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探索

2024-10-02

课程改革的探索(共12篇)

课程改革的探索 篇1

机械基础作为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及近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该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后续课程的学习, 对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机械设计知识、先进设计技能和创新设计能力尤为重要。但是通过调研, 在课程学完后, 学生对产品的设计思路、方案确定、结构确定、零件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等不明确, 不具备系统设计产品的思路能力, 且不熟悉所学的一系列知识点如何运用。同时从我院学生参加了两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发现, 学生对具体实际设计问题的解决能力较差。这种现状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制约了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所以有必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方法, 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

1 构建项目化教学模式

1.1 构建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背景

机械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抽象、实用性强的特点, 且内容繁杂、各章节间即自成独立体系又相互关联。根据以往教学经验, 若在课堂上单纯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 学生感觉枯燥且难以理解,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学习效果下降。因此, 将项目化教学中引入课堂将问题留给学生, 让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 让教师的作用由以传道为主转变为以解惑为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知识, 从而提起其学习兴趣, 提升其学习效果。

1.2 项目设计

该课程项目设计的核心思想是:所有项目都依托于一个完整的典型机器, 强调机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让学生在由具体机器构建的真实情境中去分析每一个项目, 这样可以使多种机构和零部件的零散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根传动有关的联轴器、轴、轴承、齿轮等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大的项目。该项目集合了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 根据各教学内容它又可以分解为多个子项目, 每个子项目针对某个具体的知识点, 即联轴器的选择、齿轮及轮系的设计、轴及轴系零件的设计、支撑部件的选择等。在进行项目设计时, 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在子项目中所学的知识, 完成总项目的内容,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并树立自信心。

2 优化教学内容

机械基础课程包含了机械零件和机械原理两大部分内容, 在过去的教学中将各部分内容按章节的形式介绍, 这样虽然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但各内容间的关联性不理想。又由于多数学生缺乏工程实践, 对机械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 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中。其结果导致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碎片化的, 并不能将其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因此, 需要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从工程实际出发进行知识的传授, 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如在介绍轮系知识时, 介绍轮系的基础知识后, 增加减速器、变速箱等轮系在工程中的典型应用实例。同时, 还应附带介绍实例中轴系所涉及到的轴、齿轮、键等各个零件的功能,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串联, 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能力。

另外, 该课程中存在较多的公式、概念, 因此学生面对如此复杂的公式时会存在较强的厌烦情绪。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必须、够用”为原则, 强调对知识的应用, 简化公式的计算, 淡化理论的推导,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思路及原则即可, 重在对结果的应用。

3 转变教学方式方法

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 学习吃力的实际情况, 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讲授这门课程, 会使学生兴趣不高, 学习效果较差。因此, 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将本课程生动、直观、轻松地呈现给学生, 以期达到应有的目的。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手段的主流, 它可以表达出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用语言和粉笔难于描述清楚的内容, 运用多媒体教学, 能将抽象、复杂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可以实现图形美观, 信息量大, 提高课堂效率等特点。借助多媒体课件, 学生可以在屏幕上看到各种机械零件在实际中的应用, 各种机器、机构、部件和零件的内部机构及零部件的装配和工作过程, 增加学生对机械结构的感性认识。

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 也要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可开设一些应用型实验, 如联轴器拆装实训、减速器拆装实训、内燃机拆装并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实训等, 另外还可以增加到工厂参观实习, 通过这些实训实习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还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学生形成工程意识和职业能力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4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机械基础课程主要采用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对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知识部分是一种检查学习效果的有效形式, 而对实用性较强的知识部分则存在着一些弊端。

我们认为该课程应该从三个方面考核学生:第一, 学生职业素质, 如学习态度、求实精神、吃苦耐劳、自我激励等;第二, 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与应用的掌握程度学;第三, 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因此, 在考核是可根据学生对每个模块的完成情况, 实训课题的整体完成情况给分, 再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 出勤情况等, 以及学期末的笔试成绩等, 综合起来作为学生该课程的考核成绩, 这样的考查方式也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每个学生的课程能力掌握情况。

5 结语

机械基础课程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体现高职教育的特征, 符合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等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基于此, 我们的课程改革, 应该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激发学生掌握更多更新的理论知识,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在实践能力、设计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姜韶华, 吴宁, 杨俊燕.《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与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提高[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10 (3) :43-44.

[2]龚厚仙.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7) :31-33.

[3]张晶莹,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 2011 (8) :69-70.

[4]李正峰, 周凌, 江凌云.《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60-61.

课程改革的探索 篇2

于莉,杨淑芝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摘要:本文对《工程财务》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分析的结果探索了解决之道,如锁定《工程财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及编撰适用的教材等,目标是使工程造价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掌握今后工作中需用的施工企业会计财务技能,并初步具备各种执业资格考试中所需的工程财务知识。

关键词:工程财务;课程改革;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材

作者简介:于莉(1983-),女,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师;杨淑芝(1969-),女,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经济师。

《施工企业会计》和《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作为工程造价和工程管理专业的基础课,不仅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继专业课的学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毕业后考取执业资格证书影响甚大。但由于工程造价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在《施工企业会计》和《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课程的课时安排上不能与建筑工程经济类专业等同,而且对两门课程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与财经类专业的要求不同,所以既有施工企业会计也有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知识的《工程财务》一课由此产生,且其课时量也有所调整。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解决现存的教学问题,使工程造价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高职学生掌握今后工作中够用的施工企业会计财务技能,并初步具备各种执业资格考试中所需的财会知识,是我们教学团队在《工程财务》课程改革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工程财务》课程改革的背景

工程造价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热门专业,是以建筑工程经济学、工程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熟悉有关产业的经济政策和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编制有关工程定额;具备从事建设工程招投标,编写各类工程估价(概预算)经济文件,进行建设项目投资分析、造价确定与控制等工作基本技能;具有编制建设工程设备和材料采购、物资供应计划的能力;具有建设工程成本核算、分析和管理的能力;并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工程造价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懂技术、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二、《工程财务》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我们发现在《工程财务》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具体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 实际教学与教学目标要求存在偏差。《工程财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懂得会计与财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国家有关财经方针、政策和财务管理制度;正确判断及核算施工企业经济业务,掌握财务管理学的基本原则、工作内容和实践操作方法;使学生具有以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核心,进行会计核算、财务预测、分析和评价、风险评估与投资管理以及参与施工企业日常财务与经营管理和决策,从事施工企业综合性价值管理的初步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讲授《工程财务》的教师所学大都是财经类专业,所以在教学时不免存在会计老师的固有思维,将会计部分讲授的过于详细艰深,令没有会计基础的工程造价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感觉晦涩难懂,接受效果不好。由于会计和财务本身都是实操性极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授课时的教学内容不免会侧重让学生掌握会计和财务的技能技巧,而偏离了《工程财务》是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需用的会计和财务知识的教学目标。

