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医学(精选8篇)
物理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医学 篇1
对于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物理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是继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之后的一门理论化学课程。其内容除了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知识外,还与物理学、高等数学和生物化学等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又为后继课程如药物化学、药剂学等的学习提供方法和理论指导,它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并且药学研究的整个过程都与物理化学密切相关。由于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较为突出,同时物理化学理论性强、公式多、逻辑性强,教师感到难教,学生觉得难学。学生觉得难学、枯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缺乏与实际应用特别是药学实际的密切联系,致使学生觉得不能学以致用,导致缺乏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物理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特别是药学实践的联系和融合是至关重要的。
物理化学理论抽象、概念多、公式多,初学者不易掌握。如果在授课时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应用概念、公式去解题,学生往往会感到课程既难学又似乎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结合药学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讲授,把抽象的物理化学原理与药学实践相结合,注意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物理化学可为药物新剂型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混悬液、乳状液、胶体等剂型的药物配制都需要应用表面化学和胶体的知识点。例如,固体分散体是提高药物吸收效果和生物利用度的有效方法,利用物化中的低共熔相图原理,使药物与载体以低共熔比例共存时,制成的药物具有均匀的微细分散结构,可大大改善其溶出速度。如灰黄霉素-酒石酸低共熔混合物的溶出速度比纯灰黄霉素的大2.7倍;48%尿素与52%磺胺噻唑制成的低共熔混合物的溶出速度是纯磺胺噻唑的12倍[2]。微乳作为新的给药系统之一,近年来被用于多种药物制剂的开发,其突出优点有增溶,促进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过敏反应等。如抗肿瘤药喜树碱在微乳中的溶解度提高23倍[1]。在介绍胶体分散体系时,通过给学生引入“微乳”的实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化学中枯燥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物理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医学 篇2
1 使学生明确物理化学的任务和学习内容
物理化学又称理论化学,是化学的理论基础。它是用数学工具,物理方法来研究化学反应的,是集物理、数学和化学于一身的一门学科。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物质结构共同构成物理化学的三大支柱,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化学热力学研究的是化学反应能量转化及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动力学则是研究反应的速率和机理;物质结构是研究原子在空间结合成分子的规律及结构与性能间的联系。化学平衡、相平衡、电化学、界面现象与胶体,从属于以上三大部分,是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应用。
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务必使学生明确物理化学在医学专业中的应用和重要性。热力学和动力学二者相辅相成,是其他各章节的理论基础,故在后续授课过程中可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调度,不必拘泥于教材按章逐节的教学框架,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框架式学习的方法。一门功课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它的框架,物理化学也不例外。至于具体内容,由于时间有限,在一门课程中,我们往往只能学习其中少量最精华的部分。但是有了框架,熟悉了典型的内容,以后通过长期的自学,就可以掌握广博而贯通的知识,并用来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框架学习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化学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感到枯燥,致使学习兴趣不高,影响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中若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讲到相关理论时联系一些实际应用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答,使他们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1]。如化学热力学知识的指导作用。我们知道,在化工生产中的能量衡算与能量的合理利用问题,在设计新的反应路线和研制新的化学产品时,有关反应的方向和限度问题等,都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上世纪末,人们试图用石墨制造金刚石,但无数次的实验均以失败告终。后来通过热力学的计算证明,在常温下只有当压力超过大气压力15000倍时,石墨才有可能转变为金刚石。人造金刚石的制造成功,充分显示了热力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再如药物合成的可能性,我们可用热力学的三个判据来判断(即熵判据、亥姆霍兹能判据和吉布斯能判据)。这是因为热力学可行的过程,动力学的研究才有实际意义,像在热力学的发展史上第一类和第二类永动机的研制失败是一样的;合成产物最高产率的确定,可用化学平衡的知识来求解;产物稳定性的问题,可借助化学动力学中的阿伦尼乌斯公式来计算;活性产物的提取和分离,要借助于相平衡的理论。由此可见,化学热力学在新型药物及新剂型的研制和生产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日常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通过热力学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自发过程。自发过程[2]具有方向的单一性和限度,热量传递的限度是两个物体的温度相等。再有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利用这个特点,可修建大坝蓄水,配上适当的动力装置,就可进行水力发电。这是自发过程的另一个特点,即具有作功的本领。同样,利用风力发电,是根据气体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这个现象,它也是自发过程,依然能够作功。再有在医院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病人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换药或服药以及注射。这是因为药物在人体内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有一个浓度范围,浓度太小,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我们在学习了化学动力学之后,可以知道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常被认为是一级反应。利用其积分速率方程,可以求出药物的半衰期及其浓度变化,从而为临床上定时科学用药提供理论指导。还有制药工厂中,常将难溶性药物作高辛微粉化处理,使其粒径控制在3.7μm左右,这是为了提高其在胃肠液中的溶解速度,增加药效,它是利用了物质的表面性质规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实践性的原则,这是由物理化学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在学习中,首先获得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实验,再现生动、鲜明的事实,这叫做以“物“喻“理“。物理化学为我们提供知识、解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并造福于社会,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感受到“知识就是生产力“的内涵。
