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驱动型教学(精选12篇)
项目驱动型教学 篇1
高职院校的应用英语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开设这门必修课程的目的不仅是增强学生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定的英语学习策略、交际策略、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职业能力。然而就目前情况看,部分高职院校的,特别是中外合作项目中,应用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由于没有具备英语沟通的能力,阻碍了继续求学或就业的进程。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一个必须正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作为国际学院应用英语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尝试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取得了一定效果。在这里,笔者谈谈自己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解和在应用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普遍意识到语言并不是一些简单形式规则的组合,而是一个动态的、以意义为中心的开放系统。语言学习的目标是能够用语言进行交际,而交际的过程就是一个语言技能综合应用的过程。任务型教学法秉持了交际式教学法的精神,以交际、任务、意义为基本原则,并特别强调“任务”为主要教学输入来源(Richards&Rogers 2001)。
“任务驱动”教学法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前任务、任务链、以及后任务,该教学模式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分析和任务实施进行指导、提供咨询,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训练交际应用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英语读写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一)合理设置任务
笔者所在国际学院学生是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的方向基本有两个,分别为到企业从事营销工作,或者出国继续深造。因此,课程任务的设置主要是针对本专业所针对的社会职业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并结合学生实际而设置的“模拟工作任务”。我们对应用英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选择、组合,并结合实际工作的特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完成若干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如邀请函写作,调查问卷撰写,PPT宣传文案撰写等,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二)选择实施方法
应用英语课程的班级人数是48人左右,先将学生以6-8人分组。小组内就每次任务进行分工,如资料准备,PPT或者文案撰写,课堂演讲等,要求每次分工轮换,保证每位同学在一学期中都有参与任务的各阶段。因此,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英语课程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步骤是:(1)告知(2)计划(3)实施(4)验收(5)评估(6)总结
(三)学期具体项目安排及课时分配
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积极英语阅读教程3》中一个项目“关于文化差异的阅读与写作”为例,该项目总学时12,共有四个小任务,分别是(1)课文“文化禁忌”的阅读(2课时)(2)关于文化差异的调查问卷的撰写(6课时)(3)分组开展问卷调查(课时)(4)撰写调查报告(2课时)
关于“文差异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学过程为例:
该任务评价方案如下:评价内容分为知识(20%),技能(60%),态度,特指规范、仔细、对质量的追求、创造性(20%)。
总结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应用英语读写课程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产生了积极作用:首先,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题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有利于实施全面、科学、客观的“过程性考核”的评价方式;最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切实提高英语应用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D.Nunan.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J.Yalden.Principles of Course Design for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吴秀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及英语教学实践[J].衡水学院党报,2006,8(3).
[4]冷枝楠.在任务驱动的英语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思维[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4).
项目驱动型教学 篇2
民族学校教师 姚建国
一、引言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被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熟知与接受。但究竟什么是“任务驱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应如何设计等,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中小学校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信息技术》作为选学课程内容设置,在教学内容上内容多,课时较少,学生为了分数不愿费力去学习的情况下,仍要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必须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我通过十多年的教学,结合新课标的教学方法,对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这样理解。
二、任务驱动型的含义
(一)、所谓“任务驱动”
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二)、基本含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
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注重案例任务教学,理论精讲少讲。
项目驱动型教学 篇3
关键词:项目驱动型;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19-02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对高职实践教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还不足,对如何建设一支合格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做法;90年代中期,我国对如何建设一支合格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教改【1995】15号)明确提出“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双师型”教师”。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2014—2020年)均明确指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双师型”教师培研培训体系”。可见,师资队伍的建设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成功以否,基于项目驱动型专业实践教学,教师更是关键。
一、目前高职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1.教师来源结构不合理。根据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数据表明,近几年来,我国高职新增专任教师约30%左右为大学新毕业生,这部分人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由于缺乏到企业相应岗位进行专业实践经验和项目开发经历,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不强,难于完成给学生良好的项目实践指导和技术示范。
2.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我国高职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这主要体现在职称、学历上,教师参加企业实际岗位锻炼、项目开发等严重不足,无法开发系统性强、切合实际的高水平专业技能实践教学项目,对项目实践的指导缺乏必要经验,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行业、企业快速发展及新技术应用的实际需求。
3.缺乏培养“双师型”教师行之有效的措施。调查发现,各高师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建设都很重视,但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模糊,缺乏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和系统的师资队伍培养方案,教师实践机会较少,只能靠自己提高,由于缺乏条件和系统性,多年来,大多数教师停留在原有水平,提高甚微,无法根据现有专业理论开发满足现代职业教育需求的专业实践教学项目,难于进行高水平的专业实践技能教学和企业实际项目指导。
4.职称评定的不对称性。目前人事部门对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存在严重的重理论研究,轻实践技能现象。以江西为例,教师评职称只看理论研究成果,文件中虽然有横向课题条件规定,但该条款形同虚设,无任何实际作用,评委会对此类成果根本不认同,这严重影响了教师参与企业课题、项目开发的积极性,更使教师失去了参与企业实践锻炼和项目开发的良好机遇。
二、基于项目驱动型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1.优化专业实践教学师资的来源结构。改变以往从高校毕业生中选聘教师的单一用人方式,注意从行业、企业引进、聘请高级技术人员和技术能手以专职或兼职等多种灵活的方式充实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这部分教师,自身技术水平较高,能给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指导,他们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熟悉企业运作,实践经验丰富,有利于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应用于专业实践教学,深化专业实践教学产学合作,同时,他们与高校毕业生教师有很强的互補性,有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2.建立行之有效的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培训体系。制定继续教育制度、“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建设要求及在岗中青年教师“双师”发展目标和规划。如我院为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推动学院双师队伍建设,于2013年制订了《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下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办法中明确规定,40岁以下核心课程教师三年内必须下企业实践一次;每年6月,各系拟定教师下企业实践名单报教务处审核,教师下企业实践后须在本系作PPT专题汇报并提交实践日志和教师下企业实践考核表报教务处存档等可操作性强的具体事项。再如,江西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对新任教师规定,必须在实训中心接受工业基本技能培训或训练一年以上,才可承担授课任务等。
3.营造“双师型”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成长环境。建立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发展的人事考核制度及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制度,调动教师向“双师型”发展的积极性,在职务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为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培养、培训提供优惠条件等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相关进修、技能培训、校区合作研究和项目开发、下企业锻炼,以便尽快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及时将“四新”技术应用于专业实践教学。
4.改善现行人事管理制度。转变原有研究性大学职称评定观念,人事部门对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个人认为不但不应存在严重的重理论研究,轻实践技能现象,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今天,反而应将参与行业、企业项目业绩提到新的高度,充分调动高职院校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和研究的积极性,为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职教专业实践教学教师队伍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高职教师积极向“双师型”发展,为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打开“方便之门”。
三、结束语
在中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建设好一支适应我国实际、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高素质专业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是一个新课题,有待于我们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新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0).
