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2024-10-26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精选12篇)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篇1

对于思想品德教学, 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和教育的过程, 与实际生活关系不大, 甚至没有任何的关系。其实, 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认识与观念, 实践证明,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拓展学生广阔的认识空间、思维空间、活动空间, 而且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切实注重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拓展, 向生活延伸, 与生活结合, 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这样就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收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悟

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生活, 教师就要恰当、适时地运用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感悟。在教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部分内容时, 我正好结合今年的“3·15”晚会上曝光的杭州广琪贸易公司涉嫌使用过期面粉的案例。当画面显示那些长出霉斑, 甚至爬着虫子的过期面粉时, 学生们露出惊讶和不可思议的表情;当看到工人直接剪开包装袋, 用手将结块的面粉捏碎后, 直接过筛再装到新的包装袋里时, 学生们已经是怒不可遏、愤怒声讨了。案例中还曝光了该公司专门租用了一个冷库存放大量的过期食品原料, 里面存放的过期食品不仅数量多, 而且过期时间更长, 其中一批黄油为2009年生产的, 保质期到2011年, 居然已经过期两年多……为了给这些被改过日期的原料披上合法的外衣, 广琪公司还不忘将这些过期产品的检验报告通过电脑软件进行篡改, 让检验报告上的日期与产品上的日期保持一致。看完这则案例, 我向学生提问, 你怎么看待杭州广琪公司的行为, 学生们热烈地讨论, 最后得出结论:杭州广琪公司的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 属于违法行为。我趁热打铁, 因势利导, 让学生结合课本《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布置学生拿来生活中的商品, 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这些假的东西侵犯了我们的什么利益?我们应该怎样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到生活, 在生活中学到知识, 从而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二、选取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思考

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生活, 教师就要选取生活中的实例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可以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素材, 因为这些实例都是学生们亲身经历过的, 所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使学生感觉到思想品德教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 从生活中选取、挖掘、运用教材以外的生活资源, 同样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有一次九 (二) 班的两个男生因发生口角并动手打架, 结果, 甲生把乙生的一颗门牙打掉了。我让学生运用法律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果学生们纷纷举手提出了以下问题:甲生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甲生父母是否要承担责任?乙生是否要承担责任?他们应该各负什么样的责任?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这个身边的案例, 学生们对于这一课时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 而且在学习、分析、讨论中非常投入, 课堂效率非常高。

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案例, 带着最真实的情感去分析问题, 去“继续”发展案例的可能性或可能性的各种结局,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兴趣非常高涨。在提出了很多问题之后, 更有学生也提到了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去应对, 是情感战胜理智, 还是理智战胜情感。借此问题我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在这样的情境下, 要有较强的法律意识, 掌握更为丰富的法律知识, 在理智战胜情感的情况下, 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在这样一个现实的实例中, 学生们学会了思考问题, 也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

三、以课外实践引领学生体验

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生活, 教师要以课外实践引领学生加深体验。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当前不可忽视、亟须解决的严重问题, 初中学生对环境污染和恶化已深有体会。因此在学习“环境状况”一课时, 我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搜集材料, 沿着我们学校门前的疏港大道向东1000米路南就是钢厂, 由于治污问题处理不当, 白天灰白的浓烟遮住了半边天空, 刺鼻的气味呛得人咳嗽不止, 晚上吹管的声音更是让附近的居民无法安静入睡。如此严重的环境污染, 导致周围的学校师生和村庄村民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学生们通过课外的实践, 体验到了环境污染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从而充分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他们纷纷提出了改善环境状况的方法, 如向当地环保部门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拨打市长热线电话, 在校园网上设计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 等等。正是通过这样的课外实践, 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使学生在生活中对课堂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体验, 从而对于课本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总之, 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丰富学生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应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树立大教育观, 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 向生活学习知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鼓励学生跨出课堂、走向社会, 接触生活, 让学生在融入现实生活中学习、消化、吸收教材知识。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现实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课本知识, 在学习中感悟生活真谛, 这也应当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篇2

《纸和环保》中的一个课题。这一单元包括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纸从哪里来》、《保护森林,节约用纸》三个活动主题。本节课的完成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课前小调查:调查全校各班学生的用纸的情况,主要包括写作业、折纸,画画,废纸等。

2、交流展示:根据学生收集的纸制品,进行交流展示,并分类。

3、根据小调查,让学生可以分析出:纸的力量可真大、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我们可得珍惜用纸„„

4、介绍纸的发明。

5、如果没有纸,生活中会出现什么困扰?

6、续编情景剧:如果没有纸„„

下面我具体分析一下这节课的精彩与改进的地方!

1、小调查,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以及礼貌的对待别人。以2—3人为一组,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各班的用纸情况。虽然有的同学调查过程中不是很顺利,又得解释又得等待,但看到他们成功的喜悦。我知道:他们很棒,他们成功了!这个环节中学生有所得,但是我认为如果把学生的喜悦,分享给所有家长岂不是更好,何不又一次让家长们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

2、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在课上该讲的必讲,而且严谨地、激情地去讲。如: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了解纸的知识,老师说到蔡伦时,便怀着一份自豪感,激情地对学生说:“蔡伦,真是了不起的人,他为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课堂上有松有驰,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讨论,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但对于有些自由过了头的同学,做出适时的点拨,维护好本节课的课堂纪律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3、对学生进行适时评价,较为突出的进行表扬。比如说:李波谕同学带来的纸制品是本挂历,这时候,老师评价:“你给大家带来了震撼的感觉,谢谢你!”又如:情景剧表演部分学生们虽然有的表演的不是特别生动,但是只要肯来表演,老师就予与表扬。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模糊概念予与纠正,大胆地对学生说:“孩子,这样说,你错了!”我感觉,激励不等于对学生一味的表扬或“藏拙”,教育需要赏识,同时也需要“警示”和恰当的“惩罚”。要让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你认为呢?

4、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和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提出个人见解。比如说:如果生活中没有纸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困扰?有的学生会说:“如果没有纸了,我就不能写作业了。”还有的会说:“假如没有纸了,老师就不能打奖状了!”„„这时,老师就说:“请大家开动智慧的小脑筋,试着编一首小儿歌!”这样学生们就认真思考,呈现出下面的文字: 《 假如没有纸了 》

假如没有纸了,爷爷就不能看报纸了;

假如没有纸了,奶奶就不能照菜谱做菜了;

假如没有纸了,爸爸就不能看图稿了;

假如没有纸了,妈妈就不能为我买新衣服了; 假如没有纸了,哥哥就不能做作业了;

假如没有纸了,我就得不到小奖状了;

假如没有纸了,妹妹就做不了折纸了!

总之,每节课的学习目的都是:(1)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

浅谈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篇3

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几乎成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有学科共同追求的目标,因为课程只有面向生活,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而语文学科又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及其广泛的学科,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语文,可以说语文无处不在。赋予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已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追求。因此,语文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程度超过了历次的教学大纲。

既然这样,在新课标下,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离开生活,要高度重视生活和教育的联系。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又应怎样做呢?

