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积累与运用五教案

2024-08-10

四年级上册积累与运用五教案(共10篇)

四年级上册积累与运用五教案 篇1

积累与运用

(五)教学目标:

1、自读词语,发现构词的特点。

2、自读、背三字经,感悟意思。

3、读懂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百步穿杨”的意思。

4、能大方、主动、有礼貌地与同学交流自己对他人的真诚谢意,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5、感受和体验生活中打动你我的感动事情,乐意把印象最深的变化写下来。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短文,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并理解“诚实比金钱更重要”这一道理。

一、温故知新

1、自读、互读词语,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悟悟这些词语的特点。

2、想一想:这些词有什么地方相同?

3、学生自由发言,从中点明教学内容:这些词中都包含有一组近义词。

4、学生再读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感知构词的特点。

5、拓展练习:“你能再说几个有这种构词特点的词语吗?”

6、教师相机板书学生的举例,再读词语,加深理解。

二、语海拾贝

1、自读三字经,要读得正确、流利。

2、小组读,相互检查,并悟悟三字经这几句的大致意思。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不懂的,请求老师或其他组同学解释。教师注意引导和补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三字经。

5、拓展练习:“你能说说你还能背诵那几句三字经吗?”

6、比一比,哪一小组背诵的三字经又多又好。

三、点击成语

1、学生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

2、请学生复述成语故事,并说说读了成语故事后的感受。

3、引导学生理解“百步穿杨”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讲讲身边这样的事例。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自主积累词语、成语。

第 二 课 时

一、口语交际

1、师讲一个有关“感恩”的小故事,帮助理解“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2、说说、议议:“你们要向哪些人表达真诚的谢意?为什么?”

3、总结:现在来发表发表自己的言论。小组内互说自己的感受,边听边想想谁的感受对你有启发,说出来相互补充。

4、全班交流,邀请各小组代表汇报演说,大家评议谁的感受最令你满意。在小组中也评选出谁在交流时自然大方、有礼貌,谁听得最认真。

一、习作百花园

1、引导语:老婆婆真诚的微笑是生活中最好的礼物;哥哥的心愿是那么美好,令人感动;那只松鼠因为人们的呵护与关爱又回到了大自然……生活中让你我感动的事情真不少,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让你感动呢?

2、学生讲述让自己感动的事情。教师在学生讲的时候,帮助润色。

3、总结:让我们拿起笔来,记下这些暖人心脾的事情。待会比一比,谁写得精彩。

4、教师选择一两篇学生习作,在全班念,一边念,一边评改。

5、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改完后,根据自己写的内容,加上一个题目。

6、在小组里自由欣赏品读小组成员的佳作,并评议每位成员作文的优点、缺点,把这些意见批注在文后。

一、自主阅读园地

1、自由轻声读短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了解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反馈信息。

3、勾画最喜欢的句子,与同桌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反复朗读。

4、交流读后收获,鼓励学生积累文中好词佳句。

四年级上册积累与运用五教案 篇2

1. 了解意思相反或相近的四字词语,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2. 读背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诗句,积累语言。

3. 阅读《夸父逐日》这则成语故事,培养喜爱成语的感情。

4. 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关注周围的小伙伴,并能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他人。在关注他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对方,多发现别人的优点,会赞美别人,提高口语表达的兴趣和能力。

5.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自己的感受;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一、温故知新

1. 复习旧知识我们便会有新的收获。今天,我们首先要到“温故知新”里去看一看。

2. 自读词语,发现规律。

3. 齐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个词语和第二个词语的意思相近,而前两个词语的意思却和第三个词语的意思相反。)

4. 选你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

5. 小组合作练习。“我说你对”记住这些词语。老师也可以再提供已学过的词语,让学生找近义词、反义词。

二、语海拾贝

1. 读名言,重在学生自主阅读,积累名言名句,不必讲解,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作解释。

2. 熟读成诵。

3. 交流自己积累的名言名句。

三、点击成语

1. 自己练读,读得正确。

2. 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学听。

3. 交流读后的体会。

四、口语交际

1.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每天在学校学习,接触得最多的,除了老师,就是自己周围的小伙伴啦!相信你身边的小伙伴们各有各的性格和爱好:有的内向害羞,不爱说话;有的开朗活泼、热情大方……有的心灵手巧,爱做手工;有的喜爱体育,爱打篮球……今天,就请同学们向大家介绍介绍自己组的小伙伴。

2. 自主选择,小组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多注意别人性格、爱好中好的一面,用欣赏的语气介绍自己的小伙伴。

