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水与生命》语文及教案

2024-05-19

五年级上册语文《水与生命》语文及教案(精选8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水与生命》语文及教案 篇1

生命与水

【教学目标】

1.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9个生字,正确理解读写“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充分认识到水和我们的生命的关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说明文用词准确,体会文中的比喻句,积累好词佳句。

3.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能为课文中的段落拟定小标题,拟出提纲;学习课文围绕中心按一定顺序准确生动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4.在体会文章内容的同时,理解“水就是生命”,使学生感受到水的重要性,从小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水就是生命”,理清课文脉络,并为课文中的段落拟定小标题,拟出提纲。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水的资料片,让学生体会水的美丽,水的激情,水在大自然中的重要地位和它的神奇魅力,并且让学生谈谈自己观看后的感受。2.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水有关的课文。(板书、齐读课题)3.读了课题你想到些什么?

4.刚才同学们就这个课题,谈了自己的看法。让我们看看从课文中能否有新的发现?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出示生字词,指读,解释词语“不言自明、粗制滥造”等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1)自读思考。(2)集体交流:

(帮助学生梳理出课文主要写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喝水的道理。)

四、品读课文,感受水的伟大

1.出示:液、汗、泪、尿、泄,齐读,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随机评价)

这些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它们又都和水有关系。

2.水在我们的身体中扮演了“技艺高超的化学师”“优秀的运输兵”“体温的调节器”“良好的润滑剂”“勤奋又忠诚的卫士”等角色,哪些段落对这些角色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 3.学习2~6自然段。

4.品读句子,体会水的伟大,并理解“新陈代谢”“昼夜不停”“不言自明”等词语的意思。

5.再次品读课文第四段,说说水是一个怎样的调节器。

6.指读板书。由此可见,水的重要性不言自明。齐读第七自然段。7.看到水对于我们的身体这么重要,你想对水说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8.的确,不吃饭可以坚持几十天,但是不喝水一个星期也活不成!水在我们的身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持着我们的生命,(板书:维持生命)所以我们要讲究科学饮水。(板书:科学饮水)

9.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呢?读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和小组同学说一说,然后帮助老师完成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五、总结升华 学案设计:

1.掌握本课9个生字,正确理解读写“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充分认识到水和我们的生命的关系。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说明文用词准确,体会文中的比喻句,积累好词佳句。4.用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二、研读第三部分

1.讲究饮水卫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呢?读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和同桌交流一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2.集体交流。(归纳板书)

三、归纳提纲:

1.学生对记录下来的课文中有关水的内容进行修改,试着归纳成提纲,在小组中交流。

2.集体交流。将学生写的提纲与课后提供的提纲相对照找出不足。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写比较详细的提纲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具体的掌握内容要点)

3.现在同学们已经成为研究水与人类关系的专家啦,有一位科技日报的记者,想采访一下专家们,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提纲进行对话。(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补充资料,课外延伸

1.补充课前学生搜集的水资源现状的资料。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水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是当你听了刚才同学们交流的这些资料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总结:水的确像大家说的那样非常重要,大自然离不开水,“白水明田外,碧峰出水后。”山,因为有水才变得秀美,“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因为有春水的环绕,才使得农家小院更加舒适,花草鱼虫离不开水,人类也离不开水,让我们爱护水吧,否则,人类见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让学生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五、作业: 1.写心得体会。

2.以“珍惜水资源”为主题办一份手抄报。板书设计

化学师 运输兵 维持生命

水就是生命 调节器 润滑剂 科学饮水

卫士

【课后反思】

《生命与水》是一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水的常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喝水的意义。说明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道理。使我们不仅懂得了这些常识,更加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从而自觉地保护水资源,为人类更加美好地生存做出自己应尽的义务。这篇文章,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层次清晰,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为各段内容加小标题训练的好材料。同时,本文在说明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方法,因此,可以让学生根据对本文的学习,了解一些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五年级上册语文《水与生命》语文及教案 篇2

一、根据课文特点选择确定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 原本并不作为教学而创作, 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读者阅读它们, 其目的或者是为了获得事实信息, 或者是为了获得思想感情的信息, 总之, 都是为了获得信息。文章一旦编入教材, 就不再是一篇社会阅读的客体了, 而是语文教学的材料, 是教学的一种凭借。课文是教具, 掌握教具不是目的, 目的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 形成语文能力。被编入教材的课文除了有原本传播的信息价值, 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 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 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课文教学中, 学生掌握课文的主旨并不是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是通过掌握课文主旨的过程掌握课文的教学价值, 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 也就是言语智慧, 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通过课文教学让学生不但掌握课文说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掌握课文怎么说及怎么读 (写) 这一类文体, 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得意、得言、得法。

一篇课文的语文知识在具体的教学点上是由教学的整体需要及整个教材的价值体系决定的, 我们应该根据课文所处教材的位置、编者意图、学段目标、单元专题要求, 尤其是课文本身特点确定这一篇课文特有的具体的语文知识, 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获得新的读法、写法和学法, 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例如《鲸》一文被收入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一篇精读课文, 该组专题的内容是“学习说明性文章”, 专题的学法是“要抓住课文的要点, 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并试着加以运用”。再结合《鲸》的用词准确、表达形象这一突出的写作特点, 确定该课的语文知识为: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准确地用词, 形象地介绍事物, 通过练笔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说明方法及准确、形象地表达的方法。

二、结合具体语境学习领悟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拼音、标点、生字新词、句子段落、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知识和技能。这些属于教材的言语形式, 而内容与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所以语文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学习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必须经历一个来回。即通过阅读文本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并在进一步充分理解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 通过课文里的典型语例, 学习领会言语形式, 因为离开了具体的语境, 所谓的言语形式是不存在的。再说, 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抽象讲解语文知识得到的只是模糊的概念, 对发展学生实际的语用能力并无多大用处。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语文知识要经历以下两个环节。

