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范式(共8篇)
语言范式 篇1
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部分学生上课发言时或语言简单苍白或表述不清, 部分学生从中年级升入高年级, 听说读写能力提升不明显, 尤其是写作水平仍在原地踏步, 很多学生对写作文感到手足无措, 语言品质没有从“量”的积累过渡到“质”的飞跃。
笔者不禁疑惑, 为什么学生无法深入浅出, 把习得的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呢?如何教好语文, 打通学生语言的壁垒呢?带着种种困惑, 笔者参与省级课题“指向言语形式的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研究, 受益匪浅。笔者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把握文本语言范式, 提升学生言语品质”言义兼顾的课堂实践研究, 现将课堂中的几个片段呈现出来, 与大家分享。
一、巧借文字之脉, 破译语言密码
[案例一]《山中访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 读读第5自然段, 在这美妙的文字背后, 你还发现了什么语言规律?
生1:作者和朋友打招呼:开头都用的是感叹号, 而且是第二人称“你”, 可以猜想他们之间很熟悉, 见面时很兴奋的样子。
师:非常棒!你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语言规律。
生2:前两句问候, 用的是反问句, 后面三句用的是陈述句, 最后一句是设问句, 这样读起来语言不显得单调, 富有变化和灵气, 给人一种新鲜感。
师:用不同的句式, 表达同样的意思!这个思路很好!
生3:这些句子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还有排比的修辞方法, 读起来文字显得生动活泼。
师:这些修辞方法我们都早早懂了, 作者恰当地运用它们显得充满诗情画意。谁知道, 作者除了见到这些朋友, 还可能会遇见谁呢?发挥你的想象, 学着作者的样子把打招呼的话写下来吧, 至少要和两位朋友打招呼。 (提醒:注意用上第二人称, 尝试各种句式和不同的修辞手法。)
以前教学《山中访友》这样的美文时, 往往深陷在内容分析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对于语言形式往往只是浅尝辄止地分析下它的个别修辞手法, 很少剖析其内在美。随着新课改的发展, 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应凭借文本的文字之脉络, 破译语言的密码, 打开学生语言发展的瓶颈。
第5自然段的这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 作者采用第二人称, 巧妙地糅合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的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 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读来感到亲切、热情, 这样很值得学生积累、习得、掌握和发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样精妙的言语形式, 笔者巧借文字之脉, 巧妙发问, 如“同学们, 读读这一段文字, 在这美妙的文字背后, 你还发现了什么语言规律”, 引起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关注, 引导学生发现语言密码, 即内在的规律, 提升学生的语言品质。
二、紧拽文字之链, 点亮语言星空
[案例二]《金钱的魔力》教学片段
1. 听说有钱, 托德心里乐开了花, 喜形于色———出示课文中前半部分“笑”。
(1) 你能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托德开心的表情吗? (眉开眼笑、合不拢嘴、乐不可支……)
(2) 但在马克·吐温的笔下, 这种笑脸是———生接读句子。面对金钱原本尖酸刻薄、摆着架子的托德此时笑容就像———生接读句子。
(3) 此刻, 笑容“蔓延”到托德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里, 写得太妙了。马克·吐温是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呢? (学生说, 师板书:比喻、夸张)
2. 作者抓住托德脸上的皱
纹,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刻画了一个见钱眼开的人物形象, 真是太妙了!其实, 更妙的在后头呢, 看———出示熔岩图。
这就是火山喷发后, 在平地上凝结起来的熔岩的样子。仔细看它有什么特点, 思考作者如何将这熔岩和笑脸联想到一起的, 仔细读———出示图文。
3. 齐读感受, 小结:
刚才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 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把这样的托德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那作者又是怎么写老板呢? (抓住语言)
4. 写话练习:
抓住描绘老板的一两句话, 自由朗读。待会比赛读。你能不能选一处老板的语言, 想象他的神态, 模仿马克·吐温写一写老板的神态呢?
《金钱的魔力》第6自然段, 作家马克·吐温用夸张、辛辣的文笔, 刻画托德见钱眼开后的笑容, 从笑容里不满的“纹”烘托出他对金钱的贪婪。从这个案例中, 我们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课文文本只是一个载体, 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 教师着重要做的是点亮学生语言的星空。
我们要用教材教语文, 而不是教课文。本案在教学托德神态的过程中, 紧扣人物的神态描写, 凸显人物的特点, 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领悟这美妙的言语表达, 并迁移言语技巧来刻画神态。
三、传授文字之渔, 绽放语言花朵
[案例三]《少年闰土》教学片段
1. 师:
这两段文字描写的是同一件事———月夜刺猹, 但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 (学生大多数说是第1自然段)
这个充满诗意美丽的画面是鲁迅先生想象出来的, 他并没有亲眼目睹。而这想象完全来自于闰土的描述。 (出示文字段落。)
请同学们仔细对比读读这两部分文字, 找一找, 第一段文字描写的画面是根据后面哪些文字的想象合成的。
2. 学生自由阅读, 小组交流讨论后反馈如下:
生1:闰土的话中提到———“晚上, 我和爹管西瓜去, 你也去”和“月亮地下”, 这就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晚上, 并且有月亮, 很明亮;地点是西瓜地。
师:所有的文学想象都是有生活原型的, 有时是亲眼所见, 有时是亲耳所闻, 有时是阅读中来。
生2:我来补充, 西瓜地是海边的沙地, 应该来自闰土在描述捉跳跳鱼后联想而来的。这样把闰土放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环境里, 更显得我和其他少爷们的“四角天空”的狭隘。
师:你的见解基于上下文的联系, 非常独到!鲁迅不愧是大文豪, 看似不经意的, 却是行文缜密思路严谨, 我们应多加学习。让我们再次朗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读读背背)
《少年闰土》第1自然段美丽的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是鲁迅先生想象出来的。这样的典范语言处在文首, 让人一读就会被吸引。细读文字发现其构段规律是先描写环境的如诗如画, 再描写人物的外貌与动作, 栩栩如生的小英雄形象深深地烙进读者的脑海之中。这种极具画面感的印象描绘很值得借鉴。
结语:
自从参与了“指向言语形式的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活动以来, 笔者在教学时总是不自觉地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言语形式的“把握文本语言范式, 提升学生言语品质”的课堂实践研究。笔者认为, 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两者是互为依存、有机相融、不可分割地统一于言语作品之中, 学生的言语能力的形成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如果学生掌握了言语形式的运用规律, 在后续的言语实践活动中, 就能进行实际运用, 久而熟练, 形成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穿透“千变万化”的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 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 品味言语形式的秘妙, 获得言语形式运用规律、技巧。
语言范式 篇2
摘要:财务管理是每个企业的命脉,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有着重要地位。随着时代的日益发展,在企业日常的运营中企业传统财务管理范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需求,面临着诸多问题。企业要加强对财务管理范式的改革和创新,以满足企业发展的管理需求,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强大作用,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本文就传统财务管理范式与柔性管理范式的特点、传统财务管理范式与柔化财务管理范式的对比、柔化财务管理的具体实施内容3方面对传统财务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进行探析,希望对企业财务管理范式选择有所启发。
关键词:传统管理范式;柔性管理范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及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日益严峻,现今世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大多数企业还使用着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在日常企业管理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因此,柔性财务管理范式就应运而生走进了大家的视野。相较于刻板遵守固定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财务管理的财务管理范式,柔性财务管理则更加注重通过人性化的诱导来进行财务管理,提升管理质量。
一、传统财务管理范式与柔性管理范式的特点
传统财务管理范式是一种较为侧重强制性的管理模式。它要求企业的财务运作要严格按照企业的各种财务管理制度来执行,从而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全面控制,进而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一种刚性管理模式。而柔性财务管理范式则是比较重视以人为本,通过对企业员工心理的引导,加强员工的财务管理意识,从而对企业的财务进行诱导式管理。这种柔性管理模式没有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刻板,以人性化管理为主,更加容易被企业员工所接受并融入进日常的工作中去。
