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与探索

2024-10-07

建立与探索(精选12篇)

建立与探索 篇1

一、内控制度的发展进程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 早已存在着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实践形式。这就是由于分工而形成的内部牵制。虽然原始社会中就有了分工, 但是并不是只要“分工”就一定存在“牵制”。随着私有制的产生, 财产的所有者对财产的控制欲望愈加强烈, 以分工为基础的牵制思想便产生了。应当说, 分工和私有制是内部控制产生的经济基础。

从本质上来说, 内部牵制的基本目的是查错防弊, 手段为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 主要控制对象是钱、帐、物等。正如《柯氏会计辞典》所指出的:“内部牵制是为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而制定的业务流程。其主要特点是, 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利的方式, 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 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

内部牵制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假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及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概率是很小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及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

实践证明, 这些假设是合理的。内部牵制机制确实有效地减少了错误和舞弊行为。因此, 在现代内部控制概念中, 内部牵制仍占有重要地位, 是有关组织和岗位控制的基础。

事实上, 复式记账本身也是作为内部牵制机制而产生的, 它将一项经济业务在相互关联的两个账户进行记录, 既保证了会计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 也保证了会计账面数据与实物的控制, 从而实现内部牵制的目的。

内控制度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之所以把内部控制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是为了按照公认审计标准来规范内部控制检查和评价的范围。“会计控制”一般对财务记录产生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审计人员必须对它作出评价;“管理控制”通常只对财务记录产生间接的影响, 因此, 审计人员可以不对其作评价。但是, 如果审计人员认为, 某些管理控制对财务记录的可靠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那么他要视情况对它们进行评价。例如, 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 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的统计分析需要给予评价。

2008年6月28日,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以下简称基本规范) 。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将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并指出, 执行基本规范的上市公司, 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行进行自我评价, 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 并可聘请具有证券, 期货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二、企业建立内控制度的重要性

从中外企业发展的管理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 内部控制制度与体系是存在于公司经营活动中的一套用来进行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 在公司风险管理系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其设计和运行的合理性和效率性也已成为衡量公司经营管理质量的重要标志。虽然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发展和健全, 我国各类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已经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和运营过程有了紧密联系与融合, 但是就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必备的完整性、综合性、灵活性和缜密性等要求而言, 许多公司在建立、健全、完善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提高公司对运营和风险的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到位, 这种现状无疑需要我国公司中的管理者对此加以重新审视和不断地进行创新与改进, 否则会使我国公司的内部控制始终处于低水平、低效率的重复建设或停滞的状态, 更有甚者会出现严重的亏损、倒闭和破产的地步。下面就以雷曼兄弟内部控制不健全不完善而导致破产的例子加以分析。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 雷曼兄弟的破产只是各大投资银行和各企业的一个典型代表, 而雷曼兄弟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却是各大投资银行和各企业共同具有且必须解决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内部控制环境有待改进

首先, 雷曼兄弟高额的股票期权导致内部控制环境的失效。股权激励确实使得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达成一致, 但精英们过分冒险的经营活动也损害了股东和管理层自己的利益。雷曼兄弟的CEO迪克·富尔德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富尔德相信物质的力量, 他提供极具诱惑力的物质激励促进员工协作。他在雷曼兄弟实行员工持股制, 给员工们的报酬中包含相当比例的公司股票和期权支付, 且锁定期比其他同行要长。1994年雷曼兄弟上市时, 员工持股比例为4%, 到2006年这个比例已上升到30%, 持股市值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员工就有200多人。其中, 富尔德共持有雷曼兄弟价值3亿多美元的股票。其次, 投资银行业务的隐蔽性导致了内部控制环境的缺失。债务证券化是在场外交易进行的, 买卖双方在公开交易市场之外单独完成债券交易。虽然这块业务市场总值数以百万亿美元, 但许多人士在此次次贷危机中才了解资产抵押证券等许多专有名词。

2、内部控制活动的不足

首先, 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导致除投资银行家外的人无法对其采取有效的内部控制活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 有尖端数学背景的投资银行家以金融衍生工具为武器, 采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对金融产品进行拆分、打包、信用增级, 从而增加了各类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面对各种高精尖的金融衍生品, 投资银行家们对高额利润的盲目追求以及竞争的压力使他们忽略了各种内部控制活动。而高门槛的数学要求、缺乏有效的内部信息又导致股东和监管当局不能及时发现金融衍生品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这样股东的财产成为一连串他们自己无法主宰的数字。

其次, 面对近年来次贷市场巨大利润的诱惑, 投资银行大量直接从事次贷市场的交易, 在激进参与的同时却没有及时对风险进行控制。1990年以来, 美国信用体系不断放宽贷款条件, 随着美联储不断降低利率, 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 推高房价。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火爆使得美国众多银行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过于乐观, 放款条件不断放松, 以至于没有任何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很差的居民也可以申请房贷, 或贷款金额和利率明显脱离贷款人的还款条件。由于缺少像商业银行一样稳定的资金来源, 投资银行为了弥补资本金不足往往需要在短期融资市场拆借大量资金, 其杠杆比率一再提高。雷曼兄弟宣布进入破产保护时其资产为6390亿美元, 而负债却高达6130亿美元, 面对如此高的负债比率, 投资银行却没有采取必要的内部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从而导致雷曼兄弟不得不走向倒闭。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三、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

我国企业一般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内部控制框架为标准, 参照内部控制框架中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来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 在此基础上评价内部控制执行的效率和效果, 最后综合两方面的评价结果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做出整体评价, 判断是否存在重大缺陷, 从而得出最终结论。这种详细的评价方法存在以下缺陷:首先是不符合系统观, 把内部控制的各组成要素分割开来。其实内部控制是一个整体, 其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企业应评价内部控制整体设计和执行的综合效率和效果, 而不应评价各个要素自身的有效性和它们各自对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贡献程序, 所以在评价时要重视各要素之间的耦合性和一致性。其次, 对所有要素涉及的控制点在未分清是重大缺陷还是非实质性漏洞的情况下就进行评价, 这会提高评价成本、降低评价效率。

我国财政部于2011年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 明确了单位建立和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要求。该规范由总则、控制目标和原则、控制内容、控制方法、监督检查等构成, 其中关于控制活动和的规范主要是针对会计控制及与会计有关的控制而制定的, 没有单独提出控制环境概念, 因此内容不全面。在2008年5月22日,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中的第五条规定: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 应当包括五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而事实上, 现代社会需要学习型组织, 要求每个员工实行“双环学习”, 即让大家知道组织与自己应该怎么做才合理, 是一种创造性学习, 这就不一定拘泥于现有的规章制度和流程标准。这种更高层次的“自控”, 不但超越了传统的“自控”, 更超越了内部控制规范标准这一“他控”。这种内部控制规范在供给上的“强行摊派”而不是市场导向的“各取所需”对内部控制规范的价值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社会来说, 也使得内部控制这种公共产品的外部性由正转负。于是, 内部控制规范得以生存的土壤也将消失殆尽。

目前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各自颁布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 都采用了广义的内部控制概念, 要求上市公司在披露年度报告的同时披露董事会自评报告及注册会计师的评价意见。企业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的评价属于企业自身的一种风险管理, 应该采用广义的内部控制概念, 对包括会计控制在内的所有内部控制活动都进行有效性评价。而注册会计师审核评价审核超出了其能力范围, 因此应该采用狭义的内部控制概念。

四、建立企业内控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1、建立内控制度应增加信息透明度

增加信息透明度的措施实际上也是严格控制风险, 以及加强政府监管。没有充分有效的信息披露, 作为外部人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无法监督公司管理层控制风险, 保证自己的利益, 政府的监管也无从下手。

2、建立内控制度应加强各部门间的监管

管理层基于传统思维往往将内部控制直接等同于公司治理结构, 其实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公司治理结构或称内部监控机制是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等组成的用来约束经营者行为和协调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一整套制度。而内部控制制度则是管理当局 (董事会及经理阶层) 建立的内部管理制度, 解决的是管理当局与其下属之间的管理控制关系。同时内部控制又与公司治理结构紧密联系。公司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 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而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担当的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的角色。

3、建立内控制度应严格控制风险

在保证企业自身健康成长的前提下, 严格控制风险才是最终的目的。华尔街造就了一大批亿万富翁, 可是过分冒险的经营文化也导致了无数雷曼兄弟般的破产悲剧。

只有所有的企业都开始考虑风险了, 各种冒险的经营文化才有可能得到改变, 企业才能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2]张先治:内部管理控制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3]周胜桥:华尔街风雨飘摇众巨头连遭厄运[N].南方周未, 2008-09-17.

建立与探索 篇2

一、严格供方管理,优化供方结构的实施背景 1.严格供方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供应商(即供方)是企业外部影响企业生产运作系统的最直接因素,也是保证企业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的关键因素。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需方企业拥有了选择供应方和进行价格协商的主动权。在这一体制转变过程中,现代企业经过多年的运作,已深深认识到了供应商对企业采购的重要影响作用,并把建立和发展与供应商的关系,加强供户管理,不断优化供户结构作为整个采购管理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来抓。目前,国际上一些著名企业,都十分重视供方管理,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2.严格供方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如何加强供应商管理,不断优化供方资源结构,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对整个供应链的集成、高效和降低成本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提高供货响应速度,提高企业对原材料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供需双方共同的成本管理,运用科学手段降低供应成本,减少交易费用;通过供需双方在物资资源方面的共享融合,扩展供需双方的合作领域,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3.严格供方管理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需要

由于历史原因,我公司的供应商管理在供应部成立之前,为分片区管理,没有一个规范统一的管理体系。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调研,做了大量工作,认为我公司供方管理还存在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

1)主要原材料具规模的供户不多,具战略伙伴关系的供应基地建设不够充分。

2)辅助材料供户过于分散,中间供应商偏多。3)供户结构不尽合理,资源渠道不尽优化。

4)供户评价机制不够健全,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较少。5)管理手段较为落后,信息反映不够迅速。

此外,采购部门内部缺乏监督控制,采购业务科室权力过于集中,具有资源调查权、供应商选择建议权、价格确定权、合同签订权、数量分配权、质量异议处理权、结算权等,严重缺乏权力制衡和监督控制,在市场经济中容易滋生腐败以及其他异常情况的发生,难以降低采购成本以及维护企业的形象。

为加强企业的采购管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我们必须加强供方管理。通过供应商调查,了解并掌握供应商的基本情况,通过分析,比较各个供应商的优劣,以便选择适应本企业实际情况的供应商;通过对供户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实施,真正挖掘出对公司保供工作作出贡献的供户,建立严格的激励与淘汰机制,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缩短评价与激励周期,努力巩固和迅速培育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具有较强实力、具有较高信誉度,愿意与XXXXXXX长期合作,互相忠诚、保障有力的战略供户,构筑适应市场经济的采购管理基础。

