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轼相遇(通用11篇)
与苏轼相遇 篇1
与苏轼相遇
2030的一天我接到上级指示,奉命前往北宋去采访苏轼。
来到北宋刚好是八月中秋,没走多远便望见有一位长须老人在皎皎的月光下吟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真当我疑惑是何人在此作诗?那人便转过头来,我惊讶极了,这不就是苏轼,苏老前辈吗?我赶紧迎了上去。
“莫非前辈就是苏东坡,苏老前辈”他道:“苏东坡只是我的称号罢了!小弟是?”“小弟字健磊,从千里之外,能闻前辈盛名,千里迢迢,来访于此”“哦,有劳有劳”
我与苏轼很快谈到了一块。“前辈乃千古圣人,所作所为无人不赞扬。”苏轼平淡的说:“天下哪有什么圣人,我只是做了些自己该做的事罢了。”我恭敬的说道:“前辈此言差异,您的诗句句文理可佳,广为世人传诵,书法,绘画均匀突出。你做官更是两袖清风,人人称赞。如此之人天下能有几何?”苏轼叹息:“事是以前,李定等人故意把我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他们以我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将我被捕下狱,出狱后许多人将我视为肉中刺,眼中钉,哎叫我如何是好”……
说着说着,已近凌晨,我与苏轼依依惜别:“今日能与前辈相遇,小弟三生有幸,现已是凌晨,我不久留,如果有机会我定与前辈,畅谈多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与苏轼相遇 篇2
一、活学活用, 为估算走进现实生活创造条件
1.利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贴近生活性”。
教学中, 教师通过游戏设计, 能够创设出十分有效的教学情境, 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数学估算知识的学习兴趣, 更能够明显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 在对30以内的数字进行估算学习时, 首先在课堂上拿出一大把棒棒糖, 说:“同学们, 你们猜猜这一堆糖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回答“15个”“23个”“19个”“27个”学生的回答数字从十几跨越到近30, 猜的跨度相对较大, 笔者会进一步鼓励学生:“猜一下糖有多少个, 猜对或者最接近糖数目的同学, 我们请他给同学们发糖, 这是奖励!”学生们在思考之后, 答案基本上都确定在20~27个之间。笔者在统计答案之后, 随机挑一名同学带领大家一个一个地数糖的数目, 最终确定糖的数量为23个, 答对的同学得到全班同学的掌声。笔者在这一环节中,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让学生们知道怎么进行估算。
经过这样的情境教学模式创设, 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10个糖果大概是一种什么情形, 这为他们准确地评估糖果数目做出了必要的前提准备, 更为重要的是, 在这节课中, 学生对于估算这一知识, 开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将抽象估算与形象生活相联系, 真正地将估算意识推行到学生生活中。
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现实生活, 如果不将数学抽象知识与形象的现实生活相联系, 估算对于抽象思维能力尚不发达的小学生来讲, 就是没有支撑的“空中楼阁”, 完全没有用处。因此教学过程中, 必须注重将抽象估算与形象生活相联系, 使学生树立起估算意识。
例如, 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准备一块橡皮、一支铅笔、一根跳绳、一把尺子,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讲:“同学们, 我们学习到的长度单位有米、厘米、分米, 现在大家想一下, 橡皮的长度大概是多少呢?假如我说它是3, 你们认为后面的单位应当是哪一个呢?”由于学生对橡皮很熟悉, 很快就答出应当是厘米。接着教师又将难度加大:“一支铅笔的长度是2 () , 这个单位应当是什么?”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尚不发达, 他们依然采用前面的思考方式进行“厘米”的思考, 懂得铅笔长度是20厘米, 但进行分米换算就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学生的这一问题,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估算出铅笔的“厘米”单位之后, 再进一步进行“分米”的转化。这样就得出铅笔长度应当在2分米左右。
以此类推, 学生很快地学会对教室门、黑板的长度宽度进行估算。这一节课最明显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学会基本估算方法的同时, 认识到对于常见的生活事物, 我们都是可以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确定的, 估算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二、进一步改进估算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估算策略运用水平
1.使用简单推理方法, 对估算策略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通常情况下, 估算的方法是不止一种的。这在确保估算多样性的同时, 也让广大教师不得不面临这样的一个现实, 即并不是每一种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 一旦方法使用不正确, 那么估算结果将会出现与正确结果相差甚远的情况, 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南辕北辙的差异。基于此, 教师必须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估算策略。此种教学方式在相对高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尤为突出的作用。
例如, 在引导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估算的时候, 教师运用了非整百位数与非整十位数的例子。“假如一间屋子能够容纳420个人, 而因为某项特殊的任务, 要来到这间屋子的男性有252人, 女性有165个人, 那么同学们认为屋子能够容纳这些人吗?”部分学生一看到数字多, 麻烦, 也不进一步的思考, 只是简单地依照四舍五入法则, 将252看作是300, 165看做是200, 认为三百加二百等于五百, 必然不够。然而现实结果是这一批进入屋子的对象人数只有417人, 屋子是足够容纳的。因此在估算的过程中, 学生必须注重精确到十位数的估算, 这样准确率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保证。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接触到的数字会更大, 不再是以往简单的个位数、十位数, 也不一定会是整数。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学生进行估算要选择正确的估算策略, 否则不仅不能够达到使用估算加快解题速度的目的, 还会适得其反, 得到错误结果的同时, 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这对他们在持续的热情下开展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教师必须进行正确的教学引导, 尤其是在较高的年级中, 这一策略就显得更为重要。
