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开采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情况的汇报(通用8篇)
矿产资源开采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情况的汇报 篇1
关于XX镇矿产资源开采企业安全生产监管
情况的汇报
XX镇地处开发区的中心地带,大龙江穿境而过,辖区内砂石资源丰富,开采运输成本较低,辖区内不仅有大量的合法开采企业,无证照开采点也屡禁不绝,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XX辖区内矿产开采点由远郊变为城市周边,部分矿山已位于城市区域内,为有效规范XX镇辖区内砂石开采秩序,XX镇从2008年开始就停止新建矿山审批,对已有矿山进行合理调整布局,取缔非法开采点,及时整改矿山资源开采企业的安全隐患,在有力支持城市建设的需求的同时,全镇现有18家矿山开采企业安全生产及开采行为得到有力监控,现将XX镇矿产资源开采安全监管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XX镇矿产资源开采基本情况
XX镇按照镇党委、政府关于对城市周边,公路沿线,水源地控制范围内砂石场停止审批的要求,从2009年开始就停止新建矿山审批,并对已有矿山进行合理调整布局,对已到期的5家证照到期企业未批准延期,到目前,XX镇辖区内砂石合法开采企业现有18家,其中:采石场3家,采砂场4家(2家砂石兼采),砖厂11家。
二、XX镇矿产资源开采企业安全监管情况
XX镇从2009年4月开始在省、市安监局的统一部署下按“五
有五落实十达标”的要求开展为期1年半的非煤矿山专项整治工作,镇人民政府专门制定下发了《XX镇非煤露天矿山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由镇安监站牵头,将矿山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经过近2年的排查整改,全镇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措施得到落实,安全生产水平得到提升,矿山安全生产条件有了根本改变。在专项整治工作验收以后,XX镇针对验收中还存在的问题继续加强专项整治成果提高巩固工作,通过每季度全面检查排查和每月重点抽查,及时对易整改隐患进行现场整改,对需限期整改隐患按时检查整改进度和整改效果,通过坚持不懈的工作,目前,除了2家未达到验收标准,仍进行停产整改外,其余企业均已通过上级检查验收。
安全标准化建设是预防事故、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基础,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强化安全源头管理的有力措施,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开展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的精神,XX镇组织企业积极开展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创建工作,将标准化建设与日常安全隐患整治相结合,狠抓矿山企业的安全管理和专项整治,指导企业按照安全质量标准化要求建立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立编制矿山安全质量标准化手册,为矿山企业制作《安全生产日常监管监管台帐》、《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记录台帐》、《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使用台帐》三本日常管理台账,并对各企业安全资料进行了清理规范装订成册,对安全检查内容进行细化,加强了安全检查执行力度,对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进行了全面修订,有效防范和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安全保障能力、职工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为强化矿山开采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意识,XX镇于2009年和2011年依托中介机构和市安全生产协会对全镇所有矿山开采企业从业人员开展60学习的矿山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岗位培训,使各类人员掌握标准,执行标准、依标作业,让企业员工将安全标准化工作变成其自觉行为,形成全员共建安全标准化的氛围。
三、矿产资源开采企业安全管理中存的问题
(一)XX镇矿产资源开采企业安全管理责任不清,区域不明,辖区内矿山企业绕过镇、村、组直接向上级申请办理相关开采手续,在上级相关部门已签署意见后方报XX镇申请会审,已形成普遍现象。
(二)矿山开采企业证照到期后办理时间过长,对长期不办理证照延期或注销的企业相关发证部门缺乏督促,目前18家有证矿山企业中有10家存在一证或多证超期后仍进行开采生产的情况。
(三)在城市规划区内开采企业,相关部门不予办理资源开采许可证后,难以持行停产措施,存在无证生产状况,目前,此类无证生产企业共有5家砖厂。
(四)非法开采现象屡禁不绝
XX镇辖区无牌无证非法开采主要集中在大龙江沿线和以资源较易开采区域,开采人员主要以村民自建房、村庄公益事业建设用料,建设项目需开挖砂土和租用弃土场(取土场)为由进行开采。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机动性,给清理整顿带来困难,往往清理完毕又在短时间内死灰复燃。
四、矿产资源开采企业安全管理中存的困难
(一)请求上级明确XX镇辖区内矿山企业安全管理职能职权,严格按照相应职能职权进行审查审批。
(二)由于城市范围的扩大XX镇已由城郊乡镇转变为开发区中心区域,请求上级对XX镇辖区开采企业审批严格控制,不再进行此类企业审批。
(三)对于规范开采行为,清理打击无证非法开采,建议由国土部门牵头,XX镇、公安、水务、林业、环保、安监、建设规划、电力等部门参与成立城区附近挖砂采石整治领导小组,对城区附近阻碍城市建设规划的砂石开采进行调查整顿,打击取缔未法开采,对开采过程中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进行处罚,按“谁开
采、谁治理”的原则监督做好复垦治理和植被恢复。
矿产资源开采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情况的汇报 篇2
临泉县人民政府: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赋予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卫生监管的职能和国家质检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的精神,我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履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卫生监管职责,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措施,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切实解决政府和百姓普遍关注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大半年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统一思想,努力工作,克服困难,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扎实、有效的开展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将我局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成立机构、落实责任 为了进一步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扎实有效地开展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局党组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党组成员会议、各部门负责人会议和全局会议,共同讨论、研究工作方案,布置监管工作。会议决定,成立以局长为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有关股室队负责人为成员的临泉县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源头质量监管工作领导小组,把食品源头质量监管工作的任务和责任逐级分解。我局建立了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按照总局关于建立“统一管理、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的食品安全监管新体制的要求,一是分片划定监督点,实行“四定”,即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把全县划分五个责任区,中队长为第一责任人;二是按照分类监管的原则,把企业分A、B、C、D四类,突出监管重点,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行巡查、回访、监督抽查、质量承诺和预警;三是监管重心下移,以乡镇为基础,实行“三员”,即专业监管员、政府协管员、企业联络员协同监管;四是建立一企三档,通过“三进”、“四图”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动态监管,即进村、进户、进企业,逐一摸底调查,做到产品、条件、质量安全等底数清楚,并制作食品企业分布图、监管责任体系图、食品企业监管流程图、食品安全警示图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动态监管。我局集中优势力量狠抓食品安全监管,做到统一部署,迅速行动、注重实效,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
