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与文化

2024-05-25

词汇与文化(通用12篇)

词汇与文化 篇1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结晶, 世界上各民族由于生活的地理环境、气候、历史条件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不同的文化背景, 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离不开文化, 没有语言, 就没有文化, 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 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 每个词除了具有概念意义外, 还有丰富的内涵意义。因此, 学习词汇必须掌握其中的文化内涵, 只有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二、英语词汇教学现状

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 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长期以来, 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仅仅局限于背单词、背词组的意义以及掌握大量的语言规则。而教师在词汇教学方面, 教学方法单一, 只是单纯地讲解单词的发音、汉语翻译, 机械性地造几个句子让学生了解其用法, 片面强调机械记忆, 没有把单词放到语境中去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没有把词汇教学与文化知识介绍结合起来, 造成学生知道其汉语意思, 却不会应用, 或者在应用时频频出现“汉语式英语”;或者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应试成绩很高, 但文化知识面不广泛, 不能很好地利用英语进行交际, 学到的基本是“哑巴英语”。由此可见, 在词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得尤为重要。

三、英汉语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

(一) 词的概念意义及内涵意义。

词的概念意义就是字面意义, 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词的内涵意义是词的隐含或基本意义之外的含义。所以, 要完全掌握词语, 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 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 而且要知道词的内涵意义, 否则就会出现语言错误。

如现在一般把“landlord”等同于“地主”, “peasant”等同于“农民”。其实两者不是完全等同的, 在《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 “landlord”是“A person who owns and rents land, buildings, or dwelling units.” (地主, 房东) , 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地主”是“占有土地, 自己不劳动, 依靠出租土地剥削农民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所以在英语中没有贬义, 而在汉语中是一个具有政治贬义的词。“peasant”在英语中含有“a country person, a rustic;a person with rough unrefined manners” (小农, 乡下人;举止粗鲁的人) , 有点贬义色彩, 在汉语中, “农民”是“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是一个褒义词, 而外国人眼里的“农民”更多地等同于“farmer”。所以, 英语中的“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有不同的涵义。再如“liberalism”, 汉语中是“自由主义———革命队伍中的一种错误的思想作风, 主要表现是缺乏原则, 无组织、无纪律、强调个人利益等”, 在英语中是“A political theory on the natural goodness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autonomy of the individual and favoring civil and politicalliberties” (一种政治理论, 它以人性本善为基础, 提倡个人自治, 强调公民和政治的自由) 。同样“individualism”不等同于“个人主义”, 英语文化中强调的是个人独立 (independence) 及自由 (freedom) , 强调“个性”, 而汉语文化中“个人主义”则侧重于“自私”, 是贬义词。又如, 对“politician”与“statesman”, 我们都译为“政治家”, 那么这两个词是一样的吗?前者是“person who is skilled at handling people or situations, or at getting people to do what he wants (政客, 玩弄权术者) ”, 而后者是“person who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management of State affairs, esp.one who is skilled and fair;wise political leader (政治家, 尤指贤明公正的) ”, 由此可见, 在英语文化中这两个词的内涵色彩是不同的, 所以汉语中的“政治家”应译为“statesman”。再如, “ambitious”一词, 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 中国人往往用其贬义, 表示“野心勃勃”, 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 表示“有雄心壮志的”;“aggressive”一词, 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 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 有开拓精神”。

(二) 不同文化的人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如欧美人崇尚独立, 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感到别人像对待孩子那样对他们“关怀备至”, 也会非常反感。因此, 中国人之间常说的“天气太冷, 多穿点衣服, 别感冒了。”“路很滑, 要小心。”之类的话一般是不应对欧美人说的。因此, 即使是对西方人表示关心和同情, 也要注意分寸。

又如中国一贯以尊老为美德, 然而在西方, “老年”总是和“无用”与“孤寂”相联系。曾经有一位外企秘书, 在比他年长的加拿大上司过生日时为表祝贺之意, 送一尊“老寿星”的泥人。当这位上司打开礼物, 原来的笑脸反而消失了。他严肃地说:“Did you wish me to be as old as that clay-figurine?I’d prefer to be always young.”

中国早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因此, 人们见面时常爱说“吃过了吗?”, 但这只是一种称呼罢了。中国人听到这些话也只是回答说“吃了”“还没有”之类的话, 表示谢谢问话人的关怀和热情。此类话在欧美国家相当于问候语。如果把问话翻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且被问话的是英语民族的人, 他心理上的首要反应是:“Yes, I have.”或“No, I haven’t.”或“Do you mind to invite me to dinner?”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 汉语中诸多的与“吃饭”有关的词语, 在翻译时要做好适当的转换。如, 饭桶 (good-for-nothing) 、吃不消 (be unable to stand) 、吃不开 (be unpopular) 、吃老本 (live off one’spast gains) 。

(三) 俗语、习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同一客观事物, 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 引起不同的联想, 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少语言都有许多以动物为内容或作比喻的习语, 但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是互不相同的。中国人崇尚龙。中国是龙的大地、龙的故乡,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因此, 汉语中有诸多与龙相关的成语、典故。如龙腾虎跃、龙盘虎踞、龙争虎斗、龙飞凤舞、龙潭虎穴、生龙活虎等。“望子成龙”可译为“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 (i.e.win suc-cess in the world) ”, 第二种解释是直译, 但在直译后加注了解释, 这一解释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龙”给英美人的印象是可怕的, 根据他们所熟悉的《圣经》, “龙”是罪恶的象征, 或是对年轻女子严格凶狠的监护人, 尤其是老太婆。又如在英语和汉语中, “蝙蝠”的概念意义完全相同。但从文化的角度, 特别是褒贬态度上看, 是不同的。汉语中的“蝙蝠”与英语中的“bat”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产生不同的联想, 在欧洲的民间传说里, 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 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英语中有些成语, 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都说明对于蝙蝠的坏的联想。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由于“蝠”同“福”同音, 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英语white elephant与汉语“白象”, white elephant指“使人感到累赘的赠品”或“招致亏损的财产”, 而汉语“白象”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又如:propaganda含有“撒谎”、“欺骗”等文化意义, 而汉语中的“宣传”则无此意;英语spiritual civilization有强烈的宗教意味, 而汉语中的“精神文明”则不含此意。同样, “松”和“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骨气”、“气节”、“长寿”, 而pine和crane在英语中却没有什么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 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 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 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 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 (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 中国人十分喜爱猫, 用“馋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呢的成分, 而在西方文化中, “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四、结语

英汉语中词汇的概念意义及内涵意义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障碍。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 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但词汇教学不能为教词汇而教词汇, 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 教师应加强对文化因素的重视, 渗透文化教育,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强对英汉语语言蕴涵的文化结构构成要素的认识, 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英语词汇教学的内容, 增强了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使词汇教学更加鲜活, 使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领会到词在原文化中的涵义, 正确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交际, 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

摘要:英语词汇教学必须重视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对比, 提高词汇教学的质量, 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 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层次上的文化差异, 探讨了英语词汇教学中如何融入文化知识。

关键词:英语词汇,文化差异,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许国璋.Cultural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J].现代外语, 1988, (4) .