[2]吴家礼.基于人才培养过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14).
[3]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清华到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4]刘育锋.面向世界的职业教育新探索.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项目驱动型教学 篇4
关键词:项目,项目管理,项目组织,项目经理
引言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相对现代的管理方法越来越受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认可与欢迎。许多非项目驱动型也开始在企业中推行项目管理。利用项目管理这种方式来有效控制公司资源在诸如产品开发、流程改进等活动中的使用。当企业推行项目管理时, 首先便需要建立起适合企业的项目组织架构。而在组织架构中的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项目经理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在许多项目管理教科书中总是把项目经理描绘成一个的CEO, “项目经理应该承担的责任非常广泛, 从直接指导到间接影响, 从管理‘硬’的技术细节到控制‘软’的人员问题, 从开发详细的项目计划和预算到协调团队成员间的分歧和调节干系人的利益。”[1]但是, 在一个非项目驱动的组织中, 项目经理很难承担起此一重大角色。他们在组织中地位不高、职权不多, 能控制的资源也是很少。从现实的角度出发, 把项目经理当成项目的整合者及控制者更为有效些。当然, 整合与控制都离不开协调与沟通。
一、项目及项目管理
(一) 项目概念
PMBOOK对项目的定义是:“为完成某一独特的产品或服务的一次性努力 (a project is a temporaryendeavor undertaken to create a unique product or service) 。”[2]“项目”是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 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目标或者目的, 并且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和预算内依据规范完成[3]。项目具有一次性、独特性等特点。一般而言, 项目具有一定的规模及复杂性, 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
(二) 项目管理概念
项目管理, 顾名思义就是对项目的管理, 也就是, “为了一个相对短期的目标 (这个目标是为了完成一个特定的大目标和目的而建立的) 去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公司的资源。进一步来说, 项目管理就是利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将职能人员 (垂直体系) 安排到特定的项目中 (水平体系) 去。”[4]
二、非项目驱动型企业及其组织结构
(一) 非项目驱动企业的概念
在某些企业中, 盈亏主要是通过职能线来衡量的, 各职能部门是公司的利润及成本中心。而项目仅仅是为了支持产品线或职能部门而存在。所以, 公司的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事实上是由各职能部门所拥有, 而不是项目。这种企业我们可称做非项目驱动型企业, 在PMBOOK指南中也把它称做非基于项目的。
(二) 企业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指的是“必须通过相互协作以实现共同目标的群体”。企业的组织结构在很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沟通与协调方式。
大体而言, 组织结构可分为职能型、项目型及矩阵型三种形式。
在职能型结构中, 从事相似活动的人被组织到了一起形成一个部门。这是现今企业组织结构最常见的形式。在纯粹职能型结构中当项目出现时, 通常是在承担最多责任的那个部门选择出一位项目负责人承担起项目沟通及协调的工作。但是, 当项目跨越了某一职能的界限时, 这种协调效果却常常很差, 因为某一部门项目负责人是没有权力去协调其他部门活动的。这个项目负责人的出现常常导致了各个部门的内部矛盾。
随着职能型组织中越来越多项目需要执行, 这些项目通常都是跨部门的, 需要大量的协调与整合工作, 这个时候公司的高级管理层可能会意识到由某个职能部门来负责项目的执行便显得不再合适。于是某些企业就设置了工作整合的职位, 便出现了职能组织的一种变体———直线参谋组织。在直线参谋组织中项目经理从职能部门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了独立的职能。但是, 项目经理在组织中只是充当了工作控制中心或是信息中心的角色。项目经理的主要职责是让公司的高层管理者 (总经理) 了解项目进度并且“督促”或尽量影响各职能经理按时完成工作。但是正如Galbraith所说, “由于这些人没有正式的权力, 因而他们只有依靠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人际关系才能使工作有效进行。”[5]因此, 在此种组织中只有事务的监督权, 工作分配与经验总结都是由职能经理做出。而且职能经理总是倾向于拒绝执行项目经理的命令, 因为如此做就意味着他们承认项目经理有着近似于事业部经理的地位。
项目型组织。企业的结构方式是将员工分组成临时任务的项目团队。在项目型组织中, 每个项目由专门的项目团队负责, 是组织中的业务部门。在项目型组织中, 项目经理对于本部门使用的资源具有唯一的控制权。职能部门的主要作用是同项目经理协作、并确保项目经理拥有足够的资源。项目型组织中, 大家都为同一目的而努力, 消除了部门之间的壁垒, 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而且权力被项目经理与项目团队掌握, 决策的速度也得以极大地提升。因此, 组织可以更为迅速的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以抓住机遇或应对挑战。但是项目型组织通常的人员利用率会较低, 导致项目团队的维持成本过高。
矩阵型组织。企业的结构方式是创造一个双重的层级, 即职能部门与项目部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它是职能型结构与项目活动的结合, 是在职能型组织与纯粹项目型组织之间寻找平衡。在矩阵型组织中, 企业人员由其所属部门与所指派的项目共享, 他们受到项目经理与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共同管理。矩阵结构的目标是同时关注对外部机遇的快速响应与对内部效率的提高。为了达到这个双重目标, 赋予项目部门与职能部门同等的权力。其把人员以职能部门的形式组织起来, 再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其调配到各个项目中。这样既可以提高人员的利用率又避免了部门间的壁垒或职能孤立。但是, 这种双层级结构所带来的诸如权力或控制方面的行为挑战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使得公司的管理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用于人力资源的协调。而且当项目组领导与职能部门负责人向其成员传达了冲突的信息后会使得成员显得无所是从而带给其极大地挫败感。
(三) 非项目驱动型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
在非项目驱动型企业中因为其身处行业发展迟缓, 市场变化也不是很快且项目看起来也不像职能组织一样对公司的业绩起到至关重要的意义, 所以, 常常采取以职能部门主导的纯粹职能型组织或直线参谋型组织。
三、项目经理的角色及职责
(一) 整合者
通常项目经理作为一个整合者在项目计划阶段体现得最为充分。计划本身就是一项整合性的活动。项目计划就其本质而言就是项目任务、项目进度及资源 (人力的或非人力的) 的整合。
作为项目计划的整合者, 项目经理需要定义项目整体的目标、确定主要的时间里程碑、定义任务完成的质量和可靠性要求及明确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资源水平, 并与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进行沟通以与高层管理者就项目的框架达成一致。随后把项目的整体目标分解成具体的项目可交付物, 并与各职能部门进行沟通。除了把各个可交付物的职责分配给具体的职能部门外,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理解项目的整体目标及项目在时间及成本上的约束。同时, 要求各职能部门通过工作分解结构 (WBS) 把各个交付物分解成具体的可控制的任务, 并指定任务具体负责人、预计耗时及资源需求。事实上也就是制定出各交付物的具体交付计划。
但是项目计划并非到此就结束啦。各职能部门所承担的项目任务通常存在着逻辑上的联系。一些任务的开始会依赖于另外一些的任务的结束。而且各部门的交付计划也会与项目整体的计划存在着冲突。所以项目经理需要把各项目任务的具体负责人组织起来, 对所有的项目任务进行排序, 并根据项目的里程碑计划及整体的资源水平与质量可靠性的要求对具体的项目任务所需时间及资源进行调整, 从而形成项目的整体计划。
如果能够制订出完美的项目计划, 那么在实施项目时, 项目经理便可以置身事外, 因为项目其自身即可正常运行。当然, 这种情况几乎不会发生, 所以项目实施过程中, 项目经理便不可避免地承担起控制者的角色。
(二) 控制者
项目是不重复的具有一定复杂度的一系列活动和任务。项目任务常常存在着相当的不确定性。项目执行过程便极有可能出现某些任务的超期或预算超支。如不加以控制, 这一现象便会蔓延进而影响最终的项目工期及成本导致项目的失败。
控制可以分为测量、估计和纠正三大步骤。项目经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应该定期的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来报告项目的进度。如果与计划有较大的偏差, 便需要确定引起偏差的行为及可能的起因。最重要的是采取控制行为来修正不利的倾向或者利用有利的倾向。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项目任务的不确定性及由之而来的风险, 确保项目计划得以成功实施。
