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创新劳动竞赛形式的探索与思考

2024-05-10

关于进一步创新劳动竞赛形式的探索与思考(通用5篇)

关于进一步创新劳动竞赛形式的探索与思考 篇1

关于进一步创新劳动竞赛形式的探索与思考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政策措施,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平稳较快增长之际,不断创新县级劳动竞赛形式,提升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结合远安实际作以下探讨。

一、现状与成效

劳动竞赛不仅仅是工会建设职能的体现,它也体现着工会维护、教育、参与的职能。今年以来,为使全县各级工会组织进一步增强履职能力,提升服务水平,我们紧紧围绕加速推进“工业立县”战略的中心工作,按照市总工会统一部署,在开展“进千家企业,访万名职工”大调研,推动非公企业“共同约定”行动的基础上,认真谋划以“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活动,提出了50家企业的10000名职工参与,评选出50名技能状元的“万名职工大比武”活动思路。自今年3月份在全县启动劳动竞赛活动以来,特别是5月份以后,在市总工会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万名职工大比武”活动分三个阶段,以各乡镇、各行业工会工作委员会为单位全面开展。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今年3至5月,我们主要抓好宣传发动工作,在组织召开远安县职工劳动竞赛委员会会议,讨论确定活动思路的基础上,及时制定《远安县“五一五”劳动竞赛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全县职工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动员参与竞赛,为活动在全县范围内顺利启动提供了必要的思想保证。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5至6月,在全县各工会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和组织下,89家企事业单位的12086名职工参加了预赛,占全县产业工人的86%。从6月26日到8月11日,县总工会在预赛基础上,集中组织了19场决赛,决出技能状元55名。其中,在远安永安车桥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开展的劳动竞赛活动中,485名职工经过8天激烈角逐,产生技术能手6名,充分展现了远安职工直面危机、锐意进取、赶超一流的良好精神风貌。

第三阶段,总结表彰阶段。8月份以来,我们积极督促各参赛单位及时总结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先进经验和先进事迹,目前已推荐创业就业之星、技术创新之星、“五小”活动之星、技能学习之星共20名。

通过5个多月的努力,我县今年开展的“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万名职工大比武劳动竞赛活动初显成效,基本做到了依靠创新劳动竞赛形式,不断提升工会服务水平,得到了省市总工会相关领导和县委的充分肯定。

成效一: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相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促进了远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其中,远安县宏业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宜昌市巡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和远安县花林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全县第一批参与劳动竞赛活动的企业,于5月份分别举办了酒瓶上釉、码砖肧和节能降耗技能竞赛,3家企业职工均全员参与,为积极培育并快速发展我县建材产业激发了新的活力。

成效二:有力地提升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锻造了一支技艺精湛、素质全面的职工队伍。5月中旬,全县10家医疗单位在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的基础上,以徒手心肺复苏、静脉输液等五个项目的护理技能及急救技术技能操作为重点进行了预决赛。赛后,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现场演示徒手心肺复苏术等操作技能,进一步巩固了赛前培训成果。

成效三:有效地提高了职工群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每名职工在推进创新的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营造了良好氛围。湖北楚园春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劳动竞赛活动过程中,公司积极鼓励每名职工在改善管理方法、改进工艺流程等方面提思路、出点子,将原来酒瓶包装中普遍使用的泡沫底托改进为标准折叠纸板,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更加注重环保效益。

二、做法与体会

我县的劳动竞赛工作以“分散比赛,集中颁奖”的创新形式为重点,在探索中开展,在开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受益,主要形成了三个方面的认识。

1、领导重视,组织周密。一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该项活动,县政府办公室专门发文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李宏华为主任的劳动竞赛委员会(远政办发[2009]16号)。县总工会、县发改局和县劳动保障局三家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劳动竞赛活动的通知》(远工字[2009]6号),对该项工作进行了总体要求和安排。二是县总工会及时召开专题主席办公会,成立了以常务副主席王继平同志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针对我县企业实际,认真研究该项工作,及时制定出台了《远安县“五一五”劳动竞赛活动方案》(远工字[2009]19号),使该项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细化。三是全县各级政府和企业行政以极大热情支持劳动竞赛活动,主要领导亲临赛场具体指导。

2、积极引导,参与面广。一是确定各基层工会主席为第一责任人,在职工队伍中广泛开展宣传动员。二是结合“共同约定”行动,围绕“职工展风采,企业树形象”的要求唱响“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活动主题,鼓励职工踊跃参赛,敢于冒尖。三是每个项目的比赛都事先全员参加预赛,再组织决赛,确保了每名职工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四是从工作中选项目,以比促学,使广大职工的技能在比学中得到提高。

3、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一是突出以磷化工、机械加工、新型建材和农产品深加工四大支柱产业为重点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分别确定东圣化工、永安车桥、花林水泥和楚园春酒业4家重点企业,作为本次活动重点,精心指导,有序开展。二是竞赛项目设置有重点,突出生产一线的劳动技能。如食用菌脱袋、码砖肧等项目虽然无过多技术含量,但其操作技能的用途在县内十分广泛,从而提高了广大职工和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三是注重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在远安花林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劳动竞赛活动中,我们紧密结合企业生产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以超额完成年初产能计划为目标,动员职工在生产流水线上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有效激发了职工活力,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三、打算与建议