1. 以掌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为基础

在课文教学中, 掌握文本的思想感情是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生必须通过阅读课文, 在与课文的语言材料的直接接触中, 得到最初的最真实的感受, 获得审美体验, 受到情感熏陶。在处理此环节教学时, 教师有意识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自学课文, 自主理解教材文本的意义。因为,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阅读理解是一项学生能够自发形成的技能, 是一种不需要刻意培养的技能。只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学生就能自发形成阅读理解的技能。在教学中, 这个环节一般让学生通过预习初读课文, 教师只需花少量的时间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和初读课文的感受。如前所述《鲸》一文的教学,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 了解鲸的形体特点 (大) , 鲸的进化过程, 鲸一般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以及鲸怎样进食、用肺呼吸、如何睡觉、鲸的生长特点等生活习性。通过阅读, 学生了解了有关鲸的科学知识, 唤起他们探索自然和科学奥秘的兴趣, 并受到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2. 在课文的思想情感背景中掌握语文知识

上述在预习或初读课文环节中的做法, 只是让学生作为阅读的客体, 获得一般读者所获取的信息。在课文教学中, 要在学生获得信息后, 重点引导学生学会领悟文本语言信息的处理, 这也是语文智能的本质内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 学习和领悟课文言语形式及表达效果, 掌握文本特有的语文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

(1) 典型示范, 领悟语文知识。首先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思考:课文是怎样说明鲸“大”的特点?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 品味并分析说明鲸“大”的方法,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接着出示“我国发现过一头很重的、很长的鲸”与文中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 约十七米长, 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作比较, 通过比较在具体的语境里感悟作者运用“近四万公斤”“约十七米”等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2) 实践运用, 内化语文知识。让学生找出课文第2至7自然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句, 读读议议, 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在实践运用中, 内化了本文特有的语文知识。

这样, 学生在感受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感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体会语言形式的表达作用。通过比较、评析等, 领悟作者的言语智慧, 在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中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 积淀内化学生的语文知识, 不断丰富学生个体的言语形式, 为迁移运用打下基础。

三、通过变式训练迁移运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领悟语文知识, 获得的只是陈述性知识, 理解的是知识的表征, 这时理解的只是一种抽象概念, 这类知识最大的特点是易学易忘。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此, 学生获得的陈述性知识必须通过实践, 通过必要的变式训练实践操作, 在新的语境中运用, 在运用中上升为程序性知识, 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同时, 要在不同的语境中不断运用, 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鲸》一文的教学, 在学生学习领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后, 让学生补充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资料, 也可以为学生展示白鲸、虎鲸、蓝鲸、座头鲸等不同种类的鲸的图片及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注意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及准确用词、形象表达的方法。这样, 在实践中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文知识,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理解所学的语文知识, 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在其他语境中迁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积累经验, 增强语文运用的意识。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自测题 篇3

hu醤 r鄌 zh"Vn c醤g b? j靚g c? xi醤g

( ) ( ) ( ) ( )

hu"n y靚g xi醤 ji? l#? p鄋

( ) ( ) 疑 告( ) ( )途 ( )断

f鑙:浪( ) ( )水

二、用“√ ”给加点的字标出正确的读音。(2分)

素净(j靚 j靚g) 垂蔓(w鄋 m鄋) 干涸(h? g? 目的地(d? d恚?

三、下面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填序号)(2分)

A.哺捞 剧烈 沮丧 决择

B.特征 奇迹 追逐 矫健

C.波纹 资态 忽略 如饥似喝

四、给下面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写在括号里。(4分)

尽:①完;②达到极端;③全部用出;④用力完成;⑤全,所有的。

尽职( ) 尽力( ) 山穷水尽( ) 取之不尽( )

五、请按要求写词句。(18分)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从中选择一个词语写一句话。(6分)

( )盆大雨 千篇一( ) 安然无( ) ( )然大物

藕( )丝( ) 不容争( ) ( )( )不绝 星罗( )布

2.照样子,写词语。(2分)

(1)小心翼翼(ABCC式) 、

(2)顶天立地 (含有“天”“地”) 、

3.请读句子,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4分)

与众不同 别出心裁 增长 增强

(1)作文,首先构思要( ),落笔也要有点( )的“鲜味”才好。

(2)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 )了我的理解力。

(3)读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尤其是使我( )了不少知识,开阔了视野。

4.根据提示写句子。(6分)

(1)照样子,仿写句子。

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 ,我将 。

例:树林里,小鸟在歌唱。(把小鸟当作人来写)

(2)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3)用关联词将下面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他学习成绩好。他热爱劳动。

(4)把下面的名言警句或诗句补充完整。

① ,春生江上几人还?

②宝剑锋从磨砺出, 。

六、回忆课文内容,再填空。(17分)

1.窃读的滋味既 ,又 。(选自《窃读记》)

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是 说的,它让我想起了诗句“ ”,表达了 的情感。

3.风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选自《长相思》)

4.“夹丝网防盗玻璃”, 可以采用, 可以采用, 可以采用, 也可以采用。(选自《新型玻璃》)

5.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学到了许多说明方法。如 、 、 、 等。

6.《钓鱼的启示》让我们明白了 。《落花生》让我们懂得了做人要做 。

七、阅读短文,认真答题。(18分)

(一)梅花魂(节选)(6分)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1分)

秉性: 大抵:

2.文中连用四个“愈”,写出了梅花 的特点。(2分)

3.外祖父这段话告诉“我”要做 、 、 的人。(3分)

(二)人类的保健卫士(12分)

当你望着那无边无际、郁郁葱葱的森林,心中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为什么人们都喜爱森林呢?如果说啄木鸟是树木的保卫者,青蛙是农作物的卫兵,那么,我要说,森林就是人类的保健卫士。

森林对人类贡献是很大的。当你走进森林,就会感到这里的空气清新,它使你忘记忧愁,精神振奋。为什么在森林里会有这种感觉呢?原来它是一座氧气制造工厂,也是二氧化碳的巨大消耗者。人们需要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来到这座工厂你就会感到舒心、惬意。据测算,两百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只要一公顷的森林就用掉了,而一公顷的森林一天可造六七百公斤的氧气,足够七八百人一天吸用。随着工业发展,城市人口猛增,人们就会感到城市里的噪音大。森林又具有吸收噪音、消除污染的作用,所以它又是净化城市的功臣。还有,组成森林大家庭的兄弟姐妹们,也都有一技之长,它们都能放出植物杀菌素,杀死有害细菌和害虫。有人测验,一公顷柏树林一昼夜内可放出五十公斤的植物杀菌素,所以森林内的细菌就很少,一立方米空气的细菌含量最多也只有三四百个,少则十来个,而空旷的地方每立方米空气就有细菌三四万个。可见,森林卫士的本领还真大呢。

