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2024-12-24

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探索论文(精选7篇)

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篇1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人力资源整合

1.1 师资队伍培养

具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目前临床生物化学教研室有7名教师, 其中博士2人、硕士2人, 副高2人。年轻教师占大多数, 是一支既具有扎实坚固的专业知识又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的队伍。他们了解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 能将最新的检测技术和信息介绍给学生, 将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和生动案例形象地结合于教学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 我们主动邀请教学督导来听课, 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帮助, 同时请学院讲课比赛获奖的教师做示范教学, 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1.2 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制度化

每学期进行2~3次集体备课或教学研讨活动, 教研活动涉及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的学术前沿知识和新技术, 并把这些新知识和新技术纳入教学内容, 克服教材内容的滞后现象。多年来, 教师之间形成了对教学问题、科研问题探讨、切磋的习惯, 在探讨的过程中统一认识, 以达到统一实验要求和目的、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2 重组实验教学内容,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2.1 建立“强化基础、注重综合, 谋求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实验教学方法

我校的医学检验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前3届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是以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为主的基本实验, 学生多处于被动操作的状态。为了改变以往的实验教学模式, 我们逐渐建立了“强化基础、注重综合, 谋求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实验教学方法, 增加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 在基本实验中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综合性实验中, 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在基本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 导入案例教学法,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相关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及从事科研的能力。

2.2 重组实验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独立思考能力, 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整体优化与筛选整合。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明确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课必须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综合性的专业实验技能和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等适应科研工作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 建立了涵盖基本技能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实验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1) 验证性实验。其技能性、验证性实验是以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为主的基本实验。如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基本技术、蛋白质测定等, 主要选择手工操作的实验方法, 目的是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2) 综合性实验。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综合应用以及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试剂盒广泛应用的情况下, 通过对乳酸脱氢酶 (LD) 测定试剂盒进行方法学评价实验, 安排有NADH正、负向反应测定LD的活性, 实际Km测定, 重复、干扰、回收、线性范围等方法学评价实验;又如从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肝损伤相关指标的检测 (胆红素、转氨酶活性测定) 等综合性实验, 使学生在教学中学会把所学知识点融会贯通,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创新设计性实验。旨在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如疑似糖尿病病例、各种不同类型高脂血症病例等, 由教师精心设计病例, 每4~6名学生为一个实验小组,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 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自选实验项目, 教师加以点评和指导, 确定和实施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 收集、整理实验数据, 分析总结并撰写实验小论文。

3 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实验教学考核不能单纯从掌握书本知识的程度来衡量学生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根据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课程教学大纲以及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 改革实验教学的考核方法, 并根据学科特点, 编写“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实践技能考核与评价体系”, 制订实验考核内容, 建立与实验教学改革相适应的考试与评价体系。除了基本技能考核外, 将综合性实验、创新设计性实验等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

美国临床化学协会提议, 医学检验人才必须具备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医学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技能等4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此次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我们试图借鉴国际检验医学人才培养的标准, 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实验教学方法, 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上, 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增强。

摘要:通过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 优化重组实验教学内容, 增加综合性、创新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改革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 导入案例教学法, 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得到创新性科学研究的锻炼, 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初步从事科研的能力。

关键词: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篇2

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的研究现状

以往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单方面的填充式教学,对于实验方面,学生们生搬硬套,照猫画虎,看着别人操作,缺乏自主性,对于实验完毕后的实验报告也大多都是采取“抄”的方式糊弄过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学方法传统,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首先,食品微生物检验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应与实践同步。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将实践课程放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再进行,虽然这种方法会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是,长期下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打击,最终成为教师单方面的填充式教学。

教学更新滞后,实验内容繁琐。食品微生物检验这个专业相对而言是一个冷门专业,所以它在教材的更新方面就相对落后于其他专业。比如说,新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已经出来了,而教学书上的方法还停留在以往的老版本,同时,教科书上大部分都只是介绍了国内的一些方法,国际上一些先进的方法和设备都没有介绍。

