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改革

2024-09-25

范式改革(共12篇)

范式改革 篇1

一、前言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由于国有企业产权归国家所有, 国有企业受到国家政策照顾, 制约着市场经济调节作用的发挥。要想“看不见的手”真正发挥调节经济的作用, 我认为可以尝试彻底改革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进行新的创新。

存量, 是指某一时间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存量国企, 是运用存量分析的方法, 分析经过改革后仍存在不合理部分的国企, 以及未实施股份制、民营化等改革的国企现状, 总结出现阶段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存量国企改革, 是为存量国企设计的改革新范式, 是全面、彻底的改革, 使国有企业从现阶段的现状直接跳到新的模式, 切掉以前改革中存留的一切缺陷, 使企业得到全面优化, 增强活力, 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本文的目的, 就是分析存量国企现阶段仍然存在的缺陷, 并从理论层面上进行新的改革范式的畅想。

二、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缺乏公开公正透明的改革程序

我国的国企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进行的, 依据“试点———推广”的流程, 按照政策命令的形式, 所有国企在同一阶段都是按照同一模式进行改革, 忽略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改革没有一个面向社会公众征询改革意见的平台, 没有制定规范的改革操作程序, 缺乏相应的监督监控机制, 容易出现寻租腐败现象。

(二) 资源性垄断导致全社会生产和生活成本全面抬高

水、电力、成品油等重要能源资源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百姓对其价格的涨落却无能为力。2010年年初深圳市水价进行了新一轮上涨, 居民用水价格提高了近三成, 而工业用水涨幅更是超过了50%。从资源性垄断行业引入经营性收费管理以来, 水价、电价、油价等呈疯涨态势, 全社会生产和生活成本全面抬高, 这些本身就是全民所有的资源被征收如此高的费用, 是对社会公正的严重破坏。

(三) 改革中过于“大刀阔斧”, 很多遗留问题急需解决

2000年国有企业进行减员增效改革, 一些国有企业通过买断职工工龄的手段减少企业职工, 造成大批职工买断下岗, 为社会造成巨大的不稳定因素, 仅建设银行就有11万买断职工下岗、工商银行14万职工买断下岗、中国石油37万职工买断下岗、中国石化59万买断职工下岗……规模如此之大, 影响非常恶劣。

(四) 改革中寻租腐败现象严重

我国国企的产权制度改革是按照政策配额的方式进行的, 没有进行规范的市场交易, 用行政命令任命企业委托代理人的方式使很多人能够钻政策的空子, 谋取租金, 而国有企业巨大的资金流量与暗箱操作的资源配置方式, 也为各种寻租铺设了温床。

三、存量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 存量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

通过前文的论述, 可以看出存量国企的弊病可以说是“久医不愈”, 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 其根源就在于我国国有企业一直没有经历一次完全彻底的改革, 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紧密联系未被动摇, 国有企业的发展仍然受制于行政命令。划清政企关系及职责, 杜绝以前改革中借改革腐败、损害社会风气的现象, 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 是解决国有企业发展效率公平问题的关键。我认为, 新的改革路径应当遵行以下原则:

1、以法为据,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2、坚持公平, 争取全民参与改革。

3、保证效率, 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4、好中求稳,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二) 存量国企改革的模式设想

1、宏观方面:总体把握改革的方向

(1) 建立健全改革的法制基础

法律制度的健全, 是改革得以顺利贯彻推行的基础, 有利于保证改革公平、鼓励公民参与、杜绝寻租行为的发生。全面私有化改革必然会触动特权阶级、某些精英阶层的直接、间接利益, 会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阻力, 我国政府要想下大决心彻底改变国有企业的现状, 必须顶住压力, 将改革推进。

(2) 成立改革进程中新的职能部门

我国原有的国资委 (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 的主要职能是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 是现在国有企业的直接上级, 如果由国资委来主导改革, 寻租腐败的现象仍会发生, 因此, 有必要成立新的改革委员会。新的改革委员会应与国资委相独立, 国资委继续行使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职能, 改革委员会主导改革的进程, 国资委对私有化改革只起支持作用。全面私有化完成后, 国资委可以作为涉及国家安全的国有企业的控股者存在。

(3) 开展国有企业资产核算

全面私有化必然涉及对原有企业的资产的重新核算, 这一程序应该在公开公正的环境中进行。各企业应该在央行的主持下, 在人大的监督下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自主进行。

(4) 在改革中应进行有效的监督

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中, 国家财政收入必然会大幅增加。对于这笔资金的来源、去从, 国家财政部应保证账务公开, 接受全民监督。对于增加的财政收入, 我认为可以建立一个专项基金, 用之于民, 其基金可用于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 但在资金地区分配的时候既要保证公平, 又要努力向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靠近。

2、微观方面:分情况改革, 创新改革范式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所涵盖的行业范围广阔, 各行各业的情况不同, 发展的水平不同, 很难通过统一固定的模式进行改革, 这就需要改革委员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改革措施, 保证国有企业的效率。

(1) 针对中央直属企业、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模式

我国的央企、大型国企都是超大型的企业, 一般为子母公司结构。对于这样的企业, 可以通过将子公司与母公司进行分离的方法, 逐步减少国家对其控股, 将其私有化。

对母公司, 国资委作为大股东, 掌握最大的股权。可以将其股权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 母公司股权的40%, 参考俄罗斯私有化证券的模式, 规定全国人民每人可以以相同的价格够买该公司等量的股份。其二, 国资委保留原股份的35%, 保持最大的股东的身份, 其余部分可以逐渐继续卖出, 卖出对象可以是私人, 也可以是某个集团。

(2) 针对小型国有企业、轻工业的改革模式

小型国有企业、轻工业国有企业规模小、经营的可操作性强, 对于这样的企业可以采取个人或集体竞标的方式出售。

(3) 针对亏损的国有企业的改革模式

以前, 政府对国有企业有很多政策支持, 对亏损的企业进行无偿的财务补偿, 一些常年亏损的企业依靠国家补助勉强维持生存。对于这样的企业, 应由改革委员进行其现状和行业发展前景进行评估, 公开进行拍卖。

(4) 针对能源型、资源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模式

我国实行全民所有制, 我国的资源是全民所有的, 能源型、资源型企业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属于公民共同财产, 在私有化改革后, 企业需付费使用资源。国家可向他们征收能源税, 即由于他们需要向全国人民购买这些资源的生产权。通过这种税的征收, 敦促企业不断创新生产工艺, 节约国家资源,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的国企改革最终要实现全面的私有化。私有化改革应该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 逐步将国有企业私有化, 以减少私有化对经济社会的冲击。改革要依法进行, 维护法治社会的建立健全。在改革中坚持公平公开, 鼓励全民参与改革, 保证民主的贯彻落实。改革还要努力吸引外资, 改善国内企业发展环境, 为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摘要:本文通过提出存量国企的概念、分析存量国企弊端和仍然存在的问题, 重新设计未来国企改革的新范式——渐进式全面私有化改革, 并对今后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几点建议, 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最终应落到全面私有化的路径上去, 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关键词:存量,国企改革,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东欧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社会经济效果及其启示》严若森

[2]《德国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原则、方法及对我国的启示》朱秋霞

范式改革 篇2

2014年6月18日-6月24日的体育类课程范式改革与创新培训在江西师范大学青山湖校区举行,本人有幸参加此次培训,听了北京师范大学李芒教授、毛振明教授,江西师范大学罗林教授、程其练教授、周美芳教授、黄文英教授、刘琪教授、席毅林副教授的讲座以及讲课,受益匪浅,感慨多多。通过这次培训学习,在这里我就体育教学有这样几点认识与想法:

一、健康第一,适用于每一个学生

“健康第一”,通俗简要地说明了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对人的生活的重要性。在我们今后的体育教学中,正如李芒教授所说的,我们在每个学期的第一堂课,就要给学生讲述这门课的重要性,对其以后的生活以及工作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上好第一堂课,这学期的课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第一堂课给予学生一个全新的体育课,多下功夫,吸引学生喜欢体育课,让他们明白不是为了上课来上体育课,而是为了身体健康,为了在大学里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有个“终身体育”意识来上课。强壮的身体不是坐享其成就可以得到的,必须要经过积极、持久的锻炼才能造就。那么,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最好的锻炼机会就是在体育课堂上。

二、体质达标的重要性

李芒教授和毛振明教授在讲座中都提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涵义,学生的惰性是比较大的,如果一味的以学生为主导,让他们以

中级班、高级班等。

五、体育课也要有爱心

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我们体育教育者与学生的接触是最为密切的,了解也是最多的。当今的学生希望老师和他们像朋友一样。我们作为教育者,让他们学有所得是最基本的,但在教学中付诸于爱心却是不容易做到的。在观摩了席毅林副教授的健美操的示范课后,席老师给大家传达的如何利用细小的动作让学生在感觉老师是在关心他们,一个及时到位的动作提示,一个无声的相视微笑,无不透露着老师对学生的爱。因此,在以后平日的教学上,多帮助保护一下,多说一句安慰、鼓励的话语等,这些看起来是微乎其微的细节却对学生有着很深的影响。

如何进行体育课范式教学改革与创新、怎样能够成功?这也为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改革的同时,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也要更好的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的创新来迎接新的挑战。正如好几位老师提到的阅读,其实很简单,就是充实自己,不断挑战自己。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与实践 篇3

摘要: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基础课,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以及形式化思维方法,能为具体应用所涉及的数据选择适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并设计良好的算法。为此,以数据结构课程为试点,在教学理念、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改革,构建适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范式非常必要。

关键词: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范式;教学改革;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网络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应用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3-0107-03

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是在新的经济形势和教育形势下,针对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课程教学范式是指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共同体成员所秉持的信念与价值、采取的技术及形式、形成的特质及效果的总称。应用型大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是改变以“传授知识—接受知识”和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研究、探索、协作等为特点的,师生互动的全新的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范式。