3 重视哲学思想在物理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共同、普遍的规律和原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3]。物理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内在机理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哲学思想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他们学习和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们知道,任何真理都是有其适用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物理化学中的原理和定律,都是有其适用条件的。例如,热力学的四个基本关系式的适用条件是定组成、只作体积功的封闭体系,而与过程是否可逆无关。它们既不能用于做非体积功(如电功、表面功等)的体系,也不能用于敞开体系。又如,熵判据适用于孤立体系的任何过程,我们用它来判断一个过程能否自发进行时,必须同时考虑系统和环境的熵变。如果忽略了环境的熵变,则往往会的得到相反的结论,即犯了“南辕北辙“的错误。举个实例来说,1mol的-5℃过冷液体苯在一个大气压下变为固态苯,这是一个自发的不可逆过程。若仅考虑系统的熵变(计算后得负值),根据熵增原理就会得到错误的结果。这是大家值得注意的问题。同样是上例,如果我们用吉布斯能判据来考虑,则只须计算系统的吉布斯能变化。因为上述过程是在等温、等压和非体积功为零的条件下进行的,并且没有物质的交换。但我们要看到,吉布斯能判据的应用范围比熵判据要窄的多,不过一般化学反应都是在等温、等压条件下进行的,这个判据比较实用,而熵判据用起来则比较繁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到公式及定理的使用和限制条件,否则就会导致严重的错误。
4 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我国的孔子曾讲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古希腊的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曾用“问答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以探求真理;古印度的释迦牟尼提出“标月之指”的教授方法,让他的信徒循着他指出的方向自己去发现真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应起到引路的作用,只讲授有关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介绍一些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较多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注重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独立的预习和复习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大学生逐步地过渡到独立学习有重要意义。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的发展。
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36%,比例较大。二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物理化学实验中,有的同学不擅于思考,对于做出的实验数据没有进行认真地讨论,即使有的实验失败了,也要让他们自己找原因。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能够给出他们自己的实验方法,并且安排学生进行几个带有设计性的实验,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的思考、探索。科研本身就是创新,实践性的科研和理论教学要联系起来[4]。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鼓励他们利用图书馆、网络以及到工厂进行实际调查等多渠道收集信息,广泛地查阅资料,了解课题发展的前沿。给学生提供一些研究性实验的体会,从实验题目的选择、实验路线的制定到实验数据的分析,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5 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课教学是高校重要的教学形式,是实现高等教育目的不可缺少的教学活动。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能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5]。直观性、操作性以及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是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特点。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在课堂上已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在具体操作中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深度,广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区别于其它实验教学,其实验选题几乎全部是通过仪器的操作去获取定量实验数据,所以在物理化学的实验操作中不同于先行课中所训练的实验操作,它是原有实验操作的提高与深化,它也不同于后续的毕业论文中所遇到的实验操作,它应为这些更为综合的实验操作打下良好的实验基础。抓好这一能力的培养是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正因为学生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会接触到大量的仪器设备、让学生在了解所用仪器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及性能的基础上通过亲自的实践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掌握一些仪器设备一般的维护常识和简单故障排除的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个实验室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6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多样的教学方法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事必有法,然后可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适时地选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中可引入一些教学内容的动态演示系统,如气体的混合,焦耳实验,希托夫法测定离子迁移数,以及复杂反应的动力学过程,胶束的增溶过程等。适时将演示实验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可提高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如在讲解“表面张力”定义时,教材上是这样定义的,“表面张力是垂直作用在表面上单位长度线段上的力,方向和表面相切”,学生普遍反映不好理解。我们通过以下实验来验证表面张力存在:取两块同样的玻璃板,紧贴在一起,用双手很容易将之分开;然后,在这两块玻璃板中间滴入几滴水,过一会儿,让学生尝试分开两块玻璃板,结果都无法将其分开。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表面张力确实存在。同时,我们结合液滴呈球形等实例,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表面张力”这一定义。在课件内容及制作的表现形式[6]上力求创新,突出药学、生物学特点,注重药学、生物学知识的介绍,把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物理化学已渗透到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物理化学的教学将对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物理化学的教学工作,应当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合理取舍适合医学专业的理论知识,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并注重用物理化学原理去阐明医学中的有关现象、规律及应用。再有我们应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使这门课程不再难懂、难学、难教,这样物理化学的教学改革也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习保民.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药学教育,2006,22(2):39-41.
[2]侯新朴.物理化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0.
[3]张之沧.科学技术哲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8.
[4]周广芬,杨久义.创新教育在物理化学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3(3):64-65.
[5]付飞鹤.高职院校化学实验课教学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J].科技信息,2010:603.
