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分析

2024-09-04

范式分析(精选12篇)

范式分析 篇1

1 前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原语自《孟子·尽心上》:“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则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原文的意思是说: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失去道德,所以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济天下。”从原文的意思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种穷达观为中庸之道,而非极端。穷时若过分追求独善则变成了消极避世,无所作为;达时若过分地谋求兼济天下,便有可能演变为对权力的无限渴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入世境界,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范式,其中代表便有:力图以自己的才能为统治者服务,实现自己的圣贤理想的屈原范式。

屈原的人生范式,主要表现为抗争的悲剧人生。战国后期,诸侯争霸更加激烈,天下统一已形成不可阻挡之势,各国都濒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当时虽称“七雄”,然只有秦、楚、齐三国实力突出,有可能问鼎中原,而尤以秦楚实力最为强大。他衷心希望楚国繁荣强大,而且以艰苦卓绝地独自奋斗默默承担着。屈原的为国抗争和与小人抗争充满了悲剧色彩,也渲染出屈原范式的悲。独善和兼济是屈原一生的追求,而两者在其身上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性,但同时也能彰显出屈原范式的魅力。

2 屈原人生的四种悲哀

2.1 一悲:明镜高悬无明心

他衷心希望国家强盛独立,兴旺发达,他向往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他认为“美政”理想的实现,关键在于统治者,在于君王。“皇天无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尾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士”,主张执政者应该具备美德;其次,执政者应该有具体的治国方略,“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应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制,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入则与王议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原年轻时是颇受怀王重视的,本以为美政理想会在王的支持下顺利实现,但事与愿违,在小人的谗言下王的立场发生了改变,最后屈原失去了王的信任。“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匆迫。”强烈的抒情与奇幻的想象结合,更深沉地展示了他的心路历程。屈原提出美政理想,希望君王先贤举能,完善法制,即使被贬,仍以赤子之心冒死谏言,只盼望着国家能够日益昌盛。然而,有千里马而无伯乐,屈原所付出的心血没有换来王的丝毫重视,无法唤醒明镜下的那颗明心,岂不悲哉?悲不壮哉?

2.2 二悲:余之峨眉众女妒

不论有多少压力,屈原都在努力为国抗争,怀王昏庸无能,既不能励精图治,也不善选贤举能,使屈原在卫国抗争的同时还需要与奸邪小人作斗争。屈原受命起草宪令,因不愿泄露宪令内容而遭其谗害,以至于怀王逐渐疏远屈原,后来在张仪欺城事件中,受子兰、上官大夫、郑后谗害,惨遭放逐。在顷襄王时期又遭小人陷害,再次被放逐。一个人的成功一部分来自于强大的自身,另一部分来自于朋友的扶持,放眼望去,屈原的身边全是奸佞小人,如何得到扶持?“举世独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自我安慰,何尝不是一种无可奈何。孤立无援,求无所应,不是小人过于奸诈,而是屈原高洁如莲的品格决定了其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与渔夫的交谈其实是诗人自我心理的独白,一方面,面对污浊环境要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另一方面,要积极入世,追求理想。然而,独善于社会,入世则难求一尘不染。心里的纠结、矛盾使屈原的人生悲剧色彩愈加浓厚。

2.3 三悲:岸芷汀兰遥望无

“鹏程万里”寄寓了李白的宏伟志愿,皎皎孤月寄托了谪乡的浓重乡愁,“遥看牵牛织女星”也使星可传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或直接或间接水喻愁多,“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萋萋芳草也使人黯然神伤。在屈原眼中,只有兰草、香花这种高雅的事物才能用来比喻美政理想,谁料想,对岸的汀兰忽远忽近,近时,飞跨即可得到;远时,却模糊不清,磨着那颗进取的心。“美政”是由屈原和楚王共建的,历经两任更替,在饱受楚王轻视,群小排挤后,她如岸芷汀兰一般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诗人也是在这种折磨中、抑郁中结束了一生。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没有理想而碌碌终生,而是终有远大抱负却不断失望,直至跌落谷底,无力起身。屈原便是这样。

2.4 四悲:路尽他乡未可知

“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之若岁!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愿径逝而未得兮,魂识路之营营”——《抽思》。“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哀郢》。这些诗句无不以平实朴素的词语,直接抒发了诗人流浪外地、孤苦无依、思念家乡的思绪,令人为之动容。当他得知楚都被攻破,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不复存在,悲痛欲绝的站在江边,那时,他的心情是复杂的,各种心酸积聚心头,无法摆脱;或许他的心情也是平静的,因为他从此便可了无牵挂,无所思念。而他的纵身一跃却悲伤了千年。

屈原的人生充满了悲剧,即使这样,屈原并没有放弃“美政”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不止,方死方休。对于君王昏聩,他唱道:“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即便如此,依旧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对于奸佞小人,他更加愤怒:“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屈原愿为其美政奋斗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斗士,在他自沉于江的那一刻,无数文人心头无不笼罩着沉重的哀伤,为他沉江而哀,也为其悲剧而哀。

屈原希望出世能兼济天下,入世则独善,在这曲折的历程中,形成了屈原范式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和深刻含义。穷时,独善其身为目的,兼济天下为最终目标,指引方向,不至迷茫;达时,兼济天下为己任,独善其身为车轮,量定追求轨迹,不至于在风云际变的社会中误入歧途。独善与兼济是统一过程的不同方面,理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屈原范式是中华文化范式的典型代表,在历史和个人发展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处理好如何出世与如何入世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自己独有的处世范式,并将其作为自我发展的武器,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摘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穷达观最能代表儒家人格入世思想。千百年来,无数知识分子在不断追求中形成了多种人生范式。有远离政治旋涡的中心,有意使自己边缘化的陶渊明范式;有无论穷达都能直面现实,以和平旷达心态对待的苏轼范式。有力图以自己的能力为统治者服务,实现自己圣贤理想的屈原范式。在众多的人生范式中,屈原范式更能让人清楚地理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具体含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独善,兼济,抗争的悲剧

参考文献

[1]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张毅撰,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范式分析 篇2

摘 要:钢铁工业作为基础原材料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我国自1996年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钢铁行业有了很大发展,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国是一个钢铁强国。目前我国钢铁企业众多,但跻身于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只有上海宝钢,说明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与国外其他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本文利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对我国行业进行分析,研究我国钢铁行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对进一步完善其结构、优化其形象和提升其绩效,增强我国钢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钢铁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产业组织理论是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其主要任务是揭示企业之间关系变化的规律及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贝恩等西方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末创立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基本框架,即市场结构(structrue)制约市场行为

(Conduct)进而决定市场绩效(Performance),一般简称为哈佛学派的SCP范式。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行业进入退出壁垒;市场行为包括企业的价格和非价格行为,而衡量市场绩效的标准则有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程度,规模结构效率和非效率等一系列指标

一、我国钢铁行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指企业在数量、市场规模、市场份额等方面形成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总和,其实质是反映了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程度。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分别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进出入壁垒。

(一)市场集中度

集中度反映了一个行业的竞争程度。集中度越大,竞争程度越高,竞争力越强,这就更容易向寡头垄断靠近,而钢铁产业一直被认为应是一个需要寡头垄断的行业。

据《2010年钢铁行业运行情况及2011年展望》介绍,2010年我国钢铁产量超过6亿吨,占世界钢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尽管我国钢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却没有规模和技术等均达到世界一流的大企业。目前,我国有大小钢企1200家左右,其中大中型钢企约70家。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明显偏低。目前我国产能在1000万吨的钢铁企业全国只有13家。按贝恩的划分,只是属于竞争型市场结构。同期的钢铁强国的CR4值:韩国76%,美国71%,日本68%,而钢铁产业作为一种国家的支柱产业,寡头垄断是技术条件和市场条件的一种客观要求。所以说,我国的钢铁的市场集中度还有待提高。

(二)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是指同一行业内不同企业的同类产品由于质量性能、式样、销售服务、信息提供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的产品间替代关系不完全性的状况,或者说是特定企业的产品具有独特的可以与同行业其他企业产品相区别的特性。产品差异化决定市场集中度的水平,是影响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钢铁的统一生产标准规定和行业自身特点,使得我国大部分企业所产钢的质量差别较小,无法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因此,产品差异化也是一个阻碍我国钢铁业集中度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进入和退出壁垒

进入障碍和退出壁垒是又一影响市场集中度的重要因素,间接促进市场结构的形成,一般认为钢铁业属于寡头垄断行业,其正常的进入和退出壁垒都很高,以维持其高的市场集中度、利润和国际竞争力。但是我国钢铁业进退壁垒机制很不完善,即进入壁垒较低而退出壁垒较高。

一方面,进入壁垒较低。由于地方政府重视当地经济发展,而钢铁业作为支柱产业恰好能够支撑当地经济发展,并且能为当地政府提供相当一部分财政收入和促进当地就业。因此当地政府会提供一定的信贷、政策支持以促进其进入钢铁行业。另外钢铁行业在近几年保持了相对较高的行业收益,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大量资本不断投入钢铁业。

另一方面,退出壁垒较高。首先,由于国内资本市场不健全,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企业及其生产要素难以通过市场手段实行兼并、破产、转移,退出钢铁业的沉没成本大;其次,由于钢铁业从银行进行了相当一笔借贷,企业的退出必然给银行带来一定的损失,而国有银行的领导是不愿意在自己任期内出现不良信贷记录。因此,银行就会继续信贷给企业以维持其生存下去;第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成为企业退

出的障碍;第四,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地方政府出于保护本地经济发展的考虑,会倾向于对这些企业施以信贷、财政、税收等多方面的扶持,使面临退出的企业得以继续生存。

二、我国钢铁行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市场行为指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适应市场要求不断调整的战略性行为。按照SCP理论,企业的市场行为受市场结构的制约;反过来,市场行为也会对市场结构有反作用影响和改变市场结构的状态和特征。市场行为分为市场竞争行为和市场协调行为。

(一)市场竞争行为

1、定价行为

目前国内钢材的定价机制是大钢企业定价,小钢企业跟随,中间商(贸易商)几乎无话语权。这种大型钢企决定价格的机制不能真正反应钢材的市场价格,也无法真实反映市场供需关系。若依照这种定价方式,企业用于指导投资、生产,必将造成产能失衡、供需失衡、价格暴涨暴跌。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持续至今的国内全行业亏损就是个佐证。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钢价走势将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变化,而不是由大型钢企决定。