3. 小组推荐,全班交流。

提示上台发言的学生说话时态度大方,语言清晰、流畅,对精彩生动的地方教师适时给以肯定;同时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

4. 教师总结,肯定成绩。

五、习作百花园

1. 读题明意,让学生通过读题知道本次习作写什么。

2. 选材习作,引导学生选好材料,写出发生在家中的真实故事。

3. 交流欣赏,读给家人听,提出建议,再修改完善。读给伙伴听,相互学习,共同分享,并提出修改意见(可以小组为单位)。

4. 独立修改,认真抄写。

5. 互评互改。引导学生在互评过程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六、自主阅读园地

1. 借助拼音自主阅读短文。

2. 从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与同学交流。

3. 鼓励学生课后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诗词等,扩大阅读面。

参考资料

☆爱国名言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 白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 毅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 朱 德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 华罗庚

☆“语海拾贝”诗句的出处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 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年级上册积累与运用五教案 篇3

1比鲜兑号的作用。

2倍帘趁栊辞锞暗氖句,积累语言。

3痹亩脸捎锕适拢培养积累、运用成语的习惯。

4碧致垡幌罴体活动,能在讨论中清楚明白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与人讨论时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5鼻宄地介绍一次活动。能做到语句通顺,能自读自改。

教学准备

口语交际、习作:师生回忆班上曾开展过的集体活动,想想活动的形式、步骤及人员的分工情况。

教学时间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碧富暗既耄好恳坏ピ学习后,“积累与运用”里的“温故知新”总会带给我们新的收获,“积累与运用(四)”里的“温故知新”又会带给我们哪些新知识呢?

2弊远寥个句子,读正确。

3痹俣辆渥樱小组内讨论三个句子中引号的不同作用。

4苯淌ν卣辜缸槔嗨凭渥樱学生讨论说出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二、语海拾贝

1毕衷谡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在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秋天景色的精彩诗句,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海拾贝”去读读吧!

2毖生自由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3蓖桌合作读诗句,互相指正。

4背槎潦句。

5庇米约合不兜姆绞绞宰疟乘惺句。

6蹦慊怪道哪些描写秋景的名诗佳句,推荐给大家。

三、点击成语

1弊杂啥脸捎锕适拢要求读正确。

2庇米约旱幕跋蛲桌讲一讲这个成语故事,并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

3笔宰庞谩爸缴咸副”说话。

四、自主阅读园地

1弊杂稍亩痢陡蝗牡奈魃橙旱骸罚借助注音把文章读正确。

2庇胪桌交流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惫椿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自由练读。

4毖≡褡约合不兜姆绞剑积累好词佳句。

五、口语交际

1蓖学们,在我们这个班集体里,每一位同学都有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了充分展示同学们的特长,在班委的组织下,我们班决定开展一次“自我展示”的交流会。为了把这一次交流会开展得有声有色,今天我们就对这次活动的实施方案进行讨论。

2背鍪究谟锝患实幕疤狻疤致垡幌罴体活动”。

3币橐灰椋河Ω么幽男┓矫娼行讨论。

(1)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2)活动中人员的分工。

(3)活动的方式和步骤。

4狈中∽槎砸陨霞阜矫娼行讨论。讨论时注意要把自己想说的内容说清楚;讨论中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当对别人的看法有不同意见时,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诚恳、要有礼貌。

5备餍∽橥萍鲆幻同学到台上汇报讨论的结果,全班互评互议,找出活动的最佳方案。(如活动目的和任务:让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己兴趣、爱好或特长的机会,在展示中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6苯淌π〗帷#ù颖敬慰谟锝患驶疃和集体活动方案的确定两方面进行小结。)

六、习作百花园(可结合口语交际讨论后开展的“自我展示”活动进行。)

1痹诨疃中边观察边收集素材。在“自我展示”活动中,提醒学生细心观察,留心收集素材,鼓励他们用手中的笔留住每个精彩的瞬间,培养学生做即兴速记的本领和习惯。

2被疃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围绕活动过程说说自己的观察所得;谈谈各自的感受;听听别人给自己的建议……

3碧致郏喝绻要把这一次活动留给你的深刻记忆写下来,你准备如何构思?学生发言时教师注意倾听,并做好引导的准备。

(1)听听学生的口语表达是否通畅、准确,有误时要及时纠正。

(2)听听学生是否收集到足够的素材来完成习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从别人的发言信息中补充。

(3)引导学生将表达的重点放在清楚地介绍活动情况上。

4毖生自由写作。

5痹谘生习作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作文作为范文全班一起评议、修改。

6痹擞眯薷姆号,自读自改作文。

7卑炎约盒薷暮玫淖魑亩粮老师或小伙伴听,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并把作文做进一步的修改。

8比班开展一次作文展评会。

四年级上册积累与运用五教案 篇4

1.积累成语,感受祖国语言的多姿多彩。

2.读背名人名句,养成搜集、运用名人名句的习惯。

3.能自己或合作制作习作集,并能有所创造地进行设计、美化。增强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写作的自信心。

4.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分段表述;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5.自主阅读,旁批读中的感受,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感悟语言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彼鸭名联。

2彼鸭、整理自己喜欢或同学认为精彩的习作。

3彼鸭、阅读描写运动会的习作。

教学时间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读成语,不懂的借助工具书了解其意思。

2.这些成语中带点字的意思有什么特点?