2.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工程财务》多年的教学经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偏向于将教学计划中既定的教学内容按逻辑顺序传授给学生,教学方法不外乎利用黑板、幻灯片等教学工具将知识以文字或图片形式展示给学生,再以课后习题及案例作为辅助,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记忆。这种教学方法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对于学生而言,在近100个课时的学习中,如若一直使用这种方法,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缺乏持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3.缺乏合适的教材。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工程财务》一课没有合适的针对性的教材,教师通常是选用《施工企业会计》和《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两本教材结合讲授,或是自编教材。虽然《施工企业会计》和《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两本教材,各出版社发行的教材在内容上也相差不多,但使用两本教材结合后作为工程财务的教材,在细节上还是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在工程财务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缺乏系统性。教学时,从《施工企业会计》和《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两本教材中所选用的教学内容主要依靠授课教师的主观判断,往往缺乏结构上的支撑,在工程财务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够科学。其次,在工程财务知识点的衔接上缺乏逻辑性和实用性。《施工企业会计》和《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都有其独立的逻辑体系,工程财务的教学内容就是从上述两本教材中抽取知识点重组教学内容,而这样简单的提炼整合,虽然满足了教学的需要,但在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上却缺乏应有的逻辑顺序。

三、《工程财务》课程改革的探讨

1.锁定《工程财务》的教学目标。针对在教学中出现的由于教师缺乏建筑工程企业工作经验及建筑专业知识,而致使《工程财务》一课在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上产生巨大偏差的问题,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解决。首先,加大对跨界学科的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原本专业为会计或财务的教师,可通过参加研修班、短期培训、赴企业实践等方式填补工程类相关知识,使工程知识能够在青年教师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得到有效融合,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其次,组织举办《工程财务》教师与工程造价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等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研讨会。通过与建筑投资控制、工程计量与计价及项目管理教师们的交流学习,加深《工程财务》教师对工程造价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的了解,从而明确《工程财务》一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地位,在日常教学中能更好的安排教学以符合其教学目标。

2.改进《工程财务》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在课程改革中是很重要的内容,通过实践,我们将适用于《工程财务》的教学方法进行整理,主要有如下几种:(1)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且良好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2)参观教学法。参观教学法一般由校外实训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质疑问难、做好记录。参观结束后,整理记录,写出书面参观报告,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参观教学法可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前沿知识。存货的清查盘点在《工程财务》中也是主要的内容,因施工企业的经营特点异于工业企业,其存货种类繁多且琐碎,一般企业存货的清查盘点采用永续盘存制,而施工企业因其上述特征需并用永续盘存制和实地盘存制。通常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仅局限于书本,而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到施工企业实地参观学习,甚至参与施工企业存货清查盘点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两种盘点制度的异同,还可对两种盘存制度的适用范围有更深一步的`理解。(3)案例教学法结合自主学习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自主学习法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进行讨论,最终由教师评价。

3.编撰科学系统的《工程财务》教材。针对《工程财务》一课没有专用教材的情况,我们在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对各类教材的使用体会上,编写了《工程财务》一书。该教材是对《施工企业会计》和《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两本教材的有机整合,并将其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是会计基础知识,中篇是财务管理基础知识,下篇是提炼了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做具体阐述。这样的编写架构打破了施工企业会计和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原有的知识逻辑顺序,从《工程财务》的教学目标及知识够用的原则出发,重新建立了一套工程财务的知识体系。该体系摒弃了会计和财务知识中艰涩难懂以及在施工企业中不需用的部分,由会计知识自然地过渡到财务知识,并单独列示了几项在施工企业中比较重要的财务工作专题,使得学生在使用时既熟悉了在施工企业中较为全面的财务知识,又有要掌握的重点部分。

四、总结

通过对《工程财务》课程改革中几点问题的探讨,我们知道要使工程造价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高职学生掌握今后工作中实用的会计财务知识,并初步具备各种执业资格考试中所需的财会知识,基础在于提高学生对工程财务课程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法是在教学中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能力;目标是为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能灵活运用所学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当然,我们还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复合型高级人才的目标为依托,对《工程财务》课程持续研究改进,以便使该课程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杨淑芝。工程财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辛艳红。施工企业会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俞文青。施工企业财务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课程改革的探索 篇3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现场教学;三维建模

《机械制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程,它实质上是根据投影理论研究用二维平面的“图”来表达三维空间的“物”的一门课程。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空间想象力较差,这是學生学习该课程的最大障碍。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合理、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这就需要在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本人结合制图课的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研究与尝试。

一、以实用、够用为目的,合理调整制图课的内容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授课顺序,重新选择课程内容,设置有效的教学实训环节,突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注重各学科的相互渗透。

1.简化立体表面交线的教学。立体表面的交线包括截交线和相贯线。这两个内容是整个制图教学的难点,但在实际绘图时碰到这类交线时,一般是采用近似的画法,用圆孤曲线来代替各种复杂的交线。因此,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调整:在讲授截交线时,只介绍平面立体和圆柱体截交线的画法,对于圆锥体截交线,可作简介或删去不讲。对于相贯线的内容,在实际零件中出现较多的是两圆柱正交和圆柱体与长方体相交两种情况。其它的相贯线:如柱与锥相交等出现的机率较少,在教学中可以只介绍前两种相贯线的近似画法,有利于提高实用性,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2.整合内容,优化教学。制图教学通常是按章节进行讲授,学生所获知识概念是台阶式堆砌在一起,不利于其综合知识的全貌,因此在教学中应淡化各知识的分界,强化整体功能。如可以将正投影法、基本体的视图、轴测图、组合体、图样的基本表示法等内容进行整合。以体为中心,加强体与视图、体与各章节的联系。其中组合体是基本体与零件的桥梁,在这一节内容中要精讲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法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由视图构画轴测图的能力,使学生在图、物转化的表达过程中逐步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各知识点应互相穿插,融会贯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读图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从三维到二维,再从二维到三维的思维模式,实现从空间到平面的思维转变。

制图课作为技术基础课,一般都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一年级开设,学生刚初中毕业,没有经过实践的锻炼,头脑中的立体概念较少,因而在投影理论的学习中感到吃力,往往想不出立体的形状。针对学生的特点,介绍投影作图的知识时,采用“先从三维到二维,再从二维到三维的思维模式”来解决传统图学教学中凭空想象问题的方式,具体分三个过程。

1.学生建立三维空间“体”的过程。让学生用橡皮泥等工具照着一些简单的立体模型,捏制各种几何实体,使学生充分了解基本体的形式,感受到型体的虚、实之分和方向之别,明白了体与尺寸的关系,头脑中不断积累了立体的表象,表象积累多了,空间感性知识就增加了,容易想象出空间形体的形状。

2.由三维空间“体”转二维平面“图”的过程。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将橡皮泥构制的物体通过推压由厚变薄直至成面,从而形成了平面图形,学生可以照着压成的平面画出图形,并按三个观察物体的垂直方面压画平面图形。这样制图的理论概念“投影”用“压平”、“视图”用“压平图”来替代更为直观,为抽象的正投影和三视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压和画中体会了三视图的关系,深刻理解了投影规律的内涵。

3.由二维平面“图”转向三维空间“体”的过程。引导学生对照简单的平面图样,想象构造物体,再用橡皮泥捏制出想象的立体。经过反复的构体训练,学生逐步掌握了“二维平面的图”与“三维空间的体”之间相互转换关系和规律。由图构体时,学生将意识中的立体信息用橡皮泥捏制的实物表达出来,这比抽象的凭空想象要深刻得多,也是提高空间想象力的最佳方式,并为后续内容“补缺线”、“二求三”等读图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在以上的这种“先从三维到二维,再从二维到三维”的思维模式的教学方法下教学,能够起到二维、三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作用。由于学生动手参与了“三维体→二维面→三维体”的制作转换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形成了空间思维能力。如果教师能将“三维体→二维面→三维体”的转换过程,用三维CAD实体建模技术进行配合演示总结,效果会更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探索现场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现场教学是将课堂教学搬到生产实习现场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仿真或实际的生产实习现场实施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教学效率,巩固教学成果,较好地解决了制图课学完后学生看不懂机械图样的问题。采用现场教学时,除了教师演示和讲解零件的加工过程,条件具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加工,效果会更好。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及空间想象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现代科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笔者根据职高学生的特点,从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环节上进行了改革、探索和研究,特别强调二维平面“图”与三维空间的“物”相互转化的思维模式,采用“三维”的引入。实践证明,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了《机械制图》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董国耀,李莉.关于图学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孙根正.关于制图教改问题的研讨综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探索 篇4