物理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医学 篇3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在基础医学中生物化学的发展是最为快速的且最有活力的。根据医学生物化学在教学发展中和新医学模式存在的不符合问题,我们必须对生物化学的一些教学进行改革。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有主动性,并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提高,让学生可以真正的实现全面发展。
一、调整教学目标,培养人文素质
医学和医学教育中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关系着人民的生命安全。新医学模式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对社会的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深刻的探索,正确掌握和了解个人心理,处理好医生和患者、家属人员之间的关系。但是我国医学系统中写作精神比较差,团体意识不足,并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观念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那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改革,还需要在医学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意识,才能真正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提高。通过对生物化学教学的不断实践,给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二、完善教学内容,夯实医学基础
1、抓好教学环节,注重三基培养。所谓的医学三基包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医生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水平可以通过三基的高低来进行展现。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院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所以,这么学科的学习情况会直接影响后期其它学科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对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素质进行培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培养有效的复合型人才,保证学生有较强的能力、较高的素质和扎实的基础。在生物化学实践课中,需要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掌控,教师可以选择集体备课,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辅导,加强学生考试纪律。此外,还可以建立相关的校园网、QQ群、微信群、邮箱等方式,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的交流,对教学信息和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发布和提醒,同时对学生的课后习题情况进行及时的批阅和理解,并对教学的节奏和重点进行掌握,保证学生对专业知识中遗漏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补充。
2、搞好课堂设计。生物化学作为生命学科中的领先科目,因此生物化学具有三个特点:理论性、实验性和交叉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其涉及的内容和信息较多,教师所面临的教学难点就比较大。想要在固定的课时和时间内让学生接受最多的内容,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和设计,保证课堂时间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改善。例如,对典型的案例进行研究,通过案例引用,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得到提高;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对学科的内容和深度进行调整,并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保证课堂学习气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对课程之间的链接进行加强,由于生命学科的各个学科都和生物化学有着重要的联系,而且生物化学本身就比较复杂。所以,课程之间的链接和学生学习生物化学课程的顺利性,有着重要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教学内容重点的明确,保证学习的鲜明性。学生在后期学习和实践中才能真正的对内容进行掌握和了解。
3、开展第二课堂。开展第二课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并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保证对学科的最新进展进行及时的掌握。(1)教師可以在轻松的范围内对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和补充;(2)利用新媒体技术对課件进行反复的观看和学习;(3)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和分析;(4)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教堂中的主动性,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扩宽,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能力,完善知识结构;(5)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参与到感兴趣的活动小组和课题研究中,并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全方位的提升,并对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提高。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1、开展双语教学。我国社会和科技的共同进步,让生物化学领域对新知识和技术有了更及时的掌握和学习。其中,语言是作为最主要的交流工具,是对新知识掌握的前提。因此熟练掌握英语就变得更为重要,只有提高自身的交流能力才能更好的与国际同行进行交际,也可以更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也是新时期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和必备的竞争能力。只有对语言困难进行克服,才能真正的对医学生化专业中的新理论和技术进行及时的了解。生物化学学科本身发展的速度就比较快,面对其高速发展,学生想要更快的进行接受,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双语教学,学生更需要主动的对自己的英语能力进行提高。保证自身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及时的对生物化学核心内容进行掌握,同时更客观的对知识和信息进行了解。
2、运用多媒体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了更充分的利用,并用多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的展现,改善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内容,并对知识进行掌握,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扩充,还可以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调动;此外,多媒体技术还真正实现了教学共享、资源共享,让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得到更多的知识,实现教师能力的提高,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需要进行改革和优化,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实践,才能有效保证人才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让医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得到统一协调的发展。通过不断实践发现,学生对教学的改革是支持的。随着我国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人们需要对思想进行解放,务必实事求是,并在教学改革中进行深入的探索,为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黄柏青.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01:100-103.
[2] 林心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学院校学生国际化培养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
[3] 汤颖.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技术世界,2015,09:198.
物理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医学 篇4
【摘 要】医学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基础学科。本文针对成都医学院以往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模式,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改革思考实践,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在2l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多学科融合的历史时期,改革发展中的中国为了培养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各高等院校开始进行全面的探索性教学改革,实现生物医学从单一的教授模式向多层次多方面综合模式的转变。针对成都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以往教学模式下的一些不足,以及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互动中的意见,提出部分教学改革的相关看法,以希望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 理论课授课内容及方法改良
1.授课内容的改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曾对生命构成严重危害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新的病原微生物及所致疾病不断被发现,同时伴随“基因组时代”的来临和生态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新的医学模式已经形成。