3.试着运用这些成语。

二、语海拾贝

1.读名联,重在学生自主阅读,积累名言名句,不必逐个讲解,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师生交流释疑。

2.熟读成诵,积累名言。

3.交流自己积累的名联。

三、互动平台

1.师:本单元的4篇课文充满着智慧,给我们的人生很多启迪,你学了之后都受到什么启发?四人小组交流。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读后受到的启发,同一篇课文让学生补充说一说受到的不同的启发。

4.师总结:是啊!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与时间赛跑,与人合作、资源共享,希望同学们把受到的启发落实到行动上,老师期待着你们的成果!

四、综合性学习

1.设计习作集封面。

(1)根据搜集的习作,给习作集确定一个主题,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2)小组交流如何设计一个美观、大方、有创意的习作集封面,组长记录设计方案。

(3)全班交流设计方案,根据小组交流的方案自选喜欢的动手制作习作集封面。

(4)小组合作,讨论互助。

2.展示习作集封面。

3.评选最佳习作集。

4.全班展示最佳习作集,观摩学习。

五、习作百花园

1.激发兴趣,明确要求。

(1)激发学生习作的愿望:播放近期学校举行的运动会的画面,教师配上热情洋溢的旁白,用活动的气氛感染学生,产生写作的愿望。

(2)让学生自己阅读习作要求,教师相机点拨,帮助理清习作要点。

2.引导学生选择习作素材:选择运动会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场景在小组里说一说。

3.全班交流:各小组推荐讲得最好的同学在班上讲一讲,以启发思路。

4.教师提供描写运动会比赛场面的精彩片段大家欣赏,集体评议,进一步明确写作要求。

5.自主习作,鼓励创新。

6.同学之间相互修改习作。

7.自我修改完善。

8.赏析写得好的文章,激励表扬。习作批阅完后,选出在选材、语言等方面较好的习作,供大家评议,再点评、总结、表扬。

六、自主阅读园地

1.自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2.抽学生说一说阅读要求,教师总结强化、明确要求。

3.自读文章,旁批读中的感悟,特别关注文章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人物哪些特点。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

6.说说故事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7.选择你喜欢的方式,积累好词佳句,可以背诵、摘抄等。

8.拓展:课外阅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四年级上册积累与运用五教案 篇5

(二)》

教学目标

235深的事写一篇记叙文。教学重点

了解比喻的基本特征: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121、3是比喻句,2、4不是比喻句。)

3往要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如课本中的第1句,把“马蜂窝”比喻成“一只大莲蓬”;第3句,把“光芒”比喻成“明洁的丝绸”。而第2、4两句虽然也带有“好像”“象”,但它们不具备打比方的特征,也找不出打比方用的甲事物和乙事物。第2句中的“好像”带有判断的意思,说明“听到爷爷在屋内的呼叫”不是很确切;第4句中的“像”带有推测的意思,说明“非将这片沙滩征服不可”的看法,是作者主观上的一种推新。小结:让学生明确比喻句的基本特征,不能把是否有“像”“好像”作为判断比喻句的标准。

4的句子,判断是否是比喻句。

举例:

(1)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比喻,把马蜂比作战斗机。)

(2)突然间,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拽我的钓钱。(不是比喻句。)

(3)我首次钓鱼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像刚刚发生在昨天一般。(不是比喻句。)

(4)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比喻句,把长江比作巨蟒。)

5二、语海拾贝

1词语,反复读几遍,想想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写“绿”的色彩的词。)

2三个词语写“绿”的花园;第三排的三个词语写绿的时间。

34形态三个方面,再读一读。

三、互动平台

1下文,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郝思的话告诉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去想,这也是理解句子含义的一种方法。

2意举例说明。还可以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含义。例如“面对这死去的小飞虫,一种罪孽沉重地压在我心上”这句话中,“沉重地压”这个词,就充分地暗示出了作者为伤害了马蜂而后悔和难受的意思。

4四、口语交际

1同学们,《捅马蜂窝》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小时候捅马蜂窝挨蜇的趣事。作为小孩子,谁没有这类淘气的经历呢?你们也一定干过一些幼稚、顽皮、莽撞的“傻事”吧。仔细想一想自己儿时的一些“傻事”“趣事”,选一两件讲出来与同学交流,这是多么浪漫的事啊!

