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与词汇

2024-09-23

语法与词汇(共12篇)

语法与词汇 篇1

一、法语与英语词汇的共性

法语与英语都是属于印欧语系。因此法语与英语的许多词汇在书写与拼写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此外, 两种语言都是由26个字母组成。

(一) 法语直接从英语中借用的词。法语与英语在其语言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广泛的互借, 如:interview, kidnapper, lock-out, blue-jean, tee-shirt, coca-cola, chewing-gum, poster, star等, 在法国把这种现象叫做l’anglicisme, 意思是英式表达法。

(二) 法语与英语语义与拼写相同的词。法语与英语的单词60%左右是极其相近的, 无论语义还是拼写完全一样的单词很多, 如:mission, menu, minute, place, impression, musique, transport, condition, possible, probable, important等。

(三) 以tion结尾的词。法英拼写与语义相同, 一般表示行为或行动结果, 如:composition, question, solution, station, observation, imagination, inspiration, destination, construction, pollution, production等。

(四) 以ture结尾的词。法英拼写与语义相同, 如:culture, lecture, structure, agriculture, nature, future, creature, adventure, rupture等。

(五) 以ment结尾的词。法英拼写与语义相同, 一般表示方式, 如:monument, compliment, moment, instrument, document, element, argument等。

(六) 以im或in前缀的词。常表达相反意思, 如impossible, imbalance, immature, immobile, immoral, invisible等。

二、法语与英语语法的共性

(一) 法语关系代词“qui”与英语的“who或which”。关系代词qui的用法相当于英语中who, 或which。

如:Je suis allédans une librairie qui se trouve près de l’h8tel.

I went to a bookstore which is located near the hotel.

(二) 法语关系代词“que”与英语的“whom, which或that”。法语关系代词que相当于英语的关系代词whom, which或that。

如:C’est un homme que tout le monde respecte.

He is a man whom everybody respects.

英语的关系代词有时可以省略, 法语的关系代词不能省略。

如:C’est tout ce que je sais.

That’s all (that) i know.

(三) 法语关系代词“où”与英语的“when或where”。如:Je me rappelled encore le jour oùje suis arrivéàParis.

I still remember the day when i came to Paris.

(四) 法语的复合过去时相当于英语的现在完成时和或一般过去时。如:J’ai fini mon travail.

I have finished my work.

(五) 连词que与that。法语中有些动词后面可以接以连词que这个从句作主句动词的直接宾语, 相当于英语的that, 但que在句中不能省略。

如:Je suppose qu’elle viendra.

I suppose (that) she will come.

三、法语的aller+inf与英语的be going to+inf

法语中的“aller+动词原形”与英语的“be going to+原形动词”或一般将来时的形式都是表示即将发生的动作。

如:Demain, nous allons apprendre une nouvelle le9on.

Tomorrow, we are going to learn a new lesson.

四、无人称句短语il y a与there be

法语Il y a与英语there be为无人称句短语, 在表示“有”这个概念时, 结构类似。

如:Il y a une photo dedans.

There is a photo inside.

但法语il y a后跟的是直接宾语, 而英语的there be后跟的是实体主语。当主语是复数时为there are.而法语是不变的。

如:Il y a desétudiantsétrangers dans ma classe.

There are some foreign students in my class.

五、法语parler与英语speak, 法语dire与英语say

(一) parler与speak。法语的parler只有在表示说某种语言时才作及物动词用, 这与英语的speak一样。

如:Il parle un peu l’anglais.

He speak a little English.

(二) dire与say。在两门语言中都是及物动词, 后接直接宾语, 并常与连词que与that连用

如:Je dis qu’elle va venir en Chine.

I say that she will come back to China.

六、法语trop…pour…, 与英语too…to…

都表达太...而不能的意思

如:Il est trop petit pour alleràl’école.

He is too young to go to school.

摘要:英语和法语无论是在单词的拼写上还是在语法, 语式的结构上都能找到太多相同之处。在教学上, 找出这两种语言的共同性, 才能引起英语专业学生学习法语的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法语 (第二外语) 的教学对象已经掌握了一门外语, 因而, 在教学中适当利用第一外语进行对比教学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法语词汇,英语词汇,外语教学

语法与词汇 篇2

[例题1]-Do you think an advertisement is ____ help when you look for a new job?

-Well, it all depends. Anyway, it gives me more of ____ chance to try.

A. a; a B. the; the C. a; the D. / ; /

【解题关键】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句中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泛指与特指之间的关系。

【答案解析】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知道,句中两个名词help 和chance 都用作可数名词,表示泛指。第一空help 代指an advertisement ,第二空more of a chance “多一次机会”。答案A。

[例题2]-What has happened here?

-There was ____ accident here about an hour ago. ____ car hit a tree and ____ driver was killed.

A. the; A;the B. an;A; the C. an; The; a D. the; The; a

【解题关键】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推断句中两个可数名词的特指与泛指。

【答案解析】分析答句句意可知,第一、二空均为泛指,没有特指 “哪个事故或哪一辆车”之意,第三空则特指“该车的司机”。答案B。

[例题3]Nowadays, ____ mobile phone is _____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 the; a B. the; the C. a; the D. a; /

【解题关键】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发明创造”的物质名词前冠词的使用,以及means意为“方式、方法、手段”时单复数的判断。

【答案解析】第一空mobile phone“移动电话”为发明物,前面常用定冠词the;第二空名词 means单复数相同,在此为泛指“一种流行的通讯方式”。答案A。

[例题4] -Has the little boy passed ____ PE test?

-He has tried twice, and the teacher will allow him to have ____ third try.

A. the; the B. a; the C. a; a D. the; a

【解题关键】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双方熟悉了解的名词表特指,序数词表示“又、再”时表泛指的用法。

【答案解析】根据语境可以知道,第一空为讲话人双方都知道的事,故应用定冠词the限制;第二空序数词third并非表示“第三”,而是“又、再”,故应该使用不定冠词。答案D。

[例题5]Who do you think will take ____ office next month and become ____ president of that country?

A. the; a B. a; / C. the; the D. /; /

【解题关键】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固定短语中名词前冠词的使用及表示独一无二的名词或表示职务的名词前冠词的用法。

【答案解析】第一空take office为固定短语,意思为“上台,当权、执政”,名词 office前不用任何冠词;第二空 president 表示独一无二职务的名词,用作表语、补足语、宾语、同位语,在此用作表语,前面不用冠词。答案D。

[例题6] The party was ____ success. We sang and danced until it came to ____ end at midnight.

A. a; an B. a; the C. the; an D. /; an

【解题关键】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把握抽象名词与抽象名词具体化代指某一个人或事物时,前面冠词的用法以及一些固定短语中冠词的使用。

【答案解析】第一空抽象名词success在此具体化,代指 the party,意思为“一次成功的晚会”。 故应该用不定冠词a限定;第二空come to an end为固定短语,意思为“结束”。答案A。

[例题7]It’s clear that ____ little money he earns can hardly support____ family as large as his.

A. the; a B. a; the C. /; the D. /; a

【解题关键】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注意辨别不可数名词前冠词的使用,以及可数名词表泛指或特指时冠词的用法区别。

【答案解析】第一空由于不可数名词money 后有一个定语从句he earns限定,故为特指,应用定冠词the限定;第二空 family 为可数名词,根据句子意思推断可以知道为泛指,“养活像他家那样的一个大家庭”,故用不定冠词。答案A。

[例题8]Of all the subjects, I like ____ history best because it gives us____ useful knowledge of things in the past.

A. the; a B. /; a C. a; the D. a; /

【解题关键】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注意学科名词以及抽象名词knowledge前冠词的使用。

【答案解析】第一空history 为学科名词,前通常不用冠词;第二空knowledge为抽象名词,一般不用冠词限制,但当其带有修饰语时,意思为“某种,(一种)……的知识”要用不定冠词a。答案 B。

[例题9]According to recent reports, one of the rare animals, ____ crocodile, is in ____ danger of dying out.

A. /; / B. the; the C. the; / D. /; the

【解题关键】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表示类别的可数名词前冠词的用法以及一些介词短语中名词前冠词的使用。

【答案解析】第一空crocodile为表示类别的可数名词单数形式,其前面常用定冠词 the 限定;第二空in danger of...为固定短语,名词 danger 前不用任何冠词。答案C。

[例题10]It’s bad ____ for a man to smoke in the public places where smoking is not allowed.

A. behavior B. action C. manner D. movement

【解题关键】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四个选项名词的词义,并根据句子的意思判断,作出正确选择。

【答案解析】behavior意思为“举止,行为”;action “动作”;manner“方式”; movement “运动,行动”。答案A。

[例题11]Before the final examination, many students have shown ____ of tension. Some have trouble in sleeping while others have lost their appetite.

A. anxiety B. marks C. signs D. remarks

【解题关键】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在理解题干意义的基础上,准确辨别四个选项名词的意义,根据句子需要进行判断选择。

【答案解析】anxiety与 tension 同义,意思为“紧张”;mark“记号,痕迹”; sign“迹象,现象,标记”; remark“评论”。根据句意,应为show signs of tension“表现出紧张的样子”。答案C。

[例题12]-It’s getting dark earlier than before, isn’t it?

