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驱动型经济

2024-10-14

资源驱动型经济(共10篇)

资源驱动型经济 篇1

近几十年以来, 中国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但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 环境持续恶化, 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尤其是在我国西部地区, 虽然幅员广大, 但无论是资源总量还是人均资源量都相对贫乏, 依赖资源拉动中国经济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模式, 也已经不适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然而, 我国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仍然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 在有些地区、有些行业、有些企业还非常突出。资源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资源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产生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它有着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 自然资源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条件下, 能产生经济效益, 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我们认为, 自然资源就是我们生活的宇宙空间所能提供的对人类有使用价值的一切自然条件和因素, 是土地资源 (从狭义上讲) 、空气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的总和。也可以这样说, 自然资源即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是自然界形成的可供人类使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和。与此相关, 资源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就是指主要依靠消耗大量有限的自然资源去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 资源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无疑有着非常明显的对于资源依赖的弊端。然而,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 无论是我国还是外国, 都在一定程度上都以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作为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甚至是主要的经济增长模式。这除了长期以来人们所形成的对于自然资源的“天然”依赖观念以外, 资源驱动型增长模式的形成还有其历史及国际因素。世界各国在建设自己国家的过程中, 由于各自都追求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抢占本国在世界中的有利地位, 使得一部分当时较强的国家, 在不断粗放开发本国的有限资源的同时, 还把手伸向了其他国家, 从而达到他们领先世界地位的目的而更好的控制整个世界。两次世界大战便是最有力的证明。而对于各发展中国家来说, 一方面受到战争的摧残, 国家资源相对贫乏, 民不聊生;然而, 另一方面, 基于国际政治的需要和本国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需要, 各发展中国家需要快速发展经济的要求相对强烈。最后的结果, 就是以牺牲大量本国的有限资源为代价而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解决燃眉之急。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资源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存在, 它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 或者说, 它不是一个国家完全能够控制的事情, 而是一个全世界都存在、都应该注意的问题, 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才能最终解决, 这可以说是一个时代性的问题。

如上述, 资源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存在, 在时间上表现较长、在空间上表现得较广, 形成原因复杂、各国表现形式不一。就此种经济增长模式本身而言, 它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资源依赖性。这是最主要最突出的特点。如前所述, 资源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是依靠消耗大量有限的资源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方式。缺少了资源, 经济的有效增长就无从谈起了。基于这样的特点, 世界各国都在努力不断转变本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使本国的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一言以蔽之, 就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生产率, 实现本国的经济增长;二是效益短期性。这里的资源是自然资源, 因此, 只要我们进行大量的开采, 就可在短时间内实现其经济效益。发展中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大量的只好低价出售原材料而获得资本的事实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然, 这也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大量掠夺其资源的重要原因;三是发展有限性。由于资源是有限的, 而我们的需要是无限的, 即使是可再生资源, 由于我们生活时间、空间的限制, 我们对于资源的利用时间和空间同样是有限的。就一个国家而言, 地域的限制就更加明显了。所以, 从理论上讲, 主要依靠消耗资源的作用是有限的, 在时间表现上是短暂的, 只有循环的资源才是无限的。这也是世界各国为什么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因。如此观之, 资源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它存在的问题, 亦即它不仅要依赖于资源, 而且会在较短时间内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 效率极其低下, 因此, “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资源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形成, 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国际形势不断变化, 国家之间, 地区之间教育科技水平的不均衡, 都对其形成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 我们可得出这样一些结论:一是资源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是一种低级野蛮庸俗的发展观念。它的产生在一定时期有不可避免性, 即使在将来, 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地区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二是其成因与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尤以世界大战为其推波助澜, 因为战争造成的重复性建设对于资源的依赖表现非常突出, 战争不但让人遭殃, 也让自然遭殃。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一种战争和两大阵营对抗 (冷战) 的后遗症, 也是现代资本主义体系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之一;三是我们提倡积极的科学人本的发展模式, 是人与环境辩证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必须建立在对资源合理永续利用的基础上, 是一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态文明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一种超越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四是在科学利用好资源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时, 要与反贫困政策结合起来, 追求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的统一, 真正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实现低级野蛮庸俗的发展模式向高级人本科学的发展模式转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 1975

[2]仉建涛刘玉珂等著:经济增长模式比较[M].经济科学出版, 1999

资源驱动型经济 篇2

关于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实施意见

各单位:

为进一步推动集团公司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结合集团公司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循环经

济的战略意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对于煤矿而言,就是以煤为基础,依托矿区的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矿井水、生活污水、煤层气、尾矿、余热、采煤塌陷地等资源,通过煤矸石发电、制砖、水泥、化工、洁净煤生产等循环利用型工业,形成不同的产业链,并且互为资源、共耗废料、相得益彰、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对煤矿来讲,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和电厂产生的粉煤灰、炉渣等固体废物,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提高综合利用率,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将传统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型物质流动模式,改变为“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流动模式,在发展煤炭主业的基础上,加大再生资源回收,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非常重要的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煤矿,特别是处于衰老期煤矿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作为传统的工业企业,煤矿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发展循环经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根据《枣矿集团“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今后一段时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拓宽企业发展领域,提升循环经济规模和档次,延伸循环经济链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跨入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节约型生产、消费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推动集团公司持续健康向前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做到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2.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从企业的实际条件出发,对现有的循环经济项目要不断延深,完善发展规模和技术含量档次,壮大企业和非煤发展规模,形成区域产业链示范基地。

3.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积极加强节能(含节电)、节水、节材、节地、节矿,依靠科技进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目标任务

1.2006年

①万元GDP能耗比2004年降低5(由0.76吨标准煤降低到0.72吨标准煤)。

②万吨原煤生产能耗比2004年降低6(由156吨标准煤降低到146.6吨标准煤)。

③万元工业总产值耗水比2004年降低10(由30吨降到27吨)。

④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

⑤矿井水处理率达到60,处理利用率达到80。

⑥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处理利用率达到50。

⑦二氧化硫去除率达到60。

⑧塌陷地恢复整治利用率达到30。

⑨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⑩炉渣、粉煤灰利用率达到60。

总体实现循环经济“三废”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到5亿元,初步形成煤电、煤焦化、洁净煤、煤气化、建筑材料、机械制造生产基地。

2.2008年

①万元GDP能耗比2006年降低5(由0.72吨标准煤降低到0.68吨标准煤)。

②万吨原煤生产能耗比2006年降低6(由146.6吨标准煤降低到137.8吨标准煤)。

③万元工业总产值耗水比2006年降低10(由27吨降到24.3吨)。

资源驱动型经济 篇3

【关键词】 资源枯竭型城市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阜新是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故有“煤电之城”、“共和国的发电机”的美誉。然而,随着煤炭资源的日趋枯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经济与环境发展问题也日益突出。“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农业部首批循环农业示范市”,阜新被赋予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结合经济转型,阜新将建设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第三产业和循环型社会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资源型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为特征,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经济活动,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循环经济的原则。农业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行为原则。减量化原则——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投入量和废弃物排放量。主要形式是“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粮与减人。再利用原则——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副产品、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延伸产业链。再循环原则——农业废弃物实现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循环利用,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经济转型的需要。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70%以上的城市。随着资源枯竭,资源产业萎缩。在这种情况下,要大力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循环经济,培育接续替代产业,进而破解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难题。

2001年12月,阜新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2007年11月6日,国家正式确定阜新为循环经济试点市。同年,农业部确立阜新为首批循环农业示范市。阜新地区人均耕地5.6亩,农村人均耕地超过6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为辽宁省人均耕地之首,是辽宁乃至东北重要的粮食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业是阜新经济转型中打造的三大产业基地之一。阜新农产品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转型前12.7%上升到27.3%,成为继煤、电之后的重要接续产业。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过程中,需要以龙头企业与农业园区为载体,坚持农业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实现农产品、畜禽产品、林产品深加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由此可见,农业循环经济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需要,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了契机。

2、保护生态的需要。目前,农业发展中除了受到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资源瓶颈的制约,还面临着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化肥、农药、农膜过多使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滞后,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白色污染”等。因此,要发展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为特征的农业循环经济,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阜新是内蒙古高原和辽河平原的中间过渡带,属于辽宁西北部的低山丘陵区。地处亚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属于资源性缺水城市,水资源相对短缺,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退化。阜新农业生产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长期滥施和偏施农药化肥、地膜回收不力、用水浪费所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坚持“九节一减”的减量化原则,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增施有机肥、控制化肥用量、优化肥料结构,减少高毒农药使用量和薄膜残留量。由此可见,农业循环经济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同时也为其发展提出了要求。