二、严格供方管理,优化供方结构的主要内容和做法(一)供方管理的内容与目标: 供方管理主要内容:通过供应商调查,了解并掌握供应商的基本情况,通过供方情况分析,比较各个供应商的优劣,以便选择适应本企业实际情况的供应商;通过对供户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实施,建立严格的激励与淘汰机制,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真正挖掘出对公司保供工作作出贡献的供户,努力巩固和迅速培育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具有较强实力、具有较高信誉度,愿意与XXXXXXX长期合作,互相忠诚、保障有力的战略供户,构筑适应市场经济的采购管理基础。

供方管理的目标:

1、获得符合企业总体质量和数量要求的产品和服务;

2、确保供应商能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产品和最及时的供货;

3、力争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优的产品和服务;

4、淘汰不合格供应商、开发有潜质的供应商;

5、维护和发展良好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二)供方管理的大致流程、依据 依据:公司供方管理标准。主要流程:

初选供应商—→审核验证资质—→供方调查(实地调查、巡

访核查、抽样统计调查)—→过程控制动态管理(质量状况、合同兑现、售后服务、使用满意度等)—→建立业绩档案—→年度评审—→确定合格供应商。

供应商评审流程:

整理业绩档案,编制评审推荐表—→制定评审计划—→拟定评审议程—→年度评审会(质计、企管、物资管理部、使用单位、采购部门参加)—→编制合格供方名录—→报管理者签审。

年度评审重点主要是A、B类物资的供应商的生产能力、经营环境、质量过程控制能力、供货的质量状况、售后服务、合同兑现率、使用满意度等。

(三)严格供方管理,优化供方结构的主要做法 1.建立健全供方管理的组织机构

成立供方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供应部部长任组长,组员由各采购科室、管理科室及相关物资使用单位有关人员组成。小组的职责是:建立和完善供方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供方资质标准,批准认定主要供方的供货资格,检查和监督专业评估工作小组和日常工作机构的工作情况。负责对供方基本经营资质的认定和动态的跟踪评估,对供方实物质量水平、质量体系的有效性、技术与装备能力、质量与服务的业绩进行评估,负责了解主要供方的一般经营状况。

组建合格供方评审常设管理机构——评审委员会,由评审委员会授权相关常务委员,依据推荐报告和试用协议,对新增合

作供户进行合作资格评判。每年度由评审委员会对新增合格供方和上年度合格供方进行评审和复核评审。

2、抓好制度建设,夯实供方管理基础

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供方管理各项制度,主要有:《供方评审规则》、《供方评价标准》等,这一切为供方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3、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供应商管理的理论水平对供应合同管理人员及有关人员进行了送外培训,举办供应商管理、《合同法》知识讲座,邀请专业人员讲解,向全体员工传达供应商管理和《合同法》的有关知识和理念。

4、加强组织管理与革新,建立物资供应管理新体系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了采购业务流程再造,建立起集中统一的物资供应组织机构。

按照“集中”、“专业”的思路设置相应的职能管理部门。把分散于各采购业务科室的计划、合同与价格、结算管理职能集中起来,设置物资计划、合同管理、价格管理和结算管理4个职能,归口计划价格科统一管理,有效地实施了权力制衡和监督控制,确保物资采购业务的规范运作。

5、注重与内外部单位的交流、协作

更加注重与集团公司内外部单位的交流、协作。对内,加强与各机关部室、专业厂的联系,了解公司内部各使用单位对资源的使用状况,掌握主要原材料的需求和消耗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对外,通过走访相关供户和同类型的用户,了解主要钢厂的原材料采购渠道及资源分布,学习其他单位在供应商管理方面的经验。通过学习他人之长,并结合我公司供应管理工作实际,制定和完善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和供户评审规则,少走了不少弯路,在短期内缩短了我们与其他兄弟单位的差距。

6、开展供应商调查,全面掌握供应商基本情况

一是开展供应商实地调查,基本掌握供户的生产工艺、生产规模、管理流程、质量控制、供应能力等状况,以综合衡量和评价该供应商能否满足我公司生产经营对物资的需要。调查过程中,我们深入到供应商企业的生产线、各个生产工艺、质量检验和管理部门,对供应商现有的设备工艺、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等进行考察,看所采购的产品能否满足我企业的生产工艺条件、质量保证体系和管理规范的要求,为合格供方年度复核评审,以及对供户的动态管理提供了依据。

二是通过各种信息来源了解供应商。我们主要的信息来源有:供应商的商品目录、行业期刊、商业介绍、网络,以及采购人员的采购情况记录、质量异议处理记录等。

三是开展供应商服务满意度和质量满意度调查,掌握该供应商是否能按我公司的生产需求供应,所供物资质量是否能满足我公司的产品质量要求。今年来,我们分别向物资采购科室和物资使用单位以《供户满意度调查表》和《供方产品质量与服务满意度调查表》的形式,进行了供户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作为合格

供方年度复核评审的依据之一。

7、做好数据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完善基础管理 完善对供应方的档案管理工作,对其履约记录、质量记录、检测数据分析、质量改进情况、年度报价核价资料等各种记录,做好收集、整理、保管及提供使用的工作。根据平时对供应方的业绩动态评价情况,作为年度考核供应商的评价依据。

8、严格供应商的评审与选择,建立动态评价机制 物资采购供应商选择方式为:招标采购物资的供应商,根据中标单位确定;比价采购物资的供应商,由采购业务部门按照《供方评审规则》及有关规定,提出供应商或生产厂商选择建议,报有关部门和领导审核确定,形成在供应商选择上相互制约的机制,避免了在供应商选择上“个人说了算”的做法产生。

在供应商的管理上,采用量化的供应商评价评分标准,定期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情况进行动态评价、评审与考核,并根据该物资对生产的重要程度、市场供需状况对供应商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不断优化供应商队伍,建立起了适应我公司物资采购需求的供应商动态评价机制。

我们对上年确定的865家供应商进行了业绩统计和资质复核,并以书面形式通知了各业务科室对过期失效和仍需完备的供应商资质材料进行了更换、补充。在此基础上,组织召开了年度AB类物资合格供方评审专题会,整理汇编出《年度合格供方名录》,建立合格供户档案477户。

三、开展“严格供方管理,优化供方结构”管理的效果 1.管理理念得到更新,管理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供应工作的重点不仅仅是把物资买回来,更重要的是采购管理和技术合作;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保证供应,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渠道;工作的方法不仅仅谈判,更重要的是双向沟通;工作的目标不仅仅是简单节约资金,更重要的是“双赢”。

2、供户结构趋于合理,资源渠道更加优化

通过供户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实施,真正挖掘出了一些对公司保供工作作出贡献的供户;通过建立严格的激励与淘汰机制,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缩短评价与激励周期,努力巩固和培育了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具有较强实力、具有较高信誉度,愿意与XXXXXXX长期合作,互相忠诚、保障有力的战略供户。在稳定合格供户,淘汰不合格供户,引进诚信度高、资源保证能力强的新供户,实现供户结构优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如:废钢采购方面,加大了川内及周边资源组织力度,既降低了采购成本,又减少了运输对保供的影响。生铁采购方面,开发了峨眉、西昌及江油本地的生铁厂家,并实施了直供,真正掌握了第一手资源。合金采购方面,我们加强了与峨铁、金川等老供户的协调,不断完善了供应渠道。

目前,供应部共有合格供户477家。

3、横向联系得到加强,基本实现资源、价格信息共享 通过市场调查和供应商调查与管理,与其他兄弟单位的横向联系得到加强,基本实现资源、价格信息共享,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也为我们在开拓资源渠道,降低采购成本方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经验与体会

1、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处理好建立互利的供方关系与维护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是谋求企业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

与供应方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必须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这样做既符合企业长远利益的需求,也有利于供应方的利益。当然,企业与供应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完全一致,供需方之间必然是矛盾的统一体,双方既要通过合作获得更大的利益,也会为争取自身的利益与对方发生矛盾,这就要从双方长期利益出发来处理。

2、加强供户管理,建立完善的供户评价机制,巩固和培育一批重点战略供户,形成稳定的供户渠道,实现供户结构优化和采购渠道优化,依然是今后我公司供应工作的重点之一。

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对整个采购工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直接影响了企业物资采购的质量,从而间接影响了企业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声誉,是企业一项别有战略意义的事件。

建立与探索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阅读制度 信息检索技术 阅读推广

图书馆起着文化传承、文化传播和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为提高学校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培养学生准确快速检索信息的能力,应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从而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提升学生人文修养,形成学校浓厚读书风气。笔者所在学校图书馆尝试建立学生读书和阅读制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终生学习和终生发展的人。

一、加强新生入馆教育,引入信息检索技术学习内容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都实行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构建了“提出任务—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七步法”教学模式。其中“资讯”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才能完成。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对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培养这方面做得比较少,学生这种能力亟待培养和提高。

由图书馆负责强化新生的入馆教育工作,除介绍馆藏资源、读者须知外,重点讲解图书分类方法和检索方法,以及与读书有关的问题,如“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如何读书”等。仅仅入馆教育还远远不能达到我们对学生阅读状态的要求,需要由图书馆进一步提供《信息检索技术》的相关资料,对语文教师进行培训后,由语文教师在新生语文课中完成相关内容和阅读方法的讲解和指导。

二、读书规定及实施办法

1.读书规定

每位学生每学期必须完成4册图书的精读任务,由图书馆提供选读书目,其中包括中外文学名著、宗教哲学、人物传记、科普读物、人生教育、美学艺术等。

学生除完成以上读书任务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图书馆学生阅览室阅读期刊,及时了解国内国际时事、了解本专业最新动态,娱乐休闲杂志可以陶冶情操、缓解压力、释放情绪。图书馆对到馆阅读的学生进行统计,同时要求各系部积极倡导、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读。

2.实施办法

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选读书目,学生在学期初制订学期读书计划,每学期至少精读4册图书,其中至少1册选读书和1册与专业相关的图书。学生在执行读书计划时,必须认真填写读书报告。班主任对未完成计划的学生进行督促,对没有借书记录却填写阅读报告的学生要批评教育,严重的要给予纪律处分。

3.必读、选读书目的组织

学校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本着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的原则为学生制定必读和选读书目。因为大部分中职学校对图书馆的投入一直受学校经费制约,所以在必读和选读书的组织问题上,要利用图书馆的现有图书资源,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优势,实现多数选读书目的网上阅读。在此基础上,图书馆根据馆藏结构和读者需求定期购置新书并更新选读书目,使之不断完善。

三、阅读推广助力

图书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举办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为方便指导学生读书,学生可点击学校图书馆网站,提出阅读过程中的疑问,图书馆有专人负责及时解答。同时,学院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读书报告会,请校领导、老师和校外人士介绍读书治学经验、组织学生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学期中举办知识讲座、调查问卷、有奖问答、读者座谈会等,学期末根据读者借阅次数评选阅读达人等,推动读书活动的持久开展。阅读制度的实施和内容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这两项工作相互促进,互为平台。有阅读制度做保障,阅读推广活动开展就有了落脚点,有阅读推广活动,就丰富了阅读制度实施的内容。

