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同对比

2024-08-19

异同对比(精选9篇)

异同对比 篇1

通过阅读对比《元语篇手段的使用与语篇质量相关度的实证研究》、“Understanding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EFL Student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和“歧义容忍度对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理解的影响”这三篇论文, 我们发现前两篇文章的研究问题都较符合规范, 表现在:问题所含各变量的关系明晰, 问题涉及的范围宽窄恰当;明确地使用疑问句表达方式;研究对象、研究意义明确;通过实证可以得到验证。后一篇论文虽然也表达了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 但不足的是仅点明研究目的, 未明确提出研究问题。

既然有研究问题或研究目的, 必然要解释为何这些问题值得研究, 即提出问题的依据。总体上看, 三篇论文各自所研究的两个或多个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 而它们关于所选受试对象的依据类似, 即缺乏或极少对中国语境下母语为汉语的受试进行的实证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 第三篇论文以间接的方式给出了这方面的依据。就个体而言, 三篇论文各有具体依据。

《元语篇手段的使用与语篇质量相关度的实证研究》这篇论文着重从实证视角考察了在中国语境中英语学习者作文中元语篇手段的使用和文章质量的相关度的高低, 提出了三个具体研究问题。首先, 作者简介了语篇的两个构念———主语篇和元语篇, 通过介绍元语篇的功能强调其在语篇构架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接着, 作者概括描述了学术界从实证角度考察元语篇手段的使用与文章质量的相关性的不同研究结果, 说明学术界对此有不同见解, 同时也说明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而后作者指出, 现有研究均在英语国家进行, 受试对象母语为英语, 中国语境中母语为汉语的受试对象仍有待考察。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本文的三个研究问题。本篇论文的依据与所提研究问题关系紧密, 没有脱节现象。

“Understanding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EFL Studentsin Chinese Universities”首先从学习策略技巧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对外语学习效果差异的影响谈起, 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 提出已有研究大多关注学习策略这一因素, 很少对策略的使用与其他因素如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相结合产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研究。作者在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引用了很多前人的研究成果来论证, 并对比定量和定性研究, 指出定性研究的优点, 进一步说明所提问题的研究意义。最后, 作者结合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现状和英语人才的需求, 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问题。本文详细讨论了动机、态度和策略以及前人相关研究, 自然过渡到提出研究问题, 衔接紧密。

《歧义容忍度对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理解的影响》这篇论文通过实验, 评估歧义容忍度在听力学习中的意义和重要性。首先, 作者从歧义容忍与歧义不容忍、歧义情景、歧义容忍度与第二语言学习三方面来阐释歧义容忍度, 并紧扣英语学习, 从而得出歧义容忍度与英语学习之间具有紧密关系的结论。接下来, 作者由英语学习具体到其中的听力理解环节。先从听力理解过程和能力分类来分析听力困难的原因, 从而把这项技能与歧义情景联系起来, 最后顺理成章地提出本文的目的就是研究歧义容忍度是否会对听力理解各项能力产生影响。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未明确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导致研究依据与宽泛的研究目的联系不密切。

阅读了上述三篇论文, 我们深刻体会到提出研究问题的过程也是一门学问, 马虎不得。研究问题的提出首先必须建立在前人坚实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因此我们需要大量、广泛地阅读相关文献, 在历史回顾部分也要全面中肯, 提出的问题才可能有意义, 研究问题提得恰不恰当, 直接影响到论文的整体质量。提出问题的过程包括综述和分析所要进行的相关研究的来龙去脉, 以明确自己的研究处于什么位置, 是一个逐步深入细化研究范围、分析研究条件和具体语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为论文建立理论基础, 理顺研究思路, 提出研究方法等方面构建了框架, 为后面的具体研究过程奠定了基础。没有一个良好的提出问题的过程, 研究就基本没有定位, 没有方向就无从下手。通过这个严谨的提出研究问题的过程, 研究者还可以观察、学习前人的研究方式和途径, 并对比作出分析和判断, 学习优点、长处, 甚至可能会激发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创新。

摘要:本文从三篇文章入手, 通过对比其异同探讨了所研究问题的不同的提出方式, 再次强调了研究问题的提出过程对学术研究的重大意义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对比,研究问题,提出方式,学术研究

参考文献

[1]徐海铭, 龚世莲.元语篇手段的使用与语篇质量相关度的实证研究[J].现代外语, 2006, (2) .

[2]周英.歧义容忍度对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理解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7) .

[3]Nunan, D.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4]Zhengdong Gan, Gillian Humphreys&Liz Hamp Lyons.Understanding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EFL student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4, 88.

异同对比 篇2

孔墨人才观异同之对比分析

现代企业的竞争,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决定着企业的成功.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孔子与墨子的`用人之道,从中找出有助于企业管理者运用和借鉴的经验与智慧,为提高现代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提出几点建议.

作 者:张赛 汤建影 刘传哲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008 刊 名:经济师 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 年,卷(期): “”(10) 分类号:B2 关键词:人才   尚贤   贤人  

异同对比 篇3

关键词:黑色 白色 文化异同

颜色是人们对光的感知,是人眼对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据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眼大概能分辨的颜色有一万七千多种。而不管是在法国还是中国被认为是最基本的六个颜色词“noir(黑)、blanc(白)、rouge(红)、vert(绿)、jaune(黄)、bleu(蓝)”中[1],黑色和白色都会是被最先提到的颜色词。法国作为是最先开展汉语教学的国家之一,也是汉语国际推广的重点区域。因此本文选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黑色和白色,进行对比分析其在中法两种语言背景下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内涵,为母语为法语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一些学习汉语文化词的思路。

一.黑色和Noir

无论是在汉文化还是在法文化中,黑色最基本的定义都是指物体吸收光谱内的所有可见光,而且不反射任何颜色的光时人眼所感受到的颜色。

1.文化内涵之间的共同之处

在汉文化中,黑色会让人想到黑夜,会让人感觉到害怕,在法语里也是一样的,一提到黑色,最先想到的就会是nuit noire(黑夜),avoir peur du noir(怕黑)这种类似会让人心生寒意的意义。而且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法国,人们通常会选择穿黑色的衣服来参加葬礼。

Noir在法文化引申含义里还有黑马和黑人的意思,和汉文化所代表也几乎是相同的。汉语中,我们经常会听到“黑社会、黑手、黑道、黑名单、黑店、黑幕”这样的词来代表污浊不堪的、不好的事物,而在法语中也一样noir经常也会被引申为“秘密的、地下的、不光明的,非法的”的涵义,并可以找出一些能够与汉语完全相对应的,比如liste noir黑名单、marchénoir黑市、noir dessein黑心肠、travailler au noir打黑工等[2]。

Humor noir的汉语翻译完全对应着汉语的黑色幽默,都是代表着荒诞的,荒谬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是使人哭笑不得的一种幽默。

