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2024-07-27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通用11篇)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篇1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

第一课:对称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对称和对称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收集有关对称的图片、文字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建筑吗?观察这些建筑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对,它们都体现了对称性,对称的研究已经成为天文、数学和生物等领域科学家共同关心的课题,它也成为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

①出示半个蝴蝶、风筝、举重图形。叫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图形? ②学生在三个图形中任选一个图形,用一张白纸描绘下来。③、把另外半个图形补齐,形成一个完整的图。④、观察:仔细观察描好的图形,(对称图形)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思考:这是不是说明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2、实验二:验证对称图形。①仔细观察课本图形,(飞机、房屋、白菜、蝴蝶、脸谱、铁塔)。②在图中确认图形的对称线。

③观察对称线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思考:哪几幅图形符合对称的特点?

3、实验3:研究在建筑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①观看图画(祈年殿),这座壮丽的建筑采用了对称形式。当你欣赏这座建筑时有什么感觉? ②思考:(祈年殿显得很庄严;祈年殿特别荐股、平稳;祈年殿和谐、大方、美观)。④观看图画---人民英雄纪念碑,说说对称在人的视觉中所起到的作用。

4、实验四,进一步研究的对称的作用。

①、人们把很多物品造成对称性状,不仅为了美观,还有一定科学道理,是这样吗?研究下面物体,说说你的看法。

②、观看图画(手推独轮车、小木船、拱桥、人的眼睛、兔子的两耳、水桶和提梁)

5、小实验,制作一个四叶风车,运转正常后,剪掉一风叶,形成不对称状,再让它转动,会出现什么现象?前后对比,说明什么?

(三)、探索发现

1、对建筑艺术对称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对称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是使建筑更加坚固、平稳、美观、整齐、庄重、严肃、宏大、有气势等。

3、人们把很多物品制成对称形状,不仅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实用。

(四)、探索延伸

完成课后题,寻找对称图,你感悟到了什么?

第二课:溶解的作用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某些物质溶解的快与慢。

2、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实验杯、直尺、盛水器具、细线、铁架台、糖块和食用油、食用醋。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讲故事引入本课:(凿壁借光的故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水溶解糖的快与慢 ①、各小组分别装配实验器材。

②、分别向A、B、C、3个杯子里倒入同样多平常温度的水。

③、将3块糖分别放入3个杯中,一块吊在水的表面,一块吊在水的中间一块放在杯底。实验观察:3——5分钟后观察糖块溶解的情况,可以和同学讨论观察到的现象。思考问题:你观察到那块糖溶解的快?你的结论与糖块在水的表面溶解的最快,而在杯底溶解的最慢的结论一样吗?

小组讨论:为什么糖块在水的表面溶解的最快,而在杯底溶解的最慢?

2、实验二:液体在水中的溶解。

①、分小组实验:向A、B、两个杯子里倒入多半杯同样温度的水。②、将几滴花生油滴入A杯中。③、将几滴醋滴入B杯中。

实验观察:花生油与醋在杯中水里的情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实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液体都能溶解在水中。

(三)、探索发现

1、知道了溶解的一些知识,学会了用溶解的知识解答一些问题。

2、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质能溶解在水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没有溶解我们的生活会很不方便。

(四)、探索延伸

1、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食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问一问家长,其中有什么道理?

2、阅读课本第10页文章。

第三课:静电小实验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用身边物品进行静电实验,验证生活中静电的存在。

2、初步了解产生静电的基本条件。

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气球、线绳、塑料条、报纸、铅笔。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秋冬季节,当我们脱下毛衣时,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皮肤还会感到麻麻的刺痛。如果在晚上,关掉电灯,你还会看到毛衣上闪出许多小火花。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同学以猜到了,这时静电在作怪。

(二)学习新课:

一、实验一:听话的塑料条 ①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塑料条。

②一只手捏住两条塑料条的一端,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夹在两条塑料条之间,连续用力向下摩擦2——3次。

③观察两条塑料条的状态。两条塑料条能否分开?

④、此时,把手掌放在分开的塑料条的中间,分开的塑料条向手掌靠拢,迅速抽出手掌,两条塑料条又分开了。

思考、观察:是什么使塑料条运动?用手指摩擦塑料条的作用是什么?

二、实验二,粘在双肩上的气球。

1、吹起两只气球,用线绳把气球口扎紧。

2、把气球用力在自己的毛衣上摩擦。用手牵着线绳使气球自然下垂,观察两只气球的相互状态。它们会互相排斥而分开吗?

3、把两只气球放在刚擦过气球的毛衣肩上,两只气球可以粘在毛衣上吗?

三、实验三,贴在墙上的报纸

1、展开A四纸大小的报纸,平铺在墙上。

2、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在报纸上摩擦几下,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

3、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开手,被掀起的报纸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总结思考:在实验二和实验三中,是什么原因使得气球和报纸粘在物体上?以你的经验,这种粘合剂是什么?

