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探索(精选12篇)
改革与探索 篇1
一、会计改革
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根据作者对会计工作的了解, 对现行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出会计制度改革方向。
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是国家围绕着企业常规的会计事项进行统一制定的, 在结构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些现代会计分支尚未纳入会计管理体系, 我国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制度或者准则对其进行规范, 这样就导致现行会计制度在内容上的不完整性。另外, 我国许多企业缺乏健全的会计内部核算制度, 直接损害了会计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会导致企业会计工作混乱, 比如, 成本出现差错、会计帐目不清、会计数据失真等。除了上述会计制度方面的问题外, 我国的会计制度还存在会计制度改革的国际化进程缓慢、现行会计规范的协调性差、行业会计制度的具体行为规范不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等一些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改革呢?会计制度改革是一项重大的工程, 作者觉得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构建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制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会计制度只有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应改革以行业会计制度规范企业会计处理的状况, 建立能适应各个行业的统一的会计规范体系。另外, 制定和完善各项资本经营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国家有关部门要针对各种形式的资本经营事项制定出相适应的会计处理规范, 并制定统一的规则体系。
2. 加强会计制度改革的国际化进程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现阶段, 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强, 整个世界都联系在一起。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虽有别于西方国家, 但都是为经济发展服务, 所以目标是一致的。因此, 融入世界市场体系, 加入到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中是不可忽视的。具体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 根据国际会计规范的框架创造出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结构。二是,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完善我国会计规范中不规范之处。
3. 根据企业组织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
我国的会计制度是国家统一制定实施的, 未能满足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需要。因此, 我们不仅要根据市场和国际环境进行会计制度改革, 还应该根据行业和企业自身的情况作出符合各行业和各企业发展的制度。
二、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水平主要与两个方面挂钩, 一是管理制度对会计管理的影响, 另外是会计人员素质问题。我国目前面临的会计管理问题主要是会计工作人员造成的。由于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 法律意识淡薄, 经常采用一些不正规手段根据经营者要求进行做帐。另外就是会计管理手段落后, 思想迂腐, 加之领导对于会计管理的不够重视和会计部门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导致会计管理工作开展困难。那么,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应该怎样做?作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素质培养
会计工作者是直接从事会计工作的, 对于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 加强会计工作者的素质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那么, 如何提高会计工作者的素质呢?首先, 会计工作者要严格要求自己, 认真学习和履行《会计法》的各项法规, 严格遵守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依法办理会计业务, 以身作则。此外, 事业单位要对会计工作者进行定期培训, 在会计人员的选拔过程中把好关, 一方面对会计工作者的职业技能进行升级提高, 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会计工作者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培养出一支思想健康, 专业能力强能适应现代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队伍。
2. 建立健全会计管理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会计监督机制是保证会计工作科学合理开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加强监管呢?根据个人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了解来看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配备会计监督员定期对会计工作者的工作内容进行监管, 特别是原始凭证、会计记账等的真实性进行科学鉴定。另外, 政府部门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监管, 对于违反《会计法》的要进行惩罚, 用法律手段保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健康运行。
3. 完善会计信息的管理体系, 实行会计电算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会计电算化已经普及, 会计电算化是指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进行一些会计工作, 是科技和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不但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还可以降低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进行, 实现会计管理的现代化。
三、总结
会计工作是保证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改革与管理其实是合为一体的, 会计改革是为了适应市场和国际环境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 而会计管理是保证会计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基础。会计改革与管理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且漫长的工作, 要促进会计工作有序的开展, 现代企业能够健康发展, 我们必须要适应新形势, 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并且根据《会计法》不断完善企业的会计管理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我国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
[1]吕修怀、刘慧斌, 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6, (5) [1]吕修怀、刘慧斌, 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6, (5)
[2]董红, 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足与完善, 科技信息, 2011年32期[2]董红, 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足与完善, 科技信息, 2011年32期
改革与探索 篇2
摘 要:首先论述了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着教育基础薄弱、教学设施简陋、教师流失严重、学生兴趣不浓等问题,并分析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观念落后、资金投入不足、评价机制不完善。认为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对策有: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农村体育教育发展;加强资金投入,建设体育教学设施;重视教材建设,丰富体育教学内容;重视人才引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中学;中学体育;体育教学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基础薄弱。中学体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体育教育基础薄弱严重影响着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农村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别,加之“重智育轻体育”的大教育环境的影响,给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带来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学校追求高升学率,作为“副科”的体育课程得不到重视,很难保证正常的开课率,这对教育基础条件不足的农村更加落后于发达地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2、教学设施简陋。通过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中学人均场地面积仅为2.6 m2,多数学校器材达标率低于50%,体育教学设施简陋,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如有的学校没有合格达标、规格完整的塑胶场地,对一些球类运动就无法开展。许多农村学校乒乓球台,都是用砖石砌成的简易球台。还有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无法继续使用。仅有的体育器械由于缺乏库房,随意堆放,也没有专人负责,造成破损与流失严重。
3、教师流失严重。通过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体育教师的达标率只有74%,且流失严重。一方面学校对体育课不够重视,体育教育工作者也不被社会重视,存在偏见,社会地位低下。加之教学条件差,工作得不到领导与同事的认可,甚至纷纷跳槽改行。另一方面是一些高素质的优秀教师没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相应的福利待遇享受不了,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纷纷向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流失。
二、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育观念落后。新课程标准也全面启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是缺乏有效引导与监管,加之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使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不被重视,可以说体育教育观念的落后,已经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严重的影响了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2、资金投入不足。体育经费严重短缺是制约学校体育教学与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占的比例不得低于1%。新课标也要求不断加强资金投人,并逐年按一定的比例递增。加强场地、器材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增添和改善场馆、器材、设施。然而通过调查,许多中学年体育经费不足2000元,连基本的体育活动都难以保障,更别说体育设施设备的更新与完善,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3、评价机制不完善。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要做好课程学习的评价,通过评价明确教学目标与任务,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应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完全被忽略,只是从单纯的运动成绩和规定性的标准进行量