2.注重估算教学的多元化推进。
估算本身有着明显多元化的特征,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估算过程中, 偶尔因为估算方法选择失误出现的错误, 就否定了估算的多元化教学特征, 实际上随着广大学生年龄的不断提高, 他们的自主能力也会得到显著的增强, 选用新鲜的方法进行估算知识学习, 反而更有助于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例如, 在数学教学中构建这样一个场景:中秋节要到了, 家家都要买月饼, 爸爸妈妈经过讨论后认为, 今年买月饼的重任要交给你, 他们给了你200元钱, 让你买三盒月饼。到了超市后, 发现月饼豆沙味的68元, 蛋黄的75元, 五仁月饼43元。请问200元钱够吗?学生在估算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估算策略:有的将68看做是70, 将43看做是30, 200 (70+30) =100, 答案是所剩下的钱足够买75块钱的蛋黄月饼, 因此, 他们是能够一次性买到三种月饼的。还有学生认为可以将43看做是45, 45+75=120。200-120=80, 80块钱足以买到68块钱豆沙味的月饼, 因此他们坚信200块钱同样能够买到三种不同味道的月饼。同学们尽管估算的策略不同, 然而得出的结果却一样, 并且都是正确的。
经过以上教学, 能够让学生了解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更有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与苏轼相遇 篇3
我与明桂认识多年,十余年前他从广州只身来京创业的艰难之道,开设了“东方框业配饰艺术机构”从事艺术品的装裱工作,为不少优秀作品完成最后一道工序。而艺术作品和外框配制确是天然盟友。由于他的热情、好客,更因他对艺术美感的敏感和热爱,或精巧或大度,经他配制的油画作品更显光彩。往往出其不意,作品则产生别样风采,就是一幅不起眼的小画,经他摆弄常能别开生面,另具光彩,所以很快得到画界同道们的信任。朋友间有句话说“作品完成,就会想到阿桂”。鉴此,十几年来他的业务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仍能得到很大开拓,日渐兴隆,蒸蒸日上,我们目睹他一步步成长的轨迹似已看到未来的前景。
然而天生不甘平淡的“阿桂”,其心志并不限此,他天性活跃,兴趣广泛,朋友众多,总是任凭感觉海纳各方。不知从何时起,因去了青海玉树,撞进了佛事奥秘,触动了神经,激起了他的内心情感和灵魂深处,一心去追求纯净的心灵境界 。青海省玉树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俗称三江之源。群山怀抱之地,有着数不清的神山圣湖,各处古刹和高僧大法,这里是江湖之源,名山之宗,也是“唐蕃古道”,“中华水塔 ”,更是耗牛之地,歌舞之乡。用他的话来说:我找到了心灵的依止,精神家园和生命故里。一发不可止,以至把机构的业务交给“贤内”管理后倾心投入到新的追求。这一时期几乎年年都去青海玉树和西藏其他地区,用他自称“业余”的摄影爱好,如醉如痴地记录起面对生活的赞叹乃至叹息,无论在清新的晨曦、暮霭的黄昏中,或是规模宏大的法会还是一个个熟悉的小佛弟。他的作品如《长明灯》、《悠然远逝》、《菩提之望》、《穿越时光的眼睛》、《朝圣路上》……等一幅幅动人的图像不断产生。在这些作品中他没有去刻意张扬,展示表面猎奇和“民俗特色”,但在镜头下却见亲和、谦卑和敬畏。以常人的姿态和朴素的语言,感受其内心精神的升华,似在重新获得他生命的感觉和人生的意义。
对此他动情的说道:“2006年我第一次踏上青海玉树藏区,虽没有咱们想像中那样的青翠苍绿,但这里自然风光的纯净、优美,村民信仰的质朴善良,一次又一次促使我举起手中的相机,我渴望捕捉并呈现这一方还较少受到现代社会种种陋习污染的天籁圣城。与此同时,玉树地区的贫穷也使我触目惊心。有的人家甚至连张床都没有,几个人轮穿一件衣服,其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让同为人类的我们不能不深度触动!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姐妹!看到那些脏污却纯真的小脸,赤贫却无邪的生命,无不使我受到精神的洗礼。”感动于一种有深度和强度的精神索求,使他从内心渴望着要去做点什么。自2006年起在藏区生活时节,他在感受大自然阳光雨露从事摄影的同时,带着虔诚的宗教信仰,经常拜访众多寺庙、上师以及偏远牧区和藏民村寨,还经常以各种形式援助那些未能温饱的孤寡老人和无法接受正常教育的儿童,特别是在2010年玉树地震后,他不但捐钱捐物,还和同道们共同资助了一所希望小学。而就他钟爱的摄影艺术则动情的说:“青藏高原,这座世人眼中充满神奇瑰珀的高原圣地,可以没有我,但我的摄影镜头里不能没有他们。”这是多么朴素和真切的情感。他认真为自己起了一个藏族的名字—加羊东珠。加羊是他的活佛师傅的姓氏,东珠是这位大成者赐给他的芳名,这个藏名有着美好的意涵—好人心想事成,好人有爱,好人唯爱,而爱首先是一种给予,是趋向美好的不息的运动。
现从几年拍摄中挑选的部分作品在本刊发表,我们可以看到陈明桂近十年走遍这青藏高原圣地,这里留下了他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并也期望以此和同道们进行沟通和精神交往。
努力吧!阿桂。
托普欧樂居:梁硕个展
82分
作品:44分策展:7分
布展:8分宣传:8分
人气:8分其他:7分
1月27日,梁硕个展“托普欧樂居”在偏锋新艺术空间开幕。展览名称直接译自英文“Topology”,这种山寨式的自创翻译恰恰像是如今到处可见装饰着假模假样罗马柱的楼盘名字。毫不掩饰的媚俗获得了某种反讽效果——延续了梁硕称之为“渣”意的美学趣味。最终衍生出开幕时一层展厅中的拓扑空间,观众随着指示箭头步入艺术家设计好的线路,由此也进入作品内部,梁硕擅长在条件被限定的语境中充分挖掘材料的可能性与作品实施过程中的偶然性。
自“民工”系列之后,梁硕的创作变得愈加多元的同时充满实验性,这个新改造的展厅空间结构给了梁硕一个具体的出发点。在这个展览中,观众步入外表贴有仿大理石效果的墙纸,而内部却保留了布展施工时原始的样貌,除了空间的延续性之外,对艺术生产方式的完整结构——即艺术系统的延续性的呈现,也是他工作的维度之一。
在这种偶发的工作机制下,梁硕获得了一种具体的自由。在具体的搭建方式上,他以看似“随心所欲”的工作方式,而实际必须通过一系列严格的控制才可能获得的效果。通过机制的强制设定来产生偶然性,以生成无法预知的结果。实际上趣味与机制,或者说自我与自由,在梁硕这里构成了某种互相抵触,而又互相推进的关系。
第二届CAFAM未来展:创客创客·中国青年艺术的现实表征
82分
2015.01.15-2015.03.01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作品:42分策展:8分
布展:8分宣传:8分
人气:9分其他:7分