[5]邓万学.英汉互译中语言内涵色彩的比较[J].曲靖师专学报, 1994, (4) .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7]李北达.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 (第四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词汇与文化 篇2

语言学者对语言词汇的研究已经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这足以显示语言词汇的重要性。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如果不了解词汇的特定文化内涵,就不可能正确的认识、理解和使用词汇,就更谈不上如何使用语言。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汉英语言的词汇空缺、汉英词汇的不等值现象、由对词汇的体验不同所引起的不同的联想及随英语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而变化的词汇等四个方面对词汇研究进行简单介绍,以期让初学者对语言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词汇教学词汇空缺词汇不等值词汇联想词汇发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而词汇又是语言信息的载体,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民族特性,语言的民族特性自然会由词汇反映表达出来,这就使得词汇具有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如果不了解词汇的特定的文化内涵,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理解和使用词汇,也就更谈不上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很多语言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因为缺乏对所学语言的文化的.了解,或是受本民族的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的影响,所以不能完全正确地理解所学语言的词汇,影响了阅读效果。由此及彼,语言学习者在写作和交际中所发生的词汇错用现象、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也可以归为这一原因。

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作为语言教授的教师,在讲解所学语的词汇时,除了要讲解词的意义和用法外,更加要介绍词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篇小论文里,本文作者将就如何在词汇教学中挖掘、讲授词的文化内涵发表一点个人的拙见,希望能给语言词汇教学和词汇习得者些许帮助。

一、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词汇空缺介绍

由于历史、地理、语言、文化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差异,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一种语言中所具有的某些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并不存在。比如在汉语中,我们有“干部”一词,然而在英语中从不用“cadre”表示“干部”。我们只能用“officialadministrator”或“functionary”来代替“干部”。又如汉语中的“红娘”,“望子成龙”等会让外国人感觉吃惊而不知所云。再如英语中的“motel”、“brunch”、“Hippy”、“cowboy”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单看其字面意义,是很难把握的。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如汉语中的“饺子”、“麻将”、“太极”、“叩头”、“阴阳”,英语中的“egghead”,“ice

box”,“decadents”,“Punk”等。英语老师只有解释清楚这些词语才能确保学生的正确理解。

二、汉语和英语词汇的不等值现象介绍

产生词汇不等值现象的原因是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某一词在一种文化中具有多个意向,而当转移到另外一种文化中去时,就未必如此。比如英语中的“uncle”可以指代汉语中的“姑父”、“姨夫”、“叔叔”、“舅舅”等。又如英语中的“board”不仅仅表示汉语中的“板子”,还可以指“船舷”、“海岸”、“伙食”、“委员会”、“部门”、“舞台”等,甚至可用来做动词。这类词汇不等值现象是因为词义大小不等所致,还有因褒贬色彩相反或相左而导致的词汇不等值现象。如英语中的“individualism”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种格外值得推崇的精神,可以说其中蕴涵着“个性的价值地位超过一切”的美国文化核心,它包含独立、奋斗、创新的意向。而在汉语中,“个人主义”却具有贬义色彩,人们把它与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相联系。再如“ambition”一词,具有褒贬两种色彩。我们习惯上把它译为“野心”。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根据语境还可以译为“抱负”、“理想”和“雄心壮志”。

三、由对词汇的体验性不同所引起的不同的联想介绍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同一所指的特点与表象的感觉和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汉语中的“南瓜”与英语中的“pumpkin”具有相同的概念意义,然而在不同的文化中,在人们头脑中引起的联想却是不同的。中国人尤其是老一辈的人,看到南瓜可能会想起苦日子,南瓜与艰苦的岁月联系在一起。而英美人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受。他们会想到感恩节,想到万圣节,南瓜是与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再如“蝙蝠”一词,在西方文化中指代邪恶,而“蝙蝠”在汉语中因为谐音的关系而指代“福”,象征着幸福。又如“竹”代表清新脱俗,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一种高风亮节的人格,而在西方人看来,只不过是一种生长极快的植物而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如果不了解竹的象征意义,所学者是无法理解此句的含义的。

四、随英语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而变化的词汇介绍

语言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缓慢的发展过程中,某些词汇逐渐有了新的含义。特别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新生词和旧词新义现象层出不穷。如“hard-ware” 旧的词义表示金属器具,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普遍应用,它被用来表示计算机的硬件,并同时衍生出了它的反义词“soft-ware”(软件)。又如“ath”原本只是用来指实实在在的小路,现在还可以用做计算机术语,表示“路径”。再如“game industry”,在美国实质上是指行业。尽管由来已久,但将之称为行业, 恐怕还是受了经济学的影响。类似这样的词还有“ nuclear family, single mother, Sunday father, loneliness industry, suburban inhabitants”等,不一而尽。在词汇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还有很多,在这里不一一列举。语言词汇乃至语言本身的习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文化的习得。

英语教师教授英语实质上就是深层的文化转换或“视界转换”。诚然,掌握了英语语言知识,学生就能写出语法正确的句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用所学语进行成功的交际。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十分重视词汇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分析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中英文中的差异,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乃至应用语言的综合能力。以上是笔者对词汇学习的管窥一斑,肯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笔者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广大语言研究者共同继续探讨。并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Aitchison, J.《语言变化: 进步还是倒退》北京: 语文出版社.

[2]刘鸿莫《时髦语》广州: 广东旅游出版社.

[3]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4]汪榕培、王之江等《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读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词汇与文化 篇3

关键词:颜色词汇;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191-01

一、文化、语言的关系

文化包括语言,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社会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革新,这表明社会文明在进步,换句话说,就是文化在不断丰富。这些社会文化的进步致使新造词、外来词以及反映着新出现的事物和新的概念的词汇大量涌现,使语言词汇得到不断的充实,进而推动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文化的基本特点。首先,语言是人类自身繁衍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人们经过后天的学习可以获得。其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也是如此。再有,语言可以记载和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该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习惯等。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工具。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传递,其本质就是文化的交流。因此,语际间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单位的机械转换,究其根本是两种文化的相互转换和移植。

二、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人们习惯上将全世界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中国属于东方,俄罗斯属于西方,二者之间存在种种文化差异,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二者之间存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中国的传统经济模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安分保守、注重伦理道德、以和为贵的性格特点。 而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且西方国家较早进入工业经济时代,所以欧洲人的性格特点是比较外向、喜欢探索,有较强的斗争精神的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另一方面是两大区域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中国地处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这使中国人喜欢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安静稳定的环境,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而西方国家,包括俄罗斯,地处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代起人民就乐于探索自然奥秘。

三、中俄颜色词汇蕴含的文化差异对比

(一)红色(красный)

俄语中红色是美丽的、漂亮的、希望的象征。如Кpacная площадь(红场),真正的含义是漂亮的广场;Кpacная девица是指美丽的姑娘,Красный денек指晴朗的天空等等。

汉文化中的红色是喜庆、幸福的化身。因为红色是太阳和火的颜色,它还被赋予热烈、欢快、充满活力、兴旺、胜利、健康、充满成功喜悦等意义。如“红火、红运、红艳艳、红包、当红、门红、红光满面”等。

(二)白色(белый)

俄语中白色的含义是光明、晴朗、温暖、希望,所以белый (白色)这个词就有了高贵、美好、圣洁以及理想这些转义。如белая кость(本义为白色的骨头),现用来讽刺自高自大的人;белая работа(本义为白色的工作)表示高尚的工等。

白色是中国文化中的禁忌色,人们总是把它与死亡、凶兆、奸邪、悲伤、联系在一起。人们常把做了没有结果的事情叫做“白干、白费事”等。也有成语表示空无的含义如“一穷二白、白日做梦”等。

(三)黑色(чёрный)

俄罗斯人对黑色较为排斥,多用黑色表达的是消极、不好的事情,如“死亡”。在俄罗斯人的葬礼上,人们以黑色衣服作为丧服;还可“表示、艰难、痛苦”,如чёрные мысли (忧郁的思想)、чёрные дни(艰难的日子)等;还可表“低贱、肮脏、笨拙的”之意,例如:чёрная работа(粗活)、чёрная кость (下贱的黎民)、чёрные люди (黎民百姓)等;表“邪恶、见不得人”之意:чёрная душа (黑心肠)、чёрный рынок (黑市)等。表示“不详”:чёрная кошка (黑猫)。在俄罗斯传统习俗中,认为黑猫是凶杀之物,在路上遇见黑猫,预示将发生倒霉的事情。

在汉语中黑色是黑暗的象征,通常表达不光彩、不正当的含义。通常它表示不幸、威胁、凶犯和死亡。在中国侮辱人叫“给人抹黑”;捏造事实排傍人叫“告黑状”;替人承担莫须有的罪名“背黑锅”。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到黑色在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色彩,新的词语也沿承了这些含义。

当然,表颜色的词汇数量众多,不胜枚举,上述这些词汇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其它的颜色,在中俄文化中也有不同的含义,如:黄色(жёлтый)在俄罗斯文中代表“淫秽”,如:жёлтая печать;在汉语中被赋予“身份高贵”的含义,如“黄帝,黄马褂”,是五行中的中央色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它同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点通过中俄颜色词汇的文化差异可略见一斑。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民族文化,语际间的翻译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正确理解中俄语言中所蕴涵的文化伴随意义,并尽可能地将其保留在译语中,不仅是中俄翻译的目标,同时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在具体的中俄翻译实践中,文化内涵关系到翻译工作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所欲实现的翻译目的,同时也影响着翻译的效果。作为一名俄语学习者,理应掌握俄罗斯的基本国情,政策,社会制度,风俗人情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俄语,理解俄语中传递的俄罗斯文化。

参考文献

[1]从亚平.俄语中反映民族文化特点的词汇[J].中国俄语教学,1988(2):31-34.