-Yes. I think so. I see ____ is on already.

A. the street’s light B. the light of the street

C. the streets’ light D. the street light

【解题关键】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表示“材料、功能、用途等”的名词作定语的用法。

【答案解析】分析选项可以知道,“路灯”是由表示“作用、用途”的名词street 用作限定词修饰light,应直接用作定语。该类名词用作定语不需’s或of构成短语。又如 coffee cup(咖啡杯)evening school(夜校), toothbrush(牙刷)。答案 D。

[例题13]-Yangyang carried off the first winter Olympic _____ medal for China.

-Great! What ____ she won for our motherland!

A. golden; honour B. gold; honor C. golden; honors D. gold; honors

【解题关键】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注意gold 与golden 用作定语的意义区别以及honor 表示可数与不可数意义的用法。

【答案解析】根据句意可以知道,第一空“金牌”意思为“含金之物”,应用gold作定语,而golden 为比喻性形容词,意思为“金色的”。例如golden rice“金黄色的稻子”;第二空 honor 在此意思为“荣誉,光荣”,是不可数名词。答案B。

[例题14]-May I take your order now?

-We’d like three black ____ and...

A. coffees B. coffee C. cups of coffees D. cup of coffees

【解题关键】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注意一些表示“饮料”的物质名词与数词连用时的用法。

【答案解析】coffee为不可数名词,与数词连用时,常与其它名词构成of短语。如 three cups of coffee(三杯咖啡),但有时也可以用复数形式来与数词连用代替单位名词。如two white coffees(两杯清咖啡);three teas (三杯茶)等。该题选项C、D为短语结构错误。答案 A。

[例题15]-Where is your brother?

-At____.

A. the Greens B. Mr. Green C. the Mr. Green D. the Green’s

【解题关键】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把握“处所”的省略形式表达法。

语法与词汇 篇3

【关键词】商务英语 国际贸易 词汇语法 跨文化

有了国际间的商务交流,并在交流中使用英语做为中介语言或交流工具被称之早期的商务英语。商务英语能更直接让双方获得对方对于商品交易的诉求以及商品信息,贸易双方就商品进行必要的谈判和交流。应该说商务英语为国际贸易活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国际贸易为商务英语提供了“舞台”。

一、商务英语的产生与发展

1.商务英语的产生。商务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以下简称ESP)的语言属性决定了它是英语语言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用途的英语。它是在国际贸易实践或者是区域贸易活动中产生的,有文字记载的商务英语交流是在5个世纪前就已经产生了。有学者认为是在15世纪末由威廉·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于1483年左右发明的,在他位于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的印刷厂中印刷出来的,是 一本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是他仿造当时在欧洲各国通行的法语小册子做成的。它采用了英语与法语双语对照的形式。手册中的英语与法语并没有相关的语法或法语语法信息,只是突出了在英语与法语语言在商务交流中的重要的交换信息,不可与现在含有语法及行业规范、文化差异特点的商务英语体系同日而语。

2.商务英语的发展。商务英语首先发韧于社会实践,它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包括技术转让、国际旅游、海外并购、商品贸易、文化交流等。可以说只要存在国际贸易的行业或商品活动就有商务英语的交流。同时,商务英语信函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笺”的含义,它的内涵更广更多。可以是商务报告、合作介绍、电子邮件、国际文传、产品说明、购销合同、投资意向、商业广告、谈判纪要、外贸单证等等。这些信函在文本语言及使用规范都各具特色,特别是不同的信函方式所使用的语言及各式都各不相同。

二、商务英语的实践应用

1.商务英语的作用。做为国际通用的贸易语言,商务英语在建立业务关系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试想,出口商和进口商之间互不相识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得到商品的说明、信息,如何才能够实现交易。因此,商务英语此时的作用就十分明显,能够使进口商和出口商相互了解、取得联系的渠道。商务英语信函可以是介绍本公司的主要产品、主营业务以及表达与贸易商或潜在贸易伙伴合作的愿望等。建立业务关系信函和回复建立业务关系的信函要表达的诚挚、有礼貌,以便给将来的合作伙伴留下良好的印象。

2.商务英语信函的价值。商务英语信函的价值在于,可以在出口商与进口商之间架起一座相互理解和了解商品的桥梁,让双方在了解、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完成交易,从而为企业的贸易活动顺利进行提供帮助。同时,商务英语信函是国际贸易的载体和传播媒介。目前,国际贸易种类繁杂,交易细节事无巨细,经济形势风云变换,文化差异多种多样,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与翻译工作的就是要用专业的语言和描述将这些信息给双方以准确传递,以促进交易的实现。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商务英语信函为交易双方提供了高效、省力、便捷的沟通渠道。而高效的商务英语翻译及简明扼要的商务英语信函,能够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获取利润。

三、商务英语信函的词汇、语法特征

商务英语由于是一门专门服务于国际贸易活动的语言,并应用于相关专业领域、专业技术和特殊的政治经济语境之下的英语。那么它就有它自身的特殊用法(语法)和固定的词汇,这是客观现实要求的必然要素,是商务英语内在的特征。当然,商务英语由于其本质是英语语言,就一定具有英语语言的通性和使用规律,并不是商务英语由于具有独特性就可以摆脱英语固有的用法、写法而特立独行。而它具有的独立性又决定了商务英语信函有自身的词汇和语法特征,主要有:

1.由于商务英语信函的产生来自实践,为商务活动提供服务。因此,商务英语信函的词汇会更加丰富和更能够直达实践中需要表达的意思。也就是说商务英语信函要完成对商务实践活动的服务,就要不断完善和改变自身词汇和语法,以满足多种多样的商务活动特点。同时,由于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差异,使得商务英语信函在实践过程中(语言在交流过程中会因文化差异而改变,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会产生迁移)不断确立了自己的体系,既具有行业特点又具有通行用法。

2.商务英语信函的语法特征表现在常常使用被动语态。例如,商务英语信函的最重要的作用是给与对方以详细、准确、可查的说明等内容。因此,不管是出口商还是进口商总是愿意主动的发起邀约,以显示诚意。在英语语言中,主动语态的使用所强调的是动作的发出者,或者说是动作的具体执行者,而被动语态强调的是所做动作的承受者。在国际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一般不会使用很强烈的主动语态,而是尽可能的使用被动语态,这样可以不强调信函内容的执行方,而是合作的态度,主要突出双方签订的合同、协议等规定的职责。如:

A.You did not lace any order from us for the last two month.

两个月以来你方未向我方订货。

B.No order has been laced from us for the last two months.

两个月以来我方还没有收到任何订货单。

使用英语中的被动语态主要是避免失礼或显示出咄咄逼人的态度,会造成对方反感,让对方产生傲慢无礼、自大狂妄的印象。而在国际贸易中一定要委婉、含蓄的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能失去原则和必要的商业要求,只是使用被动语态可以给对方留有自尊或给自己留有余地,以缓和商业竞争中的紧张严肃的氛围。

四、商务英语信函的文体特点

商务英语信函首先表现在信函内容需要准确表达信函中涉及行业的特点。如本文第二节示例,食品的特点和钢铁的用词特点不同。就是商务英语信函需要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商务英语各行各业不同的语境要求使用不同的词汇来准确表达,同时表达不同的语义,在翻译过程也要特别注意。

其次,商业英语信函无论在写作还是翻译过程中因为涉及的内容事关重大、需要承担责任。这要求撰写商务英语信函的文本内容逻辑严密、用词准确、符合规范、责权明了。具有很强的严密性,表达的意思和内容没有第二种解释。所以,商务英语信函中会大量的使用术语或者是不会产生歧义的词汇。同时,考虑到文化差异,还要为对方的是否接受充分考虑。

最后,商务英语信函具有简洁性,由于商务活动就要讲究效率,时间就是商机,时间就是效益。因此,商务英语信函写作要简洁明了,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以及准确性,不能拖泥带水,冗长拖沓。商务英语信函中的格式用语就要求不能够过度的延误所要表达的初衷或内心认识。例如,

Dear Sir I Madam,

Some persons in your company has comment?ed about products of our company publicly in an unfair way yesterday.Today,this unfair comment is reported in the newspaper which greatly affects the good image of our products and company.We feel sorry about all this.

So,we strongly request that you issue a state?ment to clarify all the unfair comments,make an apology to us in public within three days and compensate one million dollars for our loss.If not,we will resort to legal solution.

