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探索(通用12篇)
研究与探索 篇1
摘要:语言文字是人们交流的媒介, 音节是读音的基本单位, 音节作为语言的小单位, 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本文通过音节定义、音节的理论依据及划分分析了音节在英语中的应用。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英语语言, 进一步解析英语的语音问题, 语法问题。
关键词:音节,定义,划分,应用
一、前言
前几天在听同事课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 当时他正在讲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构成。他说:如果一个单词是以重读闭音节为结尾的单词, 构成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时需要双写最后一个字母再加“-er”或“-est”。这让我有些质疑, 我认为它的措辞不够严谨, 难道只要是以重读闭音节为结尾的单词都是这样吗?那么“inert[i'n:t] (惰性的, 迟钝的) ”呢, direct[di′rekt], (径直的, 直接的, 直系的, 直率的) 呢?构成比较级时要变成inertter, directter吗?于是我找到了他, 想更正他的错误, 可是他却振振有词的说这是书上说的, 还拿《许国璋英语》第一册书给我看, 书上确实如此记载。
那么又出现了新问题———音节, 到底什么是音节?音节又是怎样构成的呢?
二、音节的定义、构成与划分
葆青编著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用英语语音》中对音节的定义如下:元音响亮, 一个元音可以构成一个音节, 如:I[ai], ear[i]。一个元音和几个或几个辅音音素结合也可以构成一个音节, 例如no[n u], stand[st nd], think。一般来讲, 元音响亮, 可以构成音节, 辅音不响亮, 不能构成音节。但是英语的24个辅音中有四个辅音[m], [n], [], [l], 他们和辅音因素结合, 也可以构成音节, 这种响音叫做成节音。他们构成的音节往往出现在词尾, 一般是非重读的。例如:apple。英语的此有一个音节的, 有二、三、四个音节的, 也有五、六、七、八个音节的。一个音节叫做单音节, 两个音节叫做双音节, 三个音节以上叫做多音节。
以上这些定义主要来自“元音说”, 古希腊人最早提出的。他们将音节定义为“由一个元音或一个元音和几个辅音联合构成的语音单位。”古印度则认为, “有多少个元音就有多少个音节。”
其实对于音节的定义, 语言学家的观点并不一致。除了“元音说”, 还有“呼气说”, “响度说”“紧张度说”。2“呼气说”是奥地利语言学家斯托尔姆 (J.Storm) 提出的。他认为“音节是一组用一次呼气发出来的声音。说话时有多少次呼气就有多少个音节。呼气力最弱的地方就是音节的分界线。”“响度说”是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逊等人提出的。他把音素按照声音的响度分成8级, 最响的地方就是音节的中心, 响度最低的地方就是音节的分界线。“紧张度说”是法国语言学家格拉蒙 (M.Grammot) 和苏联的谢尔巴提出的。这种学说按照发音时肌肉的紧张程度的变化来划分音节。每次进肉由紧张到放松构成一个音节, 最紧张的地方就是音节的中心。
三、音节划分的目的以及音节、音节划分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
无论如何划分音节, 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某种语言。英语里面音节的定义是为了进一步解析英语的语音问题, 语法问题。比如英语里面形容词若是多音节词需加more/most构成其比较级和最高级。英语诗歌的韵律 (meter) 结构的研究也需要正确的理解音节及音节的划分。例如:在Lord Byron的八音步诗 (octonarius) 诗“She walks in Beauty”中, 3音节的划分就很典型。下面是这首诗的节选。
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And all that's best of dark and bright/Meet in her aspect and her eyes:/Thus mellow'd to that tender light/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
汉语中的音节是由声母和韵母构成的, 有一个声母就有一个音节, 换言之, 汉语中每一个单字都是一个音节。因此, 我们就可以分辨出三字词组与四字成语, 也就会区分我们所学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而英语中的音节不同于汉语, 它存在于单词中, 一个单词可能有几个音节, 所以我们看到的中文五言绝句视觉上是整齐的, 形状像豆腐块;而英文诗歌看起来却长进短出。其实, 英文的诗歌诗按照音节的数量来划分的, 就像上面这首诗, 每行都是八个音节, 也是很整齐的。
除了诗歌, 音节对英语单词的记忆、听力辨音以及口语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的影响。Finney, S.A.在对话语进行切分的实验中, 都证明了音节在解决语音感知、建立言语产生都说明了音节在解决语音感知、建立言语产生模式以及寻找言语识别单位等研究中显示了巨大的作用。
四、结束语
音节常常在音系学中被认作为是单词基础。音节可以影响语言的韵律, 节奏和诗歌的诗音步及重音。可以更好地解释音系学规则和语音配列制约条件。我们学习英语离不开对音节知识的学习, 因为它与听说、词汇、语法和阅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 各种语言技能的获得也均以音节为首。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好英语音节是学好英语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葆青.实用英语语音[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吴红岩.OT方案下的英语音节划分[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3.14 (4) :47
[3]宋德生.从跳韵到音韵格律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3.35 (6) :53
[4]王芳.学生英语音节习得现状分析[J]教学与管理, 2007.6:92
[5]王勇.“音节加形象联想”模式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新西部2007.6:92
研究与探索 篇2
摘要 财产申报、公示制度是反腐斗争强有力的武器,提出当前我国官员财产公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实施步骤,实施“财产公开,高薪养廉”制度,强化捆绑和连带责任制。
关键词 反腐倡廉 财产申报 高薪养廉 连带责任近两年,因为官二代网上摆谱、抽名烟、戴名表,导致像贵州锦屏县委常委、副县长尤成华的一大批干部陷入了“炫富门”,“房哥”和“表哥”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热点。
其实,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不在于“炫富”,而更多关注官员们的财产到底有多少,都是什么,怎么来的,是不是合理合法的收入。这就涉及到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官员的财产是否公开透明。面对当今反腐形势的严峻挑战,以及公民的知情权需求,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已成为紧迫的公共需求和社会呼声,当前,急需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让官员的财产充分晒在阳光下,因为不透明的官员财产状况,不仅容易诱发腐败分子侥幸心理,让他们越陷越深,也会增加查处腐败的难度和成本。
在国外,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被称为“阳光法案”或“终端反腐”,许多国家都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制度。目前,全世界已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将“官员财产申报制”入法。在俄罗斯,所有国家公务员都必须每年申报个人收入,总统也不例外。申报内容包括每年的收入、私有资产的数额,甚至房产数量。在日本,如果你想知道首相、大臣持有什么股票,只需查查他们的资产公开项目便会一目了然。日本的《为确立政治伦理的国会议员资产公开法》第一条指明立法的目的是:为使国会议员的资产状况接受国民的监督,制定国会议员资产公开制度,通过此达到确立政治伦理,健全民主政治的目的。
官员腐败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历史上改朝换代均与官员腐败密切相关。惩治腐败是数千年以来的历史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政府所面临的国际问题、更是当前我国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科学发展、考验执政能力的现实问题!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今天,我国面临的反腐败形势日趋严重。2011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说,当前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
针对我国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迫切需要官员财产公示这个有力武器。财产申报制度是有关财产申报、登记和公布的制度。
本人认为,官员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既是民主政治的题中之义,也是当下社会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官员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大案要案反映的腐败现象令人触目惊心,因此反腐败要有新思维、新举措、新方法,从各国的经验看,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可以说是用来预防腐败的最有效的一把利剑。
我们不得不说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的主要推动力是政府官员。诚然,普通民众很重要,也是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和政府官员相比,显然政府官员更加重要。
第一,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由政府官员首次提出,需要政府官员自上而下自觉推行的科学合理的政治制度。财产公示制度的目的是整治政府内部的不正之风,加大社会的监督
力度。它的执行可以让政府官员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更加彻底地做到反腐倡廉工作,对人民负责。
第二,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在实施、执行过程中离不开政府官员的参与,制度的审查、修订、运行直到最终的确定与发布都是政府部门对其负责,而不是公民。况且,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首次在中国大陆尝试,必然是有其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改进的。而这个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是离不开管理经验丰富的政府官员的,同时相关政令的颁布也是需要政府官员的不解努力的。
第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且不想被外人揭露自己的隐私,正如任何人都不会向外人透露自己的隐疾一样。因此,政府官员对于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尤为重要。
随着近年来贪污腐败现象日渐增多,国家反腐力度不断加大,民众对于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的关注度也持续高涨。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国民间就有关于“公布官员财产”的呼声。近些年来,像新疆阿勒泰、四川高县、湖南浏阳、浙江慈溪等地也都曾在财产公示上进行过尝试,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掀起很大的舆论热潮。可令人遗憾的是,有媒体通过回访发现,一些地方官员财产公开试点都只是昙花一现,人走政息。客观地看,这种现象的形成不能责怪当地政府官员的不负责任,只能说一种制度的建立不是靠昙花一现就能全面推广开来的,现有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在现有条件下,即使部分地区实行了财产公示制度,也无法真正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缺乏整体制度条件的配套,没有配套完善的监督制度,公示也仅仅就是公示罢了,起不到应有的效应。