四、阅读实效分析

阅读制度之所以能够有效实施、落到实处,取得良好效果,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以明确的任务分工做基础,图书馆、各系部、班主任、学习委员、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责任到人;二是完善的考核制度作保证,由教务处、图书馆联合考核,对班级、对学生进行考核;三是以多方位的阅读推广活动做推动,学期举行的各项阅读推广活动,鼓励学生读书,吸引学生读书。书读多了,学生头脑中便有了源源不断的素材用来写读书报告,长期坚持必然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其人文修养、拓宽其眼界、丰富其思想。

培养中职学生读书是我们的责任,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是我们的义务,让学生在阅读中受益是我们的使命。我们是引领中职生走向神圣精神家园的行者。中职图书馆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方法、改进服务,我们需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

建立与完善镇级财政体制的探索 篇4

1. 建立适应分税制需要的镇国库体系。

首先, 要建立镇级国库。国库工作是财政预算执行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适应分税制体制的镇级国库, 有利于税收分成落到实处, 节约资金滞留时间, 由资金“循环旅行”变为“留解及时”, 镇财政可以更好地调度资金, 统筹安排财政预算。其次, 要完善镇国库管理法规, 理顺镇国库管理体制。进一步修改、完善和健全《条例》与《细则》, 将镇国库职能、职责、权限予以明确到位, 在镇国库会计基础制度建设上寻求新突破, 要改变长期以来财政资金存款不计息、划拨不收费的规定与做法, 对所有经办和监管机构制定出细化的处罚规定, 以强化加强国库管理基础建设的“根子”。最后, 建立镇国库会计核算网络系统, 在监控体系上“复位”。当前, 税务、财政、银行都已配备和使用电脑处理资金收纳划拨业务, 但各行业各自为战, 不成体系, 为此, 建议尽快构建财税库银等相关机构业务工作电脑横向联网, 达到各行业数据信息共享, 实质性地促使市、镇政府各项建设事业快速、健康、高效和全面发展。

2. 建立和完善财政预算调度资金。

为保证预算内资金的正常运转, 简化和建立统一规范的资金调度办法, 缓解镇财政收入增长缺乏弹性及收入的季节性而造成的预算内资金的不平衡。县财政应加大均衡力度, 对已建立国库的镇, 合理确定镇国库留存比例, 提前下拨定额补助数;对未建立国库的镇, 按照核定返还基数和上解基数相抵后的净返还数同上划收入挂钩核定返还比例, 平时按比例返还, 年终进行清算。县财政应加速镇财政资金周转速度, 保证镇财政各项支出及时足额到位。这样, 镇财政应得财力同所调度的资金基本一致, 既减少了工作环节, 又保证了镇财政预算内资金的供应。

3. 建立相对完善的财政运作机制。

县政府要严格按照受益原则, 决定镇政府所应承担的支出责任范围及相应的财力, 尽可能减少职能的交叉。在设计镇分税制体制时, 应按照一级政府, 一级事权, 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划分县、镇财政收支范围, 保证镇政府能集中足够财力不定期满足其职能的需要, 取消目前层层集中镇政府财力的不合理现象。目前, 我县村级基层政权与镇级相比更显得脆弱, 村土地收入保证不了本村正常事业开支。但镇政府承担着村级政权建设的职能, 每年有相当一部分财力用于弥补村级建设和事业发展正常开支不足。针对这一现状, 我认为, 应在设计分税制体制时, 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扶村机制, 以保障镇财政有足够的财力扶持、发展村级经济和社会事业, 引导镇政府扩大村的区域规模, 走集约化经营路子。

4. 重新进行行政区域的划分。

建立与探索 篇5

成都市建立“两个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杨浩 石兰 袁孟伟 韩鹏 李华 肖萌 董嘉 李悦波 郑尧

(成都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成都市按照《全国兽医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的要求,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思路,在全市推行以完善两个体系、探索两种机制、建立一个平台和提升一种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动物卫生监督工作“2211”工程。其中,两个体系的建立,借鉴了生产企业在管理中建立生产流程和品控流程的做法以及“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理念,将企业“精细化”管理模式应用到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中,初步实现了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流程运行和过程监管。

关键词:动物检疫关键点控制体系;监督执法追溯体系;流程运行;过程监管

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是防控动物疫病和保障畜产品安全的重要环节。成都市按照《全国兽医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提出的“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检疫、过程监管、风险控制、区域化和可追溯管理相结合,以完善动物卫生监督法规制度体系为基础,以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为保障,以创新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机制为重点”的要求,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思路,在全市全面推行了动物卫生监督工作“2211”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为有效防控动物疫病和有力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着重介绍我市建立和推 1 行动物检疫工作关键点控制体系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追溯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的情况。提出的背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畜产品安全事件的频发,公众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更为关注,而我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仍然还很薄弱,特别是在动物检疫、动物卫生监督等基础性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追溯性等方面都亟待加强,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员素质低,工作流程缺乏。从事动物检疫工作的一线人员大多数文化程度偏低,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有限,执法水平和实际办案能力较低,长期以来,都缺乏一套规范、适用的指导性工作流程。二是检疫结果追溯性差,原始记录缺失。由于动物检疫工作缺少简便易懂的“傻瓜式”文书和原始记录,长期以来检疫人员在开展动物检疫、监督检查及无害化处理监督等工作时,仅对数据进行了反复的登记和统计,却没有记录和反映检疫工作开展时的实际情况,造成动物检疫工作追溯性较差。一旦对检疫结果进行追溯时,检疫人员无法提供有力证据证明当时的工作情况,加大了动物检疫工作的风险,加重了检疫人员的心理负担,使检疫队伍很不稳定。三是官方兽医人员数量不足,出证存在隐患。目前,由于官方兽医资格条件的限制,我市通过确认并公布的的官方兽医数量少,多数检疫工作由官方兽医助理在一线开展。而动物检疫是一项行政许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应由官方 兽医出具。官方兽医虽出具了检疫证明,但既没有直接实施现场检疫,又没有任何工作衔接的原始依据,出证工作存在着极大隐患,官方兽医担负着极大的法律风险。以上问题的存在,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我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检疫工作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现象,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工作思路,制定完善的工作流程和严格的工作标准,建立一整套科学适用的动物卫生监管工作体系,确保我市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主要做法

我市立足当前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新形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借鉴生产企业在管理中建立生产流程和品控流程的做法以及“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理念,将企业“精细化”管理模式应用到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中,制定了详尽、完善的工作流程,建立了动物检疫工作关键点控制体系和监督执法工作追溯体系。

2.1 制定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实施流程管理

我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各项规程为基础,梳理并制定了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瘦肉精”监管、实施行政强制、动物卫生行政处罚、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等工作环节操作性强、环环相扣的工作流程,并严格细化流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标准,直接指导一线检疫人员的实际操作,实现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各环节的无缝对接。这些工作流程建立运转 后,就像企业的生产流程一样,使我市的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有流程可指导,有标准可依照。

2.2 制定工作关键点,建立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关键点控制体系

我市在建立工作流程的基础上,找准工作中各环节的关键点,建立了《产地检疫关键点》、《屠宰检疫关键点》、《流通环节“瘦肉精”监管关键点》、《动物卫生监督检查关键点》等工作关键点,每一个关键点都制定了具体的控制措施,凸显关键点控制,以关键点控制规范检疫程序,使检疫工作按流程顺利运行。通过建立关键点控制体系,使复杂的动物检疫工作变的简单明了。检疫人员根据工作流程、按照工作标准开展检疫工作,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各项工作是否按流程运行,工作关键点是否落实到位,确保检疫人员操作规范,不留断点,保证对动物检疫关键点的有效控制。

2.3 完善工作记录,建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追溯体系 我市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工作流程和工作关键点为基础,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工作各环节中需要使用的配套文书和原始记录记载,流程上每一个环节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工作记录,例如:《产地检疫原始记录》、《检疫判定书》、《入场监督查验原始记录》、《宰前检疫原始记录》、《宰后检疫原始记录》、《生物安全处理现场监督记录》、《“瘦肉精”测定原始记录》、《动物卫生监督检查工作记录》等24种工作记录。各项记录由全市统一印制 发放,以各项工作记录中的项目及标准指导一线检疫人员规范操作,以此形成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完整而又密不可分的证据链,保证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可追溯性。

2.4 运用原始记录,建立官方兽医和官方兽医助理之间的衔接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有效的衔接机制,官方兽医和官方兽医助理两者工作明显脱节,出证隐患和风险都较大。我市利用上述原始记录,积极探索官方兽医和官方兽医助理的工作机制,建立了“官方兽医助理实施现场检疫操作→官方兽医助理填写检疫原始记录→货主签字后凭原始记录到动物检疫证明联网电子出证点→官方兽医确认检疫结果→官方兽医根据检疫原始记录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工作机制。以此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官方兽医人数不足的困难,实现了官方兽医和官方兽医助理工作之间的有效衔接。取得的成效

自2012年9月“两个体系”在我市全面推行以来,得到了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及四川省动物卫生监督所领导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目前“两个体系”取得的主要成效如下:

3.1 促进了人员素质的整体提升

“两个体系”启动之初,为全面提升全市官方兽医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水平,我市举办了第一期官方兽医培训,专门就“2211”工程的有关内容进行详解,要求每一位检疫人员都要 对工作流程、工作关键点以及工作记录的内容烂熟于心,并定期组织学习、考试和抽查。通过“两个体系”的推行,目前我市多数检疫人员对“两个体系”的内容已基本熟悉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检疫人员的思维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检疫人员在实际操作时能从整个流程上掌握完成工作的步骤和方法,不再局限于工作的某一点,有效地确保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快提升了我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

3.2 促进了工作方式的根本转变

长期以来,检疫工作留下的只是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一些统计表,真正反映检疫当时情况的证据欠缺,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工作方式既不科学,风险也很大。“两个体系”的推行,让检疫工作不仅留下了结果,还留下了整个工作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原始证据,形成了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完整的证据链,提高了检疫工作的科学性,工作实现了可追溯,极大地化解了工作风险。基层检疫人员曾感叹:“干了多年的检疫工作,没想到通过工作流程和原始记录,让我们对检疫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工作规范了,风险也极大化解了!”“两个体系”的推行,使原来落后的工作方式得到根本转变,检疫人员的责任意识大大增强,工作信心大大提高,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

3.3 实现了检疫工作的流程运行

工作流程是开展检疫工作的基础,我市制定的各项工作流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在工作记录的第一页都印上工作流程和 工作关键点,检疫人员工作时根据流程进行检疫,每一环节、每一步应完成什么,应怎样完成,有关的具体内容和标准都一清二楚。我市还在各报检点和驻厂检疫室将工作流程和工作关键点印制上墙,公示检疫工作内容和标准,接受公众监督,实现了检疫工作的流程运行。