经过前段时间的努力,我县劳动竞赛活动初见成效,但与市总的要求,还有一些工作要做,与兄弟县市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些薄弱环节主要是,如何完善劳动竞赛的长效运作机制、落实劳动竞赛经费、整合社会资源推进劳动竞赛工作等三个方面。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加力度,加措施,向内使劲,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抓好该项工作,不辜负市总的期望。

1、在“常搞常新”上下功夫。进一步创新劳动竞赛活动形式,丰富劳动竞赛内容,将增产增效、职工之家创建、巾帼建功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劳动竞赛活动延伸到全县各条生产战线,融入到日常生产的各个环节。

2、在专项经费规范管理上下功夫。积极督促县内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台《劳动竞赛奖励经费管理办法》,确保企业工会开展劳动竞赛经费的落实,使企业劳动竞赛活动经费的使用更具规范化和制度化。

3、在加大部门合力上下工夫。充分发挥劳动竞赛委员会的作用,重点加强工会、劳动等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努力形成多部门齐推劳动竞赛活动的良好局面,利用更多资源提升工会服务水平。(

关于进一步创新劳动竞赛形式的探索与思考 篇2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 浦江县私营企业在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合同签订率偏低, 特别小型私营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明显偏低。到2010年底止, 全县共有私营企业4 053多家, 从业人员13.12万余人, 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3 085余家, 签订合同的职工8.3万余人, 分别只占总数的76.5%和63.8%。不少企业只有口头协议、口头合同。

2.重签订, 轻管理, 合同签订流于形式。表现在:一是劳动合同文本过时、千篇一律, 难以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劳动合同内容、形式不完备, 有缺陷。有的私营企业的劳动合同存在必备条款不全、协商条款随意, 合同部分条款违法等问题;甚至个别企业还存在生死合同;三是劳动合同签订、变更、解除、终止行为不规范。私营企业主违法变更劳动合同、随意解除劳动合同、不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合同到期不办续订手续等现象屡有发生。四是不认真履行劳动合同。相当部分企业不履行约定的各种义务, 甚至有意无意侵害职工合法权益;也有少数职工不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困难, 或带来经济损失等。

3.思想认识不到位, 社会关注程度不高。不少企业认为签订劳动合同是迫于劳动部门的压力, 合同签订了就万事大吉, 完成任务了, 不清楚劳动合同应该管什么, 怎么管?有的私营企业主、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存在无视《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 等情况。甚至有个别乡镇、部门领导错误地认为过分强调了劳动合同制度, 会影响到企业主的积极性, 影响投资环境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 不少打工者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 就业随意性大, 想走就走。这种思想观念状况, 必然严重影响劳动合同制度的推行。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后果

在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工作中,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慨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宣传不到位。每年仅在集镇固定地点设摊咨询及流动宣传车宣传, 很难把劳动政策法规宣传到广大企业主和职工头上。不少私营企业主只知道有《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 但不清楚具体条款及内容;有的认为劳动部门只为“打工者”说话, 劳动合同是套在企业主头上的绳索, 只约束企业, 管不到职工。浦江外来打工者很多, 违反合同一拍屁股走人, 企业则逃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作为打工者, 在当前打工人员供不应求的形势下, 不少人不喜欢签订劳动合同, 哪里工资高就往哪里走。

第二, 基层网络建设不全, 功能没有有效发挥。虽然全县15个乡镇 (街道) 都建立了劳动管理站, 额定了48名全额拨款的事业编制, 这同全县4 000多家企业, 13万余名职工相比, 力量明显不足。加上还有不少人从事园区建设、驻村等工作, 力量更显不足。这种状况不能适应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第三, 劳动监察检查力度不够。虽然近年来加强了劳动保障部门劳动监察队伍建设, 但需要监督检查的任务繁重, 没有足够的人力、精力、财力逐户对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管理情况进行执法检查。虽然自2002年2月1日起施行的《浙江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第五章第31条规定, 用人单位未签订劳动合同的, 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 劳动保障部门可对用人单位按每人处以二百以上四百以下的罚款, 但真正处理起来难度很大。这就难以全面纠正企业有关违法行为。

第四, 社会部门支持配合不够。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不单是劳动保障部门一家的事, 是一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各部门的配合支持。

上述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已经并将继续造成许多不良后果。

1.不利于协调劳动关系, 容易引发劳动争议。

一方面, 部分企业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或劳动合同没有具体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致使协调劳动关系缺乏依据, 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劳动争议隐患。另一方面, 部分企业不履行或违反劳动合同, 引发了大量的劳动争议。据统计, 2010年县劳动部门共接到1 328起举报投诉中, 80%以上是由于不签订合同, 不履行或违反劳动合同约定的条款而引起的。近年来, 因劳资纠纷引发的杀人、烧厂事件时有耳闻。前几年, 发生在我县平安的一家三口被杀案件, 也是由于劳资纠纷引起。这样对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多的隐患。

