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汇概念化

2024-10-23

英汉词汇概念化(共12篇)

英汉词汇概念化 篇1

摘要:汉语词汇中存在量词这一数量庞大且起重要表意作用的词类, 而英语虽然存在少量的起量词作用的词但没有明确的量词概念, 这一语言的不完全对应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英汉互译带来较大的困难, 成为翻译中“不可译”现象中典型的一类情况。因此将英汉量词进行对比, 对于译文更好地符合“忠实”、“通顺”的基本标准, 追求“神似”的更高标准意义较大。

关键词:词汇对比,荷塘月色

1 英汉量词概念界定

1.1 汉语量词的概念

根据《汉典》的定义, 汉语量词是表与代表可计数或可量度物体的名词连用或与数词连用的词或词素, 常用来指示某一类别, 为名词所指派的物体可按其形状或功用而被归入这一类别 (如汉语“三本书”中的“本”) 。具体来说, 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词。如个、队、块、丈、斤、次、回、遍、趟、阵等。还有一种复合量词, 如人次、秒公方等。多数的单音节量词可以重迭使用, 表示每一个都包括在内, 如“他们个个红光满面”句中的“个个”。

根据朱晓军博士的观点, “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数量单位的词, 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 量词极为丰富, 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词类, 且大部分来自名词”。

在笔者的译文一《荷塘月色》中“层层的叶子”,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一丝的颤动”, “一道凝碧的波痕”, “不能见一些颜色”等意群中均出现了典型的汉语量词“层”、“粒”、“丝”、“道”、“些”。

1.2 汉语量词的分类

汉语量词的分类一直存在分歧, 根据不同的语言学家意见, 多至九类, 少则七类。

这里笔者找到了经济学家、统计学家谢嘉根据汉语量词本身表量多少的意义给出的简单分类版本:

再来看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教授王汉卫根据语义给出的较复杂的一种分法:

1.3 英语中数量的表达

“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在传统与法体系中没有量词这种独立的词类, 但在名词中有一小类叫quantitive, 比如many/quantity/lot/plenty/inch等。”[2]关于英语中量的概念语言学家中存在不同的术语的选择, 如1978年语法学家, 《英语语法大全》的作者R.Quirk将汉语量词译为“classifier”、“measure word”;1995年德国语言学家, 《语言学概论》作者H.E.Palmer提出“quantitative determinatives”;而我国语法学家张道真则把表示量的词放到名词和定语词组下讨论。

英语量词所表达的数或量, 大致可归纳为四种类型, 即定量, 如笔者译文二《飘》中出现的“a pretty picture”——“一幅赏心悦目的美景”, “its twelve yards of billowing material”——“一袭十二码长的绿色镶花棉裙”、不定量, 如“an atom of (一点) —an atom of food, an atom of truth”、大量及少量。

4.汉语量词的英语对应情况

根据朱晓军博士的研究, 前文两表中的量词除个别量词无法对应外, 如“一棵树、一条狗、一把椅子”, 英语中直接用数词加名词来表示, 如“a tree/a dog/a chair”, 汉语中的集体量词都可以在英语中找到对应。

2 英汉表示数量关系的词的对应关系

2.1 完全对应

英汉语言数量表达法中完全对应的情况大多出现在计量单位中, 即表量词的对应。这种对应关系具体来说体现在两个方面:都运用形体单位词表量, 都有表动量和表名量的表量范畴。

首先, 就运用形体单位词表名量来说, 是指借助具有形体特征的名词来充当量词的现象。如“一杯牛奶”英译“a glass of milk”, “一瓶啤酒”英译“a bottle of bear”, “一碗米饭”英译“a bowl of rice”, “一车煤”英译“a truck of coal”等。

第二, 英汉都有表动量和表名量的表量范畴, 即汉语中的度量衡、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在英语中都有对应方式, 但汉语中只有诸如度量衡中的公制量词可以在英语中找到完全等值的词汇。

笔者译文二《飘》中对郝思嘉小姐衣裙的描写“Her new green flowered-muslin dress spread its twelve yards of billowing material over her hoops”, 其中的长度单位yard在汉语中就有长度单位“码”与之对应。

更多的示例比如吨、公斤、公里等计量单位对应的是ton、kilogram、kilometers等。孙叶红教授指出, “这些对等是我们翻译工作者音译和意译的结果。”

2.2 部分对应

部分对应的情况涉及的大多是英汉一词多义的情况, 一方面指一个汉语量词对应多个英语表量词或词组的不等值对应, 一方面指一个英语表量词或词组和多个汉语量词的不等值对应。

一个汉语量词对应多个英语表量词或词组的不等值对应的情况相对来说不是很多。如汉语中的“群”可以对应英语中的“band”, “group”, “swarm”等, 英语中的“band”又对应汉语的“帮”、“群”、“伙”等[1]。

而一个英语表量词或词组和多个汉语量词的不等值对应的情况, 由于汉语量词的丰富性而比较常见。以英语词“piece”为例, “a?piece?of wood”?汉译“一块木头?”, “ a?piece?of good luck?”汉译“一回好运气”, “ a?piece?of folly”汉译“一桩蠢事”, “ a?piece?of furniture”汉译“一件家具”, “ a piece of kindness”汉译“一番好意”——在这里, “piece”一词对应了“块”、“回”、“桩”、“件”、“番”五个汉语量词。

2.3 对应空缺

对应空缺的情况是由于历史、政治、地理等因素的差异影响下的英汉语言特色表达法造成的, 而这种语言上的差异反映的是英汉文化思维方式、认知的差异。

在笔者的译文一选段中这种对应的空缺主要体现在修辞上, 如上文提到过的“层层的叶子”,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缕缕清香”“一丝的颤动”, “一道凝碧的波痕”, “不能见一些颜色”等意群。在译文中笔者分别译为“flourishing leaves”, “they are like shiny pearls”, “there is the flagrance of the flower”, “the shudder of”, “a dark green wrinkle”, “its color”。这些译文中典型的汉语量词“层”、“粒”、“丝”、“道”、“些”在英语中均不存在比较合适的相应量的概念的表达法因水平所限, 笔者在翻译时将这些量词均省去。

从“忠实”的要求出发, 这样的译文能大致传达原语作者的字面意思, 但从修辞思维的角度考虑这样的翻译策略选择无疑会造成较大程度的“翻译损失”。在这里很明显《荷塘月色》选段中朱自清巧用修辞而呈现的各种认知上的美感遭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如“缕缕”的通感效果, “一丝”所传达的静中有动的微妙变化等在英译文本中均得不到较鲜明的重现。

3 结论

本文通过英汉量词概念与功能界定对英汉数量表达词进行对应比较, 明确了英汉量词在各自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及量词表意功能在翻译过程中的损失现象, 印证了翻译过程中量词的“相对不可译性”。

参考文献

[1]孙叶红, 论英汉表示数量的词的异同[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5)

[2]朱晓军, 量词分类小议——兼谈“量词”英译问题及英汉对比[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5

英汉词汇概念化 篇2

别扭 awkward 不快 unpleasant 不爽 accurate 心烦 upset 厌烦 tired

烦闷 anguish 难受 uncomfortable 讨厌 hate 烦扰 bother

窝火

窝囊 feel vexed 熬心 boil heart 懊恼

update 憋闷 feel oppressed 憋气 feel suffocated 涔涔 oozes 窝心 sweet 糟心

(忧愁):因遭遇困难祸不如意的事而苦恼

担心 worry 担忧 worry 发愁 worry 犯愁 worry 愁闷 gloomy 穷愁 poor and disdress 殷忧 yin worry 忧心忡忡 worried

郁郁寡欢 unhappy 愁眉不展 worried 忧心如焚 distraught(抑郁):心中愤恨,不能诉说而烦闷

压抑 depression 郁闷 depressed 沉郁 depressed 阴郁 gloomy 抑郁寡欢 melancholy

自尊 self_respect(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节)无能感 important 自惭形秽 ashamed of 自馁

骄傲 proud(1、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

2、自豪)

得意 proud 高傲 arrogant 狂妄 presumptuous 体面 decent 优越感 superiority 自大 arrogant 自负 conceited 自豪

proud 怏然自足 discontented 自得 contented then self 自满 complancent 自恃 count on 委屈 wrpnged(收到不应该有的职责或待遇,心里难过)抱屈 feel wrong 冤枉 wrong 着急 anxious(急躁不安)浮躁 impetuous 急切 urgent 急躁 irritable 焦急 anxious 焦虑 anxiety 心急 impatient 心急火燎 edgy 心急如焚 anxious 心切 eager 焦心 焦躁 impatient 焦灼 anxious 情急 desperate 心焦 anxious 归心似箭 eager to go home 急不择言 andious not to choose words 急不可耐 impatient 不知所措 loss(心里)

恐慌 panic 意乱 distracted 烦乱 upset 纷扰 turbulence 方寸大乱 inch chaos 坐立不安 restless 七上八下 sixes and sevens 心乱如麻 be terribly upset 神魂颠倒 captivated 火烧火燎 抓耳挠腮 scratching(羞愧)ashamed 感到羞耻或惭愧,不好意思

惭愧 ashamed 丢脸 shame 丢人 loos face 丢丑 lose face 害羞 shy 可耻 shameful 亏心

愧疚 guilt 腼腆 shy 难看

ugly 难堪 embarrassed 怕羞 shy 羞耻 shame 羞辱 humiliation 抱愧 feel ashamed 害臊 ashamed 无地自容 shame 羞人 羞涩 shy(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悔悟 regret 忏悔 repent 后悔 repret 悔恨 remorse 失悔 loss of regret 痛悔 contrite 追悔 regret 自怨自艾 self-pity(抱歉)sorry 心中不安,觉得对不住别人