班级人数众多,实验设备有限。大部分的班级都是将学生分成小组去实验,但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一些内向的学生或者一些相对差的学生就不去动手,所以,一些学生还是什么都不懂。而且,实验前的准备一班都是教师已经准备好,学生们大部分都是对着老师进行复制式的操作。还有,实验报告大部分都是一个人写完,一个小组进行抄袭,最终什么都没有弄懂。

高职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教学改革主要是从学生观念,教学内容,实验方式三個方面进行一个系统的改进,对现存的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进,让课堂的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的认知改变了,课程的质量才能有所提升,学生是主体,课堂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有学生对课堂感兴趣,课程的改革才算成功。

改变学生的观念。通过开展一些讲座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学生心中一些错误认识,让学生明白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以及它的实用性。明确学习目的,才能带动学生学习的劲头。对学生进行一些系统的教学,打破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恐惧。而且,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这门学科将来也不会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相反,还要更轻松。还要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认识到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首先应该编写出一本能够跟上时代的教材,书中讲述的内容不应该是一些陈年落后的内容;其次,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每节课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而不应该只是读书,对学生进行填充式教学。安装一个多媒体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图文并茂的课堂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于课堂的教学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一些有关的东西。要注重引发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能够得到一个系统的认知。

对课程实验进行加强。最重要的是,坚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与实验应该同步,而不是在教学完毕后再进行实验,这样不仅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不能让学生的知识得到落实。对于实验时,教师也应进行一些指导,尽量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够做实验,还应让学生们进行实验交流,加强课程的学习。对于实验前准备工作,实验后的课程报告等都应让学生亲自去做。同时,学校应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们能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去做一些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对实验进行系统的认识,提高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对以后的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改革,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日子里,还将进一步探索、调整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改革的步伐,发现并改进课程的不足之处,为国家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单位: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检验分析化学的教学论文 篇3

一、完善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教学的措施

1.以行业岗位特征为依据,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以培养基层医疗机构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医学检验人才为目标。因此,优化分析化学教学内容,应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结合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应用到的分析技术,在课程内容上注意接近实际,把教学重点放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上。分析化学是在完成化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开设的,教学中可删除与无机化学重复的内容,侧重某些分析方法的原理、条件的选择、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的应用等内容,增加与后续课程有关或与检验工作关系密切的内容。例如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要详细讲解;滴定分析法中的酸碱、配位滴定在实践中应用较多,应详细讲解,而氧化还原、沉淀滴定应用较少,只讲典型分析方法即可;重量分析法选择只讲方法原理和结果计算;在光学分析法中以紫外一可见光谱法为重点讲授分子光谱;适当减少电化学部分的内容等。另外,通过讲座的形式补充一些前沿性知识,如电泳分析法在临床检验分析中的作用等,这样可使学生在学好基础理论的同时拓宽知识面。

2.加强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分析化学的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遵从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规律,删除一些陈旧过时的实验,加强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严格训练,并循序渐进的增设一些技能性和实用性的实验。拟定约8个学时的设计性实验内容,如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水的硬度测定等,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设计适合要求的分析方法,独立完成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教学中适时安排见习或实训,使实训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挂钩,这样可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使学生毕业后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

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分析化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保证教学效果,应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示范—纠正—评价”填鸭式教学法,而采用教师“提出核心问题—研究方案—指导讨论—评价分析”四步教学法。分析化学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学科,很多理论看不到摸不着,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做好以下几点,提高教学效果。第一,用生动的实例激起学习的兴趣分析化学是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一门学科,教师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毒豆芽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告诉学生这些事件中的成分如何分析。与现实应用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用贴近生活的类比加强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适的类比可使问题深入浅出。比如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概念,可用打靶作类比,准确度是接近靶心的程度,精密度是多次射击后集中的程度。这样的实例能加深学生对分析方法的认识和理解。第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是现代教学方法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教学手段之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形象生动地展示较为抽象的分析化学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巩固课堂效果。如在讲气相色谱时,以flash仿真动画的形式讲解整个仪器的工作流程,学生能真切的看到整个分析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4.逐步构建科学完善的考核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改变“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的传统考核方式,探索期末笔试、课堂提问、课程论文和实操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期末笔试综合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课堂提问主要考察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课程论文作为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操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由教师按照学生的具体表现并结合学生递交的实验报告给出课程的实操分数。公正、合理的考核制度,能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督促学生的日常学习,又能全面考察学生。5.提高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授课教师到医院、研究所等参观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同时请检测机构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给教师作专题讲座,提高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