2或“趣味”体现出来,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后可以提问题,可以评价,可以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

3事”“趣事”,并相互评价,各组推选一名最满意选手在组上交流。

4评论,也可以讲自己听完后的感想或启发,还可以讲其他“傻事”“趣事”。

五、习作百花园

1福、喜悦的事,也可以是烦恼、悔恨、忧伤的事,还应表达经历这件事后的感受。习作要求:以记一件事为内容,题目自拟,注意写出真情实感。

2谈话: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在我们个人的记忆里,一定留下了不少难以忘记的事件,如淘气遭到父母的责罚、无知摘掉邻家盆花、偷偷抓来别人的小狗、瞒着父母用化妆品在自己脸上涂画……这些充满稚气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经历了这些事件有什么感受,都可以用来作为本次习作的内容。

(1)教师巡视,发现选材、叙述有新意的,可向全班同学介绍,以启发引导其他同学。

(2)完成草稿后,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3)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4赏析,再改习作。

(1)出示学生中的佳作。(用投影仪。)

(2)朗读习作。(作者自己读。)

(3)同学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受到启发,产生再次修改自己习作的愿望。

(4)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5)誊写自己的习作。

六、自主阅读园地

1在旁边,优美的词句、疑难的词句,也可以作上记号。

(1)说说短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哪些词句令你最受感动?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3)有什么疑问,向同学提出来,互相交流解决。3

(1)说说文章内容给你什么启发。

四年级上册积累与运用五教案 篇6

训练要求

・・ 1、指导学生大体了解谚语的意思。诵读、背诵谚语,不断积累语言。

・・ 2、辅导学生自读,理解短文内容,教育学生要关爱他人。

・・ 3、辅导学生进行听、说、评的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 训练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 训练要求 完成总要求1、2。

・・ 训练过程

・・ 一、导入课题

・・ 二、完成读读背背

・・ 1、学生自读:

・・ (1)正确朗读下面的谚语。

・・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能背诵下来。

・・ (3)边读边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 2、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 3、学生讨论,相机点拨。

・・火要空心,人要实心。--火心空,有氧气,才能烧得旺。人心实,信得过,才能办成事。

・・不怕有错,就怕不改过。--人偶尔犯个小错并不可怕,怕的是不知悔过,小错不断,酿成大祸。

・・好事多做,恶事莫为。--好事要多做,坏事千万不要干。

・・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树干直,做什么都能用得上,人正直,到哪里都能得到信任。

・・茄子不开虚花,真人不说假话。--茄子开的花,个个会结果,没有虚花。真诚的人说的都是真话,没有假话。

四年级上册积累与运用五教案 篇7

一、活动主题:我国的人口与资源

二、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我国人口与资源状况及其问题,树立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2.能力目标: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中知晓人均资源少,学会合理利用、保护资源。

3.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了解自然资源的特点,知道人口资源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重点难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了解自然资源的特点,知道人口资源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安排学生查资料,了解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了解自然资源的特点

(二)活动过程

1.令人鼓舞的中国“情”

(1)上课开始:出示反映祖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画面,同时伴有《大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歌曲,让学生人情入境。(2)师:同学们,从优美的旋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对祖国的热爱之外,还要引出中国人口众多这~话题。2.喜忧参半的中国“人”

师:在祖国这片辽阔的国土上,生活着众多的中华儿女,是他们用辛勤的劳动建设着我们美丽的家园。

(1)同学们,我们经常说我国人口众多,“众多”到底是多少呢? 显示:我国有13亿多人口,约占世界人口22%,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上每五人就有~个中国人。

(2)让我们来看一看.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图,请大家算一算:

①中国的面积和人口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多少倍? ②这四个国家的人口密度。(可以请学生上台分别计算)师总结:中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却超过俄、加、美三国人口的总和的两倍。与面积和我国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2倍,是美国的47倍;与比我国面积大得多的俄罗斯相比,我国人口是俄罗斯的9倍,可见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如果全中国人手拉手站成一列,就能环绕地球赤道50圈。请看!出示人群拥挤的镜头,如堵车时拥挤的人群、学校门前家长接送的人群、医院排队看病的人群、菜市场买菜的人群看了这些镜头,你想说点什么?

