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范式

2024-09-13

活动范式(共10篇)

活动范式 篇1

所谓长周期科学探究活动, 是指现行教科版小学《科学》中的相当一部分探究活动需要冲破课堂40分钟的时空樊篱, 超越科学探究的“建筑围墙”, 开展课内外联动探究。撷取此类内容, 重新梳理归类, 可将其粗分为“观测与考察”“种植与饲养”“设计与制作”三大板块。在面对诸多类型的探究活动时, 传统的、固定的、拘泥于课堂时空的探究模式只能让这些展示型、竞赛型、长周期探究等课型浅尝辄止。为此, 依托学生主体、课堂教学实践和丰富的硬件资源系统, 提炼出相对应的三种学习范式:基于汇展交流机制的探究范式、基于技术跟踪机制的探究范式、基于竞赛激励机制的探究范式。我们试图通过这样一种尝试, 追寻一种“好的课堂”, 教学诸因子之间相互交融、紧密相连, 进行着信息能量的输入输出等各种交流。

一、“观测与考察”板块——基于汇展交流机制的探究范式

“观测与考察”的内容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是一个重头戏, 每一册中或多或少都有涉及。比如三上的《校园的树木》、五上的《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六下的《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等等。此类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 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实际, 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认真细致、与人合作、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然而, 受各种因素限制, 这一部分活动的实际开出率极低。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应该从硬件设施建设入手, 完善科学探究资源体系的创建, 另一方面可再通过汇展交流机制激励督促活动的正常开出, 最终形成适宜此类活动开出的探究范式 (见图1) 。

(1) 场地选择是开展“观测与考察”活动的首要问题。我们应该从内容出发, 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和组织方式, 选择合适的校内外探究场。比如观察校园动植物, 可运用科技种植园和生态池塘;测量天气数据, 可运用校园气象观测站;考察河流和生态环境, 可运用校园周边的小溪、公园等。

(2) 要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带着活动方案去开展观测考察, 而非漫无目的地旅游、踏青、观赏。因此, 活动中方案的制订显得尤为重要, 这将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正常开出和成果的汇展交流。一般情况下以指定四人组或自由组合的方式为组织形式, 厘清活动的目的、方法、表述方式等内容后再行动, 部分校外活动还必须由两名以上的教师带队。在观测考察过程中, 受场地环境、活动人员等多重因素影响, 有可能还会随机调整方案, 应用新的策略方法, 形成动态目标。

(3)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均属汇展交流, 让学生根据主题搜集整理资料, 写出报告文稿, 在全体学生面前表达自己的研究发现。可以是少数学生讲给大家听, 也可以是多数学生参与的交流活动, 活动还可以是一种资料张贴展示的形式。汇展交流可安排在活动结束后进行, 也可随着多次观测考察活动分期开出, 关键在于要营造一种民主的、科学交流的氛围, 让学生尝试、体验科学交流活动的精神享受与乐趣。

(4) 观测与考察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的机会, 更接近生活实际, 其教育迁移更具有显性意义。如:考察学校周围新发生的与科学教育相关的事件、工程、环境问题后, 引发孩子们自觉到社区做义务宣传等。

综上所述, 开展“观测与考察”类的长周期科学教育活动, 不在乎孩子能掌握多少科学知识, 在乎的是孩子亲历活动后的内心体验和能力发展。在孩子们的兴趣、积极性被充分激发调动后, 他们对活动的钻研就会更加投入、更加深入。学习气象知识、观测天气现象、考察环境等活动会逐步成为学生们喜爱的科普项目, 孩子们的实践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二、“种植与饲养”板块——基于技术跟踪机制的探究范式

俄国哲学家、作家赫尔岑曾经说过:“科学是到处为家的, 不过在任何不播种的地方, 是绝不会得到丰收的。”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内容与种植饲养有关, 三上有《植物》《动物》两单元, 三下有《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命周期》两单元, 四下有《新的生命》单元、五上有《生物与环境》单元、六上有《生物的多样性》单元。其中, 部分活动需要开展长时间的观察和探究。如何在科学课上给学生提供机会, 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饲养活动, 从中获得直接感知和技能、乐趣方面的发展, 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为此, 我们在校园内注重种植园、生态池塘、班级生态角等硬件建设的同时, 提出“技术跟踪”这一保障机制, 建构与之相适的探究范式 (见图2) , 力促孩子们的课外种植、养殖活动能做到亲历亲为。

(1) 种植和饲养是小学生乐于从事的实践性活动, 活动前充足的材料准备是活动正常开出的第一要素, 比如准备种植所需的种子或幼苗, 饲养所需的动物卵或小动物等。当然, 准备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其中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创设情境也应该视作活动前的准备之一, 其目的直指学生的心理动机和情感。教师充分利用种植、饲养活动中的载体, 创设真实的探究情境, 明确探究任务, 激发积极情感, 培养学习兴趣。

(3) 科学建模就是把生活事件建筑成科学问题的模型。种植、饲养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花匠、农民、饲养员, 而是以此为探究平台展开科学问题的探讨。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 师生再共同开展活动。

(4) 种植、饲养活动在实施过程中, 因各种主客观因素半途而废是一种常见现象, 也是最令人担忧的。因此, 在此范式中提出了“技术跟踪”这一保障机制, 主要涵盖两层意思:一是活动自始至终提供必要的材料、技术指导, 二是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必要的跟踪、监督, 明确任务, 形成动态性目标。

(5) 在交流迁移环节中, 教师可指导学生整理观察日记, 进行手编报的编写、广播稿的投稿播出, 发布到博客或Q Q空间等, 让更多的人参与我们的种植、饲养过程。同时, 还可将这些活动以及成果应用到生活生产实践之中, 迁移到家庭、学校和更广的范围之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譬如, 依照上述范式带领孩子们养蚕。饲养前可作好准备:种植园中有一片种植了两三年的桑树, 已可采摘;四月底联系农科院, 购买到健康的蚕卵, 在实验室统一孵化;完成第一课的教学, 作好观察饲养指导。待到二龄蚕或三龄蚕时, 下发给每位学生五条蚕宝宝和一张桑叶。实验室内剩下的蚕宝宝利用种植园中的桑叶继续饲养, 若学生饲养不当造成死亡, 还可用死亡的蚕宝宝到实验室换取活的蚕宝宝。同时, 教师还应配合蚕宝宝的生长情况, 调整教学进度, 进行灵动的教学安排和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同时, 在班级博客中开辟专栏, 上传优秀的饲养日记、照片等。让学生以养蚕的直接经历为基础, 运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的生命周期。通过上述案例, 我们便能感悟到“技术跟踪机制”在“体验生命”类探究活动中所起到的保障作用。

三、“设计与制作”板块——基于竞赛激励机制的探究范式

“设计制作”板块内容隶属于“设计与技术”领域。设计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种生产实践活动。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 解决实用问题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让孩子们亲历以设计为特色的技术和以探究为特点的科学相并存的过程, 发展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同时, 再辅以“竞赛”这一有效的激励性机制, 扎实有序地开展科学探究, 形成学习范式 (见图3) 。

(1) “设计与制作”相关内容在教材的呈现往往会有这样两种规律:一种是在课文的结束部分, 如五下《时间的测量》单元第7课“做一个钟摆”最后部分要求做个一分钟摆30次的“钟摆”;还有一种就是单独成课, 如学习了该单元前几课后, 就出现了第8课“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开展此类活动要高度重视认知积淀, 包括活动前师生现成建构的, 以及学生之前就具备的前概念和操作技能。

(2) 明确制作任务也就是明确探究主题, 如制作要求, 需要符合某些特定需要, 都应作重点说明。在这一环节中尤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起探究、制作的欲望, 故而将“竞赛”这一元素渗透到整个活动范式。有了这样的原动力, 学生才会去主动的制订方案、准备工具、搜集材料、尝试制作, 直到制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在这一流程中还应该充分利用制作团队的力量协同, 这个团队并非单指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 还包括家长、专家、社区资源, 以期形成一种动态目标。同时, 还应凸显对工程设计环节的重视, 因为设计可以展现人的多种理解和创造, 也能让技术从无形到有形。它具体包括材料的设计、测试方式设计、结构的设计、外观的设计等诸多方面。

(3) 竞赛激励应该是一种多层面的竞赛, 包括个体之间、组际之间、班级之间, 每一个层面未必都要教师出面组织。在层层递进的竞赛过程中, 学生必然会进行多次设计制作, 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体验成功的乐趣。

(4) 最后, 评价迁移阶段要引导学生对不同设计方案和制作工艺实物予以测试与评价, 让学生意识到人们精巧设计所带来的更大收益;要通过教师或学生结合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行总结提炼, 总结对象可以是制作技能, 但更重要的是总结科学实践的方法、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畏失败的精神……同时将这样的一种收获迁移到家庭科技教育、校园科技比赛、社区科技比赛之中。