过意不去 sorry 内疚 guilty conscience 负疚 guilty 歉疚 guilty 惊奇 surprise(觉得很奇怪)

吃惊 surprise 好奇 curious 惊讶 surprised 震惊 shock 诧异 surprised 警觉

vigilance(对危险或者情况变化den敏锐的感觉)

警惕

alert

疑惑

doubt(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怀疑 suspected

可疑 suspicious

疑忌 jealousloss

为难 difficult

困惑 confused

茫然

loss

迷惑

confuse

迷惘 lost

无所适从 loss

彷徨

wandering

同情

sympathy(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

感动

moving

恻隐之心

compassion

可惜

unfortunately

惋惜

regret

可怜

poor

怜惜

take pity on

怜悯

mercy

哀怜

pity

心疼

destressed

痛惜

deplored

满意

satisfaction(满足自己的愿望,符合自己的心意)

宜人

pleasant

惬意

comfortble

顺心 liking

如愿

to do so

遂愿

liking

遂心

critical care

随心

heart

圆满

complete

敬佩

admire(敬重佩佩服)

心悦诚服

convinced

赞佩

admiration

佩服

admire

赞赏

appreciation

赞美

praise

赞叹

praise

尊重

respect

尊敬

respect

敬重 esteem

敬仰

respect

敬慕

admiration

钦敬

admire

景仰

admired

崇敬

respect

感激

grateful(因对方的好疑惑帮助而对其产生好感)

涕零

feel grateful

谢天谢地 thank goodness 感恩戴德

deeply grateful

没齿难忘

will never forget

思念 miss(想念)

怀念

miss

牵挂

care

挂念

miss

想念

miss

渴慕 longing

怀恋

nostalgia 牵肠挂肚

worrying about

贪恋

hate to leave 魂牵梦萦

dreaming

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轻视

contempt

藐视

deny

蔑视

disdain

鄙夷

disdain

鄙视

contempt

侮蔑

contempt

期望 expect(对未来的事物或者人的前途有所希望和等待)

期待

expect

向往

yearn

期求 on demand

望穿秋水

for ages

殷切

strong

失望 disappointment(1.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2.因为希望为实现而不愉快)

悲观

pessimistic

沮丧

despression

茫然

loss

失落感

sense of loss

无望

hopeless

心寒

chiling

失意

frustration

懊丧

depressed

怅然

sense of loss

惆怅

melancholy

寒心

chilling

落魄

objection

垂头丧气

dejected

空洞 empty

走投无路

desperation 麻木

numb

大失所望greatly disappointe

心灰意冷disheartened

自暴自弃 low self-esteem

孤独 lonely(单身无靠,感到寂寞)

孤单

alone

孤立

isolated

寂寞 lonely

孤寂

lonely

落寞

lonely

其他

乐观

optimistic

气急败坏

utterly discomfited

亲切

cordial

头痛

headache

头疼

headache

无奈

helpless

心虚

different

幸运 lucky

孤寂

lonely

忘乎所以

carried away

销魂

ecstasy

愚蠢

silly

感人肺腑

touching

动人心弦

touching

叠加情绪

烦躁

irritability

苦闷

depressed

苦恼

distressed

纳闷

wonder

怅惘

wistful

愁苦 anxiety

闷倦

nausea tired

恼人

annoying

忧烦

worry 忧闷

depressed

厌弃

rejected

百抓挠心

artide scratching heart

焦躁

impatient

愁眉紧锁

knitted brows furrowed

惊喜pleasantly surprised

受宠若惊

flattered

清爽

fresh 欣幸

fortunate

一悲一喜

a sad one hi

悲喜交集

mixed feelings of grief and joy

羞怯

shy

哀思

grief

哀怨

sad

悲愤

grief and indignation 悲郁

sad depression 仇怨 hatred

愤恨

resentment

愤懑

anger

感愤

a sense of anger

惊疑

alarmed

愧痛

ashamed pain

恼恨

hate

威惧

apprehensive

疑虑

doubt

忧愤 anger

忧惧

fear

怨愤

discontent

爱莫能助

hel

敬畏pless 黯然神伤

feel depressed

缠绵悱恻

full of pathos

捶胸顿足

wringing

敬畏

fear

虔诚

sincere

平静 calm(心情没有不安或者动荡)

安宁

peaceful

安然

safely

安详

serene

安心

relieved

安慰

comfort

淡漠 indifferent

淡然

indifferent

放心

rest assured

冷静

cool

默然

indifferently

漠视

disregard

宁静

tranquil

轻松

easily

踏实

practical

坦然

calm

心安理得

peace of mind

心静

calm

心平气和

calm

镇定

stabilization

镇静 sedation

宽慰

comfort

索然无味

dull

塌心

fallen heart

泰然

calm

闲适

leisure

自在free

不动神色

fixed look

不露声色

quietly

冷若冰霜

frosty

麻木不仁

insensitive

高昂 high(情绪向上高起)

紧张

nervous

鼓舞

inspire

振作

cheer

振奋

inspire

激昂

excited

激动

excitement

昂扬 high-spirited

激越 intense

冲动

impulse

亢奋

excitement

忘情 immersed

朝气蓬勃

vibrant

精力旺盛

energetic

情绪高涨

mood

荡气回肠

soul-stirring

高歌猛进 advance triumphantly

精神焕发 spitits

慷慨激昂

impassioned

低落 low(情绪下降)

消沉

low

心灰意冷

disheartened 心灰意懒

rely under all difficulties

黯淡

dim

颓废

decadent

颓靡

fall

颓丧

dejected

萎靡

deserting our ideas

沉重 heavy(分量大,程度深)

沉甸甸

heavy

其他

筋疲力尽

exhausted

心不在焉

absent-minded

哀而不伤

sad without injury

心甘情愿

willingly

肝脑涂地

take a shot

豪放不羁

uninhibited

桀骜不驯

rebelious

狂奴故态 so mad slave state 豪情壮志

lofiy sentiments and aspirations 眉高眼低

low eye high brow

有恃无恐

emboldened

肆无忌惮

unscrupulous气馁

表示变化的

放松

relax

解气

vent

气馁

be discourage

丧气

disheartened 扫兴

disappointment

扬眉吐气

proud

消气

cool down

泄劲

slack off

泄气

discouraged

厌倦

weary

宽心

heartwidth

如释重负

relieved

释然

relieved

吐气

blow off steam

翻江倒海

badly 不能自已

not their own

不上不下

flattening

煞风景

unpleasant

转悲为喜

英汉词汇形态对比 篇3

【关键词】词缀 派生 复合

【Abstract】English words can be formed through adding prefix or suffix to the root.Chinese also has the similar ways to form the new words,but less common,and mainly through the combining the simple words to form compounds.The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languages lexical forming way and aims to prove that English is a synthetic language,Chinese an analytic language.

【Key words】affix; derivation; compound

一、引言

词汇形态学是词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研究词的内部形态结构,需要将词分析为一组更小的结构单位,这种结构单位通常称为语素。其中,能独立成词的语素称为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的语素称为粘着语素。一个词中的语素可以根据所表达的词义的性质和构词作用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类语素构成词的基础部分,称作词根;另一类语素是添加在词根上的附加成分,称作词缀。这样,根据词的构成特征,词就可以分成三类:由单个词根构成的词称为单纯词;由一个词根或几个词缀构成的词称为派生词;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词根的词称为复合词。派生词和复合词可统称为合成词。词汇形态学便主要是研究词的两种合成形式,即派生与复合。英汉语的词汇形态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英语的派生于复合词的比例是1:1,而汉语中复合词占了近80%。本文将从分析英汉语的前后缀入手,给英汉语派生与复合比例差别一个合理的解释。

二、英汉语词汇形态变化对比

1.英语的词汇形态。英语的内部形态主要通过缀合法(affixation)来实现,即在词根上加前缀(prefix)和后缀(suffix)而起到构词和构形作用,也可以通过转化和合成来实现。

1)前缀(prefix)

dishonest——dis-+honest implite——im+plite

anticlockwise——anti-+clockwise overwork——over-+work

2)后缀(suffix)

a.名词后缀(noun suffixes)

-age,luggage,percentage -dom,kingdom,officialdom

-ful,handful,mouthful,spoonful -hood,brotherhood,girlhood

-ship,friendship,scholarship -eer,engineer,mountaineer

-let,booklet,piglet -ment,movement,amazement

-ity,responsibility,equality -ese,Chinese,Portuguese,Cantonese

b.形容词后缀(adjective suffixes):

-ed ragged,wooded -ish childish,foolish

-less harmless,homeless -like childlike,ladylike

c.动词后缀(verb suffixes):

-ate declaminate-en blacken,deepen -ify beautify,modify

3)中缀(infix)

英语中某些词的中间可以插入-bloody,-blooming,-fucking等一些由咒语词构成的准中缀,如-bloody-:albloodymight,handibloodycap,kangabloodyroo

-bloomin(g)-:absobloominlutely

-fuckin(g):imfuckingpossible,propafuckingganda

4)零后缀

零后缀是一类特殊的后缀,零派生又称为转化(conversion).转换法是词根形式不变而转化为其他词类,如drive(v.)→drive(n.),release(v.)→release(n.).