在新课改下, 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学要求是以素质为基础, 就业为导向, 能力为本位, 注重学生的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围绕着以就业为导向, 努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岗位的能力。下面, 我就由《机械制图》来简单谈谈的课改的成绩和探索。

1 教学现状

在目前的教学中,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我们的教学并没有达到原先希望的效果。

1.1 教学内容。

《机械制图》教材不可谓不多, 但是我们随手翻开几本看看, 就会发现, 大部分的制图教材课程理论性太强, 内容比较难, 实践和理论没有很好的结合。这样的教材对于学生而言, 一来内容太深, 自学的话看不明白, 二来缺乏吸引力, 导致学生对于这门课慢慢的就失去了兴趣。

1.2 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主要是以老师为主体, 始终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方式, 使得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 课堂气氛差, 影响了教学效果, 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另外, 由于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 主要是粉笔加板书的教学模式, 缺乏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 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有的内容, 对于教师的徒手绘图能力要求较高, 教师很难掌握, 且作图时间长, 影响教学效果。

1.3 学生方面。

大部分学生因以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思维能力较弱, 接受能力较差, 空间想象能力不强, 一入校就学习这门课程, 又无实际经验, 学生学起来都感到困难, 不易掌握, 不少学生由此产生了畏难、厌学情绪。其实多数学生都能够意识到《机械制图》的重要性, 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会利用较多的时间学习, 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 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使本课程的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 使学生能够尽快的适用于岗位要求, 培养符合生产实际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课程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2 课改内容

纵观机械制图课程的章节内容与教学要求, 在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 要突破一个难点、把握一个重点、达到一个目标。

2.1 突破难点———三视图的投影原理及规律。

三视图的投影原理及规律是制图的核心, 也是课程教学的难点。不论是识图还是绘图都离不开三视图的投影, 识图要由三视图想象出形体的立体结构, 绘图要符合三视图的投影规律。要理解形体三视图的形成, 要求学生必须有较强的三维立体的空间想象能力。但是, 由于学生形象思维的个体差异, 对部分学生来说, 三视图的投影往往是一个难以轻易跨越的屏障。

2.2 把握重点———零件结构的表达方法。

灵活应用零件的表达方法, 是绘制零件图的基本要求, 也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零件结构的表达方法很多, 要深入理解各种表达方法的绘图要点和应用场合, 才能正确合理地表达零件的结构, 要多画多练, 才能熟能生巧。只有各种类型零件的常用表达方式都熟练、典型零件的图纸都熟悉, 绘图与识图才能轻车熟路, 水到渠成。

2.3 围绕目标———绘制一张规范完整的图纸。

图纸绘制是制图知识的综合应用, 是学生绘图技能的具体体现。能快速而正确地识读零件的图纸, 理解零件的加工信息, 是正确实施零件加工的前提;能合理表达零件的结构, 正确规范的绘制一张零件的图纸, 是在职业岗位上进行技术交流和沟通的必要手段。对制图标准的理解和三视图投影知识的掌握, 最终目的是为了正确地识图和规范地绘图。

2.4 教学模式———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式技能训练。

高职机械专业学生制图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以识图为主, 但是, 绘图训练是提高识图能力的必要手段和基本途径, 是制图技术的基本要求, 通过一定量的识图和绘图训练, 可以促进学生对制图标准、投影原理、零件表达方法等制图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应用。在当前大力推行项目式教学的课改模式下, 结合制图理论知识, 按实际工作的情境和过程, 以项目实训的形式开展制图训练教学, 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3 课改实施

按照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 我们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选取。按照我们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 将轴套类零件的识读、轮盘类零件的识读、叉架类零件的识读、箱体类零件的识读和装配图的识读等理论知识, 和齿轮油泵的拆装、简单零件的认知、各类零件的绘制和装配体的绘制等操作技能结合在一起, 符合岗位的需求。我们对课程的学科体系进行解构和重构, 通过若干学习项目, 以零部件为载体, 将知识点的学习溶入到项目中, 具体为项目一:轴套类零件的绘制与识读, 40学时;项目二:盘盖类零件的绘制与识读, 38学时;项目三:叉架类零件的绘制与识读, 20学时;项目四:箱体类零件的绘制与识读, 12学时;项目五:装配图的绘制与识读, 30学时, 充分体现了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每个项目下的具体任务, 主要分成绘制、识读和实践任务三个部分。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 从局部到总体、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安排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4 问题与探索

在课程改革的摸索和尝试中, 我遇到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4.1 增强动手能力。

目前的教学中, 动手能力实际上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比如, 我们有学生的图纸抄绘任务, 布置过学生自己制作PPT课件, 自己讲解的任务, 也有学生用橡皮泥动手制作模型的任务。但是, 相对来说, 除了图纸抄绘以外, 其他的实践任务相对还是比较少的。因此, 这个部分是我们在下面的教学中要改进的。

4.2 课程整合。

零件测绘和计算机绘图软件应用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制图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 制图技术的延伸和应用。在以后的课改中, 我们要考虑将零件测绘和计算机绘图这两个内容融合在《机械制图》的教学里面。一方面, 是考虑到不断的通过手工绘图, 会使学生渐渐丧失对绘图的兴趣, 学生在拿到图例的时候, 不再去思考, 而是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操作;另一方面, 随着课程的深入, 需要绘制的图例, 慢慢变得复杂, 如果继续使用手工绘图, 势必需要花很多的时间, 而对于已经基本掌握了绘图技巧的学生来说, 已经没有太大的必要了;再者, 换一种绘图方式来操作, 也能更大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体现专业特点。

《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 我们不能再用一套教学模式来对待所有的专业, 必须要体现专业的需求, 比如, 对于数控专业, 要训练学生对常见加工零件图纸的识读和绘制, 选择图样时, 可以选择数控车床主轴等图例;对于模具专业, 要结合模具设计, 要求学生绘制典型的模具结构图。这些都是制图知识的应用和绘图技能训练的延续。

结束语

通过内容的整合, 形式的转变, 手段的多样化等, 教学中的形象化、生动性、趣味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从而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也很多, 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摘要:《机械制图》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是机械类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本文就《机械制图》的教学现状、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和设想。

关键词:《机械制图》,课程改革,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利红.高职.机械制图[J].教学的探讨, 2012.

[2]姜苏宾.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J].课程的教学改革, 2002.

[3]何兵.高职机械类专业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07.