2013年数据结构课程被遴选为河北经贸大学首批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课程。课程组成员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理念,重新确立课程教学目标,优化课程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过程评价,细化考核指标体系等,实现课程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转变,在2012级计算机类专业进行了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一、重新确立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其他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重要基础,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要求课程目标从过去的知识传递单一目标向“以知识传递为载体,以应用能力培养到创造能力培养为梯级目标”转变。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各种数据结构的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各种操作的原理;掌握数据结构中基本操作的算法,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算法的优劣并能够设计实现算法的C++程序;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性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形式化思维方法,能为具体应用所涉及的数据选择适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并设计良好的算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设计实现复杂程序的能力,能够编写出符合软件工程规范和性能良好的软件系统。

二、科学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范式

1. 优化教学内容,拓展实践内容。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公共课管用、基础课够用、专业课适用”为原则,进一步重组和优化教学内容,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空间。

数据结构课程内容丰富,包括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我们按照数据结构的类型将课程内容分为4个单元,第1单元为线性结构,是数据结构课程的基础;第2单元为树形结构,包括树、二叉树、森林的存储、遍历等及其应用,内容较难;第3单元为图形结构,包括无向图、有向图的存储结构、遍历以及图的应用;第4单元为查找与排序,包括静态查找、动态查找以及插入排序、归并排序、基数排序等内容。第1单元是入门的基础,采用讲授+动画演示+案例+实践的方式进行精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第2-3单元,采用讨论+讲授+动画演示+案例+实践的方式进行精讲;第4单元,在学生有了一定基础时,采用学生上台讲解的方式进行。

“数据结构”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课程组重新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在实验教学大纲中规定了必做实验4个与选作实验6个,并要求学生按小组课前完成算法设计、代码调试,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编写实验报告,课上进行答辩,讲解设计思路、演示程序。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精心设计了与实际应用紧密且难易结合的课程设计题目23个,如:约瑟夫链、迷宫求解问题、停车场管理、银行排队模拟系统、医院选址问题等。自学期中开始,学生每2~3人为一组进行选题、课程设计,学期末任课教师组织课程设计的验收、答辩。

2. 教学结构体系化。构建“课堂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课程设计”四位一体的完整教学体系。学生通过课堂多媒体的理论学习,在每章讲完以后对所布置的实验题目上机实践,基本上对所学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据结构”的知识掌握,学生在课下还可以就布置的课程设计题目在网络课堂上进一步地学习。

3. 教学方法多元化。针对数据结构课程理论性强、教学重点部分抽象且难以理解等问题,在课堂讲授中,我们综合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动画演示法+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针对每一个知识点,精心设计了讨论题,组织学生结合实际搞好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所讲的知识点,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构建其数学模型,启发学生解决该问题常用的数据结构,引领学生设计算法并要求学生课后上机调试运行。这样由浅入深,强化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成就感和编程兴趣,进一步体会到“数据结构”的重要性。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制作出模拟动画,将抽象内容可视化,有利于学生对“数据结构”知识的理解。

4. 强化教学协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努力探索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研究、探索、协作等为特点,师生互动的全新的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范式,变“单向”教学模式为“双向”,使学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开课之初,将全班同学5~6人分为一组,可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内讨论学习,协作完成实验程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带着问题进行课前主动预习。开设讨论课,要求学生事先查阅相关文献、写出讨论提纲,对某一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开设10~15分钟学生讲授课,在学生对该课程入门后尝试教学,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课堂教学,围绕一个知识点组织教与学,教师协助、指导,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5. 构建网络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基于学校的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数据结构课程的网络课堂。网络课堂不仅涵盖了课程的基本信息(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和任务、多媒体课件、网站资源等),还给出了“数据结构”的典型应用案例、实践教学案例、拓展训练题目、在线测试、考研园地。同时学生可以在网络课堂中提交作业,学习论坛为师生、生生互动提供了一个新的交互平台,师生可以在此对学习经验、疑难问题、教学建议等进行无拘无束的交流。此外,课外资源链接,包括国家级精品课资源网中的数据结构课程(http://www.jingpinke.com/course)、学科竞赛网(Http://www.lanqiao.org)和软件设计练习系统(http://lx.lanqiao.org)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多层次的课外阅读材料。

6. 实验教学层次化。构建了设计型—综合型—拓展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针对实验课时紧张的现实情况,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程序设计调试,实验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示答辩。自第8周开始学生选择“课程设计”题目,为避免抄袭,规定每个题目最多3人,独立完成需求分析、设计、编码、调试、测试并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7. 强化过程评价,改革考试方式。数据结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考试成绩=10%平时成绩+30%综合程序设计成绩+60%期末。考核指标体系如下:

平时成绩满分100分,其中:到课率10分、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20分、实验报告20分、平时作业20分、单元测试30分。具体而言:(1)到课率10分:课堂随机点名3次。超过3次未到,课堂到课成绩计0分。全勤计10分,一次未到扣4分,两次未到扣8分。(2)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20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上,一学期每组组织课堂讨论2次,每次10分。课前分配给各小组课堂讨论的题目,课后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准备课上讲解内容。思路清晰、准备充分、讲解准确者,计满分;准备不充分、讲解不清楚者,计6分;未准备者,计0分。(3)实验报告20分:4次实验课,每次5分。课上答辩流利并通过网络课堂提交实验报告者,计5分;课上未能答辩但课后能够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者,计3分;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实验报告者,计0分。(4)作业20分:4次大作业包括线性结构、树型结构、图型结构、查找与排序,每次计5分,共20分。作业独立认真完成者,计20分;作业基本独立认真完成者,计3分;未交作业者,计0分。(5)单元测试30分:1次学期期中小测+4次网络在线测试,每次计6分。课程综合程序设计满分100分,其中:程序功能50分、算法效率30分和算法创新20分。具体而言:(1)程序功能完善、界面友好、运行稳定者,计50分;程序功能基本完善、界面基本友好、运行基本稳定者,计30分;程序功能不全、界面不友好、程序运行有重大缺陷者,计0分。(2)算法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高者,计30分;算法时间效率或空间效率一个较高另一个可以接受者,计20分;算法时间效率或空间效率不可接受,计0分。(3)算法设计有较大创新者,计20分;算法设计有一定创新者,计10分;算法设计无创新者,计0分。

期末考试满分为100分,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突出算法设计与动手操作。其中:基本理论、概念30分,操作30分,算法设计40分。

三、教学范式改革效果实证

课程结束后,我们按照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了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效果调研,得到如下结果。

1. 范式改革转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分组、课堂讨论、课上讲授等方式,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调动了积极性。通过自学、查阅相关资料,学生既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补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开拓了视野,也锻炼了自学能力,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

2. 通过课程设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针对题目的要求进行需求分析,选择数据结构、综合应用经典算法到程序设计、代码调试、撰写技术报告整个过程的训练,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己也有成就感。

3. 网络课堂增进了同学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课外资料,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基础。

4. 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习题课,给更多同学上台的机会,加大网络课堂中的互动。

四、结束语

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数据结构课程范式改革结合了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同类课程的范式改革提供了借鉴。由于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教学共同体中的教师、学生、环境,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进一步转变思想,充分理解“自主、协作、探究”的内涵;在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教学协作、转变教学方式、强化过程评价等方面有待深化、完善和研究,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瞿敬平.基于应用型高校视域下教学范式改革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7).

[2]葛天博.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与教学文化建设的内在牵连[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3,(2).

[3]刘辉,国秀琴,叶茂林.基于提高师生共同前进自动力的教学范式改革[J].经济师,2007,(1).

责任编辑、校对:李金霞

Abstract: Data structure course is the basic course of computer specialty, which teaching goal is to train students' computer thinking ability and formalized thinking way, to select the appropriate logical data structure, the storage structure and well-designed algorithm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 Therefore, taking data structure course for the pilot, we should conduct innovate reform in the teaching idea, teaching goal,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examining ways, etc, to construct the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courses teaching paradigm is very necessary.

范式改革 篇4

教学范式是指人们对教育领域教学这一特殊现象和复杂活动的最基本的理解或基本看法。传统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范式, 采用的是“三中心理论”。内容上按章节内容讲授, 虽然比较条理, 学生容易吸纳教学内容,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将知识与实际操作分裂开, 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整体把握, 不利于学生的实际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 主要是教师进行课堂教授, 学生被动接收知识, 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考核方式上, 综合平时考勤和期末卷面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 缺乏对课程实践和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总体来讲, 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一种“道德”缺失, 仅仅把教学作为一种知识传授, 教师失去教学创新的动力, 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课堂成为一个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地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我们必须以新的课程理念, 重新审视课堂。老师不能一直是课堂的主角,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要学生学习”变为“学生要学习”。把“教室”变为“学习室”, 把“教材”变为“学习材料”, 把“教学目标”变为“学习目标”。教师应成为指导者, 设计好三个问题, 即引导学生去何方, 如何引导和是否达到目的地。这三个问题就是学习目标, 学习方法和效果评价。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 必须把学生有所获作为从教的准则, 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动手、多动口, 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上有所获。

2 新的课程教学范式设计

2.1 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教学内容上, 《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和社会需求, 除了有课堂教学, 还要有相当的实践环节。在课堂教学组织上, 不再严格以教材所设的章节顺序来讲授, 而是将《物流管理》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知识模块或者课程专题, 比如把《物流管理》内容分为基础篇、功能篇、运作篇三大块内容。基础篇主要是物流管理相关基础知识;功能篇主要分为货物运输实务、仓储运作实务、管理和配送运作实务与管理三个模块;运作篇主要分为生产物流管理、销售物流管理、物流企业运营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四个模块。在课程教学中, 要增加相关实践环节, 模拟系统运行, 模拟企业运作, 增加物流实训时间, 并增加企业实践教学。

2.2 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采用学生专题研究小组讲授和课程内容实际模拟方式, 课程内容很直观地表现于课堂, 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消化吸收。在课堂中, 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相互讨论、解决疑惑。在学生专题研究小组讲授方法中, 老师根据课程内容, 让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 对课程内容进行学习和准备, 并在课堂上讲授。在本课程中, 主要分为“基础知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七个学习小组。课堂的主角不再是教师, 每个学生、每个专题小组都是课堂主角, 都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成果, 和大家讨论, 找出优点, 找出问题, 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课程内容实际模拟方式, 是让学生模拟课程内容涉及的相关角色, 比如, 物流管理功能篇中, 需要学生模拟生产部、仓储部、运输部、包装部、装卸搬运部、配送部等。让学生在实际模拟中, 更深刻地理解物流管理的内容和实际中的业务操作。