化评价。这种评价制度的不完整性,给体育教师带来了上课的随意性,使整个体育教学无法规范。
三、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农村体育教育发展。一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高度认识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从政策给予引导,制度上给予保障,加强监管力度,促使体育教育上新的台阶。二是作为学校要转变观念,加强活动场地与体育器材建设,提高体育课开课率,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三是作为教师要更新观念,促进体育教学新课改进程,探索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扎扎实实地落实体育新课标的内容。四是作为学生要转变观念,体育教学不仅是学习理念知识,掌握锻炼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把体育锻炼养成为终身生活习惯。五是家长要转变观念,体育技能也是孩子成长道路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身体、心理和强健的体魄是孩子成才的关键。
2、加强资金投入,建设体育教学设施。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争取资金,拓展体育场地,购买体育教学设施设备,不断充实了活动器材。另一方面农村学校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和活动器材都准备齐全,教师就要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自制一些活动器材,不仅解决了场地器材严重匮乏的问题,还满足教学需求。如:可以自制毽子,进行踢毽子练习;收集废纸做打“曲棍球”练习;收集废矿泉水瓶做打“保龄球”游戏;进行投掷类项目时,我们可以自制器材进行练习。
3、重视教材建设,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一是我国现行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还不尽合理,加之教师上课的随意性,使中学体育教学质量下降。这就要求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根据新的体育与健康教材和实际情况,科学的选择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凸显教育教学特色。
二是要依据课改纲要提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要求,要大胆探索,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农村学生现有运动技能的水平以及兴趣特点有效的开展教学。三是采用分类指导进行差别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互动教学、采用体育游戏进行趣味教学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真正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理念应渗透到体育知识和掌握体育技能中,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学校一定要重视体育教学工作,认识到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一定要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真正的把体育教育作为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运动技能,从而增强体质,培养体育能力的重要渠道,它对全面顺利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一定要重视体育课的学习,在体育活动中,充分展现个性特长,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尽情的享受体育乐趣,成为身体健康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
体 育 教 学 改 革 与 探 索 东 关九 年
金工实习教学改革与探索 篇3
关键词:金工实习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061-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制造技术诞生并迅速发展,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河西学院必须对金工实习教学从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教学设备和手段、课程体系结构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以解决金工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1 改革教学模式、内容和手段
1.1 改革教学模式
我校以前的金工实习,实习的产品是一把小榔头,从零件图纸设计、材料选用到加工工艺,全部由指导教师制定给出,学生只是按要求完成,属于典型的“导师带徒” 教学模式,教师让做什么、怎么做,学生按部就班。这种教学模式局限性较大:学生处于被动的机械操作状态,缺乏思维和创新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发挥,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必须对现有金工实习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在学生完成各工种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熟悉各工种工艺流程的前提下,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创新制作的平台。对此,比较简单易行的方法有:(1)指定实习产品,但不给出产品的具体形状和尺寸,让学生自己设计零件图形并制定加工工艺,进行加工制造,教师可以协助把关。(2)不统一规定实习产品,由学生自行设计小产品,只要其加工过程涉及车、铣、钳等相关工艺过程即可。2009年,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金工实习中,在完成实习产品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加工小榔头,产品归学生自己所有,学生们热情高涨,加班加点,加工出来的榔头形状各异。在产品展示过程中,进行相互比较,使学生明确并理解了哪种形状、哪种尺寸是最合理的,哪种结构、哪种加工方法是最经济适用的,从而,有效调动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实习效果明显提高。可见,改革金工实习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实习兴趣和效果,而且有助于开发学生的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2 开设金工理论课
我校没有开设金工理论课,在实习时,指导教师在实习现场,简单的讲解一些设备结构、原理和注意事项。该方式只是针对某个工种进行零散的理论讲解,而对于各工种之间的联系不予重视,从而造成理论知识传授的不系统、不全面,学生获得的只是一些零散的工艺知识和简单的操作技能。而且金工实习一般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在实习前相关先修课程有且仅有机械制图,学生缺乏进行金工实习的理论基础。因此,为提高实习效果,必须专门开设金工理论教学课,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
1.3 改革教学内容
我校之前的金工实习内容,以车、铣、焊、钳等工种为主,数控加工等先进制造技术均未涉及。这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协调,达不到应有的实习培养效果。从而,必须改革教学内容,使之涉及现代工业生产中的新工艺、新技术。
1.4 改革教学手段
金工实习以操作性技能训练为主。我校金工实习的示范和讲解采用“粉笔+黑板”的传统手段,且一般都在操作现场进行,由于学生多、场地窄、噪音大,教学效果不理想。
为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金工实习。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中视频、声音、动画素材的作用,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让学生对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扩大学生视野,让学生对现代工业生产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有效激发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
2 加强工程实训中心的建设
2.1 加强工程实训中心的建设投资
工程实训中心要传统工种设备齐全,还要有一些先进制造所用的新设备;设备数量必须和学生数量相协调,否则,会影响金工实习的效果;同时,我校现有师资,可以胜任金工实习指导者寥寥无几,因此,还需聘用实习指导老师。
相当数量的设备购置、相关资深实习指导教师的聘请,都需要资金保证,工程实训中心建设投资大。但是,金工实习教学实践性极强,必须紧跟工业发展步伐才不至于与现实脱节,因此,这些投资是必须的。
2.2 工程实训中心应该具有较大规模
工程实训中心的建设不是建机修车间,应该合理规划、长远打算,使之具有较大规模。首先,如前所述,为满足金工实习的需要,工程实训中心必须具有相当数量的设备,足够强的师资队伍。其次,工程实训中心的建设资金投入很大,如果只用于金工实习,在不实习的时候,设备闲置,会造成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应该使之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则在实习教学之余,可以进行生产,缓解资金压力。也就是说,工程实训中心不但可以进行实习教学,其规模还应该可以进行生产。
我校地处甘肃河西农业城市,工业不发达,机械加工工厂寥寥无几,且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生产能力较低。工程实训中心如具有生产能力,一则可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二则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进入工程实训中心参观学习,熟悉生产过程;教师也可以在此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工程实训中心以较大规模进行建设,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具有可行性。
2.3 加強师资队伍建设
金工实习教学对指导教师素质要求较高:懂理论、熟悉操作、会讲解、会教学生。我校目前的师资理论知识扎实,但实际操作经验不足,很难胜任金工实践教学。
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通过以下方式可以改变指导教师缺乏的现状,解决师资来源问题。第一,从工厂挖掘实际操作技术过硬、表达能力强的高级技工来担任实习教师。第二,在现有理论教学队伍中,选调实践教学经验相对丰富的教师,进行培训,兼职实习指导工作。第三,聘请大企业相关工种退休工人,作为指导老师。大企业退休工人一般技术好,实践经验丰富,并且年龄都在45岁左右,精力充沛,完全可以胜任金工实习的指导工作。
3 结语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从金工实习的教学内容、模式、手段、师资等方面进行改革,才会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金工实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姚琢.高等工科院校金工实习中教师的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0(3):125-126.
[2]杨平.高职院校金工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24):190-190.
[3]曹晓飞,刘岩.金工实习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136-140.