3、改善民生的需要。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和根本,“三农”问题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阜新总人口1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8万人,百万农民致富增收是关系民生、“三农”问题的大事。阜新已建立起以农作物秸秆、林产品、农产品、畜产品为资源的四大循环经济体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等10多个循环经济链条运行良好,带来可观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通过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等农业循环经济载体的培植,“四位一体”生态户的推广,“彰武五峰模式”的典型带动,在安置农村劳力、带动农户致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由此可见,农业循环经济是改善民生的需要,同时也为其发展提出了目标。

三、阜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

2001年被确定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以来,阜新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1年的22.1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34.4亿元。其中,农业(小农业)比重由2001年的44.6%下降到2009年的40.0%,林业比重由2001年的3.9%上升到2009年的8.3%,畜牧业比重始终位居首位。2007年阜新被确定为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以来,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中不断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模式。

1、“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四位一体”,是辽宁省首创的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该工程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有机组合,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取得能流、物流和社会诸方面的综合效益。“四位一体”以其投资少、风险小、效益高,农产品无污染、无公害,节水、节能等特点,在辽宁农村发挥了重大作用。

随着阜新市猪、牛、羊、禽等畜牧业的发展,阜新通过发动农户建“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的办法,使畜禽粪便得到处理,减少粪便对环境的污染,使农户用上清洁的能源。阜新市“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从1990年开始,2009年全市累计建设生态模式户4.5万户,年综合处理畜禽粪便约72万吨,年产沼气900万立方米,年增收节支超亿元,被评为辽宁省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市。

2、秸秆综合利用模式。阜新粮食年产量15亿公斤左右,其中70%以上为玉米,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0亿公斤。2009年,阜新市农作物秸秆青(黄)贮6.5万窖,秸秆气化站6处,大中型沼气池45座,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40%以上。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一是农作物秸秆通过青(黄)贮、氨化饲料化,发展草食畜牧业;二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三是农业机械粉碎后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四是农作物秸秆通过气化炉裂解产生可燃气体供给农户。

3、种养加复合模式。阜新市彰武县五峰镇,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特点和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条件与经验,创造出一个适于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五峰模式”。一是五峰镇扩大甜玉米种植面积,为辽宁金禾实业有限公司的保鲜玉米深加工项目提供原料,打造了甜玉米种植—保鲜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条;二是发展黄牛饲养,为福元公司屠宰、初加工肉牛提供牛源,为清河门皮革加工基地提供牛皮原料,打造了肉牛饲养—肉牛屠宰加工产业链条;三是实现农业和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打造了甜玉米种植—秸秆青贮—肉牛饲养产业链条;四是实现清洁生产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打造了养牛—牛粪—沼气—照明(燃料)、沼肥产业链条。

4、林下种养模式。阜新在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同时,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实施了林下种养。由最初的林粮、林草等常规模式,逐渐开发出了林药、林菌、林烟、林下养殖等20多个高效、高产和高附加值的发展模式。涌现出如阜蒙县太平乡林烟模式、王府镇林瓜间种、海州区林菌间种、彰武县林下养鹅等一批产业典型。2009年,阜新林下经济开发实现产值8.5亿元,农民增收由最初的200多元提高到630元。

5、农业园区模式。阜新经济转型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口,以农业园区为载体,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较高科技含量和多层次的园区发展格局。以双汇等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养殖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发展链条;建成了沿101公路、阜沈公路、阜锦公路、阜锦高速公路布局的线状园区带,各类农业园区和小区达322个;建成了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龙头沿城市外环布局的环状园区带,经济转型农业园区达20个,设施农业小区达55个、各类种养棚舍达5400栋。阜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批准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及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同时,阜新与清华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建成了奶牛、杂粮、食用菌、蔬菜、林业等10个产业研发中心,引进推广新品种112个、新技术18项。

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必须要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长效发展。

1、加大宣传,转变观念。无论是农业增效还是农民增收,农户参与都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由于农户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意识缺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要转变农户的思想观念,强化农业循环经济意识,引导和教育农民积极参与。根据农村的特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标语、宣传车、村务公开栏、科技入户、典型示范工程等途径,开展多层次、多样式的宣传,将农业循环经济新理念有效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营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2、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农业循环经济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需要具备一定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农民。然而,我国农业生产者文化素质不高。因此,需要“政府、市场、企业”多方协同,加大培训投入,建立农民技能培训网络,引导农民参与培训。发挥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使农户得到科学用药、合理施肥、保护性耕作、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生态畜禽养殖、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地节水技术等应有的技术指导。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更好地适应农业循环经济的需要。

3、确保多渠道资金投入。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与农民收入的波动性,农村信用环境欠佳,使得资金问题成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瓶颈。因此,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政府财政、银行信贷、社会资本投入力度。争取国家、省级的农业投入,加大市(县)本地财力的投入。推动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增加信贷投入,重点支持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畜牧养殖、生态建设。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企业等投资主体参与农业循环经济项目。

4、发挥政府管理与服务职能。政府应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地方基层政府的职责范围之内,把资源和环境作为硬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应加强组织领导,进行规划引导。阜新已率先成立了“农业循环经济领导小组”,编制了《阜新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管理办法(暂行)》、《阜新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阜新市發展农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应采取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对环境污染、农药超标、化肥过度使用的可采取限制性政策,对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沼气工程的给予鼓励性政策。

(注:本文为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09DJY077。)

【参考文献】

[1] 叶堂林: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与途径[M].新华出版社,2006.

[2] 张庸萍、袁冬梅:论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究,2008(1).

[3] 李春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0(2).

[4] 郑学敏、付立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0(3).

资源驱动型经济 篇4

全体党员、企业员工

【教学目标 】

伴随时代的脉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重视创新,投身创新,创新立业,创新立国;创新驱动,加快从“汗水型经济”走向 “智慧型经济 ”的步伐 。

【教学重点 】

创新并不神秘,人人可能,人人可为,“草根”也能缔造神奇; 创新是艰辛的,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失败;创新既要脚踏实地, 又要仰望天空。

【教学内容 】

创新驱动,从“汗水型经济”走向“智慧型经济”

现在触手可及、充满双眼,与我们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的是什么? 微信、微博、QQ、APP……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众创空间……是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风起云涌,正在引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正在改变着经济的形态和竞争的格局。

我们是否知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实现了超高速增长。 然而,这种超高速增长主要是靠高投资、高消耗换来的。 其带来的弊端:资源消耗过快、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产效率低下、产能出现过剩……特别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错过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佳时间,错过了自主创新的有利机会。

当下,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具有鲜明特征和现实意义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创新驱动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那么,作为我们每一位党员,必须伴随时代的脉动,投身创新、创业的热潮,以创新驱动为强引擎,让“汗水型经济”走向“智慧型经济”。

1创新并不神秘,“草根”也能缔造神奇

创新并不神秘,并不高不可攀。 人人都具有创新的条件和能力,人人都可以成为创新的能手,尤其是我们每一位党员。 关键在于我们对工作的热爱,在于立足岗位的创新志向。 “草根”也能缔造神奇。

创新有时是简单的,而意义却是不简单的。 电梯装在楼外, 现在我们司空见惯,然而这个近代建筑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由一位酒店清洁工提出来的。 老板为增加牙膏销售,把牙膏口径扩大一毫米,是一名工人想出来的。 运载重物的汽车卡在天桥底下, 动弹不得,把汽车轮胎的气放掉一点,是一个小朋友说出来的。

机器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一个全世界聚焦的新兴产业。 在海门正余镇,有一个土生土长的“草根企业”,他叫南通振康,现在成为国内“机器人关节”唯一的批量制造商。

探寻振康的创新之路,似乎可以和“敢于第一个吃螃蟹”这个词联系在一起。 公司老总汤子康,与其说他是一个创业者、企业家,不如说他是一个“造梦者”。 有时为了一个技术参数,他吃饭想,走路想,甚至骑在自行车上还在想。 创新的使命感在他心中至高无上。

20年前 ,他带领振康员工生产印刷电机 ,经过技术攻关 ,拿出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改写了中国焊接送丝机生产的历史。 20年后,振康又成功开发了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的机器人核心部件———RV减速机(俗称机器人关节),又改写着中国焊接机器人的历史。

对此,汤子康深有体会。 他说“创新,才能让企业成为不可替代企业;创新,才能让员工成为不可替代员工。 无论你现在是否微不足道,只要善于创新,‘蚂蚁’也能变成‘大象’”。