另外在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黑色曾被推崇过,代表着高贵,典雅,尊严,在中国也是一样的,尤其是在出席一些重要的场合如职场应聘,还有一些公司也会要求员工穿黑色的西服来代表公司的地位。

2.文化内涵之间的差异

中国的国粹“京剧”中有各种颜色的脸谱,其中有一些人需用黑色的脸谱来扮演的,如勇猛,大胆的张飞;率直,真诚的李逵;清正廉明,断案如神的包拯等。因此,黑色也被赋予了刚正不阿,严正无私,坚毅,铁面无私的文化内涵。而法语中的noir无法延伸到这种意义。

法国,地处欧洲,而且大多数的法国人都信奉基督教,因此有“黑色星期五”这一说法,代表着将要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尤其是星期五与某个13日相遇,代表的是最大的不幸,而在中国就完全不同,中国人不讨厌甚至是会喜欢星期五,因为过了周五就是周六周日,就可以休息了,如果非要给中国人的“黑色星期五”定个日期,“星期日”这一天是比较合适的,因为过了星期日,人们就要迎来周一,又要开始一个星期忙碌的工作了。

Noir和一些词连接起来一起使用的词组翻译成汉语并不代表黑色的意思,比如raisin(葡萄) noir并不翻译成黑葡萄而翻译成紫葡萄;thé(茶)noir翻译过来是红茶而不是黑茶;而un café noir翻译成不放糖的清咖啡而不是翻译成黑咖啡[3]。在法语中il est noir翻译过来是“他喝醉了”而不是“它是黑色”,这是noir的一个很特殊的翻译。

二.白色和blanc

白色是所有可见光光谱内的光都同时进入视觉范围内的,称为全色光。白色的明度最高,无色相。光谱中所有可见光的混合也是白光。

1.文化内涵之间的共同之处

无论在哪一个文化里,一提到白色,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冰雪,白云,动物洁白的羽毛等,都代表着纯洁,善良,干净,光明。

在中国,医院的护士都被称作白衣天使;在法国infirmière(护士)也被称作ange enblanche(白衣天使),还有穿白大褂的医务工作者les blouses blanches。法国人的婚礼常选用白色婚纱来象征爱情的贞洁,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婚庆过程虽依然选用传统的大红色张灯结彩,但是新娘也几乎都身着白色婚纱出席婚礼。

因此无论在法语还是汉语中,白色都可以象征无辜、正义、清白无罪、朴素、典雅,如洁白无瑕、白璧无瑕。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都会在诗中或者自己的作品中用“白”来表明自己的清白高洁立场。法语里相等同的blanc comme neige,表示清白无辜,Cest écrit noir sur blanc指的是白纸黑字一清二楚。

白色经常给人没有颜色的感觉,因此 “白”就有了“空白、无、没有”的文化联想涵义。所以在汉语中也就出现了很多类似于这样的说法,像白吃白喝、白拿、白手起家、一穷二白等来表示空、虚无、丧失的意思;白,还有白费力气、白忙一场的意思如“白忙、白说、白干、白卷、白搭。Blanc在法语里同样也有“空白”的意思, opération blanche白干,lefeuille blanche白卷,page blanche白页,bulletin blanc空白选票[4]。

在中国的政治领域里,白色是象征腐朽、保守、反动和反革命的,革命时期国民党被称作白匪、白军、白狗子,国统区被称作白区,还有举白旗、白色恐怖等。同样的,blanc也有反动、投降的意思,terreur blanche指白色恐怖,isser le drapeau blanc是举白旗投降的意思。

2.文化内涵之间的差异

在中国,有红白事一说,红色所代表的是喜事,而白色却代表着不吉利的丧事。而且在丧礼上,要设白色灵堂、挂白色挽联,家属要穿白色的丧礼服,因此,白色在中国多与痛苦的,不幸的事情相连。相反,在法国国旗中,白色居中,代表国王,象征国王的神圣地位,同时还代表着平等。白色在法国文化中是代表神圣的,因为上帝、圣母都身穿白色的衣服,天使有着洁白的翅,因此在西方婚礼中,新娘身穿白色的婚礼服、披着白色婚纱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和忠贞。穿白色的婚纱在之前的中国是不被接受的,但是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慢慢的中国人也接受了在结婚的时候穿上白色的婚纱来代表新娘的善良,贞洁。在法国文化中,天使是一身洁白,所以 blanc甚至能代表神圣和天堂,意味着至真至善至美,比如une me blanche就是指善良的灵魂。

在京剧中白色的脸谱例如曹操,代表着奸诈,邪恶的形象,通常所代表的都是一些反面的人物,而在法语中却没有这个意思。法语blanc可以直接指代白葡萄酒,un petit blanc一杯葡萄酒。Blanc可以用来形容失眠,nuit blanc整夜未眠。Blanc形容苍老,être blanc引申为白发苍苍[5]。

三.结语

法国是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的国家,在各个领域也有着非凡的成就,因此法国人的自尊心和优越感都很强烈,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所具有的五千年历史文明,也是不容小觑的,但是法国人学习汉语的时候并不能因此而抛却那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6]。所以法国人在学习汉语的时候的心态是十分微妙的,一方面被中国语言文化所深深的吸引着,另一方面却又在潜意识中抵触和警觉着汉文化。因此要想真正学好汉语,那么掌握好中国文化是先决条件。

而颜色词作为文化词的代表,只有足够的了解颜色词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涵义,才能真正的了解,才能真正的会使用颜色词,才能了解这些颜色词的“颜外之意”。

因此加强法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及时的消除他们唯法国文化独尊的心理。带领法国学生参加一些中国的人文活动,如参加中国式的婚礼,体验中国的节日,和中国学生交朋友等活动。这些日常的活动可以促进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林宏.汉法颜色词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3.

[2]张馨元.汉英基本颜色词的文化语义对比及在教学中的启示--以“红色”为例[J].亚太教育,2015(1):71-72.

[3]吴平平,韩江洪.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的相对可译性[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4):172-174.

[4]傅玲芳.汉英基本颜色词文化意蕴对比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5(2):31-33.

[5]王海洁.汉法颜色词差异浅谈[J].群文天地,2012(10):59-60.

[6]郭亚伟.汉法基本颜色词文化义对比研究[D].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6-7.

