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监管领域

2024-09-15

生产监管领域(通用9篇)

生产监管领域 篇1

为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促进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编制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全国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代码编制规则(修订)》等10项安全生产信息化领域技术规范。2016年7月1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印发安全生产信息化领域10项技术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规划〔2016〕63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2014年9月28日印发的《关于印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隐患排查治理数据规范(修订)》等4项规范规则的通知》(安监总厅规划〔2014〕97号)同时废止。具体如下:(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全国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代码编制规则(修订);(2)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生产经营单位基础数据规范(修订);(3)安全生产数据采集第2部分:煤矿指标(试行);(4)安全生产数据采集第3部分:金属非金属矿山(含尾矿库)指标(试行);(5)安全生产数据采集第4部分:石油天然气(含陆上石油天然气和海洋石油天然气)指标(试行);(6)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业务基础数据规范第2部分:标准化(修订);(7)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业务基础数据规范第3部分:隐患排查治理(修订);(8)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业务基础数据规范第9部分: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许可证(试行);(9)安全生产统计报表第9部分: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年度报表(试行);(10)安全生产移动执法终端基本技术要求第2部分:煤矿安全监察(试行)。

生产监管领域 篇2

一、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着力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和打击非法违法行为

1.会同公安、交通等部门深入开展道路运输安全综合治理。大力宣传贯彻落实《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研究制订全面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政策措施;以“道路客运安全年”为有效载体,以长途客车、旅游客车、卧铺客车和县级客运企业为重点,深入开展道路客运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强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深入开展道路安全设施生命防护工程;继续以客货运车辆为重点,开展集中整治超速、超员、超载、疲劳驾驶违法行为的“三超一疲劳”专项行动。

2.会同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深入开展建筑施工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深入开展以起重机、脚手架等施工设施设备安全隐患为重点的排查治理,加强对在建工程涉及的深基坑、高大模板、脚手架、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等施工部位和环节的重点整治,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防范坍塌等事故发生;规范工程承包行为,严厉打击违法分包、转包,以及施工企业无相关资质证书等非法从事建筑活动的行为。

3.指导协调公安等部门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大力实施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立“清剿火患”的长效机制;以高层地下建筑、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三合一”场所及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为重点,集中整治重大火灾隐患。

4.会同铁道部门深入开展高铁安全专项整治。结合“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和高铁安全大检查报告中提出的整改建议,开展以信号设备研发、上道,机车车辆维修,高铁防雷防震,行车调度、电务、工务人员按章操作,职工安全培训教育,高铁运行环境隐患,以及铁路运输企业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等为重点的高铁安全专项整治。

5.会同交通运输部门深入开展渡口渡船专项整治。严厉打击“三无”渡船和渡船超载、混载等严重违法行为,全面落实渡船安全航行责任制,切实消除影响渡运安全的各种隐患,健全完善渡口渡船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二、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着力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6.推进道路运输客运企业标准化建设。会同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出台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规范,督促运输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确保客运安全。

7.推进水上运输企业体系审核标准化建设。积极配合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建立健全船

舶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制度,督促航运公司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完善安全条件,保障船舶安全。

8.推进铁路运输企业标准化作业建设。会同铁道部通过实行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全面提高铁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9.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指导协调建设、交通、铁路、水利、电力等部门,依据有关安全标准,对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和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状况进行检查评估和分级考核,督促企业加强施工现场安全过程控制。

10.推进船舶修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指导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国防科工局开展军工船舶、民用船舶、渔业船舶安全生产标准化,在制定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和评审办法,推进船舶制造行业加强安全基础能力建设和程序化管理。

11.推进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会同电监会督促指导电力企业全面开展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培育一批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二级、三级发电企业。

三、加强动态监控系统的安装应用,着力提高科技保障安全的能力

12.强化道路交通动态监控系统的应用工作。会同交通运输部、公安部联合制定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管理办法,督促运输企业切实用好动态监控系统。力争到2012年底动态监控终端完好率达到85%,在线率达到80%。

13.进一步推进渔船安装防碰撞自动识别系统。海洋运输船舶和60马力以上机动渔船在2012年底前安装防碰撞自动识别系统的比例分别达到80%和50%。

14.加快推进大型起重机械安全监控系统的安装应用工作。会同质检总局加大试点推广运用力度,研究制定推广使用的政策措施。

四、加强平安创建工作,着力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

15.深入开展“平安畅通县市”创建工作。会同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研究制定2012部级平安畅通县市评价检查工作方案,对平安畅通县市进行验收。

16.深入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县(区、市)创建活动。支持配合农业部继续开展创建“平安农机”示范县(区、市)活动,计划对100个平安农机示范县进行检查验收。

17.深入开展“平安渔业示范县”创建活动。联合农业部继续推动各地区将渔业安全生产考核指标纳入政府工作考核内容,在重点渔业乡镇设置负责渔业安全管理的工作机构,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