(一)传统财务管理范式的具体特点
传统财务管理范式是强调对企业实施规范化、流程化的财务管理,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其将专业化的管理思想融入进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将企业各部门划分开来进行独立的分层管理,最终通过企业财务部实现统一管理,是一种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进行集权管理以及相对分权管理的刚性管理模式。
(二)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具体特点
柔性财务管理更注重诱导企业员工自发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财务管理的目的。它强调将企业的发展策略与同行业市场领先战略相结合总结出一套管理范式,让企业的各个工作环节能够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建立网络化的企业管理结构,将财务管理的界限打破,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协调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柔性财务管理没有固定的管理程序,而是顺应市场的需求以及企业的发展进行灵活的调整,以最佳的状态实现对企业财务的优质管理。
二、传统财务管理范式与柔化财务管理范式的对比
传统的管理范式主要依靠企业制定的各项财务计划来进行企业经营活动,安排整个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方法流程比较固定,思想模式刻板,不能随着周遭的环境变化和突发状况进行改变,很难达到最好的财务管理效果。而柔化管理则以人为主,将强制性管理转化为人性化的诱导,结合传统模式形成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能够在企业的管理运营中随时调整管理方向,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传统财务管理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化管理制度体系,在实施过程难免遇到问题,又不能及时作出调整,而柔化管理则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三、柔化财务管理的具体实施内容
(一)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
柔化的财务管理也同传统财务管理一样需要健全的管理体系来实现企业最终的财务管理目标,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在财务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基于此进行人性化的灵活管理,适应环境的变化,达到较好的管理效果。
(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微小的差距就能够带来不一样的结果。企业在内要重视员工的素质培养,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杜绝不良风气的出现及蔓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综合素质,在外要做好公关工作,与原材料供应商及其他合作企业打好关系,强化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便于柔化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在外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束语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关键,其管理的高效性是每个企业发展潜力的具体体现。目前,传统财务管理范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高速的发展需求,企业需要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变革与创新。柔化财务管理范式是基于传统财务管理范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人性化设置,摒弃传统管理的强制性,引入灵活多变的柔化管理思想,改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一种管理模式。它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加强了企业的综合实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红娟.浅析传统财务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J].科技创新与应用,(15):285-285.
[2]曹新.试比较传统财务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J].商场现代化,2015(17):230-230.
[3]刘嘉雯.浅谈传统财务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J].科技创新与应用,(25):274-274.
语言范式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 范式改革 认知语言学理论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16-02我国英语教学范式的发展,主要有两种趋势:一是由传统语言学的教学范式向当代语言学理论转化,二是将教学的中心从教师转向学生。认知语言學理论,对英语教学范式的改革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英语教学范式改革中,可充分利用心理学、语言学等有关学科方面的教学资源,将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有效的运用。
一、认知语言学理论概述
认知语言学理论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之间,属于发展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隐喻、语言格式塔、认知语法。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代表人物有泰勒、福柯尼耶、兰艾克、拉科夫等,主要研究内容有认知语法和认知语义学。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属于发展的成熟阶段,应用逐渐广泛。
所谓的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的角度,对语言词汇的组织与规律进行观察。认知语言学既涉及认知学科的内容,也与语言学科有一定关联,重点关注学习者的自我体验。
二、英语教学范式问题
(一)过于注重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作为传统英语教学范式中的重要内容,有一定的教学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教学时间,但在现代社会,已无法满足实际发展需求。语法翻译法,以语法知识的教学以及训练为主要内容,片面强调英语教学的书面形式,对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不够重视。语法翻译法这一教学范式,使学习者能够牢固掌握有关的语法知识,但对于语法规则的训练过于重视,不利于学习者语言技能的培养和提高[2]。此外,语法翻译法片面强调读写方面的教学,而忽略了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学习者的实际运用能力比较差。语法翻译法对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忽视,使其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过于依赖PPP教学模式
PPP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传统英语教学范式中的一种。所谓的PPP课堂教学模式,是指presentation,practice和production,即三个教学阶段。在PPP课堂教学模式中虽设有presentation这一阶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在presentation这一阶段,教师通常将所有词汇知识一次性传授给学习者,缺少对学习者接受能力和接受范围的考虑,忽略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在practice这一阶段,过于控制学习者,单方面追求单一、零散目标词汇的输出训练。PPP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直线型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有一定的限制。
三、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英语教学范式改革中的应用
(一)强化认知意识
在英语学习中,学习经历对学习者的认知思维影响比较大。教师需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经历以及相应的认知观念与思维,帮助学习者形成合适的英语认知观念,提高英语学习的有效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经验,选择合适的英语教学范式。如genre一词的讲解,可通过同义词kind和type进行辅助理解。根据kind和type 的词义以及用法,对比学习genre的词义与用法,通过知识迁移,帮助学习者掌握相应的词汇知识,培养学习者的英语认知观念,提高其推理能力。
(二)调动学习兴趣
在传统英语教学范式中,对学习者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不够重视。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学习者缺少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习者而言,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只能选择放弃。因此,在英语教学范式改革中,需要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调动学习者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就需要培养其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合理进行引导
教师在传统英语教学范式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英语教学范式的改革,需要把握好教师引导的“度”。教师需要在全面了解学习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引导。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知识背景与认知结构[3]。教师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英语教学范式。
参考文献:
[1]王慧晶,董君,苏芳. 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39-141.