四、探索发现

当两个不同材料的物体互相摩擦,一个物体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这两个物体带上了不同种类的电荷,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摩擦起电就是一种静电现象。实验中,相互吸引的物体所带的是不同种类的电荷,而相互吸引的物体所带的是同一种类的电荷。

五、探索延伸

说出以下几种做法,哪些做法是“防”静电,哪些是“放”静电?

1、选用纯棉衣料的衣服,2、当看完电视或电脑以后,马上洗脸洗手;

3、用加湿器給室内加湿,或在室内养鱼、养水仙花;

4、脱衣前,先用手触摸一下墙壁或金属物品。

第四课:手上的触觉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体验手上的触觉,感受手上的触觉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砂纸、曲别针、硬卡纸。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手的触觉会给我们许多重要信息,它不但可以保护我们不受伤害,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辨识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区别。

让我们做几个小实验,感受一下手上的触觉吧。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用手指、手掌体验触觉 ①把曲别针拉直成小棍状。

②把另一个曲别针拉直成U型。

③被测试同学闭上双眼,另一同学用之小棍的一头和U型的两头进行测试。

④每次触及被测试同学时,都要用另一只手指出触到的位置,并回答是几个触点,再有一位同学记录。

观察思考:如果你的视线被挡住,你靠什么判断手中是否有东西?如果手没有触觉的话,在生活和学习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2、实验二:辨别同一物体之间的差别

①、被测同学闭上双眼,用食指触摸砂纸、中砂、细沙3块砂纸,区别这3种砂纸。②、另一位同学颠倒砂纸顺序,让被测同学触摸判断。③、换用不同手指测试5次,记录测试正确率。④、互相交换角色,每人都来感觉一下。思考问题:

①、在辨别砂纸的时候,是轻轻触摸,还是用力触摸容易判断。②、几个手指比较,哪个手指触摸感觉比较敏感?

3、实验三,体验用手阅读

①、拿出硬纸卡,将凸面朝上。

②、闭上双眼,把四块硬纸卡位置颠倒,用手触摸凸点,说出凸起点的排列样式,睁开眼后对比正确率。

③、思考问题:正常人靠什么阅读?盲人靠什么阅读?。

(三)、探索发现

我们手上的感觉是由身体中的感觉神经实现的。感觉神经的末端有一些特殊的小结构,叫感受器,它可以分辨不同的感觉。感受器能收到四个主要的感觉,分别是:触摸感、压力感、疼痛感、温度感。

(四)、探索延伸

课后用手触摸人民币的突起点,对照课文图表,认识人民币的盲文。

第五课:小降落伞的实验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小降落伞的制作与对比试验,研究小降落伞留空时间长短不一的现象。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配备:正方形手帕、伞绳、重物、胶带、剪刀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讲述5.12大地震时,人民解放军空降兵,为了解救人民群众,15位英雄从5千米高空成功跳下的故事。今天我们动手制作小降落伞,研究一下它的奥秘。

(二)学习新课

1、活动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制作。制作好后,让她从高处自然降下。

思考:小降落伞的实验,在空中停留了一段时间,这是不是证明了空气对小降落伞下降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2、、实验一,伞面大小不同,降落伞下降的快与慢 ①在两面大小相同的降落伞上拴上不同的重物,从高处降落。观察两个降落伞哪个先落地? ②思考:是不是证明了小降落伞面大小相同,在携带不同重物时,重物越重,下降越快?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影响小降落伞下降快慢的一些因素。当然,还有一些其它因素,如:风的影响、伞绳的长短、降落伞的形状等。

2、查阅资料我们知道,研究降落伞落的快与慢对空降兵、跳伞运动等有着重要意义。

(四)探索延伸

降落伞的用处很多,看书图画,说说它们有什么用处。

第六课:坦克的履带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做实验,研究坦克车轮外家装履带的原因。

2、用研究所得的道理,解释身边的相关事物。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铅笔、图钉、螺丝钉、小木板、橡皮、直尺、砝码、细沙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我们小时候都玩过玩具小坦克,你还知道他的车轮吗?是怎样的?说一说。坦克为什么能在松软和泥泞的土地上快速行驶呢?这与他那双铁脚板——履带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坦克的车轮外为什么加装履带”?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纸上扎孔

①、在大号橡皮上盖上一张白纸。

②、用削好的铅笔尖和未削的铅笔分别在垫有橡皮的白纸上扎孔。③、感觉一下,哪只铅笔比较容易的在纸上扎出孔来?

④、思考问题:两支铅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尖铅笔容易把孔扎好?

2、实验二:手按图钉与螺丝钉

①分小组,放一块木板,用同样的力讲图钉与螺丝钉向木板按下去。②图钉与螺丝钉哪个按到木板里比较深?