2.不利于企业人才、技术工的合理流动。

由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管理不完善, 对双方须履行的义务缺乏约束力, 造成劳动关系的不稳定, 影响了企业人才、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 影响了企业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发展。

3.严重阻碍了劳动合同制度应有作用的发挥。

由于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大都不健全, 缺乏对劳动关系变化情况的动态管理, 致使无法发挥劳动合同制度新机制作用。长此以往, 将会使劳动合同制度形同虚设, 失去生命力。

4.不利于劳动关系双方主体地位的全面确立。

由于劳动合同管理主体缺位或离位, 职工没有或不敢对规范劳动合同管理提出明确要求, 致使劳动关系双方不能具体明确并认真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也无法实现由劳动关系自在主体向自为主体的转变。其后果, 必将阻碍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完善。

三、对策建议

当前, 从大的方面看,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工作的深入推进, 企业管理人才流动比例正逐步提高。从小的方面看, 浦江县完成企业转制后, 一大批私营企业得到长足发展, 外来打工者急剧增加, 形势发展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的要求。因此, 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要充分认识在私营企业中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对于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建立, 从而进一步促进“平安浦江”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提出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时, 第一条讲的就是“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 第二条讲的是“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里深刻地阐述了劳动关系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内在联系。劳动关系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所谓的和谐劳动关系, 是劳资双方能够齐心协力, 共谋发展, 利益互补实现双赢的关系;是劳资双方相互尊重, 和谐相处的平等关系;是利益相容、矛盾协调的共生关系。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也就是通过协调解决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矛盾, 使之达到互利互惠, 和谐统一, 进而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是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基础工作, 放松不得, 忽视不得, 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为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打下思想基础。

(二) 加强宣传, 营造氛围

1.抓宣传。

在原来每年开展宣传活动的基础上, 一是下企业宣传。组织人员有计划地深入“127”百家企业宣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规政策, 指导企业建立健全有关制度, 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帮助企业解决其他劳动关系问题。二是树典型宣传。对贯彻《劳动法》、《劳动合同法》, 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宣传报道, 重点树立10家有代表性的典型, 使之学有榜样。同时开展“劳动管理信得过”企业评选活动。通过典型引路, 推动其他企业做好这项工作。三是办栏目宣传。在《今日浦江》上开辟专栏, 介绍劳动法规政策, 宣传企业好的做法。加大宣传力度, 使社会各界及广大企业主认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的必要性、重要性, 使广大企业职工增强签订劳动合同、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 为做好工作奠定思想认识基础。

2.抓培训。

一是建立乡镇、街道劳动管理站人员一年两次定期集训制度。每年集中一定时间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和法律法规政策特别是《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知识的培训, 疑难问题解答, 不断提高其执法水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抓好一年一次的骨干企业劳资干部培训班。结合每年一次的劳动保障书面审查工作, 分区、分批对重点骨干企业劳资干部进行劳动合同签订、管理等知识的培训, 不断增强第一管理层人员的法律意识。三是抓企业职工培训。结合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 开展对企业职工特别是新进企业的职工进行劳动法规及工作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尽快实现由农民向工人转变, 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 增强职工懂法、学法、用法的积极性, 懂得用劳动合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四是抓好外来打工人员培训。

(三) 健全网络, 规范工作

1.抓网络。

本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服务于民, 方便于民的原则, 借乡镇改革之机, 在每个乡镇、街道建立劳动管理站的基础上, 按企业多少配强配足工作人员, 解决人员编制和人头经费, 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 使其真正成为劳动保障部门的“脚”。同时建立劳动关系协调组织, 在建制镇和街道建立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和劳动监察中队, 指导一定规模企业建立企业调解组织。使一般劳动纠纷解决在基层, 解决在萌芽时期。

2.抓规范。

一是明确劳动部门相关科室职责。实行劳力科合同签订、仲裁法规科合同指导、劳动监察大队合同检查三分离。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对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职能。二是规范合同文本。在广泛调研、征求业主、职工的基础上, 分类制定合同文本, 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 能真正保护双方合法利益, 调动双方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积极性。三是印发劳动合同管理等企业内部管理资料, 使劳动合同管理合法有序。

(四) 加强配合, 依法查处

1.抓配套。

主要是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强职业介绍机构的管理工作, 规范职业介绍行为, 杜绝私招滥雇现象, 在劳动者就业这一环节把好签订劳动合同关, 从源头上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打好基础。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加快实现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社会化, 在劳动者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这一环节确保接续好社会保障关系, 从出口处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创造必要条件。三是落实劳动保障部门与工商行政部门联合年检年审制度, 不执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企业一律不予年检。四是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会议制度, 围绕劳动合同方面的问题, 充分发挥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

2.抓监察。

坚持教育与处罚并重的原则。认真开展每年一次以劳动合同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为主要内容的春雷行动, 特别是对招用下岗职工不签订劳动合同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发现企业招用职工未签订劳动合同的, 责令其限期补签合同, 对逾期不改的, 按照《浙江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合同主要条款不完备以及内容显失公平的, 责令其限期与职工协商修订。企业违反劳动合同管理规定, 给职工造成损失的, 责令其赔偿经济损失。总之, 要通过监督检查, 纠正企业违法行为, 解决劳动合同制度执行中的突出问题。

