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范式

2024-10-02

实现范式(精选10篇)

实现范式 篇1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型, 所以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这直接影响着我国档案管理的范式情况以及价值观念。在档案工作中, 档案管理主要是针对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价值鉴定、档案保管、档案编目和档案检索、档案统计、档案编辑和研究以及档案提供利用这八个具体内容, 所以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是管用关系, 最终目的是利用。那么如何在实际的工作中, 实现价值转向与范式转换, 是我国当前档案管理面临的严肃问题。

一、价值取向与管用关系

由于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受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所以在档案管理上, 管用关系的产生具有时代局限性。虽然我国在档案工作中一直把最终目的确定为利用, 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受传统历史的影响, 在进行档案的管理时, 由于重管轻利用思想的盛行, 所以造成了档案管理的整个系统工作无法正常运行。

根据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总结, 档案管理的价值取向与管用关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在档案管理工作中, 档案的利用范围与价值取向以及管用关系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必要的联系和区别。首先, 档案在利用上的群体和领域是价值取向与管用关系之间的发展媒介,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档案的发展区域。其次, 价值取向作为指导档案管理中的方向标, 直接影响着我国档案管理的管理状况。价值取向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管用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 指导着管用关系的发展方向, 影响着档案管理内部的实际状况。

因此, 在档案管理中, 要正确处理好利用范围、价值取向以及管用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实现档案管理的成功转型, 使档案管理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上真正的事务。

二、价值取向

由于档案管理在利用群体和利用领域上不断变化, 所以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中的价值取向。根据相关的档案管理制度规定, 我国的档案管理由于受历史发展的影响主要存在两种价值取向:一是国家, 这种价值取向的利益主体是国家;二是社会, 价值主体存在多样化, 主要是国家和社会成员。这种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 直接着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

在档案管理的工作中, 价值取向贯穿整个过程, 是一种精神观念很强的支配性工具。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 价值取向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档案管理基本原则中的关于档案利用的规定, 这种描述性的直接规定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价格取向实质性的定位;二是国家制定的档案基本原则。在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中, 规定了档案的价值取向以及档案利用, 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档案管理的价值观念。

同时, 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 档案的利用主体不断壮大, 档案利用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因此, 我国档案利用的范围开始由正“机关工作”向“国家各项工作”转型。这种转型发展, 存在着许多的特征。首先, 由于我国档案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利用, 所以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 利用的领域不断向多远化的方向发展。其次, 由于档案利用领域的不断扩展, 活动的空间不断延伸, 所以利用群体上也在不断壮大。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 壮大后的利用群体主要还是该领域的原班人马, 所以从很大程度上来讲利益的主体仍是国家。因此, 我国档案的管理并没有突破传统的模式束缚, 实现质的飞跃。在我国档案管理利用范围的扩张上, 要从根本上实现价值取向由“国家”转向“社会”, 必须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注意“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三、范式转换

由于受价值取向的影响, 我国档案管理在利用主体范围上由“机关工作”向“国家各项工作”转变, 所以在这种档案管理变革的影响下, 导致了我国档案管理的路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主要存在两种途径:扩张与转型。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 这两种路径存在着许多的不同, 主要体现在管用关系与管理维度上等。由于这两种路径相继被投放到档案管理的工作中, 所以顺应我国社会的发展要求, 产生了范式的转换,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 管理维度

由于管用思想受我国历史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档案管理维度的变化, 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维档案保管和二维档案保管及开放利用。这两种管理维度都有各自的产生背景, 一维管理维度主要产生在我国重管轻用的形势下, 主要为了更好地保管档案;二维的管理维度是一维管理维度的继承和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 这种档案的保管和开发研究改变了我国的档案的性质构成, 推动着我国的档案行政职能的转型, 同时为我国的保密工作提供了依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二维的档案管理维度, 为我国档案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推动着我国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 管用关系

由于受档案利用范围以及价值取向的影响, 所以我国档案管理的组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管用并重, 二是轻用重管。在档案管理的工作中, 档案利用范围的变化与利益主体的变化存在着密切联系。首先, 档案利益主体的变化作为档案利用范围变化的核心内容。其次, 利益主体的变化影响着档案管理的范围, 使得利益主体在自主权上取得了相应的主导地位。因此, 只有在档案利益主体单一的形式下, 轻用中管的方式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总之, 从档案管理维度与管用关系这两种不同的层面上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 成为了范式转换的关键。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 档案管理中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同时档案管理的范式也在逐渐发生转换, 我国档案管理正逐步从“国家”转向“社会”。在这种全新的发展局势下, 档案管理要真正实现社会化, 必须要实现价值转向和范式转换的突破发展, 接受当前信息化的冲击, 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档案管理越来越向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档案管理的工作中, 实现价值转向与范式转化, 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针对在档案管理中如何实现价值转向和范式转化, 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档案管理,价值转向,范式转换

参考文献

[1]周品.探讨档案管理:价值转向与范式转换[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27)

[2]张莉.档案管理:价值转向与范式转换[J].档案学研究, 2008 (04)

[3]莉伟, 宋婉婷, 王颖.档案管理:价值转向与范式转换[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2 (09)

[4]戴晶君.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方法对策[J].卷宗, 2013 (05)

实现范式 篇2

(选自《后汉书》 有删改)

【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登上大厅。

12,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

式谓元伯曰: 至其日: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译文:

14.在张劭眼中,范式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

1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怎样的做人启示。

答:

12.谓:对……说;告诉 至:到

评分标准:没词解释正确1分

13.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

评分标准:翻译正确、通顺即可。

14.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评分标准:准确完成2分。

15.示例:重诺言,守信用,是做人的美德。学习中,答应帮组同学讲解难题,无论自己的.时间多么紧张,一定要说到做到,守信用,才能赢得同学的信任。

评分标准:做人启示1分,联系生活实际1分。

实现范式 篇3

关键词:传统财务管理 柔性财务管理 范式比较 具体应用

当前时期,在网络大力普及的经营管理环境中,电子财务为传统的管理范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财务管理基础,就必须财务有效的措施来对传统财务管理问题加以解决。而目前随着柔性财务管理的范式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实现日益扩大化的应用趋势,利用柔性财务管理来优化传统的财务管理已成为我国广大企业的一种财务工作共识。因此,近几年来,财务研究人员纷纷地加大了对于柔性财务管理这一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本文则以柔性财务管理区别于传统财务管理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对柔性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问题以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求推动更多人对于柔性管理的准确认知。

一、传统与柔性两种财务管理范式之间的区别分析

企业当前应用的柔性财务管理的范式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是新时期的财务管理学科中新型的一个领域,研究者主要是将它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刚性管理方式做对比来命名的,它利用一种不同于刚性管理中以财务管理制度作为强制性管理手段的方式来进行财务管理,即它以引领人们在心中形成一种诱导性的力量以及自觉性的约束力的非强制性手段实施管理,更能够符合现代管理对于人性化以及科学化、理性化管理状况的要求。具体来讲,柔性财务管理的范式相比较于传统管理的不同之处可以从下面几点来分析:

首先,柔性的管理范式在组织开展财务活动以及处理相关的财务关系方面于传统的范式有所区别,即柔性管理采用牵引式的方法,而传统管理则采用推进式的方法,柔性管理偏重于非程序化以及柔性化,而传统管理则侧重程序化以及刚性化。其次,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基于牵引式的管理方法实施了对于财务关系的不同于传统财务管理的转变,即不再同传统管理一样利用财务计划来推动财务活动的组织开展以及财务目标的达成,而是以企业的实时的经营管理动态作为其依据,来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不断的调整,以推动管理的优化完善。

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具体工作事项为例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区别,在当前企业财务人员缩短预算的周期这方面来讲,柔性管理一改以往的刚性责任中心方式,而采用了柔性责任中心以及并行工程方法来实施,即给予企业的科技人员自由地在企业内部进行流动的权利,并允许他们实时地针对生产经营各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最终达到缩短财务管理的预算周期的目的。这样的柔性管理范式既能提升企业财务人员以及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又能够以一种柔性的人性化管理方法来帮助企业达到总成本的降低以及总收入的提升。

二、企业实施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应具备的条件

新时期,企业面临着日益趋于复杂的市场环境,其财务工作必须能够做到对组织活动的范围进行实时的扩展以及将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及时地置入内控工作这样两项工作,才能够使企业在残酷的市场中实现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与市场动态同步的扩张。而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以市场变动以及企业变化为基础开展管理,对这种需求恰好能够充分地满足。因此,企业在当前的发展中利用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来优化传统的管理非常必要。本文下面就谈论一下企业利用柔性财务管理的范式进行管理需要具备的条件:

