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与探索

2024-10-19

应用与探索(共12篇)

应用与探索 篇1

0 引言

镇江供电公司财务FMIS2.0、农电FMIS、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等应用在几年前就已经不作为正式应用了, 只是在特定阶段偶尔用一下, 如审计、检查时查询一下历史数据用。目前, 这些应用的服务器设备老化, 缺乏技术支持, 无法实现在新服务器上的再部署, 造成没有备用应用服务器的信息安全危险源点。一但这些服务器出现硬件故障, 将无法提供正常服务。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经过多次的探索与钻研, 最终利用虚拟机技术圆满地排除了这一信息安全危险源点。

1 虚拟机简介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硬件的发展, 企业为了共享硬件资源和节约生产管理成本, 使虚拟化技术掀起了发展高潮。虚拟机就是通过虚拟化技术, 在物理主机操作系统之上安装的一种模拟计算机软硬件环境的应用软件, 它不但能虚拟出物理主机中的所有硬件设备, 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安装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 为用户模拟出一台或多台虚拟的计算机。在一个硬件平台上虚拟出的若干个虚拟的计算机硬件平台, 可以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 并且相互独立运作互不影响。有如各个操作系统都在独享硬件资源。从而实现集中并共享资源, 降低资源和管理成本。

虚拟机的特点:

1) 一般不会损坏计算机本来的操作系统和软件, 因虚拟机的硬盘通常是本计算机上的一个文件, 虚拟机在硬盘的操作只在这个文件上进行;

2) 可同时在同一台计算机上运行多个操作系统, 每个操作系统都有自己独立的一个虚拟机;

3) 可在单机上组建网络, 它提供了虚拟网络设备如交换机、网卡和虚拟建网的方式;

4) 容易安装和备份, 可在虚拟机上很容易地安装不同的操作系统然后备份, 使用这些备份可更快速地安装其他虚拟机。

2 应用工具软件介绍

2.1 VMware workstation工具简介

VMware Workstation是VMware公司出品的专业的虚拟机软件。该软件可以在一台真实的计算机上同时模拟出多台虚拟机, 每个虚拟机实例可以单独运行其自己的操作系统, 如Windows、Linux、Net Ware、Solaris等。运行VMware Workstation软件的计算机称为宿主机 (Host) 。操作该软件在宿主机中虚拟出来的逻辑计算机被称为客户机 (Guest) , 常称为虚拟机。虚拟机实例具有高度的可移植性。在多个虚拟客户机之间可以自如切换, 对虚拟机进行启动、挂起 (暂停) 、恢复以及关机操作完全不会影响宿主机的正常运行。

2.2 VMware Converter工具简介

VMware Converter是一款能将物理电脑系统转化为一个虚拟机映像文件的工具, 而且生成的映像可以在该公司的VMware虚拟机软件中使用。VMware Converter使用户可以快速、简单、轻松地实现基于Microsoft Windows的物理机转换和将第三方映像格式转换为VMware虚拟机。它还可以在两个VMware平台之间转换虚拟机。

3 实施解决方案

为排除镇江供电公司财务FMIS2.0、农电FMIS、调度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器设备老化、没有备用应用服务的信息安全危险源点。镇江供电公司首先考虑的解决方案是在新的服务器上对这些服务重新进行部署, 实现冷备用。但是, 这些应用几年前就已经不作为正式应用了, 缺乏技术支持, 另外, 这些应用在正常运行期间经过了多次的版本升级改造, 原始的安装文档已经无法实现在新服务器上的再部署, 只能另外寻找其它的解决方案。经过对虚拟机技术的探索和研究, 镇江供电公司决定采用VMware公司提供的相关软件来排除这一信息安全危险源点。

第一步, 考虑到虚拟机主机服务器需要运行多个虚拟机系统, 对CPU、内存等硬件资源的需求和利用率都很高, 镇江供电公司启用了一台性能配置较高的IBM X3650 M2服务器做为虚拟机主机服务器。在这台服务器上安装并配置好VMware公司的VMware workstation虚拟机软件。

服务器配置:

CPU:E5530 2.40GHz×2, 共8核;

内存:2G×3;

硬盘:146G×3, 做raid 5;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 Edition。

第二步, 在安装并配置好虚拟机主机服务器后, 镇江供电公司分别在财务FMIS2.0、农电FMIS、调度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器上使用VMware converte软件对服务器进行硬件设备虚拟化操作。这个操作能够将服务器的物理电脑系统转化为一个虚拟机映像文件, 实现整个操作系统及源系统中安装的应用软件布署的无损复制, 避免了应用软件的再次配置, 解决了应用软件无法再布署的难题。在使用VMware converte软件进行虚拟机映像文件的转换过程中, 针对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的服务器, VMware converte 5.0软件可以正常转换, 但是, 对于Windows Server 2000操作系统的服务器, VMware converte 5.0软件无法提供转换功能。由于财务FMIS2.0和农电FMIS系统布署在Windows Server 2000操作系统的服务器上, 所以, 无法使用VMware converte 5.0软件进行转换。经过多次尝试, 最终确定VMware converte 4.0软件可以对Windows Server 2000操作系统提供虚拟机映像文件转换功能。至此, 所有信息系统的虚拟机映像文件均正常转换成功。

第三步, 在新启用的虚拟主机服务器上对财务FMIS2.0、农电FMIS、调度管理信息系统三个虚拟机映像文件服务器合理地分配CPU、内存和硬盘资源。正式启用三台虚拟机映像文件服务器对外提供服务。

虚拟机映像文件服务器的资源配置如下表:

第四步, 在正式启用虚拟机映像文件服务器提供服务后, 针对3个信息应用系统, 镇江供电公司分别联系了相关业务部门各15名业务应用人员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 3个信息应用系统共45名业务应用人员同时登录到服务器上进行业务操作, 服务器能够正常提供应用服务。目前, 财务FMIS2.0、农电FMIS、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服务运转正常, 完全满足了用户的应用要求。

4 结论

虚拟机技术的应用实现了集中并共享硬件资源和节约生产管理成本, 有如各个操作系统都在独享硬件资源。为镇江供电公司节约了设备资源, 解决了因设备老化造成应用无法正常提供服务的后顾之忧。通过虚拟机技术的应用, 原来由3台服务器提供服务的应用现在合并到了1台服务器上运行, 节约了2台服务器, 同时, 减少了管理成本。另外, 虚拟机服务器文件可以随时拷贝到任意一台服务器上启用虚拟机服务, 为用户提供正常的应用服务, 使应用服务不再受服务器设备硬件资源老化的制约。

应用与探索 篇2

厦门第六中学 黄鸿

[内容摘要] 校园网在中小学校中能否发挥效益并被广泛使用,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对校园网建设与应用方面的实践探索,阐述校园网中的硬件、软件环境建设及应用这些环境进行教育、教学的一些应用策略。

[关键词] 校园网络 硬件建设 软件系统 资源库建设 应用模式 运行管理

“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网络的世纪”。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启动,为学校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机遇。建设校园网络环境,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在信息的海洋中遨游,对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我校实践(www.liuzhong.xm.fj.cn),谈谈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模式的一些探索。

一、建设校园网络,打好应用基础

网络模式下的教学需要有宽敞的大“路”,校园网络建设是保证今后数据流畅的基础。它包括布线、服务器、工作站、交换机、路由器等设施和系统软件平台,所需的建设资金对中小学校是一项庞大的投入,规划时就应充分考虑学校的需求,投入和产出才能成正比,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出效益。设计规划应有一定的超前性,系统要有可扩展性。由于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性能和价格按摩尔定律在发展(每18个月设备性能提高一倍成本却降低1/2),一步到位的想法将是永远也到不了位,还造成极大的浪费,所以实施中应按照当前教学应用情况分步实施,滚动更新。

1、网络建设:

⑴布线:当前中小学多采用基于交换技术星型快速以太网,为了保证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带宽需求,校园网络的物理层应按“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有关规范和标准设计,校园楼寓间的主干线用光纤互联,楼内用超5类线。由于全校布线费用占总工程费用不大(约20万),若二次进场费用更大,所以同栋楼的布线应一次完成并保证有足够的节点。

⑵交换设备:交换设备采用积木式设计,分级交换,以利于今后的扩展。主交换机可先采用100Mbps 交换机(如C3524/5024),待网络规模扩大时,更新为C4006或C6006,而原交换机降为二级交换机,并不会造成浪费;教学楼、音像阅览室等教学环境需要传输多媒体信息,也应采用100Mbps交换机;办公楼信息流量较小,采用10Mbps交换机或10M共享式集线器,可降低成本。

⑶服务器选取:最重要的硬件服务器是文件服务器,它控制网络上文件及磁盘资源的访问,负责网络上用户访问的授权等工作,所有网络交互活动都要通过它来实现,所以应选用专用服务器设备(如DELL 2400/4400、IBM 3500/5100/5600等)。网络的其他服务,如数据库服务、WEB服务、E-mail服务、Video服务等可各使用一台专用服务器或高性能PC机来实现,也可由一台设备实现多种服务,但视频服务器需要有高性能的CPU、较大的内存和足够多的磁盘空间以及快速的I/O系统。我校现使用7台专用服务器,通过光纤把我校各处室、年段、实验室、图书馆、音像阅览室、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多功能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的300多台计算机联成一体,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并通过光纤分别用100M和2M带宽与教育网、CHINANET相联, 网络拓扑示意图如下:

2、软件系统:

当前主要网络操作系统有 Windows NT、Windows 、UNIX等,其他常用服务器端应用软件有:

(1) 数据库服务器软件:Microsoft SQL Server(2) WWW服务器软件:Microsoft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Microsoft Active Server Pages(3) E-mail服务器软件:Microsoft Exchange Server(4) Video 服务器软件:Software for Video Streaming(5) Web 代理与防火墙服务器软件:Microsoft Proxy Server(6)系统管理服务器软件:Microsoft System Management Server