摘要:劳动合同制度已在全国普遍实施, 初步实现了用工制度的根本性转变, 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 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 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对于促进县城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促进“浦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进一步创新劳动竞赛形式的探索与思考 篇3

关键词:创新;劳动技术;教育培养

《在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创造品质的研究》是渝中区教委承担的市级重点课题《渝中区中小学推进创造教育的策略研究》的子课题。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我校对在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如何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积极思考和有益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领域之一,其动脑设计、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的特征体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现状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中的劳技教育,特别强调通过劳技课程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我国1981年4月首次提出开设劳动技术课,经过三十多年

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取得长足的进步,为促进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贡献。总体上讲,我国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无论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与“规划纲要”提出的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特别是有的学校把劳动技术课变成了单纯的劳动课,课堂教学呈现出简单的对工具使用的反复训练,对操作程序的简单重复,对作品的简单模仿等现象。

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深层次价值追求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劳动技术课程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在课程定位上要与家庭教育、职业教育区别开来。劳动技术课程的特点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实践,动手操作和动脑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劳动技术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与实践

1.开展教学反思,树立创造教育的理念

劳技教育课程价值追求是通过具体教学实践实现的。要在劳技课堂实施创造教育,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创造教育理念,掌握创造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2.破除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有观点认为,创造创新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高不可攀。实际上有研究表明,创造创新是人类所普遍具有的一种素质,任何人都具有这一潜能,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得到发展。教师要保护和肯定学生这些思维的闪光点,帮助学生破除创造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3.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说:“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机会被鼓励并发现、展开他们的想法,如此才能挖掘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

传统教育中教师有意无意的权威思想,无形中压制了学生的独创精神,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4.倡导探究精神,提高学习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要强调学生自主活动,引导每个学生亲历探究制作劳技作品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置身于劳技作品设计制作的探究情境中,鼓励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5.落实创造教育与劳技课程的结合点

我校的劳技课程包括生活、艺术、科技三大类,三十余门课程。要在劳技教学中有效地融入创造教育,整体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需要对不同课程类型、教材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进行疏理,落实创造教育与劳技课程的结合点,解决教师日常教学如何下手的问题。

(1)科学安排“设计”环节。

(2)合理运用“认知重演”。

(3)聚焦剖析优秀作品。

(4)开展“小创意”比赛。

6.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创新

学校对劳技课程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劳技成绩的评价,切忌只重结果。要避免单纯从作品制作是否精美,学生技能操作是否熟练来评价一堂课和一个学生。要站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更多地关注他们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要把学生操作过程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情况和学生作品创意成分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通过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习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于慧颖.深化劳动技术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2-01-09.

[2]竺豪桢马勇.创造发明是劳动与技术教育深层次的实践.广东教研网,2006.

注: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基础教育重点课题《渝中区中小学推进创造教育策略研究》子课题《在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创造品质的研究》课题组

关于进一步创新劳动竞赛形式的探索与思考 篇4

教育布局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学龄人口数量结构和流动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一变化既对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带来较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为促进城区学校布局科学合理,满足广大市民“有学上”、“上好学”的迫切需求,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市政协调研组就我市中心城区教育布局调整问题,分别召开了城区部分幼儿园园长、小学初中学校校长、高中学校校长、学生家长和社区负责人等四个层次座谈会,听取了市规划局、教育局、济川街道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在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中心城区教育布局现状及分析

教育布局是指在一定的人口聚落范围内,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数量、地点、规模、层次、功能等所作的规划设计以及对教育要素资源所进行的配置安排。布局调整既包括撤销学校、合并学校,还包括恢复学校、新建学校、扩建学校、改变学校的功能、改变学制结构,更包括因学校空间和结构改变而对教育要素资源所进行的重新配置。

随着中心城区学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加之流动状况发生波动,我市中心城区原有的教育布局已不能适应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不能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新需求,主要表现在:

1.就目前学校设点而言,数量不少但布点局促,老城区表现尤为突出。目前,在**城区,幼儿园19所;义务教育学校18所24个校区,其中,小学15个校区、初中8个校区、特殊教育学校1所;高中7所。从城区各类学校的总体数量看,基本能够满足城区学龄人口的教育需求,但有一半左右的学校集中在老城区,显得比较局促。仅鼓楼中路就集中了济川初中、世纪幼儿园、泰师附小、**中学、鼓楼小学、中心幼儿园、育红幼儿园、鼓楼小学城西校区、鼓楼小学附属幼儿园、西城初中等10所学校。座谈中,许多学生家长、学校负责人反映,由于老城区学校偏多,带来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上、放学期间,经常形成交通堵塞,学生接送不够安全。据不完全统计,鼓楼中路路段学生数约为14000多人,按每天四次上放学测算,再按近半学生需要接送,综合考虑寄宿等其它因素,每天该路段学生与家长流量大约为6—8万人次。二是大部分学校用地紧张,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达不到规定标准。《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要求,“原则上小学班额不超过40人,初中班额不超过45人”,“生均占地面积小学20平方米以上、初中25平方米以上”。目前,老城区小学平均班额52.17人、初中49.3人。生均占地面积小学7.77平方米、初中8.7平方米,远远达不到现代化办学标准。三是学校周边地块大多过度开发,小摊小贩占道经营,学校周边环境复杂,消防、安保、食品卫生等措施存在较大漏洞。