改革与探索 篇4
关键词:基因工程,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基因工程自20世纪70年代初诞生以来, 在30多年的时间内, 已经取得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成就, 并且正以新的势头继续向前迅猛发展, 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最具生命力、最引人注目的学科之一。基因工程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 同时带动了以其为核心的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 正改变着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的未来, 与医药、食品、农牧、化工、环保、能源等传统产品的改造和新产品的形成息息相关[1]。今天, 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 不但急需大批的专业人才, 也要求培养足够的后备力量。因此, 许多高校为满足社会需求, 新增了生物技术专业, 开设了“基因工程”课程, 笔者所在的学院也不例外, 在2003年开始增设了动物科学生物工程方向, 于2006年升级为生物技术专业, 希望能为国家培养和输送这方面的人才。基因工程是从分子水平上对生命复杂现象的认识和操作的一门新兴的学科, 该课程内容繁多、概念抽象, 理论性和技术性强。然而, 当前高等学校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 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和知识增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因此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充分利用有限的授课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同时, “基因工程”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其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如何合理构筑学生理论和实践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跟上学科的发展进程、具备前瞻性和开拓性, 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 本人对《基因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式的教学改革, 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希望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授课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一、精选教学内容
基因工程就是在生物体外, 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 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 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 使重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或定向地创造生物的新性状, 使之稳定地遗传给子代创造出新的品种。目前, 国内外出版的《基因工程》教材版本很多, 编排体系也各有各的特色, 内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本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动物微生物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 这些课程与基因工程联系密切, 相互渗透, 在教学上难免存在一些重复。为此, 我们根据本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体系, 对《基因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构建, 主要以楼士林等主编的《基因工程》 (科学出版社, 2002版) 、吴乃虎主编的《基因工程原理》 (科学出版社, 2002版) 等为主, 结合其他参考文献, 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之外, 重点强调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条理性, 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重新构建的理论体系包括3个部分:基因工程操作基本原理、基因工程操作主要技术以及基因工程实际操作应用。基因工程操作原理涉及各种基本概念、各类分子克隆工具酶、各类分子克隆载体的结构、特点等;基因工程操作技术包括PCR技术、核酸抽提技术、基因文库构建技术、目的基因与分子克隆载体的重组以及重组体的转化与筛选鉴定、基因表达技术等, 让学生全面掌握基因工程常用的实验技术原理及操作;基因工程技术已经渗透至生命科学的各个方面, 且扩展到人类生产实践的各个行业, 例如植物、动物、微生物、医药、环境保护、能源等, 大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所以基因工程实际操作应用这部分内容主要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小组讨论、专题报告、实际案例分析和生产实习的形式进行。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科学发展与生产实践息息相关, 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及求知欲望。在讲授基因工程主要理论内容的基础上, 补充引进一些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结合畜牧兽医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 穿插在有关的教学内容中。例如在讲授外源基因的表达时, 可穿插介绍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及开发应用前景, 还可介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一些新的免疫增强剂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等。这些讲解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尽量接受基因工程相关的新观念、新动态, 了解学科最新的发展概况, 而且能推动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检索和自学一些本学科相关的一些新技术、新成果, 达到增强学习兴趣的效果。
二、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这种教学方法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受到严重束缚。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实践中, 将以往“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转向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 更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这些都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与提倡素质教育的精神相符。因此, 在本课程讲授时, 笔者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1. 把“案例分析教学法”引入教学中。
具体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 在教师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利用一些案例来引起教学活动。具体做法是在课前先给学生安排好案例, 要求学生先进行预习, 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这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时效性的教学方法, 能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学生素质。生物技术发展很快, 其成果日新月异, 对于“基因工程”这门课程而言, 在教材中不断补充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已经是一种常态。因此, 笔者在备课和教学时随时将学科前沿的一些最新成果及最新的研究动态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使教学内容能够及时反映实际, 这样, 分析问题的方法就不至于落后学科的前沿动态, 就能达到培养高起点、高素质的大学生的教学目的。
2. 把“读书报告”引入教学中。
由于本人同时担任了两门研究生课程, 因此将研究生教育中的“读书报告”教学方式也引入了本课程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是通过指定一些题目, 或者学生根据兴趣自选题目,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30篇以上的中英文文献, 按照中文核心期刊的格式, 撰写一篇反映基因工程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的文献综述。综述完成后, 在课程中间利用3课时让学生根据综述内容做口头报告, 然后针对报告内容在班里进行讨论。通过合理安排读书报告, 使学生提前接受阅读文献、分析综合材料以及写作能力的训练,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把“小组讨论”引入教学中。
在学期初, 以4~6人为一组的标准将上课学生分成各个小组, 根据教学内容给每个小组安排一个专题, 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 准备专题内容并制备成ppt文件, 在学期末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上讲台讲解专题内容, 其他同学要根据讲解的内容提出问题, 讲解小组全体成员共同解答。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动力, 激发学生求知和创新的热情。
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法”、“读书报告”、“小组讨论”这几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 达到以下的目标:
1.让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可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又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可向学生传授知识, 又能发展学生智能, 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2.通过做读书报告可使所有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更新的信息知识,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通过阅读中外文文献, 学生可拓宽知识面, 掌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 为其进行高水平、创新性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读书报告和小组讨论可以把学与思结合起来, 对阅读、思辨、写作、口头表达这几种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同时可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增强他们对信息的敏感性和使用信息的自觉性,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文献综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改进考核方式
科学、公正、客观地全面评价学习效果, 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素质, 而不仅仅考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考查的内容不仅有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还有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在专题报告和小组讨论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认真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调整考核方式后, 本课程学生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30%, 包括随堂测验、文献综述、课件制作、口头报告以及小组讨论。期末试卷成绩占70%。在期末试卷设计上, 加重主观命题的份量, 减少客观命题的比重, 同时增加设计分析题型, 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总之, 基因工程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并重的专业基础课, 其发展迅速, 要求我们老师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和掌握学科研究的前沿和动态, 精心组织课件,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21世纪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作业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篇5