二、网络教学模式实践

校园网应具备着教、学、管理、娱乐等多种角色,按照需求,我们使用常用软件的基本功能作了下列探索实践:

1、建立庞大的信息资源库:为了便于现代化教学,我们将各种教学资料数字化,主要内容有:⑴文字资料库:收集各科每学期试卷、优秀教案、教学论文、教学参考、课外读物等文字材料组成。⑵教学图片库:将原来的幻灯片、投影片和教学用的各种挂图进行数字化处理,以电子图片的形式存放,迄今已建成存放有六万多幅图片的教学图片库。⑶视频库:教学中运用一些视频小片段,仅需播出几分钟就能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某个难点。我们从VCD或其它影像资料中截取视频小片段用MPG的模式存放在服务器上,对于一些时间较长的内容则用RM模式,目前我们已在库中存放了250多个数字视频片断和100多小时数字视频节目⑷音乐音效库:将中学音乐课的教材录音、参考资料转为MP3数字信号并搜集有大量的MID、WAV音乐、音效资料总计约有1000多件。⑸备课资料库:收集、制作供教学使用的各种类型动画或教学小片段300多件,备课时按自己的教学需求可方便组合成各种电子教案。⑹电脑小课件库:主要由两种方式构成:一是对市场上购来或与兄弟学校交流得来的CAI课件进行选择存入课件库;二是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自己开发的CAI课件存入课件库。目前在库中已存有500多个小课件。⑺虚拟教室:自制、收集、购买了近百个理、化、生实验仿真软件和英语、计算机学习软件,供自学使用。

上述自建资源容量已达35G,加上购买一些现成的资源库,总信息资源已达70G。各资源库都在校内教学网页上链接,方便直接调用。

2、培育新型教学模式:利用windows NT的帐户管理功能,为全校师生开设个人帐户,让每个人在校园局域网中都有一个数字身份,具有不同的网络使用权限又有一定公共交流及私人空间。教师在办公室、电子备课室里利用现成的电子素材组织、制作成电子教案存放于文件服务器上,在校园中的各多媒体教室中,教师使用电子教案和教学资源库的.支持,摆脱粉笔、黑板等传统工具,充分自如地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更为灵活更为有效地教学形式。原来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全新形式;学生在计算机教室、音像阅览室里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作业可以网上提交,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和建构知识的主体。主要教学模式有:

⑴创设情境:在多媒体教室中,教师按教学需求,将自己的电子教案或资源库素材的教学信息展现给全体学生。该方式对教学环境要求低,适应文科类情景再现式的教学,由于图、文、声并茂,加强了对大脑的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但它只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延伸,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学习者。

⑵虚拟实验:该方式可在计算机网络教室或多媒体教室中进行,通过教学软件的虚拟和交互过程,可将微观、短暂、抽象问题形象化,发现其科学规律。如数学课可利用《几何画板》研究二次曲线各参数与轨迹的关系;化学课中模拟危险实验等,由于有交互过程,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校教师在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中用动画演示电解液中离子的运动;高中物理《简谐振动》中用课件分析弹簧振子位移与各物理量的关系。这些课程都获得福建省优质课一等奖。

⑶网络资源:该方式主要应用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带着各自兴趣的问题在音像阅览室中查询资源库及互联网上的各相关资料,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得出研究报告。如我校政治教研组组织的《加入WTO教育面临的挑战》的讨论,学生就从国内外网站上搜集各类资料,从教育的投入、教师的素质、教学方法、学生的能力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如何检索、分析、组织各种信息进行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

⑷网络课程: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的环境下,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利用BBS进行学习讨论。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的控制设备适时干预,可以监视、个别辅导、组织讨论等工作。我们实验开设了高中英语、信息学等课程取得较好效果,设计制作的高中生物《遗传与变异》获教育部CIETE全国大赛一等奖。该方式通过学生自主型学习,使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成为可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⑸课外活动:通过选修课、活动课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网页制作、参加网上论坛等活动,我校师生在校园网主页上的发明论坛上发布自己的创意发明构思、提供难题供他人思考、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指导,共获得发明专利15项,获市级以上发明创造奖项就达70多项次,校园网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目的。

上述几种应用并不是相互孤立,在使用中可根据需要互相混合,交叉使用,能发挥出更大的教学效益。

3、学校信息管理:随着校园网络的逐步完善,学校教师的待印练习、试卷,实验准备申请,学生的考试成绩填写、分析等众多事务都在网上完成。学校领导和行政干部初步学会运用计算机处理有关事务,发布通知,各处室的许多工作,如学籍管理、人事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图书管理等已实现数字化管理。此外,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的学生人格测试和政教处的学生操行评语、奖惩记录档案,到教务处的学生自然状况、每天出勤情况、各学期学习成绩情况等各处室收集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也都实现了数字管理和数据共享。学校还通过网络和上级教育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自动化的文件传输和公文审批。

三、人员培训:

校园网是一项新技术,教学及管理上的应用对广大教职员和学生都是一种新型的模式,在观念、知识上有一个更新和适应的过程,因此在建设的同时要对教师、学生分层次进行技术培训。

1、网络管理人员:一支技术过关的网管队伍是数字校园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网络管理人员应参加建设的全过程,若有能力应由网管人员自己完成校园网络的系统集成,这样既锻炼了网管队伍又节省不少的经费。

2、教学人员: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按需求的不同,可分层次进行培训。

⑴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目的是使我校全体教职员人人都能熟悉并使用我校所拥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室的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获取信息、收发电子邮件,具有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管理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和管理的能力,了解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的安全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培训对象为全体教职员。

⑵老教师计算机普及班:目的是使老教师能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一般字表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和CAI课件脚本的写作。

(3)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班:目的是使教师掌握基本软件操作技术,能熟练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能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制作简单的教学辅助软件,能运用计算机及信息网络进行教育科研,能顺利通过市教委对教师计算机考核,培训对象为全体中青年教师。

⑷教学课件制作培训班:目的是培养一批能开发制作本专业教学课件的骨干教师,为学校开发学科课件系列打好基础,培训对象为部分中青年教师,选择PHOTOSHOP、FLASH、AUTHORWARE等软件平台作为培训课程。

3、学生:由学生会和团委会出面举办信息技术讲座,组织学生学习网络知识。让学生学会了在网上快速查找资料,进行资料下载、收发电子邮件、加入网上讨论、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制作网页。通过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完成一件作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运行管理

校园网络可为师生提供每天24小时的服务,要满足不同的需求就要保证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管理工作应规范化、制度化。

⑴设立网络管理中心:校园网络管理中心行政主管应由校领导担任,这样在运行中遇到问题时方便与学校各部门的协调,技术主管负责系统的配置、子网划分、用户授权、用户服务的分类等工作,其他人员协助进行网络性能监测、病毒防范、终端使用情况记录、故障诊断与修复等工作。

⑵制定规章制度:组织师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对

[1][2]下一页

学生进行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培养师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地使用校园网,让全体师生明确自己的网上行为哪些是合法,哪些是不可为的。同时结合本校实际,制订《校园网使用、管理规定》,规范师生的网上行为和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

上述各点是本人在我校建设校园网络应用中的一点体会,但愿能抛砖引玉,使校园网在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能发挥出其无以伦比的作用。

[参考文献]⑴教育部电教办技术开发专家组《校园网》⑵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⑶桑新民《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的意义、功能与效益初探》

[作者简介] 黄鸿,中学高级教师,从事多年计算机教学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规划与建设,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

软交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探索 篇3

【关键词】 软交换技术 应用 发展

通过软交换技术能够有效的实现电信网络传输层和语音呼叫控制的分离,由软件控制基本呼叫,同时也为各种业务的开展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以及接口。这样一方面实现了业务和基础网络之间的分离,为各种业务的更新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开放性的平台和接口,从而使各种业务可以方便的进行部署,有效的避免新业务发展过程当中对于基础网络平台的依赖,防止两者之间存在不兼容的现象。

对于下一代网络来说,软交换技术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对于传输网络而言,软交换相对独立,能够承担网络中的相关资源的控制以及协议的处理,并且向第三方提供可编程的平台。

1.软交换的应用

近年来,软交换技术获得很大的进步,已经普遍应用于当前的电信网络当中,尤其是在长途语音网以及固网的智能化改造中的使用最为频繁。当然软交换技术在电信网络中的应用远远不止这些,这里由于篇幅的关系就不一一进行介绍。

1.1软交换在语音长途网中的应用

在长途语音网中使用软交换技术能够有效的将其优势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和传统的电路程控交换相比,软交换在长途语音网中的使用具有更大的系统容量,因此这样可以使用尽可能简单的网络结构来达到要求的网络容量,可以减少由于复杂的网络结构所造成的资源调配效率低下。同时,和传统的电路程控交换设备相比,软交换具有更大的呼叫处理能力,因此可以减少交换节点的数量,使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大大降低,方便日后的维护,还可以减少机房设置的数量与密度,保证较低的成本。和传统的电路交换相比,软交换将承载和控制相互分离,因此可以方便的对资源进行调整。由于资源和网络的基础结构之间已经分离,因此对资源进行调节时不需要对基础的网络结构进行变动。因此可以有效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第二,在长途语音网中使用软交换技术能够有效的避免该技术的一些问题。一方面在Qos保障问题上长途网往往都是集中在骨干网上,因此具有较高的带宽保证。另一方面,由于不涉及到终端用户,可以有效的提高安全性。

由于软交换技术在长途语音网中使用的一系列的优势,因此该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长途网的改造过程当中。