2、购并行为

企业通过购并可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也可以减少经营的风险,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为了保护我国钢铁产业的产业安全,促进钢铁产业迅速升级,必须通过并购重组加快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为此国家专门出台相关政策,加快促进国内钢铁企业的购并重组。如2007年宝钢集团与八一钢厂联合重组,与邯钢集团合资建设邯钢新区;鞍本集团与凌钢联合重组,并合作建设朝阳新区;武钢集团与昆钢联合重组;马钢集团与合钢联合重组;华菱集团与无锡钢厂联合重组;沙钢集团与

江苏淮钢和永钢、河南永新钢厂联合重组;建龙集团与新抚钢联合重组,并参股重组通钢集团;五矿集团联合重组营口中板厂;中钢集团先后联合重组吉铁、吉炭、遵义铁合金厂、青海铁合金厂、洛阳耐火材料厂、邢机、衡机、西安重机;泰富集团联合重组石钢等,他们都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市场协调行为

主要通过价格协调。由于近年来部分企业的盲目重复建设,钢铁产品供大于求,企业为抢占市场,竞相降价,形成恶性竞争,导致企业亏损剧增,行业效益下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成为影响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个严重问题。所以说我国钢铁市场竞争

行为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和《关于制止低价倾销行为的规定》,对违法违规的行为要严肃查处;同时,要在行业内协调制订自律价,共同遵守,共同利用市场资源,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市场运行情况的监管,采取果断措施,整顿市场秩序,制止恶性竞争,为市场竞争创造一个公平公正、轻松和谐的环境。

三、我国钢铁行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市场绩效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企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形成的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状态,是反映市场运行效率的综合性概念。通过研究市场绩效,可以判断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程度。

(一)行业利润

由于近几年大宗原料价格大幅度上涨,而钢材价格的上涨要低于原料价格的上涨,导致钢铁行业盈利水平不断下降。从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情况看,2007年以来销售收入利润率逐年下降,2007至2009年分别为7.26%,3.23%,2.46%。2010年小幅回升至2.91%,仍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6.2%的平均水平。特别是2010年5月以来,受矿石等原燃料价格上涨,钢材市场供大于求,钢材价格持续低位震荡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盈利水平逐月下降。2010年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897亿元,其中实现利润前20名企业的利润约占83%左右,宝钢一家利润约占26%左右,而大多属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行业盈利水平总体不容乐观。2011年,预计粗钢产量为6.6亿吨左右,同比增长5%左右。但铁矿石价格仍将高位运行,我国进口铁矿石大致维持在6亿吨左右。国内钢材市场价格总体水平预计在成本的支撑下比上年有所提高。在原燃料价格高位运行与钢材价格持续波动的双重作用下,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仍将低于工业领域的平均水平。

(二)技术进步

2010年,全行业已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工作体系,形成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投入增加的良好格局。目前全行业在高效采选技术、钢铁冶炼技术、轧钢新技术、高端产品开发、大型冶金成套装备技术集成、节能节水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新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和进步。其中,宝钢试制成功X120管线钢,实现电镀锌机组全面无铬化生产,年产150万吨生铁的COREX3000熔融还原工艺装置投产;鞍钢继续完善冷连轧自主集成成套工艺技术,开发成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在相关企业投入使用;2010年在研发和扩大生产市场需求的短缺产品方面,船用高强度宽厚板、高强度海洋结构用钢板、高档汽车用板和汽车零部件用钢、工程机械和高层建筑用高强度厚钢板等均实现了重大的突破。

四、基于SCP范式分析的建议

钢铁行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规模效益明显,但从上述分析可知,中国钢铁市场的市场集中度不高,市场结构不合理,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市场核心竞争能力明显不足。我们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我国钢铁业的市场结构以实现好的市场效益。

(一)加快钢铁企业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改善我国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提升我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同时并购重组是一个重要的提升市场集中度的途径,并购重组可以将企业优势互补,提升竞争力的同时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即提升钢铁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并购重组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一种机制,可以调整产业结构,有效利用规模经济效应。面对竞争强度很高的产业与市场,产业内企业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可以通过采用战略并购的策略,以适当降低产业内的竞争强度,维持行业的基本利润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使市场向本企业倾斜。

(二)加大技术投入,提升产品结构,增强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是影响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加大科技投入能切实形成企业特有品牌,进而实现产品差异化。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投入力度,提升企业的设备更新水平,促进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开发,吸收一大批有经验、有能力的科研开发人员,将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可以促进企业特有新产品的开发,进而增强产品差异化。

(三)转变当地政府的经济增长观,优化产业进退壁垒

如前所述,我国钢铁业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的经济增长观和银行领导的个人荣辱观的问题。因此改变当地政府的经济增长观。不要只依靠钢铁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样就能降低对钢铁业的信贷政策支持力度,提高钢铁业的进入壁垒,进而改善市场结构、提升市场绩效和增强我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推进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由于国际上大宗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而钢材价格的上涨要低于原料价格的上涨,导致钢铁行业运营成本上升,盈利水平不断下降。因此,我国钢铁企业必须加快推进节能

减排建设,降低企业能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增加企业利润,整体提高我国钢铁行业的市场绩效。

参考文献:

[1] 苪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2] 魏建新.提高我国的钢铁产业集中度[J],经济管理,2007(3)

[3] 张爱华.中国钢铁工业集中度比较分析[J],中国钢铁业,2005(3)

[4] 刘东爱,王慧.跨国并购背景下我国钢铁企业的应对策略[J],财务与会计,2006(8)

股票期权的—C—P分析范式 篇3

激励机制运行的运动学状态和动力学状态的变化以及变化规律,需要探究作为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运行当中的重要当事人—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心理动机和行为表现,需要探究股票期权将委托人和代理人联结为企业整体的规律,需要探究作为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运行环境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法律法规、公司治理对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运行状态的影响和作用。

二、研究股票期权E—C—P分析范式的思想基础

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分析和研究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是怎样运行的?又要分析和研究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为什么是这样运行的.本文借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物理学理论的表达方式,将第一个问题称为股票期权的运动学问题,将第二个问题称为股票期权的动力学问题。两个问题的研究方法、研究依据和研究目的有所不同:运动学的研究方法是“唯象方法”,即通过对试验、实践事实的观察、测量和运算来进行研究,研究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物体或事物是怎样运动的,但运动学理论并不能解释物体或事物为什么会这样运动。简而言之,“运动学只能解决运动规律是什么?不能从运动的原因上找出为什么”。而动力学可以进一步解释物体或事物为什么会这样运动。

1.股票期权的E—C—P分析范式的构建

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运行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阶段,企业提供对经理人的股票期权激励。

第二阶段,股票期权激励经理人努力工作。

第三阶段,激励人的努力提升公司的业绩。

第四阶段,公司业绩的提升使得资本市场上的股票价格上涨。

第五阶段,股价的上涨使得经理人报酬提高。

第六阶段,经理人报酬的提高使得经理人更加努力的工作。

如此循环往复,股票期权激励的运行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企业的发展蒸蒸日上,代理人效用和委托人的企业价值几乎同时趋向最大化。

图1股票期权的E—C—P分析范式

我们对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运行环境、运行环节进行了“模块分析”。分解剖析了运行环境对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影响和决定作用,以及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运行环节间的逻辑关系和逻辑关系得以成立的环境条件。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运行效率和效果,一方面取决于运行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另一方面,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运行环节存在着机制内部的必然的逻辑关系,逻辑关系的链接基础是构筑的“四条理想假设组合”。在组合假设基础上构建了直线性的、单元的激励链:股票期权—经营者—企业业绩,即:E—C—P模式,如图1所示。

经营者努力程度、企业业绩及股价、股票期权激励报酬三者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激励机制的激励效率和激励效果就越好。股票期权激励机制通过这些传递环节来实现制度设计的目的,如果市场机制比较完善,各个环节之间的传递会比较顺畅,股票期权制的效果就比较好;如果市场机制不够成熟,各个环节在传递过程中就会受到许多市场“噪音”的干扰,股票期权制的初衷就难以实现。因此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和市场环境。我国目前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实施经理股票期权相配套的各种市场环境、法律法规制度。

2.股票期权E—C—P分析范式的数学表述

经营者到期获得股票期权激励的报酬主要取决于股票期权到期日的价值。即:V= Q*max(P/-P/0,0)。

图2股票期权E—C—P分析范式的数学表述

其中Q为股票期权数量,P/为股票期权行权日的股票市场价格,P/0为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P/0的确定取决于企业治理状态X1、股票市场状态X2、国家法律环境X3、股票期权的具体类型X4,以及股票期权的具体激励目的X5。Q的确定取决于国家法律环境X3、股票期权的具体类型X4以及经营者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X6,即,P/0= P/0(X1,X2,X3,X4,X5,X6),Q=Q(X3,X4,X6),其中诸因素对确定P/0和Q所起的影响和作用不同。许多经济学家已经对此做出了理论和实证分析。股票期权E—C—P分析范式是股票期权契约订立之后的分析模式,也就是Q和P/0已经在契约中确定,即在V=Q*max(P/-P/0,0 ) 中,Q和P/0作为和P/,V无关的常数出现。也就是说,在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运行中Q和P/0保持不变。(但个别企业曾经调整P/0,这时我们可以把调整后的股票期权计划作为一个新的激励计划,然后仍然认为P/0不变)。那么,显而易见,在这样的前提下,股票期权到期日价值V仅仅是股票期权到期时公司股票在股票市场公允价格P/的单值函数,即可表示为:V=V(P/)。在股票期权E—C—P分析范式构建的组合假设条件下,在股票期权到期时,公司股票在股票市场的公允价格P/仅仅取决于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运行期间企业的经营业绩P,即P/= P/(P)。企业业绩P又仅仅是经营者C努力程度这个唯一的内生变量和基础变量的单值函数,即P=P(C)。则由股票期权E—C—P分析范式以及E—C—P分析范式的假设组合条件,我们不难得到一个单元的复合三层的复合函数式,如图2所示:

教学动力来源的生活分析范式 篇4

(一)教学动力来源的教育、心理分析范式

教学动力问题是教学理论与实践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学动力的来源又是教学动力问题研究的重点。综观已有研究,长期以来对教学动力来源的探讨主要存在两种分析范式———教育分析范式和心理分析范式。

教育分析范式抓住教学的各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将教学看作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有效调动了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之间的配合,在教学实践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心理分析范式抓住教学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学的主体,重视教学动力来源的内因分析,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充分发挥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两种分析范式分别从教育和心理的视域对教学动力的来源予以探讨,有力地推动了教学动力理论的发展,有效地指导了教学动力实践的开展。