阻力不在技术,而在人心。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作为打造透明政府的重要手段,民众有了希望,没想到试点几年后,竟如泥牛入海悄无声息,不同的公开方式,走向的却是同一个结果——零意义。是因为那些地区官员财产公示方法存在严重问题。一个完整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应该包括申报对象、申报、公开、监督、问责等环节,目前的现状只是停留在向组织内部公开的阶段,还缺少向社会公开这个核心环节,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我们的官员财产公示就只能是空谈。
本人认为,就目前的形式来看,官员财产公示可以分以下几个层次实施。①应以“新后备干部”、“新提拔干部”率先公示家庭财产为契机,公示财产可作为“新后备干部”、“新提拔干部”的必要条件,这里的“新后备干部”、“新提拔干部”包括各级干部。②到期一任还想继续连任的干部,必须财产公示,否则到期自动免职。③国家公务员首先实行,国有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可参照执行。④用10年的时间营造全民诚信文化,建立全民信用制度。诚信教育从小、中、大学生开始抓起,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抓起,从考公务员的考生抓起。这样分步实施,选择突破口,先易后难,先点后面,把好官员的入口关,用二个任期,约十年左右时间达到最终目标。另外,为实行官员家庭财产公示制度,还必须要有相关的保障机制才能取得效果。
分步实施“高薪养廉”的制度。对真正做到了家庭财产收入公开后的官员,实际经济总收入必定会下降,少了一部分灰色收入。国家与政府要优先补贴这部分官员,让官员的总收入增加在明处。目前反腐的现状是:干部在某个岗位上的时间越长、离退休时间越近,就会发生干部越易变坏变腐的不良现象。因为存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现象。如果“财产公开,高薪养廉”配套实施后,就会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变为干部在某个岗位上当得越长、离退休时间越近,干部就越能严以律己,否则几年的“高薪”就会全功尽弃。其实这种“财产公开,高薪养廉”配套制度实施后,能把官员真正从金钱的泥坑解放出来,下班回家有更多的时间陪伴老婆孩子,不会过多的去所谓的“应酬”了,办事自然就公正廉明了!因此实施“财产公开,高薪养廉”制度后,是件利国利民净化空气的大好事!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反腐学者林喆谈反腐新动向时指出,一件腐败案发生后,应该一直追究到用人制度和监督制度。反腐败本来就“两点一线”,用人制度、监督制度,中间一条线是贯穿始终的民主制度,这才能达到廉政建设的目的。出了问题后,我们应该问一问,是谁提名的,是谁提拔的——很多人都是带病在岗、带病提拔的人员,说明我们用人制度出了问题。还要追究是谁监督的,监督不力就应该负连带责任。我们这两块都没有,谁提拔的不问,谁监督的不问。监督不力最后必然导致监督本身的腐败。为此必须建立相应连带责任的配套制度:
1、用人制度---组织部把关。以后组织部提拔和任用干部要与监督责任联系起来,如果谁提拔的干部出了问题,签字责任人要降级处理,如有多个干部出问题,签字责任人(组织部长或党委书记)辞职。
2、监督制度---纪委把关。将纪委的工作由被动变主动,由纪委的每一个干部监督落实到人,哪几个具体的干部出了问题,某一个纪委干部就要负责,这样工作就有主动了,可以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这种捆绑和连带责任实施后定能
起到好的效果。
3、民主制度---党务和政务公开。让会议的全过程、每一位委员的发言全部公开,包括群众推荐民意票也要公开,彻底实行阳光决策!民主制度中也包括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二方面的内容。
4、官员的评价制度。定义一个官员在任期间的好坏,有二个标准:首先看政绩,同时看廉政。二者皆好才可用才可提!不能一手软一手硬!不能一讲到廉政建设,就搞“四个一工程”,即整天上班一张报纸、一杯茶水、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讲到政绩,就整天和商人、包工头花天酒地、情真意切;和公关小姐裙里裙外、喜出望外。
5、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应纳入法制轨道,财产申报制度作为现代政治治理的重要制度,也只有将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应纳入法制轨道纳入法制轨道,才能确保制度有效运行,这才是官员财产公示的正路。
总之,我们不能认为先发展经济,再抓反腐倡廉;必须把发展经济与反腐倡廉同步抓起来,首先在广东等地区推进“财产公开,分步实施,高薪养廉,连带责任”的制度,使其成为全国反腐的一面旗帜!
绿色建筑与材料探索研究 篇3
资料显示:全球50%的能量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而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34%。就中国房地产而言,如今每年全世界新建的房屋当中有一半是中国人盖的。建筑业是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和影响环境最大的行业。据悉,到2020年,中国用于建筑节能项目的投资至少达到1.5万亿元,而在世界范围内,2009年绿色建筑产业以60%的速度增长。据美国咨询机构麦格劳· 希尔建筑信息公司在报告中的预测,2013年绿色建筑的产业规模达到906亿~1400亿美元。可见,我国绿色建筑今后的发展潜力巨大。绿色建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建设“两型社会”理念上的,以“环保”和“健康”为目标,从节约的角度出发的,集节能、生态、可持续概念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化建筑,其核心是从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不仅考虑节约资源和降低能耗,更侧重于生态及其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本文将在绿色理念基础上,围绕绿色建筑技术、材料等方面展开探索和讨论。
一、绿色建筑的技术探索
绿色技术是构造绿色建筑的核心,它不仅包括了所有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无铅化设计、太阳能和日光利用、噪音、电梯的节能、低辐射玻璃等环节,甚至还包括根据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新风量等技术。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持续能源技术。如设计可旋转的楼层,并配有声控风力发电机等多种环保装置,让大楼可以不断地变换外观形状。每层楼的屋顶上都安置太阳能光电板,为住户提供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自给的生态目标。二是为建筑披上绿色的外衣。如在屋面种植大量的植物,安装混凝土顶棚辐射制冷制热系统,使住宅能像人体一样调节温度;利用地源热泵系统,摆脱空调束缚;构造“绝缘”外墙系统,为建筑穿上保温衣;安装女儿墙、屋顶及地下保温系统,从楼基到楼顶,形成严密的隔热保温体系,以保持智能居所的独立性,减少能量散失,使人们住在“生态控温舱”中;采用隔热保温窗,窗框和窗洞的结合空隙采取阻热设计,隔绝热传导,等等。三是合理使用通风技术。如,可以在卧室、客厅的地面上设置各种通风口,送入经过除尘、温度及湿度处理的室外新鲜空气,让人体始终呼吸到新鲜空气,再通过卫生间、厨房等顶部的排风口排出。四是采用先进的隔音技术。设计隔音降噪系统,使家家成为宁静的港湾。
二、绿色建筑的材料探索
绿色建材又称生态建材、环保建材和健康建材,它是指采用建材卫生生产技术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安全的建筑和装饰材料。“绿色”可归纳为八个字:环保、健康、安全、节能。
传统建设材料“砖、瓦、砂、石、灰”,不仅施工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还消耗大量资源甚至破坏环境。若将其废弃材料等随意排放,不仅污染大气,还将污染河流等。发展绿色建材,是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大力推广无毒害、抗菌、防霉、除臭、隔热、阻烧、调温、调湿、消磁、防辐射、抗静电、可再生利用的各种建筑材料。其中包括现代绿色混凝土材料(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利用废弃混凝土生产的绿色混凝土、加气混凝土、合成纤维混凝土、多孔预制块植栽混凝土)、木材(彩色木材、瓷化木材、塑化木材、疏水木材)、保温隔热材料、防水材料、智能材料(智能乳胶漆、智能玻璃)、纤维强化石膏板、陶瓷、管材、地毯、涂料、壁纸等。通过特殊工艺的加工处理,使工业固体废料重获新生。我国人口众多,是个农业大国,有着各种各样廉价的农业废弃物,如将其充分利用,用来制作新型的墙板,不仅质量轻,强度也会增加,植物的各种纤维也可以用在混凝土中,增加混凝土的韧性。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为经济建设创造出新的财富。
三、政策取向
当前,发展绿色建筑,首先应该围绕建设“美丽中国”“两型社会”大目标,强调绿色理念和方式,重视经济、技术、管理、法律的融合,适时运用市场机制、政府推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工具,以高效能、低能耗、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为约束条件,并佐以恰当的政策导向:要把绿色—质量—进度—投资四要素结合在一起,推进和支持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要抓住当前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薄弱环节,建设内部和外部信息化平台,科学设计低碳建筑工程生命周期信息管理(BLM)系统;要从绿色建筑的经济社会属性出发,定位政府在绿色建筑业发展中的角色,建立健全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促进绿色建筑又好又快发展。
【本文系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SRTP)的成果】
体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篇4
时代的发展促使了社会对人才使用的选择。当前社会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具有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科学精神的人才。这些要求实际上在对人的知识提出要求外, 还对人在心理层面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即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仅是传递关于道德的知识, 也不仅仅是培养发展道德认知能力, 还需要培养发展道德情感, 更要养成道德行为。要使学生学会践覆道德承担责任, 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自觉防止和克服“能说不能做”的现象, 就必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这些任务的实施和完成必须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一种能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和情感活动的艺术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一节课的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达到最有效的实践, 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就是“体验式教学。”
二、体验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体验教学法源起于欧洲, 在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美国。在此期间, 先后有三个机构投入这样的领域进行研究、教学及发展。其一是户外发展学校, 其二是PA主题式冒险训练机构及High5探索教育训练机构。二者分别从个人发展和团队建立两个方向切入, 却有着不同的训练结构, 但二者都共同运用体验学习的教学模式, 强调“从做中学”, 并且设计了许多“具体的经验”, 如游戏及活动等, 以轻松且生动的方式进行引导。
所谓体验教学, 指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景和机会, 呈现或再现, 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 发展能力, 产生情感, 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要正确理解体验教学的精神实质, 涉及到教育观念深层次的变革, 必须从其内在特征上进行把握。