(一)柔性管理实施的准备工作

首先,企业要想推动柔性管理的有效实施,就必须将本企业中传统的强调以生产为财务工作导向的理念、以产品生产的价格和质量为竞争基础的理念转变为将市场作为财务导向,通过考虑顾客的各种消费需求,以全面争取客源量为主要手段来实施侧重于顾客关系管理的财务管理理念。同时,企业还必须将传统管理中以资金为价值管理对象的观念转变为以人为主体的管理理念,即充分地尊重人在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作用,通过加强对于员工的有效管理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企业要着重地将传统的注重纵向组织结构的管理,转变为侧重横向组织结构的财务管理,全面强化企业面对市场各种需求所具有的敏锐度,以企业的内部信息效率的提升来加强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写作,从而为企业的柔性管理的实施提供一定的信息灵活性以及人员协作高效性。而且,企业还要将控制型的传统管理转变为激励和引导性的管理,彻底地扭转企业为了加强财务控制而对各个部门及人员实施强制性管理的财务管理理念,充分地采用有效的激励政策来引导和鼓励员工自主地在工作中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使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得以有效确立,也推动企业在高凝聚力的基础上获得更优化的发展。

(二)柔性管理实施的各项条件

首先,企业必须针对柔性管理范式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为其确立一个完善的刚性财务管理的体系,通过管理的柔性以及体系的刚性二者的结合,来推动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中的松紧结合的实施。

其次,企业必须要加强对于领导者形象的准确树立,通过各种对话交流活动的开展,来全面地扭转领导者在员工心中作风不正、品行不良的形象,推动领导力量对于柔性管理范式开展的核心支撑,

再者,企业还要着力提升员工的素质,在开展柔性财务管理之前,一定要加强对于员工素质及能力培训的关注度,而不只是简单地关注金钱及利益,从而为企业的财务活动开展创造良好的道德与文化氛围。

三、企业当前在实施柔性财务管理时出现的问题

柔性管理的财务管理范式在企业中的实施,通过各种人性化的手段,使企业在新时期获得了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健康的发展,理应在企业中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性应用。然而,此种普及性应用的实现,还要依赖于企业对于柔性管理目前在财务管理中实施的状况的准确把握,即准确掌握各种不良问题,来推动柔性管理的逐步优化。本文下面就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下分析:

首先,柔性管理当前的应用还过于刚性,缺乏必要的亲情性及友好感。企业目前在实施柔性管理时,仍然存在着过度重视刚性制度体系建设的问题,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都要求按照规定的程序来进行,这样企业虽然可能通过强制性的控制达到了对于费用支出的有效把握,但柔性管理只能名存实亡,企业的员工根本无法形成对于企业的深厚的情感。这样一来,柔性财务管理的开展反而在形式上加大了企业的支出。

其次,柔性管理的实施缺乏高素质的领导者以及有效的组织。柔性化的财务管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在企业中的良好实施必须借助于了解这方面知识,且又具备相应素质的领导者的领导力量,而目前企业在开展柔性管理时普遍存在着对于高能力管理者的缺失。同时,企业目前针对柔性管理所设置的组织机构过于复杂且主要依靠行政命令来开展工作,员工之间的交流必须通过多层次以及多种关系才能够实现,不利于企业内部信息的畅通。

四、结语

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相较于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来讲,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确实具有较大的优势,能够满足企业当前发展的需求。但是,企业必须为柔性管理的开展创造完善的条件,并且着力解决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其管理作用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吴伟容.知识经济下的柔性财务管理研究[J].网络财富, 2008(07)

[2]张湘凌.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研究对比[J].现代经济信息, 2011(21)

[3]王棣华.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比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1(03)

[4]汪丹.浅议柔性财务管理[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1(05)

[5]薛清彦.当今网络经济下传统财务管理的滞后与创新[J].价值工程, 2007(05)

[6]张亦春.现代企业如何实施柔性财务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10)

实现范式 篇4

一、范式与命题范式

范式(Paradigm)概念和范式理论是由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他认为“范式是一个特定社团的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认的价值和技术的总和[1]”。从哲学意义上来看,范式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普遍观念、一种分解真实世界复杂性的方法[2]。范式概念和范式理论自提出后,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研究的范围包括:教育研究范式的种类[3]、中国教育研究的范式[4]、教育学范式[5]等。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比较宏观的层次,关注的多是教育科学,关于高考命题范式还缺少系统的归纳和深入的研究。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发挥着为高校选拔人才,引导中学教学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高考的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命题。命题是一项由众多研究者参与的科学,这些研究者聚集形成了一个学术共同体, 形成具有一定共识性的命题理论、研究规则和工作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命题领域是存在范式的。由于命题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性质和实践的特点,这决定了命题与一般自然科学研究有着较大差异。具体地讲,在命题领域,范式是指所有命题人员共同的测量目的和技术方法体系,它以原则形式规定了命题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成为命题的基础和指导思想。

高考命题是为选拔人才服务,这就决定了命题范式是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同而发生转换。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个人素质的发展是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变化而有所不同,根据这样变化,高考命题范式也随之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按照范式理论划分,命题范式主要包括命题中的命题意图、试题呈现形式和评价细则三个方面。命题意图是指试题考查的目的和知识,其始终贯穿在命题的全过程中。在命题伊始,命题人员需要明确命题意图,在试题的研磨中,须按照命题意图修改、打磨试题,最后制定的试题评价细则也需要能体现出命题意图。试题呈现形式是试题的情境和题型,不同的试题有着不同的考查功能, 有的功能是题型自身所固有的,而有些功能是根据考查目的延伸进行挖掘的。试题情境则更为丰富,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图表信息、符号代数等载体表达试题的题意和设问。评价细则包括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这是高考用来评价考生的依据,也是对命题意图的实现效度的检验。命题范式的三个方面是命题中核心的部分,也是所有命题人员共同遵守的原则。这三个部分相辅相成,各有侧重。

二、命题范式的转换

根据对命题范式意义的理解,运用范式理论对我国的高考命题进行研究, 可以发现在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的高考中,命题范式发生了重要变化 ,出现了三次命题范式和两次范式转换。第一次是政治立意范式向知识立意范式的转换,第二次是知识立意范式向能力立意范式的转换。

(一)政治立意范式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高考的命题总体上是政治立意范式,所确立的测量目的和技术方法都是为实现突出政治的目的,选拔出思想政治合格的大学生。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年,高考采用的是大学单独招生考试,1951年,公、私立大学参加联合考试。这一时期的高考试题差异非常大,试题没有同一性。1952年, 全国逐步实现统一高考。至1954年,全国统一考试、统一命题的考试格局基本形成。这一阶段的自然学科试题命题要求结合生产实际,并符合当时科学发展的方向,考查中学教材中最基本的内容,考查考生对各门学科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人本社会学科试题受到当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试题情境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选取的背景材料密切联系当时的重要方针、政策和政治、生产斗争的实际,试题内容则要求观点正确,并能反映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命制的试题要既能测验考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程度,又能反映考生的思想实际。如作文试题“生活在幸福的时代里”(1956年)、“大跃进中的新事物”(1960年)等。

这一阶段的试卷题量较少,题型较为单一,各科试题以填空题和主观题为主。这样设计可以对某一知识进行较为深入的考查,同时可以有效考查考生的分析表达能力。由于解答题往往存在不同的解题方法和策略,考虑到评卷时对评分误差的控制,试题在命制时更多采用相对封闭的设计。1964年,教育部在《关于改进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中指出各科试题要拟定一个参考性的答案和评分标准,以供各地在评卷时作参考[6]。此时试题评价细则的制定则更多采用的是分析评分法,一般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为若干环节,然后根据各环节的论述、运算、证明正确与否给分。这样的评价细则对解题过程、整体评估、过程程序和流畅程度重视不够。

(二)知识立意范式阶段

自1978年后恢复的全国统一高考到1998年高考,我国高考命题体现了知识立意的原则,是一种知识立意命题范式。考试的主要命题目的是了解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既要有利于高校选拔高质量的新生,又要有利于提高中学教学质量。在这一较长时期内,高考命题经历了从恢复高考之初到标准化考试的过渡,实现了从考查片面、单一的知识点到全面考查知识的过渡。

我国传统的文化教育注重对“双基”的培养。在恢复高考之初, 为保持中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便于考生复习, 教育部组织和编印了高考复习大纲。大纲包括了语文、数学在内的八个学科,规定了高考命题的范围不超出大纲,并且指出在考生复习时应注意各部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它们的综合运用,特别应着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各科试卷中试题数量并不多,并且是以客观题为主,这样的试卷区分度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试卷对知识的考查不够全面、系统,容易造成人才选拔的相对不公平。

