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教案素材

2024-10-05

《相遇》教案素材(精选10篇)

《相遇》教案素材 篇1

《相遇》教案素材

设计思路:

本册书的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初步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数量关系以及会解答某一单个物体运动的问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本教学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教材上只介绍了其中一种,即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结果相遇的情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以及理解速度和,同时也为后继学习更复杂的应用题做好准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简析我的设计思路如下

(1)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时要通过学生们认真的观察思考,以及自己动手尝试去做理解相遇问题提中所提概念和掌握求路程的方法。

(2)大量使用多媒体,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演示使学生直观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并真正理解:两人、两地、同时、相向、相遇、速度和等难以理解的概念。

(3)另外本此设计还以图表、图文结合及线段图等多种呈现方式,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生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演示,理解相向运动相遇及速度和。

2.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速度和时间=路程。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会解决与此有关的含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亮亮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口答)?

师问:为什么这样求?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2.芳芳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_____________?

由学生补充问题并进行计算。

二、新知探索

1.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板书:两人

2.对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相遇含义的领会

师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人行走这段路程有什么特点?提示(1)出发地点(2)出发时间(3)运动方向(4)运动结果

板书:两地、同时、相向、相遇。

师说:正像我们观察到的,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它为相遇问题。现在我们就学习解答相遇求路程的方法。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3.出示例题

A.集体读题,补充问题。

B.指明提取数学信息

板书:相遇时间

C.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试做。得出两种不同的解法,板演。

D.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师: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追问:速度指的是什么速度,时间又指的是什么时间?

4.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认识相互间的联系。

从数量关系上看,思路不同

第一种解法是用亮亮和芳芳的速度分别乘以所用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行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得到芳芳家到亮亮家的路程。

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行走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所行路程的和,再乘以时间,得到两地间的路程。

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联系

算式之间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填空。ppt

甲、乙两人同时由A、B两地相向而行。出发1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65+70)米;出发2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2个米;出发3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3个()米;出发4分钟,两人相遇了。这时,两人共走()个(65+70)米,A、B两地相距()米。

A.独立理解相向而行。板书相向

B.指名回答,集体反馈。

2.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行45千米,经过4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用两种方法解答下题。

甲轧路机每小时碾压路面36平方米,乙轧路机每小时碾压路面44平方米。两台轧路机同时工作8小时,一共碾压路面多少平方米?

4.列式是()

A.803+653

B.80+653

C.(80+65)6

D.(80-65)3

5.思考题

救护车和小轿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救护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11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相遇问题》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9~100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建立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2.通过摸拟演示和画线段图等方法,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分析间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现实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一分析和解决问题一建立模型一解释应用”的建模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点:

建立“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解题思路,能正确应用摸型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和x时间=总路程”的意义,并能正确熟练地应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直尺。学具:直尺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调动已有知识经验

1.借助身边实例,复习引入新知

师:我们班的一位同学家住在学校的东面,她每天步行上学,每分钟走60米,5分钟来到学校。请同学们帮忙算算她家离学校有多远?

生:60×5=300(米)

师:能说一说他们用到的数量关系式吗?

速度x时间=路程

师:关于速度、时间、路程的另外两个关系式,还记得吗?

生: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2.鼓掌游戏,理解同时、相向、相遇的含义

师: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为自己鼓鼓掌,加加油!(学生鼓掌)同学们,你发现了吗?鼓掌也是很有学问的,你们鼓掌时两只手是怎样运动的呢?学生边做鼓掌的动作,师边引导生理解:①两掌手心相对,一个向左,一个右,面对面,这叫相对,也叫相向。②两掌相离,这叫相背。③相背时两掌会越来越远。④相对时,两掌会越来越近,最后会相遇。

板书:相对(相向)、相背、相遇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两辆货车分别从东、西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小时在物流中心相遇。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图中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生:大货车的速度是65千米/时,小货车的速度是75千米/时,用的时间是4小时。

师:仔细观察并思考:①几个物体在运动?②出发时间怎样?

③从哪里出发? ④出发后方向怎样?

生:①大货车和小货车在运动。②出发时间都是4小时,③大货车从西城出发,小货车从东城出发。④方向是相对的。

师:大货车和小货车在相同的时间,同时出发,相对行驶,最后在同一个地方-——物流中心相遇。

2.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课件动态展示两辆车相遇的情境。

师:像这样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他们所走的路程之和正好等于两地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相遇问题。

(三)、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模拟演示(再次播放模拟)

师:你能看懂这段信息吗?什么叫同时出发?

