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

2024-05-11

范式(共12篇)

范式 篇1

自新中国成立迄今,高考考试内容进行了多次改革,期间经过范式形成和转换,特别是命题范式的转变,这些历史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当前,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开启, 我国高考命题范式正在发生变化,处在范式转换的关键时期。因此,梳理高考命题的改革历程,尤其是关注高考命题的范式转换,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范式与命题范式

范式(Paradigm)概念和范式理论是由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他认为“范式是一个特定社团的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认的价值和技术的总和[1]”。从哲学意义上来看,范式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普遍观念、一种分解真实世界复杂性的方法[2]。范式概念和范式理论自提出后,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研究的范围包括:教育研究范式的种类[3]、中国教育研究的范式[4]、教育学范式[5]等。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比较宏观的层次,关注的多是教育科学,关于高考命题范式还缺少系统的归纳和深入的研究。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发挥着为高校选拔人才,引导中学教学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高考的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命题。命题是一项由众多研究者参与的科学,这些研究者聚集形成了一个学术共同体, 形成具有一定共识性的命题理论、研究规则和工作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命题领域是存在范式的。由于命题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性质和实践的特点,这决定了命题与一般自然科学研究有着较大差异。具体地讲,在命题领域,范式是指所有命题人员共同的测量目的和技术方法体系,它以原则形式规定了命题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成为命题的基础和指导思想。

高考命题是为选拔人才服务,这就决定了命题范式是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同而发生转换。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个人素质的发展是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变化而有所不同,根据这样变化,高考命题范式也随之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按照范式理论划分,命题范式主要包括命题中的命题意图、试题呈现形式和评价细则三个方面。命题意图是指试题考查的目的和知识,其始终贯穿在命题的全过程中。在命题伊始,命题人员需要明确命题意图,在试题的研磨中,须按照命题意图修改、打磨试题,最后制定的试题评价细则也需要能体现出命题意图。试题呈现形式是试题的情境和题型,不同的试题有着不同的考查功能, 有的功能是题型自身所固有的,而有些功能是根据考查目的延伸进行挖掘的。试题情境则更为丰富,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图表信息、符号代数等载体表达试题的题意和设问。评价细则包括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这是高考用来评价考生的依据,也是对命题意图的实现效度的检验。命题范式的三个方面是命题中核心的部分,也是所有命题人员共同遵守的原则。这三个部分相辅相成,各有侧重。

二、命题范式的转换

根据对命题范式意义的理解,运用范式理论对我国的高考命题进行研究, 可以发现在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的高考中,命题范式发生了重要变化 ,出现了三次命题范式和两次范式转换。第一次是政治立意范式向知识立意范式的转换,第二次是知识立意范式向能力立意范式的转换。

(一)政治立意范式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高考的命题总体上是政治立意范式,所确立的测量目的和技术方法都是为实现突出政治的目的,选拔出思想政治合格的大学生。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年,高考采用的是大学单独招生考试,1951年,公、私立大学参加联合考试。这一时期的高考试题差异非常大,试题没有同一性。1952年, 全国逐步实现统一高考。至1954年,全国统一考试、统一命题的考试格局基本形成。这一阶段的自然学科试题命题要求结合生产实际,并符合当时科学发展的方向,考查中学教材中最基本的内容,考查考生对各门学科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人本社会学科试题受到当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试题情境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选取的背景材料密切联系当时的重要方针、政策和政治、生产斗争的实际,试题内容则要求观点正确,并能反映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命制的试题要既能测验考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程度,又能反映考生的思想实际。如作文试题“生活在幸福的时代里”(1956年)、“大跃进中的新事物”(1960年)等。

这一阶段的试卷题量较少,题型较为单一,各科试题以填空题和主观题为主。这样设计可以对某一知识进行较为深入的考查,同时可以有效考查考生的分析表达能力。由于解答题往往存在不同的解题方法和策略,考虑到评卷时对评分误差的控制,试题在命制时更多采用相对封闭的设计。1964年,教育部在《关于改进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中指出各科试题要拟定一个参考性的答案和评分标准,以供各地在评卷时作参考[6]。此时试题评价细则的制定则更多采用的是分析评分法,一般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为若干环节,然后根据各环节的论述、运算、证明正确与否给分。这样的评价细则对解题过程、整体评估、过程程序和流畅程度重视不够。

(二)知识立意范式阶段

自1978年后恢复的全国统一高考到1998年高考,我国高考命题体现了知识立意的原则,是一种知识立意命题范式。考试的主要命题目的是了解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既要有利于高校选拔高质量的新生,又要有利于提高中学教学质量。在这一较长时期内,高考命题经历了从恢复高考之初到标准化考试的过渡,实现了从考查片面、单一的知识点到全面考查知识的过渡。

我国传统的文化教育注重对“双基”的培养。在恢复高考之初, 为保持中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便于考生复习, 教育部组织和编印了高考复习大纲。大纲包括了语文、数学在内的八个学科,规定了高考命题的范围不超出大纲,并且指出在考生复习时应注意各部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它们的综合运用,特别应着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各科试卷中试题数量并不多,并且是以客观题为主,这样的试卷区分度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试卷对知识的考查不够全面、系统,容易造成人才选拔的相对不公平。

随着参加高考人数的不断增加,为更好地区分考生,命题开始向深、难方向发展,这导致了各地考生出现了“猜题”“题海战术”现象。如数学试卷中有的试题内容涉及了当时并不在考试大纲中的微积分等知识。为纠正此偏向,强调考生重视课本,高考又利用课本上现成结论进行命题。这样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考生将课本上的定理、习题解答死记硬背下来以应付考试。在此背景下,为使高考命题更加科学、规范,高考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1985年,我国开始了考试标准化的改革实践 ,标准化考试是一种按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具有统一的标准,并对误差作出严格控制的考试[7]。高考标准化的试验,除更新了人们考试观念、尝试了分数转换、更新了阅卷技术外,最重要的是带来命题工作的系统革命。标准化考试提出要研究各学科的考试目标,既要注意吸收布鲁姆(B.S.Bloom)等先进教育测量理论[8],同时又要注意学科本身特点, 制定适应我国国情、反映学科特点的《考试大纲》。《考试大纲》的内容包括考试的目的和性质、考试的内容和范围、考试的方法和形式以及样题四大部分。更进一步,国家教委陆续成立了各学科命题委员会,对考试性质、目标和题型功能进行研究,颁布了各学科的《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 ,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 ,提出了考试的内容及能力要求, 并确定相应的题型、试卷结构和样题。与以前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相比,《考试说明》开始将能力列为考查的目标。各学科在学习和借鉴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为代表的教育测量理论,同时结合各学科的自身特点,将考试目标要求更加细化与精确,从知识和能力两个维度进行考查。在《考试说明》中,有关考试目标的描述主要有两个类型,一是借鉴教育测量理论,将知识和能力分开说明。以物理学科为例,它将知识考查要求和能力考查要求分别单列,所考查知识内容通过列表呈现,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9]。A:知道所列知识的内容,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B:理解所列知识的确切含义及其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并能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它们。C:指中学物理中应用较广泛的某些重要概念和规律,要求考生掌握的程度与B相同,但要更为熟练。

试卷中的题型、题量在这一阶段变化较大。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后不久, 高考试题和前一阶段类似,主要以填空题和问答题的组合形式出现。1982年,高考研讨会提出怎样使用选择题。在此后的命题实践中,各学科开始尝试选择题。先是单选题出现,后来出现多选题、填图题等各种类型。随着高考向标准化考试过渡,选择题数量开始增加,各学科题型也越来越丰富。如1991年材料题在历史学科出现,并很快得到广泛推广,成为人文社会学科考试的重要题型。题型的改进与创新, 使得试卷设计和组合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考试说明》颁布以来,各学科对考试的题型和试卷的结构都做了精心的安排。以1994年化学学科为例, 该学科规定高考试卷题型比例为选择题约占55%,简答题约占10%,填空题约占25%,计算题约占10%。此外,化学学科对各种题目的难度也进行了明确规定, 要求高考试卷的试题难易比例为容易题占20%、中等难度题约占60%、较难题目占20%[9]。这样明确的考试规定,给教育测量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这一阶段试题的评价细则也开始发生改变,在主观性试题上,一度为了阅卷时的客观性、标准性,在命题时将评价细则制定得比较细,这样就可以控制评分误差,但是也会成为考生发挥水平的桎梏。1990年的主观题首次制定了“扣题、条理”评价要求。1993年开始采用按层次评价的方法, 并说明文字可与要点不同,只要意思相同即可,而且能做高度概括和正确发挥的可酌情给分。1995年的试题开始采用两者皆可的分类评价法。1996年又规定不必拘泥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 只要含义确切、表达清楚,即可得分。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虽然能力立意开始显现在高考命题中, 但是命题的主要目的仍是重视系统考查学科知识以及考生对知识的熟练程度,注重考查考生对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科基本规律与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呈现出知识立意范式。