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微生物学教学的重点与非重点内容必须结合实际,不断加以调整,淘汰旧的内容,添加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进展:微生物总论主要介绍相应微生物的共性,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在各论教学中对已得到有效控制的疾病病原体精简教学时数,重点应是耐药菌株、条件致病菌、与优生有关的病毒,以及无特异性防治方法发病率又高的病原微生物等内容,同时将那些对人类健康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新现传染病及时吸收融入到教学中,如SARS、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利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开阔了学生知识面。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和现代高新技术的结合,贯穿微生态学思想,以课后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微生物学的最新进展与技术,引导学生利用微生态学的新思维方式,全面思考和分析微生物疾病的发生过程。
1.2 授课方式与方法改进
1.2.1进一步推广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微生物看不见、摸不着的独特之处,使得微生物学教学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会给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通过微观结构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条件的甚至可以采用简短录像,例如被狂犬咬后的紧急处理、发作的症状等等以加深学生影响。同时信息含量大、重现力强的优点可以缓解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1.2.2各种教学法的综合使用
1.2.2.1“提问式”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
学起源思,思源于疑,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此法分成授课前、授课时和授课后提问三个阶段。有些问题先提出来,再让学生回答,有些问题提出来是引起同学注意,有些问题老师可自问自答,通过这样对授课内容的每个问题进行论述,使教学内容更有机地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1.2.2.2“探讨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学生在细菌各论学习中所遇到“记不住、理不清、容易混、枯燥乏味、缺乏兴趣”的情况,在细菌各论课堂教学上可采取在老师指导下,组织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选择针对性强、比较简单的临床病例,确定讨论范围,提出思考性讨论问题;围绕问题组织课堂讨论,讨论由老师主持,学生围绕问题自由发言,各述其见,互相补充纠正。老师针对学生考虑不到的以及抓不住的重点问题进行引导;针对讨论结果进行小结,小结的主要内容是归纳总结自学内容的要点,回答学生在自学中提出的倾向性问题。
根据对06级临床本科抽样统计,95.42%的学生反映该教学法很好,充分发挥了学生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和主体作用,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了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3“自学指导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本科医学微生物细菌各论教学中可进行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进行必要指导的“自学指导式”教学方法。其基本步骤是:编写自学提纲;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提示自学讲义,老师在课堂巡视,启发答疑;最后进行小结。该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2.2.4“逆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逆向式教学法即颠倒教科书的常规编排顺序,根据具体的对象,先讲其所致疾病和预防原则、微生物学检查,再推导出其生物学特性。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把生物学特性等枯燥乏味、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转变为培养分析问题能力的训练。
1.2.2.5“总结归纳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微生物各论部分内容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容易混淆。为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需根据不同病原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防治等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在归纳中注重不宜归纳但又须抓住知识点的引入强调,使混杂的各论内容展现出一定规律,有利于学生分清知识的层次,明确重点,加强知识点的记忆及知识系统化理解的能力。
1.2.2.6“对比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有比较才有鉴别。微生物各种病原存在共性也有个性,记忆起来容易混淆,通过采用表格或图解的方式将相似的病原进行比较,使其共性和个性一目了然,记忆起来就轻松多了。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解决了易于混淆的微生物内容。
1.2.2.7“点睛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例如在讲述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之后,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指出其特点为“抗、馋、懒、顽、变”五个字,使其概念十分形象,便于学生能抓注重点,加深理解记忆。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目的,单独或组合采用以上各种方法,以求使学生最为清晰明了的对课堂所授知识达到深入的了解。
2 实验方法改进
以往微生物实验课教学是将其仅仅作为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其内容大多为验证性实验,传授方式亦为灌输式。通过吸取其它院校的实验教学成果并结合本教研室多年来积累的实验教学经验,实验教学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性改革。
2.1集中安排实验教学
以往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实验课通常穿插在理论课之间。由于学生缺少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了解,只能机械、抽象地观察实验现象,教学成效甚微。实验改革可将微生物学实验课集中安排在大部分理论课完成后进行,实验时间可根据实验内容进行相应调整,使其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再仅仅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此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既增加了学习热情,也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2.2优化重组实验教学内容
为保持实验教学的连续性、系统性,需要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打破章节顺序,将全部实验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该部分内容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并结合示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让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一般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科学作风。
第二部分为综合性实验:在完成基础操作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结合病例,让学生完成由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组成的几大实验。大实验的全过程均由各实验小组在实验讲义指导下合作进行,使学生变被动上实验课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第三部分为设计性实验:学生自愿组成若干个实验小组,由教研室教师拟定或学生通过兴趣爱好自行确立几个方向,自愿选择一项实验方向进行专题设计。学生通过自己查阅相关的书籍与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在约定的时间内开放实验室,教师负责实验监督,学生实施具体的实验操作,进行实验结果综合分析,小组递交论文式实验报告。该实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对选题和论证、实验的实施及问题解决、结果分析和讨论充分的了解熟练。通过对06级临床本科进行实验改革试点,发现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该实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对选题和论证、实验的实施及问题解决、结果分析和讨论充分的了解熟练。
2.3考核方法改进
过去的微生物实验根据实验报告判定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10%,这种评分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尝试将实验课的成绩提高到30%,考核方法更为多样化,分为实验报告10%,实验操作10%,口试5%,实验设计5%。在设计性、探索性及综合性实验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及余地,使学生对医学研究的选题和论证实验的实施及问题解决、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答辩及科研论文的撰写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的考试方法有助于开阔视野,培养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事业大有裨益。
在今后的几年中,本课程将以省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为建设目标,对照“创一流院校,建一流课程”的具体要求,针对自身的差距和不足重点整改,争取早日跨入国家精品课程行列。
参考文献:
[1]闻玉梅.美国微生物学会会讯摘要[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5):32.
[2]胡海峰,张琴,朱宝泉.国外医学抗生素分册,2OO2,23(3):124-128.
[3]金桂花,李芳芳,孟繁平.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优化改革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8(3):225-226.
[4]陈芝,宋渊,袁红莉.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8:28.
[5]于秀玲,杨革.微生物工程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33(1):125-128.