四、结论
从根本上说, 项目经理的责任就是把项目输入 (资源) 转变为项目输出 (如产品、服务等) 。为了做到这一点, 项目经理需要整合项目的所有资金、材料、工具、设备、信息及人力, 协调各职能部门的活动, 平衡项目的进度、成本及质量。但是项目整合 (实施) 的过程通常是存在着不确定性的, 需要加以控制。所以, 项目经理在项目中最重要的角色为整合者及控制者。
参考文献
[1]杰弗里K宾图.项目管理[M].鲁耀斌, 董圆圆, 赵玲,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四版[M].王勇, 张斌,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3]威索基.有效的项目管理[M].费琳,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4]哈罗德.科兹纳.项目管理———计划、进度和控制的系统方法:第十版[M].杨爱华, 王丽珍, 石一晨,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总结 篇5
一、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教、学、做”一体
计算机系从2008年开始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构建符合工作岗位实际的课程标准,要求各专业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及其在专业培养中的定位,根据职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将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融入到课程设计中,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同时,计算机系积极推进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改进,普及项目驱动、行为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与行业、企业合作将实际工作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鼓励教师走出教室、走进实训室、走进企业,将教室、实训室和企业合为一体,重点提倡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重视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学生做中教,重视教学模式的改进,融“教、学、做”为一体,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提高,鼓励学生参与,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推行考核方式多元化,实行多种考核制度改革
同时,学院要求各专业结合自己的实际,以考核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教学阶段等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同时建立考核知识、能力和技能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考核指标能够量化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要进行可操作的程度描述。
一是推行考核方式的多元化。近年来,学院加强了课程考核的改革力度。首先是在考核内容上,强调考核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考核的方式上,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专业课程以能力考核为主,考核中采用笔试、口试、上机实际操作、课程设计等方式;重视对学生德育和技能的考核,扩大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可以提交项目报告、规划方案、网页或网站设计成果等,结合过程考核及企业考核评定出考核成绩。对于专业操作性强的课程,实行学生上机操作,老师现场打分的方法,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考核则以工作成绩和平时表现共同评定,对测评不合格的学生则继续实习,严格要求,严格考核,确保实习实训质量。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培养结构,计算机系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为毕业综合实践,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学生可以以实际作品、方案设计、实践课题、生产性实训和调查报告等形式作为毕业综合实践考核载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
二是实行“以赛促学”手段。在每学年学院技能大赛中,对于可操作性强的核心课程如《动态网站开发》、《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都设置了竞赛项目。在技能大赛中,扩大学生获奖面,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以赛促学”的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了计算机整体教学水平。
附:佐证材料
《动态网站》项目式教学材料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材料
浅谈链传动的任务驱动型教学 篇6
《机械基础》是技术院校机械类的技术基础课,属于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只有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其链传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任务驱动型教学的概念
任务驱动型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心智技能或操作技能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是教师设置并提出可以考核的、体现技能要求的工作任务,结合学生易感知的实例或实物,讲解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演示完成该任务的操作步骤与要点;学生在理解所讲内容的基础之上,顺利完成该任务,掌握所要求的心智技能或操作技能。
二、基本框架
以下是任务驱动型教学的基本框架:提出任务: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技能训练;拓展与链接。
需要指出的是,针对不同的课程,基本框架会略有不同,或者没有这么清晰。
在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创造真实、良好的环境。因为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良好的氛围、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之上的。所以,要让学生自主自觉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因此,笔者在上课导入时,创设一个与链传动相关的、具有吸引力的实例,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链传动任务驱动型教学步骤
1、提出任务
摩托车是由发动机输出动力,通过两个链轮和一条挠性传动链组成的链传动来驱使后轮转动,实现摩托车的正常行驶。摩托车的链传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链条松弛、下垂度变大,将引起啮合不良和链条振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提出任务时,一定要以学生都熟悉的机器、机械或者机构来引入。比如链传动的引入例子就是学生都熟悉的摩托车,而且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能够解决的,这样才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任务分析
摩托车主动链轮、从动链轮和链条组成了链传动。为保证链传动的正常使用,提高链传动的质量和使用寿命,链传动需进行适当的张紧和润滑。下面一起学习链传动的相关知识。
分析任务指出,摩托车的行驶是链传动的结果,从而引出链传动的组成,主动轮、从动轮的概念,链传动的传动比等相关知识。为了保证摩托车的正常行驶,链传动还需要进行张紧和润滑,从而导出链传动的张紧和润滑等知识点。
3、相关知识
(1)链传动的传动比。
(2)链传动的常用类型、特点及其应用。
笔者把这些知识点做成了表格形式,图文并茂,讲课时用课件放映一下,使得繁琐的知识学起来直观、明了、简单、易懂。
(3)链传动的张紧与润滑。
4、任务实施
摩托车掉链后,需拆开链条截短,将链条挂在前、后链轮轮齿上,弹簧夹锁紧接头。最后,拧动调链螺母调整链条的幅度,进行适当的张紧。
摩托车中的链传动采用的张紧方法是:当松弛较小时,移动链轮以增大两轮的中心矩,通过调节中心距来控制张紧程度;当松弛较大时,链条磨损变长后从中取掉偶数链节,以恢复原来的长度。
5、技能训练
思考:(1)在单位时间内,主动轮转过的齿数与从动转过的齿数有什么关系?(2)摩托车链条下垂脱落,你怎么办?课下动手试一下。
6、拓展与链接
课程的拓展主要包括链轮的结构和材料。笔者认为链传动与链轮的关系不大,但是学习完链传动以后还需要了解一些链轮的知识。
四、总结