二、结语

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篇4

分析化学实际上是一门治理专业、环境监测、化工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它具有很强实践性特点,教学基础是实验实训,主要培养目的就是大量培养技能型、高素质分析检验岗位人才,所以,需要重视和关注分析化学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确保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规范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责任、敬业、诚实、守信的综合素质,有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毕业前需要专业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以便于充分满足实际岗位需求。

一、分析检验岗位的分析化学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必要性

传统分析化学实验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定量分析,没有很强综合性的实验内容,不能充分了解和反应实际分析检验的情况。第二,定性分析以硫化氢为主线,存在很多复杂内容,是验证性实验,无机化学中已经对许多离子反应进行了实验。传统实验方式比较重视“菜谱式”操作,教师完成所有试验仪器的调试和药品的配制,甚至交代清楚所有试验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细节,学生仅仅只是依据实验课本进行操作就可以,完成称量、标定、测定的基本操作后,甚至不进行实验也可以完成报告。上述教学方式缺少创造性和思维训练的影响和激励,导致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实验操作和内容实用性以及重要性,导致学生对化学实验不感兴趣,形成不规范的基本操作,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不是很高,不能及时解决岗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开始大力改革分析化学实验实践教学,主要就是不断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改革经验,但是从理论到理论、从课堂到课堂还是会出现问题。高等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范围,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应用人才,为保证能够学以致用,逐渐朝着应用型人才方向改革分析化学实验教学。

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问题

传统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模式是教师讲课,学生操作,教师指导,教师会讲解好试验中需要的一切事宜,一般都是验证性试验,很少进行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单一、机械的实验方式,学生只能得到单一的结果,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限制学生发展和培养创造性思维,并且也会限制教学师资力量和教学力量,大大降低实验课时,导致实验项目和内容都相对简单,学生实际操作机会很少,不少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实验的重要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实验能力,实验的时候不规范、不严谨的操作,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高,不少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还不具备基本操作技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如,不少学生实验的时候不能规范使用天平,天平里散落药品、称量时不关天平门、随处乱记数据;不少学生在实验的时候不能正确使用锥形瓶和滴定管,锥形瓶不摇晃就实验;读取滴定管数据的时候,学生不能在垂直地面的时候从滴定架上取下滴定管行读数。不少学生不清楚有效数字的概念,试验中实际应用的时候,不能正确记录滴定管数据;分光光度实验的过程中,分组进行,不少学生不亲自实验操作,或只进行一次试验,促使不能合理应用实验设备等,此外,不完善的实验考核制度,评定学生实验成绩的方法比较简单,考核学生成绩的时候,存在很大主观性,不能全面考核每一个学生。

三、分析检验岗位的分析化学实验实训教学改革措施

(一)开设单独实训课程,提高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和学时

对于现阶段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比较少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学时,不能符合设计职业需求以及社会发展需求。不少大学开始大力改革应用化工技术的学科,在不降低教学内容和分析化学实训项目的前提下,单独开设化学检验职业技能实训课程,包括三种实训课和三十学时理论课,从而提高教学实训内容和学时,教师授课的时候尽可能选择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对实训教材内容进行精选,单独对实验内容进行考核,为进一步研究和获得分析检验职业证书和学生技能提供基础,为学生创造就业条件。