五、加强事故查处和挂牌督办,着力用事故教训推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

18.更加注重建立健全挂牌督办工作机制。及时总结交流各地经验,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和程序,研究建立“现场联合督导、统筹协调调查、联合通报警示、重点约谈检查、跟踪整改落实”的督办工作机制。

19.更加注重事故挂牌督办的效果,充分发挥综合监管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时效性和严肃性。进一步严查事故、严格追究、严肃问责,及时公布事故查处结果。

生产监管领域 篇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总工会,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有关中央企业: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集中开展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2]10号)的统一部署,2012年4月以来,全国集中开展了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治理纠正违规违章行为专项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深化“打非治违”行动,强化基础建设,在预防和治本上狠下功夫,发动和组织广大职工开展安全生产和职业病危害隐患排查治理,引导职工在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决定于2013年5月至8月组织开展全国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知识竞赛活动(以下简称“竞赛”),并作为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地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工会组织、煤矿安监机构及各企业要高度重视,结合本地“安全生产月”活动和本单位实际,积极参与,统一协调,精心部署,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赛组委会

本次竞赛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劳动保护》杂志社承办。为保证本次竞赛顺利进行,本次竞赛设立组委会,组委会设置如下:

主任: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杨元元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鸣起

副主任: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支同祥

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保护部部长王俊治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宣教中心主任裴文田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吴宗之

秘书长:《劳动保护》杂志社社长、总编张力娜

副秘书长: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策法规司处长赵歌今

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保护部处长李跃平

竞赛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劳动保护》杂志社。

二、活动形式

竞赛命题主要参考竞赛组委会组织专家编写的《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知识读本》,该资料以《劳动保护》杂志增刊形式出版,试题刊登在2013年第5期《劳动保护》杂志(2013年5月1日出版)上,并同时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www.chinasafety.gov.cn)、全国总工会网站(http://www.acftu.org)、易安网(www.esafety.cn)公布。参赛者可直接从上述网站下载试题。参赛单位如需《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知识读本》和较多试卷,可以直接与《劳动保护》杂志社联系。

竞赛采用笔答形式。答题具体要求见试卷。请参赛单位将答题卡收集后统一寄至竞赛组委会办公室,答题卡收集截止日期为2013年8月31日。

三、奖项及奖励方式

本次竞赛设个人奖、优胜单位奖、优秀组织者奖三个奖项。竞赛获奖名单将由竞赛活动主办单位公布,同时在2013年第12期《劳动保护》杂志、《现代职业安全》杂志,以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中华全国总工会网站和易安网上公布。2013年11月将召开竞赛活动总结颁奖大会,届时将邀请竞赛获奖单位代表到会领奖。

本次竞赛设个人奖、优胜单位奖、优秀组织者奖三个奖项。

(一)个人奖。

从所有正确答卷中抽取确定。设一等奖10名,每人奖金2000元;二等奖30名,每人奖金1000元;三等奖50名,每人奖金500元。

(二)优胜单位奖。

根据参赛单位对竞赛活动的组织情况及参赛人员答卷的综合成绩、参赛人数评选确定。设350名,颁发证书和奖牌。

(三)优秀组织者奖。

从优胜单位竞赛组织人员中评选确定。设100名,颁发优秀组织者证书。

四、其他要求

(一)地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总工会和各驻地煤矿安监机构要按照竞赛活动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区“安全生产月”活动实际,层层动员、广泛组织社会公众和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以及本单位工作人员参加竞赛活动。

(二)各有关中央企业和其他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本通知要求,全面动员、积极组织员工参加竞赛活动。

(三)各地区、各单位还可以结合这次竞赛,在本地区、本系统和本企业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打非治违”宣传活动。

竞赛组委会办公室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2号欧陆大厦B座九层《劳动保护》杂志社,邮编:100101。

联系人:高玲、张艳梅

联系电话:010-84850736, 84851376,

84850136-919、923, 84850936(传真)

电子邮箱:esafetyyc@163.com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操作 篇4

王瑞萍著

中国工商出版社2009.6第一版

联系单位:河北省工商系统基层教育中心

联系电话:0311——88870731

书价:32元/本,50本以上(含50本)免收邮寄费,50本以下加收15%邮寄费。

目录

第一编食品安全监管的范围

第一章一般法定范围

第一节 法定概念范围//第二节 法律责任范围//第三节 规制对象范围//第四节 食品安全监管范围综合分析

第二章流通领域的界定

第一节 流通领域的概念//第二节 流通领域的具体范围//第三节 流通环节问题

第三章法定条件与法定要求

第一节 法定条件//第二节 法定要求

第二编食品安全案件查处

第一章《食品安全法》的应用

第一节经营者义务与监管者职责//第二节 违法行为认定与行政处罚

第二章《产品质量法》及相关法规应用

第一节 《产品质量法》的应用//第二节 其他法规应用

第三章其他法律法规应用

第一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二节《特别规定》//第三节 专项法律法规的应用(一、《生猪屠宰管理条例》;

二、《盐业管理条例》、《食盐专营办法》、《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

三、《糖料管理暂行办法》;