③思考问题:图钉与螺丝钉有什么不同?图钉比螺丝钉容易按入木板中说明什么?。

3、实验三:沙盘上直尺的作用

①在沙盘上方好一层厚而干燥的细黄沙。

②在黄沙上放一个砝码,轻微晃动几下盘子,观察法玛进入沙子中的深度。

③将直尺放在黄沙上,在直尺上放一个砝码,同样晃动几下盘子,观察法玛进入沙子中的深度。

④小组讨论:现在我们能不能解释坦克为什么能在松软和泥泞的土地上快速行驶?说说你的看法,可参考课文后的小资料。思考:两个沙盘实验,物品进入沙子中的深度有什么不同?你能用实验一和实验二的道理解释这一现象吗?

提示:

1、这与坦克那两幅宽宽的履带有关系。

2、履带要比车轮接触地面面积大很多,所以能在松软和泥泞的土地上快速行驶而不被陷入泥土中。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压向另一个物体,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积越小,越容易压进去。

(四)、探索延伸

讨论:

1、骆驼善于在沙漠上行走,为什么蹄子不容易陷进去?

2、书包带做的宽一些有什么好处?

3、滑雪板有什么作用?

第七课:叶子能吸尘增湿吗

一、教学目的:

1、进行植物叶子的蒸腾现象和吸附现象进行实验观察。

2、研究植物叶子对改善空气质量所具有的作用。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盆叶片比较大的植物、透明大塑料袋、粉笔灰、白纸、放大镜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说植物多的地方空气质量比较好,这是为什么呢?植物可以从哪些方面改善空气质量呢?今天我们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叶片的蒸腾现象:

①、将套有塑料袋的花盆移到桌上。②、观察塑料袋中出现了什么现象?

③、打开塑料袋,仔细观察塑料上的液体,判断液体是什么?

思考问题:袋子上出现了水珠,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袋子中植物叶片上是否也有水珠? 提示:叶片会产生水珠,这种现象叫蒸腾。植物的蒸腾现象可以給空气补充水分,让空气变得湿润。

2、实验二:植物叶片可以吸滞尘埃吗?

①、每组一盆绿色植物,将一张白纸套在植物茎上,另一张白纸平放在花盆上面。②、将两包同样多的粉笔灰分别从两个花盆上方相同的高度撒下。

③、比较两张纸上粉笔灰的多少,观察纸上少的一部分粉笔灰落在哪里了? ④、思考问题:职物的叶片是否有细致尘埃的作用呢?室外的树叶是否也有这样的作用呢? ⑤、观察室外树叶的叶片。用放大镜观察,是否有灰尘?

思考问题:树叶上有灰尘吗?谈谈你对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感想。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说明植物的叶子可以使空气变得更湿润。同时植物的叶子可以阻滞尘埃落下来,减少浮沉对空气的污染。我们发现大量种植花草树木,可以使空气变得更加湿润清洁。

树叶表面粗糙不平,能吸附大量飘尘,经雨水冲洗后,能继续吸附如此往复,植物叶片能起到拦阻和吸附尘埃的作用。是空气净化。

(四)探索延伸

1、观察家中的盆花,研究哪种植物起到吸尘增湿的作用大些?

2、在树林中散步,你有什么感觉?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第八课:测量的技巧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参与实验,研究特殊情况下测量的技巧。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配备:尼龙线绳、圆铅笔、直尺、三角板、硬币等。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测量和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我们要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往往需要测量。测量中,很多仪器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各种各样的测量任务,但有些测量,现有工具不能直接测量。下面我们做几个小实验,学习一些测量的技巧。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实验的技术准备

①、看书,判断左、中、右三种观察尺的方法哪种正确?。

②、提示:做每个实验都要思考一下,注意减少测量中的误差。每个实验都要多做几次。

1、实验一,借用线绳测量(测量铅笔杆的周长)①、用尼龙线绕铅笔1圈,在测量线的长度。

②、用尼龙线绕铅笔5圈,在测量线的长度,将5圈的长度数除以5。.③、思考:这两种方法哪个准确一些?

2、测量地图上一段河流的长度

①、可用尼龙线沿河流走向放好线,在测量线的长度。②、思考:这个方法能估量出这段河流的长度吗?

3、实验二,测量圆杆铅笔的直径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用两个三角板和一个直尺测量。②、思考问题:哪种方法准确一些?

4、实验三,测量一元硬币的厚度

用直尺测量一枚硬币好测量吗?想一想,测量一摞硬币,再除以硬币的枚数,行不行?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发现,在不好测量的情况下,只要多动脑筋,就会想出好方法。

(四)探索延伸

想一想,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第九课:反冲作用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用气体和液体实验,研究气体和液体的反冲作用。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意识。

二、教学准备:

气球、打气泵、吸管、喷嘴、皮筋、胶带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宇宙飞船是靠什么力量飞向太空的?喷气式飞机是靠什么力量飞向蓝天的?气垫船是靠什么力量在水面上遨游的?我们现在研究一下。

(二)活动过程

1、实验一。气体的反冲作用

①、把气球吹大,用手指捏住气球喷嘴。②、松开手指放飞气球。

③、观察气球,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思考:气球是不是以最快的速度到处乱窜,直到里面的空气放完?是什么力量使气球到处乱窜?