(三)能力立意范式阶段

自1999年至今, 我国高考命题总体上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原则,各个能力成分目标清晰,是一种能力立意命题范式。1999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意见》要求“高校招生制度必须坚持改革,主动适应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人才素质能力结构提出要求,着力引导人才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使高考的作用进一步完善。”[10]文件中确立“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在这一阶段,“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其“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教学,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命题原则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认可,其“总体保持稳定,深化能力立意,积极改革创新”的命题风格也得到了充分展示。

能力立意命题范式是指命题时首先确定试题在能力方面的考查目的, 然后根据能力考查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考试内容,设计出恰当的设问方式,从而得到的一类试题形式。能力立意范式对知识范围要求更为淡化,不再单纯强调学科知识的覆盖面,而是注意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辅以学科间的综合考查。能力立意的要求就是要保证让知识考查服务于能力考查,知识考查让位于能力考查。学科化的能力构成代替了知识构成成为这一时期高考的主要考查目的。

伴随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科目的调整,能力立意也经历了发展变化。1999年教育部决定在全国推广“3+X”考试方案。在“X”这个类目中设置“综合能力测试”项目。怎样探索学科内部进行跨学科的考查开始提上日程。针对新的综合能力,《考试说明》对文科综合能力作出了具体的描述[11]。“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试目标指:准确地测量考生对政治、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有的学习能力,科学地反映考生学习的潜质和潜力,有效地区分考生的真实水平。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记忆知识的能力,二是理解知识的能力,三是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能力考查的原则,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学习能力已不仅局限于某一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能力,还包括了综合各学科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2004年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进行 , 各学科能力考查的方式越来越多样, 考查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考查的目标越来越明确。高考命题主要对在高考中考查考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做了大量的尝试。如语文学科的能力描述内容,在原有的5个能力层级上,增加了“探究”作为能力的最高层级,并且调整了“鉴赏评价”与“表达应用”的能力层级顺序。语文学科的探究能力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能力立意的命题带来的另一个变化就是试题类型丰富多样,这一时期的题型分类可以以作答方式和思维方式分类。以作答方式分类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这些题型都是在高考中常见的题型,但是在这一阶段这些题型也都进行了发展和创新,例如多选题经过改变,可以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即在试题中给出多个选择项,要求考生按要求选填这些选项的编号。这样的创新是为了更好地考查考生能力和学科素养,相比以往的试题,考生需要对试题提供的每个选择项进行判断,选出正确的答案。以思维方式分类的题型集中体现了学科的特点,例如数学科中的探究题、开放题等。这类试题命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查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

能力立意阶段试题评价细则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一些在教育测量学中常用的评价细则制定方法开始与各学科结合,形成了具有学科特点的评价细则。

三、能力立意命题范式的意义

能力立意命题范式在高考命题领域具有重要表现,它带来了命题的革命性变化,对命题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提高了对人才选拔的准确性 , 实现了命题的范式转换。在命题范式中,命题者的研究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政治立意和知识立意两种命题范式是某一历史时期内的社会需求所形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命题范式虽然有重大差异,但是研究取向都是基于社会需求。能力立意命题范式的出现,从命题理论基点发生了改变, 从社会需求转向为人的发展。这种转换,既贴近了人的个性发展,也贴近了多样化人才的社会需求,增强了命题的独立性。

2. 开辟了考试测量研究的新领域。如何考查能力成为了能力立意命题中的一个核心研究问题。在之前,知识与能力是彼此独立的。随着能力立意范式的确定,在高考命题中,基本确立了以知识及其应用为依托,着重考查学科能力,通过对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查,考查一般的心理能力的指导思想。随着能力立意命题的发展,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一是关注能力立意命题的实践;二是研究测量效果。

3. 拓展了命题的思路 , 引领中学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在命题选材时视野更为宽广,更多着眼于科学的一般思想方法,着眼于有普遍价值、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或实用背景。命题者关注的是反映能力与潜能的本质特征,解决问题时的思维与操作活动的心理过程,体现思维品质与技能的典型问题,并以其为核心选用题材,构筑试题,使之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容易实现和谐统一的要求。命题思路的拓宽,可以引领中学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有效培养。

四、素质立意———新时期命题范式的建立

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要求,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颁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了纲领性文件。《实施意见》就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出了意见。特别强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对推进素质教育发挥更重要的导向作用,把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放在重要位置,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推动考试评价内容更加科学、方式更加多样,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高考改革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命题又是高考改革的重点。

高考命题范式也正在经历新的转变,即素质立意范式的建立。素质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是突出思想教育,要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鼓励考生自主思考、独立判断,发挥高考试题重要的育人导向作用,促进考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态度,使考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此高考命题应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1.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学科特点,选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试题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法制建设成就,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强对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从积极、正面的角度设计合适的考核点,引导考生正确理解试题背后呈现出的价值取向,促进品德修养的提高和养成。

2. 注重独立思考精神。鼓励学生冲破习惯思维进行思考、打破常规方式进行解决。通过开放式的设问,拓展考生的思维,赋予考生自主选择、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的空间。引导考生敢于运用知识和经验,从各种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辩证地讨论问题的各个影响因素,提出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能做出决策或者提出新观点、新发现、新规律,且具有一定创造性和开拓性。

3. 突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试题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题干内容进行深层的挖掘和分析,其作答应能够体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应能够使用正确的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顺畅、清晰、有逻辑地解释论证和探究过程。

4. 探索改进能力评价方式。根据能力考查的要点和主旨, 研究制订基于学科能力测量目标评价细则。设计多样的、可行的评分方案,确定能力的层级与评分的对应关系,体现能力等级评分的意图,确保评卷体现试题的考查意图。基于能力的评分方案要鼓励考生创新作答,克服评卷采点给分和评分趋中性过强等不足,更好地反映考生思维品质的差异,提高能力考查的效度。同时要有利于阅卷操作,有利于控制评分误差,促进中学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范式 篇2

委托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开发项目的委托单位,以下称甲方)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开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开发项目的受托单位,以下称乙方)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__________日

鉴于甲方需要就_______技术项目委托给乙方进行研究开发鉴于乙方愿意接受甲方的委托从事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有关技术合同的规定及其他相关法律规的规定,双方经友好协商,同意就以下条款订立本合同,共同信守执行。

第一条 项目名称

1.1 本合同的委托开发项目名称为:(本合同所涉及到的技术标的项目的名称)

1.2 技术合同的填目名称应使用简明、准确的词句和语言反映出合同的技术特征和法律特征,并且项目名称一定要与内容相一致,尽量使用规范化的表述,如关于_______技术的委托开发合同。

第二条 标的技术的内容、范围和要求

2.1 本合同的标的技术为:(乙方接受甲方的委托进行研究开发所要完成的技术成果)

2,2 本合同的标的技术是订立合同时甲乙双方尚未掌握的、经过乙方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成果应当具有创造性和新颖性。

2.3 乙方应保证该技术成果具有创造性,即订立合同时该技术成果并不存在,而是经过乙方创造性劳动,探索前人或他人未知领域中的发明创造项目,这种发明创造的项目,可以是世界上的新项目。也可以是国内首创的新项目,还可以是地区或行业中的新项目。

2.4 乙方应保证该技术成果具有新颖性,即该技术成果不是现有技术,没有被他人公开,为公众所知晓。

2.5 甲乙双方应明确本合同开发技术项目的技术领域、说明成果工业化开发程序,比如是属于小试、中试等阶段性成果,还是可以直接投入生产使用的工业化成果;是属于科技理论,还是有关产品技术、工艺技术等。

2.6 甲乙双方应约定标的技术的形式,是属于以技术报告、文件为载体的书面技术设计、资料,还是以产品、材料、生产线等实物形态为载体的技术成果。

2.7 本合同的标的技术应达到如下技术水平和具体指标:(载明本合同标的技术所应达到的科技水平及衡量和评定的主要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等)

第三条 研究开发计划

3.1 乙方应根据甲方的要求,拟定一个比较周密、合理的研究开发计划,包括实施研究开发工作的总体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等,明确约定每一阶段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完成的研究内容、达到的目标以及完成的期限等内容。

3.2 乙方拟定的研究开发计划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1)与本合同标的技术有关的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该领域国内外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

(2)现有的技术基础和条件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研究开发本项目的主要任务;

(4)研究开发本项目的攻关目标和内容;

(5)研究开发本项目应达到的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研究开发本项目的试验方法、技术路线和开发进度计划等。