一、明确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的原因

1、因为语言文字记录和表现着生活

语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巨细无遗,无微不至地表现着大千世界,它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我们的历史文化是以语文为载体的,历史和传统之所以能够进入并影响到现代社会,就是语言的作用。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交流是经常的、大量的,离开了语言我们就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而语言的某些意义又需要生活经验去感知,缺乏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是不可能领悟隐藏在文字里面的深刻含义的。所以说生活是语文的来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语文教学不应忽视学生语言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内在需求。

2、语文的教材内容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古今中外大师们的探索和真知灼见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证明了语文教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在新课标下,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不管是小学或中学,也不管是低年级或高年级都如此。就拿现行的六年级教材来说,教材中就是一些写自然景色、民族情怀、科技世界和传统文化,甚至于直接描写现实生活、美好人生和哲理人生的课文。可见,我们的教育素材是生活的,那么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就应用生活的教育方式来进行教学。

二、知道如何将语文教学置于生活中

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对语文感兴趣,使他们真正领悟到语文的博大精深和它无处不在的魅力,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除了要明确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的原因外,还应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变语文的小课堂为生活的大课堂,变头顶的小天空为生活的蓝天。

1、走出课堂,了解生活

我在教学作文《校园一角》时,做过这样的尝试:因为校园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于是我直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写这个作文,可是写下来的结果却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很多同学不知从何入手,并且抓不住景物的特征,感觉对景物太不熟悉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让他们仔细看看校园,然后要求他们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观察一下,并边观察边写作。这次写出来的作文和上次相比截然不同:学生有景可写,有话可说,并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2、借助多媒体,再现生活

我们在教学时能利用身边有的多媒体来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那么就会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便于理解。

比如《数字图书馆》一文,虽然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以童话形式对数字图书馆进行介绍,并与传统图书馆进行了比较,但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学起来仍觉得有点抽象,数字图书馆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有点云里雾里的,因为那离我们的生活确实有点远。这时,我们可以在网上收集一些相关图片或视频,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孩子们看,从而让他们真正明白什么是数字图书馆。

3、通过实践,体验生活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让学生亲自去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即根据学生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来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进而收获到口眼手脑并用的功效。同样,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也常能看到“体验”这个词,这也表明让学生通过实践,在实践中体验,进而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

在教学《苹果里的星星》一文时,我是这样做的:课前让孩子们每人准备两个苹果和一把小刀。在课文教学中,我先请孩子们说说自己平时都是怎样把苹果一切两半的,然后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又是怎样切的呢?在讲完课文内容后,为了证实苹果里是否真的有星星,我要求学生分别横切和纵切两个苹果。通过尝试,进一步让孩子们明白有些偶然的事情,会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收获。如此教学,孩子们学起来十分有趣,很容易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来“创新”一词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

三、懂得在生活中进行语文教学

陶行之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皆有学问。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教材。

1、利用学校生活进行语文教学

学校是学生生活最多、最久的地方之一,在这个地方每天都会发生形形色色的事,这些事中我们就可以恰当利用一些来进行语文教学,比如学校开展了什么活动,我们就可以在活动中立即进行相应的习作练习,这个习作练习不一定是教材中规定的,我们教师可作适当的安排。

在重大的节庆日,各地各校都要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要求学生在活动后,要写一篇习作表达自己对活动的看法和评价的习作,于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踊跃地投入到这项活动中,為后面的写作做好铺垫。

2、利用家庭生活进行语文教学

学生生活的另一个重要地方就是家庭。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我们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地设计语文教学。我班留守儿童较多,根据这种情况,我要求这些孩子每月给自己的父母写一次信,并寄走。针对大多数农村孩子的监护人学历不高的现状,我叫学生把某些课文内容讲给他们的监护人听。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同时也得到了家长们的赞许。

3、利用社会生活进行语文教学

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社会这个大家庭,学生也不例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比如在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可以看到很多的广告语,我们可以让学生搜集这些广告语,同时也可以叫他们自编类似的广告语。如此以来,学生既积累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精彩的数学课堂离不开生活 篇4

然而,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 很少关注这些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什么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 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 造成了知识学习和应用的脱节, 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数学课堂走进生活呢? 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 调动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开放教室, 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上课的首要问题就是创设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 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既是熟悉的、常见的, 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2011版新课程标准编定的新教材设计的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数学广角等活动, 都是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生活情境。这些活动能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与数学知识。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 吸收并引入生活素材, 灵活处理教材, 整理教材, 重组知识。通过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让学生更自主地进行探究。

二、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善于创设情境, 有意识地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使学生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有大量的主题图, 这些主题图恰恰就是生活中的场景。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这些主题图时, 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减法”时, 教材给出的是讲台上摆着整捆的作业本的主题图。在处理这一节时, 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提出问题:“孩子们, 大家看讲台上都有什么?”学生回答:“有很多捆作业本。”我接着提出:“看到这些作业本, 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了像“每捆有多少本作业本? ”“两捆一共有多少本作业本? ”“第一捆比第二捆多多少本作业本? ”等问题。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引出了本节课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创设学生体验过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引导学生从生活情景中不断发现数学问题, 并启发学生从问题中寻找解决办法。

三、创设生活情境, 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我们在数学教学中, 应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例中感悟数学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大部分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正、反比例时, 正赶上我们乡梨花节, 每天都会有几千人来我们乡看梨花。由此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几天正是梨花节, 来的游人可真不少啊! 村里的李大妈把家里的鸡蛋拿到梨花节来卖, 可李大妈没上多少学, 不会算账, 你能帮她算算吗? ”然后出示了这样的一道正比例问题:“李大妈卖4斤鸡蛋, 卖了36元钱, 她还有7斤鸡蛋, 可以卖多少钱呢? ”同学们一听要帮李大妈算账, 都打起了精神, 很快解决了问题。设置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 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提高解题技巧,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普遍联系, 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如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面积等知识后, 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数学实践活动, 要学生为学校操场设计一条跑道, 并提示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设计: (1) 测量操场的长和宽; (2) 设计科学合理, 美观大方并且操场要尽可能得到更多可利用的跑道面积; (3) 在设计好的跑道上铺上塑胶, 若每平方米300元, 预计学校大约投入的资金。 (4) 跑道内圈种植草坪, 如果你是校长, 你在购买草坪时, 会注意哪些问题? 在完成这一实践作业的过程中, 学生要进行实际测量、美术设计、面积计算、资金核算、资料收集、分析研究等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让学生拓宽了知识视野, 体验了数学的价值。

数学既来源于实际生活, 又要为实际生活服务。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就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很多,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 抓住典型事例, 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喜欢数学, 感受数学的价值。

摘要: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 更多地引入学生生活中的情境。作者通过多年课堂教学实践, 探索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手段,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 体验数学的价值。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篇5

本单元的内容中“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水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关系密切外,还要从更高层面上(工业、农业、消防、动植物等方面)感到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2、了解水在工业、农业、消防、动物、植物等方面的重要用途。

3、了解水资源情况,知道地球上淡水资源缺乏。

4、联系儿童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进一步认识水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感悟力及收集、整理、应用资料的能力。尝试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情感与态度:

1、激发对水的兴趣,感受到水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增强爱护、珍惜水资源的意识。行为与习惯:

1、初步养成能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的好习惯,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2、逐步养成爱水、惜水的好习惯。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小水滴的卡片

学生:在家长的帮助或指导下,通过图书、报纸、网络等途径搜集水在日常生活中重要作用的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生活入手,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老师不小心手沾了墨,还弄脏了手臂,然后,师问:“唉,你们 看,老师不小心弄脏了手,怎么办?谁有办法帮帮老师?”(课前先在教坛上准备一盆水

2、让学生出主意。

[设计意图:课前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课内的活动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联系实际,切入主题;

过渡:水真好,如果没有水,老师的手就没办法洗干净, 一不小心还会弄到脸上变成丑八怪。所以水真有用。你们愿意和它交朋友吗? 老师今天也把它请到我们课堂上来了, 你们看!(播放幻灯片 其实,水还有很多用处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水的用处。板:水的用处

1、出示火灾图片:

师:大家看,当你看到熊熊大火,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灭火图.对,你看,大火熄灭了。板:灭火

2、出示干裂禾田图:

问:你们看, 禾田干裂了,最需要什么?(生答)有了水,禾苗长得多好(出示有水禾田)原来水可以帮助禾苗生长。板:生长

3、(出示养鱼图和游水图)

大家看,水还有什么用处?板:养鱼、游泳 4、(出示发电厂图)问:谁知道这是什么?(生答)师:原来水还可以用来发电。板:发电 水的作用真大啊,(播放课件 活动三:分组讨论,深化体验;

