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驱动(精选12篇)
项目驱动 篇1
Java是一种跨平台、面向对象、基于网络及支持多媒体的编程语言,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Java的实验教学在Java的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非项目驱动与项目驱动的Java实验教学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优,以提高学生利用Java进行软件开发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一、非项目驱动的Java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的非项目驱动的Java实验教学通常有“读、改、填、写”四种方式。
读———选择一个和实验目的紧密结合,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正确无误的程序,让学生来阅读并上机验证阅读结果。这可使学生对课上理解不够透彻、不够全面的知识点加深理解和记忆。
改———给出一个在相关的知识点上故意设置了错误的程序,让学生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去改。在学生已经能够读懂程序、对实验相关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设置一个有错误的程序,让学生去查找其中的错误,并进行修改。这样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简单的应用,而且能防止设计程序中类似错误的发生。
填———给出一个在重要知识点上留下空白的不完整程序,让学生在理解程序整体结构的基础上补充完整。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更加熟练,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程序整体结构的把握。
写———给出程序功能的文字叙述,要求学生完成该程序的编写。通常对程序的功能要求不太强大,以能够运用到本实验知识点为宜。
总体来讲,非项目驱动的Java实验是围绕Java知识点和程序体系结构进行的,以掌握Java基本知识和程序基本结构为目标。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机会,而是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没有自主地感官体验,所学知识主要是应付考试。
二、项目驱动的Java实验教学方法
1、项目驱动教学法概述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形成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它集中关注于某一学科的中心概念和原则,旨在把学生融入到有意义的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项目,师生通过实施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通过教师多媒体教学演示、学生分工实践、小组讨论、团队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课程知识体系的学习。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项目的实现,了解并把握项目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学习过程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
(1)明确任务
通常由教师本着规模适度、难度适中、实用性强、趣味性强的原则,提出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2)制定计划
由学生对项目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分析,以了解项目的功能和设计要求。制定出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
(3)实施计划
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最终完成项目的Java代码设计。
(4)项目评价
完成项目的设计之后,首先,要在项目组内部进行自我评价,检查是否按照项目计划完成项目中的功能;其次,项目组之间进行互评,以发现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取长补短相互进步;最后,教师客观的对项目组的设计进行评价,要充分肯定每位同学的成绩和付出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5)归档应用
项目工作结果应该归档或应用到企业、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
3、项目教学法的优势与不足
(1)项目教学法的优势
(1)促进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项目教学法在实施中,要求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学生获取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也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检验,学生时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2)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战略,教师通过项目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学习,摆脱了传统教育形式中唯一的标准答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束缚。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时,适时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深入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3)培养和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项目教学大多要分小组完成,通过小组内及小组间的充分交流、讨论、决策等,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恰恰是软件开发人员要求的基本素质。
(2)项目教学法的不足之处
(1)学生获取知识的系统性不够。项目教学法的运用淡化了理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入程度有一定局限,若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则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无法保证。
(2)课堂组织、管理的难度增加。项目教学法没有特定的结构或一成不变的教案或教学材料,它是一个复杂但灵活的框架,它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也给教师带来了课堂组织、管理的难题。项目教学中,教师已从课堂的权威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这一角色的转换,往往会使教师难以把握课堂纪律,管得太多,不利于学生开展活动;管得太少,又会造成学生的放任自流,甚至影响项目任务的完成。
三、非项目驱动与项目驱动的Java实验教学学习效果比较
研究表明,非项目驱动与项目驱动的Java实验教学学生学习效果如表1所示。
四、结论
采用项目驱动的Java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在Java语言程序设计中的分析问题、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组织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对项目的合理拆解,将项目分步骤划分,结合课堂上对项目从简单的结构分析到最后整体系统的分析,实现学生在实验上从简单的项目单元实现到最后的整体系统实现,每次实验甚至课堂均围绕这个项目来实施或者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从开始就围绕着项目进行实践训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体验项目开发的整体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41-44.
[2]迟全勃.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3):61-65.
[3]朱小英.以项目方式驱动Java实验课程教学的创新[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93_96.
[4]朱剑锋.项目教学法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琼州学院学报,2011(2):82_84.
[5]胡海,雷桂平.浅谈项目教学法在《Java程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9):7708_7708.
项目驱动 篇2
一、项目学习教学法
项目学习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新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驱动”教学法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
在“项目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学项目的设计是整个教学的关键,项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紧扣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联系实际应用,制定可行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综合性项目。教学项目既要涵盖基本的教学知识点,能服务于教学,体现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在设计项目时,可根据课程不同的知识要点,将一个综合项目划分为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项目,再将每个子项目分解为多个任务单,每个任务单涵盖一定的课程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然后,每个任务单通过设置相应的问题情景引出任务。教学项目的设计必须以科学实用为准则,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
“项目学习”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实现一个完整的综合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的实施:明确任务、剖析问题;独立探索、合作学习;作品展示、点评总结;项目实战、巩固创新。
1.明确任务,剖析问题
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子项目的任务单,通过问题陈述先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要点,突出重点、透析难点,继而针对问题进行剖析,对问题进行细化和深化,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指引完成任务的途径,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项目的分析讨论中来。
这样,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成枯燥无味的任务来应付,而是根据项目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
2.独立探索,合作学习
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接下来就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尝试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又称“结构式分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能力、知识、性别等相关因素,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彼此相互合作,互相激励,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从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不仅达成个人绩效,提高学习效果,也完成整个小组的共同目标。其间,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依据学习目标,独立寻找相关资料,自己阅读与分析后,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分析讨论,从而引申出不同的思考方向,进而建构出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系统知识。合作学习教学法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经验为中心,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面向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3.作品展示,点评总结
