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教学方法

2024-10-19

驱动教学方法(精选11篇)

驱动教学方法 篇1

对于任何学科教学, 教学方法都很多。在我看来, 只有适合自己和学生现状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教学方法, 只有全面提高教学效益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在笔者多年的教学中, 曾经进行过好多教学方法的尝试, 有成功的, 也有失败的。作为许多尝试过的教学方法中, 多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我比较喜欢, 对学生也比较适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应用的关键还是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首先我们要研究我们的学生。了解学生是教学定位的起点, 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 是实施各种教法的基础。我通常会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意在了解学生的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采集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评估, 才能做到因人施教。

其次我们要研究教材。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 没有哪一本教材是完全符合我们的教学实际的, 有的学校自己开发的样本教材就比较好, 把很多知识都本土化了。对教材内容一定要选择性的使用和选择性的补充, 对教材中的一些作业要求也要进行增删, 尽量让任务本土化。

在做好了上面的准备工作后, 我们的多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才有了应用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置不同的任务, 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 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学有所得。在教学实践中, 我是这样操作的。

首先,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任务。我们设置的任务一定要有梯度, 任务要明确, 完成的标准要具体。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观察,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激励, 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引导,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起一个组织者、任务完成的参与者、帮助者, 同时把握学生任务完成的进度, 不断地驱动学生进入新的任务, 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各个知识点, 在这过程中, 老师不要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活动, 而更多的是观察学生活动, 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引导, 组织调动学生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完成的作业任务都要按要求上传到老师安装的教学网站中, 在学生完成任务后, 要在课堂上展开评价, 它包括: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评价等等。评价的另一目的是作品欣赏或方法交流, 让学生在思路上能否得到一些启发, 看一看其他同学是如何完成该任务的, 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集思广益, 开拓思路, 鼓励创新。积极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老师实时的查看和点评, 把结果反馈给学生本人, 在学生任务完成后, 学生可马上回到任务情境中获得新任务, 开始新一轮的任务驱动学习。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点评是比较关键的, 点评要以鼓励为住, 鼓励学生创新和尝试,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同时我们的任务要有选择性, 也就是学生可以在总任务的驱动下, 选择性的完成子任务。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多个教学任务并存, 兼顾了不同学生的情况, 重点面向大多数, 也照顾两极发展,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善。

在实际操作中, 有的学生可能会完不成最基本的任务, 那老师还要准备同等难度的并列任务给学生再进行测试。同时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指导和引导, 在关注其它学生的同时, 也要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发展。

在多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应用中, 笔者通过自己的尝试和实践后, 总结出一些经验。仅供大家参考。首先, 一定要多了解自己的学生现状, 这个工作做起来也不难, 可以通过问卷, 可以通过初期的任务完成情况, 可以通过和学生交流的方式来获得信息。其次, 任务要有梯度, 任务的起点要低, 任务要本土化。再次, 教师的角色和作用都要打破传统, 教师是任务的发起者, 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创设任务情境后, 教师一定要投入到情境中去。最后就是任务评价非常关键, 结合学生的自评, 教师要实时的把评价反馈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感觉有底, 为进行下一轮的任务驱动作好准备。

探索是痛苦的, 因为我们要去改变。探索也是快乐的, 因为我们挑战了自己。在研究中提高自身的素养, 在研究中找到对策。作为新时代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教师, 我们一定要主动的行动起来, 研究教法, 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让教学方法多样化, 更能适应当前的新形势, 目标只有一个, 就是全面提高课堂效益。研究是无止境的, 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做一名新时代下合格的计算机老师, 将会是我未来教学生涯中不变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岳延兵, 范敏.基于Web的多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6 (03) :21-23.

[2]郑茸.应用“任务驱动”教学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7.

驱动教学方法 篇2

1.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项目。

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章或每一个具体的实验都设计成一个项目,或者有些课程,如网页设计与制作,可以将整个课程设计成一个大项目,再将大项目分为若干小项目,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项目组成。每一阶段实验项目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

2.引导学生分析项目并提出问题。

每一个项目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项目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例如,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讲到Gif动画制作的使用时,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网页中插入一些漂亮的Gif动画图片。给出项目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项目,提出完成项目需要做哪些事情。这时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一些是以前学过的,如Gif图片的处理等,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如何将一些Gif图片连接成为一幅Gif动画,即隐含在项目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项目所要解决的问题。

3.根据提出的问题,及时讲授新知识。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老问题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要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解决。每次授课的时间不超过3~10分钟,然后让学生动手进行一个与刚才授课内容有关的练习或活动(即完成一个小项目)。学生们听了一段课刚要开始走神,思路立刻又被下一活动拉了回来。活动(项目)做完,接着刚才的兴奋劲儿,下一部分的授课又开始了。这样,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的授课内容,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及时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完成项目时又获得一种成就感。

摘要: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个项目作为主体,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的一种高效教学法。该文介绍了3ds ma)(三维设计课程中项目驱动的案例教学方法,同时对采用项目驱动的案例教学法的3ds ma)(三维动画课程体系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以《新闻采访写作》课程为例看新闻业务类课程怎样进行实战训练

◎王卫明 揭 云

《杭州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近年招聘采编人员,就曾将应聘者派到聋哑学校、秀水街等新闻现场采写新闻、拍摄照片,以此检验应聘者的业务能力。可以说,新闻学子业务实践能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能否顺利就业,也是检验新闻教育成败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1902年,捐资创办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美国报业巨人普利策就在备忘录中记下他的新闻教育观:“我的想法是将新闻作为一种崇高的知识分子的职业,用实践的方法鼓励、教育现在、未来的从业人员。”

今天,“Learning by Doing(在实践中学习)”、“实践远比纸上谈兵有效”已成为世界许多传媒院校和传媒业界人士的共识。

一、部分新闻学子实战训练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国国内的一些新闻学子并没有接受多少实战训练。

有新闻学子反映,“在去年一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在课堂上训练过。”“大一两个学期,我只写过两篇新闻报道,而且是老师要求写的作业,除此之外,我没写过其他一篇文章。”“我们在‘写’这方面的训练强度不是很大。”“亲历亲为的采访活动很少有机会,所以采访稿也很少。学了一年多的新闻采写,却还停留在理论上,真正写起来就感到语穷辞竭,写不下去。”

可以想象,新闻学子接受的实战训练越少,实战能力越差,在新闻一线上手越慢,越没有职业自信,对新闻职业越没有兴趣和热情。

以《新闻采访写作》课程为例,学生的好文章都是练出来的。如果新闻学子只学习理论知识,或只单纯地看别人怎么写、看别人的作品,自己不动手,新闻还是不会写。所以,实战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另一方面,有些教师想对学生组织大量的实战训练,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组织,例如:因为承担了太多的课程教学任务,而无暇开展大量的实战训练;因为没有机会在新闻实践一线积累工作经验,而怯于开展实战训练;因为班上学生数量过多,而难以负担繁重的作业批改任务;因为作业批改不纳入工作量考核,而懒于开展实战训练等等。

