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人才

2024-09-23

航海人才(精选9篇)

航海人才 篇1

一、引言

航海类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依据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11考试规则要求,可以在现代化船舶上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我国进行海船高级船员培养的基本构成模式是中职、高职、大学本科等三个层次。

当前教育部要求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实现合理的衔接,本文首先研究了以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所规定的海员强制性适任标准,下面将重点研究我国航海类中职与高职教育如何实现有效衔接,指出了应采用“3+2”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制订了有利于提高航海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教学标准,利用提高中职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了其职别综合技能(支持级提高到操作级;值班机工提高到三管轮;值班水手提高到三副),希望能够解决当前航海类教育中职与高职不能有效衔接等问题,使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我国航海运输业尽快实现转型,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使我国航海类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二、航海类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价值

在中职航海教育当中存在着较多缺点,主要有下面这些:不能给自身准确定位,没有明确的分工,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较多重复,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具备针对性与实用性,中职航海教育过于重视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但很多学生基础不强,因此不能全部接受理论知识;不能全面开展技能训练,不具备充足的实训设备,不能科学设计实训项目,所以很多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达不到适任要求。因此,当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不能实现有效衔接,与航运对人才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做好人才培养衔接有着重要意义。

(一)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教育部在“十二五”教育规划中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应该向着有利于经济建设、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达到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因此,遵循这一观点航海类中高职专业教育可以进行教学改革,以此促进我国中高职衔接培养人才的发展。

(二)更好地满足国际标准的需要

受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启发,航海类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掌握船舶设备管理技能与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分析学生认知规律与技能形成规律的前提下,利用本模式可以达到航海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船员队伍。

(三)提高现有航海类院校教育效益

航海类职业技术教育属于定向培养教育,利用本模式可以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二者不发生重复教育,教学效益明显提高。

(四)有利于实现船员的终身学习

船员培养可以实现三个层次的有效衔接而提高自身技能,逐步形成船员自初级到高级的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我国航运业最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航海类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与STCW新公约的要求保持一致,同时有利于我国达到海员强国的目标。利用航海类专业“3+2”教育模式,可以使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在一起,不但有利于提高我国船员的专业技能,而且也创新了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航海类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策略

(一)教学定位方面

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中职教育以基础教育为主,高职教育以能力教育为主,保证中职毕业生可以完全承担支持级船员的工作,高职学生完全可以具备操作级适任能力,中职毕业生可以顺利掌握实现向高职培养的知识与能力。在培养过程中,中职教育还需重视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也就是要兼顾到中职学生不但可以上船工作,而且也可以进行高职能力提升。

(二)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方面

应从航海类专业岗位职业通用能力、海员基本职业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入手,制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中高职衔接航海类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即通过开展社会调研及岗位分析,确定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确定各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明确中职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面

要做到全面兼顾、突出重点,不但要求分别形成一定的系统而且也需要具有一定的联系。中职教学计划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中职与高职的不同定位,要保证二者间实现有效衔接,防止出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自为政”的局面。再有,制订中高职学生学分互认、证书通用的制度。

(四)教学组织方面

要大力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中高职院校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进度时要摆脱学历教育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技能训练为主,在全面考虑学生职业技能形成规律的前提下设计教学进度、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五)实践教学方面

要重视培养拥有不同能力的人才、利用各种模块对学生进行考核、遵循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策略,中职教育要以基础技能为主,如培养学生的基本安全、高级消防等;高职教育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再设置中职教育培训过的项目,训练以三副、三管轮适任技能为主。以轮机专业为例进行研究,高职实训项目有下面这些:动力设备拆装、如何操作动力设备等。总之,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要做到明确分工,可以应用相同的实训设施,做到有效衔接,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轮机专业中高职培养在各自准确定位的前提下明确了证书培养体系的不同。以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以及国家船员培训管理规则为标准,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主要内容有如何培训船员技能、如何完成测试工作、如何评估等。利用已经得到认可的船只、模拟器、实训设备对学生进行培训,可以使学生在校学习时掌握牢固的适任技能,轻松通过适任考试。

(六)师资队伍方面

教师交流要形成制度,教师间的合作可以应用多种模式,航海类中高职教师要利用交流机制,如利用固定时间进行教研,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进行交流,完成科研课题等,保证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教师做到合理交流,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程设置方面

1. 课程设置模块化。

在“3+2”教育模式下依据公约与规则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分别建立航海技术模块、轮机工程技术模块、航海模拟器训练模块、货物积载与系固模块、无线电通信模块、电气电子与控制模块、船舶作业与船员管理模块、轮机修理与维护模块,以此提高航海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并设置有关课程,保证设置的各个课程与特定的功能模块相一致。

2. 课程内容综合化。

课程体系要敢于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学科体系,应用课程分散与综合的做法,淘汰原来关于知识系统化与完整性的认识,重视将应用性与实用性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任务分工明确。

进行课程的整合与设计、进行前后分段主要目的就是防止发生知识重复现象。将中高职课程利用中职教学学习,主要内容有基本安全、艇筏操作、消防、急救、水手工艺、金工工艺、电焊、柴油机的安装等,防止发生课程重复现象。

四、结语

总之,在培养中高职航海类人才时需要做好中职和高职之间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高瞻远瞩,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思想,做好中高职之间的有效教学分配和教学衔接,以更好地促进中高职教学之间的有效衔接,避免重复教学,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惠节,牛志斌.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思考[J].天津航海,2014(1).

[2]房晓丹,王昭翮.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12(1).