3.4 实现了检疫工作的过程监管

动物检疫工作的流程运行,使得检疫工作的过程监管变成可能。各项原始记录就相当于企业的品控流程,既是工作流程每个环节的真实反映,又是对每个环节的工作效果的有效控制。我市通过监督检查各项原始记录是否真实规范填写,实现了检疫工作的过程监管。几点体会

4.1 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是建立“两个体系”的基础 为做好“两个体系”的建立和推行,我市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选派精干人员,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到各区(市)县的28个镇(乡)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调研中,除召开座谈会、个别交流了解情况外,还通过专题研讨,书面征求意见等形式,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我市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形成了《关于对我市当前检疫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为科学制定“两个体系”有关内容,以及全面推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2211”工程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同时,在调研过程中与一线检 疫人员大量的沟通和交流,使我们的工作来源于基层、落实于基层、服务于基层,工作推行的执行力也大大增强。

4.2 强化培训学习是顺利推行“两个体系”的关键 在“两个体系”推行过程中,市、县、乡三级联动,落实学习培训任务,定期考查学习效果。推行以来,全市共组织开展培训45期,专题讨论12次,市、县开展工作现场指导57次,编发专题信息19期。通过培训学习,明确了推行“两个体系”的重要性,熟练掌握了主要内容和原始记录的填写方法,使“两个体系”得以顺利推行。

4.3 监督检查是确保“两个体系”得到落实的重要保障 为确保“两个体系”落实到位,我们制定了监督检查制度,将督查制度化,常态化。自“两个体系”推行以来,市、县两级共开展监督检查700余次,通过层层督查力度的加大,存在的问题得以及时整改,确保了“两个体系”推行中工作落实到位不走样。问题与展望

“两个体系”的全面推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在推广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两个体系”的思路、观念和内涵在我市首次提出,是一种创新的、先进的工作方式和理念,“两个体系”的一些基础性工作还有待深入研究。而长期以来基层检疫人员在工作中形成了落后陈旧的观念,因循守旧的惯性思维和安于现状的心态,这些都与“两个体系”的工作方式形成了 巨大反差,成为“两个体系”顺利推行的最大障碍。

我市“两个体系”的建立和推行是行政管理的大胆尝试和创新,运行结果表明,“两个体系”完全适用于动物检疫等行政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两个体系”基础性研究,丰富和完善“两个体系”内容,大力转变思想观念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通过对检疫规程的研究、检疫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出现问题的分析比对,对检疫工作中关键环节和关键点进一步加以完善,实施重点控制,使检疫工作更具有高效性和可控性。同时,要积极探索岗位能力规范化管理,制定涵盖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业务知识、工作标准等内容的《岗位能力规范化手册》。加强岗位培训和学习,强化岗位制度管理,建立规范、稳定的岗位管理系统。开展能力竞赛等活动,激发检疫人员学习积极性,促进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和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随着“两个体系”的深入推行,我市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将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张根生.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在现代食品加工企业中的应用[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4-11-1

建立与探索 篇6

企业预警管理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而进行事先预测和防范的一种战略管理手段,是通过构建必要的预警管理系统,及时发现、研究和分析企业面临的危机,警示和提醒决策者,及时采取防范与调整措施,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员工思想动态分析预警管理是把“预警”的科学理念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通过各种形式了解、掌握员工思想动态,预测判断员工思想动态可能的动向,从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正面引导,化解矛盾,以实现企业和谐、健康发展。

员工思想动态一般分为三级预警:黄色、橙色和红色。员工思想状态有较大波动时,状态标识为黄色;员工思想状态有很大波动时,状态标识为橙色;员工思想状态严重不稳时,状态标识为红色。

二、建立员工思想动态分析预警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员工思想的活跃性、隐秘性、突发性、群体性已成为员工思想动态的新特征。目前,石化行业员工队伍中80后、90后员工占近一半,他们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其生活、思想都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视野开阔,追求时尚和新潮,但吃苦精神、集体观念不如70后的员工。同时,员工需求也呈现多层次化,如工作环境、福利待遇、自身的发展等。受环境及薪酬待遇等影响,劳务工,特别是年轻的劳务工流失率相对较高,他们对企业的依赖度降低,打算在一个企业干一辈子的员工寥寥无几。从学历结构看,大专及以上占19%,高中(含技校及中专)占78%,初中占3%。目前,年轻员工基本上都具备一定的互联网应用知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员工诉求表达的渠道更加畅通和多样化,包括通过QQ、微博等发短信、发帖、跟帖等。如何准确把握员工思想脉搏、及时有效地化解员工思想上的疙瘩,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从近年基层征求意见及员工投诉情况看,员工投诉数量呈上升趋势,员工投诉内容范围广、涉及地市公司多,更有采取越级上访、网上发贴或者其他过激行为的。信访办、稳定办等相关职能部门成了“消防队”,往往是哪儿出现问题就上哪儿扑救,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员工投诉既暴露出了企业监督制度、业务流程等方面的不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企业的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滞后,工作中存在盲区,工作方法、流程不尽合理。

要想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实,必须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员工思想动态分析预警管理机制。通过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引导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建立员工思想动态分析预警管理机制的作用

(一)及时掌握员工思想动态,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为及时有效地化解员工的思想矛盾,防范企业内部矛盾的发生,促进员工个人安全、家庭幸福和企业和谐发展,近年来,一些公司如中石化在建立员工思想动态分析预警管理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畅通的信息采集网络为及时掌握员工思想动态提供了保障。

(二)能够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员工思想动态分析预警机制具有“真、快、准”的优点,即:真实性强,思想动态反应快,问题性质定位准。建立员工思想动态分析预警机制,对于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冲突、平衡员工心理,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各基层党支部要立足基层,以各种支部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及时与员工沟通交流和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及时梳理员工的思想动态,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做到问题不积压,员工不积怨;传达公司的各项决策和思路,增强经营管理决策的透明度,激发员工参政议政的热情。通过及时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形成全员参与、共保稳定的良好局面。

(三)能够解决员工深层次的思想问题

员工思想动态分析预警机制之所以能够达到解决员工深层次矛盾的目的,是由于它不同于传统的工作方式的特点。首先,这种机制是一种制度化的、持续性的、常态化的工作,不是一种临时性的、阶段性的工作。其次,处理问题的程序是多渠道、多层次的,对于简单的问题,只需要加以解释、沟通;对于复杂的、深层次的问题,由公司党政联席会等决策层来解决。

四、建立员工思想动态预警机制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系统,及时掌握员工思想动态

建立有效的员工思想动态信息收集系统主要有“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两种途径。“由下而上”就是建立员工档案,将员工的个人、家庭和情感等信息收集归档,形成基础资料。在班组、部门、公司三个层面建立信息采集点,每个采集点都明确责任人,畅通预警机制工作流程,明确信息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处理四个环节,构建一个覆盖全体员工(包括离退休等非在职人员)的思想动态信息网络。利用基层会议、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员工在想什么、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形成定期的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由上而下”即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员工当中,通过参加基层调研活动、召开座谈会、民主评议、绩效考核反馈等形式,诚心诚意地与员工交流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的困难和疾苦,解疑释惑,密切干群关系。对离退休员工等非在职人员、重点上访人员的信息采集要延伸到8小时以外,延伸到家庭,进行宣传解释、调查摸底、走访慰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通过建立这种长效的、制度化的信息反馈机制,使企业全面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信息收集时要注意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不管是正面的、反面的,积极的、消极的都要掌握,尤其要掌握最基层员工的思想动态,不能只听汇报,更不能以偏概全。

(二)认真分析、预测,分层处置

对收集到的大量的员工思想动态信息,要及时归纳、整理和筛选,组织定期的分析和研究,找出苗头性、倾向性和普遍性的问题,预测出影响范围的大小、危害程度、后果的严重性,进而找出产生这些矛盾的原因,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对本级出现的问题要尽最大努力在本级处置妥当,防止群体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处置不了的要及时上报,避免事态扩大或激化。同时,企业要形成大政工的氛围。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于企业的各个专业、各个部门、各个层面之中,员工思想动态是全体员工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树立每个管理者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意识,这样才能使我们对员工思想动态有一个全面清晰的把握。endprint

(三)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

思想动态预警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解决员工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使预警信息能够进入决策、影响决策,使企业的决策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的决策,可以减少员工的思想问题。相反,决策失误,企业发展出现曲折甚至陷入困境,员工的思想问题就会大大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必将随之加大,因此要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自觉践行“一岗双责”。要充分利用党政联席会、政工例会等相关会议,对现阶段本单位员工的思想动态进行深入剖析、深入研究,慎重进行事关员工切身利益的相关决策。牢固树立为员工服务的思想,把团结员工、共谋企业发展作为企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领导干部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作为制定决策的根本目的。

(四)建立员工思想动态预警机制要与相关工作相结合

1.要与信访工作相结合。一方面,根据对员工思想动态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对群体等上访事件进行预防;另一方面,保证员工信访渠道畅通,引导有意见的员工依法并且走正常渠道反映问题。各级部门和领导干部对员工反映的问题要及时作出答复,不回避、不推诿、不拖拉。

2.要与员工培训工作相结合。要利用培训,提高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政治素养,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在人与人关系上,引导员工树立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协作精神,形成互爱互助、冷静理性、合法有序的表达诉求,不做任何不利于安定团结的事情。

3.要与企业帮扶工作相结合。通过对员工思想动态信息的分析,将员工按性格特征、行为规范、文化程度和人际关系等进行分类,在对员工个性差异持包容态度的同时,要特别关注那些性格内向、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压力承受能力较弱、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员工,防止他们因承载不能承受之重而做出过激行为。对员工遇到的家庭贫困、天灾人祸、生老病死以及子女就业、就学、参军等各种实际困难,企业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尽最大努力给予帮扶救助,让他们感觉到企业的关爱和温暖,从而增强其对企业的信赖感和忠诚度。

建立与探索 篇7

1.影响信息系统运行效果的因素分析

随着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 随着信息科技的蓬勃发展, 各类信息系统的适配到位, 提高了汽车制造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合格率以及综合竞争力, 在产能扩充和产品多元化等方面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作为汽车行业的先行者也不例外, 1992年至今, 公司陆续开发并使用的各领域信息系统达160多个, 各个信息系统盘根错节、相互关联。组织信息部作为公司信息系统的管理者, 如何保证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行, 是摆在该部门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2.信息系统用户使用现状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的信息系统分为生产、商务、产品工艺、财务采购、质量等领域, 各大领域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到位, 为公司的采购、生产、销售和管理人员提供了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处理和辅助决策管理方案。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部门之间交流效率等方面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也为公司新项目的推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但是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

⑴用户对信息系统应用的意义认识不足, 没有真正把信息系统的潜能挖掘出来。

⑵信息系统中数据维护不准确或不及时, 导致相关信息系统发生故障。

⑶用户操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减少由于错误操作引起的系统故障。

3.信息系统用户使用评价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运转操作情况、推广应用系统的使用范围、促进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有效利用、提高工作效率, 对投入运行的信息系统定期开展使用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监督改进举措。