生:一起走。

师:什么叫相向而行?

生:对着开。(用手势比划)

师:相遇点在哪儿?在中间吗?为什么?

生:不在中间,而是离速度慢的一方近一些。

师:这里的4小时是谁的时间?为什么?

生:大货车和小货车都用了4小时,他们是同时行驶的,到相遇为止的时间是一样的。

师:4小时是相遇时间。

师:能不能把大货车和小货车运动的过程表演出来呢?

师:想一想:表演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表演前两人先商量注意事项(一快一慢)。

模拟:找两名学生上台表演。

师:大家对他们的表演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2.画线段图整理信息和问题

师:你能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将条件和问题整理出来并解决这个问题吗?

要求:①你是怎样列式的;

②清楚每一步里算的是什么;

③记住用手指着你列的式子说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寻求解题思路,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探索方法(四人小组交流想法)。

汇报:注意学生说清楚

①你是怎样列式的②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学生上台前展示自己小组的解题思路,自己讲解,师板书算式:

方法一:大货车4小时行驶的路程十小货车4小时行驶的路程=东西两城相距的路程。

65×4+75×4

=260十300

=560(千米)

方法二:两车每小时所行驶的路程和×行驶的时间=东两两城相距的路程。

(65+75)×4→算式中没有小括号,行吗?

=140×4

=560(千米)

师:引导学生观看电脑小博士的解题思路,加深印象

(四)巩固练习(出示答题卡)

1.自主练习第2题

2.自主练习第6(1)题

3.自主练习6(3)题

(五)课堂总结,总结收获

“相遇问题”备课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8页例5。

设计思想:本课教学设计依据“利用音像教材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课题研究目标,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培养智能型、创造型人才为目的,试图通过对教学的科学设计,实现音像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渗透,充分挖掘音像教材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探究解答方法,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全课采用启发式电化教学,本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首先设计一道准备题,通过微机演示让学生感知相通问题的结构特点,然后通过列表、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提供多种信息与表象,在教师适时启发点拔下,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积极思维,探索和发现相遇问题的解答方法,在巩固练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实际问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培养过程。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相遇问题的学习及解决问题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勤学善思、主动进取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教学目的:

1.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量间的相依关系,以及“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

义。

2.能根据相遇问题的题意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说出解题步骤。

3.能正确解答相遇问题中求路程的应用题。

4.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电教媒体:微机及配套大屏幕、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展示设疑

(一)前提诊测(投影片)

1.张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65×4=260米)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李诚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 ? (由学生补充问题再列式计算)

[评析:旧知的再现,针对性强,抓住与新知密切相关的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为学习新知识作了适

当的铺垫。]

(二)引人课题

我们以前学习的都是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如果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二、引导思疑

1.创设动态情境,准确理解题意。.

微机屏幕显示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华、李诚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微机演示)屏幕显示张华、李诚两家用太阳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华、李诚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李诚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

学生观察后提问:有几个人在运动?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

板书:人:两个 时间:同时 地点:两地

方向:相向(相对) 结果:相遇

[评析:运用微机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加深学生对

“两地、同时、相遇”关键词的分析和领会,形象深刻地提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结果,使学生准确理相遇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功能优势,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扫除了障碍。]

2. 观察、思考、分析、填表。

教师利用微机逐分逐分地演示两人走的时间与路程变化情况,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完成下表.

根据以上微机的演示让学生填写下面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

走的时间 张华走的路程 李诚走的路程 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 现在两人的距离

1分 60米 70米

2分

3分

填完上表后让学生讨论:

①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

②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评析: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准备题的设计正是考虑了这一要求。通过微机演示让学生感知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然后通过列表、讨论、分析每经过1分、2分、3分两人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准确理解到: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这里充分运用电教媒体的优势,适时启发、点拔,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从而为下面的`例题提供丰富的信息与表象。]

三、引思解疑

l.出示例5: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①让学生说说小强和小丽是怎样运动的?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微机屏幕显示线段图(标出运动方向、有关数据及问题)。

③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复述题意,同时想象两人同时从家里走向学校的过程。

(3)分析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问:怎样求两家的距离?