2、带定向纸条的气球运动试验: ①、安装喷嘴,用皮筋捆紧。

②、用胶带将纸条粘在喷嘴上,把气球吹大,用手指捏紧。

③、捏气球的手靠近地面,气球向上,喷嘴向下,把手松开,观察气球,有什么现象发生?

3、有轨道的气球运动试验

①、把吸管穿在绳子上,把绳子两端分别固定在固定物上,把绳子绷紧。②、把气球吹大,用手指捏住气球喷嘴。③、用胶带把气球粘在吸管上。

④、把气球拉到气球口方向的一端,松开手指,观察气球运动的状态。⑤、思考:气球是否会向气流喷出相反的方向飞去?

小结: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气球在这个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

4、实验二,液体的反冲作用

①、将液体反冲实验器材准备好,用手提着大饮料瓶,下面放好接水盆。②、向瓶内注水,③、观察大饮料瓶的运动情况。

④、思考观察:饮料瓶运动的方向与水流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三)探索发现

1、通过气体的三个实验,证实了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喷出的气体有反冲作用。

2、通过液体实验,证实了液体喷出时也有反冲作用。

3、人们常常利用气体和液体的反冲作用来为我们服务。

(四)探索延伸

1、宇宙飞船靠什么飞向天空?

2、气垫船靠什么力量浮在水面上飞快的前进?

第十课:王莲与牛蒡子的启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植物的形态及结构的研究,探究其对人类发明创造的启示。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判断能力。

二、教学准备:

搜集书刊、报纸、图片、打印纸、尼龙搭扣、放大镜、剪刀、胶水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在漫长的生命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自身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种种形态,人类借鉴植物的种种形态及结构,创造出许多发明。

(二)学习新课

1、阅读课文(王莲):

2、动手仿制王莲叶片 ①、用打印纸剪成圆形。

②、将另一张纸按书中图示剪成长条(叶脉)。③、用剩余的纸,剪成小纸条(横筋)④、把叶脉和横筋安图所示粘好。

3、动手试一试,叶片的称重量。

实验观察:人们利用王莲的结构,可以有哪些发明创造? 思考问题:通过实验,对于烟雾你有什么看法?如果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怎样呢?你有什么看法?

4、牛蒡子

①、阅读课文了解牛蒡子。

②、用放大镜观察尼龙搭扣的结构。③、仔细观察尼龙搭扣开合的工作原理。④、实验观察:尼龙搭扣还有哪些应用? 思考问题:牛蒡子表面长满了无数小钩刺的作用是什么?你还能举出几个有这样结构的实例吗?

(三)探索发现

在对王莲、牛蒡子的研究中,发现许多植物在漫长的生命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状态和结构,给人类的发明提供了启示。人类利用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创造出许多性能优越的新技术,新发明。

(四)探索延伸

研究:模仿植物的某种形态和结构,搞一些小发明。如:锯子的发明。

第十一课:缓冲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与信息的交流,研究缓冲现象的存在。

2、探讨一些事物应用缓冲的道理。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粉笔、报纸、塑料薄膜小降落伞等。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足球运动员见足球飞过来,不管从多远的地方飞过来,都用头去顶。但是,对面飞来的是一块小砖头,他却不敢用头去顶,为什么呢?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实验一:粉笔的投放实验

①、站在地面上,手持一支粉笔,高举过头顶,松手使粉笔自然落下。观察:粉笔怎样?什么原因造成粉笔断裂? ②、将粉笔用报纸包好,重复上面实验。观察:粉笔怎样?为什么没断?

③、将粉笔绑在小降落伞上,从高处扔下。观察:粉笔怎样?

小结:粉笔与地面没有直接碰撞,报纸起到了减缓冲力的作用;小降落伞起到了减小碰撞粉笔的力量。

2、实验二:橡皮筋的作用。

①、用细线将重物悬挂在铁架台上。②、在重物下方放一个有厚毛巾的托盘。

③、将重物举到一定高度,突然松手释放重物,拴重物的细线会出现什么现象? 思考?

1、细线会被拉断码?

2、是不是重物下降时的冲力将细线拉断的? ④、将细线换成橡皮筋,再重复上面的实验。

⑤、试验中,认真观察重物上下运动的状态,了解橡皮筋的伸长、缩短与重物上下运动的关系。

思考:橡皮筋的弹性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一些物品能对运动物品起到缓冲作用。缓冲在生活中到处都有它的身影。

(四)探索延伸

1、试着分析,球场上的草地对运动员有什么保护作用?

2、包装盒及包装盒内的填充物对所包装物品有什么好处?