由中央美术学院发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主办的“第二届CAFAM未来展”于2015年1月15日开幕。此次的展览主题“创客创客”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不以盈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此次展览借用“创客”这个概念,以此来提示出在新的技术革命时代,青年艺术家们的思想方法、创作方式、审美控制以及分享创作的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从架上到雕塑,再到影像和装置,从展出的作品中我们找不到可以一以贯之的主题,取而代之的是活跃的思想通过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而精心的布置也让展览变得十分有趣。在各具个人风格的表达背后,许多年轻艺术家也在表达着对当下社会及生存环境的思考,从他们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科技对于新一代当代艺术的影响,一方面科技让艺术的表达更加丰富,另一方面,科技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自然纳入了艺术家的思考当中。正如展览前言所阐释的:“创客”一词经过“未来展”放大而意义更加丰富起来。“创客”不是自足论,不是封闭的自我愉悦,而是新的时代环境下的新的生存论,它们既不是社会反映论,也不是社会批判者,而是环境的提问者。方法与场域成为“创客”的基础。
nlc202309041004
返程:高伟刚个展
81分
作品:40分策展:9分
布展:8分宣传:8分
人气:8分其他:8分
展览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展出地点——北京东景缘智珠寺。作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智珠寺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曾经是最重要的藏传佛教圣地,其历史地位曾在雍和宫之上。历史风云变化,智珠寺历经损毁和修缮,最终呈现出今天的面貌,而寺内外的不平衡现象便构成了此次个人项目的社会语境。
这是一个需要用心发现的展览,但如果没有画廊工作人员的导览,你仍然无法在这个特殊的场域中辨认出所有的作品。未进寺门,观众便可听见远远传来的悠扬的钟声,这是艺术家首次尝试的声音装置作品《回》,它将原本应该属于此处空间却缺失的元素重新返还,以一种微妙到难以察觉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回归本初这一波爱修斯式的哲学慰籍。山门处的作品《降临》由不同的几何体相互连接,顶天立地,如果对艺术家惯用的材质缺乏了解,你很可能与它失之交臂。接下来,一口由大理石打造的井静卧于院中,当观众临近,井中的金属反射着人们的影子,而当夜幕降临,它则幻化为一只深邃的眼睛。当然也不缺乏高伟刚经典的以楼梯和破碎的镜子为题材的作品,它们不动声色地隐藏在寺顶、房间或者房山的一角,有目的地安置,加上人们习惯性地附加在这些物上的意义,游刃有余地在现存矛盾体内布下更多的迷局。
灵晕:陈卓个展
78分
2015.01.10-2015.03.01
杨画廊
作品:40分策展:8分
布展:8分宣传:8分
人气:7分其他:7分
灵晕,来自希腊语“Aura”。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使用此词,并将其定义为“非意愿回忆中自然地为其感知对象的联想”,他在文章中进一步阐述“在机械复制时代凋萎的东西正是艺术作品的灵晕。” 而在此次展览中,陈卓把灵晕设定为自我对待艺术和生命感悟的一道光,“这道光在我成长的低落和黑暗中,给予力量和指引,我也希望它能够成为艺术前进终身的指引。”和此前的作品相比,陈卓此次展出的作品对色彩和画面进行简化,由此说明了个人心境的变化。无论是大厅的5组油画,还是小厅的成组素描,都成为了艺术家个人的精神投射,也表达了其对当下生存状态的思索。此次展览的特殊之处还在于,杨画廊与“姐夫拍”合作,部分作品通过微信群竞拍,由此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收藏和推广方式。
中国式风景:薛广陈油画作品展
80分
2015.01.09-2015.01.20
中国美术馆
作品:42分策展:7分
布展:8分宣传:7分
人气:8分其他:8分
从第一张代表作《中国式风景》开始,再到之后的《叠巘层峦》、《江山》等作品,薛广陈不断进行尝试,油画这种材质特殊的属性越来越秘而不宣,中国传统山水的意味却逐渐跃然画布之上。尤其是薛广陈从小就学习书法和篆刻,加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学习,同时又熟练掌握了写实油画的技巧,这进一步奠定了他向微观山水过度的理论基础。特别是佛家所讲的“一花一世界,一砂一天国”更是成为他进入微观山水的引路石,在这种微观世界的畅游中让,他也对“尽精微,致广大”有了更深的理解。薛广陈之所以执著于一种精确写实的静物画,是因为他将其看作是一种“与我的内心、我的文化、我的社会相契合的方式”。由此,他的静物画不仅成为个人内心世界的空间表达,也成为我们时代的一种别样的精神风景,从而我们可以从他的静物画中俯瞰微揽,行云推月,将其当作一种风景画来欣赏。
姚教授:姚清妹个展
77分
2015.01.10-2015.03.15
魔金石空间
作品:39分策展:8分
布展:9分宣传:7分
人气:7分其他:7分
此次展览是长驻巴黎的艺术家姚清妹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姚清妹的艺术实践主要贯穿于行为表演与行为的记录、重现之间,以在公共空间介入的方式对现实环境进行干预。她的创作以挪用和置换为方式,以象征性的语言、姿势和符号激发对政治性和社会性问题的批判和反思。借用剧场表演、教学讲座以及现代舞的形式,姚清妹将行为表演与戏剧化元素进行了融合。
本次展览总体呈现为多媒介装置现场,其中包括数码影像、录像投影、雕塑、物件、以及图像文本、行为诗等,丰富有趣。在她的类似“行为记录文献”性质的装置作品中,她意图“还原”已实施行为的及时性、不可预见性和现场性,强调“行为记录”的自治,通过建立一种歧义、独立的碎片化记录方式来呈现、区别或取代原有行为表演。艺术家以一种较为常规的、荒诞滑稽的表演形式与姿态,介入到日常情境之中,对现实中的权力系统与惯常认知提出质疑。
王劲松的90年代
77分
2015.01.24-2015.03.20
北京现在画廊
作品:40分策展:7分
布展:7分宣传:8分
人气:9分其他:6分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圈实现了一次大繁荣。如今在艺术教科书崭露头角的一批艺术家,都是在90年代初露锋芒。“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国际艺术盛会,使得这批中国艺术家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时至今日,这段历史是昙花一现的辉煌记忆;还是不容忽视的中国艺术发展重要一环;亦或仅仅是一些艺术家们独特而又疯狂的回忆?
曾经活跃在90年代当代艺术界的艺术家的王劲松用自己的作品追忆了90年代和90年代的王劲松。作为最早一批走出国门的艺术家,站在时代的转折点上,王劲松经历着种种变化和激荡不安的内心,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未曾和大众见面的作品。伴随着作品的还有手稿、艺术评论文章、生活照。展览给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既具有资料价值又饱含个人情感的珍贵记忆。
与苏轼相遇作文 篇4
