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黑白颜色词汇(共3篇)
英汉黑白颜色词汇 篇1
颜色词在语言中经常被使用, 从而使其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流中, 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或虽属于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 但分属于不同社会集团或社会阶层的成员, 对各种颜色符号的感知是不一样的。本文的论述即以黑色和白色为例, 从语义和语用两方面对汉英黑色词与白色词作文化学上的探讨。
一、黑色词与白色词的基本象征意义
由于使用汉语和英语的民族、国家各有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使得相同的颜色词蕴含着不同的象征意义。黑、白两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黑暗与光明。在圣经里, 黑色象征魔鬼、邪恶、痛苦与不幸, 因此, 黑色也叫做“死色”。白色则是上帝、天使、幸福、欢乐和美德的象征。在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黑天鹅代表邪恶、欺诈和仇恨;白天鹅则代表善良、纯洁和美好。黑 (B l a c k) 用在比喻上总是给人一种可怕的甚至邪恶的感觉。如:"a black villain" (大坏蛋, 恶棍) ;"b l a c k w o r d s" (不吉利的话) ;"a black letter day" (倒霉的日子) ;"Black mail" (讹诈, 勒索) ;"black money" (黑钱, 没有报税的钱) 等词都表明"Black"与坏的、邪恶、愤怒的特征相联系。与"B l a c k" (黑) 相对的"White"在西方文化里则有美好、希望、幸福、快乐的涵义。圣经故事里天使总是长着一对洁白的翅膀, 头顶上悬浮着银白色的光环。"A white X'mas" (银装素裹的圣诞节) ;"a white day" (吉日) ;"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 (幸福的日子) 。西方童话故事中有一位博得世界各国儿童广泛同情和喜爱的主人公就叫“白雪公主” (Snow white) , 她是聪明、善良、美丽的化身。美国华盛顿的“白宫” (White house) 是国家权力的象征;“白厅” (White hall) 则是英国伦敦中央政府机关集中的街道;西方国家发布的正式文件叫“白皮书” (white paper) 。
从以上所举的例子不难看出在西方文化里存在着重白忌黑的传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黑、白同属五色, 都是正色。古人认为东方的青色象征万物生长, 南方的红色象征万物茂盛, 西方的白色属秋, 北方的黑色属冬。秋收冬藏, 农事虽得到收获, 但气候日趋肃煞, 万物渐次凋零, 人们的活动半径也越来越小, 因而在人们的情绪上, 逐渐产生悲凉与哀伤。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黑、白两色都象征不祥。《史记》云:“秦皇更民曰黔首。”李善注:“黔首, 黑头无知。”在这里, 黑的意义与贱民、愚民联系在一起了。在现代汉语里, “黑”的派生词总是与坏的、不幸、灾难、邪恶等意义相联系。如“黑帮”、“黑市”、“黑心”、“黑名单”、“背黑锅”等。“白”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平民之色”。古代老百姓的衣服不能施彩, 故称“白衣”, 后世称“布衣”。古代没有功名的人称“白丁”、“白身”;没有功名的读书人住的屋子称为“白屋”, 白屋是用茅草搭的房子。在汉语里, 白字的派生词往往含有徒然、轻视、无价值等贬义。如:“白搭”、“白费”、“白眼”、“吃白食”、“一穷二白”等等。在传统戏剧里, “白脸”象征着奸诈和背叛, 舞台上的曹操就是一个大白脸。
由此可见, 中国人在相当多的场合表现出对黑、白两色的厌恶甚至畏惧, 以至避讳它们。这与西方文化中对黑的态度相近似, 而与对白的态度则大相径庭。
二、黑色词与白色词的辅助象征意义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 (Palmer) 说过:“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 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 各种信仰和偏见。”颜色词作为语言的一部分, 它的象征意义并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层次的。本文在这里将它们分为两个层次:基本象征意义层次和辅助象征意义层次。这两个层次的意义可以是相近的, 也可以不同, 有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以下就黑色词和白色词的辅助象征意义层次进行论述。
"B l a c k" (黑) 既象征死亡、罪恶和灾难, 同时也象征庄重、威严和尊贵。"black suit"和"black dress"是西方人最崇尚的传统服装。在庄重场合, 达官贵人、社会名流都喜欢身着黑色;交响乐团的成员几乎都是黑色西服, 以显示尊严和肃穆;在酒店、餐饮服务业中, 黑色西服是高层管理人员的着装。