四、《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第四章河北省地方法规

第一节 《河北省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第二节《河北省农产品市场准入办法》 第三编食品标签标识的法定要求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 查验食品标签标识的法定职责//第二节 查验食品标签标识的法定依据

第二章食品包装标识、标签的一般规定

第一节 食品包装标识的管理规定//第二节 食品包装标签的管理规定

第三章食品包装标识、标签的特别要求

第一节 特殊食品//第二节 食品添加剂//第三节 食品包装材料//第四节 其他专项(食盐、生猪、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等)//第五节 集贸市场和街头食品

第四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第一章部门监管体系

第一节 市场监管的方式方法//第二节 食品质量检验与监测//第三节 其他法律、政策规范//第四节 监管手段信息化

第二章社会监督体系

第一节 行业协会与经营者自律//第二节 消费者与消费者协会监督//第三节媒体监督

第二章行政责任追究

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监管途径探析 篇5

(一) 特征

建筑行业有自身的特性, 机械化水平低、技术施工繁杂多变、流动性极强, 很多东西需要手工支撑, 这就使得建筑行业需要很多的劳动力。且建筑施工多是按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流程走, 需要在一定的时限完成, 一个项目建设阶段结束后, 后期的工作几乎是不需要劳动力的。而且建筑行业还受天气、季节的影响, 就更加决定了建筑行业多是临时性的用工。且建筑业的工作特性就决定了它归属劳动密集型行业。所以, 整个建设范畴的农民工总体素质偏低。

(二) 现状

首先, 建筑企业的用工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合同制、劳务企业用工和带班长制, 这实质上就是挂靠一些劳务企业。现阶段的劳务作业和决策管理基本分离, 这样在工地上工作的基本上就是农民工。其次, 农民工平常管理缺乏, 由于各级“包工头”的层层分包, 而农民工一直处于链条的最尾端, 缺乏从上至下的直接性的管理。所以, 农民工的出勤和计工不能准确衡量, 工资的发放也不能及时有效掌握, 从而, “讨薪”事件就会时常可见。再有, 合同签订的问题。一般来讲, 建筑施工单位极少会自主和农民工签订正规合同, 多部分就是口头约定, 而层层分包的方式, 也会限制合同的签订政策。最后, 劳务工资的发放。虽然政府有各类文件明确工资发放问题, 可实际工作时, 劳务的分包、项目的层层下放, 都导致工资薪酬不能直接到达农民工的手中。

二、建设领域劳务用工近况

(一) 承包商管理水平低下

建设行业大多实行劳务分包的方式。近年来, 解决处理的各类农民工案件, 承包商拖欠农民工资的情形经常出现。经常是一个项目被承包后, 承包商疏于管理, 造成后期的利润减低, 又或是对市场预期过于乐观, 而导致资金链条暂时性的断裂。从而在工程项目完结后, 当农民工开始想要得到自己的工资时, 就会无力支付, 致使农民工拿不到自己的工资。甚至最后可能是“包工头”“跑路”, 农民工找不到负责的人, 走到绝路, 只能经由信件投诉以及集体上访等等, 以期求获得社会注意, 拿到自己的工资。并且承包商不完善的管理体制, 也会让民工的工资计算核准资料不能完整提供, 也就不能判定农民工工资的精准金额。

(二) 承包商的支付方式不到位

从原则上来讲, 民工的工资需要承包人直接发。这里的直接发, 是指承包商自己在银行设立工资基本户, 将农民工的工资存进银行, 经由银行的口径把工资发到农民工手中。而现在事实是, 为了方便, 也因为农民工好些没有银行卡, 或是自身愿意收取现金, 致使农民工的工作多还是现金支付。这样, 就促使农民工的工资的发放难以掌控, 容易出现拖欠工资, 且事发后极难取证的现状。现阶段, 每一个承包商拿到工程项目后, 都会有自己利益的考量。在每一个关口都会对资金严密把控, 致使资金不能及时下放, 而建造的工程不能停止, 所以就会有垫资的压力, 而一层一层往下, 资金的压力下最后会背负在农民工身上, 这也是工资拖欠的一个“大地雷”。

(三) 监管体系不完善

出现讨薪的问题后, 解决问题的机制和手段并不完善。当劳务工作者的政策权益被侵犯时, 现行的劳动监察机构好管理体系并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劳动监察人员没有足够的配备, 没有一定的威慑力, 执法手段不很强硬、处罚力度太过于轻微。且当劳务问题上升到司法层面时, 由于农民工自身的素质限制, 不能提供法律需要的各类资料, 例如工作凭证、工作单位等等。使得法律的取证很难展开。一些欠薪单位也互相推诿, 互相“踢皮球”, 这都让劳动监察难以发挥作用, 致使不能有效快速的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三、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监管途径

高速公路上的项目施工, 也是建设领域一块极大的组成部分。为了让高速公路上的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得到有效预防和解决, 保护劳务工作者及承包商的正常权益, 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等等一系列的法律和规定。我们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探析, 怎样加强农民工工资的管理监督。