二、两所高校的实战训练

对新闻学子怎样进行实战训练比较好?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对不同新闻院系来说,答案并不完全一样。

(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采写训练

⒈开设“大篷车新闻学课堂”

在对新闻学子的实战训练方面,清华大学在国内众多新闻院系中采用了“学在路上”的大篷车教学模式:仿效乘坐大篷车到处巡演的吉普赛人,通过建立大篷车采访车队,将新闻学子拉到远离课堂的外地,进行极具实战性质的采写训练,目的是在真实的世界采访真实的故事、接触真实的人物、学习真实的本领。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传播中心)曾组织学生参加以下外出采访实践活动:2000年暑假,到大漠荒城、楼兰遗址和内蒙古额尔济纳沙尘暴源头采访;2001年6月,到北京四合院采访;2001年暑假,到太行山采访;2001年寒假,到江苏煤矿采访实践;2002年4月,在北京胡同采访;2002年7月,在长征路采访;学期开学第一个周末,把学生带到孔庙上一堂《儒家新闻学》等。

在这些外出采访活动中,新闻学子们体验了“沿着原始森林中崎岖的道路采访”、“在去采访的山路上和内蒙古沙漠遭遇陷车”、“采访车被泥石流挡住去路”、“采访途中遇到大雨”、“山顶上拍片子”、“用卫星电话在大漠深处发稿”等课堂上不可能有的实战情景。他们采访当年接待毛主席的头人的后代,在红军长征的芦花会议会址听讲解,给红军烈士墓敬献鲜花,听黑水县崔副县长介绍当年红军走过的道路,采访山顶的德晴朗寺——长征路上的佛国,听黑水县宗教局苏局长介绍黑水的宗教,攀登红军曾经翻越的山口,攀登云雾缭绕的红军雪山主峰,登上红军当年征服的雪山,采访途中在热情的藏族人家躲雨等。

“这些‘大篷车课堂’目的是寓教于乐,让同学们在探险中、在真实的故事中、在游山玩水中领悟新闻学核心原理。学生们会因此领悟到:新闻学是最令人兴奋的、同时也是最能发挥个人创造潜力的学科。”“如果我们浏览一下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同学们在长征路上采写的故事,我们似乎感觉到了他们对他们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激情与热爱。”

清华大学“大篷车新闻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显然不同于课堂讲解,这种训练方式的运作,难度大,成本高,安全方面的风险也大,但很值得其他新闻院系借鉴。

⒉让学生采写身边的人与事

除了在“大篷车新闻学课堂”采写校外人、事,身边的人与事也是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实战训练的采写对象。

中关村的餐厅或咖啡厅、清华大学派出所、清华大学所在街道办事处、校领导、学院领导、教授、学校食堂厨师、学校保安、学校网络中心、学生宿舍打扫卫生人员、校医院医生或护士、学校纪念品商店经理、教师(李希光)本人、同班同学、爱笑的门卫、打扫寝室、视察清华大学的温家宝总理等,都成为新闻学子笔下的主角。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李希光教授的学生说,“李希光最擅长的就是让你当堂写新闻作业”,“他让我们相互采访写大家的童年,大家写了好多好玩的故事,并且看了大家小时候的照片,我们都笑得肚子痛,让我感觉到做一名记者可以如此的开心与快乐。”

(二)南昌大学新闻系的“魔鬼训练”

⒈思路

对新闻学子来说,新闻业务技能“做了才能透彻了解,做了才能深刻体会,才不会觉得它难”。所以,南昌大学广电班新闻采写课程(大一就开设)的主讲教师在备课阶段,就为该门课程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以理论讲解为基,以大量的实战练习为主,辅之以案例教学,教师在课堂导学、学生在课后自学、专家举行业务讲座三结合;

要求学生向优秀记者学习,向优秀作品看齐,以习促学,边练边悟,多练,多写,多交流,通过朗读、背诵、手抄优秀新闻作品等看起来很笨拙的方法,打好文字功底;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通过给报刊写稿、投稿以笔资学,制订学习计划,严格执行,确定并努力实现发稿目标;

建立在线教学平台——《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教学博客。

按照广电班《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教学计划,一半课时被安排给“练习讲评”(预先安排课外采写作业),目的是以高强度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但有课堂采写练习,而且有次数不少的课外采写作业;不但有学生自行安排的课外采写练习,而且有教师组织的集体课外采写练习;不但有命题练习,也有自定选题的采写练习。

⒉做法

2007年9月4日上午,广电班《新闻采访写作》课程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共3节),主讲教师宣布了他对学生的要求:多写,多练,不但要完成课堂练习,而且要完成课外采写作业,争取在校外媒体发表作品,等等。同学们听得目瞪口呆、唏嘘不已。

主讲教师一边介绍自己的教学计划,一边将学生拉到了“题海”之中,“写一篇关于我的人物通讯。”学生们知道,老师所称的“魔鬼训练”开始了。这对平时总是动嘴多于动手的学子们来说,是一次新奇而充满挑战的尝试。学生们一边听、一边记,教师介绍完毕后,学生们便开始现场作业。9时20分(第二节课进行中),开始有学生交稿,下课时,学生们全部提交了作业。

第二堂课,是教师对上次作业的讲评,以及理论讲解——“通讯是什么”。临近下课时,主讲教师布置了第二次作业——以“新生开学”为主题的课外采写作业。为了培养学生“准时交稿”的观念,主讲教师规定:必须在新生报到结束的当天晚上交稿,晚于截稿

第三堂课,是全班师生对上次作业的讲评(包括部分作业的作者上台介绍采写经过和体会)。

第四堂课,是现场作业——观看浙江奉化滕头村专题片之后,在课堂上写一篇工作通讯,要求在下课前完成。临近下课时,主讲教师布置了两个作业:一是自定选题,采写一篇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通讯,期末考试前交稿;二是课外采写作业——“十一”黄金周见闻。

接着,主讲教师邀请了两位民营企业老板到课堂接受学生关于创业的采访;安排学生到所在大学附近的农村采访征地拆迁问题……整个学期,主讲教师共安排了9次作业(包括录音报道作业)。