一.初中语文作业设计艺术研究的理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
语文作业是语文课堂与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养成的重要作用。
实践意义:
面对新课改,面对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前单一得死记重复性作业已不适合当代初中生的学习要求,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起不到作业的作用。通过本人深入的考虑,决定从改革语文作业入手,使作业成为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是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课余负担和心理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需要,让学生满怀着兴趣去完成。
二.核心概念
我所倡导的初中语文作业方式,主要是由课本学习向课外学习开放,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厚的营养,教师设计作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做到新颖多样,突出趣味性,知识性和可操作性。三.研究内容
1.作业设计都有那些形式
2.作业分层,因材实教的实施方法
3.作业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方式 四.研究目标
1.使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作业意识,端正对作业的态度。
2.变任务作业为自选作业,走自主学习之路。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4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和绝对负担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积极阅读,搜集与丰课题有关的研究资料.教学.信息。
2.调查研究方法: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作业方式。
3.实践分析法:开展课题引路,研究展开活动,作业方式,多实践,多研究,认真分析.反思,选出最伏化作业方式。
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吴建设 负责统筹规划课题实施步骤,主持并负责落实课题组的各项工作。王军亮 负责起草课题的研究方案,撰写心得体会。徐艳霞 负责教学论文、研究报告。
邢悦娥 负责收集整理资料,撰写教学过程中的作业设计的案例。杜改勤
负责问卷调查工作,开展学生优秀作业展评活动。
研究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4.06----2014.08)
1.根据实际,确定研究内容,成立课题组,明确人员分工。2.调查了解有关学生作业现状。
3.搜集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4.09----2015.09)
1.制定具体可行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始实施。
2.每月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及时调整方案,初步形成理论成果。3.写出阶段性小结。
(三)总结阶段(2015.09----2016.06)1.全面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材料。2.撰写课题结题论文。
预期成果
1.加强语文作业有效性,激发兴趣,引发想象。2.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感悟到生活处处皆有语文
3.锻炼和培养参与教师;从实践的角度进一步提高了教师个人的专业素质。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呈现,预计于2016年6月完成。
参考文献
1.《语文课标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中学语文教学建模》
伊道恩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面对新课程,作业怎么做》.王培峰.中国教育教育报
2003年
4.《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孙春成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实验设施与经费保障
专业实习管理改革探索与研究 篇6
【关键词】专业实习;管理;实效
一、国内高校专业实习管理的现状
专业实习作为职前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从学习到工作的重要过渡。通过专业实习,学生独立走向社会,对社会及自身和所学专业都会有全新的认识,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作了铺垫。然而,目前国内高校对学生的专业实习管理大都处在“放羊”状态。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制度的不健全,管理职能没有明确的部门分工与责任归口,使对学生的实习管理仅停留在指导教师的单线传达与通知层面;二是实习的教学意识不强,在具体实施中校方没有把实习真正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来组织管理,而是把其当作是学生的“跑就业”或是提前就业,过于强调了实习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而忽略了实习最本质的意义——学习,从而给学生造成一种实习就是就业的不良氛围;三是由以上两个问题带来的连续效应,即实习管理形式的单一、内容的空洞以及评价的缺失等现象。目前国内高校主要采取不定期抽查和实习答辩的方式进行质量监控: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部分学生的实习管理处于真空状态;实习答辩表面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实则是以学生提交的实习材料和现场应答能力为准,造成“以学生为主,指导教师为辅”。这两种评价方式既没有对实习过程进行持续性的监控,又没有从全方位、多角度对自主实习结果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可见,专业实习管理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进行质量监控及实习效果评价。
二、专业实习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实习虽有学校引导,但实际上以实习学生本人的自我约束为主。这样的管理方法存在着诸多问题。
1.管理手段单一化
目前对专业实习的管理手段主要有实习抽查和实习答辩,实际操作过程缺乏规范性,我院对毕业生专业实习的管理表现为:以学生自我约束为主,以院方管理为辅。然而人是有惰性的,来自独立学院的尚未正式踏入社会的大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强。另外,目前本科生就业压力加大,在此背景下不少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专业实习和考研发生冲突时,专心备考往往是毕业生的首选,此时专业实习则形同虚设。
2.管理过程间断化
目前学院对专业实习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 ①实习前。以专业为单位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分配实习指导教师,发放实习资料,提醒学生实习期间需注意的一些问题,为学生尽快适应实习生活提供心理支撑。②实习中。专业主任、指导教师抽查学生实习情况。③实习后。学生撰写实习报告,上交实习资料,指导教师及专业主任评分。然而,实践中这三个环节并未能紧密衔接,具有间断性;第二个环节更是存在真空地带,甚至部分学生虽然提交了完整的实习资料,而事实上根本没进行实习。这既不能确保每位学生都抵达实习点并顺利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实习,又不能保证学生提交的实习资料确是其实习生活的真实写照。
3.评价指标虚化
我院当前对毕业生专业实习进行评价的主体表面上看是教师,实则是实习学生本人。从纵向看,指导教师并未关注实习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从横向看,指导教师并未到每位学生的实习点进行检查。如此看来,指导教师的评价依据在于实习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然而,实习报告往往现出照抄、模仿的痕迹,并且实习报告出自实习学生本人之手,个体对自身的判断往往是不客观的,完全依靠其来判断实习成效也有失偏颇。纵然有明确的指标指导评价,也缺乏客观的依据来支撑。
4.管理滞后化
学院当前对自主实习的管理更多的表现为事后管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实习答辩安排在专业实习后进行,即使指导教师指出切实存在的问题,学生也没有机会在实习中改进。这样的管理未能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是事后管理,不能使专业实习动态发展并不断优化。
三、专业实习管理改革的方向
召开专题讨论会,落实专业实习动态管理体系的理念、目的,重视过程管理,由点及面,不断扩大改革范围,构建信息反馈机制,调整和完善专业实习管理体系。
1.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重塑管理理念,严格管理制度
实习指导教师素质主要体现在工作态度、 业务指导能力、 协调能力、 管理能力等。 队伍建设则重在把责任心强、 具有一定指导能力的教师挑选出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理念指导行为,管理能否做到科学合理,首先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正确的管理理念。应由过去的“重结果、轻过程”转变为“重过程、重实效”,更加注重对实习过程的监控,更加注重实习效果的评价和及时反馈。严格的制度则使行动有章可循,使行动合理化。
2.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加强过程监测与反馈
建立健全专业实习动态管理运行机制,为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探索以微博等网络平台和PDCA循环(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为基础的动态管理体系,加强对专业实习学生的实时关注,注重对专业实习的过程管理。尤其要重视对监测结果的及时反馈,逐步提高实习生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见图1。
3.构建信息反馈机制,完善管理体系,增强实习实效
在管理过程中,指导教师不断从中发现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与实习学生保持实时地沟通和交流,督促其改进,从而提升专业实习效果和质量;专业主任和分院领导全面了解本部门教师的指导水平及指导效果,发现实习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完善专业实习管理体系。
图1 基于PDCA的专业实习动态管理示意图
参考文献:
[1]欧胜彬,陈军.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 索,2011(10):161-165.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践与探索 篇7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问题
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 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国库集中支付的目标及运行模式
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来实现对财政资金监管, 在完善部门预算体系支持下最大限度地减少财政资金库外沉淀和闲置浪费, 真正形成收入一个笼子, 支出一个漏斗, 切实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国库集中支付经费直达收款单位, 政府采购资金国库直拨, 资金支付无在途、无沉淀、无中间环节, 实行“管钱不用钱, 用钱不管钱”, 割断部门支出与收入联系, 增强财政管理透明度。