熙宁十年,苏东坡出任徐州知州。在他到任不足三个月的一天,澶州的黄河大堤决口,水汇集在城下,不停上涨不能及时梳理,城就要被冲垮了。因为洪水,城中的命中都着急忙慌地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身上背着一个包袱便往城门口赶,待我赶到城楼上时,城下人声鼎沸,大家争着要往外走,要出城避水。苏轼站立在城头,我快步走到他旁边站好,只见他个子高大,身姿挺拔,他的颅骨很高,眼睛在浓密的眉下显得很有神,他清了清嗓子,本来十分混乱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苏轼的声音略带着严肃:“大家都冷静下来,不要出城,大家想一想出城后能比在城中安全多少?如果这么多人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对不会冲了城。”城中百姓听后安静了几秒钟后都纷纷回到了各自的家中,我站在城楼上看着,心中不禁感慨万分,下定决心全力守城。苏轼转过身,看着我和其他官役说道:“河水就要冲进城里,时间紧迫了。”我向前跨了一步,作揖说道:“我们必将全力守城。”苏东坡望向我们,面露赞赏地点了点头,看起来十分欣慰。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滚滚浊浪如山呼海啸般直扑徐州而来,徐州城下水涨了将近三丈,并且迅速渗入城中。在此危机关头,苏东坡临危不乱,在城上搭起帐篷指挥抗洪,每天几乎每时每刻都会有人来报洪水的最新消息,我们坐在帐篷中议事,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人人脸上尽是严肃的神情,每个人在苏东坡的指导下都拼尽自己的全力,绞尽脑汁想对策。苏东坡本人也是尽职尽责,每天与我们商讨完后,自己又在帐篷中独自沉思,好几天晚上我路过他的帐篷,里面还能透出细微的亮光。
一个早晨,苏东坡召集全城百姓说道:“洪水的情势迫在眉睫,需要大家的力量一起抗洪。”虽然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众人的士气却十分高昂,大家异口同声地喊道:“愿与知州一起抗洪!”“好!好!”苏东坡举着手,大声地说道:“我苏东坡在此立誓,与徐州共存亡。”于是他亲临抗洪第一线,亲自率领众人穿短衣赤着脚拿着簸箕铁锹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一直到城门口。这发洪期间,苏东坡经常在城中巡视,几次路过家门,他没有丝毫犹豫地匆匆走过。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长堤筑成,才战胜洪水,保全了全城百姓的生命安全。
与美丽相遇作文 篇5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与美丽相遇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与美丽相遇作文1什么是美,可是很多人认为美只局限于外貌。可我却不那么认为,我认为真正的美是心灵的美。
记得有一次,我妈妈送我去上学。我和妈妈来到公交车站,突然,妈妈发现钱包里只有2元钱,不够两个人坐公交车。妈妈便问我:“怎么办?”我说:“没事,看我的。”过了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我和妈妈便上公交车。妈妈刚走上第一个台阶时,便忐忑不安的对我说:“算了吧!咱们还是先去换零钱吧!”我便说:“不用,看我的。”突然,我弯着腰如同一只老鼠窜入了人群中,可能是因为人太多,公交车司机没看见我。妈妈投钱之后,在人群中与我会和。
过了一会儿,我才慢慢地从人群中站起来。这时,我看见妈妈的表情十分的凝重,似乎在沉思什么。过了三站之后,上来一个蓬头垢面的中年男子,他身材矮小,长相还较为丑陋,走路时一摇一晃的,腿似乎还有点儿残疾,他的衣服十分的脏,好像刚从泥潭里滚了
一遍似的,他背后背着一个大麻袋,麻袋十分的鼓。众人看到他上车之后,似乎都往后退了三分,我也往后退了几步,也生怕他弄脏了我的校服。他走到投掷口时,拿出钱来却发现没有两块钱的零钱。男子便向大家问:“谁有零钱,可以和我换一下吗?”这时,公交车司机说:“没事,诚信才是最重要的,不就两块钱吗?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当我免费给你坐一次公交嘛。”说着便扶男子去座位上。我十分的感动,但也感到那么一丝愧疚,我认为自己的行为十分的不诚实。
男子虽然身材矮小,外貌丑陋,可他有一颗纯净、诚信的心,这在我看来是十分美好的,我十分的佩服他。这在我看来也是车上人所不具有的,包括我和妈妈。在这辆公交车上真正美的不是其他任何一个人,而是这位美丽的中年男子。
美是什么?是外貌美吗?是颜值高吗?不!真正美的人是有一颗纯净而诚信的心,这才是美。心灵美永远胜于外在美。
与美丽相遇作文2世界上,是否有在冷也冻不住的情?有的。在那天,我与美丽相遇。见证了这如胶似漆的情。
周五,放学回家,天虽已近正午,但寒风仍是刺骨。车窗外,马路上,忽然看见了两位颤颤巍巍,却相互搀扶,相互取暖的老人家。很明显,这是一对老夫妻。
爸爸去买东西了,在车内,我看着他们,在车辆川流不息的道路上相互搀扶着,相互依偎着。每一步的力量是那么弱小但也是如此坚定。白发苍苍,双手筋脉突起的他们就这样缓缓地在马路上走着,他们走得很慢、很慢。虽说公路不宽,但是,在我眼里,他们走了好久、好久………
他们渐渐走进了,我在注视着他们两个,发现他们的手竟是紧紧握在一起的。这让我更加震撼。他们或许是为了暖和点、但是那紧紧握在一起的手,还是在向我诉说着他们的情份是多么的深厚。他们或许没有那些山盟海誓的誓言,或许没有那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所谓的“定情信物”。但他们之间的情深意深,却在这一个动作上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真正的情谊。
回忆那次,也是放学回家,大致也是这个路段,而我所见到的却是一对吵架的年轻夫妻,他们不管不顾,在大街上大呼小叫,其言语之恶劣,令人难以描述。他们之间的情和这对老夫妻的情谁更深、谁更浓,应该一眼就能分辨开来。抛开那对年轻夫妻是因为什么‘重大’的事吵架,就感情,也绝对是那对老夫妻胜一筹。
在那个寒冷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那寒冷所冻不住的情。而那对老夫妻,又何尝不是那路上最美丽的风景线呢?
可以说,在那天,我与美丽相遇。
与美丽相遇作文3来人大附中快一学期了,我遇见了友善可爱的同学,辛勤工作的老师,“笔底波澜”的各类书籍。他们像一颗颗繁星,每日与我相遇。其中最光彩照人的一颗便是美丽的英语老师。
“铛,铛……”要上英语课了!门口出现一个人影,再一看是我们英语老师。她手里捧着电脑、手机、还有大量复习资料,虽然重,但依旧迈着轻盈欢快的步伐,有些模特的气质!放置好教学物品后,用手微微捋了捋她那乌黑秀丽,还充满光泽的长发,将已经美丽的头发变得更加耀眼。她抬起头,为我们展现她浓浓的眉毛,硕大的亮眼,厚厚的嘴唇与她精致的脸庞。班级在须臾间变得安静。同学们翻开书,老师拿起粉笔。
“来,大家看一下这道题,我会随机点一名同学,让他(她)回答。”女王神采弹指间汇聚于老师,表情十分庄严。伸出手臂的她将手送向我,微微点了一下,有条不紊,不慌不忙。而对我来说,像是魔鬼。
被点中的我好似接受圣旨一般,顿时变得慌张,不停地眨眼、踮脚。这道题并非很难,旁边的同学急得都快要把答案念出。他们的脸上,遍处充满了同情、疑惑、甚至笑靥如花的快意……
老师一声坚定的“停!”使议论的同学关住自己的嘴。老师微笑着对我说:“仔细想想,你会想出来的,我会等你,不要急。”就这样,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我壮了壮胆,结结巴巴地说出了答案。“没错,你对了。永远记住,相信你自己!”此时的老师比何时都要美丽。她使我明白了题,她使我从困境中摆脱,她给了我宽恕,从她身上我得到了启示。
她就是我那美丽的英语老师。她光彩照人,美若天仙!