2.就办学体制而言,公办民办结构基本合理但城市新区公办学校偏少,学前教育尤为突出。东部新区地域广,近年来,人口逐渐增多,虽陆续配套建设了一批学校,但学校数量特别是公办学校偏少。从教育部门了解到,济川路以东只有一个建筑面积1320平方米的小型幼儿园为公办,远远不能满足家长对公办幼儿园的需求,家长意见较大。依据学前教育公办民办并举、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的要求,亟需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学校以公办学校为主。目前,济川路以东小学仅有济川小学1所公办学校,该校在校人数2578人,班级数45个,班额57人,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亟需分流他校。初中仅有一所洋思中学为公办,该校在校人数2709人,班级数59个,班额46人,也超出义务教育规定标准。

3.就办学质量而言,教育质量普遍提高但区域间不均衡,城郊结合部表现尤为突出。城区学校布局的不合理,不仅存在于空间分布方面,也存在于校际之间要素资源配置方面。调查发现,在老城区,品牌学校集中了全市最优质的师资,导致生源爆满,班级数、班额严重超编,生均用地极少。以鼓楼小学为例,目前,该校学生4490人,班级数91个(现代化标准不超过12轨),班额49.3人,生均用地4.36平方米(现代化标准生均20平方米)。而在城郊结合部,即使学校硬件条件再好,由于优质师资不足,导致生源严重不足,校舍大量闲置。如城北片区,学校总体数量能够满足学区学生需求,但由于师资力量薄弱,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各层次学校都存在比较严重的生源流失现象,经常有学生家长为学区划分问题到有关部门上访,给现行学校布局调整带来较大困难。目前,城北路小学在校人数仅322人,班级数9个(现代化标准规模在2轨以上),北城小学在校人数仅303人,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4.就未来学校配置而言,目前学校数量基本满足未来需求但片区差距较大,城南城西片区表现尤为突出。如果依据《**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2020年城区规划人口由目前的33万人扩张到45万人,义务教育各学龄段人数由目前的32540人扩张到53900人。由此预测小学数由目前12所增加到15所,初中数由目前的8所增加到10所。从各片区分析,城东、城中、城北片区基本满足未来各学龄段人口需求;城西片区2020年义务教育预测人口12000人,但目前仅有2所小学,1所初中;城南片区2020年义务教育预测人口8400人,但现在没有一所义务教育学校。

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及义务教育学龄段人口预测一览表

片区

居住人口

(万人)

小学生数

(人)

小学(所)

初中生数

(人)

初中(所)

目前

未来

目前

未来

城中片区

4800

2400

城东片区

11.4

9120

4500

城北片区

10.6

8480

4200

城西片区

8000

4000

城南片区

5600

0

2800

0

合计

36000

17900

二、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中心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应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义务教育法》、《江苏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 》、《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市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指导,参考我市《城市总体规则(2008—2020)》和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立足长远,因地制宜,超前规划,理顺体制,加大投入,分期推进,努力实现城区教育到2020年达到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前瞻性原则。根据2020年中心城区预测人口规模及各学龄段人数作出调整。根据相关部门预测,2020年中心城区预测居住人口45万人,小学生预测人数36000人,初中生预测人数17900人。教育布局调整必须充分考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主城区人口增长因素,并以此作为义务教育学校配置的参考依据。

2.安全性原则。按照义务教育现代化标准,校园布局安排应该符合出行交通方便、周边环境良好的基本要求,既要充分考虑减轻老城区交通压力,又要保障学生出行安全。

3.就近性原则。按照义务教育法关于就近入学的规定,在五片区合理配套中小学校数量,重点在城南、城西片区增加4—6所义务学校,以满足未来学龄人口激增的需求。

4.规范性原则。严格按照《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对学校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按照标准班额办学,生均占地面积达到规定标准。

5.科学性原则。学校布局调整要贯彻均衡教育的思想,要在统揽全局的基础上,实施高、初、小、幼联动调整,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社会效益。要在保证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同时,重视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

(三)基本思路

1.学前教育。要遵循政府主导、统一管理、科学布点、优胜劣汰的原则。调整中注意两个“突出”:一是突出数量,尤其在新区建设中,要坚持配套建设幼儿园,满足幼儿入学需要。二是突出体制调整,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

(1)城中片区,搬迁中心幼儿园到城北片区。

(2)城北片区,呈“品”字形建设3所幼儿园。在西北,以威尼斯城为中心建佳园幼儿园,由政府收购19年经营权,将中心幼儿园搬迁该园,将迎幸幼儿园并入该园;在东北,北二环新车站南侧龙河广场配套建龙河幼儿园;在原华燕地块开发时,配套建一所幼儿园,将第二中心园搬入,将二中心园北城分园撤销后并入其中。中期规划以第二中心幼儿园为主导,整合城北其他小型幼儿园,达到幼儿教育资源优化目的。