物理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医学 篇5
摘要:应用型人才是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本文从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建立专业化数学知识体系和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构建与专业相结合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高等数学,专业化,教学模式,教学评价
培养能适应生产和管理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高专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医学类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教学来说,其重点应放在数学知识的专业应用上,但现实中数学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如何使高等数学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联系在一起,能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是高职高专学校数学教师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高等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数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以“学科为主导”进行设计和建构的,过分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忽略了不同专业的需要和发展,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对学生以及专业课教师的调查发现,很多医学类高职专科院校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学生“专升本”考试的需要。高等数学教师基本上是按“专升本”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只负责讲授数学知识,既不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和数学的人文教育功能,也不注重数学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考虑数学知识在学生专业学习上的需求,不知道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需要哪些数学知识基础,更谈不上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讲授不同的数学内
容。而专业课教师对专业课中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则“一放了之”,只负责讲授专业课知识。近几年来,许多高职高专学校虽然对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手段等进行了优化调整和改革,但在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等方面仍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二、构建与专业相结合的高等数学教学体系
1、把握专业特点,践行数学教学为专业服务的理念
高等数学不仅是文化基础课,也是重要的实用工具课。其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医学类专科学校高等数学教学应该在兼顾数学知识体系内在逻辑要求和基础性地位、体现数学的人文教育功能的同时,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取舍以及教学计划的安排等,遵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数学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学原则,把“为专业课服务”作为高等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专业特点,尽可能以相关专业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为例引入高等数学教学,注重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精选一些与专业课有关、能体现高等数学知识在专业中的应用的例子,用高等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专业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充分体现数学的运用功能,培养学生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2、优化教学内容,构建专业化数学知识体系
本着“理论够用,服务专业,突出应用,提高能力”的教学理念,在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数学教师对于不同
专业学生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会用到哪些高等数学知识?用在哪里?怎么用?等等问题应充分了解。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体现专业特点,体现数学教学服务于专业的理念,打破数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选取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计划,并设计不同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相应的教材和教学用书,使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对各部分数学知识要求深度的不同,把知识内容划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选修模块,针对不同专业选取不同模块进行教学。其中,基础模块的设定是为了保证各专业学生掌握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每个专业学生必修的内容,重点突出“必需”二字。比如,一元微积分学中函数、极限、连续、导数、微分、积分等内容。专业模块的设定是根据不同专业对各部分数学知识需要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地进行设置的,主要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和工具性特点,重点突出“够用”二字。比如针对药学专业学生所选取的“概率统计、微分方程”等内容。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有进修、继续学习等需要的学生而设置的,如数学建模和数学软件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上课时数和选取教学内容。
3、立足学生实际,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作为一门科学,高等数学有其固有的特点,即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高等数学中如极限、连续、导数、积分等很多重要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在课堂上有限时间内通过语言描绘和板书很难使学生完全理解。但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对这些知识内容的理解又是必须的,因此,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数学基础,把握好理论推导的深度,适度简化逻辑论证,尽可能
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实际教学中,既充分发挥传统的黑板板书生动灵活、交互性强、个性化突出等优点,又注重计算机等现代教育媒体图文声并茂、形象具体、灵活多样又节省时间等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与黑板板书有机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例如,在求曲边梯形面积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分割越细密、小矩形个数越多,所有小矩形面积之和就越接近于曲边梯形面积,当分割无限细密时,所有小矩形面积之和就是曲边梯形面积的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定积分的概念是很有帮助的。
4、体现学以致用,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和数学越来越密不可分。例如,医学研究中的蛛网模型、细菌繁殖模型、口服给药模型等都与一元微分学中的极限、微分等密切相关;肿瘤生长模型、静脉滴注给药模型、传染病模型等都与微分方程密切相关;人口统计模型与定积分的应用密切相关等等。通过对这些模型的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使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将医药学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化,学会用数学模型处理医学研究中的问题。这样,既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5、注重学习过程,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高等数学课的教学在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基本原则下,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势在必行。
(1)“专业化”考核模式。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可通过适当的方式,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纳入考核内容,将数学理论考试和实践能力考核分开,各占相应的分值,使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学期总成绩的一部分,以鼓励和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理论学习为实际能力的提升。
(2)“一页开卷”模式。所谓“一页开卷”模式就是学生在考试前,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认真复习、总结和归纳,把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内容(如概念、定理、公式、典型例题以及知识结构等)书写在一张A4纸上,在考试时允许学生将这张纸带入考场,考试结束时,要求学生将这张纸连同试卷一起上交,并且这张纸上所记录的内容作为学生是否认真复习的表证,也作为教师评定成绩的内容之一。这种考试方法,既注重了学生的复习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又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减轻了学生的思想负担。
(3)学生出试卷模式。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可要求每个学生出一份试卷,并做好标准答案交给老师,期末统一考试试卷的全部或部分题目将在全班学生所出试卷中抽取,而且是学生所出试卷的原题。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评定可按照学生本人所出试卷的质量占30%、期末统一考试卷面成绩占70%进行评定。这种方式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给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
三、结束语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医学的发展既需要理论型、研究型人才,更需要大量技能型、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高等数学教学只有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找准高等数学与专业的切入点,加强与专业的相互融合和相互衔接,践行高等数学教学服务于专业的理念,建立能体现专业特色、符合专业实际需要的数学课程体系,才能充分体现高等数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物理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医学 篇6
陈长应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221116)