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再用以前的“知识点”为线索,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用以“任务”为线索,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方法上,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变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寻求知识,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由“学会”到“会学”。
能力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地去思考、探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总之,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一个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变成了学生的主动行为,学以致用,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比如前面提到的链传动的任务驱动型教学,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孤立地介绍有关概念,而是将同学们关心的摩托车链条的安装这个问题得以解决。这样教学,提高了学生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项目驱动型教学 篇7
(一) 市场需求
1. 人才需求基数上升。
自2013年开始, 无论是传统企业, 还是互联网企业, 对手机A PP应用和H T M L5的应用需求都呈现出快速增加的趋势, 集中在此类技术进行开发的公司如雨后春笋, 对有经验的开发人员, 甚至是无经验开发人员的需求, 更是如饥似渴。
2. 软件质量要求提高, 导致UI工程师稀缺。但此类应用软件, 目前呈现的问题是, 数量多, 同类化, 内容杂, 但精品少。
由于目前大多数的解决方案是基于“移动+互联”, 后台技术相对成熟, 同时前端的“编程式开发”技术门槛并不算高, 所软件基本上可以快速开发出来, 并符合客户的要求。
3. 软件开发低成本, 专业化要求。目前从事U I开发的, 人员来自于两方面:
a.后台程序员兼职
b.传统美工兼职
这两类人员前者从技术角度可以胜任工作, 但毫无设计理念, 开发出的界面较为模式化, 非人性化, 同时也较为山寨化。后者多是从美术设计的角度入手, 开发出的产品外观尚可, 但由于基本上无技术开发功底, 无法胜任带有编码逻辑的技术工作。而这两类人员也都不能掌握用户产品的使用心理, 这也必然催生出新的工作岗位。
目前此岗位在很多公司做出了如下设置:U I开发工程师和U E设计师, U I开发工程主要负责软件产品的用户使用流程和使用界面的研发工作, 属研发部门;而U E设计师主要负责软件产品的使用体验的设计工作, 其一般隶属于产品部门。但更多的公司会将这类工作职位进行合并, 统称为U I开发工程师。
(二) 发展前景
伴随美国苹果公司产品 (无论从硬件到软件) 的从被认可到变为时尚流行, 有两个设计基准逐渐成为开发业界的共识, “人性化体验关注和工业美学设计”。而传统的“高硬件指标、低用户体验, 无谓的跑分测试”已成为过去时, “同质化, 傻大憨粗”的产品设计, 成为“山寨”的代名词。当下具有U I产品理念, 具备相关技术, 有着丰富开发经验的U I开发工程师, 变得非常抢手。从以下几点不难看出U I工程师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 具有相当的生命力;并且是一个相当具有发展潜力的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
第一, 工业美学的大潮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层出不穷, 变得“只有想不到, 没有做的不到”的程度, 为此方面进行的投资, 也会自己的产品与众不同, 而得到很好的关注度, 而变得产出可期, 促使企业更愿意在此方面进行投资。但同时也会培养出用户越来越高的体验要求, 从而对该职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即只有更好, 没有最好!
第二, 用户体验的设计本身是一门由人类学, 心理学, 计算机科学, 并融合时尚流的综合学科。其本身是一扇门, 门后丰富用户体验设计的大世界, 而在这个世界里将会分化出更多的工作角色, 从而可以分从业者提供人尽其用的岗位。
第三, “界面即软件, 体验即产品”的理论指导下, 会让企业更加重视产品的U I设计, 而同时设计上游公司与制造工厂分离的商业模式, 会让U I工程师更加得到重视, 会有更加美好的职业前景。
(三) 技术特点
目前业界无论是W eb还是A PP开发, 其技术难度定位都呈现逐渐变得容易的趋势, 模式化的开发过程、先进的开发工具、智能化的开发框架, 让多数产品开发基本不必接触过多的技术底层细节, 即可以产生赏心悦目的产品。分析其原因, 有如下几点:
第一, 软件业界的“标准化”以成为大趋势, H T M L5标准的落地, 使之前的浏览器大战偃旗息鼓。在此之前各种“hack技术”的黑科技, 阻挡了相当多的开发者进入这个行业。目前W eb开发者并不需记住每种浏览器的不同A PI, 只需要学习标准的W 3C标准, 即可以开发出适配不同浏览器的产品。
第二, 前端框架 (库) 的大量出现, 使开发者从入门到产品产出周期极大的缩短, 并且此类框架的产品质量也有保证。框架技术由于多数采用开源许可, 并免费使用, 并由社区志愿者进行维护, 这样使其有着较高的使用率。这就使框架本身的bug可以被很快发现, 并迅速在下一版本得到更新。同时目前流行度较高的几个框架, 都由业界的领导企业提供技术和资金的保证, 从而确保其有着相当强的生命力。
第三, 学习难度曲线较缓。由于多数开框架都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机制, 并配合大量的开发样例, 文档, 这样会使初学者较快入手。
第四, 结合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 U I开发工程师是很好的职业切入点和稳定长期的职业。
二、如何操作
(一) 指导原则
第一, 组成由学院相关领导、专业技术教师, 企业专家组成课程指导委员会, 课程的制定和修改由其决定。
第二, 在保证国家教育部门安排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时数的前提下, 学院应即时根据社会行业需求情况, 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第三, 以专业课程为主线, 基础学科课程内容全部加以调整。如英语课程将以计算机软件英语为主, 加入大量的专业文档阅读;数学课将以软件学逻辑算法为主要突破口, 适当加入动手实践;语文课加入专业文档写作, 演示文档制作技术也可融入其中。要真正专业学科产生对基础学科的需求, 让基础学科做基础作用。
第四, 以项目串连到所有专业课当中, 坚决避免老师讲授没有任何项目需求的技术。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再多, 而在于每学一样东西, 就必须吃透一样东西。项目所扮演的角色相当于人体的骨架, 它能撑起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 然后在课堂的讲授和学生的项目实战中, 逐渐丰富其肉体。而肉体上的每个细胞则由学生和老师在项目实战中自然形成。
第五, 项目需求的制定, 需要根据企业项目需求进行凝炼加工提纯, 并在项目完成后进行评审, 并进行项目的回顾, 要总结经验教训, 并在下一轮项目中加以发扬对的, 纠正错的。
(二) 基本步骤
第一, 组成专家委员会, 由委员会成员列出课程所需要的要件:
a.所需要专业技术知识, 并列出其权重, 由此进行课时上的分配
b.学习期间所需要完成的项目, 并形成学院的专业项目库。
c.开课的时间顺序
d.所需要项目的组合, 项目的完成顺序
e.考核评定标准
第二, 课程准备, 需要完成的工作如下:
a.根据专业知识需求, 从项目库筛选项目, 或者新建项目, 同时确定项目的先后顺序
b.确定专业课的设置及先后顺序
c.在专业课设置完成的前提, 设置基础课时的分配及顺序
d.确定最终的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
e.开课前的教师培训, 备课, 交流, 并进行针对教师的新项目开发工作, 使老师在开课前及树立以项目驱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并在教师内部形成默契, 形成无障碍沟通的方式。
第三, 教学实施:
a.首先在教学人员配置上, 应由一名主讲教师配置一名以上助理教师, 根据班级人数情况适当增减。
b.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分组, 每组人数的多少, 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及所需要的技术进行调配, 搭配应根据学生的能力素质进行高中低的配置, 每次分组适当改变不同学生所担任工作的角色和所使用的技术。
c.理论课教学中, 每一个技术要点应分为“需求, 原理, 使用细节”三个维度, 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需求”, 强调原理, 适当演示使用细节, 更多的知识细节让学生在项目中自行消化, 在确有难度的情况下由教师进行全面或有针对性的辅导。
d.项目开发期间, 应采用每日的项目站立会制度, 总结前一天的工作情况、经验教训, 并汇报工作进度, 同时计划和分配一下当日的工作任务。站立会教师及助教必须参加。若项目周期较长, 必须在一段时间内 (不得长于五个工作日) 进行需求评审或阶段性成果评审。
e.在项目开发期间应该在关注技术实现的同时, 将项目管理的知识适当引入, 如配置管理、测试技术、进度管理, 文档编写, 使学生在项目开发期间不但可以关注技术, 同时也更加注意全局, 使学生从幼稚自然而然的走向成熟。
f.项目最终完成, 应该进行项目最终评审。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项目展示和总结, 不但可以让其反思项目的经验和教训, 更能锻炼其演讲, 沟通, 随机应变的综合技能, 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的机会。同时, 其它小组成员在观看的同时, 也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提出更多的问题, 这样可以起到共同发展的作用。
g.根据事先制定好的评价体系, 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 对每个学生做出评价, 将结果反馈给个人, 对每个学生进行一次单独的面对面的沟通, 让其提出自己的想法, 以做为下一轮授课改进的依据。