5)合成词

Noun compounds:daybreak,earthquake,headache,rail fall,night fall

playboy,watchdog,turntable,drift ice,flashlight

dancing girl,cleaning woman,washing machine

haircut,birth-control,word-formation,

Adjective compounds:breathtaking,heartbreaking,handmade,self-taught

dry-cleaned,new-laid,everlasting,good-looking,

Verb compounds:sight-see,brain-wash,baby-sit,sleep-walk

2.汉语的词汇形态。汉语中也有类似于英语的前后缀,中缀,也有零后缀派生词。汉语词缀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汉语中本来就存在的:

1)前缀

(名词前)老,如老李,老爸;阿 如阿婆,阿姨,阿哥

(形容词前)可,如可爱,可耻

(数词前) 第,第一,第二;初,初一,初二

2)后缀

(名词后)子,如妻子,嫂子,厨子;儿,如头儿,花儿

(形容词后)切,如迫切,贴切,亲切

(动词后)于,如等于,属于; 以,如可以,用以

第二类是受外语的影响,特别是通过翻译文的传播而新创造的。如名词后缀“性”,就是英语中由形容词构成抽象名词时的后缀-ity翻译过来的:

possible - possibility – 可能性probable –probability –或然性

necessary – necessity – 必要性national – nationality –民族性

再如动词后缀“化”,是英语中形容词构成动词的后缀-ize译过来的:

Modern- modernize- 现代化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ize- 国际化

Industrial – industrialize- 工业化

这样新出现的后缀还有~度、~派、~家(pianist钢琴家,geologist地理学家)、~师(teacher教师,engineer工程师)等。汉语中后缀在构成新词的同时也用以标示词类,如“化”标示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成为能产型的后缀,由形容词或名词家“化”都可构成动词,如绿化、美化、年轻化、知识化、工业化等。“性”标示抽象概念的名词,也非常能产,如党性、派性、阶级性、人性等。

除后缀外,还有一些受外语影响而成的前缀,如“非-”、“不-”与non,in-相关;“亲-”与pro-相关;“反-”与anti,counter-相关;“多”与multi-,poly-相关;“超-”与super-相关;“双-”与bi-,double(在英语中不是词缀)相关。“可-”被看成在汉语中本来就有的前缀,但后来许多带-ble,-able的外来词译成汉语时,都以“可-”作前缀构成形容词,而使其更加能产,如:可燃 combustible,flammable;可溶 soluble;可支配 disposable;可知 knowable; 可转让 negotiable。

还有标示语法意义的后缀:

a)动词后的附着形式“着”、“了”、“过”、“得”

着(zhe)——动作的持续时态,相当于英语的being,表示动作的进行或持续,如唱着,跳着,吃着;了(le)——实现时态,相当于英语的-ed,有时相当于have+ -ed,如唱了,跳了,吃了;过(guo)——过去时态,相当于英语的have+ -ed,有时相当于-ed,表示动作已成为过去或经验;得(de)——表示动作的程度与结果,如唱得精彩,跳得好,吃得饱;他们的演出博得全体观众的欢迎。

b)形容词后的附着形式“着”、“过”、“了”、“得”

这几个字放在形容词后,具有与动作附加形式的相似意义。比如:这个演员正红呢。这个演员红了一阵子。 这个演员去年红过。这个演员红得很。

c)名词和人称代词的后附形式

“们”加在名词和人称代词后表示人物的复数,如同志们、代表们、我们、你们、他们,但这个“们”的使用局限性很大。首先事物名词后不能用,如不能说猫们、桌子们;但是英语desks,cats属于规范的语法现象。其次专用名词后不能用,我们可以说“老师们”,但不能说“王老师们”(尽管事实上有两个或几个姓王的老师们在一起)。

d)名词和人称代词后的“的”表示领属,如“我的爸爸”,“小红的妈妈”。

e)副词后的“地”

“地”是创造出来标示副词以区别标示形容词的“的”,表示状态,如“飞快地跑”,“耐心地等待”。

3)中缀。汉语中同样有中缀,比如拉动→拉不动,积极→积的哪门子极,倒霉→倒八辈子霉。

4)零后缀。如由动词带零后缀构成的表示动作执行者的词,如领导,编辑,干事等。

5)合成词。汉语当中80%的词都是合成词,但是这些合成词大都是由单音节的单纯词复合而成的,比如课堂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词素“课” 和“堂”,其中“课”还可以与其他好多词素构成新词,如下课,课下,课本;而“堂”,也能与其他词素构成新词,如教堂,公堂,堂堂正正。汉语中词缀的数量不多,派生词也就只占少数,合成词是汉语词汇的主旋律。

三、结论

汉语中这些可以称得上形态的词缀与英语中最大的差别是:数量不多。

1.灵活性。这些词缀都是粘附性的,没有强制性,是灵活的,特别是构词的前后缀,去掉以后,除对语义会产生影响外,剩下的那部分仍然是独立的,可以独立存在,也可在句中使用,不像英语有些词去掉词缀后就不能存在,如necessity 去掉-ity,necess就不能独立存在。汉语名词代词后的“的”随时都可以弃之不用,我的爸爸——我爸爸。“耐心地等待”可以说成“耐心等待”。

2.词义单一。如“阿”表示某种感情色彩,“阿哥”、“阿姨”(表亲密感),“阿飞”、“阿斗”(轻蔑感)。而英语中的词缀普遍具有多义性,不仅能改变词性(构形),而且又能表达某种词汇意义(构词),如er,or,ee不仅使动词名词化,而且还表示从事某种工作的人,如worker,instructor,employee。再如后缀-ish,在childish 中使名词变为形容词,词根的词汇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在shortish中,不改变词性,只使意义有了变化。后缀-hood,除表示身份(kinghood)之外,还可以表示日期、状态、性质,如childhood、falsehood,有时还可表示具有某个特殊性的集体,如neighbourhood.

3.汉语的后缀不如英语词缀能产。英语的一个词根可以同时前加前缀后附后缀,有了一个后缀还可再加一个后缀。如形容词rich,前加en-(enrich)成为动词,再加后缀-ment,又成为名词enrichment。再如动词use,可加不同的后缀而构成不同的名词usage,user,构成不同的形容词useful,useless; 在useless后面可再加后缀ness 成为uselessness,或加后缀成为副词uselessly。汉语中的几个有限的词缀是绝对不会这样能产的。

4.汉语中词缀数量很少,汉语的构词方法主要是复合法,是一种相当接近于孤立型的语言。与汉语相比,英语则主要靠缀合法构词,它的形态是以语音变化为主的内部屈折形态,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综合语的特点是词缀丰富,因而派生词在英语中的比例要比汉语中高,而复合词的比例在汉语中要比在英语中高。

参考文献:

[1]柯平.对比语言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喻云根.英汉对比语言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

[3]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英汉词汇概念化 篇4

1.汉语量词的概念。根据《汉典》的定义, 汉语量词是表与代表可计数或可量度物体的名词连用或与数词连用的词或词素, 常用来指示某一类别, 为名词所指派的物体可按其形状或功用而被归入这一类别 ( 如汉语“三本书”中的“本”) 。具体来说, 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词。如个、队、块、丈、斤、次、回、遍、趟、阵等。还有一种复合量词, 如人次、秒公方等。多数的单音节量词可以重叠使用, 表示每一个都包括在内, 如“他们个个红光满面”句中的“个个”。

根据朱晓军博士的观点, “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数量单位的词, 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 量词极为丰富, 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词类, 且大部分来自名词”。在译文 (一) 《荷塘月色》中“层层的叶子”,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一丝的颤动”, “一道凝碧的波痕”, “不能见一些颜色”等意群中均出现了典型的汉语量词“层”、“粒”、“丝”、“道”、“些”。

2.汉语量词的分类。汉语量词的分类一直存在分歧, 根据不同的语言学家意见, 多至九类, 少则七类。

这里找到了经济学家、统计学家谢嘉根据汉语量词本身表量多少的意义给出的简单分类版本:1) 个体量词, 如:张、片、条、辆、粒、根等;2) 集体量词, 定量量词如:群、桶、伙、帮、批、对等;不定量量词, 如:有且只有两个、些、点;度量衡量词, 如:里、寸、斤、亩、立方米等。

3.英语中数量的表达。“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在传统与法体系中没有量词这种独立的词类, 但在名词中有一小类叫quantitive, 比如many /quantity /lot /plenty /inch等。”关于英语中量的概念语言学家中存在不同的术语的选择, 如1978 年语法学家, 《英语语法大全》的作者R. Quirk将汉语量词译为“classifier”、“measure word”; 1995 年德国语言学家, 《语言学概论》作者H.E.Palmer提出“quantitative determinatives”; 而我国语法学家张道真则把表示量的词放到名词和定语词组下讨论。

4.汉语量词的英语对应情况。根据朱晓军博士的研究, 前文两表中的量词除个别量词无法对应外, 如“一棵树、一条狗、一把椅子”, 英语中直接用数词加名词来表示, 如“a tree /a dog /a chair”, 汉语中的集体量词都可以在英语中找到对应。对应如下:1) 定数量词, 双/pair, 一双鞋/a pair of shoes。2) 约数量词, 双/pair, 一群人/a group of people。3) 定量量词, 米/meter, 一米布/a meter of cloth。4) 约量来接你歌词, 块/piece, 一块布/a piece of cloth。5) 表性量词, 种/kind, 一种布料/a kind of cloth。

二、英汉表示数量关系的词的对应关系

1.完全对应。英汉语言数量表达法中完全对应的情况大多出现在计量单位中, 即表量词的对应。这种对应关系具体来说体现在两个方面: 都运用形体单位词表量, 都有表动量和表名量的表量范畴。

首先, 就运用形体单位词表名量来说, 是指借助具有形体特征的名词来充当量词的现象。

第二, 英汉都有表动量和表名量的表量范畴, 即汉语中的度量衡、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在英语中都有对应方式, 但汉语中只有诸如度量衡中的公制量词可以在英语中找到完全等值的词汇。

译文 (二) 《飘》中对郝思嘉小姐衣裙的描写“Her new green flowered-muslin dress spread its twelve yards of billowing material over her hoops”, 其中的长度单位yard在汉语中就有长度单位“码”与之对应。