早期被贩运到美国的黑人被蔑称为“N e g r o"。随着近几十年来反种族歧视斗争的胜利, 黑人不但反对被称为"Negro", 也反对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被称为"colored people" (有色人种) 。他们选择"Black"来代表自己, "Black is beautiful" (黑就是美) 已成为相当时髦的口号。在黑人文化里, 与他们有关的一切事物几乎都被冠以"B l a c k"一词。"Black—English" (黑人英语) ;“B—b e l t" (黑人聚居带) ;"B l a c k nationalism" (黑人民族主义) ;"Black s t u d i e s" (黑人文化研究) ;"b l a c k t e r r o r" (黑人拳击选手) 等等。
"White" (白) 在英语里通常象征希望、和平、幸福和光明, 但也用作贬义。如"white feather" (害怕的脸色, 怯懦的表现) , 这源于西方的斗鸡比赛。人们总是认为尾部有白羽毛的公鸡肯定是胆小、不善斗的公鸡, 后来引申为胆小、怯懦。类似的还有:"white flag" (白旗, 投降旗) ;"white trash" (贬称, 穷苦白人) ;"white—wash" (零分惨败) 等都是"white"在英语中的贬义用法。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同样有基本象征意义和辅助象征意义两个层次。在象征意义的层次性这一点上, 可以说是语言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 因为象征意义的形成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而不同民族不同内容的约定俗成虽千差万别, 但都包含有褒或贬这两种基本态度。
上一节提到中国人有轻黑忌白的传统, 但是黑色在汉代曾是帝王的服色。东方朔在向汉武帝追述孝文帝之治时, 颂扬孝文帝“身衣弋绨” (弋, 黑色, 绨, 厚缯) 。汉成帝谏臣杜永, 原是长安小吏, 成帝时被提拔为光禄大夫, 俸禄二千石左右。杜永自称:“擢之皂衣之吏。” (《汉书·谷永杜邺传》) , 故历史上有“皂衣之吏”的记载, 皂即黑色之意。现代汉语里, “黑油油的土地”用以形容土地的肥沃;“乌黑发亮的眼睛”、“黑里透红的皮肤”等用来赞美人的外貌。汉语里“白”字的派生词能表达纯洁、无辜的意思。“清白”表示无罪;“洁白无瑕”、“白璧无瑕”等表示纯洁, 与英语中的白色象征意义有着某些共性。
三、黑色词和白色词的象征意义与语用意义不对应
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既然是约定俗成, 那么, 这“约定”和“俗成”本身, 必然连结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离开了历史文化背景去使用或理解某一颜色词, 其象征意义或者出不来, 或者被误解。这一点在不同语言的翻译过程中特别敏感, 特别需要注意。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伦纳德·布隆菲尔德 (L e o n a r d Bloomfield) 说过:“外语中的任何一个词或句子的意思总是有别于本族语中一个近似的、相应的词或句子。”这种不能对应或相去甚远, 是引起文化含义的误解及语用意义的混淆的重要原因。
"Black" (黑) 在英汉两种语言里虽然都有贬义用法, 但情况很不一样, 一般也不能对译。当代汉语里的"黑"在中国大陆有象征反动、反革命的意思, 因而诸如“黑帮”一词应译为"reactionary gang"而不是"black gang", 因为在英语里"black"并无"反动"的意思。"白"在当代汉语里也象征反动、顽固落后, 英译时若直译为"white"则令人费解, 故宜用意译。如“白区”应译为"T h e K u o m i n t a n g—controlled Area" (国统区) 。此外, “白”在汉语里还有纯净、徒然、无用、轻视等含意, 英译时都与"white"无关。如“白开水”译为"plain boiled water"。
中国哲学讲求“虚”, 中国文化注重“神似”, 而西方哲学讲“实”, 西方文化讲究科学精确。这种文化气质理所当然地会反映在颜色词中。在英语中, "b l a c k coffee"实指不加任何东西的纯浓咖啡, 而不是“黑咖啡”;"black—sheep"不是黑羊, 而是“害群之马”。英国是个气候温和, 一年四季温差不大的国家, 四季绿草如茵。所以在历史上英国毛纺工业很发达, 以"sheep"或"wool" (羊毛) 作为形象喻体是不鲜见的。如"There is wool so white but a dyer can make it black" (羊毛虽白, 染之则黑) 。这相当于汉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白”在英语里与汉语的语用意义也有差距。"white light district"在美国英语指纽约的不夜区, 不能译为"白灯区";"white slaver"实指逼良为娼的人, 而不是“白奴”;"in the white"意为尚未完工等。
四、结束语
在跨文化交流中, 关于黑白的颜色词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汉英两种语言里具有不同的用途及文化价值、文化意蕴。这就要求我们真切地了解产生与使用该语言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土人情, 并把握和细究颜色黑色词和白色词的意义, 包括许多微妙、特定的象征意义, 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言语交际, 不断促进和加强各国人民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摘要:汉英语言中表示黑与白这两种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 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 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 去分析、探究它们之间文化内涵的区别。