2.3 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简单综合, 新的考核体系改进为综合的五级考核制, 考核指标分别为“课堂表现”、“课程论文”、“课程实践”、“竞赛情况”和“期末考试”。这五个考核指标可以综合使用, 也可以选用其中几项使用, 只须设置综合成绩所占比例即可。新的考核方式使卷面考试不再是唯一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 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考核指标, 然后设置其在综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 从而更加科学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2.4 教学团队的建立

教学范式改革, 必须要有一个创新的教学团队。课程的完成不再是依靠单一老师授课, 而应建立课程教学研究室。一门课程要有多个、擅长各方面内容的老师。比如, 有的教师擅长于物流系统管理与设计, 则可以负责实验教学部分;有的老师擅长课堂设计, 则可负责理论讲授部分;有的老师擅长沟通, 则可负责学生企业实践教学部分。以《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来说, 最少需要两位老师, 一位负责课堂设计, 一位负责课程实践。而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还需要一个课外实践老师, 负责学生企业实践教学部分。

3 两种教学范式特点对比

传统的教学范式对教师、课堂和知识传授比较重视, 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范式以学生为主体, 更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适应当前信息社会发展和学生认知特点的需要。两种教学具有各自的特点, 对比如下。

4 结论

本文针对《物流管理》课程, 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和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的设计与改革进行了探讨, 以改变传统的教学范式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束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满足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通过分析《物流管理》课程教学范式改革, 我们希望找到更能促进学生学习, 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促进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凤.《物流管理概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 .

委托开发合同范式 篇5

委托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开发项目的委托单位,以下称甲方)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开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开发项目的受托单位,以下称乙方)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__________日

鉴于甲方需要就_______技术项目委托给乙方进行研究开发鉴于乙方愿意接受甲方的委托从事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有关技术合同的规定及其他相关法律规的规定,双方经友好协商,同意就以下条款订立本合同,共同信守执行。

第一条 项目名称

1.1 本合同的委托开发项目名称为:(本合同所涉及到的技术标的项目的名称)

1.2 技术合同的填目名称应使用简明、准确的词句和语言反映出合同的技术特征和法律特征,并且项目名称一定要与内容相一致,尽量使用规范化的表述,如关于_______技术的委托开发合同。

第二条 标的技术的内容、范围和要求

2.1 本合同的标的技术为:(乙方接受甲方的委托进行研究开发所要完成的技术成果)

2,2 本合同的标的技术是订立合同时甲乙双方尚未掌握的、经过乙方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成果应当具有创造性和新颖性。

2.3 乙方应保证该技术成果具有创造性,即订立合同时该技术成果并不存在,而是经过乙方创造性劳动,探索前人或他人未知领域中的发明创造项目,这种发明创造的项目,可以是世界上的新项目。也可以是国内首创的新项目,还可以是地区或行业中的新项目。

2.4 乙方应保证该技术成果具有新颖性,即该技术成果不是现有技术,没有被他人公开,为公众所知晓。

2.5 甲乙双方应明确本合同开发技术项目的技术领域、说明成果工业化开发程序,比如是属于小试、中试等阶段性成果,还是可以直接投入生产使用的工业化成果;是属于科技理论,还是有关产品技术、工艺技术等。

2.6 甲乙双方应约定标的技术的形式,是属于以技术报告、文件为载体的书面技术设计、资料,还是以产品、材料、生产线等实物形态为载体的技术成果。

2.7 本合同的标的技术应达到如下技术水平和具体指标:(载明本合同标的技术所应达到的科技水平及衡量和评定的主要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等)

第三条 研究开发计划

3.1 乙方应根据甲方的要求,拟定一个比较周密、合理的研究开发计划,包括实施研究开发工作的总体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等,明确约定每一阶段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完成的研究内容、达到的目标以及完成的期限等内容。

3.2 乙方拟定的研究开发计划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1)与本合同标的技术有关的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该领域国内外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

(2)现有的技术基础和条件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研究开发本项目的主要任务;

(4)研究开发本项目的攻关目标和内容;

(5)研究开发本项目应达到的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研究开发本项目的试验方法、技术路线和开发进度计划等。

3.3 乙方应在本合同生效后两个月内完成本项目研究开发计划的拟定工作,并在上述期限内将研究开发计划提交甲方审阅。甲方有权对乙方的研究开发计划提出补充、修改意见,乙方应在一个月内补充、修改完成。

范式改革 篇6

【关键词】 柔性财务管理 范式 传统财务管理

引言

范式一词的含义是共同显示,词源是希腊文;除去本身的含义之外,还可以引申出如模型、模式、范例、规范等含意。美国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马斯·萨缪尔·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范式是“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一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 这是库恩范式哲学的基础,这种哲学有三个层次:模式、方法和技术;基本定义和基本理论;价值观。其中价值是最高层次,范式基于价值观,没有价值观就没有范式。因为范式是理论化的坐标或罗盘,以此为基础才有可能对某一研究范畴进行归类与规范。

1. 传统财务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区别

在工会财务管理中,刚性财务管理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在此基础上,柔性财务管理应运而生,并得到越来越多的财务界人士推崇。柔性财务管理是一种人性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柔性财务管理是集现代财务管理意识与传统文化思想于一体它是在现代科技基础上,充分调动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发挥个的潜能,提高各种财务资源的利用程度,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柔性财务管理以人为本,崇尚价值思辨论,是在没有任何企业资差异的情况下能产生很大理财效果差异的财务管理。

而传统财务管理是具有强制性特征,只强调带有强制色彩的只强调遵守和服从各种财务管理制度,完成各项财务指标,否则便给予惩处。随着集团企业的扩大和地区分散性增加,使得财务管理的难度加大,许多企业陷入“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尴尬境地。

柔性财务管理方式的思想特点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表现在对财务活动的组织和财务关系的引导式处理关系;第二方面表现在与引导式管理方式相结合的财务关系的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往往是根据企业的计划去组织财务活动,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柔性财务管理强调的是根据环境的变化,引导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理顺财务关系。变过去的简单化的债权债务关系为合作关系,变过去的竞争对手关系为互利共赢关系。财务管理方法的柔性主要表现在改变过去程序化、刚性化的财务管理方法为非程序化、柔性化的财务管理方法。如为了缩短财务预算周期,用并行工程的方法来编预算;将过去的刚性责任中心改为柔性责任中心,科技人员在企业内部自由流动,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我们财务管理要采用相应的办法去支持企业的各种创新活动。通过合理加大产品设计的投入,既满足用户的质量需要和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又降低企业总成本。这些都需要財务管理的方法更加柔性化: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ERP系统使财务管理方法柔性化,既能快速满足用户需要,又能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益。

2. 实施柔性财务管理的环境条件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财务管理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主要是针对“钱的管理”。柔性的财务管理是基于客观现实,考虑了各项资本,根据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进行分析,从单一的财务指标考核到分析性考核,从硬指标考核到软指标考核,人力资本参与分配,使财务管理反映了客观现实,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2.1.建立柔性与刚性并存的财务管理制度文化

财务管理制度文化是与企业管理思想,经营准则和其他观念并存的。企业柔性管理制度文化对环境的要求变化敏感,处于相对变动状态。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文化只有一方面保持刚性,从而保证从整体上协调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保证其能长久地存续下去,保证企业财务行为主体对其认同的简洁性,依赖感,另一方面又尽可能的体现它的柔性,从而使企业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是企业在理财上有充分的创新空间。

2.2. 建立企业筹资、投资、营运资本管理的柔性体系

柔性筹资投资营运资本管理体系是保持弹性的资本结构,随时调整经营规模和投资结构在保持对流动负债的支付能力以外具有的维持日常经营活动的流动资产。

结束语

柔性财务管理范式意在让企业建立良好的弹性财务管理体系,不再以资金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人为本,更加人性化的协调创新的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 韩艳华 柔性财务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4).

[2] 白艳丽 柔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经营管理者》.

[3] 陈璐 现代企业柔性财务管理刍议.

范式改革 篇7

一、体育教学研究范式的基本认识

现今社会上流行“范儿”的语词和行为现象。文艺娱乐明星有其“范”,竞技娱乐明星有其“范”,科学研究工作更有其“范”。这种“范”要与时俱进,不然“范”就会老化过时,明星就会少了“粉丝”,名流就会“落伍”,科研工作都就出不了成果。这种“范”引申到各行各业的系统内,就会形成一种典范的形式、样式或模式来进行思维活动,用书面语词“范式”来标记。分析社会、文学创作、科学研究、哲学思考都有其范式,进而形成了各学科各种各样的研究范式。体育教学作为一种学科课程教学活动,有其教学研究的范式,为了认识和研究体育教学研究范式,笔者在本文将体育教学研究范式理解为:体育教学研究者在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体育教学研究理念、研究规范以及具体研究操作的总和。研究的理念、研究的规范、研究的操作是体育教学研究范式的三个基本要素。

(一)体育教学研究的理念

体育教学研究范式的理念是对体育教学研究的看法和思想,对体育教学研究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认识活动过程。体育教学研究理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过程。第一,要对“体育是什么”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面对目前体育名词概念术语比较混乱的现状,要有自己的认知结论。如果分不清体育、运动、竞技、娱乐这些基本的概念,就很难形成正确的体育教学研究理念。第二,是体育教学研究的价值观,即体育教学研究要解决的具体教学问题,要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服务,要为发展和完善体育学科服务。第三,要有体育教学的质量观。一切体育教学研究都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如果没有一定的体育教学质量观,这种教学研究很难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报务。从目前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实践需要来看,体育教学质量观应具备这样的特质:“价值取向体现生命化教育的内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规划教材内容,以过程和结果结合作为评价手段,以内外力相结合作为质量的保障。”[1]