1.2软交换在网络智能化改造中的应用

软交换技术在网络智能化改造过程当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改造的过程当中传统的PSTN交换机被软交换技术所取代,能够有效的降低整个网络的维护成本。

除此之外,软交换技术对于智能网络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能够完全支持智能网络应用协议。这就使得软交换技术以及相关的设备能够方便的和现有的智能网络进行无缝化对接,比较常见的对接方式有IP承载或者是信令网关两种常见的形式。在网络智能化改造过程当中应用软交换相关技术需要对用户签约属性集中数据库进行良好的支持。

2.软交换网络架构的发展

尽管软交换的网络架构并没有形成一整套的国际标准,但是在软交换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对统一的网络架构,这个网络架构中主要包括软交换机、媒体网关、信令网关、媒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设备。软交换的架构应该说是非常成熟和稳定的,但是随着业务的发展以及对服务质量增长的需求,人们对这个构架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引入业务接入控制设备就是变化之一。IP地址, 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非法攻击和非法建立连接。另外,所有媒体流都必须通过SAC 转发,可以有效地控制用户对带宽资源的占用,并实现对媒体流的监控。

在原有的软交换架构下,用户之间的媒体流建立是不受控的,通信双方以及用户与核心交换设备之间相互暴露IP地址,这就可能导致非法攻击、盗用带宽以及非法建立连接等一系列问题。业务接入控制设备(SAC)主要部署于软交换核心网络与接入网络之间,主要包括信令流代理、媒体流代理、地址翻译、资源控制、媒体流监控和管理等功能。增加SAC设备后,软交换核心设备的IP 地址对于终端用户来说不可见,通信双方也无法看到对方的增加SAC 设备可能引起软交换架构的另一种变化,就是将用户的鉴权认证功能从软交换设备中分离出来, 形成独立的鉴权、认证、计费(AAA)服务器。这是由于SAC 设备也需要访问AAA 服务器,检查用户的鉴权信息,内置于软交换设备中难以满足这种需求。AAA服务器保存用户接入层面的计费、认证和鉴权信息,并负责密钥的分发和管理,同时AAA 服务器还要保存和软交换用户相关的信息,如位置信息或IP地址信息等。

事实上,还有一个争论点,就是软交换是否需要支持外置的用户签约属性集中数据库。这种需求来源于固网智能化改造。外置用户签约属性集中数据库主要用于触发智能网业务。如果用户签约属性数据库外置,并且与AAA服务器合设, 这个集中数据库在网络中的功能定位就非常相似于IMS中的HSS了,所不同的是两种网络采用不同的鉴权、认证算法,另外HSS保存的是适用于SIP的初始过滤规则,而用户签约属性数据库保存的是以码号前缀形式保存的智能网触发规则。SAC、AAA 服务器、外置用户签約属性数据库等功能实体的引入,无疑会提高软交换网络的安全性和业务灵活性,可能是软交换网络架构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现在电信网设备制造商的开发重心已经向IMS网络迁移,对软交换网络架构的继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软交换业务的发展

在软交换刚刚流行的时候,人们曾经希望软交换支持所有可以预见到的业务, 包括语音业务、视频多媒体业务、数据业务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IMS的出现,人们应该更理性地对待软交换所支持的业务。

软交换的业务应该首先定位于对传统电话业务的继承。这些业务包括: 传统的长途话音业务、传统的C5端局本地话音业务、各种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的补充业务,以及传真、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接入、调制解调器(Modem)接入等基本的窄带数据业务。

软交换的业务还可以在传统电话业务基础上进行增强和扩充。比如同样是呼叫前转类业务,在软交换上可以实现更为复杂的功能,只需要借助媒体服务器或者软交换上的媒体资源处理板,就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语音的混音,因此会议电话业务一般都成为了软交换业务中的标准配置。最后, 在软交换网络中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IP多媒体类业务,例如基于SIP的点对点可视电话。虽然基于SIP的业务更多地会在IMS中实现,但是对于同样支持SIP的软交换而言,提供某些基本的SIP业务非常容易,所增加的成本也不高。

结束语

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交换技术不仅仅要将重点放在传统的语音业务之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应该强化多媒体业务的发展。同时对于现有的网络进行智能化的改造也离不开软交换相关的技术。随着电信业务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业务需求的多元化,这要求软件换相关技术的架构也应该不断的进行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的要求。当前虽然IMS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对于软交换来说,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使其能够在电信网络中继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继明.软交换技术[J].中兴通讯技术,2001,7(2):10-15.

[2] 倪明,朱越,雷海强.软交换在PSTN网络演进中的应用策略[J].中兴通讯技术,2002,8(5):27-30.

[3] 杨志刚,廖述剑.浅论软交换技术及其应用[J].机械管理开发,2011,(04).

探索云计算的应用与发展 篇4

关键词:云计算,云,IT产业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是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 即把存储于个人电脑、移动电话和其他设备上的大量信息和处理器资源集中在一起, 协同工作。它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 可以将巨大的系统池连接在一起以提供各种IT服务。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技术和商业模式, 它将带来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在未来, 只需要一台电脑或者一个手机, 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 使用云计算资源犹如使用水电资源一样方便快捷。云计算的发展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未来我们的生活会更紧密的跟网络联系在一起。走向云计算时代, 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地认识它, 探索它的应用与发展。

1 认识云计算

云计算是IT产业的第三次变革, 前两次是个人计算机变革和互联网变革。个人计算机变革从80年代到整个90年代, 它将昂贵的、只在特殊行业中使用的大型主机变成每个人都可以负担得起、都能使用的个人电脑, 提高了个人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率。互联网变革发生在90年代末及最近十年, 它将数亿的单个信息孤岛集成庞大的信息网络, 方便了信息的发布、收集、检索和共享, 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沟通和共享以及协作的效率, 丰富了人类的社交和娱乐。

云计算变革正在发生。它将IT基础设施变成如水电一样按需使用或付费使用的社会公用基础设施, 实现了从计算机到使用者、从应用到任务的转变, 使人们能够像使用水电那样使用计算资源。云计算变革是前两次变革的继承和飞跃。

1.1 狭义云计算

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 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 (硬件、平台、软件) 。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 并且可以随时获取, 按需使用, 随时扩展, 按使用付费。狭义云计算只是指IT基础设施, 后来才延伸为包含平台、软件的资源。

1.2 广义云计算

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 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 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目前媒体和大部分公司所指的云计算均是广义云计算。

1.3 云计算模式

云计算的关键是“云”———由大量的计算机阵列组成的大型服务器集群。云计算实现了从计算机到使用者、从应用到任务、从孤立的数据到可以随时访问、可以与任何人共享的数据的转变。

与传统的以PC为中心的计算模式不同, 云计算是以用户、以任务为中心的。作为使用者, 我们可把所有任务都交给“云端”, 也就是“云服务器”去完成, 我们只需要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够了, 不需关心存储或计算发生在哪朵“云”上, 但一旦有需要, 我们可以在任何地点用任何设备, 如电脑、手机等, 快速地计算和找到这些资料。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资料丢失或损坏。

如图1所示, 用户利用电脑或便携设备, 经Internet连接到云中。对这些用户而言, “云”是一个独立的应用、设备或文件。“云”中的硬件和操作系统是不可见的。

2 云计算的应用

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式, 云计算将计算任务分布到“云”中, 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得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基于云计算的应用或服务称为“云服务”。云计算的应用其实就是“云服务”,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SAAS与平台即服务

SAAS (软件即服务) 这种类型的云计算通过浏览器把程序传给成千上万的用户。在用户眼中看来, 这样会省去在服务器和软件授权上的开支, 他们不需要事先购买服务器设备或软件授权。从供应商角度来看, 这样只需要维持一个程序就够了, 成本也要低得多。

平台即服务是SAAS的变种, 这种形式的云计算把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来提供, 用户可以使用中间商的设备来开发自己的程序, 并通过互联网和其服务器传到其他用户手中。

2.2 实用计算

实用计算为IT行业创造虚拟的数据中心, 使得其能够把内存、I/O设备、存储和计算能力集中起来成为一个虚拟的资源池, 为整个网络提供服务。

2.3 网络服务

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服务范围非常广泛, 从分散的商业服务到全套的API (应用程序接口) 服务。网络服务提供者们可以提供API让开发者能够开发更多基于互联网的应用, 而不是提供单机程序。

2.4 MSP (管理服务供应商)

管理服务是云计算最早的应用之一。这种应用更多的是面向IT行业而不是终端用户, 常用于邮件病毒扫描、程序监控等等。

2.5 商业服务平台和云计算集成

商业服务平台是SAAS和MSP的混合应用, 该类云计算为用户和提供商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个平台;云计算集成是将互联网上提供类似服务的公司整合起来, 以便用户能够更方便的比较和选择自己的服务供应商。

3 云计算的发展和未来

随着国际IT巨头以及国内诸多厂商对于云计算领域的积极探索, 云计算已经从一个创新型的技术概念, 开始成为IT产业共同关注的焦点。发展云计算, 对IT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第一, 在信息服务产业领域, 云计算的IT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为产业带来了节省成本、拓展应用、更加充分利用资源的全新思路。这符合了产业发展中控制成本、节省资源、减少排放、保护环境等多方面的需求趋势。第二, 云计算也为IT软件服务、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产业开拓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建设思路, 成为了信息服务、产业服务模式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未来的几年里, 云计算将不断发展并且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3.1 云计算使网络成为一种全球共享的通信媒介

现在网络的主要功能在于交换、发布和操作信息。网络内容不再像早些年那样是静态的, 全球用户每一天都在改变网络内容。互动和实时的Web 2.0也是云计算的主要推动因素。云计算能够使用现有的基础设施, 在极短的时间内处理大量的信息以满足动态网络高性能的需求, 使网络成为一种全球共享的通信媒介。