三、体验教学的特点
1. 亲历性。
这是体验式教学的本质特征, 体验式教学的另外两个特征皆由它派生。亲历不同于亲身经历, 它包括: (1) 实践层面的亲历, 即主体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某件事, 比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行为的参与, 包括主体扮演和不扮演客体的角色两种情况; (2) 心理层面的亲历, 即主体在心理上、虚拟地“亲身经历”某件事, 也包括两种情况:对别人的移情性理解、对自身的回顾反思。体验式教学主张在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亲历来建构知识。
2. 个人性。
各个主体间存在种种差异, 其主体性水平不一, 兴趣爱好各异, 对事物的理解不同, 故其体验也各不相同。即便对于同一事物, 不同的主体也完全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亲历, 得到不同的认识, 产生不同的情感。然而个人性的体验又是可以分享的。正因为主体的体验存在差异, 他们之间才有交流和分享的必要和可能。不同的方式, 不同的感受, 不同的理解, 经过交往和沟通能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3. 缄默性。
体验是主体的亲历, 意味着在场, 主体从体验中获得的丰富的内心感受, 对不在场的另一主体而言, 有些成分是可以言说的, 有的则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这就是“缄默性知识”。如审美体验就是这种情形, 主体在观赏和享受美时, 伴随着紧张剧烈的内部活动、丰富的想象、热烈欢快的情感, 产生的是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特殊的内心感受。
4. 实践性。
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转化和相互发展的过程。要实现道德的内化和行为的外显, 即价值观的确立或初步形成显然不仅仅是课内的演练, 还需通过大量的模拟实践及课外实践, 让学生在课内体验到的道德思想延伸到课外的实践中巩固, 这样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5. 开放性。
开放体现为教学目标的开放, 教学目标上不是追求唯一的价值取向, 让学生在多种选择中自我完善。开放还体现为教学内容的开放, 不仅仅是教材所阐述的事例, 更注重扩展延伸到生活, 注重学生身边的生活小节, 日常生活的习惯的养成。
6. 综合性。
体现为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综合, 教学内容上追求更丰富多彩的跨学科的道德知识, 引导学生在联想、比较、综合概括过程里得到更充实的知识的吸取和体验, 教学形式不拘一格, 将多种艺术手段和先进教学媒体都综合到多种教学形式中。
四、体验教学的探索与运用
1. 创造活动情境, 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
体验的产生, 首先缘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了切身的感受, 因此, 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 无论是课堂活动, 还是课外活动, 都要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在活动中“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 从而产生体验。
2. 通过语言, 唤醒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的体验。
当学生在心中积累起许多杂乱的感性的“体验”后, “这种体验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逝, 而是要沉淀、浓缩、生成为人脑无意识的记忆。这种无意识会因为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被激活, 而使个体产生特定的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教学, 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这些“体验”, 使之变为真实的、现实的体验。并引导学生, 及时地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 强化这种体验, 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
3. 巩固延伸, 生活体验。
研究与探索 篇5
课题负责人:刘宪江 岳新良 工作单位:利津县汀罗镇第一中学
信息技术与理化学科整合的探索与研究
利津县汀罗镇第一中学 刘宪江 岳新良
一、课题提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和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作为21世纪教育的重要任务。
2001年6月8日中国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理化学科是学生中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在理化教学中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开发课外学习渠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理科学习思维,特别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搭建理化教育改革平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与理化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研究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研究领域,具有实现信息技术掌握和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双赢的潜力。我们知道,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把视频、音频、动画结合起来,可突破时空环境的限制,对不少知识情境可以进行逼真的模拟再现,具有信息丰富、界面友好、交互性强的特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的表达方式,恰当地与理化课程进行整合,可使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性知识及零散的知识要素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原本受时空限制的复杂实验、难于理解的科学发现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使课堂变得简明紧凑,学生的思维量得到有效增加,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习潜能得到开发。同时可以实现将素质教育引入课堂的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为学生搭建自主发展和主动发展的平台。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实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媒体的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还可以尽快实现理化学科教学的现代化。
二、课题论证
在送交的评审书中,我们已经充分预计到,在本课题的展开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使用效果具有不确定性。教师之间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差异,可能影响班级之间调查比较的信度。整合效果受信息技术硬件水平,教师对信息手段的整合同时受操作水平和整合理念影响,需要在整合研究实施前,全面提高参研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团队的整体水平。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办学硬件设施,制定完整的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才能确保本整合研究的实效。
为此,课题组在开题前已经做了以下工作:第一,落实了充分的智力资源保障。我校已经建设了一支在实践研究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素质精干、数量充裕的教育科研工作队伍。学校确认,在开题以后,将进一步加大队伍建设的力度,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教学科研相长,二者相得益彰,确保整合研究的效果。第二、加强课题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理化生教研组组长刘宪江同志担任课题组组长,直接参加课题研究的组织和领导工作。课题组成员中还有校教导主任岳新良同志,年级主任盖东岭同志,优秀教师张树英、王维燕等同志。课题组组织健全,配备完整,分工明确,各有专长。学校教导处具体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工作,课题工作责任落实。第三、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工作落到实处。学校有规范的检查评价制度,能定期督促、检查课题的进展情况,能确保课题研究落实到位。学校建立有明确的奖惩制度,课题实验的好坏是教师聘任、晋级、评优的重要参考条件。第四、加大投入,保证运转。我校现有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50台,多媒体教室2间,电子阅览室1间,理化实验室2个,馆藏图书3万余册。综合上述情况,《信息技术与理化学科整合的探索与研究》已具备开题条件,可以开题。
三、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是指利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处理,从而形成新的信息技术和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
2.理化教学是指中学生学习的物理、化学两大门类的所有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研究性课程以及与之相关的课堂教学及相关的教育要素。它既包含了教学的内容,也包含教学的手段,既包括教学情景的创设,也包括教学主体的交互影响等各个层面的内容。
3.整合是指有目的地获取、筛选、整理、组合信息的过程。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通过应用文字信息以外的其他技术手段获得的信息经过筛选、整理、组合后,在各学科教学全过程中的选择使用。
四、研究方向
1.改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教师在办公自动化、多媒体设备使用、课件编制、网上信息收集、分选和应用网上信息的能力做问卷调查,制定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达到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标准,以及达到这些标准应该参加何种培训和考核的工作计划,最终实现理化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力提升。更新理化学科的课堂教学观念。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信息论和控制论为依据,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题,研究本
学科中不同对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的信息传输方式、传输时间、传输速率及反馈途径,设计新的师生交互方式,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特别要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把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和多媒体课堂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两大重点,构建本类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探索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方式和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新模式,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体系相互渗透。