如果站在社会生活的视域对教学动力来源予以探讨,不难发现两种分析范式的美中不足:首先,两种分析范式都是站在相对微观的视域对教学动力的来源予以探讨,没有将其上升到中观或宏观的层面,因而对教学动力来源的分析缺乏全面性;其次,两种分析范式都是以实体思维方式来研究教学动力的来源,从各自相对独立的视角出发本位地思考问题,因而没有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最后,这两种分析范式虽然很好的回答了教学动力来自何处的问题,但对为什么来至何处的问题难以给出满意的解释。

(二)教学动来源的生活分析范式

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巴内斯为代表的教学系统开发和模型设计专家就以全新的视野拓展了教学领域的研究,超越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把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宏观领域,为教学动力来源的生活分析范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教学动力来源的生活分析范式以关系思维的方式,致力于从社会生活的视域寻求教学动力来源的根源。从表面或微观的视角看,教学动力的确是由教学系统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更是由教学主体的心理因素产生的,但是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种分析范式只注重了教学动力来源的“实然性”———事实上来自何处,而忽略了教学动力来源的“应然性”———本应该来自何方,进而忽视了教学动力生成与来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样最终结果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对教学动力的渊源研究,使研究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人类教学活动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演进几乎同步的,要研究教学动力及其来源,生活的圈层就无法回避。教学系统的各个节点都与生活密切相连,没有生活就没有教学。

二、用生活分析范式解读教学动力来源

(一)生活分析范式视野中的教学主体

教师主体:教师是靠劳动所得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个体,教师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教好学生,奉献于社会,而且也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满足自身的各种生活需要。其实教师在现实生活中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一个需要过真实生活的人,不要在教师的头顶上附加太多个光环,不把教师放在神龛上,而是回归现实生活,可以提升教学的动力。

学生主体:来自学生的动力,是教学动力的主心力。社会生活的发展赋予学生学习新的内涵,生命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必将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学习提升生命的质量,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人对于自我的认识,对德性的认识,对普遍的善的认识以及人的德性品质的获得,都是在自己精神的主观性中,在生活实践本身中实现的。[1]因此,这些来至生活的“静悄悄的革命”必将成为学生学习动力的增长点。

(二)生活分析范式视野中的教学内容

理论内容:由于纯粹的理论语言的精致化容易使学生学习倦怠,导致学生不愿接受理论,从心理上排斥理论。因而理论的教学要与广阔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让理论因实践的检验而更加丰富,实践因理论的指导而更加有效,通过理论与生活实践的对话,让教学充满活力。只有当教师与学生发现理论与实践由于有了巨大的中介———生活而变得一致时,才会产生教学动力。

实践内容:实践是帮助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优化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实践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生活接触,从而发现理论由于没有实践的检验而出现的无效性,实践由于没有理论的指导而出现的盲目性,使教师和学生知道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直接从社会生活中获得教学的动力。

(三)生活分析范式视野中的教学方法

传统方法:我国是个教育历史悠久的国度,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我国根深蒂固,传统的惯性影响着现代的教学。有关调查表明,34%的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2学生课业负担重,教师照本宣科,缺乏教育艺术。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缺乏魅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要使教学动力十足,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改革。生活是教育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于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教学,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3

现代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活动方式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既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提高教育质量,使教学活动生动形象,可以跨越时空还原不可复制的生活领域,这种生活不是生活的原生态,不是对生活现象或事件原封不动照相似的照搬,而是艺术化、戏剧化的生活,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典型,也更引人入胜,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生活分析范式视野中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教学中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在师生之间相互作用下获得的,是一种生活性的构建。虽然教学的知识目标有自身的规律和逻辑,但其规律和逻辑从属于既定的现实生活条件。在未来的学习化社会,教学必将上升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一种生活方式,教学意味着对单纯知识传递的超越,而强调知识的理解性、迁移性、关联性,以及知识的生活关照与思维方式的养成。所以只有构建在社会生活基础之上的知识目标才可能为教学提供动力。

情感目标:情感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态度体验的一种心理过程,它与人的社会相联系,为人类所特有。4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激励的功能,生活是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生活实践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激励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如果不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情感上的认识就很难转化为教学的动力。

技能目标:长期以来,教学目标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学生局限在科学的王国,没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只有探究性、开放性、自主性的课堂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在社会生活技能方面的更好发展,使学生从实践生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教学的动力。如果让生活技能上升为教学的技能,使学生的学习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那么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持续增加。

(五)从教学环境的角度

空间环境:教学不但要在传统的课堂中创设有利的情景,还应该在现实生活的大环境中寻求有利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进行超越传统课堂与书本知识的生活的实践意义构建,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让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教师不像学究似地教,学生不像书呆子似地学,避免教学活动由于空间环境的限制而缺乏动力,创建现实生活般的教学环境,从而提升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动力。

意识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对教学的认识不能仅仅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无视教学主体的“实然”生活,应该从教学主体的生活境遇出发,设身处地将教师和学生看作是一个人———一个生活中现实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尊师重教的意识环境的本真状态。教学动力的提升,必然要求教学意识环境朝着生活化的方向改善。只有回归生活的教学意识环境才能为教学动力的提升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六)从教学评价的角度

学生评价:传统的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更多的强调教师的知识传授、学生的知识接受,忽视学生在生活和社会中亲身体验的价值。传统的课程由于过分的追求科学体系的完整,从而脱离社会实际和生活实践。学生评价应当把回归培养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和改造生活的能力作为目标,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才能推动教学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人的生活品质,完善人的生活状态,提升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使学生学会过美好生活”。5

教师评价: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工作绩效取决于能力的大小和激励水平的高低,即:工作绩效=(能力×激励)。这一公式表明,工作绩效在能力一定的情况下,取决于激励水平的高低。因此社会要善于运用激励理论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动力。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激发教师教学动力的因素很多,如关心教师的家庭困难、工资待遇、身心健康等都会为教学提供动力。

三、对教学动力来源生活分析范式的评价

教学动力来源的生活分析范式是针对教育和心理分析范式的不足而提出的,虽然生活分析范式继承了前两种范式的某些合理因素,如研究问题的基本框架等,但是在原因探讨方面,不再是就事论事,而是将其来源上升到生活的层面,因为不管是从教学系统因素还是教学主体心理现象引申出来的教学动力,其本源还是在社会生活,教学系统的各因素和主体的心理现象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并受其局限。教学世界源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教学世界的依据和背景。这既是教学动力社会属性的基本体现,也是生活分析范式遵循的核心理念。对教育和心理研究范式的批判并不是要去否定其对教学动力研究的意义,而是通过指出其美中不足,进而引申出另一种分析的视角———生活分析范式,来展现教学动力来源更为深刻与多元的一面。生活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系统,教育就是这一系统的亚系统,而教学作为教育的核心,其要素系统的任何节点总是直接或间接的与生活这一宏观系统有着必然的相通、相连或相似。微观分析范式将寻求教学动力的起点和归宿都归结于教学或教学活动的主体,其结果根本无法找到真正的教学动力。因此,要使教学的动力具有持久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就必须建立宏观的生活分析范式,将寻求教学动力的起点立足于教学,而将寻求教学动力的归宿回归与生活,因为随着现代教学动力理论的深化与发展,教学动力的来源不单单是一个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的、多维的、系统的发展模式,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外延的社会生活问题。

摘要:对教学动力来源的探讨主要存在教育分析与心理分析两种范式。由于这两种范式都是以微观视域和实体思维来分析教学动力的来源, 因而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局限。站在宏观视域, 采用关系思维, 建立另一种分析的视角——生活分析范式, 可以克服其美中不足, 从而展现教学动力来源更为深刻与多元的一面。

关键词:教学动力,来源,生活,分析范式

参考文献

[1]耿文侠.中小学教师在创新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调查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2, (3) , 17.

[2]李森等.生活性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7) , 49.

[3]孟献华.情感领域下的教学目标建构J.教学研究, 2004 (1) , 76.

[4]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63-64.

范式分析 篇5

xxx

国贸xxx

内容提要: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基准,分析了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产业化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必定具有深远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指出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市场结构中的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和退出壁垒,市场行为中的市场竞争行为和市场调节行为,市场绩效的利润率和收入水平,并结合我国的农业政策,对其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政策性建议,为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的更好的发展和进行资源配置从而取得更好的绩效。

关键字:农业产业化;SCP范式;政策建议

一:导言

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经营实现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的过程及结果状态。农业产业化研究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替他与之相关的产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所以应该以产业组织理论作为农业产业化分析框架的基础。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处于成长阶段,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组织理论,而是应该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对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政策性建议。

二:SCP范式简介

1:什么是SCP范式

SCP范式由哈佛大学的梅森和贝恩等人所创立的正统产业组织学体系,在理论上构造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SCP框架)。此理论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贝恩于1959年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中提出从市场结构推断竞争效果的“结构---绩效”模式。第二阶段:谢勒在1970年出版的《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中,提出了完整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模式。经过长期的探讨,他们发现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单一循环的而是非常复杂的,归纳起来,在短期内是市场结构从根本上制约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直接决定了市场绩效。从长期看,市场结构也随着时间在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市场行为长期对其作用的结果,有时市场绩效的变化也会导致市场结构的变化,所以在长期内,三者之间是双向的因果关系。

2:SCP范式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断得到深化,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也逐渐得到重视和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产业组织的经典理论SCP范式的研究。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尝试着基于SCP框架对我国的产业组织问题进行研究,并基于实际国情给予修正,使其能更好的适应我国的产业发展。本文将介绍基于SCP范式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分析和研究。

三: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分析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市场关系主要有卖方,买方,买卖双方和市场外潜在进入者。在短期内,它决定了市场的竞争机制,进一步也决定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方式和取得的绩效。罗宾逊夫人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中将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四种基本类型。而美国贝恩和日本植草益对市场结构进行的分类为:寡占型(CR8≥40%)和竞争型(CR8<40%),其中,对其细分又可分为极高寡占型(CR8≥70%),高中寡占型(40%

市场集中度是表示在特定产业和市场中,买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是产业组织理论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衡量市场集中度的主要指标有:

行业集中度:计算公式为::CRn=∑Xi/X(i=1,2,3.....n),Xi为产业中第i位产区的农业收入总额或产值总额,X为市场中所有收入总额或产值总额,其中N通常取4或8.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公式为:HHI=∑(Xi/X)^2=∑Si^2,其中,X表示产业市场的总规模,Xi表示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规模,S为市场占有率。HHI值越大,表示市场集中度越高。