启发学生说出两种解法:

① 求两人各自的路程,再加起来。

64×4+70×4

②求每分两人所走的路程和,再求4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

(65+70)×4

4.比较两种算法。

让学生说说两种解法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两种解法算式不同却结果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

[评析:前面准备题已通过微机向学生提供了直观、多彩、形象、生动的表象,又通过填表、分析,学生已准确理解了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例5的解答已经是水到渠成。然而教师并不急于呈现答案,而是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先启迪学生复述题意、想象两人同时相向而行的情景,再画出线段图,进一步激发学生解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通过学生自身努力找到答案,化解难点,真正体现了启发式电化教学解决难点的媒体策略思想。整个例题的解答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运用前面提供的表象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把外部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从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到意义建构的较高层次。]

5.做一做(投影)①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面对面走来,经过6分钟两人相遇(如图),求两地间的路程.

P

甲 乙

每分60米 每分75米

a.相遇时甲行了多少米?×()=()米

b.75×6表示( )

c.两地间的路程()×()+()×()=()米

另一种解法:

a.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的和是()+()=()米

b.两地间的路程是[()+()]×()=()米

②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4小时相遇,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8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2千米,求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两种方法解答)

四、拓思创新

1.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修筑一条公路,14天修完,甲队每天修280米,乙队每天修300米,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2.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6小时后两车还相距30千米,求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从文中寻找关键句把握中心。

2.能力目标:以反向设问培养逆向思维的能力,学会辩证看待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父亲执著、认真的人生态度的感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偶然性。教学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自主合作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学生观看视频《闯关》,思考:视频中求职者会被用人单位接受吗?为什么?

(二)介绍作者。让同学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

(三)出示学习目标。

(四)自主性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字词: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划横线字注音

①积zǎn()②颠bǒ()③yì()日 ④忐忑不安()⑤执著()⑥呷()着牛奶(2)根据解释写出成语

①形容心神不定,胆怯。()②既能勤劳,又能俭省。()

2、列车上偶然相遇的双方是谁?父亲的这次“偶遇”给他带来了什么?

3、为什么无论何时兄弟姐妹相聚在一起,总免不了谈起“父亲”和“那位神秘先生” ?

4、博西先生为什么要帮助他?

(五)反馈交流:

1、解决字词: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划横线字注音

①积zǎn(攒)②颠bǒ(簸)③yì(翌)日 ④忐忑不安(tǎntè)⑤执著(zhuó)⑥呷(xiā)着牛奶(2)根据解释写出成语

①形容心神不定,胆怯。(忐忑不安)②既能勤劳,又能俭省。(克勤克俭)

2、列车上偶然相遇的双方是谁?父亲的这次“偶遇”给他带来了什么?

明确:父亲和博西先生, 在列车上“偶遇”的博西先生为他整整一学年的伙食、学费以及书费捐赠了500美元。

3、博西先生的帮助,使父亲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成就了事业,是博西先生改变了我们一家的发展轨迹。

4、博西先生为什么要帮助他?

明确:父亲首先展示了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执著、认真。

(六)合作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解答疑难问题。

父亲的执著、认真主要体现在哪里?

提示:阅读4至5段,请同学们从行为、语言、心理等方面把体现父亲品质的重要语句找出来。

明确:①行动上:“清晨两点钟,车厢内拥挤闷热,忠于职守的父亲穿着白色的工作服,仍在颠簸的车厢里缓缓巡回。”

②行动上:“父亲不一会儿就在银色的托盘里放了两杯热牛奶与餐巾,穿过拥挤的车厢,极为规范地端到这位男子面前。”

③语言上:“田纳西州的大草原,先生。” “我是格林斯堡大学的学生,先生。但我如今正准备回家种田。”

④心理上:“他积攒了不少钱,远远超出了回家的路费。父亲想,这点积蓄已够整整一学期的费用,何不再试一学期,看看究竟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

(七)探究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解答疑难问题。

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会不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 明确:

预设:同学的见解主要有二:

其一,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不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因为他失去了求学的机会,就他家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刚被解放了的黑奴的儿子)都不会给他以再求学的可能。

其二,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还是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因为他具有执著、认真的品质,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即使失去了这次机遇,以后也一定还会有机遇的。只要他的价值存在,就会抓住机遇。