与美丽相遇作文4什么是美?有人认为成绩好人就美,也有人认为外表美人就美,而我认为内心美最重要。
记得有一回,我们班里调来了一个新同学,他不高,瘦瘦的脸挂着腼腆的笑容,身上还有一股味道,我们大家都想离他远远的。令我没想到的是,他竟然成了我的新同桌。我心里当然不愿意,捏着鼻子忍了一天。班上的同学也都不和他交流,还私下给他起外号。一开始,他还会主动和我交流,见我爱答不理,也悻悻地作罢。我盼着下一轮的调座位离开他,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让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有一天,我们两个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相遇了,我们决定一起去坐公交车,在去的路上,他看到了一位老爷爷要过马路,就前去扶老爷爷,而我看到公交车来了,就跑向了公交车站,看着他扶着老爷爷缓慢的前行,老爷爷到人行道上对他连说谢谢,我顿时有些自愧不如。后来,我们上了公交车,我发现身上没带钱,就想仗着身子矮,一下子像个“小老鼠”一样钻到人群中,可没想到,他一把拉住了我,他对司机说:“对不起,叔叔,我们没带钱,如果下一次遇到您,我们会把这次的钱付了。”司机说:“没关系的,几元钱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上车吧。”我没想到他竟然会那么的诚实。我一开始都是以貌取人,根本就没有想到他的灵魂会有那么美,那么善良,这是我有史以来第一次与美丽相遇,但我也没想到,他身上还有许多闪光点。
有一天午自习,我写作业时遇到了一个难题,我问其他同学,他们都不会做,我只好去问我的同桌,他打开本子时,我看到了他的作业本上全是优加,我瞬间被震惊了,我们班的学霸最多也只能连续三四个优加,而他能连续五六个优加,而且他讲题的思路非常清晰,有条理。当我和他相处时,发现他平时乐于助人,不随手乱扔垃圾,我便与他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身上的那股味道好像也消失了。
什么是美?是华丽的装束、美丽的容颜吗?不,美,应该是灵魂的美,应该是内心的美。
与温暖相遇 篇6
我并不怎么能吃冷的东西,吃多了容易胃疼。可我就喜欢吃冬天的苹果,冬天的苹果对胃的刺激也是少不了的。每次母亲都说:“我帮你把苹果用微波炉热一下吧。”我说:“热了就不新鲜了。”每次在我胃疼的时候母亲都一边数落我,一边给我泡热蜂蜜水喝。而我则挤眉弄眼,丝毫不引以为戒。
有一天晚上,我写完作业,想着还有时间看几篇美文,于是我头也不抬地说:“妈妈,帮我削个苹果,我口干。”一会儿母亲就拿来了一个微黄的苹果。我问妈妈:“你没有用微波炉热过吧。”母亲答道:“你放心好了,这可是纯天然,纯手工,可食用。”于是我便放心的大咬了一口,不足以前的凉意,温热的气体在我口中丝丝缕缕地笼罩着,像一个无形的网,把温暖细细密密笼罩着。仿佛即将融化,我慢慢吞了下去,温暖的果肉戳中我心里那一处柔软的部分。我并没有像以前一样大口吞咽,而是细嚼慢咽,母亲看着我和以前不一样的风格,便问道:“怎么了,不好吃吗?”我说:“好吃。你是怎么做出来的?”母亲说:“我用热水的水蒸气把苹果热了一下。”我看着妈妈被热水气笼罩的脸庞,伸出突兀的手,触摸到了滚烫的杯壁,里面装着慢慢的水。
相知服务与相遇服务之差异性 篇7
一、服务内容不同
相遇服务通常具有同质性,服务组织设计有规范的服务标准和流程,所有员工都按照统一服务标准和流程提供服务,顾客在同一服务组织通过不同服务人员,基本上享有相同或相似的服务。例如,银行营业厅为顾客办理普通存取款手续、移动营业厅为顾客办理入网手续等。
相知服务通常具有异质性,服务组织难以设计规范的服务标准和流程,同一服务组织里的不同服务人员提供的服务具有较大差别。例如,医生为患者诊断和治疗疾病、培训师为不同组织和人员授课等。
二、顾客获取服务方式不同
相遇服务顾客不需要提前预约,而是随机获取服务——直接到柜台获取服务或者排队等待服务。因为相遇服务提供的是一致性服务,顾客多是同组织打交道,对于服务提供者并不熟悉,相互之间通常也不交换私人信息。
相知服务顾客获取服务需要提前预约或安排(为方便彼此联系,服务人员和顾客之间互相留有电话或其他联系方式),有时甚至需要助理或前台人员协助安排服务日程。因为相知服务多有差别性,顾客多同服务人员打交道并忠诚于具体服务人员。
三、服务速度不同
相遇服务具有同质性,顾客不依赖于特定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服务组织可以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流程为顾客提供快捷服务,即相遇服务通常具有较高效率。当然,当同一服务包括若干环节和需要多人完成时,也会降低服务效率;其次,当顾客数量较多时,也会延缓顾客获取服务,即顾客需要排队等待服务。
相知服务具有异质性,不同顾客会有不同要求,不同人员提供服务的流程或方式也会有差别,服务组织通常不能过于详细规定服务流程和规范,从而每次提供服务时间会更长,尤其是在顾客与服务提供者初次接触而互不熟悉时更是如此。当然,随着顾客与服务人员接触次数增多和彼此熟悉,服务速度会加快,因为服务人员熟悉和了解老顾客嗜好,并能迅速满足其需求。
四、服务便捷性不同
相遇服务无需预约,顾客可以随时购买和享受服务,方便快捷,但有时需要顾客自己完成部分工作。例如,顾客在银行营业厅办理存款业务,可以通过任何出纳办理,但需要自己填写部分单据。
相知服务需要顾客与服务人员预约,如果服务提供者不在服务现场或比较忙碌,则顾客只能另外预约其他时间,致使服务不够方便快捷。例如,顾客通过某一理财师提供理财服务,就需要提前预约,理财师不可能在服务场所随时等待顾客。
五、服务成本不同
相遇服务具有同质性,对技能要求相对简单,从而可以大规模提供(增设服务网点和招聘更多服务人员),致使单次服务成本较低。基于此,服务组织就可依靠低廉价格或收费以为更多顾客提供服务赚取利润,同时,顾客购买相遇服务成本也相对较低。
相知服务具有异质性,对技能要求相对复杂,从而通常不可复制和大规模提供,致使单次服务成本较高。基于此,服务组织多通过保留优质客户和实行适当高价以赚取利润。对于顾客来说,购买相知服务除了需要花费较高的货币成本外,还要花费相当的时间成本。
六、服务人员与顾客情感交流方式不同
相遇服务组织员工通常通过微笑、问候、鞠躬等礼节性方式与顾客交流,而顾客对于服务提供者往往并不给予问候和向其提供个人信息。
相知服务组织员工与顾客建立有私人友谊,彼此之间会相互问候和交换信息。
七、顾客反馈问题方式不同
相遇服务顾客反馈问题通常是间接的,即通过向服务组织的客服中心或客服人员反映所面临或有待解决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需要一个过程或一定时间。当然,如果时间过长,就会增加顾客新的不满。
相知服务顾客反馈问题通常是直接的,即直接向服务提供者说明其想要的服务(因为顾客直接同服务提供者打交道,双方容易找出服务问题所在),从而可以现场和立即解决顾客所反馈问题和满足顾客要求,进而增加顾客满意度。
八、服务效率度量难易程度不同
相遇服务具有同质性,服务组织更追求顾客数量,从而衡量相遇服务效率相对比较容易,即通过单位时间内服务顾客数量多少或提供服务次数衡量服务效率;同时,不少服务组织也倾向于以此激励服务人员提高服务效率,但这也可能导致服务人员仅仅追求服务数量而忽视顾客感受。