Burton

文中的“clarify pklaera/fai]澄清、说明”“resort[n'zort]B3 求助于、诉诸于”就是较为典型的商务英语信函的用词及语态。

五、跨文化对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与翻译的影响

在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与翻译过程中,跨文化的影响非常大。由于汉语是高语境文化,英语是低语境文化,从高低语境文化的转变(翻译)过程一定会出现文化迁移和语义差别。同时,由于汉语更注重表达整篇意义,英语则注重上下文逻辑。因此,商务英语信函的文本写作与翻译中常常出现双方互不理解的表达内容。另外,中国商务人员由于语言文化的固有影响,喜欢迂回、谦和的来说明问题、解决办法、最终结果。会用一些比喻和其他实例来辅助说明。而西方的商务人士则更喜欢就事论事,喜欢使用明确的指令语言来说明造成问题是谁,如何解决。因此,造成中英商务商务人员对信函内容交流不畅,中方认为对方傲慢,对方认为中方心虚,产品不过关等等,则就会影响国际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无论中英两方,在写作商务英语信函之前,要了解双方的语言文化背景,加强中英词汇的积累,理解在特定语境下的词汇运用。

商务英语是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桥梁和纽带,商务英语信函是必要的商务文本。商务信函涵盖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责任重大。因此,商务英语信函的写作与使用,要求商务翻译人员掌握英语语言的通用功能的同时,还要掌握专业用语及其用法。在翻译和写作中将跨文化因素考虑其中,掌握这门功能性的英语工具,就能为国际贸易活动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蔡惠伟.外经贸函电教程[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2]檀文茹.实用商务英文写作[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语法与词汇 篇4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具体的学习来培养的, 因此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我就词汇、语法及篇章教学方面谈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词汇教学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 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汇进行的。人类的思想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正如语言家威尔舍斯所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因此, 英语教学离不开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应贯穿于语言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由新翻旧, 以旧带新, 通过形近、义近、同义、反义、构词、搭配等手段进行串联。这样通过横向、纵向多维联想, 不仅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扎实、牢固、形成永久性记忆, 而且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自学能力。例如, 学到表“颜色”的词时, 应注意其基本的含义之外还有丰富的引申含义, 在遇到相关词句时一定要搞清楚其“颜”外之意, 切勿望文生义。例如:black tea不是“黑茶”而是“红茶”, brown sugar为红糖, purple wine是红葡萄酒, green eyed不是眼睛发绿而是嫉妒眼红。green hand为“生手”, green old age为“老当益壮”, black sheep为“害群之马”, yellow dog为“卑鄙小人”。再如, 学到表示“各类人”的词时也应该进行归纳, 横向比较, 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如:加“-or”, 这类词多数情况下表示的人物社会地位较高, 或从历史上看较高。如:doctor (博士/医生) , tutor ( (大学) 指导教师/助教/监护人) , director (主任) , collector (收藏家) , instructor (教员/指导员) 。而“-ist”/“-an”这类词多数情况下表示事业有成就或较为特殊的人。例:artist (艺术家) , scientist (科学家) , physicist (物理学家) , journalist (新闻记者) , dentist (牙医) , meteolongist (气象学家) , historian (历史学家) , technician (技术员/技师) , vegetarian (素食者) 。

二、语法教学

语法在《牛津高级英汉词典》的解释是:“Grammar———rules for forming words&combining them into sentences.”正因为语法揭示了词形变化和遣词造句的规律, 所以学习语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英语和准确运用英语的能力, 通过系统的语法教学, 有利于学生综合语言知识能力的提高, 更为学生将来自我学习英语、自我提高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语法教学中可以用归纳法、比较法、集中讲授法、图画直观法、表格归纳法、交际教学法等方法, 让学生学习和应用语法规则, 培养学生掌握概念的能力和语言结构的认知能力, 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其思维能力, 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例如, 在讲到There be句型时, 应归纳此结构的各种变体, 让学生彻底掌握此句型。

1.There be+情态动词+be

2.There+be going to+be

3.There+seem (s) +to be

4.There+happen+to be

5.There+used to+be

6.用there live/stand/fly/go/come等, 表示存在, 比用there be更生动、贴切。

再如:在学连词时, 除了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并列连词有and, but, or, so;从属连词有when, because, where, where, though, as等之外, 还须向学生介绍“另类”的连词, 即一些可以充当连词的名词、介词、副词短语及非谓语动词。

这样, 在语法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将语法规则“告诉”学生, 而是让他们认真观察语言现象, 通过分析、对比和综合“总结”语法规则。使学生在理解语法规则的同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思维能力也得到极好的培养和训练。

三、语篇教学

阅读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认识与思维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 还要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与阅读习惯。

1. 培养学生迅速抓住文章大意的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通篇快速阅读, 抓住大意, 理解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的中心句。通常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全文主题思想的中心和对全文的归纳和总结。

2. 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

阅读文章时除了生词以外, 复杂的句子结构也是影响学生正确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十分重要。

3. 引导学生根据语境等线索猜测词义。

许多词义可以通过上下文线索及构词法知识推测出来, 如上下文中同义关系、反义关系、整个句子、段落、语篇提供的信息、语法知识线索、前缀、后缀、词根等。例如:

①His shirt was clean but his shoes were.虽然他衬衫很干净, 但鞋子却。

②Most of us agreed;however, Bill.我们大多都同意了, 但是Bill。

③, like many other vegetables, can be grown in this part of the country. (通过上下文可推测cauliflower是一种蔬菜。)

④The taxi driver opened the and put the passenger’s large suit case in it. (根据常识可猜出“trunk”为“汽车的行李箱”而不是别的东西。)

⑤英语的词根有一个基本含义。根据这个基本含义可以派生出与此义相关的大量词汇。如果知道词根-logy是study, science (学科、科学) 的含义, 下面的单词在有上下文的情况下, 词义就容易推测出来了。例如:zoology (动物学) , meteo rology (气象学) , phychology (心理学) , biology (生物学) 等。

4. 英语中蕴含着大量有关西方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宗教意识、社会形态、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要培养阅读能力, 学生必须对这些方面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具备一些西方文化的意识, 对学习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裨益。

例如:在日常交谈中, 中国人一见面总喜欢问“你到哪儿去?”“你吃饭了没有?”, 其实这只是中国人的客气套话, 但在英语国家的人听来, 打听别人到哪儿去意味着想探听人家的隐私, 问别人吃饭了没有, 其意在于想请人家去吃饭。而英语国家的人见面互相道一声“Hello”就算打过招呼了。另外, 中国人喜欢探听别人的年龄、收入等, 这样的问题会令西方人生厌甚至反感。再如:dog, 中文说“狗”含有轻蔑、看不起的意思, 有时我们骂人时说“猪狗不如”、“如丧家之犬”等, 但英语国家却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 它对主人忠实可靠, 所以出现了“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的成语。不了解西方的语言习惯会导致对句子的误解。如: (1) The president had at last laid an egg.不能译为:总统终于下了一个蛋, 而应译为:总统终于完全失败了。 (2) Dancing is the last thing I want to do.不能译为:跳舞是我想做的最后一件事, 而应译为:我极不愿做的一件事就是跳舞了。因此, 只有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 培养英语思维习惯。

英语语法与词汇全解高中卷 篇5

《英语语法与词汇全解:高中卷》内容简介:词汇学习重点要掌握近义词语的确切含义、主要差别以及关键用法,还得通过对它们的比较、辨析、理解与训练,要从近义词的含义与用法两方面来讨论词语的差别。总之实践是至关重要的。英语中存在许多意思相近或结构相似的词语,它们是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障碍之一,也是各类英语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学习与掌握这类词语,对于准确运用词语,提高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英语语法与词汇全解:高中卷》所选词汇不局限于词语本身而涉及到语法、句型、结构等的语法现象。从含义和用法等方面集中讨论近义词语的差别。有一些是学生急需了解,但在一般词典与语法书上难以找到的内容。

《英语语法与词汇全解:高中卷》所选的语法与词汇材料难度基本上相当于高考英语试卷,测试题型和题量与上海高考卷一致。注释简单明了,易于理解。《英语语法与词汇全解:高中卷》适用于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

语法和词汇考查的设题方式 篇6

[在逻辑主语上设题]

动名词,不定式带上自己的逻辑主语,从而构成动名词或不定式的复合结构。由于逻辑主语的使命,使动名词或不定式与句子其他成分被分隔,从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解题策略 处掉逻辑主语,化繁为简。

例1 How about the two of us __________ a walk down the garden?

A. to take B. take

C. taking D. to be taking

解析 C。如果能看出the two of us为逻辑主语,并将其处掉,则不难判断选项C为正确答案,由于what (how) about后通常接名词,代词,动名词结构。

[在省略结构上设题]

省略是现代英语快节奏发展的特点。命题者常把一完整结构中的部分内容,或从句,或介词短语,或不定式等成分省略,而有时省略的成分能传达一定的信息,在整个结构中占有相当的分量。

解题策略 根据语言结构和语景,补全省略部分,还原成完整句。

例2 The boy wanted to ride his bicycle in the street but his mother told him __________.

A. not to B. not to do

C. not do it D. do not do

解析 A。根据tell sb. (not) to do sth.结构,可首先排除C、D项,再结合不定式的有关知识可排除B项。

例3 The research is so designed that once __________ nothing can be done to change it.

A. begins B. having begun

C. beginning D. begun

解析 D。once begun可视为一固定表达,实际相当于once it is begun,意思为“一旦开始”。选C项。又如:Once done we won’t regret doing so.(once seen ,once remembered, ...)

[在插入语上设题]

如果在题干中增加插入语(如表示观点,看法的词语等),会打破句子原有的结构和平衡,影响同学们的解题思路。

解题策略 去掉插入语,还原它的本来面目。

例4 What do you think made Mary so upset? __________ her new bicycle.