二、强化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从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开展以来,我局一直非常重视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宣传。并注意与“3.15”、“质量月”等其他质量专项宣传活动相结合,同时动员企业积极参与,营造了良好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社会氛围。与食品生产企业签订了保证质量的《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发放了10000余份宣传资料。我局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发布监管抽查信息,正确引导消费,树立了良好的食品监管行政形象。截至8月底,我局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其他宣传工具,共刊发各类相关信息宣传65余篇次,其中国家级媒体2篇,省级媒体2篇,地市级6篇。为监管工作打下了结实的舆论基础。同时按照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要求,及时向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上报食品安全信息。每季度上报一次食品生产企业监管工作情况;每半年上报一次食品质量安全分析报告;其他食品安全信息或统计报表都按时、按规定要求准确发布、上报。
三、认真按照要求,扎实开展企业普查
我局倾全局之力,认真组织,严密部署,积极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业普查,普查工作严格按照“三集中、四统一、五到位”要求,即: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人员;统一思想、统一领导、统一方式、统一口径;宣传发动到位、网络建设到位、责任落实到位、普查数据到位、档案记录到位。普查工作人员“进村进企进户”,确保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做到企业数量、质量状况、人员素质、生产设备、证照情况、产品流向和质量体系等七清楚。辖区范围内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全部普查到位。我局通过对全县33个乡镇的摸底调查,共建立143家企业档案,全部录入微机进行动态管理,其中食品生产加工企业90家,约占63%。在90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有47家是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还有5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已经通过审核,等待发证。还有2家酒厂,都获得了生产许可证。按监管类别分A、B、C、D四类企业,其中A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3家,B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2家,C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67家,D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8家。在普查、核实的基础上,我局对监管范围内企业建立了详细的企业档案, 把企业证照情况、普查信息表、代码证、QS证书、产品质量检测报告、巡查记录、整改通知书等内容全部纳入该企业档案。建立企业档案后,把食品生产企业清单输入电脑,录入监管系统,实行网上动态监管。
四、严格执行定期监督检查、巡查、食品添加剂备案制度
2006年上半年我局共抽查85家食品生产企业的90组产品,其中67家的71组产品合格,产品抽查合格率达78.89%;其中定期监督抽查28家获证的面粉生产企业的28组产品全部合格,合格率为100%;监督抽查8家纯净水生产企业的8组产品,合格5组,不合格3组,合格率为62.5%;定期监督抽查6家冷冻肉生产加工企业的6组产品,合格6组,合格率100%;定期监督抽查3家饮料生产企业的3组碳酸饮料,合格3组,合格率为100%;定期监督抽查3家酱醋生产企业的6组酱油、食醋,合格4组,合格率为66.67%;定期监督抽查4家芝麻油生产企业的4组芝麻油,合格4组,合格率为100%;定期监督抽查1家糖果生产企业的1组产品不合格;定期监督抽查2家白酒生产企业的4组白酒,合格4组,合格率为100%。对监督抽查中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都能按照《安徽省产品监督抽查后处理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调查、处罚、整改、复查检验等程序的落实,复查整改合格率为100%。临泉县局制定了2006年企业监管巡查计划,要求各责任区严格按计划执行。临泉县局已对35家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食品添加剂进行备案管理。
五、积极开展食品专项整治
3至4月份我局开展了小麦粉生产加工企业的专项整治工作,通过加大对无证生产销售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促进企业持续具备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必备条件,规范增白剂的使用量,严格按标准执行,提高了全县小麦粉的质量安全总体水平。4至5月份组织开展了春夏季食品专项执法打假行动,这次开展春夏季食品专项执法打假工作的重点放在四个环节:
1、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所用的原料;
2、包装材料;
3、春夏季热销食品;
4、春夏季饮品。把检查区域重点放在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村和超市等。这次春夏季食品专项执法打假行动,我局共出动执法人员386人次,出动执法车辆46辆次。立案10起,结案10起。其中,销售捆扎非“B”啤酒案件1起,无证生产加工饮用纯净水案件2起,生产不合格饮用纯净水案件3起,生产加工不合格面粉案件2起,无证生产加工食品案件2起。通过这次的专项执法检查,大大的净化了我县的春夏季食品及饮品市场,同时也增强了消费者的自我保护的意识。6-7月份又开展了大桶水专项整治工作,给政府作了专题汇报,并提请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组织相关部门对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的生产厂家给予取缔,还向卫生局、工商局发了建议函,建议对不符合卫生条件的企业吊销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六、完善规章制度,构建长效监管机制
根据上级相关文件要求,我局建立了食品信息通报机制、快速反应机制、案件移送机制、责任追究制度、举报奖励办法等相关制度,为食品监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机制基础。我局制定了《临泉县质监局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职责》、《临泉县质监局食品安全监管办公室职责》、《临泉县质监局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巡查规定》、《临泉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分类监管制度》、《临泉县质监局食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制度》、《临泉县质监局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回访制度》、《临泉县质监局食品质量紧急重大情况报告制度》等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管制度,明确具体成员、职责、措施等,指定专门的联系人与联系方式。当食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求反应迅速,动作敏捷,组织有力,指挥得当,协调有序,措施有力,处置得当,力争在第一时间内赶赴事发现场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及时降低负面影响,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今后,我局将加强长效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长效管理机制,把整治与建设、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打劣和扶优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对食品生产加工业的巡查、回访、年审、监督抽查、强制检验等手段,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和打假治劣的力度。
七、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矿产资源开采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情况的汇报 篇3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职责
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全局总体工作进行部署。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将安全生产工作层层落实。
二、业务工作开展情况情况
(一)落实我局特种设备行业监管责任和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我局主要承担全县特种设备监督管理责任,依法组织查处特种设备违法行为;
按规定权限组织或参与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监督管理全县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检测人员、作业人员资格资质;
检查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标准的执行情况。加大企业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领导指示的宣传贯彻工作,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二)特种设备监管持续加强。目前,全县共有特种设备相关单位71家,特种设备129台(不含气瓶),其中电梯115台,承压蒸汽锅炉5台,起重机械4台,压力容器5台,压力管道11.83km,另有气瓶34374只(其中报废10930只)。对全县所有特种设备进行了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同时开展节假日特种设备安全检查专项整治行动6次,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133家次,在行动过程中,针对各类安全隐患,共下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34份,要求限期整改,已经完成整改34份。在执法过程中,深入开展“依法治县,法律进企业”活动,强化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签订《县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书》71份。印制宣传册、宣传单500余份,重点宣传《特种设备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在10月组织全县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专业培训,参加人员100余人,有力的促进特种设备的监管力度和安全使用。