3.2 云计算实现信息管理科学化

网络实现了快速访问大量的信息。但是, 分类海量信息、消除信息混乱是一个挑战。没有快速和准确地找到用户需要的信息的能力, 网络的价值就会开始消失。云计算是专门为消除信息混乱、建立有序结构而量身定做的技术。云计算提供了把各种不同种类的信息集成在一起的能力, 为处理大量的数据提供了更多的计算能力, 提供更简单的基础设施管理。

3.3 云计算促使技术寻求简单化

虽然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高级, 但是用户却希望技术产品越来越易用。以服务的方式在互联网上提供软件取得的市场成功就是向简单化发展的一个例子。软件服务也是云计算的一个先驱。通过购买一项服务, 而不是直接购买软件产品, 企业能够直接使用最新的软件, 没有复杂性, 无需管理成本, 也不用升级软件, 这便是云计算给整个IT业带来的简单化。

3.4 云计算促进技术创新

云计算的最终目标是将IT设施作为一种公共设施提供给广大用户, 使人们能够像使用水和电话那样使用计算资源。云计算能够随时随地在用户需要时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 这不仅需要将新思想更快地应用到市场, 还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发展云计算是促进技术创新和加快实用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3.5 云计算使IT产业变成绿色环保和资源节约型产业

绿色环保和资源节约型产业日益受到关注和推崇, 而云计算的发展将推进“绿色IT”的实现。云计算能更有效地使用能源, 减少运行数据中心所需要的耗电量, 过剩的计算能力会得到利用。通过整合资源, 云计算平台能够节省能源和运行成本。

4 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 云计算在我国这个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中的应用虽仅仅是刚刚起步, 但已经可以预想未来无限光明的前景。好风凭借力, 当前互联网遇到了新的发展契机, 云计算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助推IT产业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 Michael Miller.云计算[M].姜进磊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4-13.

[2]危烽.浅谈“云计算”在互联网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3) .

模糊数量化理论的应用与探索 篇5

模糊数量化理论的应用与探索

在研究模糊数量化理论的基础上,力图找到一种数量化程度较高,并且能反映含有定性与定量变量系统的实用方法。该方法不仅能较方便地在计算机上实现,并在实际问题中得到应用与验证。

作 者:王振强 唐慧娟 于九如  作者单位:王振强(天津大学建筑工程系,)

唐慧娟,于九如(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刊 名: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SYSTEMS ENGINERRING――THEORY & PRACTICE 年,卷(期):2001 21(7) 分类号:Q332 关键词:模糊数量化理论定性与定量变量系统  

探索公务卡的推广与应用 篇6

我县从2011年底开始试行公务卡制度,2012年开始在全县推行公务卡制度,由于涉及面广、牵涉人员众多,尤其用卡环境不完善、用卡意识不强形成诸多问题,为公务卡的推广带来一定困难。据对新安县公务卡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在公务卡制度运行过程中,我县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现状

建立了一套制度。2011年,我县先后出台了《新安县县级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新财[2011]94号)、《关于在县级预算单位进行公务卡试点的通知》(新财[2011]95号)等文件,在六个单位进行个公务卡结算试点,为我县推行公务卡结算奠定了基础。2012年县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工作的通知》(新政[2012]22号),明确了公务卡的使用范围,在县级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2013年,为保证公务卡制度顺利进行,我县下发了<关于县级预算单位实施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通知>(新财[2013]23号),要求:凡在强制结算目录之内的公务支出必须通过公务卡结算。

培训了财务人员。为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我县在2012~2013年间,印制《新安县公务卡改革培训资料》300份,先后组织4期培训班,对县直预算单位会计、乡镇财政所人员等280余人进行了培训。要求大家站在党风廉政建设和预防腐败的高度,提高对公务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单位公务卡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制度,逐步扩大公务卡使用范围,切实减少公务支出中现金的提取和使用。

选定了代理银行。按照《新安县县级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县财政在国库集中支付代理银行的基础上,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新安县农业银行、新安县工商银行、新安县建设银行、新安县邮政储蓄银行为我县公务卡代理银行。县级各预算单位自行选择代理银行,组织本单位职工统一办理公务卡。截至目前,全县共办理公务卡5450张。

制定了公务卡结算的基本程序。第一步,预算单位职工因公务活动持卡消费,应取得相应报销凭证和消费交易凭条(即银联小票);第二步,在规定期限内,职工持发票、交易凭条及相关凭证到本单位财务部门申请报销;第三步,单位财务部门审核并填写支付申请书,报县国库支付中心;第四步,县国库支付中心根据单位申请,通过集中支付系统提取相应的公务消费信息,对单位审核后的支付金额进行审核,对符合规定的支出予以支付。

明确了职责分工。《新安县县级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财政、银行、预算单位、银联公司各自的职责。在此基础上,财政内部也分工明确:国库股负责确定代理银行、制定公务卡管理的有关制度、组织单位财务人员培训、开发维护公务卡管理支持系统、对预算单位公务卡支出业务和报销事项进行动态监控等;国库支付中心负责对预算单位公务卡支出业务和报销事项的审核和支付。

公务卡使用情况。据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我县公务卡使用情况是:办理公务卡5450张(其中13个乡镇358张),交易笔数3808笔(其中乡镇交易6笔),交易金额1429.8万元,报销金额1428.4万元。

二、存在问题

1.办理公务卡情况不均衡。全县累计办卡5450张,其中13个乡(镇、产业集聚区)仅办理358张,有些预算单位办卡人数达到单位总人数的85%,还有些单位仅有两张。

2.“有卡不用”现象普遍。县直单位公务卡使用效率不高,使用频率最高的单位7张卡,使用111次,平均15.85次/卡;使用频率最低的单位43张卡,使用2次,平均0.04次/卡。十一个乡镇和二个产业集聚区共办理公务卡358张,除一个镇使用6次外,其他的都没有使用。

3.公务卡管理制度不完善。县级预算单位没有按照《新安县县级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制定本单位公务卡使用、报销、管理的具体办法。

4.公务卡的受理环境不好。一是刷卡设备安装太少,目前,我县除了一些大型商场、超市、宾馆、饭店等具备刷卡条件外,大量的个体工商户不具备刷卡条件,特别是十三个乡(镇、产业集聚区)除城关镇外基本没有POS机。据统计,我县已安装刷卡设备的单位及各个体工商户1400余户,不足20%。二是还款条件复杂,办卡银行规定,通过公务卡还款系统还款,受理银行各支行需要加盖国库支付中心公章的还款明细备案,我县具备办卡条件银行支行都在县城,给乡镇还款带来了极大不便。

5.公务卡制度执行难。单位反映,按照银行的规定,用公务卡转账也要扣手续费;用公务卡支付电话费时,存在预存金额与发票金额不一致,在报销时会发生纠纷。支付中心反映,在审核公务卡消费时,登录银联公司网站,会出现无法下载信息,也无法关闭网站的情况,影响业务的正常进行。

三、原因

公务卡作为一种携带方便、使用便捷、透明度高的结算工具,在实际运用中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何在?我们认为:

1.思想认识不到位。在办卡过程中,部分单位领导担心个别同志办卡后个人消费不还款,影响单位正常运转;职工则担心在公务消费刷卡后,单位无钱或报销不及时,影响个人信用。这是影响办卡的主要原因。

在公务卡使用中,部分单位领导和职工由于缺乏对公务卡的了解,又受传统的货币消费观念影响,不习惯刷卡消费,不愿意使用公务卡。在公务消费中千方百计找理由现金支付。

2.公务卡宣传不到位。在公务卡制度推行中,虽然财政部门对单位财务人员进行了培训,但单位领导和职工作为具体使用者没有接受过培训,对公务卡知识知之甚少。单位财务人员虽然接受了培训,对公务卡管理的规定,也是一知半解。如《新安县县级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公务卡主要用于原使用现金支付结算的零星商品服务支出,其信用额度是5000~20000元。部分单位在购买大宗商品或办理大额支出时,使用公务卡结算,认为透支额度太低,不利于开展工作。

3.基层预算单位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支付方式影响着公务卡的推行。受现金交易的消费观念和支付方式的影响,推广公务卡等电子消费方式,银行结算管理办法规定,使用信用卡刷卡结算的,银行收取结算金额1%~2%的手续费,商家由于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从经济利益上考虑,希望实行现金交易;同时作为消费者的预算单位,也不习惯这种方式,潜意识里不自觉的抵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务卡的推广。

4.公务卡制度的执行没有具体强制措施。《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央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业务中原使用现金结算的公用经费支出,包括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和5万元(以人民币为单位,下同)以下的零星购买支出等,一般应当使用公务卡结算。”《河南省省级预算单位实施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通知》規定:“原使用现金结算且目录规定的公务支出项目,应按规定使用公务卡结算,原则上不再使用现金结算。”以上制度都是软措施,对单位的约束力不强。

公务卡制度的建立涉及到财政、预算单位、发卡银行、持卡人四方利益关系,公务用卡的使用主体是持卡人,即公务人员,公务用卡的受益主体是财政预算单位和发卡银行。调动用卡主体积极性、改善用卡环境、调整单位内部财务制度,四方联动是公务卡发展的必须动力。

四、解决途径

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以不断促进公务卡的发展。

1.注重加强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为推广应用公务卡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改变人们的观念,尤其应吸引中小、零散商户主动接受刷卡消费模式。各银行机构要对使用现金交易的弊端和使用刷卡交易的好处进行合情合理的宣传。促使人们深入地了解使用银行卡的便利,从观念上逐步接受刷卡消费。激发商户的主动性入手,从外部力量入手推动公务人员使用公务卡的积极性。