[2]王育伦.俄汉语颜色词研究[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4(6):10-14.

词汇与文化 篇4

关键词:英语,动物词汇,文化意义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内涵, 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 语言蕴涵于文化之中, 不可避免地要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我们把生活的经验变成语言, 并给语言加上意思是受了文化的约束、影响的, 而各种语言则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互为区别。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反之, 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对词汇的影响也最深。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 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词汇是语言这座大厦中最重要的建筑材料, 是语言的基本因素, 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 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次上体现得最为突出, 涉及的面也最广泛。语义学把词汇意义分为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两大类, 语言意义指概念意义, 文化意义包括国俗意义、感情色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英语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 英语动物词汇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与汉语有很大差异。

二、英语动物词汇的文化意义

语义学把词汇意义分为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两大类, 语言意义指概念意义, 文化意义包括国俗意义、感情色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英汉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能充分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 英汉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 具体到动物词汇, 英汉动物词汇所包含的各种文化意义存在很大差异, 同一动物所承载的喻义可能是不相同的。

《汉英分类词插图词典》 (广东人民出版社) 里的《附录·常见动植物》包括常见动物词649个, 其中文化动物词258个, 占总数的39.75%, 远远高于汉语文化动物词16.16%的比例。

动物词产生文化意义的基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动物的外貌、性格、行为、习惯、作用、生理、心理等特征;二是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 包括神话、宗教传说、历史、文学、艺术、语言、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三是联想, 联想把动物和另一事物联系起来, 而民族的文化传统, 特别是文化心理对于联想的产生起着潜在的、重要的引导作用, 没有联想的作用就不可能有词义的引申。

1. 英汉语文化意义相似的英语动物词汇

语言反映文化, 语言上的共同点正是由于文化的共性所决定的, 因为英汉文化之间存在某些共性, 有些动物形象能引起英汉民族相似的联想。

英国人说“He is a fox.”中国人对此话的理解是“他这个人非常狡猾”, 两种文化对“狐狸”赋予了相同的文化附加义。又如, 英语中wolf一词有“好色的男子”的意思, 汉语中也有“色狼”一词, 它们都是由狼的附加意义“贪婪”发展而来。具有相同文化附加义的动物词还有很多, 例如:

donkey (驴) , ass (驴) , pig (猪) , goose (鹅) 都可以表示“愚蠢”, lamb (羔羊) 象征“温柔”, “sheep” (绵羊) 象征“驯顺、善良”, snake, serpent, viper (蛇) 象征“狠毒、险恶的人”, strich (鸵鸟) 有“愚蠢、逃避”等意思, bird (鸟) 象征“自由”, parrot (鹦鹉) 表示“人云亦云, 机械地重复”, lark (百灵鸟) 象征“快乐”, bee (蜜蜂) 象征“勤劳”, snail (蜗牛) 表示“缓慢”。

与这一类动物词汇有关的习语可以直接翻译成汉语, as fast as a hare (动若脱兔) , as free as a bird (鸟儿一样自由) , at a snail’s pace (蜗牛般的速度) , feed the fishes (葬身鱼腹) , make a monkey of sb. (当猴耍) , a bird’s-eye view (鸟瞰) , 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 英汉语文化意义相异的英语动物词汇

有些英语动物词汇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但在汉语中却找不到相同的联想意义。例如:lion (狮子) 在英语中是百兽之王, 其形象是勇敢、威严, 英国人选狮子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majestic as a lion (狮子般雄伟) , lion-hearted (狮心理查) , 但汉语中的百兽之王却是老虎。

英美人认为dragon (龙) 是邪恶的象征, 在《圣经》里, 恶魔撒旦被称作the dragon, 在基督教美术作品中dragon也总是代表邪恶, 是凶残肆虐的怪物。龙在中国文化里象征着吉样、权势、高贵,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 龙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 在封建时代, 龙是皇帝的象征, 历代帝王自称为“真龙天子”, 龙在中国人心中是至高无上的, 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自称。有些成语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龙飞凤舞、藏龙卧虎、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也反映出积极的文化含义。

phoenix (凤凰) 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鸟, 据说在阿拉伯沙漠上生存五六百年, 临死前为自己筑一个铺满香料的巢, 唱完一支凄凉的挽歌后, 用翅膀扇火, 将自己烧为灰烬, 然后从灰烬中诞生出一只新的凤凰, 因此, phoenix在英语中有“复活”的意思。在中国神话中, 凤凰是一种神异动物, 雄性称“凤”, 雌性称“凰”, 与龙、龟、麒麟合称四灵, 被视为鸟中之王, 因而有百鸟朝凤的说法。古时人们认为凤凰出现预示着天下太平, 后世多以龙比喻皇帝, 以凤凰比喻皇后, 帝王成婚称为“龙凤呈祥”。

dog (狗) 在英美国家是常见的宠物, 狗被称为“Man’s best friend”, 这种心态使得dog一词的词义沿着褒义方向发展。例如:a gay dog (快活的人) 、a lucky dog (幸运儿)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时) , 由此可见西方人爱狗的这一心态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分不开。在中国文化中, “狗”是被人厌恶的东西, 象征卑劣可恶的品性, “狗”具有明显的贬义。

peacock (孔雀) 在英语中的引申意义是贬义的, 只强调它骄傲的一面, 不强调美丽的一面。例如:as proud as a peacock (孔雀般高傲) 、a peacock in his pride (炫耀一时的人) 、play the peacock (炫耀自己、沾沾自喜) 、peacock like (炫耀的、虚荣的) 。而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美丽的象征, 我国傣族人跳孔雀舞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 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情。

具有不同文化附加义的英语动物词还有很多。例如:horse (马) 表示“健壮、任劳任怨、胃口大”, bull (牛) 代表“手脚笨拙的人”, mule (骡子) 象征“顽固”, “goat” (山羊) 代表“淫荡邪恶”, cat (猫) 表示“恶毒”, beaver (河狸) 表示“急躁的人”, mouse (鼠) 表示“安静, 贫穷”。

magpie (喜鹊) 代表“唠叨、饶舌”, owl (猫头鹰) 常栖息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身边, 是思想和智慧的象征, petrel (海燕) 如果出现就有暴风雨, 因此表示“爱争吵的人, 制造纠纷的人”, stork (鹳鸟) 有“婴儿”的意思, chicken代表“懦弱、胆怯”, cricket (蟋蟀) 表示“宁静、舒适、幸福”。

这一类英语动物词出现在英语习语中, 如果翻译时找不到对应的意思, 可以套用现成的汉语成语。例如: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热砖上的猫———热锅上的蚂蚁) , drink like a fish (如鱼饮水———牛饮) , wet as a drowned rat (湿得像落水老鼠———落汤鸡) , live a dog’s life (生活得像狗———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 与slippery as an eel (滑得像鳝鱼———滑得像泥鳅) , stubborn as a mule (像骡子一样犟———犟牛) ,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杀掉生金蛋的鹅———杀鸡取卵) , as blind as a bat (像蝙蝠一样瞎———有眼无珠) 。

参考文献

[1]廖光蓉.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 2000 (5) .

[2]詹蓓.英汉动物喻体语用含义的对比分析[J].外语研究, 2003 (3) .

[3]王德春, 王建华.汉英动物名称的国俗同义现象[J].山东外语教学, 1995 (3) .

[4]李君文, 杨晓军.东西方动物文化内涵的差异与翻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2) .

[5]张琪.中英同一动物词的文化差异[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2) .

词汇翻译与文化信息的传递与处理 篇5

词汇翻译与文化信息的传递与处理

翻译是语际转换,也是文化转换.如何准确传递词汇的文化信息是决定翻译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本文从分析文化差异入手,提出以灵活多变的翻译方法对待词汇中的.文化内涵,以求得理想的交际效果.