A. As she lost B. Lost

C. Losing D. Because of losing

解析 C。由于do you think是插入语,处掉插入语,便知与what相对应的名词词组是选项C,即动名词词组作主语,其他选均不具备此功能。

例5 Dorothy was always speaking highly of her role in the play, _________, of course, made the others unhappy.

A. who B. which

C. this D. what

解析 B。由于of course的使用,使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与主句分割,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去掉该插入语,结合有关句法知识,不难判断应用which指代整个主句内容,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在被动结构上设题]

同学们对主动结构较为熟悉,而对被动结构把握不大。命题者为了检测同学们的应变能力,往往有意避开主动结构,而以被动结构来设题。

解题策略 将被动结构还原成主动结构。

例6 Charles Babbage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__________ the first computer.

A. to have invented B. inventing

C. to invent D. having invented

解析 A。consider一词常有两种搭配:一是consider doing sth.,一是consider sb.to do sth.,若将原题题干还原成主动结构:People generally consider Charle Babbage ...就不难看出本题题干属于后一种搭配的语态变体,再结合时间概念,选A项。

例7 The ________ boy was last seen ________ near the East Lake.

A. missing; playing B. missing; play

C. missed; played D. missed; to play

解析 A。因为missing是“失踪的“意思,而missed没有这个意思,可以排除C,D项;再将被动结构还原成主动结构:Someone last saw the missing boy __________ (playing/play) near the East Lake. 就不难选出playing为答案了。playing在此作宾语补足语,表示当时动作正在进行。

nlc202309090316

[在固定结构上设题]

为了提高试题的难度,命题者有时会把固定结构拆开,放在不同的语言单位里。这就给同学们的正常思维制造了障碍。

解题策略 根据结构中的中心词联想整个短语。

例8 In the dark street there weren’t a single person __________ she could turn for help.

A. that B. who

C. from who D. to whom

解析 D。考查定语从句中介词加关系代词的用法,解题的关键是同学们是否掌握了turn to sb. for help这一固定词组。如能根据中心词turn ... for help联想到整个词组,便可得出D为答案。

例9 Don’t sit there ______ nothing. Come and help me with this table.

A. do B. to do

C. doing D. and doing

解析 C。sit/stand/lie ... somewhere doing sth.是一固定结构,故选C项。

例10 looks forward every spring to _________ the flower-lined garden.

A. visit B. paying a visit

C. walk in D. walking in

解析 D。look forward to是固定搭配,其中to是介词,后面应接名词或动名词,命题者有意在这一短语中加上every spring,使这一固定结构分开。只要根据中心词look forward联想到整个look forward to,并注意其中to是介词,可选D项。

例11 An agreement seems to be impossible because the majority of the committee members are _______ it.

A. against B. for

C. to D. with

解析 A。所填介词与系动词be构成固定句型,意思是“反对”。be for意思是“支持,赞成”;be to意思是“到达”;be with意思是“和……在一起”,都与句意不符。

例12 The furniture, with its modern style and bright colors, suits modern houses and their gardens, but looks _______ in the garden of a traditional home.

A. out of question B. out of order

C. out of sight D. out of place

解析 D。句意为:这套家具款式新潮,色泽明丽,与新式房屋和花园配套,但看起来与传统的房子和花园不相称。D项意思为“与……不相称”,符合句意。A项意思为“毫无疑问”,B项意思为“次序颠倒”,C项意思为“看不见”,都与句意不符。

例13 ________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chemical leaks, the specialists haven’t given final conclusion before they obtain accurate statistics.

A. With regard to B. As a result of

C. In spite of D. In addition to

解析 A。句意为:关于化学泄露所产生的后果,专家在拿到准确的数据之前,还没有给出最后结论。with regard to意为“关于”;as a result of意为“由于……的结果”;in spite of意为“尽管”;in addition to意为“除……之外”。

语法与词汇 篇7

一、词汇和语法的定义

词汇又称语汇, 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例如, 汉语词汇、英语词汇或一般词汇、基本词汇等。还可以指某一个人或某一作品所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如《鲁迅全集》词汇。词汇是词的集合体, 词汇和词的关系是集体与个体的关系。

而语法则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是如何按确定用法来运用词类、词的曲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关系。语法包含词的构词、构形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 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其中词法主要是指词的构成、变化和分类规律;句法主要是指短语和句子等语法单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

二、现代汉语词汇与语法的主要特点和关系

(一) 现代汉语词汇与语法的主要特点

1.词汇方面

单音节语素多, 双音节词占优势;构词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同音语素多。

2.语法方面

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不大用形态;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

(二) 现代汉语中词汇与语法的关系

通过前文所述我们知道, 词汇的功能属于狭义语法的研究范畴, 词汇的内容属于广义语法的研究范畴, 因此, 词汇与狭义语法之间是交叉关系。对现代汉语来说, 可按构成要素分为语音、汉字、语义三部分。语义按功用一般可分为内容和功能两部分, 内容包括词义、句义等, 而功能则分为词类、词的构成、短语类型、句子成分等。而语义如果也按照构成的层级来划分则可分为词、短语、句子、句群, 其中每一层级又可以分成内容和功能两部分。但不管如何划分, 词汇和语法的分类标准都是完全不同的。

词汇和语法是语言演变的两个重要方面, 在语言的发展中是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的。通过多年的研究, 现代汉语的语法研究已有了非常多的成果, 而在词汇发展研究方面还相对较薄弱,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现代汉语相关文献中对词汇的形成、演变的研究比较少且散乱, 一些重要的发展脉络较模糊, 很难通过文献资料完成研究, 所以还有大量的具体工作需要开展。因此, 分清词汇与语法的关系, 在明确知晓狭义语法与词汇不能并列的基础上, 那么对现代汉语发展动态的研究就需要重新进行调整, 以更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工作。

三、现代汉语词汇与语法的发展动态

词汇作为一个语言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虽然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中, 但这并不代表词汇就没有相对稳定的规律。从词汇构成上我们知道, 词汇是由词素构成, 而词素通常是以单音节语素为主, 而通过对不管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 我们都不难发现, 单音节词素始终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不同语素之间组合时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 最常见的规律主要有主谓、动宾、并列三种形式, 这三种形式也是最常见和基本的形式, 也是这三种主要结构构成了语素构词的基本语法规律。由于通常大众都认为词汇是单一意思的表达, 只有通过语法关系词汇组合在一起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广泛, 部分网络用词已不再只是单一意思的表现, 而是具有短句的概念, 如不明觉厉、人艰不拆等, 这也是当今词汇发展中最显著的变化。

语法作为词、短语或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语法是抽象的又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是语言就会形成一套系统的语法规律, 要求人们按照特定的规律来对词汇加以排序, 从而使语言成为人际间沟通交流的工具。通过权威组织、机构对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可以知道, 现代汉语相对于其他语种在语法上有自己的特征:现代汉语中语法中的词不存在形态上的变化;虚词重要而丰富;句子的语序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 从现代汉语的发展可以看出, 我国的语言学家很早就已经开始对现代汉语词汇与语法的发展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 并已有完备的理论结论。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在前人经验及成果的基础上, 继续不断地对词汇的变化发展规律、模式以及对语法的影响进行研究, 最终实现语言学上的开拓。

摘要:研究现代汉语最主要的就是研究语法与词汇的发展变化, 因为不论是听、说、读、写的哪一方面都会涉及对词汇和语法的应用, 所以词汇和语法是现代汉语发展动态的核心点。现代汉语的语法可分广义、狭义两类, 广义的语法是指语言的规律, 而狭义的语法指的是各类语言功能要素的组合和聚合规则;词汇在逻辑上应属于广义语法研究范畴, 但与狭义语法之间也有交叉关系。所以在思考词汇与语法发展动态时要把握二者的特点与联系。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汇,语法,发展动态

参考文献

[1]李德鹏.论汉语语法与词汇的关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2) :126-129.