摘要: 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但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针对存在的问题,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策略作了一些改革尝试,以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
关键词:有机实验;教学策略;改革探索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此高职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化学是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是一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高职有机化学实验的现状分析 1.1 高职学生的学情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数是在高考中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学生化学基础知识较差。因为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教师主要注重理论学习,开设化学实验课的时数有限,所以学生对一些实验的基础知识了解很少,有的学生甚至没有见过相关的化学实验仪器,缺乏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1.2 实验教材及教学手段缺乏自主创新性
高职有机化学化学实验教材内容编排上做了一定的改动,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观念,增加了一些趣味性、实用性的实验,但仍有欠缺。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代表性的化学实验,大多数属于验证性实验,实验教材对每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内容、方法、步骤、记录表格等一应俱全,不利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致学生对实验不重视,操作能力始终得不到提高。
1.3实验教学模式单一,不适应企业的需要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按方抓药的情况。教师按照实验教材布置学生预习,实验员准备实验药品和仪器,实验课上教师讲解实验目的、要求、分析其原理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学生进行操作,写实验报告。这种方法使学生得到了基本实验操作的训练,现有的实验教材中以基本技能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在教材上可以找到完整的实验步骤以及反应现象,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有限。对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课堂的实验教学难以提供其反复锻炼的机会,而对于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来说,课堂上规定的实验项目难以满足其好奇心。这样的实验教学只能培养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不能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很难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2.实验教学策略的改变
要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就要改革传统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综合技能,以适应企业的需求。2.1螺旋式上升实验教学策略 实验课的教学,不仅要根据教材编写的逻辑顺序,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实验教学内容,由低到高,分成几个模块,螺旋式的上升,逐渐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第一模块:有机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及基本训练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化学实验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一些有毒易挥发、易燃、易爆、易碎等实验药品、仪器和实验产物,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当容易产生一些安全事故,如果产生安全事故,不光对人生和财产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也对很多同学的后续学习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切勿忽视安全教育。基本训练主要内容是蒸馏、分馏、减压蒸馏、重结晶、萃取等,学生只有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才能逐步完成综合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一定要加强学生有机化学基本训练教学,为达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模块:综合实验
选出操作性较强的制备实验集中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首先教师对实验进行操作讲解,特别强调实验的安全隐患,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次,老师应该注意随时纠正学生错误操作,逐步提高实验技能,为设计性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模块:设计性实验
学生根据教师确定的多个实验题目自己选题设计方案,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方案的可行性,首先考虑实验理论依据是否充分,其次兼顾经济性、环保性、实用性等因素。通过教师审阅与指导,要求学生通过仔细检查和修改,确立最完善的实验方案。在学生学习完成相关化学理论知识,学生基本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了独立操作。这样对化学实验的教学任务才能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会完整的实验研究方法,实现从知识技能向研究能力的转化过程,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2.2绿色环保策略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医药院校,每天都有大批学生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所用的化学药品种类多,消耗量大,而且大部分有腐蚀性或有毒,有的实验还伴随有毒或有害物质的产生。因此,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关注绿色环保问题。
第一,关注化学反应后残余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
化学反应除了产生所需要的产品外,往往还同时有其他物质生成,有些副产品可以在本化学反应系统中循环使用,而另有一些副产品则可以作为其他化学反应的原料或其他用途的资源,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要结合相应内容进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教育,特别是在进行学生化学实验前要告诫学生,实验后的残余废弃物要放到指定的容器中回收,不能随便丢弃,避免污染环境和造成资源浪费。
第二,提倡微型化实验,降低污染度
微型化学实验是在微型的化学仪器中进行的化学实验,微型仪器并非是常规仪器的简单缩小,而是根据微型实验的特点以及它的科学性进行设计、研制的,它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而获得比较明显的反应结果和准确的化学信息的一种新型的化学实验方法。采用微型化学实验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实验费用,降低环境污染,而且还可以扩大化学实验的覆盖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第三,多媒体辅助仿真实验
化学教学实验的绿色化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有些教材中的经典实验不具备绿色化条件,那么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实验,以动态直观的 方式介绍绿色化学实验,微型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并对实验过程进行了仿真,这就解决了一些药品昂贵,实验技术困难,实验设备困难等问题。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在教室里模拟实现大工厂里发生的过程,减少化学污染对学生身体的伤害。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进行模拟化学仿真实验还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辅助仿真实验,避免化学污染在化学实验中,有些实验常容易引起爆炸或必须使用有毒有害的试剂,或在实验中排放较多的有毒的气体、有毒废水,给师生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且对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目前还无法通过改进实验来实现绿色化或减少、减轻污染。对于这类实验,就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对实验原理、装置、流程、实验过程等进行仿真,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视等方式来进行,力求实验效果能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2.3弹性考核策略
有机化学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两方面的检查和评定,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以实验素养培养为导向的有机化学实验弹性考核体系,贯穿实验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加强实验考核是为了切实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而实验考核方法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在考核时要力求做到科学、全面、客观、真实。实验总成绩按 100分计,其中平时成绩占 70%,包括每次实验时的考勤、纪律、预习报告、操作过程、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方面。要求学生必须对实验操作过程写下实验记录,并在本次实验结束的时候,教师对实验记录签字。然后将此记录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以此来加强学生对实验操作的重视。另外,做实验时要装置合理醒目、仪器搭配合适要,操作规范。实验结束后,桌面整齐清洁,试剂、仪器摆放规整以及废弃的试剂要回收到指定的容器内等良好的实验习惯等也要计算到平时成绩当中去。期末理论笔试考核占10%,主要是针对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考核。期末实验操作考核占20%,要求在规定的考核时间内按照实验方案要求独立完成实验操作。这种考核方法能较为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促使他们在平时的实验中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2.4实验后的反思策略
实验结束后,必须对本次实验进行分析,但由于学生的实验速度不一,无法同时结束实验,也不可能让早结束的学生等全部同学结束后,听老师总结分析。针对此情况,采取了在做下一个实验中再讲解上一个实验的方法,这样既给学生一个再查询资料、讨论和思考的过程,又可以复习巩固上一个实验所应掌握的知识。对于老师的总结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纠正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操作错误,进一步培养学生操作的规范化;(2)分析注意事项的原由,探讨实验现象的理论解释,提问实验所涉及的思考题,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了解;(3)分析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总结经验。2.5实验教学和技能大赛相结合的策略