作 者:詹春娟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语学院,230039刊 名:池州师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ZHOU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16(2)分类号:A315.9关键词:词汇 文化差异 翻译方法

词汇与文化 篇6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空缺词汇;翻译策略

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即当文化的一方输入某些信息时,另一方对这些信息无法理解,也就是对方应激活的空位没有办法被激活,这样就会很容易致使交际失败。具体来说,其一般是由于双方不同的文化所造成的,那就是说,在双方的文化上存在一定的真空,即文化空缺,这种文化空缺在词汇这一领域的体现尤为明显。因此,为了让英汉的跨文化交流进行得更为便利,需要对翻译中的障碍进行克服,这就需要对英汉的文化空缺词汇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下面笔者将会对文化空缺词汇的概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翻译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文化空缺词汇的基本概况分析

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可以知道,文化意义和语言意义是词语意义的两个组成部分,但是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吴樱、王福祥等人就曾提出,词语意义是由文化内涵与指示意义这两个部分组成,而徐君则提出,所谓文化内涵,主要是指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交流的过程中,以民族文化为重要基点进行比较,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本族文化。因而,要想做好跨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工作,译者需要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并且能够对词语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有较为准确的理解。著名的教授王佐良提出,文化的差异是翻译中面临的最大困难。这是说,要想将翻译做得合乎要求,对英汉词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都要有非常准确的理解。但是,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性较大,因而词汇中的文化内涵也很难做到完全对应,当文化内涵不对应时,文化空缺的现象也就随之产生,这样就会导致非常多文化空缺词的出现。而文化空缺词,通常是指某些词汇是某个民族特有的现象,其中的文化内涵与信息非常独特,其他民族中没有对应的词汇,也很难进行理解。这种文化空缺词汇,既可以是某个民族独创的一种词汇,也可以是在历史发展中慢慢形成的词汇。文化空缺词主要是由于词汇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所导致的,这种词主要由两类组成,即完全空缺词与部分空缺词。其中,完全空缺词,是指就某一个词汇来说,无法在英汉这两种语言中找到文化内涵或者是指示意义相同或者是相近的词汇;而部分空缺词,则是指能够在英汉这两种语言中发现指示意义较为相近或者是相同的词汇,但是在文化内涵上却无法相对应。总之,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文化空缺词汇的存在给翻译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二、文化空缺词汇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

不管是宗教信仰,政治制度,还是人文历史背景,英汉两个民族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正是这些方面的差异性致使在文化上有一定的文化空缺现象的存在,或者说叫做词汇真空地带,下面笔者将对文化空缺词汇现象出现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

1.宗教信仰的差异

在欧美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基督教是他们非常重要的宗教信仰,围绕着这样一个宗教信仰,形成了一种较为强大的基督文化。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整个世界的安排与上帝旨意关系密切,而且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历史上,基督教甚至一度处于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完全超越了世俗君主的权利;相对来说,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信仰的是佛教,佛教的一些观念在中国人中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在很多中国人的心中,老天爷和盘古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汉语中的老天爷和英语中的上帝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在具体含义上差别也较大,特别是”God”这样一个词汇,本身的基督色彩就非常浓厚,它所体现的是欧美文化的一些特性。除此之外,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dragon)”这样一个字,但是在不同的语言中,文化含义却截然不同,在英语中,drag-on象征着罪恶,它出现时,人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残暴、凶狠”这样的词汇;而在汉语文化中,却是一种相反的含义,尤其是我国古代,封建皇权的重要象征就是龙,而发展到近代和现代,龙依然象征着高贵和珍奇。因而在汉语文化中有很多与龙相关的积极词汇,比如:“龍马精神”“龙飞凤舞”等,可以说,“龙”是中国文化个性的重要一种,也是一种“特产”。

2.政治制度的差异

在政治制度上,我国与欧美国家也是泾渭分明。欧美国家大多是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度是他们的主要政治制度。而我国是一个典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治制度形式。而在国体以及整体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导致了一些文化空缺词汇的产生。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对新闻言论自由极其标榜,因而,像电台、广播以及报纸这样的媒体已经俨然成为了言论自由的重要的代名词,因而在很多官方文件和阐述中,会将“政府”和“报纸”这样的媒体放在一起,这样,西方读者很容易进行理解。而对中国读者来说,对”newspaper”这词的认识较为简单,很难将其和自由联系起来。从这里就可以知道,这个词具有着西方国家的独特文化内涵,也是欧美国家文化个性的重要体现。同样,在汉语文化中,也有一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比如:五讲四美、希望工程等等。如果欧美国家的人不对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基本国策进行了解,也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总之,当整体以及国体存在差异时,就会导致文化空缺词汇这一现象的出现。

3.人文历史背景的差异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形成的人文历史背景,汉语和英语都经历了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不管是中国还是英国,都有着自己国家和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典故,这也是导致文化空缺词汇出现的重要原因。比如,在中国文化中,把娶妻、做寿等事情叫做“红喜”,却又用“白喜”来形容老人过世,这对西方人来说,如果他们对中国文化没有深入接触,便会很难进行理解,对他们来说,可能只能接受“红喜”,但是将老人去世也当做一种喜事,这对他们来说确实无法接受。在西方文化中,白色通常与纯洁相关,而婚礼中新娘的婚纱就是白色的。可以说,与西方文化相比,“白喜”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中国文化。而在西方文化中,形容棘手问题时,通常会使用Gor-than knot这样一个词汇,这显然一种独特的西方文化。

三、文化空缺词汇的翻译策略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要想对文化空缺词汇进行通顺、真实地翻译非常困难,那么面对这些文化空缺词汇,我们怎样进行翻译呢?下面笔者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1.音译法

当文化空缺词汇处于完全空缺现象时,即汉语中的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或者是英语单词在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汇,这时,音译法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通常这些词汇会成为彼此语言中的外来词汇,为对方的语言所接受。比如在汉语中,狗不理包子、饺子、气功、风水、炕、荔枝、功夫、磕头、琵琶、茅台、旗袍等词汇都采取了音译法翻译成了英语,对应为:goubali baozi,jiaozi,qikong,fengshui,kang,litchi,kongfu,kowtow,pipa,maotai,chipao等。而在英语中,也有很多词汇被音译成了汉语,并且在今天的汉语中普遍使用,例如sofa,logic,motor,engine等词汇,则被翻译成沙发、逻辑、摩托、引擎等。

2.改编法

当英汉翻译中遇到英汉文化词汇处于完全空缺时,改编法也是一种翻译手法。所谓改编法,其是指在直译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意义方面的补充。这种翻译手法,既能够让原文的特性得以最好地保持,又能够让读者对译文有较为明确的理解,有一目了然的效果。通常在进行汉语的成语或者是俗语翻译时,就经常会使用改编法。比如对“班门弄斧”“梁祝”“东施效颦”等词汇的英译。另外,将西方文化特性较突出的英文翻译成汉语时,一般也会对一些词进行注释,以方便读者更好地进行理解。总之,在翻译的过程中,改编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策略。

3.语义再生法

当文化空缺词汇是部分空缺时,即在目的语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这时语义再生法或译借法都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在汉语中,就有很多词汇或者句子需要使用语义再生法进行翻译,诸如:三纲五常、五十步笑百步等等。而英语在汉译的过程中,对这一翻译策略也会使用,例如:as bold as brass,rack ones brains等等。总之,语义再生法也是翻译中非常突出且重要的一种翻译策略。

总之,在翻译中,对文化空缺词汇现象的研究非常必要和重要,译者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当遇到哪些文化空缺词汇时,为了避免让读者产生理解上的误差,应当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对这些词汇进行适当的翻译,这样也是一种负责任的翻译行为。因而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对不同的文化有基本了解,进而为弥补文化空缺作出努力,还需要充分了解受众的需求,以最符合读者阅读为目标,最终让翻译最好地为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蒋冰清.英汉文化空缺词汇现象及翻译策略[J].鸡西大学学报,2003(01).

[2]欧阳国华.英汉词汇空缺成因及其等效翻译策略[J].网络财富,2008(10).

[3]安玲.英汉词汇空缺的文化根源及其翻译策略[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1).

[4]徐敏娜.英汉词汇的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J].双语学习,2007(08).