中俄茶文化异同对比研究 篇4

1 中俄茶文化的历史演变

1.1 中国茶文化演变

中国是茶的故乡,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论述了中国茶叶的起源和发展, 追本溯源, 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国家就是中国,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将中国茶的历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从制茶技术而言, 可以划分为春秋东汉的制茶开始时期——三国至南宋的制茶发展时期———元朝至清朝前期的制茶鼎盛时期———近现代制茶机械化时期。从茶文化史的角度而言, 可以将茶文化划分为两晋南北朝出现时期———唐代的形成时期———宋辽金的发展时期———元明清的曲折时期。中国茶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不断繁荣和壮大, 不断走向辉煌, 影响和传播到了世界各国。

1.2 俄国茶文化演变

俄罗斯是中国的毗邻国度, 中国的茶文化也传入了俄罗斯, 俄国人在历史的演变发展进程中, 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饮文化。俄国茶文化的演变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阶段:一、17世纪中国茶文化传入。中国茶文化传入俄罗斯是在17世纪, 经由西伯利亚直接进行了茶叶的商贸活动, 在中亚商人的商贸活动中将中国的茶叶引入了俄罗斯, 由于运输、环境等方面的限制, 喝茶是极为奢侈的事情, 仅限于俄国皇室、贵族、富有商人之间, 是一种身份和财富的象征。二、18世纪之后俄罗斯茶文化的发展。在中俄《恰图克条约》签订之后, 中俄的茶叶贸易迅速提升, 在中俄外交关系恶化的年间, 茶叶暂时中止, 随后, 在中俄关系的正常外交谈判之下, 茶叶贸易又重新开启, 中国茶文化也流入了俄国的普通百姓家, 得以广泛传播。到了19世纪, 茶叶已经成为了俄罗斯国家的民族饮料, 俄罗斯人开始种植茶树, 进行产业化运作, 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三、苏联时期非常重视茶叶的发展, 其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为茶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设备保障基础。在苏联解体之后, 茶叶成为俄罗斯人民的重要饮品, 并且在饮茶习俗上发生了改变, 他们钟情于热饮。

2 中俄茶文化的相同点比较

2.1 茶对价值取向的相同影响

中俄茶文化都同属文化的范畴, 体现了一种价值观念, 人们在茶这个物质的生产实践活动中, 衍生出了特定的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获得了精神层次的满足。在茶文化中所蕴含的茶的制作方法和技术、茶具使用等, 都使两国的社会文化变得丰富多彩, 出现了多种茶道、茶艺、茶馆、茶具、茶书等, 俄国的茶文化历史虽然比中国的茶文化短暂, 但他们也形成了自己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茶文化, 出现了茶饮、红茶等内容, 同样也符合人们精神层次的需求。在中俄两国关系的层面上, 我们不难看到茶叶饮品的交际作用, 茶叶成为了中俄两国之间的重要纽带, 引领了社会的风潮, 净化了社会的风气, 形成了趋同性的价值社会观念。

2.2 茶对国民性格的相同影响

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精髓, 其核心内涵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倡导“和谐、和敬、和美、谦和”, 在清香萦绕的饮茶文化之中, 它与中国的国民性格相吻合, 具有同质性的特点。从饮茶之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质朴平实的体验, 体悟到返璞归真的人生哲理, 从而获得人生境界的提升。同样, 茶叶也深刻影响了俄罗斯民族的国民性格, 他们也显现出纯朴、绅士、友善、好客、热情、享受自然的品性, 展示出饮茶与性格的相融性。

2.3 茶对社会生活的共同影响

在饮茶的社会生活体验中, 人们可以感受到幸福和快乐、休闲与祥和, 展示出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人们在饮茶之中寻求自身的心灵满足, 在渗透禅机的感悟中得到人生的升华。中国传统茶文化所特有的“茶道”和“茶艺”筑就了中国人民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务实的人生观。在中国茶文化传入俄罗斯之后, 也对俄罗斯的社会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在他们的身上也显现出一种积极的开拓精神, 他们在珍爱茶、品茗的过程中, 也展示出这个民族积极乐观、崇尚自由、拼搏向上的社会生活态度。

2.4 茶对文学艺术的共同影响

中国浩瀚的文学殿堂中, 我们可以发现茶文化的内容, 有晋代的“茶事诗词”、明代的《金瓶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以及《老残游记》、元代赵孟頫的《斗茶图》、齐白石的《煮茶图》等, 这些文学艺术作品都涵盖了传统茶文化的元素, 实现了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融合。俄罗斯的茶文化也与文学艺术相融, 显现出俄罗斯文学艺术创作者对于茶文化的体验, 在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中就有关于茶的诗句, 体现了俄罗斯茶文化的独特氛围和意境。

3 中俄茶文化的差异之处

3.1 茶文化历史的差异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 显现出本源性和长期性, 在历史的发展中, 由萌芽到成熟、壮大, 显现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历史连续性和文化上的强韧特性。而俄罗斯的茶文化历史较短, 显现出历史底蕴不足的现象, 由于运输及环境的影响, 俄罗斯的茶叶主要由中国的陆路运输而得。

其次, 中国的茶文化涵盖了各个领域, 在政治方面就产生了“贡茶”、“税茶”、“槯茶”等茶法, 还出现了专门的茶叶专卖制度如《嘉佑通商法》、《通商茶法诏》。在经济方面, 中国的茶叶贸易更为发达, 边境的茶马贸易和茶马古道显示出中国茶叶贸易的繁荣景象。在宗教领域, 中国茶文化融合了道家、佛家、儒家的思想精髓, 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茶道”。而俄罗斯的茶文化涉及领域较窄, 他们重点将茶文化应用于经济贸易和社会生活领域, 形成了自己对茶文化不同的理解。

3.2 饮茶方式的差异

中国的饮茶方式讲究全叶冲泡法, 并将第二杯茶视为味道最好的茶, 习惯于将茶叶泡于容器内, 用开水冲泡, 待茶叶全部舒展后完全下沉, 即可以饮用。而俄罗斯则会在茶壶中泡好茶, 兑水至一定浓淡再饮用, 并且俄罗斯人饮用茶的时候, 通常会吃一些其他的东西, 如:蛋糕、馅饼、糖块、果酱等。

3.3 茶具的差异

中国的茶具材质主要是陶瓷, 这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相关, 历代的茶具变化较多, 有:晋朝的青釉褐斑碗、南北朝的青瓷羽觞杯、宋朝的白陶八面炉、元朝的青花龙形瓷杯等。而俄罗斯的茶具主要用茶炊煮茶, 这些茶炊大多由手工制作, 工艺复杂, 其材质由金属原料和陶瓷制成, 是俄罗斯茶文化中的独创, 代表了俄罗斯专业的茶炊文化和品位, 具有精致化和特色化的独特风味, 是社会家庭生活和社交必不可少的器皿。

4 结束语

茶叶由中国传到世界各国, 它成为了人类文明的使者。在历史的波折发展进程中, 中国的茶文化也传入了俄罗斯, 俄罗斯是我国的毗邻国度, 受到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影响较深, 俄罗斯的茶文化在时代的演变发展过程中, 其幽香、绵长的气息融入了俄罗斯民族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俄罗斯的茶文化与中国的传统茶文化有许多共通之处, 但是也衍生出鲜明的本国特色和风味, 形成了具有浓郁欧洲风情的茶文化特色。在中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领域中, 茶文化作为了两国友谊的和平使者, 增进了中俄双方的联系和了解, 这种友好的联系将世代相传。

参考文献

[1]Olga Ulanova (茉丽) .中俄茶文化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4.

[2]刘海平.中俄茶文化对比——解读中俄茶文化物质与精神内涵[J].外国语文, 2012 (S1) :229-232.