“学生是学校的根本,只有他们掌握应有的技能和知识并能学以致用、顺利就业,才能凸显学校的办学水平。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学生们提供就业平台。”学校教师通过这种对抗大赛的演练,不仅巩固理论知识,更锻炼了实践能力,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应用。学校通过参加各种大赛,了解当前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专业现状,抓住课程内涵所对应的职业内在需求,从教学体系、课程体制和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使课改真正到位,职业教育不但要传授动手能力等技能知识,还应该保证学 生的职业素养。首先,通过课改,学生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主动去参加比赛,为将来创造更多的机会。其次,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大赛中的表现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内在本质,对于学生而言,实现岗位与所学知识的零距离对接,有助于拓宽了他们的就业道路。
3.结论
化学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核心,是探索自然物质运动、变化及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只有充分重视实验教学、进行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田能瑾.面向21世纪对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0,19(4): 5-10.[2] 蔡支农.对高职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74-76 [3] 李秋荣,肖海燕,陈蓉娜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考[J].教学研究, 2011(2):47-49 [4] 赵同建.改革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5):198-200 [5] 王冰冰.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2(10):185-185 [6] 郭英,刘洁,伍百奇.有机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2):49-51
Exploring of the Reform of 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Teaching Strategy in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
CHEN Chang-Ying(Jiangsu Xuzhou High Medical Vocational School, Xuzhou 221116,China)
Abstract : Organic chemistry is a science based on experiment, but the traditional 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teaching exists many shortcomings, aimed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made some reform of 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teaching strategy to try, to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better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enterprise.Keywords: Organic experiment;The teaching strategy;Reform of exploring 作者简介: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篇7
1 更新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模式
1.1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保证教学质量
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 建立高素质、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是培养高质量、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先决条件。青年教师是未来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 应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鼓励和帮助教师外出进修、学习, 加强教师对学科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 尽可能多地了解交叉学科、相关学科的知识, 及时更新、完善知识结构, 教师之间应该互相听课、共同交流, 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 及时转化为教学成果, 提高教学队伍整体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1.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内容复杂、抽象, 系统性、联系性强, 加之新理论、新进展多, 教材就越来越厚, 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 更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 考试的通过率较低, 学生中流行一句顺口溜“生理、生化, 必有一挂” 也从侧面反映了生物化学难教、难学的学科特点。因此, 学生学习时通常在心理上有畏难、抵触情绪, 同时多数学生对学习生物化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今后当医生基本用不上生物化学知识, 造成学习信心、动力不足, 处于为了考试被动学习的状态。另一方面, 目前大多数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 教师满堂讲, 学生记满堂。有些老师甚至照本宣科, 缺乏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与扩展, 学生更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上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努力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 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启发式”、 “问题式”、“引导式”、“病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1], 多运用对比、比喻等使生物化学抽象的内容生动易懂, 生物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讲课过程中如果适当地引用一些与教材相关的生活常识、有趣的社会新闻也可加强学生对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实际, 优化教学内容
2.1 选择医学院校适用的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是联系基础与临床学科的纽带, 与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及临床各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叉。因此, 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应该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受旧教学模式、学时少、教师知识老化等影响, 目前我们的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跟不上学科的发展。医学院校生化教学应该有医学的特点, 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医学实际, 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为培养合格医务人员服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要对生化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对一些与医学无关、又非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尽量略讲。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由于基础和专业特点不同, 对课程学习的要求也不同, 应根据需要, 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 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特点进行讲授。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内容,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与其他学科如化学、生物学重复的部分只需简要介绍或不讲, 这样既能避免重复教学, 节省学时用于实践, 又保持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 解决了学科间的交叉问题。
2.2 使用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
我校本科一直使用人民卫生版《生物化学》 (周爱儒、查锡良主编) 本科教材, 最新的第七版包括了全面的基本知识点, 对学科的前沿进展也有所涉及, 是生物化学教学的权威教材, 但该书的内容很多, 全面详细的讲解需要大量的课时, 目前理论课学时有限, 而且对一般医学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该教材难度较大, 所以这套教材比较适宜作为学生的参考书。我校开设了临床医学、麻醉、护理、妇产、检验、影像、生物医学工程、法医等多个专业, 生物化学虽然是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但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对于把生物化学作为重点基础课的专业如临床、检验等, 生物化学的授课时间应多些;专业性强的麻醉、法医、检验专业等除了强调基础知识的讲解外, 还需对专业相关的具体章节有所侧重;对于专业基础要求较低的护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则强调其应用性, 这对授课者来讲要求更高, 既要通晓各章节理论知识, 还须侧重具体实践应用。因此, 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目前我们的教学内容没有充分体现医学的特点, 还束缚在传统的生化体系中, 与农业、生物专业的教学内容差别不大, 没有真正结合医学, 学生无法体会生化知识对医学的实用价值, 进而认为学习生化对今后的临床没什么用, 在学习上失去了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 现在的教师多不是医学专业的, 自身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 更难以在教学中联系医学临床。为此, 在学校的支持下, 教研室正在结合本校实际编写新教材, 一方面保留经典的生化理论章节, 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每章均增加了一节与医学的联系和病例, 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