该评价模型不仅仅是给出一个单纯的用户使用评价结果、鉴定用户使用状态的好坏;还着重提醒用户如何正确地使用信息系统, 深入挖掘信息系统的使用空间。该评价模型能够比较真实和全面的反映出信息系统的使用现状和存在问题, 并针对部分问题向相关用户部门提出改进建议, 以保证信息系统能被更好的使用。

信息系统用户使用评价指标模型的探索与建立

1.信息系统用户使用评价指标模型的设计

⑴评价流程

1950年,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 (Edwards Deming) 博士首先提出PDCA循环, 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本文基于对DPCA循环理论的理解, 设计了信息系统用户使用评价模型的, 评价流程应分为4个阶段、12个过程, 涵盖了评价前准备、现场评价、评价总结及问题跟踪等整个过程, 如图1所示。

信息系统用户使用评价流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的, 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⑵评价模型

本文对信息系统用户使用评价模型的设计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在评价信息系统用户使用状态时应综合考虑系统使用率、系统操作、数据维护、对流程遵守、用户故障、业务提升效果等六方面的内容, 各方面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表1可见, 系统功能使用指标评分比重为40%、由用户原因造成的故障指标评分比重为20%, 为几项指标中考察的重点。

(1) 系统使用 (A1) :信息系统用户使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系统功能使用情况是系统使用的集中反映。

(2) 系统操作 (A2) :反映用户是否能按照操作手册上的要求及步骤正确使用系统, 采用专家打分法。

(3) 数据维护 (A3) :信息系统数据交换频繁、多样, 数据维护的准确性不仅仅关系到系统的稳定运行, 更对下游系统起着非同一般的影响。

(4) 流程遵守 (A4) :信息系统是项目组根据用户提供的业务流程开发的, 只有严格按照既定的业务流程操作信息系统, 才能保证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

(5) 用户故障 (A5) :反映某一周期内, 由于用户使用不当导致信息系统故障数占整体故障数的比例。

(6) 业务提升 (A6) :反映信息系统的到位对用户的业务是否有提升。

2.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总分值为100分, 计算公式为各项一级指标评分的总和。

信息系统用户总数千差万别, 评价得分不能完全反映出信息系统使用的状态, 因此, 需要将信息系统评价实际得分与信息系统最终用户数结合分析, 并把信息系统用户使用情况划分为使用非常好 (E) 、使用良好 (B) 、使用一般 (N) 、未正常使用 (M) 等四类。信息系统用户使用情况评价图如图2所示。

结论与展望

建立与探索 篇8

一、影响地勘单位矿业开发的因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地质工作长期以来是一种典型的供给型产业, 地勘单位经费按计划下达, 地质工作成果全部上交国家, 地勘单位长期没有资金积累, 经济基础薄弱, 抵御勘探风险能力低。进入市场经济后, 地勘单位的矿产开发业遭遇了资金短缺、勘探风险大、管理体制不活的困饶。

(一) 矿业开发周期长、风险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非常重视风险投资的发展。然而, 由于地勘行业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很难被风险投资者认识, 这是矿产勘探风险投资的最大意识障碍;同时, 由于矿产勘查风险大, 特别是找矿初期的风险更大, 使得一部分勘查项目很难顺利付诸实施。在找矿初期, 地质找矿的高风险在于解决有没有“矿”的问题, 这种风险令投资者望而却步, 加之大多数矿产勘查开发投资大、周期长, 多数投资者不愿进入, 银行也不愿贷款, 因此便产生了矿业勘查开发资金短缺“断档”。

(二) 矿业权市场发育程度低

近年来, 我国矿业权市场虽然开始启动, 但流转比例低, 发展不平衡, 制约因素多;矿权市场的规则还不健全, 交易行为不规范。加之执法不严, 矿业权侵权案件时有发生, 这些问题造成了矿业权市场很不活跃, 矿业权流转规模偏小, 难以满足矿业发展需要。

(三) 矿业资本市场的社会筹资渠道还不顺畅

时下, 地勘单位面临着国家投入逐步撤出而社会资金渠道尚未形成的困境, 国家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像世界上许多面向矿业筹资的股市、专门银行和风险勘查投资公司, 也没有形成社会资金投资勘查的激励机制, 以及所需要的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从总体上看, 还缺乏一整套面向矿业市场的中介机构、监测体系、交易场所、信息网络等社会化的管理服务体系, 缺乏宽松、透明、方便的市场运作环境。拥有矿权储备的地勘单位与急于寻找后备资源的矿业公司或其他矿业投资者缺乏联系, 渠道不通, 成为了地勘单位实现矿业开发的障碍。

(四) 矿业勘查开发的投资环境比较差

随着我国近几年矿业市场的开放, 一些不法分子或企业受利益的驱动, 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儿戏, 猖狂从事各种非法采矿活动, 严重干扰了我国正常的矿业生产秩序。由于矿业权作为法人财产权, 在许多地方得不到有效保护, 有的乱收费, 有的强占乱收, 有的地方政府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横加干涉, 地勘单位的合法权益不断受到侵害, 使投资者不愿或不敢进入。

二、地勘单位建立与大型矿山企业合作联动机制优势

(一) 地勘单位找矿技术实力雄厚

在计划经济年代, 地勘单位作为国家直属找矿机构, 在技术、人才、装备等方面享有国家独到的优惠政策,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积累, 队伍内部拥有许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和较为先进的找矿设备, 这是一些矿山企业无法可比的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随着国家矿业政策的改革, 这一优势使地勘单位成为了许多矿山企业寻求合作的主要目标。

(二) 掌握有丰富的地质资料

几十年来, 专业地质找矿工作使地勘单位拥有极为丰富可靠的地质资料, 十分了解熟悉所在找矿区域矿产分布、储存的情况。矿业投资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 翔实的地质资料可为投资者提供依据, 降低投资风险, 这些为地勘单位矿业开发投资多元化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三) 国家矿业权的优惠政策, 为地勘单位建立与大型矿山企业合作联动机制提供了强力的支撑

国务院先后颁布了《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矿产开采登记管理办法》及《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 通过矿权市场, 将矿产勘查和矿业开发联系起来, 实现矿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是地勘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矿业经济发展的良好途径。地勘单位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法律法规, 申请办理一部分探矿权和采矿权, 以此通过市场运作, 与大型矿山企业合作开发, 实现地勘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三、地勘单位建立与大型矿山企业合作联动机制的几种方式

目前, 我国矿产勘查开发投资模式的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刻, 如何利用国家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外国资金等多元化资金服务于地勘单位的矿产开发, 实现建立与大型矿山企业合作联动机制, 促进地勘经济的发展, 也是地勘单位实现企业化经营的关键所在。

(一) 以自身的技术优势积极寻求合资伙伴, 吸引法人资本联合经营

雄厚的技术实力和掌握丰富的地质资料, 使地勘单位在从事矿业经营活动中, 减少了投资的风险, 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各大型矿山企业在利益驱动和追求最大效益的目标下, 有理由把地勘单位作为合作投资的可靠对象。地勘单位在市场经济中, 应充分利用专业单位的这些优势, 吸引大型矿山企业投资组建勘查公司联合经营。

(二) 依法自主经营矿权资产, 与大型矿山企业合作, 实现矿业开发的双赢

当前大多数地勘单位面临的现状是:一方面许多地勘单位拥有大量矿点、普查矿区, 却没有足够资金投入, 只好用最低投入费用加以维持, 其结果是每一个点都舍不得丢, 但每个点都拿不下来, 想要转让矿业权, 又没有人肯出他们所期望的价款, 硬是拖在那里;另一方面, 特别是那些资源不足的大型矿山企业, 要进行普查找矿, 又苦于找不到理想的靶区。有希望找到新矿的地区, 地勘单位已先于他们锁定目标, 要买又觉得风险太大, 不敢冒险涉足。针对上述情况, 如果能通过合作勘探, 分阶段承担风险, 就有可能把双方的“扣”解开, 实现矿业开发的双赢局面。

(三) 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 加快矿业开发步伐

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出台, 为矿业投资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条件。占中国国土一半以上面积的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勘查程度较低, 开发潜力巨大。中国的矿产资源基地向西部地区的战略转移已成定势, 国家允许国外企业和个体私营从事地质勘探工作, 将会吸引一大批资金投入到西部地区的矿业经营中。地勘单位只有抓住这些机遇, 以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投入, 利用大型矿山企业的资金优势, 进行地质风险勘查, 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才能够进一步打开西部矿业开发的新局面。

(四) 充分利用地勘单位勘查资质, 联合大型矿山企业,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开发国外矿产资源的优惠政策, 而拥有技术力量和勘查资质的地勘单位苦于资金的短缺, “走出去”大都还处于初步设想和低级发展阶段;相反资金雄厚的矿山企业苦于勘探技术人员和勘查资质缺少, 造成“走出去”战略无法实现。地勘单位要充分利用资质优势与大型矿山企业在互利共赢原则的基础上, 建立健全多层次、多领域、多途径的矿业合作联动机制, 开展国外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 靠“走出去”拓展地勘单位的生存发展空间, 靠“走出去”搭建搞活地勘经济的平台。

四、地勘单位与大型矿山企业合作中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 在注重与大型矿业企业合作的同时, 致力于建设自己的矿业开发队伍, 培养和引进矿山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依托自主管理的矿山, 建立矿山开发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为矿山开发的快速扩张做好人才储备。要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面向社会吸引公司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培养和引进资本运作、财务、法律等方面人才, 促进人才结构由技术型向技术-经营管理-资本运作复合型转变。

(二) 加强矿业权理论、法规及相关文件的学习, 充分利用有关法规、政策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努力提高矿业开发经营管理水平。

建立与探索 篇9

1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1.1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大气、水体、森林、物种等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 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广东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时有发生, 污染物排放量依然巨大, 环境压力仍然沉重, 跨区域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约束趋紧。环境资源是一种有价的公共资源, 要实现科学发展, 必须努力扭转传统的发展观念和方式, 形成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环境管理体制机制, 使得在区域、流域的协调发展中能公正合理的体现消耗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真正成本。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在空间上有利于区域和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在时间上, 体现了代际之间的公平, 从而实现了互惠共赢[1]。

1.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林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一般为贫穷地区, 如不能解决贫困问题, 在发展的压力下, 在唯GDP论的政绩观驱使下, 迟早面临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物种减少等生态环境危机。要实现区域、流域的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同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生态补偿机制在公平的基础上对生态利益实施了重新分配, 实现了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发展中的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 促进了社会分配公正,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1.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解放思想创新环境管理模式的重要举措