RV减速机是工业机器人的核心传动部件 ,其价格占到整个机器人成本的近一半价格。

去年,振康RV减速机年产量已达200多台,产品已被包括国外的ABB、KUKA、发那科以及国内的埃夫特、埃斯顿等多家机器人厂商试用。 今年,振康焊接机电的RV减速机在手订单已经超过5 000台。 如今,振康正在筹备工业机器人配套产业园,最终目标形成年产10万台RV减速机的生产能力。

事实说明:对于我们每个人,必须“创新立人”;对于我们每个企业,必须“创新立业”;对于我们国家,必须“创新立国”。

2创新是艰辛的,要受得了挫折

创新是艰辛的, 创新是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立大业者,无不受尽委屈、忍辱负重,如勾践的卧薪尝胆,如韩信的胯下之辱……

马云曾言:“梦想是要有的,万一成功呢? ”可见,成功是小概率,创新也是小概率。 要把小概率变成大概率,要使“万一”变成 “万二”、“万三”……

大家都知道,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灯泡的时候,仅灯丝材料的实验就失败了1 000多次。

在海门, 有一家致力于国际I类新药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 ――巴塞利亚药业。上百人的团队中,拥有20多位博士、60多位硕士。 他们励精图治、千方百计地在让“万一”变成“万二”。

俗话说,小成功靠自己,大成功要靠团队。 他们站在世界的前沿,研发国际I类新药,抢占市场的制高点。 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团队在战斗。

在实验室里,他们耐得住寂寞,承受得了失败。 其中的心酸, 个中的滋味,用他们的话说,只能是“左手温暖右手,自己安慰自己”。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困难找理由。 十年磨剑,巴塞利亚药业在实验室里,创造了如同“巴塞罗那”在绿茵场上一样的激情和精彩。

目前,巴塞利亚药业已经有3个国际Ⅰ类新药问世。 治疗慢性皮炎的新药已在欧洲上市,销售20多个国家;被看作重症肺炎救命药的头孢比罗酯,同样在欧洲站稳脚跟;治疗肿瘤化疗、 器官移植过程中真菌感染的艾沙康唑,已在美国上市。 还有,在手的6个项目,其中一个抗肿瘤新药,进入临床二期实验;一个抗细菌新药,进入临床一期实验。

创新的魅力,不仅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财富,更是源源不断地创造着新的人才。

3人人是创新的主体,事事是创新的舞台

创新是一个过程,因为是过程,创新才会有乐趣。 只有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才能突破平庸和障碍,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新的成长空间。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 一个人要有所作为 ,只要发挥自己的长处。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我看到过一个故事,说有位木匠砍了1棵树,把它做了3个桶。 一个装粪,就叫粪桶,大家躲着;一个装水,就叫水桶,大家用着;一个装酒,就叫酒桶,大家品着。 桶是一样的,因装的东西不同命运也就不同。 人生也是如此,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成果。

科威特是一个沙漠国家, 为了驱赶野生骆驼在高速公路上撒野,如果按照常规,可能第一个想到的是开杀戒。 其实不然,他们通过购进狼尿,喷洒在高速公路上,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海门招商局重工,总投资达到100亿元,他们深得创新的精髓,依靠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人人成为创新的主体,事事成为创新的舞台。

永不服输,永不懈怠。 公司生产的400英尺大桩靴自升式石油钻井平台,堪称世界第一。 为了攻克石油钻井平台要到底部为软土层的海洋作业,解决一般桩靴作业后难于收回的问题,在技术中心总经理刘建成的带领下,研发团队足足花了一年的时间, 最终以大桩靴装备, 拿下了这一海工装备领域的世界性技术难题。

创新是从他们心里长出来的。 公司承接的10多艘海工装备,在焊接技术、负载试验、桩腿合拢等9个方面,在国内首次运用了关键性技术。

去年, 他们设计生产的400英尺自升式石油钻井平台荣获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中国制造 ”变为 “中国创造 ”。 招商局重工以追江赶海的气魄,研发具有核心技术的450英尺自升式石油钻井平台,孕育发力; 研发国产化率超过90%的250至300英尺自升式石油钻井平台,呼之欲出;精心打造世界一流的海工装备基地,指日可待。

技术创新,海工装备在海门迅速崛起。 今年1月至4月份, 海门海工装备及其配套产业实现应税销售超过20亿元,以翻番的增速,占居海门新兴产业的“半壁江山”。

创新在海门,繁星满天。 中兴装备成功研发3D打印技术,修复损坏的核电阀门; 临江新区基因测序和干细胞产业化项目在园区落户;三鑫电子出手不凡,成功抢占了新能源领域的高端电容器市场……

创新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三链”深度融合,提升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领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推进着从“汗水型经济”走向“智慧型经济”的步伐。 海门建成“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城市”,成为苏中唯一“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科技创新在经济中的贡献份额超过了60%。

时代呼唤我们,新常态要求我们,开创“人人可以创新,处处可见创新,时时体现创新成果”的生动局面等待着我们。

创新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只要你有创新的行动,整个世界就有让你挑选的机会。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我们每一位党员,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伴随时代的脉动,投身创新、创业的热潮,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创新并不神秘,人人可能,人人可为,“草根”也能缔造神奇;创新是艰辛的,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失败;创新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天空。只有这样,才能加快从“汗水型经济”走向“智慧型经济”的步伐。创新,只有起点,永无终点。只要你有创新的行动,整个世界就有让你挑选的机会。

资源驱动型经济 篇5

任务驱动型作思路模型(任务驱动型作写作模板)任务驱动型作思路模型 总体框架:引、议、联、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间主体:议(分析问题),讲清楚赞成或反对的理由(好处/危害);兼谈对立面

思维方式(即是“论证角度和方法”):因果分析、假设分析、结果分析、背景分析、辩证思维、比较分析、让步思维(注意思考感受在例中如何体现和表达!!)

材料构成:以原材料为主,就事论事;但可以在其前后通过类比,★★联系相似、相关的名言、名人、名事、现实事、生活(社会)中某种现象。★★

论证分析角度: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国家),人与自然,人与传统历史等

论证分析具体内容指向(供参考):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

2、依法治国理念(法律规则)。如:网络随意发帖;恶意占用公用电话;旅游不守法规;不孝不尊敬长辈;恶作剧导致违法;不准守交通规则;考试作弊,参与欺诈活动等。

3、中国传统化。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价值观或人生观。

4、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对创新与传统的思辨、热爱科学、勇 于探究、追求真理、积极实践,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设题。如:“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创新与传统”“寨与创新”等?

、人性主题:即是反映与人的精神活动或行为有关的感情或思想。(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

比如:爱、坚强、执著、追求、宽容、包容、诚信、真诚、善良、友善、团结、高洁、帮助、自由、平淡、美、简单、尊重、伟大、深刻、平和、理智等

一、“争议型”作材料,如全国卷1“女儿举报父亲高速接打电话”(材料+争议评价 + 任务 +要求)

1、★“争议型”作材料思路模型 1 ——例1——资料一“抢红包”范1 思路结构———

1、第一步:引

——概括现象(事)、提出争议点,表明自己的判断(肯否或辩证对待,如“该争才争,争应有度”),并确定观点。

2、第二步(主体部分):议(从不同角度从权衡利弊、优劣、好处、危害等)

(1)、个人角度:

理由——阐释句——相关名言、名人、名事、现象分析——分析原材料(结果分析法+因果分析法)(2)他人角度:

理由——阐释句——相关名言、名人、名事、现象分析——分析原材料(结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

(3)自然、国家、社会(传统化、历史、制度、法制或其它)等角度:

理由——阐释句——相关名言、名人、名事、现象分析——分析原材料(背景分析法 + 结果分析法)

3、辨析思考(权衡比较另一种观点或对立面)

4、提出措施、期望、号召等

例二 【2016 成都二诊】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

201 年 月 1 曰,《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正式实施。自此,视力残障者可携带导盲犬进站 乘车。大部分人对导盲犬乘车表示理解,但也有人表示担忧,比如车厢内有小孩,见狗就哭怎么办?车厢 环境密闭,导致过敏人群感染怎么办?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判断。要求:选好角度,确 定立意,明确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思路提纲:(本例是肯定型,谈好处)题目:助残障,你我同行(周琦琳)《北京市轨道交通安全条例》的实施,引发了人们对视力残障者携带导盲犬进站乘车的议论。开头虽然有各色各样的不同见解,但我更愿意对这一条例表示理解:强烈支持视力残障者可携带导盲犬进站乘车。论点:我更愿意对这一条例表示理解:强烈支持视力残障者可携带导盲犬进站乘车。对方案而言每一条方案都有可优化之处。(辩证看待)导盲犬与宠物狗,西方对待残疾人的方式 结尾:本着助残障的原则,北京市推行了这一条例,社会呼吁关怀,时代呼吁爱,必将有越越多的人理解这份条例,助残障,传递爱,你我同行。