“设计与制作”内容板块中利用基于竞赛激励机制的范式开展科学探究, 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既充分挖掘教材中现有的课程资源, 又充分利用校园内匹配的科学探究活动资源体系, 如科技制作坊、探究实验室等;另一方面是这样的活动范式使原有的学习方式更加丰盈灵动, 将孩子带出课堂, 让孩子走进生活, 真正实现科学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技实践体验机会。

教学有模, 但无定式, 贵在得法。尽管我们针对各类长周期科学探究活动提炼了三种操作范式, 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依据范式流程按部就班。在教学实践中, 还可视制作对象的能力水平、培养目标的指向性、活动过程中的随机生成, 进行增删、调整。同时, 提炼新型探究范式的目的并非要全盘否认新课标提出的主流探究模式, 而是对原有科学探究模式的一种补充、一种细化。这既为授课教师提供一个宽裕的施展个人才能、展示个人风格的空间, 又能让他们避免遭遇到削足适履的尴尬而拘泥于某一具体的操作方法, 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广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活动范式 篇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原来的“双基”改为“四基”,即: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与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并列,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教学的一个更加直接的目标和追求。

“图形与几何”这部分知识内容丰富、应用广泛,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二学段,较为全面地设计了四方面的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学习这部分知识,不仅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和分析推理能力,而且能让学生积累多角度认识图形和刻画现实世界的经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推理的力量,发展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接下来我结合执教的《有趣的测量》,谈谈基于小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范式。

《有趣的测量》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测量这部分内容,这节课是以一道解决问题的形式呈现,主要是研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将问题解决视作借助先前所获得的基本的方法性的经验新问题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一:借助已有经验,生成问题

1、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知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课件出示一个牙膏盒、一个常见的正方体魔方)一个牙膏盒的体积怎么求?一个魔方呢?(牙膏盒和魔方都是规则物体,只要知道它们的长、宽、高或是棱长,它们的体积都可以借助公式直接计算。)

2、生活中还有很多不规则的物体,例如橡皮泥,土豆……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测量”。

长方体牙膏盒的体积和正方体魔方的体积的测量是学生之前已有的经验,这些规则物体的体积是孩子们在经历了具体的活动之后留下的,也是反省之后形成的经验,这些经验的积累是学生获得学科发展的源泉。复习铺垫旧知,帮助学生唤醒已有经验。而问题“例如橡皮泥,土豆……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呢?”的及时提出,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积累的经验不仅可以解决一眼看到规则物体的体积,即使是不规则的物体,只要它们容易变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也会借助已有的经验转化解决,像橡皮泥等可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以后求体积。把不规则的橡皮泥转化成规则的物体求体积。

教学环节二:探究新知,发展操作经验

师:像芒果这样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生一:先在瓶子里倒入水,再把芒果放入水里,芒果的體积就等于排开水的体积。

生二:把芒果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记录放入前后水的体积,芒果的体积就等于排开水的体积。

请小组内同学讨论并制定测量方案,教室里借来了大小的烧杯、量杯,买来了芒果。借助量杯计算芒果的体积开始了……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关注孩子的不同情况及时引导学生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例如注意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最低处平行,测量时要注入整数体积的水,既方便读数,又能减少误差。)

小组汇报测量方法。一个同学汇报,组内同伴演示实验过程。教师板书测得的数据,体验得出:芒果的体积=放入后水的体积-放入前水的体积。

像芒果等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水上升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从隐性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环节三:拓展提高,发展思维经验

师: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身边可能没有类似烧杯这样的容器,却有一个这样的容器(出示没有刻度的长方体玻璃容器),能不能求得芒果的体积呢?

生1:先测量长方体的长和宽,再倒入适当的水,量出水的高度,放入芒果,记录放入后的水的高度,求出放入前后水的体积相减就可以计算出芒果的体积。

生2:先测量长方体的长和宽,再倒入适当的水,记录放入前后的水的高度,求出高度差,用长乘宽乘高度差就等于排开水的体积,也就是芒果的体积。

形成方法后,出示一个例题: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在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知识归纳,介绍排水法。水是液体,把物体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能排开一部分的水,而排开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放入物体(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的体积。我们只要计算出排开这部分水的体积,就可以间接地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了。

在这一环节中,我对教材适当拓展,将烧杯变成长方形玻璃容器,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会很自然想到借助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求出放入前后水的体积,然后相减就会得出体积差。部分孩子还会想到不用求放入前后的体积,只要量出放入前后水的高度,高度差乘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也就是说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等同于上升的那部分长方体的体积。等积变形,转化的思想就很自然地让学生体会到了。

教学环节四:内化延伸,沉淀数学经验

体会排水法的使用范围:刚才我们借助排水法可以很容易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那是不是说所有不规则的物体都可以借助排水法求体积?想一想,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怎样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向学生抛出特定情境下的某些问题,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让学生进行个体的自我反省而形成,这种经验的积累带有明显的“再抽象”,在加工的痕迹,直接影响孩子获得基本活动的质量或者准确度。不是所有不规则的物体都可以借助排水法求体积,或者说排水法有它的适用范围。换句话说,还有一些物体,如兵乓球,冰块等物体求体积,还要继续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经验的沉淀和积累。

活动范式 篇3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能促进课程的常态运行、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的区域推进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实际可行性的立体网络式范式:其纵向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开发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施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评价范式;其横向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教师评价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学生评价范式。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开发范式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 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后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操作,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2. 怎么结合——围绕着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就同一主题相融共同目标要求, 又突出课程特点: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研究可以达成课程的多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有利于减少课程开发的重复建设。实践证明——既能有效开发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又突出各自的特色。

(2) 困惑: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的尺度把握及针对性有待深入探讨研究。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的选择都以学校为基础, 以学校所在社区为依托, 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 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学习系统, 从而拓宽学习空间,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2. 怎么结合———将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 (从空间分布) 、显性课程资源与隐性课程资源 (从资源存在方式) 、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课程资源 (从资源功能特点) 进行结合, 其操作流程:课程资源调查—开发策略—开发程序—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资源共赏。

(1) 课程资源调查:学校历史文化、物质资源, 校外地理自然资源, 地方 (社区) 多元文化资源, 社会物质资源, 各种人力资源, 网络资源等。

(2) 开发策略:主要包括已有课程资源的开发 (分可直接利用的课程资源和须调整、过滤方能成为课程资源的) 与新资源的开发。

(3) 开发程序:一般来说, 课程资源的开发须经过确定相关机构和人员—制定资源开发计划—申请与审批—组织实施开发。

(4) 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编制《资源管理挡案》, 把课程资源的类型、所有者、获取方式和使用事项等登记造表、分类整合存挡。

(5) 资源共赏:依据《资源管理挡案》, 整合开发利用。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渠道进行合理的规划, 使课程资源得以有效的整合, 既利于学校统一管理, 又实现资源共赏,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 困惑:有些课程资源既有教育因素, 又存在着非教育因素, 如何把握放大资源的优势特征, 严格控制其中不合理的非教育因素的开发策略;如何把握资源开发的选取典型对象、适度开发、因地制宜等。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施范式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结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通过主题设计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 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 怎么结合——主题由师生协商共同选择和确定, 主题的实施过程是师生合作开发、共同设计与互动实施过程。其结合虽无固定的实施模式, 但实施过程中基本环节步骤是:选定确立主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价反思。

(1) 选定确立主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集体讨论选定确立主题, 其原则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贴近学生的生活;二要学生感兴趣, 能吸引学生去研究;三是主题所确定的活动内容可行, 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时间、经费等因素。

(2) 制定方案:通过合作小组集体讨论、研究撰写活动主题方案, 提交指导师指导、修改确定。活动方案的制定必须完善和可以操作;方案应包括活动主题、问题背景、活动目标、实践内容、研究方法、所需资料、人员分工、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等。

(3) 实施方案:方案的实施过程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自主实践, 主动探究。同时撰写活动日记, 及时收集活动资料;要制作档案袋, 以保留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要及时交流, 取长补短, 资源共享。

(4) 评价反思:整合加工, 即根据体验或研究报告的需要, 在老师的指导下, 活动小组的全体成员对前期所收集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和加工, 以便于用事实说明或验证活动所要得到的结论和推论。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通过主题设计有效结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有的、相互交叉的内容, 主题的内涵宽泛性和丰富性, 所开发的校本课程, 就能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依据主题内容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就能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与学校特色, 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群体, 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 困惑:如何把握深入挖掘主题内涵的宽泛性和丰富性, 以及主题设计、方案制定的可行性?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结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如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是实施校本课程的重要活动载体, 同时在实施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依赖于学校开发, 也依赖于地方管理。通过实践活动, 更有效地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等相结合实施。

2. 怎么结合——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搜集、甄别、筛选、评价、检索、应用、发布、交流等环节的能力, 强调亲身参与、经历、感悟。其实施流程:课题的内容、组织形式等→实践活动→发现问题→我们实践的结果、建议。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实践活动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 更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注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真正实现“理想课程”向“实际课程”的转化。