h.教师应从项目评审中提纯出更多的开发问题, 借此引入下一轮的新知识, 使学生更加深刻的领悟到新技术所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 为一下轮的授课开创良好的条件。
(三) 课程设置建议
由于多方面条件的限制, 每所学校会采用不的课程, 这里只给出一些课程方面的建议, 如下:
第一, 软件专业英语:专业词汇约2000个, 英文软件专业文档的阅读, 引导其利用文档开发出一些案例演示。
第二, 数学及算法:引入一些趣味的数学问题, 以讨论的形式给出答案, 并适当编写解决问题的算法, 并引导其使用一门开发语言 (如:EC M AScript) 进行代码实现。
第三, H T M L5基础, 讲授W 3C标准H T M L5标签, 并使用更加专业 (并非高级) 的开发工具, 手工完成某些项目中文档结构的部分。
第四, C SS基础, 讲授C SS基础的选择器, 典型的样式使用, 但重点应该放在页面布局上。
第五, 平面设计及色彩课程
第六, 设计工具Photo Shop的使用技能训练。
第七, EC M AScript, 此部分课应该分为四个部分, 语言基础、D O M编程、A jax应用、EC M AScript O O P编程。此部分是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 需要分本大量的学时, 并配以足够的练习和作业。
第八, JQ uery开发技术, B oot Strap开发技术, A ngular框架、R eact框架、Ext JS等。
三、操作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 操作过程中, 需要对教师进行较严格的筛选和培训, 教师自身需要对课程中所需要的项目有较深入的理解。
第二, 课程设置由浅入深的周期要短, 但循环的次数要多, 在一轮轮的迭代中使学生的水平提高。
第三, 每轮的项目评审, 最好能引入企业工程师参与进行, 使学生始终能够处在一个“准工作状态”。
摘要:随着国家职业学院教育的深入改革, 培养社会企业适用型人才, 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成为大的课题。职业学院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率, 在社会IT人才需求大量增加的前提下, 却几年来持续走低。分析其原因, 一方面确实与国家持续扩招, 较低的门槛, 必然导致产出质量的降低;另一方面, 学院的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 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本文尝试从企业UI工程师需求角度, 以多年从事软件开发、企业IT培训及职业教育的经验, 分析了“UI工程师课程”设置的可性, 如何操作, 及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UI,工程师,项目驱动,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CSS权威指南》[M], Eric A.Meyer, 中国电力出版社.
浅谈小学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 篇8
那我们为什么要如此探究呢?这还得从小学生的作文现状说起,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这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学生写作文时常常咬着笔杆,眉头紧锁,冥思苦想,无从下笔,因为不知道要写什么,怎样写才好。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乐于写作?在此我就如何培养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而进行了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研究的探索,来谈谈个人的三点认识和做法:
一、对小学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认识
任务驱动是借用电脑术语而命名的,作文中增加了“任务型指令”。指令性要求写作任务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来引导规划学生作文,写作的针对性强,作文导向十分清晰。这类作文早先在英美等国的作文中比较常见,命题者往往是给学生布置一个明确的写作任务,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小学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就是建立在这理念基础上的,将以往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写作理念,转变为以明确写作目的、加强思维协作的多维互动式的写作理念;把教学的本质定位在立足“任务指令”,着力发挥条件任务引导写作的功能;要求创建任务目标和写作情境,从而驱动小学生带着担负的责任互动交流,学会“思考”,主动完成既定写作任务的教学实践活动。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核心是任务指令,着力发挥任务引导写作目的内容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感。任务指令设定了写作的思维路径,使作文旨意聚焦于“指令”,它通过发挥“实践与思考”的导向作用,来引领作文教学向“思维”能力的转变,进而提高写作教学效率。于是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语言积累情况,构建开放性结构框架的任务指令。框架不仅要有写作任务的提示、引导功能,还有要一定的弹性,留有学生自由思考表达的空间。在写作活动中,教师先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任务,了解要“做什么”;然后创设任务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情绪受感染,产生写作学习的最佳情感状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怎样做”的具体做法。
二、明确目的任务,明白要写什么
我曾在网上看到几堂美国学生的作文课实录,颇受启发。有一堂作文课,老师的要求大意是“选择一份自己将来希望从事的职业,采访正在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然后写出一份报告。”学生们遵照任务要求去做了,一周后都交上了满意的答卷。我看到这种“任务驱动作文”十分注重生活实践,他们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可以去图书馆查资料或走出校门调查访问,甚至同学间可以协作完成,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在此基础上,学生必须根据任务指令进行思考,“要写什么”这写作目的、内容又十分明确,根本不必望风捕影、无中生有地编造,就可把实践中的切身体验和真实感受融入到作文中去。
张开先生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法提到了关键点“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命题者设置了任务指令,学生还需仔细分析任务的重点内容和具体要求。从任务指令角度来看有核心角度、主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之分,学生写作时就必须抓住核心要求来确立核心角度、主要角度的内容。明白了这些要求,再按照这些要求来写就能符合命题者的意图。学生的习作与成人的写作乃至作家的创作当然不能等同看待,但他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牵,辞以情发。”(梁,刘勰《文心雕龙》)“触先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宋,杨万里语)任何文章都是客观之物与主观之意经过互相碰撞融合,形成话语文章这一物化形态的。写任何文章都要先有一个写作目标任务,而后经历“物质———精神———物质”这样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双向转化过程。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如何做到内容具体明确,当然就需要有个明确的目标,要写什么具体的内容了。对于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布置具体的写作任务,而后学生由此引发思考进行写作,这样,学生就不会苦于“要写什么”了。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我的自画像》一文时,先布置了任务,安排时间让学生先照照镜子,看看照片,想想自己的最主要特点;画一画自己,然后再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学生兴趣盎然,写作任务明确,就不会出现胡编乱造、无病呻吟的情况,学生“畏写”情绪也就一扫而光了。
三、由任务驱动写作,明白应怎样写
有了明确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就可以按照这任务指令来观察、思考,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这样提出指令性任务,让学生能够围绕任务的内容及含意,选择最好的内容来写作,不至于随意和偏题。
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去写作呢?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在写作实践的指导中,老师可以为此设计“观察———思考———讲述———作文”的实战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老师的要求,老师甚至可以先来一番“口头作文”表演,学生受到了“口头作文”的感染,兴之所至也就跃跃欲试。这样老师的“下水口述作文”,比孤立地抽象地讲写作方法,效果自然好得多。
