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探索研究

2024-09-22

思考探索研究(通用12篇)

思考探索研究 篇1

一.引言

自Mona Baker撰文首开先河以来, 语料库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已走过整整二十年的历史。这一研究范式熔文本描写和统计分析于一炉, 以大规模的语言事实为对象, 深入挖掘翻译文本的特征, 带有鲜明的实证主义倾向, 成为当前译学领域的一大特色。不过毋庸置疑的是, 除了在语料库开发和翻译理论验证等方面拥趸甚众以外, 现今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在广泛汲取跨学科知识 (如社会、认知、文化等各学科) 对研究发现进行理论阐释和系统运用语料库技术 (尤其是定量统计检验) 透视翻译活动的规律和本质等方面仍有明显的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讲 , 2012年由MichaelP.Oakes和纪萌 (Meng Ji) 联袂编辑并由荷兰JohnBenjamins公司出版的 《语料库翻译学中的定量方法》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以下简称《方法》) 一书无疑是当之无愧的扛鼎之作。该书以丰富的例证集中展示了如何利用语料库语言学中的统计分析方法开展翻译研究, 内容翔实, 论述充分, 对从事语料库翻译学探索的研究者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内容简介

《方法》一书由序言、13篇论文、附录和术语索引等四部分组成。在前言中, 两位编者指出该文集的目的在于奉献一本全面解析语料库翻译学中基本定量分析方法的参考书, 并寄望书中描述的相关技术方法能 够为研究者们“开展该领域内各自的探索提供一个出发 点 ” (Oakes &Ji: viii) 。《方法》 主体部分包含四大主题, 分述如下:

第一部分为“理论探索”, 由3篇论文构成, 主要关注翻译理论模型在语料库中的检验。

首先 , BarbaraLewandowska-Tomaszczyk“显豁与隐匿:翻译研究中定量和定性方法的交互”一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 把翻译看成由译者完成原文及其特有表达 (如隐喻、转喻) 的意象识解再到目的语概念重构的过程 (reconceptualization) , 从而得以更宏观地看待意义的对应。随后, 她以波兰语-英语平行语料库以及两种语言的参照语料库为例, 分别对比了不同翻译方向下原文和译文、译文和原创文本间的主题性 (keyness) 和搭配特征。她的研究表明, 对主题性、搭配、句构类型和隐喻等参数的考察可为我们窥探与特定语言相关的思维过程提供线索。在题为“翻译研究中的回归分析 ” 一文中 , StefanTh.Gries和Stefanie Wulff重点介绍了利用开放源码R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作者认为, 回归分析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只要我们预设以下任一前提, 即:1) 译者对某一词汇或结构的选择取决于多个独立变量;2) 译者所面对的表达或结构在原语中有多种实现方式;3) 译者翻译时拥有多种词汇语法选择, 那么其在翻译研究中同样大有可为。为此, 他们以INTERSECT语料库中的英语原文和德语译文为例, 采用两种回归分析法对主句和状语从句间的排序进行了统计演示。纪萌的“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翻译研究中的假设检验”一文同样采用了上述统计方法, 并以此来验证其所提出的一个翻译实证分析框架的有用性。在她看来, 翻译中有三种关系不容忽视, 一是原文与译文间在诸如词汇、句构、语法等语言学层面上的联系, 二是译作与目标语所处的社会和文化间的联系, 三是不同译作与目标语演变之间的联系。基于此, 作者兼用定量和定性的手段, 选取杨绛 (1978) 和刘京胜 (1995) 两位译者的《堂吉诃德》中译本全面考察了原文语言特征、译文环境中的社会和文化因素、目标语的历时变化等对翻译文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刘译在古语运用上比杨译更接近原作风格, 并且译文的语言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呈现迥异的历时特性。

第二部分“基础语料库统计方法”侧重介绍多种统计学手段在语料库描写中的运用。

首先, 在“挪威-西班牙平行语料库 (Norwegian-Spanish parallelcorpus) 研制 ” 一文中 , Lidun Hareide和KnutHofland详细描述了建库过程, 主要涉及文本遴选标准和流程、元数据和文本分类、电子文本入库流程等。该语料库参照西班牙-英语语料库 (P-ACTRES) 而建, 旨在方便开展比较研究。作者还采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统计工具对这一数据库进行了若干前期研究, 结果显示原文和译文在字数、句长、省略、显化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与此相比, Michael P.Oakes的“描写翻译语料库”一文更是充分展现了统计手段在揭示语料库文本特征方面的灵动和多样, 他的介绍从方差分析、柱状图到Shapiro-Wilk检验和Z值计算, 可谓不一而足。作者通过具体实例表明, 运用这些方法可有效考察特定语言特征的分布, 确定语料库样本的大小, 检验词汇的丰富程度、搭配以及原文和译文的相似度等等。Shih-Wen Ke的论文“翻译语料库的聚类处理”一文则尝试将统计学中的聚类分析 (clusteranalysis) 应用到翻译语料库中。聚类分析是将一组数据分到不同簇的过程, 目的是使同一簇内的数据呈现相似的特性。借用这一思路, 作者以挪威- 英语翻译 学习者语 料库TK-NHHTranslatrkorpus为例 , 着重探讨了分离法 (partitioning) 和层次法 (hierarchical) 的操作运用。分析显示, 聚类分析能够很好地根据译文的主题和可接受度进行分组, 其结果与人工分类的情况是一致的。

第三部分“文学翻译的定量探索”收录了3项个案研究, 分别探讨了统计学方法在考察不同语言组合间文学翻译作品的语言特征方面的运用。

相较于其他体裁, 文学作品及其译作往往由于数量众多、文本易得、语篇同质性和连贯性强等特点成为语料库探索的优先选择, 而翻译文体的研究更是这一领域的一大热点。比如, 纪萌和MichaelP.Oakes选取EdwardC.Bowra (1868-70) 和Henry B. Joly (1892-3) 的《红楼梦》英译本, 比较了二者在文本特征上的差异。作者通过一系列双变量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尽管上述两个译本在向19世纪的西方读者译介曹雪芹这部鸿篇巨制的过程 中影响巨大, 但它们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具体表现在, 与Bowra大量倚重连词和属格等功能词来彰显原文逻辑结构不同, Joly在其译作中更多地使用各种地道的英文表达, 从而使其行文流畅自如。在作者看来, 后者的这种处理体现了其保留译文特色并展现一种全新的文风的意图。Jon M.Patton和Fazli Can分析了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 及其土耳其语译本, 其目的是为了区辨那些保留在译作中的原文文体特征。他们选取了句长、高频词、形符长、类符长、类符-形符比等五个文体标记。逐步判别分析 (stepwise discriminant analysis) 和线性判别分析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的结果表明, 同一个标记在区分不同语言表述的相同信息中其成功率也不尽相同。另外, 除了类符-形符比在土耳其译文中的识别率尚可之外, 其余几个标记在原文中的表现要优于译文。作者最后指出, 文章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可用作比对原作与译作间的连贯性 (consistency) 或诊断译文中潜在的剽窃原文的行为。最后, JanRybicky的文章同样围绕翻译文体的话题展开。原著者身份推定 (authorshipattribution) 是以往文体计量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其论文“译者隐身之谜:翻译研究中的文体计量分析”中, JanRybicky借鉴这一概念, 独创性地将其用于研究译者的可见度 (visibility) 。为此, 作者遴选了一个包含65部波兰语小说译本的语料库, 这些小说译自11位母语为英、法、意大利语作家的原创作品, 共有20名译者参与。有意思的是, Delta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 这一常用的身份推定手段在区分译者风格上未能奏效, 而这也恰恰为韦努蒂的译者隐身论提供了佐证。不过作者同时也承认, 上述单一的统计方法无法概括译者身份的全貌, 还需要利用其它手段进一步加以考察。

第四部分“翻译词汇的定量探索”中的4篇论文主要从词汇角度入手, 探讨如何有效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翻译语言特征和翻译策略。

首先, 纪萌的文章“翻译与科技术语”选择以19世纪中后期的科技术语翻译为对象, 从历时的角度考察译者在构建早期的汉语科技话语系统时 所做的种种努力。作者认为, 随着彼时来自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不断东渐,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语言对树立中国的现代形象至关重要。这期间, 一些汉学家和知名的传教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保证研究的代表性, 作者分别选取了由5位不同译者译自英、荷、法等语种的汉译科学著作组成语料库。在此基础上, 文章借用分层聚类分析详细描述了各汉译文本中的类符长度变化和 功能词的分布 特点, 从定量的角度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传统学术话语为接纳新的科学理念所 做的改变 。 Alexandre Sotov则把观察的视角转向诗歌, 在“吠陀神话翻译中的词汇选择:译者的游戏”一文中他以印度经典古诗Rgveda及其德、俄语译本为例, 兼用语料库工具和博弈论分析和解释了原文内容和语境如何影响译者在处理 吠陀神话人名 (Vedic terms) 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 两位译者最为常用的是手法是改编 (transcription) , 其次分别是显化和隐化。GardB.Jenset与BarbaraMc Gillivray的研究瞄准了翻译英语中派生词缀的使用及其能产性 (productivity) 。两位作者分别对比了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对应分析三种统计方法在揭示上述现象与译者、原文、原作者以及文本类型等多个变量之间关联的有效性。结合翻译英语语料库 (TranslationEnglish Corpus, 语类来源包括小说、传记、自传、新闻和航空杂志等) 的分析表明, 后两种方法要优于因素分析, 而且文本类型对词缀分布和能产性存在较为显著影响。作者也由此推断, 受目的语中文本规范的制约,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因循了传统的词缀使用方式。翻译文本是否与原生文本存在语言特征上的本质差异始终是语料库翻译研究中的一大悬念。GertDeSutter, Isabelle Delaere和Koen Plevoets等人则试图通过一项词汇计量研究 (lectometry) 来对此做一管窥。为此, 他们从荷兰双语平行语料库 (DutchParallelCorpus, 语类来源包括小说、散文、新闻、教材、行政文件等) 的荷兰语原创文本和翻译文本中选取了10对同义词 (正式和中性词各一个) 作为词汇频率概貌的分析对象。随后的对应分析和逻辑回归建模支持了当初的假设, 即译文与非译文之间存在差别。不过, 研究结果同时显示, 虽然荷兰语翻译文本与原创文本相比在词汇使用上更为 正式, 这一特点却受到文本类型和原语的制约。