(2) 困惑: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 去理解和感悟生活, 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其安全责任谁负?另外, 实践活动基地目前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结合研究范式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均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 即通过评价及时指导和帮助师生改进教与学的活动, 发挥导向和监控作用, 同时突出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功能。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教师评价范式

1. 评价原则:

发展性原则——将评价立足点放在教师的未来发展方面, 考虑教师的发展需求;立体性原则——即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反馈性原则——重视各个层面的沟通, 评价过程务必是一种多向交流反馈过程;互动性原则——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

2. 评价内容与方法

3. 注意事项:

一是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恰当处理业绩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关系;三是统一的评价标准与个体化评价相结合;四是加强评价中与教师的沟通, 促进教师对评价的积极参与。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学生评价范式

1. 评价原则:

发展性原则——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 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 重视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多元化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动态性出发, 多视角、多向度、多层面、多侧面地认识问题, 以达到促进评价对象发展的目的;全息性原则——评价必须反映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全部信息;差异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在评价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

2. 评价内容与方法。

3. 注意事项:

一是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多用肯定性评价, 激发学生主体自我发展的意识, 发挥评价激励、反馈、调整功能;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 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课程相关的单位或社区评价等,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评价标准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三是评价内容全面化, 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 还注重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 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等;四是评价角度过程性、发展性, 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因人施评, 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得到发展;五是采用观察、调查、作品展示、作业设计、项目活动报告、参与情感记录、学生日记、情景测验、成长记录、指导师的意见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四、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理论价值

我们从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出发, 从理性的角度推导我们当前的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途径, 解读和验证建构主义“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认知建构过程”;研究和实践人本主义“全身心的学习”;实践和运用智力多元理论“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等理论。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实践意义

在开发典型案例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 归纳出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范式。有效地常态化地实施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使学生、教师、学校都得到发展。

1.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对教师来说, 既是一大挑战, 因为它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是机遇, 是促进自身发展的载体, 有助于教师更新理念, 有助于重新认识学生, 有助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 有助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研究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教师扩展文化结构和提高文化素养。

2. 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使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 通过确定主题进行实践活动, 培养兴趣、锻炼能力、发挥特长, 在实践中去理解和感悟生活, 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更好地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怀地域文化、关注环境和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同伴互助、分工合作, 形成人际关系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3. 学校文化特色的构建。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是由学生、教师、学校和其他社会成员共同设计并协同进行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活动, 为学校课程建设和特色形成创造了有利平台, 一是对于人的整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得到体现, 有效改变学校教育中的单一性, 为学生构键了一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 形成个性化的特色学生;二是拓宽教师知识文化结构,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形成“横”广“纵”深、独特教学风格的特色教师;三是加强学校与社区、社会的联系, 形成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同时, 学校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要素发生积极的变化, 从而构成特色校园文化。

摘要:有了合适的校本课程, 无疑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反过来, 有了成功而且丰富的实践活动案例, 又为下一轮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编撰, 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范式研究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05.

[3]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4]魏国栋, 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5]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活动范式 篇4

【关键词】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柔性财务管理范式;比较

一、引言

范式的概念在历史中来源于希腊文,其本身的为共同显示的意思,并且可以引申出一系列的模型、模式、范例以及规范等多方面的意思。范式概念应用于现代理论分析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在各个行业的理论体系中都已经有了完善的应用。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中,范式概念的应用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点,并且不断地与时俱进地进行更新。现阶段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柔性财务管理范式成为了传统财务管理范式的发展和替代,并且其自身管理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这种新的柔性财务管理范式,降低了以往传统财务管理范式中的局限和不足,减少了传统管理范式中,组织管理的刚性,提高了成员的活动自觉性,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发展。

二、柔性财务管理

柔性财务管理其本身主要是指采用自觉地方式,诱导员工形成工作的自觉,并且依靠自觉力量对于财务管理目标进行实现,将企业管理活动进行柔化。这种管理方式,需要对于人类的心里变化和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结合企业的特点,将民主、理性、人性化、科学化等因素进行融入,其较传统的刚性财务管理具有更好的执行效果,是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柔性财务管理工作对传统管理中的一些硬性财务标准进行了改变,并且减少了管理的强制性,将组织的整体意志转变为整体员工的共同意识,进而更好的提高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三、二者的差异

两个管理范式差异性体现在了众多方面,并且随着不同的实行环境而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第一,在两者价值观与管理思想体现上,传统管理范式的主要是以创造财富为基本目的,而柔性财务管理范式则更加关注管理过程的人性化,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工作开展原则,强调管理过程的柔性化,并且针对于实际工作中的内容和问题的反应速度要求较高。第二,在基本理论体现上,传统管理范式更加关注各项工序的衔接与层次化管理,并且以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作为开展管理工作的基本战略。柔性财务管理则更加关注实现多样化的发展战略,并且以占领市场竞争制高点为工作开展的核心内容,在工作中关注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平行协作。第三,在管理方法与模式上。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其更加关注组织结构构成,并且对于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能、责任划分相对明显,管理上采用分权或者集权管理,具有较为严格的财务管理执行。人才的考核与任用上,更关注人才的业务素质,缺乏对人才的业务与管理素质的复合要求。柔性财务管理则认为财务管理工作应该采用柔性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并且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界限实现模糊化,让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突出服务性与协调性。通过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突出财务管理工作所应该具有的灵活性,并且更好地适应市场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对于人才的选择上,其更加重视选用具有高级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加关注人才的长期发展。

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其柔性的体现与财务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关系特点有着密切的练习。在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相应财务管理目标和机会的制定,要结合企业实际业务开展情况来制定。柔性的财务管理模式,则关注企业所处的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于企业的财务活动开展进行引导,创造健康的财务关系,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和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柔性的财务管理工作,将以往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刚性和程序化的特点进行改变,实现了管理过程的柔性化。柔性化的管理可以更好地突出企业的创新意识,让财务管理工作灵活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调动企业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进而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让企业的内部资源配置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柔性财务管理范式实施所必须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

(一)当前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刚性,其管理过程中的人性化手段不多。开展管理工作中,要将费用支出的控制制定合理的标准,避免出现丢失人心的问题。

(二)对于当前繁琐的内部管理结构与流程进行改变,提高管理效率。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中,众多管理层级和繁琐的管理流程,降低了整体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偏低的情况。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依然采用垂直化的管理模式,并且众多管理工作依靠行政命令進行协调和控制,内部管理信息不够畅通,整体管理成本过高。

(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很多财务管理人员在开展日常工作中,仅仅关注自己份内任务的完成,而对于如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不够重视。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从企业出发,并且关心企业的发展,将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进行挂钩,实现共同发展。

第四,战略层面上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中,柔性思维的加入,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要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再配合柔性管理策略,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真正的将柔性管理思想的优势进行彻底的发挥。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应用,是社会发展和管理水平提高的必然需求,是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新管理范式,其自身可以更好地实现民主、理性、人性化、科学化。在新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对于传统财务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之间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对比分析,更好地改进自身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方格飞.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J].中外企业家.2014(19)

[2]杜雪琴.传统财务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对比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18)

活动范式 篇5

一、关于柔性财务管理模式的分析

这种新崛起的管理方式, 被称作柔性财务管理措施, 它是适应于市场发展的有效财务管理模式, 通过一系列人性化管理, 来实现企业内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虽然这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 具有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所不具备的优越性, 但是由于相关企业的重视意识的缺乏, 不能很好的将它广泛应用。一般来说,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 注重硬指标, 具备一定的强制工作性, 不能很好的实现财务管理系统内部环节的有效协同。不利于日常财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不利于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而柔性财务管理模式的应用, 能够减少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某些弊端, 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而柔性财务管理, 也具有一系列人性化管理特点:注重人性心理, 注重利用人的优点进行日常工作, 工作也有一定的自由度。它是更加科学, 更加适用于现实企业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 在此环节中, 它显现的优越性高于传统的财务管理。后者更加注重一种工作压力气氛, 权利更加集中, 更加注重工作结果。而前者适合营造一种轻松的工作气氛, 其人性化的管理, 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有效分工协作, 有利于提升工作的效率质量, 有利于促进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常来说, 无论是柔性财务管理还是传统的财务管理, 这两者的管理理念的本质不同, 前者更加具备人性化, 灵活性;而后者更加注重工作结果, 具备一定的强制性。概括地说, 柔性财务管理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 无论是职业素质还是情商素质, 要求都是比较高的。而传统财务管理更加重视员工的专业能力、职业素质, 注重公司现实问题的解决。这两者的巨大差异还体现在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方面上, 后者是利用人才的技能, 将其管理与专业相剥离。前者是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性, 可塑性, 它更加注重管理与技能的有效结合, 更加注重管理的过程、效率、质量。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具备一定的封闭性, 而柔性的财务管理自身的特点, 促使它与市场的经济形势相结合, 有利于对目前市场相关信息的学习, 并且不断进行发展学习, 更加有利于时代发展的需要。综合两者所运用的经营成本, 很显然,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成本消耗比较多, 柔性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消耗相对少些, 这与前者的低成本战略, 后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切身相关。