(一) 劳动合同的签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有规定, 承包人要根据法律制作统一的劳动合同范本, 要主动与农民工建设书面的劳动关系。在劳动合同中, 对劳动薪酬、劳动日期、劳动条件乃至违反合约后会有怎么样的责任等, 都要有详细的说明。对于后续的支付形式, 或是分包的项目都要有具体的规范。

(二) 过程控制

现阶段, 一旦我国的农民工产生工资纠纷问题, 都是在“事后”处理问题, 忽略了问题发生的原因。因而, 我们需要追根溯源, 注意事情发展的态势, 把问题在源头掐死, 在过程中消灭。从最开始的承包商资质审核, 就严格把控。对于那些管理不善的, 管理层管理有极端偏向的, 或是近时期发生拖欠情形的, 就要坚决否定。政府部门对建设资金的流向也要及时监察, 避免出现虚假证明的情况。从国家政府的平面上构建一个评价体系, 用来评定企业的信用级别, 严格规定合同的签订、工资的发放以及社会保险的缴纳, 依据信用来确定建筑行业的准入机制。

(三) 建立机构

在我国, 机构复杂, 监管机构多, 职责分工不明白, 漏洞区域相当多。当出现农民工工资纠纷时, 劳动监察没有足够的威慑力, 不能有效控制事态发展。司法部门不能获取有效证据, 农民工的维权也难以进行。而建设行政部门对工程款的拖欠也没有有效措施。因而, 我国应从法律的水平面出发, 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 加大处罚的力度, 为农民工的维权提供有效的手段。

(四) 信息管理

承包商对农民工在项目中的管理必须要到位。要登记农民工信息, 设置专门的档案, 设立台账等, 好时刻把控农民工的实际情形。并且, 对于那些分包出去的劳务。一定要规定那些单位每月、或者是细到每周, 及时的提供不同期间已经辞职的农民工与在册的农民工。从一开始, 农民工进场前, 就要拿到他们的个人信息, 包括近期寸照、身份证、电话号等等, 并持农民工身份证到当地公安机关进行查验, 然后再签订协议, 把资料扫描存档后, 才能让他们下场。这样当监理中心核查的时候就会有据可循, 农民工后期工资的获取也能有依有据。

(五) 监督与管理

现在, 在建筑范畴整个市场制度都不很规范的前提下, 农民工工资的保证金体制已经建立。在工资方面, 有关部门可以制定政策, 让施工企业和建筑企业建立一种连带的责任, 从而更有效的监管。在管理中心实施监督检查时, 承包人要积极配合, 不能有意识的误导。检查工作者必要时还需进工地查看, 进行询问, 有效保障工资的发放。

参考文献

[1]齐峰.鞍山市农民民工工资支付监管流程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 2014.

[2]陈辉.建设领域农民民工工资拖欠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J].金田, 2014, (6) .

生产监管领域 篇6

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医疗器械作为特殊的商品,它的流通通常是指医疗器械产品从生产企业向医院或其他使用机构转移的过程,包括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销售、医疗器械运输管理、医疗机构的购买等环节。

监管特点对比

美国是世界上对医疗器械进行法治监管最早的国家,中国自1998年起开始对医疗器械进行法治监管,但中美两国医疗器械在流通领域及监管政策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中美对医疗器械流通监督的法律地位:美国对医疗器械流通监管的基础是国会通过的法律,地位至高无上,对违法行为可以处于包括停业整顿、吊销执照、罚款、拘留、判刑等在内的处罚。而中国对医疗器械的流通监管是国务院颁布的《条例》及部门规章,依照法律层次,对违法行为《条例》只能处拘留以下的处罚,而部门规章则只能处罚款以下的处罚。法律地位的不同,彰显了两国监管力度的差别,也必然带来监管成效的差异。

中美对医疗器械流通监管的机构设置对比:美国医疗器械的管理机构为垂直管理体制,业务分配和人事关系调配融为一体,职能容易协调,政策容易贯彻,监管标准容易统一。中国实行的是属地分级管理体制,业务指导职能和人事隶属调配相分离,容易带来协调不灵便、政策贯彻不统一、监管标准有差别的后果。实践中,在美国医疗器械产品上市流通前许可的实施由F D A执行,上市后监管职能仍由F DA执行,许可和监管职能前后由同一部门实施,容易避免矛盾,不易脱离实际;在中国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前许可的实施由国家局和省局执行,上市后监管职能责任各地级市及区(县)执行,政策制定、产品上市许可与政策执行、产品流通监管的机构分离,容易带来政策制定与实际情况不吻合,导致监管积极性与许可积极性不协调的局面。

中美对医疗器械流通的监管分类对比:器械的监管类别越高,监管工作量越大。在流通环节中,对三类器械的上市、包装、仓储、运输、标识、使用等活动的监管力度都达到了最高级别,需占用很多的行政审评、审批及监管精力。中国被划入三类进行监管的器械类别比例过大,占用了过多的行政监管资源,不该划入三类即可进行有效监管的产品却占用了监管资源,本属于三类的器械该严格监管的产品因监管资源不足而未能实施有效监管。