过渡:除了这几个用处外,水还有很多用处。

1、下面请大家分组讨论联系课前的调查说说水还有哪些用处,比一比在指 定的时间内哪个小组列举的最多,并记录在这张水的用处调查表上。2、小组讨论并合作填卡,老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汇报.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来汇报.(每组汇报后,把调查卡贴 到黑板上.水的用处真多啊!看来,大家的课前调查工作做得很好,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板书: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及感性的认识,认识到水的用处无处不在,从家庭→学校→社会,由近到远,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进一步地深化体验到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种种便利,同时渗透养成教育,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 活动四:体验生活,认知升华;

看一看,想一想,感知淡水资源的宝贵。

1、出示水资源分布图介绍:虽然说地球上71%是水,但其中大部分都是海水,海水不能喝也不能浇地,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淡水却很少很少。淡水只占地球总水量2.8%,真正能开发利用的仅占总水量的千分之三。

2、生共同演示。(一杯水、一汤匙、一滴管)如果地球上的水相当于一杯水,其中淡水相当于一汤匙,而容易开发利用的淡水只相当于一滴水。

3、谈谈感受。看到这些,你在想什么? 活动五:辨明是非,明理导行;

其实,郭老师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有天我下班回家,两手很脏,扭开水龙头想洗手,但发现没水,才记起停水,没办法,没水就不洗吧。然后很习惯地拿起饭锅就想淘米煮饭,但又马上想起:对啊,没水怎能煮饭呢?没饭就吃个苹果吧,哎哟,没水洗,苹果也吃不了了。没水喝,没饭吃,连水果也不能吃,最后只好吃几个饼干就算是一餐了。你看, 偶尔一次没水就这么不方便。过渡:我们的生活处处需要水, 假如有一天水没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同学们充分发言后播放:FLASH 课件)

汇报小结。没有水就没有美丽的世界,就没有你和我。活动六:拓展延伸,结束全课。

看了以上资料的演示, 你想说些什么呢? 出示课件:节约用水, 刻不容缓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出示:节水公约.活动总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可是现在,全球每年因为缺水而死亡的人数达400多万,这个数目仍在逐年上升,科学家估计如果人类不改变目前的消费方式,到2025年全球将有25亿人面临用水短缺。为什么这么多人缺水喝,地球上的水到哪去了呢?请大家回去与爸爸妈妈一起去观察,去找资料寻找答案,我们下一个活动的主题是“保护水,节约水”,下节品德与生活课我们一起再去探讨。

[设计意图:以形象直观的图片文字,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了淡水资源的缺乏,并内化为道德认识(水来之不易)、道德情感(珍惜水,保护水)必然得引向道德行为,同时为后面的活动延续做好过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的家乡自古以来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这里河流湖泊众多,看, 这是琅琊山的酿泉,这是蜿蜒的清流河,这是明光的女山湖、这时天长的高邮湖。【课件出示:家乡河流湖泊图片】这些河流湖泊滋润着两岸农田,养育着一方人民。同学们, 这些河流湖泊都是有什么汇聚而成的呢?水滋润着稚嫩的禾苗,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一滴滴水汇聚成清澈透明的小溪, 汇聚成滚滚不息的江河, 汇聚成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滴水,让我们浮想联翩,这节课就让我们从一滴水说起。【板书课题:从一滴水说起】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交流、看图片,唤起学生内心对水的亲切感,从而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进生活,感知水资源的重要

1.水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能说说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方面需要水吗?

2.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我们的身体同样离不开水,这里有一组数据,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填一填。

【课件出示:(1)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65)%。(2)没有水,人能活(3)天。(3)人体含水最多的部位是(眼睛)。】

3.我们的身体要是离开水会怎样呢?同学们经历过口渴或缺水的时刻吗?说说当时的情景和感受吧!

4.水真的是我们一生都离不开的忠实朋友,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板书:生命之源。】讲到这儿老师不禁有一个小问题,刚才说到的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的水,是淡水还是海水呢?

5.是啊,在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课件出示地球图】尽管70%以上面积都覆盖着水,但大部分是不能为生活所直接利用的海水,海水约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96.5%,而淡水仅占3.5%。【课件出示海水与淡水的比例示意图】你觉得地球上所有的淡水人类都可以直接利用吗?

6.对,不能,因为大部分淡水都以固体形式存在于北极和南极,其余的在我们身边又有很大一部分被人类污染,并不能直接利用,那么人类实际上可利用的淡水到底有多少呢?让我们来体验一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真实体验,通过尝试填表,回忆口渴的感受,体会缺水带来的种种不便,以学生的生活为依托,感知水资源的重要性。]

三、巧切苹果,体验水资源的匮乏

【出示苹果】今天我们不把它看作苹果,看作什么呢?地球淡水总量。假如苹果是地球淡水总量,那么人类实际上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占多少呢?

1.一切苹果

A、教师把苹果对半切开。

B、第一刀下去,地球上的淡水就被切去一半,只剩一半了,你觉得人类可利用的淡水占总量的一半吗?

C、人类可利用的淡水并没有总量的一半,怎么办呢?再切,把苹果再对半切开。

2.二切苹果

A、第二刀下去,地球上四分之三的淡水被切走了,只有四分之一吗? B、人类实际上可以利用的淡水并不占总量的四分之一,怎么办呢?还得切!3.三切苹果

A、第三刀下去,八分之七的淡水被切走了,只有八分之一的淡水,这么少,心情如何?

B、你忍心再切吗?为什么?

C、但非常遗憾,我们还得切,因为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并没有总量的八分之一,咱们还得切。

4.四切苹果

A、(举着十六分之一的苹果)同学们,看着这一小片,你的心情如何? B、只有十六分之一,与总量相比少的可怜,你们觉得人类可利用的淡水占总量的十六分之一吗?

C、现实非常残酷,老师沉重地告诉大家,连这小小的十六分之一都不是!那人类可利用的淡水到底有多少呢?

5.五切苹果

A、教师切下去十六分之一苹果片上的苹果皮,向学生举起,让学生用词形容淡水资源的少。(少,很少,非常少,少的可怜)

B、看,十六分之一苹果片上的一层薄薄的苹果皮,就相当于我们全球60亿人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C、通过体验活动,你想说些什么?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生讨论交流,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淡水资源的缺乏状况不太了解,或者只对一些数字初步感知,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验到淡水资源的匮乏。通过巧切苹果的游戏,可以解决这一难点,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四、链接社会,正视水资源的危机

1.同学们,实际上人类可利用的淡水约占全球淡水总量的0.3%,也就相当于这个大苹果上的这一张小小的薄薄的苹果皮。人类可利用的淡水真是少的可怜,但是这仅有的淡水资源已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与人类无节制的开发利用、污染破坏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

2.咱们中国就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让我们来看一组中国淡水资源缺乏的资料。【课件出示: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条形统计图】你从条形统计图看出了

什么?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左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在我国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

请同学们再看看这幅图。【课件出示:工业万元产值用水中外对比图】我们国家虽然缺水,但浪费却非常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全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40%,城市生活用水、家庭生活用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3.谁来说一说你所调查的自己家人在用水方面不合理或浪费用水的地方?(交流汇报)

4.生活中我们不仅在浪费水,还在污染水。【课件出示:被污染的清流河】清流河是滁州人民的“母亲”河,它是镶嵌在滁州城边上的一条绿色飘带,下游直达长江,滋润着两岸数十万亩农田。

昔日的清流河,水清见底,水深鱼肥;如今的清流河浑浊不堪,污染严重,成了滁州城的“龙须沟”,直接殃及着滁城和沿河两岸人民生活及健康。

5.当我们肆意地浪费着水资源、污染着水资源时,缺水地区的老百姓在为水而苦苦挣扎,渴望企盼。你们看, 【出示干旱图片,加背景音乐】看了这一幅幅令人揪心的画面,此时你的心情又怎样呢?