相知服务属于个性化服务,服务组织更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从而衡量相知服务效率不能仅仅通过服务顾客数量或提供服务次数多少,而是要考虑顾客感受或满意与否,即衡量相知服务效率相对比较困难。
九、管理服务供求关系难易程度不同
相遇服务具有同质性,当出现服务需求高峰时,服务组织可通过雇用更多服务人员或增加临时工为顾客提供服务(如快餐店可在中午用餐高峰时增加服务人员),即相遇服务需求高峰和低谷更容易管理。
相知服务具有异质性,当出现需求高峰时,服务组织很难雇用更多服务人员为顾客提供服务,或虽然能够雇用更多服务人员,但顾客并不一定愿意接受不熟悉人员所提供服务,从而只能通过员工加倍努力和提高效率来缓解服务需求压力(当然,专业服务人员可通过请助理帮忙处理辅助性服务以减轻工作压力,但这不能代替专业人员提供服务),即相知服务供求关系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十、顾客忠诚度不同
相遇服务具有同质性,顾客仅同服务组织打交道,同时服务组织和服务提供者对顾客信息缺少了解和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顾客对服务组织和服务人员忠诚度都较低。服务组织只能依靠提高服务质量和塑造优良组织形象保留顾客。
相知服务具有异质性,从而购买相知服务具有较大风险性。基于此,如果顾客对所购服务比较满意,一般就不会转换服务组织和服务人员,即顾客忠诚度相对较高;同时,由于相知服务提供者对顾客信息比较了解和同顾客建立有私人友谊,一般都会采用很多方法保留顾客,以防止顾客流失。
十一、服务提供者报酬方式不同
由于相遇服务员工为顾客提供服务是随机的,从而同一服务组织员工在同一时间内工作量大小不会有太大差别。基于此,相遇服务员工报酬方式通常是固定薪金。
相知服务员工为某一个顾客提供服务是事先约定和安排的,从而同一服务组织里的员工在同一时间内工作量大小会有较大差别。基于此,相知服务员工报酬方式通常是固定薪金加佣金,并且佣金所占比例更大。
十二、员工满意度不同
相遇服务员工通常受控于组织,并且服务报酬也较低,加之相遇服务组织通常将工作分解成几个部分,每一个员工只负责特定部分,致使员工工作单调。基于此,相遇服务员工满意度通常较低和跳槽率较高。
相知服务员工通常具有较大自主权,服务报酬也较高,加之相知服务员工工作内容丰富,工作受人尊重,从而对组织和工作满意度较高。
十三、经理职责不同
相遇服务经理主要责任是设计工作和保证服务水平,他们对企业经营负责,通常在四个方面起重要作用:设计服务、执行服务、保证服务、创新服务。日常管理工作则主要是保证服务达到规定水准和寻求服务创新。麦当劳创始人雷·克洛克就认为,麦当劳分店最糟糕的事就是偏离麦当劳服务原则和水准。
相知服务经理主要责任是协调服务,因为相知服务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服务,服务人员要根据顾客需要和喜好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十四、企业盈利水平不同
相遇服务虽然单次服务利润低,但总体利润可以无限大,因为相遇服务可以复制。例如,在线服务企业利润空间就非常大,因为网络客户几乎是没有止境的,而服务组织却不需要负担实体店的费用。
相知服务虽然单次服务利润高,但总体利润却有限。因为相遇服务是一对一服务,不能复制,服务规模不易扩张。
参考文献
相遇与对话 篇8
2012草场地摄影季—阿尔勒在北京
时间 Date
2012年4月21日—2012年
5月31日
地点 Venue
草场地、798、中央美术学院等北京20多家画廊、美术馆、机构
每年春临之际,北京摄影界都会迎来一个大型盛典—草场地摄影季。自诞生之日起,三年来草场地摄影季已经成为北京文化风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也成为观察当代中国摄影的一个窗口。
我们秉承了前几届的做法,依然没有为草场地摄影季设定一个概括性的主题,因为我们不愿意将一个主题强加给摄影节。许多艺术节都有一个貌似恢弘嘹亮的主题,但是此类主题经常会过于空泛,如果要将20多项不同的摄影活动组织在一个主题之下,就难免会因为刻意追求形式上的统一而显得可笑和肤浅。我们更希望能倚重于策展人精密和审慎的策划,借助各个合作伙伴的专业水准,充分激发摄影爱好者的热情,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展览。在中国摄影和外国摄影之间,会因为对摄影艺术的理解、艺术表现的涵义或者艺术灵感来源的不同或是相似而交错碰撞,由此产生丰富的交流和互动,这也为中国摄影走向国际提供了一个契机。
2012年草场地摄影季在20多家合作伙伴的支持下,成功举办了33个摄影展以及19项文化活动。不同的主题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犹如非洲草原上的金合欢树,地面上的部分各自独立,根部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新加坡摄影家赵益锋的《贫困线》与法国摄影家让-克里斯蒂安·布卡尔的《康登县》关注的都是贫困问题,然而它们与英国摄影家布莱恩·格里芬的作品《黑色王国》也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将镜头聚焦于人类的生存尊严。布莱恩·格里芬的画面中,那些地位低微的普通人被处理得如英雄般伟大庄严,然而他们依然要面对普通人必须面对的生存境遇,正如《康登县》的摄影师布卡尔镜头下的人物,或者躲在赵益锋各色食品之后的人们。
如果仔细观看摄影季的展览,会发现我们精心安排了艺术家之间的以及策展人之间的对话。比如,在C空间我们请到了两位艺术家:刘钢和布卡尔。每个城市中的人,都因对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的憧憬而梦想着,抑或不再梦想,他们梦想的组成总在被城市的现实操控着,城市与个人的梦想之间的拉扯能让我们窥探到人的内心。在C空间两个平行的空间里,艺术家刘钢使用了形式感极强的拍摄方式关注大城市中人群的内心在梦想和现实中的纠结和变形;而法国摄影师布卡尔用如心灵日记一般的传统纪实摄影方法使观众得以直面居住在边缘化城市中的人群的叹息,迷茫与责问。这样的平行展出,让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人群,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一种提问的方式,对于同一个大的主题,我们总是希望给出不同的解读。
在另一个空间—前波画廊,摄影季找来了两位年轻的策展人策展:张葱和苏文,两位背景截然不同且都有在中国的生活经验的策展人。这两个展览的并列,呈现出了完全对立的强烈张力。张葱选择的黑白摄影“恋物、断章、哀伤”,观看者需要尽可能地打开自己的情感触角去触及敏感的神经,看似随意的拍摄却又沉重得令人窒息,每一张照片像是生活的只言片语,想要向你倾诉什么隐秘,但又语焉不详。相较之下,苏文策划的展览,更像是一堆珍奇影像的收藏,像一个孩子童年时的玩具室,里面放的是收藏家对生活的热情与永无止尽的好奇心。摄影艺术家的姓名在展览中已经消融了,我们只知道有这样的一群可爱的人纪录这样的一些有趣的瞬间,他们从始至终都不曾是,也未曾想过成为艺术家,他们拍摄的目的只是为了纪录和保留,或是为了快乐与分享。