2.部分对应。部分对应的情况涉及的大多是英汉一词多义的情况, 一方面指一个汉语量词对应多个英语表量词或词组的不等值对应, 一方面指一个英语表量词或词组和多个汉语量词的不等值对应。

一个汉语量词对应多个英语表量词或词组的不等值对应的情况相对来说不是很多。如汉语中的“群”可以对应英语中的“band”, “group”, “swarm”等, 英语中的“band”又对应汉语的“帮”、“群”、“伙”等。而一个英语表量词或词组和多个汉语量词的不等值对应的情况, 由于汉语量词的丰富性而比较常见。

3.对应空缺。对应空缺的情况是由于历史、政治、地理等因素的差异影响下的英汉语言特色表达法所造成的, 而这种语言上的差异反映的是英汉文化思维方式、认知的差异。

三、结论

本文通过英汉量词概念与功能界定对英汉数量表达词进行对应比较, 使我们初步了解了英汉量词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掌握了一些量词的使用及翻译规则, 明确了英汉量词在各自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及量词表意功能在翻译过程中的损失现象, 印证了翻译过程中量词的“相对不可译性”。

摘要:量词在汉语中的使用历史悠久, 范围广泛。汉语中常用发的量词大约有500个, 其数量之大、类型之多、使用频率之高是英语量词无法比拟的。汉语词汇中存在量词这一数量庞大且起重要表意作用的词类, 而英语虽然存在少量的起量词作用的词, 但没有明确的量词概念, 这一语言的不完全对应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英汉互译带来较大的困难, 成为翻译中“不可译”现象中典型的一类情况。因此, 将英汉量词进行对比, 对于译文更好地符合“忠实”、“通顺”的基本标准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量词,分类,词汇对比,荷塘月色,飘,语义,修辞,翻译

参考文献

[1]孙叶红.论英汉表示数量的词的异同[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5) .

探析英汉词汇的文化意义 篇5

探析英汉词汇的文化意义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中的`文化大多蕴舍在词汇中.本文结合实例对比分析了英汉词汇中词的社会文化意义.在语言学习中.我们应联系社会文化学习词汇知识,或追根溯源、或随文加以诠释、或剖析文化喻义、或点明其文化制约.从而进一步掌握词汇并学好语言.

作 者:杨郭婷 王娟 作者单位:巢湖学院大外部,安徽,巢湖,238024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13)分类号:H3关键词:词汇 文化 意义

小议英汉词汇的渗透 篇6

【关键词】 语言;巧合;相互渗透

按照《圣经》的说法,人类一开始时只讲同一种语言。上帝耶和华因为害怕人们用同一种语言来相互联系就没有办不成功的事,于是就给了不同地方的人们不同的语言,人为制造了一些交流障碍。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已无从考究,但却表明了人类语言从一开始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的事实。事实上,在不同地域人们的交往中,无论是入侵还是贸易,都带来了人们思想的相互沟通,而思想的交流需要语言这个媒介,语言因而也就在岁月的积累中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现今世界上大约有四五千种语言,但有书写系统的不过200 种左右。而在当今世界上的主要语系中,一直占着统治地位的是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各自占主导地位的代表语言分别是英语和汉语。也就是说,英语和汉语是世界上被人们讲得最多的语言,因而部分词汇的巧合和渗透现象也就比较明显,当然相互渗透的部分远大于巧合。从本质上讲,不同语言间词汇的巧合体现了语言的共性,而词汇间的相互渗透则体现了语言在交流过程中的发展变化。

词汇间的巧合,指的是不同语言中发音相似且意思相同的词。英汉两种语言中属于巧合的部分词汇简列如下:

link 连结 mare 马

mat 篾(席) chilly 凄厉

hill 丘 thermo 热

bear 背(动词) brim 边

check 检查 take 抬开

piece 片 slaughter 杀戮

以上单词发音与汉语的发音如此巧合地相似,部分单词我们可以这样猜想: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同自然界做斗争,因此导致了如spear、stone、cut、fell等部分单词的产生。而当人们的力量逐渐变大以后,当地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条件,居住在一处的人们只好分枝,到处迁徙,因而带走了相同的语言。由于当时的人类还没有书写系统,只是靠口头流传。一旦人类语言的书写系统逐步形成,同一意思的词就必然会巧合,只是由于地域限制而在发音上稍有差异。

与巧合不同,渗透指的是甲地的语言被乙地吸收或者乙地的语言被甲地收录。现就英汉之间的相互渗透分述如下。

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外国人便开始高人一等地在香港、上海等地进行贸易,但由于语言隔阂,他们必须借助当地人做中介。于是最早洋买办们夹生的醋熘英语就开始流行,这种本质上不伦不类的混杂语言,即大名鼎鼎的所谓 “洋泾滨” (pidgin)汉语(包括粤语)。久而久之,其中的部分词汇就开始渗透到英语里面,被收录在词典里当做英语被广泛应用开来。还有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那就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渐强大,一些特定的汉语词汇因为一时无法找到适当的对应外文词汇,而直接被外国人拿来使用,最典型的就是胡锦涛主席在2008年12月正式使用的“不折腾”一词,英国人直接翻译为“no zheteng”。这类词汇现举数例如下:

Kowtow 叩头 gobi 戈壁

chess 棋子 tea 茶(粤)

Confucian 孔子主义 Taoist 道家

Taiji 太极 mandarin (清朝)满族达官贵人

xipi 西皮(京剧曲牌)erhuan 二黄(京剧曲牌)

quyi 曲艺 zaju 杂剧

sampan 舢板 yphoon 台风

loquat 枇杷树 tong 火通、火钳

khan 可汉(史) litchi 荔枝

yuan (币)元 jiao(币) 角

jiaozi 饺子 toufu 豆腐

相反,英语渗透到汉语的就更多,而这些词语几乎都被中国人接受。从近代史开始,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英语就开始渗透。由于清政府闭关自守,国人不能学外语,渗透到汉语中的词只能用汉语译音来代替,这些词多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特别以鲁迅等人的小说中居多。现举数例如下:

安琪儿 angel 天使

哀的美敦书 ultimatum 最后通牒

巴士 bus 公共车

芭蕾 ballet (欧洲)古典舞剧

保龄球 bowling 滚木球戏

绷带 band aye 包扎伤口的纱布

胎 tire 车轮内胎

德律风 telephone 电话

德漠克拉西 democracy 民主

迪斯科 disco 一种舞曲

除了渗透到汉语中的一些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公式定理外,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相互渗透的词汇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交流,其中包括一些外国公司使用的人们耳熟能详的商标名称,还有一部分相互渗透产生的新词汇。如:

迷你 mini 小型

模特儿 model 模样、示范

摩登 modern 顺潮流的、时髦的

摩托 motor 发动机

纳粹 Nazi 德国社会党

派司 pass 通行证、执照、护照

扑克 poker 一种国际性纸牌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 篇7

随着我国的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的逐步增多,我国的汉语文化对英语的语言组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很多的英语词汇添加上了汉语词汇的元素。具体的来说,在众多的英语词汇组成之中,人们已经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英语单词和汉语词语之间的紧密关系,这就可以看出,两种语言之间是可以产生深度的交流和融合的。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随着中国和世界的交流逐步增多,汉语对于英语的影响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这就证明,世界上的所有的语言不是裹足不前的,而是动态的向前发展的。

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的语言研究专家开始将目光转移到研究汉语对英语的影响之上,并从汉语的国家化发展为研究的突破口。但是,在进一步的英语汉语有机融合的研究过程之中,还需要对于汉语和英语背后存在的文化差异进行总结研究,寻找汉语词汇和英语词汇之间的差异,求同存异,促进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具体的分析出这一研究的具体意义,并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研究基础。

二、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基本概念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之中,语言并不是裹足不前的,而是要根据社会历史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的变化的。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语言的发展过程是建立在一个开放的语言发展系统之上的。目前,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英语作为世界性的语言,势必会不断地吸取其他的语言文化和社会意识的精华,进行对英语的词汇组成和语言结构的更新,保证英语语言的时代性和动态性特点。综合起来说,就是在英语的发展过程之中,不断地吸取其他的民族的语言,来完善自身语言的发展。

从上文之中的介绍来看,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基本概念也就显而易见了,指的就是英语在发展的过程之中,不断地吸取汉语之中的文化精髓,并将汉语之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语言吸引到英语语言之中,但是,由于西方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化存在着一些较大的认知差异,为了有效的排除这些差异,从根本上促进英文和中文的有机融合,就需要对中文词汇和英语单词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促进中英语言文化之间融合程度的提升。

三、英汉词汇对比的研究类型和研究范围

1.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类型。对英汉词汇对比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集中在对于不同类型的英语词汇的汉语词汇,所代表的不同含义进行研究,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查询工作,可以看出,目前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主要包括三个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根据汉语的音译法产生的英语词汇研究,来实现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工作。所从事的研究主要就是进行音译的中文词汇和英文之间差异。具体的来说,该部分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主要是根据汉语的拼音拼凑和英文之中的涵义进行分析而得来的。一般情况下,汉语的音译法主要包括二种来源:第一种来源是我国的普通话的直接音译衍生出来的英语中的汉语词汇,第二种来源是中国各地方言所衍生而来的英语中的汉语词汇,这种英语中的汉语的来源主要就可以归类成为语言之中直接转移。通过对该类型的中英词汇之间的差异,可以看出,由于所形成的文化之间的差异,所形成的汉语词汇和英文词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第二种类型,是通过意译法衍生出来的汉语词汇和英语词汇之间的区别研究,这种英汉词汇对比是通过对汉语之中的词汇的意思的转移的研究而体现出来的,指的是通过语言之中的转移意思传达出来的。通过对该类型的词汇研究,可与看出,中文词语和英文词与有着较为明显的含义差异;