二、关于财务管理中引进柔性财务管理的实际意义

目前来说, 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发展, 对企业运行体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此情况下,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的需要了, 也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这就需要相关企业进行柔性化管理的实施。为了有效促进相关环节进行, 我们首先需要改善我们的观念, 改善相关企业发展的理念, 从而有利于真正改变企业内部管理的方式, 实现柔性化财务管理, 促进企业内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柔性的财务管理模式, 打破了传统财务管理的僵性, 使日常的财务管理决策更加具备灵通性, 更加有利于企业内部经济的可持续运行。柔性财务管理是适合市场发展的需要, 也是目前经济形势下, 企业内部管理的迫切需要, 它的推广, 有利于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柔性财务管理有利于实现企业各部门之间职能的相互协作沟通, 有利于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 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总体布局, 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企业内部环节的优化, 降低企业成本, 实现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 我们需要进行积极的柔性财务管理系统的构建, 在此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借鉴传统财务管理中的优点, 并在此基础上, 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更新, 以确保柔性财务管理系统的建立健全。具体来说, 柔性财务管理系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它的前提只有一个, 有利于企业内部环节的协调, 促进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在此前提下, 根据企业内部的经营文化, 进行改良, 以确保企业内部系统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与柔性财务管理的契合, 这样就能够营造一种符合该企业内部管理的气氛, 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有效发展, 促进企业内部环节的相互融合。

三、对当前柔性财务管理遇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困难的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财务管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了。为了有效保证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健全, 促进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我们需要进行柔性财务管理模式的推广, 它具有一定的弹性、包容性, 能够极好的吸收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中的优点, 促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正常运行。

为了有效的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 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也会有更高要求。具体来说, 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还要有标准的职业素质, 这种素质除了对财务管理工作负责外, 还要有一定的道德标准, 并且要重视企业环节的整体运行。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硬件物质固然重要, 企业员工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 如果不能保证这些优秀人才对公司的向心力, 企业就不利于后续工作环节的展开, 也就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娜.全面预算的柔性管理初探.网络财富, 2010, (03) .

[2].王燕, 刘晓丽.我国实施柔性财务管理的障碍及对策研究.长三角, 2008, (07) .

[3].李紫中, 颜世宏.开发条件下企业柔性财务管理.经济技术协作信, 2009, (11) .

[4].刘淑莲, 牛彦秀.企业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5].王慧琴.企业柔性财务管理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8, (09) .

[6].周青慧.基于柔性视角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国际商务财会, 2010 (6) .

活动范式 篇6

背景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或者说,我们都是我们自己理论的囚徒[4]。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的科学革命实现了五大理论突破[5],以此为基础,本文把这场科学革命引起的世界观转变总结为5个方面。

1从 “构成论” 到 “生成论”

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的范式转换实现了从构成论向生成论的转变。经典科学具有明显构成论特征,思想之源来自于作为现代科学思想基础之一的原子论思想,或深受其影响[6],原子论又具有典型的构成论特征[7],原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原论[8]思想和方法也突出地体现着经典科学的构成论特征。在学术界,还原论的问题存在诸多争论,但其基本思想可以简单总结为 “认为复杂事物是一些更为简单、更为基本的成分的集合体或组合物,主张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较简单的成分来加以研究”, 或者说, “凡是主张物质的高层次现象( 如生命现象) 均可用低层次的规律( 如物理、化学规律) 来解释的,都被认为是还原论”[9]。承认世界的构成性,自然可以运用还原论方法,或分解的方法理解世界的本质; 反过来,还原论方法的成功和盛行又进一步加强了 “构成论”的世界观。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以构成论为思想基础的经典科学日渐走入困境,尤其是在生物学领域,问题尤其明显。从这些学科领域涌现出一批系统科学理论,正在实现着从构成论向生成论转变[7]。作为系统科学理论开创者的贝塔朗菲提出的 “一般系统论”,虽然开始于构成论无法解释的生命体的衍生现象,但是他的理论仍然具有明显的构成论特征,从他构建的系统定义可见端倪。他把系统定义为 “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10],随后他用联立的微分方程具体定义系统概念,这种定义本身承认了向微观还原存在的可能性与合理性。 随着系统科学各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生成论特征愈加明显。普里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向我们展示了在远离平衡状态下,宏观有序的耗散结构如何生成; 哈肯提出的协同学探讨了在突变点各子系统如何协同生成新的有序结构的问题; 艾根等人提出的超循环理论揭示了生命如何从非生命中生成的过程; 芒德勃罗提出的分形理论提供了一种描述自然生成机制的数学工具,分形理论以及各种生长模型的提出,使我们看到了外在世界生长的可能模式及其微观结构; 由霍兰等人创立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CAS) 提供了一种系统受限生成过程的方法论。当然,诸多系统科学理论都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系统的生成过程、机制或方法。因此,可以肯定的说,系统科学是具有明显生成论特征的理论形态。

我们只能戴着 “有色眼镜”观察世界,摘掉它什么都看不到,或者说我们的看将成为不可能,这也是汉森提出的 “观察渗透理论”的精髓所在。因此,人类看到的世界会因为眼镜的变换而改变,即我们的世界观会随着支配我们的范式的转换而变化。 当戴上以构成论为基本特征的经典科学的眼镜时, 看到的世界即是构成的世界; 当换上系统科学的眼镜看世界时,看到的世界随即变成了生成的世界。 当然,世界是生成的而不是构成的这种世界观,又因为生成论思想的差异有所不同,李曙华提出的生成整体论思想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11]。

2从 “存在论” 到 “演化论”

从 “构成论”到 “生成论”的转变必然带来从 “存在论”向 “演化论” 变革。这里的存在不是哲学本体论或存在论意义上的存在,而是普里高津的 “从存在到演化” 之存在[12]。经典科学的首要特征是其机械性,直接结果就是其可逆性。无论是作为经典科学代表形态的牛顿力学,还是19、20世纪之交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都是时间可逆的。量子力学测量过程中观察者的进入开始打破时间的对称性[13]。热力学的出现被认为是 “‘复杂性科学’的第一种形式”[14],也揭开了演化科学的大幕,笔者把它称之为 “演化科学的代表”[15]。对以上过程及其特征,普里高津从科学和哲学层面都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述[12,14],科学的发展正在重新发现时间,经历着从存在到演化的转变, 可以成为其思想的高度概括。进入20世纪下半叶, 系统科学范式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更加广阔的演化图景。普里高津在长期思考热力学演化,寻求破解科学带来的时间佯谬以及热力学引起的宇宙学佯谬的过程中[16],创立了 “从混沌到有序”的第一种演化的理论形态———耗散结构理论[14]。之后陆续产生的一系列系统科学理论都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世界的演化状态。当然,必须明确一点,系统科学理论揭示的演化是进化或向有序方向的演化,这一点与热力学揭示的退化或向无序方向的演化完全相反。哈肯从激光研究和相变理论开始创立的协同学理论揭示出一条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演化路径和一种重要机制。托姆创立的突变论和芒德勃罗创立的分形理论主要探讨演化路径问题。突变论揭示了在原因连续的基础上演化结果或路径的突然跳跃或不连续性。 分形理论为分析和探讨自然界时间和空间生成与演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数学工具。经过诸多学者、 跨越很长时间创立和完善的混沌理论,在研究演化问题的基础上向我们展现了 “表面混乱而实际上高度有序的精细结构”,并且直接涉及了演化动力与归宿问题[17]。除了以上具有代表性的系统科学理论揭示的演化图景外,其他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也从不同方面展示着自然界的演化特征。

戴着经典科学的有色眼镜,我们看到的世界是静止的、无时间的,或者说过去和未来都只是存在于那里,在科学理论看来没有差异,可以概括为世界是存在的。换上系统科学的有色眼镜,我们看到的世界,时间只能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是不可逆的。与热力学揭示的退化的演化相比,系统科学揭示的主要是从无序到有序,即进化的演化过程。 总之可以说,戴上系统科学范式的有色眼镜,我们看到的世界完全是演化的世界,不同的系统科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世界演化的方方面面。

3从 “实体论” 到 “关系论”

实体是经典科学的研究对象,而关系是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18],系统科学的范式转换必然引起世界观从实体论向关系论转变。此处的实体论和关系论并非本体论意义上[19],而是世界观意义上的实体论和关系论。前者可以简单概括为世界主要是由实体构成,关系附属于实体; 关系论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世界主要是由关系联结而成,实体附属于关系。 换个角度说,前者是实体规定关系,后者是关系规定实体[20]。实体一定主要是静态实体,而关系可以有两种: 同时性关系,即空间性关系或静态性关系, 它们是针对同一时刻实体得以存在的形式或条件; 历时性关系,即时间性关系或动态性关系,它们是指不同时刻或在时间的演化链条上,实体得以存在的形式或条件。