航海人才 篇2

【摘 要】 为使我国航海人才培养模式适应行业的需要,分析我国航海教育现状,探索航海人才培养改革模式。我国航海人才培养应重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应在人才培养目标、考核模式、校企合作、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 能力;素质;航海;课程设置

0 引 言

航运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我国90%以上国际贸易和50%以上国内贸易运输任务。航海专业作为培养高层次航海人才的专业,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航海人才长期工作在流动的船舶上,其工作性质具有国际通用性、岗位针对性、法律规定性和国防军事性等特点。诸多海上事故案例证明,有75%左右的船舶交通事故是由于船员的技术素质较低、航海知识缺乏、海上经验不足所致。[1-2] 为此,提高广大船员的技术素质和能力一直是航海界所关注的话题。

目前,在我国船员队伍中,持专科学历者不到30%,大多数沿海航区船员学历还停留在初中文化程度。正因如此,我国船员队伍占国际劳务市场的份额较低,远不及菲律宾、越南等国家,这与我国航海大国的地位极不匹配。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航海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联合下发了《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进航海类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完善航海类专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航海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强航海类专业英语教学;注重航海类专门人才的海员素质养成教育,全面提高航海教育质量,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航海类专门人才。因此,在注重培养航海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探索符合航海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很有必要。

1 我国航海教育现状

目前,全国设有航海教育的本科院校13所,是我国航海教育的核心,承担着培养航海人才的重任。国内有关航海本科教育普遍采取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完成一定的实习任务即可毕业。这种培养模式造成学生环保意识淡漠、动手能力差、对未来岗位的适应性不强等不足。目前我国航海教育几乎尚未走出校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仅停留在实验室层面,仅有的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也只是“蜻蜓点水”。国外一些航海发达国家的航海教育普遍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有着深度的合作。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参与学校的各种管理,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监督、实践教学等,以企业为主导,对人才素质和技能的培养紧贴航海职业。同时,国外航海专业的教员多半是航海阅历丰富的船长,这些船长具有双重身份,在学校是教师,在企业是员工。因此,国外航海人才在素质和技能上均优于我国。

2 我国航海人才培养模式

2.1 航海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航海专业培养的人才未来将从事船舶驾驶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驾驶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和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从安全意识和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出发,航海驾驶人员应懂得一定的交通规则、国内外相关法规,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船舶驾驶知识、货物积载知识、船舶管理知识、船体构造知识、海洋气象知识以及语言沟通能力。船舶驾驶人员长期生活在海上,不仅要忍受颠簸、噪声的干扰,还要忍受生活的枯燥单调、远离亲人和朋友的痛苦。因此,航海专业人才的定位应是培养动手能力强、业务素质精湛、能吃苦耐劳、英语沟通能力好的国际人才。

2.2 改革课程体系

航海专业的课程由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其中,理论课程包括:航海学、航海仪器、航海气象、航海英语、船舶管理、船舶结构和设备、货物运输、船舶操纵和避碰、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通信设备和业务等知识;实践课程包括:水手工艺、GMDSS通信设备、航海仪器、“两精通”(精通急救和精通艇筏)、航线设计、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等训练。对于航海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动手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航海专业的学生未来都要将相关专业知识应用到实操上。航海专业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就是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航海专业本科学制4年,多数航海类高校在课程安排上采取理论与实操交叉进行,这种模式存在学生对实操知识掌握不深刻、考证通过率低的弊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4年制本科院校教学进程可采用“3+1”模式,实操课程可分项目进行。所谓“3+1”模式是指3年完成理论教学,最后1年专用于实操强化训练,集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操训练项目可按照实操课程的特点,分为电子设备训练、航线设计、应急求生训练以及船舶操纵训练等项目。

2.3 强化英语能力培养

为了维护船舶航行安全和顺利开展船舶业务,船舶驾驶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沟通能力。在实践中,当两船相遇时,对方船员用甚高频(VHF)要求左对左会船,如果本船不明白对方的意图而采取错误的行动,那么两船就会有发生碰撞的危险。当船舶靠泊国外港口接受港口国监督(PSC)检查时,如果船舶设备存在缺陷,驾驶人员英语表达能力差,不能向PSC检查官提出合理的解释,船舶就有可能被滞留,从而给航运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我国是非英语国家,语言沟通不畅是我国船员的短板,因此,我国航海类院校更应注重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航海院校开设的英语课程往往只局限于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类,学生在大学阶段所摄取的英语知识十分有限。为了解决学生英语训练不充分的问题,英语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航海专业学生将来所要用到英语大部分是专业英语,因此,将全部或部分专业课改为英语教学,会大大促进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目前,国内航海类院校教师的外语水平有待提高,可通过选派外语较好的教师到国外进修,或者选派教师到外籍船上工作的方法,以提高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

2.4 强化校企联合培养endprint

航海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向航运企业输送合格的航海人才。因此,学校应按照企业的需求来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样才符合航海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校企合作办学的好处在于:企业可以向学校提出自己的人才观念,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和实习机会,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航海类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流于形式,合作深度还远远不够。校企合作应是全方位的合作,其方式包括:航运企业优秀的大副和船长参与学校的授课,也可直接聘任为班主任或学生导师;航运企业全面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学校定期派学生到航运企业实习锻炼;有些实操课程可直接设置在船舶上。在校企合作方面,我国航海类院校还应向航海发达国家学习,以航运企业为主体进行航海人才培养。