3.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研究如何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设备表达相关的教学内容,掌握课堂教学中人机交互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老师的主体作用,把主题的选择、教材的组织、课件的制作、学生的信息反馈和教学效果的检查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注意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信息发送的频度和信息处理的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弘扬科学精神。从信息技术本身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中向学生昭示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充分运用网络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索的工具和基本思想方法。
5.应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选择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的过程,要在了解传统学习方法弊端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学生原有的学习方法进行改造,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改进学生选择信息的途径和手段,改善信息储存的方法,提高记忆效率,培养学生检索、收集、分析、使用现代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思维品质和探索精神。
6.信息技术在分层次教学中的应用。分层次教学是个性化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在充分掌握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按照“归纳共同性,区别差异性”的原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量化分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强大功能,设计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编制具有不同特点的课件,采用协作式、自助式等方法,充分照顾学生的学习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前期阶段,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和运用国内外有关基础教育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经验,为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2.对比研究法。在研究阶段,就一项研究内容,用两种甚至多种教学方式设计,进行对比,检查教学方式的效果。
3.案例研究法。在课题研究的中、后期,从案例中提炼出个性化的经验和个性化、理论化的操作样式,汇集研究成果。
4.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理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最优模式,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探索课堂教学设计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行动研究分“设计——实施——观察——分析”四步循环往复,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不断反思、总结,实现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
5.经验总结法。在结题阶段,对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地揭示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从更高层面为课题研究服务。
六、实验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本实践研究的重点是信息技术与理化课堂教学整合模式建构。学生是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模式的构建主体。教学模式产生于教学实践,教学实践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只有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才能验证教师所构建的教学模式是否具有现代理念、现代教育手段和现代教学创新行为,都需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验证、丰富、完善。
2.互动性原则
教学过程应呈现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互动,并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为研究的根本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恰 当使用,营造教学环境,为多元素的互动学习提供条件,从而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转变。
3.实践性原则
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创新理论,一面实践,一面总结,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信息技术与理化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必须遵守这个规律,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达到最优化。
4.实效性原则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注重研究的实效性原则,不搞形式、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扎扎实实地做好课题研究,确保课题研究卓有成效。
七、理论依据
1.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加涅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学习和教育心理学家。他1992年出版的《教学设计原理》以独特的视觉对学生先天素质和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进行分析,提出了两种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智力和人格特质,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提取)对学生先天素质进行分析,以学生习得的五类学习结果(包括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作为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其中言语信息相当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智慧技能相当于各科基本技能的形成,认知策略类似学习方法,态度包括认
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三个部分,核心为情感。根据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智力水平,人格特质,习得素质的个体差异,重点是为每个学生设计教学,让每个孩子得到发展。
2.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和维果斯基是20世纪最早研究建构主义学习方式的两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双向交互作用的成果,一个人的原有知识与新接收到的信息之间出现的非平衡情况是学习发生的前提,当新的信息与个人原有知识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同化或顺应的过程方式进行时,学习便发生了,而作为学习的结果或是原有的认知图式得到充实或是认知图式被构建了新的内容。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和以语言及其它符号系统为中介的社会性活动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人创造的工具和环境在个体的知识建构中起着关键的媒介作用。在个体自我的可能发展水平和与人协作并受到他人指导的可能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某种差距,这种差异定义为最近发展区。皮亚杰的个人建构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活动建构及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的最初基础。建构主义理论包括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观和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观两大部分,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建构主义同时还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思想和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追求目标。当个体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峰,也就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境地,出现“高峰体验”——创造潜能的发挥或自我实现给人以最高的喜悦,这种主观上的感受是最高的奖赏和奖励。教育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性味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信息技术将为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提供可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创新的信息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与探索 篇6
关键词:对口升学;直通制;一贯制;自主招生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023-01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其主要特点为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找准切入点,建立有效制度,解决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这一关键问题。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也就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研究与探索中职与高职的衔接问题就成为必然。
但是中高职的衔接发展不能看成是在中等与高等职教两个体系下的简单衔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由于我国高等职教的发展较缓慢,且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保障体系尚未构建,当前中高职衔接在目前教育形势下仍然举步维艰。
一、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贯制模式亦叫五年一贯制,即一个高职院校与若干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此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一般有合作协议。
2、对口升学模式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部分中职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中职毕业生通过对口高考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对口高考一般考语数外及相关一门专业课。