课程改革的探索 篇5

钳工技能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钳工是生产第一线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对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钳工技能教学是机械类专业十分重要的`一环.文章结合丹阳市职教中心多年技能教学实践与经验谈了钳工技能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素质教育论坛英文刊名:SUZHI JIAOYU LUNTAN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钳工技能教学 师资力量 钳工课改

《教育学》课程改革的探索 篇6

关键词:教育学;教学改革;职业教育

《教育学》是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指南,是教师走向成功的保证,也是师范生职业准备的必修课程。当前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学中存在的缺陷阻碍了未来教师教学情境中角色的转变,阻碍了培养教师职业素质与科学教育理念功能的实现,针对教学情境中现代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及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学中作了如下改革:

一、实施“教育学名著阅读工程”

我们在《教育学》教学改革中实施“教育学名著阅读工程”,将每本名著的梗概、要点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能窥一斑而知全貌,为进一步选择、阅读原著作方向性的引导,从而奠定学生成为学者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的基础。多研读一些教育名家的教育名著,是成為良师的重要条件之一。

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初步形成教育学经典名著阅读的推荐书目、读书笔记、交流体会“三部曲”,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们采取的做法是,在第一次授课时就明确告知学生教育学经典名著阅读的目标、任务、方法、考核措施。为此,我们给学生开列了涵盖古今中外教育的名家名作书目清单,要求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完成三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以是经典观点的摘录、教学案例的诊断分析,也可以是学生独特感悟的心灵抒发。

我们对师范生阅读教育学名著有三方面的体会:学生感悟了教育的真谛、享受了阅读的醇美、营造了书香人生。要使未来的教师走出狭隘的“教书育人”的生活世界,走出平面的阅读空间和平庸、市侩、肤浅和媚俗的生活世界,就要用蕴含着丰富人文内涵与文化精神的经典名著引领当代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生活营造一种淡淡的古典式书香氛围,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建基在丰厚的人文高地上。

二、实施教育名言警句教学

教育名言警句作为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首先,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许多教育名言警句都通俗易懂,容易理解。作为一种人性化的语言,它能使人对其产生亲切感,可以和学生的“心灵”进行无阻隔的交流。其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教育名言警句在生活中流传广泛,生动形象,再加上“名言效应”,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的动机,启发他们深入思考,相对于枯燥的理论,它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再次,学生比较喜爱。中国学生对名言警句有记诵并把其中喜爱的部分作为自己座右铭的习惯,对教育名言警句也不例外。最后,我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有众多的教育名言警句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并发挥着“教育”作用,它们是纯“民族”的文化积淀,相对于“西方化”的教育思想,学生容易认同和产生共鸣。除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外,教育名言警句对教师也有重要意义,它使教师更加关注现实的教育生活,引起教师对某些观念的反思和批判,充实教师的教育知识等。教育名言警句教学就是要通过教育名言警句的收集、分析、思考、讨论和多向交流,从而达到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反思、创新、批判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是实现《教育学》课程价值的创新渠道。

三、实施案例教学

高职院校足球课程改革的探索 篇7

关键词:足球,课程,改革

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元素, 课程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充实、教学组织实施是否恰当、教学方法是否科学, 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的标准。足球被喻为世界第一运动, 起源于我国古代的蹴鞠, 在近代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中国更是拥有亿万的追捧者。1994年起, 中国足球协会举办全国职业联赛, 足球运动更是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热爱和关注。1999年起,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足球协会联合举办了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 足球运动在校园中得到蓬勃发展。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 虽然校园足球课程的普及程度前所未有, 但在课程的开设内涵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足球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切实提高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总局于2013年2月18日下发了《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学校高度重视校园足球工作、加强对校园足球的组织领导、加大校园足球投入力度、加强学校足球文化建设等。特别提出要重点办好一批开展足球项目的体校和足球学校, 加强足球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 支持职业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教育部郝平副部长在讲话中提到, 要配合体育总局继续开展校园体育活动和有关课题研究, 制定校园足球十年发展规划等相关事宜。

足球运动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 不仅因为它是集体项目、技巧性强, 还因为它更强调过程、更具有结果的不可预知和不确定性。从国家层面而言, 开展足球运动可以全面增强青少年的体质、为提升国家足球运动的整体水平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从高校层面而言, 开展足球运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培养他们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和意识。所以, 高校开展足球运动的意义, 已远远超出足球运动本身, 它和职业教育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的理念极其匹配。

二、足球课程的基本形式

足球运动在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中出现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体育普修课, 一种是选修课。

在普修课中, 讲授的内容包括篮球、排球、体操等多种运动项目, 因此足球教学的课时所占比重有限。加之很多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没有学过相关的课程, 所以普修课程中, 主要以认知、了解、扫盲为主, 技巧和战术的演练较少。

足球选修课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下半年或者大学二年级, 对足球运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主选择修习该课程。其课程教学时间较普修课长, 内容也更加丰富, 不仅可以理论教学还可以安排实践教学。

三、足球课程改革的思路

无论是选修课还是普修课, 作为课程离不开与课程相关的基本元素, 如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组织的形式、教学方法的采用等。课程改革也主要围绕这几方面进行。

1. 提高课程培养目标与高等教育的匹配度

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 无论是核心课程还是普通课程, 被纳入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 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体育课程作为基础课程、普通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受教育者的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 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作为高职院校, 培养的毕业生多是具有一技之长的复合型人才, 对职业技能要求相对较高的同时, 对身体素质、职业道德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 足球运动特有的高强度对抗性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供了必要的体能保障。此外, 足球作为团体项目, 团队之间的配合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精诚合作的团队意思和互帮互助的奉献精神。

2. 增强教学内容选取的实用性

足球运动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 比如传接球技术、运球技术、局部和整体的战术以及攻防配合等, 如何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就是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一般而言, 在普修课程中, 足球运动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三方面内容:足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足球文化、足球产业等理论知识;踢球、接球、抢球、垫球等技术知识;战术意识、进攻技术、防守技术等战术知识。在选修课中,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教学难易程度加大。教学内容除基本的技术、技巧、战术演练外, 还应增加精彩足球比赛录像赏析、比赛阅读与交流等深层次的、易于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取一方面要能完成教学目标所规定的任务, 一方面还要考虑场地、体育器材、教室等硬件设施条件。比如, 选择比赛欣赏, 通常需要在多媒体教室或者大学生活动中心内进行授课;技战术的演练需要有良好的足球运动场地, 以防受伤。

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教学的课程组织形式主要以班级集体授课为主,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方国家开始分组教学尝试, 主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化差异, 进行能力分组或作业分组, 进而组织教学实施。此外, 还出现过个别教学、导师制教学、开放教学、协作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就足球教学而言, 根据教学内容, 可以混合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和分组教学、开放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在基本的技术传授与指导时, 可以选择以班级为单位, 进行集中授课;在攻防战术演练时, 按能力进行分组训练和对抗的效果会更好;在比赛录像赏析时, 按作业分组讨论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当然, 教师还可以通过校内足球赛、校际间足球赛等多种形式进行开放式教学。多种教学模式的选取,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教学的组织形式, 还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结合, 提高学生应知应会的本领和实战能力。

4.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相对于很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而言, 由于受教学设施、场地等条件限制, 足球教学中, 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练法, 即教师做出规范性动作, 学生进行练习。此外, 足球课程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有游戏教学法、教学录像分析法等。