随着参加高考人数的不断增加,为更好地区分考生,命题开始向深、难方向发展,这导致了各地考生出现了“猜题”“题海战术”现象。如数学试卷中有的试题内容涉及了当时并不在考试大纲中的微积分等知识。为纠正此偏向,强调考生重视课本,高考又利用课本上现成结论进行命题。这样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考生将课本上的定理、习题解答死记硬背下来以应付考试。在此背景下,为使高考命题更加科学、规范,高考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1985年,我国开始了考试标准化的改革实践 ,标准化考试是一种按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具有统一的标准,并对误差作出严格控制的考试[7]。高考标准化的试验,除更新了人们考试观念、尝试了分数转换、更新了阅卷技术外,最重要的是带来命题工作的系统革命。标准化考试提出要研究各学科的考试目标,既要注意吸收布鲁姆(B.S.Bloom)等先进教育测量理论[8],同时又要注意学科本身特点, 制定适应我国国情、反映学科特点的《考试大纲》。《考试大纲》的内容包括考试的目的和性质、考试的内容和范围、考试的方法和形式以及样题四大部分。更进一步,国家教委陆续成立了各学科命题委员会,对考试性质、目标和题型功能进行研究,颁布了各学科的《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 ,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 ,提出了考试的内容及能力要求, 并确定相应的题型、试卷结构和样题。与以前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相比,《考试说明》开始将能力列为考查的目标。各学科在学习和借鉴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为代表的教育测量理论,同时结合各学科的自身特点,将考试目标要求更加细化与精确,从知识和能力两个维度进行考查。在《考试说明》中,有关考试目标的描述主要有两个类型,一是借鉴教育测量理论,将知识和能力分开说明。以物理学科为例,它将知识考查要求和能力考查要求分别单列,所考查知识内容通过列表呈现,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9]。A:知道所列知识的内容,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B:理解所列知识的确切含义及其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并能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它们。C:指中学物理中应用较广泛的某些重要概念和规律,要求考生掌握的程度与B相同,但要更为熟练。

试卷中的题型、题量在这一阶段变化较大。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后不久, 高考试题和前一阶段类似,主要以填空题和问答题的组合形式出现。1982年,高考研讨会提出怎样使用选择题。在此后的命题实践中,各学科开始尝试选择题。先是单选题出现,后来出现多选题、填图题等各种类型。随着高考向标准化考试过渡,选择题数量开始增加,各学科题型也越来越丰富。如1991年材料题在历史学科出现,并很快得到广泛推广,成为人文社会学科考试的重要题型。题型的改进与创新, 使得试卷设计和组合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考试说明》颁布以来,各学科对考试的题型和试卷的结构都做了精心的安排。以1994年化学学科为例, 该学科规定高考试卷题型比例为选择题约占55%,简答题约占10%,填空题约占25%,计算题约占10%。此外,化学学科对各种题目的难度也进行了明确规定, 要求高考试卷的试题难易比例为容易题占20%、中等难度题约占60%、较难题目占20%[9]。这样明确的考试规定,给教育测量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这一阶段试题的评价细则也开始发生改变,在主观性试题上,一度为了阅卷时的客观性、标准性,在命题时将评价细则制定得比较细,这样就可以控制评分误差,但是也会成为考生发挥水平的桎梏。1990年的主观题首次制定了“扣题、条理”评价要求。1993年开始采用按层次评价的方法, 并说明文字可与要点不同,只要意思相同即可,而且能做高度概括和正确发挥的可酌情给分。1995年的试题开始采用两者皆可的分类评价法。1996年又规定不必拘泥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 只要含义确切、表达清楚,即可得分。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虽然能力立意开始显现在高考命题中, 但是命题的主要目的仍是重视系统考查学科知识以及考生对知识的熟练程度,注重考查考生对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科基本规律与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呈现出知识立意范式。

(三)能力立意范式阶段

自1999年至今, 我国高考命题总体上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原则,各个能力成分目标清晰,是一种能力立意命题范式。1999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意见》要求“高校招生制度必须坚持改革,主动适应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人才素质能力结构提出要求,着力引导人才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使高考的作用进一步完善。”[10]文件中确立“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在这一阶段,“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其“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教学,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命题原则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认可,其“总体保持稳定,深化能力立意,积极改革创新”的命题风格也得到了充分展示。

能力立意命题范式是指命题时首先确定试题在能力方面的考查目的, 然后根据能力考查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考试内容,设计出恰当的设问方式,从而得到的一类试题形式。能力立意范式对知识范围要求更为淡化,不再单纯强调学科知识的覆盖面,而是注意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辅以学科间的综合考查。能力立意的要求就是要保证让知识考查服务于能力考查,知识考查让位于能力考查。学科化的能力构成代替了知识构成成为这一时期高考的主要考查目的。

伴随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科目的调整,能力立意也经历了发展变化。1999年教育部决定在全国推广“3+X”考试方案。在“X”这个类目中设置“综合能力测试”项目。怎样探索学科内部进行跨学科的考查开始提上日程。针对新的综合能力,《考试说明》对文科综合能力作出了具体的描述[11]。“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试目标指:准确地测量考生对政治、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有的学习能力,科学地反映考生学习的潜质和潜力,有效地区分考生的真实水平。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记忆知识的能力,二是理解知识的能力,三是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能力考查的原则,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学习能力已不仅局限于某一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能力,还包括了综合各学科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2004年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进行 , 各学科能力考查的方式越来越多样, 考查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考查的目标越来越明确。高考命题主要对在高考中考查考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做了大量的尝试。如语文学科的能力描述内容,在原有的5个能力层级上,增加了“探究”作为能力的最高层级,并且调整了“鉴赏评价”与“表达应用”的能力层级顺序。语文学科的探究能力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能力立意的命题带来的另一个变化就是试题类型丰富多样,这一时期的题型分类可以以作答方式和思维方式分类。以作答方式分类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这些题型都是在高考中常见的题型,但是在这一阶段这些题型也都进行了发展和创新,例如多选题经过改变,可以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即在试题中给出多个选择项,要求考生按要求选填这些选项的编号。这样的创新是为了更好地考查考生能力和学科素养,相比以往的试题,考生需要对试题提供的每个选择项进行判断,选出正确的答案。以思维方式分类的题型集中体现了学科的特点,例如数学科中的探究题、开放题等。这类试题命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查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

能力立意阶段试题评价细则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一些在教育测量学中常用的评价细则制定方法开始与各学科结合,形成了具有学科特点的评价细则。

三、能力立意命题范式的意义

能力立意命题范式在高考命题领域具有重要表现,它带来了命题的革命性变化,对命题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提高了对人才选拔的准确性 , 实现了命题的范式转换。在命题范式中,命题者的研究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政治立意和知识立意两种命题范式是某一历史时期内的社会需求所形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命题范式虽然有重大差异,但是研究取向都是基于社会需求。能力立意命题范式的出现,从命题理论基点发生了改变, 从社会需求转向为人的发展。这种转换,既贴近了人的个性发展,也贴近了多样化人才的社会需求,增强了命题的独立性。

2. 开辟了考试测量研究的新领域。如何考查能力成为了能力立意命题中的一个核心研究问题。在之前,知识与能力是彼此独立的。随着能力立意范式的确定,在高考命题中,基本确立了以知识及其应用为依托,着重考查学科能力,通过对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查,考查一般的心理能力的指导思想。随着能力立意命题的发展,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一是关注能力立意命题的实践;二是研究测量效果。

3. 拓展了命题的思路 , 引领中学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在命题选材时视野更为宽广,更多着眼于科学的一般思想方法,着眼于有普遍价值、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或实用背景。命题者关注的是反映能力与潜能的本质特征,解决问题时的思维与操作活动的心理过程,体现思维品质与技能的典型问题,并以其为核心选用题材,构筑试题,使之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容易实现和谐统一的要求。命题思路的拓宽,可以引领中学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有效培养。

四、素质立意———新时期命题范式的建立

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要求,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颁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了纲领性文件。《实施意见》就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出了意见。特别强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对推进素质教育发挥更重要的导向作用,把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放在重要位置,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推动考试评价内容更加科学、方式更加多样,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高考改革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命题又是高考改革的重点。

高考命题范式也正在经历新的转变,即素质立意范式的建立。素质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是突出思想教育,要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鼓励考生自主思考、独立判断,发挥高考试题重要的育人导向作用,促进考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态度,使考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此高考命题应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1.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学科特点,选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试题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法制建设成就,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强对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从积极、正面的角度设计合适的考核点,引导考生正确理解试题背后呈现出的价值取向,促进品德修养的提高和养成。

2. 注重独立思考精神。鼓励学生冲破习惯思维进行思考、打破常规方式进行解决。通过开放式的设问,拓展考生的思维,赋予考生自主选择、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的空间。引导考生敢于运用知识和经验,从各种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辩证地讨论问题的各个影响因素,提出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能做出决策或者提出新观点、新发现、新规律,且具有一定创造性和开拓性。

3. 突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试题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题干内容进行深层的挖掘和分析,其作答应能够体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应能够使用正确的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顺畅、清晰、有逻辑地解释论证和探究过程。

英语作文经典范式 篇5

一、段落安排:

1、第一段一般是引出问题,记住题目中关键词一定要出现,要有长句子;

2、第二段是重点集中火力写好这一段,把最好的句子要朝这放,要有复杂句子;

3、第三段总结全文,呼应主题,发出号召,要有高级句子。

二、句子分类

1、第一段最好用一个主语从句一个并列句,两个宾语从句,将事实用宾语从句说清(最多两句)。全段最好写三到五句话,不超过五句,除了基本主语从句的WH开头的句子外,要会写IT构成的主语从句。