[2]王泓懿. 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与应用[J]. 海外英语,2011,15:268-269.
语言范式 篇4
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的考察入手,旨在讨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生态特征以及它与生态语言学的韩礼德范式的渊源关系。
1 系统
在弗斯语言学中,“系统”概念被重新定义为与结构组合关系相对立的聚合关系(胡壮麟,2008)。他的这一概念后来被发展为系统语法。根据韩礼德(2008),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语言描述应该关注系统资源而非结构。语言既被看做符号资源,对语言的描写实际就是对语言的选择(Chapelle,1998)。进而,他指出聚合是第一性的;组合是系统选择的表现,是第二性的(胡壮麟,2008)。这一关系的变化促使语言学家开始重新考虑语言与环境的问题,关注环境问题研究中的语言。
韩礼德(1990)认为,语法根据普遍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组构现实,即现实是从处于聚合关系的普遍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中选择出来,并以组合关系呈现的,而选择的改变又会引起现实的变化。此外,从语际的角度看,系统的聚合关系实际预设了语言的多样性,由此又可以类推出词汇、语用形式等的多样性。因而,语言的生态系统应该是动态平衡的,不同的语言可以共存其中并相互产生影响。实际上,语言的多样性是和生物多样性相似的,并对后者有着重要作用(Miihlhausler,1994)。因而,面对当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语言学家也应增强自己的学术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由于语言生态与自然生态同构(李国正,1991),语言系统对世界的构建就应体现出对生态的关照。然而,聚合关系只发生在系统或系统间的层面,而不是在结构层面,语篇就是在一个很大的系统网络中选择的产物(韩礼德,2008)。这种选择的实现源于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层级化的系统。语义层是语言与非语言世界接触的界面。由此映射到生态语言学,语言作为一种交流方式也可以在不同的层面同时无碍地进行。但为了理解相互的经验,与他人交流,语法不得不与语言外的世界相联系:与世界的事、态相联,与人类所涉及的社会进程相联。同时语法又必须组织对经验的识解和社会进程的实施,以便使它们以言语的方式呈现(韩礼德,2008:24)。
2 语境
韩礼德接受了弗斯关于“情境语境”的观点,“情境语境”强调语言与生态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并受后者的影响(刘润清,2007)。弗斯这一观点可能受生态环境理论的影响。韩礼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语言存在于语境当中,人们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交换意义(胡壮麟,2008)。此外,语篇会因语境赋值的变化而变化(韩礼德,2008)。因而,语言研究有必要从语言外部进行,因为语法,尤其是句法和语法,不可能是自给自足的(Siewierska,2011)。与系统和语篇的关系相似,生态系统与语境也是处于示例的连续统中。因而,生态本身是具有处境性的,语言的意义由其所处的语境决定。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的一方必须参照语境因素才能实现与另一方的交际。因此,语言学研究有必要观照到与语言相关的心理、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
“情景语境”概念一方面体现了生态社会环境间的常规关系;另一方面它又从功能上组织了语言(韩礼德,2008)。此外,他把语境被分为了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这意味着语言使用及其意义(例如:意义潜势)是有规则可循的。这种规则以语法规则占主导,但规则的真正实现则有赖于交际能力,即说话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年龄、性别、宗教等因素(Halliday,1990)。意义由个体在语言使用中创造,它遵循一定的规则,但又根据具体情境的不同进行修正(杨朝军,2008)。因而,语言的意义与功能的发现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们对语言所在语境的挖掘。
3 功能
在生态社会环境下,语言的功能是什么?20世纪60到70年代,韩礼德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Halliday,2008)。每一个元功能都可以反应语言在生态社会环境中的使用情况。既然语言在完成元功能时得到进化,其社会功能无疑会影响到语言本身的特点。例如,小句的及物性会受到参与者、过程和环境的影响;主位结构由主位和剩余成分决定等等。因而,这再一次证明了语言功能与语言系统的直接关系,同时又意味着语言与生态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实际上是存在的。
此外,“这三个元功能是意义潜势的组成构件”(刘润清,2007:46)。语言对于文化的传播和社会变化有着重要作用,而社会和文化又反过来在多方面影响着语言,因而韩礼德(转引自刘润清,2007)提出,意义潜势是对语言中行为潜势的实现,而行为潜势实际上是预设了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进而,在弗斯“典型情景语境”的基础上,韩礼德指出行为和语言形式的选择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文化环境。因此,这就要求语言学家将生态社会环境与语言系统、语篇和社会系统联系起来。情境语境应当被视为一种符号结构,一种构成社会系统的意义,以及一个抽象的环境范畴。语境由语场、语旨和语式在这里构成了语言的背景,它们将决定较集中应使用何种语言变体,对情境语境中任何部分的滥用都有可能导致语言分生态现象的出现。
4 语篇
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术语,语篇指在情景语境中具有意义或功能的语言(Halliday&Hasan,1976)。韩礼德(2008)指出,构成语言的是语篇而不是句子,对于语言学家而言,单纯地描写但不解释语篇以及单纯地描写语篇而不参照语言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有鉴于此,生态语言学的语篇分析吸收了当代批评语言学的观点,从生态学角度对社会化的生态意识及其行为进行分析(范俊军,2005)。语言是社会秩序强有力的介入力量。它可以从多方面反映现实,并通过意识形态的呈现等方式对社会施加影响。而语篇就是语言实现这种力量的工具。语篇结构的选择和使用往往由社会意识形态决定,以实现特定的控制目的。这促使生态语言学家展开了针对与生态问题相关的语篇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了环境、动物、植物、食物等,旨在阐明生态意识如何通过语言结构来实现对社会的操控和控制。
5 结束语
通过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个别基本概念的考察可见,生态语言学的韩礼德范式继承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部分核心概念。换句话说,生态语言学的韩礼德范式可以被视为生态语言学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路。但这并不是说生态语言学就可以等同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因为二者都已成为相互独立的学科,拥有各自的学术目标和风格有别的研究理路。
参考文献
[1]Chapelle C A.Some Notes on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OL].[2012-01-09].http://www.public.iastate.edu/~carolc/LING511/sfl.html,1998.