学生完成任务后,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并汇报成果,各小组可以针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及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所谋求的解决方法,心得体会,以及如何进行改进和提高,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更有助于树立自信心。教师可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和成果及时地一一进行分析点评,在点评分析过程中,既要肯定学生的表现和成绩,也要针对其不足之处给予建议以促进学生获得更大的提高。通过这样一种“学习-实践-反馈”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更快、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而且自己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此得到培养。
4.项目实训,巩固创新
在课程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要结合当前该专业的发展动态和社会市场需求开展项目实训,通过模拟职场情境,提出一个来自IT行业或现实业界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激发和引导下,学生按照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在和同学的合作交流、讨论中,明确任务、确定目标、分析问题,并在解决问题、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使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丰富、提升和重构,从而达到巩固和创新的目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信息素养,又培养了主动探索的创造精神。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驱动下,展开协作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让学生“动”起来,进而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的学习。
“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作硬性任务,而是根据任务需求来学习知识,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寻求知识转变。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设制内容,以及该课程的独特性,就需要教师把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知识点分成若干个小模块,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和学校教学条件,设计出一个个“任务”,让学生来逐个完成。那么学生就会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驱动下,自发地学习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项目驱动 篇3
摘 要:21世纪语言服务行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传统翻译服务产业向现代翻译服务产业转变的大环境下,高校加强实践教学,采用了项目驱动的翻译教学方法,以期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然而,学生在模拟翻译项目时的项目管理问题十分值得关注。本文从项目管理理论中的沟通管理出发,分析了学生在翻译项目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沟通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项目驱动;翻译教学;项目管理;沟通管理
1 概述
随着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于翻译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翻译产业也因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在翻译课中引入项目实践,无疑对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课堂上非正式非商业化的学生翻译项目来说,培养其沟通管理能力尤为重要。
2 翻译项目中的沟通管理
翻译项目沟通管理是对翻译项目周期内各种信息交流活动的管理,是对翻译项目相关的信息传递、交流活动与过程的全面管理。翻译项目沟通的主体是项目的参与者,包括项目经理、项目管理机构、项目依托单位、项目组内成员等。翻译项目中的沟通包括外部对外沟通和内部沟通,前者主要是项目组与客户、媒体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后者指项目组内成员之间的沟通,在翻译项目沟通中占主导地位,其目标是确保项目组成员能够及时准确地处理与项目相关的各項内容。可以说,翻译项目参与方之间能够进行顺畅、高效的沟通是翻译项目成功的关键。
3 翻译项目沟通管理的内容
3.1 项目沟通计划。翻译项目开始前,针对整个项目过程中的沟通工作、沟通方法和沟通渠道等方面进行计划和安排。通过制定计划,可以确定项目相关人员的信息需求和沟通需求,并确定干系人在何时需要何种信息,以及如何传递该信息。参与翻译项目的人员包括译员、工程人员、审校人员、排版人员、质量检测人员等多种角色,需要选择制定一套合适的方法满足不同角色间人员进行沟通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证。项目参与方的角色不同,项目的沟通方式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并且,项目沟通计划中的内容框架需要在实际项目环节中不断完善和调整。
3.2 项目沟通方式。根据信息载体的不同,沟通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各种沟通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在项目驱动的翻译教学中,要告知学生各种沟通方式的优缺点,使其能够更加科学高效的采用。①口头沟通。翻译项目中,口头沟通是最直接的方式,也最常见。其优点是快速直接、简便灵活,缺点是难以追溯和归档,具有可否定性和可抵赖性。对于本科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口头沟通是其最习惯的沟通方式,鉴于口头沟通的缺陷,应该引导学生在进行口头沟通时建立备忘录,在其中记录口头沟通的内容,应包括时间、地点、参与人和执行情况等信息,参与双方应签字以备后日查阅。②书面沟通。在翻译项目中,管理团队的沟通方式应该以书面沟通为主,包括邮件、报告和总结等。书面信息的优点在于便于展示和保存,内容表达周密清楚,易于传播,同时便于追溯历史记录。书面沟通虽然繁琐,但很有必要,是责任归属、绩效考核、工作分派、奖优惩劣的充分依据。对于学生而言,受其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影响,翻译项目开始初期可能不能适应书面沟通。应当充分向其传达书面沟通在翻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 并教授编写邮件的方法和技巧,为其日后从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书面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反馈机制,因此要注意在信息中明确执行结果反馈的方式与时间。③会议。在翻译项目实施过程中,会议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沟通方式。对会议的规范管理,体现了一个专业项目团队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对会议的把握控制也体现了一个管理者的综合管理水准。会议沟通的时间一般比较长,常用于解决较重大、较复杂的问题,比如项目启动会议、集中讨论解决方案的会议、项目里程碑总结会议等。学生在翻译项目会议中,应明确会议模式、会议目的、与会者构成与职责和会议议程,同时做好会议记录,使会议规范而高效。但应注意,对于涉及个人的问题,谈话的方式比会议沟通要有效。
3.3 项目沟通内容。根据翻译项目中存在的沟通问题和冲突分析,其项目沟通内容总体上包括信息传递、情感沟通和利益协调三个方面。信息传递是翻译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从信息理论的角度来看,翻译项目的实施是一个又一个信息传递和整理的过程,信息是构成项目工作的主要内容。在项目的实施中,沟通的目的是达到信息的共享和创新,包括项目说明、任务分发、问题沟通、项目总结等。情感沟通是翻译项目实施的需要。翻译项目分工明确而细致,每个成员各司其职,其实施特点是时间紧、强度大、涉及的人际关系层次较多,因此需要多方的相互信任与紧密合作。情感沟通恰恰就是建立这种积极、和谐环境的手段,能够强化信息沟通效果。利益协调是翻译项目实施的有效保障。在翻译项目实施中,虽然项目内部成员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项目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但涉及到具体阶段的时候,项目内成员存在并不完全一致的利益出发点。要想保证翻译项目的顺利实施,就需要在沟通中有效处理和协调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4 翻译项目沟通策略与技巧
尽管翻译课堂中是模拟进行翻译项目,但教会学生必要的沟通策略和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能够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意识和沟通技巧,为其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与不同的同学或老师进行沟通,不论是与谁交流,一定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第二,要有耐心。要认真耐心地倾听别人对问题的陈述,只有听清楚问题,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对于自身的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对于他人的问题,要耐心地予以解释。第三,要及时反馈信息。收到邮件或信息后,要及时回复,确认任务已收到。第四,在项目组成员间建立明确的沟通渠道。明确沟通方式、举行项目会议、汇总项目状态、进行问题汇总和缺陷报告等都不失为增强项目成员之间沟通的有效措施。最后,要谦虚谨慎,多请教。不同的同学有各自的特长和优点,有着不同的翻译项目经验,因此在沟通中,项目组成员,尤其是组长,应多动脑筋,横向思维,尽量利用其他项目的一些经验来提供思路和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多与其他同学沟通,多咨询技术支持专家,甚至在必要时可以以合理的方式向老师取得帮助。
5 结语
本文着重论述了翻译项目管理中的沟通管理。在项目驱动的翻译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管理的概念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项目更加逼真,翻译项目质量才能提高,学生才能有真正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美国项目管理协会.许江林,等译.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5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2]科兹纳,杨慧敏,徐龙译.项目管理最佳实践方法:达成全球卓越表现[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与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王华树.MTI“翻译项目管理”课程构建[J].中国翻译,2014(4).
作者简介:
项目驱动 篇4
关键词:项目,项目管理,项目组织,项目经理