2、第二段要将基本意思分成层次,多记几个连接词,比如“to begin with , furthermore , last but not the lest ”,这为一组连接词,表达三个意思,还可以换为其他的,连接词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才能得高分。同时,第二段要能综合写出名词性从句(三到四个),状语从句(一到两个),定语从句(限定性定从一个,非限定性一个),分词作状语至少两个(分词放句首一个,分词放句末一个),练练自己写句子的功夫。

3、第三段要总结全文,一般是一个简单句、一个名词性从句(通常都是主语从句)和一个倒装句(only的倒装形式)。

三、注意事项

1、意思要表达完全

2、不要出现错别单词和错误句子

3、句子之间要有过渡和衔接

4、注意句义要分层次性

5、同一句式不能经常反复出现

6、同一高级词汇不能重复出现

实现范式 篇6

【关键词】传统财务管理;柔性财务管理;比较研究

一、前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国家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国家的对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我们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基本国情,保证经济良性发展。财务管理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而随着知识经济的的迅速发展和进步,信息化时代下,传统的财务管理管理范式已经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就目前的企业发展进程来看,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因此,对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比较研究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多方位比较

我们可以将传统的财务管理管理范式看做是具有刚性的管理范式,在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之下,财务管理是具有十分明显的强制性特征的。这种财务管理方式往往会强调管理工作需要根据相关的规定进行服从作业。并且将会根据事先制定好的标准,检查管理工作是否到位。从这种管理范式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其具有较强的制约性,甚至有些时候可以用苛刻来说。而长期处于这种管理范式之下,财务工作人员将会很难对工作保持长期的热情。最终将会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的正常运营陷入瘫痪。而柔性财务管理范式是立足于人们心理的一种集成类财务管理范式。所谓的柔性财务管理范式根据字面的意思,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柔和”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范式与传统的管理范式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种管理方式是非强制性的,它将会立足于人们的心理因素,对人们产生心理行为上的作用力,通过心理暗示或是心理诱导实现对组织的有效管理,从而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将企业的财务管理转变为员工的基本意识形态。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种财务管理范式 具有着一定的优越性,是一种立足于人心理上面的,较为高级的人性化财务管理范式。

1.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特点比较

(1)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的特点简析

我们可以将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的特点简要的进行如下概括:在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中,其更加的注重财务管理的规范化,也就是说,在这种管理范式背景下的财务管理要更加的专业化。并且在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背景下的财务管理工作注重管理的理论基础,以企业低成本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企业各个部门的基本职能及相互协调。层次管理形式较为突出和明显。这样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任务分工将会十分明确,这也就决定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界限十分清晰。在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背景下,将会以财务管理作为基本的组织职能。管理方式是集权式管理和分权式管理。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的是注重维护科的职权结构。在人才的引进方面,其形式过于单一,过分的注重人才的专业技能,而没有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

(2)柔性财务管理管理范式的特点简析

因为柔性财务管理管理范式是立足于人们心里层面的管理范式,因此柔性财务管理范式将会以人为本,凸显人本主义。在柔性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中,将会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道德观念,以快速、柔性为基本的管理思想。坚持柔性管理为理论基础。在柔性财务管理管理范式大背景下,并不会有一个单一的工作方式,其强调的是一个多样化的发展方针。需要结合市场行情及市场发展大战略。柔性财务管理管理范式将会采用一体化的管理方式,每一个工作内容都可以进行并行并联。在不断的革新过程中,将会将财务管理体系最终发展为一个网络体系,这样就会打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界限,使得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更加的灵活多变。柔性财务管理管理范式出现的目的是解决企业与市场发展不对称的问题,希望通过此种管理范式的应用促进企业更好的适应经济市场的变迁。在柔性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下,改造传统的人才选拔方式和环境,积极的招揽专业技术与综合素质齐头并进的人才。

2.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表现比较

(1)思想表现比较的简要研究

我们可以将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思想表现简要的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模式及作业处理方式由传统的推进式,变为了牵引式;另一方面,在财务管理基本思想内容和牵引式的作业方式相结合背景之下,财务关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其工作的基本立足点在于企业的基本发展计划。简单的来说就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或是活动是围绕企业发展的大计划而来的。但是柔性财务管理范式更加的注重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这种管理范式将会积极的引导财务管理活动及财务管理工作的结合,将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进行梳理。将传统财务管理范式下的企业债权问题转化为合作关系,将传统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互惠互利的关系。

(2)财务管理方法表现比较的简要研究

通过我们对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发现,其财务管理的主要方式是程序化、体制化、刚性的管理方法。而柔性的财务管理模式其财务管理方式主要是非程序化、柔性。例如,我们想要企业内部的一部分财务预算周期缩短,则需要利用合理额并行管理程序进行预算编制,在此期间我们将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转变为柔性的管理模式。企业当中的财务管理部门人员可以自行的进行流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合作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以及企业运营问题解决好。在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中,将会支持一切的企业发展创新工作。现代的企业要将在积极发展产品的同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且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当然,现阶段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还可以利用ERP系统来协调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以此为基础更好的解决客户问题,提高企业资源的优化利用。

三、柔性财务管理的表现和应用

1.柔性财务管理的表现

(1)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的文化的建设

企业的资金管理我们可以认为是企业的人才管理。本文认为思想是一个人基本行动力,因此企的发展必须要朝着人性化的方向不断建设,所以柔性化财务管理模式将会更加的适应现阶段的企业发展。而财务管理工作最终也将会更加的注重对人的价值观引导过程。而企业的财务管理文化是一种企业文化,是一种建立在人基本认知过程的一种管理艺术。企业的财务文化建设应该以人为本,充分的调动企业内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样才可以使企业在市场中具有高强的行业竞争力。

(2)非理性化的财务管理

企业中的非理性化财务管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坚决抵制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理性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传统环境下、理智的推理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社会市场相互结合。根据企业发展大计划所制定的财务管理目标已经成为了决定企业内在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增加了对于企业内部员工的非理性考虑。大部分企业单单注重人才的学历、经历、职位等因素,而最终忽略了员工的兴趣。

2.柔性管理财务管理的应用措施

(1)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很简单的看出来,虽然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和柔性财务管理模式在根本意义、表现特点、管理方式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是这二者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促使企业利用最低的成本换取更大的利润,来确保企业发展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并且这个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柔性管理范式更加适企业的财务管理。

(2)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风气

企业形象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所在,是企业的门面。而企业内部的社会风气不正将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企业形象是现代企业在市场中取得地位的关键,也正是现代企业建立柔性的财务管理的模式的原因之一,更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结论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各类私有企业都,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维护了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本所在。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财务管理范式及财务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就现阶段的企业发展情况来说。传统的财务管理管理范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甚至说已经到了逐渐淘汰的地步。虽然当下财务管理范式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改革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坚实走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1]孟龙华. 企业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方法研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09:27-28.

[2]郭蕊,陆君屏. 论传统财务管理与柔性财务管理的比较[J]. 时代金融,2015,08:131-132.

作者简介:

实现范式 篇7

背景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或者说,我们都是我们自己理论的囚徒[4]。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的科学革命实现了五大理论突破[5],以此为基础,本文把这场科学革命引起的世界观转变总结为5个方面。

1从 “构成论” 到 “生成论”

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的范式转换实现了从构成论向生成论的转变。经典科学具有明显构成论特征,思想之源来自于作为现代科学思想基础之一的原子论思想,或深受其影响[6],原子论又具有典型的构成论特征[7],原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原论[8]思想和方法也突出地体现着经典科学的构成论特征。在学术界,还原论的问题存在诸多争论,但其基本思想可以简单总结为 “认为复杂事物是一些更为简单、更为基本的成分的集合体或组合物,主张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较简单的成分来加以研究”, 或者说, “凡是主张物质的高层次现象( 如生命现象) 均可用低层次的规律( 如物理、化学规律) 来解释的,都被认为是还原论”[9]。承认世界的构成性,自然可以运用还原论方法,或分解的方法理解世界的本质; 反过来,还原论方法的成功和盛行又进一步加强了 “构成论”的世界观。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以构成论为思想基础的经典科学日渐走入困境,尤其是在生物学领域,问题尤其明显。从这些学科领域涌现出一批系统科学理论,正在实现着从构成论向生成论转变[7]。作为系统科学理论开创者的贝塔朗菲提出的 “一般系统论”,虽然开始于构成论无法解释的生命体的衍生现象,但是他的理论仍然具有明显的构成论特征,从他构建的系统定义可见端倪。他把系统定义为 “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10],随后他用联立的微分方程具体定义系统概念,这种定义本身承认了向微观还原存在的可能性与合理性。 随着系统科学各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生成论特征愈加明显。普里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向我们展示了在远离平衡状态下,宏观有序的耗散结构如何生成; 哈肯提出的协同学探讨了在突变点各子系统如何协同生成新的有序结构的问题; 艾根等人提出的超循环理论揭示了生命如何从非生命中生成的过程; 芒德勃罗提出的分形理论提供了一种描述自然生成机制的数学工具,分形理论以及各种生长模型的提出,使我们看到了外在世界生长的可能模式及其微观结构; 由霍兰等人创立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CAS) 提供了一种系统受限生成过程的方法论。当然,诸多系统科学理论都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系统的生成过程、机制或方法。因此,可以肯定的说,系统科学是具有明显生成论特征的理论形态。