语法与词汇 篇8

高三复习阶段教学的重点应在准确建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实现高效复习。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教学中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明确树立整体知识结构意识的重要性, 能从宏观上把握基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 进而从微观上掌握并正确运用。“话题—词汇—语法与功能”模式在高三英语阅读复习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真正将基础知识的构建与阅读基本能力的提升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双效合一。

2“话题—词汇—语法与功能”模式在高三英语阅读复习中的应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的内容。基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依据。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 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1) 语音与词汇

高三复习阶段词汇复习是基础中的基础。不仅是一个记忆的过程, 也是一个联系相关词汇构建并拓展词汇网络的过程。围绕某一主题可以折射出各种不同的词类, 依不同语用功能可以将词汇分类细化。基础词汇的语音、拼写、词义、词性在各模块教学中构建了学生的基本词汇量, 以现有词汇量为基础, 根据模块话题抽象概括出各种词类, 结合所需表达功能, 选择恰当的句子结构, 将词汇运用到语境中, 达到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

(2) 语法与功能

依据最新的考纲要求, 2014年新课标英语高考把单项选择题改成了语法填空题, 并通过语篇呈现。由此可见:语法的考查是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体现的, 即语法的考查更加语境化, 在日常语言应用中体现语法的价值。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 不难看出:不同的语法结构能够表达相同的交际功能, 多样的选择性, 让单个的语法项目之间不再孤立存在, 而是通过功能表达密切了彼此间的联系, 让语法功能的构建更易于操作。

例如, 对重点特殊句式的掌握, 通常教师会利用教材呈现出课文中的句子, 让学生回忆其基本结构, 这样往往断章取义, 使理解失去了整体性。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语篇分析理解能力, 使学生在理解语义过程中关注句子结构的表达特点, 进而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多样的语法形式。阅读话题练习给予学生更真实、更宽泛的语言情境, 学生在运用中逐步提升语言能力。

(3) 话题

话题即为人们交流的主题, 通常采用听、说、读、写等方式呈现, 《考纲》概括出包括个人情况、日常活动、学校生活、兴趣与爱好、计划与愿望等在内的24个话题, 要求掌握词性、时态、句子种类、简单句、主从复合句等24项语法项目, 列出了社会交往、态度情感等11个功能项目, 68个小项, 涵盖了学生日常生活交际的方方面面, 明确考查3500左右词汇的具体用法。

显然话题内容的达成离不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交际功能, 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表达有效, 只有三者的相互作用才会使语言准确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在三大要素的作用下, 写出各具特点并有着独特风格的篇章, 这样的文章才会打动读者。

以必修2Module4为例, Topic:Fine Arts–Western, Chinese and Pop Arts, 模块复习时, 我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结合热点新闻突出模块主题, 设计出一节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课。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由学生依话题分别从语言的词汇与语音、语法与功能层面建立基础知识的框架结构, 并结合已有的相关背景信息, 用文字表达个人观点, 充分调动知识储备做好课前准备。

课中采取听读结合的方式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先听——听CCTV实时新闻报道, 以填空形式练习快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后读——完成阅读理解试题, 并对模块话题进行内容的填充和扩展。学生融入情境感受新鲜文章的气息, 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总结要点, 突破难点, 提出思考点, 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阅读过程中更新话题信息, 激发表达功能, 筛选高级词汇, 提升语法结构档次。研究阅读理解典型题类型, 寻求简单高效的解题方法, 把握考查重点攻克难点, 尝试新的解题思路和答题策略, 预测命题动向, 树立阅读意识, 养成良好高效的阅读习惯, 达到熟能生巧。

3 高三总复习点拨

(1) 以基础知识的网络体系为模板, 深入浅出, 夯实扎实基本功

一轮基础知识的构建可以采纳“话题—词汇—语法与功能”模式:即以模块话题为中心, 搜索相关词汇信息, 选择恰当语法结构表达语意功能。学生基础知识网络框架结构的建立为语言学习奠定了基础, 进而在阅读理解训练中逐步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更新, 进一步确立三个维度间的关系。必修1-5和选修6-8大体共包括24个模块话题, 一轮复习的首要任务是就24个模块话题逐一建立起三维网络体系, 这是梳理基础知识更为科学高效的尝试, 使得看似有限的考纲内容, 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使得语言的表现力超越了表达形式的限制, 消除了学生大量记忆的压力, 转而逐层构建起个性化的基础知识体系。

高三总复习阶段学生的基础和能力需要相互促进, 既要加强话题功能表达, 也要对现有知识结构进行有益补充。更重要的是话题阅读训练也对其它听说写译等相关语言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以更新为手段, 循序渐进, 提升语用能力

基础知识的构建仅仅是铺垫前行道路的基石, 要想登上顶峰, 就要有攀登的目标和勇气, 要想在原有的程度上, 达到更高层次的追求, 就要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教师的指引作用由此突显出来。

教师结合教学经验和对高考真题的潜心研究, 积淀了丰富的答题心得, 能够准确把握一套试题的难度并快速找到突破口。面对拥有敏捷思维能力和充满无穷想象力的学生, 教师要通过一种高效的模式指引学生、传授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将大大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具体语境中增加理解训练能力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个人知识结构的建立因阅读而不断更新, 日积月累, 能力逐渐形成。

(3) 以高考原题为标准, 画龙点睛, 把握考试方向

高考真题就是最好的练习题。但高考真题应该做到什么程度, 恐怕准确性仅是衡量的标准之一, 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研究高考真题的命题特点和考查重点, 针对不同题型的考查方式给出合理的应答方案, 以不变应万变。整理归纳近几年的真题, 关注高考改革动向, 敢于预测未来命题趋势, 做有远见的语言学习者, 能够与时俱进。这正是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可以去引领的, 更是教师自身提高的有力尝试, 也只有能够把握好高考导向性的教师才会吃透高考, 战胜高考。

尽管我们呼吁不要为了高考而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 但事实上确实是高考在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在描绘高考这一特殊画卷的同时, 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画龙点睛的一笔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深入解读高考试题后获得的更具实际价值的对策点拨。

4 结语

如果把高三英语基础知识的复习比作是浩瀚无边的大海, 海中航行的船只看作高考的方向, 那么高效的复习策略就是加速船只航行、驶向目的地的助推剂。纵观全文不难得出以下结论:高三复习的高效实施依靠对行之有效的复习模式的探索。“话题—词汇—语法与功能”模式就是在新课程实施后逐渐成型的一种有力尝试, 将其运用到阅读教学中, 完善了学生语言结构的构建, 双向强化语言知识,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语言学习效率, 提升了语言学习能力, 长期坚持, 效果显著。

摘要:高中英语教学进入高三阶段也就意味着真正备战高考的开始, 基于必修教材的学习和选修教材的拓展, 学生基本了解了高中英语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 但尚未形成也未构建起语言知识网络体系的框架结构。“高效课堂”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 高三阶段有其独特的教学背景, 直击高考的方向性决定了复习的高效性和紧迫性。为了实现高效复习,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现将“话题—词汇—语法与功能”模式在高三英语阅读复习中的应用稍作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模式,高三英语,阅读基础,知识复习,点拨

参考文献

语法与词汇 篇9

综观国内外对英语测试的研究, 国外针对语法词汇题的研究相对成熟, 其中包括对语法填空题短文语境、填空词数及答案线索设置方面的研究 (Weir, 2005) ;对语法测试提出了新框架, 并提出有助于开发新型语法测试题的模型和题型的编写原则的研究 (Chapelle, 2010) ;以及对语法词汇测试题型的效度研究 (Fairclough, 2011) 。而国内对于语法与词汇项目的专项研究较少, 主要包括语法与词汇项目的构念效度的研究 (如彭康洲、邹申, 2012) 及内容效度的研究 (卢晓娟、高盈盈, 2011) 。鉴于目前国内对高考英语语法词汇项目的内容效度研究较少, 针对直辖市高考英语的此项题型的对比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四个直辖市2014年的高考英语试卷的语法与词汇题为样本, 由三位研究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每个题目进行独立分析, 待各自完成之后再进行核对和讨论, 对意见不一致的地方咨询专家, 直到达成一致。然后得出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 用内容效度相关理论, 结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 》和《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其进行研究。最后, 针对语法词汇题考查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建议。

3内容效度分析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以及考试大纲的要求, 高中生应该重点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笔者将从语法知识、话题和功能三方面探讨四个直辖市2014 年高考英语语法与词汇项目的内容效度。

(1) 语法知识

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 四个直辖市的语法知识考点不仅覆盖面广, 而且主次较为分明。其中, 北京卷中涉及语法词汇项目的考题有11 道, 主要针对动词时态和非谓语动词这两个语法点的考核。天津卷涉及语法词汇项目的考题有11 道, 语法知识考点覆盖面是四个直辖市中最广的。重庆卷涉及语法词汇项目的考题有12道, 其中主要考核了学生对动词时态、非谓语动词和交际语等语法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上海卷涉及语法词汇项目的考题有11 道, 考题遍布固定搭配、非谓语动词、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名词辨析各等语法知识点。综合分析以上数据可以得出, 北京、天津和重庆卷都重视对动词的时态和非谓语动词的考查, 其中天津卷和重庆卷还特别注重考查考生的交际能力。而上海卷最重视固定搭配考查, 同时兼顾动词和名词的考查。

(2) 话题

由于北京、天津和重庆三个直辖市的语法词汇项目考查的都是单项选择题, 而上海卷此题型为短文填空题和选词填空题, 因而笔者将北京、天津和重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对比研究, 而将上海卷进行单独研究。

北京卷考查了10 个话题, 主要从人际交往、旅游与交通、文娱与体育等方面进行高考试题的命制, 话题源于生活, 积极引导学生关心日常周遭发生的事情, 掌握和提高基本的生活技能。天津卷考查了13 个话题, 是四个直辖市中覆盖面最广的, 其中重点对人际交往和语言学习两个话题进行了考查, 旨在引导学生既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 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和学习基本的社交技能, 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 做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融合。重庆卷只考查了8 个话题, 在话题多样性方面较其余两个直辖市更单一, 其中话题主要涉及人际交往、家庭、计划与安排等方面, 话题主要着力点是对学生社交能力、时间安排、与家人和谐相处等问题的关注。从整体上来看, 三个直辖市所考查的话题覆盖面较广, 并且考查人际交往方面的话题数量都是最多, 由此可以看出三个直辖市对于考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最为看重。几个试卷在语法词汇题方面都能够很好地安排不同的话题, 这样与课程标准中对于话题的要求较为符合。