(三)大力推进了特种设备信息化动态管理监管,完善了州特种设备信息化平台县相关使用单位及设备数据;
推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移动检查平台推广使用,目前已经将全县所有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及设备信息录入了特种设备移动检查平台app,建立健全了全县特种设备动态监管台账,运用app进行特种设备现场监督检查。
(四)制定了《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并按照方案开展特种设备信息普查专项行动,完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实施电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实施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行动,强化危险化学品相关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强化公共聚集场所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强化久马高速等施工场地起重机安全专项整治。强化特种设备安全基础能力提升,召开了2020年阿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专业培训会。
(五)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工作。对2019年以来的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形成专题汇报,由局长向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进行了汇报;
起草《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县委县府领导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报请县委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召开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会议,对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明确各成员单位的任务和责任。对2019年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目标绩效考评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督促相关单位进行整改。
(六)加强食品日常监管工作。开展疫情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疫情期间,严格审核我县餐饮从业人员活动轨迹,要求各餐饮服务单位严格消毒、严格人员每日体温检测、严格就餐人员座位限制,与各餐饮服务单位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培训1次。出动执法人员,每日都对县域内餐饮服务单位的防疫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先后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12份;
开展涉旅食品安全工作。以神座景区和莲宝叶则景区为重点,开展涉旅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五一、中秋和国庆等节假日,派出执法人员反复开展了监督检查工作;
加强网络餐饮服务平台监管,针对县域2家网络餐饮服务平台美团外卖和淘定期检查2次,规范经营行为,约谈负责人1人次;
开展对辖区内工地食堂清理摸排和检查工作,重点对久马高速5个标段进行了检查,提出了整改要求;
对县域内食品安全生产单位开展全覆盖检查2次,组织开展生产单位负责人参加联网食品安全抽考,实现了覆盖面和合格率两个100%;
在对流通环节的检查中,重点开展了对肉食品、水产品、散装白酒、校园周边小食品的检查;
开展了非洲猪瘟日常检查,要求所有流入县市场的外来猪肉都必须两证两章齐全,同时必须有非洲猪瘟检疫合格章,有县查理检查站的检查备案章。
(七)落实专项行动。开展了打击市场销售长江黄河流域非法捕捞渔获物专项整治。至目前的检查中,共出动执法人员50人次,排查农贸市场8家次、水产品销售单位20家次、餐饮服务单位104家次,督促3家菜单上、店招店牌上标注有“河鲜”、“野生”等字样的餐饮服务单位立即整改。印制了100份“长江禁捕 打非断链”公益宣传海报,在重点场所进行了张贴宣传。组织各鱼庄、鱼府、料理店负责人参加了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开展了食品安全经营环节食品安全风险评级工作,完成率达75%以上;
开展春秋两季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检查,签订学校食品安全责任书31份,下发监督意见书及责令改正通知书12份。组织学习《省中小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开展学校负责人、学校分管食堂负责人及管理人员食品安全培训2次,共计培训120人次,下发培训宣传资料500份。落实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工程,覆盖率达100%。参与学校食堂食品集中招标采购1次;
参与学校食堂布局设计2次;
做好
(八)强化食品抽检。先后完成省级州级食用农产品抽样48批次,县级食用农产品抽检95批次。对抽检结果不合格的食品或食用农产品,及时送达了抽检报告,开展核查处置。针对县本地面食和肉制品、果蔬、小食品等开展抽检2次,计47批次,对检测结果不合格的3批次,都及时进行了核查处置。
(九)办理食品抽检一般程序案件2件、食品一般程序案件16件,罚没款17.28万元。
一年来,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3000人次、执法车辆600台次,检查流通企业3115家次,检查各类冻库155家次。
三、机关安全工作
矿产资源开采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情况的汇报 篇4
2010年我局紧紧围绕省市局及讷河市政府相关文件要求,在2009年的工作基础上继续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一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具体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细化分工
年初按照市局要求成立了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把食品安全监管任务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在原有基础上,细化层级管理,细化“三员”网络。在全市的15个乡镇、两个社区实行定人、定责、定区域,建立质监协管员队伍,负责对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日常巡查、违法协查和日常情况的报告。建立并细化相应工作制度和考核制度,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
二、开展食品安全大检查工作,消除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隐患
为了进一步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消除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质量安全隐患,我们以监督检查乳制品、肉制品、饮料(含饮用纯净水、矿泉水)、白酒、酱油、食醋等6类高风险食品及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米、面、油等大宗食品为监管重点,一方面利用移动监测车,现场对相关企业的产品进行检测、检验;另一方面对企业的原料库、成品库和化验室进行检查,以防止企业采购不合格原材料、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添加物质,防止企业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假冒伪劣产品和不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产品,防止企
业不按照规定对企业进行出厂检验。同时督促企业建立健全生产过程质量安全制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监督检查企业的进货台帐和销售台帐、生产加工质量安全关键点控制记录及产品出厂检验记录。
三、大力开展加工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1、重点加强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监管力度,做好问题奶粉清查工作,督促其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为了做好问题奶粉清查工作,保证在我辖区内不生产、不藏匿、不使用2008年问题奶粉,我们加大对我辖区内的乳制品生产加工强企业的巡查力度,从企业的原材料收购、生产加工、出厂检验、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检查,确保乳制品生产企业收购的生乳批批检验三聚氰胺,生产加工过程控制三聚氰胺记录详细、真实、完整。做到出厂产品批次与检验报告相符。截至目前,我辖区内的乳制品生产加工企业未发现三聚氰胺检出情况,也未发现乳制品黑加工点。同时为了督促乳制品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规范乳制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工作,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我局将《监督检查通知书》和总局制定的《乳制品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送达我辖区内2家乳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并要求其对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并对2家乳制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在检查中,未发现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现象,2家企业的相关制定落实情况良好,台账记录较完整,符合相关核查项目要求。