师最后明确 : “机遇”是有其偶然性的,但这种偶然的机遇只向具有真正价值的人敞开大门,而一个具有真正价值的人也必须善于捕捉机遇,否则,也难以求得发展。课文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以他自己的“执著、认真”,应聘当上了列车临时服务员,以他的忠于职守、规范服务赢得了“神秘先生”的“青睐”,又以他的执著追求的精神返回格林斯堡大学,抓住了“偶然”,抓到了“机遇”,最终,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一家的发展轨迹”。

(八)阅读感悟:你从中获得什么教育和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九)小结:

本文是一篇精致的写人散文。讲述了父亲年轻时由于一个偶然的机遇,得到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先生的资助,从而改变了人生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机遇是给有准备的头脑的,我们不能指望天上会掉下一个大馅饼来,只有依靠自身的努力,把握住每一次机遇,才能在成功路上不断迈进。

(十)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人生与机遇”的名言。

2、一根钉子

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孩,在普通的中专学校读书,成绩也一般。她到一家合资公司去应聘,外方经理看了她的材料,没有表情地拒绝了。女孩收回自己的材料,站起来准备走。突然觉得自己的手被扎了一下,看了看手掌,上面沁出一颗血珠。原来是椅子上一个钉子露在外面。她见桌子上有一块镇尺,便拿过来用劲把小钉子压了下去。然后,微微一笑,说声告辞转身离去。一会儿,公司经理派人在楼下追上了她。她被公司破格录用了。

最好的文凭

某公司招聘管理人员,已进入了面试阶段,前来参加面试的青年男女个个西服革履衣冠楚楚信心十足,一副舍我其谁的样子。谁想最后老总却只挑中了一个中专毕业的男孩。他的一位朋友问:“你为何喜欢那个男孩?他既不是高文凭,也没受任何人的推荐。”这位老总说:“他带来许多介绍信。他在门口蹭掉脚下带的土,进门后随手关上了门,说明他做事小心仔细。进了办公室他先脱去帽子,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干脆果断,证明他既懂礼貌又有教养。还有比这更好的文凭吗?”

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相遇与追击 篇5

有两个人同时在行走,一个走得快,一个走得慢,当走得慢的在前,走得快的过了一些时间就能追上他.这就产生了“追及问题”.实质上,要算走得快的人在某一段时间内,比走得慢的人多走的距离,也就是要计算两人走的距离之差.如果设甲走得快,乙走得慢,在相同时间内,甲走的距离-乙走的距离

= 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

=(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时间.通常,“追及问题”要考虑速度差.例1:

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两车在距中点32千米处相遇。东西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思路导航:两车在距中点32千米处相遇,由于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所以相遇时,甲车应行了全程的一半多32千米,乙车行了全程的一半少32千米,因此,两车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共多行了32=64(千米)。两车同时出发,又相遇了,两车所行的时间是一样的,为什么甲车会比乙车多行64千米?因为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行56-48=8(千米)。64 =8(时),所以两车各行了8小时,求东西两地的路程只要用(56+48)8=832(千米)

例2: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快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3小时快车已驶过中点25千米,这时快车与慢车还相距7千米。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思路导航:快车3小时行驶403=120(千米),这时快车已驶过中点25千米,说明甲乙两地间路程的一半是120-25=95(千米)。此时,慢车行了95-25-7=63(千米),因此慢车每小时行633=21(千米)

例4 甲乙两队学生从相距18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一个同学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4千米的速度,在两队之间不停地往返联络。甲队每小时行5千米,乙队每小时行4千米。两队相遇时,骑自行车的同学共行多少千米?

思路导航;要求骑自行车的同学一共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他的速度和时间。骑自行车同学的速度是每小时14千米,而他所行的时间就是甲、乙两队学生从出发到相遇这段时间。因此用18=2(时)

142=28(千米)

例5:甲、乙两车早上8时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出发,到10时两车相距112.5千米。两车继续行驶到下午1时,两车相距还是112.5千米。A、B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思路导航:从10时到下午1时共经过3小时,3小时里,甲、乙两车从相距112.5千米到又相距112.5千米,共行2=225(千米)。两车的速度和是每小时行2253=75(千米)。从早上8时到10时共经过2小时,2小时共行752=150(千米)因此,A、B两地间的距离是150+112.5=262.5(千米)

6、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要行360千米,开始按计划以每小时45千米的速度行驶,途中因汽车出故障修车2小时。因为要按时到达乙地,修好后必须每小时多行30千米。问汽车是在离甲地多远处修车的?