游戏教学法是近些年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应用比较多的方法。采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穿插多种体育小游戏的形式, 使学生在欢快、和谐的气氛中完成各项体育锻炼, 减少单纯大运动量负荷带来的枯燥与乏味, 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足球教学可以采用的小游戏, 有“钻山洞”“传球触人”“螺旋形跑”“听数报团”“拉网捕鱼”“跳数游戏”“背人游戏”等。在游戏中, 还可以将足球作为道具, 如“绕球跑”“踢球接力”等。此外, 适当精选比赛录像, 通过赛事赏析, 开展交流讨论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爱好。

诚然, 课程改革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理念的更新, 还有实践的检验, 更需要教师不断的钻研与探寻。唯有深刻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准确剖析培养对象的心智特征、灵活把握教育教学方法, 才能使体育这一基础学科发挥它的作用, 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服务, 为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深化高校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篇8

一、改革课程模式的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

今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从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转换到市场经济模式, 市场经济是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的开放体系, 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单一技术型”的人才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客观的需要。社会分工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各部门对人才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目前大统一的课程模式根本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因此使课程模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化, 从封闭走向开放, 培养多种规格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成为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二、优化课程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阶段伊始, 正值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及高度综合而以综合化、系统化、整体化为主导的时代, 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复合型、创新型、技能型、国际型人才。社会人才规格需求的变化需要高校课程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 建构开放的课程结构, 打破各门学科自成门户的壁垒, 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有机融合, 实现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型到横向宽广型转化。这要求改变精英阶段课程结构高度专门化的局限性, 强调课程结构的综合化的具体体现。

首先, 构建“平台+模块”的结构体系。将一些相近或相关的专业联结或合并起来共同构成课程体系, 进一步沟通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相关专业课、选修课之间的联系、渗透和整合, 构建“平台+模块”的必修与选修课程结构体系, 以实现“厚基础, 宽口径”、“淡化专业, 强化课程”的综合改革目标。

其次, 加强文理学科相互渗透与结合, 改革旧课程结构体系, 加强文、理、工等课程的相互渗透和交叉, 跳出专业的传统窠臼, 设置文理交叉课程, 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年级、跨系科学习。

三、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指各门课程内容应及时除旧布新, 及时相互整合、综合与融合, 以符合大众阶段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综合化的基本要求, 同时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不仅使学科内部的分化更加精细, 也使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综合。因此成了一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甚至不同课程实施创造性融合的时代, 综合课程的构建已迫在眉睫, 大势所趋。针对我国长期以来高校课程门类过多, 内容交叉重复, 缺乏整体优化的情况, 大众阶段高等教育课程改革, 应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 合并两门或多门课程中重复的部分、专业中雷同的内容及公共课中交叉的部分, 删除不适应培养目标、社会发展、需要的某一门课程或某门课程中的某一部分内容, 增加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探索性、前沿性、创新性、综合性、技能性课程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实现教育理念、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方面重大突破, 并体现于综合性专业、综合性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教学之中, 达到不仅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的目的。

四、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培养

中国的大学教育, 注重理论知识, 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学生的素质和实际的工作岗位要求有很大差距。作为普通院校的学生, 更应该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在此过程当中, 用创新的教育手段, 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学生。在课程结构综合化, 内容综合化的基础上, 加强教育教学实践课程的建设, 课程改革中加强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五、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 注重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

推行开放多元化的考试评估体系, 提高考试测评手段的科学性。

1. 推行开卷、半开卷以及口试、单科论文、调查报告

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增加其在评估项目的比重, 使考试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淡化标准化答案意识,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 科学设计闭卷考试的内容, 使闭卷考核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导向因素。

考试题型应减少死记硬背的知识考核内容, 增加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题比例,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整合优化, 为教学过程的改革提供真实的信息反馈, 使考试服从并服务于教学。

摘要:中国经济从制造大国向设计大国转型时期, 需要的是具有高素质的职业素养的创新人才。在大众化背景下, 我国高校纷纷进行课程改革, 针对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对中国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要求, 站在适应和促进科技进步的战略高度去分析和预见高等教育课程的构建原则, 顺应了高等教育课程现代化的国际潮流, 取得了喜人的成就。而我们作为边远省份的一所普通大学, 如何在全国高校进行课程改革的前提下, 根据自身现有条件进行课程改革, 深化教学改革, 创建有特色的政法学院,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 成为当今高校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外科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探索 篇9

1 外科实践教学课程现存的问题

1.1 理念缺陷,设置不合理

实践课程设计理念“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理论功底薄弱,实践技能训练不足,社会竞争力差,相对于高职高专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现代教育理念尚显滞后;“从属”理念造成实践教师地位低,思想波动大,转岗情况时有发生,实践教师队伍面临“断档”;“从属”理念导致在岗实践教师能力不足,科研工作开展较少;“硬件高于软件”理念造成实验室建设重设备轻教学,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例低,年轻教师自身实践能力迫切需要提升;“展览”理念导致实验室巨资购入的高端智能设备仅用于参观而使用率较低。

1.2 地位尴尬,缺乏独立性

首先,外科实践课程地位尴尬,长期以来依附或从属于理论课,缺乏相对独立性,制约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发展。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实践课时随机性较大,多由授课教师决定,经常出现压缩实践课时的现象;课程内容随机性较强,受实验室软硬件条件制约,无法保证实验课开出率。其次,实践教学部门地位尴尬,或属于教学部门,或属于行政部门,或仅是辅助部门,未实现统筹管理,常造成设备的反复购置和资源的浪费。

1.3 内容陈旧,与临床脱节

长期以来外科实践教学统筹规划不足,许多院校的实践教学课程只是辅助理论教学,课时较少,内容单一,涉及现代医学思维理念的实验设计缺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学习。

1.4 教法单一,学习兴趣低

传统实践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被动接受。由于医学名词多、记忆内容多,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5 考核落后,缺乏客观性

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外科实践考试成绩主要由20%的平时成绩、80%的期末成绩组成。由于学生数量多,平时成绩通过书面实验报告给分,期末考试以抽签单项技能考试判分。在这种评价模式的背景下,平时学生仅强调书面实验报告的抄写而不注重技能的操作,期末考试时考试内容不统一,不同教师把握考核标准不统一,试题难度系数不统一,缺乏客观性。

2 外科实践教学课程改革设想

2.1 思路与目标

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建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为重点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构建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两大课程体系,使学生系统掌握外科基本技能及常用操作技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2 体现学科特色

(1)重视学生的实习,实习内容包括医院接诊、医患沟通、体格检查、书写病历、常规的治疗与处理等,而且不能少于9个月。(2)改进模拟病房教学,模拟病房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活动,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和学生医学基础等条件限制,模拟病房教学开展较少;模拟病房和真正病房差距太远,选择的案件较为单一,难度系数低,不能真正起到锻炼学生的作用,因此,应改进模拟病房教学。(3)增加义诊频率,在带教教师指导下,为患者提供医学咨询,诊断疾病,制订诊疗计划。(4)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分析,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

2.3 与科研连接

要充分利用实验室,将科研融入实验,以科研带学习、以科研促交流,实现研学互动。

3 外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3.1 单独设课

重新定位外科实践教学,将外科实践设为一门课程,称为“外科学技能”课程。制订新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体系,使其成为独立课程。编写并使用方法新颖、内容先进、高质量的符合新形势要求的新教材。建立外科学技能课程新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课时宜设为66节,内容安排分前、中、后3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难度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

3.2 教学内容改革

3.2.1 阶段式教学

参考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外科考试内容,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内容设计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实践项目,强调学生自己动手,训练后获取的经验教训要及时消化、吸收、总结和反思。采取阶段性教学模式,将实践课程分为基础类、综合类和提高类,内容丰富全面,详见表1。