关键词:黑色词,白色词,象征意义,语用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振华.符号学与“颜色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J].深圳大学学报.1996 (8)
[2]万昌盛.色彩的困惑——翻译札记[J].中国翻译.1991 (3)
[3]苑逸飞, 季明平.英语颜色词的社会文化意义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1997 (3)
[4]张德鑫.中外语言文化漫议[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5]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社会语言学研究室编.语言·社会·文化[M].1996
[6]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现代汉英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颜色词汇的英汉互译策略 篇2
一.直接翻译
不同文化中共有的色彩只具物理属性而无文化喻意之时, 译入语读者较易了解原文信息, 此时翻译宜用直译法。当颜色词汇具有文化蕴意之时, 译者仍可采用直接翻译法保留原语作品中有深刻喻意的颜色词汇, 将原语文化展示给译入语读者。例如朱生豪在处理莎士比亚剧本《奥赛罗》里“Beware, my lord, of jealousy, it is the green-eyed monster…”中green-eyed monster时, 直接将“green”译为绿色。在英美文化里, green有嫉妒之意;而中国人惯用红色表示嫉妒。此处朱生豪没有把绿色转化为红色, 则是为着保留原著里色彩的文化含义, 让中国读者品味到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出于同种目的, 汉语中的“红色政权”之“红”、“白色恐怖”之“白”等, 在译成英语时都保留了原色。
二.增补/省略翻译
增补翻译法是在译文中加上原文没有的颜色信息, 目的是化抽象为具体, 比如不同的译者翻译红色时, 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添加上具体的颜色信息, 因而红色或被译成pink, 或作rosy, 或为vermilion。省略法是颜色词汇翻译时比较常见的一种翻译策略, 尤其在诗歌翻译中甚为常见。这是因为诗歌需要在有限字数中传达较多的信息, 倘若把原语文字承载的信息全部翻译, 则会影响诗歌的表达效果, 故而诗歌翻译者不得不为了表达效果而略去原文的部分信息。例如:在诗人徐安贞的诗作《闻邻家理筝》中有这么一句:“曲成虚忆青娥敛”。青娥指的是黑色的秀眉;颜色“青”即为黑色。然而, 翟里斯 (HerbertGiles) 和弗雷彻 (W.Fletcher) 都省略了此处的颜色信息, 仅对眉形做出了翻译, 翟里斯之译为moth-eyebrows, 弗雷彻则将之译为eyebrows fair。杨宪益夫妇在翻译《崔待诏生死冤家》时把“皂雕追紫燕”这一诗句译成Swift hawksthatonweaksparrows fall。此译把诗句中的颜色全部予以删略。无疑, 从这这两个例子看来, 去掉颜色信息后, 诗句翻译直达本意, 因而译文显得简洁直观。当然, 省略法在诗歌翻译中的采用亦可实现诗译的音律节奏之美。
除了诗歌翻译之外, 也有其它文体的作品翻译时使用省略法。在《佛经故事一百篇》里载有:昔有愚人煮“黑石蜜”。黑石蜜乃甘蔗糖, 质坚、味甜, 因其色黑, 故有此名。然而译者张庆年却仅用了“honey”一词以翻译该词条, 把表示颜色的词汇略去不译。究其原因, 一是为了追求达到原故事文字的简练效果;二是为了突出翻译重点, 因为黑石蜜重在本质, 而不在其色。
三.替换翻译
英汉基本颜色词汇的国俗语义比较 篇3
本文选择从英汉语言中表示基本颜色的词汇入手, 分析它们的国俗语义异同是因为色彩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们看似简单, 却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延伸意义, 是语言文化学习中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1 基本颜色词汇的国俗语义对比
1) 红色与red:“红色”在英汉文化里, 有着一些相似的国俗语义, 比如可以用于表示危险警告, 禁止信号, 也用于表示赤字、亏欠, 或表示愤怒等。除此之外, “红色”在这两种语言中分别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简单的说, 在英语文化里, “红色”更多的带有贬抑的国俗语义;而在汉语文化中, 它则更多的带有褒扬的国俗语义。