思路导航:途中修车用了2小时,汽车就少行了452=90(千米),修车后,为了按时到达乙地,每小时多行30千米。90千米里面包含有3个30千米,也就是说,再行3小时就能把修车少行的90千米行完。因此修车后再行(45+30)3=225(千米)就能到达乙地。汽车是在离甲地360-225=135(千米)处修车的。

7、甲骑车,乙慢跑,二人同时从一点出 发沿着长4千米的环形公路同方向进行晨练。假设两人速度一直不变,出发后10分钟,甲便从乙身后追上了乙,已知两人的速度和是每分钟行700米,求甲乙二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思路导航:出发10分钟后,甲从乙身后追上了乙,也就是10分钟内甲比乙多行了一圈。因此,甲每分钟比乙多行400010=400(米)。知道了两人的速度差是每分钟400米,速度和是每分钟700米,就能算出骑车的速度是(700+400)2 =550(米/分),乙跑步的速度是700-550=150(米/分)

练习:

1.甲、乙两汽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汽车每小时行55千米,两车在距中点15千米相遇。求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

2、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从A、B两城相对开出,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70千米,当摩托车行到两城中点处时,与汽车还相距30千米,求A、B两城之间的距离?

3、下午放学时,小红从学校回家,每分钟走100米,同时,妈发也从家里出发到学校去接小红,每分钟走120米,两人在距中点100米的地方相遇,小红家到学校有多少米?

4、兄弟二人同时从学校和家中出发,相向而行。哥哥每分钟行120米,5分钟后哥哥已超过中点50米,这时兄弟二人还相距 30米。弟弟每分钟行多少米?

5、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32千米,4小时后,剩下的路程的一半少8千米,如果改用每小时56千米的速度行驶,再行几小时到乙地?

6、学校运来一批树苗,五(1)班的40个同学都去参加植树活动,如果每人植3棵,全班同学能植这批树苗的一半还多20棵。如果这批树苗全部给五(1)班的同学去植,平均每人植多少棵树?

7、两支队伍从相距55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通讯员骑马以每小时16千米的速度在两支队伍之间不断往返联络。已知一支队伍每小时行5千米,另一支队伍每小时行6千米,两队相遇时,通迅员共行多少千米?

8、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距离是100千米。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4千米。甲带着一只小狗,狗每小时行10千米。这只狗同甲一道出发,碰到乙的时候,它就掉头朝甲这边走,碰到甲时又往乙那边走,直到两人相遇时。这只狗一共走了多少千米?

9、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出发,3小时后,两车还相距120千米,又行3小时,两车又相距12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0、快、慢两车早上6时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中午12时两车还相距50千米继续行驶到14时,两车又相距17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相遇》教案素材 篇6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板书:同时相对相遇)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小明每分走70米,小红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604=240(米)280+240=520(米)⑵综合列式解答704+604=280+240=520(米)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⑶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1304=520(米)⑷综合列式解答(70+60)4=1304=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③揭示课题。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用两种方法完成课本第37页上的练一练,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变式练习。电脑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学的情景。①认识相背而行(板书:相背)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钟后两人相距多远?2分呢?4分呢?结果怎样?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对而行求总路程时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3、拓展练习。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脑演示:张教授、李经理分别从湖州、上海去杭州参加经贸会,临行前一段对话情景。对话实录如下:张教授:喂,李经理吗?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李经理:知道了,张教授,你车子的速度怎样啊?张教授:大概每小时行70千米吧!李经理:这样吧!我把车速控制在每小时行100千米,过2小时,我们就可在杭州见面啦!张教授:杭州见!一路平安!李经理:好,一路平安,杭州见!分组合作,进行探究。①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从对话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②根据刚才捕捉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比一比,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③汇报提出的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④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是不是一定都是这样?有没有别的情况?

