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案(通用8篇)
五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案 篇1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1.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3.促进学生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口语交际与习作。课前准备:
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我爱学习”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课时目标:
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同学们,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在这次“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组内讨论,人人参与
1.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2.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3.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4.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1.先集中分享各自的读书故事,再引导学生交流别人的读书经历。2.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
四、开展辩论,启迪思维
1.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展开一次辩论。
2.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
3.师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课时目标:
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投影出示习作内容: ◆读书故事; ◆采访记录; ◆记一次辩论活动。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3.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五、誊写作文,制作小报
①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
②整理习作和资料,小组合作办一期以“读书乐”为主题的手抄报。
口语交际·习作二
知识与技能: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2.能与同学进行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3.通过活动,培养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在讨论交流中感受浓浓的乡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促进语言能力的表达,提高写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的内容。(诗词、歌曲、故事等等)2.了解班级同学的一些特长,以便有利于自己策划活动。
3.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么样策划才能把一次活动搞成功,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进行口语交际,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策划活动的能力。2.在倾听与合作中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表演能力。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对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古人就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句诗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们来抒发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二、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既然大家都这么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现在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吧。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小组交流讨论 1.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
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2.组长是小组策划的组织者,还要安排一名记录员和一名同学汇报。3.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4.根据讨论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5.小结。
四、展示活动方案
1.以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重点说说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2.其他同学可以质疑,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
3.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班长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口语交际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教学目标:
1.指导写作,想象二十年后回故乡的情景,学会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感情的方法。
2.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对故乡浓浓的情、深深的爱,融入叙事、写景之中。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地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在活动中我们有同学立志从小努力学习,长大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美好。那今天就让我们先来大胆的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呢?
二、大胆想象,畅所欲言 1.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2.想象家乡的新面貌。3.想象久别重逢的亲朋好友,会有怎样的感慨。
三、确定选材,指导习作
1.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家乡二十年前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变化,或请学生通过采访家长来完成这一体验。教师可结合诗人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让学生体会回家乡时感受到的人事的变化。老师要促使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路。
2.学生有了表达欲望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想象,从哪些方面来写。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充分交流以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在学生交流中,教师要结合一两个学生的发言,相机点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选择材料,起到示范作用。在学生写之前,提醒学生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小组评议,互改
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五、佳作赏评
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口语交际·习作三
知识与技能:
1.进行口语交际,学当一名“小小推销员”。2.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内交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
2.通过和学过的课文联系比较和现场实物观察,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初步的“职业道德观”。2.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口语交际时应注意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讲清楚你的“商品”。2.尽可能地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作。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小商品”,你想让你手中的物品也得到别人的喜爱,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把它买下来吗?那我们今天就试着做一名“小小推销员”。
二、播放课件
1.观看课件中服务员的表现。2.评一评,夸一夸。
三、分组活动,精心准备 1.选好各成员的角色、任务。2.阅读“口语交际”活动要求。注意:(1)介绍“商品”的外观、规格、用途和使用方法。(2)试着用上一些说明方法。(3)认真听介绍并提出疑问。(4)耐心而有礼貌地解答顾客的提问。(5)评出“小小推销员之星”。3.开始活动。
四、模拟情景,推销“商品” 1.组内模拟推销。
(1)在小组中试着推销你的商品,让同学们针对你推销产品的内容、语言、语气、表情提出中肯的建议。
(2)认真聆听同学们的建议,合理采纳。2.组际比赛推销。
(1)每组选出一名最优秀的“推销员”,推销自己的产品。
五、派代表全班汇报
六、评议推销员的言行举止、态度
七、评出“小小推销员之星”
八、布置作业
将今天的介绍过程写成短文。
第二课时(习作)
一、审题,确定习作内容
1.默读本次习作的要求,和同学交流一下。2.确定习作内容。
二、作文指导
1.回忆一下什么叫说明文。2.写说明文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三、选择物品,分组讨论
1.根据学生所选的物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2.为了让人家了解你喜爱的物品,想一想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
3.把自己的想法小组内先交流。
四、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1.自行思考,确定大致的写作思路。2.动笔写作,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3.自行初改,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优点进行鼓励。
五、小组评议,再改评赏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2.全班交流讲评。
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评。3.再次修改习作。
六、布置作业继续写作
口语交际·习作四
知识与技能:
1.进行口语交际,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交流,从中得到启发。2.指导写清漫画内容,并借写作表达自己从中得到的启发。过程与方法:
1.根据学生所选的角度不同分小组进行口语交际。2.在习作前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大胆写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生活这本无字书的探究兴趣。教学重点:
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生活中获得的启示,想一想生活中给你以启示的事,给你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表达练习。
教学难点:
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引入新课,明确要求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小事、一句格言或一幅漫画引起我们思考,让我们获得启示。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吧!