3.3 乙方应在本合同生效后两个月内完成本项目研究开发计划的拟定工作,并在上述期限内将研究开发计划提交甲方审阅。甲方有权对乙方的研究开发计划提出补充、修改意见,乙方应在一个月内补充、修改完成。

范式 篇3

【关键词】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柔性财务管理范式;比较

一、引言

范式的概念在历史中来源于希腊文,其本身的为共同显示的意思,并且可以引申出一系列的模型、模式、范例以及规范等多方面的意思。范式概念应用于现代理论分析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在各个行业的理论体系中都已经有了完善的应用。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中,范式概念的应用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点,并且不断地与时俱进地进行更新。现阶段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柔性财务管理范式成为了传统财务管理范式的发展和替代,并且其自身管理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这种新的柔性财务管理范式,降低了以往传统财务管理范式中的局限和不足,减少了传统管理范式中,组织管理的刚性,提高了成员的活动自觉性,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发展。

二、柔性财务管理

柔性财务管理其本身主要是指采用自觉地方式,诱导员工形成工作的自觉,并且依靠自觉力量对于财务管理目标进行实现,将企业管理活动进行柔化。这种管理方式,需要对于人类的心里变化和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结合企业的特点,将民主、理性、人性化、科学化等因素进行融入,其较传统的刚性财务管理具有更好的执行效果,是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柔性财务管理工作对传统管理中的一些硬性财务标准进行了改变,并且减少了管理的强制性,将组织的整体意志转变为整体员工的共同意识,进而更好的提高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三、二者的差异

两个管理范式差异性体现在了众多方面,并且随着不同的实行环境而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第一,在两者价值观与管理思想体现上,传统管理范式的主要是以创造财富为基本目的,而柔性财务管理范式则更加关注管理过程的人性化,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工作开展原则,强调管理过程的柔性化,并且针对于实际工作中的内容和问题的反应速度要求较高。第二,在基本理论体现上,传统管理范式更加关注各项工序的衔接与层次化管理,并且以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作为开展管理工作的基本战略。柔性财务管理则更加关注实现多样化的发展战略,并且以占领市场竞争制高点为工作开展的核心内容,在工作中关注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平行协作。第三,在管理方法与模式上。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其更加关注组织结构构成,并且对于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能、责任划分相对明显,管理上采用分权或者集权管理,具有较为严格的财务管理执行。人才的考核与任用上,更关注人才的业务素质,缺乏对人才的业务与管理素质的复合要求。柔性财务管理则认为财务管理工作应该采用柔性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并且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界限实现模糊化,让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突出服务性与协调性。通过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突出财务管理工作所应该具有的灵活性,并且更好地适应市场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对于人才的选择上,其更加重视选用具有高级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加关注人才的长期发展。

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其柔性的体现与财务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关系特点有着密切的练习。在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相应财务管理目标和机会的制定,要结合企业实际业务开展情况来制定。柔性的财务管理模式,则关注企业所处的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于企业的财务活动开展进行引导,创造健康的财务关系,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和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柔性的财务管理工作,将以往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刚性和程序化的特点进行改变,实现了管理过程的柔性化。柔性化的管理可以更好地突出企业的创新意识,让财务管理工作灵活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调动企业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进而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让企业的内部资源配置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柔性财务管理范式实施所必须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

(一)当前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刚性,其管理过程中的人性化手段不多。开展管理工作中,要将费用支出的控制制定合理的标准,避免出现丢失人心的问题。

(二)对于当前繁琐的内部管理结构与流程进行改变,提高管理效率。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中,众多管理层级和繁琐的管理流程,降低了整体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偏低的情况。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依然采用垂直化的管理模式,并且众多管理工作依靠行政命令進行协调和控制,内部管理信息不够畅通,整体管理成本过高。

(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很多财务管理人员在开展日常工作中,仅仅关注自己份内任务的完成,而对于如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不够重视。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从企业出发,并且关心企业的发展,将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进行挂钩,实现共同发展。

第四,战略层面上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中,柔性思维的加入,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要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再配合柔性管理策略,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真正的将柔性管理思想的优势进行彻底的发挥。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应用,是社会发展和管理水平提高的必然需求,是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新管理范式,其自身可以更好地实现民主、理性、人性化、科学化。在新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对于传统财务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之间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对比分析,更好地改进自身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方格飞.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J].中外企业家.2014(19)

[2]杜雪琴.传统财务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对比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18)

范式 篇4

一、关于柔性财务管理模式的分析

这种新崛起的管理方式, 被称作柔性财务管理措施, 它是适应于市场发展的有效财务管理模式, 通过一系列人性化管理, 来实现企业内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虽然这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 具有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所不具备的优越性, 但是由于相关企业的重视意识的缺乏, 不能很好的将它广泛应用。一般来说,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 注重硬指标, 具备一定的强制工作性, 不能很好的实现财务管理系统内部环节的有效协同。不利于日常财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不利于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而柔性财务管理模式的应用, 能够减少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某些弊端, 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而柔性财务管理, 也具有一系列人性化管理特点:注重人性心理, 注重利用人的优点进行日常工作, 工作也有一定的自由度。它是更加科学, 更加适用于现实企业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 在此环节中, 它显现的优越性高于传统的财务管理。后者更加注重一种工作压力气氛, 权利更加集中, 更加注重工作结果。而前者适合营造一种轻松的工作气氛, 其人性化的管理, 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有效分工协作, 有利于提升工作的效率质量, 有利于促进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常来说, 无论是柔性财务管理还是传统的财务管理, 这两者的管理理念的本质不同, 前者更加具备人性化, 灵活性;而后者更加注重工作结果, 具备一定的强制性。概括地说, 柔性财务管理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 无论是职业素质还是情商素质, 要求都是比较高的。而传统财务管理更加重视员工的专业能力、职业素质, 注重公司现实问题的解决。这两者的巨大差异还体现在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方面上, 后者是利用人才的技能, 将其管理与专业相剥离。前者是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性, 可塑性, 它更加注重管理与技能的有效结合, 更加注重管理的过程、效率、质量。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具备一定的封闭性, 而柔性的财务管理自身的特点, 促使它与市场的经济形势相结合, 有利于对目前市场相关信息的学习, 并且不断进行发展学习, 更加有利于时代发展的需要。综合两者所运用的经营成本, 很显然,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成本消耗比较多, 柔性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消耗相对少些, 这与前者的低成本战略, 后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切身相关。

二、关于财务管理中引进柔性财务管理的实际意义

目前来说, 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发展, 对企业运行体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此情况下,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的需要了, 也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这就需要相关企业进行柔性化管理的实施。为了有效促进相关环节进行, 我们首先需要改善我们的观念, 改善相关企业发展的理念, 从而有利于真正改变企业内部管理的方式, 实现柔性化财务管理, 促进企业内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柔性的财务管理模式, 打破了传统财务管理的僵性, 使日常的财务管理决策更加具备灵通性, 更加有利于企业内部经济的可持续运行。柔性财务管理是适合市场发展的需要, 也是目前经济形势下, 企业内部管理的迫切需要, 它的推广, 有利于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柔性财务管理有利于实现企业各部门之间职能的相互协作沟通, 有利于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 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总体布局, 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企业内部环节的优化, 降低企业成本, 实现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 我们需要进行积极的柔性财务管理系统的构建, 在此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借鉴传统财务管理中的优点, 并在此基础上, 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更新, 以确保柔性财务管理系统的建立健全。具体来说, 柔性财务管理系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它的前提只有一个, 有利于企业内部环节的协调, 促进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在此前提下, 根据企业内部的经营文化, 进行改良, 以确保企业内部系统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与柔性财务管理的契合, 这样就能够营造一种符合该企业内部管理的气氛, 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有效发展, 促进企业内部环节的相互融合。

三、对当前柔性财务管理遇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困难的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财务管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了。为了有效保证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健全, 促进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我们需要进行柔性财务管理模式的推广, 它具有一定的弹性、包容性, 能够极好的吸收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中的优点, 促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正常运行。

为了有效的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 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也会有更高要求。具体来说, 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还要有标准的职业素质, 这种素质除了对财务管理工作负责外, 还要有一定的道德标准, 并且要重视企业环节的整体运行。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硬件物质固然重要, 企业员工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 如果不能保证这些优秀人才对公司的向心力, 企业就不利于后续工作环节的展开, 也就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娜.全面预算的柔性管理初探.网络财富, 2010, (03) .

[2].王燕, 刘晓丽.我国实施柔性财务管理的障碍及对策研究.长三角, 2008, (07) .

[3].李紫中, 颜世宏.开发条件下企业柔性财务管理.经济技术协作信, 2009, (11) .