引言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相对现代的管理方法越来越受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认可与欢迎。许多非项目驱动型也开始在企业中推行项目管理。利用项目管理这种方式来有效控制公司资源在诸如产品开发、流程改进等活动中的使用。当企业推行项目管理时, 首先便需要建立起适合企业的项目组织架构。而在组织架构中的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项目经理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在许多项目管理教科书中总是把项目经理描绘成一个的CEO, “项目经理应该承担的责任非常广泛, 从直接指导到间接影响, 从管理‘硬’的技术细节到控制‘软’的人员问题, 从开发详细的项目计划和预算到协调团队成员间的分歧和调节干系人的利益。”[1]但是, 在一个非项目驱动的组织中, 项目经理很难承担起此一重大角色。他们在组织中地位不高、职权不多, 能控制的资源也是很少。从现实的角度出发, 把项目经理当成项目的整合者及控制者更为有效些。当然, 整合与控制都离不开协调与沟通。
一、项目及项目管理
(一) 项目概念
PMBOOK对项目的定义是:“为完成某一独特的产品或服务的一次性努力 (a project is a temporaryendeavor undertaken to create a unique product or service) 。”[2]“项目”是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 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目标或者目的, 并且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和预算内依据规范完成[3]。项目具有一次性、独特性等特点。一般而言, 项目具有一定的规模及复杂性, 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
(二) 项目管理概念
项目管理, 顾名思义就是对项目的管理, 也就是, “为了一个相对短期的目标 (这个目标是为了完成一个特定的大目标和目的而建立的) 去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公司的资源。进一步来说, 项目管理就是利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将职能人员 (垂直体系) 安排到特定的项目中 (水平体系) 去。”[4]
二、非项目驱动型企业及其组织结构
(一) 非项目驱动企业的概念
在某些企业中, 盈亏主要是通过职能线来衡量的, 各职能部门是公司的利润及成本中心。而项目仅仅是为了支持产品线或职能部门而存在。所以, 公司的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事实上是由各职能部门所拥有, 而不是项目。这种企业我们可称做非项目驱动型企业, 在PMBOOK指南中也把它称做非基于项目的。
(二) 企业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指的是“必须通过相互协作以实现共同目标的群体”。企业的组织结构在很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沟通与协调方式。
大体而言, 组织结构可分为职能型、项目型及矩阵型三种形式。
在职能型结构中, 从事相似活动的人被组织到了一起形成一个部门。这是现今企业组织结构最常见的形式。在纯粹职能型结构中当项目出现时, 通常是在承担最多责任的那个部门选择出一位项目负责人承担起项目沟通及协调的工作。但是, 当项目跨越了某一职能的界限时, 这种协调效果却常常很差, 因为某一部门项目负责人是没有权力去协调其他部门活动的。这个项目负责人的出现常常导致了各个部门的内部矛盾。
随着职能型组织中越来越多项目需要执行, 这些项目通常都是跨部门的, 需要大量的协调与整合工作, 这个时候公司的高级管理层可能会意识到由某个职能部门来负责项目的执行便显得不再合适。于是某些企业就设置了工作整合的职位, 便出现了职能组织的一种变体———直线参谋组织。在直线参谋组织中项目经理从职能部门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了独立的职能。但是, 项目经理在组织中只是充当了工作控制中心或是信息中心的角色。项目经理的主要职责是让公司的高层管理者 (总经理) 了解项目进度并且“督促”或尽量影响各职能经理按时完成工作。但是正如Galbraith所说, “由于这些人没有正式的权力, 因而他们只有依靠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人际关系才能使工作有效进行。”[5]因此, 在此种组织中只有事务的监督权, 工作分配与经验总结都是由职能经理做出。而且职能经理总是倾向于拒绝执行项目经理的命令, 因为如此做就意味着他们承认项目经理有着近似于事业部经理的地位。
项目型组织。企业的结构方式是将员工分组成临时任务的项目团队。在项目型组织中, 每个项目由专门的项目团队负责, 是组织中的业务部门。在项目型组织中, 项目经理对于本部门使用的资源具有唯一的控制权。职能部门的主要作用是同项目经理协作、并确保项目经理拥有足够的资源。项目型组织中, 大家都为同一目的而努力, 消除了部门之间的壁垒, 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而且权力被项目经理与项目团队掌握, 决策的速度也得以极大地提升。因此, 组织可以更为迅速的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以抓住机遇或应对挑战。但是项目型组织通常的人员利用率会较低, 导致项目团队的维持成本过高。
矩阵型组织。企业的结构方式是创造一个双重的层级, 即职能部门与项目部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它是职能型结构与项目活动的结合, 是在职能型组织与纯粹项目型组织之间寻找平衡。在矩阵型组织中, 企业人员由其所属部门与所指派的项目共享, 他们受到项目经理与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共同管理。矩阵结构的目标是同时关注对外部机遇的快速响应与对内部效率的提高。为了达到这个双重目标, 赋予项目部门与职能部门同等的权力。其把人员以职能部门的形式组织起来, 再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其调配到各个项目中。这样既可以提高人员的利用率又避免了部门间的壁垒或职能孤立。但是, 这种双层级结构所带来的诸如权力或控制方面的行为挑战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使得公司的管理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用于人力资源的协调。而且当项目组领导与职能部门负责人向其成员传达了冲突的信息后会使得成员显得无所是从而带给其极大地挫败感。
(三) 非项目驱动型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
在非项目驱动型企业中因为其身处行业发展迟缓, 市场变化也不是很快且项目看起来也不像职能组织一样对公司的业绩起到至关重要的意义, 所以, 常常采取以职能部门主导的纯粹职能型组织或直线参谋型组织。
三、项目经理的角色及职责
(一) 整合者
通常项目经理作为一个整合者在项目计划阶段体现得最为充分。计划本身就是一项整合性的活动。项目计划就其本质而言就是项目任务、项目进度及资源 (人力的或非人力的) 的整合。
作为项目计划的整合者, 项目经理需要定义项目整体的目标、确定主要的时间里程碑、定义任务完成的质量和可靠性要求及明确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资源水平, 并与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进行沟通以与高层管理者就项目的框架达成一致。随后把项目的整体目标分解成具体的项目可交付物, 并与各职能部门进行沟通。除了把各个可交付物的职责分配给具体的职能部门外,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理解项目的整体目标及项目在时间及成本上的约束。同时, 要求各职能部门通过工作分解结构 (WBS) 把各个交付物分解成具体的可控制的任务, 并指定任务具体负责人、预计耗时及资源需求。事实上也就是制定出各交付物的具体交付计划。
但是项目计划并非到此就结束啦。各职能部门所承担的项目任务通常存在着逻辑上的联系。一些任务的开始会依赖于另外一些的任务的结束。而且各部门的交付计划也会与项目整体的计划存在着冲突。所以项目经理需要把各项目任务的具体负责人组织起来, 对所有的项目任务进行排序, 并根据项目的里程碑计划及整体的资源水平与质量可靠性的要求对具体的项目任务所需时间及资源进行调整, 从而形成项目的整体计划。
如果能够制订出完美的项目计划, 那么在实施项目时, 项目经理便可以置身事外, 因为项目其自身即可正常运行。当然, 这种情况几乎不会发生, 所以项目实施过程中, 项目经理便不可避免地承担起控制者的角色。
(二) 控制者
项目是不重复的具有一定复杂度的一系列活动和任务。项目任务常常存在着相当的不确定性。项目执行过程便极有可能出现某些任务的超期或预算超支。如不加以控制, 这一现象便会蔓延进而影响最终的项目工期及成本导致项目的失败。
控制可以分为测量、估计和纠正三大步骤。项目经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应该定期的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来报告项目的进度。如果与计划有较大的偏差, 便需要确定引起偏差的行为及可能的起因。最重要的是采取控制行为来修正不利的倾向或者利用有利的倾向。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项目任务的不确定性及由之而来的风险, 确保项目计划得以成功实施。
四、结论
从根本上说, 项目经理的责任就是把项目输入 (资源) 转变为项目输出 (如产品、服务等) 。为了做到这一点, 项目经理需要整合项目的所有资金、材料、工具、设备、信息及人力, 协调各职能部门的活动, 平衡项目的进度、成本及质量。但是项目整合 (实施) 的过程通常是存在着不确定性的, 需要加以控制。所以, 项目经理在项目中最重要的角色为整合者及控制者。
参考文献
[1]杰弗里K宾图.项目管理[M].鲁耀斌, 董圆圆, 赵玲,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四版[M].王勇, 张斌,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3]威索基.有效的项目管理[M].费琳,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4]哈罗德.科兹纳.项目管理———计划、进度和控制的系统方法:第十版[M].杨爱华, 王丽珍, 石一晨,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项目驱动 篇5
教学设计
第十六周课:图像合成、图像后期处理
1.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通道的基本原理 掌握通道抠图的基本操作 掌握基本的人像后期处理的操作
2、教学内容
任务2.1、通道抠图
步骤一:打开通道面版 我们首先在红、绿、蓝三个通道中选择出一个颜色对比较明显的复制这个通道,在这里我选择了蓝色通道
2、点图象→调整→色阶,将黑色的小三角向右移动,调整暗色调的色阶,然后在将白色的小三角向左移,调整亮色调的色阶,以此来将图象中人物和背景的色调分离出来,也可以在上面输入色阶:135/1.00/195
3、人物的轮廓已经基本上和背景分离出来了,然后我们用画笔工具将人物里面的白色涂抹成黑色
4、点图象→调整→反相,将人物部分变成白色也就是选择区域
5、点通道面版下面的将通道作为选区载入 然后回到图层面版,选择背景图层
6、选区已经制作完成 然后用剪接粘贴的命令将人物选取出来
完整的抠出了人物。
任务2.2、人像摄影后期润饰技巧——磨皮、修型、调色
步骤1:首先要去除斑点,打开要处理的图片,复制一层,选择修复画笔工具。点击鼠标右键调节画笔硬度为0,间距默认,调节画笔到合适的大小,按住ALT键,在斑点附近空白处点击鼠标左键取样,松开ALT键,点击斑点,就消失了。这个过程有几个快捷键,按住ALT键双击带锁图层可以解锁,按住ALT+CTRL上下拖动图层可以复制一层,按住ALT键滑动鼠标滚轮可以放大缩小图片,按住空格键用鼠标可以拖动放大后的图像移动。
去斑完成如下:
步骤2:开始皮肤细化的模糊处理。把处理好的图层复制一份,执行滤镜里的高斯模糊命令,模糊半径根据图片大小而定,然后把模糊下面的那层复制一份,移动到模糊层的上方,现在形成了清晰-模糊-清晰-原始图层的格局。选择橡皮擦工具,调到适当大小,硬度为0,擦去第一层清晰的,露出下层模糊层,注意保留原始皮肤的明暗轮廓。见下图效果:
擦完之后,把模糊层的不透明度调到40%左右,能稍微自然一些,效果图如下:
步骤3:调亮度。按住SHIFT选择前三层,按CTRL+E合并图层,点击图层窗口里面的这个按钮,创建一个曲线调整图层。调整曲线到下图所示,图片整体就亮了:
选中曲线层下面那个清晰层,选择减淡工具,曝光度10%,擦人物脸上黑的地方,直到亮度均匀为之。如下图:
恩,差求不多了,觉得皮肤不均匀再磨皮一次就行了。亮度还可以再用曲线提高,和环境反差出来。
三、商业人像磨皮
我研究了不少明星写真和商业广告片,觉得商业人像皮肤有这么几个特点。保留毛孔细节,明暗清晰,明暗五调子很明确,色彩多为CMYK低饱和度,最重要的一点确定其专业性就是,肤色均匀,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化妆要很牛逼,后期也非常麻烦。开始~
步骤1:复制一层,养成好习惯,用液化把脸型修的好看些(第3期教程讲液化),选择修复画笔把斑点、痘痘、小坑、头发丝一点点的修掉,仿制图章效果更好,不过初学可能会比较打击,把修复画笔用顺手了,力道掌握好了再练习仿制图章吧。这个过程做粗糙几分钟搞定,做细致了要好几个小时,建议大家开始还是多揣摩练习。效果如图:
步骤2:把饱和度降低十几个百分点,开始做光影效果。用减淡工具把黑眼圈去掉,曝光度10%左右,用加深工具加深鼻梁侧面、脸侧面、脖子、头发,减淡工具提高鼻梁和颧骨亮度。再做个曲线降低一下亮度。(由于成片是RAW出片制作,现在用JPG原片来讲解,所以最重效果会有一定差异,质量不如RAW出片的成品,这就显示出RAW格式的优势)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不好用图片演示,说的文字也少,但是很重要,很重要,决定照片的成败。大家依照明暗五大调子,亮、灰、明暗交界线、灰、反光的原则来练习。并且对于光从何处来,产生怎样的合理阴影都要认真理解,群里有美术老师可以请教具体问题,呵呵,我也就略知一二。提供个方法,摄影后期和画画是相同的,只是工具载体不一样罢了。效果图如下
步骤3:修复不均匀的肤色。皮肤看起来整体偏黄,新建一个色相饱和度调整图层,还是点那个黑白相间的小按钮。选择黄色,把色相的滑块往左侧拉动一些,就是黄色的补色方向,做成这样的效果(RAW格式肤色不均匀现象很弱):
地方高校项目驱动教学法探析* 篇6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种转型首在调整办学定位,重在确立就业导向,真正实现从“围绕学校资源办学”到“围绕学生办学”的转变。[1]这种转型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教学方法上等方面也要发生相应转变。我们认为,教学中如能采取“项目驱动教学法”,将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传统的教师主体“讲授法”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围绕学生办学”。
一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
建构主义作为学习理论是为改进教学而提出的理论,这种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一个人的知识无法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这种学习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协作性。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理合著的《项目教学法》。该教学法最大特色是将以往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思想转变为以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非常吻合地方本科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驱动教学法强调学习者亲身实践,这种学习法特别适合正处于知识渴求旺盛的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朱熹主张读书必须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手到;鲁迅则主张记忆需“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当接收信息的方式是“听”时,记忆的保持率为20%,如果是“看”, 保持率为30%,如果是“听+看”时,保持率为50%,如果是“亲身实践”时,保持率为90%。地方本科院校囿于区域、学科水平、办学条件、生源等因素影响,其培养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还不够健全,更需要运用效率最大化的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以弥补其在待人接物、就业面试等方面存在的弱势地位。基于此,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二 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探析
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是地方本科院校中文系开设的专业课程,该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每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时,设置一个贯穿始终的大的任务驱动项目,每个单元或每次课设计一个较小的任务项目,学生分阶段完成小项目,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过程性考核评价,当一个个小的任务项目完成后,贯穿课程始终的大项目也就能顺利完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及该课程应掌握的能力得到了培养。项目教学法实施步骤如表1。
表1
1 按项目教学法进行课程整体设计
具体实施过程中,汉语言文字学课程的整体设计应立足于地方本科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核心能力需求、职业核心能力目标、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项目、职业活动训练素材、“教、学、用”一体化和形成性考核等要素。教师按照项目驱动、“教、学、做一体化”要求进行整体设计时,需舍弃传统教学中以学科知识系统和逻辑为导向,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需求严重脱节,难以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及效率等弊端,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驱动,注重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进行的教学设计。
以《现代汉语》为例,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时根据学生能力培养需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特色,设计一个贯穿课程始终的任务项目如“汉语和英语孰轻孰重” 辩论赛或“我心目中的汉语魅力”主题班会等,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项目与任务;教师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多元情境化教学,根据项目组织和实施教学与考核,整个教学过程项目化、立体化,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师生的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调动,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文字应用能力的目标。首先确定该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能较好地掌握汉语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知识,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中具体的任务项目可设计推普(普通话-方言辨析)、文字(“说文解字”)、 本区域熟语(俗语)、词性和语境、网络词语、句子成分与病句修改、标点符号运用、文境中的句子选择、语音修辞、形貌修辞、语法修辞等等。通过完成一个个项目,学生一能较为流畅地使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二能“说文解字”,从汉字构造特点描述其反映出的意义;三能收集和分析本地熟语(俗语);四能辨析语境中的词性;五能收集、分析网络词语;六能修改病句,正确进行文字表达;七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八能在文字表达中进行修辞。知识目标则按照“适度、够用”原则进行取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去获取相关知识。现代汉语课“教、学、做一体化”的整体设计,强调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项目化。
2 单元设计中按项目驱动教学
课程单元即指具体的一次课(高校的一次课指2节),是对一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方法等作出具体的筹划和安排。课程单元设计需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进行,设计具体的项目,按照职业活动特点安排训练素材,实施中注重“教、学、做一体化”,并重视课堂检验效果等。
在课程单元设计中,教师根据学生能力需求,确定明确、具体、可检验的训练项目及通过何种有效的方式、手段、素材等完成项目;设计的项目驱动充分考虑学生主体作用,也就是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调动和促使学生在课堂、课外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师组织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形成真正的互动。在单元设计上,要突破一堂课先讲清概念、理论再让学生做(用)的惯例,而是先从事前的任务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小组完成情况点评开始。
以现代汉语中的一次课网络用语调查与分析为例进行单元设计。设计之初需对本次课的专业背景进行分析,包括授课对象特点,学生培养目标、现代汉语课的性质和培养目的、本次课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所起作用等;其次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其突破、训练项目、教学过程及方法等条目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中设计的能力目标是能收集、会辨析网络用语利弊及分析网络语言的构成机制等,知识目标为收集网络用语的方法、语言词汇的构成特点,素质目标为提升其辨析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两项,即收集、辨析,通过项目解决重点和难点并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达到善于收集日常生活中的语料并加以辨析,从而提升个人辨析能力的目的;教学过程设计了课前布置、情境导入、小组代表发言、学生评价、教师点评、小结、延伸等步骤。传统教学在学习关于“词汇”部分内容时,往往以教师为主体,以词义传授为中心,学生缺乏驱动力,兴趣很难调动起来,课堂和教学效果都不佳。单元设计中按项目驱动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作用,比较顺利地达到了预期目标。
汉语言文字课程的单元设计以学生能力需求为导向,单元设计中始终明确学生为主体,具体表现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写作分析,综合意见,制作PPT,小组选代表课堂上发言,学生讨论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乐趣,从而获得能力;教师则以“导”为主,如设计与布置项目,指导完成项目的方法,适时引导、点评、归纳、示范,提升学生能力等。教学设计始终以训练项目为驱动,先让学生做,在做的过程中点拨、指导,学生在做中深化,知识的传授融入项目任务中去,教、学、做一体化,学生通过项目训练,能力得到提高,也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和理论,还能将能力由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适时将所学用于实践。
汉语言文字学课程项目化教学使学生从以前被动的听课者转化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学生主体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这种项目教学设计,使学生的知识内化为素质,素质转化为能力,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事实证明,教学设计突出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能和岗位能力需求分析,采用能力项目驱动,教学过程、手段、评价立体化的方式可行且效果良好。
地方高校课程教学通过什么途径让学生具备能力,如何顺利达成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项目教学法不仅可以运用于汉语言文字课程,还适用于地方本科院校的诸多课程,只要教师本着能力培养为本的原则,教学设计中多站在学生的需求角度思考,学生能力本位、学生主体等都能充分实现。
参考文献
[1]储召生.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N].中国教育报,2015—06—18.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0.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郭晓明.整体性课程结构观与优化课程结构的新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38.