中美医疗器械上市流通前审评主体对比:医疗器械的技术复杂性和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要求政府监管部门必须跟上甚至时刻处于医疗器械行业的领先位置,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医疗器械的上市审评。美国借助第三方力量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有限的政府工作人员不可能精通医疗器械每一个领域。在中国,由于只有政府才有履行审核企业安全有效的职能,决定了审核水平总是滞后于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实践和需要,值得庆幸的是我国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为政府监管部门借助第三方力量开展上市前的审核开辟了道路,但具体实施细则尚未出台,第三方审核在中国至今无法付诸实施。

中美医疗器械上市流通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召回效果对比:对出现了不良事件的医疗器械实施召回是保证器械安全有效的补救措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社会责任、对患者负责的企业应该主动实施召回。从召回企业看,强生、美敦力、飞利浦、碧迪、罗氏这些赫赫有名的国际大牌公司都在其中。只能说明我们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够强、医疗器械监管部门对国产与进口器械制造商的监管力度不公。

中美医疗器械流通追溯手段对比:美国FDA既规定医疗器械产品应该满足可追溯的要求,也提供了可追溯的途径——给医疗器械产品标识上UDI,保证了执法与立法的一致性;在我国,法规只是要求医疗器械应具有可追溯性,而怎样做才能满足可追溯的要求以及对不满足要求的行为怎么处罚没有进一步做出规定;结果是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造成错觉,认为产品的可追溯性满足与否无关紧要,也给医疗器械基层监管部门的执法造成两难局面。

启发与建议

逐步把我国对医疗器械监管立法层次提到法律地位。我们认为美国医疗器械监管成效高的原因之一就是有《食品药品法案》为基础,将医疗器械监管列入法治框架下,使医疗器械企业、使用机构、流通环节、公民个人都要依法行使职能,这为医疗器械在流通领域的安全有效提供了保障。在我国,与医疗器械类似的产品还有食品和药品等,国家则相继出台了《药品管理法》、《食品安全法》,药品、食品已纳入政府法治监管范围,唯独医疗器械是由国务院颁布的以《条例》性质进行监管的法规。表明我们对医疗器械监管的地位在认识上尚有不足,建议尽快把我国对医疗器械监管立法层次提到法律地位。

及时调整医疗器械产品监管类别,逐步统一医疗器械产品上市流通前审批程序。借鉴美国医疗器械监管分类特点,及时调整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监管类别。虽然我国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前审评在一定时期内尚需执行适度从严的原则,但占总量20%的三类产品从数量上看也未免过多,既占用了国家总局行政审评资源,也制约了医疗器械产品快速上市为国民带来的福利,又不利于医疗器械市场的健康发展,也给基层医疗器械的监管带来麻烦,而这恰恰是因为产品的标准不统一。因此,我们建议及时调整医疗器械产品监管类别,把技术成熟、工作原理明确、安全有效有保障的产品调整到底级别的监管类别,我们认为5年之内将三类产品调整到总数量的10%左右较为适合。从长期监管效果出发,我们建议将各省局审评审批人员实行垂直管理。实践中,我们可以将医疗器械产业相对集中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设立审评区域性办公室,负责二类产品的审评,国家局负责三类产品审评审批。

逐步引入第三方资源开展审评工作,缩短医疗器械的上市时间。对医疗器械上市流通前进行认证是目前各国政府保证医疗器械产品安全有效的普遍做法,但对医疗器械的认证方式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方式,从前面比较我们已经知道美国FDA没有委托第三方进行认证的产品只有不到10%的器械类别;再看欧盟,对上市前的认证方式则完全实行市场化的第三方认证方式。在我国,所有医疗器械的审评审批完全由政府承担。我们建议逐步引入第三方资源开展审评工作,缩短医疗器械的上市时间。因为借助第三方认证,可以提高审评效率,缩短医疗器械产品上市时间,还可以使审评主体紧跟技术前沿。值得庆幸的是在新版《条例》中对第三方开展审评留下接入端口,但如何执行如何实施的细则没有出台,期待能尽快颁布,将第三方审评付诸实践。