李晓斌的摄影作品是今年摄影季中最本土化,也是最富历史意义的一系列作品。他的存在很好地平衡了摄影季略微偏重的国际倾向,视野转而瞄准中国社会背景下“文革”末期,以及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状态。他的照片平实诙谐,充满了故事性,敏锐的眼光引导观众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事实上,历史性的现实题材的拍摄,考验摄影师的不仅仅是眼光与解读,更多的是需要经历时间的洗礼,需要一个摄影师能够耐得住寂寞。少有像李晓斌其人及其作品那样经受住了近30年的时间磨砺,仍然历久弥新的。而且,由于他丰厚的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有越来越多的好作品拿出来。
三影堂摄影奖如今已成为受到中国乃至国际摄影界瞩目的著名奖项。今年摘得桂冠的是张晋,一位来自四川的青年摄影家。他的黑白照片展示了从西安到敦煌这一段古丝路上人类的迁徙以及自然的枯荣。张晋的作品中有强烈的追思历史、让历史复兴的情结,也让我们看到他对中国80年代摄影作品的继承。希拉·贝歇是德国“新客观摄影”的鼻祖人物,也是今年三影堂系列奖项的重要评委之一。她非常推崇这些朴素节制而装帧简约的照片,因为这些仅仅使用黑白来表现的照片,更重视对形式的追求,例如山峰草原的风骨,或者人物畜群的移动。在我看来,其他参赛者也非常富有原创性,例如获奖的王淋,她拍摄的是空姐的职场生活以及私密的生活状态,还有没有获奖的耿艺,他拍摄了刺青的人对“花绣外衣”的骄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摄影季中两位热爱光影以及叙事的摄影大师的相遇:英国摄影家布莱恩·格里芬与日本摄影家原久路。布莱恩·格里芬的《黑色王国》描绘的是在自己的童年记忆中的英国工业社会底层的贫民,一群一辈子都在工厂里劳作的人。布莱恩·格里芬戏剧式的场景设计让普通的工人成为镜头中的主角,他的构图方式和光影处理手法让我们想到西方的绘画大师,16世纪的卡拉瓦乔,或者是20世纪早期的斯坦利·斯宾塞。选择卡拉瓦乔和斯坦利·斯宾塞是因为他们对油画与光线的关系理解得极为深刻的西方画家。在日本摄影家原久路的《时.光交响》中,我们看到的则是对另外一位画家—巴尔蒂斯的致意。那是另外一种对光影的使用方式,在黑白的相片世界里,光线渗透进人物的私密空间,缠绕着那些衰弱、萎靡、肢体动作暧昧的青年。两位摄影家,尽管一位是在西方,另一位在东方,但都从西方绘画经典作品中汲取灵感,创造了寓言情境般的画面。
与温暖相遇作文 篇9
我独自漫步在冬日的大街上,北风凛冽地劲吹着,肆意地钻进我的衣襟,根本不把厚实的外套放在眼里。太阳怯懦地匿在云层里,不给大地带来丝毫温暖。街上冷厉肃杀,若不是能看见那飘扬的雪,我倒要疑惑这空气是否凝固了。
我低着头,把手放进裤兜里,企图占有一丝贵如油的温暖。怎奈寒气逼人,只得踩着厚厚的积雪,蹒跚而行。
少顷,前面出现了一个与环境格格不入的身影;一个提着蛇皮袋的老人迎面而来,闻到其身上恶人的气味,我下意识地挪开步子,双目瞥了他一眼。老人面容憔悴,伛偻着身子,左手提着千疮百孔的口袋,右手还拿着几个塑料瓶。老人的眼凹陷着,浑浊的眸子已然无神,精瘦的脸庞,高高的颧骨,宛如行尸一般。凌乱的银发混着晶莹的雪,枯黄的草……
“这是怎样邋遢的人!”我伫立在原地,捂着鼻子,看着那具穿着同样千疮百孔的衬衫的架子一瘸一拐地前行。
“咣当!”突然一声脆响打破了沉寂——一个饮料瓶被踢到了老人面前。循着声源望去,原来是一群社会青年,正嬉笑着看着老人,指指点点,见状,我立马钻进一家商店。老人正要拾起瓶子,其中一个青年冲到老人面前将其踢开,和同伙传来传去,老人发紫的嘴嗫嚅着,并没有言语,只是挪动着脚步,要去捡瓶子。
可叹老人如何斗得过青年们!塑料瓶在青年们脚下翻滚着,在雪地上划下深深的痕。我这才发觉我的阶级错误,这才认识到一个靠双手吃饭的人多么不易,卑劣的我竟还顿生厌恶之意。可是,我仍没有勇气站出来,为老人说话。店员瞟了一眼窗外,若无其事地和我寒暄着。
即使在店内,我也感受不到丝毫温暖,反而感到森然的寒冷。
此后,一个孩子三步并成两步跑过来,不远处跟着他的母亲,孩子捏着那个塑料瓶,兴冲冲地捧给老人:“老爷爷,拿着。”
老人笑了,不顾严寒地笑。
男孩举起拳头,郑重其事地对青年们说:“老师说过,你们这是违法的,扰乱社会治安!”青年们狰狞地笑了,胜似暴风雪的号叫。“我们什么时候要你这个毛头小子来管,滚开!”说着要去抓孩子。
孩子的母亲把孩子往后拉,赔笑道:“孩子不懂事,别介意。”男孩挣开母亲的手,问道:“妈妈,你怕什么,我们可以报警啊!”母亲面露难色,只得收起笑容就要报警。
青年们听此,一哄而散。此刻,街坊邻居都出来了,夸赞孩子有志气,虽然语气那么的处变不惊。
与温暖相遇作文 篇10
寒雨不寒心
冬天里的雨,冷得彻骨,它不像春雨那般细润,也不像秋雨那般雨脚如麻,他只是冷,透骨的冷,连一阵微风都像是细针划在脸皮上的疼痛。在这种天气里,我和妈妈搭着出租车,去医院看望生病的奶奶,灰搭上车没几米远的地方,司机注意到一个身穿单薄衣服的年轻人,20出头,脚边放着一堆杂物,冷得直哆嗦。司机上前询问情况,得知是一个创业失败的大学生,在陌生的城市里已经身无分文,想回家却身无分文。司机与我们沟通后,对年轻人表示自己愿意送他去火车站,也愿意为他支付车钱让他返乡。一米八多的大小伙子,因为一句话顿时泣不成声,司机连忙安慰着,一边帮着放行李一边招呼小伙子哭啥,就当是送给你的一小笔创业基金。他拍着小伙子的肩膀,拉他上车。虽然记不太清,那时是腊月还是寒冬,我依旧记得司机大叔爽朗的笑声如阳光般温暖人心。
严师温柔心
教数学的周老师很严厉。他并不凶,但总是不苟言笑,让人心生敬畏,偏巧我的数学差的一塌糊涂。数学课上的我总是把头埋得很低很低,怕被点名回答问题。更怕去黑板前演板,每节数学课都过得忐忑不安。又是一节习题课,临近下课的十分钟,老师开始讲题,讲到一道矩形中求边长的问题时,周老师开始询问有没有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出乎意料的是我会做的题目,在举手时老师突然点我讲解这道题,起初我是自信,但讲到一半,人群中传来否定的声音,我一时开始慌乱了,语无伦次,毫无逻辑,下面否定的声音更大了,周老师突然喝止吵什么,你们怎么知道人家是错的?没关系,接着讲。老师的话鼓舞着我,在今天的数学课堂上积极的身影里多了我的参与。
冬日送暖心
在冬天里清扫道路可是个苦差事,严寒,厚雪,而清洁工人又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又一个下雪的早晨,我下楼去买早餐,看到早餐店的老板正将打好的豆浆装进热水杯里,为清洁工人送去。清洁工人不好意思收下,和老板僵持了很久,最后是老板的一句天太冷了,一杯热豆浆,暖暖胃才打破僵局,但喝到甜丝丝的味道后,老人露出了淳朴的笑容,连声道谢,他们的身影为冬日的清冷增添了一股暖流。
与库尼伯特·伯林相遇 篇11