森林有这么多妙用,难怪城市里的人们都要邀请森林这个家族的成员到街道旁、公园里、花圃中安家落户,美化我们的环境,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都来植树造林,迎接这人类的保健卫士到我们身边来安家落户吧!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2分)

油然而生: 。

一技之长: 。

2.用横线画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1分)

3.“两百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只要一公顷的森林就用掉了”具体说明的是森林对人类的哪一点贡献?(2分)

4.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森林对人类贡献是很大的”?(4分)

5.读了这篇短文,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森林?请写一写。(3分)

八、习作展示台。(30分)

五年级上册语文《水与生命》语文及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谈论)

2、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①自由读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地句子认识本课地生字和新词,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用“”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地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各同学的事情)

2、文中的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

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你看得真仔细,你的确体会到的。

(学生补充: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

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是什么是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

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学习后,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讲。

3、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这就是一种积累。

18、慈母情深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进发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将使你感受到母 爱的深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展示资料,交流预习

◆简介作者.学生先介绍各自搜集的作者资料,然后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梁晓声,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交流预习感受:课文主要讲什么?预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质疑: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呢?

品读课文.感受母爱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在自己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a.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哪些?依据学生发言,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其主要为:

(1)“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反映出妈妈工作的辛劳,劳动环境极差.)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贸然要钱而内疚.)

(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通过“龟裂”一词看出母亲的艰辛.)

(4)“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支持儿子读书,反映出她内心的喜悦.)

(5)“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段话运用排比句讲母亲为了整个家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

(6)“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

b.你画出了哪些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

(1)指名读句子,体会从这些描写中知道了什么.(2)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3)全班分角色朗读,评议.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总结: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拓展:读一读“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纸船一一寄母亲》是冰心早年写的一首诗,写的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作者借纸船抒发了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的思念.)

◆延伸:课外读一读歌颂母亲的文章.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对父母不同的爱的深切感悟。

二、学会在朗读中把握文章的精髓,从读中受到感悟。

三、利用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四、学习文章中的口语式的语言。

教学重点:

文章内容的理解及重点语句的感悟。

教学方法:

多种形式的朗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初步感知。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都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讨论时,还要把组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答案简要记录在小卡片上。

3.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将小卡片贴于教室四壁,组员对其予以介绍,其他组可要求对一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帮助解答该组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共性的问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深入阅读

教师根据上述讨论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精彩极了”是什么意思?“糟糕透了”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关系?

哪些语句写了母亲对巴迪的赞扬,哪些语句写了父亲对巴迪的批评?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你能说说“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的话外之音吗?

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些什么?

2.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3.展示讨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轮流讲)。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引起偏差等等。

第二课时

一、朗读悟情

上一步的讨论、学习,可能有点琐碎,以至于造成孩子们对课文整体印象的模糊,因此,通过朗读将零碎的印象整合起来,是很必要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同学认真体会,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

2.朗读比赛。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二、读后反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本文学习的得与失。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所反思,温故而知新,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三、课外引伸

1.提供一些写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阅读,最好,让他们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写下来。

2.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表扬(满怀信心)

(沉重)批评

(慈爱)母亲

我 父亲(严肃)

写第一首诗

20、学会看病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复习旧知.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作者对乌塔的敬佩之情.◆谈话导人.一位母亲为了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母亲写的这个故事.◆揭示课题.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a.用卡片认读11个生字.b.读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c.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交流:a.说说你画出的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是哪些句子.b.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c.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 生活中某些现象的看法.)

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全班讨论.a.你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交流中读有关语句.)b.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后读有关句子.)

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总结: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表示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拓展: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故事吗?你是能克服生活中的一些困难的孩子吗?你读过类似这样的故事吗?

◆延伸课外: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碰到一些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克服?

20、口语交际·习作六

学习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3.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再现情境

◆谈话导人.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谈谈父母的爱.(板书:父母的爱)

◆再现情境.多媒体出示“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

◆小组交流,形成观点.◆全班交际,模拟交际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

◆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小组合作,互说互评.◆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教师注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养.拓展延伸,沟通情感

◆模拟场景.如果我是爸爸,你会怎么把这三个故事讲给我听,并请我谈谈看法.(师生模拟交际.)如果我是妈妈呢?

◆拓展延伸.今天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表扬激励,课堂总结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谈话导人.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的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创设情境.出示话题:a.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b.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c.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诱发动机.针对这些话题,你准备选择什么话题来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

自主选择.小组合作

◆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汇报话题.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了解话题选择情况,鼓励每个话题都有人选择.◆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代表交流.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师生评议.要点:a.是否有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否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c.是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是否具体.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

◆各自习作.◆修改草稿.各自或者互相修改习作草稿.◆誊写习作.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a.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不是表达了真情实感.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 其中的不足.)