⒊反响

“魔鬼训练”初见成效,学生们普遍对此表示欢迎。

学生们有如下表示:“严师出高徒,你对我们的‘魔鬼训练’是很正确的(虽然大家都叫苦连天)。”“鉴于本人太懒散,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自己出外找任务,所以,碰到像您这种每次上课都得交作业的老师,在下还是挺高兴的。”“我很喜欢老师在课堂即兴要求写作,这可以很直观地了解自己的水平,通过对比、老师讲解,可以快速地看到不足。”“大二的这个学期,老师让我感觉颇有压力。不过,这种强化训练确实很有必要,对于新闻写作能力的提高应该是个很奏效的办法。”

实战训练有这样的好处:容易发现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第二次作业提交过程中,部分学生暴露出电脑发稿的问题——收信的电子信箱地址没有写对,导致作业提交失败。又如,字词表达的错误或不规范,有学生在作业中将“1976年”写成“76年”。对此类问题,教师一一指正,提醒大家注意下次避免。

有学生在电子邮件中说:“这次课堂上写的通讯很糟糕,发现自己有许多的不足,比如文字功底不扎实。” 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后,对课程学习更加有目的性和求知欲,动力更强。

此外,课堂上的即兴作业(一般在45分钟~90分钟内完成),对于锻炼学生的速写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三、期待中的对策——多管齐下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对新闻学子的教育,必须有足够大的实战力度。在实战训练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为保证实战训练的顺利进行和有效,需要在以下方面尽力:

⒈训练方式的创新

一是训练方式的多样化。训练方式包括课堂训练、课外训练、课堂讨论、现场点评、示范练习,这些训练方式又可以分为室内训练和室外训练、校内训练和校外训练、本地训练和异地训练、教师组织的训练和学生自行组织的训练等类型。训练方式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适应各种各样的实战情境。

艺术专业的学生素有外出采风的传统,其实,新闻学子更需要参加采风活动,参加完全意义上的实战,这需要在校外甚至外地建立相对固定的实战(或实习)基地。

二是训练次数的频繁化。教师组织的实战训练的次数,只能多不能少,至少每两周训练一次,最好每周训练一次。同时,要发动学生自行组织训练。训练次数的频繁化,可使学生逐渐进入“熟能生巧”的境界。

⒉师资配备的特别要求

毋庸置疑,没有媒体工作经历的教师同样可以组织很好的实战训练,但有媒体工作经历的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的实战训练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对新闻业务类课程,最好配备有媒体工作经历的教师。

以李希光教授为例,他曾经在新华社等媒体工作,谙熟西方最先进的报道手法,发表了大量的新闻作品。像李希光教授这样有丰富实践经验、业务水平高、业务创新能力强的教师,对于新闻业务实战训练的设计、组织、指导,当然是轻车熟路,学生也很容易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实战知识而实现实践能力的提高。

⒊经费投入的加大

实战训练之所以难以开展,最大的瓶颈就在于经费问题。

如果是在校内训练,不需要很多额外的经费,但如果将学生带到校外,则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像清华大学“大篷车新闻学课堂”那样到异地进行采写训练,就需要筹集食宿、交通等费用。像浙江万里学院那样自办报纸(《新闻实践报》)供新闻专业学生锻炼,就需要准备额外的印刷费用。

因此,要加大新闻业务课程的实战力度,必须在经费投入方面加大力度。当然,争取被采访单位的赞助或资助,也是可以考虑的。

⒋相应制度的配合

开展实战训练是比较费时费力的事情(特别是作业批改,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所以,如果师生双方都没动力,或者师生中的一方没有动力,都会影响实战训练的顺利实施。好的制度可以解决动力问题。要加大新闻业务课程的实战力度,必须在相关制度方面给予配合。

制度的配合,涉及两个方面:

学生方面,可以对其规定必须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实战作业。

例如,莫斯科大学新闻系要求所有的学生在第一年必须制作一份报纸、一个电台和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在第二年要自己办一份周刊(彩色报纸还要有分析文章)。

此外,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应该加大平时考核的分量(例如,占总成绩的50%甚至更多),摆脱“一考定成绩”的简单考核,每次实战作业均计入成绩。教师在给作业评分时,应当综合考虑作业速度、难度、截稿时效等因素。

教师方面,应该给该类课程的教师少安排其他工作,使其有充足的时间介入到实战训练中;对教师的工作量考核,应该对其在实战训练中的“付出”给予“回报”,例如,每批改一次作业,等同上课3课时;每带学生外出采访一次,等同上课6课时。

⒌师生的积极参与

教学从来就是师生双方的事。南昌大学采写课程的教师发现,在校内新闻宣传部门担任记者的学生,其作业往往做得比其他学生好。

学生不但要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实战训练,而且要自发“制造”或争取实战机会。例如,加入校内通讯社、校报、记者团、校广播电台、校电视台,学生会或社团的宣传部;担任校外媒体特约校园通讯员;平时多练笔,如果见闻校园内发生值得一写的事件或人物,尽量写一写,以锻炼自己的笔头功夫;到媒体或其他单位的新闻宣传部门实习或见习,等等。

学生要多与业务高手交流,多请教,写出稿件后及时发给老师,请老师修改评价,以便提高。教师对学生的习作,应尽可能及时指导,不因不是自己布置的作业而不乐意批阅。对学生的实战训练,应及时讲评(最好马上点评)。

⒍学生要争取发表作品

学生作品一旦公开发表,对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自信大有裨益。因此,学生在实战训练中完成的稿件或作品,教师要鼓励在校外媒体发表(如发表了则课程成绩加分),或者推荐发表,或者在自办的发稿平台(如教学博客、院系网站)发表。如果自办的发稿平台能够实现赢利,能够发稿费给发表作品的学生,则善莫大焉。

让问题驱动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驱动

24时计时法 片段赏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60-02

近日,笔者有幸聆听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特级教师黎有文执教的《24时计时法》,收益颇多。24时计时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中有关时间单位的学习。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和《年、月、日》等相关知识,对时间单位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黎老师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让问题驱动教学,彰显了教师的智慧。现将精彩片段整理如下,与读者共赏。

一、巧借生活问题,智慧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小红的一天(幻灯片展示)。请看第一幅图,钟表上显示12时,同学们猜一猜,此时小红在干什么?

生:半夜睡觉;吃午饭。

师:(打开图片后显示,小红在睡觉)这个时刻是夜里十二时,还是正午十二时?该怎样表达才更清楚呢?