生产监管领域 篇7

食用农产品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消费品, 其质量安全事关民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农产品的生产以家庭为主。从生产环节控制农产品安全还存在很大的难度。流通环节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 是农产品消费前的最后一个环节, 这一环节的质量与安全控制对于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状况是比较好的, 从每年例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来看, 合格率都保持在96%以上。但是, 从2010年武汉市发现的海南毒豇豆、2010年青岛的毒韭菜和2011年的湖北省宜昌市 “毒生姜”事件看, 流通中的农产品仍有安全隐患。特别是2013年上半年, 频繁出现的 “湖南镉超标大米”、 “海南毒豇豆”、 “山东潍坊毒生姜”、“江苏无锡假羊肉”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更是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能否把好从农田到餐桌的最后一道关, 不仅是消费者所关注的, 而且也是政府和学术界所关注的。汪普庆等〔1〕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供应链的一体化程度关系密切, 崔彬〔2〕也认为生鲜农产品产销链两端主体的小规模是政府规制成本高昂和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 而冀玮〔3〕则认为绝大部分食品安全问题来源于生产经营者的主观故意行为。王冬群等〔4〕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药残留情况的监测发现, 市场对摊位蔬菜抽检自查等措施和产地的质量安全控制都对蔬菜质量安全起到了一定作用。而在能够对生产经营者行为产生影响作用的诸多因素中, 政府安全监管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因素。罗丙能等〔5〕指出食品安全效果取决于政府的监管力度, 杨丽杰、王芳〔6〕也认为政府重视程度、基层监管执法、质检体系建设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果影响较大。但崔卓兰、宋慧宇〔7〕则认为以强制为基础的单一监管方式严重阻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 陈友芳、黄镘漳〔8〕也认为应建立以结果监管为主、行为为辅的监管体系来提高监管绩效。那么, 现行的监管成效如何, 如何建立有效的农产品安全监管机制, 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加强流通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创新监管制度, 已成为当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迫切之需。

二、流通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制度

流通环节是限制不合格农产品进入消费环节的关键环节, 根据我国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相关规定, 我国流通领域农产品安全监管的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

为维护消费者和农民正当权益, 及时向社会通报和公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客观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 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农业部于2007年颁发了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的通知, 信息发布的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督抽查、专项监测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信息;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应急事件信息;三是农产品科学安全消费信息, 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知识。对可能影响农产品正常生产销售秩序的不实信息, 缺乏科学依据的报道, 要及时予以澄清,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2.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流通环节农产品安全监管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 即明确禁止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范围, 杜绝不符合食品安全的农产品进入流通和消费环节。各地政府都要求农产品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经营场所对入市的农产品实行企业自检、职能部门抽检、市场复检等方式建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对农产品实行售前检查, 凭检测合格证明才能入场交易, 对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要求的农产品将禁止交易, 并依法进行处理。

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等方面。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 是政府为了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而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包括对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害因素进行的检验、分析和评价活动, 具体表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例行监测、普查和专项监测。例行监测是我国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成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从2001年就开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例行监测工作, 农业部建立了以农产品、农产品投入品为重点的全国性检测制度, 全面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普查、监督抽查及农兽药残留物监控、水产品监控、饲料添加剂监控等计划, 形成了涵盖全国主要城市, 涉及主要农产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 目前各级农业部门已规划建设农产品类质监中心288个、省地县综合性农产品质监机构1900多家, 主要对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6大类、101种的农产品实施例行监测, 检测地域已覆盖全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138个主要城市。〔9〕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是监管部门依法对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的活动。目前, 各地政府对农产品监测主要采取抽检、专项监测、应急抽检、飞行抽检等方式。专项监测, 为打击农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 各地政府先后启动实施了 “无公害食品”、“奥运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执法年”等活动对农产品安全进行专项监测与整治。飞行抽检是针对农产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隐蔽性、智能化等特点, 监管机构对农产品经营组织和个人进行突击性的检查, 及时发现、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中突出的安全问题, 将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清除出市场。

4.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 农产品安全事故发生时, 相关单位或者个人一是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义务, 二是应当立即向当地乡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5.农产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规都明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责任追究制度, 责任追究的对象包括生产者、销售者、市场机构、检测机构、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的个人, 追究的形式包括罚款、没收、赔偿、责令改正、撤销资格、监督销毁、给予行政处分、追究刑事责任等形式。

为加强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和管理, 使各阶段的生产加工者真正承担起因农产品安全问题给消费者带来的侵害责任, 从根本上实现食用农产品的安全、可靠, 许多地方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追溯制度。各地要求从农产品的销售环节抓起, 依次抓好批发环节、零售环节、消费环节的建章立制, 每一级都对下一级负责, 双向索证, 明确权责;向消费者明示批发环节到零售环节经营者的姓名、联系方式、产地、进货地及其他进货凭证等信息, 一旦出现质量问题, 将可逐级追溯。目前, 在北京、南京、沈阳等地, 溯源管理正在从传统的票证管理发展成为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的电子监管方式, 初步形成了 “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的监管体系。

三、流通环节农产品安全监管制度的主要缺陷

从我们课题组对辽宁省沈阳、鞍山、营口、辽阳、葫芦岛、阜新、锦州等市的12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实地调查显示, 流通领域的农产品安全监管环节还相对薄弱, 监管制度漏洞明显, 监管的薄弱有可能造成有问题农产品躲过重重关卡进入市场。