2.5 改革考核模式

目前,我国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的船员考评制度基本上已经成为我国航海专业学生考核的“指挥棒”。这种考评制度过于强调理论考试,对动手能力、体能心理素质、吃苦耐劳精神等方面的考核不够重视。航海专业作为艰苦的应用型专业,动手能力、心理素质、体能素质、忍耐精神等是一名合格驾驶员必备的能力和素质。作为培养航海人才的高校更应适应行业的需要,加强学生在这些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应切实改革船员考核体制,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制度,逐步实现以综合能力和素质考评为主的制度。航海类院校对学生的考核也应随之改变,以综合素质和能力测评代替期末考试,尤其是应增加多元文化、心理素质、体能素质等方面的知识考核。因此,航海院校期末考试的形式应是试卷考试与综合测评的结合。在对学生管理过程中,将半军事化管理纳入学分制,使其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使半军事化管理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抓手。

3 结 语

航海专业是艰苦的应用型专业,航海专业人才培养应突出技能和素质的培养。目前,我国航海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普通专业无异,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行业的需要。因此,应切实改变我国航海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凸显对应用能力、外语沟通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我国航海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减少海上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全贤淑.日本船员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0(3):33-35.

航海人才 篇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航海技术也进入了现代化, 电子航海 (E-navigation) 、无人机舱相继得到实现, 船舶新技术的应用也要求船员的素质必须进一步提升, 因此, 培养新形势下的现代化的高端航海技术人才成为航海院校的新课题。同时, 交通运输部2012年《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航海院校要创新航海类人才培养模式、改善航海类专业实践教学条件, 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航海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航海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标准

航海技术专业教育主要分为四个层次, 研究生—本科—大专 (高职) —中专 (中职) 。根据相关研究, 目前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大都从事陆地相关工作, 而中专层次的航海技术专业人才数量较少, 因此, 大专学历的航海技术专业人才是从事船上工作的主力军。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简称南通航院) 作为国家航海类骨干高职院校, 一直致力于培养适合现代航海的高端航海技术人才, 与传统的航海人才相比较, 航海类高端技能型人才至少应具有以下特征:

(一) 航海基础知识扎实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 以船上雷达和电子海图为例, 雷达和电子海图的操作面板和在学校内的实训设备不可能完全一样, 各个生产厂家的设计有所区别, 但是只要掌握了最基本的英文缩写以及各个按键的基本作用, 那么对于这些新设备也能很快熟悉, 因此, 掌握扎实的航海基础知识尤为重要。

(二) 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

远洋船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 船上的工作和新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只能由船员来完成, 对于在工作中出现的新的技术问题不能束手无策, 要能够利用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和实训中积累的经验举一反三, 勇于创新, 争做技术创新能手。

(三) 具有主动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电子航海是近些年出现的新生事物, 它是一种综合利用现代化电子设备来提高航行安全和海上保安的综合系统平台, 应用在电子航海中的设备主要有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AIS) 、无线电导航系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GNSS) 、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 (ECDIS) 、自动雷达标绘 (ARPA) 、船舶远程识别与跟踪系统 (LRIT) 、船舶交通管理系统 (VTS) 、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 (GMDSS) 等。作为接受过现代教育的航海专业人才, 必须能尽快熟悉这些“新生事物”, 并将之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提高船舶航行的安全。

(四) 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

团队是由一起工作以完成共同任务的个体组成的群体, 团队成员要有共同的目标, 他们既相互依赖, 又相互影响, 团队成员必须具有责任心。整个船舶是由甲板部、轮机部和事务部组成的团体, 团队的目标就是实现船舶安全高效的运营。作为整个团队的一员, 我们培养的毕业生要有良好的团队意识, 为了实现团队的目标, 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五) 具有过硬的综合素质

现在很多知名船舶公司的船员都是由多个国家的船员组成的“多国部队”, 船员之间的工作和生活中的交流不可避免地要用到英语;各国船员不同的生活习俗要求船员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又要求船员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的英语、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和得心应手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都是现代船员综合素质过硬的体现。

三、南通航院航海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思路

学院航海技术专业通过对相关行业标准的考察、对航运企业的走访和航运企业专家的指导等,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开发、教师培训能力的提升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培养出具有航海职业知识、航海职业能力和航海职业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国际化人才, 具体如下图1所示。

(一) 充分调研,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航海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首先要满足《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2010年马尼拉修正案 (简称STCW78/10公约) 的适任标准和我国海员海船船员适任考试的要求, 再通过对航运企业的走访和相关专家的指导, 同时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分析, 提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 符合STCW78/10公约适任标准和海事局适任考试要求, 掌握我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理论业务基础知识、适任评估规范中专项技能的无线航区3000总吨及以上现代化船舶驾驶和管理的高端技能型国际化高级船员。

(二) 教材开发, 大力进行教学改革

学院航海技术专业注重教学改革的探索, 采用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在教学中, 教师以学生为中心, 以能力为本位, 将教学内容设计为若干相对独立的项目, 学生自己负责处理该项目, 并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的整个过程。在实施具体项目的过程中, 又细化为具体任务, 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同时培养了综合能力。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配合该教学方法的实施, 学院开发了以《船舶原理与积载》精品教材为代表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教材。

(三) 注重提高教师的培训能力

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 针对近年来学院航海技术专业教师师资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特点, 学院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培训能力。对新引进教师加强入职前教育, 进而提高其高等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道德;入职后通过学院“青蓝工程”、“课程组”教师老带新等措施, 促进新教师的快速成长;通过企业实践和高校教师师资培训项目, 进一步开拓了教师视野, 并提高了双师型教师比例。