2.学生阅读口语交际要求。
二、自主选择,分组交流
1.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面的建议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交流:生活中给你带来启发的事情;给你带来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给自己带来启示的一幅漫画。2.自己根据要求先想一想怎么说,再练一练。
3.在小组内和同学进行交流,别人讲的时候要认真倾听,相互补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同学说得怎么好,还要说说自己听后受到的启发。3.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的不同角度给予不同的提示。
四、教师总结
看来在生活中会给我们带来启示的东西还真有不少,一件小事,一句名言,一幅图画,甚至一件东西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和思考。
第二课时习作
一、导入
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同学们有的选择了一些小事,有的选择了一句格言或一幅漫画引起我们思考,获得启示。今天我们就你感悟最深的漫画来写一写。
二、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 1.学生汇报本次习作想写的是什么。(1)注意表达顺序,把自己想说的东西写清楚。
(2)习作时,到底要按什么顺序来写,同学们应根据自己的习惯确定,从中获得的启示可以写在开头,可以写在结尾,也可以写在故事中。
2.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课点评
一、两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3.相互修改,完善习作初稿。
可以改正错别字、不恰当的词语、不通顺的句子,可以补充,使习作变得具体;觉得自己写得不尽人意,可以重新写。
三、教师点评,好文欣赏
1.请学生展示自己在本次习作中的优点。
学生展示表达准确的词语,语言优美的句段,成绩优秀的作文,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为下一步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拓展思路。
2.阅读、欣赏范文。
讲评完后,让学生的习作与范文作对比,发现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同桌相互修改,完善习作
五、全班交流
1.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评议。2.再次修改。
六、布置作业 继续写作。
口语交际·习作六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一、谈话导入,再现情境
1.谈话导人。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谈谈父母的爱。(板书:父母的爱)2.再现情境。多媒体出示“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3.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
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
二、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 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
2.小组合作,互说互评。
3.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教师注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养。
三、拓展延伸,沟通情感
1.模拟场景。如果我是爸爸,你会怎么把这三个故事讲给我听,并请我谈谈看法。(师生模拟交际)如果我是妈妈呢?
2.拓展延伸。今天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3.表扬激励,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教学目标:
1.明确写作范围,开阔写作思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写作方法。2.激发学生兴趣,找寻来自父母的不同的爱,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3.升华学生情感,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完成习作。
一、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1.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的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2.创设情境。出示话题:(1)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2)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3)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
3.诱发动机。针对这些话题,你准备选择什么话题来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
二、小组合作,选择习作素材
1.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2.汇报话题。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了解话题选择情况,鼓励每个话题都有人选择。
3.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三、升华情感,鼓励学生自由创作 1.升华亲情,在歌曲中进一步深入体会来自父母的爱:
不论是慈父严母还是慈母严父,父母的心都是相通的,下面请同学们在歌曲《母亲》的欣赏中,进一步体会母爱,升华亲情。
2.习作要求:
(1)体会来自父母的爱,相互沟通理解。(2)自主命题,形式不限,抒发真情实感。
(3)可以采用书信、读后感、诗歌、随笔等多种形式。
3.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有没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老师相信并预祝你们写出好的习作。
4.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堂,相机指导。5.要求学生将习作交给家长看,并写上家长心语。
四、习作评改和欣赏 1.交流·分享——心有灵犀。
(1)总结本次习作总的特点:慈、严、爱、渴望。
(2)请学生汇报自己的文题属于哪类文章,并请他们读出自己最满意的语句,教师相机指导点评。
(3)鼓励学生将好的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与同学业们分享成功的喜悦。(4)小组评议,选出学生的两篇佳作,并鼓励学生积极交流欣赏这两篇文章的原因。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分享了各自习作的同时,也体会了来自父母亲不同角度的爱。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与爸爸、妈妈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沟通,多一份体贴,多一份关怀,把握住在我们身边的那一份幸福。
口语交际·习作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教学目标:
1.学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
2.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民族的耻辱历史、侵略者们的残虐暴行、人民的沉重苦难、烈士们的光辉事迹,把一幕幕鲜活的、触动人心的中国近代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想同学们和我一样,很想把读书后原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我们习作类型之一——读后感。其实读后感不仅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而且也可以是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二、自读阅读提示,了解写好读后感的方法
1.大家看屏幕,默读提示,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看看这次习作的要求: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读”是基础,要读懂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感”是重点,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地重复作品的内容。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2.读后交流:
(1)什么是读后感?(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2)如何才能写好读后感? 预设:
1.“读”是基础,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验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
2.“感”是重点,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地重复作品的内容。3.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自学阅读提示,让学生自主提炼写好读后感的方法,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为习作做了良好的铺垫。
4.点拨:
平时在阅读文章或书籍时,可以在文旁圈点批注,随时记下瞬间的思考与感受,遇到相关的资料也可以随时积累下来,为写好读后感做好阅读等方面的准备。
三、读悟写作方法
1.自由读例文“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用不同符号画出哪些是课文中的内容,哪些是作者的感受,哪些是作者引用的相关课外资料?