2、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情况
为了督促食品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规范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工作,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我局将《监督检查通知书》、《食品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送达我辖区内59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并要求其对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并对这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在检查中,未发现严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现象,相关企业能够真正按照落实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要求,制定和健全相关制度。在原材料采购、使用等方面做到索取相关企业的资质证明文件、产品合格证书和批次检验报告等相关文件;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投料记录、关键控制点、机器维护等相关记录详细完整;检验记录完整、检验设备维修、检定记录完整;进货、销售台账记录完整,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切实可行。
3、打击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 按照省市局部署,我局书面告知我辖区内的59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食品添加物质使用情况自查工作,要求企业按照总局《关于加强食品添加物质监管工作的通知》规定的内容填报自查情况。随后按照组织食品办和质检所组成检查组对企业生产现场进行核查,从检查结果看,我辖区内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无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情况。
4、积极开展“质检邀您看企业,食品安全大家行”活动
从2010年6月9日开始,积极开展“质检邀您看企业,食品安全大家行”活动。活动中,邀请了我市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以及相关专业机构人员组成检查组,对我市的粮食加工品、乳制
品、饮料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检查。对相关企业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出场检验、存储等环节进行检查,确保所检查企业切实落实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截至目前,完成试点工作及饮料和食用油生产加工企业的检查工作。对于此项活动的开展,人大、政协及新闻媒体的相关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也对此项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个活动意义重大,在对企业的检查过程中,真正的了解到相关产品的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从消费者的角度去看待食品安全问题,对企业在保证食品安全上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见解。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宣传此次活动的目的及重大意义,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食品安全的氛围。
5、开展对豆制品小作坊使用食品添加剂情况检查
7月初,我局对我辖区内的豆制品小作坊使用食品添加剂情况进行了一次集中整治。在一周内,我局执法人员对辖区内的豆制品小作坊进行了检查,我市现有豆制品小作坊16家,在其中的三家发现使用的为工业用氯化镁,其余均使用的食品用氯化镁。对违反规定使用工业氯化镁的我局对其下达了责令改正通知书,这三家小作坊的负责人明确表示一定会改正,以前只是按传统的豆腐制法去生产豆腐,没有意识到工业氯化镁对人体的危害。通过这次整治使我市的豆制品小作坊的食品安全意识得到明显提高,为我市市民吃上安全放心的豆腐提供了保障。
6、集中开展大米专项整治行动,确保我市大米质量安全
检查过程中,专项整治行动组严格按照国家总局2009年第119
号公告要求,严格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对我辖区内大米生产企业逐一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对于正在进行生产的企业,按照专项整治方案,重点对其各项生产记录进行了严格检查;对于间歇性生产企业,着重检查了企业的生产记录,看企业是否按照《食品安全法》有关要求认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是否如实记录仪器设备维护保养情况、停产复工情况、生产销售情况、原料入厂把关和产品出厂检验情况等。同时,在检查过程中积极发挥移动实验室的重要作用,现场对企业库存的大米进行检验。通过检查发现,大部分企业都能够严格按照要求,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但个别企业存在化验室检验设备未按期进行检定、缺少生产记录、厂区清洁记录等问题。检查组针对相应的问题对企业提出了整改建议,责令相关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整改。在检查过程中,检查组对企业生产设备、库房等进行了仔细核查,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安装用豆油等油脂抛光大米的设备和医用滴管等用来添加香精等设备;检查企业库房或车间是否存放大米香精、石蜡、油脂等各类与大米生产加工无关的添加物;检查企业是否存在进货与销售数量不符、涉嫌假冒产地或以陈米抛光冒充新米等违法行为。专项整治检查组在检查中未发现我市的大米生产加工企业存在上述违法行为。
明年我们将加强小作坊监管作为工作中的重点,同时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深入排查隐患漏洞,监督企业建立落实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改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通过这一年来
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集中整顿,我市食品生产领域质量安全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人民群众食品质量安全和切身利益得到了切实的保障。
工商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汇报 篇5
近几年来,我局针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筑牢监管防线,提高监管效能,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全县未发生一起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事故。2009年度我局被县人民政府授予食品安全监管先进单位,2010年度我局又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绩效考核先进集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
我局领导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经常召开党组会、局办公会专题研究,把食品安全工作列入年度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并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了创建“五无监管区”的主要内容,开展经常性的督导与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工作中总结出了“三清六查九原则”的工作机制。
二、夯实食品安全监管基础
1、严把食品流通许可关。我们将食品流通许可证发放下发到基层工商所。并实行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一次性告知制度。在《食品流通许可证》的发放中,坚持“一审一核”的工作程序,严格材料的形式审查和经营场所的实质审查,确保食品流通许可证工作的严谨、合法、有效。特别在实施经营现场核查中,重点核查经营环境、食品保管和制度建立,以及其他软硬件的配置情况,对不符合条件的,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告知通知。
2、全面落实“一票通”制度。我们按照省局《流通环节“一票通”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全面推行了“一票通”制度,在具体操作中,执法人员按照统一的票据格式,督促食品经营者存根联留底装订保存,作为批发商的销货台帐,零售商在进货时,通过向批发商索取和保存“收据联”,装订成册后作为进货台帐,使批发商和零售商的进销货票保持了一致性,规范了食品经营者建帐行为,实现了“管理有制度、操作有规程、问题可追溯”的目标。同时,加强对“一票通”台帐的规范建立情况的检查,对不认真执行“一票通”台帐的食品经营户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加大处罚力度。
3、加强经营者自律。食品经营户做到“三统一”,即:统一索证索票,统一食品安全责任状,统一证照上墙。城镇大中型超市、商场既要建立索证索票书式资料档案,又要建立电子资料档案;农村食杂店索取供货商的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复印件、检验报告复印件。目前,我县县城食品经营户100%建立进货索证索票制度,乡镇、街道、社区食杂店100%建立食品进货台账制度,食品经营户持证、持照经营率达100%,工商所实施经营户管理和巡查责任制达100%。
三、不断增强食品安全监管效能