(四) 适应科技的发展, 推进各课程资源库建设

随着现代移动终端和网络的应用, 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 在线课堂使学生的学习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增加了学习的自主性。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新需要, 我院航海专业积极推进资源库建设。以海上货物课程资源库为例, 课程设计板块介绍本课程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性质, 介绍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根据国家海事局考试大纲的要求制定的课程标准;课程团队情况板块介绍本课程的各位教师的详细情况, 便于学生挑选教师的相关授课内容;教学资源板块上传大量的教师授课视频和电子教材、授课课件等;技能训练部分提供了散装粮食船、固体散货船和集装箱船舶在配积载过程中的相关技能计算方法以及在船舶配载计算机的实现方法;在线测验部分供学生在线自测以检验其学习效果;最后的在线答疑板块是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平台, 供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实现师生互动。

(五) 校企合作, 打造教学实习船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 我院自2011年以来, 先后与航运企业合作建造了“海澜之舟”“长阳门”“长春门”等生产性教学实习船, 教学实习船的建造为学院航海技术专业“双证制” (毕业证+职业技能证书) 和“双向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条件。“双向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双向”指的是从学校→教学实习船→学校。而“四段”指的是教学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生进校后的基础课程的学习, 包括学习上船必需的基本安全内容;第二阶段是安排学生到教学实习船进行认识实习, 依托真实的工作环境, 熟悉船体结构和各岗位的基本职责;第三阶段, 学生回到学校继续学习, 本阶段主要学习航海技术专业课程, 并通过国家海事局的适任考试;第四阶段, 学生毕业上船顶岗实习, 真正融入到工作岗位, 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消化枯燥的理论知识, 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并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时间。

(六) 建设院内先进的教学实训基地

学院航海技术专业拥有集教学、科研、培训和技能鉴定于一体的省级实训基地———海洋船舶驾驶实训基地, 该基地由水上安全实训中心、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 (GMDSS) 模拟及实训中心、大型船舶操纵模拟中心、天象馆、航海气象实训中心和海图作业实训中心等组成。通过水上安全训练中心的旱船“崇远号”, 学生可以直观地学习船舶结构和甲板设备, 水上安全训练中心还可以提供水上操艇、防火灭火、水手工艺等航海技能的培训;大型船舶操纵模拟中心、天象馆、航海仪器训练中心和海图作业实训中心等可以为学生提供模拟一个真实的航海职业工作中心, 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四、结语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学院航海技术专业在课程建设、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培养和科研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课程建设方面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更加合理, 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培养的学生受到国内外航运企业的青睐, 并逐步成长为国家航运事业的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代其兵, 史国有, 谢宝峰.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生任性综合评价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3) .

[2]孙宸.基于校企合作的航海高职院校特色探析[J].青岛远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 .

[3]关腾飞.高职类航海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0 (6) .

[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履约指南[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10.

航海作文 篇4

航海

黑蝙蝠、聪明小鹿、蓝狐狸准备一起去航海。

蓝狐狸装可爱,从一户亿万富翁那里偷了好几十万,建造了海盗船一样的可怕的船优秀作文 专注写作 ,四周都有尖尖的刺;黑蝙蝠怕在航海的途中没水喝,就储存了许多水,把它放在一个火红的`瓶子里;聪明小鹿去森林砍了许许多多的树种在了船上,让伙伴在那里乘凉,自己也可以吃些叶子。

一切准备就绪了,“起航!”蝙蝠说,其他两个小动物高兴得手舞足蹈,在远航的途中,他们碰到了一只虎鲸,他一直追着帆船,像是好朋友见面一样的,虎鲸一跃而起给他们表演呢!嘴巴里还喊着:“叽叽。”

航海人才 篇5

以航海教育为主的高职院校, 将航海企业文化所包涵的职业特征、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元素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建设面向企业、特色鲜明、“海味十足”的航海校园文化, 是为培养高素质航海人才创造良好环境, 为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作好充分的职前文化储备的重要途径。

1.1 航海企业文化与航海高职校园文化的异同

航海高职校园文化是在一般意义层面上的大学校园文化中融入了更多航海职业属性的大学校园文化。是指航海高职院校在特定的教育活动, 逐步形成的关于航海职业教育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航海企业文化则是企业文化在航运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是航海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由于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组织, 二者的文化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航海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 倡导的是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自由、个性的学术氛围和精神环境, 帮助青年学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 培养或者重新构建人格中的主体意识, 以终极价值关怀为核心, 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重要途径。而航海企业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 对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特别高, 强调员工的积极进取心、组织纪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航海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初到岗位工作时, 往往会不适应航海企业管理环境而感到茫然、困惑, 有的甚至被企业淘汰。这里固然有诸如专业知识欠缺, 岗位技能等“硬件”不足的原因, 但更重要的是“水土不服”, 诸如不适应航海企业环境, 找不准自己的位置, 与他人沟通不顺等“软件”不足的原因。因此, 两种文化之间只有加强相互渗透, 进行深层次地交流与沟通, 才能最终降低毕业生的适应成本, 排除就业障碍, 提升转化潜力;才能改善用人单位的评价, 提高航海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同度。

1.2 将航海企业文化融入航海高职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把优秀的航海企业文化吸收到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中来, 将会产生巨大的、积极的作用。首先, 可以使校园文化进一步彰显出“航海高职”特色, 充分发挥其航海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 不断提升航海高职院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次, 可以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搭建起校企合作的平台, 提高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性,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第三, 可以使学生充分适应企业文化的“预熏陶”, 潜移默化地认同航海企业文化, 树立成才目标, 为更好更快地适应将来的职业和岗位, 缩短从校园到企业的岗前适应期和过渡期, 以便顺利地由“校园人”转换为“企业人”。

2 将航海企业文化融入航海高职校园文化的途径

要实现航海企业文化与航海高职校园文化的融合, 就是要营造“航海味十足”的航海高职校园文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