在英语中, “红色”含有“沾有鲜血的”、“暴力”的国俗语义, 例如:a red battle (血战) ;red revenge (血腥报复) 。此外, “红色”或“红旗” (red flag) , “红布” (red rag) 象征“令人生气的事物”, 例如:Neither of the two organizations uses public funds for direct support of abortions, but they do support groups which provide abortions with other funds-a red flag for conservatives. (这两个组织均未运用公共资金直接资助堕胎, 但是他们却支持那些运用其他资金来源资助堕胎的团体, 这种行为激怒了保守派人士) 。再如, 英语中“red tape”原指旧时捆扎公文用的红带, 现在泛指“费时拖拉的繁琐手续”, 例如:My passport application is stuck in red tape. (我的护照申请陷入了繁琐手续的环节。)
与上述对比, 在汉语文化中, “红色”更多的带有褒扬的意义, 它是人们最喜欢的一种颜色, 因为它象征着吉祥, 幸福, 鸿运, 事业兴旺发达, 成功圆满。“红色”也含有忠诚的国俗语义, 如“红心”比喻忠于革命, “丹心”比喻赤诚的心。此外, “红色”还象征春色, 如:宋代朱熹的《春日》中有:“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汉学家David Hawkes把《红楼梦》中的“怡红院”译为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 因为汉语中“红色”含有春意盎然, 生命旺盛的国俗语义, 而英语中“red”却并无此意, 反而“green”倒有相似的国俗语义, 因此将“红”译为“绿”。汉语中“红”也含有美貌的国俗语义, 如红颜, 红粉, 红袖等。
2) 白色与white:在英汉文化里, 白色都含有纯洁无暇的国俗语义, 如英文中有:a white spirit (纯洁的心灵) , white innocence (纯真) , a 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 ;汉语中有“洁白无暇”, “白心”。白色也可以表示合法, 如英语中有white market (合法的交易市场) , 汉语中有“白色收入”, 表示合法, 公开的收入, 有别于“灰色收入”, “黑色收入”。
英语中的白色含有“吉祥”的国俗语义, 比如: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 (吉日) , 这一点和汉语中完全相反。汉语中的“白色”往往和丧事有关。此外, 英语文化中, 白色可以象征希望, 如:This young Italian-born dancer is the white hope of the Royal Ballet. (这位年轻的意大利裔的舞蹈家是皇家芭蕾舞团的希望。) “white”还含有胆小, 怯懦的文化内涵, 如用whitelivered表示没有血气的人。汉语中“白”含有“不付代价”的语义, 如“白吃白喝”, “吃白饭”。
3) 黄色与yellow:在汉英文化中, “黄色”与“yellow”的国俗语义差别比较明显。在英语文化中, yellow是最下等的颜色, 因此它含有贬义。如, 基督教认为“黄色”是出卖耶稣的犹大所穿衣服的颜色, 因此“黄色”含有“背叛”的涵义, 于是英语中用the little yellow stain of treason指“背信弃义的小污点”。Yellow还象征“胆怯”, 如“You yellow coward! (你这个胆小鬼!) ”。英语中yellow也用来特指白人与黑人的混血儿, 隐含歧视和贬低的语义。Yellow在英语中也指报纸等媒体采用耸人听闻的手法渲染夸张歪曲事实以来吸引读者的新闻作风, 如yellow press (黄色报刊) , 汉语中也有“黄色报刊”的提法, 但这里“黄色”含有色情, 淫秽的涵义。
与yellow在英语中主要以贬义语义为主相比, 在汉语文化中, “黄色”为尊贵之色, 象征皇权, 帝王, 如“黄旗紫盖”比喻天子降生, “黄袍加身”比喻登上皇位。此外, 汉语中“黄”也多表示“枯萎”、引申为“伤感”, 及“落空”, 如《诗经小雅》中有“何草不黄, 何日不行”, “这事情看来是黄了”。
4) 绿色与green:英汉文化中“绿色”与green的国俗语义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可以用于象征生命, 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如英语中有“be ripe in years but green in heart”指“人老心不老”;汉语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 等。在汉英文化中, 绿色均可表示“环保”、“健康”, 如greenocrat (支持环境事业的官员) , green party (以保护环境生态为基本纲领的政党) , 绿色食品 (无污染食品) , 绿色家具 (不损害人体健康的家具) 。此外, 与汉语不同, green在英语中含有“嫉妒, 羡慕”的国俗语义, 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将“嫉妒”比作“green-eyed monster”。“green”在英文中还含有“不成熟”“幼稚”以及“生的, 未加工的”涵义, 如: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 (你认为我很幼稚吗?) (《英汉大字典》, 1993) , green liquor (未酿好的酒) 。