第十二课:死海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制作,验证液体的浓度与浮力的关系。

2、探讨死海不沉的秘密。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水杯、胶圈、曲别针、吸管、食盐、鸡蛋、水盆、烧杯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讲故事引入课题:(死海不沉的故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让鸡蛋扶起来

①、把鸡蛋放入清水杯中,鸡蛋沉入水底。②、向水杯中加入食盐,并不断搅动。

③、实验观察:鸡蛋会怎样?出现了什么现象?

思考:

1、鸡蛋浮起来了,这是不是说明盐水的浓度逐渐增大,鸡蛋受到的浮力也在不断变大,当浮力大于鸡蛋的重量时,鸡蛋就浮起来了?

2、是不是说明液体的浓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2、实验二,制作小浓度计 ①、将吸管的一端折过来。

②、在吸管折处放两个曲别针,再用橡胶圈绕好。③、在吸管上均匀的标好刻度。

④、将吸管浓度计放在水中调试,让它恰好竖立着浮在水中。

3、实验,①、取两个玻璃杯,一个盛淡的食盐水,一个盛浓的食盐水。②、先把小浓度计放在淡的杯中,观察到什么刻度。③、再把小浓度计放到浓的杯中,观察到什么刻度。

思考问题:通过实验,是不是说明小浓度计可以测量液体的浓度?

4、实验三,检测食盐水的浓度

将课前制作好的三种不同浓度的食盐水放入三个杯中,用小浓度计监测,实验观察:通过实验,你能分辨出哪杯浓度高些?哪杯浓度低些? 你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死海的秘密了吗?

(三)探索发现

1、通过研究,我们证明了盐水的浓度与浮力的关系。

2、证明了盐水浓度越高,浮力越大的道理。

3、弄清了死海不死的秘密。

(四)探索延伸

读一读课后小知识,考虑:装满货物的大轮船在大海中航行,要不要考虑含盐浓度问题?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篇2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5~7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的探索活动, 理解商不变规律的特征。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 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学会并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 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发现规律、探索新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 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性, 体验发现乐趣, 增强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归纳商不变的规律;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商不变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立足于为学生搭建探索和交流的广阔空间,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注重盘活经验, 大胆用活教材, 努力激活课堂。教学预设主要体现为“情境为媒———活动搭台———应用唱戏———总结延伸”的过程, 立足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建构、主动反思学习方式的渗透, 并由此达成三维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盘活已有经验巧引入

1.找规律, 填一填。

2、4、8、16、 () 、 ()

10000、1000、100、 () 、 ()

师:这些数都是怎么样变化的?

2.快速算, 猜一猜。

9÷3= (9×999) ÷ (3×999) =

师:被除数与除数都变了, 商会有什么变化吗?我相信学完这节课后, 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找规律填数”情境, 营造轻松活跃的气氛,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关注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和心理需求, 使学习活动具有清晰的目的要求和方向。

二、组织活动———引导合作探究促建构

1.创设情境, 激发假想, 感知规律。

师:同学们玩过溜溜球吗?最近甲天下广场正在进行展销会, 徐老师进行了一个市场调查:某一个品牌的溜溜球, 1号摊位:8元可以买2个;2号摊位:80元可以买20个;3号摊位:800元可以买200个;4号摊位:8000元可以买2000个。你认为在哪一个摊位卖最便宜?

你能列出算式吗?

板书:8÷2=4

80÷20=4

800÷200=4

8000÷2000=4

师:请你观察这几个算式, 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自己思考,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引导小结:能用一句话概括你刚才的发现吗?

2.验证猜想, 总结规律, 验证结果。

师:是不是所有的除法算式中,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任何一个数, 商都不变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

(验证方法:同桌合作, 其中一个人选一个除法算式, 另外一个人选择一个数, 用这个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这个数, 观察商是否发生变化。)

汇报验证结果。 (验证发现:“0”除外)

3.利用规律, 简便计算, 尝试应用。

出示950÷50=

师:可以怎样做?让学生独立计算后, 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渗透讲解“竖式”应用的规范写法, 并提供拓展应用:

240÷30=360÷90=4800÷400=

设计意图:注重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背景, 通过交流、反馈, 使他们的自主建构在活动中不断得到自我修正。大胆放手, 让学生在开放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提出猜想———进行验证———应用规律”的科学历程, 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让学生感受创造成功的体验,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 激发他们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意识, 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三、指导应用———强化实践练习求拓展

1.知识空白, 快速填空。

师:运用这个规律, 你能很快地填空吗?