6.尽管当地政府及国家想尽了办法,可还是大地在呼唤、在告急。缺水!缺水!北京缺水,济南缺水,太原缺水,青岛缺水,大连缺水!水源枯竭的城市发出焦急的呼喊。缺水的警报已在中国大地上响起。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啊!没有了水,这些地区的老百姓该怎么活啊?

7.看着我们身边浪费用水的现象,再看看缺水地区的老百姓,【课件出示浪费用水和缺水地区的对比画面】此时此刻,你我的心中一定有一个共同的呼唤:节约用水。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一系列具体的数据、学生课前的调查和生活案例来说明我国各地的水危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水危机的紧迫性,激起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的忧患意识。]

五、节约用水,我们在行动

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我们应该伸出双手去节约每一滴水,让节约用水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板书:节约用水】

下面我们小组讨论一下,根据家庭用水情况,设计我的家庭节水方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归纳分类:1.提高节水意识。2.采用节水型家用设备。3.重复利用废污水。4.加强管理检漏工作。)

2.同学们想出很多节水护水的高招妙招,国家为了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设计了专门的节水标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它向人们传达了什么意思?

3.同学们,为了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节约用水的公德行动中来,我们得做好广告宣传,请看几幅节水宣传图。【课件出示节水宣传图,配乐】下面请同学们也设计自己的“节水广告语”,自制一个节约用水的宣传标语小书签,宣传、提醒、教育身边的人。

4.总结:老师从你们一句句充满创意的广告语中,看到了你们宣传节约用水的责任与爱心,更看到了未来与希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自己家的生活实际出发,掌握节约用水的方法,设计节水广告宣传语,使品德与社会课程跟儿童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在生活中养成节水的良好习惯。]

六、保护水资源,你我共同的责任

1.同学们,一滴水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许许多多的一滴水可以汇聚成江河,可以汇聚成湖海,可以汇聚成人和其他一切生物的生命之源。这一节课,我们从一滴水说起,没想到一滴水引发了我们太多的思考。其实,我们要节约的何止是一滴水呢?一张纸、一度电都是我们值得珍惜的资源啊!希望同学们把节水的种子播种在自己的心中,课后完善自己的节水方案和节水广告语,在学校和社区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节约的行列中,共同建设节约型社会, 做个快乐节水宣传员, 好吗? 2.配乐诗歌:《最后一滴水》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通过诗歌朗诵和语言渲染升华情感,将节水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灵中,并影响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节约水、保护水的行列中。]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引导学生观看水在自然界的奇观:

师:水在自然界中创造了种种奇观,把自然界打扮的绚丽多姿,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和极大的精神享受: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我们游览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见识过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言流传于世的瀑布。你们知道吗? 这一切都是有一滴滴晶莹剔透的水汇聚而成的,瞧!(出示水滴图片)

2、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从一滴水说起,一起来聊聊有关水的的问题。我还把“水滴娃娃”请到了我们课堂呢!(出示水滴娃娃图)

(二)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淡水对生活的重要性

过渡: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板书:生命之源)它走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大家都知道水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你能说说在你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离不开水吗?

1、指生交流汇报、你家有过停水的经历吗?给你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原来停水给我们生活带来这么多的不方便,那么,你有过口渴,(非常想喝水)的时刻吗?说一说你当时的感受

4、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课件出示: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65%,你说人能离开水吗?说其中的原因。、请同学说出体重,算算体内水分有多少斤呢?(学生根据公式计算 体重数×0.65=?)

小结:所以有人说人体是个大水桶,有资料显示,一个人七天不喝水,生命就会终止。水对我们重不重要?可见水是生命的源泉,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水。、原来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水,水除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还有哪些用途?

1)城市发展、环境美化都离不开水的作用,没有水,汽车就不能冲洗,街道就无法冲刷,花草就不能生长,就无法美化环境。

2)水是农业的命脉,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离不开适宜的水分。每生产1吨小麦需要水500吨,生产1吨棉花需水2500吨。

3)水是工业的血液。世界上几乎没有一种工业不用水,没有水,工业就不能开工,生产就会停止。生产1吨石油化工产品或1吨纸需要200——500吨,生产1吨钢需水200吨。

水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命脉,水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农业要用水,城市生活和建设每时每刻都要用水,世界上几乎没有一种工业不用水。没有水,工厂就不能开工,城市就不能发展,社会就不能进步。)小结:水的用途可真多呀,我们的生活可离不开水。

(三)认识水资源的现状

1、地球淡水资源状况。

师:那么地球上到底有多少水呢?

课件播放(点击水滴娃娃):地球表面约有百分之七十一被水覆盖着,就有人称地球是个水球。这么多的水,其中的海水约占97.3%,淡水仅占2.7%,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还要少,因为大部分得淡水都以冰川的形式存在于南极和北极。再加上人们的污染和利用,其实我们能用的淡水是很少很少的。假如我们把这部分看成是淡水的总量,这可以利用的淡水仅占总量的——0.3%左右。

2、我国淡水资源情况 其实,淡水分布是及不均匀的,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其实,淡水分布是及不均匀的,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布是及不均匀的(课件出示统计图)你看懂了吗?如果我们把地球的水看成是一杯水,而人 课件出示统计图)你看懂了吗?如果我们把地球的水看成是一杯水,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是一勺水,而我国的淡水是这一勺中的一滴水。人均淡水 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是一勺水,而我国的淡水是这一勺中的一滴水。资源占有量既和水资源有关,也和人口有关。中国的水资源总量虽然排列世界 资源占有量既和水资源有关,也和人口有关。第六,但因为人口众多,所以人均占有量却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第六,但因为人口众多,所以人均占有量却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全球的淡水资源不丰富,那我国的淡水资源只能用贫瘠来概括了。同学们,了 全球的淡水资源不丰富,那我国的淡水资源只能用贫瘠来概括了。同学们,解了我国的水资源情况,你现在有什么感想

解了我国的水资源情况,你现在有什么感想?(学生谈感受。)学生谈感受。)

3、你们看,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干旱,土地干裂,庄稼荒芜,你们看,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干旱,土地干裂,庄稼荒芜,分地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干旱 人们也已经严重缺水。人们也已经严重缺水。媒体播放一组图片: 媒体播放一组图片的土地。

干旱干旱的土地。干旱的土地(2这是供几个村子的人用的一口水井。(2这是供几个村子的人用的一口水井 岁的老这是供几个村子的人用的一口水井。汉看着种了几十年的土地,如今变成了这样。(370 岁的老汉看着种了几十年的土地,如今变成了这样。

市民排队等水。(4市民排队等水。市民排队等水

感觉水污染、水浪费加剧水资源短

(四)感觉水污染、水浪费加剧水资源短缺缺、导入:自然原因造成我国的淡水资源先天不足,但水危机的发生还有其 导入:自然原因造成我国的淡水资源先天不足,他原因。水污染、他原因。水污染、水浪费更加剧了我们水资源的短缺(课件:四张图片)课件: 张图片)(1)小河满是垃圾,还倒进了牲畜的尿液,这样的水还干净吗?宽阔的江河 小河满是垃圾,还倒进了牲畜的尿液,这样的水还干净吗? 漂满了杂物,这样的水还澄清吗?企业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漂满了杂物,这样的水还澄清吗?企业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这样的 水还能供我们使用吗?水曾是鱼儿们 的天堂,可如今到处漂浮着它们的尸体。水还能供我们使用吗?水曾是鱼儿们的天堂,可如今到处漂浮着它们的尸体。这样的水还能称作生命之源吗? 这样的水还能称作生命之源吗?