上海卷考查的三篇短文就话题而言, 分别涉及旅游与交通、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以及卫生与健康, 具有很好的教科意义, 趣味性较强;就文章题材而言有一篇记叙文和两篇说明文, 文章的内容比较贴近生活, 通俗易懂。三篇短文的长度均在两百到三百字之间, 其中对于被动句这一语法知识的考查分别占文章的6%、25% 和21%, 第一篇文章被动句最少, 文章较容易理解, 后两篇较难理解。同时, 三篇短文的易读度在55 到65 之间, 这个范围的文章属于标准到较难的程度。由于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 这个范围是合适的。

(3) 功能

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三个直辖市考查功能范围较广泛, 就数量而言, 都考查了5 项功能。北京卷主要对社会交往功能、逻辑关系和存在功能、时间功能以及情感功能进行考查, 天津卷围绕态度功能、社会交往功能、情感功能、比较以及存在进行重点考查, 重庆卷就社会交往功能、情感功能、逻辑功能、态度、空间位置功能进行试题的命制。综合分析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试题重视对考生社会交往能力、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的考查, 而且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把控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4启示和建议

笔者通过对各直辖市考题的仔细对比研究发现, 四个直辖市高考试卷在话题的选择、试题的功能设定、考点的分布和比重上不尽相同, 各自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而, 笔者从高考语法词汇题的命制和高中英语教学角度提出了以下建议, 希望对高考试题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帮助。

(1) 高考试题的命制

第一, 加大语法考点的覆盖面, 突出重点。试题考查要兼顾词法和句法, 对考生的交际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及其对语法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都应囊括其中。此外还应重点突出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题的考查。第二, 话题设定要贴近生活, 体现跨文化意识。四个直辖市考查的话题广泛, 但对于我国的风俗习惯和英语国家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考查较少, 这样不利于考生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 命题者应该增加更多方面的话题, 均衡分配, 体现跨文化意识。第三, 突出交际功能, 提升思辨能力。交际功能是课程标准对考生最基本的要求, 因此在试题中应重点突出。此外还应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等, 以此来提升考生的思辨能力, 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

(2) 高中英语教学

第一, 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明确重点。高考英语试卷重点考查了动词,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有的放矢, 对动词、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以及与动词相关的动词时态、语态等进行重点教学。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在平时多积累词汇和用法, 建立自己的知识库, 特别是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 逐步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并提高语法能力。第二, 提高交际能力, 加强口语教学。从试题来看, 交际用语所占比重颇大。在此命题趋势下, 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口语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学习到英语国家的日常交流用语。此外, 教师还可以进行情境教学, 创设一些真实的场景,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第三, 注重中西差异, 渗透文化意识。英语的学习和教学都离不开中西方文化渗透, 对此, 教师在教学上应注重对比两种语言, 归纳其差异, 多渠道地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 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摘要:本文根据效度研究的相关理论, 分别从语法知识、话题和功能方面对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四个直辖市2014年高考英语语法词汇项目进行了内容效度的对比分析, 进而对高考英语语法词汇题的命制和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内容效度,直辖市高考英语,语法词汇

参考文献

[2]Fairclough, M.Testing the lexical recognition task with Spanish/English bilinguals in the United States[J].Language Testing, 2011: (2) :273-297.

[3]Weir, C.J.Language Testing and Validation: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M].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 2005.

[4]卢晓娟, 高盈盈.英语专业四级考试2007~2011“语法与词汇”题的内容效度研究[J].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3) :122-126.

[5]彭康洲, 邹申.TEM4语法词汇项目的构念效度研究——基于Ras CFA模型的分析[J].辽宁: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 (6) :49-5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语法与词汇 篇10

1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Lexicogramatical ambiguity is a kind of common yet complicated one.For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in phrasal level, two types of ambiguity will be explored, that is, the nominal phrase and the verbal phrase.

Phrases which have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ies like:old men and women;small bed and chair are difficult for us to decide whether the adjective is modifying all the following elements or only the immediate constituents.Thus for each of the two phrases, there are two interpretations.For the first one, it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adjective“old”only modifies the immediate constituents“men”or it modifies the following noun phrase“men and women”.This is the same case for the second structure.Since the head has more than one modifier, which modifies different sentence elements and different attachments, they produce different meanings.This unclear modification relationship causes ambiguity though the whole phrase is still a subordinate structure.

Verbal phrases can also be ambiguous.For example, the following two phrases:visiting scholars;they are relieved.In those two clauses, the present participle“visiting”and the past participle“relieved”can function either as“classifier”and“epithet”.In English, verbs are classified into transitive and intransitive verbs traditionally.However, the boundary between transitive and intransitive verbs is not clear cut.The frequent occurring cases are some verbs can be used as an intransitive verb as well as a transitive verb.Another case in which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may be caused is when the present participle or the past participle is presented.In some clauses, it is hard for the reader or receiver to decide the function of the verb.For example, the clause“they are relieved”.It can be interpreted as a material process as well as a relational process.What is mor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ransitivity system in SFG, the process is realized by the verb group.As a result, a clause can be interpreted into different processes when the verb by which the process realized can be used to realize more than one process.

2 Functional Analysis of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2.1 Nominal Phrase

Two types of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on phrasal level will be focused on, that is, the nominal phase and the verbal phrase.The adjective noun+noun structure is the most frequent structural ambiguity.Now first please look at the following noun phrase:

1) old men and women

Halliday (2000) proposes the concept of“scale”and stated that language has five scales:morpheme, word, phrase, clause and text.He also suggested that in SFG, linguists adopt the smallest bracketing in structural analysis.Then the nominal phrase“old men and women”will naturally be analyzed as the adjective“old”modifies the coordinated structure“men and women”according to the smallest bracketing.

Another frequent construction is specifier+head.For example:

2) Small children’s bed

Halliday mentioned the two terms“classifier”and“epithet”when discussing the experiential structure of nominal phrase.The function of classifier is to state the category of objects while the function of“specifier”is to state the attributes of objects.Thus the construction then can be analyzed in the following way:the first is to treat“small”as“specifier”while“children’s”as“classifier”;the second interpretation is to treat“small children’s”as the“classifier”.

2.2 The clausal level

In this subpart, three kinds of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will be analyzed, that is, ambiguity caused by different functions of verbs;ambiguity caused by Elliptical structure and ambiguity caused by the unclear modification relationship.

2.2.1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Caused by Different Func-tions of Verbs

Halliday (2000) proposes the transitivity system to explain the ideational function which is one of the three functions.The transitivity system consists of six different processes;they are material, mental, relational, verbal, behavioral and existential process.The first three are regarded as the main processes and the rest are minor processes.Different processes embrace different participants.For example, in material process, it typically includes“actor”and“goal”;“carrier”and“attribute”in relational process, etc.another significant constituent is“circumstantial elements”.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ransitivity system, another important constituent is“circumstantial elements”.Further more, the process is realized by the verbal group, the participant is realized by the nominal group and the circumstantial elements by the adverbs or the prepositional phrase.Now let us stride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ambiguity caused by different functions of the verb.Please look at the following example:

3) Comedian A:My dog’s got no nose.

Comedian B:Your dog’s got no nose?How does it smell?

Comedian A:Terrible. (Bloor&Bloor 1995:130)

We can see that this example is a joke in which the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plays a positive part.The conversation produces the funnies because the verb“smell”has different functions in the interrogative clause.As we have mentioned that the process is realized by the verb and this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lause will be expressing different experiences when the verb functions differently.Thus, the interrogative can be interpreted into two kinds of processe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would be like the following.This joke is based on ambiguity.Comedian B is asking about the dog’s ability to smell things.In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his question, the Process is mental and he (the dog) is Senser.Comedian A, ignoring the relevance of the question, surprisingly interprets it as an entirely new topic concerning the odour possessed by the dog.In this question, the Process is relational and he (the dog) is Carrier.Comedian A treats the verb smell as a copular verb.

2.2.2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Caused by Elliptical Structure

Conciseness of ellipsis makes emphasis highlighted and expression forceful.However, it often causes a sentence ambiguous.In English, we often find elliptical structure in comparative sentences and they incline to be ambiguous.For example:

4) He likes you more than me.

The meaning of the clause can hardly identified because of its indeterminacy of meaning.The sentence can be interpreted either to mean“he likes you more than I like you”or“he likes you more than he likes me”.It means that the meaning of one sentence will be indeterminate when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clause are hard to identify.

2.2.3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caused by unclear modifi-c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circumstantial elements”will be helpful and can provide an effective illustration for this type of ambiguity.Let us consider the following examples:

5) “I will tell you what I tell every taxpayer who sits in that chair, ”said the tax-collector at the beginning of Brown’s audit, “it’s a privilege to live in this great country, and you should pay your taxes with a smile.”

“Thank goodness, ”said the visibly relaxed Brown, “I thought you were going to ask for money.”

In the previous analysis, we thought that the prepositional phrase can be interpreted either as“means”or as“accompaniment”.But we did not go further at that time.Here we are going to deepen the analysis.