三.主要特色与不足

王克非在其 《语料库翻译学探索》 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 “语料库翻译学是以语言理论和翻译理论为研究上的指导, 以概率和统计为手段, 以大规模双语真实语料为对象, 采用语内对比与语际对比相结合的方法, 对翻译现象进行历时或共时的描写和解释, 探索翻译本质的一种翻译学研究方法” (王克非2012:4) 。可见, 借助统计手段对翻译语言进行系统描写是语料库翻译学的根本法则。随着语料库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大规模翻译语料库的相继建成, 拓宽定量研究的内涵和深度是摆在广大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也是语料库翻译学不可回避的发展路径。毋庸置疑, 《方法》一书的及时出版顺应了这 一需求, 同时也是量化翻译研究不断深化的有益尝试。总体而言, 全书主要有如下特色:

首先, 定量手段灵活多样。诸如回归分析、对应分析、卡方检验、聚类计算等等语料库语言学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开始在翻译研究中有了用武之地并显现出良好的应用价值。这一点突出地体现在翻译文体的考察上。尽管在测量参数的选择上差异不大 (如常用平均句长、标准类符-形符比等) , 但与以往研究中简单地计算频次和比例相比, 本书中类似纪萌和Michael P.Oakes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JonM.Patton和FazliCan的判别分析以及Jan Rybicky的Delta技术等等计算方法大大完善了翻译量化研究的方法体系, 也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潜藏在翻译语言背后的种种文体特征提供了可能。

其次, 研究内容丰富多元。语料来源上, 既有传统研究关注较多的文学翻译, 也涉及科技翻译、新闻翻译、官方文件翻译等。考察变量上, 既包括搭配、高频词和类符- 形符比等常用指标, 也有借自二语研究的词缀分布和词汇概貌等参数。话题选择上, 既涵盖宏观的文体分析, 也兼顾微观的词汇特征;既有对译语特征的描写, 也有对翻译策略的解析。此外, 语种因素也是语料库翻译研究中一个重要变量。翻译活动是一种跨语、跨文化交际, 对不同语种和不同方向下的翻译语言进行个案分析在揭示其普遍性特征的同时也将逐渐加深我们对语言个性的 认识。

再者, 方法引介与理论思索互补。虽然本书意在示人以法, 为语料库翻译学中的量化研究提供参考, 但书中的理论视角和研究发现也颇有见地和分量。一方面, 定性和定量方法的互参能为研究者提供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和独到的探索途径, 从而提高研究结论的质量和价值;另一方面, 借助科学的统计方法对现有翻译理论和假说进行反复证实或证伪也符合翻译学科发展的大势。

《方法》作为第一部系统介绍量化翻译研究方法的文集当属难能可贵, 但也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之处。比如, 语料库口译研究近年已呈不 断兴起的 态势 (Setton2011;StranieroSergio&Falbo2012) , 不过书中并未收录相关文献, 也没有谈及具体定量方法是否适用于研究口译文本 的问题。此外, StefanTh.Gries和Stefanie Wulff的论文方法介绍多于理论思考, 归入“基础语料库统计方法”的范畴似更妥当。

四.对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启示

不可否认, 当前国内外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已在诸如翻译共性、译者风格、教学应用等多个领域成就斐然, 但不少分析仅仅止步于具体变量的频率和比例统计也是不争的事实 (胡开宝、毛鹏飞2012) 。鉴于国内的语料库翻译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在借鉴国外相关探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方法》一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莫过于翻译量化研究手段多维应用的必要性。长远来看, 语料库翻译学的跨学科发展不能停留在学科界面间的浅层交叉, 而应该体现在彼此知识和方法体系间的深度融通。在这方面, 《方法》中的研究者已经做出了极为有益的尝试, 值得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者汲取和借鉴。

此外, 《方法》 中研究者对各类体裁的译文分析也值得我们关注。一个较为客观的事实是, 可能受到语料来源、数量和获取难易度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用于翻译研究的语料库基本上以文学作品为主, 少有专科或专门平行语料库问世 (王克非2012:209) 。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看, 语境中的语场、语旨、语式三个变量制约着文本的特定类型, 也决定着语篇的具体功能。翻译是一种跨语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翻译文本作为这一过程的终端, 以语篇的形式存在, 语境不同, 类型和功能自然各异。因此, 把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推广到不同的语篇类型也应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大专科或专门平行语料库的研制和开发, 为相关的实证研究建立足够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要努力发掘不同语类中翻译文本的词汇和语篇特征, 证实或证伪现有的理论假说, 为人们深入了解翻译操作的本质提供可能。

五.结语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讲, 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研究成果的可靠 性和有效性, 也影响着学科本身的理论化水平和长远发展。宋代大儒朱熹曾有语云:“旧学商量加邃密, 新知培养转深沉”。如果说语料库翻译学廿余载的摸索已为我们积累起了相当的旧学, 那么《方法》一书则是这门学科培养新知的重要一步。它既让我们领略到翻译实证研究广阔的探索前景, 也必将推动整个翻译学科朝着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

摘要:Michael P.Oakes和纪萌 (Meng Ji) 联袂编辑的《语料库翻译学中的定量方法》一书以丰富的例证集中展示了如何利用语料库语言学中的统计分析方法开展翻译研究, 内容翔实, 论述充分。本文通过《方法》一书内容的简要介绍, 分析了此书的特色和存在的不足。同时也指出《方法》一书对从事语料库翻译学探索的研究者有很大的启示和参考价值。《方法》一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莫过于翻译量化研究手段多维应用的必要性, 同时研究者对各类体裁的译文分析也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方法,定量,翻译

参考文献

[1]Oakes, M.&Ji, M. (eds.) .2012.Quantitative Methods in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Setton, R.2011.Corpus-based interpreting studies (CIS) :Overview and prospects[C]//A.Kruger, K.Wallmarch&J.Munday.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London/New York:Continuum:33-75.

[3]Straniero Sergio, F.&Falbo, C. (eds.) .2012.Breaking Ground in Corpus-based Interpreting Studies[C]//Bern:Peter Lang.

[4]胡开宝, 毛鹏飞.2012.国外语料库翻译研究述评[J].当代语言学 (4) :380-395.

[5]王克非.2012.语料库翻译学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思考探索研究 篇2

玉阶

调查研究是乡镇人大充分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职权的基本前提,也是增强人大工作实效的重要保证。只有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乡镇人大才能正确行使自己的职权,保证做出的决议、决定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符合实际情况;才能及时了解民意,反映民情,听取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保证乡镇人大工作做出的决策符合人民的利益。那么,乡镇人大如何开展调查研究呢?

一、乡镇人大调查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调查研究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入。有的人认为人大调研只能是提供一份参考材料,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可有可无;还有人认为人大调查研究就是走走形式,根本触及不到深层次的问题,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也有人对于调研课题的情况不甚了解,对相关法律法规一知半解,导致调研报告质量不高,实效性不强。

2、调查研究的方式比较简单、滞后。在调研过程中,主要是采取听被调研单位的工作汇报、相关人员座谈、到几个选好的调研点现场查看的方式来进行。单

一、狭窄的的调研方式导致调研信息的闭塞,了解到的情况和获取的信息都比较有限,浮在面上的东西多,内在的东西少,难以了解到全面真实的情况。同时,经常性调查研究不够,目前的调查研究只是在确定要调查之前的一个月左右开始,所作的调查覆盖时间短,没有经常性的普遍情况作支撑。

3、调研人员的结构有待改进。人大进行调查研究的人员一般是人大机关干部,相关人大代表和业务能手参加的很少。由于自身学历水平、知识结构、政策法规上的把握程度存在差异等客观存在的问题,导致调研水平有差异。有人就说“人大讲的是外行话,是外行在监督内行”,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人大监督的质量和权威性。

4、调研成果的质量和转化效率有待提高。人大的调研不是去听赞歌听政绩,而是要把宝贵的时间用于发现问题上,进而采取适当的方式督促政府解决问题,这是人大的职责所在,更是人大行使好监督职权的要求。许多调研活动是应付性的,了解情况肤浅,调查报告往往是就事论事,表面情况罗列,研究深度不够、仅限于感性认识;有的将调研对象的汇报材料改头换面,人云亦云,缺乏主见;有的思想不够解放,尤其是对于比较敏感的问题,不敢去过多地涉及,不能突破思想障碍和思维定势,唯书,唯上;不注重调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二、乡镇人大调查研究工作的对策。

1、进一步提升全乡的调研能力。乡镇人大在开展调查研究时,既要扎扎实实,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坚持好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调研方法,如采取个别走访、座谈、蹲点等形式,真正掌握到反映人民群众实际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又要站在实践和为民的高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提高调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人大调研还应当在深度上下功夫。没有深度就没有力度,挖掘问题的本质要注重方法的科学性。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潜心研究,着眼于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思路,拿出可操作的对策,得出具有一定深度和力度并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的调研成果。

2、人大调研工作要准确把握重点。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开展人大的调研工作。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开展调查研究。要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上为党政分忧,下为群众解愁,起好密切党委、政府与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以睿智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改革发展稳定中创造的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通过调查研究及时加以总结、推广,使亮点更亮,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

3、积极探索优化调查研究的新机制。不断创新调研方式方法,积极探索专题调研、问卷调研、实地考察、跟踪调查、抽样调查、代表视察、执法检查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的形式。同时还应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开辟网站专栏、公布电话、定期接访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调研。注重点面结合、好差结合、明察暗访、上下联动,进行多层次、立体式的调查研究,真正获取全面、真实的情况,掌握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为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调查报告奠定基础。调研工作的开展提前计划好,定好每个点以及每个点上的每个步骤。在深入调研的过程中,采用“解剖麻雀”的办法深挖事实本质,既要看典型,也要看一般;既要听领导讲,更要听群众说;既要明查,还要暗访。力求做到深入到最基层,细致到无疏漏,准确到无虚假。调研报告中要多谈问题,少讲成绩。要抓住具体情况、典型问题,分析深刻,研究通透,多做建议性思考,少作空泛议论。

思考探索研究 篇3

关键词:研究生;想政治教育;探索

一、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

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出现了师生比例失调、竞争日趋激烈、科研条件不足和研究生个体差异拉大等问题。目前部分研究生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说研究生学风问题、学术道德问题等。这些问题必将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也是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是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培养研究生的高尚品质离不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启迪人的思想,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研究生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事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3由于研究生生源层次和水平差异,独生子女的比例上升,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