第三种类型,是通过音意结合法衍生出来的英语词汇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这种形成英语的汉语词汇是通过语言之中的混合形式所实现的,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各种的汉语语言混合而成的,都是要遵循英语之中的规则的。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该类型的英汉词汇对比有着最广泛的研究价值,也是目前英汉词汇对比的研究焦点之一

2 . 英汉词汇对比的研究范围。英汉词汇对比的研究范围,主要指的是进行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之间的差异研究的重点内容的剖析,一般情况下,所进行的英汉词汇对比的研究范围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指的是通过进行对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的含义差异研究,可以有效的分析英语之中的汉语词汇和英语词汇之间存在的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是通过分析汉语之中包含的风俗文化、地理位置等信息以及英语中相应的信息,对于中文词汇和英文词汇内容差异的具体影响;

(2)指的是通过透视英汉词汇对比之中的方言的内容,进行对于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之中的知识的起源和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之间的关系;

(3)是进行对中国以及西方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之中,英语和汉语的发展的历史渊源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工作,提升英汉词汇对比的历史渊源感;第四,是集中的对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各种词汇关系之间的研究,并对具体的拼写特征和拼写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词汇的基本构成角度进行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工作。

四、英汉词汇对比的研究内容

在对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内容的划分的过程之中,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对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类别进行具体的分类,并在进行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过程之中,进行英汉词汇对比分类探讨,进行多方面多类型的英汉词汇对比分析研究工作:

1 . 进行英汉语内词汇和语际词汇的对比研究工作。首先,要进行研究的是英汉词汇的语内词汇和语际词汇对比研究工作,对于相关文献的查询,可以看出,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的语内词汇和语际词汇分别主要指的是不同的地域之间的语言之间的互相借取,以及不同的民族之间的语言之中的相互借取。在进行这一部分的研究的过程之中,主要明确的就是:如果一种语言并不能够有效的描述一个民族内部的生活状况,这个民族就会在后续的研究过程对这种语言进行不断的完善,并针对这种语言之中不存在的部分进行创造,并在创造的过程之中,充分的结合本民族的实际语言的特点,进行对这一语言的不断的完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些民族之中的创造力就是保证语言的动态发展的最根本部分。与此同时,也正是这种方式,有效的帮助世界上的语言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语言结构。截至目前为止,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基本上大部分的英语的语内词汇和语际词汇就是通过这种创作方式所产生的。从这一角度来看,英汉词汇对比的研究,就要充分的考虑到英语在形成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民族文化变化和汉语在形成的过程汇总,所经历的民族文化变化,从追根溯源的角度,来进行英汉词汇对比分析研究工作。

2.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类型汇编。通过对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类型的文献查询研究,可以看出,截至目前为止,进行的英汉词汇对比的类型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政治类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例如,在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中的以下几个词汇就是政治类的英语中的汉语词汇:Maoism(毛泽东主义)采用的音意译的翻译方法、Kuomintang(KMT,国民党)采用的音意译的翻译方法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进行该类型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中文政治类型的独特性,结合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来进行设计研究;

第二个方面,是经济类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例如,在英语之中常见的以下几个词汇就是经济类的英语中的汉语词汇:family-contractresponsibility system(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的意意译的翻译方法、laisee(利是,又称利市,吉利的意思)采用的音意译的翻译方法等。而在英文中,一些关于insurance and freight类型的词语,都和汉语词汇存在这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经济类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商业经济背景,进行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工作;

第三个方面,是宗教信仰类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工作,例如,在英语之中常见的以下几个词汇就是宗教信仰类的英语中的汉语词汇:Confucianism(儒教,儒家思想)采用的音意译的翻译方法、Taoism(道家思想)采用的音意译的翻译方法。而在英文词汇中,Christ则没有采用音译的方式,可以看出,在进行宗教信仰类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背景下,进行相应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工作;

第四个方面,是生活用品类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例如,在英语之中常见的以下几个词汇就是生活用品类的英语中的汉语词汇:Nankin(白底青花瓷器)采用的音译的翻译方法、pekin(北京宽条子绸)采用的音译的翻译方法。而在英文中,一些诸如圣杯之类的词汇,也是和英语当地的生活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可以看出,在进行该类型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中国的生活方式和西方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生活方面的差异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英汉词汇产生的影响,进而完成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工作;

第五个方面,是动植物类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例如,在英语之中常见的以下几个词汇就是动植物类的英语中的汉语词汇:kaoliang(高粱)采用的音译的翻译方法、lychee(荔枝)采用的音译的翻译方法。而在英文中,也有着很多具有着英国特色的英文词汇,可以看出,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生活的生态环境的差异,势必会存在着动植物类型的差异,随着年代的推移,也自然的形成了词汇组成上的差异,这也是进行该类型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六个方面,是地理常识类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例如,在英语之中常见的以下几个词汇就是地理常识类的英语中的汉语词汇:the Lunar New Year(春节)采用的意译的翻译方法、the Summer Palace(颐和园)采用的意译的翻译方法等。而在英语范围内,也存在着很多的西方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景点的表达和翻译形式。产生这种类型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主要就是集中在中西方社会发展的差异上,这也是该类型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基本依据;

小议英汉词汇的渗透 篇8

现今世界上大约有四五千种语言, 但有书写系统的不过200种左右。而在当今世界上的主要语系中, 一直占着统治地位的是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 各自占主导地位的代表语言分别是英语和汉语。也就是说, 英语和汉语是世界上被人们讲得最多的语言, 因而部分词汇的巧合和渗透现象也就比较明显, 当然相互渗透的部分远大于巧合。从本质上讲, 不同语言间词汇的巧合体现了语言的共性, 而词汇间的相互渗透则体现了语言在交流过程中的发展变化。

词汇间的巧合, 指的是不同语言中发音相似且意思相同的词。英汉两种语言中属于巧合的部分词汇简列如下:

以上单词发音与汉语的发音如此巧合地相似, 部分单词我们可以这样猜想:远古时代, 人们为了生存, 必须同自然界做斗争, 因此导致了如spear、stone、cut、fell等部分单词的产生。而当人们的力量逐渐变大以后, 当地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条件, 居住在一处的人们只好分枝, 到处迁徙, 因而带走了相同的语言。由于当时的人类还没有书写系统, 只是靠口头流传。一旦人类语言的书写系统逐步形成, 同一意思的词就必然会巧合, 只是由于地域限制而在发音上稍有差异。

与巧合不同, 渗透指的是甲地的语言被乙地吸收或者乙地的语言被甲地收录。现就英汉之间的相互渗透分述如下。

鸦片战争以来, 特别是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 外国人便开始高人一等地在香港、上海等地进行贸易, 但由于语言隔阂, 他们必须借助当地人做中介。于是最早洋买办们夹生的醋熘英语就开始流行, 这种本质上不伦不类的混杂语言, 即大名鼎鼎的所谓“洋泾滨” (pidgin) 汉语 (包括粤语) 。久而久之, 其中的部分词汇就开始渗透到英语里面, 被收录在词典里当做英语被广泛应用开来。还有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 那就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渐强大, 一些特定的汉语词汇因为一时无法找到适当的对应外文词汇, 而直接被外国人拿来使用, 最典型的就是胡锦涛主席在2008年12月正式使用的“不折腾”一词, 英国人直接翻译为“nozheteng”。这类词汇现举数例如下:

相反, 英语渗透到汉语的就更多, 而这些词语几乎都被中国人接受。从近代史开始,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 英语就开始渗透。由于清政府闭关自守, 国人不能学外语, 渗透到汉语中的词只能用汉语译音来代替, 这些词多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中, 特别以鲁迅等人的小说中居多。现举数例如下:

除了渗透到汉语中的一些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公式定理外, 改革开放以来, 越来越多的相互渗透的词汇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交流, 其中包括一些外国公司使用的人们耳熟能详的商标名称, 还有一部分相互渗透产生的新词汇。如:

总之, 无论是汉语渗透英语, 还是英语渗透汉语, 还是它们之间发音的巧合, 有很多我们尚未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语言的相互巧合与渗透会越来越多。人们说, 史前的远古时代是“地球村” (globalvillage) , 那是原始和狭隘的。今天的高科技, 把人们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现在我们居住的才是一个真正的globalvillage。

摘要:不同语言间词汇的巧合体现了语言的共性, 而词汇间的相互渗透则体现了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作为当今世界的两种最具代表性语言, 汉语词汇和英语词汇之间既有巧合又有相互渗透。随着时代的发展, 两种语言间的相互渗透会进一步加强。

英汉词汇概念化 篇9

语言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结晶, 世界上各民族由于生活的地理环境、气候、历史条件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不同的文化背景, 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离不开文化, 没有语言, 就没有文化, 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 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 每个词除了具有概念意义外, 还有丰富的内涵意义。因此, 学习词汇必须掌握其中的文化内涵, 只有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二、英语词汇教学现状

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 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长期以来, 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仅仅局限于背单词、背词组的意义以及掌握大量的语言规则。而教师在词汇教学方面, 教学方法单一, 只是单纯地讲解单词的发音、汉语翻译, 机械性地造几个句子让学生了解其用法, 片面强调机械记忆, 没有把单词放到语境中去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没有把词汇教学与文化知识介绍结合起来, 造成学生知道其汉语意思, 却不会应用, 或者在应用时频频出现“汉语式英语”;或者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应试成绩很高, 但文化知识面不广泛, 不能很好地利用英语进行交际, 学到的基本是“哑巴英语”。由此可见, 在词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得尤为重要。