(二)体育教学研究的规范

在体育教学研究过程中,其研究的规范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要有共同的研究领域,即体育教学研究问题的学术领域相同,或者说体育教学研究问题所在的对象范围相同。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是一个研究领域,“高中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也是一个研究领域。第二,要有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也就是某一体育教学研究问题基本概念上的组织和结构。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框架可为:体育教学的质量观、体育教学质量的内涵、体育教学质量的维度、体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体育教学质量的监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教师业务等。第三,问题的解决思路。就是在一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框架基础上,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进度安排等来解决具体的研究问题。

(三)体育教学研究的操作

体育教学研究的操作主要是采用研究方法进行实际研究。“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取材维、程序维、课题维。”[2]从其三个维度的结构来看,将体育教学研究方法分为获取研究素材、规划研究步骤、设立研究课题等3个方面。获取研究素材的常用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和假设法。规划研究的步骤,可采用“一般思辨”、“选择专题”、“整理素材”、“验察修正”等步骤。获取研究素材、规划研究的步骤不是单一的体育教学研究方法,还需要与设立研究课题放在一起合成体育教学研究方法才能有效。

二、体育教学研究范式存在的问题

从实践性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研究范式服务于教学实践,主要体现在对体育教学研究的理念、研究的规范、研究的操作等方面,依此来审视目前体育教学研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现对问题现象、产生原因及对体育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依赖实证研究的范式

1.问题现象

(1)数据分析的名目。目前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每年要进行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的评比,形式多样,名目繁多。从各地体育教学论文评审结果来看,大多在追求以“数据分析”的研究范式来获取素材的现象。

(2)实验研究的形式。要认识体育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学质量,需要用实验研究方法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然而,目前的体育教学研究中,在追求“数据分析的名目”之下,也热衷于采用“实验研究”方法进行体育教学研究。但是,体育教学的实验研究只有实验研究的名目和形式,其真情与实证研究的范式存在差异。将一些教学活动过程变量较难控制,需要较复杂测量工具和手段的研究内容,进行简单粗略处理;还将难以用对比实验进行研究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策略等内容进行对比实验研究,其研究方法使用存在严重的不足。

(3)实践需要的短缺。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身利益的需要,教师需要有论文来体现教学成果和业务水平。而多数体育教师,没有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和条件,调查研究又费时费力,于是一种非常不好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在实验设计、研究实施、研究数据、统计处理等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造假”。特别是还要对“实验效度”、“样本大小”、“数据差异”等进行调整,以符合“实验研究的科学性”。

2.产生原因

(1)表面原因: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的错觉。实验研究,最初是自然科学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由于实验心理学的兴起,教育学家也大量尝试将实验方法引入所在学科的研究领域,近些年在体育教学研究之中受到重视,采用教育实验研究方法进行体育教学的越来越多。实质上,这种体育教学的“实验研究”,不是真正意义的“实验”,而只是一种“准实验”。但这种“准实验”到了实践中容易被看成“真实验”,把体育教学过程难以控制的诸多变量当成是可控的,由此形成了研究方法的错觉。体育教学过程的多变性,学生行为和认知取向的复杂性,其教学的行为是难已预设和控制的。从实验研究的范式来看,有此体育教学研究内容是不适合进行实验研究的。

(2)深层原因:竞技科学研究范式的诱导。长期以来,把竞技教育(s p o r t s education)当成是学校体育,用竞技业务代替了学校体育的业务。竞技运动员的训练和培育是以获得名次和物质利益为目的的,人的身体只是一种工具,一种用来获取名次和利益的工具。高水平的竞技者必备良好的先天条件和科学的训练与培育。如何将一个具有良好先天条件的人训练和培育成优秀的竞技者,其过程需要用到很多科学研究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各种解剖、生理、生化指标判断,各种身体素质、动作技术,竞赛状况分析,必须要以定量化的研究数据作为素材。因此,竞技训练与培育的实验研究多为“真实”的科学实验。体育教学研究跟竞技训练与培育存在本质的区别,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身体,增进健康为目的。但是在举国体育(sports)体制之下,竞技业务充斥学校体育,很自然地竞技科学研究范式成了体育教学研究范式。竞技科学研究与体育教学研究有共同之处,可以借鉴竞技科学的研究范式。

3.形成危害

形成不了正确的体育教学研究理念,对体育教学研究没有稳定的看法和思想,致使体育教学研究的思维混乱,造成教学研究出现错位和失真。

(二)缺少逻辑思辨的方式

1.问题现象

(1)研究领域的错位。体育教学研究的重点应是课堂教学。而各级各类体育科研课题指南,对体育课堂教学的选题内容较少,而且大多是从学校“体育(竞技、运动、娱乐)”的层面来提出课题,没有顾及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学生身体的特殊性。再就是体育教学研究的领域分布相对混乱,对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技比赛、身体娱乐分类不清楚,笼统地用学校体育一词来代替。让广大一线教师不知是研究体育教学的事,还是研究竞技的事,或者是娱乐的事,在这种领域不清的状态中进行体育教学研究。

(2)哲学理念的缺失。最基本的哲学理念是真、善、美。体育教学研究是教育事业,需要奉献、求真、创新。一些体育教学研究者只讲利益,不讲奉献,以研究课题、课标解读、学术研究、教学探讨的名头获取利益,而不追求研究活动的实效;一些体育教学研究的教学实验虎头蛇尾,半年一年就见“成效”;一些体育教学研究组织者并不专业于体育教学业务,没有一点体育教学实践经历的感性认识,单凭对丰富文献资料的分析理解、判断推理得出一些研究成果,在没有任何相关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急于采用观摩课的形式进行推广。这种示范观摩课是经过专家的精心设计,反复地预演彩排,并且集中了当地或学校的教学资源,具有强烈的表演作秀性,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相差甚远,推广没有一年半载就会烟消云散。

(3)逻辑推理的荒芜。一些体育教学研究实验者,为了论证一种“新”方法的优越性,采用等组对比实验设计,让实验组使用假设更优越的“新”方法,让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普通方法,分别进行相同教材内容的教学,相同的实验周期后便可见分明,而且实验肯定是成功的,两组成绩之间存在差异是显著的,即实验组的学习成绩优于对照组,证明“新”方法优于传统方法。多么容易、简捷、肯定的实验研究。试想,自然科学中无机物实验都不能一次成功,而对象千差万别、过程变化多端的体育教学实验每次都能一蹴而就。这合乎自然逻辑法则吗?

2.产生原因

(1)表层原因:体育教学研究业务的欠缺。从上述“缺少逻辑思辨的方式”问题现象来看,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体育教学研究工作的业务素质欠缺。在教育系统中,体育教师、体育工作者低人一等的现象,尽管在高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声势中仍然客观存在。就教育系统整体而言,体育业界人士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是要低一些,体育教学研究者的业务存在错位、缺失、失守也在所难免。

(2)深层原因:学科概念体系建设的滞后。体育教学研究中,“研究领域的错位”源于对体育学科分类不清,学科分类不清源于学科的概念体系不全,概念体系不全源于体育名词概念术语不规范。“哲学理念的缺失”源于对体育教学研究认识不够,不清楚为什么而研究;对体育教学研究认识不够,在于对体育理解有误,说不清体育是什么。“逻辑推理的荒芜”在于体育教学研究中不重视讲究逻辑法则。在我们的体育教学研究者中,对体育、运动、竞技、健身、健康、身体娱乐等名词概念术语,有多少人能说得清道得明?姚明是体育名星,聂卫平曾三次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姚明的“体育”,聂卫平的“体育”,与我们学校的“体育”有什么不同?这其中的“体育”是什么?能自圆其说吗?概念,是学科创立的起点,概念体系,是学科发展的主体框架,有什么样的概念及其体系,就有什么样的学科构建。面对如此混乱的学科概念体系,如何形成科学的体育教学研究范式?如何进行高质量的体育教学研究?

3.形成危害

致使体育课程改革进展缓慢,体育教学理论仍然非常贫乏,鲜有原创性成果出现,严重地影响体育学科的发展与完善。

(三)热衷教学观摩的形式

1.问题现象

(1)刻意筹备的排练。对于体育教学成果的应用、推广,大多是用教学观摩的形式,用示范课、研讨课、公开课、检查课、比武课的名目来进行操作。由组织者选定区域、学校、教师、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由相应的教学专家进行具体指导,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实施都进行反复排练、预演,为形成一种样板以起示范作用。

(2)提供样板的失真。没有经过教学实验或教学实践,单凭资料分析和逻辑推理所得教学研究成果,就急于推广应用。热衷于教学示范观摩的形式,集多方教学资源,并精心预演彩排,具有极强的表演性,与广大体育教师日常进行的体育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显得无比失真,这种示范只能让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望洋兴叹。

(3)推广应用的远望。面对各种各样的示范课、研讨课、公开课、检查课、比武课,这种课只能让广大一线教师感到高不可攀,只能是远望。试想,一堂高中的“篮球教学课”只选40名学生,动用6台手提电脑、2套计算机多媒体设备、80个篮球,在一个篮球场进行的教学课,能推广应用吗?有几间学校、有几位教师的日常教学能做到这样。

2.产生原因

(1)表层原因:教学研究关注外在的形式。进行教学观摩课的价值在于提供一种样板,能起到示范的作用,让大家以此为样板,进行学习和模仿,按此样板去进行操作。而在体育教学研究的教学观摩活动中,很少有人关注提供什么样的样板。上述讲到那些刻意筹备和排练的课是没有实际意义,因为没有普适性,成不了样板。由于没有真正的体育教学研究范式,不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推广体育教学研究成果,只能借助于教学观摩课的形式。

(2)深层原因:体育教学研究思维的幼稚。一些体育教学研究者对体育问题认识不清,不能从人的非特定化特性,从人的生命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将体育视为一种是发展身体、通过身体、利用身体进行的教育活动过程。于是,将根深蒂固的竞技娱乐形式引申到体育教学研究中,以奥运会、全运会、省运会、市运会等的办运动会的思维方式,将体育教学研究以观摩课的形式进行,既示范、又研讨,还比武,好不热闹,好不气派。管理者年终总结好写,基层教师也可出来见见世面。至于效果如何,反正“现在都是这样”,反正也很少有人关心体育教学研究的效果与质量。