[3]黎婷婷.中俄茶文化比较研究[J].文化学刊, 2009 (4) :88-91.

[4]白金杰.中俄茶文化差异比较谈[J].湘潮 (下半月) (理论) , 2009 (6) :14-15.

[5]赵洪波.提升中俄文化外交战略的再思考[J].东北亚论坛, 2013 (6) :107-112+127.

[6]申艺芳.浅谈中俄茶文化的比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1) :149-150.

高职英语教学中英汉语异同的对比 篇5

1 英汉词汇对比

对比英、汉词汇现象主要是从英语的词的意义、词的搭配能力和词序方面来看它们在汉语中的对应情况, 使用时看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 英语中有些词所表示的意义, 在汉语中的意义有的完全相同, 有的只是部分对应

例如:The Pacific Ocean太平洋, China中国, tuberculosis结核病 (属全部对应) , sister姐、妹, parent父、母, brother兄、弟, marriage嫁、娶, (属部分对应) 。汉语中一个词在英语中就有多个词来对应。例如:“情况”一词, 英语词汇就有circumstances, situation, condition, things, case相对应。“事”一词相对应的有matter, affair, thing, business。

2) 英语和汉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固定词组和搭配用法

如:定语和中心词的搭配:

strong tea浓茶dense smoke浓烟dark ink浓墨

black tea红茶brown sugar红糖green eye红眼

blue sky青天green hill青山black cloth青布

rough boy粗暴的男孩rough road崎岖的山路rough battle激烈的战斗

动词和宾语的搭配:

to drive a car开车to open the door开门to hold a meeting开会

to go to school上学to get on a bus上车to attend a class上课

to make peace求和to make friends交友to make progress进步

to have meals吃饭to have a cold感冒to have a holiday度假

3) 英语、汉语陈述句的句子中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动词、宾语或表语的词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 各种定语的位置和状语的位置在英、汉语中则有同有异, 变化较多。所以, 英、汉语词序的比较主要是指定语、状语位置的比较。汉语里一般都前置, 而英语则不同。

定语的位置。例如:

a good-looking girl (前置) 一个长得好看的女孩 (前置)

something important (后置) 重要的事情 (前置)

a basket with plenty of flowers (后置) 装了许多鲜花的篮子 (前置)

a book which I bought yesterday (后置) 我昨天买的书 (前置)

状语的位置。例如:

very good (前置) 非常好 (前置)

develop rapidly (后置) 迅速发展 (前置)

The meeting will be held in the classroom tomorrow afternoon. (地点在前)

会议将在明天下午在教室里举行。 (时间在前)

They are working in a big hospital in Beijing. (小地点在前)

他们目前正在北京一家大医院里工作。 (大地点在前) 一些习惯用法。例如: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钢铁工业ourselves and enemy敌我

old and new members新老成员food and clothing衣食Wet Paint油漆未干handle with care小心轻放

2 英、汉句法对比

英、汉句法对比主要涉及句子结构、句子语序和句子内容的一些其他表达手段。

1) 句子结构转换

英语简单句结构转换成汉语复合句结构。例如:

This is the patient operated by surgeons last month.

这就是那位患者, 外科医生上个月给他做的手术。

The development of an economic artificial heart is only a few transient failures away.只要再经过几次失败, 就能够造出

价格低廉的人工心脏了。

英语复合句结构转换成汉语简单句结构。例如:

That he will come to the discussion is certain.他肯定会来参加讨论的。

What the teacher said changed his life forever.老师的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观。

英语复合句结构转换成汉语复合句结构。例如:

Hardly had I got aboard when the train started.我刚上火车, 车就开了。

It was a difficult task, but we accomplished it.虽然任务艰巨, 但是我们完成了。

英语倒装句结构转换成汉语正装句结构。例如:

Hidden underground is a wealth of gold, silver, copper, lead and zinc.

地下埋藏着大量的金、银、铜、铅和锌。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learn English well quickly.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 我们才能很快学好英语。

英、汉语态结构相互转换。例如:

A car knocked him down. (主动) 他被车撞了。 (被动)

We are kept strong and well by clean air. (被动) 洁净的空气使我们身体健康。 (主动)

He was selected chairman of the Students Union. (被动) 他被选为学生会主席。 (被动)

2) 英语和汉语复合句中主句和从句之间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不完全相同。因此, 它们的先后顺序也不完全一样。

时间顺序:

e.g.Nothing has happened since we parted. (后置)

我们分别之后, 一直没有发生什么事情。 (前置)

After I had finished my work, I went to bed. (前置)

→I went to bed after I had finished my work. (后置)

我做完作业就睡觉了。 (前置)

逻辑顺序:

e.g.As the weather was fine, we decided to climb the mountain. (前置)

由于天气很好, 我们决定去爬山。 (前置)

He didn't come to school because he was ill. (后置)

→Because he was ill, He didn't come to school.因为他病了, 没来上学。 (前置)

英语句子汉译时有时需要根据汉译表达习惯作些增补或删减, 忠实通顺地反应原文的意义。例如:

He is a stranger. (正说) He is not a native. (反说) 他是外地人。 (正说)

I want a pencil instead of a pen. (正说) 我要铅笔, 不要钢笔。 (反说)

I think so. (省略宾语) Thank you. (省略主语)

If you don't go there tomorrow, they will get angry.

你明天不去, 他们会生气的。 (省略连词)

The dense fog melted away.浓雾渐渐地散开了。 (增加副词)

After the football match, he's got an important meeting.

在观看足球比赛之后, 他有一个重要会议去参加。 (增补动词)

俗话说:Language is for using. (语言是要用的。)

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 我们不难看出英语的特点是缜密的, 句与句, 词与词之间往往都有关系词将它们砌合得滴水不漏, 这与以“散”为特色的汉语差别极大。因此, 我们在学习英语时, 要学会活用语言, 从中找出规律, 找到技巧, 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是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 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高职英语教学应注重英汉语的异同对比, 学生掌握和了解英语和汉语的异同, 尤其是相异之处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语言学习,异同对比,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胡晓吉.实用英汉对比翻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由翻译教程浅谈英汉对比的异同 篇6

市面上有很多关于翻译的教程, 像吕瑞昌编著的《汉英翻译教程》, 冯庆华编著的《使用翻译教程》, 庄绎传编著的《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和张培基编著的《英汉翻译教程》等。每一本翻译教程都有其自身的价值, 名为教程, 本身就是在英汉两种语言的译例中进行比较和分析, 其中自然会包括实践部分, 讲解翻译技巧、词类翻译, 长句翻译等。其中一些教程也会涉及理论部分, 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条件, 翻译的过程等。而这些教程中直接涉及英汉对比理论的又鲜有之。

二、实践部分展现出的英汉对比

翻译的产生本身就源于语言的不同, 进而翻译的理论、技巧、策略和方法等也都是建立在两种语言相异的基础之上。对比英汉两种语言, 特别是掌握二者的不同对于翻译实践是极其重要的。翻译教程中大部分都是实践内容, 说明两种语言的不同及译法。