就业形势的急剧变化以及学习压力不断增大等因素,使原有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等难以适应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抓好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研究生的思想特点及突出问题

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高等教育结构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群体内的年龄层次、学习方式、知识结构、思维能力上差异较大。研究生学习时间较短,且一般采取导师指导、自学为主的方式。独立意识强,生活、学习、科研及实践等活动相对分散。这些差异造成研究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目标不同。表现在研究生思想上呈现出很多问题:

1凝聚力不强。缺乏团队精神

由于到了研究生学习阶段,学习方式是以自学为主,课程比较少,都是在导师指导下各自做实验、写报告,平时在一起交流的时间比较少,互相间不沟通,缺少了解。单兵做战的能力强,更具有独立性,强调用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缺少集体精神和协作精神。

2重科研轻德育

研究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思维活跃,对新知识、新观点的接受能力较强。参与社会生活积极。他们希望自己的见解有实践的机会,并利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向社会施加自身的影响。但由此也会产生以自我为中心,忽视思想理论和文化素质培养,忽视基本素质提高;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和专业技能的获得。重视学习成绩的高低,忽视对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

3思想主流健康向上,但仍存在着相当的消极心理

研究生年龄跨度比较大,其群体的思想状态也不对称,两头差距比较大。由于研究生阶段属于青年中后期,在心理发展上趋于成熟,但大多数同学的社会化过程还未能完成,社会成熟滞后于心理成熟。理论思维发展较快,但社会经验不足,在认识和思考中常缺乏全面性的历史感;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够丰富和深刻;行动的目的性、果断性与灵活性等方面有了充分发展,但原则性不强。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在研究生教育中要始终坚持遵循研究生思想工作的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研究生的原则,为了不断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因材施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对象的特点,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较大个体差异,既要考虑研究生的个体差异,又要注意个体思想道德水平形成的渐进性,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材施教。要充分发挥研究生院、系、研究生会、党支部作用,指导、督促和协调、落实全院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研究生先进分子,并通过他们影响和带动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加入到党组织中来。

2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

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人,用特色理论培养人。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学生对随之出现的新事物、新矛盾和新问题认识不全面,甚至把片面当成主流。为此,我们应该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帮助他们认清是非,让他们坚持正确的立场,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优秀的政治课教师给研究生开课,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吸引研究生的兴趣,教会他们判别社会问题的方法。通过政治理论颗教学巩固研究生的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正确判断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思想得到提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学校要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校园文化,爱护和培养研究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研究生学习和独立思考,保护研究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和追求真理的氛围,为研究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校园文化建设除建设美丽的校园环境,还要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倡导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现代大学精神,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成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

4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如政治思想困惑、人际关系纠纷、课程和择业选择、婚姻和恋爱矛盾、心理冲突和障碍等。因此,在保证研究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帮助他们排除困惑,提高情商,使他们在面对人生磨难或机会时有适当的反应,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能量。高校要坚持请心理学专业教师对全校研究生进行心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来分析研究生的心理状态,对于有问题的学生及时采取心理辅导,避免产生其它不良后果。

5加强导师队伍师德建设

思考探索研究 篇4

一、合理、准确地选定研究主题

主题的确定对于研究活动的实施至关重要。学生的主动参与源于学生的兴趣, 而学生的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研究的内在动力。因此主题的确定需要很多因素, 首要因素是学生自主选定研究主题, 教师起指导作用。再好的主题, 学生没兴趣也就无法实施。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3-6) 中也提到: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其次, 主题的确定要贴近生活。例如, 在三年级选择研究主题时, 学生对植物很感兴趣, 提出了很多问题, 最想知道的是植物的名字。于是我们一起选择了学校植物作为研究对象, 其实这个主题并不简单, 但学生课下通过询问教师、家长、查阅书籍和查阅网络资源的方式, 表现得非常积极, 找出了近三十种植物的名称和资料。最后, 选定的主题要有可行性。初期学生可能想不到, 特别是三年级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忽视, 例如有的学生选定研究星星, 这个主题就太大了, 且不适合小学生课下的实施。

二、课堂教学要有趣味性

研究性学习不是“教”, 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共同研究, 学生在实践中的经验往往比知识更重要, 哪怕是失败的经验也很珍贵。怎样实现课堂的趣味性呢?首先是悬念的设计。好的悬念会指引学生主动参与到研究活动中来。例如我在执教四年级《纸的承重研究》一课时, 一张A4纸能承担起多大的重量?学生对这一问题很感兴趣。为了让纸承担起更多的重量, 学生想到了改变纸的形状, 进而会想到把纸折成三角形纸筒、长 (正) 方形纸筒、圆形纸筒……一节课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其次, 充分运用辩论会和情景模拟的方法。在教学视导中我执教了四年级《零食的调查与研究》这个主题的汇报课, 在学生汇报时生成了一个问题:“吃零食好不好?”生成这一问题后, 我倡议大家利用一周的时间准备资料, 下周召开辩论会,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最后,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在执教同课异构《叶贴画的制作》一课时, 我了解到学生在三年级就在美术课上学习了《叶贴画的制作》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制作能力, 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义为学会反思、改进自己的作品上。一节课学生在交流中, 发现了虽然自己会初步的制作, 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再次制作时成功率非常高。

三、要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平台

研究性学习课堂与其他学科课堂的不同还在于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自己的平台, 一是教会学生如何汇报。汇报看似简单, 实际是对所研究内容综合全面的介绍, 它需要学生对研究内容有深刻的认识, 并能通过文本、图片、图表、幻灯片、辩论会等形式将研究成果展示出来供大家参考学习讨论。实践证明, 汇报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信, 经过一学期的指导, 学生逐步学会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二是重视研究成果的应用。学生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之后, 教师要帮助学生把研究成果发布出去。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别人认可时学生参与研究的内动力也会大幅提高。三是给学生建立综合实践档案材料, 学生把一学期的研究成果整理在自己的档案夹内, 既是对自己童年记忆的一份珍藏, 又学会积累资料。

四、充分重视评价的作用

评价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阶段学生对评价的认识比较肤浅, 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这门课程, 他们评价往往局限于汇报的声音高低, 作品的美观程度, 对研究内容不能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判, 这也是导致课堂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 首先, 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合理地评价他人。评价他人的前提是认真倾听和研读汇报者的研究内容, 学会从研究内容的角度找出研究中的亮点和不足, 能礼貌地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 以建议的方式给同学指出不足。其次, 要学会自我评价。学生在自我评价时往往找不到评价点, 为此我引领学生在完成一个研究任务时找出自己在活动中最有成就感的两个地方和一出能做得更好的地方记录下来。最后, 教师的评价要准确。我采用关键词或用一句话来描述学生的研究活动。当然, 比课堂上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 有时候错误的经验比研究成果更重要。教师的评价应具有激励和引导的作用。评价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去参与研究。

总之, 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需要一线教师的不断探索与实践, 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上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的反思, 随着课程实施的逐步推进, 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越来越展示出蓬勃的活力, 也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这门课程中来。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 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怎样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笔者从合理准确地选定主题、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要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平台和充分重视评价的作用四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有效性,合理选题,趣味性,展示平台

参考文献

[1]顾建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M], 2009 (5) .

思考与探索 篇5

真正乡镇干部的思考与探索

在就业形式愈发严峻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党中央解决民生实际的重中之重,而随着历年来以基层工作为主要对象的招考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通过各种公考制度的渠道走上了乡镇工作的大舞台,也为基层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然而,面对乡镇工作较之艰苦的工作环境,纷繁琐碎的工作任务,事无巨细的政策落实等各种特点,作为年轻的新录用乡镇公务员究竟如何才能迅速的融入工作氛围,适应工作环境且对本职工作充满职业素养,这无疑成为了新时期下实现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

一、要了解当前年轻的公务员所具有的特征

1、高学历。与以往乡镇干部相比较,新近进入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学历普遍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国家各项基层工作招考政策的报考要求,除乡镇公务员外,三支一扶、选调生及村官考试的选拔对象无一不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凭的大学生。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年轻的乡镇工作者在学历上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以往乡镇干部的新群体。

2、高姿态。正是由于原本具有的高学历,再加之经过“万人徒走独木桥,一职难求为公考”的艰难选拔,被录用 1的公务员在心理上形成了万里挑一唯我独尊的自豪感,其对自身“公务员职业”概念的优越感增强,使得高姿态也成为了他们的一大特征。

3、远距离。由于工作性质的决定,服务对象主要以农民为主,这就恰恰与之前接触的社会群体产生了较大差异,使得这一群体对农村的陌生感加重。与以往乡镇干部主体来源于村级组织或农村不同,新近公务员绝大多数毕业于高校,出生地在城市的也大有人在。存在对农村感情不深、对农村工作和环境感到陌生等问题。同时受教育程度和市场意识的影响,现在的乡镇公务员更多的是将乡镇干部看成是一份社会职业,较能够公正客观的看待这一社会角色,这与以往乡镇干部相比较,在去“官意识”的同时却也少了些许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对乡镇工作要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乡政府作为国家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其管理区域主要集中在农村,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其着力领域主要是农业。而中国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三农”问题。因此,作为乡镇基层工作人员,必须在深刻了解自身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乡镇机关及其工作的主要特点:

1、直面农民群众。乡镇干部处在广大农村第一线,直接同农民和居民接触,管理辖区内的各项社会事务。党和国

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都要靠乡镇干部的递接作用直接和广大群众见面,并想方设法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拥护,从而带领他们去努力完成。同时,农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特别是在广阔天地里改造自然获取生存、发展、幸福与和平之机会的意见、愿望和要求,都要通过乡镇组织直接回复满足,在很多情况下更需要及时向上级机关反映。

2、管理汇报结合。乡镇机关面对的是整个农村社会。农村社会中土地流转、计划生育、村务选举、儿童失学等生产生活方方面面,都得管。管得多,而不让老百姓感到厌烦和掣肘,这就需要从打造服务型政府的角度出发,提高管理技术和行政能力的精细化程度。真正从农民群众满不满意、愿不愿意、高不高兴的核心追求出发去管理,去服务,切实解决农民最关切的问题。不管是宪法还是地方组织法等专门法律,赋予乡镇机关的权力都是有限的。遇到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乡镇机关需要依法依规向上级请示、汇报,不应擅作主张。

3、注重综合协调。在乡镇,既有乡镇所属的部门和单位,又有许多上级职能部门派驻的单位。诸如林业、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计生等等县市级单位都可能会在乡镇派驻机构。要做好各项工作,促进全面发展,必须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加强统一领导,搞好条块结合。