5) 蓝色与blue:英语中blue含有“情绪低沉”、“精神忧郁”、“悲观”、“凄凉”的国俗语义, 例如:after-baby blues (产后忧郁症) ;Hospitality cured my blues, and my journey was kep alive. (友好驱除了我的忧郁, 旅行中依然很快乐。 (《英汉大词典》, 1993) ;His prospect of getting a job look rather blue. (他得到工作的希望很渺茫) (《英汉大词典》, 1993) 。此外, 英语中“blue blood”指出身高贵的人, 由此“blue”可以引申为“高贵的”, “重要的”, 如blue book (社会名人录;美国政府官员名录) , blue-chip (热门的股票) 。英语中的blue还含有“色情”的国俗语义, 如a blue film (色情电影) , blue jokes (猥琐的玩笑) 。
与blue在英语中丰富的国俗语义对比, 在汉语中它的涵义偏少。著名英语影片Waterloo Bridge根据其情节被译作《魂断蓝桥》, 唐代白居易在《蓝桥驿见元九诗》中写道:“蓝桥春雪君归日, 秦岭秋风我去时”, 由此可见, 在汉语文化中“蓝桥”被赋予了“恋人约会的地方”的国俗语义。
6) 紫色与purple:在英汉文化中, “紫色”与purple均有褒义表示高贵的语义。在英语文化中, purple的古意为“深红色”, 原为国王王服的传统颜色, 因此它象征着“王位”, “权贵”, 如He was born to the purple. (他出身皇族。) (《朗文当代英语辞典》, 1995) 。汉语中有成语“纡金佩紫”, “垂朱拖紫”, 均指地位显赫。在汉语文化中, “紫色”为祥瑞之气, 现在多用于比喻吉祥的征兆, 如“紫气东来”。英语中也有“purple patch”, 指“红运”, 如He was enjoying a purple patch and scored 11goals in 14games. (他正福星高照, 14场比赛进了11球)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2004) 。
此外, 在英语文化中, purple一词也含有“华而不实”、“尖刻”的贬义语义。如:purple prose (辞藻华丽的散文) ;purple language (尖刻的语言) 。
7) 黑色与black:在汉英文化中, “黑色”有一些相似的国俗语义, 都含有“死亡”和“哀悼”的国俗语义, 如wear black for his father (为他的父亲穿孝服) 。“黑色”也都含有“低沉”、“压抑”的语义, 如:The black memory of his mother’s death rushed over him again. (母亲的死这件悲痛的事情又涌上他的心头。) ( (《英汉大词典》, 1993) ;我的生活曾经是悲苦的, 黑暗的。 (巴金《朋友》) 。此外, “黑色”在英汉文化中也都含有“邪恶”、“由于违法而不公开”的涵义。如:say black is white (颠倒是非) ;blackmai (勒索, 敲诈) ;black sheep (家族败类) ;black leg (破坏罢工的人) ;black money (非法收益) ;black markets (黑市) 。汉语中有:“黑心”;“黑白分明”;“黑货” (漏税或违禁的货物) ;“黑人” (没有户籍的人) ;“黑枪” (非法暗藏的枪支或趁人不备暗中射出的枪弹) 。
2 结束语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交际的作用, 而语言交际的最大障碍就是文化误解。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 对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空缺和套用母语思维会对英语中有些词汇的国俗语义造成误解, 从而引发交际失败。因此, 对词语意义的正确理解只能从文化方面获得。正确理解词语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涵义, 即词语的国俗语义, 是成功交际的重要条件。所以, 语言的学习不能脱离文化的学习,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
摘要:词汇能够反映出与之相对应的语言文化;同样,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具有相似概念意义的词汇所拥有的文化色彩语义, 即国俗语义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该文从表示基本颜色的词汇着手, 对比了在这些词汇在英汉文化中所隐含的国俗语义的异同, 从而强调了文化学习对语言学习和成功交际的重要性。
关键词:国俗语义,语言,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3]陆谷孙.英汉大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
[4]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89.
[5]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6]朗文当代英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5.
【英汉黑白颜色词汇】推荐阅读:
浅析英汉语言中颜色词汇的文化差异11-25
英汉颜色差异08-31
英汉颜色词对比05-23
英汉颜色隐喻对比研究12-25
英汉颜色词比较与翻译11-11
英汉颜色词的异同论文09-08
英汉词汇09-27
英汉植物词汇05-30
英汉颜色词的模糊性11-25
金融词汇英汉对照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