(3)也许有同学问,为什么我国的人口数量如此巨大呢?这与我国的人口增长有很大关系。

(出示“中国入口增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4)我们经常说“人多力量大”,人口数量越多越好吗?请大家讨论讨论。

师归纳总结: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对祖国的热爱之外,还要引出中国人口众多这~话题。

算一算中国的面积和人口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多少倍?

观察思考

思考汇报

展开正反两方的辩论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对祖国的感情 通过计算正确认识我国的现状 活动拓展

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过快,给我国的经济、教育、住房、交通、就业等许多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展开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如耕地、水资源的紧缺等等。这时,教师可加以引导,自然过渡到“资源”这个话题

二、板书设计

我国的人口与资源

三、教学反思(略)

第2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指导学生搜集我国各种资源储藏状况

(二)活动过程 1.七嘴八舌“话”资源

师: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好多种资源的总量居世界前列。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呢?(1)学生将课前收集到的情况进行充分的汇报。(可能涉及到矿产、石油、动植物、土地、森林、粮食等,越全面越好)(2)教师将学生收集到的情况进行归纳、小结。

师:同学们,听了其他同学的汇报,看到祖国资源这么丰富,你想说点什么? 2.睁大眼睛“看”国情

(1)教师出示:我国几种自然资源居世界的位次(2)看了这些数据后,你有什么想法?(3)让学生汇报收集其他方面的情况再进行汇报。

(4)同学们,从你们的汇报中和表中数据,你看出了什么?追问:为什么我国这些自然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而人均占有量位次却居世界后位呢?(5)以“我的一天”为题,请学生谈谈自己一天正常的生活所需的资源。追问:可这些资源目前一天的状况是怎样的? 3.各有高招巧安排

师:同学们通过比较、辩论,知道人口过多必然会造成资源的紧缺,再多的资源也会被消耗完,那么,行进中的人口列车该如何控制?我国是怎么做的呢?(1)读一读:出示教材中的材料或学生阅读书中的文字。(2)写一写:鼓励学生为控制人口、合理利用资源写一条宣传标语。

(3)议一议: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谈谈你的感想和体会。

(4)问一问:家乡有哪些自然资源?人们是怎样开发利用的? 4.小小手儿拉起来(1)榜样引领:

(2)自主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该怎么做呢?(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

(3)教师提示:以“我的一天’’说说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科学利用资源。

生将课前收集到的情况进行充分的汇报。(可能涉及到矿产、石油、动植物、土地、森林、粮食等,越全面越好)

思考汇报

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收集其他方面的情况再进行汇报。

学生思考汇报

学生阅读教材中材料第51页内容,谈谈“六个一”活动。活动拓展

“以节约纸张、保护森林”为题向全校师生写一份倡议书。二、板书设计

我国的人口与资源

三、限时作业

(一).知识展示厅

1.我国是世界上 人口大国;2.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3.是人们生活与社会生产一刻也不能缺少的;4.为了降低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我国把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5.世界上目前已发现 多种矿产;6.我国煤的炭产量居世界 位

(二).选择大乐园

1.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为12.95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A.16.8% B.21.2% C.24.8% 2.我国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倍 A.2 B.3 C.4 3.中国地13亿个小公民在()妇产医院诞生 A.北京 B.上海 C.济南 4.中国煤炭产量居世界()位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5.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从()年开始的 A.1970 B.1971 C.1975 6.日本矿产战略始于()

A.1980年10月 B.1982年10月 C.1983年10月

(三).对错审判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我们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又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2.我国不仅人口密度大,而且分布均匀()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总人口持续快速增长()4.我国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5.我国众多的人口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6.美国是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也是资源消耗量极大的国家()

四、教学反思(略)

课时备课 第12课

一、活动课题:壮丽多姿的山河

二、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祖国河山的瑰丽多姿,增强热爱国土的情感。2.能力目标: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能够说出主要的名山大河。

3、认知目标: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

三、重点难点

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能够说出主要的名山大河。

第1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安排学生查资料,了解我国的名山大河。

(二)活动过程 1.创设旅游情境(1)创设情境,导人。

(2)板书课题:壮丽多姿的山河。

2.攀登峻秀的高山

(1)出示(泰山、黄山、大兴安岭、珠穆朗玛峰、华山)并伴有解说。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家乡的山以及你所知道的名山和传说故事。

(3)组织讨论:名山的利与弊。3.游览奔流的江河(1)欣赏歌曲《长江之歌》。

(2)讨论:我们为什么要赞美长江?长江对人类作出了哪些贡献?为什么黄河被誉为“母亲河”?(3)京杭大运河为什么叫“人工运河”?