[2]Halliday M A K.New ways of meaning: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J].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0(6):7-36.
[3]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 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3).
[4]Halliday M A 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 man,1976.
[5]Haugen E.The ecology of language[A]//The Ecolinguistics Read er:Language,Ecology and Environment,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01.
[6]Mühlh.usler P.Babel revisited[J].UNESCO Courier.April.1994.
[7]Siewierska,Anna.Functional and cognitive grammars[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2011,5:643-664.
[8]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110-115.
[9]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学渊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2-97.
[10]李国正.生态汉语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1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语言范式 篇5
美国语言学家A.N.乔姆斯基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TG Grammar)为当今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范式,他运用心理学及哲学的研究方式对传统语言学研究中的行为主义和经验主义提出了挑战,实现了对传统语言学研究中经验范式的变革,代之以全新的先验范式。
1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概述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生来所具有的关于语言本质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为所有人共有,这种共有状态所昭示的就是语言的共同结构,即普遍语法。而何以使得现实语言呈现出区别性和差异性?则是由于普遍语法在儿童出生时处于初始统一的状态,当其接触到特定语言后,就会逐步从普遍语法发展到个别语法。个别语法是“接触语言素材的孩子内化了的语言规则”,是“下意识的语言知识”。[1]正是个别语法使现实语言彰显其多样性,从而揭示出普遍语法与个别语法的一致性,实现了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的生成与转换。乔姆斯基语言学研究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它改变了传统语言学研究中仅从人类学和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宏观视角,摒弃了先前那种以对语言材料进行结构性描述来诠释语言的产生及其发展的具体性,而是把人的“先天语言能力”作为语言学研究的新对象,进而演绎、生成个别语言,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在“一般形式”与“个别形态”之间的矛盾。而乔姆斯基促成对这种矛盾解决,是通过三大转换来实现的。
2 乔姆斯基对传统语言学研究范式的三大转换
2.1 从描述到解释的转换
传统语言学通过对语言材料进行研究,对句子结构进行描述来解释语言现象。与之不同,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家寻求的是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的实际运用模式。这种语言能力不依赖于任何语境而独立存在,具有相对稳定性,而当人具备了个别语法后,就能够说出或听懂自己从未接触过的句子,从而使得语言具有生成性。为了更进一步解释所生成句子的内部语法关系,乔姆斯基引入了转换规则。以“与格移动”这个最简单的转换规则为例,它不仅可以描写句子表面结构,还可以解释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位置调换后两句话之间的内部语法关系。与先前结构描述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更加贴近语言的真相,它通过改写规则这一方法来探索语言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揭示人类语言习得的路径方法,使得对语言的解释更加有效。
2.2 从表层到深层的转换
传统语言学对语料结构的分析往往无法探究到句子的深层结构,为改变这种弊端以更好地解释语言,乔姆斯基引入了由卡茨和波斯特尔所提及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概念。他认为,生成语言由“句法、音位与语义所组成”,“句法部分能被称作为基础部分,由重写规则与词汇所组成。正是重写规则才生成了句子的深层结构,而反过来转换规则则将深层结构转换为表层结构。”[2]与传统的纯粹形式研究不同,乔姆斯基在标准理论中加入语义成分,而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都对语义造成影响。这就致使表层结构相同的句子,其深层结构有时会出现巨大差异,它常常会出现在一些带有歧义的句子结构当中,比如,the love of God,如果按照传统的成分分析法,它只有一种表层结构。但是这个短语可能具有两种深层结构,即上帝所给予的爱或者对上帝的爱。由于两种结构在表达时分别省略了宾语或者主语,从而在表层结构上偶然地重合了。然而,同一种深层结构也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达,比如,John is the best.以及Nobody is better than John.然而,从总体上看,乔姆斯基仍然认为语义更多是被深层结构所决定的,在实际语言形式的转化过程中,不应该改变句子的语义和深层结构。
2.3 从解构到建构的转换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研究并没有沿袭传统的解构方法,即采用由高到低或相反方向来对语言进行分层划分或组合,最终分析得出句子的结构。他认为,语言学研究的目的是建构一种新的研究语言本质及人类认知的新理论系统。为此,他提出短语结构规则:(1)S→NP+VP;(2)VP→Verb+NP等,这种规则也被称为重写规则,意在说明“句子的生成过程是一个符号被重写为另一个符号的过程”,[3]即词汇被不断组合重写的递归过程。为了避免重写规则功能过于强大而导致不合理的句子生成,他在语义方面提出逻辑形式(LF),包括语义规则、约束条件和指数规则,通过把这些制约参数纳入到语言的生成过程中以限制重写规则的派生能力。从生成语法的总体发展规律来看,它经历了从个别语言研究到总体语言研究,从原理生成到规则制约,从细节列数到高度概括的“化繁为简”的过程,其最简方案展示了生成语法对语言完美生成的探究,而正是通过建构规则促成这种“完美”,使得改写规则变得更具规范性和普适性。
3 三大转换的实质
质言之,乔姆斯基以上三方面转换的实质在于,从经验范式转向先验范式。他的“天赋假设论”提出了“人类生而具备语言学习的机制”的前提,同时他并没有忽视后天经验在个人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人类生而具备的具有同一性的语言机制抽象地存在于人脑中,但是仅仅依靠它是无法生成现实的语言表达的。现实的语言表达取决于个人语法,或个人抽象的语言能力。个人语言能力的获得是语言机制接触后天经验后,语言机制的原始状态不断修正而逐渐形成的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即语言能力,它是人脑中内化了的一套规则和原理。乔姆斯基正是通过对语言规则的解释,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分析逐步建构起一套完整的理性的语言研究理论,虽然这套理论仍然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究语言及人类思维的新途径。
摘要:在对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进行全面概述的基础上,指认出其对传统语言学研究范式所进行的三大转换,即从描述到解释,从表层到深层以及从解构到建构,而这种转换的实质则在于从经验到先验。
关键词:转换生成语法,天赋假设,经验,先验
参考文献
[1]封宗信.现代语言学流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0.