项目驱动 篇7
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 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学取得的效果不理想;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 英语的听说能力都不是很强, 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不敢说英语, 课下也没有兴趣练习, 学的是“哑巴式”英语。因此, 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改革任务繁重。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法。它把职场上某种具体工作岗位包含的各种任务转化为课堂上的学习任务, 即项目, 课堂教学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合作学习处理完成项目的任务, 实现“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并发掘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项目驱动教学法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 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 经过不断的发展, 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 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想潮流。目前, 在英语教学中有不少学者开始探讨使用项目驱动教学法,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项目驱动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英语口语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因此在第一学期英语口语教学中, 我们设计了学期项目:“A new life on campus” (大一的新生活) , 历时一学期, 包含8个子项目, 主要涵盖英语日常生活口语会话, 如:问候与介绍、感谢与致歉、问路、谈论天气与体育运动、安排日程等, 项目从构思、设计、实现到运行共需12个教学周完成。项目的实施则以小组形式进行。教师按照“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3~5人) , 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学习能力、性别以及个性特征等因素。同时, 教师提醒每个小组成员都明确各自的角色, 各司其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教师全程参与, 指导、督促学生顺利完成项目。项目“A new life on campus” (大一的新生活) 的实施共分为三个时期:
项目准备期, 即项目构思阶段 (Conceive) 。学生分小组查阅所需要的活动相关内容, 小组内成员进行讨论, 一起来确定自己小组的项目场景, 然后根据场景要求查找相关的资料, 通过查找资料, 形成对整个项目的初步构思, 在组内形成统一的构思后, 再向老师进行汇报, 老师肯定了改该组的构思以后, 该小组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活动。项目准备期是该项目获得成功的前提, 构思的主要内容是项目最终要达到的结果, 并包括详实的背景资料, 这些内容都直接决定了该项目能否成功, 所以构思阶段至关重要。
项目执行期, 即项目设计阶段 (Design) 与实现阶段 (Implement) 。在上一阶段小组内学生与老师讨论了已经基本确定的项目场景, 在得到老师的同意以后, 首先确定场景的名称以及顺序, 然后组内成员一起讨论、制定比较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方案和时间分配表, 制定好了方案后, 再次跟老师汇报, 得到老师同意后, 学生再将这些任务细化, 分别去完成项目的设计。小组内成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完成自己的任务, 比如去图书馆查阅一些英语口语的书, 上网搜集相关的英语口语内容, 或者相关的语音及视频资料, 小组成员还要精心挑选制作场景幻灯片需要的背景图。个人任务完成后, 小组的组长负责汇总各个小组成员的资料, 同时组织小组内成员一起讨论整理组内材料, 最终形成详细的项目实施演示幻灯片以及角色之间的对白文字, 这样就完成了项目实施阶段的所有工作。项目执行期是是整个项目中周期最长、任务最重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 老师要对学生的小组活动进行指导和管理, 并且要规定小组组长按时汇报小组项目进行的情况, 这样老师能及时发现小组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及时给与帮助, 同时也可以通过监督管理, 帮助小组解决小组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小组活动遇到困难时也要及时找老师寻求帮助。
项目成果运行期, 即项目运行阶段 (Operate) 。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工作, 小组制作完成了场景展示PPT以及角色之间的对白文字, 为项目的进一步实施做好了准备, 初步完成了项目活动。但我们不要认为到了这一步项目就算完成了, 接下来还有一个阶段, 小组内成员要分配好组内的角色, 并一起表演练习对白内容, 练习熟练之后, 所有的小组都要向全班同学和老师进行汇报表演, 来展示他们的成果。汇报表演完成以后, 各个小组要一起对表演进行综合评定, 不只评定其他小组的成果, 还要评定自己小组的, 也就是我们平时进行的组内自评和组之间互评。自评和互评之后, 还有评委会对展示的评价, 评委会成员包括英语老师、外教和学生代表, 评委会的评价结合小组自评和互评的评价, 形成最终评价。项目运行阶段的工作很重要, 通过这一阶段的工作, 可以扬长避短, 为以后的项目打好基础。
三个阶段完成以后, 情景项目的实施全部完成。这种教学方式,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自主学习, 并体验团队合作的经历, 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结束语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 使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不但丰富了英语课堂的教学方式, 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中心和主体, 从而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在进行项目实施的时候, 学生能利用课外的时间搜集资料, 进行讨论, 增加了练习英语口语的机会, 同时同学之间还能互相帮助, 老师及时指导, 给学生提供了开口说英语的机会;这些项目活动都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的, 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并锻炼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之间的互相帮助缩小了学生英语水平之间的差距。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使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教授英语口语, 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困难, 并帮助老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新的模式, 应用还不是很广泛, 在真正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Kathleen M.Bailey.Practical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speaking.[Z]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7.
[2]Earl W.Stevick.Working With Teaching Methods:what's at stake?[Z]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3]赵金霞, 虞龙发.项目驱动教学法:一种贴近职场的外语教学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9) .
[4]马燕.CDIO教育模式与高职英语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9) .
项目驱动 篇8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高职教材
高职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 是把高职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目标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中介, 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工具和保证, 是高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表现形式。近年来,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推进与发展, 出版了大量高职高专教材, 但大部分职业教育教材存在着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 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紧密;游走于本科教材与中职教材之间, 重理论、轻实践;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单一, 立体化程度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一、“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型高职教材的特点
“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型高职教材是将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和特点结合起来, 应用于高职教材的开发与编写, 发挥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势。
项目教学法是指选取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在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中, 以一项具体的生产任务或商业活动作为工作项目, 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 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或多个教学任务, 将知识点巧妙地穿插于任务中, 以任务驱动知识, 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总的来说, “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型高职教材的编写应具备以下特点:
(1) 教材内容的选取具有实践性。在“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型高职教材中, 工作项目的选取和工作任务的划分均来自于工厂生产一线或商业经营活动实际, 与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对接, 将完成项目和任务所“必需, 够用”的理论知识隐藏于任务中, 使教学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这样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又剔除了过旧的、未来用不上的知识点, 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删繁就简、去粗取精。
(2) 教材编写思路要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学生的来源广泛, 有的学生来自于高中, 有的学生来自于中专, 文化课基础、动手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学内容采取“模块式”的编写思路, 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 又是相对独立、完整的、可拼接的和可裁剪的。对于以前学习过课程内容的学生来说可以免修, 留出时间学习其他知识,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杜绝了因教师个人在表述上的偏差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障碍。
(3) 教材编写应以学生为中心,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项目教学法的优势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即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在于重视学生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型高职教材是利用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为指导, 以学生为中心, 鼓励学生尝试、探索, 在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 在编写教材时, 内容上可适当“留白”, 留给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空间, 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的。
(4) 教材编写应建立教学评价体系。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在于通过完成项目工作, 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学生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在于通过学生完成工作任务, 对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点与技能进行评价, 对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结果及效果进行评价, 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进行评价。高职教材的开发与编写在教学评价体系方面, 要依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 从高职教学方法所面向的评价侧重点出发, 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整体教学环境进行系统的评价,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量化分析评价结果, 从而评定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的优缺点, 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型教材编写思路
(1) 根据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教材开发建设方案。包括教材编写的目标、指导思想和理念;教材编写的思路和实施步骤;教材的内容和主要任务;教材编写的要求和具体措施等内容。
(2) 组建课程建设团队调研行业企业, 制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内容。组建课程体系建设团队深入企业调研, 例如调研企业专家、一线工作人员等, 了解企业人才需求, 汇总并掌握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责、工作项目任务与流程、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等实际情况, 形成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内容。
(3) “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型教材编写的步骤。“先有课程再有教材”, 因此, 首先在教材编写前要明确课程定位和课程性质;其次可采取与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体系的方式, 有针对性地选取课程内容, 在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与序化的基础上突出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再次, 确定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 可采用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为学生选派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 学校教师采取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高职教育教学方法, 在考核方式上企业与学校、导师与教师共同参与考核与评价, 保证教学效果, 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最后, 确定教学资源的配置方式, 如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条件、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学平台、模拟实训条件等, 有助于加强教材立体化建设。
(4) 组建教材建设与编写团队, 设计课程内容。教材建设与编写团队成员应由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和资深的企业专家组成, 在深入调研了解企业对工作岗位设置、工作过程、工作职责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后, 根据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 选取教学内容, 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 确定编写提纲。主编要制定详尽的编写提纲, 包括教材编写模式和体例, 典型工作任务及案例, 教材内容及提纲。教材的编排体系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学习内容的编写要有利于养成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主编要编写教材样章, 供其他人员参照编写。
三、编写教材要注意的问题
(1) 高职教材在内容编写上既要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与等级考核制度连接与融通, 但又不能只是职业资格与等级考核指导书。它要从奠定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等方面出发, 强调教材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先进性。
(2) 高职教材改革是以课程改革为基础, 因此, 高职教材在编写时要时刻体现高职课程改革新思路。例如, 校企结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等。
(3) 高职教材编写内容要定位的使用者既有教师又有学生。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要求是方便组织教学过程, 易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训技能组织起来进行教学。同时, 编者要考虑学生在学习时的感受, 考虑高职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弱, 多采用图、表、示例等方式, 增加教材的实用性、直观性、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朱丽荣.关于高职校本教材编写的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 2009 (4) .
[2]吴静.项目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异同比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3) .
[3]孙百鸣.工作过程导向高职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北方经贸, 2010 (1) .
[4]刘建伟.高职教材建设开发与创新刍议[J].中国报业, 2011 (8) .