(二)加强实训过程控制以及基本技能操作训练

分析化学实验实训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三周实训,提高实训过程控制和训练基本技能的力度,需要教师不断规范基本操作技能,精心辅导、亲自示范、严格要求,并且对试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修正,技能训练始终贯穿在实验中。为了能够提高学生规范实验操作的能力,快速掌握实训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把实验中容易出错的部分变成顺口溜,边朗读、边操作,从而有效提高和方便学生记忆以及实际操作。如,滴定操作的时候基本口诀是,右手拿瓶,左手握塞,肘部固定,转腕摇晃。操作移液管的时候,右手持管按食指,吸取溶液先润洗,放溶液45度器壁,放完再停15秒。依据上述操作口诀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以及反复练习来逐渐完成试验的基本操作,并且实验中需要正确记录试验数据,如在分析万分之一天平的时候,需要在小数点第四位记录称量数据,记录常用滴定管数据的时候,需要在小数点第二位进行记录[5]。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知识水平以及操作技能等存在一定差距,促使教师实际教学中需要合理控制实训过程,并且分别指导学生不规范实验操作行为,集中分析和点评学生共性问题,保证可以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需要启发和引导解决问题的时候应用理论,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技能。完成实验以后需要及时总结和分析学生的错误操作,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避免以后出现类似错误。

(三)全过程分析检测实训,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

基本完成实验实训操作规范以后,还需要全过程分析学生化学实验实训的内容,从而可以有效增加学生创新能力,保证学生可以完全符合岗位实际需求。基本的方式就是,实训中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组,正式实验之前把实验需要的题目分给每组,学生需要依据每组的实际题目来查阅相关文献和标准,独立设计化学检验方案,主要有分析试剂、分析实验方法、分析仪器、分析计算公式、分析步骤,等老师修改审批一会,实际对实验进行具体全程操作和检验,对比分析老师的计算结果和每组学生的计算结果,看哪组拥有更高准确率和小的误差,通过试验中学生的表现和结果,来合理、公平、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四)树立量的准确概念,培养学生诚信敬业、严谨求实的作风

树立量的准确概念,学生诚信敬业、严谨求实的作风,不断规范、正确的记录化学实验数据是分析实验实训的`基本目的。所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准确记录试验数据的习惯,不可以随意记录,并且还需要老师确认和签字,要求一些不符合误差规范的学生重新进行实验,此外,培养学生敬业和诚实精神,保证具备真实可靠的处理数据,不能为了实验对数据进行造价。报告中需要合理分析和讨论实验现象,准确分析实验结果和误差原因。

(五)量化考核制度,提高通过率

考核分析化学实验实训是相关部门要求持证上岗、技能考试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两部分,卷面满分100分,及格标准是60分。理论考试试卷是闭卷考试,总共100道题,都是和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相关的判断和选择。实际操作就是量化以及细化考核制度,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进行实验,主要包括正确使用酸度计、滴定管、容量瓶、天平、分光光度计等,准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以及结果,教师依据实际规定排现场量化测定结果和操作步骤,对所有操作都进行打分,不仅需要规定时间,还需要有规范需求,每个老师对二十个学生进行考核,保证能公正、公平的考核,对于伪造数据、不认真操作实训过程进行扣分,重新操作不合格的过程。

四、结束语

高中生物教学的生物建模探索 篇5

高中生物课程具有趣味、新奇等特性,但是也有抽象、复杂等特性,生物建模是对生物知识一种具体的、现实的模型构建方式,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培养了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建模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生物建模的方式,有利于营造趣味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的模型展示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生物建模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简单化。学生还可以在建模后收获喜悦感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

(二)有利于学生新型学习方式的实现

在生物教学中,建模这一过程应该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建模背景,自主建模或者同组建模,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实现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同时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加固了班级的凝聚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建模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建模的过程伴随着学生的思考,学生自己提出模型构建想法、构建模型、阐述模型,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幅度提高,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建模遇到的困难

(一)生物建模过多

生物建模的建立是为了简化抽象的生物知识点,部分教师在建模过程中,建立了过多的生物模型,让学生在进行建模时进行套用,但由于数量过多让学生无从下手,找不到模仿的重点,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没有发挥出生物建模简化抽象知识点的作用。教师对课程重难点没有加以突出,一味的建模,让学生找不到课程的侧重点,难以将知识吸收利用。

(二)侧重传授模型

教师在生物课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生物知识灌输给学生,将模型建好给学生套用,没有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和建模能力,只是为学生传授建模的理论基础,没有对学生自己建模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无法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不多,没有理解学生的建模思维,无法为其指出错误,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2]。教师过分压抑了学生的自创能力,没有做好知识传授和技术传授的统一。