(4)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大江、大河?

4.放眼辽阔的草原

(1)出示(跳蒙古舞、摔跤、赛马、剪羊毛„„)(2)提问:知道我们来到了哪里吗?(3)说说你知道的草原。

(4)说说草原上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

(5)选择一首赞美草原的歌曲唱一唱。

5.欣赏秀丽的风景名胜

(1)请三名同学(模拟导游)向大家分别介绍西湖、九寨沟瀑布、桂林山水——象鼻山。

(2)在小组内交流收集的风景名胜有关图片和文字资料。(3)各组派代表向大家展示相关图片。6.谈谈旅游体会 7.实践活动

1.每人办一份“江山如此多娇”手抄报。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家乡的山以及你所知道的名山和传说故事。

3.讨论:我们为什么要赞美长江?长江对人类作出了哪些贡献?为什么黄河被誉为“母亲河”? 思考汇报

说说草原上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

择一首赞美草原的歌曲唱一唱。

小组内交流收集的风景名胜有关图片和文字资料,谈谈模拟旅游体会

通过交流正确认识名山 活动拓展

每人办一份“江山如此多娇”手抄报。

二、板书设计

壮丽多姿的山河

三、限时作业

(一).知识展示厅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2.被称为 五岳之首 3.被称为 林木之王 4. 是我国第一大河

5.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人工运河 6.九寨沟风景区在 境内

(二).选择大乐园

1.()被称为天下第一险 A.泰山 B.衡山 C.华山

2.中国的天然河连起来,总长度将达到()千米 A.32万 B.43万 C.51万 3.()被誉为 “黄金水道”

A.长江 B.黄河 C.京杭大运河 4.()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A.长江 B.黄河 C.京杭大运河

(三).对错审判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2.黄山被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3.兴安岭是我国著名的林区()4.人类所有的文明与发达,往往与江河息息相关 5.我国的山脉走向多样()6.长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四年级上册积累与运用五教案 篇8

一、完成“读读背背”。

1.出示小黑板,学生朗读名言。

以下解释,供教学时参考。

(1)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

三千界:各个边界。八百盘:许多层盘山道。比喻要想看得远就须站得高。

(2)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大,坎井不知江海之辽阔。

燕雀:鸟名,花雀。坎共:土井。

燕雀不会知道天地的高大,土井不会知道江海的辽阔宽广。比喻眼界狭小的庸人不可能理解有志者的广阔胸怀。

(3)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

故:所以。其:它。穷:穷尽,衰竭。

水有源泉,所以它永远流淌,没有穷尽;树有根本,所以它永远青葱,不会枯衰。比喻无论做人做事,要有根本,才能发展旺盛。

(4)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代谢:交替。人事:人们的活动等。

人事总在不停地变化发展着,冬去春来,时光渐渐过去,构成了从古到今的历史。

(5)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圣人上千次的考虑,必定有一次失败的时候;愚笨的人上千次的考虑,必定有一次得当的时候。告诫人们不要自认为聪明而不谨慎,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认识别人,又能认识自己的人,才称得上明智。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在熟读基础上,练习背诵。

3.指名背。

4.全班齐背。

二、完成“同读,,。

1.学生带着短文的.思考题自己阅读短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朗读短文和回答短文的思考题。

(1)短文主要讲了哪些事?

文中讲了吉鸿昌在美国的三件事:

①在大街上,吉鸿昌对不怀好意的人说自己是中国人。

②在邮局,吉鸿昌大声回答工作人员说自己是中国人。

③吉鸿昌带着写有“我是中国人”的牌子昂首挺胸地走在大街上。

(2)你从吉鸿昌的所作所为中感受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要点提示:①吉鸿昌是一位对祖国怀有深厚感情的爱国将领。

②国家落后,就会受人欺侮。

③我们必须要振兴中华,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

四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教案 篇9

教材简介:

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一个词语盘点和一个语文园地三大部分。《长城》赞美了雄伟、壮美的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颐和园》介绍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秦兵马俑》介绍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众多的类型和鲜明的个性,歌颂了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词语盘点是对本单元中要求大家掌握的词语和认识的字词进行一次盘点,让学生能正确的读写词语。让学生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

语文园地由“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等组成

知识与技能

1、本单元要求会写的生字有

24个,会认的23个,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

3、“口语交际、习作”注意观察。并按一定顺序观察再写。

教法与学法

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感悟文中的情感。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

3、运用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

课时安排:

11课时

17、长城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1)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板书:略]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2)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万里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她高大(),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长城是由()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和()。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1]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四、作业布置

