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与屈原人生态度的异同(精选2篇)
浅析苏轼与屈原人生态度的异同 篇1
浅析苏轼与屈原人生态度的异同
摘要:屈原和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堪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两人在人格精神与处世态度上有一定的相同性,但是他们在待人生等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上,却又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关键词:苏轼
屈原
人生态度
相同
差异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学中,战国时期的屈原与北宋时期的苏轼都堪称里程碑的人物。比如王逸在《楚辞章句》里面说:“屈原之赋——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充分表现了屈原在中国文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苏轼在中国文人士大夫中,无疑是很杰出的一位。他无论是在思想深刻、文学创作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轼与屈原虽然相差十多个世纪,他们的人生遭遇和人格品质,却有许多的相同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差异。
人生遭遇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生活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后含恨而终。而比屈原晚一千多年的苏轼,与屈原相比也有相同的人生遭遇。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他是宋嘉佑的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宋徽宗即位时,他才得遇被赦北归。但是不久就死于常州。
他们同样拥有无与伦比的才华,但是都抑抑不得志,最后含恨而终。这种相似的人生遭遇源于同样刚正不阿的人格品质。也是由于自己所处的社会——腐朽黑暗的统治。
人生态度
屈原与苏轼都是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险恶的官僚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在面对险恶官僚小人时,同样都表现出了正道直行的节操和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可以说苏轼的品格是对屈原品格的继承。因为他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了。而这种品格正如苏轼在他的《过大庾岭》诗中所说的“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而在现实政治斗争中,苏轼也继承了屈原不畏强暴,坚持自己的主张的人格品质。
苏轼在一生大起大落时面对现实生活的荣辱沉浮始终保持着一份冷静,旷达平和的心态。“他是一个十分擅长将政治痛苦转化为文化欢娱智者,‘体现了中国人最高的生存智慧与生命智慧’”①。因此无论遭到怎样的人生挫折,他都能随遇而安,在大自然的山水丛林,清风明月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正如《游白水书付过》中所叙述的那样,晚年的苏轼虽不得志于朝,但也没有消沉下去,他懂得游山玩水以排遣心中的积郁,甚至于全身远遇。我们从这条他写络自己儿子的游记中,可以看出他从奇山异水中获得了趣和满足。
与苏轼一样,屈原身处逆境中却表现出一种失落的态度,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种哀愁和悲观的态度贯穿了他的一生。屈原始终坚持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理想,以及“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献身精神。他强烈地批判的是君王的昏庸,国家政治的混乱和奸臣的当道。他把政治上的成功、自己的政治理想的都无法实现的时候,他就失去了精神的支撑,投江而亡。
在对待痛苦的处理方式上,苏轼和屈原的态度迥然不同。首先屈原拥有痛苦和绝望是罕见的,自己的祖国遭受到了强秦的侵略,正一天天衰弱;此外,楚王越来越昏庸无道,自己不仅不被重用,相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所以他表现出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扔强烈的忧患意识,当他再一次被楚王疏离,由此产生了无法承受的精神痛苦和绝望。促使他最终产生了投江自杀摆脱痛苦的方式。与屈原相比,苏轼也曾经受过理想失落的悲哀和惨遭贬谪的痛苦,他在被贬到黄州过着“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生活困境。但他试着转化被逐的悲痛,最终,蛮荒落后的流放之地(海南)也成为了他眼里“温柔宁静”的“家园”。
总之,屈原方正高洁(所谓 “ 其志洁,其行芳”)、嫉恶如仇,九死不悔。屈原个性执着,深固难徙,在浑浊现实前,屈原处世没有任何妥协回旋的余地,也没有一点圆通解脱的方法,最后他只能以死节的态度为维护自已高尚的节操而自沉。屈原所展示的是最为纯正高尚的理想人格,“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渔父》)。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屈原自始至终是一位不容于世俗社会,特别是不容于其政治环境的悲剧人物。而与屈原相比,苏轼豪迈而旷达,虽几经宦海沉浮,但总能以良好的心态化解,达到融通。苏轼当然也有独立的人格,有刚强耿介的个性,鲜明的是非观念,好讥讽,多幽默,并不时表现出他的本真率性,然而他往往融入了更多的人生阅历、智慧彻悟。这种所谓旷达者,旷放而通达,是饱经阅历挫折后,经过淘洗了的智慧型的人生哲学。“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就是将人生社会的一切遭遇,幸与不幸,纳入一种自然规律的平静心态之中,一切顺应自然,从而在心理上得到一种宁静平和。这就是苏轼彻悟、智慧、超然的人生态度。这也是屈原与苏轼有着本质不同的原因。