(三)教师建模缺乏思考过程,说服力低

教师有着充足的生物知识,多年的建模经验,可以随意建模,然后对模型进行知识点讲解,但是各位学生的能力不同,有时部分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的建模意图,找不到课程的中心点,教师的建模缺乏科学性、严谨性,造成学生对模型理解困难的局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拉低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建模发展策略

(一)精确建模

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生物课程的重难点,梳理出生物知识的主次层次,构建出自己的生物知识网。建模适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建模与理论知识融为一体,教师在建模过程中可以了解学生对哪些建模方式掌握的不熟练,再进行新的建模,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重视建模思维

教师在生物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建模,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和建模能力,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增强学生建模的信心,与学生积极交流,解析学生的建模思维,为其建模指出不足,并为其提出解决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感情的培养,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3]。

(三)平易化建模过程

教师在建模过程中要从生活中引模,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减轻学生的理解难度,例如,教师在讲解生态系统时,可以从生活举例子。小草是生产者,蚯蚓是分解者,鸡鸭等家禽是消费者,这三者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教师在建模时,学生可以轻而易举联想到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篇6

然而, 传统的分析化学课堂教学片面地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课程目标定位较窄, 对于与分析化学学习及学生素质相关的一些重要能力 (如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 关注不够, 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学生对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兴趣, 培养出的学生在分析化学的专业素养方面不能满足医学检验工作的实际需求。

近年来, 国内许多医学院校的同仁在分析化学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探索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我们在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课程中进行了问题导向教学方法的尝试。结果表明, 该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应用

1. 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

问题导向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或多个具体问题, 以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由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完成学习。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 是学习知识与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将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应用于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有其特殊性。分析化学是包含各种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科学。分析化学的学科内容中包含有较多的基础理论知识, 由于学科特点的差异及专业性质的不同, 在分析化学教学领域, 针对某一个或某几个专业性问题进行单一的问题导向学习, 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我们也得知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感兴趣的不是分析化学理论, 而是如何应用分析方法进行实验设计, 完成各种样品的分析和检测。因此, 这里提出的问题导向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之中, 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 挖掘课堂因素精心设计问题。这种方法可以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之间合作能力、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技能的方法。

2. 问题导向教学方法的实施

在问题导向教学法中, 问题是一切学习的起点, 问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综合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提供素材。因此, 在分析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设计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入手。如在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一章中, 我们选用如下问题进行问题导向教学: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如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的醋酸, 存在于秋海棠、芭蕉等植物中的草酸, 引起芽休眠、叶子脱落和抑制生长等生理现象的植物激素脱落酸, 在工业生产中常常用到的硫酸、硝酸等。在学生阅读完资料后, 我们提出下列问题: (1) 什么是酸?什么是碱?历史上, 酸碱理论有哪些?各有什么局限? (2) 为什么有的酸是强酸, 有的则是弱酸?怎样比较酸碱的强弱? (3) 酸度与溶液p H值有何区别?怎样计算弱酸弱碱溶液的p H值? (4) 缓冲溶液的作用是什么?其p H值如何计算? (5) 如何测定酸碱的含量? (6) 举例说明酸碱滴定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并设计一个测定醋酸的实验方案。

以上问题教师在讲授酸碱滴定内容的前一周发给学生, 并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 共同协商完成学习任务。根据提出的问题和教材, 学生需要广泛地查阅相关资料, 分析并解决问题, 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归纳、总结, 提出初步结论, 最后把解决方案制作成PPT格式的课件。在课堂上, 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将学习成果给全班同学讲解, 然后全班同学进行分析讨论, 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掌控整个课堂讨论的过程, 学生如果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 教师要适时地提示、引导学生。另外, 如果发现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存在偏差, 教师需要认真记录, 并在之后及时纠正。通过这样各小组讲解, 其他小组提出不同看法、讨论, 教师给予补充完善, 学生对于酸碱滴定这部分的基本内容和原理可以做到初步的理解和掌握。这之后, 在此基础上,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教师需要着重讲解本部分内容的学习重点与难点, 并解决学生在汇报中遇到的问题。