4、必须整体推进。正因为乡镇工作兼具具体性、综合性、执行性等特征,乡镇党委、人大、政府及其它各类组织,虽都有各自的职能和任务,但在实际工作中,只能搞协同,靠协调。大多数工作必须跨越部门来开展,想要将其截然分开,各干各行,以做到近乎绝对意义上的权责分明,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决定了乡镇干部在工作中务必要树立集体行政意识,要学会做多面手。

三、成长为真正的乡镇干部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态度。

1、陌生的工作环境,态度是从容不迫的自信。

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与万千同龄人在就业压力的大潮下激流勇进,奋勇拼搏,终于顺利的通过了人生又一个独木桥,诚然是幸运的。然而当大浪远去,只身到达彼岸后的陌生无疑也是茫然的。因为出现在眼前的完全是一个陌生的环境,站在起点,当未知与初来乍到的不知所措忽然袭来时,小小的忐忑在所难免,因而此时就需要正确认识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以饱满的精神,昂扬旺盛的斗志,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积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一种从容不怕的自信去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这是开展工作的先决条件。

2、生疏的业务知识态度是虚心请教的奋进

适应了环境,结识了同事,接下来最重要的当然是工作任务。然而对于乡政府工作的知之甚少,生疏的业务知识成为开展工作最大的弊端,但是面对未知的领域不懂不会绝不是不干的借口,要学要干其实会有很多方式。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向领导和同事们虚心请教。因此,要有虚心学习的态度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3、未来的工作计划态度是结合实际的创新

虽然对于工作开展不具备任何实践经验,但是仍然可以为今后的工作制定一个初步的计划,毕竟要想取得良好的工作效率,就一定要有完善的工作计划和明确的工作目标,如此一来,才能做到时时有目标,事事有重心,才能在看似遥不可及的任务目标中取得事半功倍的工作效率。首先是学习,学习是进步唯一的方式,虚心努力的学习更是尽快掌握提高业务能力最好的办法。毛主席云: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到乡镇工作,仅靠学习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加以实践锻炼。直接面对群众,有许多书本知识老是记不住,但到了具体工作,经历了容易记、记得牢。因此,只有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双重积累,才能让自己尽快的成长。其次是思考,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乡镇工作的亮点,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新的创意,时刻具备创新意识,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好的融入工作之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推陈出新;最后是勤奋,始终坚信一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好吃懒做不是该有的作为,勤奋努力才是年轻的乡镇公务员所必须的态度。

思考探索研究 篇6

【关键词】新媒体 研究生 分层分类职业规划教育

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引入大学课堂,以便更理性、合理、科学地进行探索与实践,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有更为清晰的认知,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2007年,教育部发文: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2008年,浙江省教育厅发文,明确要求各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并组织专家统编教材。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指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手机网民达2.33亿;青少年整体占到网民的60.4%。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交流方式、生活方式乃至获取信息的方式都逐步发生变化,在迎合研究生思想教育方式多样性的需求下,通过对媒介的运用,可以更加高效、务实、信息化、网络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模式现状

(一)传统就业指导模式向职业生涯规划模式的转变

伴随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进入大学校园,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融合。从新生阶段就开始建立相关的教育体系,并侧重对不同年级分层教育。例如:帮助一年级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自我探索、探索工作世界、学会职业发展决策时可以借鉴的简单工具;针对三年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社会环境、家庭影响等因素进行实践与探索,引导学生完成社会角色的过渡与转变。

(二)就业服务的师资团队走向专业化

我国首个校网职业测评系统于2004年在清华大学开通,该测评系统的使用标志着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服务的师资力量也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大部分高校依托就业指导中心,有的学校甚至设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课题组等相关机构部门,为大学生职业规划进行课程设计,提供职业咨询等服务。虽然高校的就业服务团队无法与国外的职业规划师相提并论,但是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开始通过TTT、GCDF等不同类型的培训,兼职或全职地参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利用理论知识,结合社会资源帮助学生开展职业方面的活动与工作。

(三)职业规划的咨询服务更具针对性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大部分研究生对于“职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没有足够清晰的认识,认为参加招聘会就可以获得一份工作,至于这份工作能够坚持多久,取决于待遇如何、地域限制和家庭影响因素,但是工作的具体内涵却含糊其辞,不得而知。因此,指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理念是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内容、形式较为单一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与一般的大学基础课程教育有所不同,它并非一门具体的科目,而是结合课堂教学、专业实践、讲座访谈、企业招聘、案例分析、团队拓展、创业教育等不同形式的就业指导教育的综合。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均采取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形式,单从教案内容来看已经越来越充足和丰富,但是长远考虑,仅靠一些理论知识的支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无法跟进社会对职业发展的变化。因此教育内容形式单一是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就业指导专业人才缺乏

在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担任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主要角色,因为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更为紧密,更容易与学生进行沟通,并且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中就包含就业工作,成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理想人选。反之,大多数辅导员其实并未有丰富的职业体验和人生经历,很多人是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因此就业指导人才的专业化就显得比较薄弱,除了通过各类培训外,如何培养或者引进更具就业指导资质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三)专业特色难以有效彰显

教育工作者运用专业的评估测量工作,注重沟通技巧,将各种职业发展理论从书本搬入课堂,学生普遍感觉形式新颖。但是,在引入职业生涯理念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却忽略了专业特色的体现,不同专业的学生职业规划方向也不同,专业差异对于学生学业和职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学习并利用先进的职业规划理念需要与学校特点、专业特色甚至区域经济的模式相互融合,更好地为研究生提供就业指导教育。

(四)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研究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更多还停留在规划好了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想化倾向十分显著,工作环境舒适、薪资待遇高、员工福利好、生活交通便利等理想化的就业期待值过高。也有学生对于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都缺乏主见,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心态。可见,尽早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这些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漠、职业方向感缺失的研究生来说是多么紧迫和重要。

三、新媒体时代研究生分层分类职业规划教育的途径

(一)新媒体时代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

新媒体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的飞速发展使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几乎每个企业、事业单位都会选在各类招聘平台发布信息。新媒体使用频率的增加直接影响着研究生通过新媒体技术以达到信息的收集、培训的机会及就业的目的。如微信、微博、人人网、学校及学院网络平台等等,这些平台操作简单,不受时空限制,是学生使用较多和比较感兴趣的媒介。

(二)研究生分层分类职业规划的意义

研究生是高校培养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是国家建立创新体系和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生培养方式、学制年限有创新和特殊性,一般一年级以选修课为主,二年级开始做课题或实验,三年级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进入就业环节。紧凑而高压的生活模式使研究生对就业有较高的期望值,虽然学生回避了本科毕业的就业高峰,但是面临的是更加严峻的就业竞争。分层分类的职业规划可以帮助研究生挖掘自身的优势、拓宽就业视野、树立高远的目标和社会责任意识,做到客观评估自己和外界环境,并且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抗压能力,确立正确的人生职业方向和奋斗目标。

(三)研究生分层分类职业规划教育的途径

加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全方位育人。辅导员作为研究生职业规划指导教师有其自身优势,然而现实情况是辅导员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因此,加强职业规划师资建设十分重要,专业教师在专业知识领域涉足较广,一般也会与企业有合作项目,对该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就业环境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为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提供一定的职业规划培训,对就业指导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挖掘专业、学科和学校的特色教育。对新生开展类似团体辅导、讲座、职业测评等教育,对二年级学生进行模拟招聘会、求职简历比赛等不同类型的活动,既可以提升学生活动的品质,更能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发展教育。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样,不同的专业、学科和学校均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可以在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中加强学业规划的部分,以此鼓励学生升学、出国。部分专业的就业率比较高,那么如何提高就业层次,提升职业素养就可能会成为该专业教师在就业指导教育中的重点。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不一,需要挖掘专业、学科和学校的特色,关注地域文化背景、了解区域经济发展。

注重校友资源和毕业生就业的跟踪服务。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不是静态的理论研究,需要教育工作者搜索大量的信息,进行调研、分析、总结。除了面对在校大学生,注重校友资源的联络和往届毕业生的就业跟踪对在校研究生就业指导教育也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典型的职业发展案例,既可以是成功就业也可以是失败应聘,针对真实的信息结合专业情况进行点评,引起学生对职业发展的重视。优秀校友、杰出校友代表也是能够引起在校学生共鸣的人物,缺乏社会实践的学生往往缺乏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甚至不少学生盲目自信或者自卑,阻碍了自身的就业发展。学校应该提供“请进来,走出去”的平台,让优秀校友现身说法,让在校学生体验职场,在校友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增强规划意识、确定清晰的职业目标、完善自我认知、理想择业就业。

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大学生活,在毕业后的人生道路上,同样能够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更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蒙维洋,李玉清.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素养的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3):57-60.

[2]王楊菁.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教学模式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6):160.

[3]赵磊.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J].河南科技,2011(7):23.

[4]楚少保.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价值、问题与对策探微[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6):14-15.