2.清理已办公务卡,提高使用效率。按照豫财库【2012】41号《关于实施省级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通知》:“推行公务卡改革不再要求各预算单位为所有公职人员都办理公务卡,预算单位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为特定人员办理公务卡”的精神,针对公务卡使用范围窄,效率低,有卡不用现象严重的情况,财政部门应组织单位财务人员对本单位公务卡的办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清理和整顿。结合实际,将基本不用于公务消费的公务卡转为个人信用卡;对经常进行公务消费的人员办理公务卡,提高公务卡的使用效率。

3.完善管理制度,约束消费行为。按照豫财库【2012】41号《关于实施省级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通知》:“为加大公务卡的推广应用力度,各预算单位可结合实际与代理银行协商自行调整公务卡信用额度,原则上按照20,000~50,000元(含50,000元)掌握,不再受最高额度30,000元以内的限制”的精神,财政部门要及时调整公务卡的信用额度,方便公务卡的使用。

各预算单位要按照《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河南省省级预算单位实施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单位财务内部控制规范,制定本单位公务卡报销、强制结算目录的管理细则,对不使用公务卡结算的业务增加审批环节,加强财务管理,并认真做好对本单位持卡人的宣传培训等工作。

4.采取强制措施,强力推行公务卡。在政府的支持下,财政部门可以强制减少预算单位使用现金的限额,加大对单位提取备用金的监控力度,督促单位积极主动使用公务卡结算。其次,联合纪检、监察部门,对单位公务卡使用情况定期进行通报。第三,审计、监察等部门可以对单位公务卡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5.优化受理环境,提供优质服务。人民银行、各公务卡代理银行、银联公司等部门要密切合作,制定优惠措施,降低手续费,督促企业、个体工商户安装刷卡设备,保证具备刷卡条件的商户达到80%以上,为公务卡的推行提供便利的硬环境。各有关银行,制定措施,简化还款程序,方便还款。

作为一项新兴的贷记卡业务,公务卡业务的成熟发展需要具备市场成熟、银行参与、政府扶持等三方面条件,需要政府、银行、公务人员各有关方面共同努力,从制度到操作、从思想到行动全方位的推行公务用卡制度的实施,推进财政支出的公开透明化。

应用与探索 篇7

南阳理工学院自2001年招收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本科专业以来,《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就一直作为计算机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将该课程列为计算机本科专业的重要课程进行建设,并针对本门课程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讨论与研究,开展相应建设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课题组成员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教学经验、教学资料和科研经验,促进了理论和实践教学,本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1 教学规划和建设

1.1 课程建设目标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作为计算机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是因为本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的数据库原理和软件设计基础,主要讲解关系数据库各种数据模型、SQL语言、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安全、数据库保护等模块[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数据库系统原理基础知识,了解各种数据库设计方法(如自顶而下、自下而上等)、标准SQL语言、数据库设计步骤、数据库维护等数据库应用技术和反映当前数据库领域发展趋势的新产品、新技术。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在试验及实训(如课程设计)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对数据库系统有一个全面、深入、系统的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从事数据库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课题组成员能够针对具体科研项目如科研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或人事工资管理系统等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实际项目为讲解实例,从数据库设计步骤出发,为学生详细讲解系统开发过程,使学生真正掌握数据库系统原理的知识点并形成软件工发的思想与思路,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1.2 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每届约390人,教师10人(其中讲师占39.0%),师生比约为1:39,离本科教学评估的师生比要求相差甚远。为解决教师相对不足的现状,除了积极引进高层次教师,还要重点培养年轻教师为教学骨干后备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出一至二名学术带头人。截止到2010年10月份,课题组成员升级为教授2名,讲师8人,全部具有硕士资格,师资力量得到极大提升,科研能力也明显提高。

教学改革是促进教学工作与时俱进的重要途径,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可以使青年教师扩宽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思想,更有力促进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同时科研工作是促使教学最有力的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工作,承担和参与科研项目研究。近年来数据库原理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成功申报了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基于S3C2410的可信JPEG XR图像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和《基于数据挖掘的陶瓷坯釉料配方优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同时《电机行业硅钢片套裁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已通过鉴定验收。通过这些科研项目,有效地锻炼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教师自身素质得以迅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基本功更加扎实。

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本课题组教师的知识结构普遍上一个台阶,形成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今后我们还会引进人才来充实教学队伍,给课题组增添活力,培养他们迅速成为专业骨干。

1.3 课程建设

本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理论知识点多而抽象,听起来容易而操作难,学生学完之后感觉比较空洞,教师因参与多项科研工作具有教学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理解不够深入全面等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影响《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质量的最大祸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首先,根据学生类别,按专科、本科、专升本分别制订教学大纲,从源头上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压缩理论课课时,加大实验课时,增加实训环节,形成“理论+试验+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然后改革课程考核方案,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加强学生打牢基础的必要性。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努力,起到了统一思想的目的,课程建设也逐见成效。

1.4 教材建设

本课程选用王珊主编的《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教材,因为该教材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严格按照关系数据库模型和数据库设计方法来展示数据库系统原理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技术,有关的学术观点更让人易于接受。鉴于该教材实验部分内容缺乏,我们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及积累,自编了与本教材配套的实验教材,包含习题集和上机指导。习题集提供了不同类型的5种不同难易程序的习题,而且以数据库设计习题为主,上机指导包括每章上机题例及相关要求和提示,对学生实验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实训课程暂无指定教材,完全由教师真实项目作支撑,等经验成熟了,我们决定将这三部分的内容统一,自编成一本切合我院学生使用的通用教材。

2 深化教学改革

2.1 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

通过规范教学大纲界定数据库教学知识点,然后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精心制作电子教案和课件。经过多年积累,本课程组教师都有自己的电子教案,为了统一思想,知识共享,本课程组利用假期进行电子教案资源整合,互相吸收优点,对原模板改进,加入知识难点小视频,并且力争做到知识点生动有趣,难点通俗易懂,吸引学生兴趣等,形成本课程唯一的高质量电子课件样本。在使用过程中各任课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修改意见,本着一年一修订的办法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同时利用多媒体投影,结合黑板板书,既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又不至单调枯燥。利用校园网发布课件、利用论坛与学生交流解答疑难、公布教师的电子邮箱地址、通过电子邮件向学生提供课外辅导渠道等措施逐渐增强学生兴趣,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2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数据库这门课程具有理论性、综合性、抽象性、实用性等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引进了案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脱离实际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成为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案例教学法以真实的项目案例为对象,以共同完成案例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一种新教学方法[2]。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真实或实际的项目,有助于学生理解数据库抽象概念,明白数据库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掌握用数据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在数据库课程的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体验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但是案例教学法不是简单地将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也不是简化了教学方式,而是需要教师有项目研发经验、解决和处理数据库问题的综合能力,还要有能力对案例教学结果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3]。只有经过教师充足的知识积累、学生的相互交流、师生的自我评价等才能使案例教学法行之有效。

2.3 采取集中实训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微机和数据库编程工具即可,使用ACCESS、SQL Server、Oracle等都可以满足要求。我校具有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三个可用于开设该课程的机房,近百台电脑,完全具备实践教学的环境要求。在整学期理论和实验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两周实训,使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有机地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通过集中实训突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明显提高。

2.4 考核方式改革

经过多年积累,我校建设题库系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参考题目。另外对于考核方法也作了调整,实行考教分离,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并逐步细化考核的标准,逐步改变目前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以利于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评分方式是理论(30%)+实验(20%)+实训(50%)。

2.5 建立精品课程教学网站

经过2年多建设,《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于2007年7月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建成《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教学网站。在建设《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教学网站是一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拓宽教学资源使用和学生受益范围的举措,也是让学生能更大程度地获得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了解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并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的平台。在此课程的教学网站上,有教学大纲、课件、习题集、试题库、讨论区、小视频等课程相关内容,既对本专业学生提供了共享与交流环境,也为其他专业和远程教学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4]。

3 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取得的成就

作为计算机专业一个重要的基础课程,《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教学长期以来形成可一种积极进取和团结向上的作风,一种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协作精神。全体教师成员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为课程质量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近三年的年度教学评价中课题组教师的业务考核均为良好以上。其中有三人在学校组织的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得教学优秀二等奖。教学之余课题组成员积极申报并参与科研工作,如《高校学分制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三维视景仿真应用研究》、《嵌入式网络视频远程传输研究》等,为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奠定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4 不足之处及以后的努力方向

在本课程的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提高和改进,如师资队伍不完善,高职称、高学历人员比例低,教材建设水平有限,网络资源不够丰富等,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制定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1)针对师资力量还不够雄厚,高职称、高学历人员比例不高的现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提高学历层次和学历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科研工作,提高自身教学、科研素质。并可适当引进一些高学历、高职称优秀人才加入。

2)教材建设要借鉴国外优秀教材,汲取其中精华,最后自编成一套理论性强、实践操作可行性好的教材,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3)网络资源是提高资源共享,学生课外学习、交流的良好途径,要进一步丰富网络资源,设立专门的论坛、题库、经典例题、考研专区等内容,施行专人负责,不断更新完善。

摘要:《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作为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2007年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立程牌。该文从课程的规划与建设出发,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深入探索了课件制作、案例教学法实施、课程体系变更、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等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数据库,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宋晓虹,陈翠娥.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3]马莉.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科研,2010(4).