[4].刘淑莲, 牛彦秀.企业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5].王慧琴.企业柔性财务管理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8, (09) .

[6].周青慧.基于柔性视角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国际商务财会, 2010 (6) .

教学新范式心得 篇5

瓜沥镇坎山小学张永祥

小学科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涉及的学习内容大多具有探究性,对学生动手动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这决定了学生预学在教学中的必要性。目前,许多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还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能力普遍不强。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学观念未把教学重心放在教会学生学习上,对如何教会学生预习,如何检测学生的预学效果还未形成一套有效的方法。因此,如何设计布置“预学单”就成了落实教学新范式重要环节。预学单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有效的预学,是在教师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后,经过深思熟虑设计出来的。预学单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环节,展示学生能力,尤其是探究能力方面的考虑。预学单设计要注重:

“强调实验性”。引导学生关注生存、关注环境、关注学习、关注发展,通过探究、实验、创造等实践活动的体验,促使学生实现对现实生活的吸收、综合运用和创造,改变学校教育的封闭性。

“充满趣味性”。儿童的天性是好动好玩,预学作业设计要增强趣味性,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激情、激趣,激发学生探究欲、创造欲,形式活泼有趣的作业,有效激发学生主动作业的兴趣。

“突出开放性”。预学目标开放,不以知识为唯一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预学评价开放,强化“过程”意识,淡化“结果”意识,收获在于学生各方面的锻炼、提高、创新。

“体现整合性”。预学单内容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有效实现目标、内容、方式、结果等方面的整合,提高学生对主动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

库恩的“范式革命” 篇6

一、科学的范式

何谓科学活动,科学是怎样发展的?对于这类问题的传统答案,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是经验不断地被归纳为理论或理论不断地为经验所“证实”;波普尔证伪主义认为是通过经验的“证伪”而使一种理论被另一种理论取代的“革命”。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但都认为科学是在观察实验的检验中前进的,科学的发展仅仅是理论同经验一致的问题.而库恩对此并不认同,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范式概念。这个概念成了他科学观的中心概念,体现他关于科学活动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范式原文来自希腊文,含有“共同显示”的意思,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义。但是库恩从来没有对“范式”这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作过明确的、定义性的解释;而是在不同场合常常做出不同的解释。

在他看来,范式同单纯的理论和理论系统不同,它包含了科学实践中一切影响科学家的话动和发展的认识的、技术的因素。库恩说:“‘范式’一词无论是实际上还是逻辑上,都很接近‘科学共同体’这个词。一种范式是、也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共有的东西。反过来说,也正由于他们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组成了这个科学共同体,尽管这些成员在其他方面并无任何共同之处。”{1}

二、库恩的“范式”革命

库恩否定了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发展是积累的”的观点,也否认了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发展史是突变的”的观点,而是把上面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库恩认为科学发展可以分为“常规科学”和“非常规科学”即“科学革命”时期。

库恩认为,一个学科自出现了一个统一的范式后,就进入渐进性发展的常态科学时期。所谓“常态”科学,就是“常态研究”的科学;而“常态研究”,“就是根据范式而研究”{2}。库恩认为在常态科学时期,科学家集团对于共同的范式坚信不疑,正如同宗教信徒们对共同的宗教教义坚信不疑一样。他说:“常态科学不能改变范式”,“常态研究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现象上都很少要求创造性的东西。{3}”因此它们的任务不是检查范式、改变范式,而是坚守范式,坚定不移地用范式去解决科学研究中的各种问题。

库恩认为,在常态科学时期有时会出现反常现象。所谓“反常”,就是观念与范式的预期不相符合,也就是人们无法用范式对现象作出解释。库恩说:“反常现象也就是不符合预期的现象”,“反常现象的特征是顽固地拒绝被现有的范式所接受。{4}”

随着常态科学的发展,“科学研究继续不断地揭示出乎意外的新现象﹙反常﹚”、“反常现象愈来愈多,并愈来愈频繁”,于是就引起常态科学的“危机”。于是,人们对范式开始怀疑,对它的信念逐渐动摇。库恩认为新范式的出现是危机的终结。“一切危都随着新范式的出现及其被接受而宣告结束的。{5}”

库恩认为,相继与危机之后的是科学革命时期。科学革命就是抛弃旧范式建立新范式。他说:“科学革命就是旧范式向新范式的过渡{6}”。如果原有范式无法妥善解决这个危机,那么专业人员将逐渐修改原有范式规则,并最终“使常只是前者差异集中在明确而较小的范围内{7}”最终,新的范式取代旧的范式,科学革命转变为常规研究。但这个过程远不是一个积累过程,也远不是一个可以经由对旧范式的修改或扩展所能达到的程度。“在这个转变期间,新旧范式所能解决的问题之间有一个很大的交集,但并不完全重叠。在解谜的模式上,也还存在着一个决定性的差异。当转变完成时,专业的视野、方法和目标都讲改变。{8}”

三、对库恩“范式革命”的批判及库恩的回应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经常运用到“范式”这个术语,但是他对于“范式”这个术语并没有明确定义。英国学者玛斯特曼女士作了一个不完全的索引,发现范式至少有二十一种不同的用法,从一种具体科学成就,到一组特定的信念和预想,后者包括各种仪器、理论、形而上学等方面的规定统统在内。夏皮尔曾写道“范式最终似乎包罗了科学家可以做的全部事情,于是断言科学传统受范式支配,似乎就变成了同语反复”。

库恩在1969年的后记中将用学科基质来代替范式:用“学科”一詞是因为它制成一个专门学科的工作者所共有的财产;用“基质”一词是因为它由各种各样的有序元素组成,每个元素都需要进一步界定。库恩将范式分为符号概括、模型、价值和范式四种成分。其中,范式是指共有的范例,“首先指的是学生们在他们的科学教育一开始就遇到的具体的问题解答,包括在实验室里、在考试中或在科学教科书每章结束时遇到的.此外,这些共有范例至少还得加上某些在期刊文献中常见的技术性问题解答。”{9}

此外,库恩认为科学发展过程“是一个从原始开端出发的演化过程,其各个相继阶段的特征是对自然界的理解越来越详尽,越来越精致。但是,这一进化过程不朝向任何目标”。我们要“学会用‘按我们确实知道的去演进’取代‘按我们希望知道的去演进’”{10}。但是批驳的观点认为旧范式仅仅是人为夸张的部分才受到挑战,若把这些纯属人为夸张的部分予以删除,许多理论从来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受到挑战{11}。即前后范式间是朝着自然界“真理”的方向前进的,科学通过不断削减夸张逐渐接近真实。

众所周知,因为对范式模糊性的批评,库恩曾一度放弃这一概念,而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第二版(1970年出版)中引入一个新的术语“专业母体”。但是,当库恩在1988年夏召开的以“解释与人文科学”为主题的会议上宣读“自然与人文科学”一文时,一个重要的事件发生了。在这篇文章中,他坚持认为自然科学,例如天文学,与人文科学一样,都依赖于他们所从事的共同体。这样,他总结道:“因此,让我为关于这一不同划界方法的许多尝试性评论的有关见解下一结论。迄今为止,我仍认为任何阶段的自然科学都基于一套概念体系,这些概念是现代的研究者从他们直接的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那套概念体系是历史的产物,根植于文化,现在的研究者通过训练而入门,并且只有通过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用来理解其他思维模式的解释学方法才能被非成员所理解。有时,我称它为特定阶段科学的解释学基础,你可能注意到在其中一种意义上,它与我曾称作范式的东西十分相似。尽管这段日子我很少使用这个词,几乎完全失去了对它的控制,但为简洁起见,这里我有时将使用该词。”{12}随着库恩的观点,科学成为一次具有重要的历史维度的理智的事业。从前上帝的科学观被抛弃了。

四、结语

库恩的范式理论包含着合理思想,但他把范式说成是一种主观的心里的东西是不正确的。诚然,范式中确实蕴含有许多想象的成分,但是这类想象也是建立在大量客观材料基础上的,而绝非纯粹心里方面的想象。其次库恩断言科学家在常规科学时期应持保守态度,只有在科学革命时期才应有批判精神这是不正确的。既要坚持真理,又要敢于批判错误,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在任何时候不能只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否则,只可能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危害。

库恩通过历史研究发现了科学发展的质变和量变规律,他通过强调量变的重要性和质变的混乱性客观的和开创性地描述了科学的发展过程。但他的不足在于他想把量变和质变完全区分开,即过分的强调范式的革命,认为范式间是不可通约的,而忽略了质变和量变是无法明确区分界线的,而且就区分质变和量变两种概念来说有时也是难以做到的,即范式革命和常规科学的进步有时是难以清晰区分的,不同的范式间的异同有时也不是能一下子说清楚的。这样就感觉库恩走进了自我循环的怪圈。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注释:

{1}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2}{3}{4}{5}{6}{7}{8}{9}{10}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刘钢.科学革命的结构导读[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范式 篇7

一、传统与柔性两种财务管理范式之间的区别分析

企业当前应用的柔性财务管理的范式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 是新时期的财务管理学科中新型的一个领域, 研究者主要是将它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刚性管理方式做对比来命名的, 它利用一种不同于刚性管理中以财务管理制度作为强制性管理手段的方式来进行财务管理, 即它以引领人们在心中形成一种诱导性的力量以及自觉性的约束力的非强制性手段实施管理, 更能够符合现代管理对于人性化以及科学化、理性化管理状况的要求。具体来讲, 柔性财务管理的范式相比较于传统管理的不同之处可以从下面几点来分析:

首先, 柔性的管理范式在组织开展财务活动以及处理相关的财务关系方面于传统的范式有所区别, 即柔性管理采用牵引式的方法, 而传统管理则采用推进式的方法, 柔性管理偏重于非程序化以及柔性化, 而传统管理则侧重程序化以及刚性化。其次, 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基于牵引式的管理方法实施了对于财务关系的不同于传统财务管理的转变, 即不再同传统管理一样利用财务计划来推动财务活动的组织开展以及财务目标的达成, 而是以企业的实时的经营管理动态作为其依据, 来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不断的调整, 以推动管理的优化完善。

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具体工作事项为例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区别, 在当前企业财务人员缩短预算的周期这方面来讲, 柔性管理一改以往的刚性责任中心方式, 而采用了柔性责任中心以及并行工程方法来实施, 即给予企业的科技人员自由地在企业内部进行流动的权利, 并允许他们实时地针对生产经营各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最终达到缩短财务管理的预算周期的目的。这样的柔性管理范式既能提升企业财务人员以及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又能够以一种柔性的人性化管理方法来帮助企业达到总成本的降低以及总收入的提升。

二、企业实施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应具备的条件

新时期, 企业面临着日益趋于复杂的市场环境, 其财务工作必须能够做到对组织活动的范围进行实时的扩展以及将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及时地置入内控工作这样两项工作, 才能够使企业在残酷的市场中实现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与市场动态同步的扩张。而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以市场变动以及企业变化为基础开展管理, 对这种需求恰好能够充分地满足。因此, 企业在当前的发展中利用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来优化传统的管理非常必要。本文下面就谈论一下企业利用柔性财务管理的范式进行管理需要具备的条件:

(一) 柔性管理实施的准备工作

首先, 企业要想推动柔性管理的有效实施, 就必须将本企业中传统的强调以生产为财务工作导向的理念、以产品生产的价格和质量为竞争基础的理念转变为将市场作为财务导向, 通过考虑顾客的各种消费需求, 以全面争取客源量为主要手段来实施侧重于顾客关系管理的财务管理理念。同时, 企业还必须将传统管理中以资金为价值管理对象的观念转变为以人为主体的管理理念, 即充分地尊重人在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作用, 通过加强对于员工的有效管理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从而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 企业要着重地将传统的注重纵向组织结构的管理, 转变为侧重横向组织结构的财务管理, 全面强化企业面对市场各种需求所具有的敏锐度, 以企业的内部信息效率的提升来加强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写作, 从而为企业的柔性管理的实施提供一定的信息灵活性以及人员协作高效性。而且, 企业还要将控制型的传统管理转变为激励和引导性的管理, 彻底地扭转企业为了加强财务控制而对各个部门及人员实施强制性管理的财务管理理念, 充分地采用有效的激励政策来引导和鼓励员工自主地在工作中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力, 从而使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得以有效确立, 也推动企业在高凝聚力的基础上获得更优化的发展。

(二) 柔性管理实施的各项条件

首先, 企业必须针对柔性管理范式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为其确立一个完善的刚性财务管理的体系, 通过管理的柔性以及体系的刚性二者的结合, 来推动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中的松紧结合的实施。

其次, 企业必须要加强对于领导者形象的准确树立, 通过各种对话交流活动的开展, 来全面地扭转领导者在员工心中作风不正、品行不良的形象, 推动领导力量对于柔性管理范式开展的核心支撑,

再者, 企业还要着力提升员工的素质, 在开展柔性财务管理之前, 一定要加强对于员工素质及能力培训的关注度, 而不只是简单地关注金钱及利益, 从而为企业的财务活动开展创造良好的道德与文化氛围。

三、企业当前在实施柔性财务管理时出现的问题

柔性管理的财务管理范式在企业中的实施, 通过各种人性化的手段, 使企业在新时期获得了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健康的发展, 理应在企业中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性应用。然而, 此种普及性应用的实现, 还要依赖于企业对于柔性管理目前在财务管理中实施的状况的准确把握, 即准确掌握各种不良问题, 来推动柔性管理的逐步优化。本文下面就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下分析:

首先, 柔性管理当前的应用还过于刚性, 缺乏必要的亲情性及友好感。企业目前在实施柔性管理时, 仍然存在着过度重视刚性制度体系建设的问题, 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都要求按照规定的程序来进行, 这样企业虽然可能通过强制性的控制达到了对于费用支出的有效把握, 但柔性管理只能名存实亡, 企业的员工根本无法形成对于企业的深厚的情感。这样一来, 柔性财务管理的开展反而在形式上加大了企业的支出。

其次, 柔性管理的实施缺乏高素质的领导者以及有效的组织。柔性化的财务管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其在企业中的良好实施必须借助于了解这方面知识, 且又具备相应素质的领导者的领导力量, 而目前企业在开展柔性管理时普遍存在着对于高能力管理者的缺失。同时, 企业目前针对柔性管理所设置的组织机构过于复杂且主要依靠行政命令来开展工作, 员工之间的交流必须通过多层次以及多种关系才能够实现, 不利于企业内部信息的畅通。

四、结语

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相较于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来讲, 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确实具有较大的优势, 能够满足企业当前发展的需求。但是, 企业必须为柔性管理的开展创造完善的条件, 并且着力解决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才能保证其管理作用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吴伟容.知识经济下的柔性财务管理研究[J].网络财富, 2008 (07)

[2]张湘凌.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研究对比[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21)

[3]王棣华.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比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2011 (03)

[4]汪丹.浅议柔性财务管理[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11 (05)

[5]薛清彦.当今网络经济下传统财务管理的滞后与创新[J].价值工程, 2007 (05)

[6]张亦春.现代企业如何实施柔性财务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1 (10)

范式 篇8

一、财务管理的传统管理范式与柔性范式的区别

根据库恩的范式哲学, 可以从三个层次即模式、方法和技术, 基本定义和基本理论, 价值观三个方面对传统范式和柔性范式进行比较分析。柔性范式的思想主要在两个方面有所体现:一是对财务活动的组织和财务关系的处理来说, 从传统的推进式转变为柔性的牵引式;二是与牵引式结合的财务关系的转变。根据企业的计划去组织财务活动是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 是推进式的财务管理工作。而根据环境变化, 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引导, 对财务关系进行理顺, 以牵引式取代推动式;以合作关系取代债务债权关系;以互利共赢关系取代竞争对手关系。

二、对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系统的比较分析

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通常采用扩展其组织活动范围和将不确定因素置于

其内部控制之下的方式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财务管理的空间和内涵全面扩张的原因是财务管理组织目标复杂化。更为复杂的灵活性和动态性就是这种扩张了的财务管理组织所需要的财务管理系统与从前相对单一财务管理的组织相比具有的优势。

被这种情况所激励, 更多的企业财务管理组织将其结构从稳定的机械式层次结构转向适应的学习型“有机”结构进行调整。柔性管理相对外部需求而言的具有有效性的特点。其有效性体现在“有效”处理环境变化和由环境引起的不确定性财务问题的能力。有效性要通过变化范围、响应速度、经济性等指标来衡量。能在较大范围内快速、平稳适应变化的财务管理系统比那些以很大的费用或较长时间而获得同样变化的系统更具有柔性。

三、财务管理柔性的表现及其实施条件

(一) 财务管理柔性的表现

1、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人的管理, 对此财务管理同样适用。发挥员工的天赋和能力是管理取得成功的关键。但是核心是企业财务精神是文化现象, 柔性化是必然趋势。

2、财务管理的非理性化:规范的、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按照严密的逻辑推理建构, 现在看来这种范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多变的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二) 财务管理柔性的实施条件

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具有相同的目标, 只不过方法上有差异。对于柔性化管理而言, 其基础是高素质的员工, 而刚性化管理则是高水平的管理人员。