3、直通制模式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两年,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高职专科毕业证书。
4、自主招生模式2005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高职院校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考生参加这些院校自主招生测试合格后,可直接被录取,不用再参加高考。
二、目前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高职教学内容重复。目前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标准。除直通制模式之外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导致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中高职技能训练重复。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现象。
3、中职生基础课程薄弱。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性课程。这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4、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系相对独立,没能建立其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只有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不断研究与探索解决办法,才能使得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才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从而实现中高职教育的真正衔接。
三、制度保证
办学、教学、管理在内的教育制度上的改革,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保证。招生录取制度和学制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前提,既要实现学制的衔接,又要在入学考试制度上衔接。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不能按照普通高考的办法,也不能沿用普通高中的考试办法,而要按中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考试,增加和突出专业课、实践课的考试。这样才真正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四、双管齐下的中高职专业设置改革机制形成
为了与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衔接,必须使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条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在中等职业教育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统筹规划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依靠地方和行业,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斜街: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探索 篇7
本人就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结合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信息技术整合的基本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 而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 成为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其主体是课程, 而非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只是为达到学生掌握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认知工具, 在整合过程中, 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出发点, 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 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毫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实施中, 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将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 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 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 (甚至多学科) 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 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 (学科任务包含其中) , 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
2.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在课程整合中, 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 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 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课程整合要求, 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 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 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 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 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 在课程整合中,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 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二、信息技术整合的基本模式
1. 教师演示型
采用Authouware、Powerpoint、Flash等课件制作工具制成课件, 在课堂上演示。采用课件上课比传统方法上课有许多优点。我们可以设计出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 更能模拟出一些用肉眼、实验或其他电教手段无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让抽象、难懂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改变学生的被动式接受教育模式, 使其主动地去探索、发现规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让素质教育真正进入课堂, 提高学习效率, 改善学习效果。
2. 学生参与型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通过搜索引擎查阅所需资料, 在教学中多提供给学生一些网站开展信息活动。教师要敢于放手,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 在讲授《钠及其应用》章节前, 我就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了钠的性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讲课时, 结合教材,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最后进行总结的模式展开教学, 由于事先学生对本章节内容已有了大致了解, 所以容易把握该节的重点、难点, 教学效果良好。
3. 专题讨论型
把知识点展开, 形成专题, 让学生深化认识, 各取所需。在讲《原电池原理》时, 我利用Frontpage 2000做成了专题网页, 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对教材知识点进行补充, 建立相关链接, 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及生活实例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
1. 处理好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采用信息技术实现多媒体教学确实和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有很大优势, 但也不可否认, 信息技术自身也存在一定缺陷。多媒体教学淡化了师生互动, 因为是提前“做好”的了, 所以教师在回答学生突发问题时有些“措手不及”;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很好展现逻辑思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思路容易中断;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具形象直观、生动具体, 在学生认知方面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手段。
2. 不能以“演示”替代“操作”
利用微机技术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模拟现实, 甚至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但是, 如果热衷于在计算机上模拟操作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 势必会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模拟实验不是真实的实验, 使得它的可信度不高, 如果长期要学生接受他们所怀疑的信息, 那么必然会使他们丧失质疑、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重新回到机械接受和机械记忆的老路上, 与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3. 在多媒体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 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 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 这无异于“填鸭式”教学。所以在用信息技术来表现学科内容时要适当设置师生互动环节, 增强交互性。通过学生的操作、讨论、归纳来真正的理解、掌握、运用好所学知识。
作文创新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篇8
一、作文创新教学的目标定位和研究内容
1. 作文创新教学的目标定位。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小学生作文该怎么创新,更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讨。笔者认为:创新作文教学,教师应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加强与其他课程及小学生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使学生掌握和运用作文创新的方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由于社会生活经验少,文化底子薄,语言表达能力差,我们可以把创新作文定位在要求学生写真话、实话、心里话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幻想,让学生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作文来。创新作文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作文题材和内容的创新,作文表达方法的创新。
2. 作文创新教学研究的对象。