2.小组交流,总结读后感应怎样写。(1)紧扣原文,抓住重点:(板书)读后感的“感”,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应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上来发表议论。
(2)联系实际,情感真实:(板书)读了一篇文章,产生了对现实生活和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考,这才激发了“感”。所以,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联系实际一定要实事求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忌说假话、空话、套话。
(3)叙议结合,以“感”为主:(板书)读后感属议论文范围,但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常用的写法是夹叙夹议。可以适当引用原文中对自己教育最大、体会最深的章节、句段或人物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等,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想。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另外,恰当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名言警句、古诗文名句和谚语等,也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4)题目新颖,吸引读者。
一般来说,读后感的题目是“读《×××》有感”或“《×××》读后感”,当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自己最深的感受拟一个醒目、新颖的正标题,下面再写上副标题。如:
愤怒与惋惜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成功=刻苦+勤奋+机遇 ——读《岳飞苦练成帅才》有感
3.给学生提供一些读后感的范文,让学生不要被书中的范文所局限,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观点。如: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感等。
四、激情写作
1.同学们,本组课文的学习留给你的情感激荡还记忆犹新吗?你们课下搜集的有关中华民族受尽欺凌的历史以及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爱国爱人民的故事带来了吗?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可以选择我们课文,也可以选择自己搜集的材料,你想写哪篇文章的读后感,请与同桌交流一下。
2.定下写作的内容,选择相关资料。(老师可以适当提示,以免学生害怕作文。)
五、自改互评
1.读一读自己写的习作,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标出来。2.在小组内互读,小组推出两篇习作在全班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
一、主持演讲活动,激情导入
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有高瞻远瞩、面向未来的宽广胸襟,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牢记历史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锐意进取,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才能绵延不息、繁荣昌盛。同学们的读后感,非常震撼人心,催人奋发。写完读后感,你心中是否还有许多的话要说呢?今天我们就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专题举行一次演讲活动。请同学业们结合自己的习作,列一个简单的提纲,想一想自己想说些什么?
二、准备活动
1.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揭示本次演讲活动的主题:不忘国耻,振兴中华。3.读题,了解题意。4.独立审题,勾画要求。5.交流:说什么?怎么说? 6.启发思维,小组交流。7.动笔列提纲。
8.小组内试着讲一讲,互评。(大屏幕上可以出示几则演讲的技巧,如演讲时的姿势、视线、脸部表情、仪态、声音腔调等,供学生借鉴。)温馨提示: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老师也可以将准备活动放在课前做,那是因为能让学生的参与面广一些。
9.教师巡视,寻找示范的人选。(表现比较好的,但不是很好的,心理素质比较好的,能承受点评的。)
三、推荐演讲,互相点评
1.同学们在组内讲的有声有色,有些同学还恰当地运用手势、表情来配合演讲。
2.谁第一个演讲:(有意请出该位学生)提醒听众注意力集中,听完以后热情鼓掌。
3.刚才的演讲中,这位同学的演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可以是肯定同学演讲中的优点,也可以是中肯地提出建议。)4.总结怎样演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围绕一个主题;抓准几个方面;列举有力事例。组织通顺语言;表达有声有色;演讲注意技巧。
四、自荐演讲,自评
1.鼓励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建议,调整自己的演讲思路。2.谁愿意走上讲台,尽情抒发自己对祖国深深的爱。
五、总结
同学们,祖**亲身上的伤痕和悲痛我们怎能忘怀?但不忘历史不等于铭记仇恨,我们应该做的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
六、拓展延伸可以组织一次演讲比赛。
口语交际习作八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写一个性格突出的人”、“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3.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练习修改习作。教学重难点:
1.加深对领袖的热爱和崇敬,流畅地表述自己的交流内容。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课前准备:
课前观看或阅读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1.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不少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
2.学生汇报已看过的影视作品。
二、分组交流,相互补充
1.在你们看过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提示: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讲述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认真听别人的讲述,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
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 3.学会倾听作好记录,形成表格式的读书笔记: 影___。
作___。
作___。
印___。
自___。
4.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5.进行作品介绍各小组进行补充,评一评:取长补短。
三、全班交流,集体感受
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充实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
参考话题: 1.影视作品:
(1)关于毛泽东的影视片:
《开国大典》、《大决战》、《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西安事变》、《四渡赤水》、《开国大典》、《重庆谈判》、《毛泽东的故事》、《中国命运的决战》、《大战宁沪杭》、《肝胆相照》、《西藏风云》、《走出西柏坡》、《毛泽东与斯诺》。
(2)革命领袖:
《秋收起义》、《彭德怀》、《刘少奇》、《邓小平》、《丰碑》、《周恩来》、《周恩来外交风云》。
(3)英雄人物:
《老山界》、《挥手之间》、《谁是最可爱的人》、《抗日名将左权》、《林则徐》、《莫斯科保卫战》。
四、拓展交流,布置作业 己的真
切
感
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
深
刻的情
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的主
要
内
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的主
要
人
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视作
品
名
称
作
品
年
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习作的方法。今天,我们从习作提供的几个角度,选择一个进行练习。
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
《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中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二、明确要求
1.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
(1)师生共同回忆记忆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学校生活或者社会生活。(2)要将场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
2.介绍一本书或一部影视作品,也可以向别人推荐一篇文章。自读习作要求的介绍,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3.把你在课堂上介绍的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把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
三、写作练习
从以上提供的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写作提示1:(1)搜寻记忆,选择场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场景很多,习作前要搜寻记忆,在同学们的相互启发下,选出自己要描写的场景。如:班级、学校的联欢会、各种竞赛活动、运动会,社会中的开业庆典等。
(2)再读课文,感悟写法。习作之前,可以再次阅读《开国大典》,看看作者是如何按时间顺序,把开国大典中的几个主要场景写具体的。然后再回到自己要写的文章中,想想要按什么顺序写作,主要写哪些场景,怎样分清主次,怎样点面结合。
(3)先说后写,互帮互评。为了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同学们可以先说后写,发挥口头作文的优势。一个同学讲完,其他同学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相互启发与帮助,使习作的思路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具体。
