传执法检查和案件查处的`成果,对农村市场的不法分子起到有效震慑作用。

(四)加强部门协作,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完善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管体系,加大与农业、畜牧、卫生、教育、公安等部门和乡镇的协作配合,实现部门联动,针对农村食品市场开展联合整治行动,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通报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乡镇食安办、村组食品安全协管员和社会义务监督员的作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的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管体系。

(五)强化宣传培训,提高安全意识。一是开展执法监管协管人员的培训。积极鼓励机关执法监管人员参加业务集中培训,提升执法监管能力;对乡镇食安办工作人员和村(居)食品协管人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增加基层监管水平。二是开展从业人员培训。通过分片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培训的方式,利用典型事件和案例示范,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的培训,从业人员诚信经营。三是开展社会宣传活动。通过“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五进”、党员服务队宣传等形式,积极开展农村市场食品安全宣传活动,提高群众的“免疫力”,不断增强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违法经营的行为;发现问题食品和违法行为及时进行举报,形成浓厚的社会监督氛围。

上一篇:夜空作文300字下一篇:保护动物的三年级童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