90÷18= (90×5) ÷ (18×□)

2.是非正误, 准确判断。

36÷12= (36×2) ÷ (12÷2) ()

(36+12) ÷ (12+12) =3 ()

32800÷400=328÷4 ()

30×4= (30÷2) × (4÷2) ()

3.运用规律, 简便计算。

400÷25=

4.强化练习, 拓展应用。

150÷25=2000÷125=

设计意图:以多样的形式设计层层递进的练习, 既能满足基本的要求, 又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有展示创造力的舞台, 使其成为知识拓展的有效载体, 实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引导总结———激活主体意识促提升

1.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谁来说一说, 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 (学生畅所欲言积极交流)

同学们真了不起!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 能留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相信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规律。

2.延伸。

今天同学们通过猜测、观察、分析和验证发现并总结出了商不变的规律, 并运用这个规律在除法计算中进行简便运算。那么, 同学们有兴趣的话, 可以继续使用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思考:如果只有被除数变化或只有除数变化, 商会怎样变呢?这些留给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现。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与设想为内容的学习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通过学习和探讨活动,体验研究周围物品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初步了解一些高科技物品的有关知识。

二、课前准备

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2.指导学生收集高科技产品的有关图片。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了解研究周围物品的一般的科学方法。(了解产品的性能,社会意义,优缺点,进而考虑改进意见。)

教学的难点是“异想天开”的设计活动。

四、教学过程:(1)导言

师:科学研究就是去探索和发现世界上的种种奥秘。人们不断地提出各种问题,通过观察、试验等探索活动,找到正确的答案。(主要是通过简单提出科学的本质是探索和发现的道理,插图是通讯卫星工作示意图以及插图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2)问号屋

师:今天的活动内容是看图片,了解科技成果,进行探索,提出设想。(提出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的方向。)(3)活动天地 主要是四项活动。

第一项活动是“观看图片了解科技成果”

下列物品都是我们人类的发明。说一说,这些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让学生初步踏上研究周围事物的轨道。认识图片,探索这些物品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教学活动中以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为好。探索时从这些物品的性能入手,讨论它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不要形成知识传授。)第二项活动是以一个物品为例,进一步体会研究方法,即分析物品的优点和缺点。

看三幅图,分析图中物品的优点和缺点,把你想到的尽量都写出来。

(有一定难度,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以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结论不要要求完全一致。)

第三项活动是前两项活动的进一步深化。由分析物品的优缺点进而探索改进措施。

看一看下面的结构图,在空白框内写上相应文字。

(让学生在体会前两个改进措施发明环保电动车和燃气汽车基础上独立完成第三幅图的作业。它的难度在于太阳能汽车既有不污染环境又能节能源的两方面。教师要注意这一问题。进而提出深一步的问题,改进后的物品又有什么缺点?难度较大教师可适度掌握。)

第四项活动是“异想天开”活动。

根据城市的交通情况,你希望未来的汽车是什么样的?(这个活动是探索活动的具体操作,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城市交通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据此异想天开的设计自己的汽车。教师要有意的引导学生实施扩散思维,要让学生多方向去思考。可以先以讨论形式进行,再个人思考完成设想,不必求一致。适时组织交流活动。)(4)收获乐园

1、通过活动我知道了一些科技知识。

2、我体会到,对一些事物的了解,必须分析它们的优点和缺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3、“异想天开”活动很好,可以训练我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体会、认同即达到目的。)(5)举一反三

邀请家长一起参加,选择加重的一种物品,按今天学习的方法,先分析再提出一些修改意见,然后进行一次“异想天开”活动。并把结果写在书上。有两个目的: 一是把自己所学所悟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讲出来。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篇4

课文记述的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说”的故事,表现了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自读中提出问题,在充分读书后,小组合作交流个人阅读时的理解,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魏、廓”等生字,会写“吻、锯、拼”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成了著名的地质学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主人公魏格纳又在地图上发现了什么?请响亮地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把字音读准。

2.同桌互相认读生字词,纠正对方的错音。

3.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生字词。

4.识记生字,交流记字的好方法。

5.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6.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7.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三、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汇报:用“__”画出魏格纳在地图上的发现,用“~~~”画出“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3)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南美洲和非洲的位置,看看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跟非洲西海岸线的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很吻合。

(4)指导读好画出来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2.学习第三至第八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至第八自然段,边读边想:科学家是怎样证明“大陆漂移说”这一假说的?

(2)四人小组内交流。

(3)检查汇报。

(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在南极洲找到了显示植物生长痕迹的煤块,找到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还发现了有冰川移动时留下的擦痕的冰碛岩。这些新的发现,使“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

(4)师生合作读书。(老师读第三自然段,女同学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男同学读第七、第八自然段,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证明“大陆漂移说”的。)

四、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再读感悟

1.默读课文,想一想: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

2.讨论交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3.把课文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次。

三、质疑问难

你还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让大家讨论?