2、★“争议型”作材料思路模型 2 范见 资料一“抢红包”范3

1、现象——观点本质

2、论危害(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模型1相同): 原因一(个人人生)——本质 原因二(社会现实)——本质

原因三(传统、历史、化、制度或其它)——本质

3、联现实,挖根(析本质)

4、提办法(不足或危害在哪个角度方法就从哪个角度提出)、作结论(期望、号召)

二、“优选型”作材料,如全国卷2“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成都三诊“争第一”

提示:作材料给出的是两个以上的不同,甚至对立的对象、观点等,让你权衡比较、做出判断选择

1、★“优选型”作材料思路模型 1 ——适合材料是对立的观点 范——参见《任务驱动型作如何写》资料3《该争才争,争应有度》 思路结构——(先驳后立——同鲁迅《拿主义》)

1、引——概括现象(事)、摆出优选的几方,表明自己的选择,并确定观点。

2、驳——(1)提出要“驳”的观点(自己选择的对立面),这是驱动任务

(2)让步承认对方的优势——(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模型1主体部分相同):

(3)指出其不合理性(危害)——(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模型1主体部分相同):

(4)联系现实,分析原因——(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模型1主体部分相同):

3、立——(1)表明自己的选择,明确观点,这是驱动任务(2))指出其优势(好处)(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模型1主体部分相同):

4、回扣材料,作结论(期望、号召,展望美好图景)

2、★“优选型”作材料思路模型 2 ——适合几个不同对象,进行比较权衡的材料 思路结构——

1起——选定任务,表明态度,开启全。

2转——转向肯定其他两个,扣准题意,阐释理由(结果分析)。3转——再转,回到肯定更具风采的那个,阐释理由(原因分析、背景分析)

4承(阐释理由)(每一段的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模型1主体部分相同):

证明最具风采原因1——分析材料(比较分析、假设分析)证明最具风采2——分析材料(例证法、因果分析、结果分析)……、合——重申论点,结束全。

潜心于学术,造福于未 【第1段】人生之路,以其多样和繁盛充实着我们的生活,亦用其复杂和差异考验着我们的选择。不同的人生之路决定不同的人生价值,我尤为欣赏大李,认为他的人生最具风采。

【起——选定任务,表明看法,肯定大李最具风采。】

【第2段】不可否认,爱岗敬业,勤于奉献,变普通技艺为完美艺术的老王有他的风采,他让我们看到,平凡如你我的小人物,也可以通过潜心所热爱事业的创造,为人生延展与增添价值;酷爱摄影,跋涉水的小刘凭借对水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将青悠悠,流水深深的美景定格于镜头瞬间,带给人们以美的感受。这样的人生,同样具有风采。

【转——先肯定其他两位的风采。以退为进,扣住题干中的“风采人物”阐述。】

【第3段】但是,我还是认为大李最具风采。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是“板凳做得十年冷”的对学术的纯粹钻研;是“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的对创新的极致追求;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自信与尊重。在人心浮躁的当下,人们往往为了一纸凭,一个空名争得头破血流,而像大李这样葆有纯净与积极的人格就显得尤为珍贵。【转——再转,回到最具风采的那个。运用因果分析中的“原因分析”与“背景分析”,紧扣材料中“当代”一词,分析大李“最具风采”的理由,阐述自己看法。——权衡比较】

【第4段】我们的社会,需要“老王”们用精妙的技艺增添精致,需要“小刘”们用精湛的艺术增加精彩。但若没有了“大李”们对学术的潜心研究,我们就很可能被禁锢在当代截面上,难以博古通今,继往开。我们的国家,亦可能失去创新带的无限发展动力与潜力。大李依靠笃学敏思,矢志创新的精神继承前辈的学问,寻得生命科学的奥秘,无愧于先人,造福于后世,这样的人,又怎能不具风采? 【承——比较分析与假设分析、因果分析、结果分析——利弊、好坏、优劣),紧扣材料“学术”一词,联系现实各方面论证大李的最具风采。】

【第段】 宋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责任感与化性格在大李的身上得到了传承;袁隆平以及“两弹一星”研制专家们的科学精神亦在大李身上得到彰显。大李用努力与拼搏,用理想与信念,用坚守与坚持,用热爱与热情走出了一条极具价值的科研人生之路。这样的人,自然熠熠闪光;这样的人生,注定风采无限!【承——从历史层面,紧扣“科学”一词,运用引证法、例证法和因果分析,进一步证明大李的最具风采。但是,前两种论证法只是一句带过,绝不喧宾夺主,还是回到大李身上,旨在证明社会现实里需要这种精神,这种精神与历史接轨】

【第6段】从时间的长河看,每个人的存在不过是极短暂的一瞬;以宇宙为疆,光明也不过是局促的一隅。但是,人之为人的伟大,就在于我们可以依靠无限的创造与热爱,探索生命的奥秘与科学的精彩,超越时间与生命的界限,为后世留下无限的财富。大李潜心学术,他的人生极具风采!【承——紧扣“贡献”一词,运用因果分析,从人的存在价值层面,再次论证大李的最具风采】

【第7段】 我愿如大李,潜心于学术,造福于未!【合——重申论点,结束全。】

三、★“事实现象型”作材料思路模型

作题示例:201年11月9日云南网配发一则图片新闻:孙子要手机,奶奶背着竹筐替孩子付钱。年迈的奶奶弯腰背着竹筐,看上去很吃力,而正值年少的孩子却两手空空,只顾前面带路,连搀扶奶奶的意思都没有。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解析——(它依然是任务作!!看起和以前的叙事材料一样,但现在绝对不能找出一个话题,然后抛开材料举一大堆古今材料,天马行空地阐释证明一番,必须就事论事,适度拓展):

1、梳理材料,找出评价的对象或角度,揭示本质,表明看法(可以谈从孩子的角度谈“孝”,也可以从奶奶角度谈“溺爱;正确的教育方式”等)

2、围绕主题进行评价说理(必须就事论事)

资源驱动型经济 篇6

1 充分认识需求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今年全国两会又发出最强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 ,推动科技创新。这是我们党对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辽宁乃至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基本上是依靠投资需求拉动的,国家和地方提出的“保增长”的背后,是以结构调整延后为代价,导致高房价的泡沫和高耗能投资卷土重来,全国各地虽然情况不同,但基本问题一相同的,经济结构再度失衡。据统计,从1991年到2007年,辽宁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从62.3%下降到27.6%,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从37%上升到73.6%,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从0.7%上升到1996年的39.3%,再下降到2007年的-1.1%。这不仅引起了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粗放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也误导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影响到辽宁乃至全国范围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消费、投资、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中,最稳定、最长效、最可持续的拉动力是国内居民消费需求。而投资即期是需求,下期是供给,在短期内,扩大投资需求能够拉动GDP增长,但是易引发投资过热,产生高通胀和资产泡沫风险,从中长期来看,还会加大产能过剩风险,导致失衡现象蔓延。因此,调整需求结构、控制不合理的投资需求是辽宁“十二五”时期所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如何控制不合理的投资需求,应当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沿海城市区域、中部城市群、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地区的投资标准应当有所不同,其中在投资需求的结构上的调整要加大力度,不能用明年的过剩代替今年的过剩。

2 尊重需求结构自身演化规律,明确需求结构调整方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需求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表现为: (1) 消费需求升级。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低限水平。进入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我国居民消费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消费需求转向“多元化”,其中主要的部分用于改善生活条件和提高生活水平。 (2) 技术进步对需求影响加大。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将引领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催生极为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深刻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个性化、智能化需求不断增加。由于需求结构的变化,进一步使技术进步加快,特别是为消费需求服务的产业的技术水平将大幅度提高,从而加大并改变需求结构的变化力度。 (3) 消费观念变化对需求影响加大。受资源约束、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向节能、环保、低碳方向发展,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也因此发生着改变。节能减排已成为地方政府必须正视的问题,并上升到政策层面同时也成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官员的硬性指标。上述变化趋势,具有内在的规定性。调整需求结构,要尊重这种变化趋势。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制度设计,应该与之相适应。

3 注重需求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

需求结构决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影响需求结构。无论是调整需求结构,还是产业结构,都不能孤立地进行,二者应该彼此依赖,相互促进。需求结构的调整引导并调整着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需求结构,所以对二者的调整必须联系起来考虑,不能有偏颇。