四、当前形势下我国企业实施柔性财务管理的障碍

刚性财务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表现在:

1、刚性过重, 缺乏亲情;

2、组织结构繁多, 沟通不及时, 工作效率低;

3、工作人员素质低, 水平差。

五、实施柔性财务管理工作的准备

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的改革,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公司企业的传统财务管理工作也应当做出与之相适应的改变。而对于我国传统财务管理工作而言,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 以便增强我国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第一点就是指我国财务管理工作的思想理念做出了转变, 即指我国的公司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工作思想以及工作理念从以生产为导向的财务管理工作理念过渡到以市场为导向的财务管理工作。长期以来, 我国传统财务管理工作刚性管理模式都是非常注重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的管理工作的, 同时, 十分侧重于产品的生产以及经济生产, 并且我国的传统刚性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以产品的价格以及产品的质量为市场竞争手段。第二点是指我国财务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做出了转变, 即指财务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从纵向结构过渡到横向结构。我国传统的柔性财务管理工作对于公司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敏锐程度要求很高, 同时企业内部信息要具有流动性以及高效性, 企鹅业内部各工作部门也要求注重团结工作, 协调统一, 更加充分地发挥柔性财务管理工作模式的优势。第三点就是指我国财务管理工作的管理方式的转变, 即从控制手段向激励手段过渡。对于传统刚性财务管理而言, 财务控制的管理方式才能保证其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且事实上, 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唯有引导和激励才能提升企业价值, 优化财务行为。最后就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对象的转变, 即指从以资金为主转向以人为主。因为关心员工的尊严和价值实现是实施财务管理柔性化管理的前提。

六、总结

论档案后保管范式 篇9

档案后保管范式的提出有两个直接的原因:一是由于虚拟的电子文件取代实体的纸质文件, 使得文件极易流逝, 难以捕获, 造成有用信息流失;基于实体文件形成者的来源信息和有机联系在虚拟状态下难以追溯和考察, 以至于电子文件背景方面的深层信息和深度知识无从挖掘。而传统的基于纸质文件, 以实体来源原则为核心的档案学理论与档案管理技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难题。二是由于文件数量急剧增长, 造成“文件雪崩”;而且与此同时, 文件的质量大幅下降, 少数有用文件被大量无用文件埋沉, 形成“信息污染”。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人们吸收信息的效率, 增加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难度, 所以必须强化文件鉴定, 剔除无用文件。而传统的“直接鉴定法”———逐份审查文件的内容, 如何能高效地解决海量文件的鉴定问题呢?结果, 人们感到了“信息恐惧”、“知识饥饿”, 传统的档案保管范式受到巨大的挑战[1]。

档案后保管范式由三项基本内容组成 (实质上是三个应对上述难题的策略) :一是新来源观。传统来源原则中的“来源”是指文件形成者, 往往是一种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机构、组织或个人。而新来源观中的“这个‘来源’是指文件的形成过程及背景, 即文件是由谁, 在什么条件下, 运用哪些数据, 为了什么目的, 采用了何种结构形成的等方面的情况”[2]。新来源观促使人们将文件管理的重心从文件产生之后转移到其产生之初或之前, 提前控制和全过程控制文件的运转, 确保文件被有效捕获与控制, 而不会流逝;促使人们将关注点从文件表层的、内容方面的信息、知识转移到其深层的、背景方面的信息、知识。二是宏观鉴定论。传统的鉴定观采用比较具体的、微观的鉴定标准, 要求直接地、逐份逐份地审查文件的内容, 然后决定文件的存毁。而宏观鉴定论采用宏观的、系统的、超前的鉴定标准与方法可以对数量庞大的文件进行“批处理”式的鉴定, 从而极大地提高鉴定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大量地剔除了没有价值或价值很低的文件, 减少了信息污染的程度。三是知识服务。在传统档案管理中, 档案管理人员忠实地保管着档案, 被动地为用户提供档案, 而把如何从数量庞大的档案卷宗中搜寻、获取所需的信息、知识的难题留给用户自己去解决。在利用信息、知识, 创造价值的这个过程中, 档案管理者只做出了极少的贡献, 因而也就只能“坐在凄凉冷清的文件办公室或是静寂的档案架前”。而知识服务要求档案人员“停止扮演保管员的角色, 而成为概念、知识的提供者”, “把着眼点从信息转移到知识上 (探寻、传播、理解) , 从建立数据库到建立知识库上”, “引导利用者从泛滥的具体信息过渡到知识甚至智慧”。这样, 档案人员真正满足了用户的信息、知识需求, 为信息、知识价值的实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而也就可以“重新坐回上帝的身边”[3]。

虽然档案后保管范式是从档案专业自身的视角出发, 为解决档案专业自身的问题而提出来的, 但是它在思想理念方面却与知识管理不谋而合。新来源观的实践目的在于捕获文件, 防止信息流失, 追溯和考察文件的背景因素, 挖掘文件深层的、隐含的信息和知识, 从而为知识服务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宏观鉴定论的实践目的在于提高文件鉴定的效率与质量, 剔除没有价值或价值很低的文件, 提高人们检索、利用所需文件的效率, 增强人们获取、吸收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从而为知识服务提供良好的知识结构。知识服务的目的则是通过更好的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档案服务, 指引用户从文件中获取所需的信息、知识 (甚至智慧) , 从而应用知识、创造价值。由此可见, 新来源观、宏观鉴定论和知识服务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档案后保管范式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是知识服务, 新来源观和宏观鉴定论是实现知识服务的基础和保障。知识服务作为档案后保管范式的核心和最终目的, 体现了关注知识价值、重视提供知识、强调应用知识的思想理念。这也正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念之所在[1]。

参考文献

[1]徐拥军.档案后保管范式与知识管理[J].档案学通讯, 2008 (2) .

[2]冯惠玲.电子文件时代新思维[J].档案学通讯, 1998 (6) .

翻译研究之范式解读 篇10

关键词:翻译研究,范式,建构主义

美国著名哲学家托马斯.库恩 (Thomas Kuhn) 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中提出任何科学发展都有其历史阶段性, 他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其特殊的内在结构, 表示某一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被称为“范式” (Paradigm)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 我国的翻译研究经过近三十年发展的日趋成熟, 学界对建立翻译学这一独立学科的呼声越来越高。把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看待, 其发展历程和其他科学学科一样, 也具有历史阶段性。吕俊教授就认为, 我国的翻译研究在过去短短三十年间, 飞速发展, 经历了语文性研究阶段、结构主义现代语言学阶段、解构主义阶段。 (吕俊, 2001:8) 我们也可以说翻译研究范式的发展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

1 翻译研究范式发展回顾

翻译研究语文学范式具有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其实践还建立在译者的天资上, 认为译者的灵感和直觉在翻译中具有决定性。它把翻译活动和文艺创作都看作是一种灵感的表现, 译者之所以能够翻译出优秀的作品是译者的天生资质起了关键作用。这样一来, 翻译的标准就非常模糊, 翻译评论也并无什么可信有理的评判标准, 而是随感式的评论, 例如傅雷先生的“神似说”和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就可说是这方面的代表性看法。语文学范式的翻译研究太过于重视所谓的翻译灵感, 太过于依靠翻译经验, 其翻译标准也太过主观, 不具有系统的理论支撑, 不可能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一套系统全面的理论。

以彼特·纽马克, 尤金·奈达等为代表人物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在语文学范式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它逐渐被我国学术界广泛接受, 影响深远。结构主义范式的翻译观它主张把语言看作结构严密的系统, 从内部语言学着手探讨翻译, 并且认为语言的共性可使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其翻译标准也以“等值论”为代表。例如奈达提出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地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首先在语义上, 其次是文体上。 (Nida, 1982:12) 翻译标准从此摆脱了主观性, 具有了客观的依据。但结构主义范式的翻译研究过分强调语言的共性, 忽视了其差异性, 过分强调了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之间的二元性关系, 却忽视了翻译所涉及的其它许多十分重要的因素, 如译者主体因素、语境因素、文化差异等。

解构主义范式打破了结构主义范式的封闭性, 并对结构主义作了激烈的批评。。它认为意义并不是语言的句法规则固定下来的, 而是在主体间对话里生成的。解构主义具有强烈的怀疑性和批判精神, 突破了结构主义语言结构的一元视角, 促进了多元翻译观的研究, 从内部语言学转入到外部语言学。这种多元研究范式指出了结构主义的缺陷, 极大地拓展了传统译学研究的视野。但解构主义翻译观也不能构建翻译学体系, 原因在于解构主义理论不指向具体的文本, 它始终是缺乏实践指导的研究, 没有方法论意义。而翻译中所使用的语言显然是现实世界的是经验性的, 翻译活动也显然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如果其理论缺乏实践这块重要领地, 很有可能使翻译研究附庸于文化研究和意识形态研究。另外, 解构主义思潮认为翻译活动所涉及的因素太过复杂, 要真正实现再现原文的翻译活动因多方面因素影响是不可能的。这一观点一方面否认了语言规律的决定性作用, 破除了结构主义的封闭性, 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对语言甚至文化差异性和模糊性的强调, 仿佛在非理性的基础上, 主体个人能动性可无限发挥, 可以说从根本上否认了任何翻译标准的存在, 颠覆了翻译学存在的意义。