四、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组词说句。

2.观察各个要求会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你的发现。

3.指导书写。

要点:“适、存”是半包围结构,“适”的笔顺是先内后外,“存”的笔顺是先外后内;“吻、锯、拼、煤”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吻”字的右边“勿”不要写成“匆”;“置、悬、崖”是上下结构,其中“置、崖”上小下大,“悬”上大下小,“置”字下面的“直”中间是三横,“崖”字下面是两个“土”,不要写成四横一竖,书写上下结构的字,上下要对齐。

4.学生在写字本上独立书写。

5.评价,互相欣赏与指正。

五、总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查阅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年级探索与发现教学工作总结 篇5

本学期以来,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仁们的大力协助下,我终于圆满的完成了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任务。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工作,对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材分析

1、突出基本能力的培养(1)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2)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4)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教材既授之以鱼更重视授之以渔。(1)在知识与方法上更重视方法的传授;(2)在结论与过程上更重视过程的研究;(3)在验证知识与探索知织上更重视探索知识。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2)设置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环节。(3)安排面向全体学生的各项教学活动。

2.教材的基本架构模式:(1)课题提出(2)提出假说(3)进行研究(4)获得结论(5)讨论延伸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进行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实验活动,帮助他们体验科学实验的方法和特点,引导他们进行尝试性的科学实验研究,学习收集信息,培养科学精神,学习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措施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尖子生,注重抓两头带中间,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小学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合理的安排时间,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室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学校的组织机构、发展变化、校风校训等。2.提高学生的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观察、搜集、整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学校的亲切感和自豪感。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践法和合作学习法。课前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前两节课上,同学们到校园了解了我们的学校,向来宾介绍了我们的学校。小导游还当得有模有样的,真不错!同时,在活动中、活动后你们也整理了不少问题,如“学校是哪一年创办的”、“校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学校到底有多少教师”、“学校最高的荣誉是什么”,等等。这节课,让我们从这些问题出发,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学校,你会有更大的发现!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提出想了解的有关学校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一)前期准备。1.讨论分组:

(1)各组选好主题。

(2)各组讨论如何开展活动、如何完成自己组的研究(调查、走访、查资料等)、活动时要注意的事项(礼貌、爱护公物、采访技巧)等。

2.根据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分组开展活动。分组方法如下:

(1)学校历史:访问老校长、传达室老爷爷、老街坊、曾在此校读书的父母,观看学校记录片,到陈列室查资料。

(2)校训:访问校长,了解校训的内容、来历、含义等。

(3)学校荣誉:参观宣传栏、陈列室,访问校领导、小名人。

(4)学校的发展变化:查找有关学校发展变化的文字资料、照片,寻找老式教学用具、老式油印机、十年前的教科书等,拍摄现在学校有关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设施和设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学校的发展和变化。

(5)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导处、少先队大队部、总务室等):实地参观、访问负责的老师、同学。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调查、走访、查资料等。并且,及时作好记录,写出心得体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组。教师要提醒学生,在调查访问时,一定要做好相应的记录,留下照片、图片等原始资料,并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交流上节课写下的问题卡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1.自由组合、拟定活动计划。2.汇报活动计划。3.学生汇报活动计划。

我最自豪的发现:

我最不满的发现:

我最感动的发现:

我认为最有趣的发现: 4.教师提示学生的发现方法:采访、调查、参观、查阅校园信息网等。5.讨论活动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三)开展校园寻宝活动。我们的校园是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不仅环境优美,而且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同学们带上你的问题一起去“校园寻宝”吧,看看谁的发现最精彩

三、结论总结

我们的校园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经过同学们的走访调查,我们发现,他不仅环境优美,而且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是我们生活学习的好天地。我们要好好爱护我们的校园。课堂练习

1.我们的学校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2.我们学校的校训是什么? 3.我们学校有多少位老师?

四、作业布置

找一找,你在学校里有什么新发现,动手写一份调查报告。

五、板书设计

《校园里的发现》

最自豪的发现

最不满的发现

最感动的发现

我发现四年级作文 篇7

于是,我就蹲下来仔细观察。蚂蚁搬家可真有趣啊!你瞧,它们有的背着它们的食物,有的背着蚂蚁卵,有的背着刚出生的小蚂蚁,有的也许已经把东西搬到新家里了,然后又来搬。它们的队伍排的整整齐齐的,像一条长龙似的。

突然,一只蚂蚁发现它们的队伍旁边有条毛毛虫,只见它飞快地告诉自己的同伴。不一会儿,蚂蚁们就向毛毛虫涌去,它们用锋利的牙在毛毛虫身上乱咬,痛得毛毛虫直打滚,一下子就压死了好几只小蚂蚁,可是蚂蚁们不气馁,又重新整好队伍,猛地涌上去,过了一会儿,毛毛虫一动也不动了。蚂蚁们战胜了毛毛虫,然后抬着它们的战利品兴高采烈地回家去了。

我发现,蚂蚁虽小,可是它们团结一心,就能搬动比它们重很多的东西,还能战胜比它们强大好几倍的动物。

蚂蚁的身上真是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啊!