◆赏析两篇学生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谈话引入.习作最主要是运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以达到互相交流沟通的目的.◆布置任务.今天回去将自己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意见.如果你觉得不便当面交流,也可以将自己的习作给爸爸妈妈看,让他们将自己的意见写在习作后,然后自己再来看.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自己的习作修改好后,可以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上.◆将自己的习作抄好后,可以向报纸杂志投稿.回顾·拓展六

学习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课前准备

1.准备自己的习作本或读过的课外书.2.了解“日积月累”中全诗的意思.3.阅读漫画集《父与子》.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谈话导人.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范例.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全班交流.◆拓展练习.在自己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日积月累

◆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可以默读、默背,可以是大声读背,可以是同桌互读互背等.◆拓展.你还能背诵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课外书屋

九年级语文上册《谈生命》教案 篇5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树立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观念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

3、熟读、背诵精美的篇段。

教学重点:

树立珍爱生命的观念

教学难点:

品味、探究精妙语言的内涵

《谈生命》

冰心

教学目标:、认识生命的本质,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2、品析、探究含蓄深沉的语言

3、体会文中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含蓄深沉的语言

教学难点:

认识生命的本质,养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方式一:视频导入

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伸出两瓣柔嫩的绿叶;一朵鲜花沐浴着阳光雨露,逐渐绽放;一只小鸟啄破蛋壳,挣扎着站了起来;一条小海龟从沙堆中,在大海浪涛的召唤下迅速爬向大海……

导言:上述画面,让我们感受生命的蓬勃,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关于生命的,它就是著名作家冰心的散文——《谈生命》。

方式二:视频导入:

视频内容说明:

高山之巅,冰雪渐渐消融,汇集成涓涓细流,于山间低凹处聚成小溪,途经山谷、森林、田野,进入江河湖泊,最流入浩瀚的大海;一棵小树从土地里生长出来,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随即它承受了暴风雨的洗礼,狂风撕扯着它,暴雨浇着它,雷电击打着它,霜雪欺凌着它……但它终于以挺拔伟岸的身躯矗立于蓝天之下,与白云为伴,接受小鸟的礼赞。

导言:地球养育着无数生命,可是置身于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中,不少人却常常感觉不到他的不平凡,更感觉不到生命这朴实的形式下面蕴藏着的丰富哲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世纪老人冰心是怎样以散文的形式揭示这一人生哲理的。

方式三:

导言:生命,是大自然是伟大的作品。生命,也文人骚客口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以卓越的睿智,精辟的语言来思考、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世纪老人冰心写的一篇关于生命的优美散文——《谈生命》。

[电脑多媒体]

冰心的少年、青年、老年时期的照片,以及她的作品集,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照片,以便全面系统地介绍冰心的生活、思想、工作、成就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对冰心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阅读兴趣。

二、教与学

(一)预习作业、收集冰心的有关资料(建议学生从生平、思想、成就、作品等方面进行专题收集);

2、列举你读过的冰心的作品,用你一句话向同学们介绍该作品内容;

3、自读课文,勾划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给这些字注音、解释;

4、课外收集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

(二)检查预习

、冰心资料交流

要求:用简短的话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冰心资料,学生交流后,[电脑多媒体]显示,以强化此项知识:

[电脑显示]:冰心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

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

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

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

923年8月赴美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读书,不久因病住疗养院七个月。这时期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

926年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女子文理学院。1931年的小说《分》、1934年的《冬儿姑娘》等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于“爱的哲学”的深化和突破。

946年,与丈夫吴文藻同往日本,应邀在东京大学教课。l951年秋回国。解放以来相继出版散文、小说、诗歌集《小桔灯》、《樱花赞》、《再寄小读者》等。

自1954年以来,当选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现为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冰心除创作外,还翻译过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2、冰心作品阅读交流

要求:用一句话向同学介绍你读过的冰心作品,其中包含作品名、内容、阅读感受。

3、生字、生词交流

在学生回答的其础上,(1)、[电脑多媒体]显示:

云翳(yì)巉岩(chán)羞怯(qiè)心魂惊骇(hài)休憩(qì)骄奢(shē)枭鸟(xiāo)荫庇(yìn)芳馨(xīn)朔风(shuò)丛莽(mǎng)

(让学生齐读三遍)

(2)[电脑多媒体]

骄奢:骄狂专横;

巉岩:○1一种陡而隆起的岩石,如悬崖或崖、孤立突出的岩石;○2参差不齐的岩石海岸,尤指给航行造成威胁的。本文应为○1项。

怡悦:喜悦;高兴

云翳:中医病名。眼球角膜疾病后所遗留的一层薄若云雾状翳障

一泻千里:○1指江河水势奔流直下;○2比喻文笔奔放畅达

心平气和:○1指思想或精神平静没有不安或压抑的感情;○2指抑制或重新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平静下来;

休憩:休息

绯红:深红色

卑微:○1指地位低下而渺小出身卑微的人;○2衰微。

(三)整体感悟、初读课文,把握内容大意。

听录音,跟读课文。

思考:本文围绕生命谈了些什么内容?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阅读后的认识与体会,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这篇用“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形象地描述了生命的历程,揭示了生命的本质,表达了珍爱生命思想感情和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

2、再读课文,理清的写作思路和篇章结构。

学生可独立钻研,也可与同桌合作讨论完成。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可作如下提示:

第一种: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电脑多媒体]

第一部分:(“我不敢说……像什么”)揭示话题。

第二部分:(“生命像……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三部分:(“生命又像……不敢信来生”)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四部分:(“宇宙是……结尾”)总结全文,揭示生命的本质。

第二种划分方法:全文可分三部分。

[电脑多媒体]

第一部分:(我不敢说……不敢信来生)以一江春水为喻,形象描绘生命的过程。

第二部分:(“生命又像……不敢信来生”)以一棵小树为喻,再现生命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宇宙是……结尾”)揭示生命的本质。

第种部分划分方法:全文可分两部分。

[电脑多媒体]

第一部分:(我不敢说……也不敢相信来生)具体描述生命像什么。

第二部分:(宇宙是……结尾)深刻揭示生命是什么。

(四)研读课文

、分组探究课文内容。

方法: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探究“一江春水”、“一棵小树”部分;

2、学习成果汇报。

方法:各个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探究成果。

3、问题探究:互问互答

每个小组就各自探究的内容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并作出解答。

4、附:问题展示:

“一江春水”部分:

(1)、“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一句中,为什么作者用了“像”字,而不使用“是”字?

提示:“是”对生命本质的揭示,面“像”则重在对生命外部形式的再现。“是什么”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具有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

(2)、“一江春水”在奔流入海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体验?这个过程与生命过程有何相似之处?

提示:可从文中几个“有时候”领起的内容来思考,学生只需从中摘录关键词加以联想即可找出答案。

几个“有时侯”领起的内容和生命过程中经历的各个阶段一一照应。

(3)、这些体验有无先后顺序?从中你领悟到什么道理?