2.1 加强校园航海职业人文氛围营造 , 创建 “ 航海味十足 ” 的航海高职校园文化环境

航海企业的环境和氛围是非常独特和直观的, 航海校园文化环境氛围也应给人以独特的、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在校园绿化美化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合航海企业文化元素, 办公楼和教学场所等的规范设计, 均可遵照企业标志性识别系统, 校园建筑物、道路、景观等的专业化命名;在宣传栏中展示学校创业成功的校友偶像, 教学楼悬挂国内外著名航海家家画像、各类船舶图片, 实训楼张贴著名航海家的经典名句和优秀航海企业的管理理念等;通过广播、海报、宣传片等形式, 定期介绍一些航海企业和企业文化, 让学生了解企业, 逐渐产生认同感;在生活区设置一些文明礼仪警示牌, 航海职业规范用语, 学生的校服、卧具以及生活用品与职业特点相统一等等。使校园处处彰显出航海特色;使学生目之所及, 耳之所闻, 足之所至, 处处感受到校园文化浓郁的“航海职业”气息, 时刻置身于浓郁的航海企业文化氛围中接收浸染和熏陶, 逐渐形成对职业选定的认同, 在进入企业之前树立起职业奋斗的目标, 从而激发了学生努力学好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道德的求知欲望。

2.2 加强航海实训基地建设 , 创建仿真的航海职业文化氛围

航海高职教育应紧密依托航海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相关要求, 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培育, 建设理论与实践、实训与生产、教学研一体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如航海轮机模拟器、机电一体化实习工厂、海上实训中心等。按照真实航海企业环境、文化布置实训基地。实训场所工艺流程设计、设备摆放要尽量按照真实的工程或工厂的要求来实施, 使学生接受的是仿真职业文化的教育。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过程中适当建立仿真企业管理制度, 按企业标准来要求实训学生。通过这样立体式仿真职业文化的影响, 使学生对航海企业的工作环境、设备环境、管理环境、人文环境及生活环境都有了直接接触和深入了解, 以此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未来职业, 强化职业意识, 提高职业素养, 有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和职业技能的优化。

2.3 加强学生半军事化管理 , 创建与航海企业文化兼容的校园制度文化

相对于学校而言, 企业在管理上更为严格, 特别是类似航海这种行业特色鲜明的企业, 在制度设置上更为严密而有效, 它不仅要求员工有非常严格的纪律, 非常规范的操作和管理, 高标准的技术要求和高效率的劳动。而且还要求员工具备国家、民族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 要求员工有良好的身心素质, 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敢于克服困难、奋力拼搏的勇气等意志品质。对此, 航海高职院校目前通行而普遍的做法就是实行学生半军事化管理。要紧密围绕企业管理的相关要求不断丰富和完善半军事化管理的相关制度, 从“一日生活制”开始, 用早操、内务、队列训练、军容风纪、晚就寝等, 做到用制度规范行为, 用文化促进自律。学生在得到有效管理的同时, 提前适应了严格的航海企业制度文化, 为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高强度的管理作好准备。

2.4 积极开展航海校园文化活动, 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航海职业的魅力

航海高职校园文化活动应充分体现航海职业文化, 有意识地将航海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 如经常举办航海企业专家报告会, 举办“航海毕业生论坛”, 开展“订单式”培养等, 广泛传播企业文化, 用航海人的真实经历和事迹激励学生, 用生动的企业文化感染学生, 帮助学生确立航海职业规划;组织特色社团, 开展一些“海味十足”的体育文化活动, 如组织开展航海夏令营活动, 组建大学生舢板队、帆船队, 充分体验航海的魅力;加强与航海企业进行文化交流, 设立航海企业奖学金, 按照航海企业的标准和要求来组织评定, 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准航海人”;与航海企业联合开展经常性的各项技能竞赛, 举办各种诸如航海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 安排各类学术讲座等, 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航海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地融入校园文化;开展师生假期社会实践, 直接深入航海企业考察调研, 体验企业文化, 将航海企业文化中优秀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及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 并渗透到学校的校风建设、学风建设当中, 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3 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下转第 298 页)

(上接第255页 )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做强做大的必然趋势, 但要明确认识到, 校企间的深度合作是以文化融合为基础的, 只有达到文化的共融, 才能够真正实现“用人”和“育人”的完美结合。为此应关注以下几点:

3.1 树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

航海高职院校要树立一种现代、开放的办学思想, 确立服务航海企业的价值取向意识, 始终把为航海企业培养合格人才作为主要办学目标, 在办学方向、发展战略、质量意识、校训、班训、校风、学风、机制、管理、考核等方面借鉴和吸纳优秀航海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构建与航海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营造具有航海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大环境。

3.2 用足、用好政策资源

近些年来, 国家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高职教育的宏观政策, 不断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指导。如《关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文件指出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提出, 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2012年3月22至23日, 教育部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 ”其中涉及到了要鼓励企业办学校, 并将逐步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 包括减免税收、抵冲税收、给予企业办校补贴等, 而且国家正在修订职业教育法。特别是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教高[2012]3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健全完善航海教育管理体制、推进航海类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善航海类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加强航海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航海类专门人才等。这些利好的消息, 对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加深航海企业与航海高职院校的融合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必须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

3.3 加强对校企文化融合的研究

航海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文化建设高地的作用, 不断加强对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研究。因为航海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是航海企业文化的继承者、参与者和发展者, 所以要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整体规划, 开设航海企业文化课程及相关人文课程, 并进行相关的职业素质的训练, 使航海企业文化成为每一位在校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导作用, 鼓励教师学习了解航海企业文化, 改善知识结构, 深入企业, 向研习专业技术一样研习企业文化, 到优秀的航海企业学习感受企业文化, 将航海企业的文化精髓渗透到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摘要:航海高职院校是专门以培养航海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院校。如何使培养目标既具有过硬的航海专业技能, 又具有主动适应航海企业文化, 进入企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这就要求航海高职教育必须贴近社会, 贴近企业, 不断扩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不断强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本文以此为切入点, 对如何将航海企业文化融入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作一粗浅探究。

关键词:航海企业文化,航海高职校园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耿兴华.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实现方式思考[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报, 2011 (04) .