(2)过渡:事实上,生活中却有很多人认为水是用不完的,所以有很多人 过渡:事实上,生活中却有很多人认为水是用不完的,在浪费着宝贵的水资源。在浪费着宝贵的水资源。下面播放的一组图片是漫画,课件播放三幅画面请你们不要笑,下面播放的一组图片是漫画,(课件播放三幅画面请你们不要笑,因为 其中的人物也许就是你的爸爸,也许就是你的妈妈,其中的人物也许就是你的爸爸,也许就是你的妈妈,或者就是你的邻居叔叔阿 姨。

2、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些什么?(板书:浪费多)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些什么?(板书:浪费多)?(板书 你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家里 3、你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家里 学校 公共场所 流、讨论。讨论。

4、小结:同学们,你们例举了那么多浪费水的现象,真让人感到痛惜,小结: 同学们,你们例举了那么多浪费水的现象,真让人感到痛惜,而有人面对滴水的龙头缺不以为然地说“不就是一滴水吗” 而有人面对滴水的龙头缺不以为然地说“不就是一滴水吗”难道一滴水真的不 重要吗?让我们来看这组数据; 重要吗?让我们来看这组数据; 出示课件:《广而告之》 出示课件:《广而告之》 :《广而告之 如果每人浪费 1 滴水,滴水,亿滴水,全国就浪费 13 亿滴水,相当于浪费 120 吨水(点击水滴娃娃)算一算 点击水滴娃娃)假如一个三口之家,假如一个三口之家,每月平均用水 10 吨,这样算,能用多久呢? 这样算,能用多久呢? 得出这个惊人的数据你想说什么 什么? 3、得出这个惊人的数据你想说什么?

4、能不能小看这一滴水呀?如果我们小看了这一滴水,总有一天面 能不能小看这一滴水呀?如果我们小看了这一滴水,对这样的画面,你知道这幅图片的寓意吗?(出示课件:《最后一滴水》如果 对这样的画面,你知道这幅图片的寓意吗?(出示课件:《最后一滴水》 ?(出示课件:《最后一滴水 人类再不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人类再不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学生小组交

过渡:为了不让这种惨剧成为现实,我们就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过渡:为了不让这种惨剧成为现实,我们就要从我做起、每天节约一滴水!(板书:节约每一滴水)每天节约一滴水!(板书:节约每一滴水)!(板书

(五)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节约用水,1、师:看了这一幅幅令人揪心的画面,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生 看了这一幅幅令人揪心的画面,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生 ?(交流汇报)交流汇报)过渡:是呀!节水护水迫在眉睫,过渡:是呀!节水护水迫在眉睫,国家为了解决水危机,合理利用水资源,花了不少精力,比如南水北调、国家为了解决水危机,合理利用水资源,花了不少精力,比如南水北调、开渠引水、人工降雨。大力提倡建立节水型社会,设立节水周等。那我们作为 开渠引水、人工降雨。大力提倡建立节水型社会,设立节水周等。水滴娃娃的朋友,有哪些节水护水的好办法呢?(在家里…在学校…)

2、生活 水滴娃娃的朋友,有哪些节水护水的好办法呢?(在家里…在学校… ?(在家里 中有许多可以节水的地方,课件出示: 中有许多可以节水的地方,课件出示:水的循环利用

3、人们没有发现,现在让我们大家集思广益为节约每一滴水想出你的 人们没有发现,金点子? 金点子?

4、分组讨论、学生交流、汇报。(金点子发布会)学生交流、汇报。(金点子发布会)。(金点子发布会 你们说的真好,我们国家为了号召大家有节约用水意识,你们说的真好,我们国家为了号召大家有节约用水意识,还制定节水标 志。大家看这个标志,你知道意思吗?(出示节水标志)(“国家节水标志” 大家看这个标志,你知道意思吗?(出示节水标志)(“国家节水标志” 道意思吗?(出示节水标志)(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 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 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JS 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象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 手又象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牢记:水是生命之源,(板书)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牢记:水是生命之源,(板书)从我做,(板书

起节约每一滴水。起节约每一滴水。

6、设计节水广告语。设计节水广告语。1)、同学们,节约用水人人有责。光靠我们的努力,所能节约的水也)、同学们,节约用水人人有责。光靠我们的努力 同学们 是有限的,怎么办呢? 是有限的,怎么办呢? 2)、你们想怎样向社会宣传节约用水?)、你们想怎样向社会宣传节约用水? 你们想怎样向社会宣传节约用水

习作离不开生活 篇6

一、引导实践,丰富体验,积累素材

学生习作的最大难题是“无话可说,没内容可写”。由于学生社会实践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生活阅历浅,没有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写作时当然就像“无米之炊”。因此,作文教学要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丰富生活阅历,丰富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才能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首先,要引导学生参与自发性实践活动,这类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它具有主动性、随机性、经常性的特点。比如看电视、唱歌、游戏、交朋友、外出旅行、做家务等等。在这些健康、充实、自然的常规化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记录,让这种自发性实践活动成为大容量的生活作文素材。其次,老师应该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计、推荐实践的项目、计划,鼓励学生大胆勇敢地参加实践。如:引导学生组成“雏鹰假日文明小队”,活跃在街道、社区,宣传环保,参加做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深入到群众家中,宣传消防知识,提醒人们注意防火安全,免受火灾伤害;到工厂参观,到社会调查……这样,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获得第一手写作素材,使写作内容具体化、真实化,并从中感受生活,丰富阅历,让生活真正成为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回忆生活,唤起体验,引吐真情

专家指出:“追忆性体验能帮助人重新发现已逝生活的意义,不仅能通过想象、联想和记忆把最美好的、最值得珍视的情感经验重新捉取出来,而且能挖掘出以往平淡生活中美的因素,以积极地享用人生。”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许多美好的经历留在童年的记忆里。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通过创设情境,勾起学生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唤起他们曾经有过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激起他们情感的波澜,引发他们倾吐的愿望。如指导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七册第8组习作《一张相片的故事》时,让学生精心挑选珍藏美好记忆的相片,向大家展示,讲述这张相片的故事,写出自己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可设计如下教学流程:①看相片——激发真情;②说相片——引吐真情;③写相片——抒发真情;④赏习作——交流真情。

三、结合活动,参与体验,勤写作文

体验性作文最大的特征就是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时代色彩,必须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论文网论文格式。体验和实践作为体验性作文的载体非常重要,其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1、在学校里体验、作文。在学校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写真实感受的作文。“现场演示作文”“创设情境作文”“现场观察作文”“现场游戏作文”在作文课上设计可资记叙的生动、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情绪,诱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從思维到语言文字的转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及写作水平。它把课堂“变成了舞台,变成了实验室,变成了一个活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尽情欢畅,然后记下其所见、所闻、所感。

2、在家庭中体验、作文。家庭生活是体验性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中的故事小事,都可以成为很有价值的作文内容。让学生参与各种家庭体验活动,如在家中学做一种家务:包饺子、烧饭、洗衣服等。但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做,然后再把做的过程如实地、具体地写下来。学生对这样有趣的实践作业,极乐意接受,而且他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熟练地掌握一种家务的小窍门来表现自我。

3、在社会中体验、作文。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社会生活五彩斑斓,只有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亲自感受,才能扩大视野,开拓思路,流露真情。让学生自己去接触社会生活,如:买菜、买书买报,自己去看医生,自己坐车回老家等等,学生从中获得的感受是真实难忘的,同时也学会了对周围事物进行认真地观察和理性的思考。有的学生从自己看医生的过程中了解到医院的规章制度;有的学生在买菜中学会讨价还价,识别真伪。