思考探索研究 篇7

1.1 方证相应临床研究的定义

随着方证相应研究的深入, 学者们对“方证相应”概念的理解也逐步在深化。一方面, 万变不离其宗, 对“方证相应”的理解始终离不开方剂内的药味及其配伍关系与其针对的病证病机之间的高度对应性。另一方面, “方证相应”更加强调证候内实外虚的特性。既重视方药对内实——病机的对应性, 也强调方药对外虚——证机及证候外在表现的对应性。“方证相应”是组方的基本原则, 也是辨证论治的依据[1]。证的病机决定了方药的选择, 而方中的药物配伍关系总是对应于病证的病机, “方证相应”强调了方药与病证之间的内在关系, 即方剂的功用是特定方药与特定病证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方证相应是动态对应[1]。方作用于其对应的证之后, 证随之发生变化, 此时方与证之间就产生一定差距, 由对应到不对应或对应程度较差, 此时临床上须密切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和缩短方证之间的误差和距离, 使之重新达到对应状态。因此, 方证对应的动态性, 要求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 随着病情的演变, 适时地对方剂药味、药量、剂型进行灵活变化;若已转为他证者, 则需另择他方[2]。方证相应的动态性是中医药发挥个体治疗优势所在的基础, 同时也为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目前国内对方证相应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三大类。临床研究是通过临床观察确定某方的临床指征, 探讨该方的作用机理, 或进行方证相对应的验证及方剂加减配伍的临床应用[3]。

1.2 近年方证相应临床研究

近5年来方证相应临床研究主要是对方证相应的验证及方剂加减配伍临床应用的报道。如周庆兵等[4]对周霭祥运用变化多样的补肾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的报道, 杨海燕等[5]从误治案例对小柴胡汤方证相应的临床观察, 高广飞[7]在方证相应思想指导下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案例报道及王清[8]对许润三以“病证结合, 方证相应”为指导思想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应用的报道。以上研究都遵循了方证相应的理念, 把方药灵活多变的特性体现的很到位。但多为个人经验、个案报道, 若不亲自跟师学习, 其研究结果难以验证和推广。

此外, 得益于文献研究方法的改进及文献检索及整理工具的进步, 也有学者针对某一方剂收集、整理临床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确定该方的临床指征。如郁祥[9]对血府逐瘀汤方证相应研究, 李童对小青龙汤[10]及归脾汤[11]的研究, 高艳秋[12]对补中益气汤方证相应性研究, 以及刘颖[13]对高血压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研究等等。以上研究多为针对某一方或某一证的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来确定某方某证的核心临床指征及相应药物。由于这类报道所采用的临床文献资料多为缺乏对照的研究, 所以所报道结果的可重复性及推广性比较有限。

2 方证相应临床研究中的难点

临床研究中如何进行方证相应研究的设计是目前临床研究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临床研究设计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对照原则、重复原则、随机化分组原则和盲法设计原则。方证相应临床研究要遵循以上原则, 可谓个个都是难点。研究设计之外, 方证相应临床研究尚存在其它的难题。现将方证相应临床研究中的难点归纳总结如下。

2.1 难点一——对照的设计

临床研究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 它与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研究不同, 需要对参加试验的受试者病情负责, 需要符合伦理道德。这就要求研究者在选择研究方剂时, 不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都必须选取符合受试者病情、对患者无害或者有益的方剂。

正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设立对照是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通过对照, 对非处理因素加以控制, 则可以鉴别研究过程中有关因素对于疾病的发生或结局的影响, 这样才可以提高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证相应临床研究有诸多难点, 其中对照的设计是串连诸多难点的关键。对照的设计关系到研究随机方法及盲法的设计, 可以说它决定了整个研究的方案。方证相应的对照, 顾名思义即方证不对应。与西药及某一固定中成药的临床研究不同, 由于方随证变、方药的动态变化正是“方证相应”的精髓所在, 因此, 方证相应实验组在选方上不能拘泥一方几药。然而临床研究的另一基本原则是重复原则, 这决定了方证相应研究在选方用药时不可能一人一方。既要体现“方证相应”灵动变化的特性, 又要遵循可重复的原则, 这就要求研究者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方证相应”随机盲法、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课题组 (以下简称缺血性中风课题组) 对这个平衡点进行了初步的摸索, 将方证相应组的选方定在了临床针对该病证机80%的方剂范围, 随证变化选方, 某方药物成分及剂量固定。将方证不相应组的选方定为针对该病基本病机的唯一药方, 药物成分及剂量固定。这样的对照设计虽然不能与中医临床完全契合, 却仍不失为一种既不失“方证相应”动态变化特性又不违背临床研究设计原则的方法。

毕竟任何研究都只是相对的科学, 不能做到绝对的科学。任何形式的模拟研究都伴随着一定信息的丢失。然而把这个难中之难解决之后, 并不意味着方证相应的临床研究就可以顺利进行, 它还存在以下难点, 需要研究者一一解决。

2.2 难点二——客观、定量化的证候诊断标准

临床研究结果要可重复、可推广, 就必须规范。方证相应临床研究要规范, 首先要规范证候的诊断, 其次要规范证候的治疗。中医证候诊断主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的定性描述, 缺乏定量观察, 虽然舌脉面色是客观表现, 但由于受到方法学上的制约, 即便是文献记载或专家诊断也难免出现某种程度的主观偏倚, 为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带来许多困难[14]。证候诊断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 较早的著作应该是赵恩俭主编的《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15]。进入本世纪以来, 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不少学者对如何规范证候诊断进行研究, 如赵晖等《试论证候诊断规范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16]、姜小帆等《浅谈如何借鉴生存质量量表的研究方法建立证候量化诊断标准》[17]、赵倩义等《小儿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证候标准专家问卷分析》[18]。

中风病证候诊断规范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 经几代人的努力, 不断的深入完善, 是中医证候规范研究中比较全面及系统的。

1985年第2期的《中医药学刊》首次刊登了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 [19]。该标准中诊断标准有四方面的内容:病名诊断标准、分证标准、证候标准及分期标准。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公布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0], 该标准由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于1983年7月初次制定 (烟台市) ;经卫生部中医急症中风病协作组于1984年3月第一次修订 (咸阳市) 和1985年3月第二次修订 (北京市) ;又经全国第二届中风病科研讨论会于1985年10月通过专家咨询 (长春市) ;最后由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与卫生部中医急症中风病科研协作组, 于1986年6月在泰安市召开《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鉴定会, 通过专家鉴定。该标准是1985年试行标准的修订版, 与1985年试行标准相比, 在诊断标准的名称上更加规范。

1988年孟家眉等[21]以临床经验和专家意见为基础提出了《脑血管病中医辨证量表》。该量表的编制遵循敏感、特异、规范、可计量、可靠、可行6个原则, 将中风病的证候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症、气虚证及阴虚阳亢证6个基本证候。每个证候总分为30分, 大于7分则判断该证候成立。经过100例的验证, 所有的患者均可通过该量表辨证, 大多数患者为多证复合的状况, 与以往经验吻合。该量表作为中风病中医证候的客观定性和粗略定量的初步尝试, 较以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之后形成的行业标准并广泛用于临床研究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改进。

1994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研制成《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22]。该标准把中风病复杂证候的诊断降维成6个基本证候 (要素) 的诊断, 使得中风病证候的诊断简单而规范, 大大增强了临床辨证的灵活性和适用性。该标准将中风病的证候诊断定量化, 使得中风病证候及疗效的研究具有了可比性。因此, 该标准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及应用。

缺血性中风课题组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两轮专家问卷及前瞻性的四诊信息收集, 采用专家经验和临床数据相结合的模式, 完成了《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的编制, 并对其进行了临床验证, 获得了令人满意的诊断效果[23]。《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的研制成功[24]为缺血性中风证候的诊断提供了客观、定量化的工具。

从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的形成历程可以看出, 一个客观、定量化证候诊断标准的形成需要经过几代人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2.3 难点三——规范的针对证候的治疗方案

规范、有效的针对证候的治疗方药是设计方证相应临床研究实验组治疗方案的前提。中医治疗疾病自古就是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由于各医家所处的时代不同, 所面对的患者群各异, 因此对同一疾病的认识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认识必然导致选方用药的不同, 取效当然也是各有千秋。这种随着中医自身发展形成的百家争鸣特点, 使得选方用药方案的规范颇为困难。尽管从上世纪90年代起, 不少具有权威性与约束力的国家或行业规范标准纷纷出台。然而很多因为缺乏多中心、大样本临床数据的支持与验证而难以得到推广运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组集中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优势和有效方法, 结合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 建立了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 并进行了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验证与评价[25]。此研究成果为缺血性中风方证相应临床研究的展开提供了规范而有效的系列方剂。

2.4 难点四——切实可行的随机盲法试验设计

方剂的灵活变化是方证相应的精髓所在, 在临床研究中如何进行盲法设计是研究设计中另一个难点。试验组及对照组药物在外观包装上的一致是盲研究者、盲患者的一个关键。由于目前临床研究不允许自制研究用药将多味中药饮片混合研末装胶囊或制成丸药, 而要求明确标明每味中药饮片的名称及剂量。在缺血性中风方证相应的临床研究中, 尽管择衷的将动态辨证论治组 (方证完全相应组) 的方剂选择限定在化痰通络汤、星蒌承气汤、益气化瘀汤和育阴熄风汤四个方剂, 将针对基本病机治疗组 (方证不全相应组) 的方剂限定为化痰通络汤一个方剂, 同时对每个方剂的药味及剂量也作了相对的固定, 然而毕竟四个方剂药物组成及剂量各异, 因此, 如何将两组药物在外观包装上做到一致使盲法切实可行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缺血性中风课题组通过核心小组反复讨论, 并经专家论证后, 最终采取了一级设盲, 双盲、双模拟的盲法设计。即将动态辨证论治组 (方证完全相应组) 设计为中风1号方 (化痰通络汤) 、中风2号方 (星蒌承气汤+化痰通络汤模拟方) 、中风3号方 (益气化瘀汤+化痰通络汤模拟方) 及中风4号方 (育阴熄风汤+化痰通络汤模拟方) , 针对基本病机治疗组 (方证不全相应组) 设计为中风1号方 (化痰通络汤) 、中风2号方 (化痰通络汤+星蒌承气汤模拟方) 、中风3号方 (化痰通络汤+益气化瘀汤模拟方) 及中风4号方 (化痰通络汤+育阴熄风汤模拟方) 。无论方证完全相应组或方证不全相应组, 判断证候后, 均根据证候要素组合的形式与特征, 以“病证结合、方证相应”为指导原则, 调整处方。“痰瘀证”选用中风1号方, “痰热证”选用中风2号方, “气虚血瘀证”选用中风3号方, “阴虚证”选用中风4号方。每日按照证候所对应方剂, 给予4种免煎颗粒剂中的一种, 力求做到动态辨证换方。

2.5 难点五——多中心研究平台的建立

多中心进行研究扩展了研究对象的来源, 有利于研究数据的采集, 能加快研究的进度。中医选方用药, 因地而异。多中心的参与也使研究结果更具有普适性。多中心研究平台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有志于临床研究的临床工作者们长期共同努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致力于中医脑病的临床研究, 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组长单位, 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脑病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脑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 目前在全国拥有67家成员单位, 可以联合全国多家脑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单位开展研究。

2.6 难点六——充足的研究经费的支持

规范的中药临床研究用药及其模拟剂的制作, 由于制作工艺的要求, 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尤其是中药模拟剂的制作, 由于其色、味、口感的特殊要求, 需要反复试验和尝试, 比中成药制剂更加耗时耗力。此外, 由于前瞻性研究具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性, 为了研究的顺利进行, 通常需要多预留一定数量的研究用药。而以上种种, 如果没有充足的研究经费, 都将使研究无法顺利进行。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方证相应”临床研究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 课题——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体系研究资助。