[2]李红, 方桐清.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耦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30) .

航海人才 篇6

(一)西部航海院校的办学条件

1. 西部航海教育开办时间晚

西部航海教育基本上是在21世纪初开始的。正是由于开办时间较短,西部航海院校的航海文化建设以及航海师资队伍建设与东中部地区的航海院校还有很大的距离。在软实力上还无法与东中部相比较。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专业的师资情况,一个教学名师可以带动一个专业群的发展。显然,西部航海院校还没有这种条件。但是,西部航海院校的师资大多来自企业一线,有良好的工作经验。因此,师资“双师”比例高。

2. 西部航海院校的硬件建设起点高

由于航海教育的特殊性,除了要满足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还需满足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的要求。因此,西部航海院校在成立培训机构时,就需要达到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关于航海类教育培训机构关于设施设备的配备要求。另外,由于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航海院校购买的实训设备在满足海事局要求的前提下,相同的投资可建设更先进、更完善的设备。通过对东、中、西部各航海院校办学硬件的对比可以发现,如果只从实训设施设备上进行比较,西部的航海院校不弱于东、中部航海院校。

(二)西部航海院校学生的特点

1. 西部航海院校学生的本土化比例高

通过对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类学生的统计,四川籍学生比例约占91%。这与当时开办航海类专业服务定位相一致,即依托四川人力资源,培养和输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 内陆学生对航海专业认识上的特点

进校之初,学生对航海的专业认识还仅仅局限于通过网络了解到的资料。船舶也只存在于电脑、电视等媒体上。对专业情况的了解是:工资高、考试难。对海员的工作认识:免费出国、免费旅游等。对航海专业的特殊性了解不够。

在目前以及接下来的十几年间,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很高。由于航海工作的特点:远离陆地,远离家人,工作时间长,只能在休假回家。这对很多具有传统思想观念的人是不容易接受的。因此,学生在进校之初对专业的认可到毕业前放弃考证或转行的大有人在。

二、航海模拟器在西部航海院校中航海文化建设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航海模拟器的种类及其模拟的功能、模拟的效果比早期模拟器有很大改善,虽然还达不到和实船完全一致,但在船舶操纵、航道、海况模拟方面都十分逼真。船舶三维视景的实现能使参培学员体会到船舶摇晃的感觉。合理有效地使用航海模拟器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航海、认识航海,提高学生对航海的兴趣。

西部航海院校的航海文化建设普遍落后于东、中部地区。模拟器的出现可以使没上过船、未到过海边的人认识体会船舶的概念,体验船舶在海上航行、大风浪中航行等各种海况下的航行情况。

航海模拟器能促进航海文化建设。首先,在全院范围开放航海模拟器。航海模拟器不但应接待来访的客人,也要接待参观的学生。其次,开展学生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操纵船舶竟赛,过狭水道航行,靠离泊操纵、海图作业、船舶旋回等。最后,充分应用模拟器的参观、景点功能,使周边地区了解本地区航海专业办学的存在。

三、航海模拟器在航海教育中的应用

(一)BRM培训

《驾驶台资源理》(BRM)培训是STCW 78/95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中对值班驾驶员强制要求的培训。我国《11规则》及《考纲》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培训和考试大纲全国统一,只是各学校的培训过程和培训方法不一样。对于学生缺乏航海文化的西部航海院校,在开展BRM培训时,可以增加学生的课时。除了大纲之外,还可以设置船舶航行中的各种实际情景,让一个教师带领一个团队,完全按照实船环境、实船要求对学员进行培训。

(二)课程教学与航海模拟器相结合,做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代表了现代职教理念,对于航海职业教育,特别是西部航海职业教育,做到“工学结合”有一定难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变通的模式,用模拟器代替实船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

1.《航海学》课程与模拟器结合

《航海学》是航海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基础知识、海图知识、定位导航及航法。传统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

利用航海模拟器为载体进行相关教学,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将《航海学》各实际操作重点和模拟器相结合,将学生从课堂中带入模拟的实际工作环境中,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1)模拟器与陆标定位教学相结合:在“陆标定位”一章中,学生需学习掌握物标方位、距离的测量方法,方位定位、距离定位、方位距离定位、移线定位等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可以作航海模拟器模拟一海区进行航行,现场利用驾驶台设备进行物标的测量及定位,学生分工合作,物标测量、海图作业、船舶驾驶等船上的工作可同时进行训练。

(2)模拟器与航线及航行方法教学相结合:在“航线与航行方法”一章中,传统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特别对狭水道航行及岛礁区航行以及各种导航方法、避险方法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利用模拟器,将狭水道航行及岛礁区航行及各种避险方法的应用在真实场景中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可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也可考虑海图识图及航线设计等相关内容与ECDIS模拟器相结合,使航海教学各环节更接近工作实际,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

2.《航海英语》课程与模拟器结合

航海职业的国际性必然要求航海学生英语的高水平。西部航海院校毕业生英语能力相对较差。这种情况必将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传统英语听说教学大多在课堂上以某一话题为基础,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但很多学生不能或不敢开口,大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三年英语的学习没有多少收获,听不懂、说不出的现象很普遍。