三、英汉语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

(一) 词的概念意义及内涵意义。

词的概念意义就是字面意义, 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词的内涵意义是词的隐含或基本意义之外的含义。所以, 要完全掌握词语, 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 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 而且要知道词的内涵意义, 否则就会出现语言错误。

如现在一般把“landlord”等同于“地主”, “peasant”等同于“农民”。其实两者不是完全等同的, 在《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 “landlord”是“A person who owns and rents land, buildings, or dwelling units.” (地主, 房东) , 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地主”是“占有土地, 自己不劳动, 依靠出租土地剥削农民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所以在英语中没有贬义, 而在汉语中是一个具有政治贬义的词。“peasant”在英语中含有“a country person, a rustic;a person with rough unrefined manners” (小农, 乡下人;举止粗鲁的人) , 有点贬义色彩, 在汉语中, “农民”是“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是一个褒义词, 而外国人眼里的“农民”更多地等同于“farmer”。所以, 英语中的“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有不同的涵义。再如“liberalism”, 汉语中是“自由主义———革命队伍中的一种错误的思想作风, 主要表现是缺乏原则, 无组织、无纪律、强调个人利益等”, 在英语中是“A political theory on the natural goodness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autonomy of the individual and favoring civil and politicalliberties” (一种政治理论, 它以人性本善为基础, 提倡个人自治, 强调公民和政治的自由) 。同样“individualism”不等同于“个人主义”, 英语文化中强调的是个人独立 (independence) 及自由 (freedom) , 强调“个性”, 而汉语文化中“个人主义”则侧重于“自私”, 是贬义词。又如, 对“politician”与“statesman”, 我们都译为“政治家”, 那么这两个词是一样的吗?前者是“person who is skilled at handling people or situations, or at getting people to do what he wants (政客, 玩弄权术者) ”, 而后者是“person who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management of State affairs, esp.one who is skilled and fair;wise political leader (政治家, 尤指贤明公正的) ”, 由此可见, 在英语文化中这两个词的内涵色彩是不同的, 所以汉语中的“政治家”应译为“statesman”。再如, “ambitious”一词, 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 中国人往往用其贬义, 表示“野心勃勃”, 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 表示“有雄心壮志的”;“aggressive”一词, 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 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 有开拓精神”。

(二) 不同文化的人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如欧美人崇尚独立, 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感到别人像对待孩子那样对他们“关怀备至”, 也会非常反感。因此, 中国人之间常说的“天气太冷, 多穿点衣服, 别感冒了。”“路很滑, 要小心。”之类的话一般是不应对欧美人说的。因此, 即使是对西方人表示关心和同情, 也要注意分寸。

又如中国一贯以尊老为美德, 然而在西方, “老年”总是和“无用”与“孤寂”相联系。曾经有一位外企秘书, 在比他年长的加拿大上司过生日时为表祝贺之意, 送一尊“老寿星”的泥人。当这位上司打开礼物, 原来的笑脸反而消失了。他严肃地说:“Did you wish me to be as old as that clay-figurine?I’d prefer to be always young.”

中国早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因此, 人们见面时常爱说“吃过了吗?”, 但这只是一种称呼罢了。中国人听到这些话也只是回答说“吃了”“还没有”之类的话, 表示谢谢问话人的关怀和热情。此类话在欧美国家相当于问候语。如果把问话翻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且被问话的是英语民族的人, 他心理上的首要反应是:“Yes, I have.”或“No, I haven’t.”或“Do you mind to invite me to dinner?”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 汉语中诸多的与“吃饭”有关的词语, 在翻译时要做好适当的转换。如, 饭桶 (good-for-nothing) 、吃不消 (be unable to stand) 、吃不开 (be unpopular) 、吃老本 (live off one’spast gains) 。

(三) 俗语、习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同一客观事物, 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 引起不同的联想, 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少语言都有许多以动物为内容或作比喻的习语, 但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是互不相同的。中国人崇尚龙。中国是龙的大地、龙的故乡,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因此, 汉语中有诸多与龙相关的成语、典故。如龙腾虎跃、龙盘虎踞、龙争虎斗、龙飞凤舞、龙潭虎穴、生龙活虎等。“望子成龙”可译为“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 (i.e.win suc-cess in the world) ”, 第二种解释是直译, 但在直译后加注了解释, 这一解释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龙”给英美人的印象是可怕的, 根据他们所熟悉的《圣经》, “龙”是罪恶的象征, 或是对年轻女子严格凶狠的监护人, 尤其是老太婆。又如在英语和汉语中, “蝙蝠”的概念意义完全相同。但从文化的角度, 特别是褒贬态度上看, 是不同的。汉语中的“蝙蝠”与英语中的“bat”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产生不同的联想, 在欧洲的民间传说里, 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 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英语中有些成语, 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都说明对于蝙蝠的坏的联想。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由于“蝠”同“福”同音, 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英语white elephant与汉语“白象”, white elephant指“使人感到累赘的赠品”或“招致亏损的财产”, 而汉语“白象”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又如:propaganda含有“撒谎”、“欺骗”等文化意义, 而汉语中的“宣传”则无此意;英语spiritual civilization有强烈的宗教意味, 而汉语中的“精神文明”则不含此意。同样, “松”和“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骨气”、“气节”、“长寿”, 而pine和crane在英语中却没有什么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 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 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 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 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 (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 中国人十分喜爱猫, 用“馋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呢的成分, 而在西方文化中, “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四、结语

英汉语中词汇的概念意义及内涵意义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障碍。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 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但词汇教学不能为教词汇而教词汇, 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 教师应加强对文化因素的重视, 渗透文化教育,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强对英汉语语言蕴涵的文化结构构成要素的认识, 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英语词汇教学的内容, 增强了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使词汇教学更加鲜活, 使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领会到词在原文化中的涵义, 正确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交际, 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

摘要:英语词汇教学必须重视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对比, 提高词汇教学的质量, 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 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层次上的文化差异, 探讨了英语词汇教学中如何融入文化知识。

关键词:英语词汇,文化差异,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许国璋.Cultural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J].现代外语, 1988, (4) .

[5]邓万学.英汉互译中语言内涵色彩的比较[J].曲靖师专学报, 1994, (4) .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英汉借贷事件概念框架对比 篇10

1 借贷事件的概念框架

1.1 领属域概念框架

借贷事件涉及客体在一定时间段内领属的变化, 即领属域概念结构的变化。领属域概念结构主要由客体, 领属关系和领属者构成;其中领属者又可以分为原属、中介和终属。典型的领属框架可以用公式表述为:【原属+物】→终向→【物+终属】。领属框架涉及起始状态、过程方向和终止状态。但其中起始状态和终止状态不一定同时出现, 它们可能隐含在预设里经过推理可以得出。例如:

我买了一本书。

我昨天丢了自行车。

前句说明终属关系, 说明客体书的最终领属者;后句说明原属关系, 说明客体自行车的原属者。由例子可以看出, 此类框架具有整体性和分解性。整体性即任何一个词都可以激活整个框架。分解性指一个框架由若干个更小的概念结构组合而成, 这些概念结构又由更小的成分组成。

根据各自概念过程中领属概念结构的数量, 领属域的致使小句有简单和复杂之分。简单致使概念框架包括索取概念框架和递送概念框架。复合致使概念框架包括互换概念框架和现金交易概念框架。本文从概念语义内容的角度出发, “借贷”事件可以解读为借者向某人索取某物或被借者递送借物给某人。前者属于索取概念框架, 后者属于递送概念框架。所以我们下面就利用这两个概念框架分析借贷事件的概念框架。

1.2 索取概念框架

索取类概念框架表示客体领属关系的变化, 从原属到终属。在概念过程中, 突显终属使动者, 使动者和终属重合。例如:

我从朋友那里取走了包裹。

I took the parcel from my friend.

当然除了所举例证之外, 索取动作可以有不同的实现方式, 如“拿”、“偷”、“抢”、“拽”等。它们的索取概念过程可以表述如下:

使者+使+对象+倾向【客+原+终】

动者+动+对象 (使者=动者=终)

1.3 递送概念框架

递送类概念框架表示使动者原属将客体使动对象递送给作为终体的另一个领属者。同索取类相同的是, 客体的领属变化同样是从原属到终属。不同的是递送类的使动者不是终属者, 而是原属。例如:

我给了他一本书。

我把一本书给了他。

I gave him a book.

I gave a book to him.

同时通过观察不难发现, 不同的终有不同的语法体现。其中终属体现为双宾结构中动词后面的名词性成分, 终向体现为与格结构中的介词短语。

总结来看, 递送类领属小句的概念过程可以表述为:

使者+使+对象+倾向【客+原+终】

动者+动+对象 (使者=动者=原)

1.4 借贷事件的索取和递送概念框架

借贷事件有借入和借出之分, 其中借入事件表述的是借者从被借者那里得到某物, 即索取。使动者是终属。借出事件表述的是被借者借出某物, 即递送。其中使动者是原属, 即由于汉语中的借贷都是用“借”来表示, 所以汉语表达中会使用明确终向来区分借入和借出。较之中文在英语中区分这两个概念只需要两个词, 表达相对简单。其中借入用“borrow”, 借出用“lend”。

借入事件举例如下:

我向他借了一本书。

I borrowed a book from him.

这两个例子都表述了客体“书/book”从原属“他/him”到终属“我/I”的变化过程。其中, “我/I”既是使动者, 又是终属, 即终属使动者。

根据前文所讲索取类事件的概念过程, 借入事件的概念内容表述如下:

借出事件举例如下:

我借给他一本书。/我把一本书借给了他。 (借出)

I lent him a book./I lent a book to him.