就需求结构调整而言,要考虑需求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带来的压力。如,汽车、住宅、通信、耐用消费品等终端消费品市场的需求十分旺盛,客观上会拉动中间生产资料部门的持续大量投资,推动重化工业的发展。而重化工业的发展,必将需要更多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加重生态环境的负荷。因此,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必须考虑并降低其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负面影响。同样,调整产业结构,也要考虑并降低其对需求结构调整的负面影响。

4 扩大内需,稳定并适度扩大外需,控制不合理的投资需求

一是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方针,不断增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扩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率或边际消费倾向。这一方面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特别是要增加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居民收入比重,缩小收入差距 (包括城乡差距) ,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包括医疗、教育、居民住房特别是廉租房等方面的保障和服务,以完善社会保障和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大幅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消费,营造社会“安全网”,稳定居民支出预期,增强消费信心,引导城乡居民扩大当期消费。对此,政府应该推动一系列深层次的中长期改革,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垄断行业改革、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等。通过改革,要增强劳动要素对GDP的分配力,稳定和调整资本要素分配GDP的结构,控制住政府权力分配GDP的比例;要理顺财税关系,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和自然资源收益分配体制、合理的国有企业利润分红制度和垄断利润调节税收制度;要合理控制政府财政支出范围与结构,降低政府行政开支;要继续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增加广大劳动者获取收入的机会,稳定收入预期;要统筹城乡发展,重点是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突破“二元”经济对消费需求的限制;要遏制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要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的内在统一,更加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提高民众福祉,建立健全发展成果由全省人民共享的体制机制。

二是全力稳定和全面拓展外需,实现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更多地依靠内需驱动不等于不要外需,相反,辽宁出口规模应该继续扩张,但要适度。因为,近年来辽宁外需疲弱比较突出,这不仅需要通过扩大内需加以平衡或弥补,同时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对此,要逐步落实已有的对外经济政策,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鼓励和支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快推进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提高辽宁经济发展抗击国际经济冲击的能力;要支持各类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到海外发展加工贸易,由此带动国内零部件和原材料出口,带动技术劳务出口等;要大力推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全方位、多层次开拓新兴市场,扩大出口市场空间,降低单一出口市场带来的投资风险。

三是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要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鼓励理性和可持续消费,抬高不合理消费的成本,抑制过度占用和消费重要资源,尤其是过度占用和消费土地、水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行为,限制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减少消费领域的巨大浪费,促进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消费模式。要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帮助新市民增强收入保障能力、自身发展能力和适应能力。积极发展大都市圈和城市群,扩容中小城市,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要培育和发展旅游、交通通讯、休闲、健身、社区服务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市场,以住宅、汽车、电脑信息产品、休闲旅游等作为扩大农村消费的着力点,以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和股票市场联动作为投资型消费的重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四是改革政府投资体制,消除GDP政绩导向,控制不合理的投资需求。对此,一方面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事业、民生工程特别是社会保障事业的投资,适度控制政府投资数量与结构;另一方面要运用出口退税等财税政策,增加企业积累,要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引导企业投资合理增长。要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用好政府资金 (包括贷款) ,以政府投资带动居民消费,以消费促进企业投资,实现政府投资、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与之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赵定涛, 李蓓.企业危机动态管理模式[J].管理科学, 2005 (03) .

[2]孙振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分析[J].中国市场, 2010 (03) .

资源驱动型经济 篇7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亟需得到相应的调整, 尽管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主导下, 我国经济结构得到了相应的调整, 但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三产业发展情况仍不理想, 这说明我国的经济仍主要依靠能源、资源消耗等进行发展,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不足。本文从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出发, 分析了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现状, 进而结合前述分析结果, 提出经济增长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转变的措施。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

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 国内外经济学领域已经给出了诸多相关理论定义, 本文所述的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是指剔除如自然资源、劳动力等资本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形成的产出增加。其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的要素主要包括出口拉动、国家政策、研发投入、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国际投资、组织创新和生产创新等。

在经济学领域, 经济学家们更倾向于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整体运行的指标。著名的经济学家索洛等人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定义为技术进步率, 即在生产经营中, 除去所有有形生产要素, 如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以外的纯技术进步的生产率的增长。

三、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一) 三大产业发展速度稳定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 GDP总值从1978年的3650.2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636138.7亿元, 约增长了近174倍, 已经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 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 我国的GDP总值从2000年的99776.3亿元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增长步伐。2000年我国第一大产业GDP贡献值为14716.2, 第二产业GDP贡献值为45326.0, 第三产业GDP贡献值为39734.1;2014年第一大产业GDP贡献值为58336.1, 第二产业GDP贡献值为271764.5, 第三产业GDP贡献值为306038.2, 由中国年鉴2015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来看, 我国三大产业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速度。

(二) 三大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从我国三大体经济增长情况来看, 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也十分显著。各大产业随着国际与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 进行着趋于合理的结构调整与优化。从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来看, 从2000年到2014年, 我国第一产业的GDP总产值增长率约为296.40%, 第二产业的GDP总产值增长率约为499.57%, 第三产业的GDP总产值增长率约为670.21%, 第一产业增长情况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同时, 我国第一产业1990年贡献率为40.5%, 第二产业贡献率为39.6%, 第三产业贡献率为19.9%, 截止到201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 第一产业贡献率趋于逐年下降趋势, 到2014年第一产业贡献率为4.8%, 第二产业贡献率则是先下降后上升, 到2014年第二产业贡献率为47.1%, 第三产业贡献率处于逐年上升趋势, 但增长速度没有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快, 2014年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8.1%。这导致我国三大产业的比例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三) 第三产业趋于优化, 但增长缓慢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 我国第三产业GDP产值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 但其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从1978年到2014年间, 第二产业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增速超过了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相对缓慢的发展速度, 制约了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第三产业目前为止为我国提供的劳动者就业率要远高于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 同时, 第三产业中包含的信息技术行业、金融行业、保险业、邮电通讯业等属于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行业, 它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意味着第二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情况, 使我国的各大行业随着市场发展的要求, 摆脱依赖于消耗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经营局面, 走向淘汰落后产能, 发展高端产能的阶段。

四、中国经济增长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转变的建议

(一)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经济增长效率相对低下, 在我国GDP总值中占有重要生产力的第二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能源与劳动密集进行产业推动, 使我国的经济增长以依靠消耗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等为代价来进行低效率的增长。要将我国的经济增长从能源消耗型向技术推动型发展, 需要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让我国的经济在看不见的手的推动下, 趋于科学、合理、平衡地发展。主要做法为:第一, 继续大力推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重新调整我国经济布局, 精简国有企业内部机构, 淘汰落后发展产能, 积极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等。第二, 加快建设服务性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 让“看得见的手”合理施展。第三, 继续推进价格体制改革, 保障市场机制在土地、矿产、森林、能源等重要生产要素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二)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在第三产业中包含的信息技术产业、通讯产业、金融业、物流仓储业等都是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行业, 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同时, 第三产业所代表的餐饮、旅游、房产等服务业是体现国民消费能力及拉动内需的重要指标。当前, 第三产业中为生产者提供生产性服务的信息技术服务业、仓储物流、法律咨询、金融理财企业等, 与生产性企业融合后能极大地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 帮助制造业发展高端产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毕业于海外优秀学府以及国内著名高校, 政府及企业应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畅通人才引进渠道, 让专业性人才用专业化知识为第三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专业性的知识与技术指导, 同时进入企业专研技术研发, 申请更多的技术及产品专利, 并不断帮助企业延伸价值链、提高营销水平、创新管理活动等, 促进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及盈利水平, 用高端产能促进我国GDP增长总值。

(三)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当前, 我国城市拥挤, 农村土地荒废, 留守儿童越来越多, 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城市拥挤, 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 导致城市交通拥挤瘫痪, 降低工作效率;农村大量土地无劳动力耕种, 土地荒废;留守儿童无人看管, 教育问题堪忧, 导致农村人口通过培育下一代智力来提高劳动生产力几率较小。这些问题都不利于我国经济平衡发展及提高我国经济增长效率。城市发展需要农村劳动力参与, 但要均衡发展我国经济, 有效提高经济增长率, 必须平衡农村与城市发展情况, 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通过土地流转、大户承包等措施, 一方面运用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另一方面增加农村人口就业率。充分发挥第一产业生产效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形态正处于改革攻坚区, 国企改革、市场体制机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都已经列入日程, 但有效提高我国经济增长情况, 使其从能源消耗型转变为全要素生产率型, 必须继续加大改革力度, 加大创新强度, 重视人才的引用, 重视管理的创新, 重视城乡协调发展等, 只有通过高效率、高水平的发展, 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地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国际国内经济与市场的发展, 我国三大产业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我国从一个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逐渐转变, 但通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数据来看, 我国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远不如第二产业增长速度, 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基于此, 本文提出了如何使中国经济增长从资源消耗型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 以期为经济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性指导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驱动