一一解决上述难点后, 缺血性中风课题组以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 在“证候要素、应证组合”思路指导下, 针对证候要素的组合形式与特征, 以“病证结合、方证相应”为指导原则, 试探性的开展了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方证相应”随机盲法、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共观察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252例, 研究结果将在其它的篇章中予以报道。

3 结语

综上, 目前要开展方证相应临床研究, 首先需要建立公众认可、有临床数据支持的证候定量化诊断标准。其次, 需要参考、借助已有的国家、行业规范标准或课题成果, 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 形成规范的有数据支持的治疗方案。在以上基础上, 遵循对照、重复、随机化分组和盲法设计原则, 设计临床可操作的研究方案。

缺血性中风方证相应临床研究是首个建立在规范证候的诊断与治疗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多中心方证相应临床研究, 也是目前样本量最大的前瞻性方证相应临床研究。该研究在前期规范缺血性中风证候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基础上, 试探寻找方证相应临床研究对照设计中的平衡点, 首次运用一级设盲、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的方法, 对缺血性中风方证相应进行了研究。一级设盲、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的设计方法, 遵循了临床研究对照、重复、随机化分组和盲法设计的原则, 相对较好地契合了方证相应临床研究中方药灵活多变的特性。在今后的方证相应临床研究中, 尚有下述问题值得思考与探索。

证候诊断和评价标准的制订是证候客观、定量化的手段, 制订方法通过几十年的摸索已经相对成熟。但在证候诊断、评价标准 (量表) 推广应用过程中要达到客观、定量诊断及评价证候的效果, 却有两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做。一项是症状、体征、舌脉等四诊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 另一项是获取、采集这些四诊信息的方法、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前一项工作是中医名词术语规范化的一部分, 这项工作开始的时间较早。2000年首届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简称中医药名词委) 的成立, 可谓这项工作开始的标志。首届名词委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成为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2007年《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的蓝本。经过中医学者们十余年的努力, 这项工作正逐步趋于完善。后一项工作可谓刚刚起步, 亟待完善。

摘要:笔者对目前方证相应临床研究作了简单概述, 归纳总结了目前开展前瞻性、多中心方证相应临床研究存在的难点, 同时以缺血性中风方证相应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为例, 分析了目前开展缺血性中风方证相应临床研究的可行性。笔者认为目前开展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方证相应临床研究存在以下难点:对照组难于设计, 缺乏客观定量化的证候诊断标准, 缺乏规范的针对证候的治疗方案, 切实可行的随机盲法难于设计。此外, 前瞻性、多中心方证相应临床研究的开展还需要多中心研究平台的建立及充足的研究经费的支持。今后开展前瞻性、多中心方证相应临床研究需亟待完善标准、规范的获取、采集临床信息的方法及流程。

思考探索研究 篇8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骨科,临床技能

自从1998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试行以来,数以万计的临床医学专业高层次应用人才已经培养出来。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办法》中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与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以下同)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临床技能或者临床能力即是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规范的临床操作和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临床复合型和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是以培养研究生的临床技能为宗旨,包括临床专业知识,临床分析能力,临床诊断能力,临床操作技术和阅读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

临床技能的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精湛的临床技能和扎实的医学知识是一名临床医生胜任临床工作必备的专业素养,也是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必需的、基本的职业能力。从上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要求看,临床技能的培养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中之重。对临床专业医学学位研究生而言不论是成为一名合格的能胜任临床工作的医生,还是达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可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要求,临床技能培养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专业学位骨科研究生的临床技能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扎实学习

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是临床技能培养的基础。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即把“三基三严”作为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思想,“三基三严”指的是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虽然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生物学、化学、影像技术的巨大进步为临床工作提供了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的便捷,但各种疾病最终诊断的得出和治疗方案的决策与实施始终是以医生为主体,医生在“三基三严”上的训练水平依然是临床医疗质量的保证。所以专业学位骨科研究生培养也要抓住“三基三严”主线。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临床技能培养的前提。

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内容包括基础医学方面的解剖和病理知识以及临床医学方面的心律失常、心衰、肺部感染、酸碱水电解质的失衡、休克、中毒等紧急处理的基本原则,徒手心肺复苏、系统的体格检查、补液患者液体量的计算等。应以中华医学会的“临床治疗指南”和“临床操作规范”作为训练标准。

2 基本技能的学习与培养

2.1 临床技能培养内容

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完备的情况下,基本技能的训练才不是镜花水月。骨科专业研究生还应加强外科洗手、穿无菌手术衣、手术区域消毒、铺巾换药、拆线、备皮、清创缝合、引流管的放置等外科基本操作。对于专业学位的骨科研究生而言,还应掌握运动系统理学检查法,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动诊和量诊。本专科的特殊检查还有上臂牵拉试验、直腿抬高试验,“4”字试验、骨盆挤压分离试验、侧方应力试验、抽屉试验、浮髌试验、上下肢神经检查和脊髓损伤检查等,这些体格检查是成为一名合格骨科医生的必备技能,也是骨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2.2 临床技能培养计划的实施与考核

专业学位骨科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是一个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项临床技能的培养都应有专人负责,有讲解和演示,有要求有要点。而且讲解及演示者都应必需掌握各项技能的标准,并且提出简明扼要的书面要求阐明。便于研究生自己的学习、复习和对技能的规范化。

除了专人负责研究生每一项临床技能的培养外,还应定期对专业学位骨科研究生临床技能进行定期考核,把考核成绩计入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与学生的奖助学金评审挂钩,从而激励研究生规范地掌握各项临床技能。

2.3 研究生要以正确心态对待轮转学习

专业学位研究生3年培养计划除前半年的理论课程学习,剩下的两年半分别在本学科所在二级学科轮转和在本学科的专科学习和训练。在轮转和专科学习训练过程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该在模型上或医学实验动物上做好扎实的基本技能训练,做到熟练掌握技能,缩短临床技能学习的曲线。近年来,许多教学医院都建设了临床技能培养平台,这很利于更好地学习和锻炼临床技能。研究生在进科轮转和专科学习之前应该尽可能的利用好这些训练平台,正确而熟练掌握操作步骤,为以后在患者身上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临床技能训练平台不能完全满足的技能训练,应该想方设法创造机会锻炼自己的临床技能。如外科的切皮缝合,可以去市场上购买猪皮自己动手训练,外科打结也可以自己或和同学之间在寝室练习和比赛。专科查体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做模特来训练,这样不仅可以锻炼体格检查水平,还可以互相找出不正确、不标准的操作步骤和手法,使临床技能水平迅速提高。

其次,在临床学习过程中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工作要认真踏实,努力赢得上级医师和带教教师的信任,使其愿意和放心的给予研究生更多的操作机会。临床实践工作中,烦琐的日常事务较多,切忌对日常事务性工作产生抵触情绪。有一部分研究生只愿意做实践操作,而对日常事务性工作消极懈怠,这种心态是不正确的。临床工作中写病历,记录病程,办理出入院等这些看似无聊的文案性质的工作中蕴藏的相当多的学习机会。详实的询问病史可以了解与掌握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记录病程可以观察思考带教教师的诊断思路,治疗方案,以及患者的病情转归,通过这样掌握的疾病知识远比死记硬背课本得到的更容易和牢固。此外,只有详细的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带教教师才会放心的给予实践操作机会。

再次,遇到实践机会时,一定要认真、不慌不忙。实践操作过程中,切勿操之过急。急则生乱,容易出错。细心认真地按操作流程完成操作。带教教师能让研究生操作的项目肯定是该研究生能力范围与学校教学要求内的,难度系数不是特别高。进行临床操作时要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要以平和认真的心态按照平时在模型和模特上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珍惜每一次操作机会,熟能生巧,操作次数多了,临床技能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最后,要善于学习总结,要实践结合理论,不断摸索。每次操作完成后,要思考自己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向带教教师询问需要改进的地方,争取每次实践都有进步与提高。实践操作的各步骤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掌握理论依据。只要夯实的理论基础加上足够的实践机会,临床技能的提高必然事半功倍。

2.4 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涌现。MOOC、PBL、翻转课堂等新教学模式也引起我科的关注并得以在我科实施,并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自2012年在世界流行起来,也引起了我科的关注。MOOC具有大规模、开放性、网络化、个性化和参与性的特征。我科倡导研究生积极在美国的Coursera、eDX、Udacity、英国的Futurelearn、欧盟的OpenupED、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的“南洋学堂”等MOOC平台上注册学习,充分发挥MOOC的课程讨论区的学伴协商讨论和课程作业学伴相互测评的作用。MOOC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了研究生的自我学习、相互学习、观点表达及英语应用的能力,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对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从我校医学部2007年在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中推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以来,PBL教学模式迅速在我校医学部多个专业得到应用。我科也把PBL教学模式推广到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中来,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具体方法为:①教师准备典型的临床病例,并制定诊疗思路;②研究生据病例提出问题并查阅资料;③研究生讨论和交流;④教师总结,指出不足。PBL教学方法的推行培养了我科研究生自我学习、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提高了研究生交流、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也培养和提高了我科研究生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技能。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由教师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先观看教学视频,然后在回课堂进行师生、生生间面对面分享、交流学习成果和心得,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形态。临床医学教育在这方面具有非常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传统的临床实践培养中就有大量优秀的教学视频。我科在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研究生临床技能时采取择优选择传统教学视频和自创教学视频相结合的方法。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时,先要求研究生自己先观看教学视频,再与同学、教师在课堂上交流自己心得,并提出疑问相互讨论解决,然后再进行临床技能的操作练习。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后,研究生在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前往往已经对该操作的步骤、标准以及可能遇见的问题有相对深入理解和思考,大大提高了临床技能培养的效率。

3 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近些年,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加剧,冲突频发,形势不容乐观,甚至上升到肆意伤医、杀医,达到举世震惊的程度。诚然,医患关系紧张有诸多因素,缓解其需要多方的努力,但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为解决该问题贡献部分力量。

骨科病患主要是运动系统方面,即四肢与脊柱的疾病,多表现于疼痛和活动受限。这些疾病多给患者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疾病不能治愈,只能缓解,且疾病多反复。不仅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严重影响,还给经济上带来较重负担。

所以,人文关怀应该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尊重、倾听、理解、爱心对良好的医患沟通是至关重要的。通俗易懂的解释和良好的言语沟通技巧可使医患之间达到有效沟通。这一方面在骨科医生是相对缺乏的,因为骨科是男性医生集中度最高的科室之一。而且绝大多数骨科病人的主要症状都是疼痛,疼痛严重程度往往受病人的情绪影响,良好的倾听、理解和安慰可以很好的缓解病人低落焦虑情绪,对病人病情的缓解也有莫大的帮助。

加强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应该在相关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中进行。美国等医学院已经普遍开设了“与病人沟通”、“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课程,我国也有王锦帆教授主编的《医患沟通学》教材。在医患沟通课程的理论学习中可以开展不同角色扮演,分饰患者及家属和医生有助于让学生换位思考,暴露问题,发现缺陷并有的放矢的改进。

在进入临床学习之前还应进行岗前培训,让骨科研究生了解当前医疗形势,学习医疗制度,医疗法规及纠纷防范方法。同时带教教师还应放手给骨科研究生提供较多的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机会,并且观察其与患者家属沟通中的缺陷与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让研究生在实践中发现医患沟通的不足并提高沟通能力。

总之,骨科专业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夯实的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对专业学位的骨科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需要严格要求、严密组织和严谨的态度,并由专人负责对骨科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进行讲解、演示、训练和考核;此外,新的教学方法如MOOC、PBL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的使用也有利于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最后,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也应作为临床技能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得到重视。如果能够按照上述的标准对骨科研究生进行临床技能的培养,即可充分保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骨科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唐俊明,周明华,刘琴,等.整合医学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建构的思考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6):983-984.