[2]张鑫友.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学习指南[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85.
语言范式 篇6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研究,定量定性研究
西方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20世纪50年代,语料库语言学兴起,之后语料库被广泛运用于语言学、句法学、语义学、外语教学和词典编纂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语料库语言学首先是一种语言研究方法,它的研究基础是真实语言数据构成的数据库,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海量的语言事实。这一语言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深刻影响了翻译研究,实证方法在翻译研究中逐步受到重视。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西方翻译理论从最初归纳式经验式的总结到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兴起,使得翻译研究的视角不断得到拓展和更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料库翻译研究——种新的译学研究范式应运而生。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以语料库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对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进行实证性研究。通常认为,语料库翻译研究肇始于莫娜·贝克(Mona Baker)。贝克(1993,1995)很早就倡导利用语料库进行翻译研究,并主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翻译英语语料库(Translational English Corpus,TEC)。胡显耀(2007:214)认为,“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根本思想是用语料库语言学的工具、技术和方法对大量真实的翻译现象进行描述,并从所描述的翻译‘自身’语言特征中寻找翻译固有的规律性特征”。虽然语料库翻译研究历史尚不长,但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本文拟将粗浅梳理、探讨语料库翻译研究的适用范围及其优劣势,以便给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的发展和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些借鉴。
1 语料库翻译研究的适用范围
莫娜·贝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普遍特征(universal features of translation)的假设。吴昂、黄立波(2006:296-297)认为,“它包括六个方面:(1)译文显化程度显著提高;(2)消歧和简化;(3)合乎语法性;(4)避免重复;(5)超额再现目标语言特征;(6)翻译过程往往会导致某些语言特征表现出特定的分布类型”。在验证和阐述这一假设的过程中,贝克提出的翻译普遍特征被简单归纳成简略化(simplification)、明晰化(explicitation)和规范化(normalization)。随着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许多研究者借助语料库分析工具对语料库数据进行检索,从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搭配模式、平均句长、句型等这些反映语言特征的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进而考察翻译文本中的词汇多样性和信息负载。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结合理论阐释和实证研究,探讨翻译文本的特征等等。这些也正是目前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的主要手段。较之于与传统的翻译研究方法,语料库翻译研究更具科学性。贝克进一步指出,可以为翻译研究所用的语料库类型有三类:一是平行语料库(Parallel Corpus);二是多语语料库(Multilingual Corpus);三是可比语料库(Comparable Corpus)。所谓平行语料库,指的是双语平行的语料库,它收集某种语言的原文文本及其在另一种语言的翻译文本,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语料库。所谓多语语料库收集,是指收集来自两种或多种语言、体裁相同或相似的文本的语料库。所谓可比语料库,是指那些同时收集某种语言的原创文本和从其他语言译入该语言的、体裁相同或相似的文本(例如英语可比语料库收集某一体裁的英语原创文本和从汉语或德语译成英语的文本)的语料库。据贝克的观点,可比语料库的建立对翻译研究最具实际应用价值,因为研究者可以借助可比语料库,通过分析、比较同一语言里原创文本和外来翻译文本,揭示其从词汇到句法到文体风格方面的差异,从而进一步发现在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中翻译的翻译规范和翻译活动中的普遍规律。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翻译规范、翻译普遍性借助语料库这一工具具备了更加广阔的视野。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广泛适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表现在翻译普遍性(translation universals)研究方面。翻译普遍性研究是语料库翻译研究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揭示并验证翻译普遍性的存在是语料库翻译研究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最大成就。莫娜·贝克最早采用平行语料库进行翻译普遍性研究,揭示了翻译文本具有简略化、明晰化和规范化的普遍性特征,并进一步指出翻译普遍性特征是翻译文本本身所固有的典型特征。贝克(Baker,1993:243-246)认为,“与翻译过程中涉及的两种语言的影响无关”。除了上述三个翻译普遍性的表现之外,研究者们对翻译普遍性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发现翻译文本还具有整齐化(leveling out)和集中化(convergence)的普遍性表现。戴光荣、肖忠华(2010:76-80)采用汉语母语语料库、汉语译文语料库和对齐英汉平行语料库,探讨了翻译明晰化研究。