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作, 为确保环境质量安全和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 广东省逐步转向以流域或区域为单元的环境管理体制, 实行生态功能分区, 划定水环境功能区, 实施分类管理。由于对不同功能区实施宽严不同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 导致保护与利用区域间经济利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而生态功能分区和环境功能区划是通过行政管理手段提出的, 更多从流域、区域整体考虑环境资源利用保护效益的最大化, 难以充分体现环境资源共享的公平性。因此, 必须转变观念, 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 探讨新的环境利益共享机制, 促进环境资源的公平利用和区域、流域协调发展。

1.4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的环境与资源立法中, “生态补偿”与各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收费及其使用血肉相连。《森林法》、《水法》、《矿产资源法》、《水土保持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渔业法》、《土地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对生态补偿制度作了相应的规定。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是执行法律规定、依法行政的要求, 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推动各地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快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广东省生态补偿的实践

生态补偿机制是社会生产不断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有限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它运用“资源价值论”的观念重新评价生态环境资源的现实价值, 运用政府调控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让开发、利用、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人们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以便为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和生存环境。广东省是开展生态补偿问题探讨较早的省。

2.1 财政转移支付

多年来以税收返还、专项补助、转移支付补助、各项预算补助等形式, 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省内转移支付的金额从23.88亿元上升到443.34亿元, 省对市县转移支付补助从5.8亿元增加到67.9亿元。

2.2 生态公益林补偿

广东是全国第一个实施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的省份, 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由1999年2.5元/亩增加到2007年8元/亩, 2008年起将进一步提高到10元/亩, 补偿资金75%用于补偿因禁止采伐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25%用于综合管护和对生态公益林的管理[2]。

2.3 环保专项资金

省财政通过设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 加大了对重点环境整治与保护项目的支持, 特别是重点支持山区和东西两翼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整治与保护项目。1998年以来, 省级环保专项资金逐步增加, 从最初0.2亿元到目前近5亿元。

2.4 探索流域协调机制

早在九十年代初期, 创立江门“潭江模式”, 流域各市 (区) 签定《责任书》, 建立目标责任制;科学规划, 综合防治; 定期检查, 量化考核; 建立水质保护专项资金, 稳定资金渠道, 专款专用, 无偿补助, 保障措施到位。十多年来, 潭江水质未随经济快速增长而恶化。近年来, 为确保东江水质安全, 省政府对东江流域上游地区通过扶贫、财政转移支付、流域水质保护专项资金、生态公益林建设补助等方式给予经济补偿, 促进了流域经济协调发展, 强化了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2006年实施的《广东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条例》关于交接断面水质未达到控制目标的责任区域内停止审批、核准增加超标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的规定, 从地方法规的层面上为实施政策性流域生态补偿提供了法律保障。

2.5 资源与环境有偿使用政策

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和复垦, 对水资源实行取水许可证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对耕地实施占补平衡的政策, 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此外, 深圳市财政对划入生态控制线的大鹏、葵涌、南澳等镇原居民以每人每月500元作为生态保护的补偿, 并计划在水源保护区推开。东莞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也开展了补偿探索, 近几来, 分别投入了3.5亿元和4.5亿元, 对淘汰的污染严重的水泥、畜禽养殖企业进行了补偿, 对关闭砖厂和自愿搬迁入园的重污染企业也制定了补偿标准, 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3 目前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生态补偿政策仍很不完善,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和重视, 现有环境保护法缺乏对生态补偿的明确规定。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在法律支持、政策体制、技术定量、补偿方法上均存在一定障碍。

3.1 生态补偿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亟待完善

生态补偿机制涉及的法律内容仍然很不完善, 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涉及生态补偿的提法缺乏可操作性, 现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生态补偿有关的法条严重缺失, 无法充分发挥生态补偿机制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流域协调发展的作用。

3.2 生态补偿量化技术难度高

生态补偿要素不但包含其生态保护、污染治理投入, 还涉及到对其稀缺性的评估, 其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在生态环境资源损耗尚未计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情况下, 以现有的技术水平, 还拿不出能客观评价生态环境资源损失和受益的标准。

3.3 补偿资金的筹措和运作缺乏相应体制和政策支持

生态环境问题往往是跨区域性的, 即使确定了补偿的标准和额度, 由于财政体制的限制,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资金的筹集、调配、运作和统一管理, 实施难度较大。

3.4 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横向管理体制不健全

尤其是缺少跨省市、跨流域、跨部门的协调体制, 难以解决跨省市之间、上下游和行业间生态补偿问题。

3.5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环境审计体系尚未建立

区域环境变化对相邻地区经济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影响和作用得不到清晰的揭示和表达, 区际生态补偿机制缺乏依托主体[3]。

4 广东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

4.1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指导思想

以统筹区域、流域协调发展为主线, 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 建立资源环境价值评价体系, 不断完善政府对生态补偿的调控手段和政策措施,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 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积极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促使环境资源有效配置, 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4.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2.1 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原则。

实施生态补偿首先要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在区域内部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责任人需要承担治理和恢复的责任, 区域之间受益者需要承担补偿责任, 保护生态环境并为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行为主体应该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补偿, 这是实施生态补偿的基本责任原则。

4.2.2 公平公正原则。

在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 要必须把环境目标与区域发展、社会公平的目标结合起来, 充分考虑和正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权, 促进保护地区与受益地区的共同发展。

4.2.3 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的操作原则。

环境资源保护属于公共事业, 生态补偿是完善公共事业投融资方式的重要举措, 需要政府主导推动。一方面许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需要政府投资或补贴, 主导实施;另一方面政府和人大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生态补偿的形式与标准, 尽量将生态补偿的内容打包推入市场, 利用市场机制的高效率, 提高生态补偿的效率, 努力创造条件, 促进环境保护的产业化发展。

4.2.4 从点到面、先易后难的实施原则。

生态补偿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 在实践方面头绪繁多, 关系错综复杂, 因此在实施生态补偿上应该采用从点到面、先易后难的原则, 选择责权利比较明确、标准比较统一、相关责任人意愿强烈、操作性较强的项目先开展起来, 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 并提高人们对生态补偿的认识, 为继续提升、完善和全面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做准备。

4.3 广东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

针对广东省生态环境的特点,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应包括建立区域补偿、流域补偿和要素补偿的补偿体系, 并推动相关的制度完善、组织建设、政策制定和科学研究。

4.3.1 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 加快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定工作, 突出和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政策设计重点。财政政策方面,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重点增加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投资政策方面, 政府投资重点支持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支持重点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方面, 引导优化开发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和竞争力;引导重点开发区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 增强吸纳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能力;引导限制开发区发展特色产业, 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土地政策方面, 对优化开发区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 适当扩大重点开发区建设用地供给, 严格对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的土地用途管制, 严禁改变生态用地用途。人口管理政策方面, 鼓励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区吸纳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环保政策方面, 优化开发区要实行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和环保标准, 大幅度减少污染排放;重点开发区要保持环境承载能力, 做到增产减污;限制开发区要坚持保护优先, 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和保育;禁止开发区要依法严格保护。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方面, 优化开发区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 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重点开发区要对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以及自主创新等实行综合评价;限制开发区要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的评价, 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禁止开发区实行GDP豁免, 主要评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4]。

4.3.2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坚持水质和水量相结合的原则[5], 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解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的利益补偿。

(1) 建立激励奖惩机制。

贯彻《广东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条例》, 建立水质保护奖励基金, 从省级财政收入“增量”中筹措安排, 在明确跨市河流各地级以上市交接断面的水质要求的前提下, 达标交接的给予奖励补助, 水质超标的实行“扣罚补助”, 以此来确立正确的政策导向, 从体制层面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近期可考虑以东江流域为试点, 探索建立完善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的补偿机制, 以利于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实现对东江流域水资源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

(2) 探索“流域环境协议”模式。

确定流域生态补偿的各利益相关方, 在上一级政府及环保等有关部门的协调下, 按照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 建立流域环境协议[6], 明确流域上下游应该承担的责、权、利, 按水质情况确定补偿或赔偿的额度。下游对上游输送优于水质目标的水时, 可按上游生态保护投入和发展机会损失给予补偿。上游地区得到的补偿后没有实现水质保护目标时, 应根据下游地区自来水处理成本的提高、工农业生产的损失和满足下游环境功能区达标所增加的污水处理成本, 对下游地区给予赔偿。近期可在淡水河、石马河等利益相关方比较明确、经济技术水平比较高的小流域试行。

(3) 探索水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机制。

明晰水权, 科学分配水权, 规范水权交易管理, 逐步使水资源以有价的形态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建立区域内水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分配机制和排污权的买卖市场, 探索出一条排污指标有偿分配和排污权交易的途径, 优化水环境资源配置。

(4) 开展流域“异地开发”研究和试点。

上游水源地区不能布置污染项目, 应在下游地区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 承接上游地区产业转移和吸纳其招商引资项目, 促进上游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提升。

4.3.3 资源与环境补偿政策探讨。

(1) 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

提高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 分级分类补偿, 规范管理。根据估算, 补偿标准起码要达到25元/亩才能基本满足林农因禁止采伐林木后的经济损失补偿。制定生态公益林质量等级评估办法和重要性分析办法, 对不同等级不同重要程度的生态公益林制定不同的补偿标准, 并逐步将重要生态公益林林区收归国有。提高管护经费的比例, 并加强经费使用监管, 严禁补偿经费截留行为。

(2) 改进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 增加水资源费征收额, 扩大水资源费使用范围, 增加水源涵养区、源头区生态环境保护和节约用水的补偿投入。改变水资源费统一标准, 按照不同水资源用途和水质类别, 制定不同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 实行优质优价, 促进社会、企业根据需要提取不同质量的水资源, 提高水资源费的征收效率, 充分反映相关区域和部门水资源保护工作的绩效[2]。

4.3.4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保障体系。

(1)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法律法规。

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解决生态补偿的法律地位、明确有关税收、财政转移支付和补偿资金筹集、调配、运作和管理等政策方面的问题, 依法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资源综合利用规划, 明确流域上下游地区责任、权利、义务和利益, 规范各类开发、保护行为, 建立流域资源共享、生态共保、经济共赢的管理机制。

(2) 建立激励生态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实施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纵向补偿方式, 在目前财政转移支付项目中增设生态补偿科目[2,7], 调整支出结构进一步体现生态补偿的要求。各级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经常性预算科目, 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顺畅的支付渠道和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增加对生态建设的财政激励力度, 对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良好市、县、完成省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生态保护工作进展迅速地区的补助和奖励。

(3) 建立有权威性的生态补偿协调管理机构。

近期应以不同的资源管理部门为核心, 成立生态补偿管理委员会, 统一平衡各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大事项, 推进相关规划计划实施, 改善各自为政的经济发展形式。

(4) 加强生态补偿机制的科学研究。

以水专项研究为契机, 研究建立能反映保护成本、发展代价和环境质量有偿使用的污染赔偿和生态补偿评估方法的技术规范和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从澜, 徐威.福建省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环境保护, 2006 (10A) :29-34.