经典科学各门学科理论都是以实体为研究对象, 主要探讨实体具有的特征及其规律性。物理学是其代表性学科,它的研究出发点一定是质点、粒子、 物体等实体对象,是研究这些种类的实体具有的性质及其关系特征; 生物学也是如此,生物体是其研究的出发点和主要关注点,生物体之间的关系是附属于生物体的,或者说是为了研究生物体的需要而研究关系。另外,经典科学的学科划分也是以实体差异为标准进行的,比如物理学研究物理实体,生物学研究生命实体,并以不同的实体类型做更微观的划分。

系统科学范式实现了对经典科学范式的超越, 同时实现了二者的互补[21]。系统科学范式的研究重点开始从实体转向关系,这个转变本身也存在一个过程。贝塔朗菲创立的一般系统论既充当了系统理论的先锋,同时也体现着这种过渡状态。一般系统论已经超越各种类型的实体,开始关注实体间的关系。贝塔朗菲[22,10]认为, “系统的定义可以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要理解一个事物,不仅要知道它的要素而且还要知道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各种系统的同型性、一般方面就成为了一般系统论的研究领域。 他的思想明显体现着一般系统论从实体转向关系的开始。之后发展起来的理论形态进一步超越实体的局限,直接关注关系性特征及其规律。普里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创立的协同学,托姆等人的突变论、艾根等人的超循环理论,以及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等,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超越实体,不受任何具体实体的局限,直接研究关系,从而使得系统科学理论具有 “中性科学”特征[23],可以应用在实体完全不同的诸多系统中。系统科学理论对关系性的关注经历了从静态关系到动态关系、从构成到生成的演化。

戴上系统科学范式的有色眼镜,首先看到的是关系的存在及关系构成与生成的世界,世界不再首先由实体构成。关系的关系性存在与生成代替了实体的存在及其相互关系。透过这样的眼镜,实体依然存在,但是地位已经发生改变,它不再先于和独立于关系,而是依附于关系。系统科学理论的内在特征决定了这种范式下世界观从 “实体论” 转向 “关系论”。

4从 “简单论” 到 “复杂论”

简单论的世界观认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简单的, 世界受一些简单性、线性规律支配; 复杂论的世界观认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复杂的,世界受一些复杂性、非线性规律支配。本文不使用系统科学哲学领域的常用范畴———简单性和复杂性,因为它们在该领域已具有专有含义,且存在诸多争议,本文不打算进入这些争论。笔者创造出 “简单论”和 “复杂论”两个新范畴,仅仅表征在世界观层次上世界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问题。从经典科学范式到系统科学范式的转换,正在使我们眼中的世界从简单论向复杂论转变。该转变可概括为三方面: 从线性到非线性、从整形到分形、从有序到混沌或混序。

数学上讲,“经典科学并不是纯粹的线性科学, 它也含有非线性方程”,但是, “经典科学面对着非线性现象,总是要设法略去非线性因素或者把非线性问题简化为线性问题来处理。线性化是经典科学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所以经典科学也被叫做线性科学。[24]”作为经典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因果关系也突出的体现着线性特征,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具有明显的线性因果决定关系。正如拉普拉斯[25]决定论阐述的,“应该把宇宙目前的状态看作是它先前状态的结果,并且是以后状态的原因”。系统科学则揭示了世界的非线性特征,用非线性的理论和方法处理非线性问题。维纳控制论中的基础和核心概念 “反馈” 就是系统科学理论非线性的典型代表, 他指出,控制论的统计方法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16],也正如莫兰[26]所说, “复杂性是跟随维纳、 阿什比这些控制论的创立者才真正走上了科学的舞台”; 普里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中,非线性是新结构形成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这一结构的重要特点[27]; 艾根等[28]创立的超循环理论中,超循环自身就是一个非线性网络[16]; 其他系统科学理论中也不同程度的体现着非线性特征。Mainzer[29]在系统科学的视域下对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中的非线性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 可以说,戴上非线性理论的眼镜,眼中的世界处处显示着非线性特征。

作为系统科学理论形态之一的分形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分形的有色眼镜,使得我们眼中的世界更加复杂。经典科学的数学基础或理论工具都具有整形特征,芒德勃罗创立的分形理论向我们展示了除整形以外还有分形,而且分形才是世界普遍真实的存在状态。芒德勃罗使我们认识到 “自然界的许多图形是如此的不规则和支离破碎,……自然界不只具有较高程度的复杂性,而且拥有完全不同层次上的复杂度”[30]。分形维数的概念在芒德勃罗的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30],分数维数的出现也彻底改变了人们整形的世界观。在整形理论中,实体的存在被关注,在分形理论中空隙成为了焦点,空隙是 “生长之源”[16],是 “生长的活跃区”[31],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了 “一个具有负维数的潜在存在的世界”[16],不仅可以 “以有观有”,还可以 “以无观有”。分形理论在系统科学的其他理论以及现实世界中都在显示其普遍性,发挥其 “威力”。 “从无生命界到生命界,从自然界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微观到宏观再到宇观,处处都有分形”[32],并且在科学研究诸多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33]。分形几何为人类构建新的自然图像提供科学基础,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自然图景[34]。戴上分形理论的眼镜, 眼中的世界处处显示着分形特征。

世界有序与无序的问题是世界观探讨中的重要问题。所谓 “有序性是指世界的稳定性、规则性、 必然性、确定性与其组成事物之间的相干性和统一性等等,而无序性是指世界的变动性、不规则性、 偶然性、不确定性与事物彼此之间的独立性和离散性等等”[26]。经典科学视域下,世界是有序的,有序性是科学理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信念。系统科学理论超越了 “世界是有序的”这种观念,认识到 “无序和有序既是对立的,又以某种方式合作以组织宇宙”[26],在确立了无序地位的同时又发现了新的有序,或者说揭示了一种新的存在状态———混序[35]。“混沌是确定论系统的一种 ‘不确定的’ 动力学行为方式”[16]。戴上 “混沌”的有色眼镜,眼中的世界超越了简单的有序性,实现了有序与无序的统一。

苗东升[36]在总结这种 “新型科学的世界图景” 时,首先看到的就是对简单性的超越,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是其首要特征。从经典科学范式向系统科学范式的转变正在实现着从线性到非线性,从整形到分形,从有序到混沌的转变。戴上这样的有色眼镜,眼中的世界就成为了非线性的、分形的和混沌的,即复杂性的世界。

5从 “决定论” 到 “非 ‘决定论’”

世界是符合决定论的还是非决定论的话题是哲学界争论的古老话题,系统科学范式从根本上动摇了决定论,使眼中的世界向非 “决定论”转变。非 “决定论”不同于 “非决定论”,前者是逻辑学上的 “决定论”,即除了决定论之外的各种形式,后者是学术界通用的专用术语 “非决定论”[37]。本文的非 “决定论” 某种程度上是介于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之间,一种 “超越决定论”[38]的形式。

经典科学理论揭示的世界基本上符合决定论概念所展现的状态,用莫兰[26]的话讲,经典科学的观点一定是决定论的,确定性、可预测性及可回溯性是其代表性特征。“从经典观点———包括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来看,自然法则表达确定性。只要给定了适当的初始条件,我们就能够用确定性来预言未来,或 ‘溯言’ 过去[39]。” 经典科学中,过去和未来都是完全确定的,并且可以根据现在的参数计算出来,如果无法完成,原因只能是现有数据、理论和计算工具问题,“世界在任何时刻的状态决定了它的唯一将来; 自然界允许绝对精确的语言世界描绘的将来状态[40]。”

随着从经典科学向系统科学的范式转换,决定论昭示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逐渐被推翻。系统科学理论超越了牛顿理论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展示了一幅部分不可知或至少提供了存在多重可能的不可预测的世界[41]。普里高津[39]的耗散结构理论揭示了 “不可逆性再也不会被认为是一种如果我们具备了完善的知识就会消失的表象”,时间之矢或者说不可逆性进入人类视域。他的 “分支理论”揭示着历史的唯一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 分歧点是系统的若干可能的演化图景或演化形态共存的奇点”[42]。“混沌是确定论系统的一种 ‘不确定的’动力学行为方式”[16],是由确定性方程引出的不确定性。“说它确定性是因为这种随机性是由内在原因不是由于外在的噪音或干扰引起的; 随机性指无规律性,不可预测的行为[43]。” 混沌理论实现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44]。混沌学的产生 “使得机械决定论几乎无立足之地”[45],宣告300年来决定论世界观的终结[46]。正像混沌理论的重要创始人之一York所说,混沌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完全不同的世界图景[43]。

摘下经典科学的眼镜,换上系统科学的眼镜, 眼中的世界也从决定论转向非 “决定论”。经典科学展示的是确定性的世界,确定性产生确定性,系统科学实则把不确定性引入其中。经典科学范式下, 对象世界是确定性的,符合决定论,不确定性源于人类主体而非客体世界; 在系统科学范式下,对象世界自身就具有不确定性特征,这种不确定性不是外在或人为的局限,而是世界的 “内禀”不确定性。