然而,目前翻译普遍性的研究也只是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初期成果,有关翻译普遍性的结论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客观条件的制约,如语料库的规模大小、语料加工程度的深浅、相关检索软件的功能强弱以及检验和分析方法的成熟性等。受上述客观条件的所囿,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普遍性研究无论是从研究方法方面,还是从研究过程方面来讲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其次,表现翻译规范研究方面。描写翻译学派代表人物Toury系统地研究了翻译规范,他认为,既然任何翻译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那么翻译的策略和产品必然要受到语言规范和社会规范的制约。因此,译学界对翻译规范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翻译的产品规范、规约性准则的制定上。但传统译学研究基本上都是定性研究,主观性较强。基于此,语料库的应用为翻译规范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语料库翻译研究的优势之一便是其大量的文本语料,基于这些语料可以描写和分析影响译文的各种规范因素,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胡显耀(2006)将翻译规范划分为内部规范和外部规范,其中,内部规范又具体细分为义务规范、交际规范和操作规范,外部规范则细分为选择规范、期待规范等。他通过自建的当代汉语翻译小说语料库,量化、对比分析了汉语翻译小说与非翻译小说在词汇、句法特征,借此再现控制小说翻译的规范。这种基于语料库的翻译规范研究为翻译规范的描写性研究提供了范式。王家义(2011:128-131)则研究了基于语料库的译文分析的可行性和实现途径。
需要指出的是,翻译规范研究尚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余国文(2010:118-119)认为当前翻译规范研究方面有不少问题尚待深入探究,“如哪类规范占主导地位,操作规范是否受原语社会或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翻译规范有哪些不同,将不同的原语文本译成同一目标语文本遵循的翻译规范有哪些异同”。周小玲、蒋坚松(2008:156)还指出了其他方面的问题,如汉译外和外译汉遵循的规范有哪些相似或相异等。
另外一个表现是译者文体研究方面。在语料库翻译研究兴起之前,翻译文体研究大多从文本中抽取典型例句作为依据,以印象式、经验式的点评为主,主观性很强,难以对大规模的翻译文本进行全面整体的量化研究。莫娜·贝克(2000:241-265)在利用语料库研究文学翻译中的译者文体方面也开了先河,开辟了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新领域,也为研究译者文体提供了新的范式。借助语料库,译者文体研究的范围也更广阔,既可研究原作和原作者的语言风格及模式、译文和译者的语言风格及模式,或是某一原作多个译本的文体风格,又可研究不同译者对同一原文本的类似处理和不同的把握,进行译者的认知过程和社会文化定位等问题的探索。简而言之,基于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研究译者文体,通过进一步的定量研究去考察影响译者文体的诸多因素,避免了主观臆断性,是译者文体研究的新范式。
作为一种研究手段和方法,语料库翻译研究的适用范围并不仅限于研究翻译普遍性、翻译规范和译者文体等问题,它还涉及其他多个领域,如翻译文本词汇创新(Kenny,2001)、翻译教学(Zanettin et al.2003)、口译研究(Shlesinger,1998)等等。陈伟(2007:72)论述了TEC(Translational English Corpus)语料库的应用潜力,指出“现阶段可开拓的研究领域包括:译语文化中的翻译研究,翻译中的省略问题研究,译者性格和性别对译文的影响的研究,不同时期、同一时期文学作品翻译的共时和历时研究,女性翻译研究,主体文化的规范如何制约和影响翻译政策和策略的研究,不同文体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的差异研究等”。文中还提到把类似于TEC翻译语料库与其他类比语料库相结合以研究文本的风格、新语新词(hapax legomena)的翻译特点、语言习惯等问题。由此可以看出,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不断涌现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也令人瞩目。
2 语料库翻译研究的优势与劣势
2.1 语料库翻译研究的优势
许钧、穆雷(2009:352)认为,语料库研究方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研究者来说,语料库可以帮助研究者把他们的一些直觉式的设想或者命题发展成为可操作可验证的理论假设或者是理论,使翻译研究的成果更具说服力;另一方面,语料库可以为译者提供丰富的译文参考资料,包括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及其他译者的操作手法。Douglas Biber较准确而全面地概括了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的优势,他指出:“以语料库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具有以下三大优点:第一、能通过计算机进行快速、准确和复杂的分析;第二、语料库规模大,包括的语域全面,文本量大,语言信息范围广;第三、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的功能解释,对语言的描写全面(转引自潘永樑,2000)”。罗选民(2005:52-56)认为,语料库使翻译研究从直觉式变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研究。同时,语料库翻译研究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并没有受囿于语言学的发展,而是将研究范围扩展到了社会文化因素;也不只是做数据上的描写,还在描写的基础上阐释翻译现象背后的社会动因。
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对于翻译培训和翻译教学以及译者的翻译实践来说,其优势也无可比拟。将语料库作为教学资源,引入翻译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语料本身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由于现代语料库的语料都由电子版本构成,可供教师和学生重复使用,使教学具有自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促进学生的数据驱动学习(罗选民等,2005:52-56)。对译者翻译实践而言,语料库提供的例证丰富、信息量大,可以快速、方便地检索,译者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和很强的自主性,加之语料库中的语料可以提取编辑,也极大地提高了译者的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
此外,随着机器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语料库研究对于自动翻译系统的研发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基于语料库的自动翻译系统的研究方法为未来翻译系统的研制开创了一条新道路,相关研究也正在进一步地开展当中。语料库为译员培训提供了工作平台,同时也为开发机器翻译及计算机辅助翻译应用软件打下了基础。