一.看拼音写词语:(13分)

lǒng zhào zhǐ chǐ hǎn zhì fâng xì()()()()yâ bǐng sōu suǒ xuān nào kuī sì()()()()gōng yǎng táo qì bù rïng zhì yí()()()suí yù ãr ān kū zhī bài yâ()()

二.组词语:(22分)

贯()滔()梢()源()惯()涛()稍()愿()异()凝()吭()慢()导()疑()抗()漫()

辛()()()凭()()()

三.照样子组词语:(14分)

例:水天相接→(接二连三)→(三心二意)→(意料之中)涌动→()→()→()

隐姓埋名→()→()→()→()

18、颐和园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第一课时(3)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第二课时(4)

一、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 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第二课时(5)

一、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4、5———四段

6————五段

二、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三、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wān yán qì pî bǎo lěi liú lí yuǎn tiào()()()()()

zī tài bīng mǎ yǒng jiā yù guān()()()chïng shān jùn lǐng suǒ xiàng pī mǐ()()二.组词语。(16分)

峪()瞭()魄()崇()

浴()缭()魂()祟()

眺()挺()概()挑()蜒()慨()

三.按要求填空:(12分)

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几乎()耸立()玩赏()

写出下面词语反义词

隐隐约约()远()细()

板书:

18、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秦兵马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兵马俑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6)

一、导入新课

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意思: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朗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姿态。

(5)写武士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

(7)写车兵俑姿态。

(8)写弓弩手姿态。

(9)写马俑姿态。

(10)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1)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5、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将3至10节归并在一起。引导学生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四、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

(2)换一种说法。(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指导写字

1、老师示范。

2、学生描红。

六、作业 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课文

一.判断下列句子,是比喻的打“√”,不是的打“×”。(8分)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

2.那一幅幅人物的画像,活像真的一样。()3.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玉。()4.他长得真高,才十四岁就像他爸爸那么高了。()

二.排列句子的顺序,把序号写在括号里。(5分)

()它腿上沾满了泥土,低着头,鼻里喷着热气,使足了劲在耕耘着大地。

()有一天,我又坐在写字台前,用双手托着小铜牛。()我想我们是多么需要有牛这样的精神和意志啊!()看着看着,眼前好像浮现出一幅壮观的画面,手中的小铜牛活了,成了一条大牛,正走在辽阔的田野上。()我也是小牛,我也要“耕耘”。

三.用修改符号修饰病句。(8分)

1.干部会上,每位干部都互相做了自我批评。

2.新来的老师受到了热烈同学们的欢迎。

第二教时(7)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课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兵马不仅俑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将军俑

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

威武凝重

骑兵俑

勇猛善战

兵车俑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 俑

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

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三、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2、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3、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四、总结课文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规模宏大

秦兵马俑

类型众多

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语文园地五

◆ 学习目标

1 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 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 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 背诵积累古诗《望岳》,提高记忆力,感受泰山美景。

◆ 课前准备

与中国的“世界遗传”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搜集泰山风景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8)

宽带网

◆ 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 交流方法

1 方法展示台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2 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3 老师的建议:

(1)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3)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 课后实践

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为专题展示活动准备。

第二课时(9)

口语交际

◆ 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 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出示相关报道。

2 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 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 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 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 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 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 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第三、四课时(10、11)

习作

◆ 创设情景,1 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导游,大家愿意吗?

2要求:

(1)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明确注意事项;

(2)写出并熟悉导游词。

◆ 交流资料

1 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 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 阅读范文,借鉴写法

教师出示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再默读教材中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 自主完成习作 布置作业

一.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8分)例:小木偶有木头腿。

(可爱的)小木偶有(长长的)木头腿。1.小鸟唱歌。

()小鸟()地唱歌。2.孩子们做游戏。

()孩子()地做游戏。3.泉水从出口流出来。

()泉水从()出口流出来。4.松鼠摇着尾巴。

()松鼠摇着()尾巴。

六.照样子,把三句话合成一句话。(6分)例:妈妈走进屋子里。妈妈把包放在桌子上。妈妈向厨房走去。

妈妈走进屋子里,把包放在桌子上,向厨房走去。1.张明放学后回到家里。张明坐到电脑桌前。张明打开电脑查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蛙跳到荷叶上。青蛙昂首挺胸。青蛙呱呱地叫着。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精选) 篇10

一、设计理念

本着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我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力求在课堂上有所突破和创新。1.问题情境的设计。我在学习新知前,创设生活情境——新年到了,处处洋溢着喜气,人们张灯结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2、探索新知的设计。我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根据新课改的思想,以学生为主,让他们自主根据情况信息,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交流、讨论,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并通过“说”提升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的设计。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明确口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选择自己喜欢的,并认为最优化的算法。这样,学生学得轻松,乐于学习。

4、体现趣味性和生动性。

二、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口算除法》,课本第59-62页窗口1,及“做一做”和练习十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优化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体现主人公的地位。

四、教学重难点

探索口算方法;掌握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五、教具、学具准备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新年到了。咱们来动手布置教室,把我们的教室装点得漂漂亮亮的。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点击课件出现例1的情景图)(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瞧,我们学校买来了什么?你了解了什么?(生自由回答)生:我知道了学校买来了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师:请大家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可以同桌交流,稍后指名答)生: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好,谁愿意把这题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听?