从经营的主体分析,我国农业人口数占据着绝大数量,远高于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口数,可是,我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总产值比重较低,可见以家庭为主的小单位农户占据着我国农业生产主体的大部分,成为了我国农业生产集中度比较低的主要原因。从生产资料分析,1987年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我国的农民人均土地耕种面积仅有0.5亩,随着房地产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仍然在逐年下降,以国有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比重来计算的集中度为4%,可见,其市场集中度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产品差异化分析

所谓产品化差异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形成引起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同类产品有效的区别开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通过产品差异化企业可以定位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使产业结构向着垄断竞争发展,产品差异化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市场结构产生影响,一是影响市场集中度,二是形成市场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的度量方法有:需求的交叉弹性和广告密度。

形成差异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产品的本质特性,买方的第一印象,销售的地区差异等。众所周知,我国土地面积广大,受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和水分的影响,导致我国农业产品种类众多,没有几乎完全一样的产品,同时,市场上供给种类繁多的农产品,顾客很难区别产品的差异化,除了对价钱高质量好的产品需求旺盛外,没有太大程度的变化。农产品的广告宣传力度明显没有工业产品和服务销费类产品大。其次,由于政策和发展程度问题,使得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比较封闭,信息流通相对较慢,这些都容易造成产品差异化较低。

3:进入和退出壁垒分析

在影响市场结构的诸多因素中,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是和集中度和差异化并列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以新企业进入市场的角度考察产业内原本企业和准备进入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进入壁垒的构成因素主要有: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政策法律制度等。从绝对成本优势可以看出,只要农民拥有土地资源和相当的劳动力,不需要太高的技术知识,所以进入市场的门槛还是相对较低的;由前分析得知,我国农产品的规模效应比较低,农户数量比较多,造成农业市场缺乏规模经济壁垒;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是个体农户独立生产,其产品的差异化基本不存在,只要拥有土地就能生产产品进入市场;政策方面,我国对农产品采取的政策比较宽松,支持和鼓励农产品进入市场,不需要经过严格的限制和差别性税收壁垒和专利壁垒等。

而市场的退出壁垒构成要素主要有:资产专用性和沉没成本,解雇费用,政策法规的限制等。从资产专用性和沉没成本来看,进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资产专用性虽然不是很强,但是要退出生产,变卖或者转让资产造成的沉没成本还是相当高的,所以退出壁垒还是比较高的。从解雇费用来考虑,由于农户都是独立经营其生产,几乎不涉及到解雇费用,所以此退出壁垒可以不多考虑。其实,最具有影响力的就是政策法规的限制。如:针对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农民向城市迁移的制度障碍,迫使许多农民既不愿放弃现有工作还要守住仅有的土地才有安全感,这就造成了其退出壁垒的难度。

由于农产品的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的特征,使得市场内原有企业的竞争比较激烈,容易形成完全竞争的市场,使得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不利于农业市场绩效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为了适应市场不断调整其行为的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受到市场结构制约,反过来,市场行为也作用于市场结构。其中,市场行为主要有市场竞争行为和市场协调行为。

1:市场竞争行为:主要是指定价行为,广告行为以及兼并行为。

从我国的农业发展结构来看以及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市场近乎完全竞争市场,农产品的价格受市场控制,农民就是价格的既定接受者,单一农户是无法控制农产品价格的。而且,农产品的供给需求弹性比较低,其价格很容易受到波动。除此之外,农产品的市场进入壁垒相对较低,所以其定价相对于其他工业产品要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广告行为是企业经常采用的一种非价格竞争方式。广告对对市场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产品差异的影响,对进入壁垒的影响。众所周知,要提高产品差异的一个有效做法就是做好产品的广告宣传,对加大产品差异增强产品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然后,广告行为在一定情况下无疑会增强产品的进入壁垒,增加产品成本,使其处于成本竞争劣势。针对农产品而言,广告的宣传力度必定没有其他商品那样大,它自身的商品属性就决定了它不需要靠广告行为来区别产品差异化,对其进入壁垒的影响也就相对较小。

兼并行为,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在自愿基础上依据法律通过订立契约而结合成一个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由于组织调整行为对市场关系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大,所以产业组织理论对它的研究还是很重视的。产业兼并主要体现在两种方式:横向兼并(水平兼并)和纵向兼并(垂直兼并)。产业兼并主要就是为了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和降低市场进入壁垒。

针对农业的兼并行为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农民之间的协商联合或兼并,属于横向兼并;第两种就是农户与企业或公司组织之间的联合或兼并,属于纵向兼并。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为了扩大其经营规模,使经营范围由单一转向多元,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而仅限于小规模的兼并,合作范围和覆盖面发展相对较低,所以说横向兼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纵向兼并的发展,而农户在纵向兼并中又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其合法利益经常无法得到保证,所以造成纵向兼并的难度加大,使农业产业化的市场绩效比较低下。

2:市场协调行为

所谓市场协调行为是指在同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为了达到某些共同的目标,采取的相互协调的市场行为。其主要的协调行为主要是价格协调行为,主要形式有卡特尔和价格领导制。

卡特尔就是若干个企业为了达到稳固的垄断市场的目的而结成的联盟的一个组织。所谓价格领导制就是指在某一产业市场中,一家企业带头先改变价格,其他企业也跟着采取相应的改变价格的行动。经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农业产品的市场集中度本身就很低,光靠单一的农户很难形成大面积的价格卡特尔和价格领导机制,所以也就不利于价格协调行为的发生。

(三):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造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反映了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的市场成果。主要从以下指标对其分析:利润率指标,生产效率指标,和农业收入指标。

利润率的计算公式为:R=(π-T)/E,其中π为税前利润,T为税收总额,E为自有资本。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产业间是否形成了平均利润率是衡量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是否达到最优的最基本的定量指标,所以利润率越高,市场就越偏离完全竞争状态,市场绩效也就越显著。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可知,我国农业的利润率明显低于工业和服务业,同时也低于各年产业的平均利润率,表明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配置,造成资源浪费。

生产效率也很能反映一个产业为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2000年以后,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保持8%左右快速稳定的增长,然而三大产业对此的贡献率却差别很大,其中农业的贡献率远低于工业和服务业,仅占增加值的10%左右。又由于近几年我国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所占比重也逐渐增加,而农业则有下降的趋势,对GDP的贡献率也随之降低。

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是反映农村居民家庭实际收入水平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据统计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近年来呈持续增长趋势,但是根据数据显示,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已扩大至1.3万元,收入水平差距扩大至3.23:1,同时,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扩大至7.5倍。这充分说明,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是落后与城镇居民的。

四: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建议

经过以上SCP范式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我国农业产业化具有以下问题:我国农业市场的集中度比较低,农产品差异化较小,产品的进入壁垒较低而退出壁垒较高,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造成资源浪费,生产效率和利润率降低。根据哈佛学派的经济学理论来看,政府是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调整市场结构,进而来影响市场行为,从而达到提高市场绩效的目的。

第一:支持和组织规模经营,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可以通过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规模效益,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还可以提高市场集中度,促进其市场化,组织化和专业化的经营,提高其竞争力和卡特尔及价格领导机制的生成,最终提高农民的收入。

第二:强化政府职能,运用财政,税收和法律等手段,为农业产业化营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三农”,实施补贴和帮扶农民进行农业生产;降低劳动力退出壁垒,消除农业市场完全竞争的状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的配置效率。

第三:加大科学技术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投入,提高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这样有助于农业由粗放型向密集型转型,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其生产效率和利润率。加大科技投入还能更好的提高创新力度,有助于农业产业化的专业化,从而提高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程广斌. 基于SCP 范式的新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组织实证分析[J].2010(2): 32 -38.

〖2〗丁华. 中国农业市场结构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2008: 38.

范式分析 篇6

【关键词】社会网络 教育研究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06-01

一、样本的选取与研究方法

(一)样本的选取

笔者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分别采用“社会网络”“网络分析”“结构分析”等关键词进行查找,检索的时间范围为1990-2014年,并以收录在CSSCI的论文为检索条件,通过人工阅读的方式,剔除了与社会网络分析或不属于教育研究范畴的论文之后,获得有效样本79个。

(二)研究方法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搜集到的社会网络分析在教育研究中应用的样本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笔者通过逐一阅读样本论文的摘要,引言等内容来辨别样本的有效性,将剩余的在教育研究中应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文章作为有效样本保存。依据建立好的理论框架将对应的信息归类整理,再从各个分析维度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发现

(一)研究文献概览

在2006年之前,社会网络分析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几乎还是空白。然而,近年来呈整体、快速上升的趋势,2013年已经达到20余篇,远远高出了平均发表论文数量。就论文类型而言,社会网络分析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主要为实证型和案例型,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4.9%和35.9%。近年来,社会网络分析在教育领域中的综述论文开始更多的出现;就论文发表期刊分布来看,79篇相关研究论文共发表在32个期刊范围内。由于样本论文的期刊来源分布非常广泛,这其中,教育技术专业期刊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二)理论框架层面

教育研究的社会网络分析层面主要涵盖学生、教师、学校、群体4个层面。去除了10篇综述型和5篇理论型的论文,此部分所分析的论文总量为64篇。在样本论文中,对群体层面的研究最多,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高校研究热点、主题及创新合作,教师中间人角色的分析及教师合作网络等方面的研究。从研究视角来看,除去3篇理论性较强的论文,采用整体网络研究视角的论文共有41篇,主要是选取具有明确边界范围的群体来展开研究,且通过网络规模较小的案例或实证分析,形成对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等网络变量的准确表征。除整体网络外,采用自我中心网络研究视角的论文共有35篇,分别选取了学习者、教师、研究者等行动者作为网络中心,同时与网络理论结合起来,以点带面地对相应研究问题进行分析与拓展。从数据来源来看,以二手资料作为数据来源的论文占50.7%;以调查抽样为数据来源的论文占比39.4%;以问卷调查作为数据来源的论文占9.86%。其中有35篇采用了网络视角,17篇文章采用了自我中心网络的视角,18篇文章采用了整体网络的视角。从时间维度来看,样本中共有76篇论文涉及时间维度的考量。其中动态研究占26.3%,静态研究占73.7%。静态网研究中,包括实证分析的论文23篇(占65.7%)、案例分析论文25篇(占89.3%)、综述型论文5篇(占50%)、以及3篇理论型论文(占60%)。因此,目前社会网络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应用更应关注静态网络结构的研究而非网络结构的纵向演化和发展过程,缺少对网络结构演变的研究。

三、几点讨论

(一)现状及不足

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研究范式”还没有逐步被引入到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中来,而是很大程度上局限在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中,当前对社会网络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被缩小到“网络环境下”的研究范围了。此外,就目前的研究来看,社会网络分析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往往选取了一个关系简单、界定范围小的关系体系,或者是某个单一的行动者作为分析单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网络分析的应用。最后,缺少对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方法的探讨。我们不仅要将社会网络的网络变量引入到教育研究中来,其中更涉及到依据研究视角以及网络特征选择数据来源等问题。

(二)研究展望

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教育研究工作者应该继续加强社会网络分析和教育研究者两方面的交流和互动,在其研究方法上加强认识,继续深入地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解释和探究教育学现象和问题,为我们的研究工作起到显著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存刚,李明,陆德梅.社会网络分析——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J].甘肃社会科学,2004(2):101-109.