2.2 语料库翻译研究劣势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语料库翻译研究潜力巨大,但其缺点也是研究者们有目共睹的。Tymoczko(1998:43)认为语料库翻译研究是对“科学主义的狂热可能导致大量空洞的、不必要的量化研究”;Malmkjaer(1998:43)指出语料库的使用可能使翻译理论家过于注意翻译的共性而忽略翻译中的难题或将翻译中的难题当作次要问题来处理;Laviosa(2002:26-27)指出语料库翻译研究存在不少问题:第一,分析工具的词语索引有时不能提供足够的语境,从而妨碍对整篇文本或语义现象进行分析。第二,平行语料库在设计时,针对一个原文文本通常只收录一个译文文本,这样就会遮盖翻译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同一原文的不同译文之间的差异。Tiina Puurtinen(2007:150)也指出“语料库可能会忽视文本的宏观结构特征”。许钧、穆雷(2009:352)也指出,语料库翻译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证主义倾向,十分强调客观性,若使用不当,很容易扼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此外,由于语料库翻译研究依赖于语料库的建设,其复杂的操作步骤和分析工具也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难题,如对语料库的深加工不够,这些因素将直接导致对文本的研究不够充分。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不断克服上述问题,从而使语料库翻译研究更加完善。
3 结论
语言范式 篇7
小人物的语言, 喜中含悲
范伟主演的影视作品, 几乎都是情场失意的小人物, 而且都是次要人物。《老大的幸福》是现代都市题材, 糅合了东北和北京的两个地域特点。被观众赋予“小人物有大智慧”、“大脑袋有大幽默”。“范式幽默”的语言特色加上他憨憨的外表和乐而不俗的表演, 赢得了观众的喜欢。
范伟深切了解老百姓的艰难苦恨, 他总是在自己的作品中, 以仁爱的胸怀和炽热的感情, 倾诉小人物的悲苦生活和不幸命运, 这便从根本上定下了他的作品的悲剧基调, 但他绝不是个悲观主义者, 而往往以达观的态度窥视社会、看待人生。他的作品中虽然不乏喜剧色彩, 但实际上往往是喜剧形式下的悲剧, 往往以喜剧开场, 而以悲剧告终。范伟塑造人物常将悲剧的内容以诙谐、俏皮的笔墨出之, 令人既笑得浑身颤抖, 而又止不住眼泪直往上涌。这截然不同的悲喜两种感情状态, 往往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补充, 相辅相成。“范式幽默”, 即用一种大智慧手段去协调不安的生活, 会让人从笑声中得到生活的真谛。他的成功就是吸收了东北农民的一种憨、直, 又有稚趣本真的元素, 这是一种最为原生态的人性。他像那个点破“皇帝的新装”的孩子, 从世俗的角度看是单纯, 但正是这种单纯保留了本位与真实。在《老大的幸福》中, 范伟延续了他的幽默风格, 塑造了一个知足常乐、幽默仁爱、一根筋式的小人物。傅老大的口头语“妥了”, 和其他诸多让人捧腹大笑的台词, 如:“我把你养成一米七八, 我把我自己累成一米七零。你这大长腿, 遛我这小短腿是吧?”“什么酒这么贵?打包!没法打包?那有没有漏斗?”都透出小人物的朴实乐观和狡黠。但最后的结局, 有情人没成眷属却让人感觉心里有种悲剧的意味。这是“范式幽默”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搂着演”的幽默, 雅而不俗
从幽默的原理说来, 幽默是一种巧妙的语言方法w, 其特性是用曲折、含蓄的方式表达 (或表现) 使人领悟, 而不是用直叙表达的。在《老大的幸福》中, 走猫步、唱京剧以及总不离身的那顶写着“北京欢迎你”的小帽都成了老大的标志。范伟说, 自己老长时间没跟观众见面了, 不愿让观众感到“太陌生”, 所以老大这个人物延续了他以往的幽默风格。
“范式幽默”不是纯粹的搞笑, 是让人幽默地会心一笑, 是笑的艺术的升华。范伟是个幽默的人, 他的作品里也洋溢着一种温和的幽默感。范伟在谈到幽默时, 说过类似的话:是不是幽默, 主要看你是否能引起具有含蓄思想的笑。这也是范伟说的“搂着演”的原因所在。范伟的幽默主要来自他在表演时的含而不露, 来自他所塑造的喜剧形象的那种温和基调, 来自他深厚的生活积累, 来自他睿智聪敏的善意的微笑。
范伟在表演中绝少夸张搞笑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 观众不会认为他的表演生硬而只会觉得自然, 不觉得他是舞台上的一个充满技巧的演员而只是一个外表平和实则极富幽默细胞的邻家大哥。《马大帅》里, 范德彪一边声讨“不按套路出牌”, 一边面带惧色还要佯装一身轻松地手脚比画着, 让人看了就忍不住会心一笑。《非诚勿扰》里面, 他饰演的暴发户范先生:“你看看咱们说中文呢, 还是说英文呢?”秦奋:“您定, 哪个顺口您说哪个。”范先生:“那还是说母语吧。Nice to meet you……”配上一个自以为高贵绅士的握手和一个自鸣得意的浅笑, 观众看后忍不住在心里默念“小样儿, 太逗了”。
丰富多彩的语言, 雅俗共赏
范伟语言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他特有的节奏和语调, 他的节奏感不仅仅通过文字的押韵和语言自身的结构完成, 还通过他说话的方式和腔调来实现, 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时而大舌头、时而结结巴巴。通过这种方式, 语言有张有弛, 富有弹性, 而幽默的效果也就在这张弛有度的节奏中产生了, 我们可称之为“范式语调”。《天下无贼》中他饰演蒙面劫匪的那一段让人拍案叫绝, 已被奉为经典。在《马大帅》中塑造范德彪时“范式语调”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论……成败, 人生豪迈, 大……不了从头再来”等等。值得一说的是, 采用结巴、大舌头这种技巧并非范伟的独创, 之所以范伟能被广大观众接受和认可是因为他对分寸的准确拿捏、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既达到了搞笑的效果又不失可爱与真实感。而很多演员往往过于夸张, 角色由此失去了“可爱”的一面而被赋予丑态, 流于媚俗, 正所谓“过犹不及”。
出奇制胜的仿词也是范式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仿词是修辞学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这是一种巧妙、机智而有趣的修辞格。它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 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篇来, 以使语言生动活泼, 或讽刺嘲弄, 或幽默诙谐, 妙趣盎然。在运用时所仿拟的一般是人们所熟知的语言材料, 如成语、谚语、名言、警句。
极有“韵味”的语言中造就了范式语言幽默诙谐的效果, 如“得不到女同志的青睐, 得到了都是伤害”。再如“钱是王八蛋, 没了再去赚”、“上顿陪, 下顿陪, 终于陪出胃下垂”等等。
“有钱男子汉, 没钱汉子难啊”以及“坐飞机, 上首都, 吃海鲜, 住别墅, 背着小手, 挺着大肚, 戴着小帽还挺酷, 小样”等语句, 读起来朗朗上口, 听起来幽默动听。“范式幽默”雅而不俗, 却能雅俗共赏, 这正是范式语言的又一特点。
(作者为苏州大学博士生)
语言范式 篇8
Coolican(2004)通过列表指出了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在研究概念上的总体分歧。本文将从四个具体特点对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进行比较。
1 数字与词语