6结语

经典科学范式与系统科学范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有色眼镜,戴上它们看到的世界是存在巨大差异的。经典科学范式下,世界是由实体构成的、存在的,世界具有简单性特征,其中包括线性、整形和有序等,世界基本上符合决定论。换上系统科学范式的有色眼镜,世界主要是由关系组成,实体附属于关系并处于普遍的关联之中,世界处于生成、演化的过程之中,世界不再是简单的而是复杂的,包括非线性、分形和混沌等,这种范式下,非 “决定论”观点取代决定论观点成为主流,世界是有序与无序、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系统科学世界观的5个方面构成一个 “环环相扣、连贯一致的体系”[47]。

摘要:从经典科学向系统科学的范式转换引起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世界观的转变主要包括五方面:从“构成论”到“生成论”,从“存在论”到“演化论”,从“实体论”到“关系论”,从“简单论”到“复杂论”,从“决定论”到“非‘决定论’”。戴上系统科学范式的有色眼镜,世界将变得明显不同。

活动范式 篇7

一、财务管理的传统管理范式与柔性范式的区别

根据库恩的范式哲学, 可以从三个层次即模式、方法和技术, 基本定义和基本理论, 价值观三个方面对传统范式和柔性范式进行比较分析。柔性范式的思想主要在两个方面有所体现:一是对财务活动的组织和财务关系的处理来说, 从传统的推进式转变为柔性的牵引式;二是与牵引式结合的财务关系的转变。根据企业的计划去组织财务活动是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 是推进式的财务管理工作。而根据环境变化, 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引导, 对财务关系进行理顺, 以牵引式取代推动式;以合作关系取代债务债权关系;以互利共赢关系取代竞争对手关系。

二、对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系统的比较分析

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通常采用扩展其组织活动范围和将不确定因素置于

其内部控制之下的方式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财务管理的空间和内涵全面扩张的原因是财务管理组织目标复杂化。更为复杂的灵活性和动态性就是这种扩张了的财务管理组织所需要的财务管理系统与从前相对单一财务管理的组织相比具有的优势。

被这种情况所激励, 更多的企业财务管理组织将其结构从稳定的机械式层次结构转向适应的学习型“有机”结构进行调整。柔性管理相对外部需求而言的具有有效性的特点。其有效性体现在“有效”处理环境变化和由环境引起的不确定性财务问题的能力。有效性要通过变化范围、响应速度、经济性等指标来衡量。能在较大范围内快速、平稳适应变化的财务管理系统比那些以很大的费用或较长时间而获得同样变化的系统更具有柔性。

三、财务管理柔性的表现及其实施条件

(一) 财务管理柔性的表现

1、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人的管理, 对此财务管理同样适用。发挥员工的天赋和能力是管理取得成功的关键。但是核心是企业财务精神是文化现象, 柔性化是必然趋势。

2、财务管理的非理性化:规范的、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按照严密的逻辑推理建构, 现在看来这种范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多变的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二) 财务管理柔性的实施条件

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具有相同的目标, 只不过方法上有差异。对于柔性化管理而言, 其基础是高素质的员工, 而刚性化管理则是高水平的管理人员。

四、当前形势下我国企业实施柔性财务管理的障碍

刚性财务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表现在:

1、刚性过重, 缺乏亲情;

2、组织结构繁多, 沟通不及时, 工作效率低;

3、工作人员素质低, 水平差。

五、实施柔性财务管理工作的准备

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的改革,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公司企业的传统财务管理工作也应当做出与之相适应的改变。而对于我国传统财务管理工作而言,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 以便增强我国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第一点就是指我国财务管理工作的思想理念做出了转变, 即指我国的公司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工作思想以及工作理念从以生产为导向的财务管理工作理念过渡到以市场为导向的财务管理工作。长期以来, 我国传统财务管理工作刚性管理模式都是非常注重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的管理工作的, 同时, 十分侧重于产品的生产以及经济生产, 并且我国的传统刚性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以产品的价格以及产品的质量为市场竞争手段。第二点是指我国财务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做出了转变, 即指财务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从纵向结构过渡到横向结构。我国传统的柔性财务管理工作对于公司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敏锐程度要求很高, 同时企业内部信息要具有流动性以及高效性, 企鹅业内部各工作部门也要求注重团结工作, 协调统一, 更加充分地发挥柔性财务管理工作模式的优势。第三点就是指我国财务管理工作的管理方式的转变, 即从控制手段向激励手段过渡。对于传统刚性财务管理而言, 财务控制的管理方式才能保证其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且事实上, 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唯有引导和激励才能提升企业价值, 优化财务行为。最后就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对象的转变, 即指从以资金为主转向以人为主。因为关心员工的尊严和价值实现是实施财务管理柔性化管理的前提。

六、总结

活动范式 篇8

一、传统的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的比较

传统的财务管理属于刚性管理, 具有非常强的强制性特征, 往往盲目强调对各种财务管理制度的遵循和服从, 进而实现各种指标。柔性财务管理范式是建立在对人的心理研究的基础上的, 采用的是柔性管理方式, 而非强制性, 通过在人们的心中产生诱导力量来实现对组织的有效管理, 进而将企业的管理转化为员工的自觉意识。因此, 柔性财务管理是一项相对较高级的人性化财务管理方式。

(一) 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与柔性管理范式的特点比较

1、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的特点:

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强调以财富为本的价值观, 注重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思想;以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为基本的理论基础, 强调低成本的发展战略, 实现部门、层次的管理体制, 各个工作环节相互衔接;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更加强调层次结构, 各个职能部门的界限非常明显, 以财务管理为最主要的组织功能, 最重要的管理方式是集权式和相对分权式的管理方式。传统的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建立科学的财务秩序, 对于人才的引进也过于在红石专业人才, 这些人才的专业素质与管理水平往往不协调, 更加侧重于专业技能。

2、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特点:

柔性的财务管理范式把以人为本视为基本的价值观, 坚持反应快速、柔性化的管理思想;以柔性财务管理理论是为基本理论基础, 强调多样化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领先战略相结合, 注重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每一个工作环节要并行进行, 集成管理;柔性财务管理采用的是网络化的管理结构, 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间的界限被有效打破强调财务管理的协调和服务, 加强创新, 在管理方式上更加注重财务管理的灵活性。柔性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不断变革, 在适应外在环境的基础上改造和环境, 积极引进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有效结合、智能高的柔性人才。

(二) 传统财务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表现比较

1、在财务管理思想方面的表现比较。

柔性财务管理思想的表现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的处理方式由传统的推进式转化为牵引式;第二, 财务管理思想与牵引式的处理方式相结合, 导致的财务关系的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通常情况下是根据企业的财务计划进行各种财务活动, 进而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而柔性财务管理范式更加强调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 积极引导财务管理工作和财务活动的开展, 进而将财务关系理顺。将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中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化为现代柔性财务管理的合作关系, 将传统的竞争对手关系经过转化, 发展成为互利共赢的关系。

2、在财务管理方法方面的表现比较:

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表现出的是程序化、刚性化的管理方法, 而柔性管理方法则表现出的是非程序化、柔性化的管理方法。比如要想将财务预算的周期缩短, 就必须要通过并行工程来进行预算编制将传统的刚性责任中心专化为柔性的责任管理中心, 企业内部的科技人员可以自由流动, 将企业的生产经营问题解决好柔性财务管理方法支持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现代企业要加大产品设计方面的投入, 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将企业的成本降低。与此同时, 现代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ERP系统来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 不仅能够解决用户的需求问题, 而且能够将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

二、柔性财务管理的表现和实施

(一) 柔性财务管理的表现

1、促进了企业财务文化的建设。

现代企业管理从表面看是对企业资金的管理, 而实质上是对企业人才的管理。由于人的行为是靠思想所控制的, 因此财务管理必须要朝着柔性化的方向发展, 注重对人的价值观的引导。企业财务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 其管理方式是建立在人的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艺术。企业财务文化的建设要以人为本, 加强价值观的引导, 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只有保证了企业财务文化的建设, 才能够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 培养企业的财务精神, 促进企业的发展。

2、非理性化的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的非理性化财务管理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 第一坚决否定了理性化的财务管理模式,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上的, 已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发生冲突, 根据企业发展目标而临时指定的财务管理策略往往成为企业获得利益的关键。第二, 增加了对人的非理性因素的考虑, 有许多企业过多的重视人才的学历、职位、工作时间等, 而忽视了员工的兴趣, 这也严重影响力员工的积极系, 降低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3、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人才系统。

人才系统的建立是当前企业发展经营成败的关键。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局限在资金的管理, 更涉及到对人才的管理。加强对人才的管理与有效运用, 才能够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 柔性财务管理的实施

1、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刚性体系。

在现在企业中, 财务管理的刚性和柔性虽然在管理内容、管理方式, 以及管理思想上有着一定的区别, 但是二者最终的管理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柔性财务管理是为了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而这个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恰恰是与刚性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一样的, 因此, 强调企业的柔性财务管理是非常有意义的。