1、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实行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县局与各工商所,各工商所与片、组工作人员签订责任状,工作人员与辖区食品经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签订责任状。确保巡查到位、有错必究、有案必查。
2、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为确保工商所快速检测箱正常使用,我们采取统一培训人员,统一购置试剂等办法,加强食品快速检测工作。
3、加大集中整治力度。我局确定逢单月份的第三周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周,全局统一行动。整治周实行领导分片负责制,机关职能部门组织落实。全县以工商所为单位分为三片,每一片为一个整治行动小组。从工商所抽调以行政执法组人员为基础组建整治行动执法小组,以片为单位,逐个工商所统一集中开展整治行动。每个农村工商所分别抽3人,每个城区工商所分别抽10人。整治行动在县局整治行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在县局分片领导的直接指挥下开展,以整治行动组为主要力量,整治地工商所全力配合。
4、加强薄弱环节监管。为消除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隐患,切实加强市场巡查,做到不漏一乡、一村、一店,尤其是对偏远山村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进行反复检查。对经销过期变质、有毒有害、假冒伪劣食品,无照经营食品,超范围经营食品等违法行为从严从快查处,督促食品经营户落实进(销)货台帐、索证索票等自律制度。基层一线执法人员结合清理无照经营,对食品质量进行拉网式检查。在食品经营单位落实进销台帐、索证索票等经营者自律制度和落实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
四、形成常态化监管机制
1、突出食品检测,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运用食品快速检测箱,定期对全县城区、乡镇的超市、农贸市场、食品批发市场进行快速检测。每月对各大市场销售的蔬菜类、水发产品、豆类制品等食品进行全面检测,发现问题食品的,检测人员将检测结果当场向被检测对象反馈,且及时进行销毁。并将检测结果在市场宣传厨窗上进行公示,提醒广大消费者。
2、完善工作制度,确保监管工作落实到位。为落实市场开办者和经营者的食品安全责任,我们指导督促超市、农贸市场的经营户严把食品进货关,履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的职责。同时,加大日常巡查力度,查看食品经营者是否履行检查验收责任。对不履行索证索票制度的经营户和食品检测经常超标的经营户进行登记,便于进行复检,直至检测合格为止。第一次检测不合格的,对其进行教育;第二次检测不合格的,给予警告,责令当事人限期改正;第三次检测仍不合格的,对该经营户进行行政处罚。
3、加强维权网络建设。在全县乡镇、村(社区)推行“一会两站”建设,广泛开展12315“六进”活动,完善了12315快速反应机制,向社会公开承诺,接到消费者申(投)诉举报,需要到现场调处的,城区工商所在15分钟之内赶到现场处理消费纠纷。充分发挥12315作用,形成工商监管、群众举报、社会监督、经营者自律的维权格局,确保食品安全。
矿产资源开采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情况的汇报 篇6
宁陕县工商局
(2011年3月4日)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县企业年检、个体验照及监管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精心组织,个体验照工作进展顺利
2010年全县个体工商户1683户,注册资金7367万元,从业人数4057人。参加个体验照1654户,在验照期间注销(歇业)21户,办理变更登记22户,验照率达98%。全年新登记个体工商户310户,验照中取缔无照经营11户,罚款4000余元。
在验照具体工作中,我局一是精心部署。按照市局的《通知》精神,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安排部署,及时下发文件,委托各工商所对各自辖区内的个体工商户进行验照,将工作任务分解到每个所,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措施,为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个体验照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广泛宣传。去年在开展验照工作时,各工商所采取多种形式向个体工商户深入宣传《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和《个体工商户验照办法》,增强验照意识,提醒其按时办理验照手续,自觉接受工商部门的监督管理。三是严格把关。首先是把好前置许可关,对涉
1及有前置许可的,凡许可文件到期的,要求其提交新的许可文件,不能提交的要求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其次是把好现场审查关,重点审查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事项与实际经营项目是否一致。再次是把好录入关,做到验照资料当日网上录入,特别是审核人员意见和日期等做到与书式资料一致,全面实施网上操作流程。
二、创新服务,企业年检工作全面完成2010,全县共登记注册各类内资企业233户,注册资金32314万元,新登记注册企业2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3户。其中:国有企业62户,集体企业50户,公司类企业102户,个人独资企业15户、合伙企业4户。应参加企业年检217户,在年检中注销企业6户,办理变更登记29户,年检率达95%。通过年检定为A级企业205户,B级2户,对3户有违法违规经营的企业处1.2万元的罚款。企业网上年检工作开展顺利,网上年检率达65%。
企业年检工作既是对市场主体准入的后续监管,也是登记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使这项“老工作”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对市场主体再把关的作用,我局一是夯实任务。及时组织召开各工商所所长、注册登记人员参加的专题会议,认真学习传达市局年检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局企业年检工作,分别就企业检验时间、范围和时限、企业申报年检需提交的文件及应严格把握的问题均做了进一步明确。建立了上
下畅通、密切协作机制,明确各自在企业年检工作中的职责,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全局整体执法效能。二是强化服务。为了给企业年检提供方便,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我们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加强对“四个统一”的学习和认识,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新认识,牢固树立服务思想,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对来办理年检的群众热情接待,文明用语,为群众提供温馨服务。同时坚持实行集中年检和上门服务相结合。对城区较集中的企业我们采取集中到工商所办理年检手续,对偏远分散地区的我们采取上门服务,一次性办理完结,让群众少跑路,少花钱,千方百计为群众提供便利条件。三是严格把关。严格审查企业提交的各类文件是否齐全、真实、有效;对企业经营范围中涉及前置审批许可项目的进行全面清理,对许可证件过期失效或缺少的,限期补证、逾期补办或补办不到的,一律取消其经营项目,并要求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对涉及重点行业,尤其是对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矿产开采和娱乐业,采取书面审查与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重点审查。四是网上年检。网上年检是一项新的业务,我们主动对企业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积极争取企业的支持配合,按照规定程序稳步开展,相关材料审核通过完成网上年检手续,网上年检率达65%。
三、强化监管,市场秩序运行良好
一是严把市场准入。认真执行登记注册“一审一核”制,坚持谁受理,谁核准、谁负责。做到事前监管与事后监管相结合,在企业、个体注册登记工作中,严格执行前置许可有关规定,凡经营范围中有前置许可项目的,都要求必须提供许可证或批复文件的复印件,否则不予以登记。继续坚持“首办负责”、“限时办结”和“一次性说清”等制度。在承诺的时间内,严格按照工作程序,网上录入工作,不让群众多等,多跑路。二是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督检查。结合宁陕地大面广,个体工商户分散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强化执法力度,加大城区周边、城乡结合部、农村小商店、小超市、不摊点等薄弱环节的监管力度,严励查处无照经营,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群众满意的消费环境。三是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落实政务信息公开,将办照程序、收费标准、服务承诺及时对外公布,保证“阳光工程”落实到位。通过政务公开,使工商工作的透明度大大增强,改进了工作作风,增强了工作责任和依法办事的主动性,有效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认真贯彻落实省局《30条》、市局《45条》惠民政策,去年为经营者减免优惠各类费用达 1.5万元;为50户经营户通过绿色通道办理了工商注册登记;对新设立企业首次年检逾期的,责令限期申报年检,免予处罚;企业申报年检超过规定时间不足三个月的,免予处罚;企业申报年检超出规定时间三个月,但在当年内主动补办年检的,从轻处罚。对个体工商户、企业的轻微违法行为,实行首违行政
告戒、不予处罚。同时依照企业年检、个体工商户验照情况,积极开展市场主体情况分析,及时掌握和发现有关情况,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通过优惠政策的有效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各类市场主体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更好地为促进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矿产资源开采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情况的汇报 篇7