教程多从英汉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进行概括性的对比, 特别强调二者的区别。由二者的对比可以看出, 英语是一种屈折语, 英语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现其中的语法关系;汉语是孤立语, 不用形态变化, 而是以词序、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比如汉语中复数的变化不需要改变名词自身形态, 不同时态可以用时间状语来表示, 不需要动词改变自身形态。方梦之认为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 靠语言自身的语法来表达意思。英语句子结构紧凑, 有大量的连接词连接各个部分;而汉语重意合, 句子结构呈线型, 构成灵活, 没有太多的连接词, 句子间或段落间的连接依靠语义联系。比如“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这句话本身没有关联词出现, 但英译中就必须要加上“but”来表达其中的转折。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培训班在讲授四级、雅思作文时强调关联词的重要性的原因。英语还是一种主语性语言, 句子结构严谨完整, 不会出现缺失句子主语的表达, 再长的句子也可以找到主语;而汉语是一种主题性语言, 正如上述汉语是意合语言, 汉语中常常出现无主句, 而以主题代之, 语义连接, 因此不影响读者的理解。但英译的时候就必须判断出句子的逻辑结构, 从主题找出主语, 还原英语的完整结构。这一点也很好地解释了一些英语作文开头就是动词的病句原因。除了上述几种, 英语还是一种静态语言, 多用名词去描述动态;而汉语是一种动态的语言, 多用动态表达翻译英语中的静态描述。比如汉语中“他小提琴拉的比他爸好”, 英语中的相应表述是“He is a better fiddler than his daddy”。英语表述中用fiddler这个名词来展现汉语中“拉琴”这个动作。也许汉语展现在汉语读者头脑中的是琴弓在琴弦上跳跃, 而英语读者眼前是小提琴手拉琴时整体的一个静态画面定格。

三、英语对比背后的文化对比

无论是内在的词义, 还是外在的词序、句子结构, 这些不同直接反映了英语汉语在语言层面的不同。而语言是浸泡在社会和文化的大环境中的, 所以当比较英汉语言, 谈及句子结构, 表达方式, 语义差异时, 就已经超越了语言对比, 触及文化对比这个更深层次的话题了。自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开始, 研究者们将翻译放在文化语境这一大背景中考察。曾有翻译家把翻译比作心脏手术, 语言就是心脏, 而文化是心脏之外身体的其他部分, 手术中不可能只顾心脏而忽略身体其他部分。翻译同理, 这种跨文化活动很好地连接不同的语言, 并传递了其所蕴含的文化。语言间的“同”构成了翻译可为的基础, 语言间的“异”才促使译者在翻译时注意翻译的策略、技巧和方法, 这也是翻译教程类书籍实践部分占据大部分内容的原因。语言对比背后的文化对比也是如此, 也是此类书籍在开篇时反复重申的内容。不过也正如这类书籍所展现的, 研究者大多关注了文化间的“异”, 对“同”的讨论相对较少。文化这个范畴很大, 包括的内容方方面面。从教程类书籍中大量的译例中进行分析梳理, 可以看出文化对比中的“同”建立在相同的自然环境, 相同的事物上。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形容风雨雷电, 饥寒冷暖的词汇。进而在当今时代, 不同文化间共有的客观事物也都不难翻译。这一点尤其反应在科技翻译中。在超越了自然环境和客观事物及描述后, 人类的主观因素的参与产生了文化中的“异”。当人们有了不同的心理需求, 感情需要, 进而衍生出不同的思维模式, 行为方式后, 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出现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文学翻译比实用翻译更难的原因吧。

四、英汉对比与译者

语言的不同起于上帝阻止人类建造巴别塔。有人说上帝恐惧人类“同”的力量。这个说法不见得正确, 但从侧面反映了人在活动中的重要性。文化本身是人产生的活动, 对比是人类认识外在世界的一种基本途径, 作为跨文化活动之一的翻译是在译者的参与下完成的, 也必然会对译者提出要求。教程类翻译书籍鲜有提及译者的, 张培基编著的《英汉翻译教程》单独用一节谈及译者要求, 强调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翻译不同于创作, 创作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没有合适的词汇表达想法, 作者甚至可以抛弃原有的想法。翻译则不同, 从有到有, 用个不恰当的比喻, 翻译是戴着镣铐跳舞。说它不恰当是因为翻译过程并无“镣铐”这般残忍, 但翻译受限于原文, 在框架中活动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译者绝不可能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词而抛弃原文中要表达的想法。因此在翻译活动中, 译者首先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狭义理解翻译, 它是一种语言活动。译者熟练地掌握两种语言是根本前提, 否则无翻译可言。其次是译者文化素养。奈达认为, 要做出成功的翻译,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是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实际上, 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上的差异给读者带来的复杂性更多。翻译不是词典和工具书加上一个英语学习者就能做的事, 缺少对双语文化的深入研究很难保证翻译的水平和质量。

五、结语

英汉间的可译性源于语言间的共同性, 难译是由于二者间存在的差异性, 这也才有了专著从翻译的角度研究英汉对比。对比是人类探索世界的一种基本途径, 英汉对比是翻译产生的基础, 存在于翻译的方方面面, 比如翻译教程类这种实践性强的书籍, 学习者倒也不必被研究二字的深刻吓退。了解英汉对比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可以使学习者在翻译学习和翻译实践中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2]连淑能.汉英翻译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异同对比 篇7

广义的农业机械的范围比较大,包括了许多粮油加工机械和排灌机械等固定设备;而能与工程机械进行比较的则主要是其中的田间作业机械,也就是一般称谓的农业机械。同样,工程机械也包含了许多门类,如有铲土运输机械、移动式起重机械、路面施工机械、矿山机械等等。本文讨论的是对于工程机械行业转型和兼产农业机械时比较现实,也是农业机械行业迫切需要发展的大中型田间作业机械的一些技术问题。

同根同源

一般来说,汽车、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是现在人们常见的无需轨道能够自主移动的行走机械。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有发动机、传动装置和行走装置等主要构成部件。由于用途不同,汽车被称为公路车辆,行驶速度较高,每小时可达100~200km以上;而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的速度则较低,最高速度一般都在50km/h以下。这还指的是它们的自行转场和拖带挂车兼作运输工具时的速度,而主要作业速度要低至不到10km/h。所以一般被称为“非公路车辆”。这是工程机械、农业机械两者与汽车最大的区别之一,也是前两者之间最明显的共同点之一。