写作提示2:(1)熟悉作品,把握内容。写梗概就是把书、文章或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写梗概之前,首先要熟悉作品。如果与观看作品的时间隔得久了,就有必要重温作品,对内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2)掌握方法,试写梗概。动笔前要理清脉络,抓住重点,这样概括起来就会有条理、有重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
四、评改赏析
讲评中重点是场面描写是否真实,具体,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注意评价多方面性,鼓励学生的写作欲望和热情。
五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案 篇2
一、根据课文特点选择确定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 原本并不作为教学而创作, 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读者阅读它们, 其目的或者是为了获得事实信息, 或者是为了获得思想感情的信息, 总之, 都是为了获得信息。文章一旦编入教材, 就不再是一篇社会阅读的客体了, 而是语文教学的材料, 是教学的一种凭借。课文是教具, 掌握教具不是目的, 目的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 形成语文能力。被编入教材的课文除了有原本传播的信息价值, 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 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 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课文教学中, 学生掌握课文的主旨并不是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是通过掌握课文主旨的过程掌握课文的教学价值, 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 也就是言语智慧, 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通过课文教学让学生不但掌握课文说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掌握课文怎么说及怎么读 (写) 这一类文体, 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得意、得言、得法。
一篇课文的语文知识在具体的教学点上是由教学的整体需要及整个教材的价值体系决定的, 我们应该根据课文所处教材的位置、编者意图、学段目标、单元专题要求, 尤其是课文本身特点确定这一篇课文特有的具体的语文知识, 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获得新的读法、写法和学法, 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例如《鲸》一文被收入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一篇精读课文, 该组专题的内容是“学习说明性文章”, 专题的学法是“要抓住课文的要点, 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并试着加以运用”。再结合《鲸》的用词准确、表达形象这一突出的写作特点, 确定该课的语文知识为: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准确地用词, 形象地介绍事物, 通过练笔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说明方法及准确、形象地表达的方法。
二、结合具体语境学习领悟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拼音、标点、生字新词、句子段落、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知识和技能。这些属于教材的言语形式, 而内容与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所以语文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学习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必须经历一个来回。即通过阅读文本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并在进一步充分理解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 通过课文里的典型语例, 学习领会言语形式, 因为离开了具体的语境, 所谓的言语形式是不存在的。再说, 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抽象讲解语文知识得到的只是模糊的概念, 对发展学生实际的语用能力并无多大用处。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语文知识要经历以下两个环节。
1. 以掌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为基础
在课文教学中, 掌握文本的思想感情是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生必须通过阅读课文, 在与课文的语言材料的直接接触中, 得到最初的最真实的感受, 获得审美体验, 受到情感熏陶。在处理此环节教学时, 教师有意识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自学课文, 自主理解教材文本的意义。因为,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阅读理解是一项学生能够自发形成的技能, 是一种不需要刻意培养的技能。只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学生就能自发形成阅读理解的技能。在教学中, 这个环节一般让学生通过预习初读课文, 教师只需花少量的时间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和初读课文的感受。如前所述《鲸》一文的教学,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 了解鲸的形体特点 (大) , 鲸的进化过程, 鲸一般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以及鲸怎样进食、用肺呼吸、如何睡觉、鲸的生长特点等生活习性。通过阅读, 学生了解了有关鲸的科学知识, 唤起他们探索自然和科学奥秘的兴趣, 并受到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2. 在课文的思想情感背景中掌握语文知识
上述在预习或初读课文环节中的做法, 只是让学生作为阅读的客体, 获得一般读者所获取的信息。在课文教学中, 要在学生获得信息后, 重点引导学生学会领悟文本语言信息的处理, 这也是语文智能的本质内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 学习和领悟课文言语形式及表达效果, 掌握文本特有的语文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
(1) 典型示范, 领悟语文知识。首先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思考:课文是怎样说明鲸“大”的特点?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 品味并分析说明鲸“大”的方法,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接着出示“我国发现过一头很重的、很长的鲸”与文中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 约十七米长, 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作比较, 通过比较在具体的语境里感悟作者运用“近四万公斤”“约十七米”等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2) 实践运用, 内化语文知识。让学生找出课文第2至7自然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句, 读读议议, 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在实践运用中, 内化了本文特有的语文知识。
这样, 学生在感受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感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体会语言形式的表达作用。通过比较、评析等, 领悟作者的言语智慧, 在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中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 积淀内化学生的语文知识, 不断丰富学生个体的言语形式, 为迁移运用打下基础。
三、通过变式训练迁移运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领悟语文知识, 获得的只是陈述性知识, 理解的是知识的表征, 这时理解的只是一种抽象概念, 这类知识最大的特点是易学易忘。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此, 学生获得的陈述性知识必须通过实践, 通过必要的变式训练实践操作, 在新的语境中运用, 在运用中上升为程序性知识, 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同时, 要在不同的语境中不断运用, 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鲸》一文的教学, 在学生学习领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后, 让学生补充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资料, 也可以为学生展示白鲸、虎鲸、蓝鲸、座头鲸等不同种类的鲸的图片及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注意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及准确用词、形象表达的方法。这样, 在实践中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文知识,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理解所学的语文知识, 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在其他语境中迁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积累经验, 增强语文运用的意识。
北师大版五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篇3
本课设计遵循新《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的理念,注重在学习语言知识和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进行各种活动,力求做到面向全体,促进全员参与。通过体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1)能够了解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2.知识目标:
(1)基本掌握核心词汇When, birthday, autumn, spring, March, September, October,及短语happy birthday. 能说,能简单运用。
(2)句型
When is your birthday?It’s March 12th.