应用与探索 篇8

一、Matlab仿真在DSP实验课程教学的应用实例

Matlab软件作为一套功能强大的科学计算、可视化以及交互式程序设计的数学软件, 已经日益成为众多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科学研究与计算的工具[6], 利用Matlab仿真技术进行DSP实验项目的开发, 能有效弥补DSP集成开发环境无法完成的工作, 某些由DSP芯片实现的算法可以先由Matlab仿真软件进行参数的计算, 并利用TI公司的CCS集成仿真环境进行仿真。因此将Matlab仿真软件引入DSP原理与应用实验课程教学, 可以充分利用Matlab的强大运算功能, 完成参数的设置, 使DSP课程教学更加系统化, 从而能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教学效果。本文以设计IIR滤波器为例, 介绍Matlab仿真在DSP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 由Matlab软件设计IIR滤波器

IIR滤波器的设计要求如下:采样频率:9000Hz;截止频率:1500Hz;通带波纹:<0.5d B;阻带衰减:-20d B以下;滤波器级数:5;实现时, 考察在IIR滤波器中计算精度对数值的影响。

(二) 滤波器参数的获取

IIR滤波器的设计通常都是利用成熟的模拟滤波器设计成果, 通过冲击不变法或者双线性变换, 将模拟滤波器变换为满足设计要求的数字滤波器[7]。模拟滤波器的设计有三种常见的类型, 分别为:

1. 巴特沃思滤波器, 其幅度响应在通带内具有最平特性。

2. 切比雪夫滤波器允许在通带内具有波纹, 其阶数要小于巴特沃思滤波器;

切比雪夫滤波器分为I型和II型, I型的过渡带衰减速度快, 而II型的通带内波纹较小。

3. 椭圆滤波器具有等波纹通带和等波纹阻带幅频响应, 对于给定设计指标用椭圆滤波器实现时, 需要的阶数低于巴特沃思和切比雪夫滤波器。

MATLAB对于这些常见的滤波器有专门的设计函数, 分别为butter, cheby1, cheby2和ellipse[8], 具体的函数调用可以查询MATLAB Help。考虑到本实验中滤波器级数较少及阻带衰减-20db以下的要求我选用了chebyshev I型滤波器。调用MATLAB函数[b, a]=cheby1 (5, 0.5, 1500/10000*2) 得到

(三) 滤波器数据的输出

调用MATLAB函数freqz (b, a) 得到该IIR滤波器的频率响应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该滤波器幅度响应符合设计要求。

二、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一) IIR数字滤波器的选择

常见的IIR滤波器的实现有直接I型, 直接II型, 级联型和并联型。其中直接I型由等式直接得到。利用TI公司的CCS集成开发环境编写完成滤波算法的5阶直接I型IIR0系统子程序, 在子程序IIR0中使用了循环缓存, 循环缓存的优点在于不用在每次运算结束后通过存储延迟语句来更新数据, 因为数据指针在数据区内循环, 所以只需更新当前指针处的数据即可, 此前的数据y (n) 将自动成为y (n-1) 。利用该程序对输入的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进行滤波处理, 最终分析滤波的效果。

(二) 程序的运行

利用Matlab产生由频率分量800Hz, 2000Hz, 3000Hz组成的正弦信号作为输入, 组成的信号波形频谱如图2所示, 调用IIR0得到相应的输出波形与频谱如图3所示。

由图3中可以看出通带内的800HZ的正弦信号通过滤波器后幅度几乎不变, 过渡带内的2000HZ的正弦信号通过滤波器后得到了一定的衰减, 而阻带内3000HZ的正弦信号通过系统后被彻底的滤除了, 总体达到了滤波的效果。

三、结语

本文通过一个实例系统分析了Matlab在DSP课程中的应用, 通过Matlab可产生仿真用的信号数据, 以及为DSP芯片实现滤波算法提供程序用的相关参数, 通过该实验也让学生认识到DSP系统滤波器开发的总体思路, 明确了Matlab在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管庆, 胡全.“数字信号处理”与“DSP技术”课程的关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8, (5) :86-88.

[2]戴明桢, 周建江.TMS320C54X结构、原理及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3.

[3]张卫宁.DSP原理与应用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4]孙成立, 王希敏.DSP技术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11) :306-307.

[5]吕宏, 黄钉劲.DSP技术课程教学中MATLAB应用的探索与实践[J].信息技术, 2014, (2) :77-79.

[6]王彬, 于丹, 汪洋.MATLAB数字信号处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7]陈芬, 彭宗举, 王晓东, 严迪群.DSP技术实践课程的项目设计及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2) :172-174.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探索与应用 篇9

一、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1. 供应链。

什么是供应链, 中国《物流术语》国家标准是这样定义的:“供应链, 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 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 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所谓供应链, 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即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 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一个网络。供应链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是重要的流通组织形式和市场营销方式。它以市场组织化程度高、规模经营的优势, 有机地连接生产和消费, 对生产和流通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供应链一般分为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 它们的区别是外部供应链范围大, 涉及企业众多, 企业间协调更困难, 我们一般研究的供应链管理是指外部供应链的管理。

2.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就是在商品供给的链条中, 企业间就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管理活动, 加强相互间的合作, 形成战略联盟, 通过信息的共有化、需求预测的共有化等等来实现物流机能的分担, 实现商品流通全过程的效率最大化。供应链管理是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了供应链各环节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 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激励职能, 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 以期达到最佳组合, 发挥最大效率, 迅速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供应链管理是在现代科技促进产品极其丰富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管理理念, 它涉及各种企业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是一种跨行业的管理, 企业间作为贸易伙伴, 为追求共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共同努力。供应链管理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供应链之间的博弈, 原有供应链上的企业由企业的博弈对立发展到企业经营的共生。

二、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三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1. 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1) 加强物资需求计划申报和基础技术资料的管理。计划申报作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的源头, 对物流的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 物资需求的节点应与科研生产实际需要吻合一致, 不能超前, 也不能拖后。第二, 物资需求数量不能随意放大或减少, 根据现场装配数量、批次精确申报需求。第三, 物资的选用要本着便于实施采购, 节约成本的原则, 尽量在企业的合格供方目录中选择, 能用国产的尽量不用进口的。第四, 如果申报的物资器材非常零散, 一定要先汇总然后再申报, 从企业内部物流的全过程来看, 汇总可以减少成倍的工作量, 对临时计划要求使用单位定期进行申报也是一个好的办法。第五, 采购的基础资料如汇总表、工艺消耗定额、配套表一定要准确、有效, 为申报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2) 要明确采购批量和提前期这两大关键因素。物资采购部门在编制采购计划时要严格依照科研、生产申报的计划, 合并不同使用单位申报的同种物资, 同时平衡库存动态以及在制品储备、毛坯零部件等情况, 实行准确订货。根据科研生产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储备采购、个别采购和科研生产同步采购 (如辅料的采购) 的方式, 总之要采取措施, 使到货时间越靠近生产节点越好, 但要防止推迟到货和到货不合格的危险。为了适应科研、生产小批量多品种频繁调整的特点, 可以缩短计划周期, 增加临时计划及时编制, 以便增加调控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既保证供应又避免长线积压。 (3) 合理储备安全库存。为使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 防止因需求或供应的波动引起缺货或停工待料, 经常使仓库中各项目保持一定数量的计划库存量, 称之为安全库存。对于科研生产常用而又有一定采购周期的物资器材, 使用单位可以根据需要申报安全库存清单, 经企业相关领导评审后, 物资采购部门负责实施采购, 经检测合格后存放物资采购部门以备急用。安全库存体现“一年一申报、一年一调整、谁申报谁优先”的原则, 它对实现物资均衡供应、确保完成精品配套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 供应链中的供应商管理是关键。 (1) 供应商的选择已不简单是按原比价原则确定, 而是和供应商建立长期的、互利合作的新型关系, 成为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共同获益的战略伙伴。企业供应商管理要规划设计自己的供应商优选目录, 整合供应链优势资源。 (2) 供应商不仅要准时、按质按量供应制造商所需的原材料和外购件, 而且要积极参与制造商的产品开发设计过程。同时我们需方有义务帮助供应商改善产品质量, 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供货成本。 (3) 采购信息交流及时准确性。供需双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企业在生产计划、库存、质量等各方面的信息都必须及时进行交流, 以便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处理。只有双方进行可靠而快速的双向信息交流, 才能保证所需的原材料和外购件的准时按量供应, 充分的信息交换可以增强供应商的应变能力。 (4) 交货的准时性要求。现代企业组织生产一个重要特点是要求交货准时, 这是企业进行精益生产的前提条件。交货准时取决于供应商的生产和运输条件, 供应商一方面不断改进企业的生产条件, 提高生产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减少因生产过程不稳定导致延迟交货或误点现象;另一方面重视运输过程, 确保运输安全准确及时。 (5) 从供应商源头保证采购质量。企业实施精益生产后, 企业的原材料库存很少或为零, 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采购物资的质量必须从供应商源头抓起, 供应商要确保原材料和外购件的质量, 减少避免在科研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外购件质量出现反复影响任务的进度。