4、在大自然中体验、作文。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摇篮,而远离大自然的孩子的作文就缺乏生机和活力。适时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的怀抱,去采撷阳光,采撷雨露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采撷虫鸣蛙鼓,采撷鸟语花香。童心向往自然,在春天里,我们组织学生到郊外的田野,看返青的麦苗,看无名的野花,看归来的燕子,嗅泥土的气息。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那种真真切切的感受,是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每次走进大自然,我从不事前布置作文题目,也不提什么要求,不给学生背上思想包袱,而是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她的触摸,倾听她的软语,尽情尽兴,满意而归。经过的学生充分的体验,教师再稍加引导点拨,便会使学生产生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因此,此时写的文章自然“文如清泉石上流”。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篇7

要全面地进行新课程改革, 教师就必须将头脑中的一些传统的、陈旧的、落后的教育观念加以更新。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的职能一直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因此, 高中语文教师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摒弃传统的、陈旧的、落后的教育观念。首先, 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语文素质和业务素质——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熟稔的业务 (教育学、心理学) 知识形成的多层次的新型的知识结构;其次, 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有一正确之定位。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离开了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所以, 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树立起一种新的观念——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决不能被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取而代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 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快乐, 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要甘当“配角”, 甘当“铺路者”, 甘当“点拨者”, 甘当“引导者”, 即课堂的每一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学生而展开, 让学生真正地参与教学的每一过程。

二、要领会新课程标准实质, 重新认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可是, 有部分语文教师摆不正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他们在注重于语文是最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 忽视了其人文性。他们在教学中过分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把对学生进行字词、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教学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 这样的做法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还有部分教师过于注重人文性特点, 在教学中偏重于熏陶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偏重于陶冶学生的性情、触动学生的心灵、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却忽视了学生对字词的积累, 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以上任何一种偏激的教学方法都是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性质的严重撕裂。所以,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做到二者兼顾, 做到二者和谐统一。

三、要“读”“写”并重, 重新定位语文教学中的“教读”与“教写”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有两个方面的关系是必须要处理妥当的, 即“教读”与“教写”。其中“教读”是手段, “教写”是目的。

其一是“教读”, 即教学生读好课本。因为课本是基础, 学生要学好基础。也许有人说, 近些年的高考试题大多不直接取材于课本。因而, 只要我们翻一翻高考语文试题, 就会发现其命题虽然不是取材于课本, 但是, 所考查的知识点都直接或间接涉及课本内容。比如, 文言文考查的关于名句的默写就是最典型的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课本, 尤其是默写题, 学生只要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将该背诵的篇目背诵下来, 就一定能拿到满分。再说, 课本是基础, 如果学生的课本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如字、词都不能记住, 语法知识、修辞方法、表达方法缺乏, 那么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写”将难以进行。

其二是“教写”, 即教会学生正确地运用语法知识, 正确地运用修辞方法, 正确地运用表达方式, 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学生如果不能正确运用语法知识, 写出的句子就会词不达意, 写出的文章就会语病连篇。学生如果不懂得正确运用修辞方法, 文章语言就会枯燥、干瘪、乏味, 更谈不上生动、形象。学生如果不会正确运用表达方式, 将该记叙的写成说明、该说明的写成议论、该议论的却用抒情, 这样, 文章就会一塌糊涂。所以, 学生只有语文基础知识厚实了, 写作的基本功扎实了, 写作能力才能提高, 写出的文章的质量才能上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对教师来说, “教读”是手段, 而“教写”才是目的。对学生来说, “读”就是学, “写”就是实际运用, “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 即让学生通过写作技能的反复训练, 最终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明自己的主张见解。

四、弄清传承与发展, 重新认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传统教学方法指的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通过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等, 充分运用“讲授法、演讲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布置作业法、课外辅导法、角色扮演”等, 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之所以说传统, 是因为它是历史沿革中流传下来的、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最为基本的、不可或缺的、被人们逐渐认识和利用的教学手段。而这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相对而言的, 它可以分为电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视频手段。因为它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辅助教学, 所以大家统称之为“电化教学”, 又叫作现代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记笔记、掌握重点难点, 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十分有利。在教学中, 教师的讲解能深入浅出, 能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与沟通, 这十分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使传统教学活动中没有办法办到事情变成现实,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千万不能以一方取代另一方;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即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辅之于现代的教学手段, 使其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总而言之,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 教师要养成对每堂课进行反思的习惯。

摘要: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见,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对教师教坛足迹的回望与揣摩, 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元素。在教学中, 教师多一分反思, 就多一分提高, 就与优秀教师多一分接近。教师如果能将其及时总结并随笔记下, 就会有一笔宝贵的财富。本文总结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点滴反思, 与大家共勉。

初中英语教学离不开词汇教学 篇8

关键词:英语词汇,原因,教学法

英语词汇教学是我们初中英语教师的老大难问题, 如果处理恰当, 势必会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技能的形成, 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词汇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词汇教学的效果要通过学生词汇学习体现出来, 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学生单词读音不准, 没有掌握好音标。

音标是记录音素的符号, 是音素的标写符号。只有读准每个因素, 才能读准每个音节, 进而才能读准每个单词。如单词读得不标准, 学生根本就无法进行听说训练, 更谈不上信息交流了。

(二) 学生不能很好地运用拼读规则。

一般说来单词拼写和读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记单词前先要观察这些单词, 把他们有序分成若干个音节, 再根据以往学过的单词拼读规则, 加以合理的联想, 这样就把新单词变成学过的单词, 使看起来复杂的单词变得简单了, 记起来也就轻松多了。而学生没有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 学起英语来就困难重重。

(三) 学生孤立地去死记硬背词汇。

有一部分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 很少利用音标、词缀、构词法、联想等方式去记忆单词, 无形中加大了记忆的难度。

(四) 学生忽视对新词的重现。

很多单词是以循环的方式在教材中反复出现的, 但教师和学生往往孤立地对待这些单词, 很少用整体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单词在某些单元中的具体词性、含义和功用。

(五) 学生脱离句子、文章的具体语境, 以及文化背景去理解和掌握词义。

在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待词汇学习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由于脱离了一定的语境和英语文化背景, 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或模拟语境中难以理解和运用已学过的词汇。

(六) 学生学习词汇惰性较强, 不能主动地归纳和运用词汇。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有些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老师的讲解。在阅读过程中, 遇到生词、未学过的词组、短语时, 他们不能主动去查阅词典等。

(七) 师生互动不足。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词汇, 学生一味地记, 师生缺乏互动。

二、采用有效的词汇教学策略

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也向英语教师提出了挑战。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 词汇教学方式多种多样, 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词汇教学方法。

(一) 词汇教学尽量使用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就是利用照片, 图片, 实物, 标本, 幻灯片, 多媒体等一系列辅助教具及手势、动作、表情开展的手段辅助词汇教学, 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 加深学生对词汇的感性认识, 使他们在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领略词汇的涵义和用法。

(二) 教授学生科学的词汇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

单词是由字母或字母组合构成的, 字母和字母组合在单词中一般要代表一定的发音, 掌握好字母, 尤其是字母组合在单词拼写和发音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对学生掌握单词的拼读是极其有帮助的。

(三) 根据构词法和联想法进行教学, 拓展词汇量。

语言学家把这种专门研究词形变化现象和规则的学问称为词形学, 通常简称为构词法。英语的构词法主要有:合成法、转化法、派生法、混成法、截短法和词首字母缩略法。掌握了构词法, 就可以根据一个词联想到很多词。

(四) 按分类和归纳法来集中教授词汇。

初中教材的词汇是按教材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的, 词汇是比较零散的, 彼此之间联系不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教材中出现的词汇可以按单元或跨单元的进行重新整合。教师可以把有关系的、类似的词汇进行归类, 可以按读音、词形、词性、状态、性质、意义等归类。

(五) 使用情景教学法进行语言交际。

英语的交际运用是英语学习者最终要形成的一种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演讲, 设置模拟或真实的情境、看图说话、表演对话等活动,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交流, 做到学以致用, 把书本中所学的词汇在实践中进行活学活用。

(六) 帮助学生发展克服遗忘的策略。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知, 我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 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 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 后来就逐渐减慢了, 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 几乎就不再遗忘了。根据这一原则, 指导学生要有一定周期的复习记忆词汇。开始时复习词汇的频率要高, 随着词汇记忆的加深, 逐渐减少对这些词汇的复习频度。

词汇教学的方法很多, 还有翻译法、英语释义法、思维导图法等。至于采取哪种教学方法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哪一种教学法好, 就采用哪种。教师还可以独创词汇教学法。总之, 适应学生, 而且行之有效的词汇教学法, 就是好的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刘道义.如何学与教词汇.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12, 02.[1]刘道义.如何学与教词汇.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12, 02.