提示: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物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历程的阶段一一对应。

这些情况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显示了人生的丰富多彩:人生总是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而随的。

(4)、“行程的终结”预示着生命的终结,此时你认为“春水”心态是怎样的?

提示:可从文中“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看出“春水”的平和、宁静。

“一棵小树”部分: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一棵树”?树的一生中有怎样的经历?

提示:生长顺序,(2)、在生命的历程中,小树是如何度过生命的每一个阶段的?

提示:四季的不同状态。可从中摘录关键词语来进行理解。

(3)、面对死亡,小树作何反应?

(4)、通过“一棵小树”的经历,使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人的生命历程,生命的规律就是从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最终归于消亡。生命始终向前发展,这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

(4)、作者为什么反复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

揭示:学生只要能结合课文内容或自己的体验认识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比如可以这样的理解:“来生”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不敢说”“也不敢相信”传达出作者对“今生”珍爱与重视,这是积极进取的生命观;或者说明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应当珍惜,无论经历的是坦途还是坎坷,都应当勇敢面对,细细体会,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第三部分问题展示:

(1)、请找出这位世纪老人的肺腑之言

提示:“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2)、这两句话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真谛,说说你的理解?

提示:生命来之不易:顺利与坎坷,成功与失败是相伴随的。惟其如此,才构成灿烂多彩的人生。故此,我们应珍爱生命,善待人生,享受生活赋予我们的一切。

(3)、“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此题答案灵活开放,应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的见解。如学生可心理解为这句话道出生命中痛苦与快乐的辩证关系,也可理解为我们经历了生命中阴翳,能让我们更加珍爱人生,从面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等,只有言之成理即可。

总结性思考:

讨论:作为一篇散文,本文所涉及的是一个很抽象的话题,作者是如何将它生动化、形象化的?

提示:

○1.选择适宜的形式:描述“一江春水”、“一棵小树”的行进和生长现象,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2.语言明朗灵动、含蓄隽永:描绘了两幅跨越时空的滚动条画,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礼赞。

○3.写法上匠心独具。

如使用间隔反复的手法:用“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一语构成明线,两幅画终了,都用了“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的形式,稍加变化的语句,既总结了本部分内容,又强调了生命最终回归自然的必然规律,使两幅画在内容上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佳句细品

思考:本文有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方法及要求:

学生从文找出自己喜爱的语句,为同学朗读,并介绍自己的阅读体会。

提示:建议学生可从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等方面入来选取语句,进行赏读。

(六)课堂活动—互赠名言、将你课外收集的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赠送给同学;

2、提示:

说话内容应包含:被赠送者姓名、名言内容、赠送原因三个方面的内容。

3、[电脑多媒体]

提示: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

★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的正常发育和人体的健康分开。

——车尔尼雪夫斯基

★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华罗庚

★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亨利•门肯)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法国诗人]吕凯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普希金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

★生命苦短,只是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

★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不下于天赋的生命。

——孟德斯鸠

★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

——车尔尼雪夫斯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

——塞内卡

★为了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去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巴金

★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最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发一分热,发一份光,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光明。

——肖楚女

三、想议练

A级:基础训练——摘录佳句

摘录课文中你喜爱的语句段落,抄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B级:拓展训练——观察日记

写一个生命现象,字数300字左右。

c级:提高训练——阅读语段

秃的梧桐

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⑵人们走过秃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⑶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⑷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⑸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⑹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⑺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⑻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⑼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⑽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

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答:

3.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

4.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参考答案]

.同样表示惋惜,开头说“难得活”,结尾说“不得活”,说明人们对秃梧桐的存活越来越没信心,显示出秃梧桐生存的艰难,(2分)此外在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

2.本文是以秃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答“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或“以秃梧桐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给1分)

3.这句话是说,即使秃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

(一)知识与技能:

1、巩固复习所学的生字新词,积累“勉强”等词语,积累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并能恰当地运用。

2、了解汉字形旁表义的特点以及中国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

3、阅读《橘园》一文,以“如何面对困难”为题,组织一次讨论会。

4、习作:写自己一次克服困难的经历。

(二)过程与方法:

以练习为主,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2、学习橘园主人的淳朴、善良,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面对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并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意思。

2、写困难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过程要描写具体、清楚。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语文乐园四。

四、教学课时。

4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学生自由读“词语超市”中的词语。

2、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全班一起读一读。

3、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开火车检查个别读。教师适当纠正个别字的读音。

4、指名说一说应该怎样记住字。

5、再读要求书写的词语。

6、引导学生观察要求书写的词语中各个字的书写要求。

7、集体反馈,教师强调。

8、学生动笔抄写要求写一写的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二)金钥匙。

1、全班齐读文章中相关语句。

2、教师出示“一瞬间”“一刹那间”的词语卡片,学生一起读一读。

3、指名说说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4、教师小结。

(三)咬文嚼字。

(四)自主阅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超市中要求抄写的词语。

2、读一读咬文嚼字中的词语。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谈话,揭示活动的主题。

(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1、分小组,明确要求。

2、小组内交流。

(三)集体反馈。

(四)教师小结,激励学生敢于面对困难。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和克服困难有关的名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三课时

(一)回忆,激活思维。

1、谈话:

在上节课的语文生活中,我们了解到了每个人在生活和学习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你对谁所说的什么经历印象最深?(学生说一说)

2、教师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我们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次困难的经历。

(二)指导写作。

1、教师导入:

通过语文生活中活动,相信大家已经有了自己想写的内容了。那么,怎样写好这篇习作呢?先请大家阅读一篇范文,一边读一遍想,这篇习作好在哪里?

2、学生阅读范文,(范文略)思考问题。

3、指名反馈,教师小结:这篇习作好在哪里?