2、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风气。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发展, 都必须要建立良好的企业社会风气, 如果企业内部的社会风气不好, 领导的形象不佳, 势必会影响企业柔性财务管理的效果。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企业形象是现代企业在市场中取得地位的关键, 在很大程度上使能够给企业创造许多好的正面形象的, 这也正是现代企业建立柔性的财务管理的模式的原因之一, 更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树立良好的管理形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财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管理的成败。现代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利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要建立良好的管理形象。企业要加强财务文化的建设, 引导员工树立比金钱更加高尚的生活追求, 强化工作的民主意识, 培养员工的文化素质, 使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质的转变, 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也正是现代企业进行柔性化财务管理的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日益科学化, 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财务基础,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使得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因此, 树立良好的企业管理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三、总结: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关键, 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生产运营的成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以及现代企业的发展, 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实的需要了, 几乎到了被果断淘汰的地步, 新型的柔性财务管理方式摒弃了传统财务管理方式的强制性, 改善了财务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在管理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不仅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而且为现代企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要:当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了, 柔性财务管理范式逐渐走进现代企业。柔性财务管理范式与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相比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随着企业财务管理的日益规范化, 柔性管理越来越得到企业的认可, 成为企业变革的重要前提。本篇文章通过对传统的财务管理范式和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相比较, 进一步阐述了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优越性。

关键词:传统财务管理范式,柔性财务管理范式,比较,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于光梅.税务筹划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J].会计之友.2009 (30) .

[2]蔺维红.浅析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务筹划[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 (10) .

[3]赵丹.税务筹划与财务报告的冲突与协调[J].会计之友.2010 (20) .

[4]常向东.李永海.企业税务筹划风险探讨[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25 (02) .

库恩的“范式革命” 篇9

一、科学的范式

何谓科学活动,科学是怎样发展的?对于这类问题的传统答案,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是经验不断地被归纳为理论或理论不断地为经验所“证实”;波普尔证伪主义认为是通过经验的“证伪”而使一种理论被另一种理论取代的“革命”。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但都认为科学是在观察实验的检验中前进的,科学的发展仅仅是理论同经验一致的问题.而库恩对此并不认同,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范式概念。这个概念成了他科学观的中心概念,体现他关于科学活动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范式原文来自希腊文,含有“共同显示”的意思,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义。但是库恩从来没有对“范式”这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作过明确的、定义性的解释;而是在不同场合常常做出不同的解释。

在他看来,范式同单纯的理论和理论系统不同,它包含了科学实践中一切影响科学家的话动和发展的认识的、技术的因素。库恩说:“‘范式’一词无论是实际上还是逻辑上,都很接近‘科学共同体’这个词。一种范式是、也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共有的东西。反过来说,也正由于他们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组成了这个科学共同体,尽管这些成员在其他方面并无任何共同之处。”{1}

二、库恩的“范式”革命

库恩否定了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发展是积累的”的观点,也否认了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发展史是突变的”的观点,而是把上面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库恩认为科学发展可以分为“常规科学”和“非常规科学”即“科学革命”时期。

库恩认为,一个学科自出现了一个统一的范式后,就进入渐进性发展的常态科学时期。所谓“常态”科学,就是“常态研究”的科学;而“常态研究”,“就是根据范式而研究”{2}。库恩认为在常态科学时期,科学家集团对于共同的范式坚信不疑,正如同宗教信徒们对共同的宗教教义坚信不疑一样。他说:“常态科学不能改变范式”,“常态研究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现象上都很少要求创造性的东西。{3}”因此它们的任务不是检查范式、改变范式,而是坚守范式,坚定不移地用范式去解决科学研究中的各种问题。

库恩认为,在常态科学时期有时会出现反常现象。所谓“反常”,就是观念与范式的预期不相符合,也就是人们无法用范式对现象作出解释。库恩说:“反常现象也就是不符合预期的现象”,“反常现象的特征是顽固地拒绝被现有的范式所接受。{4}”

随着常态科学的发展,“科学研究继续不断地揭示出乎意外的新现象﹙反常﹚”、“反常现象愈来愈多,并愈来愈频繁”,于是就引起常态科学的“危机”。于是,人们对范式开始怀疑,对它的信念逐渐动摇。库恩认为新范式的出现是危机的终结。“一切危都随着新范式的出现及其被接受而宣告结束的。{5}”

库恩认为,相继与危机之后的是科学革命时期。科学革命就是抛弃旧范式建立新范式。他说:“科学革命就是旧范式向新范式的过渡{6}”。如果原有范式无法妥善解决这个危机,那么专业人员将逐渐修改原有范式规则,并最终“使常只是前者差异集中在明确而较小的范围内{7}”最终,新的范式取代旧的范式,科学革命转变为常规研究。但这个过程远不是一个积累过程,也远不是一个可以经由对旧范式的修改或扩展所能达到的程度。“在这个转变期间,新旧范式所能解决的问题之间有一个很大的交集,但并不完全重叠。在解谜的模式上,也还存在着一个决定性的差异。当转变完成时,专业的视野、方法和目标都讲改变。{8}”

三、对库恩“范式革命”的批判及库恩的回应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经常运用到“范式”这个术语,但是他对于“范式”这个术语并没有明确定义。英国学者玛斯特曼女士作了一个不完全的索引,发现范式至少有二十一种不同的用法,从一种具体科学成就,到一组特定的信念和预想,后者包括各种仪器、理论、形而上学等方面的规定统统在内。夏皮尔曾写道“范式最终似乎包罗了科学家可以做的全部事情,于是断言科学传统受范式支配,似乎就变成了同语反复”。

库恩在1969年的后记中将用学科基质来代替范式:用“学科”一詞是因为它制成一个专门学科的工作者所共有的财产;用“基质”一词是因为它由各种各样的有序元素组成,每个元素都需要进一步界定。库恩将范式分为符号概括、模型、价值和范式四种成分。其中,范式是指共有的范例,“首先指的是学生们在他们的科学教育一开始就遇到的具体的问题解答,包括在实验室里、在考试中或在科学教科书每章结束时遇到的.此外,这些共有范例至少还得加上某些在期刊文献中常见的技术性问题解答。”{9}

此外,库恩认为科学发展过程“是一个从原始开端出发的演化过程,其各个相继阶段的特征是对自然界的理解越来越详尽,越来越精致。但是,这一进化过程不朝向任何目标”。我们要“学会用‘按我们确实知道的去演进’取代‘按我们希望知道的去演进’”{10}。但是批驳的观点认为旧范式仅仅是人为夸张的部分才受到挑战,若把这些纯属人为夸张的部分予以删除,许多理论从来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受到挑战{11}。即前后范式间是朝着自然界“真理”的方向前进的,科学通过不断削减夸张逐渐接近真实。

众所周知,因为对范式模糊性的批评,库恩曾一度放弃这一概念,而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第二版(1970年出版)中引入一个新的术语“专业母体”。但是,当库恩在1988年夏召开的以“解释与人文科学”为主题的会议上宣读“自然与人文科学”一文时,一个重要的事件发生了。在这篇文章中,他坚持认为自然科学,例如天文学,与人文科学一样,都依赖于他们所从事的共同体。这样,他总结道:“因此,让我为关于这一不同划界方法的许多尝试性评论的有关见解下一结论。迄今为止,我仍认为任何阶段的自然科学都基于一套概念体系,这些概念是现代的研究者从他们直接的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那套概念体系是历史的产物,根植于文化,现在的研究者通过训练而入门,并且只有通过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用来理解其他思维模式的解释学方法才能被非成员所理解。有时,我称它为特定阶段科学的解释学基础,你可能注意到在其中一种意义上,它与我曾称作范式的东西十分相似。尽管这段日子我很少使用这个词,几乎完全失去了对它的控制,但为简洁起见,这里我有时将使用该词。”{12}随着库恩的观点,科学成为一次具有重要的历史维度的理智的事业。从前上帝的科学观被抛弃了。

四、结语

库恩的范式理论包含着合理思想,但他把范式说成是一种主观的心里的东西是不正确的。诚然,范式中确实蕴含有许多想象的成分,但是这类想象也是建立在大量客观材料基础上的,而绝非纯粹心里方面的想象。其次库恩断言科学家在常规科学时期应持保守态度,只有在科学革命时期才应有批判精神这是不正确的。既要坚持真理,又要敢于批判错误,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在任何时候不能只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否则,只可能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危害。

库恩通过历史研究发现了科学发展的质变和量变规律,他通过强调量变的重要性和质变的混乱性客观的和开创性地描述了科学的发展过程。但他的不足在于他想把量变和质变完全区分开,即过分的强调范式的革命,认为范式间是不可通约的,而忽略了质变和量变是无法明确区分界线的,而且就区分质变和量变两种概念来说有时也是难以做到的,即范式革命和常规科学的进步有时是难以清晰区分的,不同的范式间的异同有时也不是能一下子说清楚的。这样就感觉库恩走进了自我循环的怪圈。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注释:

{1}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2}{3}{4}{5}{6}{7}{8}{9}{10}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刘钢.科学革命的结构导读[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翻译研究之范式解读 篇10

关键词:翻译研究,范式,建构主义

美国著名哲学家托马斯.库恩 (Thomas Kuhn) 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中提出任何科学发展都有其历史阶段性, 他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其特殊的内在结构, 表示某一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被称为“范式” (Paradigm)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 我国的翻译研究经过近三十年发展的日趋成熟, 学界对建立翻译学这一独立学科的呼声越来越高。把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看待, 其发展历程和其他科学学科一样, 也具有历史阶段性。吕俊教授就认为, 我国的翻译研究在过去短短三十年间, 飞速发展, 经历了语文性研究阶段、结构主义现代语言学阶段、解构主义阶段。 (吕俊, 2001:8) 我们也可以说翻译研究范式的发展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

1 翻译研究范式发展回顾

翻译研究语文学范式具有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其实践还建立在译者的天资上, 认为译者的灵感和直觉在翻译中具有决定性。它把翻译活动和文艺创作都看作是一种灵感的表现, 译者之所以能够翻译出优秀的作品是译者的天生资质起了关键作用。这样一来, 翻译的标准就非常模糊, 翻译评论也并无什么可信有理的评判标准, 而是随感式的评论, 例如傅雷先生的“神似说”和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就可说是这方面的代表性看法。语文学范式的翻译研究太过于重视所谓的翻译灵感, 太过于依靠翻译经验, 其翻译标准也太过主观, 不具有系统的理论支撑, 不可能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一套系统全面的理论。

以彼特·纽马克, 尤金·奈达等为代表人物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在语文学范式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它逐渐被我国学术界广泛接受, 影响深远。结构主义范式的翻译观它主张把语言看作结构严密的系统, 从内部语言学着手探讨翻译, 并且认为语言的共性可使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其翻译标准也以“等值论”为代表。例如奈达提出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地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首先在语义上, 其次是文体上。 (Nida, 1982:12) 翻译标准从此摆脱了主观性, 具有了客观的依据。但结构主义范式的翻译研究过分强调语言的共性, 忽视了其差异性, 过分强调了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之间的二元性关系, 却忽视了翻译所涉及的其它许多十分重要的因素, 如译者主体因素、语境因素、文化差异等。

解构主义范式打破了结构主义范式的封闭性, 并对结构主义作了激烈的批评。。它认为意义并不是语言的句法规则固定下来的, 而是在主体间对话里生成的。解构主义具有强烈的怀疑性和批判精神, 突破了结构主义语言结构的一元视角, 促进了多元翻译观的研究, 从内部语言学转入到外部语言学。这种多元研究范式指出了结构主义的缺陷, 极大地拓展了传统译学研究的视野。但解构主义翻译观也不能构建翻译学体系, 原因在于解构主义理论不指向具体的文本, 它始终是缺乏实践指导的研究, 没有方法论意义。而翻译中所使用的语言显然是现实世界的是经验性的, 翻译活动也显然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如果其理论缺乏实践这块重要领地, 很有可能使翻译研究附庸于文化研究和意识形态研究。另外, 解构主义思潮认为翻译活动所涉及的因素太过复杂, 要真正实现再现原文的翻译活动因多方面因素影响是不可能的。这一观点一方面否认了语言规律的决定性作用, 破除了结构主义的封闭性, 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对语言甚至文化差异性和模糊性的强调, 仿佛在非理性的基础上, 主体个人能动性可无限发挥, 可以说从根本上否认了任何翻译标准的存在, 颠覆了翻译学存在的意义。

2 翻译研究的建构主义范式

翻译研究经历了以上各阶段的发展, 可以说积累了大量经验, 也总结的大量不足。学界也逐渐意识到翻译研究不应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翻译研究最终应从感性走向理性, 从解构走向建构。解构主义范式的非理性虽不能成为独立的理论框架支撑起翻译学, 但它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想武器去发掘结构主义范式的不足和封闭, 使翻译研究从语言的一元性研究转向了包括主体、语境、文化等的多元性研究。不仅如此, 解构主义的内涵除了被我们一贯强调了的破坏性、怀疑性、否定性外, 还具有创造性和“重构性”, 因为它涉及到一系列基本概念的重新思考, 如哲学基础、理性基础、真理观、语言观等, 把翻译研究重新转回到翻译本体, 重建这一知识体系, 形成完备的翻译学。以吕俊教授为代表的国内部分学者主张翻译研究走理性建构的道路, 以哈贝马斯行为交往理论为依据的翻译研究建构主义范式开始发展起来。

翻译研究的建构主义视角的哲学基础是实践哲学, 理性基础是交往理论, 语言学基础是言语行为理论, 真理观是共时性真理。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理论方法论特征在于“重建”。“重建”意味着把一个理论分解开, 然后在新的形式中重新进行整合, 以实现它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哈贝马斯认为这种态度适合那种有着内在缺陷, 同时有没有完全失去合理理性潜能的理论。这正符合翻译研究的现状。

为什么翻译研究的基础是实践哲学?翻译活动究其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翻译是人类交往实践的一种形式。行为交往理论认为人类交往中最关键的概念是“理解”。实践哲学便把“理解”放到了现实世界中, 而不仅停留在文本理论层面, 这体现了一种真正的开放性。我们的翻译研究也因此理顺了关系, 即不是从观念文本出发去理解和阐释人的生存实践活动, 而是从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去理解和阐释文本。

以前我们经历了非理性到理性再到非理性的阶段, 现在实践哲学指导的研究有回归到理性——交往理性。翻译研究的建构主义视角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交往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 所以交流符号的意义和交往行为有互为规定的性质, 人们不仅要尊重语言的规律性, 更要承认和服从社会上已预定俗成的交往行为中共同认可的规则, 即语用性规则。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理论就是建构翻译学的理性基础, 它让观念文本跟现实生活的文本紧密联系起来。它可以指导我们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时注意语境和文化的差异性、译文的可接受性及翻译活动的道德伦理等问题。

和翻译研究的解构主义范式一样, 翻译研究的建构主义范式走出了结构主义只关注语言系统内部结构的封闭性, 转而关注实际使用中的语言, 即言语了, 因此言语行为理论是其牢固的语言学基础。因为言说者常常会带有自己的言说目的、情感判断和价值判断, 言说的语境会因时因地, 因言说对象的不同而改变, 翻译研究应带到具体语境中去看。翻译研究的结构主义范式一概而论忽略了这些关键问题, 因此有不足和缺陷。翻译研究的建构主义范式的突破性的进展在于引导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既重视语言又重视言语, 引导人们开始对实际使用中的语言进行研究。

翻译研究的建构主义范式不再以结构主义的符合性真理观为标准, 而是以共时性真理观为理论基础。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 人们能尽量客观而不带个人感情色彩、价值判断的描述来呈现一种事物, 但人文社会科学显然比自然科学更容易带上主观色彩, 翻译研究也很容易走向众说纷纭的境地。这种情况就应依靠在公众范围内能否取得相同的意见, 即形成“共识”作为判断标准, 这是一种自为的客观性, 这种客观性同样也起到一种“真理”的作用, 即共识性真理。翻译研究的建构主义范式也意识到我们应该以历史当下相对的真理作为衡量翻译研究的标准, 因为这种真理观会随着大众观念的变化、审美情趣的转移或价值观念的改变而改变。翻译研究的建构主义范式能够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

3 结束语

解构主义的翻译研究让学界开拓的全新视角, 也带给学界困惑, 但建构主义的翻译研究带给学界全新视角和希望, 是一次翻译研究的拓展和升华。翻译研究的建构主义范式有其完整的理论体系, 是在分析以往各种范式的不足并汲取它们的经验之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它构想了一个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社会性等特点且研究模式多元清晰的翻译研究新范式。当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翻译研究的建构主义范式也只是翻译研究过程中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信对其合理的研究和评判定会推动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程昭, 高俊华.对哈贝马斯理性重构的解读[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 .

[3]哈贝马斯.交往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0.

[4]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 胡新和,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5]汪奇兵.浅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6) .

[6]吕俊.翻译学应从解构主义那里学些什么——对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译学研究的反思[J].外国语, 2002 (5) .

[7]吕俊.翻译学构建中的哲学基础[J].中国翻译, 2002 (3) .

[8]吕俊.翻译学:解构与重建——论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翻译学的建构性意义[J].外语学刊, 2002 (1) .

[9]吕俊.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10]吕俊.结构·解构·建构——我国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 2001 (6) .

[11]汪行福.走出时代的困境[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

【活动范式】推荐阅读:

生态范式07-20

范式05-11

范式创新06-05

科学范式06-10

学科范式06-28

语言范式07-10

范式建构07-23

课程范式08-12

信息范式08-17

范式转型08-21

上一篇:质量稳定下一篇:临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