生:说清楚是正午12时,还是晚上12时,就可以了。

师:这位同学说的是12时计时法,也叫普通计时法,说得很有道理,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可以用24时计时法。

师:好的,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24时计时法。

【赏析】

众所周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黎老師用自己的实际教学诠释了这句话。他在课堂开始,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将要学习什么,而是创设问题情境,把看似平常的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知识,这是黎老师教育智慧的体现。黎老师之所以具有超越普通教师的教育智慧,一方面,在于他能够将显性的教育目的化作隐性的无痕教育,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学生的心灵;另一方面,在于他深谙问题驱动教学模式,能够将理论融合在教学实践中。这里提到的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驱动力,将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技巧以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设定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模式。另外,黎老师在课前也做了充分的教学准备,他深入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准确把握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了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表示时刻不清晰、不完整容易引起混淆和误会”这一问题,进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学生提出24时计时法、尝试解决问题埋下伏笔。

二、鼓励提出问题,倡导自主学习

师:关于24时计时法,你知道些什么?

生1:如果用24时计时法计时间,时针走过12时后,就该走13时、14时……一直走完24小时,走完一天。

生2:半天有12小时,一天时针转两圈。

师:看来同学们对24时计时法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试试看,你能提出与24时计时法有关的问题吗?

生1:为什么要用24时计时法?

生2: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有什么区别?

师:这两位同学能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真了不起!接下来同学们思考这些问题,分小组讨论,汇报。

生1:我发现用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计时,中午12时之前的时间都是一样,下午1时开始两种计时法的数字相差12。

师:利用这个规律,你能很快地将两种计时法进行转化吗?

【赏析】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以往的教学,大多是一味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把新的知识按部就班地告诉学生,让学生充当学习的机器,死记知识,应付考试,导致学生不会提出问题。新课标指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黎老师在本环节先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些什么,这看似不经意的话语,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理:了解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活动经验,相当于做了一个口头上的诊断性测试。他大致地了解学情后,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主动探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倘若黎老师讲授的对象对24时计时法很陌生,又没有相关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黎老师可能就要转换教学策略了。在黎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要我学”的接受知识,而是“我要学”的主动探究,经历提问、实践、反思、总结的思维训练过程,将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对应时刻进行比较,凸显24时计时法的优越性,进而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培养应用意识,解决生活问题

师:下面是黎老师这个周六的作息时间,你知道黎老师什么时候在做什么吗?请将对应的时间和事件连起来。做每件事分别用了多长时间?

【赏析】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本环节,黎老师选取贴近生活实际的例子——自己的周六作息时间,让学生将对应的时间和事件连在一起,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进行判断,从而很好地将24时计时法应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这样一个看似很平常的练习题,却在无形中巩固了24时计时法。接着,黎老师让学生算一算每个事件所用时间,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些并不能直接算出结果,而是需要运用转化思想将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进行相互转化,最终解决问题。总的来看,黎老师的本环节设计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而且让学生体会了转化思想的妙处。

在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内心是愉悦的,他们不再胆怯,不再从众,而是独立思考、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黎老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利用问题驱动课堂,让智慧的火花点燃课堂,成就了一个充满灵性的创造性课堂。

如何引入“任务驱动”教学 篇4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被灌输的对象,是被动的外部刺激的接受者。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阵地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这种教学模式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处于认知主体地位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却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这显然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符合,更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有创造性的人才的重担。“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强、创造性丰富、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紧随科技发展潮流的新兴学科教学中非常实用且有效。因此,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师必须适当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二、解读“任务驱动”教学

单从“任务驱动”字面上看,好像是学生在教师布置的“命令(任务)”驱动下完成某些学习,如果这样的话,那学习过程就不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而是被动积极的学习了,学生主体仍然没有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我们这里所说的“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事实上它并不是简单地给出任务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讲网页主页制作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任务:修饰主页。学生得到这一任务后,他们就会主动地思考并学习完成这一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完成这一任务需要用到插入图片及文字并对其进行设置等知识和“插入字幕、添加超链接”这一新知识,学生就可以通过完成该任务学习新知识并复习旧知识,而且还能学会把知识综合起来运用。

三、任务驱动教学的优点

1.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促使学生形成动机,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学习动画制作时,提出学生最熟悉的“奥运福娃”主题,让学生模仿并发挥。这节课设置的任务符合学生的实际,多数学生都关心奥运会,非常熟悉福娃,一看就有兴趣;另外,应用的技巧难易适当,即复制和粘贴,选择和填充颜色,多数学生很快能学会,只要教师在讲授步骤中特别注重知识点的把握,学生在自己制作时就能抓住重要步骤,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

2. 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作为教师演示的课件,一定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制作,才能达到“任务驱动”的目的。这时,教师演示讲授操作步骤,尽管“全体广播”使学生只能用眼睛看,用耳朵听,不能操纵计算机,但是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都全神贯注盯着显示器的屏幕,这时的学生求知欲望最强,他们迫切地想知道这引人入胜的动画是怎么做出来的,也就是说“任务驱动”创设着一种适当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认知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3. 可以给予学生成就感。

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包括教学思路、教学过程,还有教学效果。计算机学科教学突出动手的特点,使教师的教法不可以纸上谈兵,也使计算机的考试不适于死记硬背。“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完成“任务”,为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去动手操作,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比如,当大功告成,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立刻又在考虑:“我不能白做,得留下,留在我的电脑里。”接下来就学会了保存,保存好了,又必须提交给教师,给教师检查,又必须学会了提交作业,……这样一节课没停手,也不感觉枯燥,不知不觉就下课了,要不是下节有课,手怎么也不愿意离开那鼠标,这似乎不像考试,可再想想,难道这不说明自己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完成了“任务”,不就意味着考试合格了吗?

4. 可以开拓学生的创造力。

“任务驱动”对于学生,开始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彩的自己创造的作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计算机学科是开放性的、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在课堂上不可能将一个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学到,也没必要这样做。计算机教师在教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正好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在一堂课上,不可能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一样,掌握快的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又琢磨能否将自己画的图或网上下载的图片插入文档中,或者怎样修饰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又或者开始为下节课的新知识在积累素材、创造素材……新的追求激励着学生去学习、去探索,去创作更美妙的“精品”。

四、如何设计“任务驱动”教学

1. 任务的目标要明确。

设计的任务要针对教学的目标。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涵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任务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切不可为了追求任务的完美而偏离教学的目标。要根据教学总目标,结合所学习的内容,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把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学习模块,并使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当学生完成这一个一个的任务后,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地实现了。

2.“任务”完成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法”教学,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控制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动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体会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方法,所以,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创新的意识才会被唤醒。而创新的出现往往又是个性的体现,因而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并要大力引导学生在创作方面的个性的发展,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创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在学生的个性发展里面。

3.“任务”内容要具有开放性,能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所以,“任务”中要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能展开想象,构思出新的设想。在“任务”的设置中,“任务”内容不要限得太窄,要有弹性,能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开展“任务”。“任务”设置可联系面太小,就会使学生的思维锁定在某个方面,也不能调动学生使用现有的知识体系来解决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效果,那只能是单调的操作练习和知识能力的“复印”。如果“任务”设有很大的开放性,就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创造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创造性地完成任务,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4.“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必须十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任务设计。我们教育的方针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学生”,所以我们设计的任务在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同时,也要适当考虑个别学优生和个别学困生。不同的学生,个体差异很大,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创设任务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由浅入深,化繁为简,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能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五、总结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育思想的具体化。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要求教师完成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任务,更要求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信息技术课一定会成为高中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摘要: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是我们应该努力去探究的。本文从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着手, 引入“任务驱动”教学, 根据其优点, 讲述如何设计“任务驱动”教学,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优点,设计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http://www.gaope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6&id=2153.