(1)克服困难的过程写得清楚、具体。

(2)写出了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心理感受的变化。

(3)文章立意高,篇末点明了习作的主题思想。

4、指名说说怎样把克服困难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引导学生结合范文,谈谈自己的感想)

5、教师总结:

同学们,要想把克服困难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首先要想一想自己克服困难的经过,然后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下来,为了过程具体、生动,大家要像放电影一样,在自己的脑海里再现自己当时的情形,把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如实地写下来。

(三)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集体评议,修改习作。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7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诵读。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道家和儒家不同的思想追求。

重点、难点:

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教学过程:

《江雪》《题秋江独钓图》

一、导入揭题

1、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描写渔父生活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

2、渔歌子是题目还是词牌名?对,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有词牌名。这里“子”读第三声,齐读课题。

3、这首词的作者是唐朝的张志和。{板书(唐)张志和},谁用简洁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意

1、一读:谁来读一读这首词?相机正音。

二读:字正腔圆,就是少了点味道,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美丽)指名读;(悠闲)指名读。齐读。

2、有点感觉了,不过,等你理解了这首词,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出味道来了!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词的意思吗?指名说。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

4、让我们把理解到的带入词中,再来读一读。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默读这首词,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自然景物?用笔圈出来。{出示}

2、他为我们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出示}

3、这都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在诗人的眼里,这是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桃花、流水?他又会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拿起你的笔,选择一两种景物写几句话。{出示}

4、交流: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桃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补充:春天的花有那么多,为什么作者独独写了桃花呢?李白呀曾写过这样的诗:{出示}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师: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那不是人间啊,那是?世外桃源。原来,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流水:春来江水绿如蓝。

斜风细雨: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在志南和尚的笔下,则成了杨柳风,杏花雨,多美妙啊!

5、西塞山前,白鹭翔飞,自由自在;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肥美,或风和日丽,或斜风细雨,浓妆淡抹总相宜。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板书:春意盎然)女孩子们,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走进山水,贴近词人。

1、在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里,有这样一叶扁舟,上面坐着——渔翁,这渔翁就是——张志和,就是号称烟波钓徒的诗人,他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可惜他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背影,此时,他的脸上又会有什么表情呢?男孩子们,让我们把这种悠闲读出来吧。

2、、在这里,归是指——回去,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呢?

一边是世外桃源,悠闲自在,一边是——忙忙碌碌,争名夺利的世俗,他选择的是——

3、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4、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板书:悠闲自在,向往自由)

五、对比阅读,感受不同情感。

1、课前,我们背诵了《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__泛舟江湖。

3、小结:同是渔父却有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追求,也让我们在经典里感受、成长。

六、作业

1、习作:改写《渔歌子》。

五年级上册语文《水与生命》语文及教案 篇8

本单元围绕“国际交往”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心愿》记叙了一位中国人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公园里与一家法国人友好谈话的情景。透过谈话表达了发展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健忘的教授》讲述了一个在学术方面有着惊人成就而生活中健忘的教授的故事,文中的教授对中国表达出深深的敬佩。《友谊的航程》记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舰艇编队访问美国圣迭戈军港的经过,展示了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以及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古诗《终南望余雪》写出了天晴雪融后山阴高处尚存余雪的景象。语文乐园

(八)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意思相对和相近的成语,感受顶针句表达的效果,丰富语言积累。习作写“寒假活动计划”是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针对假期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一个计划安排。学习本单元课文,读懂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组课文的3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4、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揣摩那些写得生动、形象、优美的句子的表达方法。

5、引导学生提高阅读速度,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2、在感情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懂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友谊,增强民族自豪感,懂得世界是个大家庭,立志作传播友谊的使者。单元课时安排:

23、心愿…………………………………………2课时

24、健忘的教授…………………………………2课时

25、友谊的航程…………………………………2课时 诗词诵读…………………………………………1课时 语文乐园

(八)…………………………………3课时

23.心愿

教学目标:

1、学习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作者是怎么样逐层深入地提示课文的中心思想,表现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教学重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对话,通过人物对话,提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找一些有关中法友好往来的文章。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心愿”的意思是会什么?

(指心里的愿望、想法)

2、课文写谁的心愿?

(写一家普通的法国人和中国工作人员的共同心愿。)

3、是个什么样的心愿?

(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自学新词。

四、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第一部分:(1--17)写我与一位法国小姑娘的对话,说明小姑娘的全家都是是中国迷。第二部分:(18--20)写小姑娘的爸爸两次去中国,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使全家人都爱上了中国。第三部分:(21--29)讲作者与小姑娘一家人的谈话,知道了小姑娘全家的希望: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第四部分:(30)写修一座友谊的长桥,是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人物有哪些?

2、“这是人最爱坐的长椅,因为我喜欢那几丛花,在春天的北京,这样的花是经常见到的。”这句话是怎么理解?

3、哪些词语表现法国小姑娘对中国人民的感情是纯真和朴素的?

4、“闪耀着欢乐的光”说明了什么?

5、从小姑娘的回答说明了什么?

6、“我家有好多中国人”指的是什么?

7、小姑娘熟悉中国人的相貌特征,原因何在?表现了什么?

8、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课堂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抄写生字、新词。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法国小姑娘怎么会知道我是中国人的?

2、她说她家里有好多中国人,这是真的吗?表达了小姑娘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1、小姑娘为什么对中国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2、为什么把小姑娘的家称为“中国物品展览馆”?这说明书什么?

3、“是那些不说话的中国人,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人的家庭,而且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指小姑娘的爸爸从中国带回了泥人,并陈列在家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爱。他的这种真挚感情感染了全家,连小姑娘也成了中国迷了。)

4、小姑娘的爸爸向我介绍了什么?他是怎么样介绍的?

5、“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永远值得引以为荣的历史和文化,但是现在确实需要发展。你们的国家有巨大的潜力,这是谁也比不上的。”这一段话表达了什么感情?

(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赞美,对中国繁荣富强的期望以及对中国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三、讲读课文第三、四部分。

1、“乞求”是什么意思?

2、小姑娘到底“乞求”什么?

(乞求爸爸同意带她去北京。)

3、“用会说话的眼睛乞求着”说明了什么?

(说明她的愿望是多么迫切、多么纯真)

4、小姑娘的心愿是什么?她爸爸的心愿又是什么?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又是什么?