航海模拟器的出现使航海英语的教学方式有了新的选择。航海英语听说的各种场景,可以在船海模拟器中实现。学生训练英语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给定一场景,学生在模拟器旁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完全使用标准航海英语进行训练和培训。这种训练方式能改变以前单一的、效果不佳的训练,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

3. 其他课程教学与航海模拟器的结合

航海类其他专业核心课程如《船舶操纵》《船舶值班与避碰》等都可以以船舶模拟器为载体,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模拟器的功能,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航海模拟器的功能及性能越来越完备。在航海教育培训中,充分利用模拟器,将模拟器从参观功能转变为教学功能,才能提高模拟器的使用率。

虽然,航海模拟器在航海教育培训中有很多可供利用的地方,但是,航海模拟器作为一种教学设备有其局限性。其一,使用成本高。航海模拟器的使用成本包括两方面,人工成本和模拟器使用成本。航海模拟器使用时,需要至少3名教师,参训的学生一般只能控制在20人以内。因此,学生训练成本太高。其二,航海模拟器不能完全模拟船舶真实情景。特别是紧急情况下的操船,在模拟器上不能体现出学员及操作者的紧迫性,学生容易以游戏的心态参加训练。这种情况下,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航海模拟器在西部航海院校没有实习船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其功能,达到对学生认识船舶、认识海洋的教育,对其巩固专业思想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可以充分利用模拟器为载体进行各种航海项目培训,以提高培训质量。

摘要:对比了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航海教育的不同,阐述了在西部航海院校中利用航海模拟器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航海专业的认识,巩固学生专业思想。

关键词:航海模拟器,西部航海教育,航海文化

参考文献

古人航海秘术 篇7

欧洲探险家第一次到达波利尼西亚群岛时,他们非常惊讶地发现,在这些与亚洲、美洲大陆有着万里之遥的太平洋小岛上,竟然早就有人生活着,这就是现在的波利尼西亚人。那么,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是如何在3 500年前登上波利尼西亚岛的?对于生活在石器时代的人来说,征服海洋的难度如同现在我们要去征服太空,更何况波利尼西亚人使用的船,最初只是些用圆木雕凿出来的独木舟。

对于当时的航海者来说,他们没有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概念,更不知道经度和纬度,也没有航海图和指南针。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或本能告诉他们,如何找到以下三个最重要问题的正确答案:船现在在哪?要到什么地方去?怎样可以发现陆地?关于航海的这套复杂知识已经存在几百年了。它通过父传子(或其他近亲)的方法流传下来。通向其他岛屿的路线都会有一些秘密的名字,常常通过附耳低语的方式传授,这种教育为期大约12年左右,通常从孩子6~8岁时开始。

通常,在一艘船上,只有一个男人懂得最全面的航海知识,他的名字叫“吃水者”。在一望无际的太平洋上,只有他知道这艘船驶往何处,以及哪里可能有陆地。他的知识是保密的,而他的举止更令人难以琢磨。他常常盯着布满星星的夜空或者起伏的波浪,一望就是几小时。他还不时地用嘴唇去感受海水的温度和咸度。他懂得如何从天上的云彩中获取信息,也知道在没有月色的夜晚经常出现在水下的几千米长的闪光意味着什么。

航海者的艺术在于,经过几个小时的观察,能从那些看上去杂乱无章地叠垛在一起的波浪里找出主要的潮向。他们要能够分辨出哪些波浪是来自任意方向的恶劣天气所造成的短时现象。在广阔的信风区域里,长海浪通常来自东面。此外,南极周围的南太平洋的风暴区会将一股南面来的波浪一直挤压到赤道以北。在印度洋的季节风时间里,在西太平洋还会产生西北向的波浪。海洋上的大波浪还会受到岛屿的影响。波浪碰到陆地会改变形态,会反射回来形成半圆形的波浪,它们或多或少会对波浪的正面产生影响。知道这点,就可以让波浪把你带到一个岛屿。

第一批航海者最聪明的方法是观察鸟类的活动,他们发现,岛屿上的巢居的鸟类白天都出海捕食,直到天黑才返巢。其中,军舰鸟基本上是以直线飞回它们巢居岛屿的。在黄昏时观察这种鸟类,就大致可以推断出地平线那面的某个地方有陆地。

不管是波浪还是鸟类,这些迹象对于有经验的人来说,都意味着在大约50千米的距离处会有一座岛屿。这种知识极大地提高了波利尼西亚探险者找到新大陆的机遇。在搞清楚一个岛屿的位置后,航海者在以后的行程中会尽量精确地将他的航线保持在一个大约100千米直径的圆周里。然后,再利用上述迹象把自己带到陆地上。

航海:从古代一路驶来 篇8

中国航海历史悠久。早在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能用火与石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木帆船的逐步诞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与海上战争。到秦汉时代,出现了秦代徐福船队东渡日本和西汉海船远航印度洋的壮举。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吴船队巡航台湾和南洋,法显从印度航海归国,中国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

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时期,中国航海业全面繁荣,海上丝绸之路远届红海与东非之滨。由于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领先西方进入“定量航海”时期。

到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伟大的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这一航海盛举,不但将中国古代航海业推向顶峰,而且在整个人类航海史上,竖起了一座永垂史册的丰碑。

然而,晚期封建主义逐渐保守与僵化,严重阻碍了中国航海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航海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航海业从而进入由盛转衰的时期。虽有晚清搞洋务运动,于1865年创设江南制造局以发展民族造船业,于1873年成立轮船招商局以发展民族航运业,于1909年在高等实业学堂设立船政科以培养民族高级航海专门人才,但终难成大势。