大班故事教案素材 篇7

这一天,阿兰骑着扫帚飞到了一个城市,她走着走着,突然她看见一个人,在抢东西,一问,才知城中有三霸,他们分别是:大霸、二霸、三霸,他们无恶不做。阿兰很生气,决心把他们善化。

第一天,阿兰来到了大霸的家里,把他家里的东西一扫而空,拿了一些钱,分给了穷人,大霸,一看自己家被小偷光顾了,心里很难过,一想,那别人也被我偷过,心里一定不是滋味,我不能在这样下去此了。阿兰也分别在二霸、和三霸家里也折腾了一番。

从此三大恶霸“消失了”。人们也快乐的过着日子。

《月迹》公开课教案素材 篇8

一、教材分析

《月迹》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又生动无比,对话极短,又使情节延伸发展,把小朋友们中秋赏月的情景写得灵动而富有生趣。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本课是“明月”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二课,它的前一课是《古诗二首》,借月抒情,寄托了诗人对明月的赞美。后一课《飞向月球》真实地再现了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激发了小朋友对科学的向往。相对而言,《月迹》更贴近小朋友的生活,容易激发他们的想像。因此,本课的公开课教案,更偏重于让小朋友品味近代文学大家的写月名篇,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进一步培养他们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美、发明美的能力。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在写作手法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本篇课文的课前参与时,表示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第一课时的梳理,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即空间位置的变化顺序。同时,小朋友们既被作者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所吸引,又对其中的不少词语发生了困惑,提出了不少问题。

在课堂学习中,他们通过质疑、研讨、朗读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从而找到了学习中的喜悦,体会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并将许多好词佳句在不知不觉中积淀了下来。

课后,许多小朋友自发地展开习作,在学习中多角度的理解月亮在不同人、不同心情时的不同含义,并在习作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到了本课中学到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与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读通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了解小朋友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并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欣赏文章中优美而富有特色的语言。

3.通过查资料和小组研讨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4.结合课外阅读,摘抄、背诵描写月亮的文字,并体会到,同样的景物在不同人的眼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多种形式读通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了解小朋友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并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欣赏文章中优美而富有特色的语言。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夜晚,当一轮皎洁的明月爬上树梢,把它那银色的光芒洒向大地的时候,古今中外有多少人被它所吸引、所感动,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老师相信,当你们仰望那皎洁的月亮时,内心深处也会有许多的感触,愿意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吗?

学生:当我看到月亮时,我会想起李白的《静夜思》,(吟诵)因为我的爸爸总是出差,我想他一定会很想家,想和我一起看月亮。

学生:我会想起好吃的月饼,还有一家人围在一起赏月的快乐时光。

学生:我会想起嫦娥奔月的传说。

学生:我想登上月球看一看。

老师:的确,同样的一轮明月会带给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感受,那么,贾平凹先生会为我们带来一轮什么样的月亮呢?

(二)研讨

1.老师:请大家默读课文,回忆一下“我们”曾在哪里找到了月亮?《月迹》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学生在叙述月迹的空间位置的变化后谈感受。

学生:我觉得月亮很好玩。

学生:我觉得作者的童年生活很有趣。

学生:我觉得月亮无处不在,它会和我们捉迷藏。

2.老师:你最喜欢哪一处的月亮呢?为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在补充画批后,小组交流。

3.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

学生:我最喜欢的是中堂里的月亮,我先给大家读一读。(朗读第二自然段),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了进来”,这句话让我觉得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小朋友,明明知道我们在盼着它,却偏偏不让我们看见似的,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

学生:我也很喜欢这一局部,“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这句话我在读的时候好像看到一大群小朋友,屏住呼吸,瞪大眼睛看镜子里的月亮,月亮很美,小朋友们可喜欢了,可又不敢靠近,生怕自身一喘气,把它吹没了。希望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朗读体会,展示。

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也体会到了那份轻轻悄悄,充溢怜爱的美。

学生: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月亮是长了腿的,还说它会爬呢?

学生:因为月亮的动作很慢很慢,就像是一只小乌龟,慢慢地向上爬。

学生:刚才说了,它像个淘气的小朋友,所以说它是爬过来的。

学生:还因为那是竹帘,上面有一条条横纹,月亮一点点升起,越过一个个横格,就像是长了腿,会爬一样。

老师:作者用一个爬字,写出了小朋友眼里月亮的有趣,而你们精彩的讲解也表示出了你们心中的明月。

学生:我喜欢院子里的月亮,尤其是这句话“进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月亮把院子照得亮亮的,就像给所有的景物披上了白纱,有一种神秘的美。

学生:不只如此,“玉玉的,银银的”还给人一种神话世界的感觉。

学生: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李白说:“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了。

学生:可为什么说花骨朵是繁星儿的?