[2]谈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设计.湘教在线.

[3]郭善渡.信息技术课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网络科技时代.

[4]在信息课中尝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湘教在线.

[5]浅谈如何在“任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湘教在线.

驱动教学方法 篇5

【关键词】 任务驱动 信息 课堂

本人是一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立足于三尺讲台快十个年头了,用心记下了关于上好信息技术课的点滴感受。本人觉得“任务驱动法”就是其中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以下是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心得体会,仅为抛砖引玉,以期与同仁共勉。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根据

任务驱动法这是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原则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性质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的实用性,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一个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的实际应用

1、以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自主学习。

现代教学理念和模式告诉我们,老师不能在课堂的舞台上唱独角戏了,应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解释、点拨和引导,老师与学生地位逐渐趋于平等。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例如,母亲节安排学生制作贺卡来祝贺母亲的节日,在课上演示制作好的贺卡,学生感到非常漂亮,主动去探索课本,自主的去学习,并进行总结评价,指出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的存在问题及成功的地方。这样老师只要提出任务,学生根据任务来激发积极性,学生在自己创作时就能抓住重要步骤,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能力。

2、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对新奇事物的探索欲望。

学生对新的内容有着极强好奇心。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达到“任务驱动”的目的。例如,用powerpoint制作的迷宫游戏,尽管“全体广播”使学生只能用视觉、听觉,不能操纵计算机,但是教室里鸦雀无声,全神贯注地盯着显示器,这时的学生求知欲最强,迫切地想知道、想学会这引人入胜的动画是怎么做出来的。也就是说,“任务驱动”创设着一种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3、以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当今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又是一体化的时代,学生应该学会在合作中竞争的本领,培养在竞争中合作的良好品德。

在学习WORD软件的使用时,先把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让各组成员合作完成班刊,最后评比。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齐心协力一起来解决问题,当完成学习任务时,也获得了合作技巧,学生感到学生之间不仅是竞争的对手,更是学习的帮助者。通过这样的任务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4、以任务驱动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务驱动”对于学生,开始是一味的按照老师要求完成任务,当学生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有更精彩的作品被创作出来,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教师在教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课上,不可能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是一样的,掌握快的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有琢磨能否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新的追求激励着学生去学习、去探索、去创作更美妙的作品。

三、“任务驱动”教学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任务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2、任务设计应体现时间的有效性。

在设计任务的时候一定要妥善安排好时间的合理性,有效性。对于教师来说,一个知识点也许需要1分钟,但对于学生来说也许要5分钟,也许更多,应当充分考虑到班级情况。不能把任务带到下一节课中去,因为那样,学生就没有收获的成就感,教师也就不了解今天的知识点学生是否掌握,掌握的情况是否达到期望值。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该三思而后行。

以上是本人作为一名信息教师的一点心得体会,当然提出任务驱动走进信息课堂,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我们每一位信息教师一定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找到一种合理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 祝智庭

驱动教学方法 篇6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张的是将教学内容隐藏在一个或多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任务中, 让学生为了完成任务, 去分析、解决任务, 在这个过程去查找知识, 在教师的帮助下,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最终解决任务, 从而达到其根本目的, 学习教学内容。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确定任务是核心, 怎样驱动是关键, 教学是目的。任务可分为两种, 一是封闭型, 封闭型任务是每个学生都应自主完成的任务, 它包含的主要是一些学生没有学过的新知识, 新旧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这类任务规定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主题、任务要求和相关的资源, 一般需要教师针对任务包含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做出比较清楚的分析, 以明确重点, 少走弯路, 同时, 也需要学生在确定的任务主题内做出自己的特色发挥。二是开放型, 开放型任务指的是一个任务框架, 允许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自主选择和设计任务类型和任务主题 (大部分教师倾向于先确定好任务类型, 如制作电子广告, 然后允许学生在此框架内自由设计作品主题) 。开放型任务一般需要由小组学生共同探讨完成, 而任务完成的结果通常是一个电子信息作品。开放型任务主要涉及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 通过完成任务可以整合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 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迸发, 从而提升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 首先是选择高质量的任务, 然后再进行实施。其步骤分为:

1、高质量任务的选择

任务的提出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任务设计的好坏能够直接决定教学目标的能否成功实现。任务的设置要考虑其有效性, 任务的设置要考虑以下几点:学生一定要通过努力才能完成任务;任务尽量与实际的生活相关联;也可以考虑学生自主提出的任务。

2、组织学生分析任务

在任务提出之后, 教师应组织学生去读懂任务, 而不是先讲解任务。让学生通过任务去分析、相互讨论, 提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资料搜集, 以及完成任务将要存在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任务所需的知识, 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如无法给出方案,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查找资料, 解决自己碰到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任务以及提供解决任务的方法, 就是在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分析问题能力, 资料收集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是整个教学中的核心和重点。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 学生通过完成任务, 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如果碰到了问题不能解决, 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 而不是手把手教。任务的完成有两种情况, 一是个人独立完成, 碰到的问题自己在尽最大的努力的情况下如利用网络资源等都无法解决, 可以向教师或其他同学申请帮助, 解决问题, 当然问题解决了应该进行反思, 确保在下次碰到类似的问题会解决。二是小组合作完成, 碰到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 发挥集体的力量, 小组讨论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大家在交流中可以培养自己和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 这种能力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用。如果小组集体讨论也不能解决问题, 那么申请教师加入小组, 给予小组帮助, 最后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就是一种有用的互动。而不是把知识硬塞给学生, 是让学生主动探索, 学习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4、评价

在评价任务这一块, 我们认为应该先让小组进行交流, 对自己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讨论, 如果发现任务的完成有不尽完善的地方, 可以做相应的修改, 如还有什么疑问, 可在班级集体交流时提出供大家讨论。评价任务的最后过程是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评价, 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应用, 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等。评价这一过程必不可少, 因为教师的关注会让学生有受重视的感觉, 这样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评价活动主要是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也是一个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这样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 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风格的学生, 可以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在相互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 上升到新的水平。学生在交流当中可以从多个角度认识某一个问题, 吸取他人的优点, 各自得到发展。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结果分析

从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后,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更有利于以后课程的学习;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新知识, 获取有用信息, 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及团队精神。

四、总结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教师方面, 教师需要丰富的知识, 良好的教学职业素质, 这样才可以找出适合教学的完美任务。在学生方面, 需要有自我学习能力, 能够主动去分析任务, 最终解决任务, 以及学习总结。这样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学习后, 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敏, 张立新, 徐承波.任务驱动教学法在MIS课程中的应用[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5) .