[2]万军, 等.广东省生态补偿机制研究[C]//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家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252-263.

[3]孙莉宁.安徽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绿色视野, 2006 (2) :24-27.

[4]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 (国发[2007]21号) .

[5]王金龙, 马为民.黑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及效益评估研究[J].人民黄河, 2005, 27 (7) :4-6.

[6]张惠远, 刘桂环.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计[J].环境保护, 2006 (10A) :49-55.

建立与探索 篇10

一、新疆高校建立官方微博的必要性

1、时代的召唤

(1) “微博”与新疆的大学生

新疆四季不明、冬冷夏热的地域特征, 导致大部分学生宅居现象更为普遍。而大学宿舍里缺乏娱乐设施, 上网成了大学生们获取知识、沟通交往、娱乐休闲最好的途径之一。而微博的草根性、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的各类链式关注和信息流动的模式, 恰恰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微博的发展, 在高校校园微博上, 众多大学生纷纷以“晒微博”为荣, 以“粉丝”数量的多少来比拼自己的知名度, “微博”在大学生中已成为一种时尚元素而被争相追捧着。例如2011年, 复旦大学的官方微博上就出现了一组主题为“春满复旦园”的照片, 被网友广为转发和评论。随后, 上海各大高校也纷纷在微博上“晒春天”, 吸引了不少学生和外校人员前来观赏校园春色。

(2) 交流的新平台

微博是一个相对开放的交流平台, 强调“个人即媒体”, 网友之间可以畅所欲言, 表达自我。微博可以通过发布超链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 使每条微博都可以有丰富的延伸, 这就给使用者提供了多元、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发展空间。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个性张扬, 但是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他们渴望被理解, 希望引起他人关注, 向往友谊, 微博独特的传播能力和强大的人际互动能力, 符合大学生人际发展的需要, 微博给了他们一个恰当宣泄情绪、表达自我的新平台。

2、新疆高校开通官方微博的特殊重要性

(1) 及时应对高校突发事件

发生在高校的突发事件往往会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 威胁到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 民族宗教问题历来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大多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复杂性。此时需要学校第一时间采取合理措施予以应对。而学生和网民也希望看到学校的正面回应。所以当发生突发事件, 学校应该在第一时间充分利用官方微博, 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主动澄清事件真相, 抢占信息发布权, 掌握舆论主动权, 做事件的第一定义人。同时, 尽最大努力处理好事件, 及时公布处理过程和结果, 回应网民提出的问题, 避免谣言的扩散, 尽量化解和减少突发事件给学校带来的负面影响。

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发生了7.5暴力打砸事件, 事发仅几分钟后, 网上就充斥着打、砸、抢、杀的各种暴力视频, 网友们疯狂转载、评论。一时间误解、流言遍布社会各界, 新疆大学的学生被误认为是此次暴力打砸事件的罪魁祸首。当即, 新疆大学就召开了校园大会, 对学生进行思想辅导和正面引导, 对亲临现场和受到惊吓的学生, 安排专业心理老师进行开导, 较为及时的应对了这一突发事件。如果当时新疆大学能够恰当利用官方微博, 把这些善后工作及时在官方微博公布, 澄清事件的真相, 并且和网友进行互动, 一定会得到广大网友的理解、消除社会对新疆大学的误解。

(2) 进行民族团结和反非法宗教教育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自治地区, 这里汇集了47个民族成份, 以维吾尔族为主体, 形成了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根据2010年11月1日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 全新疆人口中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9.9%。因此, 新疆高校受自身发展历史、教育对象、教育主体、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对象具有特殊性。在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同时,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反非法宗教活动已成为新疆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而微博在学生中的普及, 导致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显示出了严重的不足, 高校必须跟随潮流, 与时俱进, 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 通过大量转载相关的视频和文章, 发布正面的观点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3) 服务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微博时代的到来加快了高校辅导员主导性的丧失, 学生通过微博可以迅速、大量的获得信息, 有些敏感、热点事件教育者往往迟于学生知道, 这就使高校辅导员失去了宣传、教育的优先地位。高校官方微博的开通, 不仅可以鼓励辅导员开通自己的个人微博, 使辅导员关注时事、关注网络热点事件、及时获得信息, 从而提到辅导员自身的综合素质, 还能在新媒体时代的环境下, 更好的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学生在利用微博了解资讯、发布更新动态、讨论时事热点的同时, 有时也会宣泄情绪和感受。他们大多数遇到问题不愿意主动找老师沟通交流, 而是把一些负面的情绪宣泄到微博上, 这势必造成一些不知情的学生跟风与错误评价。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微博在网上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发布自己的观点和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法, 通过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需, 并尽力为他们解决问题, 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真心的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利益。最后以人格魅力和品质来打动学生, 做到互相尊重和理解, 进而实现教育的人性化。

由于地域问题, 内地人对新疆知之甚少, 对新疆的高校更是不甚了解。这给新疆高校的招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很多高校每年都要去内地很多城市进行宣传和招生, 可以说是“劳民伤财”, 效果也不一定好。但是如果新疆高校办好自己的官方微博, 便可以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自然吸引外地考生。可以说微博已成为服务高校教育事业的最得力助手。

二、新疆高校建立官方微博的现状分析

新疆高校共计31所, 其中本科院校11所, 专科院校20所。下面是截至2013年3月3日对这31所高校开通官方微博情况的调查统计表。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高校官方微博网站整理

1、高校对于微博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

从表1可以看出, 新疆31所高校中开通官方微博的高校有15所。其他没有开通官方微博的高校也有二级部门开通。例如:各高校的微博协会和学生会等部门, 这说明新疆的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官方微博。并且已经开始通过微博的形式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通过微博宣传校园文化知识, 开展爱国教育, 宣扬民族团结, 进行民族宗教理论教育等。

但是相对于内地高校的官方微博, 动辄粉丝数十几万, 每天更新数十条, 每条被转发上万次的微博, 新疆高校就表现出影响力严重不足, 重视力度严重不够的窘况。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新疆高校的官方微博发布数量仅仅是百位数, 粉丝数量也很少。

2、微博内容缺乏吸引力, 不能突出重点

从新疆高校发布的微博内容来看, 其中大部分是校园活动宣传和总结、新闻摘要等, 内容比较单一, 不贴近大学生生活, 更新速度较慢, 语气偏官方, 甚至很多高校都是直接从网上转载过来的微博内容, 没有加入自己的观点。微博是靠其内容的多样、丰富, 见解独到, 语言诙谐幽默, 紧跟时事追踪热点和焦点问题吸引着粉丝的“围观”。高校官方微博如果做不到这些, 就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和评论, 自然会造成吸引力和访问量的下降, 甚至无人问津。这就失去了建立微博的意义。

新疆高校因其地域和人文的特殊性, 要求高校必须把民族团结, 反宗教的理论学习放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首位, 在这些方面, 新疆高校的官方微博明显做的不足, 没有突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特色。

三、新疆高校利用官方微博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1、培养校园“意见领袖”

为了使高校能尽快的融入到“微博”的世界中, 真正能做到利用微博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需要培养自己的校园“意见领袖”。即:在校园里寻找微博人气高, 影响力较强, 并且思想觉悟较高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 使其成为“微博”世界中具有号召力的领军人物, 代表学校发布正面信息。对于网络热点新闻, 一定要立场坚定, 发布正面言论,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在与同龄人交流的过程中, 要善于发现问题, 防微杜渐。对思想偏激的学生要加以疏导, 要抑制不良观念对青年用户头脑的侵蚀。

2、鼓励高校辅导员开通微博

在大学校园里, 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就是辅导员, 最了解学生的也是辅导员, 任何一位优秀的辅导员都是一位合格的心理学家, 所以高校应该鼓励辅导员开通个人微博, 从精神层面疏导教育大学生。辅导员微博可以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青春心里的辅导;督促创造能力的锻炼;现代意识的培养;正直品质的塑造;善良人性的保持。辅导员可以和自己所带的班级学生进行互动, 互加粉丝, 对学生进行精神关怀, 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 及时进行劝解, 也可以通过转载正面的网络小故事, 来教育和感化学生,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与此同时, 高校可以鼓励院系、班级内部和学生党员开通微博, 这样即有利于内部成员的沟通, 又能确保对学校的每一个内部组织进行跟踪, 确保对全局的统筹兼顾。

3、组建校园记者团办出特色

学生始终最关心的还是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如果高校的官方微博想要吸引学生的关注, 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建议高校在校园内组建自己的记者团, 每个班级都安排一名成员, 然后针对校园热点问题进行采访, 比如:宿舍禁止使用大功率用电器、宿舍禁止抽烟喝酒、对于考试舞弊现象你的看法等等, 同时在官方微博上开通“校园专栏”, 让大学生进行讨论, 并将此采访的视频共享在校园专栏中, 用实例教育学生, 再采取适当舆论引导, 使大学生展开主动的沟通和交流, 并在互动中获得各方面的提高和发展。组建校园记者团不仅可以锻炼团员的沟通交流能力, 还能使其在学生教育方面发挥出辅导员们无法媲美的“舆论导向”作用, 辅导员只需在适当的时机做出适当的决断, 即可事半功倍。记者团将各个班级的主题班会或班级开展的活动, 以照片或视频的方式上传到校园官方微博, 不仅提高学生的关注度, 还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参加班级乃至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4、高校互动, 资源共享

高校资源共享是对有限的高校资源的一种优化利用, 新疆高校官方微博之间可以通过互相关注, 互相点评、互相转载等方式来实现资源共享, 同时也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学习借鉴其他高校好的管理模式和活动创意。这样不仅提高了高校资源的利用率, 降低了高校发展成本, 还有利于高校间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 新疆高校利用官方微博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是大势所趋, 但是高校在开通官方微博的同时, 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 突出特色与亮点;创建长效激励机制, 促进微博持续更新;加大重视力度;加强网络引导与管理;最后积极引导学生参与, 开展微博文化活动, 营造校园微博文化氛围。

摘要:高校官方微博作为学校与学生、家长、校友、其他高校甚至全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 在高校教育与舆论引导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 作为一个多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新疆高校, 开通其官方微博不仅可以提高高校教育效率、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还能在恰当的时机做出正确舆论导向。新疆高校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势在必行。

关键词:新疆高校,官方微博,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薛曦.高校官方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管理, 2011 (454) :100-101.

[2]樊小杰, 环蓉.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提升的调查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2, 4 (1) :60-64.

[3]金永淼.“微博”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校报, 2011 (3) :52-56.

[4]缠菁, 门薇薇.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与管理[J].中国轻工教育, 2011 (3) :31-33.

[5]侯松涛.民族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置[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3 (2) :118-122.

[6]夏风云, 康艳青.“微”视域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文教资料, 2012 (21) :125-127.

[7]陈振东, 张菁, 刘宗衍.论微博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科教论坛, 2012 (3) :136.

[8]杨立淮, 徐百成.“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 2011 (3) :103-106.