1.没有普遍建立起市场准入制度

我国农产品以家庭生产为主, 许多农民缺乏安全生产观念, 不利于品质和规格的统一以及标准化技术和管理规范的推行, 因此在生产和加工环节会出现不安全的因素。但在我国广大乡村还没有建立起采收前检验及预警制度, 对于分散生产的农户, 基本上没有产地准出的管理约束力。据我们对辽宁省10个地级市的农业部门调查, 乡镇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城市的小型农贸市场、露天市场等还做不到 “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市场经营者对索验供货方资格及农产品检验合格证明等没有落实到位。据我们课题组的走访调查, 发现批发市场蔬菜抽检的比例在5%~24%之间。其中7家批发市场的检测形同虚设, 检测成为一种形式和过场, 无法成为堵住问题农产品进入的第一道关口。而以个体摊贩为主体的农贸市场, 特别是县乡村的集贸市场, 露天经营, 场所简陋, 生鲜农产品极易腐败变质。除城区的亭棚市场外, 基本不具备检测条件, 也缺乏相应的监管制度。

2.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难以落实

目前, 由于农产品包装与标识的原因, 即使在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中发现了问题, 也难以溯源, 不能确定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主体。除一些大型超市外, 在城乡农贸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基本上无包装、无标识, 即使在检测中发现问题, 也难以追溯到责任主体。大多生产基地和农户未建立农作物生产档案, 多数农产品交易网点没有购销台账, 未实行水果、蔬菜、副食品产地检疫制度。一旦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难以得到迅速、有效的控制, 无法实施动态追溯监测。

目前,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 农产品安全监管责任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由于我国的农产品安全监管存在着多部门执法、职能重叠等现象, 因此, 农产品安全事故的行政责任区分和追究相对困难。对于监管过程中监管人员的工作表现和农产品市场的安全监管状况, 很多地方都没有体现激励机制的考核制度及处置结果, 导致监管工作未发挥出应有成效。

3.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检查制度难以保障

(1) 部分基层质检机构不健全, 不能适应质检工作的需要。以辽宁大连、抚顺和葫芦岛等3市为例, 截止2012年, 只有30%的乡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相当一些地方政府很难拿出充足的资金用于农产品的安全监管, 少部分质检机构尤其是乡镇的质检站条件较差, 缺乏运行保障经费, 检测人员的专业能力低, 法规执行能力和检测基本技能偏弱。在我们课题组所调查的锦州和葫芦岛两市的6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中, 只有23.5%的人员受过系统培训, 具备执业资格, 开展的检验检测也仅限于对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的农药残毒速测, 基层质检站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2) 政府主管部门往往注重专项整治, 轻视日常监管。现实中对上市的农产品实施全面抽样检测不仅会大幅度增加政府监管的成本, 而且会明显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导致政府监管部门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对农产品安全问题进行全面检测。在很多地方, 农产品安全风险控制工作基本停留在检测结果的公布和处理上, 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重认定、轻管理的现象比较突出。对于出现的安全问题往往以罚代管, 运动式执法现象非常普遍。一般是农产品质量出现了大问题后, 为消除不良影响, 政府监管部门才会积极调查与专项治理, 基层的监管机构常常跟着事故跑、缺乏超前预防措施。政府的监管呈现 “专项整治有人来、日常监管难见人”的现象。

四、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完善的农产品安全监管机制是确保政府有效履行监管职能的关键。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安全监管绩效, 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完善与优化农产品安全的监管制度。

1.构建全方位监管的机制

(1) 激发监管者主动履行本职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者选拔、评议、奖惩、升降标准, 对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农产品市场治理好的监管人员, 要实行激励机制, 如在年终业绩考核时给予肯定和表彰, 将治理业绩作为奖金津贴发放、职务晋升的依据, 促使监管人员主动履行监管职责;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人员的待遇, 增强基层质量监测部门对社会专业人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县乡基层监管部门工作, 适应基层对农产品质量监管的迫切需要。

(2) 促使流通主体不断落实安全责任。以激励、诱导为驱动, 采取协商、诱导、建议、奖励等柔性方式提高经营者、市场开办者的责任意识和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监管者给市场主体指明保障食品安全的行动方向。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 建立农产品产地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批发市场经营者、零售企业与商贩的信用档案, 对诚实守信和质量安全有保障的市场、企业和农户进行宣传和报道, 提高社会公众对这些企业和农户的认可度和支持力度。对于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农贸市场、经营企业和个人要进行批评和整治, 依法给予取消经营资格、经济处罚等惩戒, 并且加大安全检查的频次和力度, 形成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和良好的行业诚信风气, 使经营者自觉将质量不安全的农产品清除出市场之外。

(3) 激发社会公众参与农产品安全监督的积极性。政府应该充分调动农村中介组织的积极性, 使其广泛参与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监管, 从源头上控制问题农产品的出现与发生。设立举报奖励制度和消费补贴制度, 鼓励消费者购买认证农产品和购物索证, 用利益来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提高消费者参与农产品安全监督监管的积极性。