[2]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教通讯, 2003, (9) .

[3]王国华, 刘合群.职业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徐肇杰.任务驱动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 2008, (4) .

再说“任务驱动”教学法 篇7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任务设计

前几日, 有人问我:“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我思索良久, 也未能给出个满意的答案。“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专业实训课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几乎每节课我都在用, 而且还写过这方面的论文, 但真要从理论上说清楚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我还真的说不清楚。亡羊补牢为之不晚, 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以任务 (范例) 引路, 学生边学边练, 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在实施“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以完成某个具体的“任务”为主线, 将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 让学生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在经过独立的思考与教师的点拨后, 自己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法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这一唯一的角色定位, 因为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 从而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在真情实景的任务驱动下, 在探究教学目标以及完成任务的情况中, 在学生能够独立学习或相互帮助的情况下, 在师生共同讨论, 共同研究的氛围中, 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环境, 还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资源, 并组织学生活动并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 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教学效果, 如果学生只是完成了相应的任务, 而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 这也绝不等于是“任务驱动”。任务要紧密联系到学生的技能点和相应的知识点, 不能简单停留在掌握技能的层面上, 以某些操作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的学习是有悖于教学目标的。在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适应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脑的意识和能力。在设计任务时, 要遵循以下几点:

1.任务要能吸引住学生, 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创造性。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为了收到好的预期教学效果, 布置的教学任务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同时, 设计的任务也是开放的, 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创新空间, 让学生能有自主创新, 自由发挥其想象力, 以展示其个性, 从而对整个课程保持相对持久的热情, 而不是仅对某次课有三分钟的热血。任务的内容要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 当他们觉得这个技能对今后的就业有帮助的时候, 就会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欲望,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教师就要利用学生这种特性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任务设计的层次性较强。因为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认知能力有所差异, 所以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我将同一任务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完成层次, 进行因材施教, 让学生在每次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 让学生体验到学生的乐趣及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使他们对自己有信心, 从而一步步的提高。

3.任务设计要体现真实性与合理性。设计任务时不能单纯的考虑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应该使教学任务符合客观实际、科学合理, 让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总之, 作为教师要提出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同时又要符合教学环境, 能够起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作用, 使学生有想要学的欲望。

任务完成后的展示、点拨与评析。通过学习, 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分析, 从而得到一定的学习效果, 形成自己的学习思维, 进而能够按照时间规定完成任务。在此时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做以分析, 给出点评。我觉得先让学生对其他的同学做以点评, 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比较好。然后让作品的主人对作品的创意思路加以陈述, 最后由教师对学生做出优缺点的点评补充。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创作思路上的互动, 同时也能在点评中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 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决定了计算机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实用性, 不仅要求学生学好理论知识, 更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 本学科的内容更新换代很快, 极富创造性、时代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寻找适合这一特点的方法进行教学。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使用中能够有效构建教学情境, 有助于学习环境的构建, 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秦疏吕.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中国科学教育.

阅读驱动写作,让教学充满活力 篇8

一、把握架构,奠定基础

文章的架构就如同人的骨架,没有完整的结构,就无法支撑起内容,自然也就体现不出要表达的意思,更算不上是一篇文章。考虑到这一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章,借鉴他人的写作经验,吸取精华,掌握相应的架构形式,加强句子、段落间的“粘合力”,提升架构把握的能力。

比如,牛津英语高三教材中有一篇关于成功人士需要具备的素质的文章《How to Become a Successful Person》写得很不错。暂且不说内容表达,从整体结构上来看,文章不仅连贯性、过渡性很强,而且主旨明确,思路清晰,读起来很流畅。文章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主要得益于其架构,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一点向学生具体地讲解。这篇文章的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主题句、举例和解释句、后续句、结论。这些部分层层相扣进而促成了一篇中心明确、理论到位、举例充分的文章。掌握这些理论后,就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借鉴,帮助其吸收精华,灵活运用。首先,笔者让学生充分阅读,在文章中找出作者关于成功人士需要具备的素质的内容。然后,开展合作学习,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针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交流谈论,在多样化的口语形式中加深记忆,快速掌握。在这个环节,学生表现得很积极,借助不同的方式强化所学内容,充分意识到架构对于文章布局的重要性,进而运用到之后的写作中。

通过这样的阅读引导,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表达中心思想的技巧,还能在实践训练中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避免其在之后的写作出现较大的漏洞。几次之后,学生就能建立其架构意识,在文章谋篇布局上有所进步。

二、提供范例,模仿写作

学生之所以觉得写作很难,而且经常写得不好,不仅是因为写作的要求高,学生自身认知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局限。这主要体现在词汇量贫乏、句式句法不清楚、语法使用混乱等,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表达,写作能力无法提升。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采取范例仿写的方法,借助范文引导学生写作,在降低写作难度的同时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有效提升其写作水平。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积累到更多的词汇,了解句式句法的应用,还能掌握写作技巧,在持续的训练中提高写作能力。比如,在牛津英语教材中有一篇《Campus life》的阅读材料,内容很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在阅读时不存在理解问题,仿写难度不大。于是,笔者就决定以此为范例开展仿写活动,让学生创作一篇相似的文章,在借鉴中尝试着创新。首先,笔者让学生反复阅读这篇文章,对重点部分进行勾画,以便在之后的改写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带领其对文章展开全面的分析,主要涉及时态、人称、段落分布、写作方式以及精彩词汇、句式等。在这个环节为了让学生透彻地分析了解,笔者组织了合作学习,让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对关键的部分进行转换、替换。等到学生分析得差不多了,再适当地讲解改写的方法、技巧,然后把课堂交给他们,提供其充足的时间思考、改写。学生没有了之前毫无头绪的苦恼,写起来很流畅,最后写出的文章也很不错。

借助这样的阅读仿写,学生的写作信心增强不少,逐渐尝试着运用优秀文章的表达方式和技巧进行创作。只要坚持训练,学生一定能对比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实现写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拓展范围,丰富文体

在驱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材料的范围,不能仅限于教材和相关的练习,要尽可能地拓展,以多样化的文章丰富学生视野,帮助他们积累大量词汇,为其写作提供更多可能。英语文章会有记叙文、说明文、信件文等多种体裁,学生想要灵活掌握这些文体,就要在阅读中不断汲取知识。