市农业局:
根据汕农电[2010]32号《关于做好中秋、国庆节日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结合《汕尾市农业局保障第十六届亚运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方案》(汕农函[2010]81号)的精神,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精心组织,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大对销售渠道上农业投入品的检查执法,保障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为使广大市民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中秋节和国庆节,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饮食安全,营造良好的安全消费氛围,保证节日期间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我局把《关于做好中秋、国庆节的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汕农电[2010]32号转发给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依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
二、狠抓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和抽查
城区至今虽没有批复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又没有仪器设备,上规模的农产品生产企业滞后,农产品生产还处在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但区农业部门仍然坚持从销售渠道上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据统计,全区农资经销店35户,分布在市区、乡镇及乡村中的田间地头,近期组织17人次,对辖区内其中26户农资销售店进行了多次的高毒农药、毒鼠强,假劣农资产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查,基本净化市场环境。积极配合省农业厅、市农业局等职能部门的农资综合执法检查活动,抽取硫酸钾复合肥和腐植酸液肥等二个肥料样本,呈送省农业厅进行质量安全检测。此外,经常组织与市区后径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信利超市的有关人员互通信息,加大对上市农产品的质检力度。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
在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的基础上,我局平时在组织培训、检查执法或下乡指导的过程,不论是经济作物还是粮食作物,都坚持把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重点项目,面对面向经营户(或农户)进行宣传指导,经常对辖区内初具规模的农产品生产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中碰到的技术难题,并对农业投入品方面要求严格把好质量安全标准,确保质量安全。
房山区资源型企业退出情况汇报 篇8
房山是首都西南枢纽,其平原、山区及丘陵面积各占1/3,经济具有资源型特色。长期以来资源型企业是房山区主要工业之一,带动了乡镇运输业、修理业、住宿业及餐饮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房山区的资源型企业为北京和房山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目前与首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及绿色发展战略的矛盾日益突出,与房山“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首都发展新定位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房山区委区政府下定决心,实施“三化二区”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决退出资源型企业。现将房山区资源型企业退出情况汇报如下:
一、2005年以来资源型企业退出基本情况
房山是北京最大的能源及建材基地,长期以来,煤矿、非煤矿、水泥厂、石灰厂、石板加工厂这些资源型产业为首都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房山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为房山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5年以来,根据国家及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多次煤矿专项整治要求,房山先后关闭乡镇煤矿121家,关闭矿井333个,由2005年的139家减少到现在的18家;先后关闭非煤矿山215家,由2005年的275家减少到现在的60家;先后关闭水泥企业38家,由2005年的55家减少到现在的17家;先后关闭石灰厂108家,由2005年的171家减少到现在的63家;先后关闭石材加工厂186家,由2005年的239家减少到现在的53家。
二、2010年资源型企业退出主要任务
2010年房山区现有资源型企业205家要全部关闭退出。205家资源型企业共有固定资产总额约为20.28亿元,负债总额约为13.1亿元,年产值38.89亿元,年上缴税收2.86亿元,本地直接就业18713人,相关行 业年产值22.2亿元,本地间接就业38865人,具体情况如下:
1、煤矿:2010年需关闭煤矿18家,涉及史家营、大安山、南窖、霞云岭4个乡,全部于今年5月底前关闭。18家煤矿固定资产总额约为5.8亿元,负债总额约为4.6亿元,年产值11.2亿元,年上缴税收1.2亿元,煤炭相关行业年产值3.72亿元,本地直接就业3412人,本地间接就业7795人。
2、非煤矿山:2010年需关闭非煤矿山60家,涉及青龙湖、河北、大石窝、周口店、佛子庄、南窖、霞云岭、蒲洼、阎村、韩村河、城关、燕山12个乡镇及办事处。今年4月底前关闭3家,9月底前关闭3家,其余54家全部于11月底前关闭。60家煤矿固定资产总额约为4.8亿元,负债总额约为1亿元,非煤矿山行业年产值5.57亿元,年上缴税收0.3亿元,非煤矿山相关行业年产值4.7亿元,本地直接就业2927人,本地间接就业4935人。
3、水泥厂:2010年需关闭水泥厂11家,涉及周口店、青龙湖、河北、琉璃河、大石窝5个镇,今年4月底前关闭9家,10月底前关闭2家。11家水泥厂资产总额为4.88亿元,固定资产净值为1.63亿元,负债总额为5.52亿元,设计产能207万吨。水泥生产行业年产值8.9亿元,年上缴税收1亿元,本地直接就业3314人,水泥生产相关行业年产值5.88亿元,本地间接就业6470人。
4、石灰厂:2010年需关闭石灰厂63家,涉及周口店、青龙湖、河北、佛子庄4个乡镇,今年4月底前关闭12家,10月底前关闭51家。63家石灰厂资产总额4.28亿元,固定资产净值2.69亿元,负债总额为1.78亿元,现有职工2594人,年产量218.9万吨。石灰生产行业年产值2.72亿元,年上缴税收0.16亿元,石灰生产相关行业年产值1.08亿元,2 本地直接就业1646人,本地间接就业2500人。
5、石板加工厂:2010年需关闭石板加工厂53家,涉及周口店、河北、南窖、青龙湖、佛子庄、霞云岭6个乡镇,今年10月底前全部关闭。53家石板加工厂资产总额5186.4万元,固定资产净值2481.2万元,负债总额为1935.1万元,年产量135.57万平方米。石板加工行业年产值10.5亿元,年上缴税收0.2亿元,石板加工相关行业年产值6.82亿元,本地直接就业7416人,本地间接就业17165人。
三、资源型企业退出面临的问题
2005年以来,房山资源型企业退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同时也遗留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今年资源型企业要整体退出,直接影响社会民生及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现实困难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总体而言是资源型企业退出后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及群众后续生活保障等问题,共涉及3个方面,10个问题。
(一)资源型企业关闭方面 1.资源型企业退出的资产处臵问题
由于资源型行业生产的专业性强,资源型企业退出将使大量的资产闲臵,主要包括厂房、场地、开采设施、开采设备及大量的生产设备等,其中生产设备的闲臵问题是资产处臵的主要问题,大量的矿山机械、水泥生产和石材加工设备面临如何处臵;部分经营企业证照齐全,土地租赁合同还未到期,大量大额固定资产还在使用期限内,面临着如何资产评估和资产补偿问题;将要关闭的18座煤矿都是按照市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要求建设的标准化煤矿,用于采、掘、机、运、通、双回路改造等基础设施改造及标准化建设的投入大,新建的机立窑等新设施的投资大,水泥、石灰和石板加工企业投入的相关环保配套设施的造价高,部分企业连投资成本 3 还没有收回来,面临着如何资产评估和适当补偿的问题;在资源型企业退出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债务无法偿还,债权人到村里讨债或到法院起诉的现象增多,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面临如果妥善处理和解决等问题。
在资源型企业的退出过程中,各种利益纠结其中,对资源型企业资产的评估和处臵将成为万众瞩目的大事,如何评估和处臵资源型企业资产问题及资源型企业退出所需的巨额处臵费用问题,是摆在资源型企业退出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区里正在组织国土局及经信委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资源型企业资产评估及关闭补偿等相关细化政策。
2.资源型企业关闭后山区人口迁移问题
房山自2005年开始陆续关闭和整顿煤矿、非煤矿山、水泥、石灰和石板加工企业,为了解决产煤乡镇群众的生活问题,2006年7月市领导就我区煤矿关闭后人口搬迁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同意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人口迁移工作,并解决好迁移人员的居住安臵、就业安臵及社会保障等问题,但五年来当初的搬迁承诺仍未兑现,百姓要求迁移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2010年煤矿等资源型企业的全面退出,数万群众失去主要收入来源,按照山区的资源承载能力测算,更加不能承载目前的人口状况,为了解决山区群众面临的生活困难,缓解群众生活和就业压力,巩固煤矿关闭成果,减少私挖盗采现象,急需进行山区人口搬迁。