3 改进教学手段, 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改进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计算机教学、视听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应用投影、录像、CAI课件等工具, 将抽象、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的辅助教学手段, 具有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动静结合、色调鲜明的特点, 实现了生物化学教学模式的重要转变[2]。生物化学是用化学的方法从分子水平探索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分子结构、代谢反应学生看不见摸不着, 难以理解和记忆,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声音、动画等可动态演示代谢过程, 生动直观的将抽象的知识系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建立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也有局限性和缺点, 多媒体教学注重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忽视了重要的人的因素。由于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切换快, 教师往往被束缚在电脑前面照屏幕宣读, 失去了作为教学主导的作用, 而学生上课时疲于抄课件, 甚至连听课的时间都没有, 降低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参与性。有些教师不加取舍地使用现成的课件, 或者只是简单地把所有文字都输入电脑制作成电子板书也容易影响学生听课的效果。因此, 应该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应注意教师的主导地位, 把握讲课速度, 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运用多媒体技术应重点解决抽象、难懂的知识点, 同时可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如板书等, 一些关键的重点、难点及本次课的内容骨架应通过板书反映出来, 适当的板书可放慢讲课节奏, 便于学生抓住重点, 把握难点, 帮助学生课后回忆和复习。板书还可以迫使教师离开电脑, 利于增强课堂互动以及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因此, 只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 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4 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培养医学生的科研素质
生物化学是实验科学, 除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外, 更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科研思维方式的培养, 实验教学目前存在着许多不足, 限制了学科的发展和创新。现代生物化学已经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 研究内容和实验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目前开设的生化实验内容多已过时, 大部分是验证性和重复性实验, 分子生物学技术很少体现, 实验内容与理论脱节。学生做实验只是机械地重复教师演示的操作步骤, 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不知道上实验课有什么用, 上课当然没什么兴趣。本科扩招后, 教师学生比例悬殊, 取消了实验考试, 主要以学生的实验报告和笔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 做不做实验一样, 打击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 实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为此, 教研室编写了新的实验教材, 调整、更新了实验内容, 一方面保留一些经典的生化实验, 使学生能掌握基本技能操作, 验证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增加了一些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综合实验, 并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 使学生在实验中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实验教学即可掌握实验技能又能帮助学生巩固理论课相关内容。
5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考试不仅能起到反馈、调节、促进教学的作用, 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帮助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及技能。目前的课程考试仍采用单一原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 主要以期末一次闭卷考试决定学生学业最后成绩, 没有充分重视如何科学、客观、综合的评价学生的素质、能力和课程成绩。考试以教师讲授为中心, 教考不分;试题内容偏重概念等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 多为填空、选择等客观题, 分析、论述等主观性试题少;重理论, 轻实践, 实验考试也以笔试的形式加在期末考试卷中, 学生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忽视实验技能的训练, 普遍有“高分低能”的现象。这种传统的标准化考试容易出现考试前突击记忆、死记硬背得高分的现象, 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压抑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 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最后成绩应该由平时考核、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构成, 平时考核主要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写学习报告或小论文, 增加实验操作考核评定, 并在学生中开展实验设计课, 算入总成绩, 闭卷考试在内容上不仅要对课程基本知识内容有足够的覆盖率, 也应涉及学科的新进展以及学科相关的临床知识, 增加主观题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课程考试的改革, 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达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目的。
总之, 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模式, 充实与更新教学内容, 合理运用教学手段,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创新型的医学人才。
摘要:结合近年川北医学院生物化学的教学实践, 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成绩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建议。以期不断改进和更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闫位娟, 李韬.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生物化学教学效果[J].教学改革, 2008, 6 (9) :802-803.
物理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医学 篇8
【关键词】WebQuest 医学生物化学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27-01
《医学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化学在医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更加重要,但是由于其与和临床联系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解决膨胀的学科知识与不断提高的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 [1]。
WebQuest课程是1995年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伯尼·道格(Bernie.Dodge)和汤姆·马奇(Tom.March)创立。它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课程单元,让学生开展以研究型学习为主的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解决问题,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2]。
目前,国外高校的许多教师建立了自己的Webquest课程网页,并开展教学实践。国内兴起的网络探究学习更是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观念推向学校与社会。WebQuest可操作性强、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理念,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3]。
1.现行WebQuest教学模式评价中的不足
1.1 评价目标不明确
现代教学设计强调的是过程性评价,而有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陈述不明确、不具体。有的未考虑到学生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未设计指导性意见。
1.2 评价方式不成熟
许多WebQuest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仅仅通过测量学习者的行为来评价其学习,不注重对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表征与结构的变化进行评价。
1.3 评价指标未细化
大多数的WebQuest学习评价指标是比较笼统的,没有具体的细化指标,如没有说明达到什么效果给出什么等级,这样的指标较易受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
2.WebQuest学习评价的构建策略
2.1 明确评价目标
教学评价具应达到如下目的:检查教学工作进行是否顺利,通过教学评价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师生提供及时、科学的反馈信息,以便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确定合理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的确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评价内容要丰富,既要关注学习效果,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态度及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等;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本身、教师、家长、同学等,以评价立体网络。
2.3 量化评价指标
量化的评价指标是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下检验教学设计成败的重要依据。评价指标应该运用具体、清楚、简练、可测量的术语来描述,以规避评价主体的主观因素对评价过程产生干扰。对评价指标的量化,应注重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要进行全面的评价。
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圣地亚哥州立大学Webquest研究中心提出评价要素,我们结合团队自身教学经验,对Webquest教学评价做出量化指标。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仅列举其中的教学资源指标作简单介绍:
参考文献:
[1]Bernie Dodge, WebQuest Taskonomy: Taxonomy of Tasks [DB/OL]. http://WebQuest.sdsu.edu/taskonomy.html,2007-1-16.
[2]粟敏,杨金莲,黄春霞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增加综合性实验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3):286-288.
【物理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医学】推荐阅读:
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01-04
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探索论文12-24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07-19
论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05-23
初中物理新课程中的评价改革探索08-23
化学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11-13
中职物理教学的改革10-18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10-23
教学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探索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