3.形成危害

体育课程改革效率不高,课程标准实施困难,体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三、体育课堂教学生命化研究范式

“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课程,研究往往多借助于其它学科理论。”[3]特别是在以竞技为主导的体育学科建设中,其教学研究范式离不开竞技科学研究的理念、规范和操作方式方法,其中也借鉴了不少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式。因此,目前体育教学研究的范式存在依赖实证研究、缺少逻辑思辨、热衷教学观摩的问题,不仅满足不了实施课程标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阻碍体育学科的发展。“当一种研究范式不能适应教学实践的需要时,就需要以另一种角度,另一种眼光来研究教学问题,解释教学现象,指导教学实践。于是,新的研究范式在教学实践中产生、发展而成熟。”[4]基于此,体育教学研究迫切需要新的研究范式,为体育教学研究提供理论信念、价值取向、概念系统、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

体育教学实践不能直接产生教学研究范式,研究范式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特性也不能直接为教学实践服务。随着体育教学的发展以及对学生体育学习需要的不同理解,原有的体育教学理论难以解释或指导实践时,就呼唤着新的体育教学理论诞生。新的体育教学理论产生需要新的立场、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新的方法,于是新的教学研究范式就会出现。随着对体育学科、体育课程、体育教学的认识不断深入,当我们站在人的生命立场,以促进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发展和完善的视角,形成发展和完善人类身体教育的体育思维,选择和设计适合于体育教学的研究方法,在此前提下,这种以生命为逻辑起点的教学信念,与发展和完善身体的思维方式规定了体育教学共同的教学理论问题和基本的研究方法,为体育教学提供了共同的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框架。

(一)生命化教学研究理念

1.生命存在的逻辑起点

“生命化教育主张教育过程合于生命过程。”[5]体育教学的对象是人,是非特定化的、未完成和不确定的人,是发展中的人,人的身体发展需要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一种自觉性存在,人需要不断发展才适应生命的存在,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处在小、中、大学不同阶段的学生,身体发展的需要特别突出,需要外部的条件刺激给身体带来自觉强化和扩展,以满足基本生存和延续的恒久性需求。因此,体育教学应与学生生命发展同行,随顺学生生命的本源,遵循生命发展的特性,提升生命的质量,完善生命的发展,以具体而真实的身体练习为载体,承载科学锻炼身体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人格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身体,强化体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人的体能、体质、健康指向人的生命,与生命息息相关,是生命存在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生命”是思维体育教学这一存在现象的逻辑起点和归宿点。

2.发展身体的学科本质

体育是发展和完善人类身体的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体育是从人的身体出发,又归结于人的身体,是以人的生命发展为逻辑起点,发展和完善人的身体是体育的本质。体育的业务是健身,在身体教育的过程中,采用多种健身手段来进行健身活动,以实现发展和完善身体的目的。健身的手段包括身体运动、营养与卫生措施、生活制度、自然力(空气、阳光和水)、心态的调适等。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身体发展和完善为中心,在先天遗传给定的基础上,通过后天身体教育的促进和发展,使学生在来到这个世界时大自然赋予他们的资源、赋予他们的种种潜在的可能性,在不断超越自我的健身过程中,得到发展和完善。

3.身体体验的教学过程

体育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进行身体练习体验的过程,不是某一具体的身体动作学习和技能形成结果。身体练习体验是以对身体动作的身体练习为基础的持续过程,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始终。身体练习体验是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使自身身体的发展不断超越原有的状态形成新的平衡。身体练习体验是一个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使学生从中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身体练习体验是一个创造性学习的过程,通过身体练习来感悟体育的价值。它是以身体练习为载体,承载身体动作的学习、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知识技能的形成,健身、竞技、娱乐知识的掌握,人格品质的培养等体验活动,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生命化教学研究规范

1.身体练习过程的系统

身体练习是体育课程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要的基本内容与形式。构成身体练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身体动作,有身体姿势、练习轨迹、练习负荷等要素。由身体动作组成身体练习,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形成动作技能,这是学生体育学习最基本的形式。有了身体动作技能作为基础,才能形成运动技能,并从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出发,以一定的知识(健身、竞技、娱乐)为基础,按照身体动作技能的功能进行组合,再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形成适应健身、竞技、娱乐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由此,形成了一个由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知识技能的身体练习系统。

2.知识技能方法的关系

知识、技能和方法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基本要素。对一个身体动作,在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的前提之下,依据动作技术的规范,按一定目的任务和要求,采用相应的练习方法进行多次的重复练习,达到能够熟练自如练习的时候,便形成了这个身体动作的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运动技能、知识技能学习与形成的起点,在相应的知识和方法之下,可以形成知识技能的技能学习最高层次。从身体动作到形成动作技能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方法作为形成动作技能的基础,这种知识主要是身体动作技术方面的知识,还有作为身体练习的方法,这些知识和方法只能为形成身体动作的动作技能服务。要形成运动技能需要以相应身体运动知识(形成某一种类型的身体动作组合,如篮球、体操、游泳等)和方法为基础,进行反复练习,才能形成运动技能。在某种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将某种功能性需要的知识(健身、竞技、娱乐)和方法为基础,将其相应的知识和方法融入某一运动技能之中进行不断的重复、连续、间歇、变换、巡回的身体练习,才能形成相应的知识技能,为健身、竞技、娱乐服务。

3.尝试反思应用的重复

体育教学的情境性非常强,不同的教学对象与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面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进行反复的多次尝试,才能得到最佳的解决结果。在教学尝试的同时需要教学反思策略相伴,教学中的每一次尝试都会有不同的过程体验,对其过程体验进行有意的反思,才能从中肯定成功之处,发现新的问题。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升自己教学的智慧、驾驭教学的能力、教学操作的灵感,就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反思,对教学中的亲身经历、体验、感悟,通过归纳总结上升到新的水平状态。

(三)生命化教学研究操作

1.行动研究与叙事研究

在体育教学的“生命化”研究范式中,教学研究方法主要涉及到行动研究、叙事研究、人类学的有关研究方法等,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主要是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以“行动”为目标,从“行动”出发,在“行动”中研究,注意到实验教师与研究人员的结合,形成“教师即研究者”的特性,对研究过程有较好的控制。叙事研究则关注教学研究的人文性、故事性和个体解读性,“它是指在研究过程中让研究对象,也就是叙事者在日常的、真实状态中叙述自己日常教育故事,通过真切的叙述了解教育事件的整个发生过程,以及该事件对当事人所产生的影响。”[6]叙事研究突出叙事者的主体性、真实性和情境性。与此同时还需要综合运用人类学有关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等。因此,在体育教学的“生命化”研究范式中,教学研究方法突出其“生命化”的特点,如教学研究方法的文化性、生命性、体验性等。

2.逻辑思维与验查修正

体育学科偏重于社会人文领域,就体育教学研究而言,一般思辨是研究的基础,主要包括专业经验提炼与人文知识积累两方面,其核心是对体育教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进行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方法是一个整体,它是由一系列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方法所组成的,主要有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等。严格地说,任何一项教学研究成果是没有终结点的,一个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教学研究需要不断验证,进行修正和完善。而验证的途径主要有实践和逻辑两种,研究者就需要主动地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进行验证。笔者认为,对于目前的体育教学研究来说,研究者最缺少的不是数据分析能力,不是外语水平,而是哲学素养。

3.提供主题与普适样板

范式改革 篇8

关键词: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教学范式,课程改革

引言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是统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在统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该课程传统的教学范式依然是采用把赫尔特的“课本为中心, 教师为中心, 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理论”, 教师始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 以课本为依据, 采用讲授的形式向学生灌输知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课程教学范式已日益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因此, 推进《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教学范式改革迫在眉睫。

1. 传统课程教学范式及其缺陷

教学范式是指人们对教育领域教学这一特殊现象和复杂活动的最基本的理解或基本看法。简单地说, 就是人们对教学所作的最基本的界定或基本的解释。传统的《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范式和其他课程一样, 延续了“三中心理论”。

在教学内容上, 按照章节分别讲授多元数据定义、多元分析概述、多元正态分布参数估计、多元正态分布均值向量和协方差矩阵检验、多元回归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相应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传统的多元统计发方法内容。

按章节内容讲授的优点在于讲授思路比较清晰、条理, 各章节依次地推, 使得学生在吸纳教学内容时较为容易;然而这种教学内容安排也有致命的缺陷, 就是将教学内容割裂开来, 使得学生难以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 在运用上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方法上, 主要侧重课堂老师讲授, 学生被动听课。虽然近年来多媒体技术不断应用到课堂教学来, 但是仍旧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缺乏学习的能动性, 缺少实践和动手操作机会。

在考核方式上, 以“平时考勤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 考试题目也以传统的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简答题等题型的形式出现。这种考核方式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尤其对应用性和前沿性很强的课程而言, 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新的课程教学范式设计

2.1 教学内容及其结构

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 并通过调查研究、与校内外专家讨论确定教学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内容上, 一方面不再严格以章节顺序讲授, 而是将多元统计的几大方法分解为若干模块或者专题, 例如将矩阵代数、多元正态分布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归为“多元统计基础”, 将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归为“分类模型”;将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归为“降维模型”;将相应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归为“多元相关分析模型”等几大模块, 此外为了避免与《统计学》, 《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内容的重复, 多元回归分析从《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教学内容中删除, 并根据课时多少, 适当增加多元统计方法前沿内容, 比如将结构方程模型、神经网络等内容介绍给学生。