当前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运行模式是:由政府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 财政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和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等均通过国库单一账户统一存储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预算资金不再拨付给各单位分散保存;各单位可根据自己履行职能的需要, 在批准的预算项目和额度内自行决定购买何种商品和劳务, 但支付款项要由财政部门来进行审核;国库执行机构通过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拨付财政资金。
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以来, 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 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总结了一点经验, 但是, 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需要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
1. 部门预算与国库集中支付配合不足。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成功推行主要是要与完善的部门预算体系实现“无缝对接”。部门预算是将预算落实到每个单位和具体项目中, 体现完整性原则, 对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各个阶段进行明确划分, 同时根据执行情况和预测进行相应调整。现行部门预算尚无统一科学的定员定额标准, 缺少完善的部门预算法规, 加之部门既得利益相互影响, 缺乏真正意义的部门预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调整过大, 追加过多的现象, 不仅影响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而且直接影响了国库集中支付的效果。
2. 国库集中支付中直接支付量占总支付量的比重偏低。
财政资金有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两种支付方式。从实际看, 源于种种阻力, 改革截今为止, 财政直接支付范围仅限于工资、政府采购及很少的基本建设资金, 大量的是财政授权支付。授权支付包括转账和现金提取业务, 转账业务虽然可以看出单位资金总体去向, 但与财政直接支付相比, 其监督相对减小;对现金提取业务, 只能看出提取现金的数量, 却无法了解其使用方向, 难以实施有效监管。
3. 集中支付改革使得财政部门承担的负担过重, 各项改革任务完成情况打折扣。
集中支付是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集权式管理。在资金范围上, 包括预算内、预算外的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由财政部门集权管理, 由国库账户体系统一收支、记账核算;在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 资金指标的分配, 执行审核, 拨付, 监督, 银行清算等各个环节均由财政部门统一安排执行。这种资金集权管理方式使得管理者承担较大责任与风险。随着我国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部门预算不断细化, 预算单位基本经费、项目经费支出量逐年翻番, 国库集中支付业务量明显加大, 现有的国库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及人员安排过多的受制于拨款审核、制单、记账等事务性工作, 对于深入推进和完善集中支付改革有些力不从心。
4. 财政资金使用的后续监督缺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 财政
资金在国库单一账户内运作, 县级财政部门还未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 要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只能通过集中支付系统提供的支付信息进行查看, 不能实施实时预警监督。在实际工作中, 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也仅流于形式, 其主要原因:一是财政国库支付中心没有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督执法权;二是其他监督部门 (审计、监察等) 也未实施实时监督。
三、关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1. 大力推进部门预算改革。
严格按照公共财政要求, 重点抓好部门预算编制改革, 逐步使所有财政资金支付建立在明晰预算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配套制度建立应根据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原则, 由纪检、监察、审计和财政部门联合调研、制定、修订。标准设计应根据单位对资金客观需要和财力可能, 同时兼顾单位实际支出和目标任务调整, 接待标准及个人补助部分根据区域消费现状予以调整。
2. 加强预算单位财务管理, 完善支付方式。
按照财政部及省、市实施方案要求, 制订切合实际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办法, 界定和明晰财政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范围。工资直达个人账户, 政府采购、基本建设支出以及其他大额支出直达劳务或商品提供者;零星支付实行财政授权支付。
3. 加强国库集中支付的预算执行管理, 建立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一体化机制。
一体化机制并不违背集中支付关于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分离制约的监督要求, 而是主要针对日常工作中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脱节的问题。预算与国库一头一尾, 工作上经常首尾不能相接, 由于预算不能做到绝对的准确, 在执行过程中很多环节出现问题, 加强集中支付预算执行和管理仅仅依靠国库一家远远不够, 应该加强与预算部门的有机衔接和对话沟通, 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率和执行分析水平, 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4. 精简业务流程, 提高国库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和灵活性, 建立高效率的国库资金运行机制。
进一步梳理集中支付业务流程, 按照“确保资金安全、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单位用款”的原则, 统筹兼顾, 加强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和公务卡改革之间以及与其它各项财政改革之间的有机衔接, 研究改革间的内在联系, 在部门之间, 国库内部之间取消重复性工作, 撤并多余岗位, 简化预算单位资金申请手续, 以发达的电子信息网络为依托, 进一步完善集中支付系统, 建立财政和银行两套电子账务, 发生业务时进行账务数据比对, 积极探索集中支付无纸化管理, 为预算单位财务部门减轻负担, 规范操作程序, 提高财政资金运转效率。
5. 建立动态监控分析机制, 强化国库实时监控职能, 加强外部监督, 建立双重监控体系, 保障资金安全。
评语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尝试 篇8
1. 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孩子们的朋友。
摒弃“教师终归是教师, 要有教师的威严”的错误看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不仅要做学生的“良师”, 更要做“益友”。要热爱、信赖、关怀学生, 这是师德之本。熟悉、热爱学生, 能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与思想脉搏, 有效地实施教育手段;深入信赖学生, 能找到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让他们成为你真正的朋友;关怀学生, 坦诚相见, 以情动人, 与人为善地进行批评, 能让被批评者愉快地接受, 并从心里感激你、佩服你, 真正地把你当成心目中的良师益友。
2.教师要多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 多听听孩子的想法。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 孩子们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越来越多, 孩子们的想法也就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要善于学会倾听, 多听听孩子的内心世界, 让他们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而不是条条框框的教育方式, 要善于引导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有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 老师教什么, 就背什么, 而不去思考, 这就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善于引导, 有时候尽管孩子们的想法不是很符合逻辑, 但是只要他有自己的思维, 我们就要鼓励。比如, 在教授《钓鱼的启示》一文时, 本文故事情节简单, 写的又是人们熟悉的生活, 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时, 孩子们都很有想法, 积极举手发言, 最后, 我索性不再按照事先备好的课那样讲, 而是让孩子们自由讨论, 我来听。孩子们发言踊跃, 得到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有的说:“把钓到的鱼放在鱼护里面, 等时间到的时候再捞出来, 不就行了?”有的说:“做人要诚信。”有的说:“我们要注意生态的平衡。”有的说:“事情不管大小, 首先要做诚实的人。”孩子们讨论得非常热烈, 以至于下课了, 孩子们还意犹未尽。我觉得这堂课上完之后, 特别有成就感, 也拉近了我与孩子们心灵的距离。
二、多给学生一点“爱”
1.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教师的爱心在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我这里提到的爱心不一定是嘘寒问暖, 送药送水, 当然在必要的时候也是应该的。我这里提到的爱心主要是对学生精神上的一种爱, 多表扬少批评, 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轻松愉快。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上课之前要调整好心态, 把不良情绪抛之脑后, 面带微笑的进课堂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讲课时语言保持轻松愉快, 对表现好的学生不时地提出鼓励性评语。课堂分析问题时, 对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要给他们一点“爱”———点点头, 微微笑。
2.教师要一碗水端平, 不能厚此薄彼。
作为教师眼光要扫视全班, 特别是中差生, 要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重要的。不要老是停留在优等生身上, 让学生感觉到平等。我采取的方法就是在排座位时让成绩好的女生同自制力稍差的男生同桌, 小组讨论时也是平均分配优差生, 这不但能维持课堂纪律, 提高成绩, 更重要的是让那些认为自己是“差生”的学生重新燃起希望之火。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优点,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善于发掘“,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教师不要吝惜你的表扬
1.表扬的方式要多样化。
光口头上说“我要多给学生爱, 我要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那不行。过去大多是期末时在学生的成绩单上写上几句程式化的评语, 没有新意不说, 学生即使有错误也不易改正。现在提倡激励性评语, 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写不同的评语。好的要表扬, 表现差的也要“表扬”, 这个“表扬”就是委婉的批评, 这样孩子容易接受, 改正的也相对快些。
学生是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个体, 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 都希望得到外界的赏识、表扬与信任。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对他们充满希望, 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对学生进行表扬对他们是一种激励, 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点头都是对孩子们的一种肯定。因为“人性中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 所以, 作为教师你又何必吝惜你的表扬呢?