[5]吴悦.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的文化因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收稿日期:2015-12-22)

英美文化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篇7

词义、语言与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1. 文化的定义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是最先提出文化定义的学者。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所谓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他所强调的是精神和观念形态方面的文化。荷兰学者Geert Hofstede在他的《文化与组织》一书中把文化区分为第一种文化和第二种文化。他认为在大多数的西方语言中“culture”通常的意思是“文明”“教养”,特别是指在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教养。这是狭义的文化,有时被称为“大写C的Culture (Culture with a big C)”。而第二种文化是指人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相互关系等,即把文化看作一系列的特征,有时被称为“小写c的culture (culture with a small c)”。

2. 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二者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语言是一种文化,而且是最初始的文化,但只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个方面。反过来说,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也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不能脱离一个民族而流传下来。语言决定一个民族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的信念体系。正因为语言和文化有着这样一种特别紧密的关系,人们通常把语言称作文化的载体,喻之为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3.词义与文化

就语言要素与文化的关系而言,语音与文化的关系最不密切,语法次之,关系最为密切、反映最为直接的是词汇。而研究词汇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最好切入点就是从词义入手。

英国学者Geoffrey Leech(利奇)在《语义学》一书中提出,语义学可以分为七种类型,即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及主题意义。概念意义是语言交际中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没有概念意义就无法进行语言交际。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它可以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也可以因不同的社会、国家或时代而异。因此,一些学者所研究的词汇的伴随意义以及民族文化意义大致上可以归入词的内涵意义。而将一部分富有浓厚的目标语文化的词汇挑选出来给予特别的研究与对比,无疑会对英语教学,尤其是培养学生的目标语社会文化能力大有裨益。

词义的文化内涵意义对比

美国语言学家拉多(R·Lado)早在1957年出版的《跨文化的语言学》一书中曾专门列出一章谈如何进行文化对比的问题。他指出,每种文化中构成模式的定型行为单位都有它的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分布(distribution)。它们形成文化对比的三个层次,但三者并不孤立地存在。这里的“分布”不仅指词语可能出现的环境,而且指它们在实际语境中的使用。因此,文化对比可以通过形式、意义和分布三者的关系进行:(1)同一形式,不同意义;(2)同一意义,不同形态;(3)同一形态,同一意义,不同分布。遗憾的是,这一富有启发意义的文化对比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应有的反响。后来,利奇(G.Leech)在1974年出版的《语义学》书中提到词义的七种类型,其中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对我们研究词汇的文化对比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将拉多的文化对比法与利奇所划分的词汇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相结合,提出词义的文化对比可能出现的以下四种情况:

(1)英语的词汇和汉语的对应词汇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相同或大致相同;

(2)英语的词汇和汉语的对应词汇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

(3)英语的词汇和汉语的对应词汇概念意义相同,但只在一种语言中有文化内涵;

(4)词汇缺项,一种语言无法被另一种语言所确切地译出。

1.英语的词汇和汉语的对应词汇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相同或大致相同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属于这种情况的词汇的数量比较少。同时,由于词汇概念和内涵意义都相同,在语言表达和词语的含义转换时,不会产生“文化休克”现象,即由于不懂某个词汇的特定文化内涵而导致误用、错用或理解上的偏颇。

英语中的“fox”与汉语中的“狐狸”不仅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也相同,都包括了“狡猾”这层意思。“pig”与“猪”在概念上都指同一种动物。“pig”在英语中用于指人时具有“肮脏”“贪婪”“令人讨厌”之意,而“猪”在汉语中也有“肮脏”“懒惰”和“贪吃”的意思。再如,“swan”与“天鹅”在各自的语言中都具有“优雅”和“高贵”等内涵意义。

2. 英语的词汇和汉语的对应词汇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

这种情况可以细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一语言的内涵意义和另一语言的内涵意义截然相反,第二类是一语言的内涵意义大于或小于另一语言的内涵意义。

首先,我们进行第一类词汇对比。

英语中“dog”与汉语中的“狗”尽管概念意义相同,同指一种动物,但是在西方文化中,“dog” (狗) 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西方人对于食狗肉十分反感。“dog”在英语中有时含有贬义,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属于中性或含褒义。在成语“treat someone like a dog”(虐待某人)中“dog”含贬义。但在“a lucky dog” (幸运儿) 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中,“dog”都属于中性或含褒义。在汉语中,“狗”一般具有贬义,这从汉语中以“狗”为喻体的成语、谚语中就可以看出。例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血喷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

在欧洲的民间传说中,“bat”(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特别是“vampire bat”(吸血蝙蝠),提起来就令人恐惧。英语成语中的一些说法也说明了人们对于“bat”的不好联想,如:“as blind as a bat”, “crazy as a bat”等。如果说某人“batty”,意思是指他有些反常。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蝠”与“福”同音,蝙蝠被认为是吉祥的动物,在年画上常有蝙蝠出现,如五只蝙蝠飞入大门,取“五福临门”的之意。

在英语中“owl”是一种表示智慧的鸟,成语“as wise as an owl”就是把人比喻成像猫头鹰一样聪明、智慧。但是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与“owl”在英语中的形象大不相同,这是因为在汉族广大地区,猫头鹰与前兆迷信有关。由于猫头鹰在夜间活动,鸣声凄厉,因此人们把它的叫声与死人相联系,说猫头鹰“叫孝”,要是在树林中听见了猫头鹰的叫声,就预示家里可能会有人死掉。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类的词汇对比:一语言的内涵意义大于或小于另一语言的内涵意义。

在英语中,“intellectual”指致力于思维方面问题,特别是文学和艺术方面问题研究的人,即致力于研究、思考和推论的人,尤其是致力于和深奥、抽象的理论问题有关的研究、思考和推论的人。由此,衍生出该词用来指喜欢从事空洞的理论探讨,而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之人的这一层贬义。在通常情况下,“intellectuals”不包括中、小学教师、医生、工程师、律师、报社记者等。而在汉语中“知识分子”的范畴要宽泛得多,泛指“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医生等。”

3. 英语的词汇和汉语的对应词汇概念意义相同,但只在一种语言中有文化内涵

在西方文化中,“13”被认为是不祥的数字,因为这一数字与犹大出卖耶稣,耶稣受难相联系。人们通常避开“13”这个数字,在选择出游日时尤其避开“13”号星期五,订婚、结婚也避开“13”号。有的饭店不设“13”层,没有“13”号房间等等。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13”不具有这样不祥的含义。但在近几年,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有些人也认为“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

在中国文化中,梅、兰、竹、菊被誉为花木中的四君子,人们常用它们比喻高雅、纯洁的人格,象征正直、坚贞、廉洁、淡泊名利的高贵品格。而与之对应的英语词汇“plum blossom”“orchid”、“bamboo”和“chrysanthemum”只是一些植物的名称,并不具有汉语词汇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4. 词汇缺项,一种语言无法被另一种语言所确切地译出

英语中有一些词汇很难译成确切的中文。最突出的例词是“privacy”,译为“隐私”“秘密”或者“私事”都不能把其涵盖的完整意思表达出来,大概是缘于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和传统上的差异。我们对于“privacy”不像西方人那么重视,因此也就没有一个词能涵盖它所表示的全部意思。

汉语中难找到妥当的英语对应词的情况也很多,尤其是涉及我国政治生活的词语,有些是极难翻译的。如;我们常说的“精神文明”一词就颇难翻译。有人译为“spiritual civilization”,似乎是忠实了原文,但绝大部分英语国家的人士实际上仍不懂它到底是指什么意思。

浅议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 篇8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词汇教学

1 语言与文化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词汇教学必须为实现这一目的服务。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文化cultural一词含义极其广泛,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对人生的看法。

2 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数年的英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对于单词的讲授只注重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本身的字面意义上。另外,对学生所掌握词汇的考核也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以及会运用单词简单造句,认为文化知识对学习语言、提高考试成绩无多大关系,因此往往一带而过。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绝大部分的学生完成几年的英语学习,脑袋中也装满了单词和短语,虽然平时注意听、说训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简单的交流,但由于对语言的差异问题缺乏了解,以至于词汇使用不当,产生交际方面的一系列错误。

3 中英文化比较以及英语词汇教学

3.1 字面意义和含义

词的字面意义就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词的含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意义。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含义。不了解词汇含义,会在语言上犯错误,有时误把好言当恶语。引起谈话的一方或双方不快,有时误把嘲讽当称赞,被人暗笑。

如peasant一词,是“农民”之义,但外国人眼里不是“农民”之意。英语中的p e a s a n t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定义为:“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新编韦氏大学词典》定义为:“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在汉语中,“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无论在革命斗争中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丝毫无贬义。