How old are you?I’m eight years old.
(二)教学重点:
1.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自己的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型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白板,习题
(四)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s and warm-up
Step2 Set the scene
(1)T: Today is my friend’s birthday. I have a gift for her.
(Ss review and read the word: gift.) Here is a birthday gift.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birthday.(Ss read and practice the pronunciations).
Let’s sing it!
Ss: Sing a birthday song together, and say “happy birthday” to the friend.
(2)整体感知
Watch the flash and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Whose birthday is it? (It’s Mocky’s birthday.)
(3)Read the story one sentence by one sentence.
Show the pictures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a calendar, learn spring, autumn, October, September, and October.
(4)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repeat: Today is Mocky’s birthday.
T: When is Mocky’s birthday? How old is Mocky?
Write down the dialogue and read.
(5)Then do the exercise: T or F.
Step3 Paper work:
(1)Show table 1 and fill Mocky’s birthday and age.
Then 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complete the table 1 in groups.
Check the answers.
(2)Show a calendar again, and ask Ss to answer:
When is your birthday? How old are you?(Point at the right picture and talk about it.)
Ask 3 friends about their birthdays, and complete the table 2.
Ask 2-3 to show their table and read the sentences.
Step4 小结: 新单词和句型.
T:Today we learned five new words…
Ss: Spring, autumn, March, September, October.
T: And how to ask and answer your friends’ birthday and age?
Ss: How old are you? I’m … . When is your birthday? It’s … .
Step5 Say Goodbye.
(五)板书设计:
Unit 4 Mocky’s birthday
When is Ken’s birthday? How old is Ken?
It’s March 12th.
He’s 10 years old.
New words:
springMarch
autumnSeptember
October
(六)作业设计:
1.Read the story.
2.Tell your parents your birthday in English.
三、教学反思
“Mocky’s birthday”是小学英语北师大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关于询问及介绍生日,年龄的句型,以及十二个月份的学习。本堂课的教学选择了第一课时,关于课文教学。课文由Mocky看到桌上的礼物,猜测是谁过生日,由此引入关于询问和介绍自己生日和年龄的对话。
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由听力练习,到模仿对话,学习单词,再到自读课文,运用对话,由学习到模仿再到运用。
反思这堂课,在前半部分学习新知的环节上,先设计学生整体感知,再由整体到句,词,对新单词的学习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边听边读边学,分解了课文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也就不会有太难而学不懂的感觉。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英语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英语,使他们喜欢英语,乐学英语。
作者简介:
曾丽娜(1981~),女,四川成都人,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英语。
五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学会说点儿道理,写“一事一议”的记叙文。
2、练习写简单结尾点明中心的记叙文
二、范例讲析
怎么在记叙文中议论?
方法一:先叙后议
先叙后议(总结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或一段文字的结尾,其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等。
一叙一议
1、示例:这个枕头刚做好的时候,我总觉得它不好,还觉得有点硬,所以就置之不用了.有一次吃晚饭时,我问妈妈:“这个枕头里装的是什么?”妈妈说是柏树的籽儿。我又问:“怎么才装那么一点?”妈妈有点不高兴地说:“那么一点儿?让你爸爸走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那么一点儿?都是为了你,为了让你头脑清醒些,去去火。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我明白了,一切都明白了。这小小的枕头,系着爸爸对我的爱,系着深深的父子情。议论句:最后一句。形式:先叙后议。作用:点明了枕头中所蕴涵的亲情。
2、为下面这篇文章补写议论性结尾。(100字以内)
一件难忘的小事
夏季将近来临,这天阳光明媚,暖暖的照在人身上。
记得那天我和妹妹没事在院子里玩,妈妈来到我们的面前说:“你们没事把院里的石头捡捡。”我和妹妹都不想去干活,妈妈说:“捡一个小时给10元钱。”10元钱对于我们来说可不是小数目,我们高兴地答应了。我们开始装模作样的捡,心里想着反正一个小时到了,钱就会到手,管它捡不捡得完呢。时间很快就过去半个小时了,我们没捡多少。就在这时看到了妈妈满头大汗。正在奋力的将石头装在担子里,然后一担一担的挑到院子外。妈妈迎着太阳,迈着大步,汗珠顺着脸直往下淌,脸上还带着笑容。在妈妈那里,似乎劳动就是一种快乐。看到这,我惭愧极了,想想自己的行为,真是对不起日夜操劳的父母。每天有事没事跟他们唱反调,叫我们做点事就牢骚满腹,在学校读书,还以为自己是天下最苦的人。