2.表扬要及时。
如在教学中, 当学生对问题有独到见解时;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反驳时;回答问题有所偏颇, 一时语塞时;学生遇到困难、挫折, 甚至出现错误时, 作为教师不要嗤之以鼻, 横加指责, 最好静下心来和学生谈谈, 帮他们分析原因, 走出困境。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闪光点, 适时、适度地鼓励与赞赏, 令学生充满自信, 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这是非常重要的。批改作业时, 适时地加进一些鼓励性的评语, 效果会更好。好的事情如果得到了及时的表扬, 还会再次发生, 反之, 没有得到肯定, 孩子们的积极性就会受挫。
机车检修管理的探索与改革 篇9
一、机车检修管理的不足
1) 由于检修机构的数量多而导致的效率低。由于早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为了适应当时的维修体制, 我国建立了庞大的机车检修体系, 虽然满足了当时的管理要求却产生一系列的遗留问题。检修工厂数量巨大, 布局散乱, 这使得在大量豆乳人力物力的前提下, 效率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同时机务段的数量过多, 导致出现了检修能力分散、投资被分割的现象。这照成了人力、物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2) 由于维修周期短而导致的维修时间长。美国内燃机车大修周期约为120~160万km, 没有中修时间。我国的内燃机车的大修周期实际平均约为70万km, 有两次中修, 大修时间为33~35天, 回送时间约为20天, 有10天左右的中修时间, 而两次中修间又有几次次小修。印度内燃机车质量不如我国, 但是其大修周期为6年, 比我国长, 相当于80万km, 同时中间只有一次中修。由此可见, 我国机车的检修周期短, 检修时间长。3) 由于不考虑机车的质量状态而导致检修不具有良好的针对性。由于机车部件的质量状态与检修范围匹配, 因此使得检修局面大而广, 同时由于单个零件的质量状态和检测周期没有在各级修程中区分, 有些较好的部件过早被解体, 造成了铺张浪费的现象。另外, 即使在相同的使用环境下, 零部件也会出现不同的故障特点, 这会造成已达到检修期限的零部件漏修, 产生质量隐患。4) 由于缺乏理论指导而造成的科学技术创新的。在维修检测方面, 缺乏先进的理论基础和技术, 在机车检修中普遍使用过时的设备。尽管当前的微机联网、数据统计技术以及动态跟踪技术已经相当普遍, 但是机务段却因为老化严重的设备以及资金短缺, 使得当前的一些成熟的检修技术和手段得不到应用, 只能进行低水平的重复检修。
二、我国对铁路检修的探索
我国从2003年开始重视机车制造的质量,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造机车的性能和质量;同时, 使得对机车进行故障查询和跟踪也更加的容易, 这为机车检修的改革创造了基础。由于几年来科技含量高的设备的投入使用, 为检修改革之路创造了硬件条件。机车状态修在机车检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施状态修的目的是减少不必要的修理, 主要是通过及时的发现隐藏的故障, 以实现有针对性的修理来实现的。例如有的铁路局在使用了柴油机气缸状态分析仪之后, 实现了对小修机车喷油器的在线检测, 在这种情况下, 检测合格的零部件就不必要更换, 这就是实施状态修, 实施后较实施前可以至少减少喷油器修理量50%。通过延长了小修周期及在修时间, 提高了检修车库的通过能力。
三、对于机车检修改革的建议
1) 提高机务段机车检修的管理权限。目前我国的检修模式为, 铁道部管大修, 铁路局管中修, 机务段管小、辅修, 但是在该种模式下, 需要提提前保修检修计划, 只有等相关部门审核批复以后, 才会达到检修, 但此时, 机车的质量状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机车的检修就不会有针对性。因此, 需要放宽管理权限, 只需要铁路局等掌握宏观大方针, 将检修的具体的措施和时间下放到机务段, 实现即时的有针对性的检修。
2) 整备地勤, 对机车实现趟趟检查。机车辅修作业包括的方面有很多, 它们不仅包括卫生的清理, 而且包括设备的测试和检查。机车辅修作业范围比较小, 内容比较简单, 一般就是清扫、检查、测量和实验等等, 有很多电力机车不需要部件解体, 他们耗时较短, 工作量比较少。完全可以在整场进行机车辅修作业, 与机车整备期间同时进行。因此, 取消机车库内辅修, 实行整备地勤趟趟检查, 是适应改革形势的需要, 是大势所趋。而先进机型的投入使用, 大量的带计算机接口的机车故障检测设备的应用, 为取消机车库内辅修, 实行整备地勤趟趟检查提供了必要条件。按时并且认真实行地勤检查工作, 能够非常及时的发现机车部件很多潜在的故障, 以及能够发现很多隐蔽性较好的隐患, 这不仅仅能够在根本上遏制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而且从经济上考虑, 它还能够使得部件免于由于故障而引起的报废现象, 这无疑能够延长了部件的使用寿命, 而且, 还能够节省没有必要的经济开支。例如, 通过轮对踏面自动检测, 来对机车车轮进行详细的分析, 可以直接发现轮缘的异常情况, 可以根据异常磨耗的程度来即时调整润滑装置, 即时进行修理, 直接延长轮对的使用效率。
3) 实现零部件进厂大修, 尽量减少机车进厂大修。铁路企业现有的检修制度是, 机车进场大修。应该对这个检修制度进行一下改变, 用零部件进场大修来代替, 同时, 也要做好机车零部件的寿命管理工作。到目前为止, 机车大修的价格是全路统一的, 进行大修的时候要遵循铁道部门统一颁布的大修规程。DF4B型的机车, 他车内的很多配件, 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 大约能够判断出它们的实际寿命就在12年左右。如果按照现有的大修规程, 估计7年~8年就要做一次大修, 而很多部件虽然经过工厂的修复, 但是还是可以重新装车内使用, 这样难免会产生安全隐患。但是, 如果用零部件检修代替机车大修的话, 就可以直接在机务段对零部件进行寿命管理, 只要出了周期范围的部件, 必须要报废;在寿命期之内出现损坏的部件, 可以进厂进行维修。这样的话, 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不仅保证了机车的使用安全, 消除了安全隐患, 而且在资金上也可以做到最大的节约。
4) 灵活调整机车的维修周期, 具体应根据配件寿命和维修情况而定。机车大部件维修周期, 直接确定了机车检修周期的长短。有些部件, 他们的体积大, 质量重, 比如柴油机活塞连杆、车轴、抱轴箱、主发电机、构架、冷却总成等, 他们在正常的使用寿命内, 如果一旦发生了故障, 只能做故障处理, 停用的时间会很长。如果对检修周期进行延长, 那么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也能降低生产成本。如果实施状态修, 那么主要就是为了发现故障隐患。
所以, 使用科学高效的故障诊断手段, 会给机车状态修带来新的支撑。使用高科技手段来延长部件的使用寿命, 是成为延长检修周期最根本的原因。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机车检修管理的探索, 提出了几点改革的方向和创新的道路, 对机车检修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前我国的机车检修存在着效率低、维修周期短、维修时间长、科技含量低的特点, 本文针对这些不足, 提出了一些铁路检修改革的建议。
高校考试改革的分析与探索 篇10
一、当前高等学校考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大多数高校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最主要任务, 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 严重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校对高等教育考试缺少系统研究。
对考试的本质、地位、作用的认识不到位, 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 没有真正构建起与高等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相适应的考试观和考试模式, 考试实践中缺乏科学的考试观的理论指导, 过于凭经验行事, 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由于存在对考试目的的错位, 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 为了分数而考试, 难以起到培养能力和素质的作用;教师则为了考试而教, 改完试卷得出分数后, 即认为课程结束, 教学任务完成。很少有人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对考试情况作认真仔细的分析, 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因而起不到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教学管理部门所关心的则是有多少学生多少门次考试不及格, 需要进行学籍处理, 很少对全校各专业各类课程的考试结果做出全面分析和评价, 因此也就难以准确深入了解学校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 也难以做到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心中有数, 自然就难以提出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2. 考试的内容结构不合理。
重知识考核, 轻技能、能力和素质考核;考试的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的要求脱节, 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评价。考试侧重考核学生对传授知识的掌握度和继承度;对实践能力考核缺少系统研究, 有关考试程序不严谨, 组织实施不严密, 命题及评分标准欠科学, 技能和能力考核整体是处在初级阶段, 没有成型有效的经验;学生素质综合测评还不完善, 考试的整体结构不合理, 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3. 考试形式单一。
许多学校的课程考试仍然基本上是闭卷笔试, 多样化的考试形式结构尚未普遍形成。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期末考试形式、时间和空间等规定太死, 不利于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生个性差异选择考试方法, 不利于调动和发挥教师进行教育考试改革研究和探索的积极性, 更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4. 考试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工作薄弱。
多数学校期末考试后仅要求教师进行简单的成绩统计分析, 严重削弱了考试的反馈调节和激励功能, 没有系统的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二、高校考试改革的探索
考试是高等教育中最基本的、重要的教学质量测定和检查方式。有考试就有应试, 应试的本质不在应试本身而在考试, 特别是考试的内容与形式, 所以要转变应试教育的影响, 关键在于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与方式。当前的考试内容过分单一, 以再现知识为主, 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察, 在形式上过分单一、死板。我们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 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的改革