(1)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找准现实生活与学生创新作文的结合点。(2)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借鉴他人的写作经验,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找准他人与自己创新作文的结合点。(3)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找准协作沟通与创新作文的结合点。(4)鼓励学生想象和幻想,激发学生的潜意识,找准学生想象、幻想与创新作文之间的结合点。(5)设计出适合各年级特点的作文创新教学的流程。(6)针对作文创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二、探究作文创新教学的方法
1. 借鉴课文创新。
小学生作文属于作文的起步阶段, 要创新作文很难, 让学生仿中求创, 不失为写出创新作文的好方法。 (1) 丰富课文内容。即把课文中内容简略的地方写详细, 使课文内容更具体、更形象。如学了课文《中国卫星飞太空》后, 让学生抓住“顿时, 广场上响起了一片欢呼声”展开想象, 把当时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卫星的人们的行动、语言、神态写出来, 写出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仿佛把读者带到当时的场景之中。 (2) 给课文补白。由于课文受篇幅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作者给读者希望了解而没有写出来的情节留下了空白点。此时, 让学生发挥想象, 进行补充, 使课文内容更完整、更充实。如教学《老张卖糖果》后, 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 补充说明张秉贵“一抓就准”的原因, 写出他苦练“一抓就准”的经过, 这样既使故事更加完整, 又对学生进行了写作训练。 (3) 相对延伸。即让学生紧扣课文内容, 穿越时空, 展开丰富的想象, 写出自己的心声。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后, 引导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接待她, 关爱她, 给她新生, 让她健康成长, 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再造想象。即根据课文内容, 展开想象, 创造新形象, 进一步深化主题。如教学《龟兔赛跑》后, 让学生写《龟兔赛跑新编》:既可以让兔子汲取教训, 改正错误, 为兔子取得胜利正了名, 也可以让乌龟面对强手, 深入调查, 扬长避短, 运用新招数取得胜利, 还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编写新的故事。 (5) 拓展延伸。即根据人们常用的思想观点, 结合现实生活实际, 提出人们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如教学《井底之蛙》后, 让学生想象那只青蛙出井后无处容身, 指出人类滥施农药、河水污染、捕杀益虫等不良行为, 引起人们对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的关注。也可以进行转折延伸, 对余意未尽的课文进行续写, 改变原主人公的思想行为, 实现命运的转折。如教学《滥竽充数》后, 让学生展开想象:南郭先生离开齐王后做了些什么?结果怎么样? (6) 再现情境。即对一些无从考证当时情境的诗文展开想象, 进行合理的补充, 把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再现出来。如教学《游园不值》后, 让学生根据古诗内容, 想想诗人为什么出门, 小扣柴门后又想到什么, 然后把这些情境写下来。 (7) 放胆立异。让学生以自己的经历去理解体验, 大胆探究, 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如教学《瑞雪》后, 可让学生说说雪的害处, 写一写我眼中的雪, 写出雪给人或动植物带来的危害。还可以根据现实生活的体验, 针对“冤家路窄”的传统观念, 写写“冤家路宽”。 (8) 学课文的插曲。学生既可以写学习课文时出现的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小插曲, 说明一个新的道理, 也可以写写课堂中遇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事, 给人的教育和启迪。如教学中听写词语, 有同学写了错别字, 把“提心吊胆”写成“提新掉胆”, 写出当时其他同学的态度, 老师进行启发教育的经过和意义。
2. 抓住热点创新。
热点是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热点必将引起人们的工作、生活、情感的变化。让学生以敏锐的目光及时捕捉这一变化,写成作文,往往具有独创性。
关注的热点主要包括社会热点、家庭热点、教育热点等。社会热点, 就是引起全社会关注的、带有普遍性的、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直接影响的问题。就目前来说, 如办好奥运会, 加入WTO, 打击假冒伪劣,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等问题。家庭热点就是家庭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父母感情、父子之间代沟的出现与弥合, 教育投资, 住房拆迁, 父母下岗等。教育热点主要包括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学生消费、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我们要求学生抓住其中一点写出独特的作文来。
3. 抓住个人生活创新。
生活是万花筒,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鸡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我手写我心”往往富有新意。首先,让学生抓住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课堂学习中的小插曲创新,如把“滥竽充数”写成“烂鱼充数”等。课外学习,如学围棋、学二胡、学书法等,各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从中也可以写出自己独特的体会。这些都是引导学生写创新作文的好材料。其次,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生活乐事,难忘的事,做错的事等,既印象深刻,又有独创性。还有就是让学生写写与动、植物的交往,认识自然过程中的新发现、新感受等。
对小学生作文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还要注重开辟小学生作文的新途径。一是以让作文回到生活中,并以此为切入点,促使学生懂得作文写什么;二是以营造浓厚的写作气氛,并以此为引发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三是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写作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为立足点,发掘学生的写作源泉;四是以精讲巧练为侧重点,培养学生会写乐写的积极性等。
4. 表达方法上创新。
文章有法,文无定法。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要力求在表达方法上让学生创新。如烈、军属家庭的平常生活,给其加上一个合适的背景,使之更具有感人的力量。又如写人物,让“哑巴”说话,也就是说运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及说话时的语气来写,再现当时的情景,给人以真实生动之感等。
5. 在协作沟通中创新。
这里的协作是指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重协作精神,主要包括选择材料、评改方式和方法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协调发展,以获得新的提高。沟通是指作文教学与其他方面的沟通。首先是学科间的沟通,作文创新教学要及时将各学科间的新知识、新动向等及时写进作文中,让其他学生学习和借鉴;其次要注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教师与家长、学生与社会间的沟通,并让学生将沟通所得所感及时写进作文,给人以新颖独特之感。
监控系统发展研究与探索 篇9
关键词:监控系统,发展进程,组成结构
1 监控系统发展进程及意义
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 监控系统由早期的通过地面单微机监控已发展到网络化监测监控, 以及联网监控以达到监控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预警控制等目的。在互联网和电信全IP网的发展和推动下, 监控系统也慢慢进入了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是一个网络化的集成系统, 各站点的运行数据通过传输网络汇集到监控中心进行存储、处理, 实时呈现运行、告警数据。系统对本区域内或远程区域内动力设备及各种环境参数进行测控, 实时记录下设备运行状况并处理相关数据, 故障告警和故障处理。监控系统同时还具备强大的后台统计、分析、管理等功能, 可实现无人值守, 提高了维护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这样, 被监控系统不仅仅能正常运行, 还达到提高效率、减员增效的目的。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可广泛应用于电信、移动、电力矿产、厂房、粮库和楼宇等各个领域。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然从干接点方式逐步过渡到了模拟量监控、视频监控的方式, 为实现智能数据分析, 自动数据采集, 网络运营和提高维护效率以及直观的用户界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发展主要是传感器、采集数据传输和处理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化、网络化、小型化和无线传输的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现场采集设备迅速升温。现在, 网格计算技术、无线传感网络, 移动Ad-Hoc网络、神经网络等技术的应用, 使得现场数据采集更加稳定和可靠, 而系统误报率也控制的更低。
在传感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半导体技术, 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全力推动下, 现场数据采集单元体积将更小, 所体现出的动力设备、环境及视频多媒体数据采集功能的智能化和集成度将更高。另外, 传感器也从单一数据采集过渡到网络化的交互采集、处理和专家分析。网格技术、多媒体数据库和分布式web的应用服务, 让构建和部署专用或通用的监控平台在视频图像与传感器网实时数据之间更加灵活。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监控系统的实现, 告警、识别、控制和联动能力, 视频图像和动力设备、环境实时数据等功能将更加智能化。
2 监控系统基本组成和结构
2.1 监控系统的基本组成
监控系统的流程:首先采用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和变送器解决了数据的采集和转换的问题, 再通过总线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解决数据传输和组网问题, 然后到达人机交互界面, 管理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对数据作出反馈信息。
2.2 监控系统的基本结构
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由监控中心SC、监控站SS和监控单元SU组成, 用于通信局站动力环境的集中的监控、管理、维护, 系统可分为三级结构。
2.3 系统各级组成和功能 (SC、SS、SU和SM)
2.3.1 监控中心SC功能
监控中心SC是整个本地网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监控和管理中心, 主要完成全网的监控信息的统计处理及分析。监控中心SC一般由数据服务器、监控台、打印机及网络接入设备组成。
动力设备监控中心的主要功能有: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形界面实时显示所辖范围内各监控对象的位置状况、工作状态和运行参数。系统具有局 (站) 分片区、分设备类监控功能;全网的时钟校时功能;自诊断功能, 对监控系统本身的故障能发出告警;业务台等软件系统具有屏幕拷贝打印功能;具有故障派修、回单及测试的闭环管理能力;具备与图像监控系统告警联动功能 (如果有图像系统) ;实时接收各通信局 (站) 动力设备和机房环境的告警信息。
2.3.2 监控站SS功能