3. ERP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保证手段。

(1) ERP是伴随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提出的。企业的资源贯穿于企业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中, 它包括企业的人、财、物及供应链中各环节的资源。从现代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来看, 和企业相关的供应商及客户也是ERP的成份。传统的ERP系统, 侧重于整合企业内部的资源, 将各业务环节贯穿起来, 实现内部效率的最大化。例如, 以往财务和销售部门间通过手工单据传递业务信息, 到月底, 财务再将单据录入系统进行结账。而使用了ERP系统, 所有信息实时地在业务部门间传递, 保证了企业在任何时间点都是一个整合的实体在运作, 对于采购、库存、生产、成本及变异的监控提供了坚实高效的基础。 (2) 现代的ERP系统, 又可理解为扩展ERP系统, 其在强调提高企业内部效率的同时, 也注重对企业外部资源, 如供应商、客户和营运商的协调管理。它更加符合现代供应链管理的理念, 即强调合作和提高渠道效率。传统的ERP系统主要包含财务及成本管理、人事管理、采购库存管理、生产计划及管理、销售分销管理、服务管理等。而ERP系统在此基础上扩展了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管理、跨企业物流网络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 (3) 当今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 在这样环境下的企业供应链与工业化时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为全球企业供应链提高运作效率、扩大商业机会和加强企业间协作提供了更加强大的手段——电子商务平台。但是, 以速度和准确性为前提的电子商务对企业提出了两个很重要的要求, 即企业对市场反应的速度及企业与外部资源的协作能力。企业如果缺乏高效率的内部资源整合将无法快速对市场做出反应。而如果企业能在很好规划运作内部资源的同时, 整合其所具有的外部资源, 如供应商、代理、承运商等, 将提高其生产、采购以及交货计划的准确性, 从而在快速应对市场的同时, 提高对客户销售及服务承诺的准确性, 将使企业在强大的竞争环境中, 由于高客户满意度而保证市场优势。 (4) 企业在选择ERP系统时, 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系统的集成性:包括对企业内部业务 (产、供、销、财务、人事) 的完整整合能力以及对供应链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 如物流网络规划、运输管理、客户及营销管理。技术的先进性:具有开放的与流行电子商务平台集成的能力, 这对于帮助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至关重要。理念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如应用的个性化、全方位协同商务等。系统的可延伸性:即系统所涵盖的丰富的业务情景, 以便企业可以在未来随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应的业务流程, 而不需重复大量的IT投入。

三、结束语

应用与探索 篇10

关键词:PLC应用技术,教学,改革,实践

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的问世极大地加快了工业自动化的步伐, 是现阶段社会进步的重要助力。如今P L C在工业自动化方面应用十分广泛, 因此针对性的加强对社会上PLC技术人才的培养, 提高PLC专业人才的素质和工作能力, 对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PLC应用技术》是一门针对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结合PLC在工业中的实践应用对PLC的功能和相关内容做细致的讲解, 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对PLC的应用能力。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对《P L C应用技术》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教学内容落后, 教材更新迟缓, 理论化比较严重, 不注重与实践应用结合等等, 这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实践能力普遍偏低, 毕业后不能很好的胜任相关工作, 因此对《PLC应用技术》教学进行研究, 并针对性的提出教学改革措施, 加强实践, 是十分有必要的。

1 教学内容落后与实际脱节

我国现阶段的《PLC应用技术》的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随着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 PLC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新型的PLC以及原有PLC的不断完善、更新都是十分迅速的, 但是我国《PLC应用技术》的教材相关教学内容却没有做到同步的更新。往往教学内容里的PLC类型都是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型号在如今社会早已被淘汰。如今的PLC使用方法, 都已与最初类型有较大区别, 功能相比原先也更加智能和完备, 这些较大的变革, 使得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实际相差比较大, 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向实践的转化。

2 教学过程过于理论化不注重实践

《PLC应用技术》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是针对提高学生的PLC实践应用能力而开设的科目, 但是现阶段学校对《PLC应用技术》教学过于理论化, 与实践脱节严重。现阶段对《PLC应用技术》的教学, 只注重对课本理论知识, 忽略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性课程较少, 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 教师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是最主要的原因, 由于许多非常有意义的实际性内容, 需要亲自实践才能发现, 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是无法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教学当中的。其次, 没有实践经验的支撑, 教师就不能从实践的角度教学生看待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另外, 现阶段对《PLC应用技术》的教学多是理论课与实践课交替进行, 实践课时少于或最多等于理论课时, 由于理论和实践的区别以及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需要时间, 将一节理论课程的全部内容的进行实践操作需要的时间大于一节课的时间, 因此实践课程进程相比实践课程要快上很多, 使得因为实践课时不足导致了学生对所学PLC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差。

3 教学成果评价方式不合理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现阶段的《PLC应用技术》教学的教学成果评价方式仍偏重理论考擦, 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虽然某些学校会将实践课的试验结果与质量作为考核分数的一部分, 但是由于这种新的考察模式不够成熟而使得其比重与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这种偏重理论的评价方式使得教师教学过分注重理论教学, 轻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另外, 某些学校采取上机考试的方法对学生的PLC应用技能进行评估, 由于时间和环境的限制, 很容易使得对学生的考察出现偏差, 不能对学生的整体能力进行准确评估[1]。

3.1 加强教师实践经验培养, 提高教师综合水平

为了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一点就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PLC应用技术》的教师不但需要掌握完备的理论知识, 更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对教师的实践性培训和参观实习的办法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 让教师掌握从实践的角度来授课教学的能力[2]。教师应该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 结合实践经验和实际应用, 来向学生们讲解PLC的功用和使用方式。例如, 某教师由于参与过学校的P L C功能研发项目, 给工厂制作过一批控制机械手的P L C模块, 而使得自身实践经验十分丰富。于是他在授课过程中, 结合自己的一些已完成研发项目来为学生授课, 并在此过程中详细讲解研发过程的步骤和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和问题。由于他实际经历了这个实践过程, 使得他的讲解十分贴近实际, 直接将PLC的功能和实践中完成的功能进行结合讲解, 让学生很好的了解到了P L C具体的实践应用方法, 很好地拉近了学生所学知识与工业现场的距离,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2 完善教材的编制和及时更新

首先, 国家应加大对教材的编订和更新的投入力度, 争取将教材的变革跟上时代的步伐, 让学生们所学的内容是当今正在被使用的PLC类型, 以缩短学生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 让学生所学知识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另外, 学校应该加大对教材研究的投入力度, 组织学校教材研究编制小组[3]。针对教材内容落后于现实的状况, 在教学过程中, 贯彻所用教材内容的同时, 制定自己的特有教学教材和特色内容, 分出部分课时, 为学生讲解时下最新的PLC类型和应用技能, 以缩短学生所学内容和现实的差距。这样做的另外一个显著优点就是通过讲解较为古老的PLC和现阶段较为新型的PLC, 学生可以从中归纳发现两者的异同点, 从而让学生对PLC的本质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3.3 注重实践课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PLC应用技术》的教学, 过于重视理论, 而忽略实践。现阶段对《PLC应用技术》的教学, 首先教师要做到注重上机实习的实践课堂教学质量, 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机实习之前教师应该结合试验设备对实验环境做一个比较系统的讲解, 为学生提供所要实际操作的实例编程思路, 并指导学生完成编程和上机调试[4]。在课程后半阶段, 教师可以预留一定时间给学生讲解规范的编程方法, 给出具体程序, 让学生操作实践, 领会其中的内容和方法, 并通过总结归纳自己的方法和规范方法的差距和区别来提高自己的实践编程能力。

3.4 改革考核方式, 注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针对《PLC应用技术》的教学评估方式, 应该改革成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的考察模式。提升实践能力的考察在最终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 并重视实践考试的公平公正, 以此来提高学生和教师对实践能力的重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知识的灌输, 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应该将最终考试成绩、上级实验的成绩和平时表现成绩相结合, 综合评定学生学习效果。应该尽快改善学校的硬件质量, 保证最终考试中的上机实践考试的顺利进行, 由学生随机抽取上机试题, 保证考察的全面性[5]。对笔试试卷的编写, 应该适当增加实践性内容的比例, 考察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应用PLC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PLC应用技术》的教学改革仍不够深入, 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来完善教学改革深化实践过程。针对学校的教材落后问题, 首先应该呼吁国家加大对教材编制和更新改版的投入力度, 促进教学教材的尽快更新, 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另外学校应该组织自己的教材科研组, 通过附加现时流行的P L C相关类型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介绍等课程内容来缩短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另外, 针对学校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首先应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其次应该改革教学成果考察体制, 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力度, 从成绩评定方面来提高学生和教师对实践能力的重视。总之, 学校教学改革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并行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适应现代社会对P L C专业人才的应用需求。

参考文献

[1]池雪莲.《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与实践[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12, 11 (3) :126-128.

[2]黄清锋.PLC应用技术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研究[J].职业, 2013, 8 (23) :44-45.

[3]石建军.PLC应用技术教学实践与体会[J].新课程, 2012 (10) :119.

[4]金东琦.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3) 88-89.

应用与探索 篇11

关键词:网络空间建设;资源规模化应用;融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3/14-0176-03

● 引言

“三通两平台”建设是当前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点。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宽带网络校校通”是基础,“优质资源班班通”是关键,“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发展方向。目前,湖南省基本建立以中小学教师为空间建设及应用主体,以促进资源开发与教学方式转变为核心,以城区中小学及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为重点率先实施,以重点学校及骨干教师空间建设范例为示范引领,以班主任指导下的中小学班级空间和学生空间建设为拓展延伸的基本格局,并逐步推进空间建设与资源规模化应用的深度融合。

● 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实践路径

1.雏形探索:基于县域城域网的细胞化建设与应用模式

2007年初,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按照“一校一平台、一人一空间”的思路开始了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实践。该区基于门户网站,为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了平台,为师生开通个人空间。他们形象地将每个空间比喻为一个细胞,这些细胞聚集在平台上形成组织,诸多的组织则构成门户网系统。

(1)设置符合需求的栏目板块

学习空间主要包括四大板块:一是教育资源板块,包括专业资源和自制资源。省、市、区各级各类资源以学科、年级为线索嵌入个人空间。二是成长记录板块,不拘形式、随时随地记录个人成长的点点滴滴,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个性发展的电子档案系统。三是成长航标板块,根据学校、教师、学生不同身份,分权限、按需求推送各类教育讯息,为师生个性发展导航。四是互动交流板块,以空间为纽带,互联网捆绑手机网络,实现点对点、点对多、多对多的信息通讯,实现即时、延时互动。另外,师生还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增加个性化板块与栏目,实现高架构、可扩充。