(3)城南片区,在兴南家园附近配套建设兴南幼儿园,解决中心城区西南方向幼儿入学问题。

(4)城东片区,于润泰路(原学院路)和澄江路(原南三环)交界处香景园小区配套建设香景园幼儿园,交实验幼儿园办新区分园。

(5)全城区新建小区配套的幼儿园,按省政府办公厅有关文件规定,交教育主管部门兴办。

2.义务教育。要遵循规划超前、科学规范、师资均衡、因地制宜的原则。继续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方便学生就近入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1)城中片区,撤鼓楼小学城西校区(原城西小学)并入鼓楼小学,原城西小学改为社区教育中心。搬迁襟江小学西校区(原城南小学)至城南片区。实施整体搬迁泰师附小至城东片区计划。

(2)城东片区,在东润路西侧、跃进河南侧、兴南路北侧新建一所小学,将泰师附小整体搬迁该址,重新调整学区划分。扩建济川小学和大庆路小学,缓解这两所学校占地面积狭小、班额严重超编的压力。2016后整体搬迁济川初中到城北片区。2020年前新建一所初中、一所小学,作为四星级高中的附属初中、附属小学。

(3)城北片区,撤销迎幸实验学校,在佳源小区新建佳源小学,将迎幸实验学校小学部和燕头小学合并搬迁至该校,扩建济川初中北城校区,解决迎幸实验学校初中部入学问题,目前,此方案正在分步实施。2015—2016年在济川街道办东面(老龙河东侧、开发路北侧)再建1所小学、1所初级中学,将济川初中迁入该址。

(4)城西片区,保留江平路小学、大生小学、大生初中,稳步提升教学质量,确保生源稳定。2020年前,新建一所初中、一所小学。

(5)城南片区,于文昌路以南、新老江平路之间新建一所小学,迁进襟江小学西校区(原城南小学),解决城区西南方向学生入学问题。2016—2018年在城南片区再新建一所初级中学。同时,继续办好市特殊教育学校。

3.高中教育。要遵循特色定位、多样发展、强弱联合的原则。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扩大优质资源,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注意培养和输送在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积极探索高中办学形式多样化。

(1)设立综合高中。推动市二高加快转型发展,确立综合高中方向,融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于一体,沟通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机会。

(2)组建高中教育集团。教育集团可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城东片区新建四星级学校分校,利用名校的教育资源,统筹安排本校分校的年级分布、师资调配,集中进行教学交流研讨、教师培训等工作,放大优质教育资源优势,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二是试行高中+初中+小学模式,进行学制改革实验、不同学段的衔接实验等等,以教育教学的改革推进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

4.职业教育。要遵循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形式多样的原则,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积极吸纳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做大做强中等专业学校,努力办出特色,增强职业教育吸收力;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按专业设置将市供销职业技术学校、市技工学校、市农干校等设为分校或组成松散型联盟。

5.高等教育。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与泰州学院合作,借助高校,提升我市教育品位。可以原泰师校区为依托,争取泰州学院创办有专业特色的分院,或置换新建校区,创办泰州学院特色分院,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

三、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1.规划保障。在充实完善我市2030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基础上,尽快着手编制中心城区教育布局专项规划,经批准后作为法定文件来指导今后的建设,对城区学校布局调整,核定用地位置和界限,严格加以控制。中心城区教育布局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后,应分阶段、按步骤实施。结合城市建设计划,既要着眼教育布局的未来,又要兼顾当前,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校建设计划。对撤、并的学校,应按照先增后减、先建后撤的原则,保证学校建设按规定落实到位。对纳入市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教育用地,设立“教育用地橙线”。建立联席审查制度,加强建设和管理的透明度。对规划中改扩建的学校要优先审批土地,对新建学校用地要优先安排,留足土地,列入控制管理。

2.师资保障。要保证布局调整的顺利实施,必须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对全城区师资进行优化配置。在同城同酬的前提下将校长和教师重新“洗牌”,统一配置,定期交流,变“学校人”为“系统人”。学前教育要每年在新增教师编制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公办幼儿园,向社会公开招录学前教育专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和对在岗幼儿教师实行择优进编,以吸引优秀大学生从事幼教工作,也为在岗教师提供工作的动力,对年过40、工龄20多年的幼儿园园长采取特殊办法,逐步解决好他们的编制问题,同时可将编内富余小学教师经必要的技能培训后充实到幼教队伍。

3.投入保障。为适应市区学校布局调整急需,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列支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要完善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社会和个人多方投入,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要加强市场化运作,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存量,对撤并学校遗留的闲置资产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教育资产处置和置换所得全额用于教育,主要用于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