这件事过去了好几年,我都清楚地记得。
补写: 因为是它,让我体会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更深含义。父母之恩是山涧的一泓清泉,让你永远清凉。是暖暖的太阳,温暖照射着你。
三、写作指导
揭示规律
(一)以记叙为主,在记叙中运用恰当的议论。叙的是故事,议的是思想。“叙”的是记录见到的、听到的、经历的事,“议”是体悟事中“情”、发现事中“趣”、提炼事中“悟”、探究事中“意”、阐发事中“理”。
练习:下面这段话中的议论有毛病,请先指出毛病,再做修改。
雨,尽情地下着。走出考场,我看到雨中走来了我的母亲,她很快汇入前来接考生的家长的人群。在考场楼前,在那一大群母亲中,她的个子是那么小,可她也象每一个母亲那样,挺起矮小的身子,急切地在那些从考场里涌出的孩子中寻找着我。她打着一把雨伞,可那伞哪是为了遮挡她的身体!她把伞的一大半用来遮挡手中的东西,那是我的衣服、雨鞋,还有蛋糕、汽水、饼干。我到了她眼前,她眼泪汪汪的看着我,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母亲看到我时的那种目光。那是难以用语言描绘的目光,那是母亲眼里特有的光华。
结尾的议论空洞,不具体。
修改:那目光温柔、火热,像和煦的春风,像灿烂的阳光,蕴含着母亲对我的无限的关爱。
四、课堂小结:注意避免几个问题:
一是“空”:议论和记叙脱节,各敲各的锣,让人不着边际。应该需要时才议论。二是“滥”:议论多而且不当,即乱发议论。
五、写作文题
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是不是曾经让你受到过触动?比如,一次顺利的或失败的考试,一次故地重游,偶遇一个经久难忘的人„„试自拟标题,记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穿插一些议论。不少于600字。
六、方法引导
在叙述、描写之外,有时还需要我们发表一点恰当的议论,也就是在作文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记叙文中的议论,可以使文章的思想更深刻、主题更显豁。在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一两句议论,有时就能使一篇貌似平常的文字变得精辟,粲然生色,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1.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应掌握一定的方法: ①泼墨法。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在文章的结尾处集中一大段语言文字进行议论,给人以“泼墨如雨”的感觉。②点示法。即用很少、很精粹、很关键的文句,或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结尾,或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在文章的结尾)“点”一下,人们往往称这一“点”为“画龙点睛之笔”。③呼应法。主要表现为首尾呼应,结尾与文题呼应。这种方法使用熟了,也可以用于段与段之间的呼应。④穿插法。也就是以叙为主,边叙边议的方法,其笔法是在文章的一个一个的层次之中安排议论的内容。
2.记叙文中的议论形式,主要有三种:①是先议后叙。这种形式指文章一开头,先就某个人物或事物提出问题,或者发表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评价,然后引出正文。
②是夹叙夹议。这种形式指文章各段落一边记叙、一边议论,记叙与议论密切结合,贯穿始终。夹叙夹议的文章,议论与记叙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条理性,而且能使文章逐层深化,增强文章的说理性。③是先叙后议。这种形式指文章先集中笔墨,对人物或事物进行详细记叙,然后再发表议论。
3.需要注意的是:①文章应以记叙为重点,在详细记叙的过程中发表简短、甚至是片言只语的议论。②议论属直接说理(叙述、描写属间接说理),因此运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语言要明了,不能含含糊糊。③议论既可以是作者对问题发表见解、主张,也可以借文章人物之口,品评其他人物或事件,阐述人物自身的见解。【佳作欣赏】
登华山
在我的记忆里,有一颗珍藏的宝石。它时时闪烁着光芒,激励我、鞭策我。这就是我第一次成功站在华山之巅。
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去登华山。当我站在山脚下,仰望华山。那巍峨高耸的山峰如把把利剑直插云霄,仿佛已触碰到了玉帝的天宫。山间松柏苍翠,云雾缭绕,弯弯的山道随着山势消失在雾霭深处。天空中不时有几只可爱的山雀掠过,啾啾的鸣叫声随着山风逐渐远去。这美丽的景色使我迫不及待地想登上山顶,一览华山的壮美。
开始向山上走。此时的山势平缓,走起来挺轻松。我一边听着音乐,哼着小曲儿,一边欣赏着两边的山景,踏着轻快的脚步向前走着,时不时的还停下来留个影,喝喝水,好不惬意。
可是好景不长。山越来越高,台阶越来越陡。随着山势,树木也渐渐稀少。正午的骄阳如火一般烤着山道,突兀的山峰在阳光下反射出刺眼的白光。
此时的我失去了刚才的潇洒,汗流浃背,腿也酸痛起来。我抬头望望远在云端的峰顶,心中涌起一股畏难的情绪。不禁脱口说道:“唉!这要爬到什么时候呀!”说着,就一屁股坐在了路边的岩石上。嘴里念叨着:“不走了,不爬了,太累了!”爸爸妈妈哄我没用,鼓励我也没用。我就赖着不走了。
这时,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儿从下面爬了上来。满头大汗,喘着粗气。嘴里还不停说着:“加油,加油!”给自己鼓劲。当他从我身边爬过去的时候,还冲我噘噘嘴,斜斜眼。仿佛看透我是个胆小鬼。“人家比你小,都不怕。你一定能爬上去。”妈妈又鼓励我。我没吱声,低着头看着脚尖。此时耳机里传出周杰伦的《千山万水》:“有目标就不累,跟着我超越„„”对,有目标就不累!我咬紧牙关,向着那山顶攀登。
我要超越自己。
爬过千尺幢,穿过白尺峡,越过苍龙岭,攀上金锁关。到了,到了!南峰近在咫尺了!最后两级,我一步跨了上去,把华山踩在了脚下。
第一次站在华山之巅感觉真好。成就感、自豪感顿时在我心头升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看着眼前浩瀚的云海,它不停地翻卷、堆叠。一会儿如万马奔腾,一会儿如波涛汹涌。这云涛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我的心灵。想想刚才怯懦的我,如果没有继续攀登,怎能感受到这第一次的成功,怎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色。
我为我没有畏难而庆幸,我为我战胜自己,成功登顶而自豪。迎着凉爽的山风,“荡胸生豪气”。我的第一次成功登顶华山的经历,定会伴随着我的成长走下去。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5
这首短诗只有12行。分为两小结。以诗歌特有的节奏感营造出一个深邃的思维空间,耐人寻味。本诗以‘跌倒’为题。采用比喻意引发我们思考。跌倒并不可怕,但一定要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这才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