2 翻译研究的建构主义范式

翻译研究经历了以上各阶段的发展, 可以说积累了大量经验, 也总结的大量不足。学界也逐渐意识到翻译研究不应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翻译研究最终应从感性走向理性, 从解构走向建构。解构主义范式的非理性虽不能成为独立的理论框架支撑起翻译学, 但它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想武器去发掘结构主义范式的不足和封闭, 使翻译研究从语言的一元性研究转向了包括主体、语境、文化等的多元性研究。不仅如此, 解构主义的内涵除了被我们一贯强调了的破坏性、怀疑性、否定性外, 还具有创造性和“重构性”, 因为它涉及到一系列基本概念的重新思考, 如哲学基础、理性基础、真理观、语言观等, 把翻译研究重新转回到翻译本体, 重建这一知识体系, 形成完备的翻译学。以吕俊教授为代表的国内部分学者主张翻译研究走理性建构的道路, 以哈贝马斯行为交往理论为依据的翻译研究建构主义范式开始发展起来。

翻译研究的建构主义视角的哲学基础是实践哲学, 理性基础是交往理论, 语言学基础是言语行为理论, 真理观是共时性真理。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理论方法论特征在于“重建”。“重建”意味着把一个理论分解开, 然后在新的形式中重新进行整合, 以实现它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哈贝马斯认为这种态度适合那种有着内在缺陷, 同时有没有完全失去合理理性潜能的理论。这正符合翻译研究的现状。

为什么翻译研究的基础是实践哲学?翻译活动究其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翻译是人类交往实践的一种形式。行为交往理论认为人类交往中最关键的概念是“理解”。实践哲学便把“理解”放到了现实世界中, 而不仅停留在文本理论层面, 这体现了一种真正的开放性。我们的翻译研究也因此理顺了关系, 即不是从观念文本出发去理解和阐释人的生存实践活动, 而是从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去理解和阐释文本。

以前我们经历了非理性到理性再到非理性的阶段, 现在实践哲学指导的研究有回归到理性——交往理性。翻译研究的建构主义视角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交往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 所以交流符号的意义和交往行为有互为规定的性质, 人们不仅要尊重语言的规律性, 更要承认和服从社会上已预定俗成的交往行为中共同认可的规则, 即语用性规则。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理论就是建构翻译学的理性基础, 它让观念文本跟现实生活的文本紧密联系起来。它可以指导我们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时注意语境和文化的差异性、译文的可接受性及翻译活动的道德伦理等问题。

和翻译研究的解构主义范式一样, 翻译研究的建构主义范式走出了结构主义只关注语言系统内部结构的封闭性, 转而关注实际使用中的语言, 即言语了, 因此言语行为理论是其牢固的语言学基础。因为言说者常常会带有自己的言说目的、情感判断和价值判断, 言说的语境会因时因地, 因言说对象的不同而改变, 翻译研究应带到具体语境中去看。翻译研究的结构主义范式一概而论忽略了这些关键问题, 因此有不足和缺陷。翻译研究的建构主义范式的突破性的进展在于引导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既重视语言又重视言语, 引导人们开始对实际使用中的语言进行研究。

翻译研究的建构主义范式不再以结构主义的符合性真理观为标准, 而是以共时性真理观为理论基础。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 人们能尽量客观而不带个人感情色彩、价值判断的描述来呈现一种事物, 但人文社会科学显然比自然科学更容易带上主观色彩, 翻译研究也很容易走向众说纷纭的境地。这种情况就应依靠在公众范围内能否取得相同的意见, 即形成“共识”作为判断标准, 这是一种自为的客观性, 这种客观性同样也起到一种“真理”的作用, 即共识性真理。翻译研究的建构主义范式也意识到我们应该以历史当下相对的真理作为衡量翻译研究的标准, 因为这种真理观会随着大众观念的变化、审美情趣的转移或价值观念的改变而改变。翻译研究的建构主义范式能够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

3 结束语

解构主义的翻译研究让学界开拓的全新视角, 也带给学界困惑, 但建构主义的翻译研究带给学界全新视角和希望, 是一次翻译研究的拓展和升华。翻译研究的建构主义范式有其完整的理论体系, 是在分析以往各种范式的不足并汲取它们的经验之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它构想了一个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社会性等特点且研究模式多元清晰的翻译研究新范式。当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翻译研究的建构主义范式也只是翻译研究过程中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信对其合理的研究和评判定会推动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程昭, 高俊华.对哈贝马斯理性重构的解读[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 .

[3]哈贝马斯.交往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0.

[4]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 胡新和,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5]汪奇兵.浅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6) .

[6]吕俊.翻译学应从解构主义那里学些什么——对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译学研究的反思[J].外国语, 2002 (5) .

[7]吕俊.翻译学构建中的哲学基础[J].中国翻译, 2002 (3) .

[8]吕俊.翻译学:解构与重建——论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翻译学的建构性意义[J].外语学刊, 2002 (1) .

[9]吕俊.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10]吕俊.结构·解构·建构——我国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 2001 (6) .

[11]汪行福.走出时代的困境[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

组织变革新范式 篇11

过去几年,一批互联网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展现出某种颠覆力量,它们快速迭代与灵活多变的特质让很多传统企业感到无所适从。扁平化、网状结构、多任务和项目制等词汇变成热门,商业领袖也热衷谈论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传统企业唯恐被替代,甚至开始探索相应的组织变革,比如海尔的“人单合一”。

由于个体能力变强、动态竞争以及跨界融合等新的变化出现,这些变化又与组织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组织代表稳定,互联网带来变化,这二者的冲突才是今天互联网经济对传统企业挑战的本质。那么,在这个新的、易变的互联时代,传统企业和组织究竟该如何应对?

雇佣社会消失,个体价值崛起

李健熙曾针对改革提出一个观点:“除了妻儿,一切皆变。”因为,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未来只能是用来创造。而我认为,创造未来的根本就在于激活人。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无论你有多好的判断,对转型有多大的意愿,假设不能激活人,不能拥有足够的创造力,你就没有办法来面对今天这样的一个市场。

今天,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商业模式的成功是非常关键的。而商业模式的成功,取决于一个组织是否能够建立以客户价值为核心逻辑的组织形态。

另外,很多人在置疑百年来的管理理论和理念,在互联网的技术下是否真的会过时?因为很多人都在谈去管理化、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去KPI。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叫作互联网时代,从背后的逻辑来看,它其实是一个共享经济的时代。

今天的企业遇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形:企业本身必须是一个自媒体,你会发现它的沟通和交互其实是没有边界的。它会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资源,比如出租车行业整体的调整,比如《罗辑思维》。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共享经济已经开始实现。而共享经济另外的一个价值,就是雇员社会将要消失。

随着不断涌现的机会和可能性,人们越来越觉得,雇佣关系会伤害到人们创造力的发挥。所以,对于管理者来讲,原来是雇员需要了解组织的需求,现在是组织必须了解雇员的需求;原来是成员依赖于组织才可以创造价值,而今天其实是组织要依赖于成员才可以创造价值。

所以,你会发现,组织跟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变化:不再是服从和雇佣的关系,而是平等跟合作的关系。

今天的环境变化使个体价值开始崛起,我们需要去管理面对的叫创意精英。

创意精英的出现,使得组织具有更大的创造力。而组织首先要做的,是为创意精英提供一个非常好的组织形态。什么样的组织最受欢迎呢?答案是:更加重视工作挑战和多样性的学习方式;没有等级、层级结构,或者系统的僵化;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可以贡献价值,随时可看到最终结果;能够迅速地学习、涉猎到更广泛的一系列技能的运用。

那么,这样的一种个体价值的崛起,其实对组织管理理论的挑战是非常巨大的,需要解决个体跟组织之间新的关系。其实你如果去看这些新兴的企业,无论是腾讯,还是Google,都是非常好玩的工作体验场所,目的就是为了让个体更自由地发挥创造力。

有三个最重要的趋势值得关注:第一,整个社会环境都在关注可持续性和创造力;第二,技术的发展会让更多的商业模式创新出现,所以组织必须催生很多新的形态;第三,人们价值观的演变。