总结
综观苏轼的一生,正像他自嘲的那样:“心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不系之舟”是苏轼坎坷一生的最好象征。在40 多年的仕途生涯中,苏轼有30 多年辗转漂泊于各个地方,直到老死,始终没有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过。但是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始终保持着自己坚定的政治操守,不受现实因素的干扰,独立不倚,正直不屈。
屈原和苏轼一样,他似乎永远也学不会随波逐流,亦步亦趋,无论走到那里。他们总是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对待事情。他身处逆境,却独立不依,刚正不阿。但是,我更赞成苏轼的做法。他一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当自己的主张与当权者不相同时,仍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当自己身处逆境时,他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他获得了身心的超脱。而屈原他在挫折中,却不断的悲痛。最终在无法忍受悲痛的时候投江而亡。虽然,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爱国的行为,但我觉得这是一种愚蠢的做法。这种行为也于事无补。因此我觉得屈原应像苏轼那样拥有一个旷达的人生态度去对待人生。
从另一方面说,我非常的同情苏轼与屈原,他们同样拥有无与伦比的才气,但是始终受到当权者的猜嫉,因此郁郁不得志,最终抑郁而终。特别是屈原他在得不到重用,被放逐,楚国破亡之后,投江而亡。虽然我不认可屈原的这种方式,但他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爱国方式。
注释:①《论苏轼对屈原精神的继承和新变》 邓莹辉
著
参考文献:《苏轼评传》
曾枣庄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历史文学作品选》
朱东润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6月版
《东坡志林》 苏轼
著
青岛出版社
2002年11月版
《苏轼文集》
王恒 著
新华出版社
2002年11月版 《苏轼及其作品》 柯大课 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
毕业论文-论苏轼的超越人生态度 篇2
摘 要
苏轼身上有以社稷为重的儒家思想,有祸福相依、超脱1切的道家思想,也有人生如幻、不为外物所累的佛家思想,而且3家思想是如此完美的集中在他1人身上,这样,苏轼才能超越入世与出世的困境,超越情感的.折磨,超越士大夫被贬的痛苦,更妙的是他还以贬谪为闲适、以贬谪为游、以贬谪为福、以贬谪为致仕,苏轼的这种超越的人生态度,不仅在当世受人景仰,而且在他逝后的近1千年里,其超越的人生态度为士大夫所效仿。
关键词:苏轼;超越人生;儒释道
ABSTRACT
As regards Su Shi’outlook,there is something of Confucianist,which emphasiszes the interest of the cantry,there is something of Taoism,which can indeed surpass everything and is concemed with the idea that good fortune lieth within bad ;there is also something of Buddhism,the extraordinary philosophy which is involvded with the concepts that life is but a imagination,that ome should feel at home wherever one is and that one shoud not strain oneself about the world’s affairs.All of these three school’s ideas converse solelus on himselef so perfectly of torment of sentiment. The literaries’suffering of being demoted,of course ,is less of a tuoble before him.what is more,he treats the demotion as leisure,as rearel ,as good fortune and even as filling an office,definitely overshadowing everyone outlook.Sushi’this sort of overpassing outlook is held in deep admiration not only in our current world ,for example,there exist four scholars and six gentlemen od su’s scholl,but also in nearly a thousand years afer his death ,his outlook is follwde as a model by so many literaries.
【浅析苏轼与屈原人生态度的异同】推荐阅读:
苏轼描写人生的诗词10-16
浅析宗教与人生苦难08-19
苏轼与荷花的诗词10-20
苏轼与月亮有关的诗句07-24
从苏轼谈中国当代知识人的理想与冲突10-19
与苏轼对话作文800字07-16
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原文、译文与赏析09-25
苏轼的诗词特点10-22
苏轼的悲悯情怀10-19
苏轼的审美趣味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