通常,教材只会涉及几种文体,比较单一,其他文体的学习只能交给学生自己借助阅读来掌握。学生通过借鉴经典范例不断规范形式,并且在不断的练习中强化,最终掌握相应文体的写作。比如,在教信件文的写作时,笔者避开了直接讲解的方式,而是提供给学生同文体的范文,让其在阅读中归纳、熟悉写信的格式、语体和结构。在此环节中,为了确保学生总结到位,笔者先让其独立分析,然后采取同桌交流,借助合作的力量促进其准确、全面地归纳。很快,学生就意识到书信的开头和结尾有一定的规范,尤其是结尾的地方要根据对象身份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敬辞,像faithfully、respectfully、sincerely等,最后日期、称呼、落款等细节也不能忽视。经过这样的总结,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信件文的文体,并且跃跃欲试,想要即时训练。于是,笔者就趁热打铁,布置任务:把你的近况写成一封信,寄给你最想念的人。听到这样的题目,学生很有感触,马上动起手来,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

任务驱动教学当顺势而为 篇9

任务驱动教学不同于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 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完成任务循序渐进地、自然而然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以生为本, 在不露痕迹的顺势而为中, 通过一个个任务的穿插完成预定教学目标, 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 也是高超教学艺术的体现。

在情境创设阶段, 主题要精彩

理想的情境创设有两个功能, 一是引起学生注意, 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或学习需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感官上的愉悦或惊奇, 这是教学的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要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要使教学真正走向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 其关键就在于要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 如任务的完成、知识的获得、教师的赞许、同伴的关注等等。

在情境创设阶段,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 确定一个精彩的教学主题,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给小学生上课, 课型要生动活泼, 素材要可爱、有童趣。在学习W i n d o w s X P中新建文件夹、文件时, 我们可设计这样的任务:让学生建造一间“房子” (将文件夹比喻成房子) , 同时“房子”里要装有许多“东西” (将学生自己写过的文章、绘画作品等比喻成房子里面的物件) 。这种比喻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好理解, 兴趣就会很浓厚。教师接下来可以再用一些引导性的语言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给初中生上课, 要突出实用性, 课型要侧重于综合动手能力。在创设情境时不妨尽量给学生提出真实的任务, 让学生进入角色, 完成提出的具体任务。

在问题确定阶段, 兼顾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

在情境创设之后, 我们要确定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或任务作为中心内容, 同时注意分组探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如《E x c e l筛选数据》一课, 我们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提出问题一:让我们看看从抚顺发车可以到达哪些城市;问题二:怎样取消或关闭筛选;问题三:若始发时间为早上8点至1 2点, 看是否有到北京的车次。在布置任务时, 我们要注意委任有责任心的组长, 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培养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只有任务的有效解决才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因此,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启发, 给学生提供资源和帮助并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需要教师因地制宜, 选择和设计好探究内容和探究形式, 明确探究范围并提供适当的活动框架, 避免时间上的过度消耗和浪费。教师布置任务时要从多角度出发, 对所布置的任务进行必要的描述,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设计任务的意图。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会布置明确而有意义的任务, 优化设计, 确保实施每项任务的每一个步骤都要有目的性。任务还要紧扣大纲、教材, 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 任务与任务之间应相互联系。如在学用计算机编写文稿一课, 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即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检验所学知识的过程。其中, 字符段落格式设置、文本框的使用、表格的制作与修饰、页面设置和分栏、图片艺术字和自选图形的插入都是完成这一整体任务的每一个小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这些步骤既有平行交叉, 又有递进, 使知识得以巩固、延伸、内化。

在协作学习阶段, 注重探究合作的过程

此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可独立思考也可几个人为一组,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教学中我们应提倡探究式, 多给学生思考和尝试的空间。如学过的复制和粘贴、网页中插入水平线和插入时间等功能的运用, 只要教师对其相通之处稍加指点就可以了, 将充分的上机操作时间留给学生。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 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自然融入学习中。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 是一节好课的外在表现。教师在提出问题、布置任务的过程中, 会遇到学生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的情况, 其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营造好学习氛围, 学生的兴趣没有调动起来, 学生的感官没有受到刺激, 学生在这种沉闷压抑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抵触甚至厌恶学习的情绪。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吸引学生的学习任务,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进而形成好的学习氛围, 使教与学的过程和谐融洽。

在评价和延伸阶段, 强调成果的反馈和知识的拓展

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是任务驱动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 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给出评价量化问卷——这是基础。另一方面, 教师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这是重点, 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凸显了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恰当的评价是为课堂增色添彩的必要环节, 而评价的反馈同样重要。评价不要流于形式, 可以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过程性评价, 让评价得到落实。

高校“任务驱动法教学”研究 篇10

關键词: 任务驱动法 计算机教学 教学设计

“Excel教学”是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难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它具有操作性较强、实用性高的特点,并且版本升级较快,内容更新很快,如果要学好这门课就必须让学生多多上机实践操作,并且要和日常身边的实际应用结合,灵活运用,不断跟上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课堂上学到的课后遇到日常实际问题还是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应用。

任务驱动法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完成若干个“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到知识点,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Excel软件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软件操作任务的驱动下,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完成这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他们利用Excel软件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使得他们获得成就感,以激发他们更强烈的求知欲,逐步形成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一、大学计算机教育现状和“Excel教学”

尽管中学普及计算机教育已经很长时间,但由于应试教育等客观原因在中学中计算机教育基本上属于“兴趣班”状态,可有可无。加之学生来自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就造成高校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普遍来讲较为薄弱,而且基础差异较大。

在计算机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Excel是捆绑在大部分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软件,学生对Excel软件比较熟悉,但对具体的操作掌握度不高。课堂教学照本宣科,提不起学生兴趣,他们看不到具体应用,学习热情低。(2)教学中存在应试教育倾向。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要求是证书。而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考核,与Excel掌握的关系不大。这样就促使学生踊跃积极报名证书考试,而部分教师在资格证书过关率和经济报酬的驱使下而采用应试教育,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工作中,对Excel教学造成严重影响。(3)Excel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不紧密。Excel软件应用已经渗入许多学科领域,不同专业学生对该课程存在不同层次需求。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因为作为一门公共课,各个专业的教材内容基本上都是雷同的,教学重点也基本上是在对Excel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学习和掌握上,与专业结合极少,这就导致学生对Excel的认识不足,觉得与专业没有必然联系、关系不大,缺乏学习动力。(4)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高校的教学条件都有较大改善,大部分院校的Excel教学采用多媒体课堂讲授和机房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模式下教师依然处在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及地位,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任务驱动法”研究现状及其在“Excel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完成若干个“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点,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摆脱被动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适合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任务驱动法在大学Excel软件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这种共识多为理论层面的,缺乏具体的可以操作方法指导,存在实施的许多问题。