[2]李烨.肿瘤专业研究生医患沟通教育现状及应对建议[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6):987-989.

[3]董靖竹,董礼才,张东华,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三基”培训方法的实践和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90-91

[4]郭文俊,胡怡苹,吴瑞,等.临床医师“三基三严”训练管理办法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056-2060.

[5]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课程与教学,2013(8):79-83.

[6]李雁,张蕴璟,马鸿基,等.临床医学八年制PBL课程教务运行模式与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运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1):146-148.

思考探索研究 篇9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历经三十余年探索和实践, 人才培养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但研究生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 进行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将使研究生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自我并了解就业环境, 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更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 确定职业目标, 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在我国, 职业生涯规划还是较新的概念, 台湾学者、生涯规划师金树人指出“生涯之学, 即应变之学”。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将对研究生应对就业和人生规划提供有效指导, 为其一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高校应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式, 将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规划中, 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职业规划的理念和方法。

二、开展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1.现阶段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2015年, 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为63.1万,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与2005年的34万多人相比, 10年间增加近一倍, 2014年在校硕士人数达到184.8万人, 毕业生53.6万, 近几年来, 各地高校均普遍出现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的现象。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毕业生人数的激增, 就业市场相对饱和,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基本平衡, 特别是伴随全球经济浪潮的跌宕起伏, 企业的人才需求量相对饱和、紧缩, 企业更倾向于吸收雇佣成本较低的本专科生, 而高校和科研院所吸收的基本为博士生, 研究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和高度关注。2010年,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管理服务中心做了一份问卷——2010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 调查专科、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四个群体的就业压力, 其中拥有硕士学历的学生普感压力最大。

2.研究生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有学者将就业竞争力分为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分别称为隐性的内部竞争力、显性的内部竞争力和外部竞争力, 包括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学习创新能力。基础竞争力包括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及从中延伸出的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环境竞争力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研究生学业阶段, 学校和导师多注重科学文化素质和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研究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身心素质较少培养和关注, 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充分展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职场发展的后劲不足。研究生是当代青年的一个特殊群体, 就业心态复杂, 就业期望相对较高, 自我认识不足, 职业规划缺乏主动性, 积极性有待提高。有相当部分学生就业观念陈旧, 盲目追求薪酬待遇和就业环境, 对就业地域, 岗位都比较挑剔, 大都期望在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 政府机关, 高薪资企业工作。而实际就业时, 研究生自身素质并不高, 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招考难度很大, 科研院所更多倾向于博士生, 硕士生面对并不宽广的就业面, 需要提升就业竞争力。

3.研究生就业指导机制不完善, 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相对滞后。目前, 我国的高校就业管理系统中, 研究生就业主管部门一般与本科生就业管理部门机构设置在一起, 统一由学生管理处下设的就业指导中心或招生就业处管理, 单独成立研究生就业指导中心的高校很少, 只有中国矿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而专门针对研究生的就业工作队伍建设不完善, 研究生就业工作定位模糊。大部份高校发布的招聘信息多与本科生招聘信息结合在一起, 缺乏专门为研究生提供招聘信息的专栏, 有关研究生的就业政策学生较难把握, 针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具体, 研究生虽对职业生涯教育有迫切的需求, 但缺乏相应的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总体水平较低, 研究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存在盲目性。

三、高校研究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起源于清华大学, 由清华大学的周寄梅教授引入, 并在清华大学开展了“生涯规划”相关课程, 但由于战争原因, 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后才逐渐在香港台湾一些大学重新兴起。开展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应借鉴美英国家坚持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个性化﹑本土化原则。为研究生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 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建立健全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体系, 导师和辅导员形成就业管理的合力, 注重研究生综合实力的提升, 帮助研究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人生观, 把实现人生价值和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科学就业, 理想就业。

参考文献

[1]杜业艳.研究生辅导员如何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J].重庆行政, 2013 (6) .

[2]黄巍巍, 蔡晓群.基于提升就业力的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09 (5) .

思考探索研究 篇10

一、现阶段研究生特点

在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 研究生群体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是我国人力资源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扮演着生力军和中坚力量的角色。现阶段在读的研究生年龄普遍偏低, 我们通常将这部分学生称为“新时代”学生, 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性质决定了研究生的党建和思想工作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是研究生群体中的党员比例要明显高于本科生党员的比例。研究生群体有着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 同时, 他们也有着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素质。

二是研究生群体是个较为独立的群体, 他们经历了本科生阶段的培养和历练, 逐渐形成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 容易从各个媒介渠道接收新鲜事物, 有较强的主观意识, 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但当代的研究生, 他们所经历的人和事跟前十年的学生相比有很大差异, 也容易受外界诸多因素的干扰, 较难承受压力。这就要求研究生群体的党建工作目标管理非常重要, 并且在过程管理中要具备可操作性和原则性, 同时也要让研究生发挥出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保障。近年来, 各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上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精力, 但是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尤其是随着国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再加之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招生类型的日益多样, 如何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党建工作越来越引起各高校的注意。

1. 个人方面影响

首先, 硕士研究生的来源多种多样, 有的研究生是单位委托培养的, 有的是通过本科学习自己考取的, 有的是在职的研究生, 许多不同学历的人员聚集到一起, 他们的思想道德标准以及对待事物的看法都不尽相同。对各种不同的研究生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其次, 如今研究生紧跟时代步伐, 对新鲜事物理解接收力强, 对各种社会活动主动参加, 各种新奇想法层出不穷。而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显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古板老套的思维方式以及枯燥无味的教育体制, 使得硕士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毫无兴趣, 并越来越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现如今, 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更接近现实, 硕士研究生最关心的问题是自己的科研水平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去向, 做所有的事情都有很明确的目的性, 更为现实, 市场经济的影响让他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更加看重利益的对比, 并不断完善自己, 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认同甚至不接受[1]。我们应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及体制, 才能更有利于硕士研究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最后, 导师责任制是现在硕士研究生采用最多的教育模式, 这使得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 科研训练平台非常单一, 与同班同学的交流的机会也很少, 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实验室与有限的几个人合作以及交流, 这导致了研究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强[2,3,4]。再加上研究生基本都已是成年人, 对集体的依赖性本来就弱, 很难主动组织班级集体的活动, 培养研究生的集体荣誉感与对集体的责任感, 强化硕士研究生的集体意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2. 生活环境的影响

首先, 当然是学校环境。近年来国家下发了很多关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 这充分表现了国家对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以及高要求, 除此之外, 还在各高校设置了思想政治辅导员, 借此推动各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5]。尽管如此, 很多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 由于研究生独立性很强, 有各自的价值观, 人生观和世界观, 所以增加了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入手的难度[6]。

其次, 社会方面对研究生影响也不可忽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使研究生对于人生追求产生了错误的倾向, 很多研究生对于权与钱过于看重, 并且将自己的价值金钱化, 在个人生活中的择友及择偶方面都跟金钱相关, 在科研生活中疏于对自己严格要求, 导致许多研究生科研能力低下。随着社会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但是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逐渐被颠覆, 个别研究生往往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 而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抵御不利社会因素造成的影响。

最后, 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辅导员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是一个研究生班集体凝聚力的关键, 是研究生班集体与不同实验室, 不同导师联系的桥梁。

辅导员在个人素质方面对研究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班级的研究生大多会以辅导员的标准为基准来要求和约束自己。

三、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

1. 研究生思想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研究生群体的构成比较复杂, 来源比较广泛, 招生来源、年龄结构、生活阅历、研究方向呈现出的多样性, 使得研究生们的思想认识较本科生更为复杂和多元。群体中有本科生毕业直接考取的, 有毕业以后工作若干年后考取的, 还有在职攻读考取的, 他们在年龄上就有一定的差距, 有的二十二三岁, 有的已经接近四十岁, 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目标和目的, 跟随不同的导师, 学习的内容方法也不尽相同, 这就导致他们的入党动机可能也不尽相同:有些是坚信共产主义, 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作为理想;有些是想入党能在日后的就业和工作中“多一个机会, 多一份竞争, 多些重用的几率”;有些是纯粹出于投机目的等。这些直接影响到党支部活动和管理, 以及新党员的发展工作。

2. 研究生工作学习不易集中

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3年, 第一年基本为课程的学习, 能集中在学校课堂, 而第二年开始课程就逐步减少, 转为科学研究、实验和撰写论文阶段。他们跟随不同的导师, 有着不同的研究方向, 学习规律将会有很大差异, 进入实验研究和撰写论文阶段以后很少能集中在一起, 组织参加集体活动就会有很大难度。研究生学习、生活的不易集中, 导致研究生集体观念和荣誉感不够, 团结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不够, 增加了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

四、对提高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点思考

首先要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 教育内容上应体现时代性、突出针对性、增强党性意识。要针对不同研究生的入党动机,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做好研究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党史党纪教育, 树立坚定的入党信念和崇高的人生追求, 优化研究生党员队伍的思想素质。

其次要丰富教育方式方法。运用现代科技媒体和手段, 多方位的进行宣传教育, 丰富教育形式, 拓宽教育渠道, 利用网络信息的交互性、快捷性、创新性等特点, 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提高教育效果。

最后是要扩大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提高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的素质, 确保研究生党员的质量。对研究生新生做好启发和动员工作, 让他们提高入党意愿, 端正入党动机, 尽早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对那些素质高, 学习好的同学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 要有计划的安排教育学习, 采取多样的教育活动, 通过上党课, 听报告, 小组讨论, 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帮助研究生尽快成熟, 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严格把关新生研究生的入党标准, 规范发展程序, 吸纳优秀的研究生到党组织中来。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研究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新时期, 新形势下的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 新问题, 新难点, 只有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不断探索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 强化研究生党员的主体意识, 更好地发挥研究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在自己的学习科研工作中积极思考、积极探索, 推进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进步, 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尹宿涅, 谢桂庆.论新时期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9 (30) .