2.2 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不再单纯以课堂讲授为主, 而是通过课堂讲授、学生专题研究小组的形式, 使学生将该门课程的内容吸收、消化。在这里, 不以课堂讲授为主, 并非完全放弃课堂讲授, 而是让课堂讲授成为学生研究小组消除困惑的地方, 课堂讲授的主体也不再是教师, 每个学生小组成员均可在课堂上自由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其中, 学生专题研究小组是根据教学内容、板块, 由学生自发组成的小组, 在本课程中, 主要分为“分类模型研究小组”, “降维模型研究小组”, “相关模型研究小组”和“多变量视图模型研究小组”四个兴趣小组。四个小组的成员, 除了完成课程体系要求的内容外, 还要对本小组专项研究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并且自行寻找自然、社会领域中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决。此外, 争取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在课堂上讲授一次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学习心得。

2.3 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

将传统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加平时成绩的模式, 改进为五级考核指标, 将考核模式多元化、立体化。五级考核指标分别为“论文发表”、“课堂表现”、“实践项目参与”、“竞赛获奖”和“期末考试”。新的考核指标并非完全排斥卷面考试的方式, 而是使卷面考试不再是唯一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 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考核方式。通过该五级指标来考核学生, 可以使学生扬长避短, 充分发掘学生潜力。

2.4 教学团队的建立

成功的课程教学范式, 不在于某一个老师或者某一个年级的学生取得良好的效果, 而需具有普遍性与延续性的特点。因此, 建立相应的教学团队也势在必行。

传统的教学范式中, 一个班级一个学期一门课通常是由一个老师来完成, 这样就将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方法割裂开来, 难以协调发展。

新的教学范式不再要求单一老师授课, 而是培养和建立一个教学小组。教学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工协作。例如, 有的教师擅长于统计软件, 则可以负责实验教学部分, 有的老师擅长逻辑推理, 则可负责理论讲授部分, 有的老师擅长沟通, 则可负责学生企业实践教学部分。一般说来,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教学小组包含三位老师即可, 这三位老师在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搭配要合理, 以维持教学范式改革的一致性和延续性。

3. 两种教学范式特点对比

传统教学范式经过长时间的积累, 已较为成熟, 而新的教学范式更适应当前信息社会发展和学生认知特点的需要。两种教学具有各自的特点, 总结如下:

4. 结论

新的教学范式在教学内容及其结构、教学方法、考核体系、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打破传统教学范式的约束,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以便更快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

通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范式改革, 不断寻找适合财经类院校统计学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教学范式, 并推广到统计学专业的其它专业课甚至其他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教学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朱建平.应用多元统计分析 (第二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6.

[2]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 (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1.

[3]吴喜之.复杂数据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10.

[4]刘琳, 丁琨.案例教学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 2009, 29 (3) :129—131.

[5]董志清, 廖正琦.《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体会及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2010, 29 (2) :82—84.

范式改革 篇9

结构——行为——绩效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简称SCP) 范式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范式。市场结构是市场主体行为的决定因素, 而在一个给定的市场结构中, 市场主体行为又是市场绩效的决定因素。

长期以来, 林业一直是国民经济链条上的弱势产业, 18亿亩耕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43亿亩林地却没有解决13亿人的用材问题, 更没有满足社会对生态的需求。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发布后, 非公有制林业迅猛发展, 一些造林大户、龙头企业不断涌现, 但仍然改变不了我国集体林业市场集中度低、名特优新产品少、林产品差别化小、市场进退障碍低、不规范竞争、投资利润低、行政色彩浓等不利局面。在北美西欧进口商心目中, 我国林产品主要竞争力在低价, 再加上政府的诸多限制, 林业行业还处于低水平竞争阶段, 市场位于较低层次的均衡状态。

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角度分析, 改变我国集体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应该是政府强力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湖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及政策意义

(一) 主要做法

1.重塑林业经营主体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大创新和完善。其基本任务是把林地承包到户, 实现“山有其主”。即在保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 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 确立农民作为林地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 使农民真正拥有了林地的经营权、林木的所有权及处置权和收益权, 做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截至2009年9月, 全省已完成产权明晰现场核实面积10 643.58万亩, 发证林地面积6 031.78万亩, 分别占全省集体林地总面积的58.3%和33.1%, 全省集体林地产权明晰任务完成近六成。

2.破解采伐行为难题

为了落实农户对林木的处置权, 着力创新采伐管理机制, 放松林木采伐管制。一是改革采伐指标分配方式。2009年省政府把“林木采伐指标入村到户工程”作为为民办实事之一, 做到林木采伐指标入户率、公示率和及时率三个100%, 有效解决了“计划下达难、分配难、申请难”的问题。怀化市对农户实行“按需申报、村组评议、县乡把关、两榜定案”的办法, 将林木采伐计划公开、公平、公正地安排到农户, 落实到山头。二是积极推动编制森林经营方案试点。选择5个县以乡镇为单位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使森林经营更加科学, 经营主体对采伐和收益有了明确的预期。三是网上办证。依托森林资源数据库, 对林木采伐许可证和木材运输证实行网上办理, 提高证件核发管理水平, 堵塞管理漏洞。

3.提高林业行业绩效

提高林业行业绩效的主要措施是多样化经营。调动山区农民开发多年沉睡的山林, 促进林木种植、林下经济、木本粮油、竹藤花卉、森林旅游、生物质能源以及林产品经营加工等林业产业的大发展, 全面提升森林经营水平和林地产出率, 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化解林业投入不足难题、建立健全纠纷调处机制等也是确保林业行业绩效的必备条件。

(二) 政策意义

正如回良玉副总理在2009年6月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所肯定的那样, 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林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充分释放林地资源、物种资源、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有利于从根本上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充分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有利于从整体上增强林业发展动力, 全面提升林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主要效果有:

1.盘活了林地资产, 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后, 山林真正成为了农民的财产, 广大农民敢于投入, 舍得投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 全省出现了开发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地经济的热潮。与改革前比较, 全省林地平均租金由每年每亩12.7元升至21.6元, 山林流转价格由每亩681元升至1 147元。

2.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巩固了农村基层组织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事关村民个人的切身利益, 也直接影响到村级集体收入。通过收取适量的林地使用费、林地承包费, 然后进行再投资等活动, 村级收入不断增加, 财政实力增强, 村作为最基层的一级组织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

3.实现了“山定主、树定根、人定心”, 农民经营林业积极性高涨

改革中重新进行了林木林地核实、登记、清理, 完善了承包合同, 使集体山林由过去“我们的”变成了“我的”, 广大林农有了实实在在的拥有感。产权明晰后, 老百姓“争着造、精心护、抢着管”, 采伐指标进村入户, 让林农“要砍树”变成了“要种树”。农民倍加珍惜林木、森林, 精心经营林地林权。2008年林改试点地区怀化市林农申请的采伐计划较前3年下降了20%。

4.推进了乡村民主建设, 增进了林区社会和谐

林改促进了村干部依法行政, 群众依法维权, 推动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各村村级改革方案的制定、有关问题的解决办法、改革方式、相关费用是否收取及收费标准都是经过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讨论通过的。改革使民主政治建设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乡村干部威信有了明显提高。林改至今, 全省没有发生一起因林改引发的毁林事件, 也没有发生一起因林改而集体上访的事件。2008年怀化市较前3年林业行政案件同比下降71.2%, 没有发生一起大的乱砍滥伐案件。

三、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

(一) 探索建立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的集体林业发展模式

抓住五个关键点。第一, 宣传。提高老百姓对林改的信任度。第二, 确权。带着责任和感情, 真正到山头地块搞实地测量。第三, 发证。要发“铁证”, 切实做到边界四至清楚, 不留后患。第四, 建立要素市场, 搭建服务平台, 为林农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抵押贷款、产权交易和各项审批事项等服务, 最大限度地方便林农、服务林农。第五, 配套惠林政策。在抵押贷款、森林保险、林业基层人员机构经费进财政预算等方面要实现新突破。

(二) 遵循国家法律和政策有关规定, 保持林业政策的连续性

在巩固完善前期改革成果基础上, 编制《森林经营技术规程》, 指导广大林农科学营林, 并作为编制森林采伐限额的依据, 依据它来制定法案, 依据这个法案确定五年的采伐限额, 使广大林农五年限额早知道。与此同时, 以各级林业站为依托, 以覆盖全省的信息形成信息网络, 培育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并积极引导、组织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

(三) 林业部门要自我革命并转变工作职能

按照“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廉洁高效”的要求, 采取“撤、并、设”的办法, 调整压缩林业部门内设机构, 优化部门职能配置。在科学核编定岗的基础上, 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解决基层林业单位与林农争利的问题。林农有比较, 农业都有良种补贴、农机补贴, 林业还要承担高昂的税费, 对林农不公平, 对林区经济发展不利。要坚决堵住林业税费的反弹。林业部门要有自我革命和奉献的精神, 要转变思维方式, 转变职能, 解放思想, 服务大局。同时, 要充分认识到, 林业部门通过这场改革也提升了部门地位, 拓展了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绍强, 魏彪, 王艳英, 王均喜.辽宁省集体林产权改革成效分析———基于本溪县林改实证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 2008, 12 (6) :131-133

范式改革 篇10

在本科教育阶段进行数学教学范式改革, 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 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 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接受能力。课堂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 通过循循善诱、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然而, 面对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大幅增加和学生的素质和基础有所下降的情况, 一些院校在教学改革中为迎合学生的水平开始降低知识难度, 或删除一些难度大但后续课程需要的内容, 课堂教学不再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 使部分本身素质好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丧失继续深造的愿望。不少教育者在教学范式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误区, 照抄照搬其他专业的教学方式, 只关注形式, 而忽略了教学目标和效果。本文结合数学范式教学改革中反映出的问题, 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教师应采取的策略。

一、数学教学范式改革与学科特点相结合

范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是指高等院校的教育者为培养富有生活和学习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利用非指导性的教学方法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增长才干、成为完人的教育教学活动及过程。数学教学范式改革要围绕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特点设计教学方法。对实践性强的学科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研, 将理论应用于实际, 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 因此, 数学的理论与运用都与其他学科有着不同之处,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 积累经验。