[2]刘毅.语法宝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06.[2]刘毅.语法宝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06.

美术教学离不开音乐 篇9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 我们把音乐引入到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来, 充分体现音乐和美术在审美教育中的不同, 把音乐的美与美术的美融合一体, 使新课程的内容更充实。那么将音乐与美术有机融合对美术课堂有着什么样的实际意义呢?

一、音美结合, 创设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才可以得益。”在美术课堂上, 为了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老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创设情景。引进音乐, 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通过聆听音乐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从而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 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比如在教学的导入部分, 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 运用音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 视听结合,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清晰明确,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另外, 在课堂上配以合适的音乐, 可以创设出具体、真实的环境氛围, 显现和谐、鲜明的形象, 促使学生的感、知觉发展, 并通过直观感受诱发他们创造性的想象, 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 享受美感, 很快地进入学习的角色。同时, 课上播放适宜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 在学生作业时配合以合适的背景音乐, 能使学生创作出精美超水平的作品。如上《迷彩服》这一课。刚上课我先请学生欣赏关于动物的flash歌曲, 随着歌声的播放。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在学生作业时播放了《高山流水》, 那是一首琵琶独奏曲。优美抒情的音乐, 创设了理想的气氛, 为学生的发展性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从而同学们在悠扬的乐声中专心地、快乐地完成了作业。

二、音美结合, 引发想象, 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 在想象中引起心灵的振动, 产生艺术的共鸣。

而孩子们喜欢幻想, 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幻想。所以美术需要学生的幻想, 绘画课中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他们的内心世界, 手工课上让他们把手中奇形怪状的瓜果变成调皮的小老鼠、羞涩的小女孩……学生的想象力的飞翔是无止境、无穷尽的。音乐正是激发这种想象力的源泉。例如在教学《感受声音》的时候, 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音乐, 用音乐的和谐美和韵律美去感染学生。音乐的曲调诙谐, 幽默又欢快, 让学生根据旋律来想象出画面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的创作情绪一下子提高了, 随着节奏的变化, 学生这儿一笔, 那里一划, 作画时创意大胆、自然、简练, 各种各样的形象造型一下子展现在眼前, 学生的思维活跃了, 能力发展了, 兴趣也提高了。

三、音美结合, 鼓励参与, 培养观察力与感受力

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让他们有观察美的能力, 并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 促使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学生绘画教学中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认真观察, 深切感受。如《我的同学》在讲人物动态的画法时, 学生对人体比例就很难把握, 这时光靠老师讲, 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室里, 老师可通过音乐中舞蹈的表演, 或播放录音带,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舞曲声中, 跟着老师一边唱, 一边跳, 一边去观察。当学生置身于美妙的舞蹈旋律之中时, 便可组织他们进行写生, 创作。你就会在学生的画中看到各种线条, 形体组成的人物舞姿优美, 充满了儿童的创意。这样的教学学生将感到轻松、愉悦, 又达到理解人物不同动态时身体各部位变化的目的, 容易使学生接受, 方便了教学。

音乐, 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比如画《千变万化的帽子》, 我先播放《小黄帽》, 古人云:“缘耳而知声, 缘目而知形。”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帽子并说出生活中有的一些帽子, 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来了, 注意力也集中了, 听了音乐后纷纷举手发言, 讲述了自己感受和了解的帽子气氛非常热烈。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再进行绘画练习, 学生就不会感到没东西画了。这样既解决教学上的难点, 又使课堂生动有趣。

阅读教学离不开“陌生化” 篇10

一、用还原过程实现“陌生化”

布莱希特的戏剧实践中,为了引导观众对戏剧作品作理性的思考,经常采取挂半截幕的办法,让观众看到台上的换景、换人等过程,也就是适当地把戏剧的形成过程展示给观众,以提醒观众,这是在演戏。阅读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作者的创作成果,而不是过程,如果我们能够再现作者的某些创作过程,特别是其中一些重要的细节,对调动学生阅读的敏感性无疑会有很大帮助。

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是作者在特定的情境中的思维活动、言语活动,作者的创作,必有具体的、个性的言语冲动、言语目标、言语环境、言语对象,也必定有语言技巧上的斟酌、推敲、取舍。这些都是开启学生阅读智慧的钥匙。恰到好处地再现某些创作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如果不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来历作以交待,学生如何能感受到“绿”字的妙用呢?

二、借文章评论实现“陌生化”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了一篇作品,觉得淡而无味……于是去听听别人的话。听了别人的话,再去看作品,觉得意味深长了……这是读者常有的经验。”他人的评论、也可以形成阅读的“陌生化”,这是因为他人的评论、特别是经典的评论可以为学生打开一个崭新的阅读视角,提供一份可资鉴借的审美体验。如教学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引出王安石对它的评价:“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引领学生感受诗中的奇崛之处究竟在哪里,就会越发地觉得诗中的“又开封”简直是点睛之笔,同时也最为灵动,不愧为“最奇崛”。

三、用多媒体实现“陌生化”

布莱希特的戏剧实践中,经常让独立于剧情之外的歌手通过演唱诠释话剧的审美内涵。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我们实现阅读的“陌生化”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传统阅读教学的一条宝贵经验是重“涵咏”,而现代急剧加速的生活节奏也对“涵咏”之法提出了挑战,多媒体手段所承载的丰富的信息可以为制造“陌生化”的阅读氛围、提高阅读效率助一臂之力。比如王崧舟老师讲授的《慈母情深》一课,情至浓时,《我的父亲母亲》音乐响起,将学生的情绪推向了高潮,带着这样一种体验去感受文本,文本的情意便自然地流淌。

四、以联想画面实现“陌生化”

由文字联想到画面,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式,它可以实现学生阅读的“陌生化”。现代语文教学从生本出发,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充分读文的基础上,拥有了课堂的主动权,这为形成联想能力进行了充分铺垫。而适当地引导学生将自己联想到的画面与文本对照,加强感受,又为品味与感悟奠定了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袒露真言,把自己联想到的画面真实地表述出来。

五、借助补白实现“陌生化”

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处理,找寻到文本中潜在的“空白点”,可以为学生呈现另一片天空。此间,真有种“峰回路转”的感觉。空白点的寻找很关键,它要求教者在充分亲近文本的基础上,找到情景间的空隙,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如《山中访友》一文,作者来到山中,透过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看到的却是整个大自然。正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透过“嗅到了”,“看到了”,“听到了”,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学生以文本整体为依托,能动地发散思维,有层次地、准确地迁移运用了语言,把课堂教学活动了推向高潮,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水乳交融”得以充分体现。

德育,离不开生活实践 篇11

他为什么这样做呢?原来学校号召学生助人为乐,老师讲述了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10楼坠下的孩子,大学生邹敏抢救落水儿童,公交司机捡到钱包送还失主等故事,并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可是现实中诸如此类的机会太少了,于是他只好“创造”机会“拾金不昧”。可见,脱离生活的德育内容,注定了孩子的“荒诞”行为,注定了德育效果的低微,甚至是无效。