[2]徐琦.“社会网”理论述评[J].社会,2000(8):20-22.

作者简介:

范式分析 篇7

1 学科馆员制度技术发展范式分析

本文根据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及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将学科馆员制度技术范式分为五个阶段。

1.1 基于传统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馆员依托本馆印刷型文献资源和手工服务方式, 图书馆设专人与某个院系或学科专业建立联系, 相互沟通, 主动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文献信息服务。

1.2 基于机读目录与单机管理系统的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馆员依托本馆印刷型文献资源本馆机读目录开展服务, 服务手段增加。

1.3 基于协作与联机系统的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馆员依托协作单位的印刷型文献资源和联机目录开展服务, 服务范围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1.4 基于集成化和网络化的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馆员依托印刷型文献资源、以光盘为载体的数字化资源, 通过局域网开展服务。受全面质量管理、全员目标管理思想的影响, 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学科馆员的角色职责增加了新内容, 学科馆员制度的产生, 改变了传统参考咨询被动的服务方式, 然而, 由于受信息需求、环境因素以及服务手段等方面的制约, 这个时期的学科馆员服务在内容上还很有限, 服务层次还不够深入, 还没有引起科研用户的足够重视。

1.5 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

面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环境, 以数字图书馆为依托, 充分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 通过数字图书馆系统与研究机构知识管理平台的无缝集成, 使学科馆员可以更多地参与科研活动, 将信息服务融人到用户个人信息环境中, 并根据用户需求指导信息组织, 实现信息服务与资源组织的统一。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下, 知识信息资源系统、组织系统、跟踪与用户分析系统、检索系统、反馈评价系统、传递系统共同组成了学科信息共享空间, 在这一空间下, 建立学科馆和学科数字信息共享平台, 提升学科服务水平。学科信息共享空间IC是一种新的基础设施, 是围绕综合的数字环境而特别设计的组织和服务空间。作为一个概念上的教育空间实体, IC涉及从印刷型到数字型信息环境组织的重新调整以及技术和服务功能的整合[2]。

2 学科馆员制度技术发展范式比较

魏辅轶提出了[3]学科馆员服务体系运行机制, 这一机制由知识信息资源系统、组织系统、跟踪与用户分析系统、检索系统、反馈评价系统、传递系统组成。由于技术的发展, 学科馆员可利用的知识信息资源系统、组织系统、跟踪与用户分析系统、检索系统、反馈评价系统、传递系统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 知识信息资源系统, 学科馆员提供服务的信息资源经历了本馆纸质文献资源、书目数据、光盘数据库 (目录) 、联机数据库 (目录) , 到数字资源的转变过程, 数字化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不断发展, 并得到广泛应用。

(2) 组织系统, 图书馆的学科分类、主题分类思想是学科信息资源组织的基础, 随着学科信息资源从数量、类型不断扩大, 对于新兴信息资源的组织难度也不断加大, 对自动分类、自动聚类、知识组织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3) 跟踪与用户分析系统, 随着技术的发展, 学科馆员开始利用各种工具不断挖掘服务对象的信息需求, 信息推送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智能检索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使得建立用户需求模型, 并根据模型开展个性化的、针对性的信息服务成为可能。

(4) 检索系统, 学科馆员依托的检索系统从简单的目录检索向全文检索方向发展, 从简单的信息提供, 向主题信息服务方向发展。自动索引技术、全文检索技术、跨域 (库) 检索技术、搜索引擎技术、主题搜索技术不断得到应用。

(5) 反馈评价系统, 从面对面的互动向基于网络的互动评价方向发展, 电子邮件、博客、微博、消息工具等成为常用的反馈工具, 信息沟通、评价、反馈更及时, 更方便。

(6) 传递系统, 经历了原文传递向网络传递的发展过程, 传递系统也从传统的原文传递系统, 发展成为依托于网络的多形式的数据传递。

尽管从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的角度可以将学科馆员制度发展的技术范式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但从总体上分析, 前四代学科馆员制度没有真正实现图书馆由“资源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 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的发展方向, 从第五代的学科制度开始, 学科馆员制度开始逐渐向学科化服务方向发展[4]。另外, 需要指出的是, 新一代的技术发展与应用, 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设, 均会为学科馆员制度注入新的内容。

摘要:本文以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历程为依据, 对学科馆员制度发展的技术范式进行分析和比较, 以期更好地利用技术实现图书馆的主动化、学科化服务。

关键词:学科馆员,制度,技术,范式

参考文献

[1]韦瑛.美国大学学科馆员制度的若干启示[J].重庆图情研究, 2011 (4) :50-53.

[2]安琳.学科信息共享空间:基于学科分馆的IC模式构建初探[J].图书与情报, 2008 (5) .

[3]魏辅轶.“学科馆员”服务体系的构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 (1) :70-72.

信息生态位视野下读者权范式分析 篇8

一、读者权范式分析的新视角:信息生态位

本文借鉴生态学中的生物生态位原理,从理论上对信息生态位的维度与宽度进行探讨。

(一)信息生态位之维度。

信息生态位是多维度的。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将信息生态位归纳为三个维度,即功能维度、资源维度和时空维度,其分别对应信息功能生态位、信息资源生态位和信息时空生态位三个方面。

1. 信息功能生态位。

信息功能生态位是指信息人在信息环境中所充当的角色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反映的是信息人在信息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信息人之间的职、权定位。在信息环境中,信息人可以是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或信息消费者。信息人的信息功能生态位主要是由其信息素质和社会分工决定的,而信息人的信息功能生态位又决定了其工作任务、活动内容及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2. 信息资源生态位。

信息资源生态位是指信息人在信息环境中占有和利用信息资源的状况。这里所谓的信息资源是指广义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图书和情报知识信息内容资源、信息技术资源和信息客户资源等。由于信息资源总是稀缺的,因此,信息人必须获取、占有和利用相应的信息资源,在信息环境中取得相应的信息资源生态位。信息人的信息资源生态位主要是由其信息资源需求、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能力决定的,而信息人的信息资源生态位又决定了信息人在信息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3. 信息时空生态位。

信息时空生态位也是复合生态位,包括信息时间生态位和信息空间生态位。信息时间生态位是指信息人的信息活动占用的时间段。信息空间生态位是指信息人生存空间(信息人所在地)和活动空间(即信息人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和提供信息服务的空间)的类型(现实空间或虚拟空间)与区位。信息人的生存和活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必须取得相应的时空生态位。信息人的信息时空生态位主要取决于信息人的信息活动性质和信息时空占有与适应能力,又决定了信息人的信息活动效率和效益。

(二)信息生态位之宽度。

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生态位宽度是指信息人在不同的信息生态维度上对多个信息环境因子适应、占有和利用的范围与数量。信息生态位宽度表示信息人具有信息功能和利用信息资源多样化的程度,也反映了信息人信息资源利用能力和竞争水平。在不同的信息生态位维度上,有不同的信息生态位宽度的概念,其含义有所差异。

信息功能生态位的宽度是指信息人在信息环境中充当信息角色的类型和承担信息职能的多少。如前所述,信息人在同一时期内可以只充当一种信息角色,也可以充当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角色,充当的角色越多,其信息功能生态位就越宽,只充当一种角色,则其信息功能生态位较窄。即使是同一信息角色,承担信息职能多的信息人的生态位比承担信息职能少的信息人的生态位宽。信息资源生态位的宽度是指信息人在信息环境中占有和利用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信息时空生态位的宽度主要是指信息人在信息环境中占用空间类型的多少与占用空间的大小及占用时间的长短。如果某信息人占用了多处信息空间且每一处空间都较大,或只占用一处信息空间但该空间很大,则该信息人的信息空间生态位较宽;如果某信息人只占用一处信息空间且该空间不大,则该信息人的信息空间生态位较窄。一个信息人占用的信息活动时间越长,则其信息时间生态位越宽。社会分工的粗细程度、信息资源的丰乏程度及信息人的生存竞争能力等对信息生态位宽度有重要的影响。

生态位现象对所有生命现象而言具有普遍性,生态位原理不仅适用于生物界,而且适用于人类社会。信息时代,人类的各项社会活动都与信息有关,信息生态位是人类社会活动最基本、最基础的生态位。因此,借鉴生态学中生物生态位的原理,研究信息生态位理论对丰富信息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内容,指导人们在信息社会中和谐而有效地开展各项活动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信息生态位中读者权的范式转换

(一)式微到正统,读者的从属性地位到读者至上的理念转换。

读者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是随着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受到重视的,确切地说,是图书馆私立性、封闭性与少数人专用性向图书馆的公众性、开放性和民主性的转变而形成的。

考察我国图书馆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先有图书,再有图书馆收藏,图书馆收藏起源于官府,据《史记》记载,老子就做过“周守藏宝王史”,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图书的收藏也从官府发展到民间。孔子、墨子为了办学的需要,收藏图书作为教材,如孔子就收藏和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商周至清朝,中国图书馆虽已发展了两千多年,但图书资源基本上为奴隶主或封建朝廷和官府所有,民间图书资源也只为少数学者作为私家藏书。这些藏书,无论哪一种形式均不对民众开放,而只为特定对象服务,也就无读者权可言。到清朝末年,由于民主运动的发展和高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图书馆应面向全体民众的民主主义思想,主张图书馆应以教育民众、启迪民智为宗旨,允许并吸引人民入馆读书。由于民主思想的推动,清朝廷被迫废止科举,兴办学校和图书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长沙建立我国第一所现代公共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宣统元年(1909年)在北平建京师图书馆,即现在北京图书馆前身。随着国家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和开放,普通民众才有入馆利用图书资源的机会,也才有人民利用图书馆藏书,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由此可见,我国现代图书馆思想的倡导者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图书馆应面向全体民众开放,赋予人民利用图书馆藏书的权利,是读者权的萌芽,但还不是完整的现代意义上的读者权。