我们只能戴着 “有色眼镜”观察世界,摘掉它什么都看不到,或者说我们的看将成为不可能,这也是汉森提出的 “观察渗透理论”的精髓所在。因此,人类看到的世界会因为眼镜的变换而改变,即我们的世界观会随着支配我们的范式的转换而变化。 当戴上以构成论为基本特征的经典科学的眼镜时, 看到的世界即是构成的世界; 当换上系统科学的眼镜看世界时,看到的世界随即变成了生成的世界。 当然,世界是生成的而不是构成的这种世界观,又因为生成论思想的差异有所不同,李曙华提出的生成整体论思想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11]。

2从 “存在论” 到 “演化论”

从 “构成论”到 “生成论”的转变必然带来从 “存在论”向 “演化论” 变革。这里的存在不是哲学本体论或存在论意义上的存在,而是普里高津的 “从存在到演化” 之存在[12]。经典科学的首要特征是其机械性,直接结果就是其可逆性。无论是作为经典科学代表形态的牛顿力学,还是19、20世纪之交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都是时间可逆的。量子力学测量过程中观察者的进入开始打破时间的对称性[13]。热力学的出现被认为是 “‘复杂性科学’的第一种形式”[14],也揭开了演化科学的大幕,笔者把它称之为 “演化科学的代表”[15]。对以上过程及其特征,普里高津从科学和哲学层面都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述[12,14],科学的发展正在重新发现时间,经历着从存在到演化的转变, 可以成为其思想的高度概括。进入20世纪下半叶, 系统科学范式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更加广阔的演化图景。普里高津在长期思考热力学演化,寻求破解科学带来的时间佯谬以及热力学引起的宇宙学佯谬的过程中[16],创立了 “从混沌到有序”的第一种演化的理论形态———耗散结构理论[14]。之后陆续产生的一系列系统科学理论都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世界的演化状态。当然,必须明确一点,系统科学理论揭示的演化是进化或向有序方向的演化,这一点与热力学揭示的退化或向无序方向的演化完全相反。哈肯从激光研究和相变理论开始创立的协同学理论揭示出一条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演化路径和一种重要机制。托姆创立的突变论和芒德勃罗创立的分形理论主要探讨演化路径问题。突变论揭示了在原因连续的基础上演化结果或路径的突然跳跃或不连续性。 分形理论为分析和探讨自然界时间和空间生成与演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数学工具。经过诸多学者、 跨越很长时间创立和完善的混沌理论,在研究演化问题的基础上向我们展现了 “表面混乱而实际上高度有序的精细结构”,并且直接涉及了演化动力与归宿问题[17]。除了以上具有代表性的系统科学理论揭示的演化图景外,其他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也从不同方面展示着自然界的演化特征。

戴着经典科学的有色眼镜,我们看到的世界是静止的、无时间的,或者说过去和未来都只是存在于那里,在科学理论看来没有差异,可以概括为世界是存在的。换上系统科学的有色眼镜,我们看到的世界,时间只能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是不可逆的。与热力学揭示的退化的演化相比,系统科学揭示的主要是从无序到有序,即进化的演化过程。 总之可以说,戴上系统科学范式的有色眼镜,我们看到的世界完全是演化的世界,不同的系统科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世界演化的方方面面。

3从 “实体论” 到 “关系论”

实体是经典科学的研究对象,而关系是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18],系统科学的范式转换必然引起世界观从实体论向关系论转变。此处的实体论和关系论并非本体论意义上[19],而是世界观意义上的实体论和关系论。前者可以简单概括为世界主要是由实体构成,关系附属于实体; 关系论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世界主要是由关系联结而成,实体附属于关系。 换个角度说,前者是实体规定关系,后者是关系规定实体[20]。实体一定主要是静态实体,而关系可以有两种: 同时性关系,即空间性关系或静态性关系, 它们是针对同一时刻实体得以存在的形式或条件; 历时性关系,即时间性关系或动态性关系,它们是指不同时刻或在时间的演化链条上,实体得以存在的形式或条件。

经典科学各门学科理论都是以实体为研究对象, 主要探讨实体具有的特征及其规律性。物理学是其代表性学科,它的研究出发点一定是质点、粒子、 物体等实体对象,是研究这些种类的实体具有的性质及其关系特征; 生物学也是如此,生物体是其研究的出发点和主要关注点,生物体之间的关系是附属于生物体的,或者说是为了研究生物体的需要而研究关系。另外,经典科学的学科划分也是以实体差异为标准进行的,比如物理学研究物理实体,生物学研究生命实体,并以不同的实体类型做更微观的划分。

系统科学范式实现了对经典科学范式的超越, 同时实现了二者的互补[21]。系统科学范式的研究重点开始从实体转向关系,这个转变本身也存在一个过程。贝塔朗菲创立的一般系统论既充当了系统理论的先锋,同时也体现着这种过渡状态。一般系统论已经超越各种类型的实体,开始关注实体间的关系。贝塔朗菲[22,10]认为, “系统的定义可以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要理解一个事物,不仅要知道它的要素而且还要知道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各种系统的同型性、一般方面就成为了一般系统论的研究领域。 他的思想明显体现着一般系统论从实体转向关系的开始。之后发展起来的理论形态进一步超越实体的局限,直接关注关系性特征及其规律。普里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创立的协同学,托姆等人的突变论、艾根等人的超循环理论,以及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等,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超越实体,不受任何具体实体的局限,直接研究关系,从而使得系统科学理论具有 “中性科学”特征[23],可以应用在实体完全不同的诸多系统中。系统科学理论对关系性的关注经历了从静态关系到动态关系、从构成到生成的演化。

戴上系统科学范式的有色眼镜,首先看到的是关系的存在及关系构成与生成的世界,世界不再首先由实体构成。关系的关系性存在与生成代替了实体的存在及其相互关系。透过这样的眼镜,实体依然存在,但是地位已经发生改变,它不再先于和独立于关系,而是依附于关系。系统科学理论的内在特征决定了这种范式下世界观从 “实体论” 转向 “关系论”。

4从 “简单论” 到 “复杂论”

简单论的世界观认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简单的, 世界受一些简单性、线性规律支配; 复杂论的世界观认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复杂的,世界受一些复杂性、非线性规律支配。本文不使用系统科学哲学领域的常用范畴———简单性和复杂性,因为它们在该领域已具有专有含义,且存在诸多争议,本文不打算进入这些争论。笔者创造出 “简单论”和 “复杂论”两个新范畴,仅仅表征在世界观层次上世界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问题。从经典科学范式到系统科学范式的转换,正在使我们眼中的世界从简单论向复杂论转变。该转变可概括为三方面: 从线性到非线性、从整形到分形、从有序到混沌或混序。

数学上讲,“经典科学并不是纯粹的线性科学, 它也含有非线性方程”,但是, “经典科学面对着非线性现象,总是要设法略去非线性因素或者把非线性问题简化为线性问题来处理。线性化是经典科学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所以经典科学也被叫做线性科学。[24]”作为经典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因果关系也突出的体现着线性特征,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具有明显的线性因果决定关系。正如拉普拉斯[25]决定论阐述的,“应该把宇宙目前的状态看作是它先前状态的结果,并且是以后状态的原因”。系统科学则揭示了世界的非线性特征,用非线性的理论和方法处理非线性问题。维纳控制论中的基础和核心概念 “反馈” 就是系统科学理论非线性的典型代表, 他指出,控制论的统计方法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16],也正如莫兰[26]所说, “复杂性是跟随维纳、 阿什比这些控制论的创立者才真正走上了科学的舞台”; 普里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中,非线性是新结构形成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这一结构的重要特点[27]; 艾根等[28]创立的超循环理论中,超循环自身就是一个非线性网络[16]; 其他系统科学理论中也不同程度的体现着非线性特征。Mainzer[29]在系统科学的视域下对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中的非线性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 可以说,戴上非线性理论的眼镜,眼中的世界处处显示着非线性特征。

作为系统科学理论形态之一的分形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分形的有色眼镜,使得我们眼中的世界更加复杂。经典科学的数学基础或理论工具都具有整形特征,芒德勃罗创立的分形理论向我们展示了除整形以外还有分形,而且分形才是世界普遍真实的存在状态。芒德勃罗使我们认识到 “自然界的许多图形是如此的不规则和支离破碎,……自然界不只具有较高程度的复杂性,而且拥有完全不同层次上的复杂度”[30]。分形维数的概念在芒德勃罗的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30],分数维数的出现也彻底改变了人们整形的世界观。在整形理论中,实体的存在被关注,在分形理论中空隙成为了焦点,空隙是 “生长之源”[16],是 “生长的活跃区”[31],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了 “一个具有负维数的潜在存在的世界”[16],不仅可以 “以有观有”,还可以 “以无观有”。分形理论在系统科学的其他理论以及现实世界中都在显示其普遍性,发挥其 “威力”。 “从无生命界到生命界,从自然界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微观到宏观再到宇观,处处都有分形”[32],并且在科学研究诸多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33]。分形几何为人类构建新的自然图像提供科学基础,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自然图景[34]。戴上分形理论的眼镜, 眼中的世界处处显示着分形特征。