教改中一些数学课虽然形式上称作范式教学, 其实只是在课堂上用一下多媒体, 或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而已, 总体上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仍然以老师讲授为主, 没有做实质性的改革。大学数学是抽象的理论学习, 不可能走出课堂进行社会实践, 如果模仿如经济类与实际应用联系密切的课程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切实际, 所以必须在学习借鉴其他学科经验的基础上探讨自己的方法。教学应结合课程内容, 按照大纲要求, 同时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 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作为情境, 指导学生逐步地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例题、习题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既要体现双基的要求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

二、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适当引导相结合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改革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要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行之有效。在范式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应该是一种思想相互交流的对话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 并且通过这种对话形成一种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 也就是形成认知性实践的过程”。

由于学生在中学的学习主要是应试教育, 不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让他们从传统的“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学会自己去探索知识, 就成为大学范式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

首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学习过程中, 要能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并能够将其重新建构, 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因此,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内容, 精心设计例题、习题, 要能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的难度、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 以及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对课堂上给予的提示和指导程度应做到心中有数, 留给学生课后考虑的问题, 难度上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只有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其次, 课堂不能完全放手交给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变, 要保证课堂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秩序, 让学生按照教学环节完成各部分内容的学习。而在每一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探索、分析的能力。学生之间的研究讨论不必强求一致, 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一起完成, 也可以独立思考, 不一定要和其他人研究, 要给他们张扬主体性与个性, 以及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师应关注效果而不是形式, 不能千篇一律, 墨守成规。学生课堂讨论的时间教师要把握好, 不能因太短而没有得出结果, 也不能因太长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第三, 对学生自己能做出的题目可以直接让他们完成, 不需举例, 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也不应直接讲解, 而是先让学生思考, 发现产生困难的结点, 然后教师再做提示, 帮助他们分析题目特点, 从哪里找到突破口。难点解决后, 还是尽量由学生自己完成后续工作。学生在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往往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思路、方法, 有些甚至对问题的思考有一定深度, 得到了比较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积极鼓励这种创造性的活动, 提倡人人动脑、动手, 大胆探索, 不怕出错, 让学生树立信心, 发挥自己的潜能。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来看, 他们具有一定的归纳、概括、类比、抽象思维能力,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 通过提出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等方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在和谐互动的氛围中, 整个课堂教学, 教师就相当于一个向导, 学生迷路时做一个指引, 具体走的每一步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完成, 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数学是学生普遍感到最困难的一门课程, 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显然不现实。但如果像传统教学方法一样, 教师把所有内容都做详细的讲解, 面面俱到, 学生就没有动脑的机会, 当然谈不上会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 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在充分发挥学生能力的基础上, 做好组织者、引导者, 成为他们即信赖又不依赖的领路人。

三、学生自主学习与保证教学质量相结合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应积极营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氛围。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自己总结学习经验和学习数学的方法, 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独立思考, 用创造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大学教师在教学范式改革中, 一般采取“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索”的教学过程, 符合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要求, 但处理不当会带来教学过程的散乱无序, 教学行为耗时低效。尤其是大班上课, 如果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 课堂上就会出现秩序混乱的情况, 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如何解决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结合数学课的特点, 我们采取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第一,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范式改革中, 我们既要吸取国外教育理论的精华, 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优秀的教育理论与具体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式。教学要有章可循, 不能过分地自行其是, 太多的灵活将会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从事教学活动这样一种培养人的工程必须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并坚持教学的基本原则, 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要防止教育目标的避高趋低、教学内容的删繁就简, 课程内容严格按照大纲的要求, 不能因为学生基础较差而降低要求。

第二, 为解决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的问题, 新课引入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 尽量降低难度, 让他们走好第一步, 要引导他们通过对数学情境中信息的观察、分析, 产生疑问, 逐步发现问题, 形成认知冲突。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合理, 例题、习题的选择既要符合大纲要求, 又要做到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让学生象上台阶一样能一步步走上去。例如, 学习不定积分定义时, 先让学生做下面的练习:

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 (2) , 并由算得的结果得出你的结论。

学生在计算后得出 (1) 中4个函数的导数都是, (2) 中个函数的导数都是, 由此发现函数之间相差一个常数, 其导数值是相同的。于是教师在学生自己探索的基础上引出原函数的定义。进一步再让学生观察:一个函数的原函数有多少个?学生很容易回答是无穷多个, 从而又得到不定积分的概念。

教师只有将每一个环节的内容难度掌控好, 才能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下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 教学中要采取灵活的策略、方法, 既要考虑多数学生的一般水平, 又要满足拔尖学生的需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目标要求, 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周仕德.美国大学教学范式的转型研究及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 2014, 9:102.

[2]陈新忠, 李忠云, 胡瑞.“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实践误区及引导原则[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11:58.

[3][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4-11.38-43.

范式改革 篇11

关键词:传统财务管理范式;柔性财务管理范式;比较

一、两种财务管理范式的比较分析

在以往的财务管理范式下,员工要绝对遵守制定好的规则制度,无条件服从上司下达的命令,因而其强制性与规定性十分鲜明,企业和员工之前的沟通交流较少。尽管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繁琐的人事沟通,但长此以往,企业很难拉近和员工的距离,人事流动也比较常见。而柔性管理范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企业使用此种范式进行财务管理,能够较好地应对、处理突发事件,因而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一)财务管理的特点。传统管理范式强调财务管理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在价值观方面坚持以财富为本。企业使用通过此种范式进行财务管理,其发展战略往往具有低成本的特点,部门分工十分细致明确,管理的结构层次也比较突出,工作流程和环节能够较好地衔接。但正因为有过于明朗、清晰的管理界限,企业职能部门的沟通交流一般比较少,工作的灵活性普遍较差,难以及时有效地解决管理过程当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同时,这种管理范式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硬性指标和制度来构建稳定、有序的财务秩序,以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计划和目标。

柔性管理范式强调财务管理的灵活性和可行性,在价值观方面坚持以人为本。企业使用这种范式进行财务管理,其发展战略通常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而且能够很好地结合市场需求。在管理模式方面,所有的财务管理环节是同步进行的,具有一定的集成性,加之管理结构是网络化的,能够有效突破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的界限。同时,这种管理范式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服务与协调管理来深化企业改革创新,以便企业能够更好地顺应经济发展形式,较好地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情况,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在人才引进方面,此种管理方式更注重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并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处理各种日常与突发事务。

(二)财务管理的表现

1、财务管理的思想。一般来说,传统管理的思想是比较传统和固定的,非常重视工作执行的顺序,企业使用这种管理范式进行财务管理通常是在财务计划的指导下开展财务活动,因而能够有序地推进日常财务管理,如期完成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但对于那些打破了原定工作顺序和流程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较差。柔性管理的思想是比较人性化的,企业在处理财务事务时,往往会将以往推进式的方式转变为诱导、牵引的方式,因而有利于转变财务关系,更好地协调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因此,当管理环境出现加大变化时,企业无法运用传统管理范式做出有效应对,但可以借助柔性管理范式理顺财务关系,及时化解财务管理危机。同时,在这种人性化思想的指导下,企业能够转变以往对立的债权债务关系,使之变成一种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2、财务管理的方法。企业长期使用的财务管理方法具有显著的刚性化和程序化特征,相较而言,柔性管理方法则更加柔和,而且具有明显的非程序化倾向。例如,为了减少财务预算的时间周期,基于柔性管理范式,企业可以在并行工程的支持下有序地编制财务预算。这样一来,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流动和沟通更加自由,即使出现生产经营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及时得到处理。同时,这也有利于企业革新财务管理的模式,使之更加完善、健全。倘若企业想将更多地资金投入到产品设计中,以便能够充分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此时企业不仅需要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同时也要设法控制生产的成本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柔性管理方法积极诱导员工自觉树立创新观念,主动提升工作积极性。同时,企业也可以引入ERP系统加强财务管理,以有效改善财务管理的流程,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优越性

(一)有利于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企业使用柔性管理范式实施财务管理,会更加重视和员工的沟通交流,使得员工有了表达内心想法和意见的可能性,这样可以缓和企业与员工的内在矛盾,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柔性管理范式下,员工不再只是独立的个体,也不仅仅只是命令的服从者和执行者,而能够通过适宜的途径和方式发表自己对工作的看法,从而和他人以及企业连接、凝聚在一起。由此不难看出,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運用有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使员工工作满意度和积极性充分提高。同时,基于这样的思想,员工将主动加强技能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二)有利于提升企业应对能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突发事件。此时,如果是运用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员工的集体与主人翁意识不强,大多只是按既定的程序和流程机械地完成工作任务,无法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来解决财务危机。但在柔性管理下,员工有了发表自己看法和建议的渠道,这样全体一心来出谋划策,既可以激发员工潜力,提升其业务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企业顺利渡过危机,增强其危机处理与应对能力。

(三)有利于营造和谐工作氛围。基于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企业对职能部门和属性的划分非常明确,其等级观念和强权要求也十分强烈。因此,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不和谐的,也很难做到彼此尊重、理解。而在柔性管理范式下,企业是真心尊重所有员工的,对员工也都是一视同仁,不会有差别待遇,同时员工也可以通过有效沟通去理解企业的决策,因而企业的工作氛围也将更加和谐、愉悦。如此一来,即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遭遇财务难题,也可以理智地与财务部门进行沟通协商,对企业有效处理各项财务问题有较大帮助。

(四)有利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一个人的思想对其行为是有一定控制作用的。所以,为了让员工的行为符合财务管理制度要求,企业要从员工思想层面着手,加强正确价值观与理念的引导,使员工认同企业的财务文化与理念,从而为顺利开展财务工作提供有利条件。而柔性财务管理范式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思想和内心想法,如果企业运用得当,将能够有效诱导员工融入企业文化,使其高度认可企业的财务理念。如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要加强财务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重视对员工财务精神的培养,以便员工能够在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有效发挥自身创造力。而柔性管理范式能够帮助企业深化员工财务观念,对企业加强财务文化建设是非常有益处的。

(五)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以往的管理范式对财务管理的规范性要求较高,十分重视财务执行的程序,这虽然能够有序开展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但却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可能会妨碍企业可持续发展。因为基于当前经济发展背景,企业常常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形势拟定临时性的财务管理方案,而传统管理范式的灵活性较差,这样企业财务管理质量与效率都较低,无法有效提升经济效益。相较而言,在柔性管理范式下,企业既能够较好地应对突发情况,又可以在日常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调动员工工作热情,因而可以更好地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不足之处