根据房山区统一规划,将在良乡、城关、长阳、阎村、青龙湖以及阎村和青龙湖交界处的公主坟地区建设搬迁新社区,安臵外迁人口,目前山区需要外迁人口达30537人。同时解决迁移人员居住、就业及社会保障等问题存在众多困难,单靠房山一区之力难以实现。为此,我区于2009年4月22日向市政府报送了《关于给予山区人口迁移工程政策资金支持的 4 请示》,提请市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根据吉林副市长的批示,由市发改委牵头,组织市农委、建委、财政、规划、国土、劳动、民政、林业等部门多次到我区调研,了解相关情况,针对相关问题与我区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综合九部门意见形成了《关于房山区山区人口迁移工程政策意见》,我区根据市领导及九部门意见细化和完善了《房山区山区人口迁移实施方案》。现急需市政府审批通过山区搬迁项目,全面启动山区搬迁工作。
3.资源型企业关闭后基层政权运转经费问题
资源型产业收入是房山区乡村两级地方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煤炭及资源型企业每年上缴村集体利润28016万元,上缴乡镇利润3528万元。村集体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煤炭及资源型企业上缴的利润,主要用于村干部工资发放、集体统一供暖、办公及招待费用、交通及水电费用、农村合作医疗村集体负担费用、老人、五保户及残疾人生活补贴、卫生及环境治理费用、社会治安费用及村级公益设施维护费用等支出。
资源型企业退出后,乡村集体经济收入急剧减少,山区各村集体维持正常运转的经费缺口将达到上亿元,直接造成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不足,农村干部及管理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将出现困难,造成山区公用设施及维护费用拮据。政府需考虑将煤矿关闭地区农村基层组织运转费用纳入财政转移支付,保证其正常运转,保障农村公共设施正常维护。
4.资源型企业关闭后打击非法资源型生产企业的经费问题 自2005年资源型企业整顿以来,打击非法资源型生产企业行为一直是乡镇的重点工作。随着山区要求资源型企业全面退出,资源型企业退出成果,继续严厉打击非法资源型生产企业行为将成为乡镇尤其重要的工作。为了加大对非法资源型生产企业行为的打击力度,各乡镇需要加强执法队 5 人员配备,增加人员工资及保险等费用;加强执法车辆的配备,增加车辆购臵、维护及使用费用;建设打击非法资源型生产企业办公地及配备相应设施,增加办公用房及资金投入;建立执法检查站,确保成果,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民生方面
1.资源型企业关闭后相关从业人员的安臵问题
房山区205家资源型企业面临关闭和退出,涉及的直接和间接没了饭碗、没了收入来源的6万多从业人员,都将面临再就业问题、出路问题和生活保障问题。由于北部山区长期以资源型行业为主,山区群众多年从事采煤、采石、水泥生产、石板加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职工及从业人员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点: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职业技能单一,整体素质偏低,再就业困难,而新的替代产业在短时间内无法产生规模效益,无法解决众多的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北部山区近年来的生态林补偿机制给山区人民带来了一定的实惠,解决了部分人员就业问题,但配备的生态林管护员数量少,辐射面小,不能缓解资源型企业关闭带来的经济和就业压力,而现行的管护人员补助标准偏低,只适合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人员,不能留住青壮年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员。
鉴于农民失业后不能很快实现再就业,需要政府积极研究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政策;研究将搬迁后留下的当地农民转为生态工人的政策和待遇问题;结合山区人口搬迁,统筹考虑安排适宜替代产业项目,安臵从业人员,尽最大努力解决山区群众生存问题和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
2.资源型企业关闭后煤矿供养人员的保障问题
现有煤矿、非煤矿山、水泥厂、石灰厂和石板加工企业供养离退、伤残、职业病及抚恤人员数达2850余人,仅2009年就为这些供养人员支出相 6 关费用3600余万元;资源型企业关闭前,村里男60岁和女55岁以上人员由村集体按月发放生活补助费。关停资源型企业后,退休职工养老金发放、伤、病、残人员及遗属抚恤生活补助、男60岁和女55岁以上人员生活补助等都将成为沉重的负担,按照国家目前补助及补偿标准,需供养人员每年的生活补偿及保障资金将达数千万元。
北部山区部分乡镇,乡办、村办企业均未进行过职业病检查,企业职工也没有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这些企业关闭后,职工提出要进行职业病检查,但由于关闭企业没有能力负担,一直未进行检查,造成职工意见大,多次上访。随着资源型企业全面退出,要求进行职业病检查的职工将近一步增多,退出企业无法负担费用;如果安排职工进行职业病检查,一旦检查出职业病后,职工需要长期享受工伤待遇,资金无法解决。这些供养人员的基本生活补助及社会保障等问题需政府考虑解决。
3.资源型企业关闭后群众生活用能源严重不足问题
煤炭是北部山区目前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由于居住环境条件限制,当地群众日常生活中烧水、做饭及冬季取暖主要采用燃烧煤炭,加之山区山高、昼夜温差大,年采暖期长达7-8个月,煤矿担负着向周边群众提供生活能源,满足冬季取暖等功能。煤矿关闭前,原产煤村对本村百姓用煤有优惠政策,每户无偿提供一定数量的用煤,不足部分可平价购买。煤矿关闭后,百姓要解决用煤问题,部分群众已无力支付。如果群众生活和取暖用煤不足,为了维持生活,群众将会砍伐山区里的生态林木用于生活用能,乱砍滥伐现象将会严重,对山区的生态恢复和环境建设造成新的破坏。
关停煤矿后,群众的生活能源和冬季取暖将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急需政府与京煤集团协商解决生活用煤的供应问题,并结合山区特 7 点加快推进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三)替代产业方面
1.山区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建设滞后,急需完善
资源型企业的发展使房山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植被和地质等景观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短期内难以恢复,特别是通往银狐洞、圣莲山等景区的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山体被破坏,煤灰污染严重,对景区形象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很难得到游客的认同;交通不便也制约着房山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北线佛子庄、史家营等乡镇的进山公路受地形影响,路面狭窄,多弯道险段,质量较差,导致石花洞、银狐洞、圣莲山、白草畔等景区接待游客的数量增长缓慢,同时北沟交通瓶颈问题如六环路到北沟联络线的道路(良陀路、闫东路等)急需改善;山区商业功能设施、结构设施和配套设施不足,产业集聚地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乡村旅游景点的交通设施、卫生设施和商业设施不能满足需要,种植业和养殖业在信息采集、产品输出、生产生活用水等方面还存在基础设施较差的问题。
目前山区基础设施及产业设施短缺、落后及不配套的状况已影响和制约了山区的招商引资及产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是山区产业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急需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2.替代产业培育时间长,项目后续投资少,管护跟不上
资源型企业退出后,房山区面临大力发展能大量吸纳低学历劳动力的替代产业,解决资源型企业关闭带来的失业人员重新就业问题;资源型企业退出所减少的经济收入急需由其他产业即替代产业予以补偿;而替代产业从选择、确定、重点培育与引进,到发展壮大,尚需数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替代产业培育时间长。
产业项目投入运行后仍需要投入大量的管护费用,如不加强管理,投 8 入相应的费用,可能造成项目的前功尽弃。而资源型企业退出后,大量群众的就业问题急需解决,大力发展替代产业是解决山区群众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需要政府加快产业项目的选择和审批,并考虑农业产业见效慢、管护费用要跟上等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3.山区人才匮乏,群众劳动技能急需提高
山区群众文化水平低,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占70%,而且大都没有接受过专业技术教育及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能程度普遍相对偏低,只适合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事熟练工种工作;资源型企业退出后,山区群众面临生产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尽快转变思想观念,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是当务之急。山区人才匮乏,在科技产业培育和发展过程中急需人才培养和引进。政府需加大人员培训、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四、需要市里给予的政策资金支持
(一)资源型企业关闭费用
1、煤矿关闭的费用
按照2005年市财政局对房山区关矿的既定政策标准,平均关闭一个矿井的填埋费用和善后处理费用共计93万元,市财政负担70%,区财政负担30%,经过几年来煤矿重组整合,目前关闭成本逐步提高,建议市安监局、市财政局研究全额负担矿井的填埋费用和善后处理费用。现18座煤矿38个井口共需资金3534万元。