这两个例子都表述了客体“书/book”从原属“我/I”到终属“他/him”的变化过程。其中, “我/I”既是使动者, 又是原属, 即原属使动者。递送类事件中, 领属域的终可以细分为:终向和终属。上述例文中, 汉英第一例突出终属, 终属突显客体传递终止的领属者, 体现为双宾结构中动词后面的名词性成分。第二例突出终向, 终向突显客体传递的方向, 体现为与格结构中的介词短语。

根据前文所讲索取类事件的概念过程, 借出事件的概念内容表述如下:

1.5 借入事件和“罚”事件

程祺龙在《概念框架和认知》一书中把“罚”事件归于递送类事件。认为从概念内容的角度出发, “罚”事件可以理解为被罚者可能递送罚金给某人。并以“警察罚了他五元”为例, 给出了“罚”事件的概念框架。

在此概念框架中共有两层意思, 一是警察做罚的动作, 致使被罚者交罚金, 这层意思是主要的;二是被罚者或接受处罚交罚金, 或不予理睬。由于接不接受在于被罚者, 所以推导的递送概念是不定的, 表述时用括号表述其任意性。

就借贷事件而言, 如果把借入事件看做是被借者可能递送某物给某人。那么示例“我向他借了一本书。”也可以表达两层意思。一是我做出借的动作, 致使他借给我书;二是他可能会借给我, 也可能出于某种原因没有借给我。这样一来, 仿照罚事件, 我们可以我借入事件的概念框架归于递送类并表述如下:

这样看来, 借入事件似乎也是递送类事件。但认真分析递送类事件的概念框架的表述, 它与索取类相同的是客体的领属变化都是从原属到终属。不同的是递送类的使动者不是终属者, 而是原属。在罚事件和借入事件中, 尽管在推导层面的使动者“他”是原属。但第一层主要意思的使动者“警察”和“我”都是终属, 而非原属。所以笔者认为应该把他们归于索取类考虑。但是这里所言第二层意思发生与否完全取决于被借者不无道理, 所以其概念过程应调整如下, 用括号表述其任意性:

2 英汉借贷事件的异同

通过前文对借贷事件概念过程的详细对比, 我们发现英汉在表述借贷事件时有所异同, 下文将对其异同点做一个阐释。

2.1 英汉借贷事件的相同

2.1.1 起始状态和终属状态不一定同时出现

领属框架涉及起始状态、过程方向和终止状态。但其中起始状态和终止状态不一定同时出现, 它们可能隐含在预设里或者可以经过推理得出。在借贷事件中也是如此。

不存在原属:

我借了一本书。

I borrowed a book.

请把它借给我。

Please lend it to me.

不存在终属:

These words were borrowed from French.

这几个字是从法语引进的。

He used to lend money at an extremely high rate of interest.

他过去经常放高利贷。

由上例可知, 英汉在借入事件还是借出事件上都可以略去原属或终属, 通过具体语境的分析不难推断出其所指。

2.1.2 情态意义

借入事件都含有“可能性”这样一种情态意义。在实施者发出借这一动作时, 有两种可能性, 一是做出借的动作, 致使被借者借给我某物;二是被借者可能会借, 也可能出于某种原因不借给借者。关于此, 我们在2.5已经做了详细阐述。

2.1.3 借, 都有帮助的隐含意

借贷事件除了可以表述具体客体在原属和终属间的变化之外, 英汉表示借出的借都可以引申为帮助之意。

水天空阔, 恨东风, 不借世间英雄。 (文天祥《念奴娇》)

lend sb a hand

上述两例中, 借不单单是借出之意, 恨得是东风不来, 不帮助世间英雄。Lend sb a hand更是已经成为了固定短语, 意思即帮助。

2.2 英汉借贷事件的差异

2.2.1 表述核心概念用词不同

汉语中的借贷都是用“借”来表示, 英语中借贷结构较之中文相对简单。因为英语可以用两个词简单明了的表述借入和借出。其中借入用“borrow”, 借出用“lend”。

2.2.2 句式不同

由于汉语中的借贷都是用“借”来表示, 所以汉语表达中会使用明确终向来区分是借入还是借出。“我向他借了一本书, 我借给他一本书, 我把一本书借给了他”, 向字句、把字句的运用, 明确表示终向的给清楚地区分出了借入和借出概念。2.1.1的表述中, 在借入事件上英语需借用被动句实现了终属的隐身。

3 小结

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表述和解释语言系统及其操作。通过上述的对比分析和阐述, 我们可以看出, 概念框架的分类分析中, 英汉对借贷事件这一概念过程有许多共同之处, 这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互通概念。同样由于分属不同语系差异也必然存在。借贷事件的英汉差异, 在对借贷事件分析之初就可以明显看出, 但是, 对英汉借贷事件的框架定义和深层次研究还不完善, 这就有待于我们对这一理论进一步完善, 对我们的语言学对比学科进行进一步的充实。

参考文献

[1]程琪龙.概念框架和认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陆月华.论领属概念框架与双及物构式[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9 (5) :83-86.

[3]陆月华.英语领属致使小句的概念框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7 (4) :67-70.

[4]程琪龙.领属框架及其语法体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3) :4-7.

[5]陶文好.论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和理论框架[J].中国外语, 2007 (5) .

英汉植物词汇对比及翻译 篇11

【关键词】植物词汇 对比 翻译

一、植物词汇内涵意义的分类

1.语义重合。虽然中英文中某些植物词汇的内涵意义上,却存在着语义重合的现象。比如,“橄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代表着“和平”。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守护雅典的智慧女神雅典娜将一株橄榄树带到了人间,这橄榄树代表神赐予人类以和平幸福。巴勒斯坦前总统,阿拉法特先生于1974年在联合国发表了一篇著名的以“和平”为主题的演讲,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句便是:“Today, I have come bearing an olive branch and a freedom fighters gun. Do not let the live branch fall from my hand. I repeat: do not let the olive branch fall from my hand.”(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在我手中滑落。我再说一次,请不要让橄榄枝在我手中滑落。)与此同时,橄榄绿色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装也代表了中国一贯爱好和平,保卫和平。

桃不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中,桃花都可以用来指代妙龄少女,例如,“Anna was really a peach.”即表示“安娜当年真是美丽动人。”在英语中”peach“又可以用来指代美好的事物,如“a peach room”意为“整洁的房间”;中国唐代诗人罗隐在其《桃花》一诗中写道:“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诗中朵朵桃花的意象先与卓文君的形象交相辉映,后又倚在宋玉的墙头,全诗无一处直接描写桃花的娇艳美丽,却又处处暗含桃花的美丽。汉语中形容女孩子容颜娇美常用的“桃腮”一词,在英语中可以找到相应的“peachy cheek”与其对应。较英语相比,“桃”在汉语中的含义似乎更为广泛,“桃李满天下”可以用来表示学生很多。另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那些品德高尚、诚实且正直的人,无需自我吹捧也会为人景仰。由此可见,“桃”在汉语中,也有“高尚,正直,受人尊敬”的文化内涵。

2.语义错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植物词汇的内涵意义大相径庭。比如,“柳”在两种语言中虽然都代表了悲伤哀痛,但原因却完全不同。在英语中,“柳”象征着失落及死亡,“sing willow, wear the willow garland”或“wear the green willow”都可以表示“对逝去爱人的哀悼”及“服丧”,英国有带柳叶制成的花圈来表示自己哀悼的习俗。在汉语中,因为“柳”与“留”读音相似,带有浓厚的离情别绪之意。从“诗仙”李白的“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就透露出离别的丝丝伤感;同时,在汉语中,“柳”又可以用来描述女子的眉眼,如唐诗中的“芙蓉如面柳如眉”,还可以表示女子身材苗条,如”桃面柳腰”。另外,“柳”也可以表示韶华易逝,容颜衰老,如“蒲柳之姿,望秋而落”;除此之外,“柳”在汉语中也有贬义,如成语“寻花问柳”中“柳”指风尘女子。

在古希腊文化中,荷花代表忘忧树,吃掉就可以忘记一些烦恼忧愁的忘忧果。故而,在英语中,有关荷花的表达方式都深深为之所影响:“lotus-eater”意为“醉生梦死、贪图安乐的人”,“lotus land”意为“安乐乡”。但是,在汉语中,荷花的意义无一例外都是积极向上乐观的。曹植在《洛神赋》中,将它比作洛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李白赞荷花“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荷花同时还是清廉淡泊的象征,周敦颐赞颂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语义空缺。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一些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任何内涵意义的现象。例如,“梅兰竹菊”在汉语中代表“坚贞不屈、刚直不阿、不屈不挠的品格。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写下了“竹绿梅花红,转战西东,争取最后五分钟,百草千花休闲笑,且待三冬”

(《岁寒三友》)的诗句;但是在英语中,这四种植物完全没有任何文化内涵;而“苹果”在汉语中没有任何内在寓意,但是在英语中,“the apple of disorder”表示“祸端、争端的起因”,这个典故来自古希腊神话,赫拉、雅典娜和阿芙洛狄忒三位女神为了争夺写着“送给最美的女神”的金苹果,引发了特洛伊战争;而“Adams apple”则表示“喉结”。黄水仙在英文中有着欢快的含义。英国著名的河畔诗人华兹华斯更是写过一首著名的《咏水仙》,他在其中写道: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s fills. And dances with daffodils.(我满心欢喜,与水仙共舞。)在诗中,诗人将朵朵黄色的水仙比作璀璨的星辰以及潋滟的波光。

二、产生原因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许多植物被文人墨客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而这些文化内涵又深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像是《论语》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传统的佛教文化中,观音菩萨就是脚踩莲花的形象。中国古代文人将自己诸如淡泊名利、坚贞不屈,谦让有理等美好的品质,寄托于自己喜爱的植物中,形成了汉语中特有的植物词汇内涵意义。而英语中植物词汇的内涵意义确是由古希腊及罗马神话所赋予的;同时,西方人很少托物言志,他们更倾向于描写植物的某些自然属性。