(去北京当老师;希望女儿为法中人民作贡献;修一座友谊的长桥。

5、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四、总结全文。

本文记叙了一位中国工作人员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公园里同一家法国人进行友好谈话的情景,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反映了发展中法友谊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五、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有感情朗读课文。附板书设计:

23、心愿

小姑娘 我家有好多中国人去北京当老师

父母

中国迷 学中文

中法友好

架设友谊桥梁 教后反思:

24、健忘的教授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教授是一个治学严谨,行事洒脱,面对小事有十分“健忘”的人。

4、准确理解教授眼里的中国,使学生也能崇拜和尊敬我们的祖国。教学重点:了解伊里奇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理解教授惊人的记忆力及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启发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3、归纳学生的问题。(健忘的教授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健忘?他真的健忘吗?……)

4、要解决这些问题,你们说怎么办?请同学们轻声读文,相信你们在文中一定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2、全班交流后,教师质疑:伊里奇教授到底是“健忘”还是“不健忘”呢?

三、课堂练习:

重点指导学生对疑难字的书写。注意:“涉”的右边不要写成“徙”的半边,“兜”的间架结构。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走进文本,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上节课初读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伊里奇”教授究竟是“健忘”还是“不健忘”呢?这是我们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你们细腻的心思,敏锐地目光去找到问题的答案。

3、在四人小组交流你的看法。教师巡视倾听,了解学生的见解。

二、思维碰撞,理解课文。

1、根据学生的分组辩论。

2、教师小结:伊里奇教授是个博学多才,在学术方面有着惊人成绩的人,就是因为教授对学术研究专注到忘我的境地,所以才会成为文学理论、音乐、绘画方面的权威,也正是这种专注,才会引出学术以外的“健忘”的趣闻轶事。

三、个性解读,领悟课文。

1、文中大笔墨写教授的健忘,实际意图是什么?

2、教授是怎样评价中国的,找出来读读,思考两次评价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理解教授的感情是由“崇拜”到“尊敬”。讨论时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感情上的差异,并找出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3、指导学生读好教授的评价。

4、思考从教授的评价中你体会到什么?

四、指导朗读全文,教师小结全文。教后反思:

25、友谊的航程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重点部分的叙述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重点部分的叙述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所作用。2.通过以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并掌握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3、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流利地读好课文。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早在1405年至1433年,我们的祖先郑和就曾率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扬帆远涉重洋,访问了37个国家和地区,比外国早了近百年,可在解放前,中国的海军几乎是零,使得我们中国倍受外国人欺凌,解放后,中国大力发展中国海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在1997年,由王大忠率领的中国最先进的舰艇编队抵达了美国本土圣迭戈港,有史以来第一次访问美国。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5、友谊的航程

3、激发自读感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已到了美国,那么美国的军民和中国的旅美侨胞会怎么样看待这次出访呢?

二、指导初读感知

(一)先知为快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教师深入学生中帮助。)

2、当学生读了一遍后,让学生合上书,挑战性问:通过这一次朗读,你有什么收获呢,有一点就说一点。

〖学生开始读书时对书的新鲜、好奇感最强,读了一遍就让他们来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看似是个大难题,但却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挑战心理,使第一课时也能有激情出现。〗

3、师生交流指导:

①对学生说话中出现的错误读音及时纠正。

②对学生说出的一点点都加以表扬与鼓励,教师注意在总结中突出整体感,以便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二)、读准读通课文

1、刚刚大家说得很好,说明大家读书的效率非常高,内容是了解了,可你们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吗?翻开书,再试一试吧。

2、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读书情况,渗透强调学习方法等。

3、教师帮助——听录音,让学生解决还读不准的字音。

4、检查读书效果:

①、自由选自己最有把握的几句或小节读。

②、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选一些学生易出错地方让学生读。

(三)、写字指导

睹 这个字左窄右宽,要理解“只有用眼才能去看。”

卓 注意与“早”和“卓”的区别,下面一横要长一些,把整个字托住。

三、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作业。

2、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重点部分的叙述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教学重点:

从读中感受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呢?(学生自由地举手回答。)

2、由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两点:

①、中国的舰队到美国受到美国的人民欢迎。②、广大侨胞也倍感自豪。

二、精读感悟

㈠、感知“美国人民欢迎”

1、由上问题导入:

美国人民是怎样欢迎中国的舰队呢?找出有关的小节读一下感受一下。

2、学生先自由读,再同桌同学互相交流。

3、哪些的场面让你最受感动呢?你把有关的语句读好,从你的读中应能让人感受出你是受感动的。

4、先互相读一下,让同位帮你评一评。

5、交流,品读。

6、教师小结。

㈡、感悟“华侨倍感自豪”的部分

1、激情引入:

讲中国由第一颗原子弹上天以来的巨大成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当祖国每一次取得巨大成就,扬眉吐气时,海外的儿女都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2、华侨们是怎样欢迎的呢?把有关语句好好读一下,要读出他们的情感。

3、指导学生读好有关的语句。①、对“雄姿英发”“昂首阔步”等词语学生如果读不出味时,教师可范读,让学生获得正确的感知。

②、对人物的语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齐读感知。㈢、迁移深入

1、离开美国圣迭戈后,又先后访问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在俄罗斯,更显中国海军的实力,出示有关资料让学生读:

【那更是一次使中国海军尽展风采的国际阅兵。在出访俄罗斯参加俄海军成立300周年纪念活动那一天,主人好像有意要考验一下中国海军的舰长———其他国家的舰艇都由拖船帮助靠上码头,留给中国海军的位置是在中间。这就意味着112舰靠码头时既不能靠拖船帮助,也不能有丝毫偏差。届时,动作大一点舰尾靠不到位;操纵偏一点,都会撞上其他舰船。面对多国海军官兵们的目光,王大忠没有丝毫胆怯。他及时、准确地向舰长提供着各种数据,确保舰长下达准确的操纵口令。10分钟后,112舰不偏不倚、干净漂亮地靠在“中国海军”的泊位上。码头上顿时掌声四起。阅兵式上,王大忠以洪亮的口令,指挥“中国海军方阵”豪迈地走向观礼台,他们整齐划一的动作,刚劲有力的步伐,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第二天,俄罗斯当地一些新闻媒体的头条新闻的醒目标题是:“中国海军真棒!” 】