基础类项目要求学生掌握外科基本技能等;综合类项目要求学生分析运用基本技能;提高类项目要求学生将所学外科技能系统掌握,灵活运用于动物实验中。教学模式上:在基础类阶段以教师演示为主,在综合类阶段以教师引导为主,在提高类阶段以教师点拨为主。摒弃填鸭式、表演式教学,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3.2.2纵向实验设计外科学技能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实验教材内容陈旧。单一的实验设计将疾病固定为某个阶段,不能体现疾病的发展变化和相互的关联。纵向实验设计体现疾病的发展转归,教学中教师适当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探究中将疾病的病因、机制、临床表现、变化等融合,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开放性思维。

3.3 教学方法改革

3.3.1 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已不满足于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获取并验证知识,实践教学手段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原有设备与现代仪器结合,增设多媒体展示台、临床外科技能实践教学示教同步传输系统[1]、虚拟手术系统[2]等,进行虚拟实践教学。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提高先进设备的利用率并节约大量实验经费。

3.3.2 参与式教学与分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重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以思维和行为训练为主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分组教学结合各类学生的特点与要求,充分考虑组间与组内协调与协作,通过特定方式或随机划分小组,进行教学并开展组间竞赛,将教学目标和要求内化为学生需要。

3.3.3 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

采取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探究法、基于问题的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基于团队的教学法(Team-Based Learning,TBL)、引导文教学法[3]、自学预构-释疑-训练教学法[4]等。

3.4 考核方法改革

考核成绩组成为平时成绩50分(实验报告20分、技能操作30分),期末成绩50分(理论口试20分、技能操作30分)。推广实践操作考试、团队实验探究、实践小组答辩、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等考核形式,加大平时技能操作考核的力度,力求对学生的实验态度、基本理论、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等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例如实践小组答辩,小组学生围绕实践内容集体讨论,教师进行提问和最终总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 相关配套改革

4.1 增强师资力量

通过教研室活动、进修学习、科研交流、精品课程和团队建设等方式,提高实践教师的设计能力、指导能力和反思能力。加强专业课程教师之间的合作,使其共同协作。构建实践教师考评激励机制,逐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4.2 完善相关教材建设

以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为基准,参考兄弟院校相关教材,编制适合本校特色的实验教材、教学大纲、实验案例和实验指导,提高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实现课证融合。

4.3 配置和投入硬、软件设施和实验经费

保障外科实验室硬件设施配备完整,实现模型及时更新,故障解决及时;实践考评标准等客观公正;实践流程示意图和操作示意图清晰准确;实验经费以及相关费用投入合理,使用到位。

5 结语

在医学教育中,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思维、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外科实践课程的改革过程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展示自身才能的机会,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求知。通过教学与科研、教学与临床、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5]。

参考文献

[1]张岳.手术示教同步传输系统在临床外科技能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3):95-96.

[2]宋兵,王水,沈历宗,等.虚拟手术教学系统在外科学基础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72-74.

[3]彭海波.引导文教学法在外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导报,2013(12):173-174.

[4]邱烺,杨建新,王华,等.自学预构-释疑-训练教学法在外科实践教学中的体会[J].科教文汇,2011(30):144-145.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10

(一) 过去的有效探索

在历年办学中, 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开展养成教育和“三色”教育 (“红色”激励教育、“绿色”成长教育、“黑色”警示教育) ,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学生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1. 着力建立创新机制,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以各班团支部为中心, 每班成立1个科技制作小组、4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学校每期都要举办一至两次科技制作竞赛、课外知识抢答赛和学生论文答辩会, 学生参与率达100%。

2. 着力建立实践机制, 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深入农村和社区, 开展社会调查, 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利用暑假开展“10+1+1”活动, 即要求每位学生下田间地头连续劳动10天, 做一项有价值的社会调查, 读一部优秀的中外名著, 并写好劳动感受、社会调查报告和读书心得。开学以后, 将学生交来的文章进行评选, 把优秀社会实践习作编成专辑。

3. 着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学校每年都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才艺大比拼、元旦晚会等, 每学期都要举行广播体操比赛、拔河比赛和各类球赛;文学社、管乐队、舞蹈队、合唱队、武术队、民族器乐队每周定期开展活动。

通过这些举措, 我校形成了“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 致力于培养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特长明显、有科学精神的一代新人的学生培养目标。同时, 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个性化课程组成较为完整的课程结构, 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本校实际的新型办学模式。

(二) 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做法

1. 立足课改, 认识到位。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带来很大的冲击, 给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我校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基本定位是:统筹兼顾, 稳步前行。既要发展学生个性, 又要提高教学质量;既要积极主动推进新课程改革, 又要让学生满意, 让家长高兴, 让社会认同。

2. 为积极应对新课程改革, 我校重点抓住工作中的“新”字。

(1) 课程建设新特色:加强语、数、外等高考科目的研究, 充分保证其教学需要;以选修课程的开设弘扬我校办学特色, 把养成教育、“三色”教育、文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这几项我校最具代表性的项目编辑成为《二中德育》、《在激励中成长》、《综合实践活动集》等书籍作为必选校本课程, 把各种学科奥赛、音体美等艺术体育特长专业课程、各种社团活动作为定选校本课程;高度重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按课程的规范与标准搞好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 (2) 课堂教学新举措: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 落实新课改的实施, 通过集体备课、课例展示、专题论坛、名师示范、课题研究、竞赛评优等形式, 真正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在此基础上, 各学科教研组长还将实施新课程以来的情况认真反思, 编写了《反思课改》和《课改案例》等小册子, 以供交流。 (3) 学校管理新模式:加强教学班的管理与研究, 摸索教师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发展、拓宽、强化教师职责, 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兴趣特长的发掘者、生活困难的扶助者、习惯养成的帮助者。及时发现和化解学生成长中的问题, 开展具有针对性、个性化和亲情化的教育引导工作, 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管教又引导, 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管理新模式。

(三) 课改准备工作思路清晰

1. 成立课改组织机构。

成立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为学校推进课程改革提供决策、协调与保障;成立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 由学科负责人、学术专家、学校领导和家长、社区代表组成, 负责课程改革的总体规划与课程审核;成立课程实验研究小组, 负责课程的具体实施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 修订完善各种制度。

就课程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师培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修订并完善了实施新课程的各项配套制度, 汇编成《隆回二中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出台了《新课程选课方案》和《学生选课指导》等具体实施方案。

3. 加强教师五方面培训。

一是要求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以学科新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为主要内容, 加强教学研究;二是狠抓高一年级教师的跟进培训, 做到例会研讨, 专题研究;三是要求骨干教师指导和承担新课程示范课, 突出例案研究;四是把相关教师尤其是各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送出去培训, 同时积极参加省内外的各种培训和研讨;五是实施远程教育教学。

(四) 课程推进顺利

1. 课程开设。

在课程设置方面,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 普通高中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I课程和选修II课程。我校将选修I课程分为两类:规定必选课程和任选课程, 根据高考方案和学生的文理分科意向进行分类设置。我校将选修II课程分为三类:必选课程、定向选修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其必选课程和定向选修课程主要是为了形成和凸现办学特色。在课程编排方面, 高一年级以必修课程为主, 对体育、艺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科目实行分项选修。高二年级开齐必修课程, 增设选修课程, 各学科分学段 (或学期) 开设不少于2个模块 (或专题) 供学生选择, 实行教学班管理。高三年级以高考课程为主。