项目驱动 篇9
Auto CAD是一款出色的、应用广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在很多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在电子电气、建筑、机械、广告、服装等行业。《Auto CAD电气设计》这门课程也成为高等院校、各类职业院校电子电气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1 Auto CAD项目式驱动教学现状
《Auto CAD电气设计》是一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电气设计相结合的课程, 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传统的Auto CAD教学都是按应用软件操作命令先后顺序编排进度计划的, 往往一个学期结束后“课程内容讲完了”会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 但学生却不知从何下手"缺乏系统性和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授课方式知识点持续性不强,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学习效果不突出。
目前, 有些高校采用的项目式驱动教学方式是:首先讲解一些基本的绘图和编辑命令, 然后在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项目模块罢了, 这种方式并没有很好的将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还有一些高校所采用的项目式教学是设计和制定一个工作任务, 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 给定一个完整的项目, 系统、完整的将零散的绘图命令技巧与训练结合在一起, 用实际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有高校, 在Auto CAD课程项目式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的形式。课程一开始, 给授课对象分配相同的项目任务, 根据前1-2次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接受情况, 对学生进行分组。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了“统一授课, 分层辅导”的方式, 最后项目评价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予以不同标准的评价, 来完成项目式分层教学, 教学效果显著。
探索实施《Auto CAD电气设计》课程的项目式教学, 将授课内容进行整合, 授课方法进行转变, 变成在企业的实际工程绘图项目的基础之上, 把软件操作命令贯穿在项目之中。实现知识点的反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2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1) 课程项目式教学的目标和任务。Auto CAD电气设计项目式课程, 要以学生为主体, 每堂由任课老师给出企业实际工程的绘图项目, 老师在课堂的前一小部分时间将做项目所需的绘图步骤、绘图命令进行讲解, 其它的大部分时间由学生分组后自己讨论, 包括绘图命令的选取、绘图技巧的选择。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最后有看得见的成果。在项目教学设计中, 三个原则需要把握:学生是主体、老师是辅助, 项目是主体、教材是辅助, 实践经验是主体、理论知识是辅助。在选取教学项目时既要类似于企业需求又要难度适宜。
(2) 项目式教学实施步骤。1) 项目分析。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向学生布置项目任务, 还要带领学生对任务进行研究分析, 了解实例的性质、所涉及的知识点和绘图技巧, 学生则通过小组讨论来确定绘图的路径和步骤, 并选择合适的命令最终完成该项目任务;2) 项目示范。项目实施前, 教师对项目任务进行示范和演示, 主要包括操作命令的执行、错误操作的演示、操作技能的规范等;3) 项目实施。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是先根据所学专业不同以及学生的的层次按4-6人一组进行分组。每小组确定一名组长, 首先组长带领小组成员明确项目实现目标, 严格按照绘图规程对工作任务进行讨论, 确定操作过程以及操作所使用的命令并进行分工。其次组员根据自己的分工任务开展自主性学习, 查找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最后通过组员间沟通、讨论, 解决具体问题, 共同完成项目实例的实施。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教师要全程关注项目的进行, 学生遇到问题时, 要及时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相互交流、协作, 最终完成项目任务。
(3) 项目评价。各小组完成任务后, 对完成的项目进行展示, 教师需要及时对项目完成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反馈和评价。主要包括对项目的完成、学习知识和技能、学生遇到问题解决能力、和课堂纪律方面以及对各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等。在评价项目时, 教师要把握分寸, 充分尊重学生的成果, 不能以对与错来简单地衡量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 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4) 项目教学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反思自己在绘图的过程中应用知识和绘图技巧的熟练程度, 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 遇到了哪些困难, 是怎么克服的。是否达到了本项目要求的目标, 找出缺陷与不足, 总结经验和方法, 为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下一阶段的学习积累宝贵的经验;1) 教师反思。教师反思本项目中成功的地方与不足之处、项目的进程安排是否合理、项目任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成果、学生是否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真正的学习到了知识和技能、该项目是否具有最佳的教学效用等。教师还应该对比项目任务完成较快的和进展较慢的学生, 调整教学思路, 改进教学方法。
3 项目驱动教学法遇到的问题
3.1 项目式教学中的项目来源以及选取。
项目式教学中项目模块的选取非常的关键, 紧密的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结合, 提出实际类似的工作项目、设置专题训练任务, 根据实际绘图难以程度, 确定训练时间。并且当用人单位需求发生变化时, 能及时的较容易的调整项目教学模块的内容。
3.2 编制Auto CAD电气设计项目式教学教材。
目前市面上传统的Auto CAD电气设计教材编排都是根据绘图命令的先后顺序串在一起的, 不能满足项目教学的要求, 所以项目课程教材的教材需要编写。
3.3 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Auto CAD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答疑解惑。以任务驱动、以项目引领的项目式教学模式,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 在应用中学习的教学思想, 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增强, 项目工程实例绘制技能的不断累积, 使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为日后的求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华.项目教学法探讨[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8 (02) .
项目驱动 篇10
Photoshop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也是一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课程, 该课程主要研究Photoshop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技巧, 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图像处理和设计能力, 通过系统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软件应用能力和审美意识。本课程是整个平面设计课程体系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课程体系的实施, 教学目标的实现, 预期人才的培养,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Photoshop在平面图像设计中应用广泛, 涉及领域广, 所以该课程内容具有实践操作性强、实用性好的特点。它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技术基础, 更要求学生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活跃新颖的创作灵感。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逐一介绍各种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的教学要求。本门课程在教学上采用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模式, 将教学内容与设计项目紧密结合, 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为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通过参与项目设计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素材。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 既巩固了知识, 又提高了设计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设计能力。教师在课余时间要带领学生参观各类设计展,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升学生的设计素养。在教学的同时为学生提供设计前沿信息,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设计大赛, 提升学生的设计理念,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我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通过对Photoshop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探索, 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大学电脑平面艺术设计课程理论教育的不足, 对其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的方式开展综合系统的研究有其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研究现状分析
关于Photoshop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方式改革研究, 在国内近几年来已经有人写过一些相关文章, 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和见解, 但提出的理论和办法还不够深入, 如今, 在教学中还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 加大对此问题的研究力度和深度, 继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十分必要的, 对高校电脑技术教学模式的完善和提高学生的电脑平面设计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三、研究内容
(一) 改革目标
Photoshop是一门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 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每一段理论教学都对应部分实践操作, 所以在本课程中,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必须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我校本课程以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方式, 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零距离对接”, 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完成设计任务, 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突出我院艺术设计专业电脑平面教学的办学特色, 我院以培养高级专业技能型人才为教育目标, 在课程教学改革中, 紧跟当前设计领域最新设计理念和技术, 突破教材的局限性,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鼓励学生积极开拓思维, 大胆创新, 学以致用, 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制作等方面的技能, 强化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 要注重理论结合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这门课程不仅要学习计算机图像设计, 还要根据具体设计工作来进行创意实践。学习软件并不难, 难的是如何利用软件来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 体现设计思想。因此, 在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中, 培养学生创新创意的能力是很关键、很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 由浅及深地讲解各种命令的用法和技巧, 在每个学习模块后, 都准备几个经典案例进行练习, 这样既可使学生熟练操作软件, 又能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创意能力。
(三) 实施方案
1.以市场为导向,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社会就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 发展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教学课题, 避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2.以就业为导向, 课程实践与市场接轨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 装饰行业的蓬勃发展, 扩大了艺术设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为艺术类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舞台, 同时也提高了工作单位的用人标准, 这就为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更为细化, 突出课外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 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就业市场接轨, 大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因此, 必须科学设置课程内容, 以适应市场需求。
3.以创新为基础, 实行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模式
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是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以“准就业”的形式, 采用项目模拟形式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目的是促进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4.以实践为重点,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践, 积极建立校企合作, 为学生开拓校外实践基地,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与就业市场零距离接触, 提升就业率。学生通过在企业参与实际项目来提高自己的电脑设计能力;在工作过程中来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在与客户的沟通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处事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校外培训, 学生就可以熟练地掌握各项技术, 为将来顺利就业, 找到理想的工作, 积累更多的经验。同时, 校企合作单位也解决了用人的资源问题, 节省了人员开支, 对于双方都是一项互利互惠的事情。
5.将职业资格认证与课程设置结合起来