同为中低速的行走机械其实有着许多共同的技术渊源,当年用蒸汽机作动力源的压路机和拖拉机的长相就十分相像,只是前者装的都是光面的钢轮,而后者的后轮带有一些凸出的钢制棱角而已。直到现在,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两者的界线在有些方面也是比较模糊的。例如农田基本建设中使用的许多机具就是中小型的推土机和挖掘机,现在市政工程中常用的滑移转向式装载机原本出自农用畜舍中清理垫草和粪肥的机具。而且二者还存在着不少“跨界”的机具,例如著名的奔驰“乌尼莫格”就是一种在越野汽车、市政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领域都很棒的“三栖”机器。它完美地诠释和秉承了“德国制造”的“性能和质量是最好的,价格也许也是最贵的”的理念。但是典型的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之间却无论从用途、形态和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例如联合收割机和路面摊铺机除了都有较大的作业幅宽这一点之外就没有什么可比性。这也和其他领域的情形类似:技术越是发展,各门类设备之间体现出的差异化就会越明显,这是不同领域内为达到优化所具有的不同目标函数所决定的。专业化分工和个性化需求都促进了这一趋势的发展,用时尚的说法就是一个“细分市场”的问题。但是这种细分在技术层面上又不是绝对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大自然赋予各种物体的天然秉性。在农业机械与工程机械之间,无论是基础元器件还是材料工艺都有许多共通的地方,而且两者之间技术上的相互借鉴和移植也几乎成为常态。这可能正是工程机械企业转产或兼产农业机械较之汽车等行业更为容易的有利条件之一。当然另一个因素在于,汽车行业的产量规模一般要远大于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因此前者采用的制造技术、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和农业机械也有较大的差异。

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的共同点还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

第一,除了功率很小的机具以外,普遍采用高速柴油机作为动力源。不过也有一些例外,如室内和井下使用的叉车、运输车和装载机等就使用蓄电池或拖曳电缆供电的电动机。

第二,作为非公路中的低速行走机械,常需要在潮湿、泥泞、多尘和起伏不平的无路地面上行进和作业,工作环境比公路车辆要恶劣许多。

第三,工作速度和转运速度之间均相差较大,都需要有宽广的调速范围。

第四,都采用轮式和履带式行走装置,而且都是轮式的为主流。

第五,除了农用挂车外,轮式机型多无弹性悬架,仅靠轮胎减振;履带式机型则多为半刚性悬架。

第六,都广泛应用液压传动和控制技术。液压转向系统和工作装置的液压传动控制系统几乎已成了“标配”,而行走装置的静液压驱动系统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高配”和“顶配”的机型中。

第七,发展中都体现了操控人性化和信息电子化的趋势。大中型工程机械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的驾驶室都堪称“豪华”,机载计算机、感知环境和作业工况的大量传感器和数字总线构成了一套操控智能化、参数可视化系统。这不仅大大减轻了操作人员的体力和脑力负担,也显著提高了作业的精度和效率。

各显各能

农业机械相对于工程机械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作对象与环境的差异

常用工程机械的作业过程是切削较密实坚硬的土石物料并在中短距离的崎岖地面上转运它们,很多时候处置的是一些整体实物和容重较大的颗粒物料。它们多以体积重量为单位计算生产率和能耗。提高生产率要靠加大铲斗等工作部件的有效容积。

拖拉机作业于平整松软的耕地上,一般对土壤只翻转不移动,只处理不搬运(翻耕、、平地、松土、施肥、播种、插秧等)收割机用于从田间切割、收集和转运作物的籽粒、果实、茎叶、块根等和其他娇贵易损的生物质农产品,并将它们从松散的秸秆谷草中分离出来,进行必要的初步加工。农业机械多以作业面积为单位计算生产率和能耗,提高生产效率的常用做法是加大作业幅宽。

专业性与通用性的差异

工程机械领域各种机具的地位相当,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起重机等各主流机种平起平坐,各自都配置有能够独立地高效率完成特定任务的完整的动力系统和工作装置,专业分工明确。但彼此之间“跨界”变通应用则较为困难。

与很难说出哪一种工程机械是整个行业的“形象代言人”不同,农业机械中的拖拉机绝对是整个田间作业的主角。它可以与众多的配角,也就是配套机具构成耕、耙、播、收和田间运输等各种功能的机组系统,还可把全套联合收割机之类的整机“背负”在其底盘上,甚至可以变通应用去牵引飞机和火炮,由此体现了良好的“万能”的通用性。与装载机、挖掘机和叉车等配套的属具相比,拖拉机配套的农机具无论从数量上、品种上和作业领域的宽泛性上都要大得多。但拖拉机本身却缺乏工作部件,没有配套农机具时单独的裸机除了产生水平牵引力以外几乎什么也干不成。谷物联合收割机有较强的通用性,通过更换一些工作部件和调整诸如脱粒滚筒的转速等运转参数,它们可以收获各种稻麦类和大豆等作物。然而也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农业机械,如自走式的玉米、棉花、马铃薯、葡萄收获机,半喂入的水稻联合收割机,及高地隙大幅宽的植保机械等,就都是专门为特定的作业制造的。这些机具的结构参数很多是根据农艺标准来确定的,如作物栽植的行距、垄宽和果实部位的高度等等。

设计理念与结构材料的差异

工程机械的产品结构按照专业分工的任务进行优化,多数机种的构件必须适应负荷变化剧烈、集中载荷随机多发的环境特点,此外往往还要依靠底盘的自重来产生推进力和切削力所需的附着力,以及平衡崛起与提升物料时的颠覆力矩。因此它们的机架都要具备较高的强度、刚度乃至较大的自重储备,用料多为中厚钢板和铸钢件,结构轻量化比较困难。

农用拖拉机十分强调作为田间作业的动力核心的多功能通用型,部分载荷可由外挂的工作部件分担,还可采用可拆装的平衡配重块来调节载荷分布,以保证产生牵引力所需的附着力。冲压件、灰铸铁、球墨铸铁和工程塑料用量较大。联合收割机的载荷分布比较均匀平稳,但要求机身具有较大的空间来容纳众多的工作部件被处置的低容重轻泡物料。为此农机适宜采用轻型骨架和薄壁构件。

异同对比 篇8

一、英汉委婉语产生的心理基础

委婉语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手段, 具有表达内容的禁忌性、表达形式的含蓄性、表达语义的不确定性等特点, 能够使语言交际变得顺畅和谐, 避免了直白表达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由于文化差异, 英汉委婉语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但就其产生的心理基础来说大致相似, 基本上可分为避讳心理、礼貌心理和掩饰心理。

1.避讳心理

大量的社会、心理、语言上的禁忌正是委婉语产生的前提。早期的禁忌语无疑主要针对妖魔鬼怪等可怕的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 像死亡、疾病、性、排泄、生理缺陷等禁忌事物, 如果直接表达, 那就是禁忌语。给人的感觉就是粗鄙、生硬、刺耳、无礼。反之, 如果间接表达, 给人的印象就是含蓄、中听、有礼。