再如写《煎蛋》一文前,我先布置任务,请学生回去请家长示范煎了一个荷包蛋,然后在课堂中交流家长是如何煎荷包蛋的,同时帮助学生梳理出几大过程:开煤气灶———倒油———敲蛋———下锅———煎好一面———翻身再煎———放调料———盛起吃蛋。这样一来,目的明确,方向可靠,过程真实,观察可感,就是原来不大会写的学生也能写出有模有样的作文了。然后再布置学生回家后在家长的指导下学烧一样菜,并把烧菜的过程记录下来。差一点的学生也能“吃得饱”了,好一点的学生则能做到“吃得好”了!这样任务驱动的写作教学方法,学生怎么会不爱上写作呢!
综上所述,小学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色有两点:第一增加了任务驱动的指令,第二明确要写作的任务。为了强调写作目的要求,老师下达了一个指令性任务,目的让学生更好地围绕指令的内容及含意,选择最好的角度来写作文。
如果能从学生熟悉的题材或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个人成长方向,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那么,我们的小学任务驱动作文的探索将进一步拓展空间,更富有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语文学习》20157-8
[2]李移伦,姚和芳《浅谈课程教学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 1
项目驱动型教学 篇9
一、非项目驱动的Java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的非项目驱动的Java实验教学通常有“读、改、填、写”四种方式。
读———选择一个和实验目的紧密结合,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正确无误的程序,让学生来阅读并上机验证阅读结果。这可使学生对课上理解不够透彻、不够全面的知识点加深理解和记忆。
改———给出一个在相关的知识点上故意设置了错误的程序,让学生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去改。在学生已经能够读懂程序、对实验相关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设置一个有错误的程序,让学生去查找其中的错误,并进行修改。这样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简单的应用,而且能防止设计程序中类似错误的发生。
填———给出一个在重要知识点上留下空白的不完整程序,让学生在理解程序整体结构的基础上补充完整。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更加熟练,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程序整体结构的把握。
写———给出程序功能的文字叙述,要求学生完成该程序的编写。通常对程序的功能要求不太强大,以能够运用到本实验知识点为宜。
总体来讲,非项目驱动的Java实验是围绕Java知识点和程序体系结构进行的,以掌握Java基本知识和程序基本结构为目标。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机会,而是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没有自主地感官体验,所学知识主要是应付考试。
二、项目驱动的Java实验教学方法
1、项目驱动教学法概述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形成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它集中关注于某一学科的中心概念和原则,旨在把学生融入到有意义的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项目,师生通过实施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通过教师多媒体教学演示、学生分工实践、小组讨论、团队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课程知识体系的学习。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项目的实现,了解并把握项目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学习过程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
(1)明确任务
通常由教师本着规模适度、难度适中、实用性强、趣味性强的原则,提出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2)制定计划
由学生对项目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分析,以了解项目的功能和设计要求。制定出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
(3)实施计划
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最终完成项目的Java代码设计。
(4)项目评价
完成项目的设计之后,首先,要在项目组内部进行自我评价,检查是否按照项目计划完成项目中的功能;其次,项目组之间进行互评,以发现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取长补短相互进步;最后,教师客观的对项目组的设计进行评价,要充分肯定每位同学的成绩和付出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5)归档应用
项目工作结果应该归档或应用到企业、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
3、项目教学法的优势与不足
(1)项目教学法的优势
(1)促进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项目教学法在实施中,要求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学生获取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也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检验,学生时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2)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战略,教师通过项目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学习,摆脱了传统教育形式中唯一的标准答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束缚。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时,适时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深入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3)培养和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项目教学大多要分小组完成,通过小组内及小组间的充分交流、讨论、决策等,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恰恰是软件开发人员要求的基本素质。
(2)项目教学法的不足之处
(1)学生获取知识的系统性不够。项目教学法的运用淡化了理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入程度有一定局限,若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则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无法保证。
(2)课堂组织、管理的难度增加。项目教学法没有特定的结构或一成不变的教案或教学材料,它是一个复杂但灵活的框架,它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也给教师带来了课堂组织、管理的难题。项目教学中,教师已从课堂的权威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这一角色的转换,往往会使教师难以把握课堂纪律,管得太多,不利于学生开展活动;管得太少,又会造成学生的放任自流,甚至影响项目任务的完成。
三、非项目驱动与项目驱动的Java实验教学学习效果比较
研究表明,非项目驱动与项目驱动的Java实验教学学生学习效果如表1所示。
四、结论
采用项目驱动的Java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在Java语言程序设计中的分析问题、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组织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对项目的合理拆解,将项目分步骤划分,结合课堂上对项目从简单的结构分析到最后整体系统的分析,实现学生在实验上从简单的项目单元实现到最后的整体系统实现,每次实验甚至课堂均围绕这个项目来实施或者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从开始就围绕着项目进行实践训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体验项目开发的整体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41-44.
[2]迟全勃.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3):61-65.
[3]朱小英.以项目方式驱动Java实验课程教学的创新[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93_96.
[4]朱剑锋.项目教学法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琼州学院学报,2011(2):82_84.