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使学生在毕业前都能拿到相关的资格证书, 对于就业更为有利。可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的类型来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学习平面设计的学生可以考平面设计师资格证, 学习环境设计的学生可以考室内设计师资格证。将职业资格认证与课程设置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 实施方法
本门课程在教学上采用项目式和案例式的教学模式, 将教学内容与设计项目紧密结合, 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为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提供理论指导, 通过参与项目设计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素材。让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 既巩固了知识, 又提高了设计能力, 同时培养了其创新能力与设计能力。教师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各类设计展,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升学生的设计素养。在教学的同时为学生提供设计前沿的信息,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设计大赛, 提升学生的设计理念,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本课程实行项目式案例教学, 利用任务驱动, 培养学生实践创造能力是本课程的特色, 模块化知识点讲解是本课程的创新之处。通过项目式的创新教学方式, 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并通过作品互相点评以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我们将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相关原理、操作要领等知识点用模块化进行分解, 将需要掌握的知识融入模块中, 再将模块知识点设计成新鲜和实用的案例, 模块中的每一个案例是知识点的最终载体, 通过案例的展示和讲解, 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并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在项目驱动式创新教学方法中, 课前要精心准备授课素材、设计新颖实用案例, 将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按模块划分, 并将模块知识点融入到案例的设计中;学生通过课后练习, 强化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 掌握常用技巧, 最后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在授课过程中, 案例内容一定要与时代接轨, 要选用行业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做示范, 保证教学案例内容的高质量、高标准。在课后作业设计时, 向学生介绍专业设计网站, 利用学校的互联网多媒体查询更多相关的设计素材和资料, 从中学习设计大师的作品, 开拓视野, 提升设计思路。关注各项设计大赛并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其中, 通过参加比赛, 提高竞争意识和实战经验, 为将来参与企业项目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Photoshop课程中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参与工作项目设计,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为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经验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艳玲.项目式教学在《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中的探索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31)
[2]刘印锋.艺术设计专业Photoshop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9 (06)
[3]张继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06)
项目驱动 篇11
【摘要】“双语教学”,在我国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国内的众多高校都已引进留学归来人缘,采用双语进行某些专业课程的讲授。像重庆大学的白雪莲[5],上海大学的于国清[6]等国内学者也分别对《建筑节能》这门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已进行过实践与研究;“项目驱动式教学”更是被国内很多院校在计算机、营销、管理等科目的教学中采用。但是,将“项目驱动式教学”和“双语教学”共同运用与某门专业课的教学中,目前还比较罕见。文章探索如何培养学生更加有效的将《建筑节能》课程中的前沿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成为建筑节能工作领域内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建筑节能 双语教学 项目驱动 绿色建筑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等教育协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GHYB1314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50-02
1.研究背景
1.1双语教学现状述评
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最容易实现。如,新加坡、香港、等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双语主导地区就是很好的例子。
目前,双语教学在我国许多高校得到了推广,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合理设置双语教学课程,可以形成基础英语、专业英语和专业双语教学之间相互衔接,它能在较短的周期、以较高的效率,达到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双重目标。同时,作为双语教学课程,还要培养学生阅读外国文献或访问相关外文网站的兴趣,建立起文献检索能力,从而使学生了解当前本专业在国际上的最新研究方向,为学生之后专业课撰写科技论文的大作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掌握专业文献的英语表达和书写方法,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1.2项目驱动式教学现状述评
项目驱动式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Rauner教授和他的团队研究者们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在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该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做中学”教学方式,通过项目的准备与选择、团队的组织与计划、项目的实施与评估等环节,使学生在具体项目的实践中完成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是一种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的教学方式。
在国外高校,学生每年修读的学分数较少,但他们要想获得每一个学分所花的课外时间却要多得多。通常国外学生课外学习实践约为可能的2-3倍,教师往往布置大量的习题、项目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多数课程均有类似专题项目研究的大作业,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钻研与创新能力。
在我国,很多高校都在尝试类似的教学改革研究。例如:清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很多重要的经验和心得。他们在建筑环境学这门专业课,已经采用期中课堂讨论、以项目驱动留大作业并且以论文报告答辩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期末考试进行考核教学模式,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4]。
2.研究意义
2.1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这两方面和世界接轨愈来愈迫切,采用双语教学对于满足“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双语教学是教育周向国际化,培养出浓郁国际竞争人才的必然。2001年,国家教育部发布的《關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因此,开展双语教学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内容。建筑节能课程选做双语课程,必然能够代表本专业的发展方向,而且适合用英语讲解。同时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能够与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增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
2.2项目驱动模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以项目和案例为核心的, 而项目和案例都是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的东西, 因此学生能够很快理解教学内容。在项目实训中, 强调学生跟着教师共同学习和探讨。要求学生根据项目任务书的需求参与设计, 并以学生小组讨论方案, 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协调能力。让学生视项目实训是一个在建的系统, 在逐步的展示和分析中让学生跟着项目的进度学习和思考。
2.3研究价值
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进行通识选修课,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国际前沿技术和成果的同时,直接用英语获取新知识能力;另一方可以大大弥补我院暂未设置“专业英语”课程的不足,以适应毕业进入外企或参与国际大型项目的专业外语能力需求。
采用项目驱动模式教学,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现状,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对本课程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学习国际前沿技术的兴趣,是学生掌握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做到“职业情景化”。
3.研究目标、
①真正落实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他们以往习惯于个体的、接受的、知识学习导向的学习,致力于合作的、探究的、能力培养导向的学习方式变革,让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的学习过程。
②转变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和垄断者的角色,变“学科教师”为学生“导师”。以项目为驱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他人学习。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挣脱学校、教室的束缚,把课堂外、互联网上同样作为学习的场所。摆脱教材的限制,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竞赛资源,将学习内容开放到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
③建立起在应用型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模式,学生岗位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④双语方式进行课内教学,培养可直接用英语获取新知识能力,以适应大型建筑项目对于双语人才的需求。
4.研究内容、
①双语教学与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相关文献研究,全面了解双语结合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相关理论和成功案例。
②项目驱动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研究。例如:学生如何获得项目驱动学习所需的启动知识,以获得知识为宗旨的项目驱动学习,以竞赛为宗旨的项目驱动学习,以社会参与为目的项目驱动学习学习,以互动讨论为主要形式的项目驱动学习学习等。
③能力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的主要单元课程开发。例如:建筑节能基本知识单元的设计与实施,节能标准介绍单元的设计与实施,采光、照明及遮阳单元的设计与实施,合作交流型单元的设计与实施等。
④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项目驱动结合双语学习为形式的教学环境开发。包括教学软环境开发,如在关键能力和职业技能分析的基础上按知识学习、能力和态度的形成规律编写教学大纲、教材、案例汇编、非笔试考核大纲、任务指导书等;教学硬环境开发,如教室内资源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编制、优秀视频材料的播放。
⑤赛练结合,与本课程相关竞赛组委会建立良好联系,共同建立竞赛平台。
5.存在问题
①如何将能力培养目标与国际化素质培养目标整合为一体,形成从内容到形式都协调一致的项目驱动式双语学习模式,客服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在课堂教学改革和实际应用中见到成效。
②关键能力和素质培养过程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教学环境开发与教学评价。包括课程改编与整合、课程补充、拓展与创编,教学软环境开发,教学硬环境开发等。如何建立一套与能力本位教学相匹配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③怎样因地因时制宜,充分挖掘校内、校外所蕴涵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隐性的课程资源,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特别是如何加强与当地建筑企业的联系,与本课程相关竞赛组委会的合作,同步参与校外语课程相关竞赛,通过实际项目驱动在实践中提高和发展关键岗位能力。
6.创新之处
①提出了一个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能力培养实施方案。通过双语教学,将应用型大学的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目标与国际化人才目标整合为一体,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并采用恰当的组织形式进行训练和强化。
②教育理念的转变。项目研究摈弃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将其落实到如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的实际之中,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使教学活动确实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一个途径,而不只是教学环节中的形式。
③教学研究模式的创新。突破了以往“规律—原则—方法—模式—策略”的教学研究基本框架,确立了一个以项目驱动为中心的“理解—沟通—参与—互动”的新思路。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詢者、指导者和伙伴。但是,这一转变并非意味着教师地位与价值的弱化,相反教师在整个项目的进行中的作用和责任更加重大,对教师提出了更加全面和更高的要求。
④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项目驱动式学习打破了传统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它通过建学与建环两专业学生跨专业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在充分肯定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挥不同专业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的主体功能、互助功能。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的交往,培养学生参与活动、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交往沟通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品质,最终达到主动发展,提高能力的目的。
7.研究方法
①文献分析与理论研究。要研究的文献包括:教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主体教育、发展性教学的文献;近年有关项目驱动式教学以和双语教学研究的文献。理论研究包括系统地钻研欧美各国节能建筑评价标准、高等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它们是进行岗位能力体系构建与项目驱动式学习研究的理论基础。