Another interpretation for this kind of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will be presented.And then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circumstantial elements, the clause will be analyzed as the following:

3 Conclusi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has beenshowed from the functional approach.It mainly discusses structur-al ambiguity on the phrasal and the clausal level.The ambiguityanalysis from a functional approach is much more efficient thanfrom other approaches.Further more, other kinds of ambiguity, like semantic ambiguity or grammatical ambiguity can also besolved from the functional perspective.Since for most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ambiguity is hard for them to learn.Thesufficient explanation of why ambiguity occurs and how to elimi-nate ambiguity can be helpful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Ifmore and more scholars would take a functional approach in ambi-guity analysis, a new model for ambiguity analysis will be provid-ed and the study of ambiguous phenomenon can be deepened.

摘要:歧义是一个常见的语言现象, 有效地分析语言分析对于交际和外语学习都是很有帮助的。从功能方法的角度对词汇语法歧义进行了着重分析, 并特别解释及物系统框架内的词汇语法歧义。这充分说明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词汇语法歧义提供了一个全新而有效的模式。

语法与词汇 篇11

关键词:普测 说话 词汇语法规范 语文基础 口语能力 心理素质

在社会日益高度发展变化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越来越频繁,有语言运用的地方就应该有规范。虽然口语表达较之书面语灵活多变,但也不能随意变化。林焘先生说过:“所谓规范化就是要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使语言能够按照它自己的发展规律更迅速地向前发展,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但是我们千万不可以把‘主观能动性’了解为‘主观随意性’”。[1]20世纪50年代推出的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就是语言规范要求的体现,无论在语音还是词汇、语法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规范目标。随着推广普通话的深入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普测”)出台,促进了语言规范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普测中的“命题说话”综合考查了表达者的说话能力和水平,虽然只有几分钟的说话,但折射出了应试人的语文基础知识功底及所受的语言环境的影响。

笔者从多年的普测实践中积累了应试者“说话”不规范的实例,发现不仅仅是词语运用的问题,还有表达逻辑事理和修辞运用方面的问题。普测前应重视对词汇语法规范的培训,普测中应重视对不规范语句的评价。学习者不仅要注重语音的学习,同时也要加强词汇语法学习。应该从小学语文教育开始,重视“说”的环节,培养不同语境中说话者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同时重视说话的语法、逻辑规范。

一、例证病误的多样性

语言的规范并不否定语言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这是由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决定的。如果因说话太随意而出现无法理解的表达,就难以交际了。下面“说话”中的不规范表现在选词造句上的任意,同时也有因思维混乱而缺乏条理的表现。

(一)随意“活”用,前后语义搭配不恰当

例(1)中,“集体”是一个名词性概念,不能主动发出动作。例(2)中,“娱乐”变成及物动词是不对的,不能带宾语,“从中得到文化”语义玄虚。例(3)中,“操”不能与“头发”搭配。

有时主语成分与谓语中心不搭配。如:

例(4)中,主语“知识面”不能用“增长”说明。例(5)中,主语“社会秩序”不能用“安分”来形容。例(6)中,动词“刮起”的宾语应该是“风”,而不是“热潮”,可用“掀起”与宾语“热潮”搭配。

(二)重复累赘

例(7)和例(8)都是一句话中前后两个词语意义接近,重复表达。例(9)是乱用“把”字句,“有点补回去”是方言的一种说法。例(10)中,“里面游泳”意思不明,实际说的是下水游泳。

有时表现为修饰成分多余。如:

例(11)中,“比较畅通”与“畅通无阻”二者只能选其一。例(12)中,“走路”与“回寝室”不能同时进行,不能用“边……边”组合在一起。例(13)中,“非常”与“极了”意思重复,选择其一即可。

(三)由省略造成表意不完整

以上谓语对主语的陈述中由于缺少某些相关词语,使前后表意不完整。例(14)中,“戴眼镜”指的是“对清洁度的要求很高”;例(15)中,与体育有关的是“我的业余生活”;例(16)中,“物质”和“精神”不能“提高”,应该指“物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提高。

有时因缺少交代而产生歧义。如:

例(17)中,说话者想表达从小有当教师愿望,但缺少必要说明,听者不明白是对老师本人还是对老师这个职业感兴趣。例(18)中,应试者想说的是用铁链把狗吊起来,但表达时没有说清楚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例(19)是想表达我们家人非常喜欢体育频道的节目,但没有交代清楚,听者误认为没有体育频道电视就坏了。

(四)思维混乱造成句式杂糅

以上把不同的句子重叠在一起,造成了表达上的混乱。例(20)由于“没有”和“有”同时使用,使句义表述不清。例(21)描述家庭中的家境和成员情况时,把家庭成员与家境用一个词语说明,从而造成了混乱。例(22)“希望”与“想当”都表示还没实现,但立足点不同,应该分开表达。

(五)语序排列混乱

以上例句中,表达词语的前后顺序颠倒,语义上虽然能猜出说的是什么,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六)逻辑不合事理

类型1中前言不搭后语,语义含混不清。例(26)想说明自己的学习生活,但表达得语无伦次。例(27)中“傻子”与“小孩子”所指含义不清,听者难以理解。

类型2中,例(28)“妇女”包括“奶奶”,属种不当并列。例(29)中,“水果”是类概念,包括苹果、香蕉、梨,种属不当并列。

类型3中,修饰成分多余,前文已有分析。

类型4中,表达引起歧义,前文已有分析。

二、“说话”不规范的原因

说话者在特定情境中出现的语言不规范,一方面反映出选词造句的语用习惯受语言环境和所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应试者的心理素质与场景的适应性和协调性。

(一)言语转换时的错位

存在语法、逻辑问题的应试者多是普通话水平在二乙以下的应试者,从他们的语音可以判断出他们还没有完全脱离方言音的影响。从小受方言母语的熏陶,特别是语音方面的印象很深刻,久而久之习惯了一种较固定的言语表达方式。当方言向普通话转换时,来不及筛选或者转换成规范顺序,就脱口而出,如“重复累赘”等。有时则因过多考虑语音是否准确而出现思维混乱,语义表达不清。来自乡村的许多应试者,方言音根深蒂固,“说话”几乎是在背诵,一旦忘记了原稿,就显得慌乱而语无伦次。

(二)普通话口语基础不扎实

普通话口语基础一方面来自校园的语言环境,一方面来自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说”的环节的训练。近几年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很多中小学在课堂上逐步实行了普通话教学,但仅限于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而在日常口语交际中仍然使用地方方言。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还需一个过程。

语文教学中“说”的训练尚显薄弱。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在呼吁要重“说”的教学,而在教学实践中基本上还是教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少。加上教师发音不标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普通话学习。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还没有建立起“说话”规范的达标措施,到了大学开始学习普通话时,才强调说话中的语法、逻辑规范。

(三)语言规范意识淡薄

普测对语音标准的强调是贯穿始终的。从普测评分标准中可以看出,对语音准确的重视要高于对语法规范和语言逻辑性的重视。“说话”中,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占5%,最多扣2分。有些应试者认为与其它分值相比,扣去2分不影响普测等级的评定,于是他们也就不在乎了。教师在普通话教学和培训中也主要把注意力放在语音的规范程度上,忽略词汇、语法规范训练,甚至直接在教学中略去这方面的内容,从而误导学生忽视词汇、语法规范。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出现词语组织随意,词汇、语法失误便是不可避免的。

(四)心理素质不稳定

普测中有的“说话”在考查综合语文水平的同时也是一场心理素质的考量。在规定的时间内面对特定对象,完成特定题目的命题说话,难免让应试者紧张。有的应试者可能没有见过这种考试方式,缺乏临场经验。日常的双向交流中,互动环节很多,而普测“说话”却没有这些条件,反而比平时多了很多限制和约束。说话过程只能由应试者独立完成,所以心情紧张,造成思维不连贯,以至于发挥失常。

(五)受制于场景氛围等非语言测试因素

“说话”限制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是考生和考官双方的特殊交流。要给应试者提供正常发挥的空间,需要测评双方共同营造一个具有亲和力的场景。事实上,这种理想的考试只存在于理论中。测试中可能出现天气太热或太冷,外面的考生等得很急,考官今天心情不好等非语言测试因素,这些因素影响了说话者的情绪和思维的清晰度,使之增加心理负担。测评者的态度直接呈现在面部表情上,如居高临下的表情,不是以真正的倾听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审视对方、注目对方;有时测评者因坐的时间较长表现出不耐烦情绪,或频繁看表,结果使紧张的应试者更加不知所措。“词语搭配不当、成分残缺”[2]等,主要是由这些非测试因素造成的。

三、避免语言不规范现象的对策

要避免说话中表现出的不规范现象,需从根本做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素质,认真面对普测,发挥出真正水平。

(一)重视口语能力

语言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语文基础知识是否深厚,会通过某种方式显现出来。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形成语言的思维能力和表达习惯的最佳时期是儿童期,所以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中小学教育开始,真正让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仲哲明先生认为,说话中的语言能力是“指从方言转到标准语的口语运用能力,即应试人按照普通话语音、语汇、语法规范说话的能力。”[3]注重提高普通话口语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的应变能力,让学生从小养成运用普通话口语的习惯,并注重规范化表达。