说目标
有感情读课文,体会诗的感情色彩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合作学习,探究跌倒后你应怎样做。学习象征艺术表现手法。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跌倒后要勇敢的站起来,战胜困难走出困境,使人生变得更精彩。
说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鲸》教案 篇6
兴义市泥凼镇坡尾小学 赵方丽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腭、鳍、滤、鲸、猪、哺、肚、肺、矮、判、胎等11个字。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认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2.鲸的进化过程。
三、教具准备:《鲸》PPT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单元序言及图片引出题目
1.学生自主阅读第三组序言,了解本组学习的是什么文章?
2.引出小学生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3.出示鲸的图片,引出题目
(二)、学习生字
è qí lǜ jīng zhū bǔ dù fèi ǎi pàn tāi 腭 鳍 滤 鲸 猪 哺 肚 肺 矮 判 胎 上腭 鱼鳍 过滤 须鲸 野猪 哺育 肚子 肺腑 矮小 判断 轮胎 1.请学生将字注音和组词。2.学生齐读。
3.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探讨鲸的体型
1.读第一自然段,你明白鲸的体型是?(大、庞然大物)
2.你是从哪几个句子看出来的?这些句子运用到我们刚才说的哪些说明方法?
○
1、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作比较)
○
2、目前已知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列数字)○3、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17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列数字)
○
4、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举例子)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鲸的演化
陆地——浅海——海洋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鲸的种类
鲸的种类:须鲸——没有牙齿
齿鲸——(虎鲸)有锋利的牙齿
(六)、学习第4-7自然段:鲸的生活习性
1.鲸的生活习性之一
吃食:吃食量非常大 2.鲸的生活习性之二
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呼气时会形成一股水柱。(说明鲸不属于鱼类)3.鲸的生活习性之三
鲸每天都要睡觉(头朝里,尾巴朝外,围成一圈)
鲸为什么这样睡觉?(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一旦有危险就可以四散游开。)4.鲸的生活习性之三
鲸是如何繁养后代的?(肺呼吸、胎生、哺乳这些特征说明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鲸的寿命有多长呢?(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
(七)、总结
五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案 篇7
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趣味故事,复习与巩固本单元的核心句型“What can you do?”“I can...”“Can you...?”“Yes,I can.”“No,I can't.”其次,让学生通过图片和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和故事内容,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朗读、表演和复述故事;最后,引导学生学习各种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第一,理解故事情节;第二,组织学生朗读和表演故事。
教学难点是理解田鼠如何机智地逃脱蛇的魔掌,以及复述故事内容。
三、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1.Warm-up
(1)Chant
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对话活动,选择一位学生扮演小鸟。
Students: “Bird, bird, what can you do?”
Bird:“I can fly, I can fly.”
Students:“ Fly away, fly away.”
(2)Free -talk
笔者和学生开展了对话活动,帮助学生复习相关句型。
Teacher:“Can you...?”Students:“Yes, I can./No,I can't.”
Students:“Can you...?”Teacher:“Yes, I can./No,I can't.”
通过生动活泼的动物表演和朗朗上口的对话形式,笔者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还将故事中的生词“away”巧妙地渗透其中,让学生反复朗读,为后续理解和诵读故事做好了铺垫。
2.Presentation
Teacher:“Do you think I can draw animals in one stroke on the blackboard?”
笔者用简笔画出一只老鼠和一条蛇。
Teacher:“When a rat comes across a snake, what will happen?”
笔者利用简笔画吸引学生注意,引出故事角色,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Teacher:“What can you see in Picture 1? Where are they? What does the snake want to do? What is the tasty food?”
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文章图片1,让学生自由表达各自猜想,并通过阅读验证猜想。同时,为后续故事阅读和理解抛砖引玉。
Teacher:“It's dangerous. What can the rat do?”
Watch the cartoon without subtitles and answer:“Can the rat sing? Can the rat dance? ”
以生动活泼的动画形式呈现故事,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大意。笔者以问题为驱动,促使学生积极视听故事,在视听故事过程中学会提取关键信息。
Teacher:“The rat can sing and dance for the snake. Can the snake let it go ? What will happen then?”