2. 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把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程作为学生必选的选修II课程。在体系结构上, 有义务劳动和爱心活动两大社区活动系列, 有走进军营、走进自然、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敬老院五项社会实践活动, 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文化、个人发展、现代科学五项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内容。在学分设置上, 要求学生每学期完成1个课题, 每个课题5学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按国家规定认定学分。在课时安排上, 研究性学习前五个学期平均每周安排3课时, 采用“1+2”的形式, 即一节课单独排, 用于集体指导活动;另两节课连排, 用于学生自行进行课题研究。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实行学校集中安排和学生自主安排相结合的方式。 (2) 校本课程的开设。校本课程是高中新课程中最具灵活性的课程, 也是我校的特色课程之一。按照我校校本课程体系, 分必选课程、定向选修和自由选修三种不同的形式。为彰显我校的办学理念, 将养成教育、“三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操风教育、军事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程等课程列为必选课程。同时学校制定了《校本研究方案》, 在教育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出了108个课题, 供教师选题研究, 并实行阶段性验收、成果奖励。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特长, 保证艺体特长生和学科奥赛尖子的发展, 将各种学科奥赛、音体美等艺术特长专业课程、文学教育、各种社团活动等课程列为定向选修课程。同时, 要求学生在三年内完成校本课程中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身心健康和生活技能四类学习领域中至少三个领域的校本课程修习任务。

3. 课程的评价。

(1) 学分管理。学分的认定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健康顺利的开展。根据上级文件的要求,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编印《隆回二中高中新课程改革学分认定》, 对学分认定的基本条件、学分认定程序、学分与学籍管理以及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2) 尝试创建学生成长记录袋, 其主要内容为学生自己选择的最能反映学习进步和成长历程的重要资料或作品。如学籍表、获奖证书、优秀作品、音像材料、证明、关于入团或入党方面的材料、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或总结、老师评语、学习能力评价等材料。学生收集材料必须有说明、体会或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由学生自己完成和保管, 教师指导, 家长参与, 学校提供展示平台。 (3)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规定,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我校将这六个方面进行了细化, 编制出《隆回二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目标评价项目和标准》, 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4. 调整学校管理机制。

在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行政管理及信息化管理手段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 (1) 学生管理的调整。实行教学班为主、辅导班为辅的教学管理方式。行政班以班主任管理为主, 教学班级以教师管理为主, 辅导班的具体管理和考核由教务处负责;实行学生导师制。导师的其主要职责是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知识现状与能力, 指导学生学习、选课和协调与同学、教师、社会的关系, 对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意见, 指导和协调学生做好成长记录袋工作, 协调并配合班主任工作。导师的选择原则上要充分尊重学生意愿, 可由学生自主选择, 也可由学校指派, 原则上保持高中三年不变。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一般不超过30人, 由教务处负责导师制度的实施与协调。 (2) 教师管理的调整。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 是课程改革前途与命运的决定性力量。为此学校重新修订学校各项管理制度 (如集体备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考核制度、年终考核制度、奖励方案、工资方案) , 将新课改的要求纳入其中, 为新课改的推行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3) 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的调整。除了成立课改领导小组、课程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外, 对学校各级部门职能进行重新定位, 明确各自的职责。教务处主要负责新课程的教学日常管理, 教科室主要负责新课程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研究, 办公室主要负责新课程实施方面的宣传工作;年级组主要负责学生新课程教育与新课程环境下的年级与班级管理;学科教研组主要负责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备课组主要负责教学的实施与研究。各部门分工负责, 协调一致, 切实保障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推进。 (4) 利用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进行管理。我校排课、查堂、考试、档案、学生管理等工作基本上都可以在计算机和网络上进行, 这为教学过程的监控分析、教与学的多元化的评价提供了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保障。

(五) 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1. 新课程实施与高考。

根据我们对全国四个实验省区的实施情况的了解, 高中课改与高考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担心影响高考成绩的疑虑普遍存在, 应试模式仍是主流。因此, 目前大力推进的高中课程改革需要有定位的思考, 同时应积极研究应对高考的策略。

2. 新课程实施与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 是课程改革前途与命运的决定性力量, 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实践效果。目前教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观念、课程意识不强, 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过于专业化。二是教师数量按现有的课程开设明显不足。

3. 课程资源的保障问题。

课程资源有效地利用和开发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校内课程资源方面, 学校师资、设施设备、经费、器材、场地等课程资源缺乏有效的分析和评估, 难以充分合理安排和利用。在校外课程资源方面, 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实用价值评估和经费保障, 导致校外资源开发利用不力, 资源的整合程度低, 效益不高。在教学经费方面, 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使用, 教材、场地设施的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 教师培训等等方面, 导致教学成本大为增加, 加上高中学校普遍负债运行的状况, 争取政策上的经费保障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参考文献

电子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篇11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强调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课程功能的改变必然要求课程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课程结构存在过分强调学科独立、纵向持续、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需要根据新的功能要求进行调整。因此,必须处理好分科与综合、持续与均衡、选修和必修的关系,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同时,课程改革要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学生需要现代化的课程内容。因此。要求改变目前部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象,重新确立每门学科领域内的精华内容,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处理好现代社会需求、学科发展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中的关系。目前,受到诸如学校硬件设施、教学时间、课程安排等很多条件的制约,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能否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的问题十分突出。笔者所在单位的课程改革已收到良好的效果,且在教学过程中正逐步尝试充分利用学校的软、硬件资源,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只有要求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配合教师的教学节奏,主动学习,师生共同配合,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学生初学电子专业基础课,很难将理论知识理解透彻。与其按照教科书生搬硬套。不如直接给学生展示电路的应用,让他们观察现象,对原理做一般性的介绍,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师再去传授知识就比较容易。这样,有意义的教学形成正反馈,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对此,笔者尝试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内容,涉及电工电子学中的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电子整机、电子测量等相关知识,并按照学生认知的顺序进行安排。本文以多谐振荡电路为实例,展示经笔者进行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设计,希望能与同行分享,并求得批评和建议。

1.原理图认识。中职学生对于原理图的认识较为困难。一方面,他们的学习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他们先前的认知不足。加之对中职生而言,社会需求还远没有到达原理分析这样的高度,所以笔者认为,中职学生对原理的认识只须限于一般性的理解,教学设计中对原理图的认识也可只作简要叙述。比如常用的晶体管多谐振荡电路由两个晶体管反相器经RC电路交叉耦合接成正反馈电路组成,两个电容器交替充放电使两三级管交替导通和截止,使电路不停地从一个状态自动翻转到另一个状态,形成自激振荡,从三极管的集电极可得到输出矩形脉冲。如果在集电极处安装红、绿两个发光二极管,则这两个红、绿灯将交替闪烁。诚如前述,学习之初,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电路的原理仅做了一般性地介绍,可顺便介绍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及工作条件,按照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待他们动手实践并观察结果之后,再回过头来理解电路的原理,会显得容易一些。