[2]董璐.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创新途径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01) .

[3]谭泽春.试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紧要性[J].科教导刊, 2010 (31) .

[4]田海涛, 周凯, 等.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02) .

[5]马革兰.对研究生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2) :138—139.

在快乐中思考探索 篇11

关键词:游戏教学;快乐课堂;故事;小组讨论

一、利用游戏教学的模式来实现快乐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的时间并不长,也不太稳定,而学生常常只关注有趣的事情。小学生正处于一个爱玩儿的年纪,游戏教学对于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它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够高效率地将老师所要教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例如:老师在讲解加减法运算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个大家一起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每个人拿一个数字,A同学拿到了数字5,B同学拿到了数字2,老师可以说A同学和B同学加到一起变成了哪个同学?让同学们自己去找是谁拿到了数字7,这样学生一直处于一个好奇兴奋的状态,加减法的运算也在无形中掌握了,对于教学来说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老师可以偶尔举行一些小竞赛来实现快乐教学

小学生普遍都处于一个争强好胜的年纪,如果老师举办一些小竞赛准备一些小奖品的话,肯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的氛围。老师可以时常举办一些小竞赛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例如:小学生初学乘除法的时候,入门的学习就是九九乘法表,那么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九九乘法表背诵大赛,让学生自由报名参加,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准确地从一一得一背到九九八十一,然后对准确背下来的学生给一些小奖品,借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例如:老师在黑板上出一些题目“3+1=?4×5=?7+8=?”等等,让同学们自己去计算,看谁能最快、最准确地给出答案,从而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够使教学氛围变得活跃。采取小竞赛的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老师不能常用,因为这样会使一些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老师要充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处于一个愉快的学习状态。

三、将枯燥的课堂内容转化为故事来进行教学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比较喜欢听故事的阶段,他们对于枯燥的学习内容往往没有多大兴趣,反而对故事会有比较大的兴趣,老师可以把枯燥的教学内容编成一个个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个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这样,教學的效率会高很多,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也会高很多。例如:老师在讲授分数的时候,可以把枯燥的分数变换成小故事来讲给学生听,比如说小明有一个苹果,但是他有四个好朋友,小明想把这个苹果平均分给他的好朋友,那么每个人得到的就是四分之一,如果小明自己也想吃这个苹果,把自己也算进去,五个人进行平分的话,那么每个人得到的就会是五分之一;再如树上有十只小鸟高兴地聊着天,突然有一只小鸟说饿了,要去找点吃的,然后就飞走了,紧接着又有两只小鸟也飞走了,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只小鸟跟它们玩耍,请问这个过程中小鸟数量的变化。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枯燥的知识转换成学生爱听的故事或者是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会更愿意接受,因为这些都是现实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也使得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有趣。

四、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实现学生互助,快乐学习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并不相同,思维的方式也千差万别,所以,老师讲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如果老师再讲下去,已经懂了的学生也就不愿意听了,这个时候就可以采取分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帮助,增进友谊,实珊快乐学习。例如:老师在讲约分的概念时,有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够理解那么快,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分组,让那些已经掌握的学生去帮助还没有完全接受的学生,这样,已经会了的学生又加深了一遍记忆,还不会的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下也加深了理解,这种形式对于教学而言既能节省老师上课的精力,又能使学生之间增加友谊。

思考探索研究 篇12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跨专业,研究生,培养

近年来,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在我们国家对于医师从业管理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政策层面的改革引导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作为培养应用型医学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模式,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各医疗单位和医学相关专业考生的认可,成为大部分考生在选择报考临床医学研究生时的首选。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把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显得愈发重要。目前,我国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整体的培养模式研究较多,也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改革思路,如上海已经实行的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1]等。然而,由于生源有差异,水平和能力有高低,如果只是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的模块化培养模式,必然会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良莠不齐,少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会完不成培养任务,达不到培养的预期目标,培养的学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因此,要全面、有效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要结合学生不同特点分类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机制等方面做到面与点的有机融合,既要确保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推进,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1 生源类型,生源特点及形成原因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水平划分一定的层次类别,能更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从目前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生源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毕业。②非临床医学本科的医学相关专业毕业,其中主要包括:a.临床医学类相关专业毕业(如影像医学、检验医学等);b.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等中医类专业毕业;c.护理学专业毕业等。③临床医学专科毕业以及专升本毕业。④非临床医学专科毕业以及专升本毕业。除了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外,以上第②、③、④类来源的学生都可以定义为临床医学跨专业硕士研究生。

完善培养体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做到以生为本、强化实践、质量优先[2]。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必须首先掌握学生的特点。相对于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的学生而言,跨专业学生有其特定的优势,在转入临床医学学习时,可以在新的学习过程中结合其之前的所学,发挥其所长,具有专业交叉的优势,形成知识互补,但有时又会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到新知识的接受;另外一个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劣势,也是跨专业研究生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这部分学生其临床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从而影响到研究生阶段的临床专业学习。

形成原因:①入学前所学专业不同,原开设的课程与临床医学有差异,所学的内容与临床医学仅部分交叉,其掌握的临床医学系统知识相对较弱;②部分考生在报考研究生时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会选择放弃临床实习而全身心的投入理论学习,特别是部分跨度比较大的应届考生,由于考试科目与所学科目的差异,很多时候要从头开始自学一部分临床医学知识,造成临床实践时间减少;③由于跨专业学生在入学之前其学习的内容、培养模式及教育理念和临床医学均不同,导致部分学生在转入临床医学学习时适应期较长。

2 改进措施

要解决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必须在兼顾整体研究生教育的情况下,抓好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整体培养水平。

2.1 严把招生质量关,建立基于实践能力考核的研究生入学评判体系

目前研究生的招录模式主要还是以理论知识的考评为主,这种招录方式不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能较快较好地适应临床医学实践工作,如果招生时只重理论而轻实践,必然会给后期的临床实习培养带来隐患,学生不能完成临床实践任务,甚至有可能造成医疗事故。因此,在招录的过程中,必须改变以往的以理论为主的考核方式,加大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考核方式可以参照执业医师的考核要求,利用实例分析、上机操作等多种实训手段,有条件地采取结合“标准化病人”的考核方式来对考生的医学实践操作技能与临床思维能力进行综合考查、科学评判,确保招生质量。对于跨专业报考的学生则要考虑其特殊情况,在确保临床基本操作考核合格的前提下,结合其所学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察,同时可以适当放宽待录取专业要求的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要求。

2.2 分类制定培养计划,整体与个体相统筹

在考虑到整体的研究生教育的前提下,结合转专业学生的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制定培养体系。对于医学专业毕业的非临床专业毕业学生,由于这部分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医学相关知识,在开设课程上可以考虑与临床专业学生一起学习,同时鼓励其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适当选修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对于非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包括中医系列和护理学等毕业的考生,在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其前期所学学科的差异,必须有重点的增加相应的医学课程,可以通过以下主要途径:①加开临床医学专业选修课;②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在校本科生开设的相关医学课程;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学校同时要增加投入,一方面鼓励本校教师开设适应实际需要的网络课程,另一方面对学生在其他网站的学习给予一定的资助。对于额外增加的学习内容,其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尽量在不影响学校开设的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为主,并要求取得相应的学习证明或成绩。

2.3 建构临床轮转实习体系,加强临床基本功训练

考虑到大部分跨专业的学生特点主要是其理论基础强于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研究生进入专科实习前必须进一步强化其整体的临床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通过建构适应研究生教育的临床轮转实习体系,通过重新进行临床轮转实习,使学生构建起更加完整的临床诊断思维能力和进一步提升临床实践操作能力。考虑到研究生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临床轮转的时间不宜过长,可以考虑安排半年左右的时间,进行除所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外的全医院的临床轮转实习,并加强出科考核。通过临床轮转实习,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整体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水平。经过临床培养、考核合格后才允许其进入专科培养[3],该临床轮转实习体系也可以对所有有需求的学生开放。

2.4 强化医院统筹管理,构建协同带教体系

与学术型研究生的“重科研、轻临床”不同,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会出现“重临床,轻指导”的现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监督和培训工作重视不足[4],有的导师会因为一些客观原因降低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很好地管理和指导。学生会被要求参加繁重的临床工作,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研究生从事的只是最基础的如病历书写等工作,对于比较专业的内容得到的指导和操作的机会较少,达不到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目的。特别是对于跨专业报考的学生,如果纯粹靠其自身在临床学习摸索,不仅效率低,甚至有可能因为操作不当引起其他后果。在专业学习方面,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学习效率,研究生除了自己的导师以外,医院或科室要抽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为人师表的一线医师组成带教导师队伍[5],协同指导,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对研究生的专科学习管理到位,并及时与学生的导师进行交流反馈,对学生专科学习的表现进行综合考核并出具考核意见,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依据;医院或科室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带教效果好的指导小组成员在职称晋升、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2.5 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体系,将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

建立一套科学的毕业考核体系尤为重要,学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尤其是专业学位的学生,毕业后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能学以致用才是合格的毕业生。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中,采取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做到学术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在学生毕业时既要考核其作为研究生应具备的研究思维能力和科研水平,也要对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要求的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的能力进行考核,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通过规范化培训规定的培训内容考核,对于规范化培训成绩有不合格的学生,延期毕业,以保证每一位毕业学生的质量,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达到一名合格医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汪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以上海“5+3”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49-54.

[2]夏东伟,刘恩贤,张燕,等.地方高校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6):10-13.

[3]杨伟吉.浅析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型培养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15,97.

[4]祖雅琼,陈洁莉,李丽剑,等.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7):526-528.

上一篇:电子产品质量检测分析下一篇:激光钻井技术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