以改革应试教育、促进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 研究高等学校课程教学全过程考核的机制, 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试方式等改革的途径。
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需要把教学过程监控和目标考核相结合, 改革考试方法, 提倡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根据课程性质采用口试, 小论文, 社会调查等手段。即使是笔试, 试题也要从知识再现型转向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主观题, 让考试成为锻炼学生能力的最佳实践。研究在不同课程教学中如何合理应用大作业、小论文、讨论、课程设计、项目教学、小组作业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质量考核的机理, 在多类课程中进行实施,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提出若干套可供借鉴与参考的改革方案。
2. 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内容与方式的改革
将我国与发达国家高校在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方面的进行比较研究, 立足综合素质考核, 采用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 完整体现对人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开发、知识应用等培养目标的要求。
3. 高等学校实验、实践教学的考试方法改革
改革的重点是实验考核内容。除了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掌握的程度外, 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 根据不同学科、课程的特点, 因课制宜,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 使实验考试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实验教学改革及实验考试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完成操作及数据处理能力、研究报告表述能力以及团体协作精神。
考试要以“应知与应会考核并重、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相结合, 注重过程考核与能力测评”为重点;实践课程的考试研究要以技能、能力鉴定为本, 加强考核过程的规范化、科学化。
4. 高校考试技术手段的改革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供的人机交互和自主式学习的便利条件, 从考试与教学过程一体化的系统角度, 探索信息时代考试理论的新概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 以大型题库为基础, 利用计算机模拟现实环境, 建立适合我国高等教育特点并与加强素质教育相配套, 融满足学生练习、自测和教师组卷、考试、改卷以及成绩分析的要求于一体的计算机考试系统。
利用现代考试技术, 实现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提高考试的信度、效度和效率, 促进教学与考试的有机结合, 突出学生作为学习和考试的主体地位, 促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的落实。
三、总结
大力推进考试改革是当前高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考试改革应立足于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建立科学的命题方法, 改革考试内容, 强化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丰富考试形式和方法, 减少终结性考试, 增加形成性考试, 全面发挥考试的诊断、评价、反馈、导向、激励等功能,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可操作的考试管理制度和成绩评价体系, 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蔡卫峰.转变观念.深化高校考试改革.高等理科教育, 2002: (5) .
[2].邓汉慧, 曾键年.试论高等学校考试改革.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4) .
[3].刘蓓.对我国学校考试制度的哲学思考.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54) .
[4].刘继红.对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高教研究, 2000: (5) .
生本教育改革实践与探索 篇11
关键词:生本教育 改革 实践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以这种理念为指导,笔者所在教研组开展了为期一个学年的教学改革实验,成效显著,获得了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一、生本教育的理论依据
1.生本教育的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真心服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2.生本教育的主张
把为教师的“好教”转变为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3.生本教育的学生观
学生的潜能无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新的教育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
4.生本教育的教育观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的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与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
5.生本教育的教学观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甚至不教而学。
二、生本教育的研究内容和效果
1.生本教育的教材处理
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超越教材,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大做文章、巧做文章。一是高职班教材分析处理:共39章,章节编排太多,而且顺序是免疫学基础、微生物、寄生虫,这样的顺序对学生理解不利,以生为本就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按照“可接受性” 教学原则和“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按从易到难的顺序作相应调整,将免疫学基础放到最后。对中专班教材处理重点是分别确定了精讲、串讲、选讲和自学内容。尤其是自学内容占据了一定的比例,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
2.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
针对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度”问题,要善于开发、引用情景和案例,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智慧上的挑战,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巧妙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的原则是尽量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并要尽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巧设疑问:以“细菌概述”的导入为例——当我们呱呱坠地,还没有来得及看清大千世界时,在数小时内细菌便可入住到我们的机体,与我们同生共长。但生活在“小人国”里的细菌长什么样?它们吃什么?穿什么?如何行走?如何繁衍下一代?它们是穷凶极恶的掠夺者还是亲善的朋友?我们该如何与它们共处?细菌的这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如此陌生和神秘,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课堂,揭开细菌神秘的面纱。以这样一系列疑问引入课题,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引路。生本课堂要求教师不要轻易将问题和任务的结果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经过讨论、实践、探索等方式与伙伴一起归纳、推理和总结得出结果。科学出版社案例版教材的特色就是案例分析,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憾,体现了与临床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为了能将案例与课堂有机地结合,笔者分别在课前、课中、课后展示或分析案例,通过案例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志贺氏菌之前可展示案例"吃不洁食物的教训",学完后进行案例分析。
(3)思考绽放活力。生本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自主实践,既要独立学习和整合学科知识、对学习问题及任务独立探索,又要积极与其他个体协作交流。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微生物知识,笔者比较多地采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和进步,乐在其中。
设计的思考题要实现“三结合”,即理论与实际结合,书本与生活结合,课程与自身结合;贯彻“三原则”,一是合作性原则,尽量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大家对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比如学完了猪肉绦虫的生活史和致病性后的综合分析题:对一位猪带绦虫病患者进行了驱虫治疗,驱出了一条猪带绦虫,但粪检时没有找到头节,试问如果之后对其不再治疗和管理,会出现哪些后果,为什么?大家分组讨论,集体分析后得出结论。二是兴趣性原则,比如在学习了细菌的繁殖条件、方式和繁殖速度后请学生思考:如果一盘吃过的剩菜在夏天的室温下放置了一天一夜,里面的细菌可达多少个?经计算学生便可理解为什么在夏季易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三是思维性原则,比如在学习了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后,掌握了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时抗体产生的不同特点,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人被狗咬伤后注射的狂犬疫苗需要连续注射5次?