2.PCB版图识图。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必要让其接触实际操作训练。同时,电子专业中职生更应把PCB版图识图列入动手前的准备工作(PCB版图即PCB板背面铜片的布线图)。现在的任务是如何由学习电路图进而学习PCB装配图,即如何根据原理图将元器件画在版图的相应位置。这个过程完全需要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同时,教师要适当给予提示。如一块铜片上所有的焊盘对应的点都是等电位点。识别PCB版图时,尽量按照电路图元件排布顺序及特定元件的引脚特点来逐一识别元件安装的位置及极性。在正式安装前,要求先将元件画在对应的焊盘之间,即完成装配图。画装配图时,可抓住特定的焊盘优先考虑特殊元件的位置,比如根据焊盘排列特点,焊盘位置和三极管三个管脚类似。可以初步判断此处安装三极管。这样,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提示。自主学习,学生逐步掌握PCB版图的识别,即掌握画装配图的技巧。

3.安装元器件。学生根据正确的装配图,安装元器件。此时方为真正开始了操作,学生也是跃跃欲试。安装前,说明工艺要求,如结合常用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知识检测元器件的好坏,待所有元器件检测良好之后方可进行焊接;焊接时,注意焊接工艺,包括烙铁的使用、元器件焊接的高度、焊点的控制,等等。要求完成的安装实物既要美观,又要保证电气性能良好。这个阶段的学习可以讲解和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尽量让学生多练。在焊接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规范作业。同时,要以工厂的要求对待学生,如统一着装,遵守实验室相关规定,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感觉。完成焊接后,学生看着各自的“作品”,滋味不一,既有一些满足感,又会有一份担心,不知自己的焊接工艺能否过关。此时,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应有针对性地点评,及时帮助他们理清要求,调整情绪。经过训练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被点燃。都希望自己的焊接水平能够改进,争取“生产”优秀的产品……学生经过实践,体验了动手的艰辛与愉快,逐步熟悉了这门学科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身体和心理上都经过了一次洗礼,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充满了期待。

4.测量。很多学生完成安装后,往往会问教师:焊接结束是否代表整个学习的结束?怎样判断焊接的电气性能是否良好?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提出测量这一环节。用万用表、数字示波器及直流电压源,对完成的电路进行通电测量。在电源端施加9V左右的直流电源,观察红、绿两个灯的变化情况,以此初判电路电气性能的好坏。然后,再测量相关点的电压,两个三极管集电极的波形等。测量前,应教会学生使用万用表、直流稳压源及数字示波器,使之熟悉常用仪器的使用。最后,再结合原理图,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至此,学生的学习上升到了更高的阶段。

5.用ProteI画图软件进行原理图与PCB版图的制作。Protel软件是电子专业常用的绘图及PCB版图制作的工具,学生学会使用该软件是电子专业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在前述一系列学习的铺垫下,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不但记忆犹新,进而兴趣倍增,收到了良性循环的效果,对整个软件的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积极思考,画出不同的原理图。如果学校有条件,还可让学生根据PCB版图,自己动手制作出相应的PCB电路板。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 篇12

《数控技术应用》是我校特色专业。为顺应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数控技术课程建设显示出了强劲的改革发展势头, 在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积极探索, 稳步实施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与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

1、指导思想

以提高新时代具有高素质的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以探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高职教育模式为主题, 以改革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 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为核心, 以培养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品检和质检管理等方面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以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特点, 以校企紧密结合所建立的共享、双赢的机制为人才培养途径。

2、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面向生产一线, 从事数控加工、数控编程, 数控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和数控加工技术管理的中高维修应用专门人才。学生应具备下列基本能力: (1) 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 (2) 数控编程能力; (3) 品检与质量管理能力。还应具备下列专业综合能力: (1) 普通机床的使用能力; (2) 数控加工工艺编制能力; (3) 计算机操作及应有能力; (4) CAD/CAM等软件的使用能力; (5) 数控专业外语的使用能力, 同时应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二、加强实践教学, 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 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坚持工程的灵魂是实践、工程教育本质是实践、实际、实干、实绩、实效的原则, 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在理论教学结束后, 进行集中实习,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 遵循由基本技能到专项能力再到综合能力训练的程序, 运用分散在课外的实践和集中周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建立与理论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 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组织职业技能建设了数控实训工房、数控加工仿真实验室和CAD/CAM一体化软件室, 形成了完善的工等级考证, 把工程教育融入到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我校内设实践培训基地。进行UG三维设计与自动编程和数控操作培训, 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结合教学与科研, 开展数控技术工程训练和指导, 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积极开展数控创新制作。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投入工作, 缩短了磨合期。贴近企业生产实际。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改革考核方式, 客观评价学生综合能力

根据课程的不同, 可以把过去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闭开卷结合。同时对部分课程实行教考分离, 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成绩的评估方面都要占一定的比例。质量评价是教学工作的指挥棒, 要改变以课程终极考试成绩作为学科成绩的传统做法, 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 强化过程考核。部分由理论教学和训练项目共同组成的核心课程, 学生的课程最终成绩可由各技能训练项目的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按权重综合评定。如数控控制, 平时成绩占20%, 平时测试占10%, 课堂提问占10%, 实验考核占10%, 期未考试占50%。

1、闭卷

闭卷主要考核数控基本理论知识, 如数控机床及工作原理 (组成结构、插补原理、控制原理、伺服系统等) ;数控加工工艺 (加工工艺规范、工作装夹与夹具应用、刀具及切削参数选择与应用等) 。

2、开卷

开卷主要考核工艺设计与编程, 工艺设计与编程主要考查学生工艺分析能力、程序编制及优化能力。

3、实际操作

机床操作主要考查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实践操作要求。从零件的图形设计、工艺分析到编制出数控加工程序, 经计算机模拟仿真, 最后操作机床加工出所设计的零件, 这种考试方式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

实际操作考核分为过程考核与结果两部分。

(1) 过程考核:过程考核主要考核学生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

(2) 结果考核:结果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与发挥。

四、编写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改革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和传播媒介, 为适应我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化, 相应地对原有的教材内容做适当的调整、补充、重组, 充分体现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程团队编写《数控技术实习指导书》、《数控技术习题集》、《数控铣床实习讲义》、《数控车床实习讲义》、《典型零件数控车削加工》等实践教学改革教材, 并在教学中应用, 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 提倡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运用老师导学 (启发、诱导和讨论) 、学生自学、共同讨论、共同分析、学生归纳、老师总结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 让教师尽可能地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1、教学的组织模式

采用“车间教学”的组织形式, 分大班为若干“班组”。让学生作为准员工体会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 以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降低班级人数多造成的管理困难。

小组工作方式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责任心, 不仅达到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更加强化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

2、编写教学指南 (引导文)

每任务前发给学生, 上面写明本课程的地位、目的、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参考书目、考试方法、教学手段等。让学生进行该工作任务有一个总体了解, 便于明确学习目标, 进行自我学习与评价。

3、教学与学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中心

六、收集大量的数控技术教学改革实践的反馈意见

教学改革已在教学中应用, 课程或实习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写学习心得, 发放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改革的调查表, 利用网络评教系统, 广泛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和要求, 为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参考,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反映, 教改效果良好。

七、结束语

数控技术学科, 已随先进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 有了新的发展切入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 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 单纯的知识堆砌, 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课程的出路在于如何合理的保留基础, 加强融合, 积极外延。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以知识为依托, 能力培养为主体, 素质教育为目的, 进一步加强先进制造技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使更多学生成为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继军.数控专业课程模式的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 .

上一篇:仪器分析实训教学下一篇:实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