图书馆是社会教育机构之一,其职责是收集、整理、汇编图书资料,向社会公众提供图书馆服务,帮助学习,鼓励创新,使读者权能充分实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适应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多方面的需求,我国图书馆积极探索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模式,尤其是服务理念方面,把“读者至上,以人为本”作为办馆的理念和指导思想。

(二)从边缘到中心,借助公民文化权利,读者权利正在引起关注和重视。

在我国图书馆界,正面提出保护读者权的文章著述几乎没有,这与我国尚未制定图书馆法不无关系。我认为,日本学者森耕一和佐佐木顺二在《图书馆法解读》和《图书馆利用者权利宣言》中对利用者权利所作的概括,仍值得我们借鉴。结合我国的实际,读者权归纳起来大致有七项:

1. 接受“最好图书馆服务权”。

什么是“最好图书馆服务”?佐佐木顺二解释道:不是指服务的数量指标,也不是仅仅和图书馆的经费状况相联系,而是指和国力与经济力等相适应的图书馆服务,包括接受最好的图书馆员提供的服务。笔者认为,最好的服务,既包括图书馆的硬件,如图书馆的建筑水平、藏书内容、借阅设施等应是最好的,又包括国图书馆的软件,如馆员的服务素质、服务态度等都是最好的。

2. 不接受区别对待的权利。

任何读者在利用图书资源和图书馆设施的过程中一律平等,不能将读者分为三六九等,划分“专家”、“学生”借阅室,区别对待,甚至规定图书馆的设施什么人能使用,什么人不能使用,等等,对读者不能一视同仁。这是对读者权的侵害,读者有权拒绝。

3. 阅读自主权。

读者为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素质,对阅读内容和方式有自主决定权,不应受别人支配和安排,更不允许人为地设置障碍进行阻止。如古代的“焚书坑儒”、现代的“文化大革命”大肆禁锢书籍,以及现在有些图书馆打着市场经济的幌子,对读者阅读图书资料设置名目繁多的收费服务等,都是有损读者阅读自由权的行为。

4. 咨询权。

咨询权是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料向图书馆工作人员询问图书信息的权利。日本图书馆法在图书馆服务的法定内容中明确规定:图书馆员具有丰富的有关图书馆资料的知识,能够承担利用者的咨询。通过咨询,读者能快捷地了解新的图书资料信息,节省个人查找的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5. 读者阅读秘密被严守的权利。

时下,人们热衷于讨论“隐私权”问题。个人对图书资料的利用范围和借阅登记也是个人隐私,应受法律保护却是鲜为人知的。1979年日本改定的《图书馆自由宣言》明确规定了“图书馆为利用者保守秘密”的内容。读者阅读什么图书,属于利用者的个人秘密,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图书馆不能将利用者的读书事实向外部泄漏。跟日本相比,我国图书馆在保守读者秘密方面几乎是空白的。

6. 读者人格尊严权。

读者人格尊严权是指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资源获取知识和信息时,享有其人格尊严得到尊重的权利。这是读者权精神权利的重要内容。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某些图书馆和某些图书馆工作人员,为读者服务的意识淡薄,不是以服务者,而是以读者的领导者自居,对读者某些“不规范”的借阅行为进行训斥,动辄实施“罚款”,甚至怀疑读者窃书,对读者进行非法搜身,责令读者写书面“检讨”,并张贴公示,这是违反图书馆服务宗旨,有损读者人格尊严权的行为。

7. 图书馆管理的参与权和建议权。

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如何保障提供最好的图书馆服务,满足不同读者的利用要求,其运作和管理应该采用召开听证会的形式,经常听取读者的建议,引导读者自觉为图书馆的管理献计献策,允许读者“参政议政”。因为,图书馆经营管理直接关系到读者权利的行使和实现。

综上所述,读者权是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是读者受教育权的权能之一。读者权具有权利义务的统一性,它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读者权的内涵将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图书馆法》保护读者权,我们在谈读者权的法律保护时,只能在宪法、教育法的相关规定中寻找法律依据,这虽然不影响读者权作为公民文化权的存在,但我国拟制定的《图书馆法》中很有必要设专章规定读者权。

摘要:文章以信息生态位理论为视角, 展示了读者权利范式分析新维度。从几个不同方面论述了读者权, 包括功能生态位、资源生态位、时空生态位等。强调人即读者是信息生态系统的主体, 人的积极态度是系统进化的先决条件, 要重视人的认知程度。

关键词:信息生态位,维度与宽度,读者权

参考文献

[1]邱萍, 陈浩义.基于信息生态位视觉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的认识.图书馆学研究, 2010 (12) :60-63.

[2]娄策群.信息生态位理论探讨.图书.情报.知识, 2006 (113) .

[3]肖峰.信息生态的哲学维度.河北学刊, 2005 (1) .

[4]黄俊贵.关于读者阅读权益问题的思考.图书馆, 2003 (2) .

[5]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48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42条、第50条) .

[7]李朝先, 段克强.中国图书馆史.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2, 2:39.

[8]李国新.日本图书馆法律体系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 6:11.

[9]日本《图书馆自由宣言》序言主文 (1979年改定) .图书馆法规基准总览:16.

中国互联网产业SCP范式分析 篇9

SCP范式建立于20世纪30年代,由贝恩、谢勒等首创,主要研究思路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又称哈佛传统。该理论认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至此,本文基于SCP范式,采用贝恩的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进入壁垒作为市场结构的衡量指标,用定价行为和非价格行为作为市场行为的衡量指标,用规模经济效率和技术进步状况作为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通过各个指标的具体研究揭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 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界定

我国工信部把互联网产业定义为:从事互联网运行服务、信息服务、应用服务、网络产品和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生产以及其他与互联网有关的科研、教育、服务等活动的行业总称。为方便数据的收集本文借鉴艾瑞网和工信部对互联网产业的定义,把互联网产业分为6个大类,56个子类,6大类分别为新闻资讯、互动社交、娱乐休闲、生活服务、网络科技和电子商务。而新闻资讯类下主要有门户、新闻、房产、财经、IT、汽车、女性、体育、娱乐和地方站;互动社交类主要有知识百科、微博博客、SNS社交、社区论坛、分享点评、旅行分享、婚恋交友、商务交友、视频社区、儿童社区、宠物社区;娱乐休闲类有在线视频、游戏网站、图片摄影、小说读书、手机应用、音乐综合、小游戏、网络电视、手机数码和网游官网;生活服务类有综合搜索、网址导航、电子文库、地图导航、家装建材、企业网站、分类信息和招聘猎头;网络科技类有国际网站、邮箱网盘、网络安全、编程技术、资源下载、广告联盟、站长资源、流量统计、域名主机和互联网广告;电子商务类有综合购物、B2B平台、网银支付、旅行预付、返利比价、团购网站和服装鞋帽。

3 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3.1 市场集中度分析

市场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结构的一个很有力指标,而国内学者李琪(2015),杨阳等(2015),郭悦(2011)等也采用此指标作为分析市场结构的指标之一。并用网站的用户覆盖数(USERS)来表示每一子类下的下一级某网站的市场经营状况。市场集中度等于某子类下的所有下一级网站的市场份额(某网站USERS占该子类所有网站USERS的比重)之和。由表可知,互联网产业的各个子类的市场集中度都比较高,其中CR3的平均值为73.46%,CR4的平均值为79.33%;而就各大子类的比较而言,互动社交类的CR3指数平均值最高为87.9%,CR4指数的平均值也是最高的为92.64%;最低的是新闻资讯类,CR3指标平均值最低为58.5%,CR4指标平均值也最低为67%。再结合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和总结,互联网产业的市场结构属于寡占II型,集中度比较高。与杨阳,应淑雯(2015)和赵守艳,李志强(2010)的研究结果一致,都属于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只是垄断的程度降低了。

资料来源:通过艾瑞网的数据整理而得。

3.2 产业差别化程度

产品差别化是指由于同产业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在质量、性能、销售服务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产品间存在不完全的替代现象(李凯等,2008)。这种非价格的竞争手段旨在通过顾客对差异化产品的感知来影响其购买行为(赵守艳、李志强,2011)。互联网产业包括6大类,每一大类都是一个小产业,每个小产业内部的企业又很多。如网络娱乐业中的网络游戏运营商和开发商在诸如精致画面、丰富道具上独具特色,使得网络游戏的差别化越来越明显,但在游戏模式、服务价格等的差别不是很大,所以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的产品差别化属于轻度型(李凯等,2008;赵守艳、李志强,2011)。但电商B2C市场上的产品差异化又较低,如天猫为顾客提供服装、食品、美妆等种类丰富的产品,而京东在主打数码产品的同时也为客户提供了服装、食品等丰富优质的商品(杨阳等,2015)。所以说互联网产业内的产品既存在同质化又存在差别化。

由《新编产业经济学》对寡头垄断型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可知,寡头垄断型产业内的产品不是同质的或称标准化的,就是差异化的。

3.3 产业的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包括规模经济壁垒、资本壁垒、技术壁垒、产品差别化壁垒和政策法律制度壁垒(杨阳等,2015)。理论上将市场集中度高,市场的进入阻碍更大;产业差别化程度高,跨产业的进入壁垒更困难。但某些现实情况似乎有违理论,例如做微商和开网店确实不存在多大的阻力,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成为网上店主。

由市场集中度、产业差别化程度和产业进入壁垒的分析可知,互联网产业属于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内部产品既存在同质化又存在差别化,而产业内大部分领域的进入壁垒较大,小部分领域的进入壁垒又极小。

4 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4.1 产业的定价行为

根据《新编产业经济学》中寡头垄断型产业的价格策略类型可知,互联网产业的定价行为属于一家寡头定价,即由某一寡头率先制定产品的价格,其余寡头以此为据确定各自产品的价格。由于市场的厂家数较少,市场集中度高,占支配地位的厂商会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产品的售价。而产业内商品的差别化同样会影响厂商的定价行为,但也存在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厂商为了使自身产品更快推广、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往往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来培养消费者的消费忠诚度,如淘宝新会员首单免费。

4.2 非价格行为

这里的非价格行为主要是指销售策略和广告策略。互联网产业的销售策略主要为免费价格策略,如免费收发邮件、免费下载一般软件等。互联网企业提供免费价格服务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指免费能够快速做大市场规模和招揽更多客户,另一方面是指互联网服务企业可以利用产品的双边市场特点,通过收取广告费等服务来实现盈利。但不是所有的互联网的应用与服务都适合于免费价格策略,免费是有条件的。