(4)教学内容扩充。教材是死的,但教学是活的,适时在课堂上增加一些相关课外知识,开拓学生视野,有些课外知识可由学生自己查找、归纳、共享。如学到霍乱弧菌的时候,介绍了霍乱与迷信的关系。课后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课外知识,如“细菌不全是坏蛋”“兵来将挡的抗体”“战斗英雄白细胞”“危险的异种移植”“哪种病毒最聪明”等。
3.生本教育的触角延伸
生本课堂是探究与交流的课堂。生本教育要求学习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开放,而且包括课外的开放。在学生的作业上,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为目的,在作业的实施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扩展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而变被动的作业为有特色的充满主动性的创造表现活动。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力所能及的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
(1)从小到大患过哪些病。通过询问家人和自己回忆进行归纳整理,汇总后为各班学生分析哪些病由细菌引起,哪些是病毒导致的,哪些是免疫性疾病,哪些是寄生虫病,哪些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哪些病病后免疫力持久,哪些短暂。使学生对自己患过的疾病和病后免疫力状况心中有数。
(2)从小到大接种过哪些疫苗。通过询问家人或查看接种卡进行归纳整理,汇总后学生了解自己对哪些疾病有抵抗力,同时也感到免疫就在自己身边,一点都不神秘和枯燥,提高了学生以后的学习兴趣。
(3)破坏细胞壁的药物有哪些,破坏蛋白质的药物有哪些。
由学生在家里查阅抗菌、消炎药的说明书后整理归纳,通过这两类药物的汇总,不仅学生们感到受益匪浅,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提高,做到了教学相长。
(4)食品卫生小调查。调查周围超市、饭店、小摊等的食品卫生状况,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食品卫生小调查,锻炼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使其学会一种基本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并切实体会到食品卫生的重要性,同时还提出很好的改进措施,动眼又动脑,学生兴趣浓厚。
三、生本教育的反思
以生为本教育教学改革是在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教学原则指导下的改革,实行一个学年来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理想化的教育改革是不存在的,因为教学面对的是不断变化的学生,他们的思想更是千变万化,学生的基础和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改革的方式、进程和效果,学生中存在的惰性大、依赖性强、不善于学习和归纳整理、不珍惜学习时光等共性问题不是短时间可以纠正的,这也正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所在。同时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手段充实自我,要做教育改革的探路人和引路人。
改革与探索 篇12
从2009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招收以来,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对课程体系要求不同,由于不断扩招以及学校所处位置关系,导致研究生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此外,随着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不断修改,一些专业基础课学时不断减少,有些原本在本科生中讲解的课程内容需要在研究生的相应课程中进行适当补充,造成一些在读研之前就应该具备的知识点和内容成了难点,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降低了授课效率。机械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课程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课程只有32学时,课时数较少,虽然研究生在入学时需要考高等数学,但是多数学生都是为了考研而作准备,对Fourier变换、微分方程的求解等数学问题掌握得不好,对一些数学问题求解和概念不是很熟悉。另外,有些学生本科阶段所学的工程力学课程学时数偏少,在机械振动这门课中要用到的相关知识点掌握不牢固,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讲解相关部分内容,因此,在研一给学生开课时,研究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普遍感觉难度较大,对内容掌握只局限于基础理论,谈不上工程实际应用。
近年来,根据实际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在做具体研究项目时遇到的问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围绕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力和创新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
“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课程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的必修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机械振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了解机械振动的应用状况和应用前景,并能应用振动理论知识研究和解决工程中的各种振动问题,为研究生进入相应课题的研究作好理论准备。
根据学院研究生生源的来源,考虑各专业的不同,在制定教学大纲时,主要的授课内容包括:相关的数学知识、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多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弹性体的振动、振动控制技术等。主要研究振动理论及应用,包括系统的自振频率、振型、结构动力响应等的求解方法;系统振动规律的分析方法、实际工程振动测试、振动控制中的应用等问题。由于该门课程涉及较多数学课程,因此,在授课时除了要考虑本课程的特点外,还要特别加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编程能力以及求解微分(偏微分)方程能力的培养。在内容组织上,注意从简单的单自由度系统的分析过渡到多自由度系统的分析。矩阵特征值问题是分析工程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在弹性体振动分析以及多自由度分析中,注意将矩阵理论的求解应用到振动分析中。在讲解弹性体的振动分析问题时,注意将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引入到课程当中,让学生从熟悉的内容转入到陌生的课程中,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弹性体振动问题,作好本课程与先修课程的衔接工作。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振动分析与求解,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根据近几年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要切实落实好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传统的板书授课的教学方式,是以教为主,研究生阶段如果还继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不能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总结能力和研究方法,而且还让学生失去学的主动地位。研究生阶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为教学而教学。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采用板书加电教的传统授课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措施有:一是让学生在已学过的课程内容基础上,以学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例,查阅相关机械振动方面的应用以及前沿动态,以制作PPT汇报自主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及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这种形式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总结能力等目的;二是教师提供国外参考文献,让学生通过翻译和阅读文献,掌握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动态、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方式以及专业英文论文的写作方法,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撰写论文能力和掌握研究领域动态变化的能力;三是让学生自选和机械振动有关的实例题目,利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对具体工程实例进行振动分析。在解决具体振动问题时,学生会主动查阅与专业相关的学习资料,会对所欠缺的基础知识进行补充和学习,会用到研究生所学的数值分析等课程内容。求解微分方程需要编程来完成,这就需要学生独立学习和应用编程软件,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查阅文献能力、相互学习能力以及研究能力和方法。通过大作业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原有单一的授课和听课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避免出现学生因所学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和有些知识点掌握不牢固等而造成的被动应付的局面,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素质,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为教学目的服务,教学手段为教学方法服务。在讲授“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课程中,我们没有指定教材,只有参考教材。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为让学生对振动产生的过程及危害有深刻认识,通过播放具体实例的视频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振动就在生活中,对振动产生深刻认识并让学生产生解决振动问题的意愿。
通过数学软件MATLAB的强大功能,对一些振动过程进行模拟仿真,让学生从定量与定性的角度去了解振动过程中各参数对弹簧振子的振幅、频率、速度等的影响规律。在学生对振动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之后,再讲解振动的概述和解决振动问题的方法与手段。为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意识,直接选择一些振动方面的项目,如:有些教师的研究方向是解决汽车车身振动问题,在授课过程中将导师的研究成果拿到课堂,讲解解决车身振动问题的思路、方法及已取得的效果,讲解减振措施等,使学生对解决具体工程问题有一个认识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既可有效地学习本课程的内容,又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实际的工程问题,与以后的工程实践接轨。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教学实例和采用的教学手段,应让学生能够从感性到理性、从定性到定量、从书本理论到工程实际等不同层面循序渐进地学习。
三、考核模式改革
传统的考试模式使考生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都被限定在一个既定的模式中,考试本身从内容到形式都对考生的思维有着严格的限制,从而导致考场上的成功者往往只善于考试而没有创造性思维,鼓励了只会应试的考试人才,学生则变成了考试的奴隶[3]。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考核和本科生有较大区别。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对“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在本课程考核中,主要以平时的PPT汇报、英文翻译、以工程项目为例解决具体问题的大作业、编程完成的振动微分方程的求解等作为平时成绩,并加大其所占比例。课程结业考试以写作论文的形式来代替,并降低其所占比例,选择以论文写作模式替代闭卷或者开卷考试模式,主要是方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也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深入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一门课程的改革,不仅要考虑本课程拥有的特点,而且要考虑本课程与该专业系列课程中其他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衔接和分工[4]。机械振动课程体系的改革,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学生考核模式等问题,以学生知识结构为主体,在提高教师教学艺术性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侧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这只是迈向改革的第一步,还要进一步深入做大量工作,才能使机械振动课程的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课程是机械工程领域内研究生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文在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现行的“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课程情况与学生知识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模式等几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措施,为完善“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研究生工程素质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课程体系,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彪.机械振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2]崔志琴,景银萍.机械振动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梁时伟等.改革考试制度,建立高校考试新模式[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改革与探索】推荐阅读:
课程改革与探索11-28
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08-23
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09-29
论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05-23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探索论文08-14
菌物分类学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改革06-11
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08-29
轻化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10-02
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的实践与探索09-21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