这三种趋势使得我们一定要去解决最有意思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能够让我变成我们,从个体价值变成整体价值。因为,在新的发展环境中,是先有我,才会转化成我们,是先有个体价值,才会转化成为整体价值。

所以,在一个极为动荡和混乱的时代当中,我们需要强大的领导力,去统领每一个个体来实现一个整体的目标。我们也需要一个非常有效的领导力,能够聚合每一个我,变成我们。

商业环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组织管理面对的新的挑战当中,第一个挑战,你会发现现在所发生的一切也就是未来。今天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就是一切皆变,一切皆存在。现在信息和交流已经变成了最主要的工作。我们必须要在一个互动与沟通的状态下,使得一切都在一种连接当中,然后进行变化。

今天的外部环境,要求你有两个最根本性的转变,就是从资源的视角,转向资本的视角,从消耗占用的逻辑,转向创造共生的逻辑。我用一个词来表述今天的战略,叫做万物生长。

第二个新挑战,我把它叫做同质化的市场,我们今天这个市场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具有更大的同质性。

组织需要应对的第三个挑战,也是最巨大的一个,就是自主的个体。如今,每一个个体都会特别强调他的独立性、自主性,也特别在意自己的价值观,以及个体的能力。

很多人会担心,如果都是这样多元的、独立的个体,我们怎么去让他拥有责任呢?我想这一点不需要大家太过担心。我在跟公司的新员工还有年轻的学生交流时,发现他们比我想象的更具有责任心和创造力。这种责任心,与他们天性中的自由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的创造力是超乎你想象的。所以,自由与责任的融合,也是个体能成为自主个体的一个核心元素。

到今天为止,可能我们还是要接受这一点:组织的目标处于核心的地位。但最重要的改变是什么?就是个体的能力变了。

组织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个体能力的释放

在个体能力没有改变之前,个体要依赖于组织,服从于组织的目标。可是当个体的能力改变之后,组织要开始依赖于个体,组织目标的实现其实要依赖于个体能力的释放。

对于这一情形下组织管理的新属性,我把它界定为四个方面:

第一,平台属性。你想要把组织的平台属性打造出来,必须非常认真地做两件事情:信息共享和责任固化。我喜欢张瑞敏说过的一句话,叫做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员工自主经营。我们在平台当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每个责任固化下来,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发挥他的作用。

第二,开放性。开放性能够很好地去解放每个人的价值和能力。

第三,协同性。这是今天的组织管理必须要做的,这需要企业管理者有两个能力—流程重组和目标承诺。我之前参观了西班牙的一些好企业,发现它们都在做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如何让员工幸福。

提升员工的幸福感,需要组织在两件事情上花功夫,一个就是组织要有支持资源给到员工,让员工感受到这样的帮助。另外一点,努力让员工拥有主人翁的这种感受,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在组织里是真正的主人时,幸福感是会提升的。

第四,价值网络的构建。所谓价值网络其实就是一种生态系统。

持续的变革,是今天管理者核心的工作

如何为组织打造新能力?

第一,持续的变革,是今天管理者核心的工作。你必须是一个布道者,因为今天非常的混乱,需要价值认知共识,你必须引领大家,然后需要你非常的坚持,你必须不断地向自己挑战,带领大家迎接所有的挑战。

组织新能力的打造中,第二个要求叫做激活文化的能力。对于组织和企业的成长来讲,其实最终的障碍不是资金,不是技术,而是文化。我特别欣赏柳传志对30年联想发展做总结的那句话,他说,如果让他总结联想30年有什么东西最值得称道,那就是联想拥有一个发动机的文化。我觉得这是激发组织活力最根本的一个部分。

在激活文化当中,还应该要有一种信任的建立。我们怎么才能让人们彼此之间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呢?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来讲,是需要让大家看到改变带来的好处。

接下来,还需要容忍分歧。如果我们不能够容忍分歧,就没有办法去拥有一种建设性的冲突。如果按照富列特的观点,一个组织没有建设性的冲突,其实也就没有办法拥有这种活力了。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激活文化,除了像联想拥有发动机的文化之外,还一定要能够建立信任,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容忍分歧。

最后一个对于组织新能力的要求,就是与对的人在一起。在我看来,对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就是不固守经验,愿意创新与担当;自由,但是绝不忘记责任的人。我把这种人称之为对的人。当我们拥有这样对的人时,你就会发现,你可以去解决复杂性,可以去面对复杂性。

叙事文本教学范式探析 篇12

观念不放, 就等着用人单位签约, 这对很多人已经很不现实。如果高职学校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 不仅会对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果造成浪费, 也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高职技术学校不仅要向企业输送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更要鼓励他们勇于开创自己的事业, 并为他们创业提供必要的财力和人力支持。只有这样, 才会让高职技术学校的学生解除后顾之忧, 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敢想敢干, 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为学校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泰州机电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促进学生思考、表达:人物、事情、结果。即人物———刘翔, 事情———110米栏比赛, 结果———战胜约翰逊。借助这些关键词, 学生可以把自己通过整体阅读获得的文本信息进行迅速加工, 提取出文本最主要的信息, 把握文本讲述的事情。这种“用词思考, 用句回答”的方法, 不但给了学生一个可借助的思维触发点, 降低了思考难度, 也节省了思考的时间。

(2) 善于梳理, 理解故事情节。叙事文本不但要把握最主要的梗概信息, 还要帮助学生通过读书, 理解故事情节。《翻越远方的大山》一文的主要情节是:闻名———碰面———并肩———过招———超越。二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如何避免学生把握不全面呢?在二读文本时扶之以“时间、人物、事情”关键词, 让学生读书思考, 讨论交流, 辅之以画图、填空, 形象感悟, 把握故事情节。即刘翔刚练跨栏不敢奢望超越约翰逊———2001年第一次碰面刘翔暗下决心追赶约翰逊———2002年第一次并肩比赛刘翔遗憾摔倒看背影———2003年近10次过招刘翔缩小与约翰逊的差距———2004年刘翔打破纪录超越约翰逊。借助于“时间、人物、江苏淮安●朱春年1江苏常州●顾迪2

事情”关键词,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理解轻松, 快速, 有效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3) 促发想象, 激活人物形象。叙事文本主要讲述的是事情, 但事情都是随人物的活动而形成的。所以在阅读、理解叙事文本时, 有必要抓住和把握人物形象。在《翻越远方的大山》一文教学中, 主要人物是刘翔, 次要人物是约翰逊。对于刘翔的形象的把握主要借助“心理活动”与“赛场下的刘翔”关键词激活人物形象, 促进学生感受、想象。首先是感受“心理活动”。其次是想象“赛场下的刘翔”。对于次要人物约翰逊主要借助“远方的大山”与被超越后“行为举动”关键词促进学生感受人物形象。

(4) 情理交融, 说出读书感受。在把握事情梗概, 理解故事情节, 激活人物形象的基础上,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读书感受当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但由于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差异, 如何尽可能地让学生的读书感受比较深刻、全面, 真正实现思维训练的目标呢?在《翻越远方的大山》一文教学中, 借助于“人物、过程、结果”三个关键词作为触发点, 激发学生全面、深刻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借助于“人物”说说自己体会到的人物的行为举动表现出的精神品质;通过激发学生为摔倒的刘翔送安慰, 为胜利的刘翔送祝贺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真诚感情。

(5) 巧施点拨, 懂得文章章法。叙事文章的记述要做到条理清楚, 内容具体, 主题鲜明。阅读叙事文章要读懂文本叙述的顺序, 讲述的主要事情和体现的主要情感、道理。在《翻越远方的大山》一文教学中利用“时间顺序、心理活动、情感道理”三个关键词促进学生读书思考, 悟得文章叙述顺序, 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借助具体事情讲述抒发成功的喜悦和敢于挑战、不断超越、实现理想的深刻道理。

(6) 自主实践, 拓展延伸巩固。沟通课堂内外, 借助于文本, 超越文本, 走向生活学习语文是有益且重要的方式。利用生活资源进行拓展阅读、学习是课堂的延伸, 是积极的巩固。在《翻越远方的大山》一文教学的拓展延伸阶段, 围绕收集“基本资料”, 了解“2008奥运挫折”, 展望“2012新征途”“祝福刘翔”几个关键词让学生带着情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以上《翻越远方的大山》课例教学, 力求交给学生一个可以借助的读书思考的扶手, 学会阅读叙事文本, 学会抓住关键词进行思考。这可以培养读书思考的能力, 有序表达的能力, 自主学习的能力, 既“授之以鱼”, 也“授之以渔”。

上一篇:病害修补下一篇:教学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