2.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针对流通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出现的问题, 各级政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指导性和扶植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制定和优化农产品在加工、运输、仓储和销售等环节的操作规范, 健全农产品作业流程的质量控制体系, 防止不安全因素的出现与发生。各级政府要统筹调整现有农业资金使用结构, 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所需经费, 实现经费保障制度化、常态化, 提高基层部门监管的技术水平。

3.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责任追究制度

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县、乡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范围, 明确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 切实担负起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强化监管责任制,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失职渎职、徇私枉法等问题, 监察机关要依法依纪进行查处, 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4.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以标识为载体, 以信息化为手段, 推动农产品收购、储存、运输企业建立健全农产品包装与标识制度、质量追溯和召回等制度。建议国家农业主管部门筹建国家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 统一规范运行模式, 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产品追溯系统。通过制度强制和政策引导, 推动建立覆盖全国各省地县各层级, 贯通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引导和约束各地市场和经营业者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索证索票、购销台账的电子化, 形成 “生产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溯”形成完整的农产品流通信息链条和责任追溯链条。

5.优化监测和市场准入制度

(1) 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和效率。重点抓好农产品进货查验、农产品加工运输技术的开发与研制。鼓励科技主管部门、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联合攻关, 推进相关快速检测技术应用, 提高检测效率和降低检测成本。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后监管, 坚决打击假冒行为。

(2) 构建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网络体系, 及时向全社会发布农产品安全的信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监督抽查, 构建覆盖我国主要产区、重点农产品、关键危害因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网络体系。实行打防结合、集中整顿与日常监管相结合, 突出重点地区、重点品种、重点时节, 增加检测频率, 扩大检测范围。严厉查处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案件, 深入排查风险隐患, 提高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法、归纳法, 对我国流通环节农产品安全监管的主要制度与措施进行分析, 探讨现阶段农产品安全监管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研究认为, 完善的农产品安全监管机制是确保政府有效履行监管职能的关键, 农产品监管的制度优化对策包括:一是要构建由政府、经营主体、社会公众参与的全方位监管的机制;二是通过强化监管责任而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责任追究制度;三是以标识为载体、以信息化为手段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四是通过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和效率来优化监测和市场准入制度。

关键词:流通,农产品安全,监管制度

参考文献

[1]汪普庆, 周德翼, 吕志轩.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与食品安全[J].农业经济问题, 2009, (03) .

[2]崔彬.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因与间接规制路径[J].农村经济, 2010, (08) .

[3]冀玮.公共行政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监管——风险与问题的辨析[J].食品科学, 2012, (03) .

[4]王冬群, 韩敏晖, 陆宏, 罗湖旭, 胡仕孟, 岑伟烈.慈溪市蔬菜农药残留时空变化及质量安全风险评估[J].浙江农业科学, 2009, (06) .

[5]罗丙能, 刘茂盛, 周德翼.食品安全中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行为的博弈分析及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启示[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7, (02) .

[6]杨丽杰, 王芳, 钱永忠, 郭晓东, 陈松.地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果评价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 2011, (08) .

[7]崔卓兰, 宋慧宇.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方式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 2011, (02) .

[8]陈友芳, 黄镘漳.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0, (06) .

生产监管领域 篇8

一、对1部规章予以废止

废止《非煤矿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办法》 (2004年12月28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令第18号公布) 。

二、对8部规章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

修改的8部规章分别是《非煤矿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企业领导带班下井及监督检查暂行规定》、《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小型露天采石场安全管理与监督检查规定》、《非煤矿山外包工程安全管理暂行办法》、《海洋石油安全生产规定》和《海洋石油安全管理细则》。

生产监管领域 篇9

一是规定动作做到位。连维良指出应从8个方面着力落实:名单归集、记录覆盖、监管协同、公示监督、监测预警、记录追溯、惩戒协同、社会告知。名单归集是征信机构参与行业信用建设的首要任务,第三方征信机构要协助政府做好“四个名单”,即失信企业黑名单、获得行业准入的资质名单、有造假行为的市场主体名单和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名单。同时,信用记录要实现全覆盖,进一步规范信用记录格式、拓展内容;协助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做好信息支撑;提供政府和企业及时公开和公示相关信息;建立规范化的监测预警制度,运用大数据归集,向政府提出行业监测预警报告,关注行业信用建设状况;强化记录追溯,信用记录要从法人向相关责任人延伸,从主体向关联主体延伸,不断拓展信用记录,延伸政府监管空间,为政府实现在多个重点领域实施联合惩戒打好基础;作为第三方征信机构,应用多种方式协同搞好监管和惩戒,向社会提供信用信息公示服务。

二是自选动作出特色。关于行业信用评级、信用评分等征信机构的市场化服务,政府信用建设职能部门都将创造条件予以支持。

三是配套协同强合作。与行业信用建设相关的部门协同共建信用信息平台,协企共建;政社协同,做到信息与数据共享。

四是服务中心强指导。发改委内各相关司局围绕重点中心工作及领域行业信用建设,要加强对第三方征信机构的指导和培训,要善于出题目、交任务、搞协调、优服务。

上一篇:引导习惯下一篇:民办非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