3.2 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别

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吃了吗”,而美国人则用“Hello”或“Hi”。如果不理解其含义,美国人会认为,这种打招呼是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吃呢。

3.3 称呼语中的差异

无论哪一个国家,人们的政治地位及身份是有差别的。不同地位、身份的翻译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就有很大的差异,忽视了这一点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交际问题。例如,在称呼教师的问题上,人们习惯直接叫Teacher(老师),或是叫Teacher Liu(刘老师)。而这两种叫法都不符合英语习惯,因为在英语中teacher是一个工作类别的叫法,所以直接称呼对方为Teacher Liu,英语国家的人会理解为对自己的不尊重。按英语习惯,称教师为Mr Liu或Ms Liu.尽管中国人又觉得不习惯,但是确实是在英语文化氛围中尊重对方的表现。

3.4 其他社交礼节上的不同

以Thank you为例,中国的家庭成员之间几乎不用“谢谢”,因为这样客气会使成员间感觉生疏,而英语国家说“Thank you”被认为是最起码的礼节,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

3.5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在区分禽兽的性别时,用词也有区别。在汉语中,一般只用“公”和“母”(或“雌”、“雄”)二字来区分性别,如“公牛”、“雄鸡”、“雌鸡”等。在英语中则各有单独的称呼,小动物也另有名称。如:cattle(牛),bull(公牛),cow(母牛),calf(牛仔)。当然,并非所有禽兽都要用自然现象名称来区分雌雄,要用male和female或she再加上原名,如female panda母熊猫、she-wolf母狼等。

3.6 不同语言文化中词的感情色彩差异

以“颜色”为例,不同颜色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方式并不一样。在中国代表一种意义,在西方又表示一种含义,甚至对“颜色”的含义理解恰恰相反。例如我们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里则用blacktea来表示;英语短语black and blue指的是“青一块紫一块”。

4 结语

词是语句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英语词汇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反映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的内容。所以,广大英语教师在英语词汇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词汇的文化内涵,尤其要注意比较同一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文化内涵,注意讲解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英语词汇不同的文化意义。给学生讲解词汇的文化内涵,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敏感度,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理解、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的水平,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M].福州:国外外语教学,1997(2).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谈文化差异与英汉词汇不对应现象 篇9

一、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不对应现象

词汇不对应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 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这些词语有的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不同, 有的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同。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 Dream (美国梦) , 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 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Cheesecake (奶酪蛋糕) , 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 (牛肉蛋糕) , 指男性健美照等等。还有些词语则源于宗教、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英语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汉语中是没有的。英语中swan (天鹅) 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根据希腊传说, 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 由此产生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oyster (牡蛎) 指沉默寡言的人。据说英国肯特郡产的牡蛎最好, 而最好的牡蛎总是口闭得紧紧的;beaver (河狸) 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河狸主要产于北美洲, 活动积极, 在啮树筑巢方面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 因此有eager beaver (卖力的河狸) 之称, 常用来喻指“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 但有点急躁的人”, 略带有贬义。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英语中也有词汇不对应。例如:粽子、观音、玉兔、土地庙、中山装、旗袍、红眼病、绿色人生等等, 这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 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

二、词义联想和文化意念的差异导致语义不同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念差异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 (cultural information gap) 。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 (reflective meaning) 和社会文化意义 (social meaning) 的不对应上。比喻可以用来表达情感, 使语言形象生动, 其心理基础是对世间万物某些共同特点的联想, 但由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 比喻和联想也各不相同。在这类词语中, 尤以表达动物的词、数字词和颜色词最有代表性。

1. 表达动物的词汇

英语中lion是百兽之王, 是勇敢、凶猛、威严的象征, 英语人以lion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 The British Lion就是指英国。英语中还有许多与lion有关的习语, 如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 (置身虎穴) , 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 (虎头蛇尾) , the ass in the lion's skin (狐假虎威) 。译成汉语时, lion习惯上用“虎”代替, 因为中国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 用“虎”来表示勇敢、凶猛、威严。如:虎视眈眈、放虎归山、谈虎色变、如虎添翼、猛虎下山等。

英语中, owl是智慧的象征, 成语as wise as an owl即是一例。owlish, owlishly用来形容聪明、机敏、严肃。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 owl通常很严肃, 很有头脑, 常充当裁判。然而, 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就不同了。很多人认为猫头鹰与迷信有关, 怕看到它或听到它的叫声, 他们认为碰上它要倒霉。“夜猫子 (猫头鹰) 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

2. 表达数字的词汇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认为单数吉利, 如:在表示更深程度时, 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再加上“一”: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 (十分感谢、千恩万谢) , have one thousand one things to do (日理万机) 等;基督教文化的三位一体 (the trinity) 确定了“三”的神秘文化内涵, 人们习惯于把事物存在的量或其发展过程一分为三, 以图吉利。然而“十三”却被视为凶数, 对其避之惟恐不及, 楼房的第13层, 常用“12A”代替, 飞机、火车、剧院等没有第13排, 每月的第13日都不宜进行庆典等喜庆活动。

与之相反, 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人们喜欢双数的偶合意义, 追求“好事成双”, 渴望“双喜临门”, 形容处世有方是“四平八稳”, 形容交通便利为“四通八达”, 百事顺心为“六六大顺”。

3. 表达颜色的词汇

英语中的颜色词也颇具特色。下面这段文字, 你乍读起来可能有些费解。一旦你懂得这些颜色词的用法和文化内涵, 就能明白其真正含义了。Mr.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I hope he'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 (布朗先生是一位忠实可靠的人。那天他脸色不好。近来他感到闷闷不乐。我见到他的时候, 他显得心事重重。我希望他早点振作起来。)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不仅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上, 而且还反映在社会文化意义上。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 语言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负荷传递着无尽的文化信息。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 都是不相同的。“麦当劳” (McDonald's) 的汉堡包 (Hamburger) 、苹果派 (apple pie) 在西方是“用来裹腹的廉价快餐”, 多为旅游者和下层人士所用, 而在中国却成了节假日受孩子们欢迎的上等食品。

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对应

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对应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 (conceptual meaning) 、内涵意义 (connotative meaning) 和搭配意义 (collocating meaning) 上。

1. 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 它是抽象的, 与客观事物没有直接的联系

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 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 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爱人”一词是指自己的配偶 (丈夫或妻子) , 而英语中“lover”一词则指情人 (情夫或情妇) 。sister既指姐妹, 还指基督教会里的修女。汉语中“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 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 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 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类似的称谓用词还很多, 如grandfather, grandmother, father-in-law, aunt, cousin, niece等等。

2. 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以外的意义, 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

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 一是作为哲学术语, 意思是“唯心主义”, 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它在英语中的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 可表示肯定或否定, 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 含有贬义。英语中politician一词是指那些为追求名利不择手段往上爬的“政客”, 含有贬义。而汉语中“政治家”一词则往往含有褒义, 指从事政治工作的人。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 politics和“政治”, community和“社团”, propaganda和“宣传”, idealist和“唯心主义者”, liberalism和“自由主义”, 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 peasant和“农民”, boyfriend和“男朋友”, girlfriend和“女朋友”等等, 其内涵意义都不能划上等号。

3. 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

系, 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 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

如: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应用“black tea”, 英语中的“black coffee”在汉语则是“浓咖啡”, 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中则是“strong tea”。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应用“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蘑菇) ”, “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 (黑莓) ”,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水) ”。

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 文化内涵差异所引起的英汉词汇不对应现象的产生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建构, 本文由此入手, 以大量的例证使英语学习者对英汉词汇内涵差异有个直观的认识, 从而增强语言文化差异意识, 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陷入尴尬。

参考文献

[1]戴凡.文化碰撞.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戴维斯.中西文化之鉴-跨文化交际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John.G.Blair.Western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omparisons.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4]谭志明, 王平安.英语强化培训中的文化融入, 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5]王京华, 韩红梅, 葛永庆.中西方礼文化比较研究.河北学刊, 2006 (4) .