监控站是区域管理维护单位。监控站为满足县、区级的管理要求而设置的, 负责辖区内各监控单元的管理。在监控单元 (SU) 与监控站 (SS) 之间可采用两种传输手段, 主辅备用, 并能自动切换进行传输。在监控站 (SS) 与监控中心 (SC) 之间, 数据传输以计算机网或专线为主, 以拨号公用电话网为辅, 计算机网或专线和拨号线之间应能自动切换。
监控站SS的设备配置组成类似于SC, 但是监控站SS相对于监控中心SC的重点功能是设备监控和维护。一般情况下, 除了与监控中心S C的配置相同之外, 监控站SS配置有若干台, 对其所监控的监控单元S U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在二级系统结构中监控中心SC同时具备SS的功能。是联接监控端局和监控中心的桥梁, 是整个监控系统数据处理的核心, 其主要功能是对端局采集器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并将处理结果发送给监控业务台和数据服务器, 同时接受业务台的控制命令对端局设备实施控制。
2.3.3 监控单元SU功能
监控单元SU中, 功能主要体现在图像监控方面, 包括:将端局摄像机所采集到的视频信号经过压缩编码后送入通信链路传向监控中心;将端局麦克风 (或监听头) 所采集到的声音信号经过编码后送入通信链路上传至监控中心;接收图像中心传送过来的控制命令并执行。
2.3.4 监控模块SM功能
监控模块S M指位于各个监控端局的采集设备, 主要完成蓄电池组、低压配电设备、空调设备、机房图像及机房环境等监控对象的数据采集和控制, 直接与监控对象连接。智能设备本身要求具有智能接口板, 对外提供通讯接口, 并且具有完整正确的智能设备通讯协议, 通过该接口应能够对其进行采集和控制。非智能设备无法提供通讯接口, 通过外接采集设备纳入监控系统。
生产预算定额体系探索与研究 篇10
本文根据目前烟草生产预算管理的现状, 结合烟叶生产的实际情况, 就如何实现烟草生产过程中的预算定额管理, 实现科学有效控制烟叶生产成本费用的目标, 提出建立以最小作业环节法和资源配置原理为基础的烟草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体系, 最后针对该体系构建的要点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建议。
一、烟草生产行业预算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一, 目前烟草预算与定额存在“两张皮”现象, 一边在制定定额, 另一边却不按照定额进行预算管理。这主要是因为对已制定的定额标准的合理性缺乏科学性的验证, 烟草企业主要采用归口部门控制方法对预算进行控制, 但归口部门在控制手段上单一, 控制的标准与关键环节并未掌握导致定额管理意识不强, 定额标准的制定与运用随意性较大, 定额管理水平相对比较低下。
第二, 烟草生产预算定额管理缺乏完善的理论培训和系统化的指导。在定额的过程中, 对定额的知识和功能的应用没有全过程的由浅入深的研究, 所以在对定额管理及其指定的全过程中缺乏企业运行整体效率的考虑。传统的定额是定量、定时的综合, 忽略了将定额标准与预算指标事项相结合, 其人员在对定额的管理上存在对时代动态观察不够细腻, 对定额管理的改进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
第三, 烟草公司以体系文件的形式下达了预算指标标准, 如:差旅费标准、接待标准、生产投入补贴标准等, 实际上就是公司管理的各种定额, 在与生产定额标准相对应时, 缺少与之相对应的归口。已有预算标准体系缺乏实用性、预算编制与评价缺乏科学依据、生产作业标准化流程得不到统一实现等问题。
第四, 烟草生产预算定额一般情况下是根据下级上报进行汇总得到的标准, 缺乏实际应用性, 这主要是由于没有专门的部门对定额进行管理, 部分标准已经过时, 其准确性很难核实, 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烟草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烟草生产行业预算定额标准体系
(一) 烟草生产行业预算定额标准的编制依据
烟草生产预算定额标准的制定依据主要有法律、法规、国家出台的政策以及烟草企业相关的规章制度等。首先, 应认真学习烟草生产成本定额标准的编制依据, 了解烟草生产制定每项成本费用定额的要求及规定;其次, 根据实际情况区分烟草生产各成本费用所涉及的预算指标事项, 并将各个预算指标事项尽量分解为最详细的可操作对象, 分别分析各个可操作对象的预算指标成本确切的金额、影响因素以及影响的程度等。然后, 根据烟草生产过程中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成本费用定额标准编制方法, 计算相应的定额标准和数学模型。最后, 审查所制定的成本费用定额标准与预算指标事项相结合, 并根据实际的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作适当的调整。
(二) 建立烟草生产行业预算定额标准体系
根据烟草企业对生产预算定额的实际应用, 并结合定额相关理论和企业组织结构, 烟草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包括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是以企业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为基础中心, 企业生产预算指标事项为指导, 两者相结合, 相辅相成为企业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做支撑;第二层级是业务环节定额和专用定额为项, 将生产业务环节定额标准和生产服务定额标准划分为各个子环节和各项职能活动, 进行最小作业环节定额和资源配置定额;第三层级分为两项:一是按照最小作业环节对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以人工消耗、材料消耗、机械消耗、其他消耗数据和模型为依托建立生产环节定额表;二是按照生产服务过程中各项与生产活动相关的职能部门所需要的资金、人员、技术、信息等结合资源配置原理出具生产服务资源配置定额表 (如图1所示) 。
三、烟草生产行业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构建要点
根据对烟草生产流程的实际调研, 结合预算指标事项, 在执行烟草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时应该首先明确该体系中生产环节定额标准中关键环节作业的划分和生产服务环节定额标准中各项职能活动的资源配置。
(一) 明确生产环节定额标准中关键环节的划分
1. 育苗定额
育苗定额是指在苗圃、温床或温室里培育烟叶幼苗, 以备移植至土地里去栽种直至能独立生存的这个阶段合理地组织人工、材料、机械通过计算获得单位资源消耗。育苗关键环节由消毒清理、苗池垫膜放水、播种、苗期管理、苗棚清理五个环节。
2. 移栽定额
移栽定额是指将烟叶幼苗根据一定的技术规范移至田地进行种植的过程中组织人工、材料、机械通过计算获得单位资源消耗。移栽关键环节由拔运烟杆、喷药除草、机耕、开沟、施肥、起垄、覆膜、烟苗购买、起苗运输、插苗、施定根水十一个环节。
3. 大田管理定额
大田管理定额是指将针对烟地进行的一系列管理规范和技术过程中组织人工、材料、机械通过计算获得单位资源消耗。大田管理关键环节由查苗补苗、提苗、追肥、揭膜中耕培土、打顶抹芽、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杂草控制八个环节。
4. 采收定额
指对成熟烟叶进行采收、烘烤这一阶段合理组织人工、材料、机械通过计算获得单位资源消耗。采收关键环节由烤房检修、采收、装卸搬运、绑杆、上棚、烘烤出棚、下杆、分级扎把九个环节。
5. 烘烤定额:
烘烤定额是指针对采收的成熟烟叶进行科学烘烤的技术阶段合理组织人工、材料、机械通过计算获得单位资源消耗。
6. 最小作业环节定额:
将烟叶生产作业环节链上每一细分关键环节的人工、物料、机械消耗、其他消耗运用定额理论和相关数学模型进行计算。
(二) 明确生产服务环节定额标准中各项职能活动的资源配置
1. 生产服务定额标准定义
烟叶生产环节非直接相关, 并且辅助烟叶生产所必须的其他职能活动涉及的资源配置的单位消耗定额。包括烟叶生产服务各个职能活动所需的资金、人员、技术、信息等资源进行合理的资源配备。
2. 编制生产服务定额的流程
首先细分烟叶生产各项职能活动的业务流程, 梳理烟叶生产活动各项职能活动的业务流程中涉及到资源配置的事项 (资金、人员、技术、信息) ;其次, 将涉及到的资源事项进行梳理, 结合实际调研过程中资料记录和数据测量编制资源配置量进行科学地效度和信度检验;最后, 确定资源事项的归口部门与公司财务的烟叶生产预算事项相对应, 确立对应关系并编制生产服务定额 (如图2所示) 。
(三) 检验调研收集资料和测量数据的科学性
用信度与效度分析的方法检验统计调查所取得的资料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以及符合实际的程度, 直接说明了统计调查的质量。其中, 效度是指问卷设计或实地测量数据表的有效性或准确性 (Accuracy) , 信度是指问卷设计或测量数据的可靠性或一致性 (Consistency) 。
信度是指使用相同研究技术重复测量同一个研究对象时, 得到相同研究结果的可能性。通常信度可以界定为真实数值与观测数值之间的方差之比, 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主要是Cronbach’sα系数。在编制生产定额表运用此方法对调研测量的数据进行检验, 通常,
其中, K表示量表中题项的总数, σ2i表示该题得分的题内方差, σ2T为总题项得分的方差。如果概念有多维, 则需要对每一维分别计算Cronbach’sα系数。α的取值范围是[0, 1], 0表示完全不可靠, 1表示完全可靠。对于α取值的接受范围, 没有绝对的观点, Nunnally (1978) 认为α系数值等于0.70是一个较低, 但是可以接受的量表边界值, De Vellis (1991) 提出以下观点:α系数值如果在0.60-0.65之间最好不要接受;α系数值界于0.65-0.70之间是最小可接受值;α系数值界于0.70-0.80之间相当好;α系数值界于0.80-0.90之间非常好。Santos (1999) 提出0.70的α系数值是信度可接受程度的分界线。
因此, 构建烟草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时, 对搜集的资料和测量的数据整理方面应充分考虑对其取得资料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 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其定额标准的科学性, 从而准确地反映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的实用性。
四、完善烟草生产行业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的建议
(一) 完善预算指标事项的设置
在构建烟草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时, 发现预算事项与烟叶生产环节之间的归口存在较大的差距, 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增加预算事项的名称, 进一步完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的建设。
(二) 合理确定生产定额编制方法
烟草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 需要对各个层级编制单位进行长期的历史数据分析和检验, 然后根据实际生产流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资源消耗不同采取相应的编制原则和编制技术。
第一, 对于生产环节定额, 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测量和历史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并利用信度和效度检验方法对前期调研过程的调查表和测量数据进行验证, 运用调研过程收集的资料和测量数据用最小作业环节思想编制烟叶生产标准定额表为构建烟草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
第二, 对于生产服务定额, 通过历史数据分析、本年业务量和目前实际情况设置综合考虑其资源配置, 想要获得合理的配置方法, 应更加深入的对影响资源配置的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建立资源配置模型。
第三, 针对突发事件和无法预先预料的事项, 应根据实际情况列出, 上报上级进行审批, 并以此类事件建立参考定额。
(三) 提高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管理
提高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管理的理论培训和系统化指导, 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应用高科技的管理系统, 将定额的系统知识和功能由浅入深的应用到烟草企业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高海霞.基于BSC的烟草商业企业全面预算评价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 2011.
[2].叶宁.阎玉秀.服装生产中动态工时定额的制定及应用[J].上海纺织科技, 2009 (11) .
[3].朱家波, 浅谈地市级市烟草公司如何科学建立预算定额管理体系[J].经济师, 2011 (4) .
[4].程丽, 黄承锋, 基于定额思想的物流标准成本制定方法探讨[J].重庆交通大学, 2011 (2) .