项目驱动型教学 篇10
一、教学模式基本概念
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首先提出“模式”的概念,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主要特点有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灵活性、整体性。
关于教育模式的分类,国外比较典型的有:加涅的“累积教学模式”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模式”,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乔伊斯的“人格发展教学模式”和“行为修正教学模式”,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国内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很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单元教学法、自学六步法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指导探究型教学模式。对于职业教育,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有:归纳型获得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动作技能导向型教学模式,项目任务教学模式。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式为主,辅以五环节教学模式,以“教”为主的“三段论”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实训,师生互动也很少,教师直接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在课堂上系统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理论知识,获取大量的信息,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差,纯粹的理论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枯燥的。从行为学习实践的角度来看,课堂实践和课下实训才可以充分调动中职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和求知的兴趣。对于纯粹的知识型讲解,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面对中职这个特殊的教育群体,它显得十分的单薄,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教育教学观念陈旧,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三段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高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要求。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缺失,主动性没有发挥。面对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单一,课程讲解程序化、公式化,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受到限制。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势是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行为活动中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实践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源动力,实践让学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实践促进学生对知识技术的追求。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完善,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换代,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媒介传播速度的发达,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给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发挥教学模式优势的同时,克坚攻难克,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出发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教学模式改革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任务驱动”是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融入教师创建的任务目标和教学情境,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教学任务为活动中心,在强烈的学习动机的驱动下,借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冲动,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并在完成教师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逐渐培养学生博学强技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天性,展现学生的灵性,引导学生的悟性。在创设问题环境,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使得他们有信心、有胆量去探索下一个任务,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感知心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学习的自信心。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将知识讲解型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创设问题情景,提出解决条件,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总结反思为主的问题推动型教学理念;将知识理论再现式教学转变为问题创设、开发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探索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是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基本教学方法,以构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创设、开发、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首先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隐含在创设的情景之中,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开发链式任务系统,让学生以分组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解读知识的联系,加深知识的理解,进而掌握知识。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根据自己的知识,发现问题,思考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经过反思和沉淀,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现代职教理念的体现,也是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应用,立足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借助现代化职业教育技术手段,成功解决了教学设计中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矛盾,既发挥教师的引领、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反思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关于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突出教育教学的双主体性,更要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变学习主体缺位的状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学习的天性,助推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经过在教学一线的实践和不断总结,本人认为中职类学校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改革应注意以下环节的开发:
课前,教师要积极备课,理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脉络,形成本门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师积极备学生,就是课堂教学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本门课程标准,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手段,多感觉调动学生的兴趣。课前的准备,就是资料的准备、资源的整合,给学生一个开阔和全新的视觉,教师根据岗位标准,依据教材内容,确立本节课程目标,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穷尽每个任务的可能问题,开发学生思维的角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激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并注意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延伸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伴随着任务的推动,教师要思考以往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给新课程教学带来的问题,本节课问题的提出能否为下一节课问题的提出做好铺垫,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形成解决相似问题的范式;思考学生由于认知的差异,对问题的解决和理解可能出现的偏离,及时纠正认知的偏差,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寻求解决的问题办法;思考在问题的推动过程中采用哪些教学策略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这样才可以完成任务推动型教学模式前期的准备工作。
课中,根据自己创设的情景问题,组织学生互动和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教师与学生互动,更多的是教师把握好自己的主导地位,以课程教学目标为核心,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倡导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莫雷特,实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多角度分析问题,多假设完善思路,多途径寻求答案,正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在问题推动过程中,教师、学生都不是独立的封闭主体,在开放、和谐、宽松的情景氛围中进行着合作、分流,在互动中互感,在互感中共升,在共升中深化,在深化中理解,形成智慧的碰撞,营造一个全员齐动手、创造显活力,人人求奋进,个个争尽责的良好氛围,文明、有序地推动任务的解决,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充实岗位实训能力要求。
课后,教师要不断总结与反思,对教育教学实践再认识、再思考,总结经验教训,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育教学反思的质量,进而提升自身素质。有针对性地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教师思考从备课到问题创设,氛围营造,问题推动,途径寻找,到过程分享,再到课后反思,自己是否起到了主导作用,以后该如何强化?每个环节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并发挥作用?每一个参与的学生是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每一个学生的思路是否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每一个途径是否真正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以后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的思路?怎样创设情境有助于建立一个系统的课程任务?
四、结束语
项目驱动型教学 篇11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教学
高中生物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121
一、任务驱动型教学概述
任务驱动型教学是指通过设计一系列的任务,并将教学内容巧妙融入一个个的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成建构知识的目标的教学。在任务驱动型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合适的情境,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和任务。这样一来,学生要想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先想方设法地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否则将不知从何处人手。提出待解决的问题之后,学生充分利用教师所提供的资源,分析和设计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案,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主动探究,积极交流。因为教学目标已经融入教学任务,所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任务驱动型教学的应用
1.新课引入——创设合适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在新课引入环节中,教师可先展示成龙与其儿子房祖名的照片,并设问:“请大家看看这张照片,你们认识他们吗?”得到学生肯定的答复后,教师紧接着问:“他们长得很像,大家知道他们长得像的原因吗?”学生很自然地想到遗传的问题,教师顺势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种与遗传有关的生物大分子——核酸。”
点评:通过学生熟悉的明星照引人新课,能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任务一——小组合作交流,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在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任务时,要充分分析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和兴趣爱好,巧妙设计问题和活动,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本节课中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特别注意开放性,首先出示任务一:“现在大家亲手制作的‘核苷酸已经贴到黑板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一想如何能把核苷酸的示意图记住。组内交流讨论,比比哪一组想出的办法好。”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说出了很多精彩的答案,如核苷酸的示意图就像一只螃蟹,扛着两个大钳子;像一个人,一只手拿着一个锅,另一只手拿着一个勺子;中间的五碳糖像一间红色的小房子,左边的黄色磷酸像一个太阳,右边的碱基像院子中一个蓝色的游泳池(因为展示的图片是有颜色的)。
教师趁机补充:“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受你们的启发,老师也有了一个想法。我们可以把一个核苷酸看成一个人,右手握成拳头,代表磷酸,屈臂举起;左臂向左伸展开,代表碱基。(教师边描述边做出相应的姿势)这样,老师身体的躯干部分就代表五碳糖,五个碳原子的部位分别是头部,两个肩膀的部位和腰部的左右两侧。”这样进行任务设置为下一个任务做好了铺垫。
点评:这样的问题是开放的,学生只要充分展开想象,都会有话可说,这也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只要给学生充分讨论和思考的时间,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另外,让学生在课上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3.任务二——游戏驱动任务,展示探究成效
在任务驱动型教学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就是将教学内容天衣无缝地嵌入教学活动中,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本节课的第二个任务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设计的。教师在学生学习了DNA的平面结构之后,出示任务二: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每个人扮演一个核苷酸,每个小组成员组合成一个DNA分子。注意小组分工合作,并积极展示。
学生热情高涨,有序分配好角色,并排成两排,一个一个连起来,手掌上的碱基也进行了互补配对。学生在游戏的過程中很好地掌握了碱基互补配对、磷酸二酯键的形成以及DNA双链的反向平行等问题。
点评:这一次的任务是比较难的,但是学生经过讨论探究,完成得非常好。我们看到了学生智慧火花在课堂上闪耀,整个课堂和谐、融洽,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4.课堂拓展——再现科学历程,升华思想情感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教育。比如,教师可展示DNA双螺旋模型的发现的漫长历程和多位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畅谈他们的想法,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精神,从而达成情感教育目标。
项目驱动型教学 篇12
一、实施三重策略
(一) 课前“任务驱动”, 为自主探究奠基
课前“任务驱动”就是指导学生预习.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常常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没有把课前预习作为教学的内容.其实, 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就如打仗前挖工事、筑碉堡一样, 十分重要.课前预习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被动的局面.当然, 任务驱动型预习更能使学生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感受到掌握知识后的愉悦,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为课堂的自主探究奠基.例如, 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一课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家里不同的实物, 并分别对照教材上的定义, 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这样通过课前的任务驱动, 使学生能捕捉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
(二) 课堂“任务驱动”, 为主动求知护航
1.利用“任务驱动”,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一味地讲授,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则很容易使教学活动失去活力, 无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例如, 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时, 教师先设置这样一个任务:要求学生将带来的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 展成一个平面图形.然后, 教师把学生不同的结果粘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该正方体的展开图有11种, 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一定要找到11种展开图.然后, 教师布置第二个任务, 向学生提问:“你们能将剪出的图形分类吗?是怎样分类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以上两个任务促使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以开放式的形式让学生概括所感知的知识内容,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有利于思维的碰撞.