互联网产业的广告形式有很多种,一类是网幅广告,主要以GIF、JPG、Flash等格式建立的图像文件,存在于网页中。一类是文本链接广告,对浏览者的干扰最少,且广告效果极好。一类是插播式广告,又称弹出式广告,出现的时间太随机,太突然,所以特别能够引起访客的注意。还有很多广告形式,这里由于文本限制就不一一列举了。相比于报刊、广播和电视三大传统的媒体广告而言,互联网广告更具交互性和针对性,发展更迅速。

根据对互联网产业的定价行为和非价格行为分析可知,互联网产业的市场行为部分由市场结构决定。

资料来源:万得数据库。

5 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5.1 互联网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率

由下图2可知,在市场规模上,我国网民规模虽然近几年增长平稳,且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正是由于互联网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推动了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给互联网产业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而通过图3和图4可知,不仅网民规模是增长的,营业收入也是增长的,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2014年的营业收入比2013年高好多,环比增长达100%以上,2009年至2013年整体增幅比较稳定,没有较大的变化。由《新编产业经济学》中的寡头垄断市场类型的市场绩效表现可知,互联网产业存在超额利润。由于规模经济形成低成本进而厂商可获得超额利润,同时垄断性使超额利润更持久。

资料来源:万得数据库。

资料来源:万得数据库。

资料来源:万得数据库。

5.2 互联网产业的技术进步

根据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假说,垄断型市场结构有利于技术创新,是因为垄断型厂商具有更强的实力和能力去实现创新,而创新后的垄断利润又会激励垄断性企业继续创新,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创新循环。

资料来源:刘茂红(2011),中国互联网产业组织实证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111/137。

由上图和文字说明可知,2014年搜搜退出市场竞争,谷歌份额有所收缩,而百度、搜狗及360搜索的份额均呈上升态势。2003年的寡头Yahoo公司被挤出市场,由市场份额占比43.7%下降为1.0%,而本土的新锐企业百度则从11.2%增长到63.9%,2014年又提升为81.8%。也就是说,百度仅用4年(2002年~2006年)时间霸占了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霸主地位。这说明,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容易使寡头们屈于现状,新技术的发展动力不足,但是垄断型市场结构并没有破坏技术创新。拿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业百度公司作为代表,百度的技术创新源于1997年其创始人申请的超链分析技术专利,接着框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支撑着百度不断前进,就如百度副总裁王海峰说的,是持续的技术创新使百度不断地走向成功。从以上互联网应用与服务中最具代表性的搜索引擎业可看出,垄断型市场结构没有破坏技术创新,而恰恰是垄断形成的规模使百度在国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由上述两个指标的分析可知,互联网产业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促使互联网产业规模发展,但是对互联网产业的技术进步既不表现为促进作用也不表现为阻碍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菊香,赖世茜,廖小伟.互联网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2015,(1).

[2]李琪.基于SCP范式的电子商务网络零售组织分析[J].现代商业,2015,(4).

[3]李凯,杜新华.基于SCP范式的网络游戏产业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

[4]王小锋,郑淑蓉.基于SCP范式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3).

[5]郭锐.基于SCP范式的我国智能手机产业研究[J].中国市场,2011,(23).

[6]吴燕萍.基于SCP分析范式的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4.

[7]杨阳,应淑雯.基于SCP视角的中国电子商务B2C产业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8).

[8]王步芳.内忧外患-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市场绩效[J].信息系统工程,2001,(05).

[9]孙晓.中、美、日、韩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10]刘茂红.中国互联网产业组织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

范式分析 篇10

自20世纪80年代起,高科技、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跃入人们的视野,高科技就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以新的生产、生活知识和高科技产品的方式直接促进社会的变革,又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当属信息科学技术,并且这一学科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推动着整个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上不可阻挡的潮流,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未来世界的争夺,正从军事的、武力的手段演进为信息的渗透、信息的争夺和控制[1]。信息时代的到来,将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按照库恩“范式”理论,都是“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常规科学”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并且由新范式引起的科学革命必须由认同新范式的科学共同体来完成。那么在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范式”理论是如何形成并产生影响的呢?本文尝试以库恩的“范式”理论为基础来对迅猛发展的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构建做一些探索。

2“范式”的理论视域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nn)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2](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中系统阐述的,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范式”(Paradigm)源自希腊词Paradeigma,意指“模范”或“模型”。按照库恩的思想,“范式”就是一种这样公认的模型或模式,“范式”在科学实际活动中包括定理、理论、应用以及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它为科学研究的出现提供了模型。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通过引证许多著名的科学经典,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和《光学》等,来指出这些经典著作具有2个特征:一是它们的成就空前地吸引了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它竞争模式,二是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凡是共有这2个特征的成就,库恩称之为“范式”。

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范式的特点是: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可以看出,在库恩的范式论里,范式归根到底是一种理论体系,范式的突破导致科学革命,从而使科学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3]。

虽然范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这也是库恩范式的基本部分,但是,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范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与一般科学哲学思维的抽象性相反,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的具体性,并把具体性看作是科学的基本特性,他认为,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这样一来,库恩也就把具体性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实际的“图像”、“模型”和“哲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使自己的思想与其他科学哲学区别开来。库恩的构造范式就是这种实际的“图像”和“模型”,它不仅使常规科学解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从而成为开启新学科的契机和手段,而且在应用模型和形而上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相互关系,解决了从一般哲学理论转向实际科学理论的途径问题[4]。因此,《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范式”一经提出,便成为哲学、科学、管理学乃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典范。在本文所探讨的信息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库恩提到的“范式”、“科学共同体”、“常规科学”、“范式转换”等经典概念,对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研究,无疑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信息文化范式”的产生与发展

从上述库恩的理论中可以看出,“范式”是一个科学的历史形态,即我们所谓的有生命的,它有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信息文化作为一种“范式”,它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文化形态,这种“信息文化范式”是社会信息化的产物,它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基础。

一般来说,现代信息技术始于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新技术革命时期,它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要代表,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诞生为标志,其中计算机技术开辟了人类智力的新时代。计算机应用无处不在,它作为学习、娱乐、工作、尤其是金融方面的运作等等与我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近甚至密不可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其主要标志是信息高速公路,即网络技术,网络技术为信息文化的拓展搭建了夯实的根基,如果说工具是人类肢体和器官在体力方面的延伸,那么现代信息技术则是人类大脑和神经在智力方面的延伸。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为人类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操作工具,这必将极大地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5]。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文化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信息网络技术促进了文化网络系统的形成,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载体,因此可以说“信息文化产业”作为一种范式的崛起是当代信息革命最为突出的标志之一,其中信息科技是科技革命的重要标志,并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导技术。而技术革命和科学革命又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即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手段的巨大变革,是旧产业体系的扬弃,新产业体系的确立,实质上就是不同历史时期起主导作用的产业以及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群的更迭过程。因此,如果把20世纪之前的两次产业革命依次称为“蒸汽产业革命”和“电力产业革命”的话,那么这场新技术革命就可被称为“信息产业革命”。这种旧的“范式”不断被新的范式所取代和更替反应了科学发展的动态过程。

在信息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凝聚着一批批科学工作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被誉为“计算机之父”的冯·诺伊曼以及“因特网之父”文特·约瑟夫等著名科学家们为电子信息技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在自身所在的领域取得的成就空前地吸引了一批坚定的拥护者,正是这些科学工作者对科学事业深厚的热爱,追求真理、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他们专心于科学研究,这也是库恩称之为“范式”的两个特征之一,然而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

作为“范式”的特征之二,这些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以网络文化为例,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技术文化表现出的数字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生存状态带来了新问题,网络媒介技术使网络主体对技术创新产生依赖,削弱了其文化反思能力,由此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污染、黑客攻击、个人隐私受侵等致使网络空间变异,不仅阻碍了网络通讯的顺畅,而且不利于社会精神文明,这些问题终究会给文化产业带来严峻挑战。这也体现了库恩观点的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即“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常规科学”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危机是新理论和范式变化出现的前提条件,危机是暗含在科学研究中的必要的张力,也可以说是科学研究暗含着反常,正是这些反常创造了张力和危机。随着冲突的加速以及相互竞争的方案的增加,按库恩所说,所有危机又都以3种方式之一结束,一是有时常规科学最终能处理引发危机的问题,他们把引发危机的问题看成现存“范式”的终结,然后一切均回到“常规”状态之下,二是即使采用了非常新的途径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于是科学家断定,把问题标记出来,搁置一旁,留待后人;三是“范式”的新候补者的突现以及为接受他而引发的战争,这些斗争便是“范式”战争。

库恩指出,一个科学理论,一但达到“范式”的地位,要宣布它无效,就必须有另一个合适的候选者取代它的地位才行,如果没有候选人,旧的“范式”是没法被推翻的。所以说进入20世纪70年代的全面发展的信息技术革命中又可以分阶段地看到,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迎来的微电脑科技革命,它以微处理机生产和应用为标志,在20世纪80年代由信息电子科技为主导的智能革命使得人类进入信息革命的新阶段,它以软件开发,大规模产业化为标志,而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技术的拓展以及本世纪初的数字技术、卫星技术、信息通讯技术推动了文化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新的产业“范式”改变了文化生产要素配置的组合构成,创造出了各种新的文化生产要素的高价值、高效率的组合状况,技术创新推进的新的文化产业形态造就出新的文化生产方式,推动了新兴产业急速的发展,并在客观上,促发了新产业的创新潜能。

由此,“范式”这种新传统是在不同的规则指导下和在一个不同的对话框架内运作,向新“范式”的转变的过程便是科学革命,即通过竞争新“范式”推翻旧“范式”、新的科学共同体取代旧的共同体。

4 科学共同体的“信息文化产业范式”理念构建的意义

“范式”作为共同体的共有信念对于科学共同体成员而言,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纯知识、纯理论体系,而是包含着一个特定内涵的价值体系。库恩认为,科学共同体成员在于持有一种具有特定心里价值意义的信念,在于对团队内共同价值理念的确认。在信息文化产业中,信息技术产业是在构造信息产业的基础和骨架,是物质产业,正被重新归入制造业和工业范畴,而信息文化产业则属于精神产业范畴,代表了人类正从物质经济时代走向精神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经过转型升级以后的信息文化产业将是物质经济和精神经济的和谐统一,将是高新科技与高新文化的整合,从而构成“信息文化产业范式”。

“信息文化产业范式”以网络传播业为主要内容,是以网络文化产业为先锋的信息内容产业。因为网络不仅是指计算机网络,还包括电信、电视网络等其他信息网络;我们所说的文化内容,还包括教育内容、科技内容等其他信息内容。当代信息革命的初级阶段曾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线,如今正在跨入以信息文化为主线的高级阶段。这一根本性的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运动正把即将成为传统的初级信息产业改造成为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文化产业为主导的高新信息产业。