相较以往的财务管理范式,柔性管理范式也是有一定不足之处的,而且这种不足之处集中体现在财务管理的效果方面。由于柔性管理范式重视员工财务管理观念和精神的培养,其效果往往和员工能动性有关系。而为了引导员工树立风险意识和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企业通常需要耗费诸多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宣传和培训,柔性财务管理见效慢,比传统财务管理投入的成本更大,消耗的时间更长。(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范式改革 篇12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应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铁路、电力、盐业等行业改革。”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电力行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我国的电力行业管制改革至今已20余载。从最初的垂直一体化我央集权管理体制到集资办电, 再到2002年后的市场化探索阶段, 我国的电力产业管制正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但从60年代开始的“电荒”问题至今依然存在, 并且由于经济尤其是高耗能工业的快速发展, 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本文以中国电力行业管制的具体内容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 以产业经济学S-C-P分析方法作为横向研究脉络, 构建出本文的整体研究框架。论文的最后, 结合国际管制模式, 提出了我国电力行业管制体制的发展方向。

二、基于SCP范式的电力产业分析

(一) 我国电力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很多, 主要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一体化程度、考虑到电力行业产品的同质性, 本文主要集中在行业集中度、进入壁垒两个方面。

1、行业集中度。

从发电领域看, 2001年国家电力公司总资产为1.85万亿元, 占我国电力行业总资产的72%, 完成售电量9052.1亿千瓦时, 占社会用电量的79%。但根据2006年数据测算, 发电行业赫芬达尔指数为0.1833, 行业集中度较高, 这说明虽然电力企业的拆分表面上为市场竞争设立了众多的竞争者, 但在局部的电力市场中某一发电集团却依然作为在位者构成垄断。

2、行业进入壁垒。

电力行业的进入壁垒主要集中在资本规模和政府管制两方面。作为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自然垄断产业, 进入电力行业需要大规模的投资。相对投资主体多元化, 政府管制是一个更高的进入壁垒。在计划经济时代, 政府中央财政拨款, 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拨改贷”, 资金筹措渠道虽然拓宽, 但国家仍执行严格的进入管制。中央制定电力发展各种相关规划, 据此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批;上网电价由中央管制部门根据还本付息的定价原则来制定;售电则实行供电营业许可制度, 售给终端用户的电价也是“捆绑式”电价。

综上所述, 可以判断我国电力产业仍属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市场的竞争程度虽然较电力改革之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但仍然处于高管制和低竞争的态势之下。

(二) 我国电力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在我国传统的垂直一体化的电力管理模式下, 发电厂的经营目标主要是完成电网公司的发电任务, 虽然电网内部电厂发电成本差异很大, 但电力公司内部“大锅饭”倾向严重, 抑制了成本低、效率高的电厂的积极性。对独立电厂而言, 由于购销合同的限制, 独立发电企业的单位利润已经确定, 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而往往争取多发电量, 但没有降低发电成本、加快技术创新的动力。同时在定价行为上, 自然垄断企业往往把价格定到最有利自己的位置上, 因而垄断企业在长期一般存在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使消费者福利减少。从资源配置的效率来看, 垄断最终导致使产量不足, 市场价格偏高, 因而缺乏效率。为了保持这种超额利润, 垄断厂商往往会采取各种形式维持垄断的措施。其中包括游说政府制订更有利于自身的政策。即经济学上的寻租行为, 寻租不仅要花费成本, 而且会滋生政府腐败。

(三) 我国电力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1、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电力行业的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有发电标准煤耗、设备利用率、电网线损坏率等。电力改革以来, 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这表明, 我国电力行业技术在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相比, 仍有很大差距。2007年我国发电标准煤耗为334克/千瓦时, 比同期美国发电标准煤耗高29克;电网线损率为6.97%, 高于美国6.52% (2006) 的水平;设备利用率为52.4%, 低于韩国64.4%。截至2006年底, 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 火电比重达到77.8%, 水电占20.7%, 核电占1.1%, 风电占0.3%。电源结构仍然不合理, 火电比重过大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 造成电力生产的煤耗大, 污染严重。

2、行业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我国电力行业工业增加值虽逐年上升, 但增加值率却呈下降趋势。2003年, 我国电力工业增加值率为53%, 2005-2006年降至32%左右, 同期全国工业总增加值率仅下降了1个百分点。电力行业集中了我国1/6的国有资产 (约8000亿元) , 每年电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约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6%。国家在投入大量资金的同时, 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例, 截至2005年末, 公司资产总额11767亿元, 资产负债率61.96%, 公司售电量14646亿千瓦时, 主营业务收入7214亿元, 利润总额144亿元, 总资产利润率不高, 这表明我国电力行业的效益水平下降了。

三、英国的电力改革模式及我国的政府管制

英国的电力改革是电力市场化最具代表性意义的改革之一, 也是全球第一次采用以市场为基础的改革模式。目前新体制的框架是:发电由国家电力公司、电能公司和核电公司承担;输电由国家电网公司独家经营, 负责电网调度, 但不拥有任何发电厂;配电由12家地区电力公司经营。形成了一家输电公司多家发电和供电公司的竞争格局, 英国国家电力公司的市场份额也从改革初期的48%下降到1998年的12%。在发电、输电、配电3个环节中, 除输电仍由英国国家电网公司垄断外, 其他部分均已放开, 电力生产经营者只要获得OFGEM颁发的许可证, 就可进入电力市场, 参与竞争。英国电力产业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促进竞争, 通过竞争促使电力企业不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从而达到既推动电力工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又保护电力用户利益的双重目的。

理论认为, 自然垄断的存在具有经济上的必然性, 因此在以提供公共物品为主的自然垄断行业中, 政府的作用不可避免。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 一般各个国家都会采取在自然垄断行业进行政府管制。价格管制是我国政府管制的核心, 在自然垄断业务领域最常见的价格规制就是价格上限规制。价格上限规制是从保护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对价格进行规制的一种方法。在一定时期内, 价格上限规制允许一定程度的价格上涨, 能够刺激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才能取得较多的利润。同时, 促使企业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使企业既能获得因效率增长超过规定值而获利, 又不至于出现在公正报酬率规制下存在资本过度密集化现象例如对于发电电价, 在“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基础上, 建立完整的竞争性的电力市场, 政府制定电力市场交易规则, 发电的购售价格在竞争中形成。而售电电价, 加强大用户的直接购电, 引入竞争性零售商制度。对于有供电方选择权的用户, 其终端电价由非管制的发电价格和受管制的电网价格构成, 仅网络价格部分接受管制。其中发电价格取决于其从合同市场、现货市场和平衡市场的购电量及相应的价格。而对于没有选择权的用户, 其终端价格由专营供电商的购电价和受管制的电网价格构成, 并接受管制。

四、我国电力产业改革存在的若干问题及相应建议

我们的电力体制改革是在刚刚告别电力短缺后进行的, 并且市场需求仍将保持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 这决定了我们改革的环境根本有别于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因此我们应该在借鉴国际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制定适合我国电力改革的方针政策。

(一) 积极引入市场化机制, 优化电力产业市场结构

为了解决电力行业市场集中度高, 即国家电力公司厂网不分的垂直一体化垄断状态, 我国的电力改革以“纵向分切”的方式, 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电力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进行划分, 实现“厂网分离”。发电环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发电资产直接重组为规模大致相当的5个全国性的独立发电公司, 逐步实行“竞价上网”, 开展公平竞争。在发电主体多元化以后, 必须改革僵化的以发电企业个别生产成本为基础确定电价的价格体制, 才能在发电环节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另外市场进入壁垒高, 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 日本原则上解除了发电部门的进入许可制度, 建立了剩余电力收购制度, 使发电部门新企业的进入成为可能, 形成了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二) 合理运用市场定价模式, 规范电力产业市场行为

1996年颁布的《电力法》规定供电企业只能在批准的供电营业区内向用户供电, 一个供电营业区内只设立一个供电营业机构。其结果是, 无论用电量大小, 电力用户都没有自行选择供电商的权利。取消发电企业向用户直接售电的限制, 允许电力用户选择供电单位, 改变电网企业独家购买电力的格局, 是我国电力产业下一步改革不可回避的课题。如英国在供配电环节改革进程中, 采取了根据用户变压器的容量, 从大用户到小用户, 在数年内逐步实行终端用户选择供电商的制度。这样电网经营企业, 会由于外来电力占领市场的威胁不得不努力降低输变电成本, 降低销售价格, 做好服务工作, 使经济杠杆更精确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电力产业市场绩效

为提高电力产业市场绩效应该积极研发和利用节能高效的能源, 促进电力工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从实施国家能源战略出发, 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 转变电力工业增长方式, 优化电源结构, 加快电网建设, 提高发电质量, 促进电力行业稳定、健康、协调发展和安全运行。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对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几种清洁能源中, 水电建设周期长, 且当前受移民问题牵掣, 发展遇到了困难;风电一是资源较为分散, 二是受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 接入送出存在困难;唯独核电可以大力发展。但我国目前具有建设运营核电工程的企业只有3家, 按照核电发展的速度, 这3家企业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对核电应该实施多元化发展, 国内大型电企应该参与到核电发展的大潮中来。

参考文献

[1]、G.I.施蒂格勒著;潘振民译.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2]、张晓春.电力产业垄断、竞争和管制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界, 2004.

[3]、萨缪尔森, 诺德豪斯.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 1999.

[4]、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5]、王俊豪, 周小梅.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民营化改革与政府管制政策[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6]、于良春.论自然垄断与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J].中国工业经济, 2004 (2) .

【范式改革】推荐阅读:

生态范式07-20

范式05-11

范式创新06-05

科学范式06-10

学科范式06-28

语言范式07-10

范式建构07-23

课程范式08-12

信息范式08-17

范式转型08-21

上一篇:软件工程考核评价论文下一篇:瞬态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