②调查研究与课堂观察。通过调查了解建筑类专业本科生岗位能力发展的现状,这有助于增强研究成果的针对性。调查的形式主要有对教师与学生的访谈,对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等。课堂观察主要在听课中观察教师与学生在双语学习的课堂教学中知识接受情况以及实际项目的参与状况,主体参与的行为特征,以及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特征,设计任务进行中小组内部的合作与沟通状况等。
③实验验证与实践检验。通过研究提出双语、项目驱动式学习的教学方法与学习策略以后,研究人员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实验验证,与学生学习本门课程之前进行对比,观察教学效果的变化。学生在广泛参与校外竞赛的过程中检验自己对于节能建筑的理解和设计能力,并激发进一步学习愿望,自觉培养其岗位能力。
④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以2010、2011、2012和2013级建环专业和建筑学专业10个班级作为实验班进行群体研究,每实验班选择少数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个案追踪研究。
8.结语
我校在2011-12、12-13、13-14三个学年已分别开设了《建筑节能》这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采用双语讲授,建环和建筑学两专业合班授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工程图片和英文原版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国内外较前沿绿色节能技术,介绍各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绿标、LEED,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满足了本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切实需要。以真实项目(招商地产绿色建筑设计大赛)驱动,学生跨专业组队协作,将设计成果以A1展板和PPT展示以取代传统期末考试进行考核。
在真实项目驱动方面,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在项目进行中对于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情况较好;在双语教学方面,学生在开课初期普遍带有一定兴趣,但在课程后半段,部分同学对于采用双语学习知识感到吃力且有较强的排斥感。分析认为学生整体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这也是在目前在国内普及双语教学的一大难点。但通过历年学生课后反馈结果表明,本门课程无论在授课方式还是考核方式上与传统课程差别较大,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有较强的新鲜感和兴趣,在互动学习的同时,也达到专业知识获取和语言能力提高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钟增胜,许江.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0(5):159-160
[2]倪龙,姚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讨,高等建筑教育,2010,19(4):46-50
[3]张腾飞,欧阳,王树刚,端木琳.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口径大类培养探索-中外大学培养模式对比分析,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22-26
[4]朱颖心.建筑环境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高等建筑教育,2003,12(3):26-29
[5]白雪莲,刘猛,罗庆.建筑节能导论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105-108
[6]于国清,曹双华,吕静.建筑节能新技术双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85-87
[7]周围.浅谈项目驱动双语教学模式在三维角色建模与运动课程中的应用,北方文学,2012,12:188
作者简介:
项目驱动 篇12
一、机电类专业的现状
(一)需要创新专业建设
近年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社会上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扩增。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一方面,是否在专业领域有创新、有突破也是考察人才非常重要的一面。所以,不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或者教学理念上都要把眼光放得长远,要有一定的创新。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需要明确专业方向
作为一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师,应该时刻想着怎样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生。所以应该照着一定的原则去制定教学目标,知道如何才能明确专业的方向。这些原则包括:(1)按照一定的培养规格和层次去培养人才;(2)与实践教学的特点相结合,按照不同的层次和阶段去确定;(3)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制定。
(三)需要有层次性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在整个教学中起着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作用,建设师资队伍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1)作为教学的基础,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加系统的掌握知识;(2)教师中的年龄层次要搭配好,可以让资历深的老教师带新教师;(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历和职称,使整个师资水平更上一层楼。
(四)应该把课程专业建设和学生的就业相结合
学校在开设课程时,应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把学生的就业问题考虑进去,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进行动手操作,安排学生不定时的进企业锻炼,这样才能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1]。
二、如何对机电类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进行教学和管理
(一)充分发挥已有生产实习条件的潜力
机电类学生有多种多样的实习模式,但条件却是有限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让学生的实习并不局限在工厂。学校可以在校内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实训,像电工实训、数控仿真实训、机床电气实训等,不仅可以使相关课程的教学得到实践,也可以为以后的生产实习打下基础。当前机电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一些相关的实践项目和方法也在不断的调整,各个学校也努力让学生的实训条件尽可能地完善,不断更新实训设备,加大生产实习方面的投入,在教学中引入新技术,保证一定的先进性。
(二)在传统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进行仿真生产实习
由于一些方面的原因,学校没有办法去建设自己的实习工厂和车间,可以购买一些仿真软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一些虚拟仿真的设施,如,虚拟工厂、虚拟车间和虚拟的实验室等。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也能弥补生产上的缺陷。例如,在生产实习中,学生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电气设备,但不可能逐一的去使用,如果有了机电仿真软件,它可以模拟电气内部的控制原理和整个运行过程,不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也可以有效补充生产实习上的不足,同时还能节约成本。
(三)联系实习企业,加强质量监控
除了要利用好学校的实训条件和仿真软件外,还应该广泛联系实习企业,每个教师都要发挥主动性,联系实习企业,不断给学生创造实习机会。此外,学校还可以把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聘请到学校来,为学生的实习作指导,也可以把学校专业的教师派到实习企业去配合企业管理学生[2]。
三、机电类专业系列核心课程的整合与优化
系列核心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干课程,里面包含了培养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机电类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设置、建设和改革系列核心课程。在现阶段的培养计划里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核心课程在内容上有交叉重叠的部分、课程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等。要想有效改善这些问题,就要整合和优化系列核心课程,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注意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和分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测控技术和仪器类课程
学校应该考虑增设“传感器与调理电路”这门选修课,把一些课程归为一类,像“控制工程基础”、“虚拟仪器技术”可以和“测试技术”、“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划为一类并对它们进行优化,注意这些课程内容的分工,可以对一些课程的内容进行精减和突出。
(二)机电一体化和运动控制类课程
这些课程包括“机电传动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和“数控技术”。可以考虑把“数控技术”中有关硬件设计的内容和“机电传动控制”中有关控制器的内容相结合。这样学生可以很好的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对他们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三)计算机技术类课程
学校可以考虑增设像“计算机控制技术”、“虚拟仪器技术”这样的选修课,可以使计算机类课程进一步得到完善,加强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可以加大一些实践环节的投入,让学生得到综合性的训练,也可以按照他们感兴趣的课程选择选修课[3]。
四、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
机电类学科是一门新的学科,它以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想在研究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上有所成就,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教学模式,再结合学校自身的条件,采用“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其中四层指的是四个层面即: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专长教学和毕业设计与专业实习;两段指的是两个阶段即:基础学习和主体学习;而一贯穿则指的是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专业技能的实践培训模块,这个模块的应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能保证实训的质量。
(二)建立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对机电类学生来说,要想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开展课外制作活动是不错的选择。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把相关的课程整合在一起,将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都贯通起来,使其能够相互平行、融合交叉,把教学的重点和交叉点放在对学生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上。
(三)建立“核心技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中心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上,其中包括“核心技术课程设置一体化”和“核心技术教学环境一体化”,它把理论和实验、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实验室、实习车间、工厂车间之间形成交叉网络,把重点集中在对学生核心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上。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把它们都运用到每个生产环境中去,在各个方面得到锻炼[4]。
五、机电类专业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
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逐渐趋于智能化,给人们提供很多便利。对于机械电子工程来说,对机电设备或机电系统行为的描述日后会实现智能化,到时候很多系统和设备都会设置控制中枢,让它更加的实用。例如,在超市或者垃圾站的地方,用智能机器人来进行垃圾分类,这样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模块化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机械电子工程的内容比较复杂,知识架构非常庞大,日后必定会进入模块化,把知识结构中的每个单元分别进行整理,这样可以把知识结构进行简化,使其更容易进行操作。例如,港珠澳大桥在修建时就分了3个部分同时进行动工,体现了模块化的操作,不仅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保证进度,还能保证质量。
(三)网络化
现如今,各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它可以使信息的输入、变化和输出大幅度提升。而网络化的机械电子工程,不仅可以使系统的可控性增加,还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蓝牙、手机信号等控制新型的智能空调,人们可以提前通过网络去设置空调的温度和时间。
(四)微型化
最近几年来,出现了很多微型的产品,像微型车、微型计算机、微型企业等。机械电子类产品也开始进入微型化,像微型芯片、手机马达等。这种微型化的发展,可以让机电类产品有更加紧凑的结构,机械系统有更强的逻辑性。
(五)绿色化
绿色是当今世界不变的主题,而绿色化发展也将成为趋势。它以资源承载力为基本条件,把发展模式从科技提升至环境保护,这对机械电子类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5]。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经济所需,为了给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学校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对学生的生产实习进行教学和管理,对机电类专业的系列核心课程进行设置、建设和改革,把它们进行整合和优化,并对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革,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和“核心技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学生对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摘要:近年来,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非常迅速,对机电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和质量要求都在不断变化。本文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现状出发,简单分析了机电类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教学管理对策,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系列核心课程的整合优化策略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机电,课程,实习,教学
参考文献
[1]胡天翔.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3,(30).
[2]汪晓凌,黄卫庭.机电类生产实习浅谈[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3]黄民,朱春梅,祁志生,李天剑,李启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系列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03).
[4]赵俊生,张保成,史源源.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10,(01).