[6]魏慧萍.汉语常用词词义传承发展的社会历史因素探析.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 篇10

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语言形式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内涵的影响因素折射后的焦点,能最大限度、最直接、最迅速地映射人类社会生活的文化镜像。陈原(1980)曾指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最敏感的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众所周知,在语义学层面上,词汇意分为概念意义、感情意义、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汪榕培)。胡文仲在《外语教学与文化》一书中指出:“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外壳而不会领悟其精神。”在《语言和文化》一书中,邓炎昌和刘润清指出:“词的内涵(connotation)不同于它的字面意义(denotation)———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含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的意义。”众所周知,在悠久的英语语言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中,由于受到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社会变革、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的影响,英语词汇作为人类传达信息或记录思想的媒介,也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载荷元素,即具有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掌握英语词汇的音、形、义等表层意义以外,教师还要注重讲解词汇的文化蕴涵,“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胡文仲)。

2. 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人学英语大多数从初一开始,近年来才开始在部分小学开设英语课。从几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和实习体会中,笔者发现教师授课都存在一个普遍特征,那就是先教单词、短语,再讲授课文和做练习。对于单词的讲授无不遵循三个原则: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本身的字面意义上。这样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引起很多的弊端和问题。许多学生在十余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拼命记单词的音、形、义,背语法规则,脑袋里装满了单词、短语,但是难以说出几个像样得体的句子。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虽然很多中学生、大学生平时注意听、说训练,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简单交流,但由于对语言差异问题缺乏了解,以致于词汇使用不当,出现诸如把“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cow”,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译成“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产生交际方面的一系列错误。

3. 英汉词汇文化异同

文化差异与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地理环境、文学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概念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中西文化在这些具体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词汇意义也大相径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3.1 词汇文化意义基本相同。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一些词汇的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都基本相同,这类词汇数量不多。例如英语的fox和汉语的“狐狸”都有“狡猾”的意思。在汉语中,“老狐狸”指很狡猾经常欺骗别人的人,“狐狸精”就指用美色和诡计勾引男人的女人,“狐狸变不了狸猫”是说一个狡猾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在英语中,fox也有相同的意思,如:Don’t trust him.He is as sly as an old fox.(不要相信他,他像只老狐狸一样狡猾。);He is foxy(他很狡猾)等。

此外还有一些词像英语中的pig喻指肮脏邋遢的人,在汉语中“猪”比喻肮脏的人;ass常用来指愚蠢的人,汉语中“驴”也有相同的含义;英语中的bureaucracy和汉语中的“官僚主义”也有相同的文化意义。

3.2 概念意义相同,文化意义不同或相反。

同一事物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也可能含有不同语用意义。因各民族制度、信仰、审美观和价值观不同,不同文化中的人会把各自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加以充分联想或扩展,造成语言词汇概念意义虽然相同,但是文化意义却不同。在这类词语中,尤以表达动物的词、数字词和颜色词最有代表性。“猫头鹰”在汉语中象征着不吉利和灾难。汉语中有“夜猫子(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的说法。但在英语中owl却象征着聪明和正直,因此有as wise as an owl的说法。在一些儿童读物中,猫头鹰经常充当裁判的角色(邓燕昌、刘润清,1989)。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认为单数吉利,如:在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再加上“一”: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谢、千恩万谢),have one thous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等;与之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人们喜欢双数的偶合意义,如:“好事成双”、“四平八稳”、“六六大顺”、“十全十美”等。英汉语言中的颜色词也颇具特色。比如,绿色(green)在中国文化里,它代表着“春天”、“生命”、“新生”和“希望”,而在西方被联想为“生手”、“缺乏经验”(green hang horn)或是“嫉妒”(green-eyed)。

3.3 文化内涵不同造成的词汇空缺。

在不同民族文化中,有大量词汇只存在于一种文化中,而不存在于另一种文化中,即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词汇,或称为词汇空缺。例如:中国古代的“状元”“芝麻官”等就是当时科举制度的产物,在英语中并无与之对等的词汇。同样在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hippie(嬉皮士,尤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晚期出现的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人,常成群结伙实行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或着奇装异服等),yuppie(雅皮,年轻有为的专业人士,尤指在城市工作的)在汉语中都没有与其概念相同的对应词。显然,前者属于汉语言文化范畴的文化词汇,而后者则源于西方文化。再如,“京剧”、“红娘”、“春卷”、“粽子”、“观音”、“玉兔”、“青鸟”、“土地庙”、“中山装”、“旗袍”、“红眼病”、“绿色人生”等,这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而American Dream(美国梦),Mass(弥撒),Baptism(洗礼)等也是带有独特西方文化色彩的词语。

4. 英语词汇文化导入的方法

4.1 把词语文化引入课堂中,结合丰富的文化内容进行词汇教学。

课堂教学是把词语文化引入词汇教学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积极进行文化导入项目。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1.1 直接讲授

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可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及一些文化内涵词。例如,笔者在讲授《新编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一单元“Myth and Legend”(神话与传说)时,向学生讲述了一些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并借此引入一些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中的词汇,如Achille’s hee(致命的弱点),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apple of discord(祸根)等。

4.1.2 通过比较教学

文化对比法是讲述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学生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母语与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成为中西方文化的诠释者,对两种不同文化进行解释,向学生解释两种不同的文化习俗在中西方语言词汇上的差异,例如,《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后阅读文章“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中国与美国文化)中出现了许多习语。这些习语虽然在表达方式上和中文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却反映了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某些相同之处。于是,我让学生用英文解释这些习语的意思,并让他们找到汉语中与之相对应的成语。比如: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等。学生在对这些习语进行英汉对比的同时,切身感受到了汉英文化的异同之处,并对这些习语有了深刻理解。

4.2 课堂外,促使学生自觉引入词语文化,建立跨文化意识。

词语文化的学习光靠课堂、教师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文化导入,感受文化差异,最终从思维形态深处建立起跨文化意识。因此,词语文化的学习必须基于对广义文化的学习之上。具体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学习英美文化知识和词汇。具体的语言实践包括欣赏英美经典影片、音乐;参加英语社团活动如英语角、文化讲座等;阅读一定数量的英美文学作品、期刊、杂志。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涉外语言实践,结合听、说、读、写等技能去学习和了解英美文化知识,才能真正了解深厚的英美词汇文化,构建起中西方文化的桥梁。

5. 结语

文化词汇体现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交际障碍。在教学活动中,每位教师都应该力求把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融合起来,使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不只停留在表层意思,而是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积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创造活跃互动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外国文化意识;加强词汇的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反映意义的对比,减少词义理解障碍,使英语的教与学真正成为有趣和有效的过程,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摘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词汇是语言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词汇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分析词汇教学的地位与现状入手, 拟通过对比词汇在中、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来探讨如何融文化知识于英语词汇教学中, 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 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 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词汇,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Buttjes, D.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culture:Social impact and political significance[J].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 1990.

[2]Evelyn Hatch&Cheryl Brown.Vocabulary, Semantics and Language Education[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Fasold, R.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戴卫平, 张学忠, 高鹏.英语说文解词英语词汇与英语文化[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5]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1999.

[7]胡文仲.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8]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词汇与文化 篇11

摘要:词汇是体现语言的基本要素,都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词汇所具有的联想意义体现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因素宗教信仰、传统历史文化以及不同的民族心理和价值体系等。通过分析影响词汇联想意义的文化因素,得出词汇文化教学的些许启示。

关键字:词汇联想意义;文化因素;词汇文化教学

词汇是音、形、义三者的统一结合,且词义是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承担者,它在语言的储存、理解和再生产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外语教学往往要强调大量掌握词汇的重要性。各种语言中,除一部分核心词汇,许多词汇都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在实际生活中有些词,即使掌握了它的语音和语法特征,在特定语境下我们仍无法理解它的具体含义。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有些词汇要特别强调其文化内涵,注重词汇中特有的文化差异。本文从词汇联想意义定义以及词汇联想意义中的文化因素分析入手,得出其对词汇文化教学的启示。

1.词汇联想意义定义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1983)将英语词汇最广义的“意义”划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包括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 理性意义即概念意义,其关乎外延内容;内涵意义是通过语言所指示的事物来传递意义;社会意义是指语言所在的社会环境;情感意义是讲话人的感情和态度;反映意义则是通过与同一词语的另外一层意义联想所传达的意义;搭配意义是通过与另外经常搭配出现的词联想所产生的意义;主题意义是指组织信息的方式。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和搭配意义可以统称为“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s)。词汇所指事物的特征、作用及相关的典故可以引发词汇的联想意义。人们在表达情感和认识时,回赋予词汇善恶、吉凶等带有文化色彩的寓意,因而使得词汇具有了特定的联想意义。并且影响词汇联想意义的关键因素是各民族不同的文化。