生:学校买来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很好。请看大屏幕。(同时课件出现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纷纷举手,可指名答)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80÷20。(2)探索口算方法。师:怎样计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也可以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再互相之间说说口算方法。(交流好后,汇报)(3)汇报,师评析。

生1:80÷20=4,我是这样想的:因为20×4=80,所以80÷20=4。生2;对,80÷20=4。因为8÷2=4,所以80÷20=4。生3:我同意他们的想法。师:你们呢? 全班齐答:同意。

师:很好,他们的口算方法真不错。谁能说说他们各根据什么做题的? 生4:生1是想乘法做除法,而生2是想表内除法做除法。师:讲的非常棒!(由此揭题,板题,并板书:口算除法)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的口算除法。那么,大家喜欢哪种口算方法呢?把你喜欢的口算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4)检验正误。(课件出现结果)

师问:学校买来的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 齐答:4个。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口答。那如果是6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40个?那分别又可以分给几个班呢?请你在数学本上试试。(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检查正误,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又渗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2、教学例2。(出示课件)(1)情境中引出问题。

师:刚才咱们顺利完成了学校分气球的任务。大家表现非常好!瞧,学校又买了彩旗。你从画面上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请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学校买来了120面彩旗,每班分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120÷30。(2)探索、讨论口算方法。

师:怎样算120÷30呢?可以小组间交流、讨论,然后汇报。

(该例题的教学较上例题放得更开了,旨在培养学生用迁移类推的能力。)(3)汇报。

生1:120÷30 =4,我想4个30是120,也就是30×4=120,所以120÷30=4。生2: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因为12÷3=4,所以120÷30=4。生3:我同意第一个同学的想法。生4:我同意第二个同学的想法。生5:我觉得他们的方法都是对的。师:你是怎样认为的?

生5:因为第一个同学的方法是想乘法做除法来计算的,第二个同学的方法是想表内除法做除法计算的。

师:说的很好。你还真善于总结。让我们一起来检查结果吧,看大家的做法对吗?(课件演示)

4、估算。

(1)探讨估算方法。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知道这几题的要求吗? 想一想:83÷20≈ 122÷30≈(80)(120)80÷19≈ 120÷28≈(20)(30)生:用估算求商。

师:请你选一题来试一试。将估算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选题,并借助已有的口算与估算经验探索除法估算的方法,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推上口算的主体地位。)(2)交流,并总结。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谁愿意说一说?说说你的口算方法。(生纷纷举手)

生1:83÷20≈4,我是这样想的,我把83估成80,80÷20=4,所以83÷20≈4。生2:80÷19≈4,我认为19接近20,80÷20=4,所以80÷19≈4。

生3:122÷30≈4,因为我把122估成120,120÷30=4,所以122÷30≈4。生4:120÷28≈4,我认为28接近30,而120÷30=4,所以120÷28≈4。师:大家真不错,说的非常好。那么,谁愿意总结估算方法?

生: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先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被除数或除数看成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刚才我们学会的口算方法算出商。

师:你总结得真好。请你告诉大家,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看成什么样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

生:是,要看成和被除数或除数最近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师:这样说就清楚准确了。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三)巩固练习

1、小试身手。

“做一做” 40÷20 = 143÷70 ≈ 360÷40 = 632÷90 ≈

2、赠书活动。

师:新年到了,学校准备了一些书打算赠送给希望小学各班同学寒假阅读。(课件出示)一共有240本书,你打算怎样捆包呢? 生交流、做题,然后集体评订。

(四)全课总结

好了,通过这节课,最后,请你用“我学会了”谈谈自己的感受。(课件出示: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感受。)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把书本78.79页看一下并完成做一做,完成80页练习十三。

七、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80÷20=4

(1)因为20×4=80 所以80÷20=4 →想乘法做除法(2)因为8÷2=4 所以80÷20=4 →想表内除法做除法 120÷30=4(1)因为()所以()→想()

上一篇:班级体育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小学生学雷锋征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