世界有序与无序的问题是世界观探讨中的重要问题。所谓 “有序性是指世界的稳定性、规则性、 必然性、确定性与其组成事物之间的相干性和统一性等等,而无序性是指世界的变动性、不规则性、 偶然性、不确定性与事物彼此之间的独立性和离散性等等”[26]。经典科学视域下,世界是有序的,有序性是科学理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信念。系统科学理论超越了 “世界是有序的”这种观念,认识到 “无序和有序既是对立的,又以某种方式合作以组织宇宙”[26],在确立了无序地位的同时又发现了新的有序,或者说揭示了一种新的存在状态———混序[35]。“混沌是确定论系统的一种 ‘不确定的’ 动力学行为方式”[16]。戴上 “混沌”的有色眼镜,眼中的世界超越了简单的有序性,实现了有序与无序的统一。

苗东升[36]在总结这种 “新型科学的世界图景” 时,首先看到的就是对简单性的超越,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是其首要特征。从经典科学范式向系统科学范式的转变正在实现着从线性到非线性,从整形到分形,从有序到混沌的转变。戴上这样的有色眼镜,眼中的世界就成为了非线性的、分形的和混沌的,即复杂性的世界。

5从 “决定论” 到 “非 ‘决定论’”

世界是符合决定论的还是非决定论的话题是哲学界争论的古老话题,系统科学范式从根本上动摇了决定论,使眼中的世界向非 “决定论”转变。非 “决定论”不同于 “非决定论”,前者是逻辑学上的 “决定论”,即除了决定论之外的各种形式,后者是学术界通用的专用术语 “非决定论”[37]。本文的非 “决定论” 某种程度上是介于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之间,一种 “超越决定论”[38]的形式。

经典科学理论揭示的世界基本上符合决定论概念所展现的状态,用莫兰[26]的话讲,经典科学的观点一定是决定论的,确定性、可预测性及可回溯性是其代表性特征。“从经典观点———包括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来看,自然法则表达确定性。只要给定了适当的初始条件,我们就能够用确定性来预言未来,或 ‘溯言’ 过去[39]。” 经典科学中,过去和未来都是完全确定的,并且可以根据现在的参数计算出来,如果无法完成,原因只能是现有数据、理论和计算工具问题,“世界在任何时刻的状态决定了它的唯一将来; 自然界允许绝对精确的语言世界描绘的将来状态[40]。”

随着从经典科学向系统科学的范式转换,决定论昭示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逐渐被推翻。系统科学理论超越了牛顿理论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展示了一幅部分不可知或至少提供了存在多重可能的不可预测的世界[41]。普里高津[39]的耗散结构理论揭示了 “不可逆性再也不会被认为是一种如果我们具备了完善的知识就会消失的表象”,时间之矢或者说不可逆性进入人类视域。他的 “分支理论”揭示着历史的唯一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 分歧点是系统的若干可能的演化图景或演化形态共存的奇点”[42]。“混沌是确定论系统的一种 ‘不确定的’动力学行为方式”[16],是由确定性方程引出的不确定性。“说它确定性是因为这种随机性是由内在原因不是由于外在的噪音或干扰引起的; 随机性指无规律性,不可预测的行为[43]。” 混沌理论实现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44]。混沌学的产生 “使得机械决定论几乎无立足之地”[45],宣告300年来决定论世界观的终结[46]。正像混沌理论的重要创始人之一York所说,混沌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完全不同的世界图景[43]。

摘下经典科学的眼镜,换上系统科学的眼镜, 眼中的世界也从决定论转向非 “决定论”。经典科学展示的是确定性的世界,确定性产生确定性,系统科学实则把不确定性引入其中。经典科学范式下, 对象世界是确定性的,符合决定论,不确定性源于人类主体而非客体世界; 在系统科学范式下,对象世界自身就具有不确定性特征,这种不确定性不是外在或人为的局限,而是世界的 “内禀”不确定性。

6结语

经典科学范式与系统科学范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有色眼镜,戴上它们看到的世界是存在巨大差异的。经典科学范式下,世界是由实体构成的、存在的,世界具有简单性特征,其中包括线性、整形和有序等,世界基本上符合决定论。换上系统科学范式的有色眼镜,世界主要是由关系组成,实体附属于关系并处于普遍的关联之中,世界处于生成、演化的过程之中,世界不再是简单的而是复杂的,包括非线性、分形和混沌等,这种范式下,非 “决定论”观点取代决定论观点成为主流,世界是有序与无序、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系统科学世界观的5个方面构成一个 “环环相扣、连贯一致的体系”[47]。

摘要:从经典科学向系统科学的范式转换引起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世界观的转变主要包括五方面:从“构成论”到“生成论”,从“存在论”到“演化论”,从“实体论”到“关系论”,从“简单论”到“复杂论”,从“决定论”到“非‘决定论’”。戴上系统科学范式的有色眼镜,世界将变得明显不同。

实现范式 篇8

一、传统与柔性两种财务管理范式之间的区别分析

企业当前应用的柔性财务管理的范式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 是新时期的财务管理学科中新型的一个领域, 研究者主要是将它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刚性管理方式做对比来命名的, 它利用一种不同于刚性管理中以财务管理制度作为强制性管理手段的方式来进行财务管理, 即它以引领人们在心中形成一种诱导性的力量以及自觉性的约束力的非强制性手段实施管理, 更能够符合现代管理对于人性化以及科学化、理性化管理状况的要求。具体来讲, 柔性财务管理的范式相比较于传统管理的不同之处可以从下面几点来分析:

首先, 柔性的管理范式在组织开展财务活动以及处理相关的财务关系方面于传统的范式有所区别, 即柔性管理采用牵引式的方法, 而传统管理则采用推进式的方法, 柔性管理偏重于非程序化以及柔性化, 而传统管理则侧重程序化以及刚性化。其次, 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基于牵引式的管理方法实施了对于财务关系的不同于传统财务管理的转变, 即不再同传统管理一样利用财务计划来推动财务活动的组织开展以及财务目标的达成, 而是以企业的实时的经营管理动态作为其依据, 来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不断的调整, 以推动管理的优化完善。

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具体工作事项为例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区别, 在当前企业财务人员缩短预算的周期这方面来讲, 柔性管理一改以往的刚性责任中心方式, 而采用了柔性责任中心以及并行工程方法来实施, 即给予企业的科技人员自由地在企业内部进行流动的权利, 并允许他们实时地针对生产经营各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最终达到缩短财务管理的预算周期的目的。这样的柔性管理范式既能提升企业财务人员以及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又能够以一种柔性的人性化管理方法来帮助企业达到总成本的降低以及总收入的提升。

二、企业实施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应具备的条件

新时期, 企业面临着日益趋于复杂的市场环境, 其财务工作必须能够做到对组织活动的范围进行实时的扩展以及将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及时地置入内控工作这样两项工作, 才能够使企业在残酷的市场中实现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与市场动态同步的扩张。而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以市场变动以及企业变化为基础开展管理, 对这种需求恰好能够充分地满足。因此, 企业在当前的发展中利用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来优化传统的管理非常必要。本文下面就谈论一下企业利用柔性财务管理的范式进行管理需要具备的条件:

(一) 柔性管理实施的准备工作

首先, 企业要想推动柔性管理的有效实施, 就必须将本企业中传统的强调以生产为财务工作导向的理念、以产品生产的价格和质量为竞争基础的理念转变为将市场作为财务导向, 通过考虑顾客的各种消费需求, 以全面争取客源量为主要手段来实施侧重于顾客关系管理的财务管理理念。同时, 企业还必须将传统管理中以资金为价值管理对象的观念转变为以人为主体的管理理念, 即充分地尊重人在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作用, 通过加强对于员工的有效管理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从而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 企业要着重地将传统的注重纵向组织结构的管理, 转变为侧重横向组织结构的财务管理, 全面强化企业面对市场各种需求所具有的敏锐度, 以企业的内部信息效率的提升来加强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写作, 从而为企业的柔性管理的实施提供一定的信息灵活性以及人员协作高效性。而且, 企业还要将控制型的传统管理转变为激励和引导性的管理, 彻底地扭转企业为了加强财务控制而对各个部门及人员实施强制性管理的财务管理理念, 充分地采用有效的激励政策来引导和鼓励员工自主地在工作中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力, 从而使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得以有效确立, 也推动企业在高凝聚力的基础上获得更优化的发展。