参考文献

[1]《中国年鉴》2015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

[2]聂丛笑, 第三产业增速慢于GDP增速, 需警惕发展陷入停滞[N].京华时报.2011年7月26日

资源驱动型经济 篇8

在合适的时机利用适合的模式,及时成功地转型,才能先发制人,掌握发展主动权。在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许多资源型城市纷纷因地制宜,从本区的发展实际出发,推动经济转型,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尤其是辽宁抚顺、吉林白山、安徽铜陵、湖北黄石等资源型城市,近年来紧抓国家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打资源牌、走特色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开放水平,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太原市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长期以来,单纯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太原市产业结构单一化、初级化、重型化,产业结构不均衡,接续产业少,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愈加不相适应,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困境,亟须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创新道路,从而充分发挥省会城市辐射、引领、带动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作用,为全国其他资源型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

太原市走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赢得主动发展机遇的必然

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但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还未得到彻底化解,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光伏技术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全力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总体看,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正发生重大转型。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山西作为国内能源大省,肩负着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使命,其能源优势和近年来的国内外发展趋势相契合,转型过程中重点提升的传统产业和发展的新兴产业符合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布局。2010年,山西省被确定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目前批准的唯一一家在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地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区域,迎来了重大的战略机遇和挑战。作为山西省会,太原市集聚了全省大部分优势资源,具有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基础条件和迫切要求,更应该走在前列、先行先试。因此,结合太原实际,紧紧围绕产业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一条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对于促进太原市乃至山西省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全局和战略意义,必将为太原市在全省、全国转型发展的大潮中赢得重要的发展契机。

释放发展潜能和势能的重要途径

从太原市内部条件来看,太原市蕴藏全省大部分发展潜能,集聚重要的发展势能,这些资源优势和能量将通过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得到进一步释放。一是通过提升传统产业,改变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煤炭、不锈钢、装备制造、镁铝合金等传统优势产业资源呈倍数放大;二是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利用太原市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优势资源,激发全市新兴产业发展潜能;三是通过加大开放力度,与经济发达地区更有效地进行经济互动,更好地利用外力加快太原市转型发展;四是充分利用太原市及山西省大型企业的雄厚资本,集聚丰富的民间资本,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太原市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条件

太原是山西省唯一的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正在进行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实践,同时肩负着在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先行先试、实现率先发展的重任。近年来,太原市紧紧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主战略,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通过采取整合各类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地方科技立法等一系列重要措施,太原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提升,科技竞争力不断攀升,跻身中国最具创新能力城市50强,辐射、引领、带动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能力和作用日益凸显,具备了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创新体系日益完善

近年来,太原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主战略,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初步形成了具有太原特色的科技法律政策支撑体系、整合省城智力资源的创新人才支撑体系、重点服务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支撑体系、以“一网两库”为核心的基础平台支撑体系和市县联动的组织保障支撑体系等5大创新支撑体系,科技创新在优化经济结构、加速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了很好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平台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太原拥有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孵化器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其中,太原市煤转化工程技术中心获准组建“煤洁净转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分子材料研究及检测重点实验室”成为市属科研院所中首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并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一网两库”向社会发布了涵盖4 000余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5大类科技文献、9大类科技数据的太原地区科技资源目录,有效促进了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长期、稳定、规范、利益均衡的战略性合作,建立了22个产学研战略联盟试点,开展企业关键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共建;组建了13家产业集群技术联盟,推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提高了集群企业创新效率,增强了企业间的协同性、关联性和组合性,保障了科技成果技术转移和大规模产业化。

重大项目实施不断推进

近年来,太原市组织实施了重大自主创新专项、企业工程实验室(中试车间)建设专项、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以及一流自主创新基地建设专项;支持了一批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大项目、好项目;集聚了一批国家“千人计划”等高端创新创业人才;80%以上的科技经费集中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70%以上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都在围绕结构调整方向和转型发展重点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创新活动。如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实施的新型炭纤维材料研发项目和煤基合成油项目、中电集团33所实施的磁浮列车用高档磁材研发项目等。丰富的项目资源有力支撑了太原地区的科技创新活动,有效促进了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

产业结构层次明显优化

太原市是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冶金、煤炭、化工、电力和机械等五大支柱产业基础良好,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工业生产体系,并且初步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生物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不锈钢、装备制造、铝镁合金等传统优势产业正在不断提档升级,拥有了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以问天科技云计算项目、罗克佳华物联网技术、长安重汽煤层气载重汽车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及其新业态不断壮大。

总之,作为一项“世界性难题”,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任重道远。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太原市良好的科技创新条件、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显著的科技创新成绩,都为其经济社会转型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必将在推动太原市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太原市应把握好“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战略机遇,充分整合创新资源,大力改革体制机制,争取国家科技部和山西省重点支持,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自主创新的示范点,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解决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矛盾、破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题、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为其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摘要:从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大局着眼,探讨了太原市走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道路的必要性,从区域创新体系、平台服务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太原市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条件。

资源驱动型经济 篇9

资源型城市是指城市形成初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 在城市经济的总比重中资源经济占到40%甚至更高的比例。由于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 所以随着开采时间的推移, 矿产资源优势逐渐被削弱, 资源枯竭问题接踵而来。所谓资源枯竭型城市并不是资源完全枯竭, 而是指原优势资源或主体资源的储量下降到已探明储量的一定比例时, 我们认为该城市即进入资源枯竭型城市行列。一般当资源的开采量达到资源探明储量的60%~70%, 开采时间达到或者超过设计年限的75%时, 即认为城市进入资源枯竭型城市。根据城市资源枯竭情况又可将资源枯竭型城市进一步划分为发展型、警戒型和危机型。

2009年3月, 枣庄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市曾因煤兴市, 现在正经历着所有矿产资源型城市必须面对的同一个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

2 枣庄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煤炭资源不断减少, 能源建材等资源型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枣庄市因煤兴市, 煤炭开采历史悠久。枣庄市的三大支柱产业煤炭、电力及化工为国家纳税64亿元, 为国家及地方财政做出重大贡献。其中煤炭、水泥建材产业产值占工业生产总值的80%左右。但枣庄市煤炭资源开采时间长、开采量大加之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导致以煤炭为原料的能源建材等资源型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通过表1可知, 枣庄市东部煤矿几乎全部枯竭关停, 只有为数不多的矿区分布于枣庄的西部。煤炭资源不断减少, 使原本占据半壁江山的能源建材等资源型工业面临极大挑战, 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2.2 重工业所占比重大, 轻工业发展不足

枣庄市长期以来严重依赖煤炭类资源型产业, 虽然2012年枣庄市对三次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 但是从图1“2008年与2012年枣庄市三次产业结构对比”中可以看出, 枣庄产业机构仍呈现出高度的单一性, 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比重占三次产业比例的58.2%, 与2008年相比,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8.8%:62.8%:28.4%调整为7.8%:58.2%:34.0%。由图1枣庄市三次产业结构对比图明显看出, 第二产业比重虽有所下降, 但仍高居不下。产业结构呈现高度单一的特点。

由图2枣庄市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比例可知:枣庄市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中以重工业为主, 轻工业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则发展不足。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 资源型城市的溢出正效应逐步减弱,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存在偏差。

2.3 工业产业链短, 产品加工程度低, 经济效益低

同我国的资源型城市一样, 枣庄市对资源的利用主要是以开采、初加工为主。这种简单的生产方式造成枣庄市工业产业链短, 产品加工程度低, 经济效益低。虽然这种生产方式会带来那么多的问题, 但是它仍有其存在的客观条件。首先,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量大幅上升;其次, 短期利益的趋势, 使得人们忽视了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等, 仅通过简单的开采、初加工便可获得极高的利润;最后, 唯GDP论英雄的观念, 使得国家、地方政府迫切希望经济快速发展, 这给这种简单粗暴的生产方式提供了更好的依靠。以上种种原因最终造成了资源型城市工业产业链短, 加工程度低, 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尤为突出。

2.4 局部地区生态脆弱, 居住环境恶化

同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 在开发过程中枣庄市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重生产轻生活、重产业轻城市、重经济轻生态的发展轨迹。在开发过程中, 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了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的理念, 由此产生了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居住环境恶化的问题。通过“图3 2012年山东省环境主要污染物比重”及“图42012年枣庄市环境主要污染物比重”对比可以看出枣庄市污染物排放量大, 空气质量不理想, 其中二氧化物比重和可吸入颗粒物比重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除大气污染外, 在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洗煤废水、煤矸石等污染物,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 枣庄市对煤矸石的再利用还很欠缺。大量露天堆放的煤矸石不仅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 同时煤矸石极易自然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硫, 对大气造成污染。矿山挖掘还造成较大面积的塌陷区,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2.5 社会民生问题凸显