2.词汇联想意义文化因素

文化关乎人们的传统历史、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和价值体系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本文将从宗教信仰、传统历史文化、民族心理和价值体系几方面说明文化因素对联想意义的影响。

2.1宗教信仰

两千多年的历史使中国形成了儒、佛和道的信仰体系。儒家提倡“中庸之道”,道教则“清静无为”而佛教的“佛性论”都对汉民族的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基督教在西方国家非常普遍,《圣经》的宗教观念也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以及语言词汇的表达。在《圣经》上,six是魔鬼的代号,而“六”在汉语中是个吉数。另外由于根据《圣经》,13这个数字与犹大出卖耶稣和耶稣受难有直接关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西方人都避免使用此数字。比如大楼不设13层,房间号也不使用13。

2.2传统历史文化

任何一个社会都与历史息息相关,而历史习俗和传统观念的传承也使各民族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气息。英汉两种文化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经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因此对各种事物也都有各自特有的联想。例如在中国,农业具有悠久历史,而“牛”在此过程起过重要作用。因此汉语中与牛相关的联想都是积极的,比如 “塌实能干老实”、“做牛做马”等,更有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牛”在西方国家没有这么普遍使用,因此谈到“牛”时便不会有类似的联想。西方文化中的历史典故Achilles’ heel(致命的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灾难之源),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等体现了西方特有的历史文化。

2.3民族心理和价值体系

千百年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并深深地扎根在本民族的意识当中。所以民族心理和价值体系在整个文化层面影响是最为深刻的。受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样的词汇英汉两个民族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最为典型的此类词汇是动植物和色彩词。“龙”在中国具有“神圣”“高贵”的联想意义。中国皇帝都自称“龙子”,而国人也都称是“龙的传人”。 “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等词汇也都寓意吉祥喜庆。而在英语中詞语dragon却是个怪物,既能喷火又令人心生恐惧,寓意“凶猛”“邪恶”,西方人常用dragon表达飞扬跋扈的意思。另外,汉语中黄色是帝王的象征;英语中blue是王室或贵族的象征。美国刊载知名人士或高官名字的书称为bluebook,出身贵族用blueblood表示。

3.词汇文化教学

世界上的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 而每一种语言的词汇结构也能够深刻地反映各自的文化特征。因此,在进行词汇教学时,不但要进行词汇语音、语法和句法特征的教授,更要注重词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使得学生理解所学词汇的文化背景和寓意。在课堂内,教师进行教学时可以就课文中出现的词汇直接讲解其文化含义。比如(1)Love is blue(忧伤的,忧郁的);(2)I rarely eat out,I go to restaurant once in a blue moon(千载难逢的)在这两句中,同一个单词blue却有两个不同的意思。还可以介绍英美文化习俗、词语掌故、历史事实及典故等使学生学习单词及词语。这样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同步学习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在课堂外,学生通过因特网、英语学习软件、看电影电视录像看一些经典电影和电视剧,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角和英语话剧比赛等活动,也可以去图书馆者阅读经典英美文学作品。

对于学生来说,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使得学习英语词汇非常困难,尤其是理解一些具有文化色彩的词汇。因此,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向学生传授词汇的文化内涵和讲解不同文化的差别,注重英汉词汇文化的对比教学,引导学生形成不同的文化观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贾婷. 词汇文化与词汇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0).

[2]张宁. 联想意义与英语词汇的文化教学[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2).

词汇与文化 篇12

1 词汇教学

据笔者了解,很多大学的精读课堂不再把生单词单独提取出来给学生讲解。但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在教学环节中将课后生词表中的生词单独提取出来讲解。根据大纲二级要求,英语专业大一学生通过基础英语课、阅读课和其他途径认知词汇达4,000-5,000个(其中含中学已学2,000个),并且能正确使用其中的2,000-2,500个及其最基本的搭配。(2000)由于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入学时的词汇量还不及2,000,生词的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会在教授新课前将课后生词表中的重点单词划出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学习任务本来就紧,加之基础不好,很难在一周内记住几十个单词。笔者挑选的单词一般都是大纲、院内专业二级、全国专业四级考试要求掌握,扩展性强的以及实用性强的单词。这样学生的负担就不会那么重。同时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笔者要求学生查单词一定要查英文意思和例句。讲解单词应吸取不同外语教学流派的优点,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作为外语教学中历史最长与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语法翻译法在词汇讲解方面仍占据重要地位。以《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Half a Day为例。例如讲解intricate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联想记忆、例句、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单词词性拓展等形式。值得提出的是,笔者所给例句均是根据本校本专业实情来举的例,贴近学生生活,容易被学生理解。

Intricate记忆:in(在里面)+tricate(阻碍物)----在障碍里----错综复杂的

Examples:The design of school badge of CISISU is an intricate idea and would need a lot of intricate work.

Students in Foreign Affairs Management Department are always fascinated by intricate ideas.

Synonym:complex,complicated

Antonym:plain,simple

Intricacy n.the quality or state of being intricate

e.g.the intricacy of the problem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2],他认为认知是以主体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进行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笔者认为,大一下学期是学生到大二的过渡时期,词汇教学的重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生词的能力。笔者首先挑选出若干重要生词,然后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组8个人。每个小组负责查阅字典学习3—5个生词,可以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也可以独立完成,但必须有一人作为代表在课堂上当“老师”教词汇,其他几位小组成员需要回答这位“老师”的提问。最初,学生只列出单词的中文解释,不会举例,也不会讲述扩展词性。笔者然后根据学生讲解情况进行点拨补充。这种学习方式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只是起督促和指导作用,通过指导学生“教”而指导了学生“学”,学生通过“教”对知识掌握得更牢,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 文化背景教学

长期以来,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结构主义强调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注重词汇的解释、句型的操练和语法的分析。而近年来,交际教学法的普遍应用则强调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这就要求语言教学不仅要强调语言本身,还要强调语用能力培养,要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作为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的综合性课程,精读课集语言、文学、文化背景知识于一体,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主要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因此,精读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讲解是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的讲解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适合性原则。考虑到精读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以及90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文化背景知识的切入不能盲目追求多、全、新。上课所选的文化背景知识一定是与学生年龄、自身文化修养水平、所学语言内容、专业特色等方面息息相关的。

笔者所教班级系英语外事管理系国际新闻方向专业学生,因此十分有必要在精读课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以《现代大学英语》第二册第6课The Man in the Water为例。这篇文章系1982年《时代》周刊上一篇关于华盛顿空难的新闻评论。既然是新闻评论,学生所学专业又是新闻方向,笔者课前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上网搜集关于灾难事件的英语新闻报道。参考网站主要为BBC、CNN、New York Times、Time、Washington Post等美国家主流媒体以及China Daily、Global Times等中国主流英文媒体。课堂上抽4个学生起来讲述自己所搜集新闻。鉴于学生英文水平有限,笔者仅要求学生叙述新闻基本要素。即5W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简称为学生做完presentation以后,笔者再对学生的讲述进行点拨补充,扩展新闻传媒知识。

再以《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第2课Going Home为例。根据试听教学法原则,笔者在新课开始给学生放了一首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的歌曲“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d Oak Tree”,并引导学生学唱这首歌。然后笔者对黄丝带的来历进行了讲解,同时补充讲解了艾滋病国际符号红丝带(Red Ribbon)和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绿领巾(green ribbon)事件。这些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3 总结

词汇教学和文化背景教学是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大一精读课的两个重要环节。词汇教学应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同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侧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背景教学必须寓于语言教学之中。精读课文化背景教学不是要求学生通晓一切与目的语国家文化相关的内容,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适合性原则,根据学生实际语言文化水平、生活阅历、兴趣爱好来选择所讲内容,以达到通过学习文化培养语用能力的目的。

摘要:作为英语专业低年级的主干课程,精读课承担着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责任。其中词汇教学和文化背景教学又是精读课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作为专业性外语三本院校,词汇教学不能完全让学生自学,老师必须给予启发,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学生词的能力。文化背景教学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适合性原则,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争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精读课,词汇教学,文化背景教学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Piaget J.The Origin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66.

[3]陆培敏.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1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杨利民.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2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马旺艳,祝杰.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探究[J].外语教学研究,2012(12).

上一篇:钻孔桩技术下一篇:高专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