4.准入保障。城区教育布局调整要放在全市教育格局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来实践。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按照学区划分招收学生,坚持免试就近入学,杜绝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借读现象。要顺应城镇化建设趋势,办好城郊薄弱学校及各乡镇学校,稳定城郊学生、乡镇学生不向主城区流动。要按照义务教育现代化办学标准,加大城郊薄弱学校、乡镇学校硬件设施投入,充实调整城郊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师资,努力使教师结构优化合理。要开展城乡结对活动,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体系。鼓励城区名校与农村乡镇学校、郊区薄弱学校联合办学,力争经过几年的时间,所有乡镇学校、郊区薄弱学校都能挂靠主城区一所优质学校。有针对性地实施校长及教师城乡交流制,使结对学校结成长期稳定的紧密型合作关系。

附件:中心城区各片区义务教育学校建议调整方案表

附件:

中心城区各片区义务教育学校建议调整方案表

片区

现有学校

调整方案

规划学校

位置

城中

片区

襟江小学

北校区

保留

襟江小学

北校区

前园路北侧、羌溪路西侧

南校区

保留

南校区

前园路南侧、羌溪路西侧

西校区

搬迁至城南片区

鼓楼小学

本部

保留

鼓楼小学

襟江巷北侧、鼓楼北路西侧

城西校区

撤并

泰师附小

搬迁至城东片区

西城初中

保留

西城初中

鼓楼中路北侧、环城西路东侧

实验初中

保留

实验初中

环城东路两侧、泰师路东侧

城东

片区

新建

四星级高中附属小学

(待定)

新建,城中片区泰师附小搬迁至此

泰师附小

兴南路北侧、东润路西侧

大庆路小学

扩建

大庆路小学

大庆中路南侧、中医院西侧

济川小学

扩建

济川小学

曾涛路南侧、润泰路(原学院路)西侧

振宇外国语学校

小学部

保留

振宇外国语学校

小学部

大庆东路南侧、东润路西侧

初中部

初中部

洋思初中

保留

洋思初中

文昌东路(原南二环)北侧、镇海南路(原东三环)西侧

济川初中

搬迁至城北片区

新建

四星级高中附属初中

(待定)

城北

片区

新建

**小学

开发路北侧、老龙河东侧

城北路小学

保留

城北路小学

阳江中路(原北二环)、友谊中沟东侧

北城小学

保留

北城小学

七里群村、宣泰线东侧

新建

佳源小学

振兴路南侧、长征路东侧

燕头小学

撤并至佳源小学

迎幸实验学校

小学部

初中部

撤并至济川初中北城校区

济川初中北城校区

扩建

济川初中北城校区

阳江中路(原北二环)、两泰官河西侧

新建,城中片区济川初中搬迁至此

济川初中

开发路北侧、老龙河东侧

城西

片区

大生小学

保留

大生小学

天际桥北侧,振兴路东侧

江平路小学

保留

江平路小学

鼓楼西路北侧、江平中路西侧

新建

**小学

(待定)

大生初中

保留

大生初中

大生街北侧,襟江南路(原泰常路)东侧

新建

**初中

(待定)

城南

片区

新建,城中片区襟江小学西校区搬迁至此

襟江小学西校区

文昌路(原南二环)南侧、新老江平路之间

新建

城南初中

文昌路南侧(原南二环)、老上横港西侧

特殊教育学校

保留

特殊教育学校

关于进一步创新劳动竞赛形式的探索与思考 篇5

摘 要:社会实践在发掘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方面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研究生与本科生社会实践在参与群体、实践层次和目的性方面存在差异,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将学术实践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坚持制度创新,丰富实践形式,可以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研究生,社会实践,综合能力提高,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339-02

社会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感性的社会活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类主观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进而发现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指导新的实践以顺应人们的主观需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研究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学生较高层次的社会实践行为。研究生社会实践在发掘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方面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胡锦涛同志在谈到高等学校教育时强调:学生培养单位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均衡发展,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特点、形式

研究生社会实践具有不同于本科生社会实践的特点,首先,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参与群体不同。参与研究生实践的有硕士、博士甚至还有专业的导师队伍,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在沈阳农业大学以往社会实践实施过程中,由研究生和导师组成的支农服务团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深受当地政府和农民朋友的欢迎。其次,研究生社会实践系统更复杂。研究生是知识的创造者,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服务地方经济参与课题研究为主要突破口。在研究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往往有更新、更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研究生在校期间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能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更敏锐的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团队协作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第三,研究生组织社会实践目的性更强。与本科生只是简单地以接触社会、了解实际不同,研究生社会实践往往能深入社会,感受社会呼吸。通过在校接受科研训练、系统学习,研究生找到社会需求与科研研究的切合点,通过社会实践的途径把自己所学应用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研究成果。第四,研究生社会实践具有团队协作意识。经历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有的甚至有过社会工作经验,研究生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有明显的团队协作意识,他们分工明确、责权明晰、服务到位、保障严密遇到问题沉着冷静、理性面对表现出了良好的素养。

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形式,笔者将其分为三种。传统组织型,这种模式主要是指延续本科生社会实践模式,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利用寒暑假、周末组织学生到某个地方以参观考察接触社会为主的社会实践模式。自我实现型,这种模式包括:通过前期征集社会实践优秀方案,让研究生自发的组织实施社会实践;研究生在校期间主动承担社会研究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个项目;在校期间参与研究生“三助”活动;以勤工俭学为目的的家教、培训、兼职等。探索创新型,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寻找社会热点与研究生课题的切入点,并在最大程度上使研究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二、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