由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 造成劳动力专业化倾向过重, 以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的产业工人为主, 工人技术单一, 文化水平层次普遍偏低, 再就业困难多, 尽管枣矿集团等企业积极到新疆等地开辟新能源基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通过转产、转岗、转移等途径解决工人再就业问题, 也只是分流了7000人, 全市因为关闭煤矿而下岗无法就业的工人就超过2万人, 他们只能靠社会保障解决生计问题, 社会保障压力大。另一方面, 引进人才有困难, 本地人才流失严重。枣庄市因煤兴市, 如今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 当年的经济繁荣景象已不再。加之枣庄市外部生活环境质量较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缺, 制约了枣庄市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民生问题接踵而至。

3 枣庄市经济发展转型的优势条件分析

3.1 优越的自然条件

枣庄市地处山东省南部低山丘陵地区, 属于黄淮冲击平原的一部分, 地跨东经116°~117°, 北纬34°~35°, 东接临沂, 西濒微山湖, 南与江苏搭界, 北与济宁濒临。总体地势北高南低, 东高西低, 呈东北向西南倾伏状。北部山亭区境内的高山为全市最高点, 海拔620m。山亭区境内群山连绵起伏, 横亘在市北部。西部滨湖及沿运地带地势最低, 海拔30~40m, 地面平坦。枣庄市境内地形复杂, 遍布低山、丘陵、山前平原、河漫滩、沿湖洼地等多类型地貌特征。其中丘陵、平原、洼地分别占总面积的54.6%、26.6%、18.8%。枣庄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年降水量700~900mm, 具有光照好、积温高、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 为农业生产、工业活动及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优越条件。枣庄市属于黄淮流域, 水系发达, 境内共24条大小河流, 大部分发源于地势较高的东北山区。其中境内唯一一条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全长39km, 曾为枣庄市交通运输做出了很大贡献。

3.2 独特的旅游资源

枣庄市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 形成以滕州微山湖湿地、山亭抱犊崮—熊耳山、峄城冠世榴园和温泉为核心的生态观光旅游。滕州市拥有国家一流的微山湖湿地生态旅游区。山亭区则是以自然观光旅游为主, 例如抱犊崮、熊耳山大裂谷、莲青山、岩马水库、洪门葡萄节、水泉古梨园、店子长红枣节等;其次, 山亭翼云山石板部落的项目的开发又为山亭旅游增添了一份民俗风情特色。峄城区则依托其万亩冠世石榴园、青檀寺等发展乡村观光旅游。通过建设温泉小镇度假村、山亭汉诺庄园、峄城区仙沐温泉将枣庄市旅游业发展提升为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档次度假区。

以铁道游击队纪念园、铁道游击队遗址、铁道游击队影视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为核心, 包括台儿庄战史陈列馆、李宗仁史料馆, 丰富史料内涵, 提升景区档次, 建成集旅游、观光、体验、教育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区。

历史上, 中兴矿业集团对于枣庄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枣庄市煤炭资源的枯竭, 中兴工业文化遗址成为枣庄市一道独特的风景。同时枣庄市根据自身情况, 大胆创新, 利用市南区大面积土地, 建设枣庄市50年以来工业历史街区, 展现枣庄市近现代工业文明。

最后, 枣庄市深刻挖掘北辛文化、奚仲文化和墨班文化, 弘扬远古文化的同时, 不断推陈出新, 依据奚仲的精髓文化打造中国越野车基地, 一方面发展了远古文化旅游, 另一方面又创造出新的热点, 吸引更多的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游客。

3.3 相对优越的区位

进一步完善境内五纵八横的公路主框架, 从而实现对外联系方便快捷。通过京台高速、京沪铁路、京沪高铁, 向北可与京津唐地区紧密相连, 向南可延伸至沪宁杭地区;枣庄附近有完善的港口及机场设施, 东毗青岛、日照港口及临沂机场;南邻白云机场及连云港。近几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实施, 欧亚大陆桥加快了枣庄走向中西部的步伐。枣临铁路与枣临高速公路将打通枣庄的出海通道。与此同时枣庄市加快了市内交通线路的建设, 随着BRT线路B1~B10的陆续开通, 初步形成了连通五区一市的快速公交系统。枣庄、滕州火车站实现动车组停靠, 大大加速了同城化步伐。正在施工建设的枣临高速公路、枣临铁路进展顺利;据统计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960.1km, 其中干线公路标准达到二级以上;枣庄港、台儿庄复线船闸建成, 位于枣庄段运河质量达到国家二级航道标准, 通航能力与以往相比提升一倍, 枣庄形成了海陆空全方位网络化的交通运输体系。

3.4 较好的发展软环境

一方面, 国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关注给枣庄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自2009年3月, 枣庄市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以来, 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外部转型机遇。作为山东省唯一选定的国家级资源枯竭型城市, 枣庄市享受了一系列国家优惠政策与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 枣庄市转型成功与否对山东省其他有着类似情况的资源型城市意义重大。因此, 在思想上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2009年12月, 山东省人民政府针对枣庄市转型情况出台《关于支持枣庄市做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意见》 (鲁政发[2009]134号) 。该意见对转型工作的重要性、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及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 为枣庄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道路指明方向。

枣庄市也分外重视城市的转型。通过建设专门的政府机构如旅服局等对枣庄市的旅游产业进行管理;枣庄市积极参加省外各种旅游资源交流会,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借助媒体的力量, 将枣庄市的明信片“江北水乡、运河之都”、“古城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等在中央一套、香港凤凰卫视、山东电视台等进行滚动播出。

3.5 经济基础较为稳固, 接续产业基础较好

枣庄市经济基础较为稳固, 其经济总量位居我国资源枯竭城市中等偏上的位置。2012年, 全市GDP实现1561.68亿元, 人均41720元。枣庄市注重发展煤化工、建材、旅游等替代产业, 接续产业基础较好。目前, 全市共有煤化工企业24家, 其中16家已建成投产, 其固定资产额高达110亿元, 年收益58亿;另外8家为在建项目, 预计总投资额121亿元, 截至目前已投资40.9亿元, 总体来看, 枣庄市煤化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竞争力十足。除此之外, 枣庄市建材工业实力不凡。其中枣庄市水泥产量和石膏产量均位居全省榜首。枣庄市滕州凭借先进技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将中小机床打造为中国产业集群50强品牌, 成为“山东省中小机床制造业基地”和“中国中小机床之都”。除此之外, 枣庄市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历史文化基础,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现代物流业等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3.6“五区一市”发展方向各有特色

各区市明确定位, 突出优势, 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错位发展, 如图5所示。

4 枣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基本措施

4.1 以农业为基础, 实现农业地域生产综合体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农业生产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 枣庄市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支撑, 依靠龙头企业带动, 融合发展多种农业类型, 夯实农业基础地位, 实现农业地域生产综合体。

枣庄市最先从根本着手,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打牢根基。首先加大水利工程建设, 保证农业用水及居民用水安全;其次, 利用3S技术, 实时监测气象、地质等自然灾害, 用来指导灾前应急、灾中指挥、灾后重建等工作, 减少农业损失。

枣庄市大力建设农业基地, 形成农业产业体系, 扩大规模生产的同时加强良种化生产, 实现产品优质化, 从而形成农业生产规模效益。以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为根据, 枣庄市围绕台儿庄、薛城、峄城和滕州为中心, 建设成为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以山亭区和滕州市为中心, 建设火樱桃、长红枣、马铃薯、花卉等种植基地, 同时发展豆制品、水产品、乳畜产品加工基地, 最终打造成为特色农产品基地。

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注重对生态坏境的保护,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以山亭区西集镇为代表的生态农业形成了以地下沼气池、地面太阳灶和太阳能采暖房、空中的太阳能热水器为一体的不同时空分布、多层次、多形式的新能源利用网络。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节省了以往购煤的开支, 净化了环境。同时实施有机肥, 减少农业化肥的使用量, 大力推广无公害大棚蔬菜及农产品, 实现农产品的安全化、绿色化和农业生产环境的生态化。

最后, 枣庄市依靠先进技术, 大力推广科技兴农战略。提倡使用滴水灌溉、喷灌, 对小麦、玉米等农产品的改良, 测土施肥, 发展无公害大棚蔬菜, 对收获的农产品进行机械化加工, 提高农产品的收益, 利用科技支撑, 大力推广精准设施农业。枣庄市还注重引进农业技术人员, 壮大农业人才队伍, 将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到实际生产之中, 惠及广大农民;提高农业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为农民提供全面可靠的市场信息, 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 从而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 节约生产成本, 提高了农业生产利润, 取得了规模效益。