(二)重视口语训练

普通话教学不仅要教书面语,而且要教口语。倪海曙先生说过:“小学的语文教学也就是普通话教学。要建立正式的学制和严格的考试制度。小学作为正课列入教学大纲,其他学校作为主修课。小学的语文课应该就是普通话课。”[4](P230)林焘先生说过:“口语能力的培养应该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和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口语能力的培养容易被忽视,就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首先必须学会普通话,这是提高口语能力的基础”。[5](P176)普通话口语学习不能满足于记住几个词语或几个常用句式,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训练,从课内教学语言到课下的言语交流都要求运用普通话。把重“说”落实在教学中,同时也落实在学生的课外实践中。加强“说”的训练,并对“说”的成果给以评价,建立达标项目。

(三)重视词汇规范评价

2005年版《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在“说话”要求中明确指出:“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6](P4)有别于1994年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命题说话”的词汇、语法规范程度的分值由5分调整为10分。“……相对于语音和词汇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6](P290)普测中一级水平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词汇、语法正确无误,如果测试中屡次出现词汇语法错误,应试人就没有进入一级的条件了。在测评中直接显现词汇、语法的重要评价,已引起应试者的重视。随着测试的深入,测试对象不断扩大,测试必然由目前的技能测试发展为能力测试。测试外延将进一步拓宽,开放的语言系统将更受到关注,影响交际的口语语法规范问题也将更显突出。由于普测不只注重语音的标准与否,所以教师不能只花时间和精力去教学生如何发准每一个音,而是要让学生具备词汇语法和逻辑规范意识,让测评者对此进行评价,才能真正落实“说话”测评的目的。

(四)培养心理承受力

应试者自身也应注意心理素质的提高。紧张心理人人都有,如何克服紧张,后天的学习和锻炼更重要。平时可主动设置这样的场景,主动与他人交流,从而逐步克服胆怯和紧张心理。另一方面应该做好有关测试内容的准备工作,如经过一定的培训,了解测试内容所涉及的语文基础知识有哪些,了解测试程序及测试要求等。如果事先做好准备,结合语文基础知识储备加上应试心理准备,就能自如地发挥,从容应对。

(五)营造情感氛围

营造良好的试场氛围需要监考者与应考者双方共同努力。测试组织者需要提供安静的场地,测评者应注重自身修养,发挥表情的传递功能,和颜悦色,以礼相待,做一个认真倾听的人。情感是一种信号,也是一种表达,情感通过表情、形体动作的外显来传递,即使没用有声语言与应试者交流,也应该注意用无声的态势语言与说话者交流。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要知道,人说出来的话,不单是靠它的内容来激发对方的思想和感情的。这里有交谈者一副兴致勃勃的面孔,有一双一会儿在科学的丰功伟绩面前燃烧着赞美的火花,一会儿又好像在怀疑所做出的结论的正确性而眯缝起来的眼睛,有表情,还有手势……”[7](P158)。人的面部表情参与各种不同情绪的发生和人们之间不同情绪的信息传递,成为社会无词通讯和人间相互通晓、理解的重要窗口。如测评者的一个善目、一个点头,让应试者感到有人在听他说话,愿意与他交流,这样可减轻应试者的心理压力。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应试者在心情愉悦和轻松的状态下才能使水平得以最大发挥。

注 释:

[1]林焘.关于汉语规范化问题[J].中国语文,1955,(8).

[2]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仲哲明.普通话水平测试若干问题的讨论[J].语言文字应用,1997,(3).

[4]倪海曙著作编辑小组.倪海曙语文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5]林焘.语音探索集稿[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6]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语法与词汇 篇12

一、语音

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和人口迁徙的影响, 太谷方言中普通话的因素不断增加, 声调、词汇变化较大, 而基本声母、韵母却变化较小。县内各地区之间的言语略有差异, 但总的来说比较一致, 代表本县方言的是太谷城关话。县内言语的差异主要是南北地区之间的差异, 以县境内的乌马河为界, 以南称之为“河儿南”, 以北称之为“河儿北”。河儿南、北言语差异主要表现为:其一, 河儿南的儿化音明显多于河儿北;其二, 一些常用词的读音南北有较大差异。如河儿北把“是”读如“四”, 河儿南则读如“四儿”;河儿北把“半”读如“变”, 把“坐”读如“厥”;河儿南把“吴”读如“欧”。在同周围地区方言的交流中, 太谷方言也表现的比较活跃。如把“书”读如“夫”, 这与河东方言相同;把“初”读如“搓”, 把“祖”读如“左”等, 这与上党方言相同;把“火柴”叫做“洋取灯儿”, 这与北京方言相同。

二、词汇

太谷方言中构词的重叠手段比汉语普通话数量多、更宽泛。例如“村村”、“狗狗”、“桌桌”、“腿腿”、“圪刷刷”、“门搭搭”、“酒盅盅”、“圪摇圪摇”、“圪说圪说”。有些方位词在使用时有所转移或变化。如把“后面”说成“后头”, 把“下面”说成“底头”, 把“里面”说成“嘿里”等。加缀词名词化, 加前缀者少, 加后缀者多, 缀字数量多而杂, 常见的有“子”、“儿”、“头”、“的”。如:“魔子”、“小子”、“头儿”、“奴儿”、“臭骨头”、“懒骨头”、“讨吃的”、“扣足面的”。常见量词习惯搭配。如:“一槐 (颗) 西瓜”、“一槐 (头) 鸡儿”、“一圪瘩 (块) 肥皂”、“一圪节 (节) 烟筒”、“一圪堆 (堆) 土”、“一根 (棵) 枣树”、“一根 (床) 被子”、“一挂 (辆) 洋车子”、“一盒盒 (盒) 洋火”。

三、语法

1. 名词重叠的语法作用, 有的是用于表小、表爱, 如“包包”、“花花”;

有的用于表达日常饭食、用品, 如“菜汤汤”、“圆碟碟”;有的是为了适于孩童学语, 如“帽帽”、“袄袄”。在使用时, 有的在原表小、表爱的基础上其程度尚可加深, 如“猴匙匙”、“亲娃娃”, 但名词重叠之后不能再加儿尾或子尾, 如“狗狗”不能说成“狗狗儿”或“狗狗子”;有些名词重叠后词性发生变化, 在表达中起着形容词的作用, 如“人人书”、“格格纸”。

2. 形容词重叠的语法作用通常是用于加深表达程度, 如“高高底”、“明明底”、“绿绿底”。

形容词重叠在表达中通常是做定语, 修饰另外一个名词, 如“高高底个子”、“白白底脸”、“红红底衣裳”。有时也发生词性的变化, 起副词作用, 做状语或补语, 如“饱饱底吃” (作状语) 、“高高底唱” (作状语) ;“吃得饱饱底” (作状语) 、“唱的高高底” (作状语) 。形容词重叠后还可“儿”化, 如“饱饱儿底吃”、“高高儿底唱”、“吃得饱饱儿底”、“唱得高高儿底”。形容词重叠后在“底”字之后再加“的”字, 如“高高底的个子”、“高高儿底的个子”。

3. 太谷方言中副词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表肯定、否定的副词具有特色;

二是一些副词存在着自身的习惯用法。如:“是”和“不是”常有“儿”化音, 说成“是儿”、“不是儿”;把“没有”说成“没啦”。

4. 介词的习惯用法有如:

“来……”常常相当于中的“让……”。例如“来我去吧” (让我去吧) 、“来我做吧” (让我做吧) 。这种表达一般是用于第一人称单数的前面, 如果是其他人称则用“叫……”来表示, 例如“叫他走吧”、“叫他们去吧”。又如“叫……”还常常相当于普通话中“被……”。例如“他叫人打咧” (他被人打了) 。“叫雨淋湿咧” (被雨淋湿啦) 。再如:“跟……来底”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象……一样”, 例如, “他跟鬼来底” (他象鬼一样) 、“猴鬼们跟雀儿来底” (孩子们象小鸟一样) 。

5. 普通话太谷方言中语尾词较多, 使用也很灵活。

(1) “咧”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啦”。如:“吓得圪钻咧”、“圪夹住尾巴咧”。 (2) “当”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呀”。如:“纵当” (干什么去呀) 、“吓煞当” (吓死呀) 。 (3) “嘞”基本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呢”或“呐”。如:“比他可强多嘞” (比他强多呢) 、“还早些嘞” (还早点呐) 。 (4) “吧”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吧”如:“回的吧” (回去吧) 、“快儿走吧” (快些走吧) 。“呀”基本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呀”、“哪”或“啊”。如:“去呀” (准备去呀) 、“该怎呢呀” (该怎么办哪) 、“不能兀底做呀” (不能那么做呀) 。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汉语是世界上最绚丽多彩的瑰宝, 而方言才是百姓生活中的通用语,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 发展母语是通过发展方言来间接实现的。部分方言因各种因素而传播开去, 渗透到更为广泛的文化领域, 更显出方言之生命力强大。因此, 要研究语言, 必须研究使用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和社会;反之, 研究社会和历史, 也可以从语言中找到线索和证据。太谷方言文化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和文化性, 对于研究山西晋中区域文化、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迁移等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体育旅游市场市场开发下一篇:航海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