我发现四年级作文四:我发现快乐如此简单

一星期前,老老给我4颗小花我接过小花后,只是想随便在一个杯子里加上一点水养一下就好了,管他是死是活都不关我的事但是过了几天后,我发现小花长得越来越高了。

四年级作文我发现什么 篇8

过年了,我和妹妹来到外祖父家。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话题不离你的妈妈给你准备什麽新衣服,你收到了什麽新年礼物,你从爷爷家里得到了多少压岁钱。妹妹告诉我,她从爷爷家里得到了300元的压岁钱,希望在外祖父家里能多拿一点。这一点也不像妹妹,妹妹从不贪图钱财,我在心里默默地想着。

刚进外祖父家的门,妹妹就扑到外祖母的怀抱里,外祖母二话不说,伸手就掏出200元,100元给妹妹,另外100元给我。外祖父也十分慷慨,其它人也不吝啬。我全部上缴给妈妈,妹妹自己留着。

早上,我看见妹妹打开抽屉拿出一些钱后就急忙出去了。我打开那个抽屉,发现妹妹700元压岁钱少了一半。我想:妹妹拿这麽多钱干什麽?买她喜欢的芭比娃娃?买她喜欢的玩具熊?买她喜欢吃的零食?……我想了几十个答案,都不符合逻辑,我决定查一查。

晚上,我仔细观察妹妹的一举一动,认真寻找妹妹买了的东西藏在哪。最终,无一收获。

第二天,妹妹又匆匆地出去了。我又打开抽屉,发现剩下的钱也“不翼而飞”了,却多出一张汇款单,收款人地址是“希望工程”的。我突然明白了妹妹为什麽要这麽多钱,为什麽钱又会“不翼而飞”了。

妹妹回来了,看见我拿着汇款单,笑笑说:“这是我捐给希望工程的,还有一半是捐给一个和我一样大却上不起学的孩子的。”

四年级发现秘密的作文 篇9

但是在这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疑问中,最使我难忘的要数我发现了木炭的秘密。

记得那是暑假的一天,我的爷爷带我到乡下体验生活,让我亲眼去看看农民们种粮食的辛苦。到了傍晚,我们大汗淋漓地回到家,我第一个进门,爷爷在后头,当我刚一脱掉旅行鞋,一股刺鼻的汗味迎面而来,我爷爷笑话我,趁他没注意,捂着鼻子把旅行鞋藏在了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木炭堆。奇迹发生了,我第二天去拿鞋子时,发现鞋子不臭不湿了,我惊讶的张大嘴巴,心想:咦?难道水昨晚帮我把鞋子洗了?不可能啊!如果洗了,现在也是湿的,应该放在阳台上,再说我藏得这么隐蔽,不可能有人找得到,这些原因都排出了,那原因应该在木炭身上。我顿生疑问,拿了一块木炭,左看右看,还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时我想起了我的小老师——《十万个为什么》,于是我立刻把她“请”出来。经过一番“讨教”,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来木炭有吸水功能,那都是因为木炭很干燥,并且其中有许许多多的空隙,木炭就好似海绵,我把鞋子放在装满“海绵”的筐中,轻而易举就把其中的水分和臭氧子都吸干净了,当然就不臭不湿了。

第二天晚上,我把两块木炭用布包好,放进鞋中,哇!效果更佳。我发现了木炭的秘密,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有趣的发现四年级作文 篇10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天上的太阳像个巨大的火球,熊熊地烧烤着大地,人们热得脸像红灯笼,我一个人躲在家里看电视。一会儿我肚子饿了,就跑到厨房去找吃的,无意间看到一只小蚂蚁正费劲地和一条大青虫周旋着。

那只蚂蚁伤痕累累,大青虫也被小蚂蚁弄得体力不支,停在一边休息。小蚂蚁乘机回去搬救兵。过了一会儿,蚂蚁们倾巢出动,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开始了。蚂蚁们一拥而上,朝大青虫尾部攻击。可是,心算不如天算,大青虫来了个神龙摆尾,蚂蚁们倒下无数,手足无措。蚂蚁们不服输,又发起第二次攻击。大青虫使出浑身解数来抵抗蚂蚁大军。蚂蚁这次分散攻击,各个击破,有的从尾部攻击,有的从头部攻击。就这样蚂蚁把大青虫翻了个底朝天,终于赢得了战斗的胜利。它们开开心心地把大青虫搬回洞里享用去了。

我发现什么作文-四年级作文 篇11

于是我便立刻飞奔回家,从厨房拿出了几粒大米和花生。我先试着把一粒大米放在地上,让蚂蚁来搬走它。然后,一只蚂蚁突然离队,来到了大米前,用它的后肢举起来,然后抬到后背上,搬走它。顿时,我傻了眼了。然后,我又将一只蚂蚁放在手心上。突然,我觉得手的某一个部分被咬了一口,啊,你这只蚂蚁,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啊!给你一粒花生,你还咬我一口,哼,不给你了。于是我又抛了一粒花生去蚁群中,又一只蚂蚁去捡花生,它也是一样,捡了就没有回蚁群。我心想蚂蚁是怎么样搬比自己重、大的食物呢?

于是,我兴奋地跑回家上网查询,查了个水落石出。原来,蚂蚁是可以把比自己大、重几百倍的东西举起。此时,我心里又想:蚂蚁真的可以举起比它重、大的食物,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上一篇:作文 其实竖琴很好做下一篇:有关秋收起义的观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