例如, 死。人的生老病死本来属于自然现象。但是, 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 不能够合理地解释这一现象, 便想象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主宰着这一切。由于忌讳“死”这个字, 关于“死” 的委婉语就产生了。《礼记·曲礼》说:“天子死曰崩, 诸侯死曰薨, 大夫死曰卒, 士死曰不禄”。到了近代, 死亡的委婉语越来越多。如“夭折”“断弦” “玉碎” “牺牲” “捐躯”“殉职”等。民间把正常的死亡叫做老了、走了、不在了、过世、长眠;把自杀叫寻短见;被枪决而死的叫“吃花生米”。中国是一个宗教大国, 对不同宗教的信仰也让人们创造出不同的“死”的宗教委婉语。如对道教的信奉, 让人们将死亡称作“仙逝”。而佛教中和尚的死亡被称为“涅磐”“圆寂”或“坐化”。生前善良的人死后将“升天”“到极乐世界”, 而邪恶的人将“下地狱” “见阎王”。而英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语多来自对基督教徒影响深远的《圣经》。《圣经》认为, 生命源于上帝, 死后灵魂都要回到上帝那里。因此, 英语中许多关于“死”的委婉语都和上帝、天堂有关。例如, a sleep in the arm of God, go to heaven, be with god, going to meet one’s Maker等。此外, 英语在委婉陈述这一事实时还用了比喻的手段。如pass away, pay one’s debt to nature等。人们不仅忌讳说“死”, 与“死”有关的事物也同样忌讳, 以相应的委婉语来替代。

2.礼貌心理

委婉语产生的另一心理基础是避免交际中的冒昧和无礼, 当迫不得已要涉及令人不快的事情时, 一般选用比较温和的词语来表达说话人尊重、体贴他人的心理, 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 以促进交际各方的融洽和交际的顺利进行。G.Leech 的“礼貌原则” ( Principle of Politeness) 六准则:得体、慷慨、赞扬、谦虚、赞同、同情, 为委婉语提供了理论基础。如在英美国家, 人们忌讳言老, 年老就意味着青春不在, 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下降。因此, 老年人被称为senior citizens、the elderly、the mature。人们注重自己的身材和长相, 对长相欠佳或生理有缺陷者, 不愿直说, 免得令人难堪。在西方, 职业的高低贵贱十分明显。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对自己职业的卑微也很敏感, 为了减轻职业歧视给从业人员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感情刺激, 缩短交际双方的距离, 满足人人平等的思想, 各种职业美称应运而生:undertaker (承办葬礼者) 被称为grief therapist;而garbage collector (垃圾工人) 成了solid-waste ecologist (固体废物处理专家) 。

3.掩饰心理

委婉语具有模糊意义, 其使用常常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因此, 它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军事、经济、犯罪等社会领域和吸毒、种族歧视等社会现象, 以掩盖事实的真相, 淡化社会矛盾。例如, 军事演习中炸弹、炮弹、导弹造成的平民伤亡 (civilian casualties) 是collateral damage (附带损伤) ;美军误击英军是friendly fire (友善开火) ;明明是对伊拉克动武, 却避而不用诸如at war (战争) , attack (攻出) 等字眼。

(1) 中西方等级观念的差异

汉文化比较注重等级观念, 这从汉文化中的避讳艺术可见一斑。在封建社会中, 有国讳、家讳、圣讳、官讳种种。所谓国讳, 主要是避开皇帝本人的名姓及服饰。比如, 与皇帝名姓相同的字音要回避。家讳指后辈在言行中回避祖先父母的名字, 以示敬祖。现代社会中对于上级、领导, 人们谨言慎行, 惟恐不敬, 大多不敢直呼其名, 而冠以职位;对单位的首要领导, 出现了像“一把手”、“头儿”、“老板”之类的婉称。而西方人则喜欢与人平等相处, 没有名字禁忌, 尤其在美国, 不论职位、年龄和性别, 大多数人喜欢别人直呼其名, 常常听到小孩直呼一个比他大得多的人的名字, 并不表示不敬。此外, 在西方家庭里, 晚辈可用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来命名, 这与中国大相径庭。

(2)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自古讲究谦恭礼让, 谦虚是一种传统的美德。所以用于对方的称呼或相关事物、行为多用敬重的方式, 而用于对方的则采取自谦的方式。比如, 贵姓—敝姓, 令尊—家父, 令堂—家母, 令爱—小女, 令郎—犬儿, 府上—舍间, 高见—愚见, 贵庚—虚度, 等等。在中国人看来, 言谈之中表现出的这种谦虚或恭敬, 会给交谈对方一种尊重感, 从而乐于倾听和接受, 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同时也表现出讲话者的文化涵养。西方文化突出个体性和主观作用, 倡导自我中心主义, 个人主义被看作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1.”是西方人的生活信条。他们特别强调对个人私生活的保护和尊重, 不允许对之进行刺探、干扰和侵犯。所以, 他们对于年龄、个人收人、财产状况、婚姻状况、宗教信仰、政治倾向以及个人所购商品的价格等都是视为自己的绝对隐私。除非特别熟识, 否则千万不要打听他们的隐私问题。而我们中国人长期以来受到的是儒家思想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熏陶, 很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突出人的社会性, 不像英美那样忌讳谈论个人问题。西方人崇尚个体主义价值观, 个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 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 维护自己的利益, 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因此, 在这种充满竞争意识的价值观推动下, 人人注重自立; 自我奋斗, 自由进取成为人们崇尚的行为准则。

委婉语是人们在社交中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适当的语言表达形式, 从它一产生起就紧密地和社会文化联系在一起。因此, 方式、社会行为和价值准则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 了解委婉语所依托的深层文化差异, 才能更好地在异国文化中“人乡随俗”, 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摘要:委婉语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和交际手段大量存在于英汉语言中。任何民族的委婉语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本文通过语言实例对英汉语言中相同交际目的的委婉语进行了尝试性的对比, 分析各自的民族文化异同。

异同对比 篇9

1 汉英时间修饰语的可比性

在汉语中, 表示时间的介词“从、自从、由、打、当、当着、趁、趁着、在”等后面跟一个名词性的成分, 组成介宾短语。这些介词短语在句中做时间状语, 修饰后面的谓词性成分。例如:

1) 自从参加工作 (到现在已经十年了。)

(It has been 10 years) since I began to work.

2) 人在生病的时候, (常常想念亲人。)

When sick, (one is inclined to think of his family.)

比较以上汉、英译文, 我们可以看出:在汉语中, “自从”等是介词, 由它们引导的介词短语在句中做状语表时间, 而非时间状语从句, 虽然与对应的英语时间状语从句在句法上是不对等的, 但是它们在语义上是对等的, 具有可比性。

在汉语中, 还有一种类似英语时间状语从句的结构是时间偏句。它是时间偏正复句中表示时间的偏句, 表示次要意义, 在语序上放在表示主要意义的正句之前, 对其进行修饰、补充。例如:

1) 走了没有二十里地, 天气就变了。

The weather changed before they could walk 20 miles.

2) 到山上干了半天活, 天还不亮。

After they had worked on the mountain for quite a while, it was still not dawn.

3) 华大妈侯他喘气平静, 才轻轻地给他盖上了满幅补丁的夹被。

Aunt Hua waited, and until he could breathe smoothly, she covered him carefully with a patched blanket.