三、可采取的翻译方法

我们都知道,每个国家的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性质,都是产生于各自特定的历史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做的就是在两种语言中找到对等的表达方式。中文的表达方式中往往都存在一个抽象意象,这与英语具体的表达方式也就十分不同,自然也就给翻译造成了困难。在植物词汇翻译的过程里,要格外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只有在保持原文风味的前提下,才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一般是以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及感受为准绳,来确定译文采用何种方式。但由于原文中某些特定的植物词汇只有在原文的语言背景下,才有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特定文化内涵。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需要在目标语中寻找与源语具有相同或相似内涵意义的表达方式:例如,汉语中的“苦如黄连”可以翻译成“as bitter as wormwood”而“世外桃源”可以翻译为“Shangri-la”,“a hot potato”则可译为“烫手的山芋、棘手的问题”。又像“full of beans”意思是“精力旺盛”,“peach the cream”译为“完美无缺,白璧无瑕”,“polish the apple”译为“拍马屁”,“paint the lily”译为“画蛇添足”,“know ones onion”译为“经验丰富”,“a white lily”译为“美丽纯洁的姑娘”,“be/live in clove”译为“生活优裕”等等。这些植物词汇仅仅通过直译其字面是绝无法表达其内涵意义的。

2.某些植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内涵意义相似或者基本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月桂树在两种语言中都代表着胜利,既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汉语中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说法,在英语中“sour grapes”也有嫉妒的含义。汉语中的“草根”一词,在英语中也可以直接翻译为“grass root”。

四、结语

植物词汇的内涵意义是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必要产物,在不同的语言中会产生相离、相交或相同的意义。本文初步浅析分类了这些植物词汇,并指出了其各自的特点,简要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这种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个文明文化上的差异决定的。因此,只有将文化背景作为切入点,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从而做出更好地翻译。

参考文献:

[1]廖光蓉.英汉文化植物词对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5-9.

[2]顾雪梁.花语浅涉[J].现代外语,1994,(3):61-64.

[3]杨元刚,张安德.英汉植物词文怀联想意义对比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74-80.

英汉“心”的概念隐喻对比 篇12

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By》一书中提出的隐喻理论对认知科学和语言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一理论认为, 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性的, 即人们的思维和行动的方式, 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对待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我们大部分推理的最基本形式依赖于空间关系概念。身体、大脑与环境的互动, 提供了日常推理的认知基础。所以隐喻实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中写道:只有将西方语言学中的隐喻和汉语中的隐喻加以对比, 才能够真正比较全面的发现隐喻的构成和作用特点, 才能较全面的认识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 围绕人体器官“心”的概念隐喻对隐喻概念系统进行探索。找出相关的汉语概念隐喻, 并与英语相对应的系统进行比较, 探索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异同。其目的是从中英两种语言的视角出发, 对Lakoff这一概念隐喻理论以跨文化的角度来验证并解释汉语中的概念隐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中文的角度对当代隐喻理论做出验证;对汉英系统进行对比, 找出概念隐喻在使用中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探索两种语言概念隐喻系统中相似性或差异性的深层文化原因。

2 汉英对比

总结了一些汉英概念隐喻表达式, 经过观察分析, 大概将“心”的隐喻分为以下几类:心是重要的部分、心是情感、心是物体、心是容器。

2.1 心是重要的部分 (Heart 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Heart即心脏。心脏若是停止了工作, 那么人就活不成了。因此, 某些系统或组织中最重要, 最具影响力的部分常常被人们称作heart。如英文中有:

Wall Street, the business and financial heart of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very heart of out culture.

…at the heart of the mystery.

类似的, 在中文中也有:市中心, 文化中心, 问题的核心等表达。由于“心”常被看作是情感的所在地, 例如:爱, 用其, 快乐, 恐怖, 满意等等, 因此常常出现在表达这些情感的短语里面。

2.2 心是情感 (HEART IS EMOTION)

心是爱 (HEART IS LOVE)

I gave you my heart.

She has captivated his heart

The famous actor has gained the heart of a pretty girl.

汉语中也用“心”的概念来表示爱, 在“心是爱”的概念隐喻上, 汉英达到了一致。

他已经心有所属了。

他得到那个漂亮女孩的芳心。

心是勇气 (HEART IS COURAGE)

Take heart, for all is not lost.

Until now he had managed to keep up his classes at the University, but he lost heart for study and dropped out of school.

但是汉语中除了用“灰心”表示没有勇气外, 几乎没有“心是勇气”这一概念隐喻。中文中一般用“气”的概念隐喻来表示勇气。例如:勇气, 丧气, 气馁, 泄气, 打气等等。

2.3 心是物体 (Heart is object)

实体/物体可以“得到”、“失去”, 作为喻体的心具有了“物体”的属性, 也成为了可以改变的。物体是有形状的, 可以触摸的、可以打破、有“轻重”之分, 心也一样。英语中有:

He knows how to touch the hearts of his hearers.

His mother broke her heart over his death.

汉语中有:

“农村真穷, 农县真苦, 农业真危险”一想起这句名言, 就让人揪心!

自个儿知道操自个儿的心了。

她当然不能把心里想的都端出来。

可见汉语中的心和物体一样, 可以被揪, 留, 分, 拴住及改变, 有大小, 粗细, 虚实, 软硬, 真假, 好坏之分。

2.4 心是容器 (HEART AS A CONTAINER)

本体:容器有“内”、“外”和“开启”、“闭合”之说:

喻体:心被喻为容器, 具有“内外”之分, 可以“开启”或“闭合”;心是有容量的, 可以填满:而且心是有深度的。例如:

She poured out her heart to us.

John felt much better after he opened his heart to Betty.

中文中的“心是容器”:

心是有内外的、深度的。

内心深处许多莫明的情绪在瞬间变成了感动, 而当一个人的内心充满了感动, 那么他的整个生活空间都会是明亮的、温暖的。

2.5 中文中一些比较独特的隐喻表达式:

2.5.1“心是浪潮”:如, 心潮澎湃、心血来潮、泪水在心里翻腾等。

2.5.2“心是植物”:如, 一股做母亲的骄傲感滋润着它的心。

一股亲切的情感从手掌流入肺腑, 滋润着它的心。

2.5.3“心是动物”:如, 他的心怦怦地跳。妈的话刺了它的心。

他一看就明白, 它的心正在被一把利刃宰割。

2.5.4“心是火”:如, 心急如焚、忧心如焚、心头火起等。

3 结论

从人体说, 心被认为是人躯体的主宰, 这主宰正是居于身体的中心。因此在汉英双语中都存在以心来比喻要害部位, 关键部位的词汇。虽然在汉英两种语言都应用“心”来表示情感, 如爱, 但是汉语却不用心来表示勇气的概念。汉语通常用“气”的概念来喻勇气。原因可能是中国传统的阴阳思维方式和中医观点:认为支配变化的力量是阴阳, 是气, 有气则勇, 无气则泄。另外, 汉语中的“心”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在网上随意下载了几篇散文和小说, 总共是59万字, 然后用Word文档进行搜索, 发现“心”字总共出现了258次。与此种现象相对的是, 英语中的“心”“heart”出现的频率却是非常低的。另一部分原因是有了更加具体的词来描述心里的各种变化, 例如, 用a loving husband来表示有爱心的丈夫。而大部分原因是英语国家更注重理性思维, 他们认为人是用大脑来思维的, 而不是用“心”。所以在英语中基本使用mind来代替heart。因此, 有了“下决心” (make up one's mind) 、“心生一计” (an idea came to his mind) “三心二意” (be in of two minds about) 、“眼不见, 心不烦”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等这些短语。另外, 由“心”组成的汉语词汇远远超过英语词汇。例如:“心”与“头”组合, 构成“心头”, 如, “难解心头之恨”;“心”与“眼”构成“心眼”, 如“他心眼儿好”;“心”与“目”组合, 构成“心目”, 如“在我的心目里, 她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心”与“胸”组合, 构成“他心胸开阔”;“心”与“腹”, 结合产生“心腹大患”等词语;“心”与“肠”组合, 构成“心肠”, 如“她有很大的胆量, 又有个很软的心肠, 而柔软的心肠使她的胆气减少了许多。”

我国在古代时期就已经对心脏的结构有相当深的认识了。在五行中, 心与火相配, 随着心脏的不断的收缩和舒张, 血液被压射出心脏, 并且流于全身, 起营养、温煦的作用。不仅在医学上人们把心和火连在一起, 就连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也往往如此, 如心急火燎, 忧心如焚等。古人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是在心内进行的, 这在中医学叫做“心住神志”。另外, 汉语中“心”的频繁使用, 原因也在于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尚中心的传说。例如:我们知道祭祀是先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将祭神的场所设置到居住区的正中位置, 而且建造的又高又大, 显然反映了中心为尊的观念。

本研究从汉英对比的角度为当代隐喻理论中的隐喻的普遍性提供了一些证据, 但是这里涉及到的问题还仅仅是冰山的一角。

摘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 围绕人体器官“心”的概念隐喻对隐喻概念系统进行探索。找出相关的汉语概念隐喻, 并与英语相对应的系统进行比较, 探索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异同。其目的是从中英两种语言的视角出发, 对Lakoff这一概念隐喻理论以跨文化的角度来验证并解释汉语中的概念隐喻。

关键词:概念,隐喻“,心”

参考文献

[1]Lakoff, George,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何九盈.中国汉字文化大观[M].1990, 296.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 2002, 1.

上一篇:银行保险业发展下一篇:植物生长素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