3. 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

分析化学既是一门传统的基础课程, 又是一门指导性非常强的应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 如果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单纯采用上述问题导向教学法, 学生可以利用参考书、网络、音像等资源去主动探究性学习, 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得到的知识也可以基本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但是, 自主学习中记忆不足、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等缺陷使得问题导向教学法在指导学生全面掌握分析化学的系统知识方面缺乏足够的帮助。另外, 问题导向教学法需要耗费大量的课时及学生的课余时间, 这也与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时发生矛盾。而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 旨在培养学生建立严格的“量”和“定量”的概念, 懂得如何控制实验条件, 完成定量分析的任务,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操作能力。因此, 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 传统的在课堂上系统讲授的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课时可比传统教学少。对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章节, 例如“误差及其数据处理”“溶液中的四大平衡理论”等, 仍然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这可以为学生掌握系统理论知识提供保障。

二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

为了考查问题导向教学法的效果,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评价。调查对象为我校12级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调查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当场填写。调查发出问卷68份, 问卷回收率为100%。调查表主要调查实施问题导向教学法以来, 学生在八个方面的感受, 分别为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面的拓宽、学习习惯的培养、资料搜集、归纳总结以及实验设计。学生的教学评价结果显示, 各项平均分均高于单项的平均分值,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面的拓宽及资料搜集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但在学习习惯的培养、归纳总结和实验设计方面还有些欠缺。这可能是由于学生接受这种教学方法的时间还不够长, 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另外还可能由于部分学生的基础薄弱、过分依赖教师、自学能力较差。

三对问题导向教学法的评价和思考

在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教学中尝试问题导向教学法,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协作学习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 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真正做到了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同时, 教师在精心设计问题的过程中, 扩大了知识面, 加强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但是,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 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以适应问题导向教学?怎样将问题导向教学与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怎样提出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等等。这些都是问题导向教学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总之,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 将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应用于分析化学教学中, 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优势。而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总结, 才能更有效地发挥问题导向教学法的作用,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服务。

综上所述, 基于分析化学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特点, 在分析化学教学中采用以问题导向教学为主、结合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从而满足临床医学对高素质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

摘要:作为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改革分析化学教学模式, 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 对于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在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并讨论了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检验专业,问题导向教学,分析化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凌.对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基于药学类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视角[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6) :82~83

[2]高先娟.检验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8) :2490~2492

[3]邓海山.基于真实情境下问题探究的分析化学课程设计——以“一元弱酸、弱碱及多元酸碱的滴定”为例[J].大学化学, 2013 (4) :24~27

[4]周丹、李海霞、陈榕等.广义PBL教学法在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22) :3631~3632

痕迹检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篇7

关键词:痕迹检验; 虚拟仿真;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D035.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156-002

痕迹检验是刑事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应用性学科,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较多,教学内容生涩难懂,直观性差,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近些年不断被强化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无疑为痕迹检验课程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肯定的说,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大大丰富了痕迹检验课堂教学,提高了痕迹检验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片面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变成痕迹检验教学的唯一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滥用多媒体,大量的知识信息量,冲淡和淹没了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师生的互动越来越少,学生的独立思维越来越少,使教师成为普通的放映员,学生成为单纯的观看者,导致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极其欠缺,给痕迹检验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痕迹检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探索,实现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痕迹检验教学中综合运用,是提高痕迹检验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运用探索发现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探索发现法是一种以发展探索性思维为目标,以发现为步骤的教学方法,是展示专业思维过程的一种创新活动,是寻求真理的必要路径。其特点是:教师创设实验条件,并指出带有探索性的问题,学生亲自进行探索,最后,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本身的内容,而且掌握获得知识的过程,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有较大的帮助[1]。例如断线钳是目前盗窃案件中较常见的一种工具,但断线钳剪切痕迹在痕迹检验教材中均没有介绍,而对钢丝钳剪切痕迹的形成、特征和检验方法有较详细的阐述。我们根据二者剪切痕迹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区别这一点,对断线钳剪切痕进行了探索发现法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断线钳剪切痕迹的特征,探索检验断线钳剪切痕迹的方法,并总结出两种剪切痕迹的异同点,然后教师再进行归纳、讲评。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学到的知识较为牢固,理解更深刻,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适当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强化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在刑事侦查教学中用得较普遍,但在痕迹检验教学中用得相对较少,没有形成规模,缺乏案例教材。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痕迹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钻研痕迹检验技术的自觉性,促进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主要采取三种不同形式:

形式一:典型案例剖析。选取最切合讲授内容、有代表性的最新典型案例,穿插在讲授内容之中,重点突出案例中与讲授内容相关的情节、内容、操作与具体应用。

形式二:疑难案例讨论。精选部分真实发生或已侦破的疑难案例,根据每个案例发生或侦破过程的时间顺序,把其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列出讨论题目,分批发给学生阅读讨论,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推断案件侦破结果。教师根据讨论题目和学生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况分步讲评,最后对整个案例进行综合评判,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持续提升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形式三:模拟实战训练。将某些典型案例现场重现为模拟现场,让学生在模拟办案的实践中,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总结办案的切身体会,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

三、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痕迹检验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内容广泛。而大多数学生对它的认识几乎是一张白纸,给教学带来诸多困难。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多种媒体,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他们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是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根据痕迹检验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特征,结合我校教学设备的具体情况,我们在痕迹检验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了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之与传统教学手段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1.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痕迹检验教学走上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给痕迹检验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既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也可以更进一步将多媒体技术在现场勘验与物证检验中的应用(如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增强手印反差、恢复变形手印等),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进行课堂演示。有条件时,可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其逐步掌握用多媒体技术为侦查破案服务的基本方法。在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综合使用多媒体动态示范教学法、多媒体情境教学法、多媒体互动练习法和多媒体形象引探教学法等手段,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2.计算机虚拟仿真教学

痕迹检验课程实践性强,课堂教学内容抽象难懂,需要借助直观、现实的模拟现场或教学场景,才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教学设备、场地、经费等条件有限,许多内容无法在课堂上进行直观教学,也无法开展相关的实验教学和模拟训练,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计算机虚拟仿真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具有视、听、触等多种感知的虚拟环境,通过使用各种交互设备,同虚拟环境中的实体相互作用,使操作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交互式视景仿真和信息交流,是一种先进的数字化人机接口技术[2]。这项技术在痕迹检验教学中的应用,解决了痕迹检验教学实践模拟难的问题,可以逼真再现或运作实物原貌,对人、物具有安全保护功能,节省经费开支,系统可多次重复且可控制性好,不受天气变化和空间环境的限制。如果将现代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痕迹检验教学(包括案件现场再现、模拟实战训练以及痕迹物证的形成过程、提取与检验方法等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将打破痕迹检验教学旧模式,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提高痕迹检验课程教学效果。

3.开放式网络教学

刑事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培养学生扎实的痕迹检验技术,同时更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和解决案件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刑事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开放的心态、开放的环境,形成教学模式的“生态多样性”非常重要[3]。依托以数字化媒介为载体的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必要手段和有益补充。

四、采用“分层、连续、递进”的实践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

实践教学在痕迹检验教学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往的痕迹检验实践教学主要是在校内实验室进行验证型实验,是一种低水平的循环,针对性不强,科技含量不高,与刑事侦查实践严重脱节,培养的学生很难达到刑事侦查实践工作的要求。所谓“分层、连续、递进”的实践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计划总体安排,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验证实验阶段、模拟实验阶段和综合训练阶段。在这些不同层次的阶段上,分别对实践的要求、实践的内容和实践操作的考核提出相应的标准,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以痕迹检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实现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再到实际应用能力训练的飞跃,真正达到培养公安应用性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照军,岳超,聂斌,韩静.探索发现教学法的探索与尝试[J]中国科技信息,2009(19):259

[2]张瑞成,陈至坤,王福斌.学科竞赛内容向大学生实践教学转化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130-132

上一篇:医院财务科长工作总结下一篇:部分学校编导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