(2)注重再生资源的全网流动

面对资源的淘汰更新与广泛需求的矛盾,该区探索了基于个人学习空间的再生性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一是通过政府采购,将各种专业资源注入个人空间。二是每一个空间都是资源开发主体,师生将自制或搜集的教案、课件等发布到自己的空间里。三是使用者根据个性需求对已有资源进行更新完善,实现再生成,形成新资源。个人空间的资源多管道、分权限进入不同的资源库与学校网站,最后汇集到岳麓教育信息网,资源实现全网流动,保障区域内不再形成信息孤岛,确保资源不断更新丰富。

(3)重视个性数据的智能分析

通过空间的“成长航标”,在集聚师生成长数据、智能辅助分析上进行探索,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以人为本。该区以采集“记忆数据”为例,学校通过网络向各空间推送采集学生记忆敏感期的调查问卷,当家长和学生参与回复后,即可以统计分析出同龄学生的记忆敏感时段、各区间值的数量。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记忆敏感期位于哪一区间,并获得针对这一区间的专业提示同时,学校可以将记忆敏感期与排课、作业布置等进行联系,科学安排学习时段。

(4)突出网络空间的应用创新

该区充分挖掘空间功能,让信息化的触角向教育的各个领域延伸。例如,以空间为平台实施的“绿色心吧”和“家长网校”项目都是成功的案例。“绿色心吧”通过网络关注师生的心理困惑与问题,多位心理专家参与回答求访者的问题,实现“多对一”、“一对多”的网络指导。“家长网校”以空间为纽带,实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走向“零距离”,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岳麓区基于县域、城域网的网络空间的细胞化建设与应用模式,设置符合师生需求的栏目板块,注重资源的生成与应用,重视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并依托网络空间开展一些特色活动,对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创新、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具有积极作用。

2.普及推广:基于专一型网络空间平台的分步推进

(1)分步推进空间建设普及

湖南省以中小学教师“人人有空间”为目标,采取由点到面、分步推进的方式,加快推进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普及。一是骨干教师优先推进。全省遴选骨干教师优先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组建教师空间建设的指导专家团队,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二是重点学校率先推进。在全省范围内选取具备基本条件和建设积极性的学校,组织教师参与空间建设试点,主要以城区学校和重点学校为主。三是区域整体推进。例如,选择郴州地区作为试点,探索以全市中小学校为单位整体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模式。

(2)注重空间应用管理与培训

一是加强组织管理。明确全省中小学教师空间建设应用的实施单位,并设立空间建设专项经费,用于补助教师空间注册及购买服务,为试点学校、试点区域的中小学教师注册开通空间,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二是强化应用培训。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同步实施教师培训,并开设多个专题培训班,深化教师对空间建设及应用意义及作用的认识,提高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及应用的兴趣与能力。三是实施奖励机制。设立空间建设与应用奖励专项经费,采取以奖促建、以奖促用的方式,表彰奖励优秀个人和先进单位,激发教师空间建设的成就感,使教师逐步形成持续建设及应用空间的内动力和责任感。

(3)探索基于空间的教学模式

在空间建设普及的同时,如何应用空间的交互技术与资源优势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必须同步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持续推进空间建设的关键。为此,湖南省积极探索基于空间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探索基于空间的学科群组教师研训模式,探索基于空间的管理评价和优质资源开发模式。

湖南实施基于专一型网络空间平台的分步推进策略,构建省域范围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重要路径,让更多基层学校、教师认识到了网络学习空间的基本概念,以及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等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3.创新实践:基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深度融合

(1)教师免费享受空间开通与资源服务

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是省、市、县、校四级资源网管理统一架构的多级平台,以教师身份认证统一、资源目录管理统一的方式实现全省教学资源网络化管理,为全省中小学教师免费提供教育教学资源,是全省中小学教师使用、发布、评价、交流教育教学资源的平台,也是全省各级教育部门掌握教师应用资源、开发资源情况的网络管理平台。为实现资源建设与社区空间的功能整合,网站开辟了“教师空间”专栏,为全省中小学教师免费开通网络空间、提供资源服务。目前,全省近50万中小学教师已成为网站免费注册用户,并有30多万教师自主开通了教学空间。

(2)打造符合教学需求的教师空间模块

基于资源平台的教师空间系统,不但拥有目前主流智能社区系统功能,同时为满足教学需求,优化资源整合、纵横流动、系统收集、资源推送功能,实现教学交互及过程管理,实现教师个人空间个性化资源与公共服务平台资源的深度融合。教师不仅能在空间内编辑、管理各类教学资源,同时智能社区系统还为其提供资源推荐、传播通道。教师可以在空间内结合各类网络资源进行网络在线备课,实现资源再造,不断产生生成性教学资源,有效解决资源应用与再生难题,让资源真正“活”起来。在实践中,教师在空间内自主选择资源网提供的各类应用,建设符合自己教学或学习需要的教师教学空间,通过空间系统实现教与学的过程管理、交互及记录,积极探索空间课堂、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平台还通过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向全省开通空间的教师提供学科教学指导、资源推送、在线咨询等服务,更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优质资源需求和教学研究需要。

(3)尝试多个空间建设应用平台的综合管理

据初步统计,湖南省借助“基教在线”和“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等平台,全省中小学教师基本开通了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并在巩固现有空间建设与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以中央电教馆国家教育资源公众服务平台为基础,加强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和“基教在线”平台的综合管理,实现多个平台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资源服务平台的基础性资源优势,推进资源规模化应用研究,开展基于网络空间的交互式、自主式、探究式教学的积极探索。

基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教师网络空间建设,实现了网络空间建设与资源规模化应用的深度融合,体现了网络空间建设和资源规模化应用推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一致性,是湖南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 结语

应用与探索 篇12

一、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理念下学生培养的必然模式, 是新世纪发展进步的基本要求. 数学应用能力得到提升才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学以致用, 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数学学习的目的除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逻辑水平外, 更重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 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注重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忽视了实践应用的价值, 这是非常不利于时代进步、人才素质提升的. 为此, 必须改善这一不足, 从思想上强调数学应用的重要作用, 从方法上加强对数学应用的锻炼.

二、强化师生数学应用意识

1. 教师从自身出发, 提高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识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引导地位, 教师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的思维有所干扰. 为此, 要想改善数学应用意识, 必须首先强化教师的数学应用意识, 并在实际教学中表现这一意识.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旧的教学理念, 以实践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思想之一, 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在教学中, 引进生活实例, 加以应用阐述.

2. 帮助学生树立应用意识, 让数学走进生活

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树立,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 1) 教学中阐述数学理论内容与生产实践的联系

在教学前期, 教师要介绍数学理论内容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 并在后期学习中, 将数学理论内容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进行阐述介绍, 可以以实例分析的模式进行. 唯有认识到数学的实践应用价值, 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 2)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实际应用

引导学生发现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并对问题进行思考, 采用数学内容进行解决. 比如, 在体育彩票的中奖问题上, 学生可以找到数学内容———概率统计的应用, 通过采用概率分析, 可以提高中奖的几率. 这样学生才会了解到数学应用发生在我们身边, 进而习惯性地用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 逐步养成数学应用意识.

( 3) 鼓励学生进行数学应用实践

数学应用思想的养成, 最有利的方式, 是学生的自主实践运用. 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数学课题调研来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应用, 进而养成数学应用意识. 比如在话费促销活动调查中, 可以通过对各种促销活动的算式比较, 根据用户实际通话量, 帮助客户选择最经济适用的话费促销方案. 这样学生切身体会, 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 进而强化数学应用思想.

三、课堂教学中培养数学应用能力的具体措施

1. 改革教学内容

首先要从教材上加以改革, 要摒弃传统数学中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本本主义, 引进生活案例. 在理论知识与生活案例分析解决中, 提升对数学现实应用性的了解, 在无形中锻炼学生自主用数学思维理解生产实践问题的水平. 此外, 教师在教学中, 也要注意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学以致用.

2. 开展数学应用活动

数学应用活动对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具有关键作用. 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对深化学生的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具有显著作用. 虽然这一活动需要的数学知识比较复杂, 仅适用于高年级学生, 对于初级学生并不是特别适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数学建模活动是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较好的实践方式. 对于低年级学生, 可以采用数学实践调查的方式来进行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比如对生活物价的估量与消费总额的计算等.

3. 引进多媒体技术, 完善数学教学方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仅仅只能依赖教师的口述与书写来进行, 比较抽象, 不便于学生发散学习. 多媒体技术的引入, 改善了这一不足, 使得数学教学课堂更加生动鲜活. 可以通过动画设计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理论鲜活地表达出来, 也可以通过视频播放介绍生产实践中的数学应用. 此外, 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最新的数学实际应用情况, 这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 改革数学考核方式

传统的数学考核方式中, 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部分的考查, 忽视了数学应用部分的考核, 这在应试教育的情况下, 是非常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的. 很多学生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考核, 因此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降低了对数学应用部分的关注程度, 这并不符合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 为此改革数学考核方式是必需的, 也是迫切的. 首先在数学考核中应该摒弃传统的单一考卷模式, 将部分分值放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以及课外实践应用中. 此外, 要在考核考卷中加大应用部分所占的分值. 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平时做起, 注重对数学应用水平的锻炼与提升.

四、结束语

数学应用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本目标之一, 也是人才教育的基础思想之一. 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 任何不为应用服务的理论学习都是没有意义的. 为此, 在思想意识上与教学方式上都要改善传统数学教学中的不足, 强化对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摘要: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应用服务的,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学习中, 应该提升师生的数学应用思想以及实践应用水平.本文从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作用入手, 在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思想及实践应用水平方面进行了一些对策探究.

关键词:数学应用能力,重要作用,对策

参考文献

[1]高鹰.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J].广西轻工业, 2009 (8) :203-204.

[2]王英霞.高校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8 (2) :315-317.

上一篇:装配机器人下一篇:驱动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