Students read Picture 5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Can the rat really swim or not? Why does the rat say ‘No?(Because he wants to ____.) Can you guess the meaning of‘throw?”
文中的图5是故事关键,也是教学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通过连环提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回答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田鼠的机智之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图猜测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throw”的意义,渗透学法。
Teacher:“Will the snake throw the rat into the lake? Can the rat swim away? Watch the cartoon and discuss the end of the story. Is the snake clever? ”
笔者通过视听动画、阅读文本,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故事,然后通过讨论故事的结局,关注学生情感和内在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3.Practice and consolidation
Read after the tape twice. Read in roles. Act out the story in pairs.
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有梯度的朗读练习,并辅以科学有效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突破了教学难点。通过故事表演,帮助学生内化语言输出,发展语用能力。
Put the pictures in orders.
图画排序可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故事大意的了解情况,内化整篇故事,将故事情节组合成紧密联系的整体,为后续的活动做铺垫。
Look at the 6 pictures and retell the story. Then finish the poem.
笔者要求学生看图复述故事,创作小诗,创新运用语言,将内化的语言输出,边说边演,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
4.Summary
Do you like the story? 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tter? Why?Can you give a title to the story?
笔者要求学生总结故事核心内容,发展思维能力,并让学生给故事命名,将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理解同一事物的多样性。
Tell the students“move your brain when in trouble, you will find a way.”“it is always good to have more skills.”
在教学中,笔者渗透思想和情感教育,让学生明白“身处险境不要慌张,多动脑,会想出办法的”“技多不压身”。
5.Homework
Read and act out the story with your friends.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8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学会多音字“嚼”。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难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走近林海音。
1、时光悄悄流逝,但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过渡: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件玩具,一次游戏,都能够唤起我们对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这里是什么唤起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呢?
2、读题。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
3、老师读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画面多么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在她脑海中久久难以忘怀的画面吧。再读课题。
4、“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关于作者林海音我们已不再陌生,我们曾在上学期学过她的作品《窃读记》,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酷爱读书的林海音。在这里,林海音女士要向我们展示什么呢?
5、知道了作者,了解了写作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请读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想一想,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1)学词:咀嚼慢慢地嚼倒嚼
(2)交流:板书:学咀嚼谈铃铛想剪毛问去处
2、读读小标题,你发现了什么?
(写的都是关于骆驼的事,看起来写的事情很多,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骆驼队给作者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借助骆驼队来表现自己童年的生活。)
3、再读课文,觉得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悟童年。
1、看图,说说这是作者童年时看到的哪个情景?(看骆驼咀嚼)请找到这一段,大声地读一读,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这一段,谈谈读了这段后的印象。
预设:
(1)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一想,你小时候有没有看东西看呆的时候呢?你们能想象得到当时的神情吗?一个“呆”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再指名读这句话。
(2)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这个排比句让我们感觉骆驼的脸真的很丑,它的牙真的很长,它的态度真的很安静。师朗读,读出对骆驼的厌恶之情,说说,这样读对不对?
(3)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指名读,从朗读中,我们不但感觉到了骆驼是在慢慢地嚼,还能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3、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应该像骆驼一样,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慢慢地体会,这也叫咀嚼。让我们也像骆驼一样咀嚼一下课文。
请三位同学分句朗读课文,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作者观察仔细,写得条理清楚,读起来显得格外自然、亲切,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地感觉。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应做到这样。
4、齐读这段话。背一背。
5、同学们,这是发生在作者五岁时的事情。请你想一想,当她长大时,还会不会再去学骆驼咀嚼呢?正如文章结尾所写(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仿照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回忆了哪几个片断?背背第四自然段。
二、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童年过去了,但童年时的一个个画面却在作者的脑海中经常浮现。我们来看其他三个片断,请你仔细咀嚼,再在书上写下你读后的体会。
读后交流:你觉得哪儿有趣?预设:
(1)谈铃铛
A、“充满”让我们体会到童年时的林海音特别好奇。
B、读这个片断,说说这对话与平时的对话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分角色说说爸爸和我对驼铃不同的想法。
C、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D、爸爸当时听了我的想法,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你知道,爸爸在笑什么?
E、回顾“夏天过去,……我也不会再做了。”
(2)想剪毛你觉得哪里特别有意思?
(3)问去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对话分角色朗读。
三、再忆往事,体会真情。
1、当作者人到中年,当她身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自己学骆驼咀嚼的情景,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写话。
3、交流:说说你在写这段文字时,当时的心情。(体会淡淡的感伤及深深的怀念。)
4、师生合作读这一段。
5、1990年,72岁高龄的林海音终于重回北京,时间已经过去了42年,
当她看到北京的一切时,她又会想起什么呢?(冬阳童年骆驼队)是的,这一切已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心头,此时此景,怎能不让她怀念?怎能不让她感伤?让我们一起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我的心头。
四、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写一段自己童年中最有趣的事情。
【五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案】推荐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案09-02
五年级上册教案语文07-25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3-07
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02-19
五年级语文上册《珍珠鸟》教案05-23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搭石》教案06-06
五年级上册语文7单元教案11-03
五年级语文上册习作二教案11-09
《鲸》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3-30
五年级上册语文《水与生命》语文及教案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