怎样让德育变得真实、亲切、生活化,让“美德”可以被实践、体验?笔者认为,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关注熟悉的生活事件,反思身边的事物,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将德育落到实处。

德育源于生活且用于生活,作为教师,德育工作的开展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应引导学生从关注熟悉的、身边的生活开始,变“说别人的事”为“说自己的事”,通过感同身受,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道德生活。在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我听过两节班会课,两位老师的做法引起了我的思考:

A班:开展了“以名人为榜样谈爱国”主题班会活动。会上,班主任滔滔不绝地给学生讲明了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的意义,还列举了很多著名科学家、艺术家的爱国故事,并倡导孩子们向这些爱国之士学习。

B班:开展了“爱国从自我做起——说说自己身边难忘的人和事”主题班会活动。班主任引导孩子们从身边熟悉的人和事说起,有说同学的,有说老师的,有说父母的,有说卫生的,有说安全的……大家都有话说。最后班主任总结:“爱国,就要了解我们的祖国。祖国是什么?她不仅是长城、长江、泰山、黄河,还是我们的村庄,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室;祖国母亲是伟大的,因为她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同时她也是平凡的,因为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每一件物品,每一种食物都是她赋予的,我们所认识的、所接触的所有一切,都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为家人、朋友、同学、老师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在为祖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爱国就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比如爱学校、爱班级、帮助同学、体贴父母、尊敬老师等等,都是爱国的表现……”

活动结束后,我走访了两个班的孩子: “什么是爱国?” A班的学生大多是复述了老师讲的爱国的概念,并表示要向钱学森、陈景润等名人学习,要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B班学生答道:“爱国就是要爱护班集体的物品,为同学们服务。”“爱国就是要‘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为父母分忧。”“为班级管理负责就是爱国。”……这些答复让我倍感欣慰,因为这才是活动预期的效果。

同样的德育主题,为何产生的德育效果不同呢?A班采用理论的、学术的、抽象的道德材料作为教育内容,向学生传授,很难有相应的延伸活动,这使德育成了空中楼阁,其效果不言而喻。而B班则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熟悉的生活事件,从“生活经验”出发,反思身边的事物,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爱家、爱班级、爱同学、爱父母以及生活中所有“爱”的小事,都是“爱国”。如此德育,让抽象的“爱国”在不经意间迁移到了学生生活中“爱班级”“爱家”“爱同学”等自觉行为上,其效果毋庸置疑。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篇12

一、对话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主旋律

在语文教学中“对话”理念已深入人心, 对话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主旋律,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就是要求创设民主、尊重、信任的交往场, 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相互对话, 让师生共同研究获得生命的成长。对话教学是追求人性化的一种教学形态, 对话教学也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对话”或是强调师生共同参与教和学活动, 彼此相互信任、密切合作, 享受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这是追求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种有效方法, 也是教学作为一种特殊交往关系的最佳形式。在对话过程中, 对话双方形成“倾听”与“言说”的“你与我”的平等关系, 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寻求理解和不断沟通中达成共识, 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文化的共享, 在对话过程中师生是彼此合作的, 教师既不凌驾于学生之上, 也不迁就学生, 教师以真实完整的人格面对学生, 而学生在对话和交流中充分体现主体性, 品尝到成功地喜悦和感受到自我的价值, 从而不断发展自己。由此看来, 对话的确是现代教学的一把标杆, 也是每一名教师应该遵循的法则。

二、独白教学也应有“一席之地”

在这里, 我还想提出一个更为重要的观点是, 我们在高度关注“对话”教学时却不可把“独白”一棍子打死, 认为现代语文教学绝不能有“独白”, 相反, 在“对话”教学时如果适时适度精当用一用“独白”, 会使语文教学的效果更佳。

的确, 与对话教学对应的是独白式教学, 这种教学是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 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形态, 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 是课堂的主宰者, 因此教师是知识传授者而学生是知识接受者。教学关系是我讲, 你听;我问, 你答;我写, 你抄;我给, 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代替了学, 学生是被动学习者。独白式教学本质上是灌输性的、机械性的教学, 而不是生成性的、创造性的教学。因此为现代教学论所唾弃是必然的。

但语文教学却不能因为不可采用“独白式教学”就一概排斥“独白”,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给“独白”留一点空间, 有的课一旦有了“独白”就会激情四溢, 有的课一旦有了“独白”就会余味无穷, 有的课一旦有了“独白”就会生动传神, 就会刻骨铭心, 成为人一生的美好记忆。

三、预设精彩“独白”之策略

语文教学中的“独白”设计应追求文采与理趣, 或者具有文学的形象传神, 或者具有睿智的深邃丰富, 或者具有实用的朴实清晰。

1. 课始激情引趣———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位老师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 先播放满文军演唱的《懂你》。那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如泣如诉的旋律, 使不少同学泪眼迷离, 情难自已。然后适时导入:听了这首歌, 同学们一定心潮难平, 我们不能因亲情不求回报就漠视它的存在, 更不能因为司空见惯就觉得理所当然。让我们抛开纷扰, 放声朗读《背影》, 用心地感悟一下亲情, 体验这一份亲情……

此时, 学生多处在一种激动的氛围中, 有的凝神思考, 有的在体味亲情……这样的独白, 在学生心灵深处引起了强烈的震撼, 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调。

2. 课中推波引渡———如听仙乐耳暂明。

来一段精彩的独白, 可以是在文章讲解的精妙处、实质处、关键处、内涵丰富处, 是讲课者情至高潮难以自禁的一种流露, 是讲课者深刻而精妙的哲理剖析。《紫藤罗瀑布》是一篇优美而又含义深远的散文, 但是学生对文中“我在开花!我在开花!”一句无法作深入的理解和感悟。然而这却唤起了教者对生命由衷的赞叹, 我情不自禁地说到:“我们也许没有博学多才的母亲, 也许没有腰缠万贯的父亲, 但是作为生命, 我们一样地坦坦荡荡, 一样有着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像小小的紫藤罗, 不管富贵与贫贱, 都要极尽自己的美丽, 骄傲的向世界宣称:我在开花, 我在开花!”

在学生对文本解读有难度的情况下, 老师饱满激情的独白可以感染学生, 唤醒学生心中的生命意识。这样的独白辅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为学生思维导航。

3. 课终留味引升———感我此言良久思。

在课堂的收尾处也可来一段精彩的独白。或概括全文, 升华文章意旨;或再造波澜, 引人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它让人深思, 让人警醒, 让人振奋, 让人感受到“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的妙境。教完《长城》专题后, 若老师预设如下的一段“独白”, 或许会演绎另一种精彩。

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万里长城!这就是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建筑年代久远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工程浩大、施工艰难的万里长城!这就是由千百万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凝结成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让每个炎黄子孙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永不流泪、永不低头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象征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

本段“独白”以层递式的排比, 由对实体万里长城的赞叹到对精神万里长城的赞颂。不但可以让学生对长城的价值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而且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 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产生透彻的理解, 从而在浓烈的爱国主义感染下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恰到好处的独白, 所产生的效果有时往往不是“对话”所能产生的。这样的预设会成为语文课中的“点睛之笔”, 会和课堂“对话”一样的精彩纷呈。

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 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对话。然而, 在聆听中理解、感悟其实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也是实现自我构建和提升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因而我要说, 主体与主导同样重要, “独白”与“对话”一样精彩!

摘要:语文教学不能因为不可采用“独白式教学”就一概排斥“独白”,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给“独白”留一点空间。课始激情引趣、课中推波引渡、课终留味引升, 若能精心预设“独白”, 同样可以为课堂增色添彩。

关键词:语文,对话,独白

参考文献

[1]刘金星.语言技能强化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林永裕.对语文教学导语的探讨[J].广东科技, 2009, 10.

上一篇:课程管理体系下一篇:机场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