模糊控制理论的探索与研究 篇11
模糊逻辑控制(Fuzzy Logical Control)简称模糊控制(Fuzzy Control),是以模糊集合论、模糊语言变量和模糊逻辑推理为基础的一种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在传统的控制领域里,控制系统动态模式的精确与否是影响控制优劣的关键所在,系统动态的信息越详细,则越能达到精确控制的目的。然而,对于复杂的系统,由于变量太多,往往难以正确描述系统的动态,于是工程师便利用各种方法来简化系统动态,以达成控制的目的,但却不理想。换言之,传统的控制理论对于明确系统有强而有力的控制能力,但对于过于复杂或难以精确描述的系统,则显得无能为力。因此尝试以模糊数学来处理这些控制问题。
如人工控制反应釜的釜内温度经验可以表达为:若釜内温度过高,则开大冷水阀;若温度和要求的温度相差不太大,则把水阀关小;若温度快接近要求的温度,则把阀门关得很小。这些经验规则中,“较小”“不太大”“接近”“开大”“关小”“关得很小”等表示温度状态和控制阀门动作的概念都带有模糊性。这些规则的形式正是模糊条件语句的形式,可以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来描述过程变量和控制作用的这些模糊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可以根据这种模糊关系及某时刻过程变量的检测值(需化成模糊语言值)用模糊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此刻的控制量。这正是模糊控制的基本思路。
模糊控制理论发展至今,模糊逻辑推理的方法大致可分为3种,第一种依据模糊关系的合成法则;第二种依据模糊逻辑的推论法简化而成;第三种和第一种相类似,只是其后件部分改由一般的线性式组成。
由于模糊控制器的模型不是由数学公式表达的数学模型,而是由一组模糊条件语句构成的语言形式,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模糊控制器又称模糊语言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的模型是由带有模糊性的有关控制人员和专家的控制经验与知识组成的知识模型,是基于知识的控制,因此,模糊控制属于智能控制的范畴。
可以说,模糊控制是以人的控制经验作为控制的知识模型,以模糊集合、模糊语言变量以及模糊逻辑推理作为控制算法的数学工具,用计算机来实现的一种智能控制。
1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
模糊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图如图1所示。其中的核心部分为模糊控制器,由于模糊控制器的控制规则是根据操作人员的控制经验取得的,所以它的作用就是模仿人工控制。模糊控制器的控制规律由计算机的程序实现。其功能的实现是要先把计算机观测控制过程得到的精确量转化为模糊输入信息,按照总结人的控制经验及策略取得的语言控制规则进行模糊推理和模糊决策,再经去模糊化处理得到输出控制的精确量,求得输出控制量的模糊集作用于被控对象。因此,控制器的结构通常是由它的输入和输出变量的模糊化、模糊推理算法、模糊合成和模糊判决等部分组成。
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原理
模糊控制器结构如图2所示。模糊控制器主要由模糊化、模糊推理和模糊决策(反模糊化)3部分组成。模糊控制器的输入是实际量,经模糊化后转换成模糊输入。根据输入条件满足的程度和控制规则进行模糊推理得到模糊输出。该模糊输出经过模糊判决(反模糊化)转化成非模糊量用于过程的控制。
模糊控制器3部分的共同基础是知识库,它包含模糊化所用的隶属函数、模糊推理的控制规则及反模糊化所用的公式。和常规控制方法比较,模糊控制有其明显的优越性。由于模糊控制实质上是用计算机去执行操作人员的控制策略,因而可以避开复杂的数学模型。对于非线性、时变的大滞后及带有随机干扰的系统,由于数学模 型难以建立,因而常规控制方法也就失效;而对这样的系统,设计一个模糊控制器却没有多大困难。
3 小结
云计算技术的探索与研究 篇12
云计算是指把计算分布在大量的性能较高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不是在本地的服务器或数据中心上,公司的数据中心的运行犹如互联网的运行机制,首先用户可以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到公司的数据中心上,之后便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问访和计算分布式计算机上的资源。它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简单的可以把它想象成,以前从单台发电机模式向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转换时,把电作为了商品进行流通,而云计算是把计算作为了商品进行流通,不同的是计算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
2云计算的优点
一般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平均利用率只有在5%到20%之间。因为服务器的峰值一般是公司日常的并发量或访问量的好几倍。所以公司在大部分的日常使用情况下,服务器总是过度空闲,产生了资源过度浪费。正如为了满足像春运时的高峰期间的运输需求,铁道部决定每天都像春运一样向全国提供最多的列车,配备最多的乘务员,结果自然是最大的浪费。而互联网服务无法预测哪天春运会到来,使用量会更高,无法提前做好准备。因此云计算就具有一定的优势,具体表现如下:(1)不需要进行技术资源规划,而且资源取之不尽。正如像对于个人用户来说,发电厂的电总是无穷的,总也用不完的。想什么时候开灯,就什么时候开,非常的方便。同样云计算的用户也不需要提前为资源做充分的规划。(2)公司在初期投资时不需要事先在硬件,软件等上面进行投资。如果某个项目非常具有潜力,有市场盈利的可行性,但有时会因为初期投资风险较高而终止。但是有了云计算就可以免去公司初期高额的投资。(3)公司按使用量来进行收费,使行公司初期的投资负担不会很重。并且云计算的用户可以与供应商签订短期合同,所以后期使用中,云计算用户可以随时改变决定,进行调整,比较灵活方便。(4)灵活的IT基础架构。云计算平台上的资源的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按需分配,动态调度管理。这种模式特别适合于提供短期的、灵活的服务。(5)端到端服务请求管理。云计算平台不仅提供了对业务系统进行运维管理的能力,还提供了针对业务的端到端流程管理。该流程管理可以提供对服务请求的全周期管理,包括订单处理,系统开通、服务计费等等。
3云计算存在的安全问题
3.1使用云计算的用户
云计算为使用云计算的用户和公司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但同时也可能因为用户不好好策划,草率跟进项目,盲目需求变更等问题而起严重的后果。
首先如果使用云计算的原因是因为不需要做技术规划,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就像一个公司或家庭认为电资源是无限的,可以随意使用。这样不但造成巨大浪费,而且可能造成超负荷用电而跳闸或导致火灾的现象,所以要想使用云计算机的用户还是有必要做一下必要的规划。其次,如果公司的每个项目初期投资都很小,不能引起足够的认识,而出现随意启动很多项目。结果不能很好的善始善终。最后,由于后期非常灵活便利,可使用户不停的变更需求,产生较大的管理成本。
3.2云计算服务本身
(1)云外部安全隐患。应用程序安全、物理和个人安全、身份管理、数据保护、时间相应和隐私措施、安全漏洞管理是在使用云计算时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因为云计算即可以为用户存储和计算海量数据,同是也可以藏匿各类的恶意软件窃取或破坏机密数据。
(2)云内部安全隐患。云计算内部的信息安全隐患包括数据隔离、可审查性、调查支持、特权用户访问、数据的位置、长期生存、数据恢复等。
数据隔离:在云计算这个大环境下,所有云计算用户的数据都是存放在共享环境里。利用加密技术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还是远远不够的。
可审查性:云计算提供商不肯接受审查,因此用户对自己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承担全部责任。
调查支持:在云计算的大环境下,很难实现调查非法或不正当的活动。
特权用户的访问:在公司外的场所处理一些关键数据很可能会带来被盗危险。
数据位置:在使用云计算服务同时,用户们自己并不知道数据储存的位置,所以用户应当询问服务提供商是否按照隐私协议提供服务。
长期生存:一般情况下,云计算提供商不会遭到破产或是被大公司收并。不过以防万一用户仍要确认,以致在发生这类问题时,自己的数据不会受到影响。
数据恢复:用户需要询问服务商在特殊情况发生时是否有没有恢复数据的能力,以及恢复数据所需要的时间。
4云计算的关键技术
4.1分布式计算
分布式技术其实质上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处理技术。一个分布式系统(Distributed System)是一组逻辑和物理上互联的处理单元的集合。其实质就是对资源的系统范围的分散控制,以达到应用程序的协同执行。这种系统不要求单台计算机的功能十分强大,故能降低成本。分布式系统具有快速访问、多用户使用的优点。系统中的每台计算机可以方便快捷的访问其他内部节点的信息文件,它既可以为本地用户的特殊要求服务,也可以为网络中其他用户服务,实现不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与协同工作。
4.2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原本是指资源的抽象化,也就是单一物理资源的多个逻辑表示,或者多个物理资源的单一逻辑表示。具体到服务器虚拟化,就是多个物理资源的单一逻辑表示。正如计算机的架构,虚拟化也是计算机的本质。当PC同时启动使用邮件和Web浏览器等多个应用,这时候可以理解成虚拟化技术,操作系统把PC物理资源抽象化了,将多个应用集中到一个物理资源环境下。因为虚拟化hypervisor是运行在操作系统上层的,所以会被认为有些抽象。
4.3云存储
云存储发展于分布式存储,融合了并行与网格技术,延伸了虚拟化概念,通过对网络中大量异构存储设备的统一协调处理,最终实现了远程存储服务的提供。
摘要:近年来,云计算已成为IT业界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几乎所有的主流IT厂商都在谈论云计算,既包括硬件厂商(IBM、因特尔等)、软件开发商(微软等),也包括互联网服务商(GoogleAmazon等)。那么到底什么是云计算呢?本文将从云计算的概念、云计算的优点、云计算存在的安全问题和云计算的关键技术四方面进行阐述与剖析。
【研究与探索】推荐阅读:
创新研究与探索10-02
医养结合研究与探索07-13
网络攻击的探索与研究论文10-31
园区团建工作的探索与研究09-23
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10-09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06-03
国际经济法中双语教学的研究与探索10-01
发声与共鸣在声乐教学中的研究与探索论文10-13
中小企业员工激励理论的研究与探索的论文05-21
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的实践与探索论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