2、学生谈读后感受,教师总结,指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使得中国人更受世界人民的尊重等。

三、作业指导:

1、感知过渡段作用

①、由板书总结课文写的两方面内容,激问:课文是怎样将它们联结在一起的? ②、引导学生读好这个过渡段,并认识它的作用。

2、指导练习册上有关题目 附板书:

赢得美国的友谊

25、友谊的航程

使华侨振奋自豪

古诗诵读·终南望余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熟读成诵。教学重点:

通过吟诵,想象《终南望余雪》所描绘的终南山的雪景,体会作者的心情。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唐朝诗人——祖咏。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少年时即有诗名,是王维的诗友。王维被贬济州时,曾赠诗给他。诗中说 :“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 》)可见早年他生活境况很困窘。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但长期未得授官职。由于仕途落拓,最后归隐汝水一带直到去世。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自然为主,宣扬隐逸思想,辞意清新洗炼。《终南望余雪》曾传诵一时。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所作。唐代应试诗限定写五言六言句的排律,共十二句,但祖咏作了四句就交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做完,他回答说“意尽 ”。

二、初读诗句,自学感知。

(一)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诗句,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轮读古诗,正音。个别读,齐读。

2、交流自学后的初步感受。

3、生质疑问难。

三.解疑答难,品读想象。

终南山在长安之南,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只见到它的山北,所以诗人用了“阴岭”二字,表明所处的位置和所见到的山的部位。“阴”字用得很准确、精炼。因为是山阴,气温更低,阳光的热力不足以融化积雪,所以才有残雪。“秀”字,点染终南山雪景的秀丽。接下去,第二句就具体描绘山上的积雪。“浮云端”三个字,表现了山的高峻、峭拔,也说明积雪很厚。正因为山高雪厚,远远望过去白皑皑的积雪仿佛浮在云端。“浮”字,用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画面增添了生气。这两句,将题目的意思相当完满地写出来了。

后二句,形象地表现了雪后的典型特征。“暮”字说明这是傍晚。“林表明霁色”一句,描绘雪后初晴,落日的余晖洒在林梢。“明”字,令人仿佛看到积雪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林表的“表”字,也用得妙。因为是夕阳,所以只有山顶上树林的末梢才能浴着日光。这一句集中表现了雪晴日出,山上积雪明亮、夺目的特征。雪后在城里,地面上和房顶上的积雪在阳光照耀下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以致比下雪时天气更冷。诗人抓住了雪后寒冷的特点,传达出了自己的、也是人们普遍体验得到的生活实感。这两句,一写山林,一写城中,仍紧扣着题目的这个“望”字;一写所见,一写所感,将雪后的特点全盘托出。

四、体会写法,感悟诗情。

这首诗是不是“意尽”于言内了呢?咀嚼这首诗,确实写足写尽了题意,却含不尽之意在言外。

诗人为什么采用对比的手法,将终南山与长安相比,以山上积雪浮荡云端、林表霁色明亮的美景,与城中暮色昏暗、寒气凛冽的景象作鲜明的对照?这难道不是有意无意地透露自己厌恶混浊的官场和冷漠的世情,从而倾心向往高洁明丽的大自然吗?

五、多种形式,激励背诵。

1、个别背。

2、小组对抗赛。

3、全班齐背。教后反思:

语文乐园

(八)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辨析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2、引导学生感受顶针句表达效果。

3、积累名言警句,让学生懂得人际交往中平等相待,互助互济。4、理解成语故事,积累成语。5、习作:写“寒假活动计划”。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汉语的丰富多彩,养成积累的习惯,提升语文的综合素养。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自由读,同座合作读,指明读,教师及时正音。要求:读正确、流利 2、借助工具书,四人小组合作,了解成语的大概意思。3、思考:从这些成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4、全班齐读成语,分男女生读成语,对答成语。

5、指导学生用其中的成语说话,尝试运用。6、交流拓展:还有哪些意思相近或相对的成语。

二、学习读一读,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思考这些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发现顶针的句式特点。

2、再读句子,小组内讨论这些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特点。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3、全班齐读,进行反馈。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4、教师点拨引导。内容上的表达效果,句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揭示朴素的感情最美;句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苗儿的变化;句三:环环相扣,环递式的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连锁。

5、齐读,感受语言紧凑琅琅上口的节奏美。

6、拓展延伸:说说还有哪些顶针的句子,让大家一起欣赏。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自由读句子,借助注释理解句子。2、简要介绍《论语、学而》《礼记.曲礼上》。3、学生交流对句子的理解,教师点拨。4、自己再读一读,默背。5、同桌背诵,齐背。

6、启发学生议一议:这几句名言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7、师生共同小结。

四、指导阅读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通读短文。

2、学生简单描述:这则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3、认真思考: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 4、全班相互交流评议。(双方在争执中两败俱伤,让第三方获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5、学生尝试独立讲这个故事。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年一度的寒假马上就要到了。为了过一个既快乐又有意义的假期,就得制定一个寒假活动计划。这次习作就是学写寒假活动计划。

二、明确要求。

1、有目的地阅读范文。思考提示:(1)寒假活动计划的格式;(2)写作注意事项;(3)范文的内容分别涉及哪些方面。

2、小组内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归纳点拨。

格式:标题“寒假活动计划”写中间;正文计划要写清楚寒假计划的目的;计划内容分条款写,后面的日期署名在右下角。

语言要求:简明扼要,具体明确。用词造句必须准确,不能含糊。内容:丰富,结合自身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与对自己学习生活的指导性。

三、交流拓展。

1、学生组内交流自己在寒假的打算。

2、选取典型,全班交流。

第三课时

一、学生制定自己的寒假活动计划,教师巡视指导。

二、展示学生习作,集体评改,教师评讲。

三、学生修改誊写。

四、教师小结。

上一篇:双转子航空发动机振动信号的分离测试技术下一篇:神医诊所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