在英语中, 时间状语从句充当主句的一个成分, 而汉语表时间的偏句在意义上与主句有关联, 但在结构上是独立的。然而, 它们在语义上仍然具有可比性。以上英语译文中的时间状语从句 (划线部分) 与汉语时间复句中的时间偏句在语义上是对应的。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汉语中的时间状语以及时间偏句虽然在句法上与英语时间状语从句是不对应的, 但是它们在语义上是对等的, 因此是具有可比性的。为了叙述的方便, 在本论文中, 我们将汉语时间状语、时间偏句以及英语时间状语从句统一称为时间修饰语。

2 功能语法

2.1 主位和述位

主位 (Theme) 是句中最先出现的成分, 是信息的出发点。主位一旦确定, 剩下的成分便是述位 (Rheme) , 是叙述的核心。一个主位结构 (thematic structure) 由主位和述位构成, 它们是小句或句子内部组织信息的结构。在英语主从 (hypotactic) 小句复合体中, 如果从句位于主句 (head clause) 之前, 则从句是整个小句复合体的是主位 (见表1) ;如果从句位于主句之后, 则主句主语充当整个小句复合体的主位 (见表2) , 例如:

韩礼德认为在任何语言中, 句子都以一定的组织形式传递信息。在汉语中, 由介词引导的时间状语短语总是出现在句首位置;此外, 在时间偏正复句中, 通常也是表时间的偏句在前, 正句在后。例如表3, 表4:

2.2 信息结构——已知信息和新信息 (未知信息)

要分析小句 (clause) 或小句复合体 (clause complex) 的篇章组织, 除了描述主位结构外, 有必要探讨另外一种篇章组织形式——信息结构, 即:已知信息 (Given information) 和新信息 (New information) 。

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们认为言语 (speech) 的功能是传递信息并且展现信息的结构。信息结构是把语言组织成为信息单位的结构。信息结构包括已知信息和新信息 (或未知信息) 。已知信息是言语活动中已经出现过的或者根据语境可以断定的成分。新信息是言语活动中尚未出现或者根据语境难以断定的成分。信息结构和主位结构具有紧密的语义关系,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主位是通过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来实现的, 它是句子中最先出现的成分;而信息结构有其自身的实现方式, 通常新信息出现在信息结构的末端, 但也有例外。正是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的差异才使得它们以不同的形式组合在一起。一般情况下, 说话者从已知信息中选取主位, 而焦点信息, 即新信息的高潮, 位于述位之中。由于它常常出现在句尾, 所以也叫句末信息中心 (end-focus) , 如:

1) In this job, Anne, we're working with silver (R/N) .Now silver (T/G) needs to have love (R/N) .

2) 有的星星 (T/G) , /它的光要到咱们这里来 (R/N) 。

(Notes:T=主位 (Theme) ;R=述位 (Rheme) ;G=已知信息 (Given information) ;N=新信息 (New information) )

就例1) 而言, 从第一句中, 我们得知谈话的主题是“silver”, 因此, “silver”在第二句中是已知信息, 放在Theme的位置, 而“needs to have love”是新信息, 放在Rheme的位置。在例2) 中, “有的星星”是汉语中典型的话题 (topic) 。它们是已知信息, 因为它们在语境中是已知的、可以预测的。

3 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汉、英时间修饰语位置的异同

如前所示, 汉、英的信息结构有其相似之处, 即已知信息与主位重合, 而新信息与述位重合。另外,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 语篇中事件有可能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换句话说, 汉、英时间修饰语都可位于句首位置, 充当主位, 因为它们表示已经发生过的事情, 提供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 是已知信息, 例如:

…I didn't know what I should do.While I was puzzled, my good friend Liu Chi, called me.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 我的好朋友刘炽打来了电话。

上文中划线部分汉、英句子的信息结构分析如表5所示:

在表5中, 时间状语从句“while I was puzzled”是已知信息, 因为“I was puzzled”的意思在上句“I didn't know what I should do.”中已经表示出来了。

然而, 汉、英在信息分布上还是有差异的。相对而言, 汉语更趋向于与客观现实 (real world) 相一致, 按时间顺序描述事件。换句话说, 汉语时间修饰语与已知信息和主位相重合;而中心句与新信息和述位重合。这就是为什么汉语时间修饰语几乎总是出现在句首位置, 而带有信息中心的中心句出现在句末位置。

除了句首位置以外, 带有已知信息的英语时间状语从句有时出现在述位上 (述位通常是信息中心所占据的位置) , 以此通过强调时间状语从句而改变信息值。请比较下面的英语句子及其汉语译文:

Time goes fast for one who has a sense of beauty when there are pretty children in a pool and a young Diana on the edge to receive with wonder anything you can catch!

当你跟可爱的孩子们站在池子里, 又有个戴安娜好奇地接受你捉上来的任何东西的时候, 如果你懂得什么叫美的话, 时间是过得很快的。

在英语原文中, 主句——“time goes fast for one”是新信息 (信息中心) , 在主位的位置上, 而“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是已知信息, 向主句右边展开 (符合英语右分支结构特点, 即尾重原则) , 在述位的位置上。与此相反, 在汉语译文中, 主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同样是新信息 (信息中心) 位于句末 (述位) 。这表明汉语的叙述特点是以时间顺序展开 (先看到现象, 然后才从中有所感悟) , 而英语并不一定如此。

总之, 汉语遵循句末中心原则, 将带有新信息的主句作为述位, 起到强调的作用, 而带有已知信息的时间修饰语作为主位。因此, 汉语时间修饰语几乎总是出现在句首位置。相比较而言, 除了主位-已知信息的组合外, 英语时间状语从句还表现出述位-已知信息或述位-新信息的组合。因此, 英语时间状语从句除了句首位置外, 更多地出现在句中其它位置, 如句末位置。

4 对教学的启示

Odlin (1989) 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环境中, 学习者可以通过自然的语言交流学习和使用目的语。然而, 在目的语并不通用的母语环境中, 学习者缺少自然的交际环境。中国学习者在中国学习英语就是一个例证。在中国, 英语仅仅作为一门外语在校内讲授。在校外, 学习者仍用汉语与人交流。这不利于他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英语语言交际从而掌握这门语言。此外, 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受母语的影响很大, 这在英语教学中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所以, 英语教学应当在汉、英对比的基础上进行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英语时间状语从句而言, 运用功能语法分析决定汉、英时间修饰语位置的因素, 可以更好的帮助学习者认知它们的异同, 从而促使学习者对于英语时间状语从句的掌握向目的语靠近。

参考文献

[1]陈春华.英汉时间状语从句位置分布差异及其对英语学生写作的影响—基于CLEC的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27 (1) :75-78.

[2]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3]刘叔新.现代汉语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刘月华, 潘文娱.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5]王缃.复句、句群、篇章[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5.

[6]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7]Odlin T.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上一篇:比色分析下一篇:有线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