2.利用任务驱动,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一课时, 教师一般通过多媒体演示来引入平面内点的坐标, 确定点的位置.但这样的设计没有刺激到学生的兴奋点, 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任务:先安排学生为教室的座位贴座位号;接着, 给每一位学生发一张写有座位号的票, 要求他们根据票找到自己的位置 (其中一张只有排数, 一张只有座位数) ;然后, 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找不到座位的同学请说明理由.要确定一个座位, 一般需要几个数据?为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确定位置的方法?”
上述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以及教学内容设计的,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利用“任务驱动”,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 教师设计的任务并不是一个知识点就能解决的, 而是需要学生根据任务要求, 综合运用知识.而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中, 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新问题.例如, 教学《分式的运算》一课时, 教师先出示两道同分母、分式相加的题目, 学生很快写出了答案.然后, 教师在上面两题的中间添加一个加号, 将它们合为一题, 要求学生解答.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如果都是同分母的分式, 应该怎么办呢?学生一听, 恍然大悟.这样的任务驱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课后“任务驱动”, 为拓展深入扎根
生活是数学课堂的延伸.华罗庚曾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可见, 教师应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例如, 教学完《数据与图表》一章后, 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研究性的课题任务:用学过的“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体裁不限, 一周内完成.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开始忙碌起来.他们集体讨论, 确立统计体裁.由于没有布置指定内容的作业, 学生的收集题材较为广泛:有一个学生收集了他家里最近一周童装的销售情况;有一个学生收集了学校阳光大课间各种活动的参与人数;等等.在完成这次研究性的课题任务中, 学生热情高涨, 积极参与, 并且学生搜集的题材都来源于自己的学习、生活, 他们都认识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二、致力四维目标
(一) 致力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 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与技能.“任务驱动”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极大地拓展数学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空间, 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致力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的基础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 数学知识点多、散、碎, 数学教学很容易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任务驱动”是探索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 但仍少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我试图通过对本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探索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为真正实现数学高效课堂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 致力于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任务驱动”广泛地从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入手, 从中挖掘可以利用的数学课程内容.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完成数学任务的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经验的过程, 所以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设计实践活动材料的过程, 即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
三、构建五步驱动
(一) “五步任务驱动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五步任务驱动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见下表:
以上五步并非一种机械、僵化的模式,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 灵活调节、变式运用这五个步骤.“任务驱动”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转动整体.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整合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反思性学习三种先进的学习理论.它以精心设计的学生活动为主轴, 以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核心, 较好地满足了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 任务设计的几项原则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是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教师在设计任务时, 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任务的系统性
教材的每一部分有一个总的教学目标, 教师设计任务时, 需先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 并把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学生容易掌握的任务, 通过这些小任务的有机组合来体现总的教学目标.例如, “直角三角形的相关计算”的总目标是“学会解直角三角形, 掌握边角的关系”, 而这一总目标又是通过对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大小的认识和应用来实现的.首先, 我全面分析了“直角三角形的相关计算”的教学内容, 归纳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关键知识点有“直角三角形的概念”“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相关计算”, 然后, 我以这些知识点为核心, 以动手操作和相关的计算、分析为载体, 设计了以下实践任务:A.制订河宽计算的计划;B.制作一个面积为2的正方形图片;C.制订旗杆或建筑物高度计算的计划;D.制订山体高度计算的计划;E.制订一个航海路线计算的计划.
学生通过对这5个小任务的探究, 不仅认识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和相关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而且能系统地把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中, 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2.任务的可操作性
任务的可操作性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在初级的任务探索阶段, 解决任务的方法要具有外显的特征, 便于学生通过自己分析任务, 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努力, 不仅解决了当前的任务, 更为后续任务的探究创造了条件, 从中获得探索的成就感, 提高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认识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 我设计了任务B.学生看了任务B后, 很容易想到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的平方.但是, 如何找出边长呢?学生就会想到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找出边长.
二是布置的任务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但深不是“深不可测”, 难也不是“高不可攀”.任务探究中, 要使学生能有“想一想, 豁然开朗”“跳一跳, 够得着”的体验.在我布置的任务C中, 若简单设计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可能没有丝毫的挑战性, 甚至会有学生不屑一顾.现设计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大不相同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提高教学效率.
三是任务必须有明确的可观察、可评估的目标, 便于学生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进行努力, 也便于任务完成后的评估.在任务E中, 学生通过分析、画出图形, 经过分析和计算, 比较两种不同的航行路线, 得出最近的航行路线, 从而完成任务.
3.任务探究手段的多样性
学生的知识经验、实践经验和思维特点各不相同, 同样一个任务, 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教师设计的任务只有一种探索途径和解决方法, 势必造成任务探究的失败, 并最终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 如果教师设计的任务都限定一种探索途径和解决方法, 就会抑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不利于他们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贵云主编.数学教学通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9.
[2]王华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3]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教通讯, 2003.
[4]于春祥.高效课堂的15个细节 (四) [N].中国教师报, 201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