11日上午与库尼伯特·伯林教授在会议上的对话,我还记忆犹新。那天确实很有感触,原因可能是“跨文化”这个问题我已想过许久,颇有触动;并且伯林教授突然又将我的“指印”作品与德国著名画家盖哈德·高博纳(Gotthard Graubner)的抽象作品比较。原本与伯林教授的相遇就是一次偶遇,他却又带来了一次使我与高博纳巧遇,跨文化的偶遇和巧遇的触碰,使现场的讨论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虽然,我与伯林教授分析作品的角度和观点有所不同,但我很感谢伯林教授演讲中对我“指印”作品的跨文化思考所给予的高度评价。诚然,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位西方学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却能够发现一位与艺术史完全不同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的特殊价值,但由于跨文化思考有着多维度的关联,理解的范围和深度必然存在着困难。显然伯林教授已经很精彩了。
我的“指印”與盖哈德·高博纳的抽象作品
其实,今天有更多的西方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也是刺激中国当代艺术未来深入发展的可能。反过来讲也是对西方艺术发展的刺激。那么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误读、误解也是可能的。所以,艺术表达的跨文化思考这一问题是世界性的。我们也不要担心那些误解和误读,即便误读也不一定完全是坏事。但是,必须清楚哪些误读我们应该指出并矫正。一方面需要把我们对自身文化的新认识、新思考传播出去。另一方面,将自己的艺术表达更具包容性,想象的、共赏的可认识空间更大。
于是,我非常有兴致思考伯林教授演讲中,将我的“指印”作品与德国著名画家盖哈德·高博纳的抽象作品进行比较。特别是,他阐释的两者间共性所在而引发的问题。如果从中西文化融合的角度审视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讨论融合的共性,自然是可以的。但从跨文化的角度讲是远远不够的。跨文化思考不只是对现状可能性的讨论,关键是对未来的前瞻性思考。而恰恰是,将这两位艺术家作品的比较不能构成共同的前瞻性讨论,也正因为如此我发现伯林教授对“指印”作品的认识不够充分。
事实上,任何学者在面对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位艺术家的作品比较,一定会关联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一、对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理解的深度;二、对中西艺术史的比较所把握的认识深度;三、对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动机及探讨方向的追问。
艺术表达在探讨精神层面这一永恒话题的背后,其更深入的认识不仅仅会触及哲学层面的思考,还直接关联于艺术史中的方法论及艺术史的上下文关系。这决定了艺术作品对过去和未来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艺术批评及学者对艺术作品中的跨文化思考需要建立在对作品的艺术史意义的深入认识,这包括对整个艺术史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艺术家文化背景有较深入研究。只有如此才能正确把握作品及对作品未来性的判断。
今天继续与伯林教授探讨,我的“指印”作品与高博纳的抽象作品中他所理解的共性。分析究竟是共性还是其他?基于这种比较,首先要打开艺术史,我们不难发现画家高博纳的抽象艺术属于抽象表现范畴,他所面对的问题是怎样在抽象艺术中确立自己,或许他也会思考如何超越抽象表现的艺术史问题。而这个问题高博纳解决的如何,在我看来对他在艺术史中的未来相当重要。
而“指印”作品,已然超越中国绘画史。如果将“指印”作品放在西方艺术史,我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超越抽象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指印”通过弃笔的指印行为,超越了绘画、超越了抽象表现主义及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那么,“指印”作品完成了对这两条线索的超越。于是,我们发现“指印”作品与高博纳的抽象作品,在面对艺术史时各自出发点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也不同,所以讨论两者的共性是牵强的,不可能深入下去。
伯林教授在演讲中特别强调了画家高博纳的抽象作品与我“指印”作品具有跨文化思考的共同性。如果从浅层的中西关系上或许也能够说通一点,比如与道教、佛教的某种关系。但是,对这两类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的分析和比较,仅从这两点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若从伯林教授展示的作品看,以相似的色彩视觉强调作品之间的相同性,也会让读者感到他对两位艺术家作品,在创作方法论上的研究不够。才出现了分析作品的表象化和偏离。同时也淹没了“指印”作品在创作方法论上的创造性和未来性,这一忽略也就有误了伯林教授这次研究项目的深度。
方法的不同必然生成两条线索
我也简单说说画家盖哈德·高博纳。首先,我欣赏他的抽象作品。记得2013年6月“威尼斯双年展”上,我的作品与高博纳的作品相遇。高博纳的抽象作品悬挂在楼下展厅的墙壁,而我的“指印”装置作品在其楼上展出。开展几天后得知他去世的消息,深感惋惜。对于艺术作品本身,我更喜欢他的一些那种比较清透的、见不到笔的痕迹却轻柔的抽象作品,不仅因为他将色彩自由地挥洒在像巨大枕头一样,既柔软又富有弹性的布面介质上的快感和冲动;而有些作品又是那样静静如水般的清透,有如佛教心性的缓缓流淌。或许画家对这种介质的选择,可能与他过去经历有关。高博纳曾有一度兴致于反复描绘女人臀部,这种感受不无可能从中获得某种转换。也只有在那种富有柔软弹性的介质上,色彩才更具有柔性和通透性,才会获得视觉上弹性的感觉,而重要的是他的这种认识有效地创造了个人语言,西方抽象艺术的发展几经绝路寸步难行,能做到这一点是来之不易。
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盖哈德·高博纳的抽象作品,究其方法仍然属于抽象表现。换句话说,还停留于抽象表现的绘画层面,虽然具有属于自己风格的识别度,但没有超越抽象表现主义。如果把我的“指印”作品与盖哈德·高博纳的抽象表现作品相比较,虽然都显示出对不同文化的叠压痕迹,在视觉的表象上似乎也可以理解是所具有的通性。但我们却不能忽略两位艺术家中西两种文化背景所关联的方法论问题,以及与艺术史中的方法论关系。我相信库尼伯特·伯林教授对西方艺术史的认知和把握,以及对画家高博纳抽象作品的判断。问题可能出在伯林对“指印”作品多层面的理解与艺术史方法论关系上的再认识及判断。
【与苏轼相遇】推荐阅读:
与书籍相遇作文07-12
与梅花相遇作文09-30
与自己相遇主题班会05-25
摄影与刺绣的美丽相遇05-23
当金鱼与落叶相遇作文07-02
与唐僧相遇作文800字07-02
相遇与离别心情随笔07-18
与王羲之相遇作文09-08
天南海北与你相遇现代散文06-17
苏轼与荷花的诗词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