(二) 柔性管理实施的各项条件

首先, 企业必须针对柔性管理范式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为其确立一个完善的刚性财务管理的体系, 通过管理的柔性以及体系的刚性二者的结合, 来推动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中的松紧结合的实施。

其次, 企业必须要加强对于领导者形象的准确树立, 通过各种对话交流活动的开展, 来全面地扭转领导者在员工心中作风不正、品行不良的形象, 推动领导力量对于柔性管理范式开展的核心支撑,

再者, 企业还要着力提升员工的素质, 在开展柔性财务管理之前, 一定要加强对于员工素质及能力培训的关注度, 而不只是简单地关注金钱及利益, 从而为企业的财务活动开展创造良好的道德与文化氛围。

三、企业当前在实施柔性财务管理时出现的问题

柔性管理的财务管理范式在企业中的实施, 通过各种人性化的手段, 使企业在新时期获得了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健康的发展, 理应在企业中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性应用。然而, 此种普及性应用的实现, 还要依赖于企业对于柔性管理目前在财务管理中实施的状况的准确把握, 即准确掌握各种不良问题, 来推动柔性管理的逐步优化。本文下面就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下分析:

首先, 柔性管理当前的应用还过于刚性, 缺乏必要的亲情性及友好感。企业目前在实施柔性管理时, 仍然存在着过度重视刚性制度体系建设的问题, 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都要求按照规定的程序来进行, 这样企业虽然可能通过强制性的控制达到了对于费用支出的有效把握, 但柔性管理只能名存实亡, 企业的员工根本无法形成对于企业的深厚的情感。这样一来, 柔性财务管理的开展反而在形式上加大了企业的支出。

其次, 柔性管理的实施缺乏高素质的领导者以及有效的组织。柔性化的财务管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其在企业中的良好实施必须借助于了解这方面知识, 且又具备相应素质的领导者的领导力量, 而目前企业在开展柔性管理时普遍存在着对于高能力管理者的缺失。同时, 企业目前针对柔性管理所设置的组织机构过于复杂且主要依靠行政命令来开展工作, 员工之间的交流必须通过多层次以及多种关系才能够实现, 不利于企业内部信息的畅通。

四、结语

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相较于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来讲, 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确实具有较大的优势, 能够满足企业当前发展的需求。但是, 企业必须为柔性管理的开展创造完善的条件, 并且着力解决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才能保证其管理作用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吴伟容.知识经济下的柔性财务管理研究[J].网络财富, 2008 (07)

[2]张湘凌.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研究对比[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21)

[3]王棣华.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比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2011 (03)

[4]汪丹.浅议柔性财务管理[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11 (05)

[5]薛清彦.当今网络经济下传统财务管理的滞后与创新[J].价值工程, 2007 (05)

[6]张亦春.现代企业如何实施柔性财务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1 (10)

实现范式 篇9

一、传统的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的比较

传统的财务管理属于刚性管理, 具有非常强的强制性特征, 往往盲目强调对各种财务管理制度的遵循和服从, 进而实现各种指标。柔性财务管理范式是建立在对人的心理研究的基础上的, 采用的是柔性管理方式, 而非强制性, 通过在人们的心中产生诱导力量来实现对组织的有效管理, 进而将企业的管理转化为员工的自觉意识。因此, 柔性财务管理是一项相对较高级的人性化财务管理方式。

(一) 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与柔性管理范式的特点比较

1、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的特点:

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强调以财富为本的价值观, 注重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思想;以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为基本的理论基础, 强调低成本的发展战略, 实现部门、层次的管理体制, 各个工作环节相互衔接;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更加强调层次结构, 各个职能部门的界限非常明显, 以财务管理为最主要的组织功能, 最重要的管理方式是集权式和相对分权式的管理方式。传统的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建立科学的财务秩序, 对于人才的引进也过于在红石专业人才, 这些人才的专业素质与管理水平往往不协调, 更加侧重于专业技能。

2、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特点:

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把以人为本视为基本的价值观, 坚持反应快速、柔性化的管理思想;以柔性财务管理理论是为基本理论基础, 强调多样化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领先战略相结合, 注重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每一个工作环节要并行进行, 集成管理;柔性财务管理采用的是网络化的管理结构, 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间的界限被有效打破强调财务管理的协调和服务, 加强创新, 在管理方式上更加注重财务管理的灵活性。柔性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不断变革, 在适应外在环境的基础上改造和环境, 积极引进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有效结合、智能高的柔性人才。

(二) 传统财务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表现比较

1、在财务管理思想方面的表现比较。

柔性财务管理思想的表现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的处理方式由传统的推进式转化为牵引式;第二, 财务管理思想与牵引式的处理方式相结合, 导致的财务关系的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通常情况下是根据企业的财务计划进行各种财务活动, 进而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而柔性财务管理范式更加强调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 积极引导财务管理工作和财务活动的开展, 进而将财务关系理顺。将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中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化为现代柔性财务管理的合作关系, 将传统的竞争对手关系经过转化, 发展成为互利共赢的关系。

2、在财务管理方法方面的表现比较:

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表现出的是程序化、刚性化的管理方法, 而柔性管理方法则表现出的是非程序化、柔性化的管理方法。比如要想将财务预算的周期缩短, 就必须要通过并行工程来进行预算编制将传统的刚性责任中心专化为柔性的责任管理中心, 企业内部的科技人员可以自由流动, 将企业的生产经营问题解决好柔性财务管理方法支持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现代企业要加大产品设计方面的投入, 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将企业的成本降低。与此同时, 现代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ERP系统来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 不仅能够解决用户的需求问题, 而且能够将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

二、柔性财务管理的表现和实施

(一) 柔性财务管理的表现

1、促进了企业财务文化的建设。

现代企业管理从表面看是对企业资金的管理, 而实质上是对企业人才的管理。由于人的行为是靠思想所控制的, 因此财务管理必须要朝着柔性化的方向发展, 注重对人的价值观的引导。企业财务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 其管理方式是建立在人的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艺术。企业财务文化的建设要以人为本, 加强价值观的引导, 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只有保证了企业财务文化的建设, 才能够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 培养企业的财务精神, 促进企业的发展。

2、非理性化的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的非理性化财务管理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 第一坚决否定了理性化的财务管理模式,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上的, 已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发生冲突, 根据企业发展目标而临时指定的财务管理策略往往成为企业获得利益的关键。第二, 增加了对人的非理性因素的考虑, 有许多企业过多的重视人才的学历、职位、工作时间等, 而忽视了员工的兴趣, 这也严重影响力员工的积极系, 降低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3、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人才系统。

人才系统的建立是当前企业发展经营成败的关键。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局限在资金的管理, 更涉及到对人才的管理。加强对人才的管理与有效运用, 才能够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 柔性财务管理的实施

1、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刚性体系。

在现在企业中, 财务管理的刚性和柔性虽然在管理内容、管理方式, 以及管理思想上有着一定的区别, 但是二者最终的管理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柔性财务管理是为了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而这个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恰恰是与刚性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一样的, 因此, 强调企业的柔性财务管理是非常有意义的。

2、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风气。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发展, 都必须要建立良好的企业社会风气, 如果企业内部的社会风气不好, 领导的形象不佳, 势必会影响企业柔性财务管理的效果。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企业形象是现代企业在市场中取得地位的关键, 在很大程度上使能够给企业创造许多好的正面形象的, 这也正是现代企业建立柔性的财务管理的模式的原因之一, 更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树立良好的管理形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财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管理的成败。现代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利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要建立良好的管理形象。企业要加强财务文化的建设, 引导员工树立比金钱更加高尚的生活追求, 强化工作的民主意识, 培养员工的文化素质, 使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质的转变, 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也正是现代企业进行柔性化财务管理的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日益科学化, 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财务基础,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使得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因此, 树立良好的企业管理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三、总结: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关键, 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生产运营的成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以及现代企业的发展, 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实的需要了, 几乎到了被果断淘汰的地步, 新型的柔性财务管理方式摒弃了传统财务管理方式的强制性, 改善了财务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在管理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不仅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而且为现代企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要:当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了, 柔性财务管理范式逐渐走进现代企业。柔性财务管理范式与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相比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随着企业财务管理的日益规范化, 柔性管理越来越得到企业的认可, 成为企业变革的重要前提。本篇文章通过对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和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相比较, 进一步阐述了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优越性。

关键词:传统财务管理范式,柔性财务管理范式,比较,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于光梅.税务筹划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J].会计之友.2009 (30) .

[2]蔺维红.浅析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务筹划[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 (10) .

[3]赵丹.税务筹划与财务报告的冲突与协调[J].会计之友.2010 (20) .

[4]常向东.李永海.企业税务筹划风险探讨[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25 (02) .