Denscombe(2003)提出,如果要严格区分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话,两者的区别不在于研究的具体方法,而是在于处理数据的手段。Strauss(1987)认为,“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不同之处真正在于两者对数据的处理以及分析方法”。(1)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数据可以是同源的。但是从数据处理以及分析的单元来说,量化研究主要把观察、报告以及记录所收集回来的信息转为可量化的数字,从而产生研究需要的可信度高、可复制的数据。Henning(1986)指出“量化研究包括了对数字数据的计算、使用以及有系统的整合”。(2)
质化研究对数据的处理以描述为主。Denscombe(2003)指出,质化研究更好地跟描述联系在一起。质化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为事件或人物时,研究者倾向于用详尽以及复杂的词语来描述其意义或行为模式。Davis(2005)提出,普遍认为质化研究不如量化研究能产生“过硬”(3)的数据。在质化研究中,阅读者可以自己判断研究者对研究现象的分析是否恰当,是否适用于其他情况。
2 具体的与全面的
量化研究主要关注具体的研究因素,同时各研究因素之间的联系也是研究的重点。这些具体的研究因素被分类为:“自变量和因变量”。(4)为了确定研究变量,研究者必须在自然的研究环境里,从一堆相互联系的变量中把这些考虑的变量独立分离出来(Denscombe,2003)。研究者在开始研究前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设计并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因此有观点认为量化研究的研究场景与现实是有一定差距的。Seliger和Shohamy(1998)指出在二语习得这个学科的研究中,有越来越多的担忧认为“控制的人为研究环境下产生的研究数据与自然研究环境下产生的数据不一致”。(5)
质化研究偏向于全面关注研究的整体。所以质化研究关注研究因素在日常环境里是如何相互联系、如何相互存在。与Lincoln和Guba(1985)提出的“自然”(6)研究法相呼应,质化研究假定研究对象与它所处的环境是一个整体,无法从环境中分离出来或者作为一个单独部分被研究。Seliger和Shohamy(1998)认为由于质化研究对研究环境具有较小的影响,甚至不作控制,采集数据的方式也是含蓄的,质化研究应用在语言学中则可以避免人为实验环境所产生的威胁感。
3 研究者的分离与参与
量化研究中,研究者被认为是旁观者。量化研究的结果通过经过测试的研究仪器产生,从这一角度来说,量化结果的数据是客观的。量化研究的数据反映的是研究对象本身,而非研究者的偏好。Bryman(1988)直接指出量化研究的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量化研究中研究者这种决定的客观性也得到质疑,因为研究者在设计研究结构、选择变量或控制研究场景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意识地跟随自己的偏好。
由于质化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考察与衡量主要由研究者完成,所以研究者对质化研究的影响相对较大。质化研究中的研究者认为有必要与研究对象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质化研究的研究者成为研究的参与者之一,以便能全面地关注研究的整体。Bryman(1988)指出研究者成为参与者的这种做法会引起“被同化”(7)的问题,因为研究者深入探究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观察他们的行为,以他们的角度来理解所处的研究事件,这些足以使研究者代入研究对象的角色,以至于很可能失去研究者的意识并受研究对象的想法影响。
4 概括化与个体差异
量化研究的结果一般关于研究对象的整体表现,避免研究对象个体的详细信息。正如Halfpanny(1979)描述,量化研究就好比“制定法律”(8)的过程,这种研究旨在产生全面的如“法律”(9)一般的结论,这些结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经得住考验的。Bryman(1988)补充道,本质上来说,一个单一的量化研究的结果可以应用到实验组所代表的更大的研究对象群体中。不过这种概括性的成立,只适用于实验组从研究对象群体中随机选取,能代表研究对象群体。
质化研究允许研究者对研究个体进行深入的考察。研究者可以把质化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个体差异、主观意志以及个人经历考察的结果详尽地展现。Denscombe(2003)质疑对少数的研究个体进行重点的描述是缺乏代表性的。Halfpanny(1979)认为质化研究的结论只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质化研究的结论能否应用到实验组所代表的更大的研究对象群体中仍受争议。Seliger和Shohamy(1989)认为在语言学中对某一语言学习者行为的质化分析不一定能概括其他语言学习者的行为。
Coolican(2004)总结道“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正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10)两种研究范例都有自己的优点以及缺点。在任何一个研究中,没有单一的量化或质化角度,也没有仅仅使用一种研究方法。Denscombe(2003)指出在实际操作中,这两种研究范例不是相互排斥的。
Bryman(1988)认为利用量化研究以及质化研究之间的差异与区别可以使这两种研究范例互补使用,获得更全面的结果。Dornyei(2007)指出研究者在互补使用这两个研究范例时,提出了不少新的研究范例的名字。互补使用量化研究以及质化研究成为了研究方法中的第三种研究范例,因此“各种极化、争论或边缘化均可以避免。”(11)
摘要:在研究法领域中,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与质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两种研究范例经常被学者提起。本文将从四个具体特点对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进行比较,最后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提出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互补使用。
关键词:量化研究,质化研究,语言学研究
参考文献
[1]Dornyei,Z.(2007)Research Method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Hugh Coolican(2004)Research Methods and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4th ed.)London:Hodder&Stoughton.
[3]Kathryn A.Davis(1995)Qualitive Theory and Method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Research TESOL Quarterly29(3):427-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