因为航海,人们发现了新大陆

浅析航海英语教学现状 篇9

关键词:航海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我国加入WTO后, 日益国际化的航运市场必然急需一大批高素质、尤其是英语水平较高的船员。英语成为船员航海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高级船员必备的本领。船员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与专业技能、敬业精神一并主导着未来国际劳务市场对其的需求走向。而中国海船员英语水平不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制约着中国海船船员在国际劳务市场的竞争能力。

1 社会背景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 目前全球每年的流动劳务约为3000万~3500万人, 中国劳务输出总量仅占1.5%左右, 而我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 劳动力资源占世界劳动力总数的25%, 由此看来, 中国的劳务输出规模远远没有发挥其劳动力的数量优势。就海员外派数量而言, 中国的海员劳务输出还远远不能和菲律宾、俄罗斯等劳务强国相比。根据国际船员研究中心2005年提供的数据, 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占有份额第一名是菲律宾, 达42%;乌克兰第二占市场份额7.3%;印度第三, 份额为6.8%而人口居世界第一的中国在世界海员市场上所占份额排第四位。这说明, 尽管中国海员数量庞大, 但外派比例太低。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中国在海员劳务市场上竞争力较弱, 没有充分将劳动力比较优势通过劳动力要素的直接国际流动转化为比较利益。究其原因, 有诸多方面的因素。然而, 其中之一就是中国航海教育的质量, 包括英语语言教学的质量。根据国外船东尤其是一些欧美船东的反映, 中国海员的英语能力与菲律宾、印度、印尼和缅甸等国家的船员相比, 尚有一定的差距, 从而影响到中国海员外派数量的扩大。

2 航海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航海类专业英语教师的配备

航海英语教学应包括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和航海专业英语教学两个有机部分。其中, 大学基础英语教学是航海专业英语教学的基石和有力保障。航海英语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基于基础养成阶段具备基本交际能力并结合航海学科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词汇的前提下, 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 独立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的一个综合过程。两者不可孤立开来, 这就要求教师在航海英语教学的整个施教过程中也要保持相应的连续性、完整性。而目前国内诸多航海类院校的英语老师由于他们缺少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故所采用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是: (1) 语言分析+翻译。 (2) 阅读+写作。 (3) 词汇讲解+翻译。而专业课老师由于他们对语言知识的欠缺他们所采用的是纯专业知识介绍。这些以翻译和阅读或者是纯专业知识介绍为主的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翻译技能, 对参加国家海事局组织的船员证书考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很少涉及语言特别是专业语言综合能力的系统训练, 不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达不到《大纲》要求的交流的基本要求。

2.2 航海类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择

目前, 我国高等学校航海类专业英语教材基本上都是由有关学校从事航海类专业英语教学的英语教师或专业教师编著。这些教材中有一部分较好的教材受到了师生和船员的欢迎, 但有不少正在使用的教材在实际使用性和语言文字等方面存在质量上参差不齐的问题, 而目前国内缺乏成熟的系列化航海类专业英语教材。此外, 还缺乏教学辅助材料, 特别是课外学习的参考资料和供自学与练习使用的磁带、录像带等音像资料, 也包括供自我学习与训练的教学软件。同时, 引用原版英语教材力度不够, 难以紧跟国外航海类专业英语教学的步伐。

2.3 航海类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设计

目前就读于航海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均来自于经济、技术欠发达地区, 他们的英语水平往往局限于笔试上的优势, 至于听说、交际则有待于充分的提高, 而目前航海英语教学大纲并未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这一特殊专业群体。同时, 存在着诸多专业课程与专业英语同时开课的现象, 课程衔接方面没有次序性, 给教学造成极大麻烦, 对学生来说, 将面临专业与语言的双重困难。

2.4 航海类专业英语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

伴随着科学技术与船舶运输业的高速发展, 有许多学校通过购置一些录像与教学课件或自行开发了部分教学软件等采用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也有少数学校还采用航海模拟器展开初步的航海类专业英语的教学。但所有这些与国外航海类学校不断采用新科技, 更新教学方法, 以使受教育者能满足IMO的相关规定和适应多国船员船舶工作的需要的情况相比, 我们在航海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3 建议与思考

鉴于此, 十分有必要对航海英语教学进行改革。首先, 要加强师资培育, 尽快建立起一支英语水平高, 又熟悉航海专业知识的富有专业英语教学经验的英语教师队伍。作为外语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 灵活恰当地使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立足于自己的实践改进教学。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应本着因人而异, 因阶段而异, 因材施教, 集能力与知识, 个性发展和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开发学生潜能, 培养创新意识, 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我国航运企业对高级航海人才的需要。

其次, 大力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以电脑、投影、录像、影碟为主的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 有条件亦可采用情景教学, 这样不仅可以使获取教学内容的渠道多元化, 也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最后, 应不断调整航海英语课程内容和体系, 使之更符合国际航运生产实际的需要。现行的航海英语课程体系大致包括听力、口语和航海英语阅读等课程, 分属不同阶段, 多由不同教师讲授, 侧重点和体系内容等也各有差异, 因此, 依据课程总体系, 协调其内容, 特别是依据船舶航运的完整过程, 动态地规划航海英语的内容, 突出其生动性和应用性, 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他们职业能力的完善与提高。

4 结语

我国航海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制订出切合实际的英语教学计划和措施, 进而改善航海英语教学现状, 提高航海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培养出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航海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外派海员协调机构 (2005年统计数据) .

[2]航海英语教学大纲.

上一篇:语法与词汇下一篇:美术学习兴趣的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