建立与探索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课外科技活动体系 运作

一、引言

为贯彻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校、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关心、支持下,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充分发挥了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结合学科交叉优势,一直注重以科研促进教学,强调学生课内外互动的科技活动的有效机制,在培养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明显体现出:在校学生的大量的高水平科技获奖;即将毕业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已毕业学生的在各单位表现出色。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确立的培养学生的总体目标,是为上海机电和自动化领域及其它领域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全面、技能训练有素、实践创新能力强、工作适应性强、富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和专门人才。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学院一直注重学生的课内外互动的科技活动,努力把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与课外的科技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年的实践,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生课内外互动的科技活动的创新机制。

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建立

自2000年,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大学生参加第一届“广茂达杯”智能机器人大赛,并获得一等奖,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并得到了学校、学院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继而学院积极组织并组建了RoboCup机器人竞赛团队,参加2001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并获得了仿真2D组亚军,随后相继组建RoboCup小型组机器人竞赛团队、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竞赛队、RoboCup仿真3D组机器人竞赛队、RoboCup类人组机器人竞赛队、RoboCup家庭组机器人竞赛队等,在全国大赛中的频频获奖,激励了在校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另外,学院还积极组织并参加CCTV杯投篮机器人大赛、工业设计大赛、大学生电子竞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大赛以及参加挑战杯赛等,初步涵盖了机电类全国性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大赛。

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2006年学校拨专款用于建立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现在本实验中心已经购置了高性能微机、数字存储示波器、信号源、直流电源、逻辑分析仪、万用表、仿真器、实验用机器人以及机加工设备等。并在2007年通过了由校教务处、设备处、各学院领导组成的学校专家组的验收。配置更新了设备,有力的保证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下属的五个竞赛团队正常活动的开展。

另外,在学院分管教学院长的领导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先后开设了《学科导论讲座》、《机器人足球基础》、《自主机器人实践》、《智能机器人仿真实践》、《专业课程设计》,并结合毕业设计等有关学术创新活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普及教育,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创热情。部分课程融入设计与实践环节、课堂讨论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科技文献检索能力,科技论文书写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的规范运作,形成优良学风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经过了多年的规范运作,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团队。该团队每周出一期简报,向教务处、学院党政领导、学校团委及学工部门等相关领导汇报该中心的活动情况,与有关领导互动,让有关领导随时掌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的最新情况。该中心现有五大竞赛团队,总体上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统一协调。各竞赛团队不定期的进行学术交流或每周进行大大小小的学术讨论会。在有关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现在已建立属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的专门网站,网站名为:http://robocup.shu.edu.cn. 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各种学术交流讨论,形式更加灵活,并增加了学术交流的“场所”。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通过学生自我管理的实施,努力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校机器人科技协会、机器人社团两大组织以及学生社区,以讲座、校内比赛、展示等手段把科创活动辐射到学院乃至于全校学生,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导并形成学校的优良学风。

为培养同学们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在每次参赛后开设特别的讲座,让参赛学生给低年级学生介绍参赛经历等,使大一、大二的学生初步了解并分享机器人及相关大赛的情况与其中的乐趣。出去参赛的虽然只有十几、几十个同学,但我们的团队是庞大的,大于200个同学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学习和工作。而且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将眼光放远,科技创新团队不仅在院内招生,更是跨专业、跨学院地招兵。因此,团队中有了来自通信、计算机、生命科学、材料,甚至是文科生的加入。这样,一方面,使不同学科的学生融合在一起,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真正做到了学科交叉;另一方面,通过学科交叉更能出成果。

学生参与科研,为的就是自主创新、独立学习、激发潜能。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平时,如果学生遇到了问题,他们首先是查资料、小组讨论,再经过试验,反复多次决不放弃。必要时,指导老师也会同参与的学生一起研究。加入科研小组的学生明显比只限于课堂学习的学生进步更快、能力更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使学生通过实践加强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专业的了解,在开拓创新这一条漫长道路上,学会坚持与自立,这同时也带动了更多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树立了优良的作风。学生终将踏入社会,而科技创新平台为他们创造了锻炼的机会,学生除了学习各种实用技能外,更多的是学会做人。从队伍中体会团队精神的必要性,领会责任心的重要性,而这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带给他们的最大财富。

四、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运作的初步成效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在各位指导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很大的发展。2005年智能足球机器人系统获得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二等奖;在2006年8月举行的第七届“广茂达杯”中国机器人大赛中,灭火机器人荣获一等奖;2006年参加美国TIMKEN公司举办的“The Art of Engineering”设计大赛,荣获一等奖;2006年获得上海大学亮点工程L工程支持;2006年获得上海市科教系统文明组室称号;2006年获得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007年获得1项发明专利授权;2007年、2008年参加RoboCup伊朗公开赛,蝉联小型组冠军;2007年参加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合肥热身赛,获得仿真组一等奖;2007年参加RoboCup拉丁美洲公开赛获仿真3D组季军;2008年参加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RoboCup中型组进入8强,为国内参赛队最好成绩;2008年参加RoboCup中国公开赛(广东中山),RoboCup中型组获得技术挑战赛冠军,足球赛季军,RoboCup家庭组获得亚军,技术挑战赛季军,RoboCup微软3D仿真组获得亚军;2008年参加“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大赛获得全国赛一等奖,华东区冠军。另外,上海大学自强队代表队在伊朗受到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刘大使的亲切接见。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的学生除了参加国际、国内各种比赛,学生也通过大量的科创活动在学术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进一步加强了同学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的学生已经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EI收录论文6篇,SCI收录论文1篇。自2000年以来,参赛学生已获得国家级比赛奖项100余项;其中冠军(或一等奖)20余项,亚军(或二等奖)40余项,季军(或三等奖)40余项,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几年来直升硕士研究生达50余名;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参加科技创新团队的很多学生除直升研究生外,大部分被沪上知名企业录用并且广泛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在学生科技创新这条路上,逐步创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在全国各大高校中,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其中机器人竞赛团队经过多次竞赛的实战历练,已经越来越具备与名牌高校抗衡、一较高下的实力,部分项目逐步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实践表明,上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即使读研,即使不从事本专业,成了公务员、HR或搞软件,都从这一段科创活动科研工作中有所收获。正如一名毕业生所说:“作为一名上大的学生是幸运的,因为学校领导高瞻远瞩,大力支持开展学生科技活动,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科研、创新的环境;作为一名机自学院的学生是更加幸运的,因为学院的科技活动层出不穷……”

五、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的未来展望

在上海大学T/L工程的资助下,在学校、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方面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具体为:

争取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向全校大学生开放;参加全国或国际比赛,并争取部分项目夺取全国冠军或获得国际比赛前3名。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部分或全部实验室对大学生全天候开放,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部分或全部项目全天提供给其他院校的学生或教师参观,真正形成上海大学乃至上海高校的一个特色工程,创建自己的品牌。

建立与探索 篇12

一、实施背景和工作目的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但是, 近年来, 却出现了“雷锋没户口, 三月来四月走”的现实尴尬。

我们通过深入开展“学雷锋学什么”的大讨论, 一致认为:感恩是雷锋精神的核心和本源, 是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动力。同时, “感恩”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但现在多数孩子把父母、老师的付出和他人的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 漠视亲情、友情、师生情, 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已是当务之急。因此, 我们以“学雷锋, 知感恩”为主题, 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和着力点, 广辟途径, 多管齐下, 探索建立了学雷锋常态化机制。

二、基本做法

1. 教育内容和实施途径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我校将教育内容细化为五个系列, 即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自然和感恩社会。广辟途径, 丰富形式, 注重实践, 将教育活动全面推进。

(1) 校本课程

将“学雷锋, 知感恩”纳入学校的活动育人课程, 每周1课时, 引导学生系统学习雷锋生平事迹和能够体现雷锋知恩报恩的日记;研读有关的名人名言、经典诗词等, 组织学生收集、记录自己受到的关照和爱护, 并学习知恩报恩的具体要求。

(2) 实践作业

每周给学生安排一次“学雷锋, 知感恩”课外实践作业。低年级规定系列, 规定内容。提倡一个系列多个题目, 力求每位学生都能完成。如“给妈妈洗一次脚”“给老师送一张贺卡”“给花儿松一次土”“给交警叔叔擦一次汗”等。中年级只定系列, 不定内容, 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高年级自主实践, 培养习惯, 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知恩报恩的习惯。学校统一印制实践性作业记录表, 要求学生详细记录每次实践的过程、体会和自我评价, 并设置了“家长评价”一栏, 让家长参与监督、管理。

(3) 行为规范

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身心特点, 以感恩思想统领, 制定了学生“学雷锋, 知感恩”行为规范。分五个系列, 分别对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等行为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同时, 倡行学生每天做到“五个一”:给父母一句问候, 给老师一声感谢, 给同学一次帮助, 给校园拔掉一棵杂草, 给街道捡拾一块垃圾。

(4) 主题活动

定期集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如感恩教育演讲报告会、孝亲敬老故事会、“我是小管家”技能大赛等。学校每个班级至少每两周组织一次, 学校至少每月组织一次。同时, 结合有关节日开展相关活动, 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

2. 管理和评价

(1) 激励学生当标兵

建立“学雷锋, 知感恩”实践标兵评选制度, 设置了“敬老标兵”“尊师标兵”“友爱标兵”“环保标兵”“公益标兵”五类称号, 分别对应感恩教育的五个系列。同时把获得一定数量的标兵称号作为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的必要条件。

(2) 鼓励教师争先进

建立“学雷锋, 知感恩”红旗班级评选制度。把获得一定数量的红旗班级称号作为参评学校优秀班级、优秀班主任的必备条件。

(3) 引导社会共参与

与家长之间开通飞信, 建立QQ群, 定期走访社区, 调查活动开展情况, 听取意见和建议, 并将调查情况纳入对班级和学生的评价。

三、主要成效

1. 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生了解了雷锋精神和感恩思想的内涵, 具有了基本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学会了付出, 懂得了回报,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 改善了学生的人际关系

知恩、感恩、报恩的过程就是学生人际关系良性互动的过程。长效机制的建立, 使这种互动长期化、固定化, 极大的改善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社会关系, 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

3. 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德育为载体, 开展深入持久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的动手、交际、合作等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 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4. 产生了“辐射”作用

齐鲁晚报、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潍坊晚报、昌邑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在给予该项目高度评价的同时, 也深受教育和感染, 带动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推广价值

1. 为落实学雷锋常态化建设提供了实例

该项目没有把学雷锋当成一次两次的集体活动, 而是以感恩教育为载体, 用校本课程、行为规范、实践作业和主题活动等形式, 将学雷锋转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

2. 为加强家校沟通提供了思路

学校通过飞信、QQ群、听证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 采用家庭、学校、社区同参与、共评价的活动模式, 发挥了家庭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 密切了家校联系。

3. 为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开辟了途径

上一篇:发电能源下一篇:群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