1.保障体系不完善。通过笔者前期的调查,各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方面没有完备的保障体系,在条例制定、奖惩督促、安全保障方面还有欠缺。

2.活动形式单一。各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时往往为应付检查,在暑假前统一组织学生集中开展实践,以参观考察或走访调查形式开展。

3.经费划拨不明晰。社会实践经费在各高校经费组成中往往是学生活动经费的一部分,没有单独的社会实践经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进而也影响到社会实践的成效。

4.积极性不高。由于奖惩制度的缺失或是经费上的支持不足,研究生在参与学校组织或院系组织的社会实践时往往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有的高校甚至强行规定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地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5.创新性不够。由于缺乏实践基地和必要的保障体系,高校在开展实践时往往创新性不够,每年按照团省市委的规定内容开展活动,不能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实际。

三、研究生社会实践在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

1.有助于研究生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目前研究生群体独生子女居多,从小一个人独立完成一项工作,群体协作能力较差,参加社会实践可有利于研究生养成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2.有助于研究生接触社会开阔视野。研究生毕业后毕竟要步入社会,往往社会现实会让刚毕业的研究生手足无措,参与社会实践深入了解社会,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功能,无论作为参观考察式的社会实践还是岗位见习式的实践都有助于研究生接触社会,开阔视野。

3.有助于研究生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们会首先思考发生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进而通过团队协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有助于增强研究生与社会交流沟通的能力。由于研究生比本科生要深入的研究自己所在的领域,相对视野范围是缩小的,要拓展他们的视野就要促使他们更多的接触社会、融入社会、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研究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用语言与社会人打交道、从专业视角看待问题、科学缜密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他们把自己推向了社会,感知社会律动,把握时代脉搏,紧密与社会实际连接在一起。

5.有利于研究生科研选题的展开。由于研究生在读期间要选定自己的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并作出一定的科研成果和结论来完成论文,所以社会实践给以他们一个很好的发现问题、选定科研方向的机会。在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里他们会要到很多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之前科研理论和实验可以解决的,但有些则是当前发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这就有利于研究生根据工农业生产需要选定自己的科研方向进行研究。

四、坚持制度创新、丰富实践形式,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

社会实践是解决研究生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的良药,沈阳农业大学在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注重总结经验——在原有社会实践模式基础上探索新模式;发挥优势——依靠农业特色学科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搭好平台——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能提高综合能力;营造氛围——在全校研究生中形成锻炼成长我争先的氛围。

1.坚持制度创新,为社会实践的有序开展保驾护航。以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的社会实践为例,我们在工作制度设定中做到三个不拘泥于,注重在实际中解决问题。三个不拘泥于即:时间不拘泥于寒暑假、形式不拘泥于走访调查、人员不拘泥于特定的学生会干部。我们在实际运作按照大学科组成团队,分专业组建小分队,按兴趣划分服务组,着重在服务当地经济和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一个中心,两个依靠,三个着重。学校研究生社会实践提出以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为中心,依靠强有力的导师队伍、依靠研究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着重抓好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着重用正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着重拓宽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渠道并以此为切入点促进研究生择业和创业业观念的形成。

此外学校还积极通过为社会实践调研课题立项、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种子基金”来激励广大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2.丰富实践形式探索学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的双核驱动模式。通过创办“研究生学术交流超市”来创新和拓展社会实践的形式,促进学术实践和专业交叉,增进专业间的交流与融合,为研究生未来择业和人生规划拓展发展空间和途径。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开展的具体实际,依托学科专业特色,我们提出要在校内开展特色“学术实践”模式和校外开展常规“社会实践”的“双模式”社会实践新思路。

所谓校内“学术实践”是在校内探索开展的社会实践的新模式——“研究生学术交流超市”。将先进的商业理念与研究生学术活动紧密结合,在学科专业、学术方向、实验室等层面定期开展的专业“读书报告”、“学术交流”、“实验报告”以及学校不定期举行的高层次专家“学术报告会”基础上,定期开展全校性的“硕士沙龙”、“博士论坛”活动,开设“研究生学术交流超市”。“超市”开辟了研究生素质提升的第二平台,做报告的同学通过报告内容的选取、报告的讲解、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切实为研究生的综合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平台。

在校外,我们在做好常规社会实践工作的同时还探索了社会实践的新模式——“研究生素质拓展学堂”,学堂通过开设一系列符合研究生需求的形式多样、全面深入的素质训练课程,引导和帮助广研究生完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满足学生素质拓展的需求,满足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让研究生在毕业前就能得到相关专业机构的认定,夯实就业基础,提高就业砝码。

参考文献:

[1]程翠玉.推荐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30.

[2]陈闻,韦东.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分析[J]. 百色学院学报,2009,22(2):125 .

[3]薛静,李玉龙.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3)(4):38.

[4]张海林,朱红,钟军.素质教育目标下做好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8):126.

上一篇:赠逸民诗 十,赠逸民诗 十萧衍,赠逸民诗 十的意思,赠逸民诗 十赏析下一篇:物价局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