改革需要新范式 篇10

从旧范式到新范式

“现在,许多人把关注点放在国企改革有关文件的出台上。我认为,新一轮国企改革,出台新文件很重要,引入新范式可能更重要。在过去三十多年国企改革过程中,各层面作了大量探索、实践、设计、调整,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改革轨迹,我把它概括为国企改革的中国范式。”张文魁说。

张文魁所说的国企改革的中国范式归纳起来大致包括6个要点:第一,长期遵循实用主义思维,在很长时间里刻意回避产权改革,但不断推行激进的控制权改革;第二,长时间的激进控制权改革自发地走向渐进的产权改革,使产权改革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特性,导致国企改革较多地对内部人依赖和由内部人主导;第三,产权改革渐进地和摇摆不定地推进,具有机会主义特征和不确定性,并且与企业的业务、资产、债务重组交互进行;第四,很多母子型结构和集团化的国企选择碎片化的、各自突围的产权改革方式,即保留母公司的国有制不受触碰,子孙公司等下级法人实行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产权改革;第五,借助非国有企业崛起带来的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国企改革,同时充分利用非国有企业崛起给国企产权改革和重组提供的缓冲作用;第六,激进的控制权改革和渐进的产权改革导致了巨大的企业改革成本,改革时间拖延之长又极大地增加了改革成本,对整个社会都构成一种代价,这种代价不仅体现在经济支付方面,也体现在公平正义方面。

“作为历史的产物,在过去十几年里我们越来越清楚的看到了它难以克服的种种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产权改革的模糊性、摇摆性政策,其他很多问题都是由这一点衍生。国家在很长时期里本想回避产权改革,但为了避免产权改革,又往往以不断加码的控制权改革来作弥补,最后反而导致控制权改革失控,也导致自发的产权改革失控。对产权改革的模糊性、摇摆性态度和政策,在实际当中导致大量的碎片化产权改革,即国企不断分拆出子孙公司进行产权改革,看起来很多资产和业务被激活了或者分散突围了,但未实行产权改革的最上层母公司就成了旧机制的大本营和旧货仓库,集团性国企并不能真正实现市场化,反而因为碎片化的产权改革而使整体协同效应遭到削弱。”

“这种范式的最终结果,并没有使国企真正实现市场化,反而使国企在市场化和政策化、独立化和附属化之间不断拉扯和徘徊。现在,当中国经济增长进入阶段性转折的时候,要使国企真正顺应‘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发挥作用’这一大趋势,就需要走出旧范式、引入新范式。新范式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推行总体性产权改革,以此为基础,推动公司治理转型和涵盖业务结构、资产负债、组织构架、管理流程、员工政策、薪酬福利、激励机制等在内的一揽子重组,从而实现企业的实质性再造和全球竞争力的重建。”

总体性产权改革先行

新范式产权改革,不应该等到越来越多国企陷入经营困境才去大规模实行,不应该采取得过且过、缺乏担当的机会主义态度,张文魁表示,而是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争取在2020年之前,使总体性的产权改革和一揽子重组得以基本完成。

总体性的产权改革,重点对象是那些大型和特大型国企,特别是集团性国企的最上层母公司,包括央企的母公司。除了要改建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母公司之外,它们中的多数应该实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相应的公司治理改造,极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国企可以保持国有全资状态,但也可试探多个国有机构持股的股权多元化。而对广大的中小型国企,可以实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多种放活政策。

在推进上述产权改革的同时,张文魁强调,公司治理应该获得实质性转型,并大力推进一揽子重组,使得大多数国企的业务结构更合理、资产负债表更健康、组织体系更精炼灵便、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强化、三项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实现与市场接轨。

在当前情况下,集团性国企的母公司,特别是集团性央企的母公司,是否具备总体性产权改革的条件?

事实上,不少集团性国企的业务、资产、人员状况基本上具备总体性改革的条件。张文魁说:“一些集团性国企已经近乎实现了母公司整体上市,具备非上市方式产权改革的集团更多。即使那些资产质量不佳、经营状况不好、遗留问题很多的集团性国企,只要与一揽子重组结合起来,与下属中小企业的放活和综合性清理结合起来,仍然具备母公司产权改革的条件,其实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推行的债转股就可以作为大致的模板,现在缺乏的主要是决心而不是所谓的条件。极少数包袱特别重、人员特别多的国企,总体性产权改革和一揽子重组或许可以缓一缓,但外围清理有大量工作可做,外围清理得比较干净之后条件就差不多具备了。”

新范式下的挑战

引入新范式,需要克服一些不容忽视的政策挑战。

第一项重要的政策挑战,就是如何界定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进国企改革要防止少数人瓜分和掠夺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尽管在上一轮国企产权改革中,中央和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以防止国资流失、腐败以及各方合法权益受侵害,过去几年里还出台了更加细致的防止国资流失的各种技术性措施。但是,关于国有资产流失,仍然存在很多认知方面的分歧和法律方面的模糊地带。“严格来说,国有资产流失目前还算不上是一个法律概念,但可以认为它接近于《物权法》第五十七条‘低价转让、合谋私分、擅自担保或以其他方式造成国有财产损失’的规定,以及《企业国有资产法》多个条款‘防止国有资产损失’的规定。《刑法》中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的一百六十九条中规定‘徇私舞弊,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或低价出售,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但到底多少算是重大和特别重大损失,并不清楚。在实际当中,如何准确地判定国有资产流失,法律清晰度严重不够。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新一轮国企产权改革就难以稳健、持续、全面地推行下去。我认为,下一步迫切需要国家出台更加详尽的判断国有资产流失的司法解释。司法解释可能会比较机械,但法律尺度很清楚,当事人只要遵循法律,就不必担心日后告旧状、翻旧账。”张文魁说。

第二项重要的政策挑战,就是如何把握混合所有制的股权结构尺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混合所有制提到了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的高度,已经出台的顶层指导意见也重申了这一点。但在实际中,就面临着股权结构和股份来源的选择问题。

一个可以考虑的方案,是在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中,在国企分类的基础上,实行名单政策。名单政策是确定国有企业是否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大致限定股权结构的政策。这个名单基本覆盖各级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一级企业。“在名单中,一级企业能找到自己的名字和是否要实行混合所有制、实行混合所有制第一步的股权结构有什么样的限定。当然,不实行混合所有制、继续保留国有独资的一级企业,只是少数,这少数企业保留国有独资,可能是因为它们将要被改建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可能是其所处的行业或所承担的功能比较特殊,也可能是因为历史包袱太重而且目前没有化解的方法。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个名单都应该列明并且作出解释说明。而其他企业,争取在2020年之前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

“对于应该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级企业,每个企业最好列明第一步的股权结构政策。这个限定并不是把股权结构规定得一清二楚,实际上是要公布每个一级企业大致的国有股比例,这就可以使国企自己,以及有意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社会资本,有一个清晰的政策界限。这比一个个去试探、谈判要好得多。名单政策应该允许企业在股权结构政策的范围内,积极引入非国有的大股东,最好使非国有大股东单独持股33.4%以上或者与其他一致行动人共同持股33.4%以上,这样的股权结构才称得上实质性的混合所有制,通过上市等方式引入分散性非国有小股东只能勉强算是名义性的混合所有制。名单政策可以根据情况变化进行适时修订,修订的方向是不断降低国有股的比例,引导国有股份不断地释放给社会上的投资者。”

第三项政策挑战,是如何确定国有股的持有和股权行使政策。由于大部分一级企业都要实行股权多元化或混合所有制,这些企业中的国有股由哪个机构来持有和行使股东权利,就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同时,不管国资委是否直接持有这些企业的国有股,国资委对这些企业以后如何管理,也必须纳入考虑范围。

“无论未来国资管理构架做什么样的调整,都应该制订对混合所有制一级企业的国有股持有与权利行使政策。政策应该规定,一级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后,国有股是由国资委还是其他机构(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来持有。考虑到现实当中许多国有股的持有和股权行使是分开的,所以应该制订清晰的国有股权行使政策,以告诉外界,未来一级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之后,持股机构能否完整地行使股权,如果不能完整行使股权,哪些机构各行使什么权利,行使权利的渠道、方式、时间、触发机制是什么。

还应该制订国资委和其他党政部门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管理政策(或者叫做监管政策)。照道理来说,哪一个机构持有国有股份,就由哪一个机构来行使国有股权,除此之外,无论国有控股还是国有参股企业,都不应该被其他任何别的机构进行股东权利之外的日常性‘国有企业管理’或‘国有资产管理’。这些企业也接受审计、透明度检查以及一些特殊行业的监管,但并不是针对国有企业、国有股份的日常性监管。但现实当中,不但这些被称为‘监管’的力量仍然存在,而且更重要的管理力量是对国企‘干部’的任免与管理。2014年,一些省市自治区出台的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当中,规定只要国有股份比例低于50%,国资委将不再按国有企业进行监管,这是个进步。但是,难道国有股份比例高于50%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就应该接受国有股东权利之外的‘监管’吗?这个‘监管’是监管机构自己发个文件就可以去查、去指示、去审批吗?”

【实现范式】推荐阅读:

生态范式07-20

范式05-11

范式创新06-05

科学范式06-10

学科范式06-28

语言范式07-10

范式建构07-23

课程范式08-12

信息范式08-17

范式转型08-21

上一篇:课程改革的探索下一篇:公路货运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