“信息文化产业范式”以信息和知识作为社会基本财富和基本资源的关键意义,就在于它的深远的社会影响。它所造成的对社会建制、组织结构、法律和社会相互作用的影响,远大于能源的使用所造成的影响。信息高速公路的最终目的在于树立全球范围的群体和关联意识,这终将动摇现存的秩序、组织和社会。种种迹象表明,现有生活方式正在被淘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即将到来。信息高速公路将成百万大脑产生的知识和信息创造性地联系起来。人们将创造新的、不曾预料的概念和图像,这些概念和图像可以回答我们想知道的东西。人们正在走向用技术表明心灵和社会性质的时代。通向未来的路在于摧毁和粉碎我们熟悉的社会,特别是社会的主要制度,这涉及到资源分配、财富分配,包括知识财富分配的制度[6]。“范式”作为库恩科学哲学体系的核心地位,正是是通过其本身在科学活动中所起的独特指导作用中体现出来,包括理论上与思想上的指导作用,从中体会出精神性力量对于处于同一科学团体的重要意义。

5 结语

可以说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的这一场信息技术革命,其影响之广泛,意义之深远,是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所不可能比拟的。过去的工业产业革命,均是为了把人类从沉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是人类体力的增大与外部器官的延伸;而这次信息技术革命,却是把人类从繁杂的脑力劳动中摆脱出来,是人类智力的延伸。因此新技术所带来的“信息文化产业范式”新形态的发展和建设突显出的紧迫性,这对于创造一个健康、安全、和谐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促使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而真正做到适应文化产业的崛起,同时这也是实现文化产业的产业升级,是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达到成熟的标志。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商务印馆,2004.

[2]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M].范岱年,纪树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伍玉林.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徐同文,宋光乐.现代科学技术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范式分析 篇11

关键词:情感性德育教学范式;德育教师;情感素质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更是一种情感加工的过程。情感性德育教学范式,即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因素,还要考虑到情感因素,并将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

1情感性德育教学范式的作用

1.1对学生的道德形成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人类的道德分为知、情、意、行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是一种有机的整体,情感性德育教育能够对这几个内容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以“知”为例,情感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对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的认识程度。实际上,道德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有着较大的不同,自然科学知识是基于大量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而来的,而道德知识则是对具体现象的一种定性研究,道德知识的结论多是多角度的一种结论,该种结论会由于人们经济、政治、文化的差异表现出一定的个体性。道德认知教育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关系、教育者自身的道德水平、教育内容、受教育的情感状况等。心理学家的相关研究表明,受教育者在学习道德知识时,往往会以自身已有的道德经验为出发点,并将此作为参考,在学习与参考的过程中出现道德情感体验。情感性德育教学范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1.2能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情感性德育教学范式能够起到培养学生道德情感、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作用。为了实现该种作用,教师必须要具备丰富、高尚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言传身教,发挥出应有的主导地位,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同时,在教学中要积极地融入情感教育,发挥出情感的力量,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为此,教师必须要积极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显性和隐形情感因素,让学生得到直接的情感体验。

1.3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坚韧不拔的意志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意志与情绪体验活动息息相关,假如道德实践中的挫折是伴随积极的情绪体验活动而产生,此时学生就会将其看做一个挑战,一个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的良机,也会抱着积极的心态来看待挫折。可以看出,在道德实践过程中,道德意识对于调节学生的情绪和道德行为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情感性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只要教师能够将这一规律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就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

1.4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关的调查显示,情感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积极的情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情感性教育教学范式强调让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人际关系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继而实现全面发展。

2德育教師情感素质分析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的内容较多,包括对教育的情感、对学科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等,为了提高德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要提升以下的情感素质:

2.1公正感。公正感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用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于暂时的后进生,要多加鼓励,深入学生群体中,与学生成为朋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地位,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制订一套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2.2责任感。德育教学对于教师责任感的要求较高。只有具有强烈责任意识的教师,才能够教育出有责任感的学生,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对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才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

2.3尊重他人。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养成的关键阶段,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十分重视情感,对于人格的平等也有着高度的追求。教师如果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就够促使学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为此,教师必须要意识到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学会维护学生的权益、尊重学生的人格差异,让学生在充满尊重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

2.4幸福感。幸福感是教师的发展动力。在德育教师具有幸福感之后,教学活动就能够充满创造性和艺术性。也只有在教师具备幸福感之后,教学活动才能够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沈善荣.情感性德育教学范式的作用及德育教师的情感素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2,(20).

[2]郑培秀,王向华.移情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6).

[3]周衍.浅谈教师情感素质的自我培养[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4).

范式分析 篇12

1 政策网络: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新范式

在新型农村建设进程中, 农村社会公共危机发生率呈现剧增态势, 政府机构单方治理的传统模式受阻, 跨组织、跨部门、跨地域的多维治理理念因现实公共危机治理情境而生。因此, 政策网络作为一种理论分析范式, 被引入公共危机治理领域, 以此来分析政府部门和社会利益行为的复杂社会群体关系结构。政策网络的思想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研究当时美国多元主义模式下政策过程中各利益群体 (政府、垄断企业、国会和社会公众等) 寻求利益协调的复杂社会关系。西方政策网络是政府部门、利益群体和利益相关参与者等行动主体基于相互联系, 相互信任与相互依赖原则而形成的稳定社会关系, 在政策过程中通过策略的互动, 水平的协调、信息的交换和合作, 使得各参与群体多获利时而产生的内在关系。由此可见, 西方政策网络主要是从利益维度分析社会公共现象。对政策网络的分析, 学界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从参与群体整合层次, 参与群体的类型和参与群体的资源分配上考察, 对政策网络在最具代表性的描述当属罗茨 (Rhodes) , 他认为政府不同部门间及其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群体间的相互联系、互动构成了政策网络,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政策网络分类模型分析框架, 如表1。

资料来源:R.A.W.Rhodes and David Marsh (1992) .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是以多元治理模式承载的, 政府部门、农村社会团体、农村公众群体等多元主体的博弈在公共危机治理情境中形成复杂政策网络体系。从政策网络范式考察, 农村公共危机的治理逐步从传统的、封闭式的政府部门单一治理模式向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化参与群体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协调、互动而形成的多元治理模式转化。因此, 政府部门在农村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 要从农村社会参与网络的视角考虑, 洞察政策网络中参与群体, 参与结构和网络演化态势, 并结合农村公共危机现实情境出发, 分析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政策网络, 以更好的把握农村共危机的运行态势。在公共危机治理领域引入政策网络分析工具开辟了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研究的的新范式。

2 公共危机治理的政策网络分析

公共危机治理中政策网络的形成, 其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利益关系。由此可见, 政策网络其实质是利益的分配, 用以满足各行为利益群体的载体, 而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政策网络就是在公共危机运行的动态过程中各行为利益主体分配、控制和协商利益的政策过程, 以达到行为主体相关利益的载体。根据罗茨 (Rhodes) 的政策网络分类模型, 并结合我国转型期新型农村建设的现实情境, 可以把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政策网络按其参与的网络关系分为农村公共危机治理政策社群、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专业网络、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生产者网络和农村公共危机治理议题网络。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政策社群。在农村公共危机的治理过程中, 政策社群主要是指基础的政府社群, 其内容包括地方政府政研部门, 以及与农村公共危机责权相关的其他部门。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政策社群体系在公共危机治理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互动、交流, 这种政策社群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 达到资源在整个社会的合理有序分配。因此, 在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中, 政策社群是化解危机的主导者, 即农村公共危机治理政府主导。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专业网络。农村公共危机治理政策专业网络, 是在农村公共危机运行的动态进程中, 由具有专业知识或者技能资格的机构、组织与个人所形成的互动网络 (例如, 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 由农村生态环境引起的农村公共危机, 环境评测机构、组织的行为就成为专业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这种政策网络具有弱利益性特点, 为政策社群提供必要的参考。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生产者网络。农村公共危机治理领域的生产者网络相对复杂, 行为主体存在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各个政策网络中, 从形式上, 可以说是农村公共危机治理政策社群、治理专业网络、治理生产者网络和治理议题网络的耦合体, 包含的政策网络行动者的各种利益相关主体。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中的生产者网络间的互动, 提高了治理中政策过程的复杂性。因此,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中, 应在充分考虑社会整体利益的条件下, 规范、引导这种生产者网络互动, 必要时可以采取强制性措施。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议题网络。在罗茨 (Rhodes) 的政策网络分类模型中, 议题网络具有行动主体广泛性、网络关系离散和主体间相互依赖程度低等特点。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议题网络相对罗茨政策网络分类而言, 其特点具有强相似性, 农村公共危机议题网络行动者略少, 网络关系离散性更高, 依赖程度更低。其原因是由于在农村公共危机治理进程中, 行动者包括了广大的农村群体, 且在局部农村区域中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 对利益的诉求缺乏理性。因此, 在治理农村公共危机中, 政策议题网络必须由政策社群引导, 把握议题网络的关系互动和行动主体的合理利益, 以达到强化社会整体利益的效果。

3 小结与探讨

政策网络的分析方法是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新框架, 在分析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过程中, 可以有效的获取公共危机行为主体间的利益关系, 行为方式, 组织方式等, 为控制和化解农村公共危机提供必要的政策数据。在使用政策网络工具分析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实践中, 应充分认识政策社群的主体地位, 从而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然后, 本文是把政策网络分析工具引入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一种尝试, 对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政策网络进行了粗略描述, 要更进一步利用政策网络工具分析农村公共危机治理, 必要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来探讨政策网络相互间的关系。在现实的实践中, 采用主体博弈的分析方法分析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中政策网络相互关系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尝试。

摘要: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引入政策网络分析范式。简单描述了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政策网络, 提出更深层次的探讨选择。

关键词:政策网络,公共危机治理,农村

参考文献

[1]孙柏瑛, 李卓青.政策网络治理:公共治理的新途径[J].中国行政管理, 2008 (5) :106-109.

[2]李玫, 西方政策网络研究的发展与变迁-从分类到政策仿真[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4 (5) :58-67.

[3]周恩毅, 胡金荣.网络公民参与:政策网络理论的分析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 2014 (11) :100-103.

[4]王春福.政策网络与公共政策效力的实现机制[J].管理世界, 2006 (9) .

【范式分析】推荐阅读:

生态范式07-20

范式05-11

范式创新06-05

科学范式06-10

学科范式06-28

语言范式07-10

范式建构07-23

课程范式08-12

信息范式08-17

范式转型08-21

上一篇:三维动画角色下一篇:黑龙东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