山区现有18座煤矿是2005年以来按照市区要求整改升级的标准化矿井,特点是产量大、投入大、规模大、设备多。煤矿行业生产的专业性强,煤矿关闭将使大量的资产闲臵,建议市安监局、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财政局研究对煤矿固定资产处臵给予补偿政策,按照固定资产评估价格的30%给予煤矿固定资产处臵资金补偿。
山区现有18座煤矿中,有11座煤矿是关闭整合时村民入股企业,涉及原始股金3290万元,因提前关闭煤矿和提前收取煤矿承包费用的因素,使村民利益受损,极易造成不稳定因素,恳请市安监局、市国土局、市发改委、市农委、市财政局给予妥善处理。
2、水泥企业关闭费用
2010年关闭11家水泥生产企业中,隶属市有关部门的3家企业建议由市归口主管部门负责实施退出补偿工作,隶属房山区的8家地方企业由房山区负责实施退出补偿工作。补偿资金主要结合企业的产能、资产、负债和产品类型确定补偿金额,区属8家水泥企业设计产能165万吨,固定资产净值12664万元,平均77万元/万吨。取80万元/万吨为粉磨站企业按产能补偿的基数,取100万元/万吨为熟料企业按产能补偿的基数。在此基础上,固定资产净值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另加20万元/万吨;证照齐全的企业,根据生产许可证有效期限情况另加10万元/万吨;生产的企业,根据上年度实际产能与设计产能的百分比情况酌情另加10—100万元。据初步测算区属8家水泥企业共需资产损失补偿4.3亿元,另加不可预见费0.68亿元,共计4.98亿元。望市经信委、安监局、市财政局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3、石灰企业关闭费用
2010年关闭的63家石灰厂资产损失补偿主要依据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分500万元以下、500—1000万元、1000万元以上三个档次,给予每家企业120万元、200万元、260万元的补偿为补偿基数,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证照有效期限、2008年实际产量等因素测算。有采矿证且在有效期限的企业每家企业另加50万元;2008年实际产量2—5万吨的企业每家另加5万元,5—10万吨的企业每家另加10万元,10万吨以上的企业每 10 家另加15万元。据初步测算退出63家石灰企业共需资产损失补偿1.7亿元,另加不可预见费0.3亿元,共计2亿元。望市经信委、安监局、市财政局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4、石板加工企业关闭费用
2010年关闭的53家石板加工厂资产损失按产能补偿为基数,结合固定资产净值因素测算,53家石板生产企业2009年产品产量135.5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净资产2491.2万元,取20万元/万平方米为补偿基数。在此基础上,固定资产净值200万元及以上的另加50万元;固定资产净值2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其固定资产净值每增加200万元另加50万元;达到固定资产净值7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每家另加200万元,(固定资产净值2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不另加)。据初步测算退出53家石板加工企业共需资产损失补偿3114.4万元,另加不可预见费772.9万元,共计3887.3万元。望市经信委、安监局、市财政局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二)山区人口搬迁政策和资金
我区于2009年4月22日向市政府报送了《关于给予山区人口迁移工程政策资金支持的请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房山区山区人口迁移工程政策意见》,我区根据市领导及九部门意见细化和完善了《房山区山区人口迁移实施方案》。现急需市政府审批通过山区搬迁项目,明确各项搬迁政策,确保搬迁资金尽快到位。
(三)下岗人员安臵政策和资金
1、煤矿人员安臵政策和资金
针对关闭18座煤矿导致3412名直接从业人员下岗失业,建议市人保局、市财政局给予平均1.3万元/人的一次性下岗补贴,共需资金4435万元。
针对2005年-2010年关矿导致约5660人(含遗留人员)未能就业安臵,建议参照2009年北京最低工资标准1.8万元/人.年,给予煤矿转岗工人最低工资保障,由乡镇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这部分人员的工作岗位。所需资金10800万元/年,恳请市人保局、市财政局给予相关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2、资源型企业(水泥、石灰、石板)人员安臵政策和资金 水泥生产企业人均月工资按1200元计算,人员安臵补偿需2504万元。石灰生产企业人均月工资按1000元计算,人员安臵补偿需2713万元。石板生产企业人均月工资按1580元计算,人员安臵补偿需2041万元。退出资源型企业共需人员安臵补偿费用7258万元
资源型企业退出后大量矿山和场地闲臵,急需进行生态修复,结合失业职工就业安臵,建议市农委、市园林绿化局、市人保局、市财政局对资源型企业下岗职工转为生态工人、增加护林员等公益岗位编制、适当提高工资待遇及完善社会保障等问题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四)资源型企业中煤矿供养人员的补助政策和资金
2005年煤矿关闭以来,所有煤矿负担的伤残抚恤人员的生活补助、医疗费用及所有企业退休职工的退休金等全部转嫁到现有18家煤矿,需要费用3419万元/年,望市安监局、市财政局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五)山区群众取暖用能政策和资金
为解决煤矿关闭后山区群众取暖用能问题,区政府计划在山外或山内建设环保型煤加工厂1-2家,实行统一加工,统一配送;计划在每个山区乡镇建设一座换装气站,与环保型型煤加工厂互为补充。建议市国资委、市安监局、市发改委协调京煤集团,按照成本价或最低价保证山区群众型煤加工煤源供应;同时为解决山区群众的用能困难,建议市安监局、市财 12 政局给予群众燃煤补贴,按照300元/年/人的标准,每年需要燃煤补贴费用2940万元。
(六)打击无证经营和非法开采资金
打击无证经营和非法开采是一项投入较高的长期工作,需要后续资金支持。2005年至今,各乡镇都肩负打击无证经营和非法开采的重任。打击无证经营和非法开采需安排护矿人员754人,配备车辆88辆。人员经费1800元/人.月(含保险500元),公用经费6000元/人.年,车辆经费30000元/车.年,2010年共需资金2345万元,建议市国土局、市财政局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七)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修复政策
目前山区大量资源型企业导致生态环境差,山区基础设施及产业设施短缺、落后及不配套的状况已影响和制约了山区的招商引资及产业发展。加快生态修复、恢复生态、封山育林;加快矿山土地整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加快小流域治理;加快沟域经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是山区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大力进行生态修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急需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建议市发改委、市交通委、市农委、市园林绿化局、市水务局、市国土局加快对山区生态修复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批速度,加大对山区发展的支持力度。
(八)替代产业项目政策
房山区结合实际编制了《2010年北部山区发展绿色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倡导节能减排,主要鼓励绿色产业项目、节能减排项目、循环经济项目。为加快山区替代产业的发展,解决山区群众的就业及生活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建议市发改委、市农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加快对山区替代产业项目的审批速度,加大对山区替代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
(九)山区建设用地政策
资源型企业退出后,山区面临规划和用地指标问题,请市规划委、市国土局结合区乡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统筹考虑山区发展规划和用地问题。
平稳有序的关闭煤矿,需要解决好资产处臵、从业人员安臵、退休、伤残供养人员保障、群众生活用能、基层组织运转经费、打击私挖盗采经费等方面的问题,恳请市政府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共计关3.08亿元(不含搬迁和固定资产补偿费用)。
关闭水泥、石灰、石板资源型企业共需资产处臵、人员安臵等补偿资金8.1亿元。区政府通过多渠道筹措能够解决3.37亿元,目前资金总缺口为4.73亿元。恳请市政府给予水泥企业关闭2亿元资金支持,给予石灰企业0.97亿元,给予石板企业0.6亿元资金支持,共计支持3.57亿元。
五、攻坚克难、迎难而上
今年是房山区资源型产业退出的决战之年,攻坚之年。区委区政府面临着巨大的产业退出压力和发展困境,但对于资源性企业退出的态度是坚决的,我们会在市级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区委区政府正确的领导下和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全力做好资源型企业退出工作,同时迫切期望市级领导部门加大对资源型企业退出后资产处臵、山区搬迁、生态涵养及生态恢复、产业转型、替代产业发展、山区群众就业等问题的关注,并给予政策、资金和项目上的有力支持,为山区产业转型、替代产业发展及解决就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更加坚定山区乡镇退出资源型产业,走生态发展之路的决心和信心。
【矿产资源开采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情况的汇报】推荐阅读:
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情况的汇报10-13
矿产资源开采11-01
矿产资源开采管理条例10-19
加快我国矿产资源企业海外拓展的论文06-11
矿产资源型企业12-12
矿产开采09-02
县矿产品税费统征工作情况汇报06-27
矿产资源保护的问题11-04
矿产资源开发的持续性07-21
林业资源的合理开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