学生:月亮又圆又大,有些星星就看不见了,而树上的花骨朵却又多又密,小朋友就以为是星星落下来了。

学生:其实,他一定知道花骨朵不是星星变的,但他觉得这么想很美。

学生:我觉得贾平凹特别有想像力。

老师:也许只有小朋友才干有如此独特的视角,所以他们就闻到了桂花的芬芳,你们想闻一闻吗?快快读书,看看谁能把大家带到花香中去。

朗读、评议、再指导。

学生:“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因为每个人都爱月亮,所以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轮属于自身的月亮。

学生:有一天晚上,我和爸爸出去散步,那晚月亮又大又圆,我觉得我走到哪里,它都跟着我,那时我觉得它就是我的月亮,只属于我,我想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老师:正像你们说的,因为每个人的内心对月亮充溢了喜悦之情,所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了属于自身的月亮。于是他们又继续去寻月,月亮到底在哪里?

学生读课文21~24自然段。

学生:月亮无处不在。就像文中写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学生: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身的月亮,自身的印章,也就拥有了自身的天空。我给大家读一读。

老师:仅仅是在说月亮吗?

学生:只有你想追求美好的事物,你的心里就会有快乐。

大班语言故事课教案素材 篇9

一天,果树里来了一位客人说:“苹果多大呀!我要摘回去一点。”

这时苹果骄傲地说:“我多好哇!客人都说我好看。看看你们一个个丑陋的要命你们不配和我在一起!”

叶子不服气的说:“没有我用光合作制造养分要不你们早见阎王爷去了。”树根说:“不是我牢牢扎进大地吸收27米土地的营养我有用。树木说:”我是运输兵,树叶你的养分运不出去你得憋死。

“我的功劳大”

“我的功劳大”

“我的功劳大”

“我的功劳大”

太阳说:“你们的功劳都大,不可以缺少一个的。”

《海伦凯勒》语文教案素材 篇10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感受海伦。凯勒非凡的毅力,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同时也能从海伦的经历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精神的力量。

课文解读:

文章介绍了海伦。凯勒小时因病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在家庭教师萨利文老师的帮助下走进了知识的大门。知识给了她生活的勇气与力量,使她享受到无声黑暗世界中独有的美:她在想象中感受世界,用触觉学会了说话……她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所有的奋斗的力量以及生命的美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听说活动:

人能走多远,不要问双腿而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不要问双手而要问毅力。我们要为自己树立起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为了追求一种境界。不管目标实现与否,人生都会因为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听力内容)

谈话导入:

十九世纪,有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让世界都为之震惊。她志存高远,坚忍不拔,她用自己奋斗的一生,告诉世人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她的名字就是——海伦。凯勒。

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第二遍默读浏览,感知大意。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正音。

双目失明 双耳失聪 有声有色 隔绝 暴躁 脾气 猛然醒悟 前所未有 不分昼夜 吮吸 甘霖 如饥似渴 打开眼界 林中漫步 湖上泛舟 纷纷扬扬 触觉 夜以继日 倾注 不屈不挠

2、按照词语的提示,联系复述课文。

3、指名复述,师生评议。

布置作业

1、抄写出示词语两遍。

2、查找有关海伦。凯勒的资料。

第二课时

交流资料,丰富人物形象

请学生自由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海伦的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的交流,加深对海伦这个人物的印象,为更好理解课文中的人物的形象作好铺垫。

体验感受

1、老师请几位同学,给他们蒙上眼睛,塞住耳朵,让后让他们回座位。

2、等他们座位后,帮他们恢复正常,请他们谈谈自己双耳失聪、双目失明一刻的感受。

3、根据学生的感受,老师总结,引入新课,特别理解“隔绝”、“黑暗”、“沉寂”、“暴躁”

4、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对话交流

话题一:是什么改变了小海伦,使她从黑暗和沉寂中走出来。

(可以从萨利文老师的帮助、小海伦自己的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打开了海伦沉寂与黑暗的世界等方面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理解。)

话题二:对于“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引导学生理解海伦在想象中感受自然的美,用触觉学会说话,给世界留下自己的声音。)

话题三:从海伦的一生中,你有什么感触?

(这三个话题是教师预设的,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调整。另外

在交流对话中,相机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时同时受到海

伦人格魅力的熏陶。)

推荐阅读、拓展延伸

推荐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上一篇:我的暑假计划优秀作文下一篇:湖南金鞭溪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