周碧璇(2004)较早地研究了任务驱动法在Excel教学中的应用[1]。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了Excel 2000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实施问题,他认为任务驱动法的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梁小晓(2009)则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任务驱动法[2]。它将Excel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Excel入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学生主要是模仿操作,较为简单。第二阶段是应用提高,让学生利用已学的Excel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此阶段则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任务驱动法在Excel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较多。众多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分析了Excel教学中他们是如何利用任务驱动法组合教学的,以及自己的看法与体会,比如:许建平(2011)与以往学者的研究不同,强调要对学生特征进行分析[3]。他在Excel2003的教学实践中,讨论了对于学习没有兴趣、学习自觉性较差,需要的不仅仅是管教式的、强加式教学的中职学生,并以他们的期末成绩作为分析处理对象,利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了具体教学实施。他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了一种观点:班级不一样,学生也不一样,任务驱动法的应用也不一样,效果也不同,不能盲目地采用任务驱动法,要因材而异,因班而异,因人而异。罗春红(2013)也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任务驱动法[4]。认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对任务设计进行调整。同时她坚持不让任何一个学生落后的原则,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到学生生源区域之间的差别,教师可以设计出不同的Excel学习任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总之,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认为任务驱动法运用到Excel教学中是有必要的,并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尝试运用这一方法,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不足,比如大多数相关研究看似是支离破碎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缺乏系统性理论性的指导,具体体现在:对于任务的设计原则、设计思路没有形成有机的系统性思维,采取规范步骤对任务进行分析也没有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方法如何选择及如何具体实施等都研究不够。

三、“任务驱动法”实施步骤

“任务驱动法”是教学过程围绕任务而展开,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传统的任务驱动法主要有四步组成,分别是:

传统的“任务驱动法”在现实的实施当中存在一些问题:(1)任务的设置过于简单,不针对具体教学对象,对不同基础和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不区别对待设置不同任务。(2)任务设置不具体,不具备操作性。比如在教学中常常有“建立一张学生成绩表”或“制作个人简历”等诸如此类的教学任务。任务开放性强,但是要求不明确,对现在自主能力差的教学群体而言,常常有学生敷衍了事或者虽然有心完成任务但是自己不知从何处入手,任务完成效果差。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有必要对教学任务进行分解。使教学任务可操作性强,能够对教学效果可靠有效地进行评价。(3)传统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到效果评价为止,缺少总结的过程。一个教学任务结束之后,大量信息被传输给学生,不管个人的记忆力多么好,缺少整理和复习,这些知识和能力也不会百分百成为自己的。这样就需要老师进行整理和总结,把知识变成体系性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4)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复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传统的“任务驱动”缺少复习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做同类型的任务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巩固。练习的过程不仅是应用的过程,巩固的过程,同时发现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检验学习效果,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纠正。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传统的“任务驱动”教学过程进行改进,增加相应的准备资料、分解任务、总结分析和复习巩固几个相应的过程。经过改进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四、任务驱动法在Excel教学中的应用

Excel教学是一种实践性教学,要针对具体的应用对象和实施环境进行。实施步骤大体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巩固阶段。

1.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准备材料,分析教学对象,进行筹备工作。“任务驱动”教学办法是针对特定的情境而设置的任务,我们首先应该进行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进行分析。其次明确任务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有明确任务,任务要有可操作性和可计量性。任务没有固定格式和要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出发设计任务。任务的类型分类角度有很多,一般按教学内容的开放程度将任务分为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任务。在这里我们使用封闭性任务,封闭性任务要求明确,考核标准统一,过程简单。

2.接着进行作品的展示,激发学生兴趣。布置具体的任务,进行讨论,完成任务。讨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尝试,自己进行操作,加深印象,把知识能力变成自己的。

3.考核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重要,然而外在评价和约束同样必不可少,传统任务驱动,缺少了任务考核,缺少了外在约束,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没有强制约束力,任务完成情况不理想。我们加上了考核,使学习更有效力。任务考核以后,对任务进行总结,加深印象,熟悉操作。任务完成以后要对任务加以总结、分析和研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得出经验教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要知其所以然,灵活应用,掌握方法,熟悉步骤,形成自己的能力。

五、结论

1.正确看待任务驱动法。

Excel课程包含很多知识点,既有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具有操作性很强的技能。任务驱动法固然有其优点,但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任务驱动法有其局限性,需要和其他教学方法搭配使用。同时,任务驱动法在不断向前发展,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到它,让它发挥更大作用。

2.恰当把握教师角色。

教师在任务驱动法中扮演主导角色:情境的创设者,任务的设计者,是学生任务完成的引导者,同时是课堂的监控者和任务评价者之一。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构建知识,而不是在教师的灌输下被动接受。

3.任务评价的多元化,强调过程性评价。

课题已经尝试任务评价的多元化及利用现代综合评价方法进行量化分析,但仍有缺陷,尤其是操作过程较难评价,而Excel课程中的任务很多情况是需要过程性评价。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应该由一元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化,由总结性定性评价向形成性定量评价转化,重视学习过程和能力素质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周碧旋.“任务驱动法”在《Excel2000及其应用》教学中的运用案例[J].職业教育研究,2004,(12).

[2]梁小晓.Excel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09).

[3]徐建平.Excel中尝试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1,(06).

[4]罗春红.基于任务驱动视角计算机Excel教学创新性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4).

驱动教学方法 篇11

一、通过任务内容趣味化,激发学生求和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学生才爱学,乐学。任务的选择要有趣并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选择灵活风趣的语言,避免呆板的照本宣科,尽量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感觉理论其实并不枯燥,使学生体验到玩计算机的快乐。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提出任务后,教师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完成任务的每一步操作过程,而是分析任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当前所而临的任务之间的差异、矛盾和冲突,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投入的强烈欲望。探求欲被激发出来,思维便会更敏捷,联想也会更丰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二、加强开放式的“任务”设计,培养学生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设计开放式的“任务”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师可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在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面重视“渗透”和“潜移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其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这样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强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产生学习迁移,体现出“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通过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如:学习画图程序可结合语文课文,设计绘制课文插图的任务,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用;用Excel图表分析研究数学问题的任务,是综合分析能力的运用;用PowerPoin完成一个项目的任务,是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多学科中。设计与其他课程相整合的“任务”,是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的有效途径。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四、教学中重视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任务

上一篇:应用与探索下一篇:机械教学的发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