4.2 优化工业结构, 合理工业布局

枣庄市以工业为主导, 延长产业链, 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形成三大产业基地。首先, 依托煤炭资源, 通过拉长产业链, 形成煤气、焦炭、液化气、甲醇、三聚氰胺等化工企业为主的产业链;依托创建以煤炭化工、能源、建材为主的煤化工基地;其次, 打造全国能源基地。通过招商引资, 开拓内蒙古、贵州等中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 确保枣庄市后续煤炭资源的安全, 保证煤炭供给的安全性。同时注重对市内火电厂的综合治理, 关停中小火电厂, 以10万kW以上的火电机组为重点建设项目, 如田陈富源煤矸石电厂、华电国际十里泉电厂等, 打造全国能源基地。最后, 以水泥、石膏等为原料, 依靠科技和创新, 紧跟时代需求, 发展装饰材料、玻璃深加工品种、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新型建材, 努力将枣庄打造成为全国新型建材基地。

枣庄市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新兴产业为发展重点, 打造枣庄市机械制造业集群。首先, 依托枣庄市良好的地理自然环境, 利用各区县农业区位优势, 生产不同农产品, 对农副产品进行加工, 逐步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第二, 以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重点骨干企业为中心, 注重发展服装销售、专业物流等配套产业, 从而以区域为单位建设服装产业集群。第三, 以鲁南机床、华源数控等骨干企业为龙头, 重点发展特种车辆、机床零部件、中高档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 形成机床产业集群。最后, 依托高新技术, 形成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智能电网为中心的新兴产业集群。

4.3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为促进枣庄市旅游业发展, 首要任务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吃穿住用行一条龙服务体系, 推进服务功能转型。打造商品购物、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购物街区;构建以星级酒店为主体、经济型酒店为补充的接待体系;创新旅游产品, 将特色饮食、民风民俗创新开发, 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 打造多层次旅游;其次, 以生态观光旅游、运河文化与红色文化旅游、远古文化旅游、工业遗产旅游为中心, 打造四大特色旅游。这样就形成了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到旅游景点管理的一体化建设, 为游客提供一条龙服务, 从而将枣庄市旅游产业做好做强做大。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许多方面。因此, 枣庄在转型过程中应当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大局观念, 正确处理城市转型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环境治理的关系, 通过探索长期的保障机制, 使枣庄市走上一条制度化的科学发展道路。

摘要:指出了枣庄市曾因煤兴市, 现在正经历所有矿产资源型城市必须面对的同一个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分析了枣庄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优势条件, 进而提出了枣庄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山东省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山东省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2]枣庄市统计局.2013年枣庄市统计年鉴[R].枣庄:枣庄市统计局, 2013.

[3]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R].济南:山东省人民政府, 2011.

资源驱动型经济 篇10

1我国资源枯竭型企业现状

资源枯竭型企业的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从全球工业化国家资源开发的规律看, 大都是在工业化完成以后出现了因资源衰竭引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我国则是在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就出现了这些问题。近年来, 有2/3的矿山进入了中老年期, 以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焦煤、鹤煤公司为例, 焦煤公司是有着百年煤炭开采历史的老矿区, 也是全国闻名的衰老矿区之一, 部分矿井长期开采, 资源已经枯竭。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由于矿井连续衰老报废, 历史包袱沉重, 生产经营十分困难, 成为全国煤炭行业的特困企业。已实施关闭破产的焦西、小马、冯营、朱村、韩王、李封、王封7对矿井资源枯竭亏损严重, 社会负担沉重。鹤煤公司的一矿、二矿、五矿均是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矿井, 经过40多年开采, 资源已枯竭, 由于没有接替矿井, 失去了煤炭主业优势, 企业长期亏损, 生产经营极为困难, 企业已濒临死亡的边缘, 企业难以为继, 职工生活困苦。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我国对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不够, 更缺乏既有利于资源开发又能够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因此,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型企业转型道路是一项紧迫任务。

2河南煤化集团资源枯竭型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践

面对资源枯竭型企业举步维艰的状况,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积极实施战略重组, 1年多以来,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坚持以“四个重在”为统领, 严格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要求, 积极实施“两调整、两提高” 战略举措, 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为抓手, 严格执行和落实国家关闭破产政策的各项规定, 积极推动资源枯竭型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1实施政策性破产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焦煤公司对7户企业实施了政策性破产。实施政策性破产后, 焦煤公司一举甩掉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资产质量得到优化, 在结构调整中彻底摆脱困境, 经济效益实现快速增长。通过对有效资产的再利用, 不仅实现破产矿在原址上重组, 安置了相当一部分职工, 为社会减轻了就业压力, 而且企业还确立了以煤电为主业, 以化工、建材、冶炼等行业为辅业的发展模式, 经济结构得到充分调整, 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2发展循环经济

在实施政策性破产的同时,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鹤煤公司始终将职工安置与企业重组相结合, 立足当前规划长远, 按照“有利于改革和发展、有利于安置职工、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发展思路,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项目安置职工。

用煤矸石生产新型环保建筑材料, 是国家鼓励的“三废”利用项目, 鹤煤公司一矿破产职工用安置费、补偿金入股, 利用闲置厂房、场地, 进行了9个月的紧张施工建设, 2006年6月12日年产6 000万块煤矸石烧结砖建设项目正式点火试生产。随后, 五矿、六矿煤矸石砖厂陆续建成投产, 破产职工600余人实现再就业。

2.3调整产业布局

在关闭资源枯竭矿井后,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焦煤公司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 重新对产业布局进行调整, 才能保持煤炭生产和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焦煤公司关闭矿井大都在西部, 为尽快扭转煤炭产量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 焦煤公司筹措资金加大东部矿区的开采力度, 3年内建成赵固一矿、二矿, 赵固一矿2009年投产, 创造了当年投产、当年达产纪录。与此同时积极进行资本运作, 整合了方庄、白庄、张屯、宝雨山等地方煤矿, 巩固了煤炭产能。通过开发整合, 产业布局更加集中合理, 有力地促进了煤炭生产效益的快速提高。

2.4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焦煤公司关闭破产的7对矿井重组后全部实行股份制, 逐步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 员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重组后的韩王工业有限公司 (原韩王矿) 积极推进新项目的开发和建设, 职工人均年收入也由破产前的0.7万元增至目前的2万元。重组后的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原朱村矿) 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管理, 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市场经济运作的新机制, 经济效益和职工收入一年一个台阶, 职工年收入由破产前的人均0.36万元, 增加到人均4.2万元。

3转变企业发展方式的思考

资源枯竭型企业经济转型离不开外部软、硬件环境的支持。

(1) 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

(2) 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在产业发展方面, 有财政补贴、投资降税、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等政策;在促进就业方面, 有对吸纳就业项目的投资补贴、建立培训机构、对个人创业的政策支持等;在社会保障建设方面, 应加大对社会保障建设的投入力度,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高度重视法律法规的作用, 通过立法为经济转型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 成立破产保障基金。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还不十分完善, 一些长期亏损的国企存在发不出职工工资、缴不起社保费用的现象, 这些劳动债权问题如何解决是市场化破产面临的一大挑战。应从失业保险费、保费利息、财政补贴和其他来源获得资金, 建立破产保障基金, 用于支付破产企业职工被拖欠的工资和欠缴的医疗、养老保险金等。

(5) 完善资源枯竭矿山正常退出机制。出台特别扶持政策, 支持煤矿转产发展非煤产业, 使其逐步形成替代产业;允许煤炭企业从煤矿生产成本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转产发展资金或关闭破产清算专项费用, 专项用于资源枯竭煤矿接续矿井建设、转产项目投资、职工再就业培训、分离企业生活服务单位、企业破产清算和职工内部退养等各种费用。

(6) 尽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从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门用于劳动债权的清偿, 以解决不少国有企业面临的清偿担保债权之后、无钱支付劳动债权的问题。

(7) 引导职工加强法律和民主管理的意识。如新破产法规定, 债权人会议应当有债务人的职工和工会代表参加, 债权人委员会必须有1名债务人的职工代表或者工会代表。要引导破产国企职工依法行使权利, 重视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机会。

(8) 努力培育起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以社会保障体系为依托, 与职业介绍、再就业培训等一系列社会服务相联系, 并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立法, 以保护企业下岗职工利益。

4结语

上一篇:恶性体腔积液下一篇:光学系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